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关:国际货运

2024-10-17

报关:国际货运(共11篇)

报关:国际货运 篇1

摘要:国内报关技能竞赛是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属于技能大赛里面级别比较高的, 开展这项比赛主要是为了推动教学与产业实践的相结合, 力争为社会发展培养报关专业技术人员, 同时进一步提高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教学水平, 为社会培养出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技术人员。主要对报关技能竞赛的现状进行分析, 提出了其对该专业的积极影响与作用, 旨在进一步提高相关专业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报关技能大赛,报关业务

一、引言

作为国内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一项改革创新举措, 报关技能竞赛已经成为现阶段用来考核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技能与素养的一个标准。从20世纪初期开始, 报关竞赛已成为一个国内报关人才考核的项目, 从规模上获得了不断的拓展, 同时规范性也在逐步得到加强。国内职业院校技能竞赛高职报关竞赛正式开始于2011年, 2012年正式得到教育部门的认可, 这项比赛间隔时间为两年, 我国报关协会负责奇数年的比赛活动。竞赛全过程以该行业的实际工作流程与标准为参考标准, 主办方负责为考生创造一个完全逼真的报关工作作业流程, 从细节出发, 对参赛选手的报关专业知识技能以及要求的职业素养进行考察。将报关员必须具备的一系列职业素养的考核作为主要的考核对象, 严格执行各项参赛评选标准制度, 不仅仅为国家报关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高质量的人员队伍, 同时也推动了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教育教学活动的改革, 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率, 更为高职报关专业学员走向成才提供了一个绿色通道。

二、报关大赛竞赛内容的变化情况

2011年国内首届报关竞赛在天津举行, 参赛选手要经过四项考核, 分别是:进出口申报、通关规划的制定、进出口产品的分类、报关基础知识的考核等, 比赛通过人机对话来进行。主要的考核目标就是参赛选手对基本报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从产学结合的角度来看, 仍然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性。

从2012年开始, 这项比赛在内容上有了重大的革新。竞赛中有团体赛的形式, 不同的队伍代表不同的报关单位, 选择参赛人员分别担任报关辅助员、报关员和报关经理这几个职务。从大赛主题出发, 制定本票业务的规划, 完成申报、检查、缴税、提货还有其他一系列的相关工作。因为该项比赛每间隔一年开展一回, 因此2013年在江苏开展。和上一年的比赛内容进行比较, 出现了以下两种区别:第一, 比赛划分为自理报关和代理报关两组, 这两组比赛每个学校要出6个学员来完成;第二, 比赛设置了决赛环节, 决赛以公开必答、抢答和选答三种形式来开展, 不仅仅考核参赛学员的专业技能知识, 同时也是对参赛学员职业素质的考核。

接下来的比赛还是在天津举行的, 这次比赛比上一年的比赛又有了新的变化。第一, 取消了自理和代理的划分;第二, 增加了进出口商品划分, 参赛人员在现场要通过分析归类要素, 对产品进行划分;第三, 增加了对参赛学员2票业务同时进行申报的考核。

三、报关技能大赛对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教学的启示

(一) 构建产学结合专业发展平台, 校企协同共育人才

作为与市场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教学活动, 职业教育与日常生产活动应该紧密挂钩。它既具有一定的产业性, 同时又具有必须的教育教学性。换句话说, 职业教育应该从具体的岗位生产活动需求出发进行教育教学目标与要求的制定。职业教育活动的产出为产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 所以在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人才培养过程中, 必须与产业经济的发展进行有机的协调, 紧密联系, 这不仅仅是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需求, 同时也是职业教育教学活动对产业发展的需求。就现阶段的报关及相关专业发展来说, 如果想达到经济发展新阶段报关行业市场需求标准, 转变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用人单位找不到人才的现状, 就必须对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教学策略进行调整, 必须扭转只注重理论, 不重视实践能力的现状, 将教育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实践技能的不断加强中, 为相关产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员。而报关技能竞赛的全国性开展正是对这一发展需求作出的积极响应。分析不足之处、正视错误、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继续培养训练, 将教育教学活动与企业的发展密切联系起来是报关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二) 以赛促教,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素养, 培养出更多的能够满足各行各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 它的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都很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校师资队伍力量决定了高职教育教学活动产出的质量。在高职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它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具有的最大不同就是理论知识学习掌握的重要性以及科研能力的重要性。而报关技能竞赛突出的一个主题就是对职业教育社会性、职业性与实践性的重视, 说明职业教育教学活动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视与需要。从形式来看, 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较量, 实际上则是对教师业务能力与素质的考察。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教学技能水平, 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竞赛培训与辅导技能, 也就是他们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同时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三) 加强人文精神教育, 适应职业发展趋势

任何一种教育活动都是关于人的活动。所以不管是对什么专业的人才的培养, 除去专业技能的不断提高以外, 也要重视对学员的人文精神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 专业技能的形成以及精神素养的提高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养训练才能取得效果。一个人的精神文化素养、职业道德意识是决定其专业技能发挥的关键因素, 学校以及用人单位都应该注重这一点。

在新的历史时期, 用人单位更加重视员工的综合素养、信誉品质及创新意识。竞赛通关方案设计和进出口申报赛项均为团体赛, 它与企业报关业务流程的匹配性为100%, 关系到用人单位的发展, 从多次竞赛结果来看, 参赛人员虽然在专业技能上不断有了进步, 但是, 最终的结果却是参赛人员的专业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一个缺乏专业素质的技术人才, 即使掌握了娴熟的专业技术知识, 也无法将其充分发挥出来, 更不会为企业为人类生产发展做出贡献。高职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在重视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训。只有将人文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结合到一起, 才能不断满足行业发展的市场需求, 促进企业与社会的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 高职报关技能竞赛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非常广泛, 既有专业基础理论, 又有专业实践技能的考核, 不但有专业规范标准, 同时又有海关新政法律制度方面的内容, 同时还需要比赛的人员熟悉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国际货运代理、外贸英语函电等专业知识。所以, 在专业教育教学活动中, 不但要将与赛事相关的理论基础全面纳入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中, 还要相应地增加实践训练课程的课时, 为学生创造出业务活动场景, 提高学生处理专业问题的实践能力, 为报关行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鑫.全国报关技能大赛带给《报关业务》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启示[J].对外经贸实务, 2013 (9) :73-76.

[2]林青.高职报关技能竞赛集训模式探讨[J].北方经贸, 2014 (01) :10-11.

报关:国际货运 篇2

目前所在: 广州 年 龄: 20

户口所在: 惠州 国 籍: 中国

婚姻状况: 未婚 民 族: 汉族

诚信徽章: 未申请  身 高: 155 cm

人才测评: 未测评  体 重:

◆ 求职意向

人才类型: 应届毕业生

应聘职位: 货运代理/集装箱业务, 报关员, 跟单员

工作年限: 1 职 称:

求职类型: 全职 可到职日期: 随时

月薪要求: 面议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惠州,增城

◆ 工作经历

毕业院校: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最高学历: 大专 获得学位:  毕业日期: -06

专 业 一: 报关与国际货运 专 业 二: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所学专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一般 粤语水平: 精通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 精通

◆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学习能力强,可以快速接收新事物,勤奋好学,有耐心毅力,细心

◆ 个人自传

本人性格开朗,爱好广泛,能吃苦耐劳,做事细心,。在大学期间,刻苦学习各项技能,经常参加各种活动,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报关:国际货运 篇3

【关键词】改革 报关与国际货运 专业建设 报关员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C-0105-03

随着国务院第三轮改革浪潮的兴起,2013年10月12日海关总署发布《关于改革报关员资格管理制度的公告》,决定改革现行报关从业人员资质资格管理制度,取消报关员资格核准审批,对报关人员从业不再设置门槛和准入条件。基于此,海关总署决定自2014年起不再组织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2014年3月13日海关总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报关单位注册登记管理规定》中取消了对报关企业注册在资金上和报关员人数上的硬性要求,进一步落实了国务院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减少资质资格类许可和认定的要求。报关行业面临无需资格审批的新形势。

一、改革背景下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面临的机遇

海关对报关员资格核准的取消并不意味着报关员岗位的取消,货物的进出口仍需要报关员向海关如实申报,海关仍然需要对报关员进行管理,区别仅在于成为报关员,不再需要报关员资格证,只需要受报关单位聘用并在海关经过注册登记就成能为该报关单位的报关员。这给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带来了一系列机遇。

(一)人才培养模式得以优化

以需求导向和可持续发展为关注点的职业教育在业界已经达成共识,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主要面向报关单位、报检单位、国际货代企业、国际物流企业及外贸企业输送能胜任报关、报检及货代等业务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然而在2013年以前,报关、报检、货代等企业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人才需求注重在学生是否考取了资格证,而不是注重于学生的业务能力,甚至有些企业提出:拿到报关员资格证的毕业生有多少招多少。这样的社会需求使学校在人才培训模式上不得不在考证和技能上进行取舍,从而进入了为证而考,为资格而考的怪圈。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可能存在有资格没水平或是有水平没资格的现象。报关员资格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是海关为企业选人,因为有“证”的约束,企业不能自主选人,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企业在用人方面的受限也影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随着报关员资格审批取消的后报关员时代的到来,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再受限于报关员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可以真正结合地方的经济发展阶段,集学校、海关、检验检疫机构等行政主管部门,同时还有报关、报检、货代协会和地方龙头企业的优势,制定出以行业标准为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单一的准入考试优化为报关后备人才培养—报关水平测试—报关职业技能鉴定“三位一体”的报关人才培养模式。

(二)课程设置能更加灵活

在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中,课程始终处于核心地位。我国著名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教授在《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中提出:职业教育课程是连接职业工作岗位的职业资格结构与职业教育机构的培养目标结构,即学生所获得的职业能力结构之间的桥梁。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既要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具备胜任职业工作岗位的能力,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其具备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能性,为步入社会后能够往更高层次职业岗位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因此,大多职业院校都在着力构建“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多数职业院校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证融通”的做法是在课程开设上围绕报关员资格考试所涉及的内容,教材的选取上以全国报关员资格考试用书为教材,厚重的考试教材把海关的监管制度进行汇总,没有形象的流程线索,多数是海关的规范性管理要求,文字描述不够通俗易懂,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考取了资格证的学生只会填纸质报关单,不会进行报关单QP系统录入,只会对已经定性的有具体描述的功能单一的商品进行归类,对一些新型的商品或是多功能的产品无法自己运用归类总规则指导商品归类的考生比比皆是。用人单位招到的人不能马上胜任基本的岗位操作,还要企业自己进行新人入职的技能培训。因此“课证融通”有可能导致片面追求通过率,从而忽视了学生实际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

报关与国际货运代理人员长期在国际经济舞台的第一线,需要具有持续的学习能力,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应变能力,对外贸政策要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较为专业的深度解读,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得优势。目前,报关服务市场日渐规范,报关单位对报关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学校不能只培养学生的技能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除报关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外,还要求学生能运用网络获取有用的信息,熟练地运用windows操作系统,具备一定的从事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运代理的能力,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和解决国际货运与代理中的具体问题;了解国际货运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通晓相关的行业规则;具有较强的中英文表达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协调与组织能力,并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职业道德。取消了报关员资格考试,使得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设置更为灵活。由于取消了报关员资格考试,以报关员水平测试为参考,报关专业的课程设置能更多地突出技能操作如加工贸易中单耗及用量的计算、报关单QP系统的录入以及报关单找错、商品归类及海关估价等内容,使课程设置更注重联系实际,教会学生利用工具书,利用网络以及海关总署官网发布的消息来进行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学生就业得以促进

只有以合理的课程设置支撑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报关人才才能在就业方面凸显自身的优势。海关对报关员的准入不设限制,不代表谁都可以去报关。因此,取消报关员资格证书恰恰凸显了专业技能的重要性,给报关专业的学生带来更广阔的就业空间。不需要资格证,报关单位不再进行“一刀切”的招聘方式,而且在人才考核方面更加灵活自由,报关员不仅需要具有过硬的业务技能,也需要有较高的业务素养和较大的业务发展潜力。这样也能反过来促进学生不仅要重视业务技能的学习,同时也要注重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否则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容易处于劣势。endprint

二、改革背景下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发重要,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为了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制度。而当前海关总署取消了报关员资格核准审批,不再组织报关员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由中国报关协会接替组织的报关员水平测试,由海关准入门槛转变为水平标准评价,这使得多数业外人士觉得水平测试仅仅获得一张报告书,没有一本证书来证明自己的业务水平,认为报关专业的发展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应该取消报关专业,另谋出路。可见,在报关改革背景下,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一)生源竞争更加激烈

高考报名总人数逐年下降,且成人高考、自考、出国留学等多种学习途径使得部分生源被分流,高校扩招与生源下降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的最高学历层次是高职,随着报关员资格证审批的取消,没有通过率这条“红线”的压力,其他高职院校也有可能增设报关专业或是在国际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当中突出报关课程,以及随着教育部对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进行调整,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势必会对加剧报关专业的生源竞争。

(二)专业吸引力短期内有所下降

欧盟职业教育专家认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表现在人们关注、了解职业教育,对其本身和毕业生有好印象。“如果人们愿意利用职业教育实现个人目标,在考虑未来的学习时,把职业教育作为选择之一,并愿意推荐给亲友,我们就说职业教育对社会是有吸引力的。”报关员准入门槛的降低,让业外人士对报关人才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人人都能做报关员,没有体现出专业特点和专业“含金量”,不再是一个易就业的职业,对应届毕业生及其家长来说就没有吸引力,从而选择其他的专业报读。可以预见,海关总署公告取消报关员资格审批,在近三年内会影响报关专业的吸引力。

(三)专业特色需要重新定义

生源的竞争压力以及短期专业吸引力的下降,给高职报关专业发展带来更严峻的挑战。面对挑战,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才能焕发新的活力。报关专业的特色不能再局限于全国报关员资格考试,应以突出能力、强化技能作为专业发展的基石,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特”的专业发展目标。有特色,专业发展才有生命力。

三、改革背景下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建设策略

在当今外贸行业的发展趋势下,鉴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在外贸行业中的报关员、报检员、货运代理、单证员、跟单员、外贸业务员等不再需要持证上岗,拟从事外贸工作的人员,只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就可以顺利上岗。这样的就业形势亟须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积极进行专业建设和改革。

(一)着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教学地位举足轻重,如果说先进教学设备和足够的实训场所是职业教学中的必备硬件,那么既有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则是职业教学中的提升软件,是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因素。本科教育中没有开设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很多高职院校的报关专业教师大多是从国际贸易专业或是物流管理专业转型过来的,或是直接从本科院校毕业的从“学校”到“学校”的青年教师,没有从事报关、报检或是货代的实际工作经验。学校应鼓励教师多参加社会实践,脱产到企业进行锻炼,通过一线业务的学习和积累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在提高业务技能的同时兼顾科研,既掌握教育规律,又了解企业运作情况。

(二)利用技能竞赛平台促进教学改革

从国家到地方每年都要组织各类技能大赛,职业技能竞赛既能展示职业院校的教育成果,也能促进校企合作实质性的发展,同时实现学校培养的技能人才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普教看高考,职教看大赛”已然成为职业教育最鲜明的特点。

为了指导学生参加比赛获得较好的成绩,专业教师会主动思考竞赛任务使用到哪些专业技能,本专业的核心技能又是什么,通过设计怎样的训练才能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每个阶段的培训学生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以及使用何种考核方式,等等。教师们只(下转第138页)(上接第106页)有完成以上工作,才可能组织完成有效的技能培训,指导学生在竞赛中获奖。为此,专业老师也会有意识地弥补知识陈旧、实践能力缺乏的短板,不断主动学习,积极提高自身专业水平,进而将专业技能的提高迁移到教学水平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专业教师主动进行教学改革。

(三)提炼专业特色

1.以行业标准为导向。报关报检等服务性工作是直接与海关、检验检疫等国家行政机构对接,工作要求必须严谨、规范、准确。以行业标准、作业规范要求融入到专业课程中,使学生在毕业进入社会时就已经了解相关行业标准,入职能够进入角色,而不是只会脱离实际的纸上谈兵。

2.加强“校政行企”四位一体合作。高职院校注重校企合作,在此基础上,加强与海关、检验检疫等行政部门的联系,同时与地方的报关协会、报检协会的沟通,做到学校—行政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四位一体的合作模式。学校加强与行政部门的联系,了解管理部门的政策要求,通过行业协会的沟通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企业也会对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便利。通过这种四位一体的联系,拉近了教学—实践—市场的距离,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立足点。报关与国际货运的专业建设还必须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立足点,立足本地辐射全国。在专业特色建设方面除了继续夯实一般进出口货物的报关技能,还要注意专业发展的前瞻性。以广西为例,广西陆续设立了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出该特殊监管区的货物能享受的政策优惠以及海关监管制度都有不同,与一般进出口货物的海关监管制度也不相同,也需要一批熟练掌握保税监管制度下的报关操作,这些都为专业创新和办出特色提供了机会。

总之,面向未来,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要不断进取,牢牢抓住发展机遇,努力办出专业特色,使其真正成为高素质的报关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国的外贸服务行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骆炳玲.从学生就业探讨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以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0)

[2]何福贵,张梅. 职业技能竞赛促进教学改革的研究[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0(4)

【作者简介】黄莹莹(1981- ),女,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报关:国际货运 篇4

自2014 年起, 海关总署不再组织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 报关从业人员由企业自主聘用, 由报关协会自律管理, 海关通过指导、督促报关企业实现对报关从业人员的间接管理。

二、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 培养目标重理论轻实践, 重证书轻能力

很多高职报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表述为:培养具有进出口货物报关基本知识和能力的专门人才。而《报关员国家职业标准 (试行) 》规定, 报关员的职业技能包括“报关单证准备与管理、报关作业实施与管理、报关核算、进出口商品归类与原产地确定、报关事务管理、海关行政救济事务管理、培训和指导”等实际操作能力。

2. 课程体系不合理, 与报关岗位实际需求脱节

由于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源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因此高职院校在制定报关课程体系时, 大多是抽取国贸专业的一些主干课程, 如国际贸易基础、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等, 再加上国际商务单证、国际货运代理、报关与商检等相关考证课程, 就算构成了报关专业的课程体系, 导致课程设置过于宽广, 科目繁多, 学生没有足够精力学习专业核心课程。

3. 教学方法单一, 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不高

一般而言, 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缺乏刻苦钻研精神。“90后”的学生爱好广泛, 追求个性和自由, 喜欢探索新知识。然而, 很多高职院校报关专业依然盛行单一的灌输教育, 学生被动听、被动学, 缺乏对学生分析问题、实际动手解决问题能力的引导和训练。加上报关专业知识的抽象性和复杂性, 课程内容枯燥、知识点繁多, 学生很容易出现厌学情绪。

4. 实训条件不足, 模拟软件作用有限

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是报关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而目前大部分高职报关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通常, 实践教学需要有较大的资金投入, 否则只能让学生阅读各种进出口单证样本, 很多操作流程也只能口述, 无法向学生展示报关现场操作。

5. 师资力量薄弱, 实践经验匮乏

高职院校的报关专业教师大部分来自于国际经济与贸易或相关专业, 很少实际从事过具体报关工作。很多教师奔波于教学一线, 不能静下心来深入研究专业走向, 对报关领域最新形势的把握, 缺乏足够的敏感性。一些高职院校在兼职教师的聘任上把关不严, 对兼职教师考核管理力度不够, 兼职教师队伍缺乏相对稳定性, 不利于保证日常教学的连续性。

三、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1. 以报关岗位需求为核心, 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当前, 企业对报关员的能力和素质要求都大大提高, 高职报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应以报关岗位需求为核心, 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目的, 以打牢基础、拓宽口径、提高素质、注重实用为重点, 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既懂得报关服务一线知识, 又熟悉报关操作流程和管理规范, 能按海关要求对进出口货物进行报关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2. 依据报关岗位的职业能力标准确定课程体系

高职报关专业应根据报关员岗位职业能力标准, 与报关行业协会、企业专家充分研讨, 改革和重组报关课程体系。高职报关专业要增加实践课时, 开设报关实训、单证实训、国际贸易综合实训等课程。注重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平衡, 将内容重复较多的课程进行合并, 尽量压缩非报关专业平台又欠缺实践的中间课程, 如合并《外贸英语函电》和《商务英语》课程, 删减《国际经济合作》课程的课时等。

3. 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

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法让学生分析软件系统中设定好的各类报关资料, 对不同货物进行报关, 进一步掌握相关报关知识。采用角色扮演法由学生分别扮演海关工作人员、报关员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实际演练。另外, 还可以用案例教学法、提问式教学法、运用项目教学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和能力。

4. 推进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多渠道扩展实习条件

高职报关专业应配备足够的多媒体教室和实训室, 按照企业部门结构划分实训室种类, 根据企业业务流程安排实训操作规程, 深入开展各项校内实训。以校企合作为载体, 采用“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法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为学生的专业实训和毕业实习创建坚实可靠的场所。同时, 邀请海关、报关协会、报关企业的相关专家来校做报告或开讲座, 介绍报关工作经历, 讲解报关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 加深学生对报关专业的认知。

5. 强化师资力量, 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

高职院校应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实习, 如到报关行、货代公司、外贸公司挂职锻炼, 熟悉报关工作的具体流程和内容, 提升教师专业操作技能。聘请海关、商检、银行等相关单位的专家, 以及具有报关岗位一线实际操作经验的优秀人才来校指导教学, 掌握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最新的信息动态。

参考文献

[1]杨素琳.我国报关员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及技能提升[J].对外经贸实务, 2009 (3) .

[2]李瑞荣, 王韶清.“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8) .

[3]海关总署报关员资格考试教材编写委员会.2013年版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教材[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 2013.

[4]孔德民.试析报关员职业发展前景[J].现代经济, 2008 (4) .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求职简历 篇5

简历中的弱势一方常常会情不自禁的尽可能以外在因素来衡量自己的个人能力,似乎如此才可使自己更有参与求职的信心一般。

自信的重要性

求职者怎样避免简历经常出局的尴尬情况?求职者最需了解的便是个人简历中自信心的重要性,若简历在书写时,求职者可以非常直观的在简历中尽可能的刻绘自身优势,如此即可确保求职者能够有节奏的对简历进行梳理填写。当招聘方观察到这些精心创作的个人简历后,也可从求职者字里行间的自信显现感受到这些人所拥有的个人能力。

书写的方向

想要成为简历中强势的一方,看似困难,是择业非常容易,这里我们便需要对简历进行一番衡量,若简历的书写方向是尽可能的争取工作,而并非实力可满足需求的这种正常姿态,那么简历后续表达出来的内容与含义也将呈现出不同的变化。

报关:国际货运 篇6

关键词:威海地区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

一、行业背景和专业发展前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和国民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8年我国进口贸易额居世界第三位,出口贸易额跃居世界第二位,吸引外资连续十年居发展中国家之首。2009年我国货物出口额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一位。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这些都为报关与国际货运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市场以现代化通讯及信息技术、物流服务和金融市场为纽带,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报关与国际货运业作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逐渐从小到大,从改革开放之前的独家企业到目前的68000多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其发展呈现大幅上升势头。

报关与国际货运业务覆盖了国际贸易、国际运输、现代信息技术、国际商务、法律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对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知识水平、经验积累等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培养适应报关与国际货运行业一线发展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较高实践工作能力的高等应用性人才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已然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之一。

二、威海地区人才需求情况

威海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临海,与朝鲜半岛海上距离最近,开通了国内第一条到韩国的客运航线,后又相继开通了到日本及港澳地区的航线。该区位优势非常有利于威海市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广泛的贸易关系,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

报关与国际货运业作为服务经济贸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的经贸合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角色。因此,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学生适合的就业岗位很多,毕业后可从事报关行、外贸企业、进出口公司、海关、货运公司、物流企业、大型企业、国际货运代理公司等从事报关、货物运输、货源组织、对外销售、仓储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2011年3月至6月,我们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先后做了四轮市场调研,调研目的:适应社会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的需求,根据市场需求确定本专业建设方案和教学改革内容,进一步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调研对象:以用人单位和中小企业为主(威海科日贸易有限公司、威海纺织集团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山东艺达有限公司、威高集团、威海金丰货代公司、威广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威海新海丰物流有限公司等毕业生安置率较高的40多家企业),其次为本专业的03、04、05、06级毕业生;调研方法:对企业的调查主要通过采用实地面谈、电话访问、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毕业生采用座谈会以及调查问卷方式;调查方案设计:调研分以下4个方面:

(1)现有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2)企业对毕业生的使用情况及人才需求情况;

(3)毕业生对本专业课程设置的信息反馈;

(4)学生就业岗位群所需能力。

调研结果显示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具有稳定的社会需求。结合对威海及周边地区的调查,未来五年内,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至少在1000人以上。

三、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通过分析社会需求,进行企业调研,与校企合作单位威海科日贸易公司、威海新海丰物流公司、文登艺达集团等外贸类企业共同开发,基于职业分析,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与企业实践专家深入分析专业面向的岗位,遴选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设计学习任务、开发课程标准,重视操作、强化技能,形成工作过程导向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标准与课程标准。

1、基于职业分析构建课程体系

基于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将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国际货运代理资格等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将单证员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商务单证实务》课程融合,将报关员与《报关理论与实务》课程融合,将报检员与《商检理论与实务》课程融合,将国际货运代理资格与《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课程融合,即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以报关与国际货运涉及到的相关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线索,以报关与国际货运岗位职业环境和真实业务为载体,融合行业职业标准要求,构建课程体系。我们将专业职业能力培养分为3个平台,分别是:职业基础能力培养平台、职业能力培养平台、职业发展能力培养平台。分别找出与之对应的课程体系与能力体系如下。

(1)职业基础能力培养平台

职业基础能力培养课程:经济学基础、会计基础、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经济数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INTERNET应用。

(2)职业能力培养平台

职业核心能力学训课程:报关理论与实务、国际商务单证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集装箱及多式联运、外贸函电、剑桥商务英语、现代物流管理、国际市场、营销与调查。

(3)职业发展能力培养平台

职业发展能力学训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商务礼仪与谈判、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专业知识讲座、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大赛、顶岗实习、毕业设计。

2、基于工作过程重构课程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重构了课程内容,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的课程内容,突出工作过程特征,在学习领域课程描述中强调了工作对象、工具与材料、劳动组织、工作方法和要求这些工作过程要素。

以《国际商务单证实务》课程为例:该课程是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我们基于工作过程,重构了课程内容。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以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从而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协作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工作思路与方法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综合素质。

3、校企合作制定课程标准

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和与实施的讲座,并安排部分教师到新加坡学习、参加教指委师资培训等。为保证课程的实践性、职业性,由专任教师和来自外贸企业的兼职教师共同开发制定课程标准,兼职教师侧重于学习情境设计及工作过程表达,专任教师侧重于内容组织及理论内容表达。并就学习领域课程描述、学习情境设计、教学单元实施方案编写、六步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等进行多次专题研讨;组成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小组先行攻坚,并编写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模板等。□

报关:国际货运 篇7

一、报关员资格考试改革概述

(一) 改革主要背景。

海关总署此次改革报关员资格考试制度, 主要的背景是是减少资质资格类的许可和认定, 是国务院推进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转变海关职能, 减少审批环节, 发挥报关协会的作用和职责, 清理不必要的许可和认定, 降低就业创业门槛, 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二) 改革后考试组织工作。

依据中报协【2014】9号文件, 2014年起报关员资格证考试改为报关水平测试, 组织机构改为报关协会, 考试内容改为:《报关基础知识》和《报关业务技能》, 颁发“报关水平测试成绩分析报告书”, 作为招聘从业人员的基本依据之一, 从而建立起“行业评价、行业认可”的管理机制。测试两个科目:一是报关基础知识 (100分) , 较2013年报关员考试试题简单, 而且报关及相关专业的职业院校的校内成绩可以替代基础知识的成绩。二是报关业务技能 (200分) , 主要包括进出境报关、保税加工报备报核、商品归类、报关单填制、报关核算等与报关从业密切相关的基本技能操作 (含模拟操作) , 更加强调实用性、操作性。考试时间没有大的变化, 每年6月份网上报名, 11月份统考, 12月份发布成绩, 次年1月份颁发《报告书》。

(三) 改革后报关行为管理。

报关员资格核准审批取消后, 海关将按照“由企及人”的管理理念, 通过指导、督促报关企业加强内部管理, 进而实现对报关从业人员的管理。同时, 报关从业人员作为海关行政管理相对人, 其报关行为仍需接受海关监督管理。总署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相关规定, 将通过制定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管理报关人员。

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机遇

据《2014年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备案结果》统计, 全国共有215所高职院校开设有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职业院校设立本专业的一个依据就是海关设置的准入门槛:大专以上学历+海关总署每年组织的通过率约为10%的报关员资格考试。如今, 海关取消门槛, 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职院校本专业未来的招生和培养问题, 当然, 从其它角度看, 也会带来一些机遇。

(一)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1. 可能会造成生源的流失。

报关员考试改革后, 由于报关员门槛降低, 加之后续的报关员具体管理制度还在制定当中, 因此可能会引发未来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生源的流失。因为原先的核准制度废除后, 理论上不用参加任何考试, 任何人只要被企业录用都可以成为报关从业人员, 这样, 专业设置的吸引力势必下降, 于是会造成报考本专业的人数下降的可能。

2. 本专业如何培养学生有待改变。

之前, 各大高职院校专业培养方案是很明确的, 即主要将学生培养成报关员等, 基本手段是组织学生参加报关员资格考试。当下, 海关取消了行业准入制, 而且对从业人员学历没有明确要求, 所以未来高校是否还有必要培养报关员、怎样培养报关员, 开始变得有些模糊。

(二)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

1. 高职院校专业优势可能进一步凸显。

原因主要有:一是任何行业在录用员工时, 专业对口是最大的优势;二是尽管报关员水平测试失去准入性、权威性, 但它的性质仍是企业招聘员工的依据之一, 而高职院校本专业在校生可以免试《报关基础知识》考试科目, 这将有利于学生参加报关水平测试。

2. 海关取消门槛后, 报关行业从业人员将有所增加, 行业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原先一些有志于从事报关行业的人员由于受从业资格的限制, 没能进入到本行业, 或者受到限制, 没有直接从事报关工作, 现在可以相对容易地进入这个行业,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 报关从业人员将会增加, 消除报关员“挂靠”现象。

3. 培训需求量将有所增加。

当前中国国际贸易仍处于快速发展期, 2013年中国进出口总额4.16万亿美元, 增长7.9%, 报关行业必将同步发展。行业门槛也大大降低, 一是学历降低, 没有明确要求;二是取消了资格限制;三是报关员的薪资及发展前景良好, 这些因素都将吸引相关人群加入到本行业, 因此会带来培训需求量的增加。

三、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一) 差异化教学, 创建精英班。

随着行业的放开, 高职院校本专业发展要走差异化道路。因为整个行业人才需求永远存在低、中、高的不同, 而中高层次报关人员必需具备两个特征:一是学历高, 二是理论全面、技能突出。因此, 只有通过3~4年的专业训练才能达到上述要求, 而这些恰恰是培训机构、报关企业、自学等渠道不能达到的。所以, 高职院校提升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规格, 引入报关与国际货运精英班教学理念, 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就业层次、办学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可避免同培训机构、报关企业、自学等渠道的同一性。

(二) 有效化教学, 强调技能。

从报关协会组织的考试要求来看, 未来报关行业将更强调报关实操能力, 比如报关单填制、商品归类、加工贸易报备等等, 与之前的报关员资格证考试有很大的不同, 而报关协会并没有认可高职院校的作用, 反而需要通过参加其组织的《报关业务技能》考试来得到认可, 因此, 高职院校日后在培养报关员时, 要更加注重报关实操能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建设模拟软件、开展校企合作等方式加以解决。

(三) 服务性教学, 承担社会培训。

由于行业门槛的降低, 培训需求量将增加, 因此,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 比如开办短期培训班、考证班、网络教学等形式, 开展岗前、岗中培训, 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财经频道.统计局:2013年中国进出口总额4.16万亿美元增长7.9%[EB/OL].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4/0224/c1004-24446725.html/2014-2-24

报关:国际货运 篇8

在很多对外国际贸易的企业中,报关及国际货运人员的工作主要涉及报关、报检、国际货运代理和国际货物仓储配送等工作,报关人员需经常与涉及管理海关进出口的政府部门以及国际货运的相关企业和客户打交道,这些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需求。需要相关人员具有一定职业素养,熟悉相关法律法规,熟悉国际货运流程,具备关务管理、仓储管理和运输配送管理能力等。

据统计,我国在2013年初直接从事国际货运代理业务的企业已接近3万家,特别是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由于有很多进出口企业,这些企业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需求量很大,更是刺激了我国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像国际营销、国际客服操作、船务跟单、物流调度人才需求。

目前在我国依然采取注册报关人员的形式,据统计目前我国注册的报关人员的总数在8万人左右,这些人员中大约80%的人员在企业。随着海关总署从2014年起报关从业人员由企业自主聘用,可以预见今后报关人员间的就业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二、我国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我国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院校针对市场人才需求进行专业化的招生与培训,就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来说,当前我国大约有180多所院校开设了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大专学历教育。此外,一些社会职业培训机构会开展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及考证培训等。高等院校以及社会培训机构对报考报关与国际货运的学生开展培训,对于促进我国教育专业化的发展以及特殊专业人才的需求做出了突出贡献。

但是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在培育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许多院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操,很多院校在实际教学培养过程中缺乏实训条件、师资力量薄弱,造成许多学生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很多企业在相关保管人员的招聘之后,还需要进行二次培训,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

(二)原因分析

1. 提前培养方案准备不足。

由于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的培训需要更高的一些技巧和培训方案,很多院校以及培训机构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比如一些院校在自身教学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未对行业用人标准及其发展趋势进行调研匆忙上了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缺少符合行业人才需求的专业培养方案,导致学校的专业课程针对性不强。同时由于提前预案的不足,很多学校的课程内容和设计上与需求方企业缺少合作和联合培养的方案,缺少深度合作和形成良性互动,致使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行业企业发展要求。

2. 缺乏专业的培训人员和教师。

目前,很多学校以及培训机构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老师很多都缺少实际行业经验,特别是像一些培训机构的老师很多都没有经过专业的理论和实践的深造,只是通过一些简单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就从事教学,这样很难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3. 缺少专业的培训基础资源。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教学很多需要依靠实训教学,但是这一块需要学校投入一定的资金成本,许多院校和培训机构出于成本等因素的考虑,在这些基础投入上的不足,同时缺少与校外企业的参与,使得学生很难真正了解到企业对所学专业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供需双方的匹配成为问题。

三、解决当前我国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措施

(一)做好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培养顶层设计

为了做好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政府方面需要做好相关的顶层设计,如国家以及相关的行业主管部门已经陆续出台《报关员国家职业标准》《海关行业标准》《报检员国家职业标准》等行业规范标准。政府应该在此基础上,加大相关行业标准的持续改进以及规划,稳定本专业高职高专学生的招生比例,有计划地增设本专业的中职教育,适时考虑在本科院校开展本专业的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支持鼓励社会各界举办多形式的在职专业继续教育培训。

要做好行业内的健康导向的培养模式。行业内应积极引导学员重视实操的学习,加强对院校教育进行鼓励政策导向,对于既熟悉相关行业的法律法规又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的学员进行优先就业指导。此外,行业内应制定更为合理的国家资格认定标准,鼓励引导学生通过不断的理论和实践学习获得职业资格的国家认定。

(二)做好培养的预案与培训体系建设

高等院校在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进行充分的预案设计之后再增设相应的专业。高等院校在开设相关专业前做好相关专业学生培养的方案,要做好课程体系设置上,以岗位技能任务分析表为基础,将专业课程划分岗位任务课程体系模块,并依照工作的流程要求确定授课顺序,实现与工作岗位的对接。相关院校要充分做好专业培养的市场调研,并与相关的需求方做好深入的联系。

同时,作为重视实际操作的培训机构,要做好实践教学的各项准备工作。如各类培训机构应做好各类实操基础硬件设施的建设投入,建立较为完备的实训模拟实验室,不断增强机构实训教学的能力,实现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的零距离接触。各类培训机构应加强专业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学校及企事业单位引进等方式,吸引更多具有专业背景和实际操作经验的教师充实师资队伍,满足机构教学的需求。

(三)在教学的课程设置中注重岗位能力培训

在现今中国的职业教育现状下,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实现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设置应遵循“理论够用,突出实践”的原则,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为核心,兼顾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来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国际贸易原理与实务、商品学基础、报关实务、关税实务、商品归类基础、国际贸易单证实务、海关行政法、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现代物流管理、仓储与配送、国际集装箱运输实务、进出口贸易电子化、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外贸业务英语、外贸英语函电、高级商务交流。

(四)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环节应结合课程设置和实际工作来进行,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转化成实践能力,实现从书本到实际的跨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与道德,敢于承担责任,学会与人沟通、协调、合作,具备一个准职业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高校在进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学生的培训过程中,除了日常的课程专业培训,应有计划地安排实践教学环节的实习、实训,并且与相关政府部门或者企业做好联系,安排学生实习的工作。通过学校的专业课的培训以及课程外的实践教学的结合,对学生的课业完成情况以及实践完成情况作为学生评定实习、实训成绩的主要依据,目的是培养和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

为了实现实训、实习,加强教学设施建设,提高硬件水平,建议学校在培养学生的教学过程中积极聘请在海关、检疫等政府以及行业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到学校亲自授课,将他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相关经验传授给学生,供学生完成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形成职业能力,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

四、结语

国际货运代理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而且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人才培训的高校以及培训机构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因此,结合我国当前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的培训现状,从国家以及教育机构层面需要做出不同的努力,有针对性地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物流人才,探寻高校、企业、行业多渠道、完善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培养与外部需求的良性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日渐频繁,对外贸易的数量逐年增高,这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但在我国由于各类高校对人才培养上做的不到位,出现了国际货运人才需求与培养上不匹配的一些问题,急需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力措施进行解决。

关键词: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需求,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海关总署报关员资格考试教材编写委员会.2013年版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教材[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13.

[2]闫超栋.从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谈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J].教育探索,2010(2).

[3]杨素琳.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广西教育,2012(8).

报关:国际货运 篇9

高等职业院校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主要面向国际物流企业、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国际贸易进出口公司以及报关、报检单位, 培养具有报关和国际货运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还要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因此, 非常适合在这一专业中应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面笔者就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用进行分析研究。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教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各种实践活动, 来训练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品德。可以开展一些与报关和国际货运专业相关的知识竞赛、英语演讲、辩论比赛等, 学生们置身于这种育人情境中, 不仅思想道德、理想情操等方面受到了熏陶, 还促进了学生们相互团结、合作的精神, 这无形中也锻炼了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创设真实模拟现场, 加强课堂互动

许多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讲台前面唱独角戏, 整堂课下来教师机械讲, 学生被动地听, 教师与学生之间很少有互动。结果不仅教师自己上的很辛苦, 学生学地很迷糊, 而且课堂教学质量也很低。如果教师能灵活巧妙地在课堂中将教学内容设计一个真实场景, 让学生都参与进来, 扮演着自己感兴趣的角色, 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了兴趣, 使得教学质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实行分技能模块训练

为了培养较强的工作能力, 熟悉掌握报关、报检技能、进出口货运代理的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教师在技能模块训练中, 通过对单证的操作, 报关业务、报检业务、国际货运代理业务等专业模块的实践来掌握核心技能。例如, 在进行单证操作模块训练时, 教师可以模拟一个公司, 自己担当公司的经理负责管理公司的一切运作, 由学生分组各自担当几个公司业务部门, 充当扮演着单证部、进口部、投资合作部、拓展部, 学生们各负其责, 应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 在实训模块得到实际锻炼。在进行报关业务模块训练时, 教师可以根据报关的业务进行分组, 让学生熟悉并掌握实际操作报关中的各个流程细节。在进行国际货运代理模块训练时, 教师也可以模拟进出口货运代理公司, 根据进出口货运代理业务将学生们进行分组, 让学生熟悉进出口货运代理生产的一线业务知识并掌握集装箱方面的知识。

四、强化学生的考证训练, 推行高校的“双证书”学习形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社会人才市场需要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 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 很快就能上岗。这就要求高等院校的毕业生, 具有独立从事某种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 在学校里强化自已的职业技能培训。因此, 高等院校要推行“双证书”的新形学习形式, 强化学生的考证训练, 学生只有拥有学历证书加职业资格证书, 即报关证、报检证、货运代理资格证等, 那么就业机会就会多, 也就是说拿个拥有职业资格证书多, 那他的就业选择性就大。

五、加强和推行校外顶岗实习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人才的需求, 强化学生实践工作能力, 教育部明文规定要求高等院校要加强和推行校外的顶岗实习。加强和推行校外顶岗实习是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工学结合人才模式培养的重要教学, 是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有效方式, 可以使学生很好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为学生将来走上岗位打下基础。高等院校在操作校外顶岗实习应注意以下四点:

1、校方应针对学生专业提供对口的专业实习岗位单位。

2、在学生进行实习之前就需要做好学生的动员工作, 这其中一定要有安全教育以及常用的社交礼仪的内容。学生在初到岗位的时候需要有一段时间来逐渐的适应, 以前在学校的习性都要有所改变。例如, 在读书的时候迟到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可是在公司里面迟到有可能会破坏公司的劳动纪律。

3、及时的跟进以便管理。教师与辅导员要及时的掌握学生在定岗实习期间所发生的各种问题, 并有效地将其处理好。

4、实习总结。实习工作结束后, 每个学生需要对此次实习写出一份总结报告, 要求学生在报告中详细的说明一下自己对于岗位操作和所学课程之间的联系。这样就可以为今后开展教学工作获取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六、工学结合师资力量的培养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一个最大的障碍就是缺乏数量足够的实践教师。因为师资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我们的教学效果。在不少学校专业教师实际上也就是实践教师, 虽然专业教师拥有较为丰厚的理论基础, 但实际操作方面距离实践教师还是有明显的差距与不足。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历从而难以对学生给予正确的指导, 而且这对于实践教学成效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现在不少学校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对于实践教学师资力量开始重视起来。高职院校不但需要大量的引进有着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双师型人才还同样需要多多利用一些诸如教师企业见习的良好机会来增加专业教师在企业中的实际操作能力, 只有这样方能确保实践教学的目标达成。

摘要:工学结合能够在理论知识的同时, 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是高职院校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培养模式之一。本文以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以例, 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工学结合,报关与国际货运,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国艳:《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目标构建高职教学体系》,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3)

[2]肖化移、李谨平:《工学结合的理性思考》, 《职教通讯》, 2006, (5) 。

报关:国际货运 篇10

一、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实训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 直至2004年才被教育部收录《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 随着海关总署对报关员资格证书考试报名条件的调整, 该专业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既无本科学历教育, 又无中职中专学历教育, 高职高专独一无二的学历教育专业。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现有实训课程处于起步晚、经验少的困境, 甚至有照搬本科院校国际贸易核心课程的现象。再者,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革新,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原有的实训课程难以适应新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存在实训内容重叠化、实训过程理论化、实训考核单一化等现状。

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实训课程改革具体措施

(一) 调研阶段

课题组全体成员通过文献法、调查法等方法对报关行、货代公司、外贸公司等企业现有工作岗位开展调研, 并按照岗位需求量的大小排序, 调查侧重报关业务、报检业务等岗位。对牡丹江、鸡西等地企业采取亲身访问、问卷调查等方法, 其他地区企业采取问卷调查、电话访问等方法, 并通过网络搜集二手资料。

(二) 开发阶段

首先, 由课题组成员根据获得的数据资料分析, 提出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实训课程设置、内容、实践方案;然后, 邀请牡丹江丰达化工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牡丹江艾贝特商贸有限公司、牡丹江新港报关代理有限公司一线人员组成专家组, 对实训课程整体改革方案提出修改意见;最后, 基于工作岗位群完成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实训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每一岗位工作过程系统化每门实训课程开发, 力求实现从企业领域行为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

(三) 实验阶段

建立以工作岗位为载体, 以业务流程为主线, 学生操作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情境化实训课程实施模式。成立以教师为主, 企业人员参与的演示组、监督组和考评组。实训课程的实践对象为我院2010级、2011级、2012级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学生, 所有情景的构建以企业真实业务流程为蓝本。

(四) 评价阶段

首先, 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由亲身参与实训的学生进行实训效果评价, 与课题组成员进行体会交流;然后, 由专家组进行实训课程应用性评价, 用企业真实标准衡量模拟情景;最后, 由课题组成员对实训课程的设置、内容和实践等进行综合自评, 并进行修订完善。

三、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实训课程改革具体内容

(一) 基于工作岗位改革实训课程体系

课题组通过市场调研, 明确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跟单员和外销员工作之后, 分析各个岗位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并对能力模块的职业能力进行整合, 基于工作岗位群将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整体实训课程划分为《报关业务技能实训》《报检业务技能实训》《国际货运代理业务技能实训》《外贸单证操作业务技能实训》和《外销业务技能实训》课程, 完成课程门类设置, 且合理安排实训课程开设顺序, 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实训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重构, 整合优化实训课程结构, 例如, 删除原《外贸函电实训》《国际商务谈判实训》课程, 将内容整合到《外销业务技能实训》课程。同时, 解决了原有实训课程交叉重叠等问题, 例如, 将商业发票、提单和装箱单等报关单填制所需基本单据的缮制技能剥离给《外贸单证缮制实训》课程, 将报关单填制技能的培养留给《报关业务实训》课程。

(二)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各门实训课程

课题组围绕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跟单员和外销员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工作过程, 重组整合各门课程实训内容;建立以工作岗位为载体, 以业务流程为主线的情境化实训课程实施模式。依据工作过程选取教学内容, 按照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教学情境, 实现各门实训课程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的全方位改革。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 实现每个学习领域用三个以上的学习情境演绎, 每个学习情境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且每个学习情境呈现递进关系排列。在教学方法上, 采取现场观摩和情境演绎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先带领学生到海关、港务、货代等操作现场, 身临其境参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对业务流程形成宏观认识;然后, 将学生按业务需要分成不同组别, 结合学习情境, 分别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 并完成角色轮换, 进行模拟业务操作训练。在培养学生岗位操作技能的同时, 也注重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报关:国际货运 篇11

一、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分层次”教学试点介绍

我院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采用“2+1”的人才培养模式, 即学生在校学习两年, 第三年为学生集中顶岗实习时间。依据报关与国际货运行业的岗位设置及相应职业资格认证效力及考试难度, 分设报关集训班及报关专业班, 实行两套不同培养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该专业学生入学后, 第一学期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为学生开设统一的如大学英语、思想政治教育等公共课程, 加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明晰就业取向, 开设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国际贸易实务》奠定专业知识基础。第一学期期末由学院组织该专业学生参加“分层次”教学分班初试, 根据成绩优先原则, 学生自愿选择进入报关集训班或报关专业班。依据选择, 第二、三学期学生分别在报关集训班、报关专业班进行不同职业发展方向的学习, 待全部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后第四学期返回原班进行通识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升并进行顶岗实习前教育。

报关集训班为学院特色班, 该班专业培养方向为报关员、报检员及国际商务单证员。学生在报关员集训班学习期间内实行集训班人才培养方案, 开设课程主要以如上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科目为主, 选用教材即为资格考试规定教材。报关专业班培养方向为外贸跟单员、国际货运代理员及国际商务单证员。学院对部分课程增加课时以弥补该班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及学习接受能力较差的弊端。

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分层次”教学取得的成效

(一) 明确学生职业发展取向使学生学有所专

对于培养规格为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高专毕业生而言, 职业资格证书是学生就业的敲门砖。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分层次”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及实际的学习能力明确自身职业发展方向, 于在校期间利用有限的时间有针对性的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专、学有所用。

(二) 提高该专业学生获证率增添就业砝码

由于“分层次”教学的分班原则着重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人喜好, 且报关集训班及报关专业班的培养方向采取了差异式培养, 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保证了学院“双证制”的有利推行。据对该专业2011级、2012级“分层次”教学职业资格认证统计, 报关集训班获证率达100%, 报关专业班获证率为85%。为学生对口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 解决了“部分学生吃不饱, 部分学生吃不了”的现象

近年来, 高职高专生源水平层次不齐, 由于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对英语能力要求较高, 且多项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能力水平差异较大。“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及水平设置不同的培养方向、不同的授课内容、不同的授课学时, 从根本上解决了“部分学生吃不饱, 部分学生吃不了”的现象。报关集训班学生在2012年度全国报关员考试中获得地方关区第一的好成绩, 报关专业班的俄语考生也在实习就业前获得了理想的职业资格证书。

三、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分层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 “分层次”教学中实训力度较弱, 理实衔接程度不够

由于“分层次”教学环节现有课时主要是针对职业资格认证的应试教育以及本地企业能提供的实训空间、时间有限导致实训力度不足, 部分课程理论与实际出现脱节现象。学院将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 加大软件实训力度, 并提供更多的技能大赛参赛机会, 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 确保学生在获取职业资格认证的同时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缩短学生与职业岗位操作的距离。

(二) “分层次”教学中报关专业班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待提升

“分层次”教学中报关专业班部分学生由于分班初试成绩不理想在后续学习中学习热情不足, 甚至极个别学生出现自暴自弃的现象。在“分层次”教学中将通过讲座、兼职辅导员的心理疏导等多种途径注重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 提高学生的“逆商”。

结束语: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得个体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高职高专生源水平的现状需要“分层次”教学的全面大力推广, 面对差异化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开展“分层次”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也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黄莹.中国国内差异化教学的相关研究[J].文教资料, 2010 (4) .

[2]李庆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分类分层次差异化教学探究[J].全国商情, 2013 (15) .

上一篇:夹持机构下一篇:ERP投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