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的高球梦

2024-09-09

明星的高球梦(精选3篇)

明星的高球梦 篇1

摘要:中央电视台于2003年10月在经济频道开播的大众娱乐节目《非常6+1》, 不久便赢得了广大的受众群;通俗的贴近百姓的栏目风格, 开启了电视娱乐手段的先河, 它不须传统意义上的明星参与, 用自己独特的视听方式, 为广大群众演绎他们心目当中自己的“明星梦”。

关键词:《非常6+1》,明星,百姓,李咏,圆梦

《非常6+1》是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段定期播出的一档文艺娱乐节目, 每期时长80分钟。内容包括主持人报幕与解说, 6的环节 (参赛者经过六天的专业训练和包装的环节) , 1的表演环节 (参赛者现场表演) 和砸金蛋环节 (观众互动参与环节) 。

一、《非常6+1》开启娱乐节目的先河

这是一档新型的娱乐节目, 起码在中央电视台娱乐节目的历史上是未曾有过的。它彻底地摆脱了娱乐节目必须由明星参与以吸引受众眼球, 提高收视率的模式神话, 在节目的全部过程中没有任何“传统”意义上已成名的明星加盟, 完全是百姓自娱自乐, 自我打造, 自我包装, 自己成就自己的“娱乐活动”。这在中央电视台乃至全国的娱乐节目史上也是首开先河的。

较早开播的综艺娱乐节目《快乐大本营》 (湖南卫视) 。自1997年开播以来, 就不断地邀请明星嘉宾参与湖动, 这些嘉宾都是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喜闻乐见的当红艺人 (以港台明星居多) , 并且以明星在节目现场游戏为主。但它虽然很受年轻人的追捧, 却并没有摆脱以明星为噱头, 达到吸引受众目的的传统娱乐节目形式。再如, 由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毕福剑主持的《星光大道》, 一改以明星表演为主的局面, 突出大众参与性、娱乐性, 不分年龄、不分唱法、不分职业, 为百姓提供了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舞台。但是台下嘉宾还是明星的面孔, 始终不能够摆脱明星的“光环效应”。与前两者对比, 可以看出《非常6+1》真正做到了“去明星”化——彻底地打破了必须由已成名的明星参与电视娱乐节目的传统格局。从中国娱乐节目的发展演变规律来看, 一般娱乐节目经历三个历史阶段, 即文艺晚会、明星游戏和平民明星登台, 《非常6+1》恰好处于第三阶段, 而《快乐大本营》等处于第二阶段, 这是其超越《快乐大本营》等的必然因素。

二、《非常6+1》的“去明星”化

演艺明星作为公众人物一渡被认为是人们心中的偶像, 无论男女老幼或多或少地总会有那么一位崇拜的明星。尤其是年轻人群体, 明星们在舞台上的精美绝伦的演出令他们倾心神往, 甚至就连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成为他们竞相模仿的对象。在我看来可以这么说, 明星创造了一个普通大众的“神话”。

《非常6+1》则不须要明星的参与, 让百姓自己来当明星。这正迎合了许多观众的一种普遍的潜在心理需求, 即圆自己的明星梦。《非常6+1》就是一档为平民百姓打造的梦工厂, 让每一个想要圆明星梦的人都有机会参与。“梦想在你心中, 机会在你手中”便是节目的响亮口号。

现实生活中, “平民”是社会的主体, 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理应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 贴近百姓生活, 满足平民的需要。这符合大众传播的规律特征, 也是电视文艺节目群众性审美特征的体现。[1]经典的受到广泛欢迎的总是那些最能反映百姓生活, 引起受众共鸣的电影电视作品, 如反映百姓疾苦的经典电视剧《贫嘴张大民》,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黄土地》等。没有平民的文艺作品是不切实际的, 是高高在上的乌托邦式的幻想, 同时也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被誉为平民导演的杨亚洲就曾表达过这样的意思:他说他就是要拍平民的电影和电视剧, 就是要贴近他们真切地感受他们, 为此他曾跑到公共场所挤地铁、坐公交。他拍摄的影视作品尤其是电视剧, 如《空镜子》、《浪漫的事》都是影视精品, 家喻户晓, 百姓看后广为谈论引起过较大的社会反响。

不切实际的文艺作品在某种语境下是失败的, 十几年前还广为大众喜欢的综艺晚会节目, 如今已今非昔比。究其原因其实就是它渐渐脱离了百姓的实际生活, 没能及时地改进以迎合观众, 固步自封地搞小精英主义文化, 从而使百姓离它越来越远, 现在已濒临淘汰。关于贴近平民, 我无意要求所有的影视作品都往这个边上靠, 把平民当成收视的法宝;但是那些及时真切地满足平民百姓需要的节目确实成为了新时期的“宠儿”, 他们不但创造了较高的收视水平, 而且满足了百姓一定的心理需要, 功不可没。

《非常6+1》就是这样一档文艺娱乐节目。它始终秉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指导原则, 作为电视文艺作品非常重要的类型之一, 把百姓放在了第一位。在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普通百姓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影子。比如报名者的职业、年龄和家庭真实情景影像片段的播出, 和他们为了最佳的舞台表现而经历六天艰苦卓绝的磨练, 期间体味到人间艰辛和人情温暖, 再到舞台上尽情挥洒释放的激情演绎的影像。这是一个普通人成长为“明星”的缩影, 很真实很感人。所以, 《非常6+1》赢得了大众的欢迎。

节目的主持风格也实践着“贴近”三原则, 主持人李咏朴素大方, 幽默风趣。他身穿生活化的西装, 在男主播当中披着少有的长发 (但这并不影响其外形的精干朴素) , 主持时表情亲切, 情感真挚, 目光中流露出浓浓的“交流”意味。[2]他曾说:“我与观众关系贴近, 彼此就像恋人”。[3]然而, 也有一种质疑的声音, 认为过分贴近实际生活便会陷入一种低俗化的倾向。对此, 主持人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 利落有理地回应了这种质疑:“......我的界限我知道, 我是通俗但不低俗, 哪怕是你说的加引号的低俗”;“我是‘通俗’主持人, 我从言谈到举止都会尽量去适应 (这个) 时代良性的东西。男人不能留长发?我就是长发;央视主持人不让染发?我染了”。[4]在一次节目中, 上来一对选手, 互相介绍对方是青梅竹马的普通朋友, 主持人李咏会在这个提法上故做文章, 不停重复他们是“青梅竹马的普通朋友”, 把受众带入联想的环境, 但主持人不做任何评价, 把大家都逗乐了, 既不低俗, 又达到了电视娱乐节目的效果。所以, 电视文艺节目贴近百姓, 贴近实际生活, 并不会走向低俗;相反, 因为拉近了与广大受众的心理距离, 变得通俗易懂, 使百姓产生共鸣。电视文艺作品作为一门艺术, 就是要生活化, 这符合“艺术创作生活化”的规律。因此, 没必要对节目中通俗的细节作道德观的审判和挞伐, 只有丰富多彩的节目内容才符合电视文艺节目综合性的审美特征这一内在要求。

节目导向的“平民化”是《非常6+1》赢得市场的关键。有调查显示:“《非常6+1》第一期节目播出收视率高达1.26%, 开创了新栏目的收视先河;在《非常6+1》节目的短信参与环节中, 第一期观众参与短信达11万条, 第二期达16万条……”。而由于收视率的提高, 其广告销售额猛增:“开播一个多月的《非常6+1》在广告招标会上以8000万的价格卖出26个月的广告”。[5]

三、《非常6+1》圆了百姓的“明星梦”

“圆梦”是《非常6+1》栏目的招牌, 《非常6+1》是一档实现普通人梦想的节目。主持人李咏说:我们 (就) 决定圆普通人的明星梦, 节目本身就是让丑小鸭变凤凰的舞台童话。参赛者话语中说得最多的也是:“我从小一直喜欢音乐, 可一直没有机会, 今天终于有机会圆我这个梦想!”之类充满期待的话。在节目的实际效果上, 有许多百姓圆了自己的“明星梦”:白淑英女士退休后喜欢年轻人的生活, 她的那期节目播出后反响不俗, 包括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在内很多电视节目都邀请她去做客。《非常6+1》节目改变了她的晚年生活;另一名先手贾世伟也已经进入剧组。沈阳的郭亮, 原是一家宠医院的护士, 非常喜欢演出小品。节目组为他打造了一个剧本, 他把中央电视台很多名牌栏目串起来演了个小品, 一度还被春晚选中。

观众也把自己当成了参赛者, 把自己当成了潜在的明星。《非常6+1》实现了许多人的梦想。而对于电视机前的观众来说, 也是一个“圆梦”的过程。观众同参赛者心理上进行角色互换, 将自己设想成参赛选手同时获得自我认同和自我界定。于是, 观众也成了“明星”, 得到了满足。

整个节目就是一个造梦造星的工厂, 把平民百姓变成“明星”。看来, 《非常6+1》恰好抓住了观众的这一潜在心理, 这也是其成功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高鑫.电视艺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李贺楠.让平凡人实现梦想——李咏和他主持的《非常6+1》[J].电视研究.2005: (02) 50-52

[3]李咏[J].电视研究.2009 (08) 87

[4]袁蕾、肖昕.李咏:我就是央视的娱乐底线[N].南方周末.2005.09 (08)

[5]卢小平、黄钟军、郭燕.电视作品赏析[M].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2006.

明星的高球梦 篇2

我在这干嘛?不对,我不在我家么?在我温暖的床上上么?

静静的小溪,缓缓的流着。小草也如同装饰品,十分到位。

突然,一个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在我后面,他说Z开始了,发布会。我奇怪,他怎么认识我的,算了,没等我问,就将我走出去,有很多人围着,拿着照相机照着。如果没有警卫,我不晓得在哪里。他不停的告诉我尽量沉默,我走上台阶,坐在板凳上,他们还是拿着照相机照,我愣了,赶忙捂住眼睛,我不能看照相灯上的光,算过敏吧。

明星梦作文 篇3

小时候,我就很喜欢唱歌。很多亲戚朋友都说我唱歌很厉害,小小年纪字还不认识那些歌词就已经朗朗上口了而且音也抓得很准。渐渐的我就有个一个小小的明星梦了。

小学一年级开始我便很喜欢音乐而且乐于学习老师教我们的一些音律,回到家我也会勤奋的练习老师布置的任务,

上一篇:交叉因素分析下一篇:突破人才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