水污染防治法律问题

2024-07-22

水污染防治法律问题(共12篇)

水污染防治法律问题 篇1

摘要:面对农村水污染日益严峻的态势, 深入分析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并对我国立法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农村水污染防治,协调发展,制度

在我国农村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的现实下, 据相关调查表明, 我国农村七亿人口饮用水源不合格, 大肠杆菌超标率达86%;农药化肥使用量达每年14亿吨;每年产生生活污水约80亿吨。农村水污染日益严峻, 而我国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立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相关制度仍然是以城市为中心创设的, 适用于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建设的法律制度匮乏。在现行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基础上, 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成为当前主要任务。

一、我国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存在问题

1、排污收费制度在农村不适用。《水污染防治法》第三章第24条规定:“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 应当按照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排污费征收标准缴纳排污费。排污费应当用于污染的防治, 不得挪作他用”。虽然《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和《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规定, 排污费必须用于重点污染源防治, 区域性污染防治, 污染防治新技术的开发示范和应用, 实际上排污费主要用于补助重点排污单位治理污染源。这些污染源主要分布在城市, 而农村则不包括其中。这说明, 排污费主要用来治理城市环境, 而我国广大农村并不在排污费预算范围之内。

2.农药化肥监管制度不具体。《水污染防治法》第47条规定:“使用农药, 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农药安全使用的规定和标准。运输、存贮农药和处置过期失效农药, 应当加强管理, 防止造成水污染”。第48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 应当采取措施, 指导农业生产者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和农药, 控制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 防止造成水污染”。这些规定过于笼统, 执行者在实践中根本不知如何通过各种管理手段实现实现该制度的目标要求。

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未严格执行。《水污染防治法》第17条规定:“新建、改建、扩建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和其他水上设施, 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的水污染防治设施, 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水污染防治设施应当经过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验收, 验收不合格的, 该建设项目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大量乡镇企业在建设时本应遵守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没有得到严格执行, 甚至根本没有水污染防治设施, 建成投入使用后造成严重水污染。

二、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

1、农民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虽然《水污染防治法》规定了农药化肥监管制度, 但其规定过于笼统, 没有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 (严峻的生存压力造成农民采取不利于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为了节省种植成本, 农民不按照规定使用了禁止使用的农药或者滥用了限制使用的农药。由此可见, 农民的非环保行为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

2、现行行政体制下环保部门的职责和权力不明晰。在现有行政体制下众多环境行政保护主管部门都是事业单位, 他们依靠的主要是事业经费, 征收的排污费一部分也用于其组织建设和能力建设上, 他们自由支配的资金不太多, 采取的主要行政手段就是技术指导。环保部门职责权利不对等, 职责大、权力小直接阻碍了《水污染防治法》的有效运行。

三、完善我国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对策

1、完善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在上述指导思想的指导下, 我国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农村水环境权益公平享受原则。根据用途水可以分为基本生活用水、生态环境用水、经济用水, 协调好生活用水、生态用水和经济用水的关系对农村水污染防治至关重要。而基本生活用水是人生存权和健康权最重要的物质保障之一, 优先保障农村生活用水是对农村居民基本权利保障的体现。

(2) 农村水污染防治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相协调原则。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居民生活压力的矛盾决定了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可采取的措施是有限的, 这些措施必须首先保证农村居民受益并有利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 任何单纯政府管制、经济刺激的激进措施都会面临失败。农村水污染防治应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在不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前提下进行。

(3) 政府主导与农村居民参与的原则。我国农村水污染现实严峻、防治任务艰巨, 农村水污染防治关乎政府和每个农村居民的切身利益, 需要政府和农村居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参与农村水污染防治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 要想改变农村水污染现状, 必须加强农村环保教育, 使广大农村居民了解到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居民自身生活质量提高的关系, 使其自觉参与到农村水污染防治中去。

2、健全农村水污染防治制度。针对我国现行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在农村水污染防治方面存在大量的立法空白的现状, 应当从农村水污染防治制度方面加以完善。

(1) 建立农业生产的环境监管制度。针对农业生产中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造成的面源污染, 规定农民到指定地点购买证件齐全的化肥和农药, 在施用时严格遵照说明书和农技服务部门的指导, 防止滥施农药化肥造成的水体污染。

(2) 建立农村污水处理制度。针对我国农村地区资源与环境条件, 结合农村生活污染物较简单, 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发推广高效低耗的新型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建设一些基本的废水处理设施, 尽可能降低投资, 节省运行费用, 更快地提高污水处理率, 控制水污染。

(3) 完善排污费使用管理制度, 减少“城乡环境差”。“城乡环境差”表明我国农村居民在环境资源权利方面没有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平等的权利。应当调整《排污费使用管理条例》中的规定, 对排污费收费对象、范围和用途进行重新设计, 建立适合农村的排污收费政策。

无论是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造成的水污染, 还是与乡镇企业相伴生的城市污染转移造成的水污染, 将农村水污染问题纳入法制轨道, 完善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对解决农村水污染问题至关重要。

水污染防治法律问题 篇2

第一节 排污收费和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

一、外部性理论

(一)外部性: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造成了影响,而又没有将这些影响计入市场交易的成本和价格中。

 外部经济性:受外部性影响的社会成员福利增加  外部不经济性:受外部性影响的社会成员福利受损  环境问题是典型的外部不经济性 

(二)外部不经济性的内部化

 庇古理论

 向污染者收税或收费——“庇古税”  在我国体现为排污收费制度

二、排污收费制度的概念

(一)定义

 国家环境保护机关对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者超标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所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征收一定数量费用的制度。

(二)排污费的法律属性

 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

bu  排污者不得以缴纳排污费为由而拒绝承担环境污染民事责任

三、排污费的适用范围

 一切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排污单位

 直接排污:污染物直接排入环境

 间接排污:污染物首先排入污染物集中处理设施,经处理后再排入环境

 向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污水、缴纳污水处理费的,不再缴纳排污费——由城市污水处理企业缴纳排污费

四、排污费的征收程序

 排污申报

 排污申报审核 排污申报登记程序  排污申报核定

 确定排污费数额并公告

 送达《排污费缴费通知单》 排污费确定及缴纳程序  排污者到银行缴纳排污费  责令限期缴纳与强制执行 

五、排污申报登记程序

(一)含义

 由排污者依法向环保部门申报登记其污染物的排放和防治情况,并接受环保部门监督管理。

(二)排污申报登记的作用

 排污收费制度实施的前提基础

 排污收费制度的重点内容是如何确定排污费的数额  排污费数额多少应当与排污总量、种类等因素相关联  排污申报登记是环保部门了解企业排污信息的重要环节

(三)排污申报登记的适用对象  所有直接向环境排放工业污染物的单位

 ——为排污收费制度的实施提供信息基础  所有间接向环境排放工业污染物的单位

 ——为其他环境管理提供信息基础(排污许可证制度) 例外:排放生活污染物的单位无需申报排污情况

 生活污染物:生活废水、生活废气、生活垃圾、生活噪声

(四)排污申报登记的内容

 1.排污者的基本情况  2.生产工艺

 3.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  4.排污地点、方式、去向

 5.污染物的治理情况、治理设施 

(五)排污申报登记流程

 1.排污申报

(1)性质

 排污申报是排污单位自行申报的行为。(2)申报的依据

 以本实际排污情况和下一生产计划所需产生的排污情况为依据,如实填报下一正常作业条件下的排污情况。

(3)申报时间

 一般情况下每年进行一次,一般在年底进行,次年1月15日前完成申报。

 2.对申报数据的审核

(1)作用

 由环保部门根据法律、法规及排污申报技术规范的要求,审核排污单位申报的数据是否准确、属实、计量方法是否有误,是否有瞒报、谎报的情形。

(2)审核的时间

 每年2月10日前

 3.排污核定

(1)含义

 环保部门在每月或每季度终了后的10日内,依据经审核的排污申报登记数据,结合当月或当季的实际排污情况,核定排污者排污的种类、数量,并向排污者送达《排污核定通知书》。

(2)作用

 是排污单位缴纳排污费的依据。(3)排污核定与审核的区别

 审核是对申报的预测数据进行审核;排污核定是实测,应当建立在已经发生的排污数据之上。

 审核的数据为企业下一年的预排放数据;核定的数据是企业当月或当季的已排放数据。

 排污申报数据≠排污收费依据

 排污申报与审核的数据是环保部门向排污者发放排污许可证的直接依据。(4)排污单位的权益救济

 排污单位对核定数据有异议的:接到《排污核定通知书》7日内可以申请复核→10日内重新核定→复核决定→行政复议、行政诉讼  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不妨碍排污费的计算与缴纳

六、排污费的种类及其收费原则

(一)污水排污费

 1.收费原则

 排污即收费,超标即违法  “标”——污染物排放标准  2.例外

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经过处理的污水(中水),达标排放的,不征收排污费。

(二)废气排污费

 1.收费原则

 排污即收费,超标即违法  “标”——污染物排放标准  2.例外

 对飞机、汽车、轮船等流动污染源暂不征收废气排污费。

(三)危险废物排污费

 1.法律冲突与适用

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没有规定“固体废物排污费”,仅规定了“危险废物排污费”  《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2002)规定了“固体废物排污费”  上位法优先于下位法,新法优先于后法  现在不再征收“固体废物排污费”,仅征收“危险废物排污费”  2.危险废物

 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目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征的废物。

 3.危险废物排污费收费原则

 对以填埋方式处置危险废物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应征收危险废物排污费。

 不参考污染物排放标准。

(四)环境噪声超标排污费

 1.含义

 超过环境噪声排放标准而排放噪声的排污单位依法缴纳的排污费。 2.收费原则

 排放环境噪声的不收费;  超标排放噪声的才收费;

 超标排污费不属于行政处罚

 对汽车、飞机、船舶等流动污染源暂不征收环境噪声超标排污费。

 小结:

 大气、水体实行 排污即收费,超标即违法

噪声实行排污不收费,超标才收费,超标不违法

危险废物实行填埋且不符合国家规定即收费 

七、排污费数额的计算方法

 法律依据

 《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  计算方法

 应缴纳排污费数额=排污量或排污当量 X 收费单价

 排污量、排污当量的核算方法及收费单价的具体数值,依照《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及其《附件》确定

八、排污费的减免和缓缴

(一)减免

 1.减免的条件

 不可抗力——及时采取治理措施  达标排污的非盈利性事业单位

 养老院、残疾人福利机构、殡葬机构、孤儿院、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中小学校……

 2.减免的程度

 减半缴纳

 全额免缴:最高不超过1年的排污费应缴数额

(二)缓缴

 1.缓缴的条件

 企业生产经营不利,经济困难;  正在申请减免的排污单位  2.缓缴的期限

 最长不超过3个月,且一年内只能申请一次缓缴

九、排污费的收缴

 排污费按月或者按季属地化收缴。

 由环保部门根据核定的排污数据计算应当缴纳的排污费数额  送达《排污费缴费通知单》  向银行缴纳排污费  银行将排污费转入国库

 10%转入中央国库  90%转入地方国库

十、排污费的使用

(一)排污费的使用原则

 1.收支两条线

 2.专款专用、先收后用、量入为出,不能超支、挪用 

(二)排污费的使用范围

 1.重点污染源防治项目

 技术和工艺符合环境保护及其他清洁生产要求的重点行业、重点污染源防治项目

 2.区域性污染防治项目

 跨流域、跨地区的污染治理及清洁生产项目  3.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项目  4.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污染防治项目

 如:环保宣传与教育项目 

 

 

  5.不得使用排污费的项目:环境卫生、绿化、新建企业的污染治理及与污染防治无关的其他项目

第二节 排污许可制度

一、排污许可制度的适用对象 

(一)水污染排放许可证

 直接或间接向水体排放工业废水和医疗污水的企业事业单位; 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

 ——《水污染防治法》

(二)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许可证

 在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区内排放主要大气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

 ——《大气污染防治法》No.15  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区

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的尚未达到规定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区域;

 国务院批准划定的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 主要大气污染物

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二、排污许可证的作用

(一)排污权的权利凭证,无证不得排污

 新《环境保护法》No.45: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要求排放污染物;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污染物。

(二)衡量排污者排污行为合法与否的标准之一

三、申请排污许可证的条件

 1.环评文件通过审批;

 2.污染防治设施验收合格;  3.污染物达标排放;

 4.有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设施、装备;

 5.排放污染物符合环境功能区和所在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 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

四、排污许可制度的管理程序

 1.核定环境容量和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

 量化“生态环境承载力”,明确“供给”能力  2.受理排污许可申请

 发放排污许可证的前提基础之一,明确“需求”  以排污申报登记为基础  时间:“三同时”竣工验收合格后10个工作日内  3.分配排污指标

 排污指标连年下降——削减  4.审批发放排污许可证

 污染物排放执行的国家或地方标准;

 排污口数量、污染物种类、数量(总量控制指标)、浓度、排污速率、排污方式、排污去向等;

 污染物排放的监测和报告要求。 5.环境监测、执法检查  6.排污许可证交易 第三节 排污许可证交易制度

一、排污许可证交易的经济学理论

 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  科斯定理

 将带有外部性的行为确立为一种权利,并使其明晰化和可交易化,由市场对这种权利的价值和配置进行判断  排污权交易制度

 ——本质:用低成本的市场交易的方法减少污染

二、排污许可证交易的原理

(一)含义

 在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确定的前提下,利用市场机制,通过污染者之间交易排污许可证所规定的排污配额,实现低成本的污染治理。

满足企业需求 维系承载能力 补

 实现“帕累托最优”,发展和环保“双赢”;

 刺激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和强化管理,积极防治污染

(二)排污许可证交易发生的前提条件

 明确量化环境的纳污总量(环境容量),总量控制切实可行;  明确规定排污许可指标可以转让;

水污染防治法律问题 篇3

关键词:城市水污染;防治;问题;解决方法

一、城市水被污染的根源

工业排放的废水中的污染成分包括各类氰化物重金属及其他多种有害物质。虽然国家加大了对工业废水的治理管理,但是还是有许多企业不作为,只是把处理设备当摆设,所工业废水的治理还是得下一定的功夫。

生活污水的排放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污水排放量也大大的有所增加。和工业废水的治理一样,生活污水处理方面存在更大的缺口,有待提高。直接导致了生活污水没有经过有效处理,直接排入河流中,渗入下地水,间接影响到生活用水安全问题。

二、城市水污染的防治及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染防治的相关立法不完善。我国现在对环境影响治理的范围和内容太窄,只侧重于建设项目方面,造成很多不可避免的缺陷,我国许多环境方面的问题,实质上是由于政策失误而造成的。我国城市建设中只注重它的经济功能,而忽视字它的环境建设,造成了城市水环境的严重破及污染。如果能对政策进行环境影响方面的提议,使决策者的环境意识加强,以上问题完全可以避免。

(二)对于防治生活污水的立法比较少。生活过程中所排放的污水是我国城市水污染的重要来源,但是,我国在生活污水处理方面做的比较少,主要表现为:水资源的浪费,使本来就欠缺的水资源更加珍贵,也增加了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所以说城市浪费的水资源处在失控的一种情况。《水污染防治法》中要求保护水资源的质量,让其免受污染使其失去价值。法律要求我们应该采取节约用水的相关先进技术,尽量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充分利用水资源。因为节省用水和用过的水没有好的处理方法,也有些许相应的措施,但是真正的实施却是很难达到的。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就是愈演愈烈的城市水污染问题。

(三)对城市地下水缺乏相应的保护。地下水这个词我们都不陌生,但确确实实又不是很了解,我们总会觉得离我们好像很远很远。但是就在不知不觉中它就被我们的无知冷漠给破坏了。许多地方的非法开采直接导致地下水资源,影响了我们的生活用水的水质。然而国家又缺少对地下水体的保护措施,或者说好多地下开采者不遵循相应的法律条款肆意而为,只考虑眼前的短暂利益而忽视了对我们人类本身的害处。所以现在应该着重先給予思想上的教育。

(四)对于城市水污染方面的监管存在问题。城市水污染现象现在存在一定的普遍性直接导致了对其监管困难重重。水本身的流动性也给治理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但水是生命之源,监管是不能停的。单纯针对城市的水质进行监管效果并不会让人满意,由于管理的混乱和片面性致使城市水污染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三、城市水污染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对城市水污染的源头加以控制。(1)加强环境监测评价的地位及突出其重要性。注重生态平衡发展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只要是违背环境管理守则,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应给予严肃处理,不容宽恕。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从而促使各行各业积极维护我们所生存的环境。在新项目的拟定和选址时应该提前有一个环境变化预测,规划布局和相应的污染控制。与环境评价和城市建设规划进行很好的结合,杜绝造成又一次的水污染。(2)把节约用水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正因为水是生命之源,所以节约用水是每一个人的职责,因此也能相应的减少生产生活中所排放的污水的量。必要之时要进行强制的约束力,对那些不遵守的人进行处罚及教育。这么做素质提升的会更快,节约用水这个概念便会更加的深入我们每一个人的人心,才会做到节约用水这个有利于我们自身同时也有利于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我们所生存的坏境的这一有极大意义的举动。

(二)建立完善的城市污水处理机制。为了保证城市污水处理得到有效的解决,对不同城市不同地点的污水应该建立具体的处理设施,处理具体化,明细化,积极促进企业建设和投资建设污水处理设施。

(三)加大对地下水的保护力度。对严重破坏地下水的企业及个人给予相应的处罚,进行教育指导,对其说明地下水质量对人身体的重要性,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严格把关,尽最大权力保护我们的地下水资源。

(四)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合理安排地下排水设施布局,可以高效率的进行排水,可以进行分类,从而减轻污水处理所需成本,可以很大的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

小结:“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保护水资源,从我做起”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好好爱护环境,珍惜我们的生命之源,不能恶意浪费和恶意破坏,不然受害的还是我们自己。所以保护水资源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的责任,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份社会责任心,好好利用更应该好好保护我们珍贵的水资源。

参考文献:

城市水污染问题及其防治措施研究 篇4

1 城市水体污染问题的多视角分析

造成城市水体污染的原因不一, 主要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随意排放污水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其中人为排放污染物, 缺乏对污染物的控制盒监管, 未有及时进行达标处理是导致城市水污染存在的主要根源。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造成城市水污染问题的原因进行多视角分析。

1) 城市污染物大量无节制的排放。城市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所产生的大量废水, 未有及时进行处理, 源源不断地排入河流或伴随着地表雨水径流汇入河流, 导致水体污染, 地下水质下降, 进而导致城市整个供水环境的恶化;

2) 城市污染物排放的监控体制比较薄弱。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 各地虽然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 严格控制城市污染物的排放量, 但是由于人力和资金等问题的原因, 一些城市尤其是偏远的小城市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监控体制。造成一些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存在着偷偷排污的行为;

3) 城市水污染的治理不到位。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由于受资金缺口的制约, 部分污水处理系统处于闲置状态, 部分污水得不到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或地下, 或由于管网雨污合流影响污水处理系统正常运行等一系列问题。

2 城市水体污染防治对策

城市水体污染的防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 它是一项长期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对城市水体污染的防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提高社会公众的整体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也是一项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 环保部门应该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为了保护城市的水资源, 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要不断增强市民的水忧患意识, 节约用水, 防止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积极参与到防治城市水污染的具体实践中去。

2) 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根治污染源

城市水体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就是工业废水的排放。工业污染源是现代文明的产物, 政府必须采用强制手段, 加大对污染源的治理。对于工业污染的排放国务院要求必须达标才可以排放这为进一步加强水污染的防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各地政府应该对违规排放企业, 进行关停, 并促使企业进行技术政造, 实施清洁生产。同时还要建立健全水环境保护法规, 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 做到有法必依, 违法必究, 做到以防为主、以冶为辅。最终实现水体变清, 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运用技术手段, 加强对污水的处理

是采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 加强对城市污水的处理, 建立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目前城市污水再生处理技术方法包括但不局限于二级处理、二级强化处理、三级处理 (深度处理) 和消毒处理。二级处理:是以一级处理为基础, 利用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或其他等效处理方法, 除去城市污水中悬浮性和溶解性有机物。二级强化处理:是在二级处理功能基础上利用生物法、物化法, 除去城市污水中的磷、氮等物质。深度处理:在二级处理或二级强化处理基础上, 采用化学混凝、沉淀、过滤等物理化学处理方法进一步强化悬浮固体、胶体、病原体和某些无机物去除的净化处理过程。由于各地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程度不一, 各地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 采取合适的技术手段, 将污染物去除或将其转化为无毒无害的物质进行排放, 从而防治对城市水体的污染。

4) 发挥市场经济杠杆的推动作用, 促使污水资源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要通过污水处理和排污收费的合理定价, 逐步建立起激励节约用水和防治污染的价格形成机制。在城市的污染防治工作中要着重把污水作为一种稳定可靠的水资源进行再生利用, 形成良性循环, 努力实现经济建设与水污染控制的协调发展。

3 结论

城市的水污染问题不仅仅是单纯的环保问题, 它更是一个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生存问题。为了创造良好的城市水环境,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本文通过对当前城市水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多视角的分析探讨, 并从多方面提出了防治城市污水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从而为保障城市安全用水,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忠祥, 钱易.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水污染防治对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2]邓荣森.对当前我国中小城镇污水处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环保产业, 2003, 11.

[3]莫家斌.探讨我国城市水污染现状及其对策[J].科技资讯, 2009 (13) .

[4]冯建春, 王金慧, 孔蕾.城市水污染现状及其防治[J].科技信息, 2008 (35) .

[5]李玉文, 周玮.浅谈城市水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9) .

水污染防治法律问题 篇5

3。1。1突破现有立法指导思想,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彻底摆脱贫穷、人口、资源和环境困境的唯一正确选择,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和循环型社会建立的根本指导思想。因此,修订

《建筑法》、《城市规划法》等相关法律规范时,在立法目的上,应增加“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在基本方针上,增加“国家促进建设节约型社会”、“保护、合理利用和节约自然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等内容。

3。1。2制定有关循环型社会的综合性立法

目前,我国尚无推动循环型社会形成的综合性立法。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环境保护法》制定一部类似于日本《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的《循环型社会促进法》,该法应对建立循环型社会遵循的宗旨及基本原则、可循环资源的循环和处置的原则以及对国家、企业和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责任予以规定。

3。1。3制定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单项立法

根据建立循环型社会和节水形社会的要求,应制定污水再生利用的专门立法。具体立法思路是:先由国务院制订《资源再生利用管理条例》,然后由国家环保总局、水利部、建设部联合制定《污水再生利用管理办法》,专项立法应明确污水的具体含义,对污水处理主体的市场准入制度、运营机制及相关法律责任作出具体规定。

3。1。4加强地方性立法

我国地域辽阔,水资源条件千差万别,地区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各地方在推进节水型社会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地方应尽快创制和完善有关水污染防治、节水及水资源再生利用的法律规范。地方性立法既应坚持同国家法律法规的立法精神相一致,又要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3。2具体内容之完善

3。2。1完善节水及污水再生利用规划制度

首先,污水再生利用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类水资源利用规划之中。为此,在《水污染防治法》修订中,应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的节水及水再生利用规划”。在《污水再生利用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供水和排水专项规划中应包含污水再生利用规划”。地方应尽快颁布类似《天津市城市排水和再生水利用管理条例》的地方再生水利用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地方政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再生水利用规划。

3。2。2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首先,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中应明确体现循环经济要求,为此,《环境保护法》第13条第2款应修改为:“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对建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建设项目的清洁生产水平做出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法》第10条规定的“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应增加一项,即:实施该规划是否符合减少资源消耗、减轻环境负荷原则的分析、预测和评估;第17条“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包括的内容”应增加一项,即:建设项目的清洁生产水平的分析、预测和评估。《水污染防治法》第13条也应作相应修改。

其次,扩大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范围。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将节水型社会的要求纳入到政府决策之中,是水环境因素在政府决策中得以引起重视的关键所在。综观我国资源与环境现状,对政策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已势在必行,因此,立法上应尽早对此予以规定。

再次,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应规定替代方案。这样,环境评价中就能够考虑其他更有利于减少水资源消耗、减轻水环境负荷的环境友好型方案。

3。2。3健全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

应逐步建立适应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节水标准体系,加强对节水设施和产品及其生产企业的管理和认证。目前,急需制定的节水标准主要包括:节水方面的基础标准;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标准;煤炭、水泥、电解铝、医药、味精、合成氨等取水量较大的行业取水定额标准;服务业取水、用水技术指导原则;农业节水灌溉标准;节水型产品标准。污水的回收利用方面,要在现行的相关法律和国家标准的基础上,颁布指导城镇污水处理技术标准,以及工业用水水质和农业灌溉用水水质标准,并制定发布相关的安全卫生标准,确保污水再生利用健康有序地推进。

3。2。4完善节水制度

第一,明确浪费水的法律责任。《水污染防治法》应对节水和减少水资源浪费作出规定。《水法》、《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地方性节水立法对于浪费水的行为要规定严格的法律责任。地方节水立法应硬性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的节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向节水管理部门申报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建设项目不得使用,节水管理部门不予核定用水指标,供水单位不得正式供水。第二,要尽快完善有关推行节水技术的配套优惠政策和措施,健全节约用水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和发展节水产业。

3。2。5推进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及市场化运营

首先,要充分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污水再生利用。[13]要建立科学的污水处理收费制度,使污水处理费能满足设施的日常运行,并形成合理的利润。同时,要实行“按质定价、保本微利”的原则,将自来水与回用水的价格拉开,使水资源的利用结构趋向合理。其次,为加快污水管网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和中水管网设施的建设,应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推进各类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主体企业化、运营方式市场化。为此,立法应对市场的运作规则予以明确规定。要明确再生水生产者、供应者和使用者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规定科学的交易规则及纠纷处理程序。

那么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将扮演什么角色呢?笔者以为,政府要继续推进政企和政事分离,将政府管理的重点转移到建设规划、政策法规、技术规范的制定及其执行监督上,加强市场的培育和规范,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市场环境。在污水再生利用初期,政府要根据立法要求,制定促进污水回收利用的税收、财政及信贷等优惠政策。

3、完善有关水污染监督管理体制

目前,水污染防治中实行统一指挥已故成为世界各国的成功实践。以美国为例,在联邦一级,联邦环保局与其他联邦机构,如内政、农业、等均有的水污染控制权,但在各联邦机构中,联邦环保局拥有优先权和终决权。在联邦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方面,水环境管理权主要集中在联邦政府,从而较好的避免地方保护主义。[14]这对于完善我国水污染监督管理体制有重要借鉴意义。

首先,在《水法》、《水污染防治法》以及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的立法中,明确规定环保部门对水污染行以及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有统一监督管理权。

其次,应建立有效的部门间协调机制。为加强水污染防治及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实现节水型社会的目标,《循环型社会促进法》、《水法》、《水污染防治法》以及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的立法中要明确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具体职责及履行程序,同时规定设立一个跨部门协调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应包括环保、水利、建设等几个部门,委员会主任由环保部门负责人担任。

再次,为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影响,应逐步构建环保系统垂直管理体制。具体来讲,应在国家环保总局之下、省环保局之上设立分片管理的环境监察分局,而省级环境监察部门则根据需要在重点地区设立环境监察派出机构;对于市以下环保部门,逐步实行垂直领导。此外,应加强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权。主要是赋予环保行政主管部门限期治理、停业整改和停建项目的权力,规定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有强制执行权。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循环经济的推进和节水型社会的建立,意味着一场深刻的生产、消费方式的变革,公众是否认知并积极参与是实施变革的必要条件。拉夫尔在《我们的家园―地球》一书中说:“消费问题是环境问题的核心,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正是在对环境产生压力,并威胁着地球支持生命的能力。”[15]因此,必须加强宣传教育,促使公众形成符合可持续水资源战略要求的消费心理和习惯。例如,倡导和鼓励公众节约用水、使用节水产品或设备;教育和引导公众对再生水的正确认识。此外,要逐步完善以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听证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公众参与制度,从而逐步建立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公众参与相结合的新型水环境管理模式。

★ 不安抗辩权的法律思考

★ 互联网域名抢注的法律思考

★ 法律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下

★ 市场经济下城乡规划制度思考论文

★ 机械化下的思考初三作文

★ 新课程理念下教育管理思考论文

★ 终身教育理念下的职业教育改革思考

★ 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法律思考

★ 法律论文范文

水污染防治法律问题 篇6

摘要:随着社会工业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变得越来越严重,对大气环境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命健康,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成为环保工作的重要任务。由于受各种隐潜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当前大气污染防治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顺利地开展,积极探究其解决对策是当前环保工作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大气污染防治;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大气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大气环境遭到严重破环,大气污染现象日益严重,对气候环境、人类健康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当前,相关部门积极采用各种防治措施,不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有效地防治大气污染。本文在分析大气污染防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重点探究大气污染防治的具体对策。

一、大气污染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充足的资金投入

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但是,当前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存在着严重的资金投入不足的现象,一方面国家并未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真正纳入社会发展计划,导致了治理大气污染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对环保投资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在环保方面投入不足,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所需要的设备,使防治工作难以全面展开。

(二)能源利用率较低

当前,我国的基础工业的整体装备水平不高,在能源利用率方面与发达国家具有一定的差距,还处于较低水平阶段。同时,我国工业在能源消费结构方面不具合理性,尤其是煤炭消费的不合理现象严重,用于一次性直接散烧的比重较大,而用于发电、工业以及民用燃烧的比重较小,这种不合理的消费结构不利于大气污染的防治工作。

(三)监督管理的深度不够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意识到大气污染的危害性,不断加强大气污染的治理工作,但是目前对于大气污染防治的管理力度不够,存在着执法不严、惩处力度不够等现象。一方面国家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和监督力量,出现了一些新建设项目布局不合理、大气污染防治设施不能正常使用等现象。另一方面对于污染大气环境的个人或者企业仍然采用罚款的措施,这种罚款方式对他们来说缺乏一定的约束力。

(四)防治技术相对落后

技术设备是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的重要因素,一些企业只重视眼前利益,不愿意更新工业设备,采用污染严重的设备和能源,用环境的代价换取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某些环保部门往往因为资金或成本等问题放弃了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引进,只采用一些比较落后的设备和技术来防治污染,这在一定程度上了影响了大气污染防治的效果。

二、大气污染防治的解决对策

(一)确保大量资金的投入

充足的资金投入是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大气污染防治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需要国家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相关部门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进行大量资金的投入,从而保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国家要充分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把其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投资项目,在投资力度上向其倾斜,把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开发、推广、应用等方面列入国家重点和优先发展的领域,通过多种渠道积极筹集资金,不断加大大气污染防治的投入力度;其次,不断提升相关部门的环保意识,使其深刻意识到大气污染带来的巨大危害,积极购置能够满足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需要的各种设备设施,投入充足资金进行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开发和研制工作,从而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调整能源消耗结构

合理的能源消耗结构是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措施,在实际防治工作中,相关部门要做好能源消耗结构的改善工作,使其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从而能够不断提升能源的利用率。我国是一个产煤大国,且许多工业部门的主要燃料是煤炭,在其燃烧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因此,环保部门要积极调整煤炭消费比例,加大对煤炭的深加工与利用,严格控制煤炭直接散烧的比重,不断增加电力煤炭的消费比重,从而使能源消耗结构逐步走向合理化。同时,大力推行清洁能源,优先采用低硫煤、固硫型煤的生产和使用,注重天然气、沼气、电力、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推广,提高清洁能源的消费幅度,有效地减少大气污染的产生量,合理控制煤炭等工业所需品的排放量,从而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

(三)不断加强监督管理力度

严格规范的监督管理是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保障,虽然当前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建设已经得到了巨大提升,但仍需要不断加强对其进行监督管理,增大执法力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使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有法可依,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既要对《大气污染防治法》、《空气质量标准》等法律中的相关标准进行修改,又要从防范重于治理的角度制定新型的《清洁空气法》,从而使立法与防治工作相适应。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污染处罚体系,建立环境统一管理处罚机制,减少管理主体交叉现象的发生,对于违反环境法律规范的个人或企业,要实行连续处罚或者按日处罚的政策,同时要不断提高处罚的金额,彻底改变违反成本低的现象。另外,要不断增强管理人员的大气污染防治意识,并号召全体公民参与防治工作,对于污染大气环境的企业或个人进行检举和监督,积极投身于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中,努力做好防治工作。

(四)改善生产工艺设备

改善生产工艺和设备是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途径,伴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国家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高端技术的引进,积极研发先进的大气污染防治设备,进而不断增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效果。在大气污染防治的具体过程中,一方面相关部门要求各企业积极改进比较落后的工艺设备,把现代化的高科技技术运用到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采取无污染的生产设备,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减少了生产过程中气体污染物的产生,有效地降低废弃物的排放,从而能够从根源上铲除对大气的污染;另一方面环保部门要从自身出发,不断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设备设施和技术开发的投入,大气污染防治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更新新设备,积极购买性能可靠、配套合理的污染防治设施,努力开发和推广一些经济实用的防治技术,全面提升大气污染防治的效果。

总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过程,对于有效地控制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大气污染现象日益严重,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加强,相关部门积极采用各种措施来防治大气污染,为人类提供一个适宜生存的健康环境。

【参考文献】

[1]兰豪.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问题及建议[J].知识经济,2011(21):83.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律问题探讨 篇7

关键词:土壤污染,防治,法律

一、土壤污染及法律保护现状

㈠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是指各种污染物通过不同方式进入土地并在土壤中积累, 当积累量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时, 给生态系统造成危害。土壤污染不但直接导致土壤生产力的下降, 而且使某些微量和超微量的有害污染物在农产品中富集, 从而降低品质, 危害人畜健康。土壤中污染物还会在水力和风力的作用下分别进入大气和水体, 恶化人类的生存环境。

㈡污染现状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并对我国经济开始制约。目前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 全国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和程度不清, 土壤污染防治基础薄弱。据不完全调查, 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000万公顷, 污水灌溉污染耕地约有216.7万公顷, 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约有13.3多万公顷, 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 其中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另外, 工矿区、城市等也普遍存在着土壤污染的问题。

㈢现行法律保护现状我国对土壤进行保护的法律主要有《环境法》、《刑法》、《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土地复垦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法》、《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及大气、水、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等。尽管相关法律法规不少, 但这些法规更多的是从经济利用、土地利用、土地管理、土地规划及土地的权属问题进行规制, 没有把土壤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环境要素进行保护, 对土壤的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也只是点源上的治理保护, 对大面积的土壤质量下降和土壤退化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二、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困难的法律原因

水、空气、土壤污染防治一致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三大任务, 但土壤污染防治, 则是三大任务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因此, 防治土壤污染、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确保土地安全应当成为我国政府环境工作的当务之急。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律采取必要措施之前, 我们应当先分析土壤污染问题的法律上原因。

㈠相关土壤污染防治的立法空白根据我们的研究, 我国在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方面并非绝对空白, 而是已经有了不少相关的规定, 只是这些规定比较零散、不系统, 缺乏较强的针对性, 比较原则, 不易操作。我国现行立法中已有一些关于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的法律规定,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从国务院的有关行政法规到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 对土壤污染的防治均有所涉及。归纳起来, 这些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大体从三个方面对土壤污染防治做出了一些规定。

一是从农业环境保护方面做出的规定, 主要是防止因使用化肥、农药以及污水灌溉而对土壤造成污染。二是是从防治“三废”污染方面做出的规定, 主要是防治因排放污水、废水、废气以及不合理地处理、处置固体废弃物而对土壤造成污染。三是从保护受特殊保护的自然区域、人文遗迹的角度做出的规定。基本作用是在保护这些特殊区域环境的同时, 附带地保护这些区域的土壤, 使其免遭人类活动可能带来的污染。然而, 这些法律规定对满足现代土壤污染防治的要求来说, 是远远不够的。

第一, 这些规定分散且不系统。往往一部有关的法律文件中只有一、二个相关的法律规范。这使得土壤污染的防治无法系统有效地进行。土壤与大气和水并列为人类环境的三大要素, 几乎所有的污染都会通过某种途径进入土壤。因此, 土壤污染防治需要整体、综合的法律保护对策。零星、分散的规定显然无法满足要求。此外, 现行立法中许多基本的土壤污染防治制度缺失, 如土壤污染区域分级、土壤污染防治规划、土壤污染责任的认定、土壤污染整治费用的承担等。这些基本制度的缺失使得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无法有效展开。

第二, 缺乏针对性。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不可逆转性和难治理性等特点。现有的规定并没有针对土壤污染的上述特点进行制度设计, 从而使得这些规定在土壤污染防治效果上大打折扣。例如, 通过对固体废物、废水、废气的控制并不能达到对土壤污染控制的效果, 因为这些废物的污染都是比较直观的, 通过感官就能察觉到, 而土壤污染则不同, 往往需要通过检测土壤质量及其对人畜健康状况的影响才能确定。

第三, 可操作性不强。现有的规定大多比较抽象, 缺乏可操作性。现行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条款只是原则性、概括性地指出要“防止土壤污染”、“改良土壤”, 而对于如何保护土壤不受污染, 如何对已污染的土壤进行整治、修复或改良, 并未做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 使得这些条款无法具体实施, 成为具文。

第四, 明显的滞后性。现有的规定有些已经过时, 不能适应目前土壤污染防治的需求。例如, 1995年国家颁布了《土壤质量环境标准》。该标准是具有法律性质的技术规范, 是土壤污染防治法律规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土壤污染的认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不过,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 该标准过分强调统一, 并不适合我国土壤多样化的特点。

㈡土壤污染防治的行政管理和执法混乱在执法方面,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执法困难重重, 客观评价中国的环境执法现状, 可以说执法在解决环境纠纷中的功能远未充分发挥, 问题集中反映为环境案件受理难、审判难、判决难、执行难。这其中有环境立法的不完善, 环境诉讼机制缺陷, 法官素质与水平不高, 司法环境不好等原因。类似于土地污染这样的重度污染事故, 各市县的处理方式均以经济和行政处罚为主。由此可见至少在土地污染方面, 环境侵权救济主要还是以追究民事责任, 行政责任为主。尽管我国新刑法规定严重排污涉嫌犯罪的将被判处3到7年徒刑, 但我国发生的众多排污案, 没有人因为环境污染被追究法律责任, 检察机关公诉部门从来没有受理过由公安机关侦察的, 涉及环境污染方面的案件, 更没有提起公诉的, 所以在土壤污染范围之内, 因为环境污染而受到判刑处罚的更是不存在。中国的环境司法容易给人一种保护严密的错觉, 毕竟在诉讼机制上是多管齐下的, 目前普遍地将环境纠纷诉讼简单区分为民事诉讼、行政诉讼或刑事诉讼并分别适用各自的程序规则, 然而环境诉讼在许多方面与一般的民事、行政诉讼不同, 这使得其难免处于一种尴尬的局面, 建立专门的环境诉讼机制势在必行。

㈢人们缺乏土壤污染防治意识土壤污染防治意识, 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对土壤保护、土壤污染、土壤污染的预防和治理等现象的心理体验和价值评价。它包括了人们对土壤污染防治的看法、态度和对自己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的权利和义务的认识等等。人们普遍对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严峻局面认识不足。并且公众环境意识明显呈“政府依赖型”特征, 对于自身及其他社会组织应该做的和能够做的环保工作没有清晰地认识。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不能做到相协调发展, 往往是重视经济发展, 而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且造成严重的污染。

三、国外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的法律经验

在亚洲, 以日本为例, 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颁布有关土壤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以保护国民健康, 保护和维护人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土壤环境。《土壤污染对策法》的颁布对日本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引发了公众对土壤污染的思考。为贯彻其实施和执行, 日本政府又先后公布了《土壤污染对策法施行令》和《土壤污染对策法施行规则》, 作为《土壤污染对策法》的具体实施法规, 对其中许多地方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规定。如规定了特定物质的种类、污染土地范围的划定、污染整治措施的内容及期限、土壤污染调查方法、污染整治之相关技术基准等。

在美洲, 美国联邦立法从名称上看没有关于土壤污染防治的专门立法, 其主要是通过污染物和污染源控制法律以及相应得联邦和各个州行动计划的制订和实施, 来进行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控制的。主要有两部法律:一是1976年的《固体废物处置法》, 又称《资源保护和回收法》。之前美国制定了《清洁空气法》与《联邦水污染控制法》分别对大气和水污染进行控制。但随着经济、人口的增长与生活水平的提高, 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 造成越来越严重的环境与土壤污染。但缺乏系统、有效的法律控制。为了促进人类健康与环境保护及保护有价值的物质和能源, 美国于1976年制定了《固体废物处置法》, 全面控制固体废物污染土地和其他环境, 以后进行了几次修订, 成为从污染物和污染源控制土壤污染的重要法律, 其重在预防危险物质污染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二是1980年的《综合的环境反应、补偿和责任法》, 依据该法, 美国政府建立了名为“超级基金”的信托基金, 旨在对实施这部法律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故常将该法称为“超级基金法”。该法的通过规定了危险物质泄漏的治理责任, 主要包括危险物质泄漏事故的报告、优先治理顺序表、治理者、治理行动、治理费用的分担、基金、奖励和制裁等。该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固体废物处置法》的补充。

四、对解决我国土壤污染防治问题的几点建议

㈠完善我国土壤防治立法制定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 把与土壤污染防治的相关内容在该法中予以明确, 理顺各种相关的制度和具体操作性规定, 并可以适当的借鉴日本《土壤污染对策法》中有关污染防治经济化的相关内容, 使土壤污染防治有具体明确的法律依据, 从立法上完善我国对土壤污染防治。

一是明确土壤污染防治的重点。我国的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应有别于日本的《土壤污染对策法》, 其立法重点应该是预防与治理并重。因为作为土壤污染防治领域的基本法, 既然我们将该法定位为土壤污染“防治法”而非“整治法”, 那么相应的土壤预防条款的规定是必不可少的, 这也是“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原则的重要体现。土壤污染预防条款主要应是针对不同土地使用者使用土地时候的应该采取的预防土壤污染的措施的原则性规定。将具体的预防土壤污染的制度和措施在其他的相关法律法规中进行详细的规定, 完善已有的法律法规中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的条款, 例如《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农业法》、《农业管理条例》等等, 会更有利于从各个方面阻断对土壤的污染。而对已污染土壤的整治和修复, 当然也必然应成为立法的重中之重。由于我国土壤污染面临严峻的形势, 在全国尤其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存在着大量已污染的土地, 对这些已污染土地的整治和修复, 使其恢复到能够合理使用的程度, 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事情, 而我们已有的环境法律法规中也欠缺相关的立法规定。

二是明确整治措施义务人。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土地的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国家和农村集体组织是土地的所有人, 而

灾后温室设施结构优化的思考

刘晓英, 陈

(银川市金凤区丰登镇农林中心, 宁夏银川750002)

2008年1月10日以来, 宁夏地区出现了罕见的持续大范围低温雨雪天气。这种恶劣的天气对我区设施农业带来严重考验, 同样也是对我区设施农业的决策、管理、发展、科技水平的综合评价, 而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关注的。

一、设施结构存在问题及标准化发展对策

金凤区目前的大部分温室是二代温室, 是科技人员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和生产实践验证总结发展起来的温室结构类型, 适应我区气候环境和生产实际。但受建筑成本影响, 温室结构变异很多, 出现了很多类型, 尤其是琴弦式温室, 在我区分布较多, 数量大。但这种温室的保温性能和坚固性较差, 不能适应灾害性天气, 在这场灾害面前没有经受住考验, 或倒塌或冻害严重。应该推进优化提升温室结构, 统一建造标准, 能够很好的应对灾害性天气。

二、日光温室配套设施存在问题及对策

设施农业是一种相对的保护性农业, 同样受到自然环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日光温室也不能完全仅凭借日光规避灾害性天气。因此, 在修建和使用日光温室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加温和保温措施, 应该成为设施农业必备的措施来落实, 就是在没有灾害性天气的时候应用这些措施, 也能为蔬菜的优质高产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按照标准化建设温室的基础上, 加强保温和加温措施的应用, 首先要加快开发新型保温被材料, 开发新型墙体蓄热保温材料, 开发新型加温储热设备和材料, 利用多层覆盖技术措施加强温室的保温能力。还要建立健全设施农业成灾的预警和应急机制。

三、设施环境的综合调控机制

温室环境是小气候环境, 既具有和大气环境相应的变化规律, 也具有自身特点的变化规律, 但人们对温室的小气候环境的变化特点和调控技术注意很少, 而且, 我区的温室结构主要还是空间较小, 环境调控能力差, 综合调控成本高, 因此, 在灾害面前往往没有更好的调控手段, 或者手段落后起不到很好的效果。要重视采用先进的设备进行环境监测, 研究设施环境的变化特征和蔬菜生产的相关性, 建立综合调控性能更好的温室类型, 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服务。

!!!!!!!!!!!!!!!!!!!!!!!!!!!!!

国家和集体只是抽象的集合体, 无法对土地实行直接的占有和利用, 其行使土地所有权主要是通过出让等方式将土地的使用权让渡给具体的土地使用人。将这种抽象的土地所有人规定为土地整治措施义务人是十分困难的。而且“污染者负担”原则一直是我国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污染者大多是各个具体的土地的使用权人, 其对土地有直接的控制和使用权, 将其规定为土壤污染的整治措施义务人, 更能有效的使责任得到实现。所以, 将土地的污染者而非土地所有人规定为土壤污染的整治措施义务人, 更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也符合我国环境法的“污染者负担”的基本原则。我认为, 应该对土地污染者实行无过失责任或严格责任原则, 即不论其行为是否有过错, 均应该承担责任。同时, 为了更及时的发现和及时的对污染地块采取整治措施, 土地使用者和管理者对其使用或管理的土地的状况, 有及时向主管机关报告的义务。

㈡加强环境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以及司法力度要加强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与执法的力度, 就应当实行管理权与处罚权分离, 强化对各个行政机关的监督。确保基层环境行政管理部门的力量, 建立起长期有效的执法管理机制, 同时要确立起相对集中环境行政执法处罚权。因此建立专门的环境诉讼机制势在必行。一是制定专门的环境诉讼程序法, 针对环境权利的特殊性将不同于传统的程序性问题统一规定。二是对审判机构进行调整, 以保障特别程序法的适用, 设立环境审判庭, 专门管辖环境案件。三是完善环境诉讼的事实认定规则与法律适用规则, 制定专门的证据规则, 确定法律适用的一般原则。四是完善集团诉讼、公益诉讼等环境诉讼的支持与帮助制度, 完善环境诉讼的社会救助与法律援助制度, 完善环境纠纷的民间调解与仲裁制度。五是完善环境案件的执行程序, 以确保案件的执行。

小麦秸秆污染问题及其防治对策 篇8

近年来,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较大变化, 秸秆利用量不断下降, 秸秆污染逐渐成为农业生产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 特别是每年夏收季节的小麦秸秆露天焚烧, 给城乡生产及居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秸秆焚烧导致的区域空气污染事件日益增多, 秸秆的大面积集中焚烧已成为区域性重霾污染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1]。在一定气象条件下, 秸秆焚烧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可以长距离输送, 影响范围较大[2], 可见秸秆焚烧污染会呈长距离、区域性污染的特点。从秸秆焚烧污染看, 秸秆焚烧量、秸秆焚烧密度、卫星监测到的火点位置和总火点数主要集中于江苏中北部、安徽北部[1], 而这些区域是小麦的主产区, 由此可知麦秸焚烧是部分区域夏季秸秆污染的主要贡献因素。小麦、水稻、玉米、油菜4种农作物产生的秸秆, 构成了农业的主要秸秆资源, 秸秆污染主要和这4类秸秆资源未能充分利用息息相关, 但目前文献极少分类分析各类秸秆的污染及利用问题, 针对性不强。对小麦秸秆污染进行分析, 找出问题症结, 对控制夏季重霾污染更具有针对性。

2 小麦秸秆污染及危害

2.1 焚烧导致空气污染

麦秸焚烧不但造成资源浪费, 还会排放大量污染物, 使空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物迅速增加, 烟尘、炭黑产生较明显。环保部门发布的监测数据表明, 焚烧期间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3项污染指数都高出平时数倍[3,4], 可以在短时间内造成空气质量快速下降。遇到静风、低气压、湿度大等不利扩散气象条件时, 污染气体容易形成重霾污染带, 从而大面积影响环境空气质量。

2.2 沟河边堆放导致水体污染

一些农民迫于禁烧的行政管理压力, 把麦秸收集后堆放在沟河塘边, 甚至直接抛入水体, 麦秸浸泡水中, 如遇下雨冲刷会使堆放的麦秸淋滤水进入水体, 造成水体发黑发臭, 悬浮物增加, 水质逐渐恶化。不同于大气污染的是, 较小的沟河塘水环境容量有限, 一旦遭受污染, 需要长时间恢复甚至难以恢复。

2.3 破坏土壤结构和生态平衡

麦秸及麦茬在焚烧时产生热量不仅使土壤水分迅速蒸发, 而且会烧焦土表, 既杀死土壤中的大量微生物, 又破坏土壤有机胶体, 降低有机质含量。表层土壤生物锐减量一般下降70%左右, 不利于作物对土壤中营养物质的吸收, 同时土壤中的速效氮磷钾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失[5,6], 严重破坏了土壤结构和生态平衡。

2.4 易引发火灾和威胁交通安全

麦秸较干燥易燃, 焚烧时易留下火灾隐患, 尤其是风大晴朗天气, 可引起连片麦秸起火不容易控制, 引发火灾, 造成财产损失和威胁生命安全。秸秆焚烧产生的大量烟雾, 直接降低了大气能见度, 威胁到航空、公路及水运的交通运输安全, 严重时会发生交通安全事故。

2.5 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麦秸焚烧可导致空气污染指数上升, 当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 对人的眼睛、鼻子和咽喉含有黏膜的部分刺激较大, 轻则造成咳嗽、胸闷、流泪, 达到中等污染级别以上的重霾污染时, 可能导致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发生[4]。受麦秸污染的水体, 特别是饮用水源地水体, 会对民众饮水安全造成影响。

3 小麦秸秆污染控制困难的原因

小麦秸秆不论是焚烧还是无序堆放, 都会引起环境污染。每年各地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并采取行政措施管理, 效果仍不理想。小麦秸秆和其他秸秆污染相比, 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其特殊之处, 原因较多, 较难控制。

3.1 直接利用有效需求减少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外出务工人员增多, 少量秸秆或罐装液化气等已能满足农民日常生活用能需求, 麦秸直接用作生活燃料量降速快, 秸秆资源由过去的主动收集发展到目前的大量废弃。秸秆生物质能电厂目前布点还较少, 消化利用麦秸能力有限。麦秸主要用于养牛饲料, 而小麦主产区养牛规模有限, 加之配方饲料的普及, 利用量也很小。

3.2 小麦秸秆收集困难

机械化收割小麦后, 秸秆长度约30cm, 是过去手工收割长度的1/2或者1/3, 又因麦秸本身光滑, 不易用叉等农用工具收集, 专用机械收集成本高, 一般农户出于经济原因不会采用。小麦收割后, 收集不充分总会有一部分麦秸留在田地影响耕种。如果秸秆长度适宜, 易于收集还可集中堆放于指定地点, 供于其他利用需要, 但目前则是麦秸难以收集, 费时费力, 极易导致一烧了之。

3.3 秸秆利用技术难以推广

目前已有很多秸秆利用技术[7,8], 如秸秆直接还田、牲畜过腹还田、秸秆发电、秸秆气化、秸秆造纸及编织工艺品等。虽然这些技术能充分利用秸秆资源, 但存在利用条件、成本效益、规模场地等限制因素影响, 都不能完全满足各地现实需求, 还有待改进, 否则还是难以推广, 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3.4 麦茬过高影响耕种

机械收割麦茬要求留茬10cm左右, 由于田地平整度、油耗成本等原因, 实际中很少能达到这个高度要求, 普遍在15~20cm。过高的麦茬影响播种大豆, 未充分收集的麦秸也会影响出苗, 再加上耕种周期短暂, 导致农民采取焚烧麦茬的方式来抢时播种。

4 小麦秸秆污染防治对策

除了广泛深入宣传、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必要的督查管理外, 还应采取以下防治对策。

4.1 发展因地制宜的综合利用技术

各地应结合自身的条件和需求来选择秸秆利用技术, 并加以改进, 可分区域采取“一区一策”的利用方式。如养牛业发达地区, 宜发展麦秸过腹还田和发酵制沼气相结合的方式;平原地区麦秸收集方便, 有条件的可依托当地生物质发电厂, 可消化大量秸秆;适宜直接还田地区可就地转化利用。

4.2 结合土地流转进行综合管理

小麦主产区一般人多地少, 农民分到的地块面积普遍较小, 秸秆禁烧涉及农户众多难以管理, 有的是因别的地块点火引起自己地块秸秆着火, 责任主体也难界定。可结合土地流转鼓励规模化经营, 连片土地也易于机械化收割和打包收集, 禁烧责任主体也明确, 易于禁烧管理。

4.3 改造农业机械作业功能

现有的大部分农机只能进行收割, 具有打捆或粉碎功能的一体化收割机因为购买、运行费用高, 目前使用还较少。应针对现有的机械进行适当改进, 使之具有打捆或者粉碎还田功能, 同时进行农机财政补贴, 适当降低购买费用和运行费用, 只有收割服务人员和农户都能接受, 才能推广, 从源头控制污染。

5 结语

控制秸秆污染是农业生产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 也是消除其对人们生产生活危害的一项紧迫任务。小麦秸秆污染控制对减轻或消除夏季重霾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 小麦秸秆污染仅靠宣传和督查管理效果不理想, 发展因地制宜的综合利用技术、改造农业机械作业功能、加强综合管理, 才有可能逐步转变目前的不利影响, 使秸秆利用有出路, 既能转化为资源, 又从源头控制污染。

摘要:阐述了小麦秸秆焚烧、堆放产生的污染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分析了小麦秸秆污染控制困难的原因, 提出了采取因地制宜利用、综合管理、改造农业机械功能等方面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小麦秸秆,秸秆焚烧,污染防治

参考文献

[1]朱佳雷, 王体健, 邓君俊, 等.长三角地区秸秆焚烧污染物排放清单及其在重霾污染天气模拟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学报, 2012, 32 (12) :3045~3055.

[2]尹聪, 朱彬, 曹云昌, 等.秸秆焚烧影响南京空气质量的成因探讨[J].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 (2) :207~213.

[3]贾宏群.焚烧秸秆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与防治[J].科技传播, 2012 (2) :51, 57.

[4]谢其标, 陆上岭, 王艳.秸秆焚烧和秸秆次生污染危害及控制利用[J].环境科技, 2009, 22 (2) :113~114.

[5]张明明, 蔡同锋.试论秸秆污染及其综合利用技术进展[J].北方环境, 2010, 22 (4) :79~81.

[6]牛晓艳.浅谈秸秆焚烧的危害及综合利用[J].农技服务, 2008, 25 (10) :133, 162.

[7]刘丽香, 吴承祯, 洪伟, 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进展[J].亚热带农业研究, 2006, 2 (1) :75~80.

浅析室内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处理 篇9

室内的空气质量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起居, 室内的空气质量和健康问题也日益成为人们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因此, 我们必须要从科学的角度来处理室内的空气质量问题。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设计施工中, 我们不但要重视空气质量问题, 而且要依据空气的检测标准, 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室内的空气质量。

一、室内环境污染来源及其危害

1. 甲醛

甲醛是一种有毒、无色、易溶且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易挥发的有机化合物, 主要来源是室内各类家具采用的木屑板、合成地板、夹板、贴面板及家具装修的挥发。一般新装修的房子甲醛的含量可达到0.5 mg/m3, 个别严重地可达到1.5 mg/m3。其表现为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症状, 如咽干、咳嗽、头疼、头晕等症状。甲醛的挥发期甚至长达数十年, 可能引发慢性呼吸道感染。甲醛对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及肝脏等都有严重地毒害作用。

2. 氨气

氨气是一种无色且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氨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室内的装饰材料和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添加剂。氨气能够吸收人体组织中的水分, 常依附在眼结膜和皮肤黏膜上, 使组织蛋白失活变性, 改变细胞膜的结构, 降低人体的免疫能力。氨气还可经肺泡进入血液, 与血红蛋白相结合, 从而破坏运氧功能, 引发肺水肿, 甚至造成昏迷、休克及心脏骤停等症状。

3. 苯及芳香烃

苯是一种有芳香气味、易燃、易挥发、燃点低的无色液体, 主要来源是厕所消毒液、驱虫剂、油漆、除臭剂、涂料中的粘合剂和稀释剂、塑料、汽油、橡胶合成纤维等材料。苯是一种有毒物质, 对人的血液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毒害作用, 可以造成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严重会使人昏迷, 甚至导致死亡。

4. 一氧化碳

CO的主要来源是煤和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工厂排放、汽车尾气及吸烟人群等。人体吸入后可导致血液丧失运输氧的功能, 甚至死亡。

5. 氯气

氯气是一种黄绿色的、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处理水污染时常用。其污染源是由洗衣、沐浴和煮沸水时挥发引起的。症状是慢性或和急性中毒, 可能引起肝血管肉瘤。蒸发时还会挥发出三氯甲烷, 浓度高时可引发癌症。

6. 放射性污染物及其危害

氡是主要的室内放射性污染物, 是一种惰性气体, 其主要来源是房基、室内混凝土地面及其周围的土壤、装饰石材和矿渣、建筑材料、供水、用于厨房设备和取暖的天然气。氡是人接触的最主要外界辐射来源, 人所受辐射的有效剂量40%来自氡及其子体。据统计资料显示, 人们患肺癌的主要原因源于氡的影响。我国每年约有5 000人因氡而导致死亡。此外, 氡对人的神经系统也有影响, 可使人精神萎靡, 昏昏欲睡。

7. 生物性污染物及其危害

室内空气的生物污染物包括花粉、病毒、细菌、真菌、生物体有机成分等。可能造成哮喘、建筑物综合症、呼吸道传染病等疾病。

8. 大气颗粒物污染及其危害

大气颗粒主要是粒径较小的飘尘。主要来源是衣物上的污垢、人体头皮、皮肤屑、扫除及人体活动、燃料燃烧的煤烟、玻璃纤维、建筑材料的石棉纤维、螨虫、吸烟烟雾烟尘、厨房油烟、焦油等、一些不符合标准的洗发水、清洁剂、杀虫剂、空气清新剂、石棉制品及塑料等材料等。大气颗粒的吸附性强, 易成为有毒物质的载体。尤其是多环苯类、多环芳香烃、重金属及微量元素等, 使得近年致变、致癌、致畸、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9. 物理污染

物理污染主要有室外交通工具所引起的噪声污染、室内灯光照明不足、过亮或颜色鲜艳所引起的视觉污染。如白色面积很大会使人的视觉产生盲点, 而触觉污染则会给人带来直接的伤害。

1 0. 电磁污染

指人为和天然的有害电磁辐射及各种电磁波的干扰, 主要来源于电器、广播等。电磁辐射对人体的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和免疫系统会造成直接伤害, 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突变的主要原因。

二、室内污染预防措施

1. 污染源的控制

(1) 优化施工工艺、优化设计方案。设计方案是整个工程的总策划, 应尽量选用无污染、少污染、无毒、少毒的施工工艺。室内设计应确保通风良好, 在施工过程中, 应谨慎防治污染。新建房屋应避免含氡量较高的地方, 而且要尽量选择含氡量低的建筑材料。在装修和装饰上要注意室内的环境条件, 充分考虑室内空间的承载量, 合理搭配装饰材料。避免引入污染源, 达到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的目的。

(2) 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选择符合要求的材料

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有助于人体健康的无污染、少污染的绿色产品, 尽量避免使用大芯板的材料。在装修前用甲醛去除剂对人造板进行卫生处理, 装修完成后, 再对人造板进行表面处理, 每隔半年进行一次表面净化处理。建筑商到建材市场选购陶瓷和石材产品时, 需向经销商索取产品的放射性检测合格报告, 请环境检测中心用仪器进行放射性检测或请厂家出示检验合格报告, 然后再决定是否购买。

(3) 选择绿色环保的家具

家具是室内装修的重要组成, 从家具的使用材料进行考虑, 消费者和设计者应选择国家认定的符合环保材质的家具。一般有实力的大厂家或知名品牌生产的家具出现污染问题的比较少。

2. 加强室内空气流通

新房装修后, 最起码要连续通风3个月, 才能减少有害气体释放的危害。厨房里的空气卫生要讲究, 每次烹饪完成之后必须开窗换气;在煎、炸食物时, 更要开窗通风。在室内养一些抗污染的花草, 也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如铁树可以吸收苯, 吊兰能让86%的甲醛和过氧化氮、96%的一氧化碳得到净化, 常青藤能让90%的苯消失, 天南星的苞叶能吸收50%的三氯乙烯、80%的苯, 仙人球、芦荟都能够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万年青雏菊可以吸收三氯乙烯等。室内环境要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在通常情况下, 湿度越大, 温度越高, 通风条件越好, 越有利于室内甲醛的释放, 越有利于室内环境的清洁。

3. 禁止吸烟

正确使用家庭化学剂。使用化学剂时必须开窗, 用后不能立即关窗, 至少应通风换气30 min方可关窗。在使用熏香剂、除臭剂和杀虫剂时一定要适量。避免把家用电器摆放得过于集中。特别是卧室, 尽量避免多种办公同时进行和家用电器的同时启用。对家用电器的使用, 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例如电视机与人的距离应保持在4~5 m, 与日光灯管距离应在2~3 m, 在微波炉开启之后要距离至少1 m等。

三、室内污染治理分析

随着室内污染不断被重视, 室内污染治理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有关室内污染治理的产品也越来越多。目前室内污染治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采用炭治理

活性炭、竹炭等是通过利用碳的吸收、吸附有害气体以及异味原理, 来减少空气污染。它对吸收甲醛效果在50%左右, 对苯治理效果在90%以上, 该方法处理污染的活性炭吸附适用于较轻或通风环境, 但当活性炭达到饱和后会失去活性以致不具有治理效果。但是该方法特点是成本低、无毒, 见效慢, 因此可作为长期治理的一种方法。

2. 提取天然纯植物性的清除剂

对室内环境不产生二次污染的应该就是理想的室内空气污染清新剂, 其对甲醛、苯的治理效果在50%左右。

3. 选用有效的室内空气净化设施

可依据室内环境的不同污染情况, 选用具有不同功能的空气净化器, 以便有效去除特定的污染物质。该方法针对性较强, 可以根据具体污染源进行处理。

4. 负离子治理

这是用能够产生高压电的设备电离子分解有害污染气体, 使苯、甲醛等污染气体氧化成负离子, 并在空气中还原成为氧气、水和二氧化碳。该方法见效快、无污染、无死角, 去除效果可达70%.但高压电设备比较危险, 有电磁辐射, 不可长期使用。

5. 专业团队专业治理

国内已经有很多专业治理室内环境的企业或者团队组织。他们通过专业分析, 找到污染来源, 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最有效、最科学、最合理的治理方案。因此, 专业团队是治理室内环境污染最有效、最保险的方式。

四、结语

总之, 室内环境的污染现状表明, 室内空气污染的治理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要想从根本上去除室内空气污染, 则必须从源头开始处理。只有控制好污染源头, 才能彻底解决室内空气的污染问题。预防室内环境污染的重点在于选材, 而且要合理设计建筑工程, 工程竣工后要注意通风换气。践行以上措施, 室内环境污染是可以得到控制的。因为室内污染物具有持续时间长及复杂多样的特点, 所以治理产品不能包治百病。如果出现严重超标现象进而危害到身体健康, 而且新产品无法解决这种问题时, 则应考虑拆除。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室内空气的污染问题, 分析了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 并对各种污染源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关键词:室内环境,空气污染,污染来源,防治处理

参考文献

[1]茹庆霞.浅析室内环境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治对策[J].环保科技, 2012 (26) .

[2]苏瑜, 王小花.浅谈室内环境污染及防治对策[J].科技环保, 2011 (08) .

浅谈建筑施工污染及防治问题 篇10

1 建筑施工中施工污染的类型

噪声污染:在建筑施工中, 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就是噪声, 它会对居民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在施工的全过程中都会产生噪声污染, 不管是施工准备阶段, 还是工程装潢阶段。比如, 在工程准备阶段, 会有一些大型卡车的马达声;在施工阶段, 会有一些挖土机、推土机等大型机械的操作声, 打桩、混凝土的搅拌都会产生很大的噪音。施工结束之后, 还需要进行装潢, 这样就会产生材料的切割声、电锯声等, 对居民的正常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

废气污染:在建筑施工过程中, 废弃污染主要指的是建筑粉尘污染, 不管是拆迁、运输还是挖掘以及堆放建筑材料, 都会产生大量的粉尘污染;如果正好是干燥以及大风的天气, 那么就会严重影响到城市的空气质量, 严重的话, 甚至城市居民的出行都会受到重要的影响。要知道, 城市废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就是粉尘污染。

废水污染:因为建筑施工需要特别大的水量, 并且会产生大量的废水, 这些废水包括着很多的来源, 比如挖地渠时地水泥浆、工程排放的废水, 冲洗建筑管道的废水, 石灰坑渗透到底下的废水, 这种废水有着较大的碱性, 建筑工人的生活排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建筑工程中, 通常没有足够的重视这些废水, 这样工地附近的下水道就可能遭到堵塞, 从而对城市周边的河流造成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在建筑施工方面, 固体废弃物污染专指建筑垃圾, 在建筑物施工的全过程中, 都会产生建筑垃圾, 比如碎石、木头、废弃水泥、玻璃等等;依据相关的资料表明, 城市垃圾总量的三分之一就是建筑垃圾, 这样城市的负荷量就会得到大大的增加。

光污染:建筑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光污染, 这些污染既包括建筑工地上杂散光、建筑涂料以及点焊所产生的弧光, 又包括玻璃等产生的反光;这些光污染会导致人们视觉上的混乱, 严重的话, 人们的眼睛也会被其刺伤。光污染在夜间更为严重, 因为建筑工地在夜里的时候也是不熄灭探照灯的, 这样居民的房间内就会进入建筑车辆的强烈灯光, 居民的正常休息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光污染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因为目前没有将光污染的内容加入到环境保护法中。

2 建筑施工中施工污染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

噪声污染的防治:人们可以接受到的噪音一般需要控制在85分贝以下, 这是白天的要求, 如果是在夜间, 那么就需要控制不超过55分贝。要想在建筑施工过程中, 降低噪声污染, 就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努力, 一是对施工设备进行改良和更换;在大型设备方面, 比如挖掘机、推土机等等, 这些大型设备有着较大的体积, 那么就会产生大量的噪声, 对作业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 工作的时间一般安排在白天, 夜里尽量不要动工;还可以将一些隔音设施添加在工地周围。二是对施工方案进行更换, 打桩会产生噪声, 那么就可以采用其他的方法, 比如静力压桩等等。

废弃污染的防治:主要包括这些方面的内容, 一是积极的使用先进设备, 提高建筑的效率, 这样不需要花费那么长的周期, 废弃污染可以得到间接的减少;二是可以将建材运输通道设置在高层建筑物内, 这样废弃灰尘就不会被抛洒在高空之中;三是要严格要求运输建材的车辆, 不能使用那些尾气排放超标的车辆, 并且还需要定期清洗车辆。四是要对建材位置进行合理的安排, 这样即使出现了大风, 也不会产生灰尘。五是要开发新技术, 硬化施工地面, 防止地面灰土飘起来。

废水污染的防治:可以将一个污水沉淀池设置在工地前, 在沉淀池内引入废弃污水和泥浆, 这样居民下水道就不会遭到堵塞。要合理的排放建筑工人的生活用水, 不能在附近河流中随意排放;为了能够实现水源的再利用, 可以设置专门的污水处理设施。在节约建筑用水的同时, 降低排放的污水量。

固体废弃物污染的防治:不能将垃圾倾倒在运输和施工过程中, 施工结束之后, 还需要有效的清理建筑垃圾, 回收那些可再利用的建筑垃圾, 比如钢筋、木头等等。要及时的清扫生活垃圾, 避免垃圾成堆, 否则就会增加处理的难度。

光污染的防治:目前, 在光污染防治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墙面反光方面, 可以将原有材料发展为新型材料;在电弧焊产生的弧光方面, 要想拦截光线, 就可以采用围墙的方式;在夜间建筑车辆灯光方面, 可以将新型的灯光处理技术积极的应用进来, 采用新型的车灯;在施工作业时, 要严格依据相关的规定来进行, 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环境污染的程度。

其他的一些防治措施:一是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来提高建筑施工队伍的整体水平, 增强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让施工人员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污染;二是提高建筑施工单位的管理水平, 规范化管理施工人员和施工设施, 重视施工环境保护, 并且严格的监督施工过程。三是对统筹安排, 科学合理的安排施工过程, 实现科学施工, 降低对施工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 在施工项目中加入施工地环境保护的内容, 保证能够和谐统一的进行施工和环境保护。四是对施工技术进行改进, 尽量保证采用的施工设备和施工设计都是新型的, 降低对周围环境的破坏, 让周围居民不会受到过大的影响。对建筑行业的环境保护评级制度进行完善, 奖励那些表现较好的施工单位, 可以采用物质奖励的方式, 也可以采用精神奖励的方式, 同时, 对那些表现不好的施工单位给予必要的惩罚, 这样可以充分的提高施工单位的环境保护意识。

3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在不断的增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 建筑工程数量越来越多, 给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周围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和破坏。针对这个问题, 就需要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 防治建筑工程施工中所产生的污染。本文简单介绍了建筑工程的施工污染, 然后针对这些污染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徐小忠, 李小燕.建筑施工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措施[J].安全与环境工程, 2009, 2 (5) :123-125.

[2]姚威旺.浅谈施工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 2 (20) :45-47.

[3]李科典.浅谈建筑施工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 2 (23) :67-69.

水污染防治法律问题 篇11

关键字:建筑工程现状环境污染解决措施

一.建筑工程施工中环保的现状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使环境要素或其状态发生变化,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人类的正常生活条件的现象。在我国的社会化建设中,离不开经济建设,因此建筑工程施工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工程施工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容乐观。施工单位忽视环境的保护重要性,缺乏相应的环保理念,无视相关的环境保护法规。在施工建设中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自己的经济利益。依据相关的调查显示:目前国内的72.3%的建筑工程项目不重视资源的节约,采用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着资源耗费过度的现象;其中85%的建筑垃圾随意的堆放,建筑垃圾得不到资源的合理再利用,给周边的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面对这样的建筑形式,环境的保护与经济的发展相协调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有效改善资源的耗费,打造生态施工环境成为我们经济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二.建筑工程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中不可替代的位置,但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给我国的社会及周边环境,带来一定环境污,一下是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1、噪声污染,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建筑施工的噪声污染指的是在城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对周围生活环境有干扰的声音。建筑施工是一项时间长、工作量大的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采用现代化的大型机器设备,施工现场的机器轰鸣声,建筑工人的击打声音,是建筑工程中不可避免的污染。有时为了加快工程的进度,工程建设往往在夜间施工,噪音对施工地点所居住居民的生活带来的严重的影响,因为噪声污染而产生的法律投诉案件,近些年来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2、空气污染,建筑施工中砖块、水泥、子、石灰粉等是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为了解决这些材料的对方使用问题,就需要开垦带有植被的绿地,植被的破坏,大型机器在施工的使用,在晴朗的干燥的气候下就会形成粉尘或灰尘,在大风天气下,更会尘土飞扬,烟尘弥漫,有时夹杂着刺鼻气味。

3、.水污染,在施工建设的污染中水污染是最严重的,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会冲洗施工机械、建筑材料及一些油漆等污染物质,而这些使用过得废水往往不经过任何的处理,就直接排放地表,污水会随着流水线流入水体。二次造成水的污染。附近的居民使用受污染的水,健康问题受到严重的威胁。另外建筑过程中施工工人日常生活产生的废弃物、厕所和建筑使用的油料、化学用品等都会对水体造成污染。

4、排减技术不能够科学运用。节能减排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在建筑工程中,我们缺乏既保证的工程的质量又保证环保的要求。由于我国的现代化起步较晚,部分施工单位对科学的排减技术理解和掌握不够,很多减排技术成了一纸空文,部分企业缺乏相应的管理,在实际的施工中不能做好排减工作,因此对工程的施工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转贴于

三,建筑工程的顺利完工,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及时有效的解决建筑施工中的问题才能保障工程的及时竣工,以下是几点解决建筑工程中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措施

1、完善环境保护监管制度,加大对建筑工地现场管理的监管力度。一项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须有一套完善的监管制度。在施工过程中,建设施工单位应主动与当地环保行政职能部门联系,积极配合环境保护等部门,强化建筑工地的现场文明施工管理。依据相关的环保要求制定自己的施工计划。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要经常视察建设施工现场,对于施工单位存在的造成恶意破坏环境的施工活动,根据相关环境保护法法规及政策进行严厉的处罚,并监督施工单位整改效果、落实情况。从根本上解决施工现场污染问题。

2、采用相应的污染处理技术,在施工建设中产生的噪声、粉尘、水污染等,我们要采用相应的污染处理技术,如要尽量采用低噪声设备和工艺,减少人为噪声的影响,对容易产生敏感噪声的设备采用提前安置降噪声的安全围帘,减少噪声的污染,保障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对于产生的空气污染,使用过滤设备,及时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施工所产生的废水、固体废弃物等,制定废渣的处理、处置方案,及时清运施工弃土和渣土,建立登记制度,防止中途倾倒事件发生并做到运输途中不撒落。严厉制止直接排放或填土,按照相关的规定,合理利用。

3、加强施工作业人员的环保知识培训。施工单位及相关的环保部门对环境保护要高度重视,对相关的施工人员要进行环保培训,教育施工人员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乱丢垃圾、杂物,保持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整洁。树立环保意识,加强环保理念。依据现场施工条件的不通,对可能出现的破坏环境的地方,做合理的设计。不要盲目的追求高的经济效益而肆意的破坏环境。培养全体建设人员的环保责任感,对于出现的环境问题,不断的深入研究探讨,避免生态环境的失衡。

4、加强废旧材料的处理和再利用,在施工建设的拆迁和建设中,会产生很多建筑废旧材料,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要熟悉和了解废旧材料的性能,注重对废旧材料的有效保管,严禁在施工现场焚烧任何廢弃物和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烟尘、臭气的物质,熔融沥青等,将这些废旧材料变废为宝,应用到工程的建设中,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节约建设工程的建设成本,提高我国工业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行无废、少废工艺和清洁生产工艺,减少废物产生量。

5、合理预算,加强成本的控制。工程在施工前,要合理的预算,对整个工程的花销有一定的了解,成本投入的同时考虑到相应的环保费用,坚持绿色的环保理念,不要只顾经济的建设而破坏环境,增加后期的环境隐患。

6、坚持可持续和绿色的发展观,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好的管理理念,调整建设结构,推动清洁生产建设。建设施工与建筑周围的环境协调发展,依据人文化的建设理念把生产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的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从而减少排放废物对人类和环境带来的风险,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处置污染物、控制污染物而带来的处置费用,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节约型社会。

四、结语:

农村土壤污染防治法律体系的完善 篇12

1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环境破坏与污染防治法》

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已经被纳入我国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发展规划中, 土壤污染防治法作为土壤污染防治的基本法应该起到统领性的作用, 应该以法律的形式来表现。它应以土壤污染的预防和治理为主要任务。其中包括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基本原则、土壤污染防治的行政管理模式、土壤污染防治的基本法律制度、土壤污染防治的相关措施和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责任等。以宪法为根据, 参照其他法律规范中土壤环境破坏与污染的相关规定, 结合我国土壤环境破坏与污染的实际情况, 在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土壤环境破坏与污染法的基础上制定具有我国特色的土壤环境破坏与污染防治法。并以此为基本法形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环境破坏与污染防治法》为核心的土壤环境破坏与污染防治法律体系。

2 修改宪法中的相关规定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是其他法律制度的基础。应当从宪法的高度规范土壤环境的破坏与污染行为。建议将宪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 保护林木。”修改为:“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 保护林木。国家保护土壤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 防治土壤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国家组织和鼓励养护土壤环境的活动。”

3 修改《民法通则》中的相关规定

民法是万法之母, 是权利之法。土地环境权利谱系的构建对于土壤环境保护意义重大。建议将《民法通则》第八十条修改为, “国家所有的土地, 可以依法由全民所有制单位使用, 也可以依法确定由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 国家保护它的使用、收益的权利;使用单位有管理、保护、合理利用防止土壤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义务。公民、集体依法对集体所有的或者国家所有由集体使用的土壤环境的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承包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依照法律由承包合同规定。土地所有权不得买卖、出租、抵押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进行流转。”

将第八十一条规定修改为, “国家所有的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面等自然资源, 可以依法由全民所有制单位使用, 也可以依法确定由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 国家保护它的使用、收益的权利;使用单位有管理、保护、合理利用并防止污染和破坏的义务。国家所有的矿藏, 可以依法由全民所有制单位和集体所有制单位开采, 也可以依法由公民采挖。国家保护合法的采矿权。公民、集体依法对集体所有的或者国家所有由集体使用的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面的承包经营权, 受法律保护。同时, 公民、集体依法对集体所有的或者国家所有由集体使用的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面承担防止污染和破坏的义务。承包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依照法律由承包合同规定。国家所有的矿藏、水流, 国家所有的和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林地、山岭、草原、荒地、滩涂不得买卖、出租、抵押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但是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

4 修改《刑法》中环境保护犯罪一节中的内容

我国现行刑法规定了土壤环境犯罪的4种情形, 但是没有专门针对土壤环境污染的规定。随着农村土壤环境破坏污染的严重性和社会危害性的逐渐增大, 用刑法的手段调整土壤环境污染成为必然。建议在刑法第六章第六节中增设破坏和污染土壤环境罪。本罪是指自然人或单位违反环境保护法规和土壤环境管理法规, 破坏或污染土壤环境, 数量较大, 造成土壤环境大量毁坏或者污染的行为。构成本罪, 客体为土壤环境和国家对土壤环境的管理活动, 客观方面为行为主体实施了违反土壤环境管理法规和环境保护法规, 破坏或污染土壤环境的行为;定罪标准为“情节严重”;主观方面是故意或者过失;主体为自然人和单位。

该法条可以设计如下:“违反国家土壤环境法律规定, 向土壤环境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危险废物, 造成土壤环境重大污染事故, 致使土壤环境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等严重后果的, 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 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并处罚金。过失犯前款的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违反国家土壤环境法律规定, 破坏土壤环境, 造成土壤环境严重破坏的, 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 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并处罚金。过失犯前款的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我国农村土壤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探求土壤环境问题的解决法律路径迫在眉睫。分析了农村土壤污染防治法律体系的完善路径。

关键词:和谐社会,土壤环境污染,完善

参考文献

[1]叶静茹, 佀连涛.我国土壤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研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7, 4.

上一篇:大学生教学安全教育下一篇:冠心病与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