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教育

2024-12-18

时事教育(共12篇)

时事教育 篇1

一、中学时事教育的定义

中学时事教育主要是指对中学生进行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及有关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教育。具体来说中学时事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 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影响, 在受教育者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过程中对受教育者进行国内外形势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的学习和宣传, 使受教育者形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情感, 进而产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活动过程。 (1)

二、中学时事教育的特点

1.内容广泛性。

由于时事具有广泛性的特点, 因此中学时事教育的内容丰富、广博, 种类繁多, 涉及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不同种类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事件。

2.方法多样性。

由于中学时事教育的内容丰富、广博, 决定了教育方法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王明泉认为可采用: (1) 时政演讲; (2) 新闻分析; (3) 小记者招待会; (4) 报刊摘评; (5) 时政沙龙; (6) 时事点评; (7) 时事辩论; (8) 时政报告; (9) 时政板报; (10) 时政知识竞赛等形式进行。 (2) 樊海珍认为可采用: (1) 组织收看; (2) 专题讲座; (3) 新闻快递; (4) 时事竞赛; (5) 擂台赛; (6) 答“记者”问; (7) 创办手抄小报; (8) 笔记展评; (9) 专题讨论等形式进行。 (3)

3.教学趣味性。

中学时事教育的内容涉及天南海北, 包括各种奇闻逸事、各地风土人情, 从而给学生带来极大的新鲜感和乐趣, 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4.新闻时效性。

中学时事教育的内容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国内、国际的时事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每天、每周、每月、每年的热点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在进行中学时事教育时紧跟时代变化, 把握当前热点, 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时事教育。

5.对象的特殊性。

中学时事教育的对象是中学生。他们正处在接受教育时期, 可塑性强。面向中学生的时事教育, 应当把学生看作教育的主动参与者, 通过详尽丰富的数字和材料, 让客观事实本身来说话,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 使他们通过中学的学习生活实践, 逐步使自己成熟起来。

三、中学时事教育的重要意义

时事教育的内容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 是保证思想政治课教材相对稳定的重要环节。 (4)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通过有效的方法进行时事教育既能使思想政治教学紧密联系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 又能弥补教材相对于形势发展滞后的不足, 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逐步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和价值观。

近年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中宣部和教育部颁发的文件都明确提出了加强中学时事政策教育的要求。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国情教育, 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正确认识当前存在的矛盾和困难”;“要加强时事政策教育, 保证每周一课时对学生进行时事政策教育和相关的专题教育”。 (5) 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学时事教育的几点意见》中指出:“必须提高对中学生进行时事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时事教育主要是指对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及有关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教育。它对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 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 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逐步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和价值观, 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 这也是对青少年进行生动、活泼的国情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6) 2004年教育部制定颁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也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 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 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 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7)

四、时事教育中“时事播报”的运用

在实际教学中, 时事播报的进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大多数教师只是让学生简单地朗读几条新闻, 不管学生所读是何内容, 都不加以点评。这不能充分发挥时事播报的功能, 也不能达到时事教育的目的。

我认为, 要充分发挥时事播报的功能, 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 新闻的选择

时事播报的顺利进行首先需要一个符合政治课需要的新闻。如果教师不加以指导, 学生通常就会从他自身的兴趣出发选择新闻, 如男生可能选择NBA的新闻, 女生就可能选择娱乐新闻。很明显, 这些新闻不一定是政治课时事教育所需要的新闻, 因此, 首先要指导学生选择符合政治课需要的新闻。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选择新闻。

1.实效性。

时事形势有着新闻性的特点, 在运用时事教育时要抓住时间的特点, 新闻强调一个“新”字, 不能等到时过境迁再去进行选用并讲解。因此, 要指导学生选择最近发生的事件, 而不是陈年往事。

2.典型性。

在众多的新闻中, 我们必须让学生学会选择最具有特点、最典型的新闻进行播报。时事新闻的选择要根据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 选择近期发生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的发展情况及对国际形势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内容。 (8)

3.实际性。

要选择与学生生活有关的新闻, 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 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 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9)

4.正面性。

选择的新闻应充分体现国家改革开放的重大成绩, 宣传党和政府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二) 新闻的讲述

学生选定新闻后, 还需要通过语言的表述完成时事播报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不应该是简单地让学生朗读新闻后就大功告成的, 这样做只能帮助学生了解当前所发生的国际、国内大事, 不能充分发挥时事播报的功能, 培养学生的能力。我认为, 在学生新闻讲述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新闻播报不应“读”, 而应“讲”。

面对一条完整的新闻, 学生要在规定的有限的时间内播报出来, 这就要求学生不能通篇朗读, 而要事先对整个新闻进行加工、整理, 以求用简短、有效的语言把新闻讲述清楚。这样操作, 培养了学生对信息的搜集, 整理, 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并对自己所讲述的新闻印象更加深刻。

2.新闻播报不应满足于“讲”, 而应重视“想”。

时事播报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了解时事的层次, 还应结合时事, 引导学生思考,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 学生讲述新闻完毕后, 还应要求学生针对此新闻, 发表自己的感想。通过此步骤, 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这条新闻所蕴涵的道理, 培养他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人类的良好品质,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新闻播报不应只是学生讲, 教师也应讲。

学生限于自身的能力水平, 有时不能准确地理解新闻, 讲述的内容可能有偏差之处或不足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讲解点评。教师通过对学生整个时事播报过程的讲解点评, 一方面可以指出学生的不足或错误的地方, 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全体学生对此条新闻的理解水平, 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

(三) 其他需注意的一些细节

1.学生讲述的仪态。

要向学生传授一些演讲的技巧, 及时指出学生在新闻播报时不正确的仪态, 尽量帮助学生学会落落大方地进行新闻播报, 克服诸如害羞、笑场等负面情况的出现。

2.注重活动的参与面。

要发动全班同学参与时事播报,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千万不能固定指派若干学生充当时事播报员。

3.教师点评要公正客观。

教师在点评时应就事论事, 对每个学生给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教师还应加强时事方面的学习, 提高理论水平, 这样才能做出公正、客观、精彩的点评。

4.活动应循序渐进。

学生的能力与情感也不是一天就能培养出来的。在操作的过程中, 应考虑到不同年级, 不同水平学生之间的差异, 先易后难, 逐步引导, 循序渐进, 在不同的阶段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时事播报的不同要求, 让学生逐渐提高水平, 锻炼能力。

5.活动应尽量结合社会生活实践。

对学生所讲述的新闻, 要认真寻找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之处。尽量让学生把在课堂上通过讲述、分析新闻所弄懂的道理贯彻、落实到日常生活之中, 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素质。

摘要:时事教育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 是保证思想政治课教材相对稳定的重要环节。时事教育的方法很多, 时事播报是其中常见的一种。本文对时事播报的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进行了积极探索, 针对课堂教学实际, 分析了如何操作才能充分发挥时事播报的功能, 发挥时事教育的功能。

关键词:时事教育,“时事播报”,操作方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学时事教育的几点意见[R].教基厅, 199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实验) [R].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3]王明泉主编.中学时政教育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4]范树成, 周淑萍编写.思想政治课教学论[M].北京: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3.

[5]冉汇真.中学时事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涪陵师范学院报, 2002 (3) .

[6]李树青.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时事教育的关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1999 (01) .

[7]安然.中学时事教育研究, 优秀硕博论文库, 2006.

时事教育 篇2

1、一周要闻时政演讲。

内容包括国内国际,涉及政治、经济、科技、军事、体育等各个领域,也可讲有地方特色的内容,要求学生事先做好卡片,要求在内容相对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这种方式较适合低年级学生。

2、专题评析时政演讲。

一周要闻时政演讲由于内容多,演讲时间有限,不太可能对国内外的重大事件、热点问题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因此专题评析时政演讲就成为重大事件、热点问题时政教育的较好形式。如朝鲜核问题,党的十四大、十四届二中全会、四中全会的召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发行等。由于专题评析时政演讲有一定难度,也能体现学生的能力,适合让一些成绩较好能力较强的高中学生担任评析员。

3、时事追踪评析。

国际、国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大大小小的事件。任何事件都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只有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把握事件发的全过程,才能认清事件的本质。当国际、国内的一些重大事件发生成为热点问题时,我们不能满足于一周要闻演讲和专题评析,而是要按期发展的线索和趋势,作连续性的评述分析。

4、时政知识介绍演讲。

时事政策教育中,往往涉及许多时政知识。如我国的复关问题,教师就有意安排同学在时政演讲时专门介绍国际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有时是学生主动讲的。由于经常进行时政知识介绍,并与国内外的重大事件相结合。不仅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国内外大事,也增加了知识面。

5、办好时政小报。

时事教育 篇3

然而,当今的社会每天都有大量的热点和焦点事件发生,相比之下固定的课本材料就显得过时和陈旧。2012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时事教育的意见》指出:开展以当前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及社会热点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时事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小学品德课堂中也需注入时事教育,让品德课堂充满活力。

一、更新观念,关注时事热点

1.课程性质的要求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课程的性质已决定了它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在教学上也比较特殊,必须紧密地联系现实,国际、国内和生活周边以及学生自己的思想实际。必须要以“动态”的现实去丰富“静态”的教材,也就是用最新发生的国内外时事,并且用它解释、证明教材内容。

2.课程标准的要求

《课标》中提到: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化的,课程资源的利用应为教学服務,力求切合实际。《课标》中还提到:国家和地区的一些重要事件或突发事件等,也是需要教师关注并加以整理、开发的资源。因此,在教学中要积极应用时事资源将丰富课堂教学,使之更有效。

3.学生发展的要求

现在的学生与电视、网络接触较多,因此尽管还是小学生,但他们的见识比以前多很多,认知能力也在不断增强。时事资源新鲜真实,传播广泛,具有说服力,拉近了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品德与社会”本身就是一门德育取向的课程,而时事资源中所蕴涵的层出不穷的有关信息能培养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使命感,养成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所发布的时事热点,对缺乏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的学生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另外,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最新发生的国内外时事更符合学生的求新求异心理,因而也更加具有吸引力。

4.适应时代的要求

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使地球成为一个“地球村”,学生学习的知识和内容不仅限于课本和自己的周边生活。不断扩展的生活视野和不断缩小的世界,让我们的学生要学会观察和思考。能够逐步掌握和不断提高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当代学生成长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越来越关心国家发生的事、世界发生的事。由于信息传播更加迅捷、传播渠道更加多样、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他们获得信息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发生的重大事件本质,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十分重要和紧迫。

二、有效选择,活用时事热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每天发生的那么多大事、要事、小事、琐事,哪些时事热点可以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发挥最佳的效果呢?应该选取怎样的热点材料呢?这是值得每一个思想品德课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时事热点应该是正面的积极的,时事热点应该是贴合教材的,时事热点应该是符合“三贴近”原则的。所谓的“三贴近”,就是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贴近时代。

时事教育是品德课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发挥时事教育在品德学科教学中的“效应”作用,提高品德课程的方向性、科学性、有效性;同时不断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其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育时事短评 篇4

杜绝虐童现象, 立法是关键

【新闻回放】2012年10月, 网络上流出一组温州幼师颜艳红虐童的照片, 照片一流出, 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不仅放在了颜姓老师虐童手段之残忍上, 同时也对受虐儿童的心理发育产生了极大的担忧。事发后, 颜姓老师被其所在幼儿园开除, 继而被刑拘。但是, 在起诉罪名上, 却一度引起争议。

【本刊点评】人身权, 是我国公民的最基本权利, 尤其是青少年儿童的人身安全, 更关乎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关乎我国未来的发展。而近年来我国教师虐童案屡发, 但却没有专门针对虐童行为的处罚罪名, 在我国师生地位长期不对等的现状下, 仅仅依靠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往往很难保证儿童的人身安全。我们常讲“东学西渐”, 那么, 西方有关打击虐童犯罪行为所制定的法律, 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02

名人作品入教材:且需谨慎

【新闻回放】2012年10月, 我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家的消息一传来, 有关莫言作品是否该入选中学生教材的话题引起热议。语文出版社称, 目前该社已确定将莫言作品收录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李敬泽认为, 不要低估中学生的理解能力, 莫言早期的短篇小说充满诗意, 非常适合中学生读。

【本刊点评】从语文教材删除鲁迅作品, 到选择莫言作品进语文教材, 有关名人作品是否应选入教材的争议一直存在。语文, 作为众学科的语言基础, 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形成文化素养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觑。因此, 在选编名人作品入教材时, 不仅要让师生参与其中, 还应广泛征求民意, 要选编贴近生活、于学生语言学习有益的文章进教材。决不能盲目追求名人效应, 使教材编写也陷入“功利化”怪圈。

03

莫让“等级”观念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闻回放】近日, 有网友发微博称, 邯郸馆陶县留庄中学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行军衔制。共设士兵、少尉、上尉、中校、大校、中将、上将等7种军衔, 最高军衔为上将。该校是一所有着800名学生的小学, “军衔制”是从2012年9月起实施的。该校校长称, 此举改变了以惩罚为主的管理模式。“一个月来, 效果不错。” (《河北青年报》2012年11月5日)

【本刊点评】“三人行, 必有我师”, 我国教育大师孔子如是说。作为以学习为最主要任务的学生, 自然应将这一教学相长的理念贯彻到底。而上述学校, 却将教育育人之本质目的异化为竞技, 这必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 必须尊重学生个体, 创设平等学习氛围 (包括师生平等、生生平等) , 如此, 方可达到取长补短、多元发展之目的。

04

落实教育公平:推行异地高考很重要

【新闻回放】国务院已经同意《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意见》, 并将适时发布。据统计, 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的有1260.97万人, 其中, 在小学就读的有936.74万人。 (2012年7月7日《河南商报》)

【本刊点评】高考, 作为全中国人民最为关注且关乎亿万高中毕业生命运的考试, 怎样做到公平、公正?一纸新政——异地高考的出台, 将教育公平又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希望随着异地高考的推行, 长期以来的“农民工子女升学难”、“高考移民”等普遍的社会问题都能得到较大程度地缓解。

05

教育怎能“流水线作业”?

【新闻回放】“开学一月摧毁六年教育观”, 一位家长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的自述文章在微博上引爆热议——“你担心孩子被学校教坏吗?”其中控诉的一条“学校整齐划一的要求摧垮个性化教育”在沪上家长中引发共鸣, 有家长爆料, 有老师规定小学生上厕所不超过三次, 孩子只好借上厕所的机会玩抽水马桶, 如此缺乏人性的规定令家长费解, 部分家长为保护孩子个性只好选择国际学校。 (《新闻晚报》2012年10月15日)

要重视对中学生进行时事教育 篇5

要重视对中学生进行时事教育

现在不少学生学习时事,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国家大事和世界大事知道得很有限,这种现象同学校教育有很大关系。时事政治在考试中所占比例不大,因此大多数学校对时事教育不够,有的学校甚至没有阅报栏,而且不少老师与家长认为,中学生没有必要关心国家大事,只有学好文化才是实在的。加之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生几乎成了游离于社会现实之外的“笼中鸟”。而当代青年学生正是跨世纪的一代,负有振兴中华的`使命,只有了解中国的过去与现在,才能激发他们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才能使他们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青年学生如果“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国家大事所知甚少,又怎么能树立起振兴祖国的宏伟志向呢?如何对广大青年学生实施行之有效的时事教育,使他们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崇高理想,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需要认真对待的一项重要任务。

时事教育 篇6

【关键词】 政治教学 时事教育 思想政治

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要渠道,时事教育对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可以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笔者认为实施时事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需要,我们要重视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优势,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学习水平。下面笔者根据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来谈谈时事教育的重要性与对策。

一、高中政治教学时事教育的的重要性

时事教育是指依据中学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在与学生的互动中,通过了解近期的国内外形势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国内外大事等内容,使中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形成社会主义情感,培养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增强主人翁责任感的活动。时事教育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新课标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作为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环节,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也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叶圣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真正对学习感兴趣的时候,他才会用心地学习,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时事教学生动形象,与现实联系紧密,可以给予学生新奇而真实的刺激,改变传统政治教学的枯燥乏味的理论学习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时事学习诠释教材理论,加深学习理解。思想政治理论侧重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理论,内容相对稳定,具有系统性和抽象概括性的特点,且教材材料有滞后性,时事教育侧重于学习当前国内外的大事以及党的方针政策、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成就等等,其内容具有时效性、零散性和灵活性特点,能够对政治教材起到诠释作用、辅读作用及证据功能,这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时事教育与政治课教学结合,能使抽象的政治课教学情景化、形象化,从而减轻学生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时事一般是近期的国内外形势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国内外大事,材料新鲜真实,加上报刊传播媒体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在让学生了解国际、国内形势的同时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政治情感,这种情感能转化为爱国情感。

(4)提高学生高考的应试能力。把时事热点材料与教材基本理论知识相结合,突出对学生的理解、分析、运用等能力的综合考查,是近些年来政治高考的一个重要特点。以一年的时事或以时事为情景材料设计题目,在近几年的政治高考试卷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以2008年高考文综的政治试题为例,在12道选择题中,以一年来的时事为背景材料设计的有第24题(十七大报告内容),第26题(近几年来的“东蔗西移”),第28题(我国近几年来的外贸依存度),第29、30、31题(以2008年春节前后南方的冰雪灾害为背景材料),第35题(中日领导人从“破冰之旅”到“融冰之旅”的互访)。主观题的38题以2007年以来,国际粮食价格上涨,世界范围内粮食危机为背景,39题考虑到2008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因此考查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这些题目的分值占试卷总分的80%,尤其是主观性试题,无一不是迎着时事热点、重点问题上,不仅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而且考查学生对时事热点、重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认识水平,将理论联系实际推向更高层次,并体现出知识、能力、觉悟的有机统一,对推进素质教育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鉴于政治高考的这一特点,我们在进行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时事教育的渗透。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时事教育的对策分析

时事教育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性决定了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渗透时事教学,这样才能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在政治教学中进行时事渗透呢?

(1)新闻讨论。新闻讨论是对学生感兴趣的新闻在背景、前景和解决策略等方面和学生进行讨论。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新闻、联系课本知识讨论新闻和教师点评三个环节组成。教师在新闻讨论中要注意三个方面。首先,在时事材料的选取上,需要做到:紧扣教材知识、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紧贴当前形势、紧抓事例典型。其次,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再次,对学生的创意进行鼓励。如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8年11月27日起,央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1.08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公积金贷款降0.54个百分点。这样一则新闻,可以由教师介绍给学生,也可以让学生搜集发布,教师指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角度进行分析,联系教材宏观调控、货币政策、投资的选择和消费等知识进行分析。

(2)课前五分钟读新闻并点评。利用课前五分钟,轮流安排学生读报纸杂志中的新闻(可选择《中学生时事政治报》、《半月谈》、《时事报告》中的新闻),然后发动其他学生讨论,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激发思维的火花,而教师则需做好总评工作。这种方法体现了时事教育的及时性和经常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时事的自觉性。在五分钟的时事点评中,不仅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创新能力,还能使师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增强了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3)时事宣传园地。组织学生利用班级中的黑板报,安排“时事园地”这一版块,刊出最近发生的国内外要闻,如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三中全会的召开,2007年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的“破冰之旅”和2008年中国温家宝总理的“融冰之旅”,美国的次贷危机,美国总统的选举等问题。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们系统地把握时事内容,并能结合课本内容进行分析。

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时事知识竞赛、时政演讲比赛、社会调查等方式,把时事教育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结论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联为明朝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时事教育,恰当使用时事材料,有效开展时事教学,能有效弥补教材的相对滞后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越来越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时不要忘记对学生进行时事教育。

参考文献:

[1]陈虹.将时事教育引入课堂.当代教育科学,2006:16

[2]安然.中学时事教育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宋丽.试论时事教育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贵州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教育时事短评 篇7

据日本产经新闻近日报道, 日本文部科学大臣下村博文日前公布了关于实施6天上学制的讨论情况, 今后将由各地区自行判断是否实施6天上学制。为方便各地区开展6天上学制改革, 日本将修改现行的学校教育法实施规则。

日本于今年3月成立上课制相关探讨小组, 讨论应由全国统一导入还是根据各地区自行判断实施6天上学制。根据小组的研究结果, 若采用全国统一导入6天上学制方案, 必须改变现有的教职员工工作体制、修改相关法律, 涉及诸多后续问题。而由各地区自行决定6天上学制的改革方式, 则只需从现行的学校教育法实施规则入手, 导入6天上学制变得更加容易可行。

目前, 日本已有2%的地区正在积极导入6天上学制。对此, 文部科学省将修改学校教育法实施规则相关内容, 促使全国各地区积极进行6天上学制改革。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3年7月10日)

01

课业减负, 必须杜绝形式主义

【新闻回放】2013年7月5日, 教育部发布暑期工作通知, 要求各地中小学校要控制课外作业总量, 小学一至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 其他年级要创新作业形式, 适当减少书面作业。要召开一次家长会或致家长一封信, 引导家长不要盲目给孩子报各类补习班, 引导学生自主合理安排活动内容和活动时间, 让孩子过一个轻松、快乐的假期。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严格落实国家有关规定, 禁止组织学生集体补课、有偿补课。

(《京华时报》2013年7月6日)

【本刊点评】当今, 减负的口号往往喊得很响, 如明令禁止假期补课, 从完成时间来控制家庭作业的量, 等等。但在以考试为手段、以分数为标准来作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素质的大背景下, 为应对选拔性考试, 学校、学生家长及学生本人又不得不非自愿“主动”要求补课, 此乃课业减负形式主义的根源之一。要终结这一现象, 就要从改革评价制度入手, 增加学生素质考核的内容, 并与学生升学真正挂钩, 同时, 还要逐步缩小学校教育差距, 给“择校热”降温, 这样, 才有助于学生平等地接受教育, 减负的实现自然也就指日可待了。

02

加强读书指导, 实现“读书启智”

【新闻回放】为了加强对中小学校的阅读指导, 增强图书资源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支持力度, 提高中小学的阅读素养与学习能力, 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于2013年6月20日—22日在北京西藏大厦召开了中小学阅读指导与图书资源建设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田慧生主任与刘昌亚副司长的讲话展开了积极讨论, 分别从教研、教学、培训和配送等方面就如何使中小学生有书读、读好书建言献策, 纷纷表示将继续参与中小学阅读图书推荐项目, 为中小学图书馆 (室) 建设和中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2013年7月8日)

【本刊点评】日前, 《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当前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明显增加, 但在内容的选择上, 多以“玄幻、惊悚、恐怖”等题材的图书为主。而许多幼儿出版社在图书编辑中, 也单纯注重强烈的视觉冲击, 却忽略了青少年学生身心的健康、人格的健全发展。为此, 学校及家长有必要对青少年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有益的书, 并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甄别, 从而对图书的内容做出正确判断。也只有那些能陶冶学生心灵, 引领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书籍, 才能帮助学生达到“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03

保障学生安全, 不能搞一刀切模式

【新闻回放】韩亚航空失事, 2名参加学校组织的夏令营的女生遇难。这随即引来社会舆论对暑期夏令营安全的质疑, 有一些家长已经考虑取消孩子的出游、游学计划, “哪儿也不去了, 留在家里最安全。”而组织夏令营的学校所在的浙江衢州, 已叫停夏令营。

(《大河报》2013年7月8日)

【本刊点评】作为未成年学生监护人的家长及教师, 有责任尽最大努力保护他们的安全, 但同时也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 使之逐步培养起自主生活的能力, 只有这样, 才能较好地融入社会, 为独立生活奠基。因此, 绝不能因为学生出游发生了安全事故, 就相应地停止所有出游、游学活动, 类似因噎废食的做法显然不可取, 它不仅与安全教育的初衷相违背, 而且还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诸如学生对家长、教师的过度依赖, 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严重欠缺, 等等。爱是给孩子自由, 是不禁锢, 保障学生安全并不等同于“圈养”教育, 对出游搞一刀切, 是对学生成长的不负责任, 要坚决予以杜绝。

04

技能培养助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新闻回放】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日前在德国莱比锡落幕,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赛后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通过此次世界技能大赛, 以及年轻选手亲身的经历, 证明了技能成才是一条广阔的职业人生道路, 可以成为中国大多数年轻劳动者实现自我梦想的捷径。技能人才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可以创造更多的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由世界技能组织主办的世界技能大赛始于1950年, 目前每两年举办一次, 旨在展示和交流职业技能、构建加强技能合作的重要国际平台。在近几届比赛中, 主办方设置的比赛项目涵盖了机械、建筑、网络、服务和创意产业等领域。

(中国新闻网2013年7月10日)

【本刊点评】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 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旨在改变以分数衡量学生的陈旧标准, 使教育真正实现去应试化。因此, 只有改变模式化教学方式, 根据学生的特点, 实行因材施教, 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发展特长, 技能培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并在学生能力养成过程中有用武之地。正所谓“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 强化技能培养, 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素质全面养成, 对其在今后职业生涯中的发展也必将大有裨益。

05

改“知识本位”为“能力本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新闻回放】据教育部网站消息,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辛涛2013年6月18日就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等有关情况进行解读时指出, 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将教育评价的重点从原来重视学生学业水平转移到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具体实施教育评价提出了新要求, 要摒弃传统单一的“知识本位”评价方式, 建立全面综合的“能力本位”的评价新理念。

(中国新闻网2013年6月18日)

教育时事短评 篇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举行论坛推进全球公民教育

据联合国教科文网站近日报道, 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 学习者不仅要具备认知的知识与技能, 也要学习价值、态度和沟通技巧以作为重要的补充, 这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韩国于日前在首尔举办的全球公民教育 (GCE) 技术研讨会上获得的主要结论之一。

全球公民教育的第二次研讨会——第一届国际教科文组织全球公民教育论坛, 将于2013年12月2日至4日在泰国曼谷举办。这次论坛将会进一步深入研讨“全球公民教育”这一主题, 主要通过探索政府、民间团体、学术研究团体等支持者对于“全球公民教育”所实施的政策、研究与实践、外联与伙伴关系建 设的相关措施。在这次论坛上, “全球公民教育”这一领域的创新与最新趋势也会被强调、讨论与记录。人们也期望通过这次论坛向各参与国家提供发展伙 伴关系网络、分享经验与理念、优先实施全球公民教育的机会。

(中国教育报)

01

招考分离下的文理不分科将有助于教育深化改革

【新闻回放】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 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到, 未来将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新华社2013年11月9日)

【本刊点评】文理分科从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开始即实行, 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应试负担, 但也同时导致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偏差较大, 在学生知识结构尚不完备、对自身潜能的认识还不够深刻的情况下进行分科, 显然也限制了学生未来的自主发展。为此, 在招生、考试相对分离的情况下, 通过让学生全面接受学科教育, 并在学科教育的过程中, 对其进行科学素养及人文精神的培养, 无疑是契合素质教育的内涵的。而这才是教育深化改革的最终目的, 是让学生实现全面自主发展的必经之路。

02

学前教育免费能否全面铺开?

【新闻回放】日前, 南京市委、市政府出台从学前教育到成人教育的一揽子改革计划与发展目标, 其中包括实行学前一年免费教育, 幼儿助学券政策可能会调整为针对困难家庭的补偿性政策。

(《中国教育报》2013年11月9日)

政治课堂要关注时事教育 篇9

一、时政题的特点

热点与教材结合。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起来, 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能力, 特别是理解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以时政新闻切入, 以新闻事件作为试题内容, 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总之, 要求学生在解答过程中, 能根据时政材料要求, 运用课本的有关知识组织答案, 做到要点突出、条理清晰, 避免材料、教材观点“两张皮”。

二、学生的问题表现

基础知识不扎实, 对书本知识不熟悉, 缺乏对问题的全面思考, 只是对教材知识一味摘抄, 无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 一道综合实践题, 要求学生分析评价漫画, 山西经济的转型发展。煤山上站立一个人, 头顶是JDP, 在旁边是排放黑烟的大烟囱, 还有标有转型字样的梯子。在实际审题过程中能理解漫画含义并且能为山西的转型发展提供金点子的学生凤毛麟角, 这说明大多数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灵活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我们的学生正常情况最少应该看出来煤山代表资源, 我们山西的经济增长 (JDP) 主要靠煤炭产业支撑, 烟囱黑烟说明我省环境污染严重, 我们的高增长背后是高耗能、高污染, 所以我们必须尽快实现经济的转型发展。改变这一现状, 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省战略,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减低能耗, 减少污染, 提高能源利用率, 发展新能源, 提倡低碳环保生活, 从而使我省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发展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除此之外, 学生自身存在一些不良的习惯, 如, 学生在解答时政主观题时, 乱抄课本和资料, 文不对题, 条理混乱。还有一些学生在书写时, 不注意字迹的清楚工整和卷面的整洁干净等。

三、时政教学建议

经常要用课本知识分析时政材料, 并且形成常态化。师生要关注每日新闻, 关心国内外重大事件, 重点关注国内重大时事, 特别是政治、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

从近几年的中考试卷来看, 越来越偏重于对热点问题的考查。教师在日常授课中, 渗透时事内容, 及时地给学生多介绍一些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同时运用课本上学过的基本知识对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 引领学生关注周围生活。适时地将时事作为情境载体, 结合学生认知实际, 编制不同题型的练习题, 进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做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有针对性地分类应用。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 要注意收集国内国际科技、经济、政治、社会上的热点材料, 特别是与青少年健康成长密切相关的热点材料, 并把这些时政热点内容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能够自主进行专题学习, 将书本中抽象的概念内容生活化, 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小事中去认识、领悟书本知识。

课堂上对政治理论的应用和分析很重要, 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决定了他们回答问题的高度。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等一系列理论。这些理论主要出现在初三阶段。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对这些理论要作分析, 让学生简单知道这些理论的含义、意义, 特别是不同阶段的理论不同的历史背景与指导作用。

如何作好时事政治教育 篇10

关键词:时事政治教育,目的性,针对性,途径

时事政治教育是使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现实生活中国内外重要政治事件, 提高贯彻、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的教育。它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学生及时、准确了解国内外发生重大事件的窗口。加强时事政治教育是贯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和主动性。下面笔者就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如何做好时事政治教育谈几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把握时事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 增强教育的目的性

中学的时事政治教育要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精心选取时事素材, 紧密联系中学生的思想实际, 大力宣传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满怀豪情地宣传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和国际社会的最新消息和动态, 使学生把握住我们所处的时代, 认清我们所处的世界, 最终解决学生的“旗帜”问题。

二、把握时事政治教育特点, 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1. 注意时事政治的时效性。

时事是指最近发生的事件, 在电视台和报刊等媒体上称之为新闻, 由于其较强的新闻性和现实性, 往往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时过境迁、时间拉长使其教育作用不大, 教育效果欠佳。所以时事政治教学要做到及时、迅速, 切不可把“新闻”变“旧闻”, “新闻”变“历史”。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一些政治教师往往不重视和加强时事政治教学, 只在考试前找几道时事政治题目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 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是违反教学规律的, 是不可取的。它达不到时事政治教学应有的及时、迅速的教育效果。时事政治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密不可分, 作为政治教师, 除了应做好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外, 平时还应该勤搜集整理时事政治资料, 当天的新闻报纸必看, 当天的新闻广播必听, 电视新闻必看, 经常翻阅《半月谈》等有关时事政治的书刊报纸, 以便于把搜集到的最新时事政治及时、迅速、准确地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从中受到最新的思想教育。

2. 注意时事政治的选择性。时事政治教学每天都有

新的内容, 涉及政治、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军事、体育等社会各个领域。这就要求我们具有时政敏锐力, 做个有心人, 在各种时事中, 删繁就简, 去粗取精, 选取一部分有意义、有价值、有重大影响、有代表性的时事政治材料进行教学, 使学生能正确了解和掌握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 并从中受到教育。

3. 注意时事政治的实践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 也是时事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我们在进行时事政治教育时, 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注意从实际出发, 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既要讲本质和主流, 也要讲问题和困难;既要从理论上讲清道理, 也要注意解决学生所关心的实际问题;既要注意同其他教育渠道和途径密切配合, 也要坚持正面教育和积极疏导;既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育规律, 又要做到生动活泼, 收到实效。

三、拓展时事政治教育的途径

除了在思想政治课上认真上好时事政治教育课外, 我们进行时事政治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 主要有: (1) 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 如上网、听广播、看电视、读报刊, 及时注意形势发展动态; (2) 把政治课同时事政治结合起来, 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形势和国家的政策; (3) 抓住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注意的焦点问题, 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 开展时事政治教育活动; (4) 走出课堂, 接触社会, 通过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 加深学生对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 (5) 把时事政治教育当作信息教育, 培养学生的信息观点, 使学生重视对外部信息的接受、储存、整理、分析及反馈。

总之, 时事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认清形势, 明确任务, 振奋精神, 发愤图强具有重要作用, 为此我们应采取多种方法, 作好时事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许嘉璐.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政治卷[M].沈阳:沈阳出版社, 1990.

浅谈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时事教育 篇11

【关键词】政治教学时事教育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57-01

高中政治教学的内容对于正在成长的高中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关键的作用。当前是知识经济时代,是否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对社会的发展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是学生有效面对新时代挑战的关键。高中政治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紧扣时代的主题,抓住国际和国内的热点新闻,开拓学生的视野,实现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时事教育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新课标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叶圣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真正对学习感兴趣的时候,他才会用心地学习,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时事教学生动形象,与现实联系紧密,可给予学生新奇而真实的刺激,改变传统政治教学的枯燥乏味的理论学习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有助于诠释教材理论,加深学习理解。思想政治理论具有系统性和抽象概括性的特点,且教材材料有滞后性,时事教育侧重于学习当前国内外的大事以及党的方针政策、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成就等等,其内容的时效性能够对政治教材起到诠释作用、辅读作用,这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时事教育与政治课教学结合,能使抽象的政治课教学情景化、形象化,从而减轻学生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

3.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时事一般是近期的国内外形势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国内外大事,材料新鲜真实,加上报刊传播媒体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在让学生了解国际、国内形势的同时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政治情感,这种情感能转化为爱国情感。

4.有助于提高学生高考的应试能力。把时事热点材料与教材基本理论知识相结合,突出对学生的理解、分析、运用等能力的综合考查,是近些年来政治高考的一个重要特点。以一年的时事或以时事为情景材料设计题目,在近几年的政治高考试卷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主观性试题,无一不是迎着时事热点、重点问题上,不仅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而且考查学生对时事热点、重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认识水平,将理论联系实际推向更高层次,并体现出知识、能力、觉悟的有机统一,对推进素质教育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鉴于政治高考的这一特点,我们在进行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时事教育的渗透。

二、将时政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方法

时事教育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性决定了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渗透时事教学,这样才能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将时事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增强教学效果呢?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总结出多种时政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并将其灵活地运用于政治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1.课前五分钟读新闻并点评。利用课前五分钟,轮流安排学生读报纸杂志中的新闻(可选择《中学生时事政治报》、《半月谈》、《时事报告》中的新闻),然后发动其他学生讨论,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激发思维的火花,而教师则需做好总评工作。这种方法体现了时事教育的及时性和经常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时事的自觉性。在五分钟的时事点评中,不仅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创新能力,还能使师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增强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分析时政热点的同时应加强教师的事先指导,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整合时政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理论与现实、知识与能力的统一,让学生能够在演讲中切实提高能力,活动的开展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2.时事宣传园地。组织学生利用班级中的黑板报,安排“时事园地”这一版块,刊出最近发生的国内外要闻,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们系统地把握时事内容,并能结合课本内容进行分析。

3.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利用课堂教学有的放矢的引入时政。要使学生学有所获,知行统一,就必须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出发,有目标的入时政。这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材,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处理教材,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用精练的语言准确的传授基础知识,揭示知识内在联系,教会学生在体系中把握知识。在此基础上,合理利用课本事例,恰当引入时政。从而使政治课教学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为了使引入的时政事例具有针对性,教师要注意博采,广泛选材,电视、广播、报纸、网络都是选材的常用信息渠道,要注意精挑细选、归类存档。一般来说这些材料最好是学生熟知的,别总搞独家报道。独家报道虽可以引一时之趣,却会使学生感觉到距离千里。因此我常从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经济半小时、生活、本市晚报等学生熟悉的材料中选择。学生常有“怎么我没有想到?”“原来个中竟有如此奥妙!”的感慨。渐渐也在日常生活中去寻找这种平凡中寓神奇的感觉,这种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政治课对生活的指导性,由此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和求知欲,并培养了良好兴趣下的自主学习精神。这比传授知识本身具有更大的意义。

4.练习巩固。将相关时政资料作为背景材料,设计成习题,让学生分析,以巩固知识,了解时事。这也是将时事政治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一种常用途径和重要方法。比如:在巩固“一分为二”这一矛盾分析方法时,可结合“建国六十周年来,我国所取得的成就和现在存在的问题”这一时事进行习题设计,让学生在分析中既培养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也更深刻地了解我国的国情。

三、注意事项

将时政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学中,应把握好时政材料的选择,一般来说,时政材料应具备以下要求:

1.针对性:时事材料是用于辅助教学的,因此应具备针对性,即能够与教材知识密切联系。教师在筛选材料时,要找准时事与教材的切合点,切忌生搬硬套,脱离教材。

2.时效性:时政教育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时事信息应是最新的,而不是已成昔日历史的材料,这也是政治学科时代性特点的体现。

3.思想性:政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思想教育,因此,时政材料在选择上应体现正确的立场,能使学生在重大的政治问题上明辨是非,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和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时事教育,恰当使用时事材料,有效开展时事教学,能有效弥补教材的相对滞后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越来越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时不要忘记对学生进行时事教育。

时事教育 篇12

然而, 当今的社会每天都有大量的热点和焦点事件发生, 相比之下固定的课本材料就显得过时和陈旧。2012 年,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时事教育的意见》指出:开展以当前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及社会热点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时事教育, 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 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 在小学品德课堂中也需注入时事教育, 让品德课堂充满活力。

一、更新观念, 关注时事热点

1.课程性质的要求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课程的性质已决定了它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因此在教学上也比较特殊, 必须紧密地联系现实, 国际、国内和生活周边以及学生自己的思想实际。必须要以“动态”的现实去丰富“静态”的教材, 也就是用最新发生的国内外时事, 并且用它解释、证明教材内容。

2.课程标准的要求

《课标》中提到: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 对于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 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化的, 课程资源的利用应为教学服务, 力求切合实际。《课标》中还提到:国家和地区的一些重要事件或突发事件等, 也是需要教师关注并加以整理、开发的资源。因此, 在教学中要积极应用时事资源将丰富课堂教学, 使之更有效。

3.学生发展的要求

现在的学生与电视、网络接触较多, 因此尽管还是小学生, 但他们的见识比以前多很多, 认知能力也在不断增强。时事资源新鲜真实, 传播广泛, 具有说服力, 拉近了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品德与社会”本身就是一门德育取向的课程, 而时事资源中所蕴涵的层出不穷的有关信息能培养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使命感, 养成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所发布的时事热点, 对缺乏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的学生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另外,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最新发生的国内外时事更符合学生的求新求异心理, 因而也更加具有吸引力。

4.适应时代的要求

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使地球成为一个“地球村”, 学生学习的知识和内容不仅限于课本和自己的周边生活。不断扩展的生活视野和不断缩小的世界, 让我们的学生要学会观察和思考。能够逐步掌握和不断提高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 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 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当代学生成长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 越来越关心国家发生的事、世界发生的事。由于信息传播更加迅捷、传播渠道更加多样、传播范围更加广泛, 他们获得信息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发生的重大事件本质, 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十分重要和紧迫。

二、有效选择, 活用时事热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每天发生的那么多大事、要事、小事、琐事, 哪些时事热点可以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发挥最佳的效果呢?应该选取怎样的热点材料呢?这是值得每一个思想品德课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时事热点应该是正面的积极的, 时事热点应该是贴合教材的, 时事热点应该是符合“三贴近”原则的。所谓的“三贴近”, 就是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贴近时代。

上一篇:非常规技术下一篇:脑卒中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