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设备

2024-11-07

实验室设备(精选12篇)

实验室设备 篇1

实验仪器设备是高校从事教学、科研的物质基础, 是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资源和保障, 实验仪器设备的拥有量和使用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等学校的教育水平和科研水平。同时, 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水平对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近几年来,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学生扩招人数的增加, 我校在实验室设备的配置上投入了大量的经费, 建成了由16个功能实验室组成的省级电工电子实践教学示范中心, 极大地改善了实验条件。然而, 如何管好、用好实验仪器设备, 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 使其最大限度地为教学、科研和人才的培养发挥作用, 是我们仪器设备管理者和实验技术人员共同关心的问题。

一、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不够重视, 导致设备管理不到位

首先, 这种现象与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有关。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 重科研、轻教学, 重专业、轻基础的观念在一些领导的思想中根深蒂固, 致使在实验教学方面投入的经费和精力少, 管理不严。

其次, 也与广大管理工作人员的认识不到位有关。认为自己只是教学辅助人员, “低人一等”的思想使他们工作积极性不高, 责任心不强。另外, 他们将自己所负责的实验室里的设备与器材认为是该实验室专有, 没有“学校投资, 资源共享”的观念。

2. 管理观念陈旧, 管理手段落后

在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中, 部分高校的做法是看好设备, 搞好卫生, 防火防盗, 对仪器设备的综合利用和维护保养重视不足。在具体管理手段上, 采用较多的仍是实验室定位, 手工登记, 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方法并未能提高到应有的地位。其实, 设备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困难的工作, 需要有较全面的知识做基础;既包括仪器设备方面的基础知识, 管理学、运筹学等知识, 还要有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而许多管理人员并不具备这些基础知识, 只是担当了一名保管员的角色, 致使管理手段落后, 管理水平低。

3. 部分设备闲置、重置, 仪器设备使用率底, 资源浪费严重

由于我校的实验室大多数是以学科专业来设置, 这样一来实验室配置分散, 功能单一, 各自为政, 互不往来, 导致仪器设备重复购置, 仪器设备闲置现象比较严重。一些原本可以在全院乃至全校通用的仪器设备, 由于分散管理而得不到充分利用。其次, 缺乏长远规划和统筹安排。如为了临时应付教学科研的需要或者为了应付教学评估就匆忙购置, 盲目追求高档次、高指标, 将购置的设备闲置在实验室多年, 无人操作使用。致使有些仪器设备不是用坏的, 而是放坏的。在学校设备的定期淘汰中, 有些几万元一台的设备, 在实验室仓库放了十几年, 连包装都未曾打开过, 由于技术已经落后了, 不得不淘汰, 真是令人心痛。第三, 由于购置前缺乏充分的可行性论证, 只考虑本单位使用上的便利或某个科研课题的专门需要, 没有对该设备功能情况进行分析, 一旦科研任务完成, 其设备也可能弃之不用。另外, 目前高校的仪器设备购置经费绝大部分是国家财政拨款, 使用单位不用承担任何经济责任, 学校对仪器设备的使用缺乏有效约束机制, 没有把设备使用效益与单位利益挂起钩来, 重买轻用, 因此, 出现了争经费、争设备、轻管理、轻使用的现象。

4. 日常维护保养仪器设备工作不到位, 维修技术力量薄弱

设备的寿命在于维护与保养, 日常维护与保养好仪器设备, 是降低仪器故障率, 延长仪器使用寿命的重要保障。在高校仪器设备管理中, 轻保养现象严重, 有些部门把设备放在那里不闻不问, 不保养, 例如有些电机实验室的电机等运动机械, 好多年不加一次油, 严重影响了其使用寿命和安全。随着仪器设备使用年限加长, 零部件逐年老化, 出现故障越来越多, 加上实验队伍不稳定, 维修人员少, 使维修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另外, 有些院系实验技术人员少, 对于仪器设备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维护, 致使不少仪器设备“带病”工作, 经常出现故障, 直接影响教学工作。

5. 对仪器设备缺乏使用周期的全过程综合管理

目前, 许多高校对仪器设备缺乏使用周期的全过程综合管理。只重视设备的购置、使用率, 不管仪器设备的磨损程度、使用年限、维修保养情况和何时报废的全过程。这样对设备更新不利, 直接影响了教学和科研水平, 同时, 又阻碍了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

二、加强仪器设备管理, 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的思考与建议

1. 改革管理机制, 实行统一管理

实验管理机构的重复设置和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分割, 造成了仪器重复购置和闲置, 实验室资源不能充分利用, 特别是一些大型设备, 闲置时间比使用时间长, 这是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科研投入的损失。目前, 我校和其它高校一样, 按照教育部实施的“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中“建立一批具有良好示范辐射作用的教学基地、启动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的要求, 将原来属于各系部管理的基础实验室统一起来, 成立实验教学中心, 由学院统一管理。将实验室规模、设置、机构和布局进行调整与改革, 按照学科建设、专业调整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 及“纵向延伸, 横向联合, 规模扩大, 资源共享”的原则, 由学院统一总体规划和购置, 还可以统一安排课程, 合理利用实验室, 合理调配, 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仪器可在各实验室之间流动共享, 大大提高仪器设备尤其是大型设备的利用率。要提高管理水平, 主要应从实物管理、使用管理及标准化管理抓起。健全管理制度, 实行规范化管理, 尽快实施设备校园网化管理, 是我院下一步的目标。

2. 购置设备要充分论证, 科学决策

正确地确定投资方向, 避免盲目性, 要对仪器设备购置计划认真分析、充分调研, 尤其对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要请有关技术人员和专家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紧密把握学科建设、专业发展方向, 根据办学规模、人才培养和事业发展的要求, 制定仪器设备购置计划。计划应包括长、中、短期计划, 采取分批、分期的方式购买设备。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审查论证, 论证的内容应包括现状分析、建设目标、建设思路、建设方案及责任人、效益分析等。在决策过程中, 要正确处理先进与实用的关系, 不盲目追求多功能、高性能。

3. 加强维修保养工作, 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益

日常的维护保养是仪器设备充分发挥使用性能、提高设备利用率, 延长生命周期的最有力的保障。要使其最大限度地得到及时有效利用, 必须做到精心保养和维护, 要按不同仪器设备的性能和要求, 制订仪器设备的保养计划, 定期检查技术指标, 确保其应有的性能和精密度, 并做好防尘、防潮、防腐、防震、防锈和润滑工作, 以及周期性通电等保养工作。要做好设备保养和管理工作, 使设备始终处于完好状态以提高设备利用率。

我本人作为在实验室工作多年的实验人员, 有许多体会。这件事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难。就如做家务事一样, 想做, 就有做不完的重复劳动。不想做, 啥事也没有, 就让它脏、乱、差下去, 其后果就是实验无法正常进行或者开出率低。如有的计算机房维护得好、病毒少, 计算机可用的台数多, 而有的计算机房, 只管用, 不管维护, 病毒太多以致整个机房都瘫痪, 无法进行实验。又如, 我校的电工基础实验室, 每组实验台上有电源、信号发生器、示波器、交流毫伏表等设备, 不管哪台有问题, 就无法做实验, 只有减少组数, 把两人一组并成四人一组做实验。这样一来, 做的人少看的人多, 学生动手机会减少, 实验教学效果自然会降低。因此, 我们作为实验技术人员, 一方面要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另一方面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具备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奉献精神, 对所使用的仪器设备, 经常性的进行维护保养, 发现问题及时维修, 对自身无力排除的故障, 要及时地申报维修部门维修。

4. 开辟维修设备的新路, 抓好维修工作, 以提高仪器设备的完好率

维修是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重要性不仅在于保持原有设备的效能, 延长使用寿命, 更主要的是通过维修和改造, 不断增添新的先进技术, 不断改进老设备, 从而提高原有设备的效能。目前, 我校仪器设备台套数逐年增加, 种类繁多, 涉及面广, 而且同类产品由于添置时间不同, 型号也较杂, 有的已“超龄服役”, 因而维修任务十分繁重。生产厂家有时只是象征性地过来看看, 并未认真修复不能使用的设备。学校也没有维修的专门机构, 维修经费又少, 送校外修周期长、费用高、质量差、不及时、不能保证需要。面对这些问题若不进行改革, 不开辟维修新路, 就难以保证教学科研的顺利完成。因此我们的基点应该是放在学校, 一方面挖掘内部人员潜力, 制定相应维修政策, 完善维修工作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条件, 组建一支政治思想水平高, 服务意识强, 而且又具备较全面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 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的设备维修队伍。以投入较小的维修经费, 让这部分技术能人去及时地修复设备。这样既提高了教师的业务和科研水平, 又为学校节约了维修经费。另一方面, 还可以发动学生来维修, 把维修工作和教学工作结合起来, 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增加了实践机会, 又为教育改革向前推进了一步。这样才能解除实验教学的后顾之忧, 保证实验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提高设备利用率, 为实验教学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

三、结束语

仪器设备是高校教学、科研和技术开发的重要保障, 购置设备重要, 管理设备更加重要。仪器设备的管理不仅仅是账、物、卡的管理, 还是一个多方面的综合性的管理, 是一项具体、细致而复杂的工作, 这就不仅需要一支精干的管理队伍来有效地实施各项管理制度, 还要采用良好的运行机制, 坚持服务为本的原则, 把管理和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 向管理要效益、要质量, 使管理真正走上科学化、正规化、系统化、网络化的道路,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益, 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 为满足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各高校均扩建了实验室, 更新了仪器设备, 这对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分析了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以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益。

关键词: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吉贞.加强基础实验室设备与器材管理提高使用效益[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7, 8

[2]刘建平.加强实验室设备管理, 提高使用效益[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4

[3]孙志英.浅谈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J].实验室科学, 2006, 3

实验室设备 篇2

0994043128秦鹏

学习机电评估快一学期了,平常都听老师讲一些理论的东西,从来没有感受一下机电设备工作时的情景。在参观课上由老师带领了解了各种机电的工作情景。

首先是液压传动系统。机器上有很多按钮,还有接线头。老师亲自动手,向我们展示了各种液压控制阀。如压力控制法,流量控制阀。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油缸的运动,压力的变化。各种接线头的接法,位置都很直观的表现出来。液压传动的优点很多。传动的优点很多。与机械传动相比,液压传动在输出同等功率条件下体积和重量可以减小很多,使用灵活,传递运动均匀平稳。其元件易于实现系列化、标准化、通用化,操控方便省力易实现自动控制和过载保护。

在电机实验室里,我们动手给电动机出线盒的六个接线柱接线。借助金属连接板,我们可以把三相定子绕组接成星形即Y形或三角形。在车床实验室里,老师介绍了,车窗是怎样具体工作的。我们在卧式车床上动手体验了一下刀架的移动。老师还讲解了镗孔、铣平面、钻孔等机床工作时是什么样的。

最后我们在走廊的展览柜中参观了各种机械部件。如蜗杆传动,平面连杆结构,曲柄滑块结构,还有各种齿轮传动。

试论语言实验室的管理与设备维护 篇3

[关键词]语言实验室;管理;维护;探索

[中图分类号]T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241-01

1、引言

我校根据国家教育部2004年1号及21号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通知精神,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建立了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教学模式,改进了原来的以教师讲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同时,由于我校是2004年被教育部指定100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单位之一,为了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我校与教育部共同出资新建了12个语言实验室。随着多媒体语言实验室数量的增加,设备现代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并没有充分发挥这些现代语言实验室应有的作用。如何做好语言实验室管理和维护工作,提高实验室设备的使用率和运行水平,在教学、科研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我们实验室管理者必须要探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我校语言实验室管理与设备维护的现状,指出了实验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若干对策,为提高高校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的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2、我校语言实验室管理与设备维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实验室规章制度落实的监管措施不得力

2.2 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现代语言实验室不匹配

2.3 语言实验室设备的有效使用率低

2.4 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难度不断增加

2.5 教学资源库学习资源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

2.6 设备故障率高,维修不及时而影响教学

现代语言教学设备是由多种设备(如主控机、学生终端机、功放、交换机、耳机等),通过wjndows操作系统、应用软件连接成整套语言教学系统。由此可见,语言教学系统中任何一台设备或任何一个软件出现故障,都会影响整个教学系统正常工作。然而,语言实验室作为大学公共外语教学的必用场所,教学设备使用频率高,使用时间长,教师和学生流动性大,使用者因操作不当或携带病毒U盘,以致教学设备经常出现故障。如不及时排除,影响正常教学,这成了实验室管理和设备维护的一大难题。

3、语言实验室管理与设备维护工作问题的对策

针对我校语言实验室管理与设备维护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为了提高现代教学设备的使用效率,笔者认为主要应采取以下对策:

3.1 强化实验室规章制度的落实

实验室规章制度建立与落实,一分是靠建立,九分是靠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管理工作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如《语言实验室管理人员岗位职责》、《语言实验室教师使用规则》由实验室主任负责,《设备操作指南》、《设备维护技术档案》由技术管理人员负责。

3.2 加强对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素质教育和培养

实验室队伍的建设与管理要与时俱进。首先,实验室主任应对实验室管理人员加强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认识,端正工作作风;有计划、有目的组织管理人员业务学习和培训,把坚持自学与培训结合起来,把理论与操作技能结合起来,定期进行业务考核,促进业务人员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每个管理者都能胜任本职工作;其次,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要因为目前受到一些不公平待遇的干扰,而放弃对事业的追求,要树立起事业心、责任感,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每项日常工作;最后,学校应该通过政策导向,吸引一批高水平的教师及工程技术人员到实验室工作。

3.3 提高大学外语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技术能力

外语教师是实验设备的使用者和操作者,应该具备和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技能,才能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为此,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需要共同努力。首先,教师自身应该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并在课堂教学中大胆使用设备的各种功能为教学所用,提高设备有效使用率;其次,管理人员有责任去帮助教师学会实验室各种教学设备基本操作,掌握简单的故障排除方法。

3.4 创建一个好的学习平台

自主学习模式关键需要创建一个好的学习平台。学习平台的硬件部分(如服务器、局域网、计算机、交换机、耳机等)一次性建好就可以了,而学习平台资源库中的电子学习资料,需要通过精心筛选、不断更新。既要有一定的数量,更要注重资料质量。通过多年的创建和积累,不断收集大量的电子教学资料,内容涉及教材、考试复习资料、原版影视,优秀教师课件等,这些资料除少部份购买外,大部分从教师、学生推荐中录用。

3.5 要高度重视设备的维修和维护工作

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长短与设备的维修和维护工作有很大关系。维修就是要在设备出现故障之后进行修复,维护就是要在设备出现故障之前进行常规检测,了解并调试设备各项性能处于安全状态,降低设备的故障率和延长使用寿命。为此,我们不仅要重视对设备的维修工作,更要重视对设备日常的维护工作。一是硬件的维护:对所有的设备都应建立技术档案,记录设备购买日期、使用记录;出现故障日期、原因和维护、维修记录;每学期结束后要根据设备技术档案资料,有重点地对其设备进行全面检修。由于采取防患措施,在教学中设备硬件出现故障率就低;二是软件的维护:软件出现故障多数是因教师使用携带病毒的U盘、光盘造成计算机中毒,另外教师操作不当,出现误删系统文件和运行程序中的重要数据,使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对此应采取的措施包括:—是安装正版的杀毒软件,如金山毒霸、诺顿,并联网经常升级更新病毒库;二是安装一键GHOS软件备分系统,这项工作一定要在安装操作系统的同时进行,否则不能起到有效保护系统的作用;三是准备一台备用的计算机,安装与教学相同的操作系统和教学软件,一旦出现故障及时更换备用机。在教学中出现软件故障问题,应采用以上办法就能在很短时间内得到解决。

4、结束语

语言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看似简单,但当你深入接触到此项工作,才能体会到并非如此。笔者在长期管理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方法。语言实验室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保障教学正常进行、充分发挥和利用实验室的教学资源,实现实验室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发挥实验室的最大作用。为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服务。实验室管理人员肩负着如此重要任务,在思想上、行动上必须高度重视;对实验室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建立和健全语言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和监管的管理措施。而这些工作的实现和完成关键需要有一支思想觉悟高、责任心强、精通业务、精通管理的管理人员队伍。因此,要提高实验室整体管理水平,必须重视实验室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实验室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努力还远远不够,需要相关部门的领导重视。

参考文献:

[1]何冰,汪大贵,陈建莉,浅谈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与维护[J]中国电力教育,2010(35):153

[2]阎淑红,浅谈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素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2):341

实验室设备搬家经验点滴 篇4

试验室搬家,主要是各种检验设备及其附属设备的迁移。搬迁过程需要设备工程师和操作技师事前事后全方面密切配合,才能够使实验室设备在搬后顺利地转入正常工作。

1 计划准备

事前计划主要是两件事,一是落实新场地的安装条件;二是将需要搬迁的每一台设备逐个落实到各个实验员。做到人人负责,人人动手,台台落实。

⑴新场地需落实好(1)供电电源包括市电和经稳压的交流电源。要根据实验室的大小,合理分配控制(漏电)开关。尽量做到一个房间至少一个漏电开关,以避免因偶尔漏电造成大范围的停电故障。需搬迁的设备,功耗较大的,一定要在装修的时候做好规划,定好位置,配好开关。如大容量离心机、消毒灭菌器、大功率UPS等。提前装好大容量插座或者空气开关。机房装修完毕后,设备工程师应会同基建办工程师对供电系统进行验收,重点检查室内布线的线径,地线安装是否合格以及每个插座零线、火线有没有装反;(2)水源洗涤用自来水和设备必需的纯净水。空调安装位置和电源插座、冷凝水出口和排风散热位置等。水源的问题主要是某些水龙头高低要合适,以适应某些有特殊要求的设备。污水下水道,也要根据试验台的位置预留好。特别是某些仪器的清洗液泡沫很多,下水口地漏管要粗一些。机器搬入前,应将地漏口封严,以免小泥渣掉入而堵塞下水道。对需要纯净水的设备,预埋的水管要特别注意密封。(3)排风、散热排风口的风向应结合当地气象规律,必要时口前加装遮挡罩。空调预留位最好不要在大设备正上方,空调冷凝水最好直接排到地漏。散热主要指冰箱及消毒器的问题。这些设备最好集中摆放在通风良好又不会淋雨的地方。

⑵设备落实到人要结合设备清单,一件件的落实到每个人头,并签名负责。每个实验员要知道自己负责的设备需要谁来拆装、要搬到什么地方、指导工人在搬动时何处用力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2 实施过程

实施阶段拆装要做好标记,细小物件不要丢失。很多设备都是成套的,小型设备由主机和配件组成,很多配件平时可能摆放在很多地方,搬家前应当集中在一起,连同主机搬运;大型设备部件多,如机器主机、电脑主机、显示器、打印机、UPS主机、电池箱及相关连接线组成。最好用不干胶纸做好同一个标记,这样就不会在搬动后搭配混乱了。由于很多UPS的电池箱很笨重,也需要拆卸后搬动,所以电池箱、里面的电池也需要逐个做好标记。对每一套大型设备最好都准备一个做好标记的盒子,工程师在拆卸时将所有电源线、信号线、鼠标、键盘,连同这套机器用的插线板、仪器状态登记本等一起放在盒子里。另外机器装机时留下的备件盒,交给指定实验员管理。这里尤其要指出的是,很多电脑的USB密钥最容易丢失,一定要重点关注。

3 检查及验收

设备搬迁,安装完毕,不要以为万事大吉,设备工程师应当会同实验员对每一台设备再进行开机前检查。尤其是大型离心机要调水平;带轮子的设备要固定脚轮、带光学通道的要调校光路,检查设备与电脑的通讯是否正常,整机运装是否顺畅,所有地线是否联接牢固等,在保证一切正常的状态下才能交付科室使用。

从搬迁过程可以看到:设备工程师在其中担负着重要的作用。每台设备有什么特点,需要什么样的配套设施也是设备工程师平时应该留心掌握的。如果对某设备没有把握,应当及时联系厂家工程师,根据厂家工程师的建议而行或者直接邀请厂家工程师到场负责,以免造成重大损失。

参考文献

[1]张礼群.加强医疗设备维护工作,保证医院实现最佳效益[J].医疗设备信息,2001(3):44.

[2]王耀平,等.医疗设备的动态管理[J].医疗设备信息,2001(11):45-46.

[3]钱惠华.工作环境对医疗仪器设备的影响[J].医疗设备信息,2002(11):30.

[4]阮兴云,等.医学工程实践与探索[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

[5]陈黔,等.浅谈检验科设备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医疗卫生装备,2004(7):32.

实验室设备校准与检定 篇5

1.7.1实验室纯水的质量要求

⑪ 外观与等级

实验室纯水应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其中不得有肉眼可辨的颜色及纤絮杂质。通常将实验室纯水分三个等级。

① 一级水

不含有溶解杂质或胶态质有机物,用于制备标准水样或超痕量物质的分析。

可通过将二级水经过再蒸馏、离子交换混合床、0.2μm滤膜过滤等方法处理,或用石英蒸馏装置作进一步蒸馏进行制备。

② 二级水

常含有微量的无机、有机或胶态杂质,用于精确分析和研究工作。可通过经蒸馏、电渗析或离子交换法制备的纯水进行再蒸馏的方法制备。

③ 三级水

适用于一般实验工作。可用蒸馏、电渗析或离子交换等方法制备。

⑫ 质量指标

应对实验室纯水中的无机离子、还原性物质、尘埃粒子的含量进行控制,使之满足水质分析的要求。实验室用水的具体质量指标详见表1。

1实验室纯水的质量指标

指标名称

一级水

二级水

三级水

PH值范围(25℃)

5.7~7.5

电导率(25℃,μS/cm)

≤0.1

≤1.0

≤5.0

可氧化物的限度试验

符合符合

吸光度(254nm,lcm光程)

≤0.001

≤0.01

二氧化硅(mg/L)

≤0.0≤0.0

5—

⑬ 影响实验室纯水质量的因素

影响实验室纯水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空气、容器以及制备过程中使用的管路。

制备好的实验室纯水经放置后,其电导率会迅速下降。如用钼酸铵法测定磷

以及用纳氏试剂法测氨时,只要是新制取的蒸馏水或离子交换水均适用,但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放置,其空白值便显著增高,原因主要是来自空气和容器的污染。

玻璃容器盛装纯水可溶出某些金属及硅酸盐,有机物较少;聚乙烯容器所渗出的无机物较少,但有机物比玻璃容器略高。

在纯水制备时所用的纯水导出管,瓶内部分可用玻璃管,瓶外部分应使用聚乙烯管,管路最下端可接一段乳胶管,以便于配用弹簧夹。

1.7.2 实验室纯水制备及管理

纯水应在独立的实验室制备,制备实验室纯水的原料水应当是饮用水或比较干净的水,如有污染或空白达不到要求,必须进行纯化处理。同时,配备专用的纯水电导率测定仪,做好制备、检测及领用记录。

2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管理

2.1 仪器设备管理

设备作为一项重要资源要素,应纳入质量管理体系,参与体系运行,以实现质量方针和目标。因此,应建立符合准则要求的设备管理体系,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使仪器设备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满足检测工作的需要。

2.1.1 建立设备质量管理体系

⑪ 建立设备管理组织

设备管理组织有质量管理部门、技术部门和支持服务部门构成。根据设备管理工作的特点、范围和工作量,确定管理人员、核查人员、操作人员和服务人员的职责、权力与相互关系,使各项管理职能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相关岗位,尽量做到职责清晰,分工明确。

⑫ 制定设备管理程序

设备管理程序是检测机构实行设备管理的途径。通过建立相应的程序文件,明确设备管理活动的过程、步骤、内容和所有环节,使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

⑬ 编写设备作业指导书

设备作业指导书是指导检测人员操作设备的规范性文件。一般设备可按照说明书操作,大型、复杂的仪器或操作人员流动性大、性能不稳定的设备需编写作业指导书或操作规程。

2.1.2 健全设备质量管理制度

⑪ 评审制度

评审是添置或处置设备的一项前期工作,主要从设备的适应性、可靠性、经济性、安全性、维护性等方面综合分析,目的是为了合理配置设备资源,发挥设备的最佳效益。对于大型、贵重、精密的仪器需进行可行性认证,达到技术上先进,性能上可靠,工作上需要,经济上合理;对于租借、维修、淘汰的设备,以及小型或辅助设备,应进行必要的评审。

⑫ 验收制度

验收是保证添置或维修的设备正常运行的一个重要手段。仪器设备的开箱拆封应在设备管理员、操作人员、供应人员等有关人员都在场时进行,验收过程中,应对设备评审要求、订货合同和装箱清单,逐一清点,并做好记录。对于大型、精密的仪器设备,安装调试后,还应通过一定时期(合同期内)的试运行,根据实际运行效果和各项指标测试结论,确认无质量问题方可验收。仪器设备经验收后方可办理移交手续,交付使用。

⑬ 使用制度

为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充分发挥其作用,必须建立设备使用制度,对人员、工作环境、设施条件、维修、保养等提出明确要求做作出规定。

⑭ 记录制度

记录是建立完整的设备档案,保证设备正常运销的一项基础工作,对设备管理的责任落实、制度执行及管理程序的运行和完善都很重要。每台设备从计划选购到淘汰都应保持完整的记录,内容除一般性设备档案外,还应设备购置、检定、维护的计划,论证意见或报告,调试验收报告,设备使用和校准记录,仪器故障和维修记录,运行状况,性能变化,异常现象及整改情况等。

⑮ 核查制度

核查是证实设备符合技术规范,避免影响检测结果的一项重要举措。操作人员在使用仪器前后,应按照技术规程和说明书,采取自校、比对等方法,校准主要性能参数,保证仪器的准确度和量程范围符合要求。质量管理组应定期检查设备的使用、记录等情况,对新购置或租借的设备、现场检测使用的设备、使用频繁或漂移较大的设备,应制定核查程序,使设备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2.2 仪器设备校准与检定

2.2.1 校准

⑪ 校准的定义

校准是指在规定条件下,为确定测量装置或测量系统所指示的量值,或实物量具或参考物质所代表的量值,与对应的由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

该定义的含义是:

① 在规定的条件下,用一个可参考的标准,对包括参考物质在内的测量器具的特性赋值,并确定其示值误差。

② 将测量器具所指示或代表的量值,按照校准链,将其溯源到标准所复现的量值

⑫ 校准的目的

① 确定示值误差,并可确定是否在预期的允差范围之内;

② 得出标称值偏差的报告值,可调整测量器具或对示值加以修正;

③ 给任何标尺标记赋值或确定其他特性值,给参考物质特性赋值;

④ 确保测量器给出的量值准确,实现溯源性。

⑬ 校准的依据

校准的依据是校准规范或校准方法,可作统一规定也可自行制定。校准的结果可记录在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中,也可用校准因数或校准曲线等形式表示校准结果。

2.2.2 检定

⑪ 定义及检定对象

检定是指查明和确认计量器具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的程序,它包括检查、加标记和(或)出具检定证书(JJF1001-1998《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规范第9.12条》)。检定是法制计量工作中计量器具控制(JJF1001-1998《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规范第9.6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对象是法制管理范围内的计量器具。我国在1987年由国家计量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依法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共分十二大类千余种,同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目录》,即用于贸易结算、安全保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四个方面的工作计量器具55项;1999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根据国务院的授权又增补了强检工作计量器具4项6种。强制检定应由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或者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执行。我国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以及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各项最高计量标准,也实行强制检定。这些构成了我国计量器具检定的对象。

⑫ 计量器具的法定要求

计量器具的法定要求分为计量要求、技术要求和行政管理要求,具体操作是对其进行计量检查、技术检查和行政检查,这三方面的检查也称为检定的三分量。

① 计量检查

确定计量器具的误差及其他计量特性,如测量不确定度、示值误差、准确度等级;稳定性、重复性和漂移;读数装置分辨力、分度值、电磁干扰敏感度等。

② 技术检查

为满足计量要求而必须具备的结构、安装要求,读数的可见性,是否存在欺骗的可能等。

③ 行政检查

包括标识、铭牌、型式批准、检定标记、许可证标记、有关证书及有效期、密封,锁定和其他计量安全装置的完整性、检定、修理和维护记录等。

⑬ 检定的依据

检定的依据是按法定程序审批公布的计量检定规程。在检定结果中,必须有合格与否的结论,并出具证书或加盖印记。从事检定的工作人员必须是经考核合格,并持有有关计量行政部门颁发的检定员证。

2.2.3 校准和检定的主要区别

⑪ 校准不具法制性,是自愿溯源的行为;检定则具有法制性,是属法制计量管理范畴的执法行为。

⑫ 校准主要用以确定测量仪器的示值误差;检定是对测量器具的计量特性及技术要求符合性的全面评定。

⑬ 校准的依据是校准规范、校准方法,可做统一规定也可自行制定;检定的依据必须是检定规程。

⑭ 校准不判断测量器具合格与否,但需要时,可确定测量器具的某一性能是否符合预期的要求;检定要对所检的测量器具作出合格与否的结论。

⑮ 校准结果通常是出具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检定结果合格的出具检定证书,不合格的出具不合格通知书。

2.3 仪器设备档案及标识管理

对检测机构仪器设备的考核关键在四个方面:

① 所需的检测仪器设备必须配齐。配齐的概念是不仅包含的参数要齐,而且其量程和准确度要符合检测标准的要求;

② 所有仪器设备必须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③ 计量仪器设备必须溯源到国家基准;

④ 检测仪器设备必须帐目清楚、档案齐全、管理有序,仪器设备实行标识管理。

2.3.1 仪器设备档案

按每台套仪器设备进行建档,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 仪器设备履历表,包括仪器设备名称、型号或规格、制造商、出厂编号、仪器设备唯一性识别号、购置日期、验收日期、启用日期、放置地点、用途、主要技术指标等;

② 仪器购置申请、说明书原件、产品合格证、保修单;

③ 验收记录;

④ 检定/校验记录及检定证书;

⑤ 校验规程(必要时);

⑥ 保养维护和运行检查计划;

⑦ 定期归档的使用记录;

⑧ 保养维护记录;

⑨ 运行检查记录;

⑩ 损坏、故障、改装或修理的历史记录。

2.3.2 仪器设备标识与随机资料

① 编号标识

所有仪器设备均应进行标识,且每台仪器设备的标识必须是唯一性。

② 状态标识

根据检定/校准、比对或验证结果对仪器设备粘贴可用性识别标识。可用性识别标识分为合格证、准用证和停用证。

a)凡符合下列条件的仪器设备,使用合格证

● 计量检定结论为合格者;

● 经符合程序的校准,其校准结果均在规定的技术要求范围内;

● 上述条件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实现,经过比对验证证明其技术性能符合规定要求;

● 不需检定的,经检查合格的辅助设备。

b)凡符合下列条件的仪器设备,使用准用证

● 多功能检测某些功能已丧失,但检测工作所用功能正常,且经检定/校验合格;

● 经检测设备某一量程准确度不合格,但检测工作所用量程合格;

● 计量器具获准降级使用。

c)凡符合下列条件的仪器设备,使用停用证

● 超过检定/校准有效期限;

● 已损坏或功能不正常;

● 计经检定/校准不符合要求。

仪器设备状态标识信息应包括以下内容:

● 设备编号;

● 证书批准日期;

● 有效期;

● 对仪器状态进行技术确认的机构名称;

● 负责对仪器设备受控状态进行确认的检查人员姓名;

● 对准用证应有准予使用的范围、等级或功能;

● 对停用证应有开始停用日期和停用状态正式确认日期;

● 随机资料

随机资料包括操作规程、仪器说明书复印件、在用的使用记录等。

2.4 仪器设备异常情况控制

仪器设备出现异常情况,如误用、误操作、超负荷(过载)或事故时,发现检测精确度不符合要求,显示的结果可疑或通过校准/检测不合格时,应立即停止使用,经重新检定、校准或检测证明运行满意方可使用。由于仪器设备异常情况的原因造成对检测工作影响时,按不符合检测工作的控制程序进行处理。

2.5仪器设备运行检查

⑪ 仪器设备运行检查作用

为保证检测设备在两次检定/校准期间运行状态和性能符合检测工作要求,在此期间需要对检验设备进行检查,即仪器设备的运行检查。

仪器设备的运行检查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对核查数据的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对测量设备的计量性能是否符合使用要求作出判断。有利于检测机构动态掌握检测设备的计量性能,并根据运行检查的结果合理确定检定/校准间隔,以提高测量数据的可信度,而且可以缩短由于仪器设备功能异常对检测数据的追溯期,因此,检测机构应在检测设备的两次检定/校准周期之间进行运行检查。

⑫ 需要进行运行检查的仪器设备

在以下情况的仪器设备需要进行运行检查:

① 使用频繁的仪器设备;

② 漂移率大的仪器设备;

③ 经检定,但在检定有效期内已长时间不使用的仪器设备;

④ 使用一段时间发现稳定性不好或检测精度不符合要求的仪器设备。

⑬ 仪器设备运行检查方法

① 对仪器设备的技术指标(精密度、灵敏度、检出限、信噪比、分离效能、加标回收率等)进行检查;

② 用两台或多台同型号/规格仪器设备进行测量结果比较;

③ 利用仪器设备的自校功能进行检查;

④ 使用有证标准物质进行检验。

⑭ 实施运行检查注意要点

① 运行检查的性质不同于检定/校准;

运行机制检查发生的时间是在两次检定/校准之间,它通过验证检测设备计量性能的稳定性,以提高检测数据的可信度。

② 运行检查要运用核查标准进行过程控制

运行检查的实质是过程控制,是检测机构使用核查标准对检测设备计量性能的过程控制。使用核查标准进行运行检查,首先要选择适宜的核查标准,对被核查仪器设备的常用检测点进行核查;其次在运行检查的检测设备进行一定时间的监测,建立核查数据库,通过绘制极差控制图、平均值标准偏差控制图等控制图的方式来检测检测设备的计量性能。

③ 实施运行检查的仪器设备一般是重要的测量设备或参考标准

并非所有重要检测设备都可以找到合适的核查标准,因此《评审准则》9.6条有“适当时”进行说明。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核查标准,在检定规程建议有效期内做好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工作,也是保证仪器设备量值准确的一种常用手段。

④ 运行检查应文件化,记录保存分析

对仪器设备实施运行检查时,应制定各种重要仪器设备运行检查的作业指导书,具体描述实施运行检查的过程,重点是核查标准的稳定性分析及选择、核查测量点的确定、核查频率、控制图的绘制和核查数据的分析。每次核查数据应按记录控制程序妥善保存。

2.6 标准物质

标准物质是保证准确量值和量值溯源的计量标准,它广泛应用于校准测量仪器、评价测量方法、赋予材料特性量值。在质量管理、质量保证、技术仲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6.1标准物质定义、分级、编号及量值的溯源体系

⑪ 定义

有证标准物质是经权威部门认证的标准物质,其一种或多种特性量值通过建立了溯源性的程序确定,并可溯源到准确复现表示该特性量值的计量单位。我国有证标准物质由国家标准计量主管部门批准、颁布并授权生产。

⑫ 分级

我国将标准物质分为一级和二级,它们都符合有证标准物质的定义。

一级标准物质(Primary Reference Material)定值准确度高,主要用于评价标准方法、作仲裁分析的标准,为二级标准物质定值,是量值传递的依据。

一级标准物质具备如下条件:

① 用绝对测量法或两种以上不同原理的准确可靠的方法定值。在只有一种方法的情况下,用多个实验室以同种准确可靠的方法定值。

② 准确度具有国内最高水平,均匀性在准确度范围之内。

③ 稳定性在一年以上,或达到国际同类标准物质水平。

④ 包装形式符合标准物质技术规范要求。

二级标准物质(Secondary Reference Material)主要特点是满足现场测量的需要,可作为工作标准直接使用,准确度能适应现场测量的需要。

二级标准物质具备如下条件:

① 用与一级标准物质进行比较测量的方法或一级标准物质定值方法定值。

② 准确度和均匀性未达到一级标准物质的水平,但能满足一般测量的需要。③ 稳定性在半年以上,或能满足实际一级标准物质测量的需要。

④ 包装形式符合标准物质技术规范要求。

⑬ 编号

一级标准物质的编号是以标准物质代号“GBW”冠于编号前部,编号的前两位数是标准物质的大类号,第三位数是标准物质的小类号,第四、五位数是同一类标准物质的顺序号。复制批号用英文小写字母表示,排于标准物质编号的最后一位。

二级标准物质的编号是以二级标准物质代号“GBW(E)”冠于编号前部,编号的前两位数是标准物质的大类号,后四位数为该大类标准物质的顺序号。复制批号用英文小写字母表示,排于标准物质编号的最后一位。

⑭ 量值的溯源体系

量值的溯源体系见图1。

图1 标准物质量值溯源图

2.6.2 标准物质的作用

⑪ 保存和传递特性量值,建立测量溯源性

标准物质是特性量准确、均匀性和稳定性良好的计量标准,具有在时间上保持特性量值,在空间上传递量值的功能。通过使用标准物质,可以使实际测量结果获得量值溯源性。

⑫ 保证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可比性

通过校准测量仪器,评价测量过程,由标准物质将测量结果溯源到国家单位制(SI),保证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可比性,从而达到量值统一。

⑬ 研究与评价测量方法

标准物质可作为特性量值已知的物质,用于研究和评价测量这些成分或特性的方法,从而判断该方法的准确度和重复性,并通过验证和改进测量方法的准确度,评价检测方法在特定场合的适应性,促进测试技术的发展。

⑭ 建立测量系统的质量保证

检测机构通过使用标准物质进行质量控制,实现质量保证,这是确保检测数据准确、可靠,具有可比性的做好方法。

2.6.2 标准物质使用与管理

⑪ 标准物质统一采购,采购时应考虑使用的要求,如量值范围、基体组成和标准值的不确定度等;

⑫ 建立标准物质总帐,并实行领用登记制度。标准物质总帐内容包括:名称、组成、供应商、批号、购入日期、有效日期、证书号、验收情况或结论、存放地点等信息;

⑬ 标准物质按证书或有关的储藏条件要求进行安全处置,指定专人保管,设专门存放区域。存放区要标识明显,并有防污染措施,以确保标准物质处于标准状态,维持其有效性;

⑭ 使用国家或有关部门正式批准的有证标准物质,以便能溯源到国家基准、国家测量基准或国家标准物质基准。对于使用未经正式批准的标准物质,必须经过分析、比对验证,证明符合要求方能使用;

⑮ 标准溶液的量值必须按规定的方法测试、核定、比对确定,能溯源到国家基准;无法溯源到国家基准的,要按标准测试的数据证明满足要求时方能使用,标准溶液的配制、定值、保管按有关规定执行;

⑯ 标准物质已超过其有效期限,或在有效期限内,但已出现异常情况,经测试分析已发生变化,由管理人员填写标准物质报废申请,经审批后,及时处理;

⑰ 属于剧毒化学品的标准物质及标准溶液按剧毒化学品的管理规定进行管理,对使用进行跟踪记录。

2.6.3 标准溶液配制管理要点

⑪ 准确称(量)取溶质

对于固体试剂,要按照规定,先进行充分干燥,并冷却至室温后立即称重以供配制,称量时,准确称量至0.1mg。对于液体试剂,应根据需要计算出所需体积后,直接量取。标准溶液配制应使用合格的A级容量瓶。

⑫ 正确选择溶剂

选择溶剂的总原则是溶剂纯度要与试剂纯度等级大致相同。必要时,应对溶剂质量进行检验,若其纯度不符合要求则应进行处理,以保证标准溶液的质量。

⑬ 控制配制数量

应根据标准溶液的稳定性、浓度以及需要量进行配制。浓度较高、稳定性较好的标准溶液一次可配制一个月左右的使用量,浓度较低、稳定性差的标准溶液则应分次少量配制。

⑭ 做好标定工作

应对标准溶液浓度进行定期标定,尤其是对浓度不稳定的标准溶液,最好每次使用前进行标定,确保准确无误。记录与报告

3.1 记录

记录是为已完成的活动或达到的结果提供客观证据的文件。记录的作用主要是为检测工作的质量效用提供客观证据,为预防和纠错溯源提供依据。

3.1.1 记录的基本要求

⑪ 检测测试过程的基本步骤和依据;

⑫ 参加检测人员的资格;

⑬ 检测使用的仪器设备及场地;

⑭ 检测实验环境条件;

⑮ 检测分析的数据;

⑯ 检测分析结果的判断;

⑰ 检测实验的结论等。

3.1.2 记录种类

凡对检测工作质量和质量体系运行有效性有关的、需要证实的所有方面,都必须认真做好记录。

与检测质量有关的记录分为技术记录和质量记录两类。

⑪ 技术记录

技术记录是进行检测所得数据和信息的积累。包括检测过程的原始记录、导出数据(简称原始记录)、合同、任务单,以及与检测工作相关的技术方案、采样点设置图等说明资料。

⑫ 质量记录

质量记录是客观反映质量或质量体系运行过程的信息载体,主要包括质量体系内审和质量管理评审的记录与报告、质量监督、仪器设备运行检查、仪器设备和计量标准档案、人员培训记录档案、申诉以及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等。

3.1.3 记录管理

⑪ 所有的记录必须指定专人负责管理;

⑫ 制订各类记录的保存期限;

⑬ 涉及客户的记录应制定保密措施,以保护客户信息和所有权;

⑭ 记录应保存在适宜的环境及设施中,有效防止污损、变质、虫蛀和丢失;

⑮ 记录的维护管理、查阅或借阅应符合保护客户信息和所有权程序要求;

⑯ 超过保管期限的记录,由管理人员造册,经批准后,按有关程序予以处理。

3.1.4 检测原始记录规范

原始记录是编制检测报告的主要依据,也是必要和可能时再现试验的依据,因此必须记录完整、真实、清楚,对涂改应作出统一规定。原始记录除试验数据和观察记录外,还要对所用仪器设备、标准物质、环境条件、试验参数、样品编号及其状态、测试过程中的异常现象进行如实记录。

检测原始记录是检测工作活动轨迹的客观证据,是形成检测报告的原始凭证,因此必须规范化。

⑪ 原始记录信息要完整。

原始记录应包括以下内容:

a)检测的方法依据;

b)使用的仪器设备名称、型号及编号;

c)检测时的被测样品标识;

d)检测时的环境条件;

e)检测观察结果、数据及其计算;

f)检测人员和复核人员签字;

g)其他必要的说明。

⑫ 原始记录填写人员应准确、规范、完整、客观地记录相关内容,不得使用铅笔书写;

⑬ 原始记录因笔误或计算错误需要更改时,应按规定的程序进行修改。如使用单杆划去原数据,在其右上方写上正确数据,并有更改人的签章;

⑭ 正确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⑮ 使用统一格式的原始记录。

3.2 报告

检测报告是检测机构向客户提供的最终产品,也是检测机构工作质量的最终体现,因此检测机构应准确、清晰和客观报告进行的每一项检测结果。

3.2.1 检测报告基本要求

⑪ 检测报告的编制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检测机构所建立的质量体系文件的规定;

⑫ 报告中所使用的术语、定义应与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技术规范一致;

⑬ 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⑭ 检测数据的处理与表达方式应与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技术规范一致;

⑮ 必须加盖相关的印章;

⑯ 若有分包项目应注明,必要时可详细说明。

3.2.2 检测报告内容

检测报告应包括以下信息:

a)标题;

b)检测机构名称、地址及联系电话;

c)检测报告唯一性标识,报告总页数及页码;

d)客户的相关信息;

e)检测样品的描述说明和明确标识;

f)检测样品的特性及状态;

g)检测方法技术依据及说明;

h)检测仪器设备及检测环境条件;

i)检测的结果,并适当辅以表格或简图加以说明;

j)报告批准(或经授权)人、审定人(适用时)、审核人、编制人的签字或等同的标识;

k)报告的有效性声明;

l)对估算的监测结果不确定度的说明(如果适用);

m)特定方法、客户要求附加的信息(适用时)。

3.2.3 检测报告审核与签发

⑪ 报告审核

检测报告在签发前必须进行校对和审核。校对主要是对数据转移、计算处理及报告内容差漏进行校对;审核是对报告的完整性、项目的齐全性、依据的正确性以及结论的正确性进行审查,审查内容包括:

① 检测所依据的标准、方法、指导书的有效性;

② 检测所依据方法、仪器设备、环境条件选用、数据计算以及所有文字、符号、计量单位的正确性;

③ 报告的检测结果与检测原始记录的一致性;

④ 报告内容及其档案要件的完整性;

⑤ 报告结论的正确性及报告编制的规范性。

⑫ 报告签发

经审核的检测报告由法人或其授权签字人签发,同时应指定专人负责待发检测报告的管理,实行领用登记制度。

有关人员从报告编制、审核到发布或传递检测报告均应遵循保护客户信息和所有权程序的相关规定。

报告由检测机构的负责人或其授权签字人签发,对于授权签字人应满足以下要求:

① 相应授权签字领域的资格和经验;

② 能参与监督日常报告产生的关键过程;

③ 熟悉检测标准与检测程序(包括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术领域的实际能力);

④ 能对检测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评价;

⑤ 熟悉质量标准体系的知识;

⑥ 熟悉评审机构方针、政策以及对实验室的有关要求;

⑦ 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实验室工作,熟悉实验室质量体系和业务工作的开展。

3.2.4 检测报告更改

检测报告的更正是指对检测机构已签发批准送达客户后,因出现下列原因之一需要对检测报告进行的更正或补充。

① 发现检测报告对应的检测仪器设备出现问题,且已影响到该检测报告所涉及的检测结果;

② 发现由于采用了不正确或不完善的检测方法,导致检测结果有误;

③ 发现出具的检测报告有其他错误;

④ 为满足客户的合理要求。

报告的更改可采用以下方式:

① 发布一个新的检测报告,以替代原检测报告。新报告应有新的编号,并标明替代的旧报告号;

② 以“报告的更改或补充的通知”的形式通知客户(尤其是采用电子传输时),应统一编制这种文件格式。

3.2.5 检测报告结论评价用语模式的建立

⑪ 所检项目全部合格

模式:该样品所检项目符合GB×××标准。

举例:该样品所检项目符合GB2717-1996酱油卫生标准。

⑫ 所检项目全部不合格

模式:该样品所检项目不符合GB×××标准。

举例:该样品所检项目不符合GB2717-1996酱油卫生标准。

⑬ 所检项目少数不合格

模式:该样品所检项目中×××不符合GB×××标准,其余项目合格。

举例:该样品所检项目中氨基酸态氮不符合GB2717-1996酱油卫生标准,其余项目合格。

⑭ 所检项目少数合格

模式:该样品所检项目中×××符合GB×××标准,其余项目不合格。

举例:该样品所检项目中砷符合GB2717-1996酱油卫生标准,其余项目不合格。

⑮ 参照标准评价

模式:参照GB×××标准,该样品所检项目……,即先加入“参照GB×××标准”,其后与上述相同。

举例:参照GB2726-1996酱卤肉卫生标准,该样品所检项目中菌落总数不合格,其余项目合格。实验室比对和能力验证

实验室比对和能力验证是检测机构内部质量控制程序的有力补充。

实验室比对是按照预先规定的要求,由两个及以上实验室对同类或类似的被检测样品进行检测的组织、实施和评价的活动。

能力验证是利用实验室间比对确定实验室的检测能力的活动,它是为了确定某个实验室进行某项特定检测的能力以及监控其持续能力而进行的一种实验室间比对。

⑪ 实验室比对与能力验证目的

① 确定实验室某项特定的能力;

② 为实验室提供其数据可靠性和有效性的客观证据,识别实验室不合格工作并制定相应措施;

③ 确定检测新方法的有效性和可比性;

④ 作为技术校核的一种方法,监督检测结果,增加客户的信心;

⑤ 保证检测机构标准物质或仪器设备量值溯源性的要求,或与同类实验室达成量值一致;

⑫ 比对和能力验证分类

① 实验室内部比对和能力验证

利用实验室内部检测人员间比对来确定实验室能力的活动,是评价检测人员是否具有胜任其所从事检测工作能力的方法。

② 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

利用实验室间比对来确定实验室能力的活动,实际上是为了确保实验室维持较高的检测水平而对其能力考核、监督和确认的一种验证活动。

③ 设备比对

利用实验室间同类设备比对来确定设备的测量能力及精确度的活动。

④ 方法比对

对同一检测项目的不同检测方法比对来确定不同检测方法准确性、可靠性的活动。

⑬ 比对项目的选择

检测机构自行组织的比对和能力验证试验,项目的选择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① 客户投诉项目

② 无法溯源的仪器设备

③ 使用非标准检测方法的项目

④ 新开展的项目

⑤ 其他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检测项目

通过实验室间比对,可以发现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对于准确度不符合要求的实验室,可从系统误差或过失误差方面查找原因,如测量前的仪器校准、恒定的环境误差、器皿洁净度、仪器异常等;对于精密度不符合要求的实验室,可从随机误差方面查找原因,如测量过程中环境温度的波动、仪器稳定性等。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5.1 定义及评定程序

在计量技术规范JJF1001-1998《通用计量述语及定义》将测量不确定度定义为: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

在下述情况时,检测报告应给出检测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

⑪ 当不确定度与检测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有关;

⑫ 检测方法要求;

⑬ 客户要求;

⑭ 存在一个窄限,需依据它作出决定某些规范的符合性,如出现临界值问题。

2不确定度评定流程图

对于出现临界值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①重新测定;

②提供测量的不确定度(测定次数>6)。

5.2 常规检测工作中的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⑪ 在统计控制状态下,测量过程样本合样标准差sp的估算:

sp=()

式中si是每次检测时的样本标准差,在同样条件情况下,用此测量过程对被测量X进行n次重复测量,以算术平均值 作为测量结果,其标准不确定度为:

⑫ 在规范化常规测量中,多批次相同或不同测量次数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m批测量中次数相同时的不确定度:

m批测量中n次数不同时的不确定数为:

式中自由度;每一批自由度 ui=ni-1

⑬ 在常规理化检验中,除对标准溶液定值以及考核样品测试时需采用上述方法外,对单个样品测试时,大于5次的机会极少。

根据标准分析方法进行的常规检验,或在重复性和复现性条件下,结果估计接近正态分布前提下对xi进行少数次独立检测,结果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间的极差(R)可按下式估算实验标准差:

式中C为极差系数。

测量次数与极差系数的关系见表1,水中铭测定结果的标准差估算见表2。

表1 测量次与极差系数的关系

测量次数

n 2 3 4 5 6

极差系数

C 1.13 1.64 2.06 2.33 2.53

表2

水中铭测定结果的标准差估算

测定结果 x R s=R/C RSD=s/x×100%

p/(μg·L-1)

p/(μg·L-1)p/(μg·L-1)p/(μg·L-1)

/ %

第一组n=2 30.0;33.7 31.85 3.7 3.27 10.26

第二组n=3 30.0;33.8 31.76 3.8 2.31 7.27

第三组n=4 29.9;33.6;31.5;32.0 31.75 3.7 1.80 5.60

⑭ 临界R0控制限在极差值估算中的应用

常规检验中,一对数据间的差值即为极差,但在出现一对相同数据时,对实验标准差的估计带来困难。临界R0值在水质标准检验方法中用于精密度的控制,它的建立基于收集实验室对某项目测定时的极差值分布。如某实验室在一段时间内收集的不同质量浓度铜的重复样测试结果的极差值见表3,以此估计重复样测试结果的实验标准差。

表铜的不同浓度范围减差值及控制限

浓度范围

p/(μg·L-1)

重复测定组数

n/组

p/(μg·L-1)

R的加权均

平均相对减差值(R)

临界RC控制限(D4 R)~<115~<25

25~<50

50~<100

100~<200

>20

226

11.1

19.1

35.65.9

134

351

0.123 4

0.073 6

0.033 8

0.025 4

0.021 0

0.013 0

0.094 0

0.031 3

0.307

0.102

例如在分析中出现一对重复的数据为16.5、16.5,对其实验标准差估算,可以直接引用“0.094”,极差R的估计值为0.094×16.5=1.55,标准差的估算值

s=1.55/1.13=1.37,(相对标准偏差RSD=s/x=8.31%)。分析中出现一对相同结果应视为偶尔出现的现象,不能认为极差是零。

⑮ 校正标准法中单一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估算

在化学测试中,很多方法都是通过与标准系列比对定值的。即“当输入量的估计量是有实验数据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的曲线上得到时,曲线上任何一点和表征曲线的标准不确定度,可用有关的统计程序评定”。

倒如在对某一指标的测试中,校准曲线1.0mg/L~20 mg/L共7个质量浓度点,斜率b=0.03233,截距a=0.07802,相关系数r=0.9988,校准曲线的估计量差,校对曲线测量范围的方法标准差syx/b=0.36,RSD=4.8%。根据文献[2],单一结果不确定度范围的计算方法:

假设样品测量值为A:0.255,按上式计算被测物质量浓度的范围为:

(置信水平为95%,t=2.45)

单一结果标准不确定度为4.55mg/L±0.38mg/L0全质量管理体系,严格质量控制,及时发现和控制影响不确定度的因素,科学准确地估算检测结果的不确定度,保证检测结果和检测报告的质量。

5.3 化学检测线性最小二乘法校准的不确定度

化学检测中的相对测量、分析方法或分析仪器通常是通过观察被分析物不同浓度x的响应值y来表征。在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是线性关系(限于直线线性关系),即

y=a+bx

利用该线性关系,根据样品中被分析物产生的响应值yobs,由下式得出其浓度xpred:

xpred=(yobs-a)/b

一般通过一组n(≥5)数值(xi,yi)的加权或不加权最小二乘法回归来确定截距a和斜率b。

主要不确定度来源于:

⑪测量y时的随机变化,既影响标准响应值,又影响被测量的响应值yobs;

⑫导致标准赋值xi误差的随机效应;

⑬xi和yi可能受恒定的未知偏移的影响,如连续稀释标准储备液产生的偏移;

⑭线性假设未必有效,如环境变化使线性变窄。

在正常操作中不确定度来源最显著的的随机变化。对于这种来源不确定度的评定可采用以下方法:

⑪化学分析中不确定度评估指南中的方法

式中:u(xpred)……回归曲线的标准不确定度;

sy/x ……回归曲线的剩余标准差;

n ……回归曲线的点数;

N……样品重复测定次数;

……回归曲线xi平均值;

……yi估计值;

……样品测定结果均值(N次测定);

γ……回归曲线方程的相关系数;

y……样品测定时,仪器平均响应值。

⑫ ISO/TC 147/SC7N-45中的方法

例: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镉的回归曲线。5个校准溶液分别测定3次,结果见表2。测量实际浸出溶液2次,质量浓度为0.26mg/L。

表2

镉校准溶液测定吸光值

质量浓度ρ/(mg·L-1)

0.1

0.3

0.5

0.028

0.084

0.135

0.029

0.083

0.131

0.029

0.081

0.133

0.7

0.9

0.180

0.215

0.181

0.230

0.183

0.216

回归曲线:a=0.0087,b=0.2410,γ=0.9972,截距a标准差0.0029,斜率b标准差0.0050。

=0.32048,=0.5,=0.1292,=5.49×10-3 =1.938,=4.95,=7.5,代入①式得:

=0.018mg/L

代入②式得:

实验室设备 篇6

摘 要:为了提高我校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平台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我们制定了可行的方案,实现了数据的迁移,完成了系统软硬件的全面升级。本文详细记录了数据迁移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为其他相似的业务系统数据迁移、跨平台升级提供借鉴。

关键词:数据迁移;跨平台;跨版本;Oracle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5-0044-03

一、引言

本校的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平台是一个基于三层结构BS模式的设备管理系统,实现了对教学、行政办公、生活后勤设备以及大型精密仪器等固定资产的管理。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平台运行环境为x86架构的Windows Server 2003操作系统,物理内存总数为4G,使用Oracle 10G数据库存储业务数据。近年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学校规模的扩大、实验室建设的快速发展、设备管理业务需求的不断增加,现有服务器的硬件性能已经严重落后。另外,系统架构也存在纰漏,Tomcat应用服务和Oracle 10G数据库部署在同一台服务器,导致频繁产生资源竞争。以上软硬件环境影响了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平台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常出现宕机现象,严重影响服务质量。因此,对服务器硬件升级以及对软件系统的优化是此次数据迁移的主要目的。系统优化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①应用和存储分离。应用系统和存储系统分别部署在不同的服务器,这样既避免资源竞争,又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和处理效率。②操作系统平台的更换。生产数据库7x24小时不间断运行,选择较为稳定的Linux系统作为后台操作系统。③数据库版本的升级。11G版本的Oracle数据库为DBA和开发人员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和特性,并且提升了数据库的稳定性。

二、数据迁移准备工作

1.硬件服务器的规划

目前虚拟机技术在许多应用环境中取代传统物理服务器。虚拟化极大地节省了成本,简化了管理,维护方便。因此在迁移之前,利用虚拟机技术对硬件服务器进行规划。我们准备了四台Dell PowerEdge R910服务器,采用Raid10方式构建冗余磁盘,安装Vmware Esxi 5.5U2,使用Vcenter组成群集,提供统一管理的虚拟机服务。构建两台虚机服务器,一台作为应用服务器提供对外Web服务,另一台作为Oracle数据库服务器存储日常业务数据,实现应用与存储的分离。应用服务器虚拟机安装Windows Server 2008 R2操作系统,部署Tomcat应用服务,第一和第二块网卡连接内网Oracle数据库,开启vmotion以及管理流量选项,第三和第四块网卡提供对外的Web服务。数据库服务器虚拟机安装Oracle linux 5.10操作系统,部署Oracle 11.2.0.0版本数据库,开启vmotion功能。VSphere 5.1[1]以上版本支持无共享存储的在线迁移功能,即使主机只有LOCAL DISK,没有挂载共享存储,也可以通过vmotion的网络来迁移虚拟机,将虚拟机在ESXi主机上的“内存数据”及“本地磁盘数据”通过网络迁移至其他ESXi主机上。利用这个特性,当主机发生硬件故障或者需要升级主机硬件配置的时候,也不会对业务产生很大的影响,确保业务不被中断。硬件服务器的规划如图1所示。

2.制定迁移方案

为了尽量减少停机时间,计划在2小时之内完成全部迁移工作。正因为如此,需制定详细可行的迁移方案,确保迁移成功。万一迁移失败,要能及时恢复。

(1)迁移前需做好以下工作

①迁移方式的选择。

Oracle数据库提供了多种数据迁移的方式:EXP/IMP逻辑导入导出,数据泵,Rman备份恢复,表空间传输,高可用性dataguard、stream等。本校的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平台作为一个业务系统,为教职工提供固定资产管理服务。如果数据迁移导致长时间停机,会严重影响用户开展日常工作。利用Oracle传输表空间(Transporting Tablespaces Between Databases)[2]的特性能够满足需求,在较短时间之内快速完成数据迁移,同时也满足跨平台(Windows到Linux)以及跨版本(Oracle10G到11G)的技术要求。

②安装数据库服务器,配置Oracle 11G数据库,编写好Rman[3]备份恢复脚本。

③提前安装配置Web应用服务器,程序指向新的Oracle数据库,并且做好测试工作。

(2)迁移过程中需做好以下工作

①在迁移当天夜间,停止源端服务器的Web服务,设置数据库的表空间状态为只读。

②此时业务处于停止状态,然后从源数据库中导出表空间元数据,拷贝元数据和表间数据文件到目标数据库,拷贝完成之后导入表空间元数据到目标数据库中。

③最后设置目标端数据库表空间为读写。

④测试Web应用是否正常。如果出现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问题,那么就进行简单的回退工作:重新更改源数据表空间的状态为读写,启动源端Web应用,恢复正常业务。

三、数据库迁移实现

1.系统字节码的确定

跨平台迁移表空间,需要查询视图V$TRANSPORTABLE_PLATFORM,确定源系统和目标系统ENDIAN_FORMAT是否一致。ENDIAN_FORMAT是系统平台的字节码,表示数据存储和处理的顺序。运行命令如下:

Select * from V$TRANSPORTABLE_PLATFORM;

此次迁移工作中源端的服务器操作系统Microsoft Windows 和目标端服务器操作系统Linux x86的ENDIAN_FORMAT都是Little,那么就省去了使用RMAN命令转换数据文件的步骤。

2.自包含检查

源数据库表空间进行自包含检查,确定需要迁移的对象是否引用其他表空间。使用数据库自带的PL/SQL包进行检查,拥有EXECUTE_CATALOG_ROLE 角色权限的用户可以运行PL/SQL包:

EXECUTE DBMS_TTS.TRANSPORT_SET_CHECK('表空间名称', TRUE);

如果发现违反条件的对象,可以通过如下命令查看结果:

SELECT * FROMTRANSPORT_SET_VIOLATIONS;

如果无返回数据说明表空间是自包含的。

3.生成传输表空间数据集

用户必须拥有EXP_FULL_DATABASE角色的权限,才可以生成传输表空间数据集。以下为操作的详细步骤:

① 设置数据表空间集为只读。

SQL> ALTER TABLESPACE “表空间名称” READ ONLY;

Tablespace altered.

② 导出源数据表空间元数据。

元数据是描述数据结构的信息,实际数据并没有导出,所以即使表空间的数据量巨大,导出也能很快完成。

SQL> HOST

$EXPDP system/password DUMPFILE=sbc.dmp DIRECTORY=sbc_dir_source

TRANSPORT_TABLESPACES = “表空间名称”。

DUMPILE定义元数据文件的名称,DIRECTORY定义了dmp文件存放的位置,在使用导入导出之前必须先定义DIRECTORY对象,并且赋予read和write权限给public。

③ 完成之后,退回到SQLPLUS命令行

$ EXIT

如果系统字节码endian不一致,此时可以使用RMAN命令来进行转换。

4.传输表空间数据集

数据文件和表空间元数据需要拷贝到目标数据库。可以使用多种方式实现拷贝:

①Linux操作系统从远程Windows系统主机拷贝文件,可以使用SCP命令;

②使用Oracle提供的 DBMS_FILE_TRANSFER程序包,可以方便地从本地数据库和远程数据库之间传输文件;

③使用SecureCRT、FileZilla等FTP工具实现远程拷贝。

5.导入传输表空间数据集

导入操作不需要用户拥有特别的权限,直接运行如下命令:

IMPDP system/password DUMPFILE=sbc.dmp DIRECTORY=sbc_dir_target TRANSPORT_DATAFILES=/路径/数据文件名称.dbf。

DUMPFILE参数定义导入的元数据文件名称。The DIRECTORY 定义dmp文件存放位置,TRANSPORT_DATAFILES参数定义数据文件所在路径和文件名称。

命令运行成功之后,源表空间所有数据已经拷贝到目标数据库。查看导入日志是否有错误发生,同时更改表空间的状态为读写。至此,数据迁移操作全部完成。

四、数据迁移工作思考

数据迁移是一个非常复杂和细致的过程,它要求设计与实施人员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否则就会陷入顾此失彼的境地。一个完整和成功的数据迁移解决方案包含六个部分:①具备专业技能的人员;②经过验证的解决方案;③稳健可靠的流程和方法论;④交付前实验室模拟验证;⑤高效的迁移工具;⑥应急的回滚措施。任意一个条件的缺乏都有可能导致数据迁移不成功。[4]

本次数据迁移使用传输表空间特性实现,整个迁移过程并不繁琐。但是笔者在实际操作中,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数据迁移完成之后,应用系统某些模块发生错误,通过查找原因,发现目标表空间中存储过程、程序包、视图、触发器等都没有生成,这类对象并不是数据段的对象,都是属于SYSTEM表空间,传输表空间不能对SYSTEM表空间的对象进行迁移。因此,与字典信息有关的对象,没有数据段的对象是不会在目标端生成,需要重新做一次exp/imp row=no导入导出,重新导入导出对象结构,这样可以快速在目标端生成SYSTEM表空间的对象。

Oracle环境中,传输表空间是快速数据迁移的一种技术手段,理想情况下传输速率可以达到近似网络直传的速率。[5]相对于其他手段,传输表空间最大的好处就在于不需要进行繁复的抽取和还原过程,并且可以实现跨平台的数据迁移。但是使用传输表空间特性是有限制的,需要满足一些基本条件,否则迁移过程中会发生问题。

①源数据库和目标数据库必须使用相同的字符集(CHARACTER SET)和国家字符集(NATIONAL CHARACTER SET)。

②源数据库表空间的名称和目标数据库中的表空间名称不允许重复,如果相同,需要预先更改表空间名称。

③表空间中对象如果有引用其他对象,那么所有对象必须在同一个表空间中。如果引用对象在其他表空间,那么这些表空间需要一起迁移。

④不能移动SYS用户拥有的对象以及SYSTEM表空间中的内容。例如PL/SQL、Java 类、视图、同义词、用户、权限等。

⑤传输表空间需要系统平台的字节码(endian_format)相同。

迁移前期的准备工作还是很重要的,花费时间仔细参阅官方技术手册和官方文档还是非常值得的。

五、结束语

数据服务将成为高校信息化核心驱动力。数据无疑是最核心的驱动力。[6]数据的存储以及数据的迁移成为时刻需要关注的问题。

为了降低数据迁移对系统的影响,我校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平台使用传输表空间特性在短时间之内完成整个应用数据的迁移,并且快速地恢复了应用系统的正常运行。目前新的应用平台配置使用高性能的机架式服务器,采用更为稳定的Linux系统运行Oracle11G版本数据库。系统在新的运行环境下,整体性能得到增强,系统运行效率、稳定性、安全性都得到大大的提升。数据库能够处理复杂事务,使业务系统的运行更加流畅。数据迁移为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平台的稳定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VMware.VMware vSphere 5.5 文档中心[DB/OL].http://pubs.vmware.com/vsphere-55/index.jsp.

[2]Oracle.Database Administrator's Guide 10g Release 2(10.2) B14231-02[DB/OL].http://docs.oracle.com/cd/B19306_01/server.102/b14231/toc.htm.

[3]Oracle.Database Backup and Recovery User's Guide 11g Release 2 (11.2) E10642-06[DB/OL]. http://docs.oracle.com/cd/E11882_01/backup.112/e10642/toc.htm.

[4]数据迁移助力鄂尔多斯政务智能化[DB/OL]. http://www.sxjdw.org.cn/Details.aspx?pn=22&id=2311.

[5]朱有存,杨晓蓉,罗丹,郭平彩.用传输表空间技术升级Oracle数据库[J].医疗卫生装备,2012(7):39-40.

[6]宓詠.数据服务将成为高校信息化核心驱动力[J].中国教育网络,2015(8).

实验室设备管理优化策略 篇7

加强食品药品检测实验室能力建设关键在于提高食品药品实验室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作为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设备的管理水平直接决定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有效性。实验室设备管理不当会造成设备老化、破损, 进而导致设备的可靠性和精确度降低, 直接影响设备的正常使用, 甚至会因数据不准确造成安全事故。食品药品检测实验室设备从引进到报废, 每一个环节的管理都会影响实验室的正常运行, 只有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 使用正确的管理方法才能使实验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处于良好状态, 从而保证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有效性。

食品药品检测实验室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食品药品检测实验室的投入逐渐加大, 购置许多新设备, 但由于实验室对于设备管理水平的不足, 一些实验设备未得到充分使用, 使大量投入的资金未取得应有的效果。目前, 我国食品药品检测实验室在设备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实验室设备管理前期存在的问题

1.对新设备的购置缺乏有效论证

我国食品药品实验室设备采购过于依赖管理人员自身的经验和从其他相关单位获取的信息, 而未充分考虑本实验室的需求。实验室新设备的采购一般由实验室主管领导讨论决定, 而未与一线技术人员进行直接沟通, 缺乏对新设备进行可行性论证, 未充分考虑实验室的实际需求, 并忽视对于设备的技术指标和性能指标的研究, 采购选型过程相对简单, 造成新设备的部分功能未得到利用而造成资源浪费。

2.对新购置设备的验收不够全面

实验室新进设备的验收往往由设备管理部门人员进行, 在验收时只重视设备的外观完整, 而缺乏对设备内部情况检查和技术、性能指标的验收, 导致新进设备存在的一些质量问题在使用过程中才能显现。同时, 设备管理部门在对新购置设备的验收时只关注产品出厂合格证和质量保证书的完整而忽视对设备维修、安装图纸等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这些资料的缺失将会给设备后期的操作和维护带来难题, 严重影响设备的正常使用。

3.对技术人员的培训不足

实验室对于技术人员操作设备能力的培训不够重视。在实验室购置的新设备进行试运行时, 实验室仅派少部分人参与培训, 必将导致后期设备使用过程中失误操作较多, 久而久之造成设备的损坏, 导致设备提前报废。部分技术人员未接受培训而直接使用设备, 对设备的使用全靠自己摸索, 使设备的部分性能无法得到发挥, 大大影响实验设备的正常使用, 也给设备的维护带来很大压力。

实验室设备使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1.设备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技术人员未树立良好的设备使用观念, 在操作设备过程中存在着不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的现象, 给设备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同时一些实验室缺乏完善的设备使用制度, 对设备的使用未做到很好的登记和交接, 造成设备故障率较高。

实验室的设备往往由技术人员进行操作, 而设备的维护则是由专门的维护人员进行。由于相关设备管理制度的不健全, 技术人员在使用时只重视实验的正常进行而忽视对设备的保养, 而维护人员在进行日常巡视时只重视设备能否使用而忽视设备的精准性, 使一些潜在的故障无法及时被发现, 这些不易被发现的故障会对实验数据造成一些细微的偏差, 只有在实验数据与技术人员预期数据发生较大偏差时才会被发觉。要确保设备处于正常的状态, 必须转变设备管理观念, 动员实验室全员参与设备管理。

2.未实现设备共享, 造成资源浪费

食药品检测中心往往设立有多个不同功能的实验室, 而这些实验室中一些设备是通用的。但由于检测中心缺乏统一的管理, 各个分实验室内部的设备采购相对独立, 造成一个检测中心的各个实验室间出现“资源孤岛”现象:受沟通机制限制, 一个实验室的实验设备往往无法被其他实验室所享用, 这使得一个检测中心的实验室在进行采购时未考虑利用其他实验室现有设备的可能性, 而造成一些耗资较大且利用率较低的设备的重复采购, 造成检测中心同一设备闲置, 造成资金的大量浪费。甚至会有一些设备出现“专人专用”的现象, 资源无法共享, 使设备的使用价值大大降低。

实验室设备维护与报废管理存在的问题

1.未树立良好的维修观念

目前大多数实验室对设备的维护采用的是“事后维护”的方式, 这十分不利于实验室设备的正常使用, 给数据的正常采集造成隐患。实验室维修人员在日常的巡视中只是简单查看设备是否正常运行, 而忽视对设备进行进一步的调试和保养。往往只是在技术人员在操作设备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报告后才会进行维修, 这直接影响实验设备使用的连续性与可靠性。一些实验室不注重平时对设备的维护和保养而过于依赖定期对设备检查和维修, 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也易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 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实验室设备作为一种精密仪器, 靠大修制度进行维护是不可行的, 要想保证设备较高的精确度必去重视平时的日常养护工作。

2.维修技术未随着设备的更新而提高, 盲目性较高

随着我国对食药品检测实验室投入力度的加大, 设备采购资金也有了一定的保证, 这促进了大量先进设备的购置。但在对一些新购置的先进设备进行维修时, 一些维修人员仍是根据过去对于老设备的维修经验进行, 造成新设备无法被修复, 甚至造成二次损坏。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没有对维修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 也没有引进专门的维修人员, 导致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未跟上设备的更新水平, 对一些故障无法检修, 并且盲目采用旧有经验进行维修, 无法做到对症下药, 最终导致维修成本大幅上涨。

3.过于依赖社会维修, 造成维修成本激增

由于当前实验室的设备技术水平越来越高, 现有维修人员已经无法有效解决新设备出现的一些问题。在新设备出现故障时, 实验室往往直接联系社会维修公司或者设备生产单位, 通过社会维修来解决问题, 而社会维修往往需要花费很高的费用, 造成实验室较重的财政负担。而由于缺乏相应的培训和激励机制, 实验室现有维修人员往往对于新设备的养护和维修缺乏积极性, 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新设备的维修知识, 这导致维修人员对与设备的日常养护不到位, 进一步增加新设备的故障发生率, 造成实验室新设备的维修成本越来越高。

4.设备更新不及时, 报废设备管理不到位

在部分食药品检测实验室中仍存在一些严重老化的设备, 这些设备的维护费用已远远超过新设备的采购成本, 由于成本观念的缺失, 这些设备未得到及时更新, 造成部分旧设备的带故障运行, 严重影响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有效性。

同时在一些实验室中存在已报废设备仍然占用实验厂地, 没有实现合理地登记、转移及安置, 这导致每年在进行固定资产核查时出现账物不一致的现象, 给实验室的财务部门造成负担。同时报废设备管理制度不完善还会造成闲置设备的浪费, 甚至对周边的环境造成污染。

食品药品检测实验室设备管理优化策略

加大对设备管理的重视力度, 改变设备管理观念

要真正实现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有效性, 必须提高对实验室设备管理的重视程度, 改变“设备只是一种辅助工具”的观念, 帮助管理、技术、维修人员树立设备管理与质量管理同样重要的意识, 不能将设备管理简单的理解为设备购置和设备维护, 加强从设备购置论证到设备报废整个设备生命周期的管理。同时, 实验室设备管理人员也要注重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多接触先进的设备管理理念和方法, 保证实验室全体人员在设备管理人员的带领下全部参与到设备管理工作中。

引进先进的设备管理理论和工作经验

改革开放使得大量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 随之而来的还有一系列先进的设备管理理念, 如6S管理、TMP体制、计划预防维修等, 这都为我国实验室设备管理带来启示。要实现对实验室设备的科学管理, 必须打破传统守旧思想的桎梏, 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同时也要因地制宜, 结合本单位实验室的实际情况探索真正适合的设备管理方法, 不能一味的引进和利用, 必须进行选择性地吸收。同时也要加强与其他实验室间的交流与合作, 学习他们对于实验室设备管理的经验和教训。

建立健全的设备管理制度

健全的设备管理制度需涵盖实验室设备从购置引进到报废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在对设备购置时进行科学合理的论证、设备使用过程中建立完善的使用规程和登记制度、建立完善的设备报废制度, 对各个环节进行跟踪管理, 真正做到设备使用和维修有章可依, 真正实现设备管理的规范化。

加强对技术人员和维修人员的培训

随着实验室设备的更新, 必须加强对技术人员和维修人员的培训力度, 提高他们对于新设备的操作和维护水平, 树立设备管理观念。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鼓励技术人员对设备的使用方法进行完善, 建立一套完善的操作流程。对于维修人员, 应鼓励他们主动学习新设备的维护知识, 积极参与到新设备的日常养护中。同时也要建立完善的交流机制, 组织技术人员和维修人员与其他相同设备使用单位、生产厂商进行沟通, 从而实现对设备的全面了解, 真正发挥实验设备的作用。

实现设备的统筹管理, 实现资源共享

为避免同一检测中心不同实验室间实验设备无法共享从而造成资源浪费, 需对设备进行统一管理。同时加强各个实验室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鼓励各个实验室间共享设备, 节省资源, 从而节省实验经费。

结语

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研究 篇8

1 设备管理系统设计原则

1.1 实用性原则

要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用户接口和操作界面设计尽可能做到美观大方, 操作简便实用, 能适应不同的用户, 对用户的技能性要求尽量低, 只需进行简单的操作就可完成所要的内容[4]。

1.2 可扩展性原则

为适应将来的发展, 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软件设计尽可能模块化、组件化, 使系统可灵活配置, 适应不同的情况, 使系统能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与维护。

1.3 安全性原则

软件与数据库的设计要做到安全可靠, 防止非法用户的入侵, 数据库与前台能友好地链接, 做到前台操作来改变后台数据库的理想效果, 并且不产生数据的冲突。

1.4 用户界面设计原则

用户界面的设计应符合Windows规范的图形用户界面, 做到美观大方。用户界面应当直观、明了, 同时在各个界面的相应之处还有相关的信息提示从而使得用户更好地进行操作, 真正地实现“傻瓜型”管理———易学、易用、易管理[5]。

1.5 数据库设计原则

要求数据具有一致性、完整性、安全性的原则。通过关键字的设置来提示用户在使用时避免数据的重复及冲突等情况。

2 主要功能设计

该系统功能主要分为用户登录、系统管理、设备管理、用户操作四部分。对于支持该系统的数据库, 建立了2张表, 分别是登录表和设备表。这对每一项功能, 都有必要的驱动信息和功能上的约束。以设备管理功能为例, 设备管理分为:添加设备, 删除设备, 浏览设备, 查询设备。添加设备时应该能对一些有限制的信息做好正确的检查, 录入的设备信息应包括设备编号、设备名称、购进时间、国别、供应商、价格、存放地点保管人、借用人, 并且在信息输入时应及时对信息的合法性进行检查;删除设备可以根据输入设备的名称进行删除;查询设备主要是对具有相关特征的设备信息进行查找;浏览设备是按照管理员的要求将用户所需的数据抽取出来自动生成报表, 该项功能应该能够合理的抽取所需的信息集合, 全面合理提供用户所需的数据。

2.1 用户登录模块

在登录页面输入用户名, 密码, 并与数据库中登录表中的比较, 若都符合则登录成功。如果是以管理员身份登录, 可以对该系统进行所有的操作, 若是以普通用户身份的登录, 只能使用该系统的部分功能。

2.2 系统管理模块

在该模块中, 主要完成添加删除系统的用户。

2.3 设备管理模块

在成功登录系统后, 通过设备管理菜单下拉菜单, 有4个子模块, 分别是添加设备、删除设备、浏览设备、查询设备。通过设备的相关信息, 可以查询所关联的实验设备、保管人、借用人、存放地点等。

2.4 用户操作模块

在成功登录系统后, 用户可以根据需要修改密码, 或者返回登录界面重新登录。

2.5 数据库设计与数据准备

在开发任何关于数据库方面的系统之前, 必须要做好的工作是确定该系统要管理哪些数据。通过需求分析, 已经确定了系统管理的数据包括:登录对象权限、实验室基本信息、设备信息。所以在数据库的设计上可以使用从学校总务处导出的设备信息库作为设备信息的基本存储结构, 并且参照该库表结构, 设计出其他数据表的结构。这种做法既保证了上报学校数据的要求, 又由于可以直接利用现有数据在保证与学校设备管理部门信息的一致性的同时避免了大量信息的录入所产生的人为错误。

3 数据库实现

该数据库名为实验室设备, 包含2张用户类型的表, 分别是:

设备表:

登录表:

在用visual studio2008连接该数据库时, 代码为:

3.1 界面实现

3.1.1 总体界面

该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共有9个windows窗体以及其他必要功能模块。

3.1.2 登录界面实现

登录界面主要设计了“用户名”和“密码”模块。

在该模块设计中, 添加了对用户名和密码的判断, 若用户名或密码错误, 则不能进入主界面, 若用户名和密码没填写, 则会有消息框弹出提示输入完整信息。

3.1.3 系统管理界面实现

1) 添加用户界面。添加用户界面主要包括“用户名”“密码”“再次确认密码”和“权限”等模块。

2) 删除用户界面。删除用户界面主要以“用户名”模块的设计为主。

3.1.4 设备管理界面实现

1) 添加设备界面。添加设备界面可以自定义设备的名称、价格、购进时间、存放地点等信息。

2) 删除设备界面。删除设备界面可自定义所要删除的设备名称。

3.1.5 用户操作界面

1) 修改密码。修改密码界面主要包括“用户名”“旧密码”“新密码”和“确认”等模块。

2) 返回登录。在主界面中设置代码如下:

3.1.6 主界面

菜单按钮包括“系统管理”“设备管理”和“用户操作”等模块。

进入该界面后, 管理员和普通用户对于该界面的操作的权限是不一样的。管理员可以操作所有的按钮, 但是如果以用户身份登录, 要添加设备、删除设备等操作是不可用, 用户只能做简单的浏览查询操作。实现该功能的部分代码如下:

4 结束语

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是教学设备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所描述的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采用先进的开发理念和软件工程标准化开发模式, 它的开发对高校的基础管理是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晓兵.浅谈高校管理信息系统在仪器设备管理中的运用[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20 (2) :57-58.

[2]卢少然, 俞守华, 黄灏然.高校设备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 23 (10) :143-146.

[3]彭世金, 黄志强, 施岱松.基于PHP技术的高校仪器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研究与探索[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15 (3) :1-5.

[4]霍红, 贾建芳.实验室仪器设备数据管理系统的开发[J].装备博览, 2004, 12 (4) :3-5.

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 篇9

1设备的采购供应

依据准则要求, 实验室应正确配备所有抽样、测量、检测设备, 其中包括用于测量活动的测量设备及其辅助设备和标准物质。因仪器设备的购置是投资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若购置失误, 带来的损失必然很大, 造成仪器设备闲置、使用率低、浪费资金。因此选购设备时一定要科学, 并结合实际工作需求进行规划。

1. 1供应商选择

设备采购前要做好供应商调查, 综合考虑资产规模、市场占有率、产品技术性能及售后服务等因素, 确定供应商名录, 建立供应商档案, 最后根据所购仪器类型确定合格的生产厂家。

1. 2签定技术协议

在与厂家签技术协议时, 应全面考虑设备的性能指标、量值范围、准确度等级等因素, 如量热仪是循环制冷还是晶体制冷, 联合制样机是人工上料还是自动上料, 如果仪器出现不合格情况, 退货、换货的运输费用由哪方负责, 易损易耗设备备品备件的提供等, 都要在技术协议中明确提出。总之提交技术要求时要标示清楚, 相关信息量要齐全到位, 防止资金浪费。

2设备的验收及确认

2. 1符合性验收

设备到位后, 与厂家一起验收。首先看实物与装箱单内容是否相符, 验收完标准配置后, 还要重点查看设备是否与技术协议中提出的要求一致, 额外提供的备品备件是否准确。

2. 2技术性能核查

2. 2. 1安装调试

厂家技术人员首先安装调试新设备, 使设备能够顺利运行; 之后厂方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 以保证使用者能熟练操作; 最后由技术主管编制作业指导书, 指导后续的检测工作。

2. 2. 2核查确认

核查确认方法一般包括标样测定、不同实验室比对、不同仪器比对等, 如果是联合制样机, 则要进行精密度检验及偏倚试验, 总之所有对检测结果有影响的关键设备在投用前都要采用正确的核查方法 ( 或方法的组合) 进行验证。当所有结果都能够满足实验室的规范要求时, 才可填写验收报告, 投入使用, 否则需要退、换货。

例如2013年3月, 本中心购买了一台GM/ PΦ - ASW环保型多功能联合制样机, 并于3月18 - 30日共抽取20个煤样对该仪器进行精密度检验及偏倚试验, 最终发现该仪器精密度符合要求, 但存在系统偏移, 为此, 厂家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了1个月的调试试验, 直到结果符合标准要求才投入使用。

3设备的管理

中心配备专职的设备管理员负责中心所有设备的验收、建档、日常维修保养等工作。

3. 1建立设备档案

3. 1. 1设备标识

设备验收合格后, 设备管理员对设备加贴唯一标识, 即中心统一的设备编号。该编号在设备台账、测定记录、检定记录中统一使用, 以方便管理。

3. 1. 2设备档案

每台设备应建立档案, 做到一机一档。设备档案包括以下内容: 设备的识别 ( 即编号) ; 设备名称、制造商名称、型式标识、系列号; 对设备是否符合规范的核查 ( 检定、校准结果, 期间核查情况, 性能核查情况) ; 设备的说明书; 设备的维护保养计划以及记录; 设备的任何损坏、故障、改装或修理记录; 设备当前的位置; 设备验收调试报告。

3. 1. 3设备管理台账

所有设备统一登记造册, 建立一览表, 统一管理, 以便查阅。一览表内容应包含管理编号、 设备名称、生产厂家、投用日期、使用地点、使用情况等。

3. 2设备的检定溯源

每年年初由中心技术负责人制定设备校准检定计划, 根据设备的不同用途、不同性能, 确定设备校准周期, 报中心主任批准。综合科根据计划要求组织实施, 一般采用的方式是请省、市计量院所的相关技术人员来中心现场对仪器设备进行检定。仪器的检定证书与校准报告不能束之高阁, 必须认真阅读, 给予确认, 并在设备上粘贴检定标识, 包括上次校准的日期、再校准或失效日期。全部指标符合要求的设备通常为绿色标识; 只有部分技术指标符合的为黄色标识; 不符合要求的为红色标识。如校准出现系统偏高偏低, 还需要对设备进行调整校正, 并粘贴确认标识。依据准则要求, 对检测结果有影响的所有设备包括辅助设备都要定期进行校准或者核查, 以减少不确定度的传播, 客观、公正地评价测量结果。

3. 3设备的维修及报废

设备出现故障时, 使用人要将故障状况通知设备管理员, 管理员维修后的结果需放入设备档案。如果维修牵涉到设备的核心部位可能影响到结果时, 这种大修后的设备还必须进行标样测定, 以验证其准确度。已无维修价值的设备, 由设备管理员填写 《失效设备评估表》报技术负责人批准, 并加贴红色标签, 保存技术鉴定和报废的记录。

4设备准确度的控制

设备准确度直接影响检测结果, 因此中心于每年初发布年度质量控制计划 ( 见表1) , 要求相关部门采用偏倚试验、标样测定、不同仪器比对等方式, 对联合制样机、工分仪、量热仪等关键设备进行准确度监控。如果发现检测过程中有系统偏高、偏低等现象, 要及时通知设备管理员或厂家维修人员进行调试, 还应加大对该仪器的监控频次, 每月底同各科室汇总质控台账, 提交质控报告。

5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本中心主要设备由具备相关资质及培训经历, 并经中心主任授权的人员使用。培训内容包括化验专业知识、设备操作规程 ( 作业指导书) 等, 培训方式除了专业理论授课、名师面对面带徒外, 近两年中心还开展了 “岗位练兵”活动。 从实际工作经常遇到的问题中收集选题, 如量热仪打开进入系统初始化后, 不显 “系统就绪”而显 “温度异常”如何处理, 打印机不打印结果时如何处理, 马弗炉自选程序如何设置, 之后让操作人员动手实践, 集思广益确定解决方案并推广练习。这种岗位练兵训练有针对性地解疑答惑, 有效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情, 提升了员工的检测技术水准。

设备用完后应主动清点物品, 清扫洒落煤样, 保持设备状态完好。设备管理员负责按检测设备的维护保养计划定期对其进行保养、维护和检查; 授权使用人按设备的使用规程进行操作, 认真填写 《设备使用记录》, 记录使用人测定哪几个样品, 测试情况如何, 以备追溯。

6结语

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是实验室管理体系中的重要部分, 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 也是十分细致、繁琐的工作。只有认真做好仪器设备管理中的每一项具体工作, 才能保证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浅谈基层实验室设备管理 篇10

1 实验室仪器设备配置

由于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规模小, 经费有限, 单位领导在实验室仪器设备的配置上, 除考虑经费问题外, 还应考虑实验室检测能力的需要, 所配置仪器设备是否能保证检测质量的要求, 是否按照检测方法的要求配备, 是否能满足量程匹配, 并能达到测试所需要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仪器设备配置应满足CNAS-CL01: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和《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关于设备的相关要求。

2 仪器设备采购

仪器设备采购前, 先收集相关标准、规范要求, 确定技术指标范围;其次, 收集仪器设备相关的信息;再收集几家相关供应商信息, 对供方进行评价。评价的主要内容除供方的资质外, 还有仪器设备的价格及供货期限, 最主要的是仪器设备的技术指标范围。还要了解仪器设备在其他用户使用过程中质量是否稳定, 后续服务是否及时等相关问题。评价合格后, 签订采购合同, 采购合同中应包括产品名称、型号、技术指标、安装调试要求、价格、供货期限、设备配件和文件资料等相关信息。

3 仪器设备验收

仪器设备验收是确定选购仪器设备是否满足采购合同要求, 是否满足检测规范要求的一个重要过程。参与的人员一般包括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人员、仪器设备使用人员、仪器设备档案管理人员及仪器设备供方。仪器设备验收一般包括开箱验收和技术验收两个步骤: (1) 开箱验收。首先应确定箱体外观是否出现损毁现象, 其次是核查设备及附件是否与签的采购合同一致, 同时核查提供的技术文件是否齐全。此操作由仪器设备管理员、档案管理员和仪器设备供方共同完成。 (2) 技术验收。由仪器设备供方技术人员介绍仪器设备的构造、原理、性能和功用等, 依据合同、说明书和有关技术标准当场进行所有性能指标测试和功能用途展示, 形成含有测试数据的测试报告, 并对仪器设备使用人员进行使用、保养、日常维护, 简单维修等方面的培训、考核, 合格后确认其操作资格。验收同时应详细填写仪器设备验收记录表。

4 量值溯源

实验室对仪器设备量值的溯源控制通常是对仪器设备进行检定/校准来实现的。对仪器设备进行检定/校准, 实验室要注重外部校准机构的选取、预期使用要求的确定和检定/校准证书的要求等几方面的问题。

4.1 外部校准机构的选取

在外部校准机构选取时, 实验室应收集校准/检定机构的资格证明, 包括授权/认可证书及附件, 以确保外部校准机构 (包括校准实验室和法定计量机构) 提供的检定/校准服务在其授权的范围内。

4.2 预期使用要求的确定

仪器设备在进行检定/校准前必须要确定一个预期使用要求, 预期使用要求的确定往往被部分检测实验室忽视, 确定仪器设备预期使用要求使量值溯源工作更有针对性。例如, 使用酶标法测定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 检测规范中要求酶标仪在490nm处测出OD值, 如果实验室未确定预期使用要求, 并提供给校准实验室, 校准证书可能仅包括对下列几个点的校准:405nm、450nm、620nm, 这样, 即使取得了校准证书, 也不能确定酶标仪是否满足检测规范要求。因此, 量值溯源前, 实验室首先应确定仪器设备的预期使用要求。因为量值溯源的目的是确认仪器设备计量特性对仪器设备预期使用要求的符合性, 预期的使用要求确定后, 应将要求提供给校准/检定机构, 使其对该仪器设备的校准更有针对性, 使我们能根据校准证书内容确定仪器设备是否满足检测要求。

4.3 检定/校准证书的要求

实验室应向检定/校准机构提出检定/校准证书要求, 包括检测数据范围要求及包含技术内容的要求。对检定证书, 应具有检定技术依据 (检定规程) 和检定结果, 在有可能的情况下要提供校准数据;对校准证书, 应有校准技术依据, 有具体的校准数据及其测量不确定度等信息, 校准数据应覆盖预期使用要求范围;对测试报告, 应具有测试的技术依据和测试结果, 在有可能的情况下要提供测试数据。

4.4 校准/测试数据的使用

当校准证书和测试报告有数据时, 校准产生了一组修正因子, 实验室应确保修正因子得到正确更新, 设备使用人员能正确使用校准数据。

4.5 仪器设备校准/测试结果的确认

校准报告或测试报告是不给予合格与否的结论的, 实验室应组织相关技术人员, 对设备的计量特性与校准/测试依据和预期使用要求相比较, 确认能否满足要求, 并形成确认记录。确认合格的方可投入使用。

4.6 仪器设备的标识

实验室应根据仪器设备的检定结果和校准/测试结果的确认对仪器设备进行标识, 此标识的主要作用是表明仪器设备是否满足要求, 标明其状态, 防止错用。根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5.4.2要求“如果仪器设备有过载或错误操作、或显示的结果可疑、或通过其他方式表明有缺陷时, 应立即停止使用, 并加以明显标识”。因此, 当仪器设备出现此类问题时, 也应加以标识, 标明其状态, 达到防止误用的目的。

5 仪器设备期间核查

为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 实验室应对检测结果有直接影响的仪器设备在两次检定/校准之间, 进行期间核查, 具体间隔时间由仪器设备的性能和稳定性决定。为保证结果的可靠性, 每台期间核查的仪器设备都要参照检定/校准依据和预期使用要求编制作业指导书, 并根据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期间核查, 并得出结论。通过期间核查可以反映出设备的漂移和稳定性, 便于及时纠正偏移。

6 仪器设备操作使用

对于操作比较复杂的、精密度高、价格昂贵的仪器设备, 经过单位领导授权的人员, 方能上机操作, 并由使用人员进一步编制仪器设备使用作业指导书。使用人员必须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操作专用仪器设备, 所有使用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做好日常维护、保养工作, 做好使用情况记录。

7 仪器设备的档案管理

仪器设备档案管理应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 确保仪器设备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 便于工作人员查寻、参考。完整的设备档案应包括仪器设备唯一性编号、购置申请表、购置合同 (或政府采购相关资料) 、仪器设备操作说明书等技术资料、保修卡、验收记录、检定/校准证书、维修记录等。

实验室设备 篇11

关键词:实验室;设备;管理;问题与对策

实验室是进行教学、科学试验的基本场所,高等院校实验室是教师教学、师生科研的重要场所。项目组在对调研的杭州部分高校实验室建设及其运行中,存在不少问题。我们通过分析实验室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一些可以切实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分析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目前,我国国内高校的实验室建设经费绝大部分为财政拨款,在分析数据中显示,在一段时期中,我国部分高校合并升级、财政支持力度增加等原因,高校实验室建设中会存在重复购置实验仪器设备问题,或者存在计划外采购设备的情况。此外,高校发展大踏步跃进的情况下,实验室管理体制显的较为落后,设备购置和使用缺乏与相关专业建设配套的长期性整体规划,实验室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和实验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也需亟待加强。

1. 专业实验室建设缺乏整体规划,设备采购缺少前期论证和调研。目前在高校实验室设备使用过程中,有出现一定比例的实验室设备闲置;特别是金额较大的大型精密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很低。这主要和实验室建设和使用缺乏整体规划有密切的关系。高校实验室对设备的需求量较大,高校内各系相对独立,建设实验室一般以系或是教研室为单位,各系、专业教研室缺乏必要交流和沟通,不同专业实验室建设中都存在一些相同品牌、型号设备的购置需求。在具体的实验室设备采购中,许多系部、教研室只考虑到本部门仪器设备的全面性,缺少了和其他系部、教研室之间的联系和论证,仪器设备重复购置现象严重。此外,很多实验室还在部分设备利用率低下而造成资源浪费现象。因为缺乏校内、校际之间的设备资源共享机制,有些高校实验室设备重复购置耗损了大量财政资金投入,而这些设备在使用中却闲置没能发挥作用,另一些系却因需要而在不断的申请经费准备购置。“分别管理、各自为政”的现象在高校中还是存在的。

2.实验实训设备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在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管理中,许多高校由于相关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致使设备的使用与管理环节相脱节,对实验老师和学生缺少必要的制度约束,使用人在实验使用过程中无任何责任压力,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想什么时候用就什么时候用,想在哪里用就拿到哪里用,导致仪器实验设备放置地点混乱,设备完好率下降甚至引发安全事故,影响着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

3. 设备采购与管理人员队伍不稳定,专业水平相对偏低 。部分高校由于对实验室设备管理不够重视,仪器设备的采购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普遍偏低,随着高校的规模增长,实验室管理队伍数量不足、人员结构不合理,受到一些传统观念影响,管理人员在高校人員结构中的地位不高,以及对新进管理人员素质要求不够高,造成部分高校实验室设备管理的人员普遍综合素质较低。缺少合理、必要的奖惩激励机制,收入处于平均线以下,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没能完全调动起来,造成相关人员的工作态度不认真,对设备管理不严,设备使用损耗严重,导致设备使用寿命的降低。

二、高校实验室设备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应对对策

从上述的几点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高校实验室管理存在许多客观存在的问题,根据项目组对多所在杭高校以上工作的分析和研究,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和改进:

1.依据实验室建设的功能需求,切实落实实验室设备购置的前期调研和实验室建设相关论证制度。在高校实验室设备采购时,高校资产管理部门组织成立由教学、科研、实验实训及管理方面的相关专家组成专家组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论证。调研和论证中应充分考虑学校各院系(专业)的设备使用需求,结合高线已有设备的分布和数量情况,确定采购设备的种类和数量,制定合理的设备购置预算,尽可能地减少设备的重复购置,减少使用中闲置设备出现;在调研分析中,充分考虑设备的先进性、适用性与经济性,制定合理的设备采购方案,让建设的实验室能在一定时限内具有领先性。

2. 建立健全实验实训场所管理制度。每个高校都应重视对实验室设备的管理,可以通过兄弟院校相互交流学习,根据学校自身情况组织建立合理完善的管理制度、使用制度、维护维修制度,对设备的使用、维护和管理有规范制度约束,并组织专人进行督促检查执行情况。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高校间校际合作,增强对闲置或利用率不高的仪器设备互补和调控,实现对仪器设备使用的优化资源配置,对于专业实验室多部门使用的高校,还应对日常实验室运作进行规范登记和管理,分布式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提高实验室设备使用绩效。

3.加强实验室设备的技术资料档案规范管理,使之更好地服务教学、科研。设备技术资料档案是实验室建设中关键的档案资料,从设备购置、施工、验收、维护、使用与改造等各阶段资料记录。在实验室管理中,我们将实验设备从采购到使用过程各个环节的运行数据整合归档,对实验设备维护和维修等工作至关重要。为此,建议高校成立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或信息平台,对设备资料进行规范管理。

4. 重视实验室管理队伍建设。重视实验室管理队伍建设,学校人事部门应提高对管理人才的重视度,合理优化人力资源结构。相关部门可以定期组织相关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业务学习等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从目前各高校存在的该类人员的现状,可以对人员的定岗定编制度改革,明确岗位职责,完善技术考核体系,制定激励政策,提高管理效率和能力。

三、结语

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是高等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是高校日常教学、科研工作的基础。实验仪器设备是高校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必须的物质条件。在高等教育的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设备管理问题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这需要相关管理职能部门结合本校的实际共同研究和调研,提供实验实训场所和设备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探索新的实验室设备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实验仪器设备的利用效率和投资效益,使之能有效服务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促进高校实验教学、实验室管理工作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淑玲.浅析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94-95.

[2] 姜守哲.提高高校实验仪器设备利用率模式初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8,(10):70-72.

[3] 林婷,范哲意.高校科研实验设备资源的共享问题[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6):62-64.

[4] 尹立苹,刘雁红.大型仪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计量与测试技术[J].2007,34(12):63-64.

[5] 陈欧.实验室通用仪器设备新型管理模式探索,教育教学论坛[J].2013,05:21.

设备资源整合与实验室开放管理 篇12

一、我校化工开放实验室管理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1. 选题与指导教师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开放实验选题是学生自主选题和教师选题两种方式。存在的问题是,在学生选题中,由于学生知识面较窄、对实验设备仪器的种类了解不全面、实验费用估计不准等原因,容易出现学生选择的课题,难以找到指导老师;另一方面,老师拥有科研课题和经费,但课题贴近基础理论研究,而学生期望所研究的课题贴近应用性研究,以适应目前全国范围举办各类竞赛活动,如节能减排大赛、创业设计大赛、挑战杯大赛等,同时学生期望通过开放实验为就业提供锻炼机会。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每学年的第二学期,同时向本专业教师和二年级以上学生征集开放实验课题,将征集到的所有课题整理后划分成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类,再返回给所有老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从试行结果看,准备考研的学生多数选择基础研究类课题,准备毕业后就业的学生大多选择应用类课题。这样,基本满足了多数学生的兴趣方向,同时老师也能得到比较满意的学生。

2. 开放实验室经费来源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因为开放实验没有专项经费,我们主要采取了两种方式来解决,一是开放课题与教师科研工作结合的方式;二是对于某些与科研项目无关的课题,试剂耗材从实验室维持费中支出,分析测试则由指导教师负责筹集,其研究成果(论文、获奖)由老师和学生协商和共享。从运行结果看,因为绝大多数指导教师都有科研课题,经费来源还不是开放实验最突出的问题。

3. 实验室安全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实验室开放以后,使用实验室的时间几乎是全天候的,个别实验需要昼夜持续进行,同时使用实验室的人员在经验、技能、安全意识上参差不齐,带来的安全隐患就更大。我们采取三条措施来保证实验室安全,一是岗前的安全培训,所有参与实验的学生由实验室专职人员先进行集中培训,然后在专职教师的指导下,用一周的时间熟悉实验室;二是实行值班制,正常上班时间由实验室专职人员负责值班,业余时间按值班表由教师轮班巡查;三是实行二人操作制,在业余时间进行实验工作的,必须有2人以上在工作现场,以便互相救应。这样较好地解决了安全管理问题。

4. 设备管理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设备管理是开放实验室最突出的问题,如管理不当,不但容易发生设备故障,还能引发实验人员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我们摸索出的管理办法,一是建立完整的设备档案资料,编纂实用操作手册,严格操作程序;二是在设备上挂牌或标注警示标记或安全操作要点,杜绝错误操作;三是实行设备使用登记和交接制度。设备使用前由前一次使用设备的人员或专职实验人员现场交接和开机操作,如设备有故障,使用方可拒绝接受,也可进行协商,明确责任并在使用记录上书面记录责任后,可以接受该设备,维修由造成损失的一方负责协调解决,在交接期间由不可抗力引起的设备损坏则双方均无责任,由公用设备维修费支出。通过这些办法,大大减少了设备故障率,杜绝了使用人员之间的矛盾。

二、整合实验设备资源以适应开放性实验

我们将化工教学实验室所属的分实验室(石油化学、化工综合、化工工艺、化工原理等)的教学设备与海南省石油化工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的科研设备进行过一次试探性整合,取得了较好效果。最近,进一步将这些实验室相关仪器设备、实验场地进行整合,以便更有效地组织实施化工开放实验。一是依据专业特色确定整合内容。旅游业是海南的特色产业,石油化工是海南省的经济支柱产业。我校化工专业按照精细化工方向和石油化工方向设立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实验设备整合按照精细化工模块和石油化工模块进行;二是着眼地方经济特色选取实验内容。海南炼油化工基地是我国自1990年以来唯一整体新建的特大型石化项目,配套有国家战略油储备基地与深水港口,是东南亚原油进口和成品油出口的重要基地;下游产业及其配套产业是精细化工,根据这一产业特色,在具体实验项目选材中,以石油天然气化工和精细化工为主线展开,鼓励学生和指导教师选取与本地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相关的实验课题;三是贴近科研方向选编实验内容,教学与科研设备之间形成互补。教学设备的通用性、易操作性、耐用性较好,但专用性和系统性不强;科研设备的专用性强、精度高、操作难度高、台套数少,两者可形成互补。

三、已经取得的效果,经过近三年的摸索和实践,化工综合实验室的开放实验已经取得较好效果

1. 学风明显转好。

由于在研究生入学、就业面试等方面,参与开放实验的学生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所以学生从大二的第二学期就开始主动联系,积极参与开放实验,由于化工综合实验室不能完全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剩余部分学生只能安排在教师研究室,与研究生一起参与教师主持的科研工作。节假日和寒暑假是学生参与开放实验和课外科技创新研究的高峰时段,各个实验室几乎都是灯火通明,都有本科生参与研究工作,这是非常难得和令人感动的学风转变。

2.

在国内举办的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赛事中频频获奖,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化工节能减排大赛、和氏璧杯化工科技竞赛、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化工是我校获奖最多的专业,大部分作品是在开放实验室基础上完成的,仅2010年获得的科技创新竞赛奖励达到8项以上。

3. 学生的实验技能明显提高。

据我们调查,实验技能是研究生入学面试的重要内容,2007年以前,我校化工专业推免生和报考生中,被重点院校和中科院系统面试的淘汰率很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实验技能缺乏。但近3年来,凡参与开放实验的学生,面试阶段都能熟练回答从实验室安全、基本操作到设计研究思路等方面的问题,没有一个被招生单位淘汰,被中科院系统录取的研究生人数明显增加。

4. 学生精神面貌明显改善。

学生通过较长时间的实验室锻炼,学生明显变得自信、成熟起来,在考研面试、就业面试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为培养学风好能力强的学生,为社会输送人才是高校永恒的主题;实现教学、科研资源共享,提高设备利用率是提高教育科技投入效益的主要途径。总之,开放实验室为实现仪器设备在教学、科研中的共享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手段,更为培养高水平的人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这一手段和平台不仅对学生也会对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有所裨益。应用好这一手段和平台则需要教师、管理者及其学生都共献智慧、共担责任,进而共享利益。

参考文献

[1]丁北生, 黄玉玺, 王洁, 等.适用于综合能力培养的开放实验室建设[J].实验室科学, 2009, 12 (2) :132-135.

[2]许辉, 魏莹, 侯海鸽, 等.地方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及运行机制的探索[J].实验室科学, 2011, 14 (2) :148-150.

[3]邓辉, 王冲.开放式实验教学流程的设计与实现[J].实验室科学, 2011, 14 (2) :8-10.

[4]林卉, 胡召玲, 赵长胜, 等.高校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27 (3) :152-155.

[5]段丽君, 余桂莲, 王运.农林高校化学实验室开放运行的探索和实践[J].实验室科学, 2010, 13 (5) :145-147

[6]陈虹.试论高校教学实验设备管理工作的改革[J].经济导刊, 2011, (23) :229-230

[7]刘彦臣, 李静, 建立一种有效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教学管理方法[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4, 21 (2) :99-101.

[8]王静.完善实验设备的管理和使用提高实验教学水平[J].实验室科学, 2008, (5) :174-175

上一篇:投资与消费下一篇:花境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