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感

2024-11-10

不确定感(通用12篇)

不确定感 篇1

2011年9月至2013年6月, 我科应用疾病不确定感技术对ACS患者进行护理, 使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大幅度下降,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9月至2013年6月.入住我科的ACS患者, 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疾病不确定感。从中选取60例, 年龄44~78岁, 平均 (63.19+10.65) 岁。其中男38例, 女22例;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7例, 初中18例, 大专25例, 本科10例。28例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32例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42例入院前有ACS病史。

1.2 方法

1.2.1 对患者的干预方法

应用疾病不确定感技术对入选患者均进行细致的护理干预。首先制订疾病不确定感护理计划:由科主任、护士长、主管护师一起实施。挑选在心内科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护士执行该技术, 由在心内科护理工作中年资较高的主管护师逐一审核, 对每一项均进行评定并修改、完备, 对患者不能接受的干预项目进行逐条分析, 查找原因。固定1名主管护师负责出院患者的随访工作[1]。安排3~4名轮班护士切实按路径表的内容详尽、具体地实施, 并且安排2名责任护士逐条逐项进行评价并完善。

在CCU期间:①入院0~30min之内:对患者解释入住CCU期间的必要性, 详细的讲明持续心电监护、注射器泵的应用知识及需要注意的事项。②入院30min~24h, 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 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③入院24~48h期间, 针对该病的发病诱因、临床表现和病情的转归及影响因素, 向患者进行耐心讲述, 以消除其紧张和忧虑。

转入心内科病房后的护理干预:①在48~72h的时间内, 主管护师向患者详细介绍各种运动和疾病的相互关系, 开始执行详尽的Ⅰ期康复计划:在室内开展全面技能型活动。每天2~3次, 患者的运动强度设定在基础心率上每分钟再增加20次, 运动时间控制在5~20min之内。②在72h~7d的时间内, 主管护师详细向患者讲明所用药物的药名、剂量、应用方法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认真告知必须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 减轻体重, 根除诱发因素。③入院7d至出院前的时间内, 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情观察和健康教育, 要让患者掌握心绞痛发作时正确、及时的急救措施, 要耐心向患者讲明硝酸甘油的应用方法及注意事项[2]。

对患者进行随访:①负责随访的护士在患者出院2周之内, 根据患者住院时的具体情况, 进行1次必要的电活随访。嘱咐患者在出院1个月之内到门诊进行随访。主管护师要认真叮嘱患者在出院2~3个月之内实施详尽的Ⅱ期康复训练计划:每天运动1~2次, 患者的运动强度达到心率增加到最大心率的70%, 患者如略有疲劳感, 运动时间保持在20~60min之内, 可采用慢跑、散步、骑自行车、做体操、练太极拳等多种运动方式。②在出院的第2个月的时间之内, 随访护士要进行1次电话随访, 内容包括仔细讲解养成良好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让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让患者第3个月的时间内来门诊当面随访, 进一步加强其正确的治疗观念, 使其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③患者出院4~6个月期间要实施Ⅲ期康复训练计划:嘱患者每周运动3~5次, 使其运动强度达到心率增加到最大心率的75%~80%, 运动时间控制在30~60min, 患者的运动方式可采取快走、慢跑、骑自行车、做耐力运动等各种方式。在患者出院第4、5个月时间之内随访护士要分别进行1次电话随访。出院第6个月时间之内, 要求患者来门诊行当面随访。

1.2.2 评价方法

对各研究项目均采用疾病不确定感护理技术按疾病不确定感量表进行实施。根据要求量表内容效度为0.92, 信度系数为0.865。量表计分要切实应用1~5分计分法, 共计25个项目, 合计总分在25~125分之间。所记分值越高, 代表疾病不确定感就越强。如果疾病不确定感的记分大于总分数的50%, 即≥62.5分即被认定具有较高水平的疾病不确定感。对疾病不确定感的评分要分别在患者住院24h内、出院时及出院6个月的时间之内完成。

1.2.3 统计学方法

患者均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详细分析各种数据, 采用计量资料以 (±s) 来表示所有数据。

2 结果

所有患者共发放问卷50份, 收回50份, 经统计有效问卷数量49份, 有效回收率99%。所有患者均采用自身对照法进行, 所有患者人院24h内、出院时、出院6个月疾病不缺定感评分分别为 (87.13±6.54) 分, (56.80±7.44) 分、 (47.2±5.45) 分, 所有患者在出院时、出院6个月时与入院24h之内相对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患者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时) 常常因为短时间内突然发病、病情危急, 导致疾病不确定感。原因为:一是不能理解所面临紧急的病情状况, 紧张焦虑恐惧的情绪充满心间;二是患者缺乏该病的相关知识和不了解现在较先进的治疗护理措施, 对该病的发展过程和预后充满猜测和疑虑;三是该病需应用多种药物治疗和相关的监测设备, 使患者无所适从。四是ACS患者需要终生服用降脂药, 表明疾病不确定感与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有密切联系, 护士要指导其疾病不确定感问题的解决。有国外资料表明, 冠心病患者中疾病不确定感得分在62.5分以上的占76%。国内资料显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如有疾病不缺定感, 一定会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疗效和疾病的预后产生不良影响。目前国内研究指出, 信息支持具有较好的效果, 本研究应用的系统规范, 较好的有效降低了ACS患者疾病不确定感[3]。本研究显示患者疾病不确定感评分从入院时的93分降至出院后6个月时的42分。疾病不确定感可指导患者正确的面对疾病并积极寻找信息支持。另外主管护师要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 对患者详细讲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应注意的事项, 进一步降低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需要指出的是疾病不确定感同时也有着局限性, 个别患者住院时接受干预教育较好, 出院后却没有继续坚持, 疾病不确定感仍然存在。

摘要:目的 探讨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 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效果。方法 选取ACS患者60例, 采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分。结果 患者疾病不确定感评分较入院24h内明显降低。结论 应用疾病不确定感技术可显着降低ACS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水平。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疾病不确定感护理技术

参考文献

[1]Carde AH, Hansen AM, Kristiansen J, et a1.Comparison of Uncertainties related to standardization Of urine samples with volume and creatinineconcentration[J].Ann Occup Hyg, 2010, 48 (2) :171-179.

[2]Hszln TA, Nordrehaug m, Hsnestad BR.A qualitative study of dn information need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and their pref-erences fOr follow up contact after discharge[J].Eur J Cardiovasc Nurs, 2010, 4 (1) :37-44.

[3]陈先华, Pothiban L, Kham Polsiri T, 等.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 2011, 16 (8) :471-472.

不确定感 篇2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离我的生活工作太远了。没有可比性。

虽然他举例和我们有点远。但是当我把书大概看以便后,想起了我以前的一个领导。

那时候刚参加工作不久,天不怕地不怕,认为领导安排的工作太多了,干不了。后来老总看不下去了,给我班组人员开了个会,当然了老总没有直接批评我们,先是调查了一下我们班组的具体工作内容确实有点多了,给我们的陈诺是在一个月内解决。当时通过这个问题老总看到了我们的根本原因,遇事爱抱怨。他花了十分钟的时间跟我们讨论了一件事:他的杯子脏了,让我去给他洗干净,这不是我的工作范围,但是他说了我必须洗干净,问我是不是不高兴去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这时候他说你不得不去,人生中这样的事情很多你不得不去。但是你可以从调整心态来开始工作,高高兴兴的去把他洗干净,虽然工作是一样的但是结果却是你收获了一个好的心情,而不是用抱怨的心情换来上司的白眼。对大家都有好处,既然这工作自己不得不做的时候何不换个好心情去干好呢。不要让抱怨的情绪影响到了你的工作。

把不确定变成确定 篇3

这是我最不喜欢的答案,虽代表了决心,但我得到的却是一个不确定的答案,一个他们不回答我都知道的答案,而我要的是一个确定的答案,当然这个答案也不是自我陶醉式的肯定答案。我继续追问:“你们有把握100%完成任务吗?”他们回答:“没有,所以只能说尽力。”我继续问:“那按目标完成的概率有多高?”这位主管迟疑了许久说:“大约50%。”我接着问:“这个成功的概率太低了,这样不行,有什么方法能让成功的概率提到80%以上?”这位主管与他的团队沟通后回答我:“如果预算目标降低20%,那他们达标的成功率就会提升到80%以上。”我再问:“那什么样的目标,你们有把握100%完成?”他回答我:“如果预算目标降为50%,我们有绝对的把握完成。”

问到这里,我终于得到所有“肯定而正确”的答案,在这个肯定而正确的答案基础上,我让他们重新设定工作方法、制订计划目标。

我曾经被“不确定”迷惑了很长的时间,这包括我自己的不确定:我不知道市场有多大,我不知道自己能否完成任务;也包括别人给我的不确定:我尽力帮你完成这件事,我尽量准时交给你,我尽量达到目标……

解决的方法也很简单,首先我不接受任何不确定的答案,其次,遇到不确定的答案,我就要转换问话方式,一直到得到相对确定的答案为止。

何飞鹏

疾病不确定感理论的研究进展 篇4

不确定感是当一个人对一件事情无法给予适当的分类或组织时所产生的一种认知, 是一种源自于内在而非外在的认知, 它最早在1962年由Budner定义为一种认知的过程 (cognitive process) 、感知的变因 (perceptual variable) , 当个体缺乏足够的讯息或对件事件无法适当的分类或组织时, 所产生的一种主观感受。

疾病常常伴随着不确定感, 尤其是具有生命威胁的疾病。美国心理护理专家Mishel将其发展成疾病不确定感理论, Mishel认为疾病不确定感是指患者对疾病相关症状、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所感受到不确定的感觉。当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其疾病经验无法与个人经验相吻合, 或个人因缺乏资讯而无法对所发生的事件做定义及分类时, 在认知上出现模糊不清、模棱两可、无法预测、不一致的情形。Molleman等认为, 不确定感是在当决策者无法对一件事给予一个特定的价值, 并且无法正确地预测结时所产生的一种感觉。在最近的研究中, Hilton将不确定感描述为一个过程, 认为不确定感是一个从不太确定向模糊转变的一个认知过程, 它会随着时间的转变发生变化, 并且伴随着消极或积极的情绪状态。疾病不确定感理论现已广泛地被应用在癌症病、心脏病和各种慢性疾患者群的研究。在对疾病不确定感与其他概念的关系的研究中发现, 疾病不确定感高的患者往往伴随着较高的焦虑、抑郁和失落感, 这些患者的心理调节能力相对较差、面临较多的家庭问题和低生活质量。

二、疾病不确定感的研究工具

在测量疾病不确定感的研究中, 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是Mishel发展的疾病不确定感量表 (Mishel’s uncertainty in illness scale, MUIS) 。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测量患者对于疾病的症状、诊断、治疗、预后与照顾者的关系等所感受到的不确定感, 主要包括与不确定感有关的4种关键因子:模糊感、复杂性、信息缺乏、不可预知性。Mishel经过多年研究, 主要的量表有: (1) 疾病不确定感量表 (MUIS) , 主要用于检测住院患者, 一个是32条目的量表, 包括不明确性、不一致性、复杂性、不可预测性四个维度。另一个是28条目的量表, 包括不明确性和复杂性两个维度。台湾许淑莲教授把它翻译成中文, 发展成含25个条目的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中文版, 并测试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2) 疾病不确定感社区量表 (MUIS-C) , 主要用于检测出院或社区患者, 包含了23个条目; (3) 疾病不确定感家属量表 (MUIS-FM) , 主要用于检测患者家属; (4) 疾病不确定感父母量表 (PPUS) , 主要用于检测患病儿童的父母。量表具有可靠的信度和效度, 已在多个国家的护理界得到普遍使用。

三、疾病不确定感的应用现状

疾病不确定感理论早已广泛地被应用在对癌症和心脏病等各种慢性疾患者群的研究中。在癌症病例中, 此理论已研究了宫颈癌、肺癌、乳腺癌、肠癌、前列腺癌、肝癌等人群, 对心脏病病例的研究中已包括了各种心脏疾病患者;在各种慢性疾病中, 已经研究的病例包括HIV、多发性硬化症、早产孕妇、子宫内膜异位症、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肾衰、糖尿病。现今研究表明, 对疾病的不确定感也由不仅又患者产生而已经扩大到患者的家属, 在对患有严重疾病的孩子的父母及家属进行不确定感的测试, Marion等对由于患者从重症病房转入普通病房而造成的家庭成员的焦虑及不确定感进行的干预研究等。对疾病不确定感的研究也由住院患者扩大到对社区或出院患者的研究, 如李雅玲对儿童癌症存活者的不确定感和创伤后压力关系的研究, Wonghongkul等对乳癌存活着的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及生存质量的研究。近年来, 疾病不确定感的干预研究成为了焦点, 大量的文献表明为患者提供疾病知识相关的了解以及实施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可明显降低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水平。通过对疾病不确定感的研究可帮助医务人员了解患者及家属的需求和情绪反应, 以便提供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 同时还可以用来检测护理措施是否有效可行。

小结

如今, 对疾病不确定感影响因素与其他相关概念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干预研究也越来越多。通过对疾病不确定感的研究, 探讨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因素、相关因素及干预措施来指导临床工作, 有助于患者降低其不确定感,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疾病不确定感理论的教育和普及, 以培养护理工作者对患者身心的全面护理, 从而提高其生存质量, 维持健康。

摘要:本文从疾病不确定感理论的概念、研究工具、理论内涵、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几方面进行论述, 为临床护理实践相关课题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许淑莲、黄秀梨:《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之中文版测试》, 《护理研究》, 1996, 4 (I) :59—67。

[2]Bunder S.Intolerance of ambiguityas a personality variable[J].JournalofPersonality, 1962, 30:29-50.

[3]吴航洲、李峥:《乳腺癌病人疾病不确定感的研究进展》, 《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5) 389。

[4]赖慧伦、林淑媛、叶淑惠:《肝癌患者不确定感、生活品质及其相关因素之探讨》, 《护理杂志》, 2007, 54 (6) 41-52。

[5]Hilton BA Perceptions of uncertainty:Itsrelevance to life-threatening and chronic illness1992 (02) .

精选励志文章,努力不需要仪式感 篇5

在一次踏青活动中,我认识了彩虹,一个皮肤很白的小美女。

她对自己的外形不太满意,一米六的身高,体重接近130斤。听说我是一个跑步爱好者,她马上加微信,希望每天能跟我一起晨跑,锻炼出一个好身材。

我满口答应,承诺每天电话催她起床,到约定地点一起跑。

第一天见面,彩虹让我眼前一亮:崭新的运动服、高束的马尾辫、箍在大臂上的手机袋,浑身上下都透着一股踌躇满志的精气神。

我开始跟她讲路线和跑步要领,她却摆摆手示意我“等一下”,然后让我先给她拍照。

我以为她才开始跑步,有新鲜感,拍一次就会静心锻炼。殊不知,她竟然每天晨跑都要拍照,选不同的角度,拍各种各样的跑步姿势。

后来,我才发现,她拍照是为了发朋友圈。

她的朋友圈里,每天都有不同的跑步图片,配上激励的文字,例如:“跑步者,加油”“跑向更远的地方,看更美的风景”等等。

我觉得,有拍照片磨蹭的时间,还不如甩开膀子多跑几里路。一边跑,一边拍照修图,走走停停的,我真不知道这锻炼效果能好到哪里去。

彩虹却认为,这样比较有仪式感,朋友圈有人监督,会让她更有信心坚持下去。

结果,鸣锣开道般的跑步运动,只坚持了半个月,她就以腿痛为由,再也不肯跑了。

确定的与不确定的 篇6

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到9.11对美国经济及世界经济的深远影响。

第一,对经济全球化将起一定的制约作用。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以商品、人员、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全球自由流动为基础的,而这一事件导致美在国内和边境强化安全措施,收紧移民政策,为追踪并冻结与恐怖分子有关的财产而修改银行保密规则,这些都将阻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化。第二,对商品、人员及资金流动附加的安全监控措施,阻碍它们的快速流动,还将导致企业经营成本增加,利润减少,无异于向企业征收"安全附加税"。第三,共和党政府的"自由市场经济"理念受到严重的挑战。美国共和党历来重视自由市场调节的作用,实施"大市场,小政府"的理念,而在这次事件后,为了稳定市场和信心,全面、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特别是在股市重开前告诫一些投机分子不要在市场上进行炒作等。第四,政府为刺激经济和稳定股市而大幅度扩大财政开支,财政盈余锐减甚至可能出现赤字,并使通胀加剧和长期利率上升的压力增大,因而不利于美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第五,人们对美国的安全问题产生怀疑,美国人对其政府是否能够保障自己的安全缺乏信心,外国人也将改变美国是其投资天堂的想法。这可能使世界资金流动格局发生重要变化:从过去大量流入美国变成流向更加安全和经济增长更快的国家和地区,甚至出现资金从美国"外逃"的新现象。

从灾害与战争的角度看

就这次恐怖事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来说,既像重大的自然灾害,又类似于战争,因为它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导致美国等对恐怖主义的报复战。二战以来的历史表明,重大的灾后重建,战争刺激军工生产,大多有助于经济的复苏。

先从灾害角度看。一场大灾对经济的影响是短暂的,而且灾后经济复苏比预期要快。美国经济顾问委员会对1970年以来的20多次较大自然灾害的研究表明,所有的灾害(包括1992年安德鲁飓风导致经济损失相当于GDP的1%这样的大灾害)对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一般不超过一个季度。需要说明的是,这与GDP的统计方法相关:一国的实际固定资本损失不从GDP中扣除,而重建中对固定资本投资则作为收入划入GDP。1994年美国加州大地震造成400亿美元的损失,但灾后的重建不仅使持续4年的衰退结束,而且成为其长期繁荣的开端,1995年~1999年,加州经济年均增长率达6.9%。1995年日本神户大地震导致6500人丧生和经济损失1500亿美元,后来又发生东京地铁恐怖事件,人们担心日本经济会进一步恶化,但由于日本政府加大财政刺激,当年日本经济增长为1.6%。

再从战争角度看。二战以来的重大战争大多对美国经济增长有利。二战期间政府开支和军工生产带动经济彻底摆脱大萧条的阴影;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国民经济军事化也有助于美国经济持续增长,60年代美国经济扩张期达106个月,与持续多年的越战密不可分。值得指出的是,上述重大战争是发生在石油危机之前,尚未存在战争引发油价上涨问题。而海湾战争的影响则不同,这是因为自1973年石油危机以来,战争,特别是在中东地区发生的战争就与石油价格暴涨结下了不解之缘。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导致油价从7月每桶16美元涨到10月的40美元,同时,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23点,并导致股市暴跌,从而加速了美国经济衰退的步伐。不过,由于海湾战争的速战速决,原来被心理因素哄抬上去的油价很快回落,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也得到了恢复。在海湾战争结束不久,美国经济衰退也于1991年4月开始复苏。

鉴于油价和全球化加深等因素,时下美英的反恐怖战争对美国及世界经济的影响是"一剑双刃"。有利方面是政府开支增加和军工生产繁荣在一定程度上拉动经济复苏;不利方面为战争的不确定性导致油价上涨,动摇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从而影响经济复苏。有利和不利影响的程度皆取决于战争的持续时间和打击的规模。如果战争速战速决,打击对象仅锁定阿富汗(塔利班),而不扩大到海湾地区,不导致石油供应线的中断,那么,在目前世界经济放慢和国际市场石油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即使战争诱发油价暴涨也可能是短暂的;反之,如果战争久拖不决,并扩大到中东地区,对油价、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的冲击更大,从而对美国及世界经济的影响将更严重。战争的不确定性往往影响人们的心理,从而对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一旦战争明朗化,就会产生相反的影响。

注意到"亮点"

在美国内方面,存在着如下有利因素:

其一,今年1月~10月初,美联储已先后9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已从6.5%降到2.5%,为39年来的最低水平。由于通胀率仍相对低,美联储降息还有一定的空间。

其二,政府开支增长将成为经济复苏的一个重要拉动因素。布什政府在减税政策的同时,还将扩大财政开支来支持灾后重建工作,这也将促进经济的复苏。根据原来的减税计划,今、明两年美国个人可支配收入分别增加480亿美元和760亿美元。由于近年来美国拥有巨额财政盈余,布什在扩大开支方面仍游刃有余。9.11后,布什政府承诺拨款550亿美元用于救灾、对航空等部门补贴、强化安全及增加军事开支等;布什政府正在酝酿刺激美国经济复苏的一揽子计划,可能包括减少资本收益税、降低公司所得税率、加速设备折旧及增加开支等举措,为实施这一计划政府又将拨款600亿~750亿美元。另据《华尔街日报》披露,美联邦、州和地方政府计划今后每年拨款1000亿美元购买信息技术设备,用于安全防卫、情报及信息收集等。如果这三笔公共开支明年到位,相当于GDP的2.3%,将在较大程度上弥补消费者开支缩减造成的不利影响。

其三,建筑业是当前美国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在IT等制造业衰退及股市低迷的情况下,房地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房地产仍保持一定的增长势头,如今年一、二季度住宅投资分别增长8.5%和5.9%。由于建筑业产值约7000亿美元,占GDP比重接近于IT产业产值,它的增长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消IT产业生产的收缩。其次,房地产价格的继续上升,成为支持美消费者信心和开支的重要因素。住宅是美国家庭最重要的财产(占美家庭财产总额超过50%,而股票等证券仅占约25%),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对美消费者信心和开支的取向至关重要。当然,房地

产为传统产业,难以成为像IT产业那样重大的增长点。

其四,信息技术生产的过剩将有所缓和。由于美各级政府要拨巨资采购IT设备,用于加强安全等;同时,许多国内、国际会议采用"远程会议"方式进行,均增加了对IT设备的需求,有助于IT存货的减少,从而为IT产业的复苏奠定基础。

国际方面,西方国家宏观政策协调加强,以减缓共同面临的经济困难。9.11后,西方七国央行联手,向货币市场注入近2000亿美元,以维持金融业运转和美元汇率的稳定。同时,美、加、欧、英等的央行同步降息,以刺激经济复苏和稳定金融市场。另外,目前国际石油市场仍供大于求,OPEC也将加强协调以稳定油价。

今明两年的走势

在9.11之前,美国经济已濒临衰退的边缘,GDP增长率第二季度降到0.3%。

由于恐怖事件的发生,今年下半年美国经济形势比上半年差,发生衰退的可能性更大,原来预期的年底复苏的进程可能推迟。许多经济学家预测三、四季度将出现负增长,即美国经济将发生衰退。但也有人认为,第四季度不一定出现负增长,即使为负增长,美国经济的衰退也可能是温和与短暂的。

不确定感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1年10月收集的经过手术后病理诊断为乳腺癌并且进行手术前未进行放疗和化疗, 手术后正在进行化疗的女性病人78例。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 有语言交流能力;②手术后经过病理切片确诊是乳腺癌者;③入院首次手术后化疗的病人;④病人明确癌症诊断真相;⑤经解释后愿意参与本研究者。排除标准:①手术后有过放疗的病人;②有精神疾病者或者合并其他影响精神的疾病的病人;③有精神疾病史、家族遗传史及其他躯体疾病者。

1.2 方法

1.2.2.1 资料的收集

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量表和住院病人疾病不确定感量表 (MISU) 对入院后各个化疗时期的乳腺癌病人进行问卷调查。再向病人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之后, 按照自愿的原则填写知情同意书。然后发放问卷, 由调查者本人亲自发放并当场收回, 问卷在20 min内可完成。

1.2.2 测量工具

1.2.2.1 一般资料问卷

包括年龄、学历、医疗方式、化疗周期、化疗副反应、手术方式、病理分期、家庭情况、民族、经济状况等。

1.2.2.2 Mishel的疾病不确定感量表 (MISU)

该量表是个自评量表, 主要是用于成年住院病人, 有4个维度:不明确性13个条目, 复杂性7个条目, 信息缺乏7个条目, 不可预测5个条目。该量表对癌症病人的测量中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内容效度为0.9, 信度系数为0.9[2]。

1.2.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对干扰进行处理, 对一般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 对疾病不确定感和一般资料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本组乳腺癌病人年龄为20岁~70岁 (47.28岁±11.34岁) ;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42例, 高中及中专16例, 大专及以上20例;其中乳腺癌根治术者72例, 保乳手术者6例;付费方式:自费16例, 非自费62例;民族:汉族67例, 少数民族11例;在职38例, 退休26例, 无业14例;未婚者4例, 已婚65例, 分居、离异、丧偶9例。

2.2 乳腺癌病人的疾病不确定感

乳腺癌病人的疾病不确定感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情况, 见表1。在此调查中有9例 (11.5%) 处在不确定感的低水平, 68例 (87.2%) 处在高水平, 1例 (1.3%) 处于高水平的不确定感。

3 讨论

3.1 乳腺癌病人的疾病不确定感

乳腺癌是世界范围内影响女性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3]。国内统计资料显示, 目前乳腺癌的患病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7%~10%, 并有逐渐上升趋势[4]。亚洲国家乳腺癌的发病高峰年龄在40岁~50岁, 而欧美国家发病高峰是60岁~70岁, 早于欧美国家10岁[5]。乳腺癌病人面对被诊断为癌症和手术和手术后化疗等多重打击, 使病人存在对疾病不确定感。本次调查发现, 在乳腺癌病人中总体疾病不确定感87.2%处于中等水平, 得分是88.13分±10.98分。低于吴航洲等[6]报道的结果102.34分±9.42分 (P<0.001) , 这与吴航洲报道是手术前乳腺癌疾病不确定感有关。乳腺癌病人的疾病不确定感主要是由于:①乳腺癌病人对乳腺癌知识的不了解, 不明确疾病的症状;②化疗副反应引起的各种不舒适;③对疾病的预后的情况不了解;④肢体肿胀引起的恐惧等心理变化;⑤化疗的病程长, 在化疗过程中出现白细胞下降的情况;⑥由于各种原因医生或者家属未及时告知病人疾病的诊断情况。在调查过程中发现, 4个维度的疾病不确定感得分由高到低是不明确性、复杂性、不可预测、信息缺乏。这说明在这些住院乳腺癌病人中护理人员对疾病知识的宣教力度不够, 病人与医护人员之间缺乏沟通, 也可能是因为护理人员不足, 工作比较忙有关。

3.2 乳腺癌病人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因素

在进行相关分析中发现, 乳腺癌病人疾病不确定感与病人的学历、年龄、化疗周期、化疗的不良反应、民族、经济状况有关。学历越高, 病人的不确定感越低, 这与Mishel的理论相符, 该理论认为, 高学历病人由于可以收集重要信息并理解疾病有关症状, 他们的疾病不确定感水平比低学历的病人低[7]。年龄越高不确定感水平越高, 化疗周期越长, 不确定感水平越低。化疗不良反应越多主要是白细胞水平越低病人疾病的不确感水平越高汉语水平低的少数民族比汉族和汉语水平高的少数民族病人的疾病不确定感水平要高。与手术方式、病理分期、家庭关系、经济状况的关系不大。

4 小结

乳腺癌病人的疾病不确定感与疾病的治疗和病人的康复有着重要的关系, 护理人员必须对此引起重视。在护理工作中认真回答病人提出的问题, 帮助病人适应治疗, 告知病人关于疾病的基本知识, 根据病人的要求满足病人对知识的需求。每个病房放置一本乳腺癌疾病知识手册供病人翻阅。对于病人化疗期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正确的指导, 用最有效的办法使病人在发生不良反应时能够得到最大化的控制。及时测量乳腺癌病人的白细胞水平, 白细胞水平低时要进行及时的隔离和治疗。对于少数民族病人, 需要护理人员更加耐心地对其进行宣教最好是找相对应的少数民族护理工作者进行宣教和护理。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针对不同病人的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因素进行针对性的护理。

参考文献

[1]Mishel MH.Uncertainty in illness[J].IMAGE:Journal of NursingScholarship, 1988:225-231.

[2]孙红, 郭红.信息支持对乳腺癌根治术病人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4) :244-246.

[3]Ahmedin J, Rebecca S, Elizabeth W, et al.Cancer statistics, 2009[J].CA Cancer J Clin, 2009, 59 (4) :225-249.

[4]谢秀芳.乳腺癌病人的心理问题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3) :213.

[5]Leong SP, Shen ZZ.Is breast cancer the same disease in asian andwestern countries?[J]World J Surg, 2010, 34:2308-2324.

[6]吴航洲, 李峥, 金维佳.乳腺癌病人的疾病不确定感及其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2) :101-104.

不确定感 篇8

1 疾病不确定感的定义

美国护理专家Mishel于1988年在护理杂志IMAGE上发表了疾病不确定感理论[4],该理论认为疾病不确定感是指个体缺乏确定与疾病有关事物的能力,属于认知范畴;当疾病引起相关刺激时,患者会对刺激的构成及含义进行归纳和认识,当个人无法归纳事件的含义时,疾病不确定感就会产生。疾病不确定感主要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 (1) 不明确疾病症状; (2) 不明确复杂的治疗和护理; (3) 缺乏与疾病的诊断和严重程度相关的信息; (4) 不可预测疾病的过程和预后。疾病的发生常常伴随着不确定感,尤其是对生命有威胁的疾病,如癌症[5]。关于癌症患者的研究已包括乳腺癌、肺癌、肠癌、鼻咽癌、肝癌、前列腺癌和放化疗治疗者,早期的研究多为证实癌症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存在和寻找相关因素,现在关于此类的研究多集中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6]。

2 癌症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相关因素

许多研究显示,癌症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因素很多,如人口学因素、疾病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其中患者的认知能力和所获得的社会支持是已证实的影响因素。

2.1 人口学因素

人口学因素的研究中对婚姻状况、社会地位、经济条件、文化程度、年龄、性别等相关性没有一致的结论[7]。如大部分研究表明,文化程度高的患者认知能力较好,有能力寻求与疾病相关的信息,且对信息的分析与处理能力较强;但在有的文献中,也有不一致的发现,认为受教育较少的患者在接受患病后的相关知识教育中,表现得比受教育多的患者对知识更敏感[8]。Mishel在不确定感与基本属性相关研究中,在年龄方面,患者年龄与疾病不确定感呈现无相关性[9]。

2.2 疾病因素

疾病因素中,自觉病情程度、住院经验、患病时间以及治疗方式对疾病不确定感有一定影响,阎成美等[10]对乳腺癌住院患者的研究证实,乳腺癌患者术前的疾病不确定感显著高于术后化疗前和化疗中的患者,因为术前患者对疾病知识缺乏了解,对疾病的状态、治疗及预后等都会产生不确定感;术后患者的诊断已经明确,虽然治疗的有效性及自身形象的改变也会引起不确定感,但与术前相比,患者的心态相对稳定,不确定感降低,其手术方式、希望、应对方式、焦虑是相关因素。保乳手术,尤其是青年乳腺癌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显著低于其他方式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主要是与保乳手术痛苦小,整形效果好,保存功能及年轻患者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在患者病情符合保乳手术指征的情况下,开展保乳手术对稳定患者的心态有重要作用。许乐等[11]研究肝癌患者个性特征、症状困扰对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中显示,肝癌患者症状困扰较严重的前3项依次为疲惫、胃部不适、食欲不振,而疲惫为其症状困扰之最,且症状困扰与疾病不确定感呈显著正相关,即自觉症状越高,不确定感程度随之增加。

2.3 化放疗知识及不良反应

洪震等[12]研究表明,化疗的不良反应对患者生活的影响、病情发展变化的不可预知以及短期化疗效果的不明确,均是乳腺癌化疗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主要来源,化疗不良反应重的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较高。叶云婕等[13]对初诊鼻咽癌的研究也证实了与放疗不良反应呈显著正相关。

2.4 癌因性疲乏

程宝霞等[14]研究指出,癌因性疲乏是由癌症及其相关的治疗引起的患者长期紧张和痛苦的主客观症状,主要特征由癌症本身、癌症的诊断和治疗引起,且不能通过休息和睡眠缓解,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和生活质量,患者极易出现倦怠情绪,丧失治疗信心。有研究显示,患者由于缺乏确定与疾病相关事物的能力,常常不能理解、解释所有面临或即将面临的情况,导致其处于猜测与怀疑中,增加负性情绪,影响日常生活,使癌性疲乏程度加重,癌性疲乏又会加重患者的失望情绪,从而增加疾病不确定感[15]。

2.5 心理社会因素

2.5.1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家庭、亲属、朋友、同事、伙伴、党团、工会等组织所给予的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援,反映了一个人与社会联系的密切程度和质量[16],对患者而言,还包括来自医务人员的社会支持,而且十分重要。李美云等[16]对乳腺癌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发现,社会支持是疾病不确定感最大的影响因子,可解释总变量的23.1%,患者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其疾病不确定程度越低。

2.5.2 焦虑、抑郁

有研究者证实,癌症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情绪,疾病不确定感与焦虑、抑郁呈显著正相关[17]。

2.5.3 应对方式

罗敏惠等[18]研究发现,疾病不确定感程度高的患者采取的应对方式主要是逃避和被动接受,而不是积极地寻求策略,而疾病不确定感程度低的患者采取的应对方式可寻找社会支持和有计划地解决问题。佘喜云等[17]的研究表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与逃避、听天由命和情感宣泄等应对方式呈正相关,与寻求支持呈负相关。

2.5.4 希望

疾病不确定感与希望呈显著负相关[19],即患者拥有的希望水平越高,不确定感越低,提示在临床中提供患者内心的希望水平可显著降低其不确定感。王艳华等[20]指出希望是影响癌症患者心理、治疗及预后的重要因素,对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及疾病不确定感产生影响,希望对每一位癌症患者来说,是一种内在主宰生活的力量,可促使患者克服困难,减轻痛苦,缓解应激状态,始终对生活持有坚定的信念。多数学者均肯定希望对人的健康与适应能力有正向影响,特别是癌症患者,只有激发其对生活的希望,才能协助患者适应治疗中的压力与痛苦。因此,希望对癌症患者适应疾病与治疗及面对未来的影响有重要作用。

3 护理对策

针对影响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相关因素,进行护理干预,提供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和精神方面的与疾病相关的信息,提供患者心理调适和应对能力,从而提高癌症患者康复进程和生活质量。

3.1 帮助并指导患者寻求有效的社会支持

家庭支持是社会中最基本的形式,良好的家庭支持可以影响患者的行为,增强患者的自尊和被爱的感觉,家庭成员照顾是患者信念、动机传递的来源,家人的关怀是患者最主要的依赖和精神支柱,直接影响患者的心情和治疗效果。同时来自于亲友和社会各方面(同事、组织、团体和社区)的帮助,其中也包括来自医务人员的社会支持。有研究提示,实验组干预的对象为患者及其主要支持者(与研究对象是配偶、子女、兄弟姐妹、婿媳等婚姻和血缘关系)是患者的主要照顾者,通过干预提供患者家属与患者自由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沟通彼此间的想法和感受[21]。护士可以指导患者如何排除烦恼、传输信息,并指导家属如何给患者支持,同时还可以起到患者和医生之间的桥梁作用,通俗婉转地表达医生的诊疗意图,也可将患者的感受和意愿转达给医生。Braden的研究指出在癌症诊断期的患者如果有更多的机会与他人交换意见,将降低对疾病有关事物的不明确性;在治疗期的患者如果得到较多的信息支持,可增加对疾病的自控力,使疾病不明确性降低,而且通过与他人讨论可更加了解疾病情况[22]。

3.2 心理行为干预可改善癌症患者的消极心态

情感支持可减轻患者心理应激反应,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造成中枢神经系统过度紧张,削弱了人体免疫功能,而情绪乐观,积极配合,善于表达,身心处于良性状态,会增加自身免疫功能。因此,护理人员应更多地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呵护,心理上的安慰;同时对患者存在的焦虑问题可从减轻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入手,评估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来源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进行有效的护患沟通,降低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张慧等[23]研究,通过深入患者最关心的问题,最希望得到的信息支持形式和内容,给予实用性和针对性的信息支持,能降低患者对疾病不确定感和紧张水平。通过鼓励患者应用倾诉、记录和描述不愉快事件等特殊的宣泄方式,增强了情感支持,还可以通过互助、抗癌经验介绍等形式,患者角色从受助者转换为给予者,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和归属感,改善不良心理状态。孙红等[24]采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对60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于入院时、术前、出院前进行疾病不确定感调查。实验组患者接受实验者提供的与疾病和康复相关的信息支持,对照组只接受病房护士提供的健康指导。结果显示,实验组在术前以及出院时的疾病不确定感均比入院时明显下降(P<0.05);与入院时相比,实验组在术前和出院时的疾病不确定感的下降幅度远超过对照组的疾病不确定感的下降幅度(P<0.05)。因此,对围术期乳腺癌患者提供系统性的信息支持,能显著降低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

3.3 采取积极乐观的应对方式,降低疾病不确定感

有研究发现,妇科癌症患者得分最高的应对方式是乐观应对方式,其次依次为勇敢面对、寻求支持、自我依赖、保守、逃避和听天由命,得分最低的是情感宣泄应对方式[24]。提示乐观是妇科癌症患者最常用的应对方式。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最常用的3种策略依次为希望事情会好起来、尽量往好处想、尽量使生活保持正常并且不受这件事干扰,这些应对策略都属于乐观应对方式。护士在护理工作中,首先应重视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了解患者主要采用了哪些应对方式,同时引导患者采取积极应对方式,如保持乐观心态、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寻求各方面的社会支持、了解疾病相关信息、避免采取逃避现实、宣泄情感等消极的应对方式,从而帮助患者度过疾病及其诊断过程中的难关,降低其疾病不确定感。林岑等[25]研究指出,护理人员应注意评估患者的应对方式,提供有关信息及压力应对的策略和技巧,帮助其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避免其采取向疾病屈服的态度,促进其更多地正性的应对方式,应重点给予疾病的相关知识宣教,使患者了解病情,采取积极乐观的应对方式,从而降低疾病不确定感。

3.4 完善健康教育,增加患者信息来源

相关研究证实绝大数癌症患者希望清楚自己的诊断,且有较强的欲望让医生提供信息支持的同时能得到一定的心理干预。孙爱芹等[26]研究说明对食管癌来说,积极给予信息支持的同时,辅以一定护理干预后,不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而且可以提高患者的希望水平。谢春雷等[27]研究指出系统性健康教育可降低颅脑肿瘤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分阶段进行介绍疾病健康教育知识,在介绍内容的同时研究者有机会与患者单独交流,给予情感支持,并采用手册、图表等辅助方式,有助于患者对内容的理解,使用健康教育流程使护士明确在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怎样做,克服了以往护理工作的盲目性、随机性,使患者能全面系统掌握疾病知识和采取周密积极的应对方式,从而降低患者对疾病的不确定感,增强了治疗的信心。

4 小结

不确定感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内科接受治疗的73例年龄在50岁~69岁的高血压患者,其中男40例,女33例,体重46~79 kg,平均(62.1±4.6)kg,病程2年~13年,平均(6.8±2.5)年。所有患者既往均未发现有精神方面疾病,没有严重的心、肝、肾损害影响药物代谢,无其他严重合并症。

1.2调查工具及方法

1.2.1调查工具采用美国护理专家Mishel的疾病不确定量表和由Sipiellberger D等人编制的状态焦虑量表。

疾病不确定感量表:主要针对患者对医院环境、病因、治疗方法、治疗结果,健康教育及康复治疗等方面的看法,共有25条目,总分125分。该量表采用Likert五级计分法,在信度方面,Cronbach'sα值为0.82。A为1分,B为2分,C为3分,D为4分,E为5分;其中带有*号的题目相反,A为5分,B为4分,C为3分,D为2分,E为1分。得分越高表示不确定感的程度就越高。

状态焦虑量表:主要针对患者日常生活、环境、疾病等各方面的心理,共有20条目,总分80分。各条目1~4四级计分,有反评题。标有“*”号条目反向计分,即1为4分,2为3分,3为2分,4为1分。然后将1~20条的得分相加即为状态焦虑总分(20分~80分),分数越高,说明焦虑越严重。该量表国内尚无常模,美国常模(95百分位数):50岁~69岁,男52分,女47分。

1.2.2调查方法患者入院后当天由调查者发放问卷,并向患者说明此次调查的目的及意义,由其本人无记名填写,当场收回并检查填写是否完整。共发放问卷73份,收回有效问卷73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3统计学方法相关性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调查结果

2.1疾病不确定感产生焦虑的调查结果见表1。

2.2高血压患者不确定感与焦虑程度的相关性本组高血压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平均得分(78.11±11.23),焦虑得分平均为(52.68±10.04)分。将高血压患者不确定感作为自变量,焦虑作为应变量,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确定感与焦虑程度之间呈显著性正相关(r=0.717,P<0.01)。

3讨论

3.1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相关因素及导致焦虑原因分析

3.1.1发病原因及病程的不确定感产生高血压的因素多样,其中不确定因素越多,疾病不确定感越强,所引起的焦虑程度越高。同时其患病的病程越长,产生的焦虑程度越强。由于高血压没有治愈期,因此患者对疾病的不确定感增强而产生焦虑。同时,高血压病程长,发展不平衡,较高水平的血压即使处于稳定状态也会加重机体危害,特别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会造成严重影响:对脑的影响主要为脑血管意外,长期血压高使脑血管压力过大,易形成动脉瘤,可造成脑出血,并且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甚至导致脑血栓等;由于长期高血压,使患者左心室的负荷逐渐增加而导致左心室衰竭;还可使肾小球小动脉硬化,可出现蛋白尿,肾功能损害,甚至肾衰竭[2]。这些并发症的不确定感让患者产生了焦虑心理。

3.1.2对治疗方案及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感患者入院后对自己将要采用的治疗方案不了解,对医生要采用的药物的治疗效果不确定,对疾病的发展更是充满了茫然感,从而产生了焦虑。

3.1.3角色转换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患者入院后,社会角色发生了转换,由一名主导者变成了被指导者;而且入院后由于疾病的需要,饮食和活动上受到了限制。种种的不适应,加重了患者的心理压力。

3.1.4出院后对康复治疗的不确定感高血压患者出院后仍要继续服药,长期的药物治疗对生活质量必定会带来影响,同时也加重了经济负担,这些都将让患者产生绝望的情绪。

3.2护理干预措施

3.2.1医护人员对患者要热情接待,与患者沟通时语气和态度要和蔼可亲,并向患者详细讲解病情和注意事项。

3.2.2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引起高血压的原因有长期的精神紧张、压力(工作压力及心理压力)、焦虑或嘈杂的环境、肥胖、吸烟、过量饮酒等生物、心理、社会因素。护士在宣教中,重点在于提高患者对高血压危险因素、并发症、预后和规律服药治疗等重要意义的了解及减重、低盐饮食、营养治疗,多进行有氧运动,调整以往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等。并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帮助其树立起正确的健康理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有效控制高血压的发生[3]。

3.2.3向患者解释治疗的方案,药物治疗时应遵医嘱给药,在治疗过程中,严格按照医疗护理操作流程,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同时告知患者要配合非药物治疗,如合理饮食,适当的运动等。在平时的治疗护理过程中,要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解释治疗的预期效果,使患者清楚自己疾病的发展情况。

3.2.4患者长期的焦虑、情绪波动等精神压力可使交感-肾上腺素活性增加,血压升高[4]。因此,应指导患者学会自我调节,减轻精神压力,避免情绪波动、紧张等不良刺激,减少应激状态,保持良好心态。同时要了解患者的性格特征及有关社会心理因素,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教会患者训练自我控制能力,对于情绪不稳定的患者,要做好家属工作,减少不良刺激,保证患者有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5]。

3.2.5患者出院时要再次进行健康指导,对患者不理解、没掌握的内容要重点解释。告知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科学的饮食等的重要性,坚持规范用药。

通过对73例高血压患者对疾病的不确定感与焦虑程度的研究,疾病不确定感分数越高,其患有焦虑情绪的患者所占比例就越高,不确定感与焦虑程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因此,我们可以对其不确定方面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对策,从而更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焦虑情绪,控制血压,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泽军.2002年北京市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0-31.

[2]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64.

[3]肖惠敏,姜小鹰,陈晓春.高血压病人口服药依从性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46.

[4]尤雪莲,袁秀银.住院病人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J].临床护理杂志,2004,13(22):7-9.

不确定感 篇10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冠心病病人,诊断符合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4],病人思维正常,能进行语言沟通,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自愿参加本研究。发放问卷214份,回收214份,有效214份。其中男135例,女79例;年龄39岁~89岁;婚姻状况:有配偶189例,丧偶25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07例,其他107例;职业:农民132例,其他82;医疗支付方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24例,其他90例;不良行为:吸烟40例,从来没有注意饮食营养118例,97例病人几乎不运动;冠心病住院次数:初次住院104例,2次及2次以上住院110例;冠心病类型:不稳定性心绞痛118例;合并症:合并高血压病118例。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在冠心病病人入院后第3天或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后第2天的病人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问卷发放前向病人解释研究目的和意义。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由调查员使用统一的指导语进行询问后填写。问卷当场收回,共回收有效问卷214份。

1.2.2调查工具1一般情况问卷: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月收入状况、医疗支付方式、住院次数、是否吸烟、是否饮酒、是否有冠心病的家族史、饮食习惯、运动习惯等。2 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5]:该量表经Mishel修订发展为不明确性、复杂性、信息缺乏性和不可预测性4个维度,共33个条目。量表中不明确维度(13条)、复杂性维度(8条)、信息缺乏维度(7条)、不可预测维度(5条)。在进行4个维度计算时去除复杂性维度中的第15个条目。该量表采用Likert 5级计分法,总得分范围为32.0分~160.0分,分为3个水平,低水平(32.0分~74.7分)、中水平(74.8分~117.4分)、高水平(117.5分~160.0分),分数越高表示受试者疾病不确定感程度越高。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35。3社会支持评定量表[6]:该量表共10个条目,其中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社会支持利用度3条。量表总分即10个条目计分之和,为11分~62分,得分越高表示受试者社会支持水平越高,整个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8。

2结果

2.1冠心病住院病人疾病不确定感及其维度得分(见表1)

2.2住院冠心病病人社会支持得分(见表2)

2.3疾病不确定感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对冠心病病人的疾病不确定感4个维度与社会支持3个维度进行相关性分析见表3。

3讨论

3.1 214例冠心病病人疾病不确定感的得分情况分析美国护理专家Mishel在1988年就提出了疾病不确定感理论,将疾病不确定感分为3个等级水平,32.0分~74.7分为低水平,74.8分~117.4分为中水平,117.5分~160.0分为高水平。她认为,当个体疾病不确定感的分数大于总分数最高分的一半,即可被认为具有较高的疾病不确定感。

本研究214例冠心病病人疾病不确定感总分得分为34分~133分(85.63分±18.06分),总体处于中等水平,4个维度得分分别为不明确性维度得分13分~52分(34.24分±6.98分)、复杂性维度得分7分~31分(16.38分±4.00分)、信息缺乏性维度得分7分~28分(19.30分±4.32分)、不可预测性维度得分7分~22分(15.71分±2.76分)。不明确性维度得分最高,该研究显示,住院冠心病病人疾病不确定感处于中等水平,与宁艳娇等[7]的研究结果一致。

本研究冠心病住院病人疾病不确定感量表的4个维度中不明确性维度得分值最高,说明病人不能理解住院期间复杂的治疗、护理,不知道目前的治疗或用药是否对其有帮助,缺乏与冠心病的诊治及严重程度有关的信息,对未来很茫然,没办法计划未来。可能是因为冠心病一旦明确诊断病情较为严重,病人的心理负担较重,并担心病情反复。

本研究冠心病住院病人中不可预测维度得分值最低,这与相关研究[8]不一致,与本次调查对象有关,一方面,接受调查的病人51.4%是2次及2次以上住院,病人有就医经历,对疾病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另一方面,接受调查的病人主要是老年人,思想负担较年轻人轻,对家庭没有太多顾虑。

3.2冠心病住院病人社会支持评分结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214例冠心病病人社会支持总体得分为17分~56分(38.33分±8.38分),其中客观支持得分为8.35分±2.41分,主观支持得分为22.62分±3.80分,对支持利用度得分为7.36分±2.17分,高于国内常模[9](34.56分±3.7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8,P<0.01),表明该群体具有较高的社会支持水平,与相关研究[10]结果是一致的,可能是由于在本研究中的大多数病人有配偶,主要来源于皖北地区,以农民为主,多子女家庭,受当地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当父母或亲人患有疾病住院后在反复的治疗与照顾过程中,其配偶、子女以及其他家人、亲戚会从物质和精神上提供较多的支持与帮助。它反映出病人与社会关系的密切程度和质量,所以鼓励冠心病病人在住院期间应该积极获取和利用现有社会资源。

3.3疾病不确定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冠心病病人家庭支持与疾病不确定感呈负相关,即家庭支持越多病人疾病不确定感越低;家庭支持越多病人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越低[11,12]。另有文献报道,疾病不确定感与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即病人获取社会支持水平越高,疾病不确定感越低[13]。但是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疾病不确定感各个维度与社会支持各个维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原因为本次调查48.6%的病人是首次住院,病人对疾病知识及病房管理缺乏认识,没有相应经验。病人虽然获得一定的情感和物质支持,但并不能改善影响疾病不确定感的直接因素、症状形态和事件熟悉度。但是本研究结果显示,冠心病住院病人的社会支持总分高于国内常模,表明家庭和社会给予病人较多的社会支持,医护人员应充分利用家庭及社会相关成员的支持作用,帮助病人缓解不良情绪,护理人员除给病人提供常规护理,要特别重视病人心理和社会支持系统,为病人提供冠心病治疗、康复和预后的信息,降低疾病不确定感,提高病人治疗的依从性。

在不确定行情中寻找确定性 篇11

今年一季度以来,市场炒作题材并不缺乏,先后有各类中小盘新股炒作,有优先股试点、沪港通试点等市场体制改革炒作,有丝绸之路(包括海上丝绸之路)、新能源汽车、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和国企改革等题材炒作。这些炒作看起来很热闹,但真要投入,却充满了不确定性,要么买不到,要么买了就被套。因为这类题材炒作的个股涨得快、长得猛,也跌得快、跌得猛,要想从中赚钱很不容易。

换个角度看,与上述题材炒作的不确定性相比,有一种确定性应当受到关注,那就是业绩确定性增长。这类个股创业板、中小板和沪深主板都有。先说创业板中的个股,网宿科技,首季净利大增274%,还推出MAA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可用于电商、金融、资讯、社交、O2O线下线上等诸多领域,新的增长点显然可期。天喻信息,一季度净利大增5倍,上半年预计仍将有大幅增长,而且金融IC卡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再说中小板中的个股,欧菲光一季度净利增长63%,上半年又预计增长35%至65%,触摸屏龙头优势仍在,摄像头领域又有新布局。奋达科技,一季度净利增长27%,中期预计增长20%至40%,而且董事长表示今年智能手表一定会贡献利润。大华股份,一季度净利增长41%,上半年预计增长30%至50%。沪深主板方面,白电龙头值得关注。格力电器一季度净利增长68.86%,美的集团一季度净利增长53.36%,它们在智能家电、空气净化、水净化方面等都有布局。汽车行业,长安汽车一季度净利增长5倍,四月汽车销量又增长3成。上汽集团一季度净利增长12%,四月汽车销量又增长13%以上,实现销售量46万辆。乳制品行业,伊利股份一季度净利接近翻倍,全年净利润有望稳步提升。

今年一季度很多上市公司业绩都有大幅增长,而且上半年乃至全年预期良好。最近,这类公司的股票有些逆势走强,涨幅显著,或者在低位震荡蓄势,如奋达科技、欧菲光、天喻信息等。投资炒作这类股票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们已经有了大幅调整,又有新的增长点,目前介入确定性比较强,让人心里比较踏实。或许它们涨得没那么快、那么猛,或者还会调整,但总体趋势是震荡向上的。

不确定感 篇12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社会支持,疾病不确定感,女性

疾病不确定感指患者无法预测和判定疾病有关事物的结果而产生的认知体验[1]。疾病不确定感是患者感受到的一种主要负性应激源, 可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担忧等情绪反应, 影响患者的疾病治疗、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2,3]。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是一种多发于育龄期女性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由于SLE病因未明、迁延不愈, 患者对疾病的症状、疗效、并发症及预后等难以判定而易产生疾病不确定感[4]。既往研究认为, 社会支持能提高SLE患者对心理应激的应对和适应能力, 但对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是否有影响, 有待研究[5]。因此, 本文旨在探讨社会支持对女性SLE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 以期为制定措施减轻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提供依据,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100例女性SLE患者为研究对象。本组患者年龄21~50岁, 平均 (36.49±5.82) 岁。纳入标准: (1) 符合SLE诊断标准[4]; (2) 无认知和沟通障碍; (3) 自愿接受本调查。排除标准:合并狼疮脑病或其他严重躯体疾病。

1.2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 一般资料问卷:包括年龄、文化程度等。患者的患病时间、疾病轻重程度从其病历中获取。 (2) 疾病不确定感量表:该量表共有32 个条目, 分为不明确性、复杂性、信息缺乏、不可预测性4 个维度, 每个条目采用1~5 级计分法, 量表总分为32~160 分, 32~74.7 分、74.8~117.4 分、117.5~160 分, 分别表示疾病不确定感为低、中、高水平[6]。 (3)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该量表共有10 个条目, 分为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3 个维度, 量表总分越高表示社会支持水平越高[7]。

1.2.2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法对患者进行调查, 阅读、书写有困难的患者, 由研究者给予阅读问卷内容、按患者意见代为填写等协助。发放104 份问卷, 收回有效问卷100 份, 有效率为96.15%。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方法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100 例女性SLE患者一般资料

100 例女性SLE患者一般资料的年龄、文化程度、工作状况等, 详见表1。

2.2 女性SLE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水平

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得分为 (102.47±12.66) 分, 其中处于低水平9 例 (9%) 、中水平78 例 (78%) 、高水平13 例 (13%) , 详见表2。

2.3 女性SLE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及其与疾病不确定感的相关性

女性SLE患者的社会支持得分为 (35.41±5.39) 分, 明显低于全国常模, 详见表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 社会支持与疾病不确定感呈负相关 (r=-0.423, P<0.01) 。

3 讨论

3.1 女性SLE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水平

SLE是一种可累及心、肾、肺等多器官、多系统的慢性病, 其临床表现及诊疗方案复杂多变, 预后因人而异, 患者对疾病有关事物和自身社会生活受到的影响难以预测和判定而产生疾病不确定感[8]。表2显示, 女性SLE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得分为 (102.47±12.66) 分, 与既往研究的 (103.79±11.37) 分相近[9]。在疾病不确定感各维度中, 不可预测性维度和不明确性维度的条目均分相对较高, 可能与患者对疾病的病程、疗效、并发症、预后及其婚育、人际关系、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受到的影响无法判定有关, 信息缺乏维度条目均分最低, 可能与患者通过医护人员的健康宣教等途径, 获取了疾病的诱发因素、复发指征、饮食要求、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等信息有关。此外, 本调查还发现, 91%患者存在中、高等水平的疾病不确定感, 应给予干预: (1) 根据患者的疾病认知程度和信息需求给予针对性的信息支持, 减少患者因信息缺乏而导致的疾病不确定感; (2) 采取心理支持、心理疏导等方法改善患者的情绪状况, 减少负性情绪对其疾病不确定感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3) 指导患者采取深呼吸、听音乐、阅读等方法来愉悦心情及减轻对疾病的关注度。

3.2女性SLE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

表3 结果显示, 女性SLE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低于全国常模, 与既往研究结果相符[5]。分析原因可能为: (1) 疾病可导致患者自我形象改变、家庭社会角色减弱及产生自卑、抑郁等心理, 使患者的社会参与程度下降而影响其社会支持的获得; (2) 家庭是患者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 患者的家庭功能水平普遍较低而导致其家庭支持不足; (3) 部分亲友因患者皮肤受损、认为疾病有传染性等原因减少了与患者的交往, 使患者的社会支持来源受到了影响[10]。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有待提高, 护理人员应给予重视和干预。

3.3 女性SLE患者社会支持与疾病不确定感的关系

苏爱建等[1]认为, 社会支持与疾病不确定感呈负相关, 本研究结果与其相符, 原因可能为: (1) 社会支持能为患者提供信息支持及帮助患者对疾病有关事物形成正确的认知和评价, 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和判定能力及减轻其疾病不确定感。 (2) 社会支持能提供给患者交流疾病有关事物的机会, 有利于提高患者应对疾病的能力和心理适应水平, 从而有助于减轻其疾病不确定感[11]。 (3) 社会支持可给患者带来良好的心理感受及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 有利于减少不良心境对其疾病不确定感的加剧和放大作用[12]。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尚较低, 护理人员一方面应加强患者的社会支持指导, 帮助患者理解社会支持的重要性及采取加强社会交往等方法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另一方面应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 鼓励家属给予患者充分的家庭支持。

上一篇:声乐教学手段下一篇:独立学院技能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