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关专业

2024-08-26

报关专业(共12篇)

报关专业 篇1

摘要:国内报关技能竞赛是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属于技能大赛里面级别比较高的, 开展这项比赛主要是为了推动教学与产业实践的相结合, 力争为社会发展培养报关专业技术人员, 同时进一步提高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教学水平, 为社会培养出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技术人员。主要对报关技能竞赛的现状进行分析, 提出了其对该专业的积极影响与作用, 旨在进一步提高相关专业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报关技能大赛,报关业务

一、引言

作为国内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一项改革创新举措, 报关技能竞赛已经成为现阶段用来考核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技能与素养的一个标准。从20世纪初期开始, 报关竞赛已成为一个国内报关人才考核的项目, 从规模上获得了不断的拓展, 同时规范性也在逐步得到加强。国内职业院校技能竞赛高职报关竞赛正式开始于2011年, 2012年正式得到教育部门的认可, 这项比赛间隔时间为两年, 我国报关协会负责奇数年的比赛活动。竞赛全过程以该行业的实际工作流程与标准为参考标准, 主办方负责为考生创造一个完全逼真的报关工作作业流程, 从细节出发, 对参赛选手的报关专业知识技能以及要求的职业素养进行考察。将报关员必须具备的一系列职业素养的考核作为主要的考核对象, 严格执行各项参赛评选标准制度, 不仅仅为国家报关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高质量的人员队伍, 同时也推动了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教育教学活动的改革, 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率, 更为高职报关专业学员走向成才提供了一个绿色通道。

二、报关大赛竞赛内容的变化情况

2011年国内首届报关竞赛在天津举行, 参赛选手要经过四项考核, 分别是:进出口申报、通关规划的制定、进出口产品的分类、报关基础知识的考核等, 比赛通过人机对话来进行。主要的考核目标就是参赛选手对基本报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从产学结合的角度来看, 仍然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性。

从2012年开始, 这项比赛在内容上有了重大的革新。竞赛中有团体赛的形式, 不同的队伍代表不同的报关单位, 选择参赛人员分别担任报关辅助员、报关员和报关经理这几个职务。从大赛主题出发, 制定本票业务的规划, 完成申报、检查、缴税、提货还有其他一系列的相关工作。因为该项比赛每间隔一年开展一回, 因此2013年在江苏开展。和上一年的比赛内容进行比较, 出现了以下两种区别:第一, 比赛划分为自理报关和代理报关两组, 这两组比赛每个学校要出6个学员来完成;第二, 比赛设置了决赛环节, 决赛以公开必答、抢答和选答三种形式来开展, 不仅仅考核参赛学员的专业技能知识, 同时也是对参赛学员职业素质的考核。

接下来的比赛还是在天津举行的, 这次比赛比上一年的比赛又有了新的变化。第一, 取消了自理和代理的划分;第二, 增加了进出口商品划分, 参赛人员在现场要通过分析归类要素, 对产品进行划分;第三, 增加了对参赛学员2票业务同时进行申报的考核。

三、报关技能大赛对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教学的启示

(一) 构建产学结合专业发展平台, 校企协同共育人才

作为与市场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教学活动, 职业教育与日常生产活动应该紧密挂钩。它既具有一定的产业性, 同时又具有必须的教育教学性。换句话说, 职业教育应该从具体的岗位生产活动需求出发进行教育教学目标与要求的制定。职业教育活动的产出为产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 所以在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人才培养过程中, 必须与产业经济的发展进行有机的协调, 紧密联系, 这不仅仅是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需求, 同时也是职业教育教学活动对产业发展的需求。就现阶段的报关及相关专业发展来说, 如果想达到经济发展新阶段报关行业市场需求标准, 转变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用人单位找不到人才的现状, 就必须对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教学策略进行调整, 必须扭转只注重理论, 不重视实践能力的现状, 将教育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实践技能的不断加强中, 为相关产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员。而报关技能竞赛的全国性开展正是对这一发展需求作出的积极响应。分析不足之处、正视错误、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继续培养训练, 将教育教学活动与企业的发展密切联系起来是报关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二) 以赛促教,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素养, 培养出更多的能够满足各行各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 它的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都很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校师资队伍力量决定了高职教育教学活动产出的质量。在高职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它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具有的最大不同就是理论知识学习掌握的重要性以及科研能力的重要性。而报关技能竞赛突出的一个主题就是对职业教育社会性、职业性与实践性的重视, 说明职业教育教学活动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视与需要。从形式来看, 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较量, 实际上则是对教师业务能力与素质的考察。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教学技能水平, 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竞赛培训与辅导技能, 也就是他们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同时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三) 加强人文精神教育, 适应职业发展趋势

任何一种教育活动都是关于人的活动。所以不管是对什么专业的人才的培养, 除去专业技能的不断提高以外, 也要重视对学员的人文精神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 专业技能的形成以及精神素养的提高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养训练才能取得效果。一个人的精神文化素养、职业道德意识是决定其专业技能发挥的关键因素, 学校以及用人单位都应该注重这一点。

在新的历史时期, 用人单位更加重视员工的综合素养、信誉品质及创新意识。竞赛通关方案设计和进出口申报赛项均为团体赛, 它与企业报关业务流程的匹配性为100%, 关系到用人单位的发展, 从多次竞赛结果来看, 参赛人员虽然在专业技能上不断有了进步, 但是, 最终的结果却是参赛人员的专业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一个缺乏专业素质的技术人才, 即使掌握了娴熟的专业技术知识, 也无法将其充分发挥出来, 更不会为企业为人类生产发展做出贡献。高职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在重视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训。只有将人文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结合到一起, 才能不断满足行业发展的市场需求, 促进企业与社会的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 高职报关技能竞赛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非常广泛, 既有专业基础理论, 又有专业实践技能的考核, 不但有专业规范标准, 同时又有海关新政法律制度方面的内容, 同时还需要比赛的人员熟悉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国际货运代理、外贸英语函电等专业知识。所以, 在专业教育教学活动中, 不但要将与赛事相关的理论基础全面纳入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中, 还要相应地增加实践训练课程的课时, 为学生创造出业务活动场景, 提高学生处理专业问题的实践能力, 为报关行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鑫.全国报关技能大赛带给《报关业务》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启示[J].对外经贸实务, 2013 (9) :73-76.

[2]林青.高职报关技能竞赛集训模式探讨[J].北方经贸, 2014 (01) :10-11.

报关专业 篇2

工作性质: 全职

目标地点: 上海

期望月薪: 面议/月

目标职能: 物流经理, 海关 事务管理 工作经验 所属行业: 机械/设备/重工

销售部 物流/ 报关 主管

1. 参与公司整体 进出口 贸易业务,产品配送、成本核算;

2. 外销订单报关与 商检 事宜、加工贸易手册开立和注销,保持与海关、检疫部门的良好沟通,有效管理 货代 公司;

3. 采用公路、铁路、水路运输保证货物安全、准时送达客户手中,确保物流费用在控制目标内;

4. 监控内部物流管理、同时注意收集物流各环节信息、提出持续改进的措施;

5. 与客户、供应商保持良好的工作联系,改善满意度;

6. 熟悉ISO9000标准,ISO14000环境质量认证;

7. 保证库存准确,确保差异和报废在合理可控范围,熟悉看板和其他库存管理方法;

8. 与质检部门作好产品批次、包装、标识;

报关专业 篇3

【关键词】改革 报关与国际货运 专业建设 报关员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C-0105-03

随着国务院第三轮改革浪潮的兴起,2013年10月12日海关总署发布《关于改革报关员资格管理制度的公告》,决定改革现行报关从业人员资质资格管理制度,取消报关员资格核准审批,对报关人员从业不再设置门槛和准入条件。基于此,海关总署决定自2014年起不再组织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2014年3月13日海关总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报关单位注册登记管理规定》中取消了对报关企业注册在资金上和报关员人数上的硬性要求,进一步落实了国务院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减少资质资格类许可和认定的要求。报关行业面临无需资格审批的新形势。

一、改革背景下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面临的机遇

海关对报关员资格核准的取消并不意味着报关员岗位的取消,货物的进出口仍需要报关员向海关如实申报,海关仍然需要对报关员进行管理,区别仅在于成为报关员,不再需要报关员资格证,只需要受报关单位聘用并在海关经过注册登记就成能为该报关单位的报关员。这给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带来了一系列机遇。

(一)人才培养模式得以优化

以需求导向和可持续发展为关注点的职业教育在业界已经达成共识,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主要面向报关单位、报检单位、国际货代企业、国际物流企业及外贸企业输送能胜任报关、报检及货代等业务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然而在2013年以前,报关、报检、货代等企业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人才需求注重在学生是否考取了资格证,而不是注重于学生的业务能力,甚至有些企业提出:拿到报关员资格证的毕业生有多少招多少。这样的社会需求使学校在人才培训模式上不得不在考证和技能上进行取舍,从而进入了为证而考,为资格而考的怪圈。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可能存在有资格没水平或是有水平没资格的现象。报关员资格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是海关为企业选人,因为有“证”的约束,企业不能自主选人,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企业在用人方面的受限也影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随着报关员资格审批取消的后报关员时代的到来,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再受限于报关员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可以真正结合地方的经济发展阶段,集学校、海关、检验检疫机构等行政主管部门,同时还有报关、报检、货代协会和地方龙头企业的优势,制定出以行业标准为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单一的准入考试优化为报关后备人才培养—报关水平测试—报关职业技能鉴定“三位一体”的报关人才培养模式。

(二)课程设置能更加灵活

在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中,课程始终处于核心地位。我国著名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教授在《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中提出:职业教育课程是连接职业工作岗位的职业资格结构与职业教育机构的培养目标结构,即学生所获得的职业能力结构之间的桥梁。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既要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具备胜任职业工作岗位的能力,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其具备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能性,为步入社会后能够往更高层次职业岗位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因此,大多职业院校都在着力构建“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多数职业院校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证融通”的做法是在课程开设上围绕报关员资格考试所涉及的内容,教材的选取上以全国报关员资格考试用书为教材,厚重的考试教材把海关的监管制度进行汇总,没有形象的流程线索,多数是海关的规范性管理要求,文字描述不够通俗易懂,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考取了资格证的学生只会填纸质报关单,不会进行报关单QP系统录入,只会对已经定性的有具体描述的功能单一的商品进行归类,对一些新型的商品或是多功能的产品无法自己运用归类总规则指导商品归类的考生比比皆是。用人单位招到的人不能马上胜任基本的岗位操作,还要企业自己进行新人入职的技能培训。因此“课证融通”有可能导致片面追求通过率,从而忽视了学生实际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

报关与国际货运代理人员长期在国际经济舞台的第一线,需要具有持续的学习能力,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应变能力,对外贸政策要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较为专业的深度解读,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得优势。目前,报关服务市场日渐规范,报关单位对报关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学校不能只培养学生的技能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除报关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外,还要求学生能运用网络获取有用的信息,熟练地运用windows操作系统,具备一定的从事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运代理的能力,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和解决国际货运与代理中的具体问题;了解国际货运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通晓相关的行业规则;具有较强的中英文表达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协调与组织能力,并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职业道德。取消了报关员资格考试,使得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设置更为灵活。由于取消了报关员资格考试,以报关员水平测试为参考,报关专业的课程设置能更多地突出技能操作如加工贸易中单耗及用量的计算、报关单QP系统的录入以及报关单找错、商品归类及海关估价等内容,使课程设置更注重联系实际,教会学生利用工具书,利用网络以及海关总署官网发布的消息来进行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学生就业得以促进

只有以合理的课程设置支撑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报关人才才能在就业方面凸显自身的优势。海关对报关员的准入不设限制,不代表谁都可以去报关。因此,取消报关员资格证书恰恰凸显了专业技能的重要性,给报关专业的学生带来更广阔的就业空间。不需要资格证,报关单位不再进行“一刀切”的招聘方式,而且在人才考核方面更加灵活自由,报关员不仅需要具有过硬的业务技能,也需要有较高的业务素养和较大的业务发展潜力。这样也能反过来促进学生不仅要重视业务技能的学习,同时也要注重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否则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容易处于劣势。endprint

二、改革背景下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发重要,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为了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制度。而当前海关总署取消了报关员资格核准审批,不再组织报关员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由中国报关协会接替组织的报关员水平测试,由海关准入门槛转变为水平标准评价,这使得多数业外人士觉得水平测试仅仅获得一张报告书,没有一本证书来证明自己的业务水平,认为报关专业的发展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应该取消报关专业,另谋出路。可见,在报关改革背景下,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一)生源竞争更加激烈

高考报名总人数逐年下降,且成人高考、自考、出国留学等多种学习途径使得部分生源被分流,高校扩招与生源下降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的最高学历层次是高职,随着报关员资格证审批的取消,没有通过率这条“红线”的压力,其他高职院校也有可能增设报关专业或是在国际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当中突出报关课程,以及随着教育部对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进行调整,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势必会对加剧报关专业的生源竞争。

(二)专业吸引力短期内有所下降

欧盟职业教育专家认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表现在人们关注、了解职业教育,对其本身和毕业生有好印象。“如果人们愿意利用职业教育实现个人目标,在考虑未来的学习时,把职业教育作为选择之一,并愿意推荐给亲友,我们就说职业教育对社会是有吸引力的。”报关员准入门槛的降低,让业外人士对报关人才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人人都能做报关员,没有体现出专业特点和专业“含金量”,不再是一个易就业的职业,对应届毕业生及其家长来说就没有吸引力,从而选择其他的专业报读。可以预见,海关总署公告取消报关员资格审批,在近三年内会影响报关专业的吸引力。

(三)专业特色需要重新定义

生源的竞争压力以及短期专业吸引力的下降,给高职报关专业发展带来更严峻的挑战。面对挑战,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才能焕发新的活力。报关专业的特色不能再局限于全国报关员资格考试,应以突出能力、强化技能作为专业发展的基石,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特”的专业发展目标。有特色,专业发展才有生命力。

三、改革背景下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建设策略

在当今外贸行业的发展趋势下,鉴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在外贸行业中的报关员、报检员、货运代理、单证员、跟单员、外贸业务员等不再需要持证上岗,拟从事外贸工作的人员,只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就可以顺利上岗。这样的就业形势亟须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积极进行专业建设和改革。

(一)着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教学地位举足轻重,如果说先进教学设备和足够的实训场所是职业教学中的必备硬件,那么既有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则是职业教学中的提升软件,是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因素。本科教育中没有开设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很多高职院校的报关专业教师大多是从国际贸易专业或是物流管理专业转型过来的,或是直接从本科院校毕业的从“学校”到“学校”的青年教师,没有从事报关、报检或是货代的实际工作经验。学校应鼓励教师多参加社会实践,脱产到企业进行锻炼,通过一线业务的学习和积累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在提高业务技能的同时兼顾科研,既掌握教育规律,又了解企业运作情况。

(二)利用技能竞赛平台促进教学改革

从国家到地方每年都要组织各类技能大赛,职业技能竞赛既能展示职业院校的教育成果,也能促进校企合作实质性的发展,同时实现学校培养的技能人才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普教看高考,职教看大赛”已然成为职业教育最鲜明的特点。

为了指导学生参加比赛获得较好的成绩,专业教师会主动思考竞赛任务使用到哪些专业技能,本专业的核心技能又是什么,通过设计怎样的训练才能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每个阶段的培训学生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以及使用何种考核方式,等等。教师们只(下转第138页)(上接第106页)有完成以上工作,才可能组织完成有效的技能培训,指导学生在竞赛中获奖。为此,专业老师也会有意识地弥补知识陈旧、实践能力缺乏的短板,不断主动学习,积极提高自身专业水平,进而将专业技能的提高迁移到教学水平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专业教师主动进行教学改革。

(三)提炼专业特色

1.以行业标准为导向。报关报检等服务性工作是直接与海关、检验检疫等国家行政机构对接,工作要求必须严谨、规范、准确。以行业标准、作业规范要求融入到专业课程中,使学生在毕业进入社会时就已经了解相关行业标准,入职能够进入角色,而不是只会脱离实际的纸上谈兵。

2.加强“校政行企”四位一体合作。高职院校注重校企合作,在此基础上,加强与海关、检验检疫等行政部门的联系,同时与地方的报关协会、报检协会的沟通,做到学校—行政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四位一体的合作模式。学校加强与行政部门的联系,了解管理部门的政策要求,通过行业协会的沟通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企业也会对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便利。通过这种四位一体的联系,拉近了教学—实践—市场的距离,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立足点。报关与国际货运的专业建设还必须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立足点,立足本地辐射全国。在专业特色建设方面除了继续夯实一般进出口货物的报关技能,还要注意专业发展的前瞻性。以广西为例,广西陆续设立了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出该特殊监管区的货物能享受的政策优惠以及海关监管制度都有不同,与一般进出口货物的海关监管制度也不相同,也需要一批熟练掌握保税监管制度下的报关操作,这些都为专业创新和办出特色提供了机会。

总之,面向未来,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要不断进取,牢牢抓住发展机遇,努力办出专业特色,使其真正成为高素质的报关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国的外贸服务行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骆炳玲.从学生就业探讨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以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0)

[2]何福贵,张梅. 职业技能竞赛促进教学改革的研究[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0(4)

【作者简介】黄莹莹(1981- ),女,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报关专业 篇4

1 现阶段国际物流的发展趋势

进入新经济时代以来, 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国际物流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 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专业化

第三方物流是物流专业化的重要形式, 国际物流基本采用外包, 由第三方物流完成。第三方物流是指产品由生产方到销售方的环节不是由生产方自身的物流部门来完成, 而是外包给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来承担, 也就是国际上流行的业务外包。在发达国家, 专业物流占整个物流市场的比例:美国为55%, 日本为70%, 欧洲为76%。西方国家物流业的发展证明, 独立的第三方物流要占社会的50%, 物流产业才能形成。

1.2 综合化

全球综合物流系统 (PILS) 的迅速发展, 将使现在的运输、仓储等物流外包服务大幅度延展。这就要求所有的物流服务能够在全球范围, 在任何时间, 从起始点到消费点之间迅速地、经济地实现物流活动。全球综合物流系统将组合多式联运、全球仓储、报关、报检、保险、存货管理、定单、服务、金融、文件单证制作以及任何一种所需的物流服务功能, 为发货人提供单一资源的物流服务。在这种情况下, 越来越多的全球化运作的公司将发现把他们的物流服务外包给全球综合物流系统会更加经济, 获得更好的服务。

1.3 信息化

电子信息技术在物流过程中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其中涉及的先进技术与管理手段非常多, 如条码技术 (BarCode) 、数据库技术 (Database) 、电子定货系统 (EOS) 、电子数据交换 (EDI) 、快速反应 (QR) 、有效的客户反应 (ECR) 、射频技术 (RF) 、管理信息系统 (MIS) 、企业资源计划 (ERP) 等。通过这些自动化的技术设施, 可以实现货物的自动识别、自动分拣、自动装卸、自动存取, 从而提高物流作业效率。

2 报关的发展现状

2.1 报关的基本内容

报关是履行海关进出境手续的必要环节之一。是进出境运输工具的负责人、货物和物品的收发货人或其代理人, 在通过海关监管口岸时, 依法进行申报并办理有关手续的过程。

报关涉及的对象可分为进出境的运输工具和货物、物品两大类。由于性质不同, 其报关程序各异。运输工具如船舶、飞机等通常应由船长、机长签署到达、离境报关单, 交验载货清单等单证向海关申报, 作为海关对装卸货物和上下旅客实施监管的依据。而货物和物品则应由其收发货人或其代理人, 按照货物的贸易性质或物品的类别, 填写报关单, 并随附有关的法定单证及商业和运输单证报关。

一般的报关程序为:单证准备-电子申报-现场交单申报-海关查验-向海关缴税-放行。这其中, 在报关现场申报人操做的环节只有单证准备、交单和缴税。而主要体现工作量和工作质量的工作却是其中的单证准备工作!而单证正式整个国际物流管理和操作的基础文件。认识单证和使用单证不仅是报关所必备的能力, 更是国际物流操作的基础。

2.2 传统的报关企业

传统的报关企业分为自理报关企业和代理报关企业、专业报关企业。

自理报关企业是指经对外贸易主管部门或其授权部门批准从事对外贸 贸易经营活动也就是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这些企业有贸易型的、生产型的、仓储型的。生产型的一般包括三资企业和进出口业务量较大国内生产型企业, 他们进出口的业务主要是进口自用货物, 出口自产产品。仓储型的主要经营保税区、保税仓库等企业。贸易型的主要是一些进出口贸易公司、进出口公司等。

代理报关企业一般是经营国际货物运输代理、国际运输工具代理等业务的企业, 接受委托代办进出口货物、国际运输工具的报关、纳税等海关事务。它包括对外贸易运输公司、外轮代理公司、货物运输代理公司等。

专业报关企业是指经海关批准的专门接受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的委托, 代理办理进出口货物报关、纳税等海关事务的企业。这些企业一般称作报关行或报关公司等。这样的企业一般报关量比较大、货物总类繁多, 工作更有专业性。

2.3 报关企业及报关现状

1) 我国前阶段报关企业中专业、代理和自理报关企业形式共存, 然而整个报关市场仍然以委托代理报关形式为主, 报关企业在整个报关市场中已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这代表着我国当前报关专业化的水平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2) 行业管理尚未规范有序, 全国地方报关协会尚未普及, 全国经济水平和进出口贸易额各地的悬殊差异, 使得报关行业既不能有效宏观调控报关市场, 报关协会工作也难以全面开展。

3) 报关企业盲目发展, 经营成份十分复杂, 包含国营、民营、合作等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 个别报关企业自然人与其“联营”或“挂靠”的经济法人实体并不存在真正的隶属关系, 处于松散管理状态, 行业难以统筹规划, 阻碍行业健康发展。

4) 目前我国报关员学历以高中生为主, 大学毕业生较少, 普遍素质有待提高。

5) 报关程序的信息化水平滞后, 在目前这样一个信息时代, 建立高效、灵便的现代物流信息网是提高报关程序的信息化水平的关键。信息化数据系统是保证数据的内部之间、内部与外部、外部系统等各个方面的数据交换作业流程顺畅程度的关键, 也是制约报关程序的信息化水平提高的关键。例如, 报关企业要同时面向海关和检验检疫两个同时把关过门的政府机构, 分别向他们传输报关、报检数据, 这两个系统在过去分别独立的平台, 数据交换极为困难。目前仍在研发的“一单两报”工作进展也较为缓慢。从我们目前海关管理信息化水平来看, 全国只有少数的港口海关, 如深圳、上海以及大连等实施了通关放行信息化的作业流程, 要想达到全国的电子通关放行的水平, 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当前一些偏远的海关和中小型报关企业仍采用传统纸制报关, 报关数据根本谈不上交流与共享。

6) 报关单位的海关评估等级整体不高。全国现有报关单位632, 114家,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企业分类管理办法》, 其中AA类3716家, A类9626家, B类612995家, C类1092家, 其他4685家;报关企业6, 455家, 其中A类68家, B类6370家, C类7家, D类3家, 其他7家。2011年我国的GDP471564亿元, 外贸依存度为50.1%。这些报关企业2011年要完成创造超过23万亿的GDP的进出口货物的报关任务。因此, 提高整个报关单位的等级也就是提高报关企业的操作效率, 这将大大缩减报关这一块的国际物流成本, 从而增加进出口企业的经济效率, 提升整个国家的物流效率!

3 报关与国际物流的整合

当前物流的重要发展特征就是整合。快速、及时是现代生产和流通对物流提出的要求。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使得物流公司必须采取“门到门”物流、联合一贯运输等模式。为节约外包成本, 部分大型物流公司利用自身资金优势通过买断、参股等形式对报关企业进行收购, 使报关企业成为物流公司的子公司、或者丧失法人身份, 成为物流企业的一个内部部门。从总体上看, 专业化和整合是报关企业, 尤其是中小报关企业发展的主旋律。这些报关企业发展总体规模偏小、经营过于分散、经济结构雷同、经营范围相近、经营资金短缺、管理水平低、盈利模式单一, 使其成为了被整合的对象。

3.1 整合的必然性

目前, 国际物流发展很快, 但报关这一环节是国际物流发展的瓶颈, 因此, 报关这一关键环节, 越来越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重视。作为报关企业必须融入到国际物流中, 协助国际物流加快货物通关流转速度, 不能单单只从报关这一环节考虑问题, 要有物流价值链的概念。目前, 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其主要表象是全球范围各国各地区经济的日益融合和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全面、自由流动, 如各国各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外部世界经济的变动日益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实现报关服务国际一体化。由于报关有一定的期限限制, 这要求报关速度进一步提高, 例如出口货物运抵海关监管区后, 装货24小时以前应向海关申报。做这样的规定是为了在装货前给海关充足的查验时间, 以保证海关工作的正常进行。如果在这一规定的期限内没有向海关申报, 海关可以拒绝通关申报, 这样出口货物无法进行检验、征税、放行, 就无法及时装船, 从而影响单证的取得, 甚至影响出口运输而违反合同。因此要及时向海关申报, 以便能准时装船运输。为了避免因报关时间延误造成的损失, 良好并高速度高质量的报关服务基本要求, 报关与国际物流紧密联系并向国际物流一体的转变也是必然选择。

3.2 报关服务国际物流一体化的重要性

在国际企业本土化、国内企业国际化的经济浪潮中, 我国进出口贸易额迅速增加, 并带动国内各大港口吞吐量同时上升。我国入世后这10年间改革进程的加快、大量外资的引入以及国内商品竞争力的提高, 推动了外贸进出口焕发勃勃生机, 为报关与国际货运的发展提供一个极其广阔的市场空间。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零库存”、“现代物流”等新型生产经营方式的出现, 对国内口岸通关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施快捷通关, 将大大加快国民经济发展, 提高生活水平, 促进报关行业的发展和服务素质的提高。

3.3 目前企业采取的一体化措施

1) 提高管理水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更新管理理念, 改变陈旧的思维模式, 积极创新业务方式, 提高预控监控能力, 有的放矢地解决影响通关速度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同时要优质服务, 寓服务于沟通与交流之中。

2) 提高企业中报关员的素质。现在的大多数物流企业中的报关员很多属于“无证经营”, 或是从别的行业刚转过来, 对整个报关程序还一知半解。因此, 一是必须要加强专业管理人员的培养或引进;二是加强报关员管理, 提高报关员素质, 这点同时需要海关方面也采取措施加强报关员管理。

3) 加强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以现代化信息化技术丰富物流企业管理手段, 通过网络信息平台, 实现资源共享, 实行全方位系统化管理, 拓展监控能力。建立企业、行业协会、政府三方合作的技术信息体系, 从制度上激励、提升企业的经营水平和竞争力。同时也可以促进企业和政府取得双赢的结局。

4 报关与国际物流的整合对于高职报关专业教学的启示

4.1 报关员素质的待提高是高职教育的契机

报关员资格全国统考始于1999年, 在过去的近20年中, 取得证书并从事报关相关业务工作的人员普遍素质为高中或者中职水平。2008年开始海关总署对于报关员考试资格要求提升到大专及其以上, 不仅给高职学生带来机遇, 也能使得全国报关员素质将逐年得到改善。

4.2 报关与国际物流的整合对报关人员素质要求进一步提高

对于高职教育的学生报考报关员, 不仅仅要求通过考试的问题。而且应该全面掌握国际物流的基础知识, 进行国际物流操作的能力拓展, 甚至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理念和基础知识。这也是高职学生区别于中职学生的关键。

4.3 报关与国际物流的整合从技能培养到能力培养的要求

单纯掌握报关技能, 我们只能称之为“匠人”, 我们不应满足于做“匠人”, 要有较高目标、有追求、有不断创新的精神。高职院校在教给学生操作技能的同时, 也应该熏陶和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不一定只体现在某一门课程的讲授和学习中, 能力的培养融合进方方面面, 例如大学生集体活动、社会实践、运动会以及顶岗实习等。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负责学生工作的方面和负责教学工作的方面的一些工作相互融合, 不能截然分立。对于教师应该有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培训和实践机会, 对于原来只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应针对所管理学生的专业技能加强认知和学习。

4.4 报关与国际物流的整合应该更具有本土化特点

高职的招生范围一般以本省为主, 学生的就业范围也主要在此范围之内。因此注重报关专业与本土国际物流发展的融合更具有现实意义。以西安为例, 全陕西省大约有6000多家进出口企业, 但是经常性从事报关业务的不到200家, 大多数企业都在天津、连云港、上海直接申报, 结合从这些地域到西安的物流过程, 应该找到更适合西安本土的国际物流方案从而使得本地的报关业务正常发展, 降低物流成本, 带动本地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摘要:目前, 国际物流产业经营理念的创新和服务产品的创新不断冲击着传统的报关领域。在高职教育中, 报关应该是国际物流的一个重要操作点。阐述了报关与国际物流之间的关系, 同时得出了报关与国际物流整合的必然性。同时, 这种整合对于高职报关专业的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 报关专业不仅是报关学生职业的切入点, 而且报关专业的高职教育一定要在国际物流的范畴之内有一定的拓展和延伸。

关键词:报关,国际物流,整合,高职教育

参考文献

[1]王莉, 马三生.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教改探讨[J].集团经济研究, 2006, 15 (5) :27-29.

[2]刘晓斌.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设——以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21 (17) :33-35.

[3]朱小丽.外贸业务组织与运作课程设计探讨[J].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21 (1) :15-18.

报关专业论文 篇5

[提要] 为更好地增强人才培养的前瞻性以及高校社会服务的能力,本课题组围绕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进行了浙江省外贸企业的专业人才需求的现状和人才需求的结构与规律的调查分析。针对浙江省外贸人才的需求特点,提出了基于浙江省外贸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关键词] 浙江;外贸人才;培养模式

一、浙江省外贸人才的总体需求论证

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的对外贸易正在经历新一轮快速发展的黄金周期,特别是2004年7月1日起施行的“新外贸法”,允许个人经营进出口贸易,外贸准入门槛大幅降低,外贸人才需求趋旺。与大幅增长的贸易业务不协调的是,我国外贸专业人才的供需严重失衡。据专家预测,2005年我国外贸企业将逾40万家。新老外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叠加”,无疑将使国际经贸类人才缺额骤增。而作为我国传统外贸大省的浙江,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已近10万家,对外贸专业人才的需求自然“水涨船高”。

从智联招聘网招聘的职位需求看,贸易人才“仓储”不足,且不论原有外贸企业为扩大业务而增招人才,仅以每家新建企业需5~7名外贸专业人员计,全国就需180~250万人。而根据国家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统计,我国每年高校经济类毕业生在13万人左右,即使13万人全部从事外贸工作,也只能培养出65万外贸人才,尚有100万人才的缺口。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开放省份较集中的地区,外贸企业密集,而高层次的国际贸易人才严重缺乏,培养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成为当务之急。浙江省是我国的外贸大省之一,外向型经济发达,仅宁波市的外向型企业的产值就占宁波市工业总产值的百分之五十,但这些企业中大多数仍停留在靠转手订单维持生产阶段,无力自行开拓国际市场,这与以外贸作为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极不相称,主要原因是紧缺高层次国际贸易人才。

二、浙江省外贸人才的需求特点分析

浙江省民营经济发达,外商投资企业多。我们在浙江省选取有代表性的地区的数家外贸外资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特点进行了调研分析。本次调查所涉及的调查范围,选取了杭州、宁波、温州和义乌四个有代表性的地方。问卷共发放50份,回收30份,问卷有效率100%。调查结果分析:

(一)人才需求的总量不断上升,人才的层次不断升高。

在调查的30家企业中,2006年平均每家外贸企业需要新增外贸专业的人才为2.5人,2007年每家外贸企业预计需要新增外贸专业人才3.5人,比2006年增加40%,到2008年,每家外贸企业预计需要新增外贸专业人才为4.2人,比上年增加20%。由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渡期的结束,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化,我国外贸产业一定会飞速发展,这带来了外贸专业人才需求数量上的上升,但是增加的速度会逐年降低,趋于平稳。对传统外贸岗位从业技能的要求提升,不仅要能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一定年限的实务操作经验,同时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目前在外贸人才需求榜上分别名列一至六位的跟单员、外销员、单证员、报关员、国际货代业务员和报检员等,都要求持有国家通用的资证上岗工作。

在调查的30家企业中,2006年一共需要外贸专业的人才为75人,其中研究生学历的人才为5人,占6.6%,本科学历的人才为44人,占需求人才总数的58.6%,专科学历的人才为26人,占需求人才总量的34.8% 2007年,这30家企业预计人才需求量为115人,其中需要研究生学历的人才为9人,占需求的总数量的8.8%,比上年增加 80%,本科学历的人才为78人,占需求总数量的74.3%,比上年增加75%,专科学历的人才数量为18人,占需求的总数量的16.9%,比上年下降30%。这主要是因为近几年我国高校的普遍扩招,高校培养的学生数量和学生的学历层次在不断地上升,人才市场上有大量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供给,这使得企业人才需求的层次不断上升。外贸人才外延迅速扩大。鉴于全球范围内外贸经营的集团化以及特许经营、跨国经营的迅速发展,外贸人才外延迅速扩大。外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局限于营销、外语或如纺织、机电等具体产品专业,科技型、法律型、金融型和管理型、信息型人才今天都可以在外贸企业找到一展才华的空间。

(二)企业对于外贸人才的需求更倾向于有实际经验的人才。

在对30家企业解决国际贸易人才的方法进行调查时,其中选择依托社会的人才市场招聘的企业为13家,占所调查企业数量的86.6%;选择接受高校毕业生的企业为5家,占所调查企业数量的30%,通过熟人推荐的企业为2家,仅占企业总数的6.6%,选择自己在工作中培养的企业为8家,占所调查企业总数的53.3%。由于人才市场的充分发育,人才流动性的增强,企业更愿意在人才市场上寻找自己满意的人才,选择自己培养人才的企业为53.3%,低于企业在人才市场上寻找人才的比例,这说明我省的很多外贸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不愿意花费时间和资金去培养自己的人才,更倾向于拿来主义。值得关注的是在这30家外贸企业中,仅有30%的企业愿意从高校毕业生中直接招聘人才,这表明现在高校培养的人才还不能直接满足外贸企业的人才需求。

在对目前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岗位中突出的问题进行调查中,95%的企业认为突出的问题是实践能力薄弱,72%的企业认为大学毕业生对于相关的法律、法规不了解,46%的企业认为毕业生对于外贸业务流程不熟悉,仅有8%的企业认为毕业生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薄弱。懂得国内外贸易法规和操作惯例,从业经验丰富,是获得高薪的关键。

(三)外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一专多长。

在对企业对于国际贸易人才应该注重掌握的知识进行调查中,我们发现98%的企业认为国际贸易人才应该强化外语,95%的企业认为应该重点掌握国际贸易实务,76%的企业认为国际贸易人才应该掌握国际贸易法律法规。这说明当今企业对于贸易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外语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贸易的能力,还应该注意的是,大多数企业认为贸易人才还应该熟悉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这是因为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贸易活动日趋活跃,贸易纠纷

也不断增加,这需要外贸人才要具备国际贸易相应地法律法规,要利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为自己的利益服务。

在对“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你认为学校应该安排哪些考证培训”这个项目调查时,62%的企业认为应该具备报关员证书,48%的企业认为应该具备报检员证书,32%的企业认为因该具备物流师证书,这表明当今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要掌握多方面知识的人才,要对贸易相关的行业充分了解,只有这样的人才才有很强的适应性,才能为企业贡献更多的利益。从表面上看,现在国际分工不断深入发展,国际贸易企业更应该专注于自己的业务,对于相关的业务完全可以委托给他人办理,但是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很多企业更愿意自己的员工能够掌握相关的知识,这样可以更加节约成本,也可以在实际的操作中更加游刃有余。

(四)精通外语和计算机是外贸专业人才必备的知识。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外贸专业的人才需求数量不断增加,其中,外贸企业对于精通英语和计算机的外贸人才更是青睐。在对30家企业进行的调查中,86%的企业都认为自己所需要的外贸人才要精通外语,尤其是口语要好,其中对于英语的需求人数最多,85%的企业都认为自己需要的外贸人才掌握的外语是英语,只有15%的企业需求其他小语种的外贸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外贸企业对于小语种人才的需求数量不断上升,上年外贸企业对于小语种的人才需求数量只占总人才数量的6.2%,今年上升到15%,比去年增加了1倍多,在众多的小语种中,阿拉伯语、日语、德语排在前三位。这是由于近年来,浙江企业加大同中东,非洲等地区的贸易往来,更要求应聘人员能够具备掌握相关国家的语言,这样能促进与其贸易往来。小语种人才更受欢迎是因为外贸地区多元化的表现。

外贸企业对于人才的考虑因素中,计算机方面也是重要的原因。76%的被调查企业都认为外贸人才要熟悉常见的计算机软件,比如WORD、EXCEL和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用人企业在对人才的计算机知识的需求方面更加注重应用软件的学习,而对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并不热心,调查的30家企业中只有3家企业表示自己所需的人才要能通过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仅占总企业数量的10%,这表明我们高校在培养外贸人才方面要更加注重计算机实用能力的培养。

三、基于浙江省外贸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根据浙江省个体和私营企业发达,外商投资企业多的现状以及现有的办学条件,我们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具有良好的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现代商务操作技术,熟悉国际经贸法律、规则与惯例,精通外贸业务的国际经贸应用型专门人才。结合调查数据,我们认为浙江省外贸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的模式应该构建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和素质拓展课程体系三维一体的培养模式。

浙江万里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按教育成本收取学费,被定为国有高校实行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试点单位。在西方经济学的视野里,“公共产品尽可能让私

人来提供,最近一些年来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张字燕,2000)。万里模式下的二级成本核算创新了高校校、院二级管理体系,建立了自我发展机制,创新了办学模式。“以生为本”的万里教育集团创造了中国教育的一个奇迹、一个神话,开创了公立大学改制的先河(邬大光,2003)。万里率先提出了教育经济一体化的办学理念,与教育产业化最大的区别是不赞同教育存在盈利或股份式分红,经营教育可以积累,但100%用于教育的再投入。

李岚清副总理在视察万里时指出:万里的办学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办学模式值得我们研究推广。陈至立部长说:万里教育集团很有名,来了以后真是百闻不如一见。我深深地感到要向你们学习,学习你们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学习你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学习你们全新的体制。万里模式既不同于国立学校,也不同于民办学校。根据我校专业培养特点即注重应用性,我们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该强调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本理论后必须精通实际业务操作,这也将是我校毕业生到人才市场竞争的优势。目前我国国内各大专院校中开办国际贸易专业的很多,其中多数以培养国际贸易理论型人才为主,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并不多,因此我校可以积极行动,利用我们在国际商务专业、英语专业和工商管理专业现有的师资队伍和办学经验开办国际贸易专业,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如校舍、设备、图书和师资,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又可以完善我校学科群建设--国际贸易是经济学科的发展基石,还可以填补我省外向型企业的高级国际贸易人才的供求缺口。

综合本次调查结果,我们发现,浙江万里学院的学生入学分数并不高,但是浙江省悠久的经商历史和全面开放的现状,涵养了学生们较强的商业观念和经营能力。为发挥学生这个特点,根据市场的需求状况,应设置柔性化专业方向模块,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扬长避短,成为有用之才。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模拟教学手段,使学生直接在实验室局域网上进行国际贸易模拟操作和会计模拟做帐,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尽量采用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理论分析与案例讨论相结合,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围绕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和素质拓展课程体系三维一体的培养模式,我们制定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应的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上强化学生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突出专业核心课程,综合运用外语和计算机两种工具,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做贸易和解决贸易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将充分运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模拟仿真和社会实践等先进教学方法,利用引进的出口贸易模拟操作软件(Teach Me Trade)软件和教育部推荐会计模拟操作软件CAIAS提高学生计算机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开发素质拓展项目,将课程教学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缩短课程学习与实际工作的距离,也缩短学生读书与就业的距离。

参考文献:

[1] 吴松.WTO与中国教育发展[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2] 滕玉梅.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与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3,(6)

报关专业 篇6

【关键词】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实践教学

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专业,由于该专业起步较晚,在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内容等方面与岗位实际需要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之处。全面了解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在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真正确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建立起相应的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一、目前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课程设置与岗位职业能力培养所需专业知识脱节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源于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仍留存着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影子,课程设置上往往是由国际贸易专业的主干课程,相应增加一两门报关课、报检课程构成其课程体系。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上过分注重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相对较多,而专业课程课时安排不足,不能彰显出该专业特有的专业知识优势,使学生很难适应企业对于该专业各岗位的能力要求。

(二)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没有密切结合职业资格考试。

在课程设置上对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规划考虑的尚不全面,该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对从业资格要求非常严格,尤其是报关报检的岗位,必须通过国家统一的报关员、报检员职业资格考试才能上岗,而目前从该专业课程设置看,一些课程设置的时间方面与职业资格考试结合的不是很紧密。有些课程中所学习的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涉及的知识也存在较大出入,考试中的很多知识点在课程中没有完全的涉及到,这也给学生参加考试增加了难度。

(三)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目前在整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所占的比重还相对薄弱,教学中理论有余而实训不足,在实践技能培训方面,特别是实训内容和条件方面又不能满足行业需要,职业训练少,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实践的方式也是有局限性的,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案例分析,部分的实践单据的填写,实践流程的实习,案例分析选择多来源于国内外的一些案例教材,或是网上搜索的部分案例,内容陈旧,与迅速发展的国际贸易实务有脱节现象。这样一方面降低了课堂的学习效果,也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指导原则

为了满足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凸现高职学院报关与国际货运代理专业的特色,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要贯彻“以目标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原则。只有确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建立起相应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一)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核心确定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的特色决定了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比本科层次的毕业生更具有实用型、技能型、一线型的特点。因此,要构筑以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素质能力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以适应职业岗位能力形成所需的理论知识为依据,以理论“必需、够用”为原则,侧重针对性、实用性,并以够用为度;实践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为目的,加大实习、实训的比重,技能培养要贯穿教学的始终,增加职业综合能力的实训课程;增设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通过对原有课程的重组、归纳、整合和删除,实现课程的综合化、能力化、模块化。

(二)以就业为导向确定课程标准。

报关与国际货专业的毕业生的主要工作岗位是报关、报检、国际货代、国际商务单证等。这些岗位都是需要持有国家通用的资格证才能上岗工作,这就要求学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必须从岗位需求出发,专业课程标准要涵盖企业岗位职业资格的要求。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能够掌握专业知识和就业技能,而且能够获得学历证书和与专业相关的如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国际货代等职业资格证书。另外,由于实训课时增加,理论课程讲授时间减少,应精简课程内容,加强教材建设 优化课程内容,要全面清理目前课程中重复交叉的知识和技能学习,避免重复学习浪费,减轻学生负担。要从岗位对知识和技能需求的质和量出发,按照岗位需求,确定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学习量和学生掌握的程度。

三、报关与国际贸易货运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企业的岗位需求和对岗位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模块应按下列三个方面进行设计:即主要专业基础能力模块、专业核心能力模块、专业拓展能力模块。

(一)专业基础能力模块课程

1.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体育、国防教育。

2.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国际贸易概论、基础会计、经济法,管理学基础、物流管理概论、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地理、涉外商务谈判、海关法。

(二).专业核心能力模块课程

1.报关能力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单证实务、报关实务、商品编码、外贸英语函电。

2.国际货运代理能力课程:包括国际货运代理实务、集装箱运输管理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保险、货代英语。

(三)专业拓展能力模块课程

1.专业拓展能力课程:包括国际市场营销、报检实务、电子商务概论、国际商法。

2.职业素养拓展能力课程:包括商业素质礼仪、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关系、应用文写作,就业指导。

四、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

实践教学内容包括课堂实训、校内实训室单项能力实训和校外实训基地综合实训三部分。(一)课堂教学实训。(二)校内实训室单项能力实训。(三)校外实训基地综合实训。

五、结束语

总之,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是对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专业。加强对学生岗位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现代企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只有确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建立起相应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贵斌,靳荣利,高芳.国际物流岗位群分析及高职物流管理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8(17).

[2]郭俣均 李博伟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第31期

高职报关专业英语教学的一些思考 篇7

目前, 很多高校根据所在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求, 根据高校专业发展状况, 探索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比如有些学校采用“外语+专业”。也有一些高校将高职报关专业公共英语设为必修基础英语, 在入校第一年开设, 行业英语在校园设置一些选修课开展, 专业英语一般开设在学生大二、大三学期。这些根据报关行业特点设计的课程, 都是具有可行性的。实训教学是职业教育培养高效能人才的关键, 很多学校在实训方面也提供了好的思路与对策。总之从教学计划、授课内容、实训、考核等方面, 很多高校都对报关专业设计了有效的模式, 以更好地将公共英语与相关专业英语相结合, 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2 对报关专业英语教学的建议

2.1 以KSAO模式设置报关专业公共英语课程

K (k n o w l e d g e) 是指专业知识, S (s k i l l) 是指专业技能应用能力, A (ability) 是指一般能力, O (other characteristics) 是指对工作有影响的其他特殊能力。KSAO模式是美国公司招聘员工时考察应聘人员是否具备从事岗位的能力。 (董章清, 2011)

从KSAO模式, 大家可以看出K和A部分都显示英语对报关专业学生的就业来说是重要的衡量标准。这里的K应该包含报关专业基础知识。A应该包含英语语言能力, 英语沟通和协调能力。公共英语授课应培养学生们的语言沟通、协调能力。在公共英语的课堂上教师要多加入口语训练的环节, 采用创新任务和激励机制, 让学生的自主学习逐渐取代教师授课。增加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的沟通, 共同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2.2 报关专业学生英语学习方法的指导

多数学生反映报关专业英语学习很难, 大多数学生希望中英文授课, 其实, 全英文授课更加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专业词汇是学生们学习的重点;口语和一定的写作水平是报关专业英语学生理应掌握的知识。教师要注意在口语课堂上, 多利用多媒体展现好的外语片、电视剧、纪录片等。让学生模拟, 课堂上多操练, 模拟一些谈判、记者招待会等活动, 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至于写作能力, 可以为学生们自编或者选择一套包含报关专业的词汇、常见写作的教材, 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学, 给学生介绍好的网络学习网站, 特别是拥有报关专业词汇、翻译等资料的学习网站。将课堂上下连贯起来, 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3 革新教学内容, 为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做好衔接

笔者建议将公共英语授课内容职业化、行业化, 如在课程中加入职场英语的主题。包括:求职面试、结识同学、商务礼仪、参观接待等;为学生提供模拟情景和强化训练;放手让学生们“站”课堂, 教师通过给出任务, 从旁指导, 点评开展教学, 将大量的收集、演练留给学生们课下进行。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一般是围绕学生展开“课前的预习+课上的实践练习+作业”的模式, 对于作业的设计, 教师要根据报关专业的特点设计开放式的作业, 让学生亲身体验英语在报关专业中的实际作用, 比如:模拟开公司、模拟报关、编排舞台剧等形式。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们运用英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激发潜能, 保持长久的英语学习的热情。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及时更新、补充新鲜的知识, 报关专业的英语教师队伍, 不仅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 还要有一定的报关知识。

2.4 报关专业第二课堂英语活动的设计

教师要努力营造浓厚的课堂内外学习和实践英语的氛围, 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如在英语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判断, 课堂下模拟报关单报检单的填写, 与校内一些报关专业教师与英语教师座谈。或者和一些企业成功人士和课程及教学论专家交流, 丰富学生们对自己专业的认识, 也可以参加一些大型竞赛活动, 也能迅速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利用丰富的第二课堂生活, 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 从而对自己的专业更加了解, 益处是可想而知的。

3 报关专业英语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不同专业英语教学的方法应该是不同的。这迫切需要双师型教师们把自己对专业的理解, 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培养优秀的英语教师队伍, 关键是把英语和专业结合起来。尝试让英语基础好的教师针对性地进修某个专业, 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报关专业授课教师应该相应进修一定的听说和相关的写作能力。依据学生就业需要掌握的报关相关的技能如报检员、货代员、单证员、报关员对英语词汇、写作方面的要求展开教学。教师可能面临着教学科研任务中精力有限的问题, 但是也应尽量避免调换英语任课教师, 造成学生的不适应性。

其次, 对于报关专业的建设, 还需要好的教材支撑。没有合适的教材, 焉有合格的毕业生?在选择教材时, 既要选择能够体现外语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有足够的外语基础知识、基础词汇、日常用语, 同时也要有报关知识的渗透和融合, 体现报关专业的知识特色的教材。现在有很多报关专业相关的教材, 都倾向于知识的某个方面, 不全面。实际公共英语授课时教师发现在基础英语教材部分, 加入一些跟报关专业相关的简单的情景对话。如打电话、接待客户等, 还可以加入一些报关常识相关文章的阅读。在专业英语学习的部分, 就可以适当加入报检单、报关单等实用写作的知识。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石, 在学习基础词汇的同时刻意强调某些词汇在报关方面的意义和用法。这样让学生无形中慢慢从基础英语过渡到专业英语, 在今后的英语学习中能建立起自信心和成就感。因此找到具有思想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与趣味性的教材, 才能帮助同学们提高语言的综合素质。

4 结束语

总之, “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高职英语教学方针, 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公共英语与相关专业英语结合是必然。对于报关专业的学生来说公共英语课堂渗透专业英语知识是很有优势的, 能够开拓学生专业视野, 激发学习热情。当然报关专业也迫切需要好的教师队伍,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 好的专业实训单位。高职报关专业英语教学, 更需要兼具英语和报关专业知识的教师, 带领学生取得辉煌。

参考文献

[1]董章清.以职业能力为核心, 构建新型高职报关专业课程体系[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2) .

[2]梁莹莹, 孟亮.高职报关实务课程教学策略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 2008 (3) .

海关深化改革报关专业何去何从 篇8

1海关深化改革要点

根据对海关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海关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方案》研究,罗相海分析了海关改革的六大要点。[1]1一体化; 2前推后移; 3管精管少管好; 4风险分类; 5分工协同; 6创新创造。

对报关专业而言,比较有影响的是: 1一体化通关,一体化通关将改变原有的现场报关和转关报关模式。2014年9月9日发布的海关总署公告2014年第65号( 关于开展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的公告) 文件,说明海关已经开始了一体化通关模式。2海关简政放权,管精管少管好。这里涉及的改革,不仅有取消报关员资格考试及岗位门槛,更重要的是,以后的报关管理体制也会有较大的改变。如申报的规格、电子化通关、商品归类的互通及简化,都将对今后的通关产生影响。

2报关专业现状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是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 试行) 》确定的专业名称。而2014年新的专业目录已经将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一分为二,变成报关实务专业和国际货代实务专业。因此报关专业的调整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我们这里的报关专业不仅是指当下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也包含以后可能变更的专业。

报关专业自2004年招生以来,经过11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规模,根据张援越,张艳华的调研显示[2], 全国共有206所高职院校开设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然而各高职院校还处于各自发展的状态,培养人才和目标没有形成标准和体系。尽管2008年国家职业标准将报关员加入其中, 并将报关员职业设为三个等级,即助理报关师、报关师和高级报关师。但该职业标准基本流于形式,并没有成为报关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未成为报关职业的行业标准。最为重要的,虽然报关员资格考试通过率低,但报关专业却形成了以报关员资格考试为核心的应试体系,海关深化改革对报关专业影响程度可想而知。

2. 1已形成区分与国际贸易专业的基础

报关专业基于国际贸易专业基础上产生的,自报关专业成立之后,大多院校都是国贸相关教师转为报关专业,因此报关专业一直有国际贸易专业的影子。然而经过10多年的发展,报关专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尽管报关员资格考试已经被取消,但它却是报关专业与国际贸易专业区分的起点。围绕着如何通过报关员考试,报关专业形成了报关、货代、货运、报检、国贸等课程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

2. 2人才培养目标

在这几年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大多数高职院校报关专业基本设立了任务引领型人才培养模式,[3]即根据岗位技能要求,设置相应的任务,并以此来建立专业培养目标。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根据自身特色,已经形成了以国际货运为主线,报关、报检、货代、货运、国际贸易等相关岗位的人才培养目标。

2. 3课程体系

报关专业课程体系主要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实际技能岗位要求,从报关、报检、货代、货运、国际贸易的角度开设课程。报关实务、报检实务、国际货代实务、国际货物运输、 国际贸易实务、进出口商品归类实务、外贸单证实务,这些主干专业课程是大多数报关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但不同的院校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环境的原因,会有不同的侧重。比如宁波的报关专业由于其港口的优越性,会更突出港口业务的操作能力,因此专业课程会以港口业务为重点。而一般的内地报关主要以转关报关为主,因此会在转关的基础上,设置一些课程和重点。

2. 4毕业去向

根据张援越、张艳华的调研[4],在36所被调研的院校中, 从事报关方向就业的学生,不足10% ,从事国际货运方向就业的学生,约占50% ,从事其他方向就业的学生,约占40% 。

3报关专业何去何从

3. 1海关改革对报关专业是“危”也是“机”

海关深化改革,不仅是报关流程的简化,更是将海关从监管向服务型机构转变。这一深层次的变革,将会对报关及相关企业产生深度的影响。从报关专业的角度分析,既有可能存在专业无法为继的风险,也有可能是专业走向更加深化的机会。一方面,海关简政放权,将会简化通关手续,提高通过效率。海关已经在报关单填制、电子化通关、一体化通关做出了很多尝试,现在已经日趋成熟,对于报关专业而言,报关的技能要求将会更加简化。然而门槛的降低、技能要求的简化, 可能意味着专业含金量的降低,专业吸引度也会减弱,甚至会让报关专业失去方向。海关管理改革之后,有一些高职院校马上取消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还有一些本来想开设报关专业的学校也放弃了原本的打算,而保留下来的专业,可能没有办法确定专业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尽管报关相关技能要求简化,但是国际贸易、报关、报检、货代的岗位以后应该会有整合化需求,因此对于报关的综合岗位技能要求会更高。境外电商发展较为迅速,今后的外贸发展将会要求便捷式通关,这就对大物流通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便达成快速的“门到门”服务。因此今后的报关专业的机会,不在于对报关技能的精致化服务,而在于外贸、货运、货代、报检综合技能的复合化程度。

3. 2完善报关人才培养目标

正是基于海关深度改革的现实,报关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时代需要。报关专业在任务引领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业已形成报关、报检、货代、货运、国贸相关岗位的人才培养目标。但由于海关深化改革的要求,通关业务标准化的建立,人才培养目标也需要进行变革。

1过去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完全技能化形态。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很多高职院校推出了师徒制等各项制度。从前期的理论化培养过渡到现在的技能化培养,是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一个改革。然而,过犹不及,当把技能当成高职教育的全部时,导致的结果也许并不理想。经过和许多企业交流发现,大多数企业要求最多的不是说学生不会做,而是在职业素养方面的不足。如不能按时上下班,不能坚守纪律,沟通能力不足等等。因此,报关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除在技能核心变革之外,还需加大对职业素养提升的要求。

2对于专业技能方面,则需要在海关深化改革的浪潮中, 进行破斧成舟式的变革。第一,需要对海关深化改革中的通关业务标准化进行研究,特别是现在还在试点的一体化通关模式和电子通关模式,以提升学生通关技能的掌握; 第二,加大对国际货运相关技能的研究,如海运、空运及集装箱运输、 港口作业等技能,以拓展学生今后的就业方向; 第三,增加对境外电商的研究,这是一个新兴发展的方向,报关体系还未成型,如果能够参与建设,可能会形成报关专业新的特色,从而提升报关专业的吸引度。

3. 3建立符合新形势的报关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上述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议,报关专业课程体系也需要重大的调整。

1扎实国际贸易基础,建立包括境外电商相关岗位的国际贸易课程体系。国际贸易始终是报关的起点,没有外贸,也就不存在报关的必要了。因此,尽管与国际贸易专业有所区别,但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国际贸易这块内容不仅不能丢弃,还应该在此基础上,对于新出现的境外电商进行研究。主干课程应包括,国际贸易概论、进出口业务、外贸单证实务、境外电商实务。

2完善通关业务课程体系。由于海关深化改革,通关业务许多流程、规格已经改变,有必要在课程上进行变革。涉及通关业务的主干课程应包括,报关实务、报检实务、国际货代实务、进出口商品编码、关税实务。

3加强国际货运课程体系的建设。由于海关简化通关流程,通关技能势必更加简单,要想突出报关专业的重要性,必须强化集外贸、通关、国际货运技能一体的复合型通关人才的培养。因此,国际货运课程体系必须加强。主干课程应该包括,国际物流实务、港口操作业务、集装箱运输实务、航空运输实务。由于上述学生就业去向50% 是国际货运方向,因此有必要对这方面进行强化,以此推动报关专业的发展。

4提升职业素养课程体系建设。做事先做人,职业素养应该成为报关专业的特色。因为在通关业务中,任何小失误都可能会导致无法通关,从而耽搁货物的放行,为客户带来损失。因此除了一般性的职业素养之外,还需要有针对性的对通关职业素养进行培养。然而,这种职业素养无法单独通过某种课程来实现,只能通过专业教师在课程上,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还可以通过实验、实训、实习相关手段,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4总结

山雨欲来风满楼,海关轰轰烈烈的改革已然开启,对报关专业的影响无法估量,很多相关的专家、学者对此都有一定的评价,然而具体到报关专业的教师,应该站在更高的视角,对专业方向进行重新定位。只有不断紧跟深化改革的步伐,适应时代的发展,找准报关专业的方向,报关专业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学生才会有更好的就业。

摘要:2014年起,海关不再组织报关员资格考试,并取消报关员从业门槛,就此拉开了海关深化改革的大幕。对于和海关紧密相关的报关专业而言,影响甚大。如何应对海关深化改革带来的影响,对报关专业发展来讲至关重要。文中通过对海关改革方向研究,结合报关专业现状分析,提出了顺应改革趋势,对报关专业重新定位的建议。

报关专业 篇9

关键词:高职,报关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高职院校报关专业属于一个较新的专业, 在实际教学当中存在不少问题, 尤其是在实践教学体系方面的问题较突出:比如实践教学的层次不明确, 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实践的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不相符合, 实践教学师资比较薄弱等等。基于上述情况, 设立一个明确并且合理、与工作过程相符合的高职院校报关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迫在眉睫。

一、就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和能力培养的归纳

1、经过教师与企业专家的共同探讨、分析, 我们认为报关专

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岗位是从事进出口贸易行业或者是国际货运行业的相关岗位工作, 包括报关员、报检员、商务单证员、外销员、外贸跟单员、国际货代员等等。

2、我们通过对以上岗位的分析认为以下三种类能力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1) 人文素质的锻炼、沟通能力的培养; (2) 基本外语能力, 包括听说、函电、单证处理能力; (3) 报关相关的专业能力, 包括报关、报检、外贸合同处理、外贸跟单、单证处理、外贸函电处理、货运代理等能力。

二、高职院校报关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 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我们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实践教学体系内容的制定和修改

我们建立了学院的企业专家委员会, 吸纳在外贸业务、报关报检领域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良好的预测和把握国际市场信息和发展趋势的专业人员, 他们和专业教师一起进行了报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岗位核心领域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修订, 并对报关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开发方案做了完善。

2、校内实训环节

在校内实践教学中, 通过企业专家我们获取了外贸公司实际业务案例和报关公司的报关报检案例, 从而更方便地为学生设置情境、布置具体工作任务, 让学生跟随业务进展、进行相关专业流程操作。

我院在校内建立有国际商贸综合模拟实训基地, 共含有13间专业实训教室, 其中报关专业主要使用有报关与国际货运两个实训室, 进行仿真模拟实训, 配置有电脑和相应的实训软件。通过实践教学, 学生对报关实务理论知识、技能有了更加直观地了解, 促进了对理论知识的吸收并把理论知识转化到实际应用中, 为更好地完成实际通关业务操作打下了基础。

3、分技能模块一体化实践教学

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是以实践教学目标为依据, 按照外贸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要求整合实践教学内容, 合并或撤消重复性实验, 适当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包括报关现场教学、案例分析、模拟通关流程操作等形式, 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训练,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在一体化实践教学中分技能模块的实训环节是最重要的, 也是学生在学习该专业时需要掌握的核心技能:外贸业务, 报关业务, 函电处理, 单证操作, 报检业务, 国际货运代理业务等。在报关业务的模块实践中可以根据报关的业务需要分组进行:如准备相关报关单据, 许可证申领, 一般贸易、加工贸易业务处理, 编码查询, 税费计算, 报关单填制等等, 让学生在整个实训模块中知晓流程以及流程的各方面细节内容。

4、报关员考证培训

通过报关理论、法规与基本操作知识的强化训练, 能按报关程序要求, 熟练地缮制报关业务中各种单证;通过适量技能训练,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确掌握和应用报关理论和业务知识, 为取得报关员资格证书打下基础。

5、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

就报关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教师来说, 因为行业对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要求的特殊性, 对报关实务的实践指导教师赋予了更多的任务。要求教师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 将尽可能多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作为报关实务这一课程的教学老师要求具备扎实的实践基础和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 可以利用假期去报关企业进行实地锻炼, 积累相关的报关经验、培养“双师型”素质, 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

学校也开始重视实践教学的师资。我院先后引进了7位外贸行业工作者作为专职教师, 其中就有报关员、报检员3名, 这样就为我们报关专业的实践教学改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6、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

一般在的第四学期安排为期两周左右的专业实习, 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掌握外贸单证知识并学会单证的制作, 了解进出口货物报关、运输、检验、结算等各项流程等。

与学院进行合作的各类外贸、报关、货代公司, 能为学生提供有关报关、报检等实训、实习岗位, 学生通过在公司系统专业的实习锻炼, 更好的将本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过程融合在一起, 并通过在实际工作岗位的实践, 提高了自身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更好的了解企业的管理模式, 提高了对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 为实现零距离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毕业实习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在第六学期。通过校外实习, 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为缩短从学校到社会的适应期打下良好基础。

7、专业考核体系

校外实践时为公司和学生制定考核档案, 把学生每次考核的成绩录入公司评价表中, 这样不仅得到学生的考核档案, 也得到了公司表现档案分。

校内期末采取机试加笔试的考试方法;实训成绩由兼职实训教师参与考核;机试则运用上海鹏达“国际商务教学实训平台”进行随机抽题机考。不论是机试还是笔试, 平时考核学生对各个模块的知识理解与运用能力, 以及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 期末考核学生对知识技能总体掌握与综合运用能力。最终得分=平时成绩 (20%) +项目实训考核 (20%) +期末考试 (60%含布置任务机试和笔试) 。

总之, 在报关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 始终应以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报关人才为宗旨,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尊重和焕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 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报关专业实践教学活动模式, 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 把实践教学过程作为加强报关能力素质训练的过程,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和实际通关的业务能力,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随着报关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不断完善, 实践教学作用将充分发挥出来, 为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的报关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晓彬.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设-以报关与国际货运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17) :139, 141.[1]刘晓彬.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设-以报关与国际货运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17) :139, 141.

[2]孙康.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实训室建设方案探讨[J].中外企业家, 2009 (4) .[2]孙康.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实训室建设方案探讨[J].中外企业家, 2009 (4) .

报关专业 篇10

高职报关专业课程建设滞后现状分析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是2004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确定的专业名称,该专业的兴起与我国近年来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是密切相关的。由于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客观来讲,高职报关专业在课程建设上存在着一些滞后于进出口贸易实务发展现状的问题。

教学计划还留存着偏重理论研究的国际贸易专业的影子

由于报关专业源于国际贸易专业,因而,各高职院校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大多是抽取若干门本科国际贸易专业的主干课程,加上像国际商务单证、报关员培训、报检员培训、国际货运代理培训等相关考证课程,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所占比例,就算构成了一份报关专业的教学计划。显然这样的教学计划是不能完全满足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报关专业需要的。按照2007年颁发的《报关员国家职业标准(试行)》的要求,报关员的职业技能包括“报关单证准备与管理、报关作业实施与管理、报关核算、进出口商品归类与原产地确定、报关事务管理、海关行政救济事务管理、培训和指导”等实际操作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并非是强调理论研究的国际贸易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培养目标。

教材无法与最新修订的国际贸易惯例相衔接

国际贸易惯例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地区)在相互间经济贸易中自愿遵循的各种约定俗成的规矩,它实际上起着规范国际经济贸易行为的作用。因此,掌握国际贸易惯例是合格外贸人才的前提条件。2007年是国际贸易惯例大修订的一年,UCP600(《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于7月1日开始正式生效,国际商会发布ISBP2007修订本《关于审核跟单信用证项下单据的国际标准银行实务(ISBP)》,2007年SWIFT组织发布SWIFT Standards(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电文标准),这些对国际贸易领域来讲都属于惊天动地的大事,但现行的教材却大多停留在这些国际贸易惯例的前一个版本。殊不知,这些重大国际贸易惯例的修订会对以往的专业知识体系构成极大的冲击,有些甚至是对原有概念的彻底否定。试问:没有合适的教材,焉有合格的毕业生?

职业发展规划尚未列入专业建设框架

我们的课程目标中总是空洞地说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有理想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但是,如果不告诉学生学习了报关专业将来可以做什么,可以有怎样的发展,那所谓的有理想又从何实现?《报关员国家职业标准(试行)》中把报关员国家职业资格设置为助理报关师、报关师、高级报关师三个等级,取得这一等级资格的前提是必须通过报关员职业资格考试,由于报关员资格考试通过率相对较低,部分无法取得报关员职业资格的学生又该如何去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对于这个问题,目前的专业课程体系没有涉及,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

实践教学亟待彻底改革

突出应用性、实践性是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报关专业同样也面临这个难题。虽然众多高职院校配备了国际商务实验室、电子报关实验室、单证缮制实验室等众多硬件,但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如何将实践与理论教学密切联系起来、如何与真正的进出口实务联系起来。进出口实务中的每笔贸易要求不同,涉及的工作内容区别极大,只要忽略一个细节就会导致满盘皆输,这是报关实践教学的最大难点。如何选取具有共性又能兼顾例外的典型案例,将是报关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一大难题。

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高度匮乏

目前,各高职院校的大部分报关专业师资来自于国际贸易或相关专业,他们在校期间主要学习的是理论知识,而面临的教学任务中实践环节却占据绝大比例,其教学结果往往是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如何增加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提升实践教学的业务水平,将是关系到报关专业毕业生能否达到“技术应用能力强”这个标准的关键。

高职报关专业课程建设滞后原因分析

上述问题在报关专业课程建设中出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高职院校“抢位意识”强于质量观念

报关专业的兴盛直接带来的就是开设有该类专业的院校招生情况好,因而在部分学校领导者看来,抓住有利时机,抢占招生“制高点”成为报关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不管师资结构是否合理,先扩张规模再说。这一观念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重“进”轻“出”,对如何招来学生格外关注,而对教育环节重视不够,专业课程建设缺乏革新,甚至影响到毕业生质量。

部分领导者和教师缺乏危机意识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是我们的古训,但是在目前大量生源和哄抬的录取高分面前,部分高职院校却依旧在盲目乐观。海关总署从2008年起将报名参加报关员资格考试的考生学历要求提高到大专,这就意味着高职学生要临毕业前才可以参加一次全国平均通过率仅为10%左右的考试,如此巨大的就业风险必定会在今后两年的招生中显现出来。即使乐观预计未来考试通过率能提高至20%,甚至30%,那也还有70%的本专业学生无法从事报关岗位工作。没有就业市场就没有招生市场,我们的领导者和教师必须考虑如何在专业课程建设中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从而增加学生未来就业弹性。

外贸企业参与度不高

由于近几年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外贸企业可以轻易招收到本科甚至本科以上层次的人才,因而对参与培养高职学生的热情普遍不高。但当这些公司发现招收的本科生只会理论不会动手时,只能再回过头来招收高职毕业生,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缺乏外贸企业在教学环节的参与,高职院校就无法及时获知需求方对“产品”的需求所在,因而在专业建设中只能“一厢情愿”替对方设想,而这种设想却往往与现实的需求“不对路”。

报关专业教师自身原因

从目前来看,各高职院校报关专业的教师主要可以分两类:一类是由于学生众多而奔波于教学一线,不能静下心来深入研究专业走向的教师;另外一类是因循守旧、不善于追踪前沿理论发展,缺乏提升教学水平动力的教师。这两类教师也是造成高职报关专业课程建设相对滞后的因素之一。

高职报关专业课程建设的革新建议

组织专家和业内人士共同制定实用的报关专业教学计划

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行业内专家的参与,保证教学计划与企业需求的吻合,同时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保证教学过程的科学性。从当前来看,随着众多国际贸易惯例的修订,现行的教学计划必须要给予调整。另外,通过这几年的尝试,也需要将部分实用价值不高的课程调整出去,而将与实际联系密切的课程加入进来。比如ISBP《关于审核跟单信用证项下单据的国际标准银行实务(ISBP)》,现在的教学计划是没有这块内容的,但事实上在处理信用证业务时却必须掌握这部分知识,建议未来课程修订时加入这部分内容。

采取多种形式弥补教材缺陷

由于出版周期等问题,大部分教材是无法紧跟国际贸易惯例的修订的。要想弥补这个缺陷,就必须依赖于专业教师。教师可以追踪最新修订的版本,以专题小手册、补充知识手册等形式发给学生,同时向学生指出新旧版本之间的主要差别,这样,一方面能较好地完成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养成及时追踪最新外贸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此外,也建议相关专家及时编著高质量的教材以完善报关专业课程建设。根据目前进出口现状,笔者认为,如关于非银行信用证、SWIFT MT 710/720信用证具体规则,都是在最新修订的国际贸易惯例中变化很大的,对这些知识了解不够极有可能给进出口贸易工作带来严重后果。

加入职业发展规划教育, 培养学生职业素质

报关专业学生就业状况应该是高职院校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在课程建设中也需要分析学生未来的职业走向。笔者认为,报关专业应重点关注这几个岗位:报关员岗位、报检员岗位、单证员岗位、国际货运代理人岗位、跟单员岗位。这些岗位有其相同的知识体系,也存在部分差异。在课程设计中,应兼顾到这种共性和差异性,针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在课程考核体系上应设置不同的标准。比如,报关员岗位考核要求最高,因为目前外贸企业一岗多能现象较为普遍;对单证员岗位,就要提高关于信用证知识的能力考核要求和单据缮制能力的考核要求,而相对放低海关业务能力方面的考核要求。报关工作既要求从业者具备较充分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求从业者具有适合这一工作所必需的职业素质。教师还应把诸如谨慎、细致、守法、爱岗这类基本的职业素质贯穿在日常的实践教学之中。

多渠道扩展实习条件

除了利用各院校建立的报关实验室之外,目前重点应是积极组织学生直接进入外贸企业进行实习。实验室内设置的案例模拟始终是无法跟上真正的业务操作的。学生通过接触实际的外贸业务,能增强自身的职业意识,巩固所学知识。

内外并举增强实践环节教学力量

一方面,应建立专业教师进外贸企业实践制度,规定专业教师每年入企业实践的时间要求;另一方面,在报关专业的实习指导教师中,应引入外贸企业资深专业人员。通过内外两方面的运作,真正把报关专业的实践教学与企业岗位需求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岗位上能尽快进入角色。

摘要:高职报关专业是近年来招生较为火爆的专业之一, 但在课程建设上却存在着无法与最新国际贸易惯例相衔接、实践教学无法满足企业需要、专业教师匮乏等滞后现状。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有领导重视不够、教师研究不足、外贸企业参与度低等多方面因素, 应通过修订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计划、采用多种形式弥补教材缺陷、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多种方式推进报关专业课程建设的革新。

关键词:高职,报关专业,滞后现状,革新思路

参考文献

[1]王莉, 马三生.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教改探讨[J].集团经济研究, 2006, (3S) .

[2]梁莹莹, 孟亮.高职报关实务课程教学策略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 2008, (06) .

[3]董朝龙.报关员职业分析[J].科技信息, 2007, (29) .

报关员报关差错记分的成因与对策 篇11

一、前言

2004年11月30日,为了维护报关秩序、提高报关质量、规范报关员报关行为、保证通关效率,海关总署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报关员记分考核管理办法》,并于2005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办法明确规定,凡取得报关从业资格,并按照规定程序在海关注册登记,持有报关员证件的报关员列入记分、考核范围。对报关员的记分考核,依据报关单填制不规范、报关行为不规范的程度和行为性质,从1分至30分6个档次进行。对一个记分周期期满后,记分达到30分的报关员,海关将中止其报关员证效力,不再接受其办理报关手续,报关员经过岗位考核合格之后方可重新上岗。海关通过记分考核管理,在报关质量与报关员的切身利益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关系,增强了报关员自觉增强诚信守法意识,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减少报关差错的责任心,是规范报关服务市场秩序,降低海关行政成本,提升监管效能和通关效率,有效预防走私违规行为发生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实体经济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外贸企业经营状况依然十分严峻。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外贸秩序,提高通关效率,使企业更好的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海关总署在2008年4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企业分类管理办法》将报关企业进行了分类管理。海关将根据报关企业的守法状况、报关单数量、报关差错率、内部管理水平和所属报关员的记分等情况,把报关企业分为AA、A、B、C、D五类,对不同类别的报关企业规定了不同的管理措施,其中AA类和A类企业适用相应的通关便利措施,要求其上一年度进出口报关差错率控制在3%以下,报关差错率超过10%的报关企业将降为C类管理。

报关差错率是指报关企业上一年度所有报关员记分的总次数除以报关单总数的百分比。企业分类管理办法中将报关差错率作为评定报关企业类别的一项重要指标,有利于报关质量的提高和报关企业的发展壮大,而对于那些管理乱、守法差、质量低、差错率高的报关企业来说,将会面临严峻的考验。在当前形势下,减少报关员记分次数、降低报关差错率、提高报关质量,争创A类企业,对报关企业用好用足国家的优惠政策,提高国际竞争力,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众多不利影响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报关企业常见报关员差错记分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我国进出口业务的不断增长,报关员队伍越来越壮大。但是,由于报关企业内部管理不够完善或报关员队伍素质的参差不齐,导致报关质量不高,明显地制约着通关效率的提高。目前报关企业中常见的因报关差错而使报关员被记分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1.海关系统自动退单。主要包括:(1) 加工贸易进出口手册超量退单。如申报进口时,由于委托企业核算数量失误造成手册超量系统自动退单;或出口时,前面一票申报的出口货物还未结关,申报数量尚未被系统扣减,但接着又申报了另一票货物,致使手册超量而发生系统自动退单。(2)报关单件数与舱单申报不符退单。(3)海关系统逻辑检测不能通过。如有的货物在出口时需要提供临时出口许可证、濒危物种证等特殊单证,海关为审核证件的需要不允许实行无纸通关时会造成退单。(4)报关单与通关单比对不成功或超期。海关与商检的联网核查系统中,由于报关单与通关单的七项数据对比不成功,或因商检超期、一票通关单信息被其他报关单占用会造成系统自动退单。

2.海关审单环节退单。主要出现在一般贸易进口时的审单中心退单,常见的有:(1) 商品未申报详细的规格型号、用途、品牌,化学品没有申报成分、含量及各组分的百分比,未能满足海关归类和审价的要求退单记分。(2)报关员删单重报后的单据备注栏里,没有详细列明重报的原因等。

3.预录入环节退单。预录入环节常见的退单情况有:特殊贸易方式的征免性质录入错误;出口结汇方式、进口用途预录遗漏;数量及计量单位未录等造成退单。

4.制单环节错误。常见的有:当遇到有CFR和CIF成交方式的出口报关时,报关员没有及时向客户确认运、保费,并注意其币制之间的换算(比如是美元、欧元计价或是其他的币制计价),使申报的运费金额高于货物的总价而造成系统就会退单。

5.放行环节改单。主要出现在当以一般贸易进口申报时,报关单的商品栏必须体现材质,规格型号栏体现商品详细的规格型号,当字段超出长度限制时,就要体现在备注栏里。即便报关单通过审单中心的审核,但在现场放行环节中被审单关员查出要求改单,也属于差错率的范围之中。

6.正常通关环节中由于客户原因造成的删单和改单。由于客户原因,换船、改数、短装或是国外客户提供单据有误,须做事后改单;企业未进行年审被自动退单 船公司信息出错等造成记分。

以青岛关区为例,根据山东报关协会五月份统计资料,青岛关区近期报关企业申报差错记分的发生数次和比例分别为:

从上述表格分析,除因计算机系统自身缺陷或数据传输以及政策调整等造成的错误,或由于船公司信息出错、国外客户提供单据错误、通关单出错等因素不属于报关企业自身问题的伪差错(占30%左右)外,绝大部分报关差错记分原因是与报关企业有关的真差错。

报关差错记分发生次数从数据层面上反映了报关企业的内部管理和报关员业务技能方面存在的问题:

其一,报关企业内部方面。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报关企业缺乏行之有效的报关质量管理机制,不能对报关质量进行全程监控。另一方面,报关企业的报关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企业对报关员的管理似乎只满足于“不违法”的基本要求,客观上造成了报关员整体素质不高,报关水平低下的现状。有些报关企业新报关员的逐年增加,由于缺少实践经验,容易凭主管推断;老报关员考虑到竞争压力,不愿将经验传授,造成报关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其二,报关员业务技能方面。主要包括:(1)报关员缺少与企业的沟通,有些报关员仍沿袭“二传手”的角色,过分依赖企业提交的单据,或仅凭自己的经验和习惯填制报关单后向海关申报,对相关数据未进行仔细核对和确认,导致归类和填报错误。(2)报关员缺少与运输企业和口岸的联系。内地海关绝大部分货物依赖转关运输,进口报关单中常发现口岸货代公司录入数据错误和仓单翻译错误;出口时因对运输工具的调配,集装箱大小,或货物到达时间和出口口岸估计不足,导致修删改报关单。(3)报关员缺少对海关政策法规的了解,不注意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对于单据内容的要求,有时海关因某些临时性保障措施参数库未予及时更新时,易造成报关员漏报某些许可证件。(4)报关员为了报关行的利益,过分迁就委托企业。有的报关员明明已发现企业提供的商品编码错误,有可能构成关税税率的低报伪报,但怕得罪企业,仍坚持其错误归类,经海关审单关员予以纠正补税,但修改报关单商品编码及补税这一过程严重影响了通关速度。(5)报关员相关单证审核不细致,未严格按照报关单填制规范申报。

三、降低报关差错记分、提高报关质量的对策

报关差错率的高低不仅是海关衡量企业进出口经营活动水平、分类管理措施的重要参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报关企业管理水平高低、员工素质优劣的试金石。报关差错多,不但给海关正常工作造成很大的麻烦,给进出口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还降低报关企业的报关质量,严重影响了报关企业的服务信誉。因此,最大程度的减少报关员记分、降低差错率,提高报关质量,是进出口企业和报关代理企业共同的职责。

降低报关企业报关差错记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第一,加强报关企业内部管理,坚持实行岗位责任管理和报关复核制。选择有经验、业务能力强的老报关员,作为岗位责任人实行“把关”和报关复核,实现以老带新、责任到人,减少申报差错的发生,防患者于未燃。

第二,建立健全质量监管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对报关员的工作质量进行考核管理,并辅以必要的激励制度,从机制上保障报关质量。报关企业内部可以建立IC卡记分情况台帐,质管员全程跟踪通关过程,对日常报关操作中有IC卡被记分的情况进行及时记录,定期汇总统计,做出《记分情况统计表》,召开业务工作例会,对发生的差错进行详细、客观地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对出现差错扣分情况,直接追究当事报关员的责任,并与其绩效挂钩。

第三,加强与海关的沟通。及时掌握了解政策变化和相关规定,了解海关记分原因,以便进行整改。对非报关企业原因产生的差错记分,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积极主动地协调报关企业与海关的关系,在规定期限内及时进行核实和申请返还,力争降低差错率,提高报关质量。

第四,加强与客户的沟通联系。对一些容易产生错误的环节如委托方制单错误、手册超量、

核销单备案口岸错误、HS编码归类不准确,所提供的船舶或车辆信息等进行重点核实,提示客户及时办理换证、手册变更等海关手续,避免因信息错误导致的扣分情况。向企业宣传海关政策,必要时可以对重点客户实行派员驻厂等方法,协助客户进行单证把关、环节协调等,有效减少了不必要的差错发生。

第五,加强对报关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报关员的业务素质。提高报关员的货物通关技能包括报关程序、进出口商品归类、计算并缴纳进出口税费和报关单填制技能,提高报关员的职业责任感。对新出台的政策规定及时组织学习,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和水平。

总之,提高报关质量,加强企业通关效率,节省通关成本,降低报关差错率,规范报关业务管理,不仅有利于深化海关通关制度改革,而且是报关企业的生存之本,竞争之本,立身之本。报关企业应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组织报关员认真学习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参加各类业务培训,定期召开质量会议,分析报关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的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决,减少报关差错。同时,海关和报关协会应加大对报关企业和报关员队伍的管理力度,定期开展报关员培训工作,形成海关监管、企业自管、社会共管局面,切实解决因报关质量而造成的通关瓶颈,从而为进出口贸易营造高效便捷的口岸通关环境。▲

参考文献:

[1]海关总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报关员记分考核管理办法》(海关总署令第119号),2004.11.30颁布.

[2]海关总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企业分类管理办法》(海关总署令第170号),2008. 1.30.颁布.

[3]郑俊田.中国海关通关事务 [M].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

[4]黄熤,海关通关管理,中国海关出版社[M].2002.

[5]杨素琳,我国报关员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及业务提升[J].对外经贸实务.2008.9.

报关专业 篇12

关键词: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遵从职业教育规律、提升办学水平、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的必由之路。通过校企合作, 可以使学生零距离上岗, 为学生今后真正进入货运行业作好铺垫;对货运公司来说, 可以借助学校教育把自己的用人要求贯彻到学生知识培养的过程中, 缩短货运公司对新进员工的培训时间, 降低成本;对高职院校来说,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则更有利于专业教师去了解企业对货运人才的要求, 从而有针对性地对专业课做相应的改革, 提高课堂质量。因此对于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来说这种教育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1 我院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岗前训练。目标及成效:依托企业实践教学设施、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实践条件及场地、岗位经验、行业资源等的优势, 弥补学生前两年在学校学习中的不足, 进一步拓展和提高学生的技能, 同时加强学生基于行业企业文化的职业素养养成训练。

师资确定。选派企业内具有丰富工作经验、通晓国际物流方面的操作、单证、报关、仓储等实践经验的老员工作为校企合作的常任教师, 负责给大一或大二新生讲授货运专业课程, 教学计划与内容需与校方磋商以达成一致, 避免与校方教学计划大纲相冲突。另公司将聘请国际物流行业具有非常专业的实战技术人员为学生进行最新的专业国际物流知识的讲解。

课程设定。企业将参照校方提供的报关和国际货运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拟定教学计划大纲及课程安排, 课时安排。企业将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体系, 突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在该校企合作计划实施起, 设定4个月 (当年3月份-7月份) 的专业培训计划, 具体实施如下:

第一个月:进行国际货运代理专业知识的讲解, 包括:海运拼箱、海运整柜、空运、铁路、快递、仓储、报关等基础知识的讲解, 让学生初步了解国际物流方面的基础知识。

第二个月:船公司及世界港口知识的讲解, 包括:船名、船期、航次、各个船公司优势航线与特点、船公司船龄、船籍、开船日、到港日、截关日、港区放行、货物上船等详细的关于船公司方面的理论知识, 增强学生认识海运船公司, 同事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为学生详细讲解世界各个港口的分布及港口特色。

第三个月:操作方面的知识讲解, 包括:接受货主或同行订舱及企业配载到船公司货物流程、安排集装箱车到工厂托卡、堆场提箱、码头箱子归位、向海关申报进出口、提单确认、提单签发、核销退税等相关国际物流方面的国际物流解决方案及具体事宜。

第四个月:业务方面知识的讲解, 国际货运公司最重要的是业务支撑, 也需要大量的熟悉国际海空运方面的专业知识人才充实到业务队伍中, 而最终学生就业职位吸纳人数最多的职位依然是业务员职位, 故由企业用一个月时间为学生专业讲解关于一个成熟、成功业务员所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技巧, 为日后拓展就业渠道、提升受训学生的综合方面的知识打下坚实基础。具体包括:客户询价的断定、运费谈判、接单、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培养、开发票收款等全程国际物流业务员培训。

第二阶段:顶岗实践。依托企业的资源优势, 加强学生岗位实战的演练, 缩短学生岗位适应的周期, 提高迅速上岗的能力, 例如企业操作、单证、销售等职位, 仓库、堆场、报关行等岗位的实习锻炼此阶段实施时间为4个月 (当年9月份-次年1月份) , 经过前4个月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训作为基础, 企业将安排学生进行具体实践操作。

企业操作及单证岗位实践:通过前期专业培训及对受训学生的考核, 企业将从受训学生中初步遴选10位以上操作及单证人员作为顶岗实践人选, 并相应配备有丰富操作及单证经验的公司员工作为顶岗实践的学生的师傅带。在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及不影响到企业操作师傅正常工作前提下, 协助企业操作师傅处理日常进出口订舱、输单、安排托卡、费用确认、提单确认等操作及单证方面的业务事宜。首先, 就销售岗位的顶岗实践方面, 企业将选派优秀的公司内部业务员作为师傅, 从受训学生中遴选30名以上人员作为销售顶岗实践人员, 按照师傅与徒弟比例为1∶6比例划分顶岗实践小组, 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机制, 以受训学生学到多少、掌握多少、所带师傅敬业程度及对徒弟的负责程度进行考核, 其中受训学生除能得专业师傅的传授外又可以掌握销售方面的技巧、方法;其次, 就仓储、报关行等行业的顶岗实践方面, 企业将从受训学生中遴选10名以上人员选调到宁波北仑仓库、国际航运中心报关行处等与企业合作单位进行顶岗实训。被选学生需遵守企业合作单位的规章制度, 服从我企业合作单位的实习工作安排, 企业将建立公司外监管机制, 定期或不定期到企业合作单位进行考察, 了解受训学生的实习工作情况, 企业将对该些合作单位的实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第三阶段:就业。在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的基础上, 企业择优录取优秀培训的毕业生加入到企业的团队中, 余下的未被录用的实训毕业生优先推荐到国际货代公司及与企业合作的仓库、堆场、报关行等企业就业。

通过前期近一年对受训学生的理论知识讲解、顶岗实践经验的考核, 最终将从该批受训学生中选取优秀人员充实到企业操作、单证、销售等岗位, 同时将优选推荐优秀人才到船公司、码头等规模较大的单位工作, 尽全力保证该批受训学生全部圆满就业, 以真正达到校方、企业、学生三赢的结果。

通过以上这种模式, 学生们均具有了扎实的专业操作技能, 实行该模式的学生已呈现出适应力强、心理素质好、善于交际等特点。经过专业实习半年后, 学生纷纷表示返校后要好好学习基础知识, 例如大学外语、人际交往等课程。这种模式的实践, 可以让学生对自身存在的不足有足够的了解, 对职业生涯也有了更明确的规划。

该种教学模式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挑选班级中有责任心的, 专业能力突出的学生成员, 共同制定教学计划, 主要由企业实施教学过程, 学校企业共同评价人才等。该模式作为校企合作办学的具体形式, 有效地解决了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脱节的问题, 使所教内容跟上企业需求;发挥企业的人力资源、业务资源在办学过程中的作用, 有利于校企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了解货运企业的文化, 熟悉货运企业的规章制度, 强化学生对货运企业的认同, 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2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作用分析

2.1 加强对“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

这里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 不仅仅要求教师考出职业的资格证书, 还要求教师能够以准职业人身份参与生产或管理活动, 这就要求教师对专业的授课中运用比较好的实践能力, 以实践案例作情景教学。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教师按照职业教育的要求, 利用寒暑假的业余时间, 以一两个月或者长达半年的形式、或在学期中间以服务企业的形式, 到企业挂职锻炼, 参与企业的横向课题的形式, 以此来获取货运行业最新的动态以及国家对货运行业的最新政策, 开拓视野, 努力让自己成为真正的“双师型”专业教师。这种形式不但可以提高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 而且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实际的单据, 广泛应用国际货运业务一线案例, 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作场景, 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在货运方面的实践操作能力。

2.2 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工学结合的教学实践活动最理想的状态是企业、学院、学生利益一致, 这就要求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适应货运企业的一线技术及管理岗位需要。因此, 由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自身设置专家指导委员会, 各委员积极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调整。同时, 还在专业教学计划及岗位需求方面做了广泛的调查, 及时了解货运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收集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范围, 明确各货运企业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以便增进专业建设的改革, 为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打下了坚实基础。

2.3 课程改革

根据校企合作模式的实际需要, 更新教学计划。如在《专业认识》课程教学中, 教师亲自带学生到码头、堆场、海关、商检局去参观, 增强学生对报关与国际货运行业的感性认识;邀请已经在货运公司实习的学生座谈, 由在校学生向企业在职学生提问, 为学生未来的实习做好准备;同时, 邀请货运行业的专家为学生做讲座, 坚定学生从事货运行业的信心。《货运实训周》有三周的课时, 已经在做的探索是一周课时把学生安排在货运公司的各个部门, 另二周课时安排在校内。这种工学交替的方式, 有利于学生对于货运公司的感性认知, 有利于学生沟通能力的提高。在《报关实训周》课程教学中, 则安排学生分别扮演海关关员以及报关员的角色, 进行不同的程序模拟操作。这种工学结合的模式, 培养了学生的零距离上岗的职业意识、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4 深化校企合作

我专业已与宁波雅戈尔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宁波海田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宁波外运集装箱有限公司等多家国内外的货运企业建立了联系, 形成多家校外实训和就业基地。实习期间, 专业教师平均每一月探访学生和走访实习单位一次, 并发放调查表以收集实习单位的反馈意见及对本专业的教学建议, 这些建议为本专业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了指导意见。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思考

要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 首先必须要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来制定各种章程:如校企合作工作章程、专业指导委员会章程、学生实习不合格处罚办法、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学生校外安全管理办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挂职锻炼办法等等。同时, 考虑将部分生产实际问题作为教师和学生毕业论文研究课题, 有力带动人才的培养。可通过规范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管理制度来保障学生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进行实践创新和科学研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教科研项目, 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环节———毕业论文 (设计) , 在选题时注重抓住本专业、学科领域和生产实际中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 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 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例举如下:

XX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海外代理业务拓展设计方案;

XX国际货运代理公司提高业务水平的措施报告;

九龙物流有限公司海外代理业务拓展设计方案;

加强流程管理、规避货运风险———对浙江远洋宁波国际货运有限公司业务流程的调查;

XX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内部管理机制的现状与改革;

加强流程管理、规避货运风险———对宁波意迅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业务流程的调查;

宁波伯林顿物流有限公司调查报告。

总之, 在实施层面上要充分调动广大专业教师的积极性, 改革原来办学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起有助于推动校企合作新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尤承宪.“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科技博览, 2009, (15) :206-207.

[2]单嵩麟, 范网田.工学结合模式下建筑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与质量监控[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8) :11-13.

上一篇:全风险造价下一篇:书籍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