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审题策略

2024-10-16

中考作文审题策略(共9篇)

中考作文审题策略 篇1

中考作文的写作“开弓没有回头箭”,每一步都不能大意,而准确审题更是决定作文成功的第一步。写作中审题定位准确,是作文获得高分的重要保障,审题不清就会导致写作偏题、离题,更会造成文章在立意和选材上的偏差,最终造成作文得分偏低。那么审题应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

一、审人称

1.中考作文命题更关注学生的自我成长与心灵世界,所以题目里往往有“我”字,在审题时要特别注意题目中有没有要求写“我”,如《我的一次 × × 的决定》《因为你,我懂得了××》《我最想感谢的人是你》,这样的命题对叙述者“我”的口吻就有特别要求,强调倾诉性。

2.若题目里不是 “我”,而是 “我们”,如 《我们这个班》《那一刻,我们××》,这类作文就不能太个人英雄主义,要突出“们”,突出群体。

3.如果题目出现的是第二人称“你”“你们”或第三人称“他”“他们”,则要注意在行文过程中的人称始终要符合题目要求,不能随意地转换人称。如《有你陪伴的日子》,写作时不管题目中的“你”定位为谁,行文中都应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而不能半途转换成“他”或“她”。

二、审范围

有些作文写作范围非常宽泛,但出题者为了防止套作,有些作文题不得不注意出题者明里暗里设置的范围。那么,怎样快速而准确地审查出一道作文题的写作范围呢?主要是从题目的要求或提示语中得到信息。如以下作文题: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美丽就如路边的野花,在淅沥沥的春雨中摇曳,在轰隆隆的夏雷中绽放,在哗啦啦的秋叶中顽强盛开,在白皑皑的冬雪中傲立枝头。用心体味你三年的学习生活,在惊喜中你会发现———美丽就在生活的路上,美丽就在身旁…… 请以“收藏生活的美丽”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收藏生活的美丽”,乍一看,生活的美丽写作范围似乎很广,但提示语“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这一句已暗示了写作选材范围是校园生活。

三、审文体

现在,初中作文命题几乎是“文体不限”了,“文体不限”其实也不是什么文体都可以写,有时题目本身的规定性就把某些文体排除在外了。如2015年贵港市中考作文《想念那段温暖的时光》的要求中也有“文体不限”一项,但最适合写什么文体呢?无疑是深情的回忆性的记叙文、抒情文,而议论文、说明文就不好写了。也有些地区出于突出初中基础文体训练的考虑,不再笼统地说“文体不限”,而是特别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或“写一篇记叙文”。

四、审数量词、副词等关键词

接触到作文题,还要特别注意题目里的关键词、时间词如“一天”“冬天”,地点词如“校园”“窗外”,数量词如“那一刻”“一件事”等。如《美丽的瞬间》,写的内容就得是瞬间发生的,不能用“三年前……一年前……现在”这样的时间顺序娓娓道来。另外,题目副词隐含的信息与要求也不能忽略。例如《其实并不是这样》中的 “其实”,这个副词隐含了写作时应写出“不是这样”那应该是“怎么样”的事情真相及产生误会的过程。

五、审题目中的比喻义、引申义

近年中考作文比喻入题的现象很普遍,如“心中有盏红绿灯”“收藏阳光”等。这类作文题要注意理解好比喻义,善于由虚到实,把比喻词的深层含义挖掘出来,把题目里的比喻词跟自己成长的具体感悟链接起来。如上述题目中的“草”“开花”应分别指“平凡的个人”和“成长、成功”,“红绿灯”应指“每个人应遵守的规则”,“阳光”应指“别人的帮助或爱或美好的感受等”。

又如《我眼中的色彩》,“色彩”不能单纯地写成赤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如果简单地写成“我看到了红色、绿色、黑色”,那是很肤浅的理解。考生得琢磨其中的比喻义,比如黑色跟灾难往往联系在一起,绿色往往跟希望联系在一起,从这个角度可以写汶川地震,表现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

六、独词类作文的审题

所谓独词类作文,指文题是一个词语的,在中考作文中也时有出现,如《路》《收获》《风景》。写作水平中下的学生遇到这类作文真是一筹莫展,那怎样审题打开思路呢?其实审独词类作文时常会用到题目拓展法,即在题目中间、前面、后面添字词打开思路,发散思维,这样写作的思路就宽了。如作文《路》,可以这样拓展:是什么路?(成长之路、发展之路等)谁走的路?(自己、别人、民族、国家)怎样走的?或在路上发生了哪些故事?这样拓展题目,学生就能快速打开写作思路,言之有物,写作内容自然就充实了。

总之,审题是写好中考作文关键的第一步,准确理解命题意图,把握文题的限制条件,正确判断文题选材范围,揣摩文题中的深层含义,对作者在文题允许范围内能多角度地拓展、立意、选材、构思、布局谋篇等后续步骤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中考作文审题策略 篇2

看到一个作文题,先要判定它是何种类型的作文题:是全命题作文还是提供话题需要再自拟题的话题作文,是选择型半命题作文还是自由填写型半命题作文,是材料作文还是用材料引题的全命题作文或话题作文,是续写、扩写还是看图作文。如:

鸟儿的愿望是飞上蓝天,鱼儿的愿望是畅游大海,花儿的愿望是吐露芬芳,而你的愿望是什么呢?可能是为玉树灾区祈福,可能是为西南早灾祈雨,可能是为爸爸妈妈祈祷,也可能是为自己许下梦想……敞开心扉,尽情地写出内心的愿望吧!

请以愿望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题目自拟;(2)文体不限;(3)字数不少于550字,诗歌不少于20行;(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这道题属话题作文,需题目自拟,可写成不少于550字的文章,也可以写成不少于20行的诗歌,文体不限更是提供了广阔的创作尝试空间。

技巧二:析透引语

绝大部分的话题作文、半命题作文;部分命题作文有引语或提示语。其作用一般有三种:一是拓展写作思路,降低文题难度;二是明确写作方向,暗示写作要求;三是引起考生情感共鸣,便于调动写作素构。审清引语的方法主要是提取关键词和切题联想。如:

有人憧憬雪花飞扬的冬,有人心仪草长莺飞的春,有人喜欢阳光灿烂的夏,有人钟情天高云淡的秋。岁月更迭,四季交替,总有一个季节让人期盼,总有一片天空让人翱翔,总有一段往事让人回味,总有一份精彩属于自己。

请以总有我的季节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不要少于600字;文中不要出现本人(或暗示)的姓名、校名。

开启中考作文审题思路的方法 篇3

一、常规法

1独词式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具有自由开放的特点,在所有题型中的审题难度最小。请看2011年甘肃省中考作文题: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幸福是雨中妈妈送来的雨伞,幸福是老师投来信任的目光,幸福是患难中人们无私的救助,幸福是节假日家人团聚时的晚餐……

关于“幸福”,你也一定有自己的理解。请你以“幸福”为话题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②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这是一道独词式话题作文,也是一道给材料话题作文。对这类作文,首先要审材料。这个材料是话题的提示语,是写作的由头、引子,告诉学生“幸福”在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体现。命题者通过提示语,把幸福的内涵和写作范围确定在与平时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如挫折、困难中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缕亲切的微笑。后面的“关于‘幸福’,你也一定有自己的理解”,要求考生写出自己对“幸福”的个性化理解。“幸福”与每个人的生活和经历紧密相连,未必完全是正面意义上的才叫“幸福”,也许在别人看来未必是“幸福”的事在某些人眼里却是“幸福”的,如“妈妈的唠叨也是幸福”,因为这唠叨声中蕴涵着温暖的母爱。

其次要审要求。话题作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求宽泛,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限制。在写作前,学生一定把握好“三自”要求(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自定立意)。有了明确的写作中心,文章重点就有了落笔之处;有了明确的文体,就不会写出“四不像”的文章。话题作文的拟题很重要,“题好一半文”,自拟题目是行文的一大亮点,千万不能以话题当文题,否则刚一露脸就让阅卷老师大倒胃口。写作中,要把握好字数,还要教会学生注意一些小技巧:可用“体育场”“教室的楼道口”等表示地点的词语;可用虚拟的校名如“四中”“这所名校”等;姓名可用最后一个字代替,如“夏万军”用“军”代替。

这是最基本的审题步骤,可称为“常规法”,学生遇到各种题型的命题作文,都要按照这样的步骤来审题。

2新材料作文

新材料作文,是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作文样式。这种作文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从表现形式上讲又与话题作文类似。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它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优点,又弥补了材料作文的缺陷。过去的材料作文,都是限定文体,而现在文体不限;过去的材料作文,总有“最佳”立意,而现在可有多个立意。

新材料作文如何审题?请看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则写作训练题: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孩子到果园,看见爷爷正站在梯子上咔嚓咔嚓地把果树上的一些枝条剪下来,小孩拿起一根枝条,说:“爷爷,它们长得好好的,你把它们剪掉多可惜!”爷爷说:“傻孩子,只有剪掉它们,果树才能长得更好呢!”

爷爷剪掉枝条的事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请确立一个议论中心,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和事,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

这类题目除了上面所说的审材料、审要求外,还要明确材料的主旨。要注意材料后面的“爷爷剪掉枝条的事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这个“许多启示”就是材料的主旨、写作的主旨,写作时只要抓住一个启示就行了。可以从爷爷、枝条、树木、小孩四个角度来分割话题(作文时要注意文体是议论文):

①削枝以强干。爷爷剪掉一些枝条,使果树长得更好。舍弃次要的,是为了保留主要的,有所不为方能有所为。可以“舍得”“得与弃”“付出与收获”“付出”“代价”等为话题作文。

②眼前的果树枝条茂盛,长势很好,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剪枝条会使果实更丰硕,所以爷爷毫不吝惜。行动服务于目的,措施受制于宗旨。这是有远见、有胆识之举。可以“远见”“胆识”“眼光”“视野”为话题作文。

③从整棵果树权衡,有些枝条分散营养,是影响结果数量与质量的冗枝,必须剪掉。正确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让部分服从整体,局部服从大局。可以“个人与集体”“整体与局部”“服从一‘奉献”“最需要”等为话题作文。

④“傻孩子”傻在何处?只看到一根一根的枝条,却忽略了它们与整体的联系;只看到眼前的长势,却忽略了它们最终的结果。我们切不可一叶障目,而不见全树。可以“普遍联系”“孤立”“无知”“单纯”“天真”“智慧”“团结”等为话题作文。

在中考材料作文题中,材料后面大多有“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是否得到某种感悟,引发一些感想”或“你有哪些启示”等语句,这就是要求归纳材料主旨。有的材料作文没有这些提示的语句,不妨自己加上“你有哪些启示”这一句,以便从繁复的材料中迅速抓住写作主旨。

二、寻词法

在掌握常规审题方法的基础上,有没有更快更准的审题方法呢?

请看2011年辽宁沈阳的中考作文题:

人一生中有些话语能让我们豁然开朗,有些话语能滋润我们的心田,有些话语能启迪我们的心灵,有些话语能激励我们成长。

根据上面这段文字,以“有温度的话语”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作,600至800字,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这是一道短语式话题作文。用快速、准确的方法审题,就是寻找题目中的关键词和核心词,即直接审题干。要明确作文题目的关键词是写作对象、写作内容,也是写作话题;核心词是写作重点。这个话题的关键词是“话语”,核心词是“有温度”。通过寻找题目的“关键词”和“核心词”,就话题进行拟题,明确写作对象、写作内容、写作重点,这是写作成功的第一步。

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审定其他形式的作文题。如2011年上海市的全命题作文“悄悄地提醒”,题目的关键词是“提醒”,核心词是“悄悄地”。2011年江苏南京市的全命题作文“也是一堂语文课”,题目的关键词是“一堂语文课”,核心词是“也”。2011年山东淄博市的半命题作文“

的馈赠”,题目的关键词是“馈赠”,核心词是要补出的内容。2011年重庆市的半命题作文“我改变了

的色彩”,题目的关键词是补出的内容和“色彩”,核心词是“我改变”。

寻词法适用于各种题型的作文审题。偏正短语式的作文命题,关键词就是中心语,核心词就是修饰语。主谓短语式的作文命题,关键词是主语,核心词是谓语。动宾短语式的作文命题,关键词是宾语,核心词是动词。句式型(观点型)的作文命题,关键词一般是宾语部分,核心词一般是主语或主谓部分。含有介词或副词结构的作文命题,核心词通常是题目中的介词或副词结

nlc202309040557

构。

三、审问法

审问法就是三问法,也就是对话题作文、拟好题目的材料作文、全命题作文、已经补全的半命题作文进行三次追问,即:“文题或话题”是什么?为什么是“文题或话题”?“文题或话题”怎么样?通过三次追问,明确写作对象,确定写作内容和写作重点。

以2011年新疆中考作文题目“报答”为例,可进行如下审问:什么是报答?由此想到报答的内容或形式在生活中有哪些表现。为什么要报答?由此想到知恩图报、恩将仇报等事例或人物。报答后怎么样?由此想到做人的准则、美德、乐趣等。

请看2011年天津市中考作文题:

同学们,回首你的初中生活,一定会有一些值得怀念的往事、难以忘却的身影、记忆犹新的画面,如同闪亮的星子(星星)将你记忆的夜空点缀得璀璨而美丽。那星子,或许是父母的关爱,师长的教诲,同伴的友情;或许是拼搏的汗水,成功的欢悦,自信的笑颜;或许是懊悔的泪光,成长的烦恼,青春的思索……那星子虽然已经在夜空划过,但它所闪耀的光辉却永远与你相伴。请摘取其中最明亮的,来铭记你的初中吧!

题目:如星子滑过夜空

要求:①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②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③文体不限(除诗歌、戏剧外);④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这道命题作文可让学生这样来审题:“如星子滑过夜空”是指什么?据提示语,我们发现这里的“星子”不是指天上的星星,而是个比喻,可以把初中生活中留在心底抹不去的记忆比为闪亮的星子,如关爱、教诲、汗水、欢悦、泪光、烦恼等。为什么说“如星子滑过夜空”?因为它已经过去,但是存留在记忆的深处,永远闪耀,无法抹去,是永远的珍藏。“如星子滑过夜空”怎么样,带来什么样的结果?这是我们的感悟所在。它给我们带来一段永恒的记忆、一段美好的人生风景等。综上所述,这道命题可以这样写:初中生活有很多美好的片段,虽然会因为毕业而逐渐远去,“如星子滑过夜空”,但因为已给了我们欢乐与收获、泪水与伤痛,无论苦与乐,都如星子一样灿烂。虽远去不见,但在我们的人生中永不逝去,留下印痕,成为成长中不可错过的一道风景。

四、路径法

这种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围绕着某一路径,根据所给的命题进行拓展延伸。这里的路径是指思维路径。如话题“心中的烦恼”可以拓展为一个巨大的话题——成长。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写作时只需要把“心中的烦恼”加一个限制即可,比如“分数给我的烦恼”“痘痘的烦恼”“初恋的烦恼”“唠叨的烦恼”。这些限制其实就是一个原因,即要告诉读者“我为什么烦恼”,只要把这个原因有条理有步骤地写出来,就能紧扣文章主题。

2011年四川南充市中考作文命题是“沟通”,对此话题我们可以向大的方面拓展:沟通话题一心声话题一交流话题一情感话题;也可以向小的方面延伸:沟通就是为了相互理解,是讲心里话。以“讲心里话”为思维基点,层层深入剖析,分析“心里话”对沟通的意义,只要说明白几个问题:心里话是什么?为什么要说出来?能不能引起别人的共鸣,达到沟通的效果?心里话跟什么事件有关系,跟什么人有关系?沿着这样的路径去思考,就能与文题紧密相连。

有了以上四种方法,学生面对任何形式的作文命题都会尽快锁定内容,明确对象,审准题意。

中考命题作文审题指导 篇4

笔者对2007年30个省市的中考作文试题进行了统计,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选题作文五大题型中,命题作文共9个,另外,在选题作文中,出现命题的有5个。2008年,命题作文所占比例又有所提高,在笔者所了解的30个省市的中考作文试题中,命题作文有8个,选题作文中出现命题的有11个。

命题作文为何受到命题者的青睐,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命题作文呢?

一、命题作文的优势

命题作文最大的特点是限题性、规定性比较强。对命题者而言,它既能全面考查学生的审题、选材、立意、构思、表达等综合写作能力,又利于提高作文区分度、统一评分标准、避免抄袭和宿构,体现出中考的公平性和选拔功能。对考生来说,选择命题作文可以省去拟题的时间,使思维迅速集中,而且,题目中限制的条件越多,范围就越明确,作文内容就越容易具体。

二、命题作文的类型

中考命题作文的类型大致有两种:一是“独题式”,即只给出题目及要求,简洁明了。如2007年南通市中考作文题:以“带着微笑出发”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要有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体验,不得抄袭;(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5)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二是“提示式”,即除了题目和要求外还有提示语或引语。如2008年温州市中考作文试题:

春雨蒙蒙,万物苏醒,大地写满诗意;夏雨初歇,池蛙欢唱,纸船处处飘荡;秋雨点点,敲打残荷,声声落进心里;冬雨无声,苍白大地,渴望张开眼睛。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多少故事在雨天生动演绎,多少欢乐在嬉戏中尽情绽放,多少温情在伞下默默传递,多少幢憬在静寂中悄然孕育……

雨天,适合回忆与联想,可以漫溯过去,也可以遥想未来。雨天,仿佛有很多蓝色的精灵,赋予这个世界以新的生命。

请以“下雨天,真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2)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20行);(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三、命题作文的审题

审题是指细心揣摩题意,把握题旨,明确要求,即对作文题目所显示的中心、范围、立意方向和所暗示的体裁特点等做全面审视。审清题意是写好考场命题作文的关键,因此我们要加强命题作文的审题训练。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审题呢?

一般来说,我们在审题时,要认真细致地通读全题,首先记准题目内容,以免在写作时添字、丢字、改字甚至另起题目。接着要分析题目中的每个字、每个词的意义和作用,还要把握它们相互间的联系。对有提示语的,还要字斟句酌地研究提示语,用心领悟。最后还要看清写作要求共有几点,分别从哪些方面提出了限制。这样才能为写出符合题意的文章奠定基础。如《长大的路上,他(她)牵着我的手》(要求:(1)请先写出题目。(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这一命题,题目较长,审题时须对题中各部分的含义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仔细推敲、揣摩、辨析,然后综合起来。“长大的路上”限定了写作的素材,即应当写与“我”成长有关的内容;“他(她)”限定了写作的中心人物,从“牵着我的手”又可以看出,“他(她)”应当是“我”成长的领路人,是一直关心呵护“我”,并不断指导激励“我”成长的长辈或老师。

具体来说,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住题眼

题目中的关键词就是命题作文的“题眼”。找到了题眼,就抓住了重点,抓住了中心。命题作文题目只有一个词的,题目本身就是题眼,如《心声》、《惜》。词组型的题目,一般来说,起修饰作用的词或动词常是题眼,如《充满活力的岁月》一题中,题眼是“充满活力”;《这件事我做对了》一题中,“做对”是题眼。我们在写作时就要抓住题眼来做文章,如围绕“心声”,可以写“是谁的心声、是怎样的心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声”等。

(二)注意限制

命题作文题目本身就从不同方面对写作进行了限制。如《记住这一天》中“这一天”限制了时间,我们可以写“这一天”从清晨到日暮的活动,也可以写“这一天”的某个时刻,如果所写内容超出“这一天”就不切题了。还有的题目限制了人称,如《下雨天真好》中的“下雨天”限制了环境,《大自然,我们的朋友》中“大自然”限制了朋友的范围,等等。

另外,写作要求中对文章的字数、体裁、表达方式、文章内容、书写等方面也有规定限制,应当看清记牢,在写作时注意遵循。

(三)重视提示

现在的命题作文往往带有引语或提示语,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些内容,仔细推敲,充分利用。如,题目:责任。

提示: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是时代的需要。有人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改为“天下兴亡,我的责任”。意思是说,“我”应当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的确,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都应当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国家遇到了困难,学校出现了问题,家庭发生了矛盾,同学违反了纪律,自己成绩不理想……都应当问一问“我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这个命题作文中的提示,循循善诱,既给人以思想上的教育,又启示写作者如何把“责任”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应当围绕怎样的中心来写,可以选取哪方面的材料等。因此,你可以叙述自己在面对“国家遇到困难、学校出现问题、家庭发生矛盾、同学违反纪律、自己成绩不理想……”时是如何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的,体现“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这一中心。你也可以议论说理,用事实或道理来论证“应当勇于承担责任”等论点。

(四)领会深意

有些命题题目带有比喻或象征意味,我们要注意分析,既要研究文题字面的具体意义,又要领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如《带着微笑出发》这一命题中,微笑不仅指外在的一种面部表情,更是指内在的一种心态、一种信念、一种涵养、一种品性,因此,在写作时,就应由内见外,由表及里,把其中蕴含的诸如乐观、信念、友善、从容等精神特质表现出来。

中考作文审题策略 篇5

2.补题,要力求“陌生化”。比如:①依靠;②承担责任(“身肩重任”“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③团结协作(“并肩作战”);④基础(英国科学家牛顿说过“我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补题千万不可仓促草率,要反复斟酌,仔细琢磨,察明已命好的半个题目和要求中的“隐信息”。“常乐”的“乐”前还有一个修饰语“常”,这也是审题时不能忽视的。有些作文题目有多个词组成,各词之间有较严密的逻辑关系,审题时要注意时间关系,空间关系,有些什么意义的词限定了它的范围,只有审准了题目的范围,才能做到些准确,不滥写,不漏写。

如果是动宾结构,题眼一般是前面的动词。要避免这种现象,就要力求“陌生化”,这里所说的“陌生化”并不是求偏、求怪,而是建立在自己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半命题作文】:“自由”不等于“随意”

写好半命题作文的第一步在于补充完整一个恰当的题目。

如2005年天津题《留给明天》,题眼就在“留给”上。这类题目往往有着因果、条件等内在联系,审题时必须辨别清楚。再如《一次不寻常的考试》中的“不寻常”和《最舒心的时候》中的“舒心”亦是应浓墨重彩的内容。3.补题,要做到“切口小”。如由虚处着墨,写想与某位历史名人握手,想握住某部文学名著主人公的手,或是握住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甚至外星人的手;也可以想握住“节约”的手、“诚信”的手或“青春”的手等等。如果是偏正结构,题眼一般是修饰语。

或拟题过大,难以下笔,只能泛泛而谈,要写深写透很难,更不易写出真情实感。命题作文文题中一般都有关键词,这些词就是所谓的“题眼”。如果是并列结构,在多数情况下,关键是找出并列词语之间的相互关系。

3.注意副词隐含的信息与要求。又如《我在新学期里》,这个题目要求从“新学期里”选材,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进步。如果从领到准考证时写起到发通知书时止,显然超过了题目所要求的时间范围。

再如,2006年上海作文题目《我想握住你的手》:命题中的“你”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实指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的办法来确定立意,在它前面添加必要的定语,如“父亲的肩膀”,写一曲亲情的颂歌。

如2008年天津中考作文题《,你好》,有考生拟题《祖国,你好》,因为写作切口过大,通篇作文只有几个近似抒情的语句的反复,使作文流于泛泛,因此不能获得较高的分数。作文的范围、角度、中心、材料、文体、表达,哪一个环节出了差错,都与审题不准确、不全面有关。在不同的短语中,题眼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着的。

考生对题目具有“一半”甚至是“一多半”的自主选择权,考生自主发挥、自由驰骋的空间相当大。外于中心词位置上的词,直接规定写作内容与角度,而修饰成分的词语则往往影响选材。围绕“留给”,首先应明确“明天”一词指的是“未来”,而“留给”的可以是具体的东西,也可是抽象的精神。

由于“留给明天”主语、宾语的空缺,给了我们很大的联想、想像空间。至于空间这个题目没有规定,只要是发生暑假生活中的事情,不论在学校、家庭或社会,都可以写。实指时,“你”就必须是一个具体的、身边的事物或人物,如“父亲”“同桌”“友人”等,来抒写动人心魄的亲情、友情乃至书写美好纯真的爱情等。

如果“肩膀”虚指,则要理清它虚的内涵。有的考生忽略了这一点,因果意识不强,下笔时只写“拥有”,不见“快乐”,缺少必要的抒情议论;有的则只见“快乐”,少见“拥有”,缺少作为“快乐”支撑的叙述和描写。如《我最好的朋友》中的“最”就规定了你笔下作为主角的朋友只能有一个;《这也是课堂》中的“也”就规定了你所写的内容不能是平平常常的某一节课;《其实并不是这样》中的“其实”很重要,应写出“误认为是‘这样’”——“意识到不是‘这样’”的过程,如果缺少这层转换,文章就会偏题。

有些命题比较具体实在,我们需要化实为虚,抽象概括;有些命题比较抽象,我们需要化虚为实,找到抓手;还有些命题可能虚实兼备,我们则需要虚实结合。如《大沽口炮台,你好》,大沽口炮台是中华民族抗击侵略者、不畏强暴的历史见证,以此来写心理感受,以小见大,表现对祖国最动人的情感,这样的文章更容易得高分。如2008年安徽中考作文题《我在中得到快乐》就限制了必须用第一人称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

把握住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要突出的重点,了解了写作要避免的误区。但这种对补题的自主发挥、自由驰骋决不等于“随意而为”。而这些“隐信息”往往对我们作文的选材、主题确立、文体选用等有所提示或限制。

“最”“也”“还”“再”“更”“其实”等副词出现在题目中,都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往往是考生极易误入的陷阱。5.把握文字较长或句式复杂的题目的内在关系。如同样写的是熟悉的校园生活,大多数考生会选择老师、同学,你不妨写校长、门卫或校园的事物等。

如2006年北京题《北京的色彩》,作文题中已经列举了一些,如天坛、故宫、天安门、胡同、长城等,你可以从这些符号中任选其一来写,也可以另外选择,但不管怎样,你必须选取北京的有代表性的建筑与事物来写。“我生活在温暖的班集体”,所写的空间就限于“集体”生活,而不是个体的生活。虚指时,“你”就应该是一个抽象的事物,或超越时空限制的事物、人物。

6.从题目中审出详略安排方面的要求。中考中由于万千考生一道题,一不留心就造成“补题”上的“雷同撞车”现象。可是有些考生的记叙文中,用大半篇幅写“雨”或“下雨的情景”,写“好”一带而过,只是在文章最后用一句“下雨天,真好”匆匆收尾,由于没有具体内容支撑,“真好”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如此安排详略显然偏离题目要求。

可以叙述自己或他人因知足而总是快乐的经历、感受,或者论述知足为什么总是快乐的道理。而山东淄博中考作文题《其实很快乐》中“其实”的限制性同样不可忽视。【全命题作文】:读透吃透文题

1.重点分析“题眼”。

考场作文的首要条件是内容切合题意。那么,如何避免这种“随意”的现象呢?

1.补题,要细察“隐信息”。“ 家乡变了”,应有一个时间对比。例如,2006年辽宁地区作文题《肩膀》:“肩膀”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属于虚实兼备的形式。这类比喻性题目前往往有一段精心设计的提示语,考生审题时需认真阅读这些提示语,在你熟悉的生活素材中确定与这一比喻义匹配的本体,写作时方能做到紧扣题目。还如《当我走进考场的时候》这个题目,时间范围很小,只能写“走进考场”这段时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2.审准范围

有时题目对时间、空间、写人、记事,数量、景物,或说明,或抒情等都有明确的范围,弄错或弄不准,都会使作文失分。例如《暑假生活二三事》,这个题目明确规定了时间:暑假;内容:记事;数量:二三事。甚至有的文章脱离文题,我行我素,造成严重失分。

下面我们具体谈谈命题作文的审题技法。再如,《勤奋和成功》是因果关系,《知识与能力》是相关关系,《欢乐与痛苦》是相反关系,《自尊与自强》是递进关系等等,只在在审题之意时抓住了这种关系及转化,就是切合了题意。4.要完全理解比喻意义。

①从“谁”留给明天的层面思考:可以是“我”要留给明天什么(可借此对自己的未来表态,回答自己的人生理想是什么),可以是我们这一代人要留给明天什么,也可以是历史上某位名人已留给明天什么。由于思维闭塞、缺乏创新,很多人按照同样的思路去补题,造成“千人一面”的雷同现象。一定要选择最能突出自己的体验、发现的内容,人无我有的内容。

如《我拥有,我快乐》,“拥有”是“快乐”的前提和原因,“快乐”是“拥有”后产生的一种心理情感反应,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倒不如选取你最为熟悉的、印象最深的一处祖国景点。尤其要注意题目中的修饰词语、限制词语和补充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对写作范围起着约束限制的作用,是文章特殊要求的标志。

要做到“切合题意”,就应在审题上苦心经营。如2008年浙江温州中考作文题《下雨天,真好》,这是一道情景类命题作文,考生要在行文中创设“下雨天”这样的情景,而题目中的“真好”,是立意的关键,应详写。如《索取与贡献》,重点是让我们阐述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而不是索取,决不能单纯地议论什么是“索取”,什么是“贡献”。

②从到底该留“什么”给明天的层面思考:“把口碑留给明天”、“把色彩留给明天”、“把记忆留给明天”、“把微笑留给明天”、“把遗憾留给过去,把梦想留给明天”、“把青山绿水留给明天的子孙后代”„„

如果是主谓结构,题眼一般是谓语,如《知足常乐》,题眼应在谓语“常乐”上。如2008年山东济南中考作文题《偶然的发现》、江苏盐城中考作文题《温暖的时刻》中的修饰词“偶然”和“温暖”就是应深入挖掘的字眼。例如: 我在中考的前一天 在迎接中考的日子里

我的初三生活 我们的青春岁月

中考作文审题策略 篇6

一、“比较式”材料作文审题

比较式材料,一般是将两件事或者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从观点、方法、动机、思维、情态、效果等方面直接进行比较,有的给出比较后的差异事实和基本结论。有的只给两件基本事实,不给事实差异,更遑论结论了。对比较式材料作文审题的一般思路是:A比B是否好?差异在何处?两种是完全对立,还是辩证统一?(横向思维)是何原因导致A和B的差异?(纵向思维)

如:安徽卷(2012年)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公司车间角落放置了一架工人使用的梯子。为了防止梯子倒下伤着人,工作人员特意在旁边写了条幅“注意安全”。这事谁也没放在心上,几年过去了,确实也没发生梯子倒下伤着人的事件。一次,一位客户前来洽谈合作事宜,他留意到条幅并驻足良久,最后建议将条幅改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

这是同一件事的两种做法。首先运用横向思维,比较异同。

第一种做法,公司怕发生安全事故,写了“注意安全”提示语,让行人注意。这说明此处梯子靠在墙上有安全隐患。

第二种做法,将“注意安全”条幅改为“梯子不用请横放”。这是要求工作人员将事情做到位,从而将危险因素完全消除掉。

这两种做法虽是两个独立事件,但作文审题绝对不能分割开来,而应将前后做法进行对比。通过前后对比,得出差异:前面是要求行人做到;后面是要求自己做到。前面做法,危险依然存在;后面做法,隐患彻底排除,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

根据比较结果,可从多角度立意。从立足点看,可从“角度”方面立意。从预期效果看,可围绕“抓住根本”立意。若追根溯源,可从“细节”方面立意。但与“公德”无关,也不是“防患于未然”。

其实2012年全国大纲卷(作文题略)与安徽高考题是一个类型,也是“比较式”材料作文。只不过材料中的妈妈已经将“我”前后差异的原因作了分析。

想不到2013年安徽材料作文还是“比较式”的,而且比较的难度偏大。

真题再现: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萧伯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

我们先来看看所给材料包括的要素,分析这些要素有何差异。前面一种情况,是已经发生的事;后者是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前面对已发生的事,有疑惑:为什么会这样?后面对从未发生的事有梦想,为什么不能这样?前者是被动的思考,是现实的逼迫;后者是主动思考,是对未来的预期。从中可以看出这二者的差异。

对已然的事,有了疑惑与思考,就有了解释或解决现实问题的可能。所以这种“疑问”是有价值的。

但我们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现实的层面,我们必须前瞻未来,梦想未来。因为对个人、国家或民族来说,有梦想,就有一分目标与希冀。

此时再将前后对比,发现不能简单地用“取舍”观了,而要用辩证观去分析,发现“现实不可丢,梦想不可无”。若舍其一,都是偏颇的。所以核心立意就是“思考现实,但也要梦想未来”。

比较式材料作文应整体分析,层层追问,找出前后差异的事实,并对差异性进行分析,可取舍其一,也可辩证统一地并存相依。比较式材料作文,千万不能将前后割裂开来去分析思考。

二、“关联式”材料作文的审题

关联式作文材料好像也以“两者”存在,但这两者不具有比较性,它是完整的统一,它们内在的逻辑关系是,因为A,所以B;或只有A,才能B;或先是A,再是B。正因为故事具有独立性,反而可以分别加以分析,也就是说重点分析A的言行,或重点分析B的言行。审题思路是:从A中得出什么启示?从B中得出什么启示?也可以综合地考虑从A和B中得到什么人生提示。

如(全国新课标卷)材料作文:有个船主,让漆工给船涂漆。漆工涂好船后,顺便将船上的漏洞补好了。过了不久,船主给漆工送了一大笔钱。漆工说:“工钱已经给过了。”船主说:“这是感谢补船漏洞的钱。”漆工说:“那是顺便补的。”船主说:“当得知我的孩子们驾船出海,我就知道他们回不来了。因为船上有漏洞,现在他们却平安归来,所以我感谢你!”

根据材料写作文,要求800字左右。

这里讲的是船主和油漆工两人的故事。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漆工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为船主着想,顺便把漏洞补好。虽是举手之劳,却成人之美,也避免了一场海难。

从船主方面分析:自己是请漆工涂漆的,并没有请漆工补漏洞。若漆工不补,应说无可厚非。但漆工的行为让船工受益,船主没有“暗自高兴”,而是懂得知恩图报。

漆工诚心诚意去补漏,并没有想得什么回报,却遇到懂得感恩的船主,得到了巨额赠金,留下了一段“举手之劳惠及他人,尊重付出懂得感恩”的佳话。

对这类材料作文,我们可以从单方面去写,重点写漆工真诚为他人提供服务,即使是分外的事情,也尽已所能、为人着想,做真诚善良之人。也可以从船主方面重点去写懂得感恩,懂得回报,尊重他人的付出,感谢他人的付出,做知恩感恩之人。

当然还可以从“付出与感恩”两方面去写。不能用单向平面化的“并列式”,而是采用因果、递进或转折关系,其好处是,文章不是平均用力,有纵深感,内容也显跌宕起伏。围绕文章的论点,有一点儿侧重,这样文章才显生动而独到。

其实2012年重庆卷作文题与以上如出一辙,是关于“尊重与感恩”的故事,也是关联式作文材料。像这样的材料,我们可侧重一方面谈,谈“尊重”、谈“感恩”,也可放在一起论证。

总之,“比较式”材料作文应整体分析,两种情况都应兼顾到,要整体立意,不能只写一边;而“关联式”材料作文,较为灵活,可以分别立意,也可整体立意。

中考作文写作中的审题立意 篇7

关键词:中考作文,审题,立意,写作

在中考中, 你要问什么题型得分最高, 但又最不易得高分, 那就要非作文莫属了。要如何让自己的作文在众多的中考作文中脱颖而出呢?靠的是审题时独特的视角, 立意独树一帜。如何审题, 如何立意?如何让你的作文打动阅卷老师的心, 是中考作文得分的制胜点。写好作文, 审题立意非常重要。

一、见微知著, 以小见大

在写作过程中, 学生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题目, 比如说以“爱”为话题, 写一篇文章, 或者以“生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又比如2005年的苏州中考题“有人说, ‘人’字是一撇一捺, 你是那一撇, 我是那一捺, 要两个人才能写成。如果人人光想着自己的那一撇或那一捺, 那么‘人’字永远也组合不到一起。”这种题目的范围广, 概念也大, 学生很难抓住核心, 写出感人至深或者见解独到的文章。但是学生如果能以小见大, 从小处立意, 如写“爱”可截取生活中的小细节, 以小见大, 在平凡中叙述一段自己与家人, 或者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关于爱的故事, 从选取典型事例, 以小处的事情, 看见真正的大爱之情, 然后能做到详略得当, 中心突出。那么这一篇文章的立意就是成功的, 同时也凸显了文章巧思、立意独到。又或者在构思苏州2005年中考题“人”的时候, 就可以选取楼上楼下、邻里之间发生的小事, 用身边的事情说明“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以小见大, 揭示出深刻的主题。好比我们在生活中会看到的很多事情, 往往只能看到他的表面现象, 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 需要能够透过现象发现一件事物的本质, 体会这件事背后隐含的品德、良知等等。比如社会上看到摔倒的老人为什么不敢去扶?这就是从身边的小事中见到了社会道德品质的问题。

二、创新创意, 见解独特

庸俗、陈旧、平淡是考场作文之大忌。有的同学一写老师, 就是每天备课到深夜, 病了还坚持为学生上课。再不就是有同学病了, 老师下班后还义务给他补课……诸如此类, 千篇一律, 不但让人大伤胃口, 还给人胡编乱造、不切实际的感觉。而真正获取高分的必须是独辟蹊径、创新创意的文章。可能有的同学要说, 我们的生活太单调, 只能唱唱老调。其实老调可以新唱, 关键是怎么个唱法。如果用新的眼光, 从新的角度去看寻常材料, 也可以化旧为新。如朱自清的《背影》写父亲的爱子之心是老题材, 作者的立意是老教材, 但是结合特写的方法, 突出表现父亲的几次背影, 就进一步加深了立意的深刻性, 表现出了作者立意上的独特性。一般性材料用新颖别致的手法来表现, 可以达到化平淡为新奇的效果。如采用欲扬先抑、明贬暗褒的手法, 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增强吸引力。

三、粗中见细, 以大见小

现在中考中, 话题作文范围广, 限制性较少, 同学往往无从下手, 很难写出切实具体的文章, 这时我们如果能够有意识地缩小写作的范围, 使话题由大变小, 由虚变实的话, 那么我们就能具体地从一个细小的角度着手, 选材内容更加集中明确。好比我们都懂得的道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也, 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这就说到了对待理想、信念的态度, 而我们可以将其延伸到我们的生活之中, 讲到如何对待学习, 对待眼前的目标等, 这些都能够从大道理中学到生活处事的原理。比如有一篇以“关爱”为题的作文, 这篇文章很容易把视觉定格在亲情之间, 最多不过是陌生人的关爱。这些小处事物虽然能够体现“关爱”这一主题, 但是立意略显平庸, 所以有的考生能联想到关爱我们生存的环境, 关爱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能以丰富的知识展现我们人类家园的现状, 给读者送去了知识和情感的双重体验。这就将立意的范围扩大, 学生站在了另一个高度去认识关爱的力量, 在思想感情上又提高了一个层次。如果我们能以自己独特的心灵感受、书写周边物事, 或他人, 或自然, 融身广阔的生存背景, 物我同一, 凸现人性的光芒;如果我们能以亲人般关注大地的物事姿态, 刻画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联系实际, 真情感人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独特个性的, 要善于从生活素材中, 看见别人见不到的东西, 挑选、提炼出那些新鲜、感人的材料, 把有独特感受的材料写出来, 就会令人耳目一新。再如果我们能以平凡人的姿态, 切入日常生活和时代舞台, 以情感人, 充分显示时代前进的步伐;这就要求考生能够在动笔写作之前, 能够联想到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多侧面、多角度的不同点, 从这些纷繁复杂的写作素材, 寻找最适合立意的主题。由于在实际生活中, 学生对身边发生的人和事、景和物不可能都作“有心人”般的仔细观察, 而有些事件和景物往往稍纵即逝, 学生回忆起来印象模糊、零乱, 面对作文题时自然就难以下笔成文了。但是, 少年儿童记忆的火花是最易被点燃的, 这时如有类似的事情在眼前展现, 那么就会激起他们对往事的回忆, 从而发掘出写作的立意点。如写“友情”类的文章, 这就很容易联想到自身与好友之间的点滴小事, 从这些小事中选择能够立意的点, 进行写作, 如中考满分作文《虑己虑他, 推己及人》中, 考生就从“我”与同学之间的矛盾, 写出了同学之间友情的温馨。这样立意, 不但内涵深刻, 而且还能让大家明白为他人考虑的道理。

总之, 要全面提高中考作文中的得分, 需要从培养学生的联系生活和创新精神出发, 真正调动起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久而久之, 学生的独创性就会体现在作文的审题立意之中, 扬长避短, 万马奔腾, 才能让他们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丁慧平.考场作文如何“秀”[J].中华活页文选 (教师版) , 2010 (1)

[2]胡平.怎样写好中考作文[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0 (8)

提高学生作文审题能力的策略 篇8

半命题作文, 如《我学会了……》题中用了删节号的部分, 需要有作者自己确定补充完整, 可以写《我学会了做饭》, 《我学会了游泳》等, 也可以写学会了别的什么事情。

非命题作文, 不直接出题目, 只提供一幅画, 或者提供一段文字背景, 由作者自己命题。比如, 临高县201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达标检测题, 还有第四大题作文提供的材料如——

超越障碍, 脚下会出现坦途;超越黑暗, 眼前是一片光明;超越自我, 未来将海阔天空。生活中与超越为伴, 会体验执着, 感受惊喜, 拥有自信。请以“超越”为话题, 自拟题目。

以上三种命题, 是关于命题的分类。下面浅谈各种命题的基本审题方法。

一、辨清题意袁抓住重点

如果遇到这样的一个题目:《我有这样的一个家庭》, 我们就要仔细地逐字逐句地分析, 这个题目包括四层意思:第一层要求写“我”, 即写你的生活。第二层要求写“家”, 即家中的情况。这两层是至关重要的, 从审题开始, 你就应该明确这两层, 知道这篇作文必须写“自己家的事”。如果连这两层要求都没弄明白, 认为可以写哪位同学的家, 或者认为可以写邻居的家, 那就错了。第三层要求写自己的“一个”家。第四层要求, 抓住“这样”这个词。不细心的学生很可能把这一层要求忽略掉。“我有这样一个家”, 什么样的呢?应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这层意思:一方面“, 这样”的家, 是要求你用具体的事实把家庭的情况摆出来, 使读者看了会感到“, 噢, 他的家庭是这个样子的!”作文千万不要说空话, 假话“, 我们家可好啦!”“我生活在幸福的家庭中!”没有写出具体事实来, 也就写不出“这样”。另一方面“, 这样”的家庭到底是什么样呢?题中没有明确的规定, 也就是说, 你写家里的哪方面的事都行。例如, 近几年来, 高楼林立, 你家也盖起了新楼房;有的人家里发生了不愉快的事, 比如爸爸和妈妈经常吵嘴打架, 日子没法过啦……

以上的审题分析, 是照字面分析了这个作文题目四层含义。分层理解之后, 还需要对它有个总体的认识。《我有这样一个家》, 实际写起来, 一般都能写出“我——有一个———家”这三层意思。问题在于第四层的理解, 这应该是审题的重点所在。因此, 审题要辨清题意, 抓住重点。

二、明确要求袁确定主题

有些作文题, 如《上学路上》, 只是在时间和空间上作了限制, 那我们只能在这个限制的范围内做文章, 可以写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 但究竟写什么内容, 表现什么主题, 那就得根据自己的体验来确定了。前面提到的半命题作文题目——《我学会了……》, 这里要重点明确你“学会了”什么。至于题材就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 可以是做饭, 挑水, 也可以是洗衣服、骑单车等, 但必须是一件你亲身经历过的事情, 印象深刻、具体, 写起来才有材料可写, 才有把握, 避免说空话, 内容空洞。对于非命题作文, 前面所述的“超越”为话题的背景材料, 你就要从这段背景材料中琢磨自己要确定的观点, 自己拟定题目, 难度较大, 这就需要你下一番功夫去仔细揣摩、思考、分析。这类作文题目就要添加其他因素辅助, 可以把“超越”一词扩充成一个短语或句子。

三、领会喻义袁开拓思路

有一类作文题, 属于象征比喻的, 诸如《蜡烛》、《路》等之类, 这就要求领会标题的象征和比喻意义, 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来开拓写作的思路, 确切把握好文章的中心和重点。例如《蜡烛》, 并不要求写蜡烛的基本形状, 而是要求写具有像蜡烛一样甘愿牺牲自己、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的人, 他们默默无闻地坚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奉献一生。再如, 《毁树容易种树难》这样一个比喻性的题目含义比较深。这是因为人们常把育人比做育树, 所以见到“育树”, 就应该联想到“育人”, 如果就树论树, 就没有很好地把题意挖掘透, 那么, 这篇文章就没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四尧根据命题袁决定体裁

文章有不同的体裁, 不同体裁文章的写法也不同。如果体裁是记叙文的, 就要求记叙清楚事件的经过和描写人物;如果体裁是议论文的, 写作的重点在说明道理, 引证事实, 就不必记叙详细的过程;如果体裁是抒情为主的文体, 那就要求借助形象事物的描述来抒发感情, 展开想象, 表达主题, 也就是不必写出事件的经过。

一般说来, 体裁不同, 命题的语言也有区别。记叙文的明显标志常常带有“记”“、难忘”“、忆”等这些词, 如《记一次劳动》、《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事》。此外, 如《春雨》、《秋叶》都可以是写景的记叙文;还有《同桌》、《我的老师》可以是写人的记叙文, 至于记事的记叙文就更不用说了。议论文的标题往往带有“谈”“、论”、“议”之类的用词标志, 如《谈骨气》、《论兴趣》。有的议论文标题本身是设问句或反问句, 如《什么是幸福》, 当然还有一些标题可以写成记叙文, 也可以写成议论文的, 如《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至于还有说明文体, 也就不再一一阐述了。所以, 作文要根据命题, 决定好体裁, 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五、根据命题袁确定题材

作文题材, 当然决定于文章的中心和体裁。题材必须是能够表现中心的, 因此, 作文要围绕中心选择题材。同时题材也和体裁有着密切的关系:体裁是记叙文, 题材就是人物的事迹、故事的经过、景物的形状;体裁是议论文, 题材就是论点和论据;体裁是说明文, 题材就是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能、用途等。

中考作文审题策略 篇9

【关键词】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策略

0.引言

新材料作文其难点就是“审题”与“立意”,学生很容易出现思维错乱,分不清主次的现象,这直接影响了在考场上的作文立意,还会出现“离题”情况。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助力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正确思维方式,囊括在阅读文本基础上的“阅读思维辩证模式”、“课堂思维模式训练”等相关方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及创作水准,使得学生面对新材料作文的时候,不再害怕其审题与立意。

1.新材料作文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考验学生阅读理解能力[1]。用作文题目的这种形式去考验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在过去的传统考试中是几乎难以见到的,这足以说明现在国家对于语文这一学科的学习越来越注重考验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也是目前语文新课改革中的一项教学任务。我们都知道,“阅读理解”与“写作”是紧密相关的,这两者缺一不可。新材料作文首先要求的是学生必须要对材料进行“精读”,注意材料中的敏感词汇,再去剖析材料的主旨,并总结出自己所对材料理解的涵义,然后进行成文。这个过程是需要学生去进行“思维拓展”,而思维能力的好与坏也直接决定了其对作文的立意,致使影响了作文分数。所以,对学生进行考验阅读理解中的“思维模式”是新材料作文中的亮点。第二,写作水平要求更高。一个人写作水平的好与坏不仅仅是体现在其书面语言表达上,实际也包含了思维能力水准。“新材料作文”是要求学生能够在精读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去进行多个“立意方向”,根据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探究材料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然后言简意赅地表达出自己对文章所理解的文章主旨。当对立意提炼过后,再根据自己的一句话去展开文章的脉络,一定要思路清晰地进行开头、正文、结尾。在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步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应用自己的思维模式来解决。当然语言的优美也会给文章添上一定的色彩,这会让老师也能感觉到一个学生的语言功底厚度,会格外得到加分。

2.助力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教学举措

2.1增强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提升阅读水准

学生阅读水平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审题能力[2]。在高考中的作文材料是要求学生具有非常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独立思考能力”,不仅仅是把握文章内容,思路清晰,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而是需要学生根据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进行自己的观点表达,要涉及到个人与自然、社会、国家等相关的意识度。要想学生能在这方面做到更佳,第一,学生要有自己的人文情怀,必须要要将自己的写作学习与精神世界联合。当学生审题能力偏弱,其不可推卸的原因就是他个人精神世界的反映。一般学生所接触到的阅读教学大部分都是进行“机械化分析”“唯一答案”等都偏离了自己的真实思路。这样不仅仅使得学生没有自己的个性,精神世界也是空虚一片。所以,需要将学生的语言学习与精神世界相互融合,来有效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整体感知度,实现对文章“思想内容”及“语言形式”都的理解。第二,关注自我体验,突出学生是主角。“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应该让学生学会在自己的情感活动中拥有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让其进行“感悟”和“思考”,进而享受自己的审美。首先这要破除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老师要在课堂上起到引导作用,并把课堂上的时间都去交给学生,去真正地展现学习的“自主性”,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去思考,凭自己的所有的语文知识去体验对世界的认知。

2.2进行发散思维,从多角度审题立意

材料作文一般都是要求学生要全方面地理解文章涵义,但可以根据某一个点或者是角度去进行创作。实际上,一则材料所包含的观点并不具有“唯一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不同的问题,得到不同的结果,所以,老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3]。而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多角度”思维,要以作文材料为中心,学生在这篇材料中想到的所有点都可以自己记下来,老师也可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要求学生进行“相关、相似、相反”等方面的角度去进行联想,从而为创造性、多样化的审题立意提供有力条件。

2.3辅导学生关怀社会生活,树立正确价值观

往年的高考命题,其实都是在反应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对于高考作文来说,一般学生都会从“难易角度”去进行分析,这是没有错的,但有关语文教育家表示,简单的“难易”会判断的过于“功利”,因为作文写的好坏对于学生来说只是一时的,而他們真正能够从写作的过程中意蕴到生活的唯美,这才是对其有意义的。所以,倘若能够从学习如何在语文的角度上去分析作文题,也许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成果。

3.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材料作文因其材料的“广泛性”、“开放性”、“丰富性”逐渐地受到命题人的厚爱。所以,老师只有从更开放的语文教育模式中去培养学生的“广阔视野、逻辑思维、健康心态”等相关条件才能够使得作文的审题立意不偏,从而达到保障作文能取得一个满意成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蕊.由一堂材料作文训练课谈作文的审题 [J].理论与实践.2015.(4):159.

[2]郭韧希.高考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误区及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学术.2015.(8):47.

上一篇:护理师资下一篇:管桩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