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网设备

2025-01-01

接触网设备(精选9篇)

接触网设备 篇1

在电气化铁路快速发展的状况下, 对接触网安全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列车时速提高、牵引定数增加、运行密度增大、检修天窗减少情况下, 如何将接触网设备故障对行车的影响限制在最小范围, 减小到最低限度,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1 接触网故障点的判断在事故抢修中的重要性

1.1 故障点的明确是判断故障性质、影响范围的基础。

故障发生后, 都会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反映出来。对故障表面现象各种反映的综合分析, 构成对故障性质、影响范围初始判断的依据, 而故障点位置的明确, 是初始分析判断正确与否的证明。绝缘闪络、击穿、隔离开关接触不良等典型故障具有故障表象各种反映不明显、故障点不明确的特点。往往造成判断故障点缺乏依据, 发生误判断甚至造成判断失误。

1.2 故障点的明确是故障抢修和设备恢复的前提故障发生后, 依据对故障表象各种反映的综合分析, 迅速对故障性质、影响范围、可能的故障地点进行初始判断, 并依据初始判断制定和实施抢修预案。在迅速查明故障点的准确位置后, 组织实施抢修方案。如果故障点不明确, 采用人工沿线路分头查找的老办法, 一是延误故障抢修, 二是扩大故障影响;采用分段停送电逐段查找的方法, 不仅会延长故障影响时间, 而且开关频繁分合无疑对设备产生不良影响。

1.3 故障点的明确是缩短故障影响范围影响时间的重要条件之一

准确判断故障点, 一是避免把时间浪费在查找故障点上;二是避免抢修人员来回折腾把时间浪费在路程上。准确判断故障地点后, 抢修人员可以最快的速度迅速到达故障现场。

2 故障点的判断

任何事物的发生和发展, 都有它内在的客观规律。接触网故障发生后, 都会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依据对故障表象各种反映的综合分析, 结合日常对各种故障处理经验的积累, 迅速对故障点、故障性质、影响范围作出准确判断, 指挥和指导故障抢修。

充分利用牵引供电系统安装的接触网故障探测仪, 依靠科技手段, 准确定位故障点。在接触网故障探测仪数据失真情况下, 现场人员、供电调度人员应依据对故障表象各种反映进行综合分析, 结合日常对各种故障处理积累的经验, 指挥和指导对故障点的准确判断和查找。现场人员、供电调度人员应掌握接触网季节性易发故障的基本规律。接触网设备露天架设, 属金属结构, 因此季节气候对接触网运行安全构成较大影响。季节更替时期温度的急剧变化、大风等, 都会引起接触网补偿装置、各种引线等设备参数的变化, 某个参数超过 (达不到) 规定值, 某一环节出现问题, 都可能造成故障的发生。如:入冬前、开春后设备参数变化大, 引起定位偏移、卡滞, 发生弓网故障。现场人员、供电调度人员应掌握特殊气象条件下接触网易发故障的基本规律。如:大风天气容易发生倒树、断枝造成接地故障;雷雨天气发生绝缘闪络、击穿、避雷器损坏以及塌方落石引起接触网故障几率较高;急剧降温天气容易发生卡滞;严寒季节隧道结冰发生烧断承力索等。现场指挥人员、供电调度人员应掌握接触网设备运行状态。基本掌握哪些区段 (站场) 设备处于运行稳定期或故障多发期;哪些设备运行比较稳定或运行稳定性差;一个时期内相关设备故障发生情况;管辖范围内超大修周期设备、新架设线路、新安装设备等。指挥人员、供电调度人员应掌握管辖范围内机车运行、线路施工、设备大修情况。掌握列车运行情况, 即运行对数、牵引定数以及由于电力机车运行引起的过负荷时间段、过负荷区间段等;掌握相关单位对牵引供电设备有影响的线路施工情况, 如工务大中修、隧道维修等对接触网设备安全运行可能造成的影响;接触网施工区段、变电所检修设备对接触网设备安全运行可能造成的影响。

3 加强联控工作, 扩大信息采集范围

加强机供联控。从乘务员手中取得第一手资料, 快速查找定位故障点。机车所处位置的接触网或车顶上有异物、机车绝缘子闪烙或击穿、机车内部故障等, 机车司机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反馈信息。特别是机车乘务人员, 运行固定交路时间较长, 在机车运行过程中间接监控接触网设备可及时发现接触网设备故障情况。加强工供联控。工务施工、巡道、维修等, 靠近接触网设备工作, 往往会注意到接触网设备的异常, 及时发现故障点。加强车供联控。车站值班员、扳道员等人员在查找故障点过程中有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存在及时发现故障点的几率。加强与路外人员的联控。路外住地人员反馈的信息在查找故障点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放电火花、放电放炮声音、断线、塌方、倒树、异物、放炮碎石等特殊现象都可以引起上述人员的注意并得到信息反馈。加强联控工作, 建立信息来源渠道, 扩大信息采集范围, 再综合故障表象各种反映并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判断, 准确定位故障点。

4 结束语

总之作为牵引供电系统工作人员必须不断总结和吸取以往查找故障点中的经验教训, 不断探索设备故障发生规律, 认真做好分析预测工作, 采取针对性措施超前防范。只有及时发现、快速查找到故障点, 对牵引供电设备故障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迅速恢复, 才能将接触网设备故障对行车的影响限制在最小范围, 减小到最低限度。

摘要:接触网设备故障点判断正确与否, 直接影响着故障抢修时的恢复时间。快速的查找到故障点, 迅速恢复正常运行, 可将接触网设备故障对行车的影响缩减在最小范围。

关键词:接触网,设备,故障点,判断

参考文献

[1]董昭德.接触网[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0.

[2]阎跃宣, 徐凤章[M].接触网, 1992.

[3]于万聚.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3.

接触网设备 篇2

第一部分

接触网故障的应急处置

一、接触网故障处置的基本原则 1.逐级负责,统一指挥。

(1)接触网故障抢修工作由铁路局应急管理办公室统一领导,实行铁路局、设备管理单位逐级负责制。

(2)根据故障破坏程度和影响范围的不同,由相应各级部门和单位组织协调辖区内的接触网故障抢修工作。

(3)接触网故障抢修工作必须服从路局供电调度员的统一指挥,抢修方案由路局供电调度员批准实施。

2. 先通后复、先通一线,先正线后侧线、先重点后一般。(1)为保证快速抢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允许接触网满足最低技术条件开通运行。

(2)必要时可采取变更供电方式(如迂回供电、越区供电、分段分束供电、AT供电改为直接供电、划小单元供电等)、降弓通过或设置无网区、限制列车速度通过等措施。

(3)抢修方案的制定既要考虑压缩故障停时,又要考虑正式修复的条件。

3.准确判断故障,细分供电单元,快速隔离故障,尽快恢复供电。(1)利用故障报告判断故障类型,利用测距装置判断故障地点。(2)通过操作车站内分束开关、车站两端的隔离开关、牵引变电所上网AF线单极开关、AT所附近绝缘关节开关,隔离故障点,将故障点迅速隔离在最小的供电区域内(一个分束或AT段),以便恢复对动车组(含电力机车,以下同)供电。

4.列调、电调紧密配合,相关专业综合协调。

(1)通过列调收集车务及相关专业人员异常信息的报告。(2)在接触网故障抢修时,接触网抢修作业车应按照救援列车办理,列车调度员应快速组织接触网抢修车辆进入故障地段。

(3)如因故无法开行接触网抢修作业车,接触网工区可通过供电调度员向列车调度员申请邻线动车组在车站临时停车,携带必需、简易工器具及材料通过动车组运送至故障点。

(4)根据故障情况,协调列车调度员采取降弓通过或反方向行车等方法组织行车,最大限度减少对运输的影响。

(5)短时间内不能恢复供电时,应协调及时调整行车组织方式(如跨线运输组织、反向行车、内燃机车救援等)、动车组运用方案,通知相关机务段、动车段、车站启动有关动车组交路调整、客运组织、旅客安全与服务等相关联动预案,并调配其它站段或施工单位等抢修力量增援。

5.属地工区快速出动、相邻工区快速增援。

当出现供电设备故障或铁路交通事故时,路局供电调度员除了通知设备所属工区快速出动外,还应根据故障的性质、修复的难易程度安排增援力量。增援力量到达故障地点,接受属地工区的指挥。

6.坚持预防为主。积极采取先进的预测、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提高接触网故障防范水平;加强接触网故障应急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抢修装备技术水平和应急救援能力。

二、故障判断 1.根据天气情况判断

(1)大雾天气。首先考虑绝缘闪络、击穿,“V”形天窗作业时渡线分段击穿;动车组受电弓支持绝缘子击穿引起接触网断线;接触网带电设备对跨线桥、管底面放电等。重点查找跨线桥、污染严重处所及动车组。

(2)大雪天气。除第1条所列项目外考虑上跨桥、管道上雪融化后结冰对桥底设备放电。

(3)雷雨天气。主要考虑避雷器是否爆炸,绝缘子击穿及雷电引起变电所跳闸、电缆头损坏、树木倒在接触网上等。

(4)大风天气。主要考虑是否网上有异物;树枝触网;树木倒在接触网上,PW线与AF线、开关引线随风舞动后绝缘距离不足放电等。

(5)冻雨天气。一般表现为跨越电力线断线,弓网放电。(6)气温急剧变化。主要考虑引线、电联接、供电线、正馈线、上跨桥下设备对地绝缘距离减小放电或过紧拉歪开关、避雷器等设备;补偿装置卡滞;线岔卡滞;悬挂交叉处是否产生摩擦放电现象。

(7)晴朗天气。主要考虑薄弱设备(线岔、关节、分段、器件式分相)引发的弓网故障;电缆故障;外单位施工地点部件脱落引发故障等。

2.根据跳闸时接地情况判断(1)永久接地。变电所断路器跳闸,重合闸和强送均不成功,可能由于接触网或供电线断线接地、电缆故障、绝缘子击穿、隔离开关处于接地状态下的分段绝缘器击穿、隔离开关引线脱落或断线、较严重的弓网故障、动车组故障、电缆故障、避雷器击穿、外界施工等。路局供电调度员要根据故标显示情况,有重点地通过列车调度员、车站询问列车乘务员等,以便进一步判断确定。

(2)断续接地。变电所断路器跳闸重合成功,过一段时间又跳闸,可能是接触网或动车组绝缘部闪络,树木与接触网放电,接触网与接地部分距离不够,接触网断线但未落地,弓网故障等。

(3)短时接地。变电所跳闸后重合成功,一般是绝缘部瞬时闪络、电击人或动物、网上飘落物、树枝烧断等。

3.根据跳闸报告内容判断(以下电流电压值归算至一次侧数值进行判断)。

(1)电压低(T/F线17000V以下)电流较大(1500A以上)阻抗角在70度左右,可以判断为金属性接地故障。

(2)电压较高(T/F线20000V以上)电流较小(1000A左右)阻抗角在40度以下,可以判断为过负荷(动车组过负荷阻抗角10~25度左右)。

(3)电压较高(T/F线20000V以上)电流较大(2000A左右)阻抗角不定,可以判断为动车组带电过分相。

(4)上下行同时跳闸,且两个馈线跳闸报告基本一致,可判断为上跨电力线或其它高空金属物同时坠落在上下接触网上并接地。(5)跳闸报告中谐波含量较大且出现二次谐波,可判定为动车组内部故障。

(6)两相邻所同行(上行或下行)同时跳闸(阻抗角根据各所情况分析),可判定为动车组带电过分相或分相开关闭合。

(7)电压为零,DL重合成功,负荷较大时跳闸,变电所发电压(PT)回路断线信号,可判定为电压回路断线。

(8)阻抗I段跳闸,一般为故障点较近(线路长度85%以内)的情况。

(9)阻抗II段跳闸,一般为故障点较远(线路长度85%以外)的情况。

(10)阻抗I、II段后加速同时动作,电流较大(2000A以上),可判定为接地故障。

(11)故标指示沿某列车运行方向移动,可判定为列车故障。(12)重合或强送失败的跳闸报告数据一般较为准确,应以此故测指示数值为准。

4、根据受电弓损伤位置判定

(1)受电弓上有伤痕,主要考虑动车组行走路径上的线夹偏斜、导线硬弯、分段、器件式分相消弧棒松动下垂低于导线面等原因造成。

(2)受电弓刮坏,主要考虑是线岔电联接位于始触区并且驰度过大;分段绝缘器技术状态超标;定位、支持装置松动下垂等。

5.根据外界反应判断

(1)车站、工务、电务、保安人员反映情况,主要有设备放电、部件脱落、断线;

(2)司机乘务员反映的情况,主要有网上异物、断线、刮弓等故障;(3)施工单位反映的情况,主要有营业线施工引发的故障。6.其他情况

(1)变电所馈线有电而接触网无电,可能是供电线断线,上网点断开,开关引线断线、常闭开关误动打开(未接地)等原因。

(2)变电所没有跳闸,但现场已经出现影响受电弓运行、突然降弓等行车的设备故障,可能是线岔脱落、吊弦折断、中锚松弛脱落、线索上挂有飘落物等没有接地但已影响行车的情况。

三、故障查找

1.路局供电调度员接到接触网故障信息后,首先依据相关变电所(亭)跳闸信息、故标指示、保护动作类型、动车组运行、相邻供电臂停电作业、上跨接触网的营业线施工、天气、变电所(亭)值班员巡视等各方面信息,迅速判明故障地点和情况(当故障点标定装置失灵时,可采取分段试送电、派人巡视等方法查找),通知列车调度员,向供电臂范围内的车站和动车组司机了解是否有异常情况或通知邻线通过动车组司机加强瞭望,帮助确定故障地点和状态,尽可能详细地掌握设备损坏程度和影响范围,及时与列车调度员办理接触网停电及行车限制有关事宜,迅速通知就近工区和设备单位调度,组织调动抢修队伍。

2.当变电所所在站区发生近点短路(故障点标定装置指示在3km范围内),自动重合失败后,应采用跳闸区段同方向另一供电臂末端分区所的并联断路器强送电(不得用故障供电臂上的变电所断路器强送电)。设有馈线故障性质判断装置的变电所,强送电前,还应投入故障性质判断装置,判断馈线有无永久性故障。有永久性故障,不得强送电。

3.强送电原则上不得超过2次,且应有适当的时间间隔,在下列情况下不能进行强送电:

(1)未确认停电供电臂内所有动车组已经降弓(除已确认动车组无故障外)。

(2)接触网巡视人员在查找故障,未与供电调度取得联系确认撤离到安全地带。

(3)机务、车辆等人员申请停电登车顶检查,尚未销令。(4)相邻线路有V形天窗作业,未取得联系。

4.路局供电调度员根据故障类型和实际情况,按以下程序组织故障判断与查找:

(1)跳闸重合成功。

1)查看断路器保护动作情况、T线、F线的电流、电压值、故标指示距离(公里数)等。

2)通知变电所值班员,巡视所内设备。

3)通知列车调度员,了解供电臂范围内的车站和动车组有无异常情况。

4)通知工区登乘动车组和线路外巡视设备,并告知跳闸故标公里数及供电单元内列车初步检查情况。

5)若本班查不到故障原因,交下班继续查找,并作相应记录。(2)跳闸重合失败 1)查看断路器保护动作情况、电流电压值、故标指示距离(以重合后跳闸的故标指示为依据)等;通知列车调度员停电供电单元名称、范围、未恢复供电前禁止向该供电单元发送动车组等。

a若馈线过电流保护动作,电流超过整定值且馈线电压不低于19kV,一般可判断为过负荷跳闸,应在2分钟内试送电(邻线路有V停作业时,先要询问作业组情况)。

b根据保护动作情况,判断正馈线或接触网故障。

根据跳闸信息判断为AF线故障时,可以通过断开上网点AF线单极开关、退出AT变,AT供电方式改为直供电方式恢复接触网供电。

2)通知变电所值班员,查看所内设备,了解各所设备是否有异常情况发生。供电调度员可通过远动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观察各牵引所、亭的设备状况及故标指示附近设备情况。

3)必要时通知相邻的两个工区做好抢修准备。

4)通过列车调度员,了解供电臂内动车组运行情况,供电臂内是否有施工作业,相关单位对接触网设备是否有异常信息反馈。相关接触网作业未消令时,要询问作业组是否有异常情况。要加强邻台供电调度员、列车调度员之间信息的沟通。

5)经过上述程序后未发现故障地点和跳闸原因,可安排进行试送电。a判断是否动车组(机车)故障。

在没有相应供电臂有关故障信息的情况下,为排除因动车组短路接地等故障跳闸,供电调度员通过列车调度员通知所在供电臂上的动车组全部降下受电弓后,进行一次强送电。若强送电成功,为防止动车组短路接地故障烧断接触线,供电调度员应再次停电,通过列车调度员通知供电臂内的其中一组动车组升弓后,供电调度员合闸送电确认;未发生跳闸后,供电调度员再次停电,并通过列车调度员通知另外一组动车组升弓,供电调度员再次送电确认;直至确认完供电臂内全部动车组。如送电确认过程发生跳闸,供电调度员应通过列车调度员通知该动车组司机立即降弓且不得再升故障弓,供电调度员同时通知接触网工区查看该处接触网状况。组织动车组逐台升弓的过程中,若动车组需要换弓升降,应征得供电调度员的同意。

为提高处置效率,缩短故障处置时间,原则上认为跳闸供电臂内只有一列故障动车组,因此在逐台升弓试验的过程中已经查出一列动车组有故障,则确认剩余的动车组状态良好,剩余的动车组不再执行停电、升弓、送电的处置流程,按照送电后逐台动车组升弓试验的流程办理。

b判断接触网供电线电缆故障

根据故标装置指示断开AT所、分区所上网开关。试送电前复归相关自动装置、通知相关所亭做好确认,并注意观察电流值、故标、保护等情况。试送失败,根据故标指示,初步判断故障区段,及时组织工区查找故障。

c跳闸信息判断为T线故障时,若故标指示在第一个AT段,可采取分断牵引变电所、AT所故障线路馈出柜断路器和AT所第二个AT段单极开关,将第一个AT段隔离后,通过相邻行别线路和分区所环供至第二个AT段;若故标指示在第二个AT段,可采取分断分区所故障线路馈出柜断路器和AT所第二个AT段单极开关,将第二个AT段隔离后,通过牵引变电所恢复第一个AT段供电。

d当故标指示在车站内并且车站正线和侧线间有分束隔离开关时,先打开此开关甩开侧线,试送电查找故障点。

5.建立故标对照换算表

为快速判断和查找接触网故障,路局供电调度、各设备单位应建立故标对照换算表(换算到具体里程、对应的支柱)等详细故障查找台帐(新建线路开通前设备单位应向路局供电调度提供故标对照换算表),不断提高从业人员查找故障的速度。

各设备单位要不断校核故标测距,提高故标测距装置的精确性,为接触网故障查找提供依据。各设备单位要逐步对牵引变电所上网AF线设置单极开关、AT所附近设置绝缘关节开关,提高故障抢修的灵活性。

四、抢修方案的制定

1.工区抢修人员到达现场后应首先调查事故影响范围、破坏程度,迅速向路局供电调度员汇报,提出抢修方案的建议,路局供电调度员根据现场情况和行车组织情况,确定总体方案并下令工区实施抢修。

2.应本着先通后复的原则制定抢修方案。各单位既要全力以赴抢修接触网,又要千方百计减少对运输的影响,以最快的速度设法先行恢复全部或部分接触网供电,疏通线路。铁路局调度所应及时安排时间处理遗留工作,使接触网及早恢复正常技术状态。

3.接触网抢修处理方式可分为一次性恢复和分次恢复两种。(1)一次性恢复。对故障影响不大,恢复用时不长应采取一次性恢复到正常技术状态。(2)分次恢复。对于故障破坏严重,影响范围大,难以恢复到接触网正常技术状态的,宜采用分次恢复方式。对故障临时处理后,应根据接触网的技术状态采取降弓运行或限速允许的方式,降弓运行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4小时。

4.对高速铁路,应充分发挥动车组加速快、惰行距离长的特点,因地制宜实施降弓通过的方案。降弓距离应满足动车组惰行运行要求,动车组司机应考虑单列、重联动车组受电弓的长度。故障地段降弓时间一般不宜超过24小时。

5.设备单位应根据本单位设备特点,细化制定隧道、桥梁、车站咽喉、分相供电线及接触网绝缘位置不一致、AT所上网点、渡线分段绝缘器及其它禁止“V”停区段等特殊地段及特殊设计处所的抢修预案。

五、抢修指挥

1.抢修组设现场抢修指挥一人,负责抢修方案的现场实施。根据现场情况设若干抢修小组时,须分别指定负责人,分头完成一定范围的抢修工作,各抢修小组负责人都必须服从现场抢修指挥人员的统一指挥,现场抢修指挥人员要特别注意做好衔接和整体协调工作。当有两个及以上班组同时参加抢修时,应由设备管理单位故障抢修领导小组指定一名人员任现场指挥。

2.抢修方案一经确定一般不应变动,必须变动时要经过路局供电调度员同意,并通知有关部门和单位。

3.为防止站内接触网断线后由于穿越相关道岔下锚的关联供电单元的分段绝缘器参数发生变化引起衍生弓网故障,接触网断线后设备单位要在第一时间内在车站登记禁止动车组通行相关渡线,待现场复核完毕确认参数正常后方准销记允许通行动车组。设备管理单位要公布每个车站每股道每个接触网锚段断线后可能影响的道岔编号及可能影响的供电单元。

第二部分

变电设备故障的应急处置

相对于接触网来说,牵引所、变配电所属于有备用系统,在单一设备故障或一个系统故障时,均可以通过切除故障设备、投运备用设备迅速恢复供电,事后应及时安排故障设备的修复。在进线电源失压或主变故障时,变电所会自动启动备自投功能,自动转换到另一个系统运行。

一、越区供电 1.越区供电的性质

越区供电是牵引供电系统中某一个牵引变电所发生全所停电时通过两侧牵引变电所跨区(将原由两个牵引变电所分别供电的两个供电臂通过越区供电联络开关合并为一个供电臂,简称越区合并供电臂,越区合并供电臂长度仅为正常供电下的两个供电臂长度)供电,确保部分重要列车继续运行的一种应急情况下的非正常运行方式。

2.越区供电时的要求

(1)越区供电时牵引变压器容量、接触网电压水平等不能满足正常行车需要,必须对越区合并供电臂内电力牵引的列车数量加以限制。

(2)对枢纽牵引变电所实施越区供电时,先保证正线、客车联络线、机务段(动车所)的供电,再根据列车调度员的要求和供电能力可能对需要供电的货线或站场供电。

(3)自进行越区供电开始至恢复正常供电时止,禁止电力机车(动车组)升弓通过越区合并供电臂内的所有上、下行渡线。

3.实施越区供电方案的启动条件

当发生下列情况时之一,可启动越区供电程序

(1)牵引变电所两路外部电源同时失电造成牵引变电所全所停电并经电力公司调度部门确认在20分钟内无法恢复送电,或恢复送电时间无法确定的,可启动越区供电方案进行越区供电。

(2)牵引变电所内设备故障造成牵引变电所全所停电并经设备管理单位确认20分钟内无法恢复送电,或恢复送电时间无法确定的,可启动越区供电方案进行越区供电。

(3)牵引变电所一个方向馈电线(包括一个方向的上、下行全部馈线)故障,经设备管理单位确认20分钟内无法恢复送电,或恢复送电时间无法确定的,可启动越区供电方案进行越区供电。

二、主变压器、断路器、互感器等高压侧设备故障

一个系统的高压设备故障时,切除故障设备,投入另一个备用系统运行。若两个系统的高压设备均故障,在两相邻变电所供电正常的情况下,则立即实施越区供电,同时要求设备管理单位立即抢修恢复设备。

三、变电所、分区所、开闭所27.5kV设备故障

全部馈线设备故障、全所失压时,断开所有馈线断路器,组织越区供电(同上)。变电所27.5kV设备(含馈线引出)故障时,切除故障设备、投入备用设备。单个馈线系统故障而又无法投运备用设备时,通过闭合分区所开关实施迂回供电、由相邻变电所越区供电或由接触网联络开关供电。

分区所27.5kV设备故障时,有备用的投入备用设备,没有备用的解列退出运行。

接触网设备 篇3

关键词 电气触头 过度发热 螺栓

一、电气设备触头发热现状及危害

1.电气设备连接触头点发热部位。各配电室内外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形成了诸多的电气回路,母线与母线、母线与设备、设备与设备等导体连接处形成可拆卸的电气触头。电源从外部引入配电室开始,电缆导线连接处会出现连接触头,经高压进线柜将电送至母线排,各个高压柜又从母线引取电源等等。此类电压的延伸与扩展都需要电缆头与铜母排、铜母排与铜母排进行连接固定,势必会出现用线鼻子连接电缆断头,然后用螺栓将线鼻子固定在铜母排的连接触头上。另外,在控制回路较为复杂的配电柜内同样存在大量的电气设备连接触头,各类低压继电设备、引出引入主回路和控制回路的接线端子,也都存在连接触头。

2.电气设备连接触头点发热原因。在电力系统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电气设备都需要电气触头进行连接,但是在电气触头处会存在一定的接触电阻,当线路所带设备投入运行后,便会有电流流过触头,这时会消耗一部分电能,这部分电能转化成热能从而引起触头发热。电气触头过度发热的原因很多,最主要是因电气触头紧固件在设计、制造、安装连接方面存在缺陷,导致触头处散热条件不好产生过热问题。目前电气触头都是采用普通螺栓连接,用螺栓连接在安装时存在种种漏洞,比如说,螺栓的紧固力度,螺栓本身材质,都会导致电气触头过热。

3.电气连接触头过度发热的危害。多年来,结合生产过程中发生此类事故的统计,电气触头出现过热主要集中在电机控制柜内的主回路接线,以及现场电机接线盒内的接线柱连接处。

综合分析多起此类事故,对电气触头的连接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电气触头不过度发热的四个基本原则;进而根据原则,分析了螺栓紧固电气触头时存在的问题;并且着重介绍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二、电气触头不过度发热四大基本原则

电气触头在设备运行时必定会发热,相对环境温度的升高取决于发热量的大小和散热条件的好坏,在散热条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发热量越大,温升就越高,触头受到腐蚀和材质疲劳等损害就越严重。当触头的温度超过最高允许温度时甚至更高时,则出现过热情况,触头会在短时间内严重受损并出现绝缘破坏、烧毁断裂等情况,从而引起事故而中断供电;严重的话,将产生次生事故,电路发生短路拉弧导致烧坏电气设备。

触头的接触电阻是由组成电气触头的两导体接触面进行接触而形成的,取决于两导体直接接触的载流面积、接触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腐蚀程度。因此,通过长期的工作实践,对电气触头过热问题进行深入观察和分析,提出要使电气触头不过热,设计、制造和安装电气触头时应考虑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1.电气触头的有效载流截面积是基础。电气触头有效载流截面积,是指有足够压力作用下电气触头的接触面积。导体的载流量与导体的截面积密切相关,因线路上运行的电气设备额定电流一定,那么在正常情况下,流过导体触头的最大电流是一定的,依据发热量与该处的电阻和电流平方成正比。在流过触头处的电流不超设计范围时,作为导流的电气触头,其不过度发热的载流量就完全取决于触头电阻,即其载流截面积。

2.电气触头的压力是关键。电气触头表面并非绝对平整,从微观角度看仍然凹凸不平,接触面只有在足够压力作用下才能使凹凸面都有效接触,否则压力不够,接触面有效,导致载流面减小而增加了接触电阻。在初次安装时,触头处的固定螺栓可以上紧,但长期运行后,随着震动或自身热胀冷缩的原因就会导致螺栓出现松动情况。

3.电气触头的防腐蚀很重要。电气触头接触面若受热氧化腐蚀,其电阻率会增大从而增加接触电阻。电气设备如果处在潮气较重的环境里,连接触头的导体很容易被其锈蚀,进而增加接触电阻。

4.电气触头及紧固件材质疲劳。电气运行中触头长期受热,电气触头和紧固件的机械强度会逐渐减弱,使接触面压力减小,从而导致有效载流面积减小,接触电阻增加。

为使电气触头不过度发热,以上四大基本原则需要综合考虑,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完全避免因电气触头发热所产生的电气事故。

三、解决电气触头过度发热的几个方案

根据电气触头不过度发热的四个基本原则分析,要解决普通螺栓在紧固电气触头时能长期有效的使用,可以使用以下优化方案。

1.减小电气触头处的接触电阻(1)加大螺栓头及螺帽受力侧面积,增大了触头的有效载流面积。要尽可能地加大两导体连接的接触面积。电气触头的有效载流面积应是在足够的压力直接作用下的电气触头导体的面积,实际有效载流截面积就是螺帽压紧触头导体处的面积及螺帽表面的截面积,这就要求我们在安装过程中务必使用面积足够大但又合适的螺栓和垫片。另外,在紧固螺栓时,力道足够,使螺帽施加的力全部作用在弹垫上,通过弹垫又作用在平垫下的两导体接触上,垫片的面积就是弹垫受力侧的面积,实际直接着力于触头上的面积等于弹垫受力侧的面积。

(2)选取材质较好的螺栓与垫片。除了要选取合适的螺栓和垫片,对其材质,我们也要择优选取。表面光洁,无锈蚀面的螺栓和垫片是首选,在潮气较大的环境里,最好能使用镀铬的,因其防腐效果较好。

(3)加装辅助材料。如果是遇到检修,需拆卸电气触头处的螺栓,那么,在重新安装的时候,可以在两导体连接处及螺栓涂抹导电膏,然后再紧固螺栓,这样就可充分加大电气触头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接触电阻。

2.制定合理恰当的巡查制度。由于导体流过电流产生的热效应,运行时,连接触头就会膨胀,停止运行后,就会冷缩,久而久之,电缆连接触头处必定会出现松动现象,增大接触电阻,进而过度发热。面对这种局面,我们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螺栓紧固检查来将隐患消除。

(1)重要设备定期检查测温。配电室一些重要配电设备,例如UPS直流屏等设备的导线连接处要纳入每月巡检或每周周检。因其运行周期长,一旦运行后,就不会有机会对连接触头处的螺栓紧固进行检查了,那我们只能日常加强巡检,定期测试触头的温度,确保其不会出现过度发热现象。营销调运处的多起电缆发热就是经过日常巡检发现,并及时处理解决,保证了设备设施的平稳运行。

(2)检修期间的专项检查。有些电气设备是间歇性运行,或要定期检修的,一旦设备停运检修,例如电机的检修或更换,维护人员便可对其连接触头处全面检查,这项工作必须纳入设备检修过程控制卡中。而有些设备会因生产而停运断电,在断电这个操作过程中,维护人员便可将抽屉柜拉出全面检查柜内接线端子的紧固情况。针对这一单项检查,班组必须做好相关记录,力争将这项工作系统化。

四、结束语

基于可靠性的接触网设备维修策略 篇4

目前众多的维修策略中, 基于可靠性的维修策略是被广泛接受的一种方法。这一策略的目的是以最小的资源消耗保持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能使维修项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基于可靠性的维修策略的基本思路

基于可靠性的维修策略的前提是对设备故障的根本原因进行预先的系统化识别、判断和排除, 其落脚点是减小设备整体维修需求, 使设备的寿命增至最长。这是一种主动维修策略, 其精髓在于主动地追本求源, 以达到减少整体维修的目的。它的目标是以最小的资源消耗保持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其基本做法是对设备各个系统进行功能与故障分析, 明确系统故障后果, 以最小的维修资源消耗为目的, 优化设备维修策略。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 能使维修项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避免了“多维修、多保养、多多益善”和“故障后再维修”的传统维修思想的影响。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策略是建立在故障模式、故障影响和故障后果分析的基础上, 是一种将事后维修、定期维修、状态维修和改进性维修等结合起来的检修模式。

1. 设备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是由设计制造等过程赋予设备的固有特性, 有效的维修只能保持而不能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如果设备的固有可靠性和安全性不能满足使用要求, 只能修改设备的设计和提高生产制造水平。

2. 部件的故障有不同的影响和后果, 应采取不同的策略。

故障后果的严重程度是确定对设备进行预防性维修工作的重要依据。对设备来说, 故障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 维修工作只能减少故障发生次数, 降低故障的损失。各个部件各个故障模式的影响后果是不同的, 严重程度也不同, 重要的是预防产生严重后果的故障发生。一般只有会引起安全性、任务性和严重经济性后果的部件, 才有必要实施预防性维修工作。

3. 部件故障的发生规律是不同的, 应采用不同的预防性维修方式。

对于复杂部件, 只要零部件能够进行随坏随修, 如果部件中没有主导故障的薄弱环节, 部件总体一般就没有明显的耗损故障区。因而对部件总体进行定期维修没有多大效果, 还有可能引起人为故障和早期故障。

4. 部件的预防性维修工作类型。

维修工作消耗的资源和费用与维修难度是不同的, 应根据不同部件的需要选择有效的维修工作类型, 在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节省资源和费用。

二、基于可靠性维修策略的故障分类

基于可靠性的电气化铁路维修策略建立在设备的设计特点、运行功能、失效模型和后果分析的基础上, 以最大限度提高设备的使用可靠性为目的, 应用可得到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数据, 判别哪些子系统和零部件处于临界状态, 哪些需要修复、改进和重新设计, 确定维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对维修要求进行重新评估, 最终制订出实用、合理的维修方案。

一个完善的设备维修方案必须对不同的零部件及其产生的故障进行分类。设备历史故障记录、维修理论和国内外同类设备典型故障等数据是进行故障分类的基础。设备历史状态与故障的分类整理, 可以提供完整的设备运行与健康档案。设备的历史档案与故障记录数据包括以下几点。

1. 设备的可靠性状态数据。如设备初始状态记录、运行时间、检修时间、非计划停运时间、备用时间和停用时间等。

2. 相关的检修数据。如检修时间、费用和检修工时等。

3. 事件依据。如出故障部件的技术参数和实验数据等。

科学地对各类设备故障进行分类, 分析各类故障产生的原因、影响的后果, 为揭示接触网设备的故障规律、为相应的设备状态监测提供指导, 为接触网设备的故障维修提供科学依据。接触网的故障分类可以按不同的目的、要求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 如可以按时间、按故障影响程度、按部件、按故障性质等方法进行分类, 为揭示故障原因、探索接触网故障维修策略, 本文, 笔者以“故障树分析法”为例, 对接触网故障进行分类。

故障树分析是一种根据系统可能发生的事故或已经发生的事故结果, 去寻找与该事故发生有关的原因、条件和规律, 同时可以辨识出系统中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源。故障树分析把系统最不希望发生的故障状态作为逻辑分析的目标, 在故障树中称为顶事件 (树根) , 继而找出导致这一故障状态发生的所有可能直接原因, 在故障树中称为中间事件 (树枝) 。再跟踪找出导致这些中间故障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直接原因, 一直追寻到引起中间事件发生的全部部件状态, 在故障树中称为底事件 (树叶) 。用相应的代表符号及逻辑门把顶事件、中间事件、底事件连接成树形逻辑图, 此树形逻辑图称为故障树。故障树是一种特殊的倒立树状逻辑因果关系图, 它描述了系统中各种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是对部件故障的分析最有价值、最典型的分析方法。通过故障树分析法可以找出造成接触网设备故障的各种主要原因, 为制订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策略提供依据。

接触网故障可分为电气故障、机械故障及其他故障3类, 其中电气故障和机械故障由若干故障子树构成。电气故障主要包括正馈线故障、供电线故障、回流线故障、架空地线故障、保护线故障、接地跳线故障、吸上线故障、扼流变故障、绝缘故障、绝缘子故障、隔离开关故障和电气连接故障等。机械故障主要是由于设备疲劳及突发事件引起的设备机械性能故障。机械故障包括悬挂异物故障、吊弦脱落故障、弹性吊弦辅助绳故障、导线接头故障、拉出值 (之字值) 超标故障、承力索故障、中心锚故障、防串中心锚故障、绝缘子故障、定位器故障、定位管故障和附加悬挂肩架故障等。其他故障是接触网因外部原因 (如自然灾害、气象因素等) 导致的设备故障。自然灾害、气象因素如大风、暴雨、大雪和雷击等是造成接触网故障的重要外部原因。

三、基于可靠性维修策略的具体实施

对故障进行分析和分类后, 进行维修方案优化, 通过接触网设备历史故障分析及在线检测的数据的分析、整理, 取消原来没有必要的定期预防性维修工作, 增加一些必要的、有针对性的、与设备可靠性直接相关的预防性维修工作, 以达到提高设备的可靠性、降低维修成本的目的。以可靠性为中心的接触网设备维修策略, 是以现代科技检测手段为基础, 通过设备状态检测及时发现接触网设备的早期缺陷, 集中快速抢修能力, 建立快速抢修保障体系, 最大限度地减少天窗时间, 提高铁路运能。

1. 强化在线检测手段。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 为接触网设备的动态在线检测提供了丰富的手段。近年来, 微机保护、故判装置、故障检测车、接触网激光在线检测和图像监测等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检测设备采集数据, 利用通信网络和计算机处理系统可以快速判断出接触网设备存在的缺陷, 为针对性的设备维修提供了保障。在线检测是发现接触网设备各种隐形故障的重要依据, 人工巡线是行之有效的辅助手段。在线检测的作用是防患于未然, 是实现以可靠性为中心的设备维修的重要保证。通过在线检测手段可以快速定位故障点, 为快速维修提供依据, 从而减少天窗时间, 提高铁路运能。比如, 一种全数字化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检测仪的研发,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

2. 加强集中快速检修能力。

首先在技术力量上配强, 优化团队协作能力, 提高队伍整体专业化素质。其次在检测手段上配精。对接触网实施“项目制”集中修的组织与管理模式, 克服了传统的班组作业方式存在的问题,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实行远程可视化分工、实施以锚段为单位的系统整治以及开展机械化集中平行作业等措施达到了以下效果:安全控制力度加大, 检修效率大幅提高, 设备质量稳步提升, 队伍素质得到增强。

四、结论

接触网设备 篇5

1电气化铁路的发展

电气化铁路为电化铁路,是动车与电动车两种列车为主的一种形式。电气化铁路使用的能源是由电力引起的供电系统。电力牵引是供电系统中的核心因素,该系统主要包括牵引变电所、接触网两部分。对于牵引变电所,它主要是安装在铁道附近,主要将高压电送到接触网上去。对于接触网来说,它主要是列车直接输送电能的设备。牵引供电制主要为接触网电流制与交流制,传统的铁路建设是以直流制为主,而现代的电气化铁路大多是以交流制为主。交流制的方式是将高压、三相电力在变电降压以及变电单相后,直接对接触网进行供电[1]。在我国电气化铁路运输形式下,牵引力供电制就是交流制,因为铁路运输的能力比较大,实际运营的成本比较低,还体现了较少的能源消耗、较快的行驶速度, 不仅工作条件好,在技术形式上以及经济条件上也具有较大优势。电气化铁路使用直流电铁路最早建于德国,并实现了商业化运营。使用的交流电制是在匈牙利研制出来的,但由于对铁路维修的方式比较困难,后期开始在匈牙利修建电气化铁路,并形成了良好的发展状态。

2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设备

在电气化铁路中,接触网设备在其中占有较高地位,它不仅是电气化工程建设的主体,还是电力机车供电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接触网设备中最主要的一部分就是接触悬挂,它是负责将牵引力变电获得的电能输送到列车,并提供较大动力,以促进铁路的正常运行[2]。对于接触网设备中的支持装置,它是用来支持接触悬挂的,能够将产生的负荷传给支柱。对于其中的定位装置,主要是为了将接触线的位置进行固定,并保证接触线与受电弓的不脱离现象,特别是接触线在滑板运动轨迹范围内,能够将产生的负荷传给支持装置,这部分主要是由定位管、定位器组成的。支持装置也发挥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它能够负责所有设备产生的负荷,不仅能够将接触悬挂固定在一定位置和一定高度上,还能促进接触网的稳定、可靠性。根据以上对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设备的讨论和分析可以看出,它在铁路工程建设与使用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仅能够向列车供电,成为一种有效使用的输电线路,还能保障列车的正常运行。

3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设备在维修中存在的问题

在电气化铁路运行过程中,接触网设备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能保证列车的正常运行,良好的接触网工作状态还能提高整个铁路的运输能力[3]。如果铁路接触网发生故障,不仅会降低电气化铁路的建设形势,还会影响人们的正常出行。所以,降低列车的不停运现象,促进接触网设备的安全性,以保证可靠性运行。接触网设备是一种露天式设施,线路负荷现象还能影响列车的运行变化, 所以,在设备在长期运行期间,受恶劣环境以及自身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发生故障,也容易导致电气化铁路发生瘫痪。我国电气化铁路在接触网设备进行维修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些滞后手段严重影响了设备在事后的维修方式。在对设备维修前期,由于人们对维修工作没有形成重视,也没有对其进行定期维护,尽管已经增加了维护方式,但执行的手段并不规范,甚至有一些人在维修过程中对设备的使用不够了解,从而导致第二次接触网设备故障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增加了故障点,也加大了设备的维修手段和维修费用。如果电气化铁路中的接触网设备出现故障,不仅会影响了铁路的正常运行,还会影响铁路的经济发展[4]。

4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设备的相关维修措施

4.1定期对工作进行检查

根据对接触网设备组成的分析,由于该设备在运行期间受环境的制约,运行机制面对较复杂的状况,在这种现象下,容易导致接触网设备出现较大的故障问题。所以,为了改变这种故障现象, 就应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在具体的检查工作中,首先,要全面对其进行记名、巡视等,在对铁路监测路段进行检测期间,要具体分析检测的数据,再寻找设备在运行中存在的故障以及缺陷等。然后,由各个车间的技术领导对其分层次审查。最后,将已经完成的检测数据以及分析的情况及时上报给铁路局的相关部门。为了促进该检查工作的真实性以及有效性,期间要做好监督与管理工作;为了提高该检查工作的顺畅性,还要制定定期检查计划,这样不仅能避免工作中存在的混乱现象,还能提高检测质量[5]。

4.2做好调配工作

做好调配工作主要是做好人力资源以及物力资源的调配工作,因为铁路接触网是一项既特殊又复杂的输电线路,在对设备进行维修期间体现一定专业性,为了保障设备维修工作以及检查工作,就要对人力资源以及物力资源进行统一调配,不仅要将技术开展以及安全性的设备维修作为调配工作的重点,还要明确各个部门之间的责任意识与管理意识,期间,要确定好各个接触网维修人员的名单,并及时保障检修与调试之间的信息流畅性。而且,对于技术利用,还应根据铁路检测与维修中设备的管理办法为相关依据,对设备运行的各个环节进行积极指导与检修工作。 其次,还要根据维修设备的安全管理办法,将供电措施做到安全实施,以为设备的维修以及指导明确科学的发展依据以及重要指导方向。

4.3做好记录工作

对维修工作进行记录要维持科学性发展,因为接触网设备发生故障期间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期间又存在较大的规律性,但这种故障中还存在一些相同点。在维修工作中通过记录可以发现, 一些故障规律以及频繁发生的故障点,要定期进行维修,能够降低较大的故障规律[6]。而且,在故障问题发生期间,还可以针对经常发生的故障点进行检测,这样不仅减少了设备故障的维修时间,还提高了维修工作的效率。而且,在维修工作中对其进行记录,还能够及时找到维修人员,以明确设备的维修责任。但要在记录工作中发挥较好的职能,就要进行全方位记录工作,以促进记录工作的真实性以及有效性。

5结语

铁路的电气化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流,但接触网设备的故障问题严重影响电气化铁路积极进步,所以,应根据接触网设备中存在的故障,利用相关措施积极解决,不仅要以合理、 科学的措施进行维修,还要加强定期的保护工作,以降低故障的发生几率。

摘要:电气化铁路主要是依靠动力运行的,列车自身并不携带电源,而是利用接触网向列车供电形成的一种输电线路,但电气化也容易产生一些故障影响列车运行。该文分析铁路接触网设备在维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以相关措施进行解决。

关键词: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维修措施

参考文献

[1]孙万林.接触网作业车制动闸瓦偏磨原因及改进措施[J].中外企业家,2015(6):247-248.

[2]马维明.接触网施工防止感应电伤害措施研究[J].科技风,2015(9):40.

[3]翟克罗,肖奇.关于接触网作业中防止感应电伤害的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1):1966.

[4]张磊.探讨如何提高变电设备故障抢修能力[J].山东工业技术,2015(5):201.

[5]王亮.高速公路跨铁路现浇梁施工技术[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6(1):98-101.

接触网设备 篇6

接触网电气烧伤故障在铁路供电设备故障中所占的比例日趋增大, 其产生的原因极为复杂, 一般难以被发现, 对设备的破坏程度较大。因此, 应该高度重视、认真分析站场接触网设备电气烧损的影响因素, 采取有效的隐患排查方法, 并制订有针对性的整治方案。

1 故障案例分析

在某工区天窗作业过程中, 某站下行线3~13#接触网支柱间的接触线有烧伤痕迹, 集中发生在下行软横跨节点5的定位环、斜拉线等的连接处。同时, 7~9#下锚导线与专用线承力索的交叉处、专用线定位调节立柱的定位环连接处也有严重烧伤的痕迹。现场零部件烧伤区域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检修人员根据现场烧伤初步判断后发现, 7~9#下锚导线与专用线承力索的交叉处距离较近, 便临时增加了1条一等位线 (GJ-10) 将其连接, 连接后发现该区段的烧伤现象仍然存在。经设备管理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现场调查分析后认为, 引起烧伤的主要原因是:行走在专用线的电力机车需要从正线接触线取流, 但距离沟通导电回路最近的电连接 (线岔电连接) 距离13号支柱350 m, 主导电回路迂回距离过长, 牵引电流的主要路径从正线接触线经过软横跨固定绳, 再流经专用线承力索后传至专用线接触线, 导致3~13#支柱间接触网的定位环、软横跨斜拉线和定位调节立柱都参与了导流, 而这些零部件的导流能力非常差, 大电流通过时容易引起大面积烧伤。在加装了等位线后, 使专用线非载流承力索进一步载流, 但问题并未解决, 且继续恶化。根据上述原因分析, 决定拆除等位线, 并在7~9#支柱间加装1组电连接, 连接专用线悬挂与锚段关节纵向电。这样既解决了因线索距离过近而引起的放电问题, 又解决了该区段设备的烧伤问题。执行该方案后, 该区段再未出现烧伤现象。

2 事故原因分析

通过分析、处理本次站场接触网设备的烧伤隐患, 证明站场接触网设备烧损是接触网故障中较为复杂的问题之一。因此, 应加大故障的调查范围, 认真分析、深入研究, 找出接触网设备烧伤的根本原因, 不能只局限于一个位置或一个区段, 更不能以局部原因代替根本原因。目前, 运营中的接触网设备存在电气烧伤的原因主要为导电回路不畅、迂回距离过长和安全距离不足等。

2.1 导电回路不畅

接触网主导电回路由馈电线、隔离开关、开关引线、电连接线和接触线等组成。导电回路不畅易导致接触网导电设备发生烧伤故障。比如接触网承力索、软横跨斜拉线和固定绳等线索烧断, 以及接触网悬吊滑轮、定位钩和定位环等设备烧损。此外, 电气设备接触不良、线夹接触电阻过大或线索载流能力不足均会导致主导电回路供电遇到“瓶颈”, 进而造成接触网线夹烧伤和线索烧断。以电连接线夹为例, 电连接通过最大电流为I, 电连接线夹接触电阻为R, 则发热功率P=I2R.因此, 在很短的时间内会产生很大的热量, 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一组完全符合工艺要求的电连接线夹的接触电阻会以ΔR为基数每年递增, 发热功率的增量为ΔP, 且由于接触电阻过大, 部分牵引电流会经过非载流或载流能力差的零部件, 后果将不堪设想。此外, 导电回路不畅的另一表现形式为接线错误。主导电回路接线错误时, 会将非载流设备接入回路中, 主要表现为绝缘锚段关节处隔离开关引线、纵向电连接和站场股道电连接等将承力索接入主导电回路。由此可见, 承力索将成为整个导电回路中的“瓶颈”, 长期运行后必然发生烧损故障。

2.2 迂回距离过长

虽然站场有股道电连接和大量的线岔电连接, 但对于一些专用线、牵出线而言, 主要靠线岔电连接供电。当机车在某位置取流时, 主导电回路因电连接距离较远而无法满足机车取流需要, 导致供电不足, 使部分牵引电流通过软横跨固定绳等非载流设备, 进而引起电气设备烧伤。

2.3 安全距离不足

事故现场存在承力索与承力索、承力索与加强线、接触线与软横跨下部的固定绳、非支承力索与软横跨上部的固定绳距离较近的情况。虽然采用同一馈线供电, 但处于不同锚段的不同位置, 电位也不尽相同, 加之弛度变化、风力作用和机车运行时因受电弓抬升振动作用而导致线索间距离缩短等因素, 最终形成放电拉弧。此外, 顺线路方向接触悬挂无电区的感应电易与距离较近的线索 (比如软横跨固定绳) 发生拉弧现象。

3 排查和整治方案

站场内的电气回路较为复杂, 具有点多、面广等特点, 如果不彻底整治, 则极易发生设备烧损故障。在日常巡视中, 难以发现接触网设备烧损现象, 一旦发生故障后, 影响范围会逐渐扩大。为了确保供电安全, 在日常巡视、检修的过程中, 应重点排查、整治管内站场接触网设备的烧损现象, 防止发生因设备烧损而引发的各类故障。

3.1 线岔部分

3.1.1 更换与正线相关的铝质线岔电联接

与正线相关的所有铝质线岔电联接应更换为铜质电联接。

3.1.2 更换正线与侧线并行区段的电联接

在正线与侧线 (或渡线) 并行区段两端的开口处, 采用铝质电联接的应更换为铜质电联接, 没有采用铝质电联接的应加装铜质电联接。

3.2 既有股道部分

与正线相关的既有股道电联接应全部更换为铜质股道电联接。

3.3 承力索交叉部分

承力索交叉部分的改进措施分为以下3方面: (1) 承力索摩擦处应采取加装预绞丝防磨条、降低下部承力索的高度等办法解决相磨问题。如果承力索已经磨伤, 必须依据检规要求补强或截断重做接头。 (2) 在所有承力索相磨和承力索交叉垂直间距<200 mm的部位, 如果2条承力索间没有直接安装线岔电联接, 则必须在2条承力索交叉点附近加装等位线 (等位线不应安装在防磨条等部位) 。 (3) 铝覆钢承力索区段等位线采用LJ-50 (加装两三个弹簧圈) +1个异径并沟线夹;铜承力索区段等位线采用软铜绞线 (载面积≥10 mm2) +1个铜并沟线夹 (或铜异径并沟线夹) 。所有等位线的2条承力索间应预留适当的长度, 裕度必须能保证线索的伸缩需要, 且保证等位线任何一点折断、脱落后不会侵入受电弓限界。

3.4 接触悬挂和软横跨部固定绳部分

3.4.1 保证工支接触线与下部固定绳的间距

必须按照检规标准调出足够的间距, 防止受电弓打弓或烧损下部固定绳。检调时, 可通过调整下部固定绳的高度、更换悬吊滑轮、降低承力索的高度和降低接触线的高度等方式调整下部固定绳与接触线的高差。同时, 必须保证其他设备的参数在规定范围之内。

3.4.2 调整各部件之间的间距

非支接触线未定位、未悬吊、承力索未悬吊或直接穿越上、下部固定绳接触线、承力索与软横跨上、下部固定绳的间距<200 mm时, 可通过调整间距解决此类问题。

3.4.3 防止线索磨伤和接触线烧损

在非支接触线 (已悬吊) 与软横跨下部固定绳连接的改进方法分为以下3种: (1) 禁止非支接触线与软横跨下部固定绳相磨。如果出现此类情况, 则必须调整间距, 防止非支接触线伸缩时磨伤线索。 (2) 通过夹环固定非支接触线。应检查夹环和接触线有无烧损。如果有烧损, 则必须根据烧损程度确定处理措施 (比如更换夹环、补强接触线等) 。同时, 如果夹环为钢质材料, 则应换为铜质材料的夹环。 (3) 采用非夹环的方式固定非支接触线与软横跨下部固定绳, 且间距<200 mm时, 应调整相关线索, 使之符合要求。

3.5 供电线在站场内的上网部分

所有在站场内上网的变电所、分区所供电线必须在上网引线处 (上网引线处安装困难时, 可在引线同一跨距内附近) 加装一组铜质股道电联接。铜质股道电联接 (承力索间) 需要整根安装, 并将正线股道与同组软横跨内的同边侧线股道可靠电气连接 (带分段侧线和带分段货物线的两分段绝缘器内侧的悬挂除外) 。

3.6 软横跨内牵出线部分

在所有软横跨内牵出线结构中, 应在牵出线最外侧的软横跨附近加装1组铜质股道电联接, 并将牵出线与正线并联。如果该组软横跨处有侧线或渡线与正线并行, 则牵出线、正线和侧线 (或渡线) 都需可靠电气连接。

3.7 软横跨内与正线相邻的带分段侧线部分

在所有软横跨内与正线相邻的带分段侧线结构中, 应在该侧线两分段绝缘器外侧的软横跨附近加装1组铜质股道电联接, 并将该支侧线与正线并联。

3.8 下锚支穿过软横跨下锚的部分

在车站两端的侧线或渡线穿过软横跨下锚, 且该组软横跨内只有正线悬挂和该下锚支悬挂时, 此种设备结构原理类似于软横跨内牵出线结构, 其与正线相交的线岔电联接应改为铜质电联接。当临近距离<200 mm时, 应在下锚前的最后一组软横跨外侧 (软横跨靠下锚方向2 m的范围内) 的下锚支与正线股道间加装1组铜质股道电联接。在此种结构中, 用夹环固定的接触线不需再将等位线与下部固定绳连接。其典型结构如图2所示。

3.9 电联接部分

应检查所有旧电联接的线夹, 打磨干净线索、线夹, 同时, 应按要求涂抹导电膏 (纵向电联接、上网点处横向电联接应每年全面检查一次, 其他电联接应每隔2年全面检查一次) , 在已安装有铜质电联接的锚段关节、线岔等处, 拆除全部既有的铝质电联接。此外, 还应尽快完善电气连接的技术标准, 量化接触电阻、零部件允许载流量等, 从而便于检修人员的操作。

整治过程中可能会造成线岔、分段等设备参数变化, 因此, 在隐患整治完毕后, 必须复测相关设备参数, 以确保整治后不出现新的问题。

4 结束语

通过认真调研、分析接触网设备电气烧伤的原因, 并结合管内设备的实际运行状况, 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采用上述措施后, 保证了主导电回路畅通、防止了非正常的电流转换、增加了安全距离控制, 从而有效降低了接触网设备电气烧伤的发生概率。在今后工作中, 我们将进一步研究、探讨, 解决接触网电气烧伤中深层次的技术问题, 从而确保牵引供电的运行安全。

参考文献

[1]张韬.关于接触网电气烧伤问题的探讨[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3.

电气设备接触不良故障分析与处理 篇7

一、接触不良故障原因及实例

轧钢过程的高温、水雾、振动等环境因素较恶劣, 造成电气设备接触不良故障发生率较高, 故障原因复杂多样。

1.接触电阻改变

电气设备长期运行后, 由于振动、腐蚀、氧化和发热, 零部件和导线连接处可能出现松动、氧化, 导致接触不良。根据电阻性导体发热量与电阻的关系Q=I2Rt, 当电流流过负载时在连接处造成局部温度升高, 温度升高后接触部位的物理性能进一步恶化, 接触电阻也进一步增大, 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当这种循环发展到一定程度, 造成连接部位出现虚接, 不能连续提供足够的电流或电压时, 就会造成电路突然不能正常工作, 发生接触不良故障, 引起生产中断。

设备长期运行在较恶劣工作环境下, 更易发生接触不良故障, 如振动大的行车、水泵和风机的电气连接部位, 在有水蒸汽、阴暗潮湿和受热环境, 及易受机械损伤的转角处, 均需特别注意防范接触不良故障。

2013年6月, 巡检高棒穿水冷水泵时, 发现1#电机发出烧焦臭味, 停机检查发现电机接线柱螺栓已严重变色, 部分已熔化。由于烧损严重, 只能下线处理, 很明显是安装紧固不牢, 穿水冷水泵振动大导致接触不良, 陷入接触电阻增大、发热、电阻再增大、发热更厉害的恶性循环, 最后烧损, 为此做紧固处理。

2011年2月4日, PF链启动后1#卸卷无动作, 现场检查1#卸卷操作台发现NIU模块I/O报故障, 断电两次重新上电无效。检查2#卸卷和称重操作台也出现同样现象, 到PLC3对PLC故障和I/O故障清除, 并重新启动操作台模块, PLC3 CPU停电复位后故障现象依然存在。在检查处理过程中, 曾出现过网络恢复正常情况, 但几分钟后又故障依旧, 很明显是接触不良。组织人员更换1#、2#卸卷称重 (18#、19#、15#) 远程站模块组态, 互换PLC3和PLC4 GENIU网卡, 排除不是GENIU网卡的原因后, 临时用网线将远程站终端向前移并将远程站地址检查逐级排除, 最后判断出故障点在风冷线16#远程站至运卷小车旁22#远程站的网线, 临时放线替换后开机正常, 共误机325 min。仔细分析认为真正原因是网络线路受损处温度很高, 且未采取特别保护措施, 造成网线破损, 网络信号有时短接, 有时正常。

2013年上半年, 高线精轧机组多次发生过温报警、跳闸, 故障发生后用测温枪对电机现场实测, 温度只有几十度, 属于正常范围。对电机测温线路和测温仪表检查后也未发现明显问题, 且故障处理过程中温度显示又自动恢复正常, 过温误报警原因一时难以确定。在发生多次重复性故障后, 怀疑电机测温线接头氧化而接触不良, 经处理后终于恢复正常。分析认为原因是该精轧机组电机使用已十多年, 测温线路接头氧化, 引起接触不良。

2012年11月2日5时, 高棒正常生产过程中突然全线断电, 电工赶到高压配电室检查发现母联隔离开关有相间短路现象, 与此同时, 2#变电站监控电脑报警, 高棒二线6230#速断跳闸, 值班人员检查发现快速开关FSR熔断, 快开柜门被气浪冲开且变形, 为恢复高棒高配室隔离开关及处理2#变电站快速开关, 紧急抢修了3个多小时。从现场隔离开关损坏情况, 判断是高棒高配室母联隔离开关C相静触头弹簧疲劳, 压力不够导致发热拉弧, 烧坏隔离开关。

2012年11月16日, 高线中轧8#机架跳闸, 13#机架报堵转故障, 人机界面和直流装置均无8#机架故障信息。当时8#机架可立即合闸, 检查8#电机电枢绝缘电阻为1 MΩ, 仍正常, 快熔无熔断。轧制清钢后点动操作8#机架又跳闸, 发现无电枢电流, 测电枢直流电阻较大, 立即揭盖检查电机接线盒无异常, 打开侧边观察孔, 发现刷握上有拉弧痕迹, 电机内部靠内侧电枢绕组铜板与补偿绕组铜板连接处脱开, 原因应为连接处接触不良发热烧断导致。

2012年7月30日, 高棒3#飞剪突然没有动作, 检查发现GE直流装置报励磁丢失故障, 检查电机绝缘正常, 励磁线路正常, 由于3#飞剪与4#、5#和6#轧机电机共用整流变, 检查6#电机发现绝缘电阻为0, 抽动6#电机电缆线后绝缘电阻上升到5 MΩ, 临时替换该电缆恢复生产, 后发现该电缆保护管出口处一小破洞, 造成有时接地。

2.电气设备日常维护不到位

对电气设备定期进行线路清灰、线路整理和螺栓紧固, 一方面可以改善其工作环境, 但也可能产生线路拉动、螺丝滑丝的新接触不良点。

2014年11月4日, 高棒电工对在线设备进行维护、清理灰尘时, 碰到13#轧机电机编码器线路, 13#电机当场跳闸。原因一是13#电机编码器维护不到位, 线路本身已有所松动, 二是对运行中的设备清灰不当, 碰触编码器造成接触不良无速度反馈而跳闸, 影响了生产。

3.电气设备安装不当或元器件质量低劣

(1) 在日常更换电机等安装过程中, 连接垫片选择不当、螺栓紧固未到位, 会引起连接部位发热而引起故障。

2011年8月22日, 精轧13#轧机跳闸, 立即检查装置, 发现报F48编码器故障, 组织人员更换轧机编码器, 合闸启动电机, 装置报F43故障, 随即将传动柜内控, 测试装置报F61故障。将传动柜背板打开检查, 保险正常, 检查电机接线端开路, 到现场拆开电机接线盒及电机观察孔, 发现电机引线接线端螺栓烧断。

(2) 元器件质量低劣或性能下降。主要有连接部位金属材质不好、元器件参数虚标、参数变化等, 材质不好往往会造成接触压力不够、容易氧化从而造成接触不良, 元器件参数虚标或变化往往造成元器件过载过流, 进一步发热从而接触不良。

2013年1月26日, 高棒冷床运料小车突然无动作, 值班电工赶到现场, 查开关箱电源空气开关没有跳闸, 西门子变频器未跳闸, 检查现场开关箱电源三相电压正常, 电机绝缘、电机线路都正常, 就是不能正常运行, 花费较长时间逐级排查, 才找出真正原因, 运料小车总电源开关A相触头接触不良, 是典型的元器件质量不好所造成的一起接触不良故障。事后分析, 由于空气开关触头虚接, 因此静态测量正常, 但接上电机带负荷合闸后, 电流通过虚接点时一打火, 接触状态立即发生了变化而断开, 导致故障处理时间长。

4.其他偶然因素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跑钢或无意碰撞造成电气设备接触不良也时有发生, 而碰撞发生时未注意到, 就会造成一个接触不良的隐患, 导致故障处理走弯路。

2013年10月23日3:46, 高棒穿水管堵钢, 3#飞剪剪切12次, 检查3#飞剪控制系统未发现问题, 机旁单剪时飞剪剪臂定位正常, 通知轧机过钢。5:20时许, 穿水管又堵钢, 通过分析判断是轴定位系统出现问题, 现场检查与定位有关的电机编码器, 发现编码器松动, 更换编码器的固定装置, 恢复了正常。事后分析22日23:50时, 穿水冷跑钢撞松3#飞剪编码器, 造成飞剪编码器接触不良, 而穿水冷跑钢时未注意到碰撞了电机编码器, 造成故障重复发生, 处理时走了弯路。

二、接触不良故障查找方法

电气设备接触不良故障往往重复性偶发, 且有自愈现象。其原因就在于接触不良除少数故障点比较明显外, 绝大部分都是隐蔽的、不确定的时好时坏, 这就导致故障点查找困难, 造成的误机时间长。只有掌握一定的故障查找方法, 才能尽快找出故障点, 少走弯路, 缩短故障处理时间。

(1) 图纸法。必须跟踪故障过程, 理清处理思路, 熟悉设备工作原理及电气原理图, 只有这样, 才能有针对性, 对故障相关部位进行重点检查和排查, 有必要的话, 可以在纸上写出思路, 应尽可能利用图纸。

(2) 观察法。详细检查设备相关部位, 观察有无变色、火花, 鼻嗅有无异味, 拉、拨线路有无松动, 红外测温枪检测大电流部位温度是否升高。这种情况如果发现异常点, 往往就是故障部位, 只要进行相应处理或更换就可以解决。若条件允许, 尽量对怀疑接触不良的场所营造黑暗环境, 再配合拉、拨、振动线路或电路板, 往往可以比较容易观察到接触不良的打火点。

(3) 测量法。主要有测电压、电流、电阻、测波形等。通过观察找不到明显异常点的故障, 如果相关部位有确定参考电压或电流数值, 则可以通过测量相关部位电压、电流的变化情况来缩小故障范围, 如果电压、电流稳定且正常, 则由一人进行监测, 另外的人可以对怀疑部位进行敲击、拉扯等干扰, 从而确定故障部位, 或排除怀疑对象, 这一步应小心谨慎, 以免走弯路。

(4) 替换法。有些接触不良故障既无大电流造成温度变化, 也无确定电压、电流数值, 也不方便测电阻, 在观察法无法找到故障点的情况下, 只有采取替换排除法。如网络硬件故障, 就只能在故障范围内逐级替换, 直到确定故障元件, 还有些电路的可调元件在老化情况下, 也容易发生接触不良现象, 在故障发生时可重点替换, 往往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方法要求平时准备好替换件, 特别是非标准件不易临时制作, 因此要充分准备非标准元器件, 如结合车间级的网络情况准备好足够长、立即就能使用的网线, 在发生网络故障时, 就可以逐级用网线替换, 用较少的时间排查出故障点。

(5) 录像监测法。有些接触不良故障毫无规律, 在生产过程中偶尔发生, 有时甚至几天才发生一次, 由于没有看到故障发生过程, 可能无从下手, 连排查范围都无法确定。为了观察到故障过程, 排查接触不良故障点范围, 可以对一些关键信号点进行录像跟踪, 一旦发生故障, 可调出当时记录, 了解关键点信号是否正常, 从而确定范围并进一步找出故障部位。在厂飞剪故障处理中, 对热检信号不良的跟踪、飞剪剪刃停车位置监控等就采用了摄像监测, 便于观察故障现象和查找故障原因, 取得较好效果。

三、接触不良故障预防措施

接触不良故障在轧钢生产中发生率较高, 预防接触不良也要从接触不良的成因着手进行。

1.电气设备要定期清理、紧固

由于电气设备长期运行和恶劣的工作环境, 会造成氧化、松动等而引起接触不良, 因此利用检修时间对电气设备进行全面清灰、线缆接头进行紧固, 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电气设备工作环境、降低连接件接触电阻, 从而预防接触不良故障的发生

2.电气设备日常维护要规范、细致, 防止形成新的隐患点。如2014年11月, 高棒线由于电工在生产过程中做13#电机维护工作时碰到编码器线缆导致跳闸故障, 原因是日常维护工作不规范。

3.安装规范, 要一次到位

在更换电气设备的安装过程中, 要规范操作, 连接件如垫片材质、型号要恰当, 紧固要一次到位, 力度要合适。2010年3月4日19:30分, 电工夜巡发现烧结线13#杆B相右边电缆头螺栓有发红现象, 申请停电对螺栓进行紧急处理, 停产60多分钟。2009年12月22日, 电工班更换12#~13#杆悬式瓷瓶及针式瓷瓶及线夹螺母紧固, 电工在13#杆B相电缆头检查时未注意耐张线夹压板不一样高低, 电缆铜端子没有完全压下去, 使螺栓与线夹之间配合不好, 送电后由于螺杆头与线夹之间放电, 导致螺杆与线夹之间的接触不好引起发热。

4.定期测温检查

对有大电流流过且平时不便停止运行的电气连接点如高低压配电柜、控制柜内母线连接螺栓等, 应定期进行测温检查, 如电接触不良, 就会导致温度不正常, 就可以及时安排紧固处理, 避免接触不良进一步扩大, 进而造成处理困难。

5.合理选用元器件

接触网设备 篇8

医院日常医疗工作中, 医疗设备使用中出现的故障绝大多数可以归类为接触性故障, 据不完全统计, 此类故障占医疗设备总故障率的80%以上[1]。小的接触性故障不但可造成医疗设备无法正常使用, 而且也会瞬间引起大面积的元件烧毁, 带来更多更大的故障;接触性故障长时间存在会加速设备的贵重器件如球管、探测器等的老化。接触性故障的故障点往往发现较难, 但一般处理起来相对容易, 其中绝大多数故障在医院现有的技术能力下完全可以修复, 因此将此类故障合理地排除对保障医疗设备正常使用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总结了接触性故障的特点和规律, 叙述了3例典型接触性故障的分析和排除方法, 供同行实际工作中参考。

1 接触性故障的特点

接触性故障的特点在于故障呈现隐蔽性和随机性, 发生的原因一般与机房环境、易损件老化和接插件松动有关[2]。它们多数不能靠先进的检测工具和诊断软件判断, 对设备的熟悉程度和维修经验往往是排除此类故障的关键。

接触性故障的表现形式有以下特点:

(1) 故障呈现不确定性。由于故障部位接触电阻的不稳定, 故障有时出现, 有时消失, 有时严重, 有时轻微。

(2) 可能与开机时间有关。刚开机工作正常, 使用一段时间后故障出现, 休息一段时间后再开机, 故障又会消失。

(3) 与机房环境有关。温度低、湿度高、灰尘大时, 故障易出现;温度高、湿度低、灰尘少时, 故障率降低。

(4) 可能伴随有打火放电现象。如果故障与打火放电现象同时存在, 则可以确定打火部位接触不良。

接触性故障常发生的部位有:

(1) 插头和插座等连接部位。由于自身氧化或不正确地插拔线路板, 插头或插座部位易接触不良。如重新移动或搬迁过的医疗设备, 由于震动或连接件松脱, 更容易出现此类故障。

(2) 检查需要经常操作的易损件, 如各种按钮、微调开关、行程开关、限位开关、碳刷的炭头等, 长时间使用会产生磨损, 间隙增大引起接触不良;各种继电器或交换闸的触点工作时打火也会造成触点接触不良。

(3) 工作时功率大、温度高的元器件, 如各种功率输出板、电源功率板等, 由于其上的原件引脚、焊锡、线路板铜箔三者膨胀系数不一样, 关机后冷却时产生不同程度的收缩, 长期下来会在线路板焊锡周围产生裂隙, 引起原件和线路板接触不良。

(4) 不合理的工作环境。医疗设备工作时往往对环境温度、湿度、电源、地线、灰尘以及周围环境磁场都有严格的要求, 尤其是许多大型设备如X线机、CT、磁共振等工作功率大、精密度高、工作时伴随大量的热量产生, 对上述工作环境要求更加严格, 不合理的工作环境会造成机器停机保护或无法正常工作。

2 故障维修实例

2.1 故障一

2.1.1 故障现象

GE9800血管机无法正常启动, C臂上自检指示箭头运行一半就停止。

2.1.2 故障分析与检修

为了方便观察机器启动情况, 连接1台外接监视器。重新开机后, 外接监视器显示机器自检开始正常, 运行一半时突然停止, 错误提示为“FATAL ERROR:NO RAM DETECTED”。故障提示机器硬件无法检测通过, 尤其与内存问题或COMS上数据错误有关。

打开机箱, 首先除去机器内的灰尘, 观察主板上各原件无明显的烧焦、松脱痕迹, 检查各连接电缆插头和插座连接情况, 未发现明显松脱。测量COMS上+3 V电压正常, COMS上数据应未丢失。测量主板供电电压12 V和5 V均正常, 故障应出在主板上, 尤以内存条故障可能性大。轻轻晃动内存条, 发现它与插座没有明显的松脱。关闭机器, 拔出内存条, 用纱布蘸95%的酒精擦洗其插头金属部分, 待其晾干后, 按原样插回锁紧, 重新开机, 机器自检顺利通过。

2.1.3 维修小结

这是1例典型的接触性故障, 表现为插头和插座接触不良。一般内存条和插座上镀有金, 由于黄金导电性能好, 且不易氧化, 所以内存条和插座间并不容易出现接触不良的情况。如果插头并没有镀金, 或者使用造成磨损, 随着时间的推移, 插头表面易产生一层氧化层, 使插头和插座间接触不良, 导致机器死机。

2.2 故障二

2.2.1 故障现象

NAX500数字胃肠机做检查时, 影像增强器偶尔出现无法移动现象。

2.2.2 故障分析与检修

为了方便检修, 将诊断床水平放置。反复试验并观察影增移动情况, 未发现任何问题。第2天故障依旧出现, 赶到现场时发现诊断床处于约60°倾斜位置。怀疑床体在直立过程中有牵拉导线, 造成接触不良引起故障发生。仔细检查后未发现异常。影像增强器上、下运动的实现分别通过控制正向执行继电器K4A和反向继电器K5A的工作, 控制变频器B1, 进而控制影像系统移动电动机M2实现增强器的上下移动。影像增强器上、下运动时应听到K4A和K5A发出的轻微吸合声, 其上方发光二极管应发红光。经检查, 故障出现时, K4A和K5A均未工作, 说明故障发生在控制电路中。在K4A和K5A工作电路中串有多个限位开关, 测量各个开关工作正常。分别用螺钉刀压紧各个开关, 当按下S16时, 机器正常工作。将此限位开关触点调整向外, 使其与床体压合紧密, 故障排除。

2.2.3 故障小结

此故障为1例典型接触性故障, 其原因为易损件老化。在长时间工作过程中, 由于限位开关滑轮与床体摩擦变小, 造成其与床体间隙增大, 不能正常压合, 其触点无法接通, 机器不能正常工作。床水平时由于重力作用, 床体向下压合床下开关触点, 故障消失。

2.3 故障三

2.3.1 故障现象

ESWL-VI体外冲击波碎石机透视定位时, 监视器无图像。

2.3.2 故障分析与检修

监视器上无图像的原因主要有: (1) 机器无X线产生; (2) 影像增强器或CCD摄像部分故障; (3) 监视器故障。为了确定机器是否有X线产生, 将IP板暗盒放置在球管上, 采用常规条件透视10 s, 将IP板扫描后发现其未感光, 说明故障出在X线发生部分。透视时观察高压接触器已吸合, 提示控制部分工作正常。分别测量高压初级和灯丝加热初级, 电压均正常, 故障出现在高压次级的可能性较大。检查高压次级, 首先取下球管遮光器, 观察灯丝亮度正常, 关机后测量高压电缆, 同样未发现明显断路。

将高压发生器从油箱中抬出后检查变压器及硅整流柱, 同样未发现问题。将变压器放回油箱, 浸油后重新开机观察, 这时突然发现透视监视器一闪一闪, 同时伴随油箱内发出“啪啪”的打火声。关机并对高压放电后, 重新抬出高压变压器仔细检查, 发现阳极接线柱连线有松脱迹象。将其固定紧, 放入油箱后重新开机, 故障消失。

2.3.3 故障小结

此例故障为连接线松脱引起的接触不良。接触不良部位如果距离较远, 易呈现断路故障;如果断点离得较近, 则易出现打火现象, 在加有高压时更为明显。在暗处可以方便地找到打火点, 较快地找到故障点, 但一定要注意高压加电时的安全。

3 小结

医疗设备作为贵重精密的电子仪器, 日常维护保养对降低接触性故障的发生率有很大帮助, 设备使用维修人员必须定期检查机房温、湿度情况, 定期清理风扇、通风道的灰尘, 做好机械运动部分的保养。医疗设备严禁带故障工作, 一旦发现设备出现故障, 应立刻停止使用, 保留现场, 通知维修人员赶来。维修人员应根据故障实际情况, 结合图纸资料, 分析故障特点, 方能排除故障。

参考文献

[1]汪溶泉.医用大型X线机维修[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接触网设备 篇9

金雅拓日前宣布, 其用于交通票务和其他增值服务的Celego非接触可穿戴腕带荣膺Juniper Research研究公司 (一家备受瞩目的行业分析机构) 的“未来数字奖” (Future Digital Award) 。该款消费产品包含了一款高度小型化的芯片和天线, 这是金雅拓在可穿戴设备市场的突破性技术, 该款技术具备标准非接触旅行卡或护照以及EMV支付和其他票务应用的全部功能。Celego腕带能与NFC智能手机无缝协作, 以便能便利地重装旅行卡。

使用多功能非接触可穿戴设备可以无需携带现金或支票, 非常适合用于运输系统以及其他各种应用, 包括大型音乐活动、体育赛事以及场馆。Celego腕带的首次商业发布针对交通服务行业, 由公共汽车、有轨电车和地铁运营商Keolis在今年夏天的2016欧洲杯期间于法国城市里尔开始使用。英国知名的橄榄球联盟俱乐部Saracens也部署了金雅拓腕带, 以便为粉丝在伦敦安联公园体育场购买食物和饮料时提供快速安全的非接触支付。

金雅拓软件和产品部高级副总裁Serge Barbe表示:“可穿戴设备为非接触体验增添了新的维度, 为终端用户提供了速度、便利性和安全性的更高标准。我们非常高兴能够荣获Juniper Research的奖项, 这是继Celego腕带今年初夏在法国首次商业部署成功之后的又一大进步。”

上一篇:时代意蕴下一篇:作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