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贮存性

2024-05-28

热贮存性(共6篇)

热贮存性 篇1

当校园性侵成为了2013年热词的时候,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心情是沉重的。我们为教师队伍中出现这样的败类而愤怒,更为孩子身心受到伤害而痛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指出:“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诸多校园性侵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又相继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人们对于必须将性侵者绳之以法的呼声也在不断高涨。综观目前发生在校园内的性侵事件,一般具有这样一些特征:校长利用职权、教师灵魂扭曲、孩子不会自护。笔者认为,除了社会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外,学校应该客观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改变观念,改善环境,提升教育品质,从源头预防性侵事件发生。

一、关怀教师的心灵世界

夸美纽斯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当社会赋予教师那么美好而神圣的称号的时候,当家长满怀期待地将孩子交到我们手上的时候,其实也是将社会的责任和家庭的未来交给了学校,交给了教师。教师之所以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因为他的工作对象是未成年人,教师是学生思想的教育者、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孩子心灵的疏导者。教师的社会角色决定他除了必须具有比常人更强的法制意识和更高的道德要求外,还应该具备更健康的心理和人格。但在社会转型期,教师常常不堪竞争所带来的工作重压,加之生活矛盾、家庭矛盾时常发生,一些教师一直处于情感得不到满足、自我成就感低下的状态中,也许表面上看这些人工作认真、教学努力,但内心变态、灵魂扭曲、人格分裂,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的学生往往成了他们发泄的对象。

在上海这样发达城市的学校里,其实一直非常强调对教师的法制教育和师德教育,在各项评审或晋级中也采用师德一票否决制,但对极少数人格扭曲、心理变态者来说,他们往往不是不知道教师的操守,不是不知道教师的道德底线,也不是不知道法律的尊严,而是冲动的魔鬼让他们丧失了理智、失去了人性。虽然他们不敢如农村学校的施害者那样胆大妄为、明目张胆,但猥亵、骚扰等“小动作”时有发生,而学校在这方面的预防或教育作为很小或几乎没有。所以学校在重视法制宣传、师德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

第一,激发教师自我完善的职业愿望。学校在招聘教师时除了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外,应对其心理素质进行基础性的评估,绝不能让那些心理阴暗、灵魂肮脏、人格变态的人混迹于教师队伍中。对已任教师,要关注他们的个性特点,发挥每位教师的教育专长,激发他们热爱学生、不断进取的愿望,让其在享受教育乐趣的同时,提升职业的成就感和神圣感,从而更加珍惜教师的荣誉。

第二,营造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一所好学校对教师来说不只是借以赚钱养家的地方,更应是体现人格尊严和自我价值的场所。当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不如意时,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可以使他们在这里找到合理的倾诉或宣泄的途径,一个被理解、受尊重的教师也更容易建立起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使命感。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可以使学校成为教师舒展思想、表达情感、排遣烦恼、获得理解、体现自我的精神家园,成为学生健康幸福成长的乐园。

第三,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关心教师的心理需求,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让教师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愉悦心情、陶冶情操、完善品行、滋养心灵;关心教师的烦恼和困惑,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让校园文化影响家庭文化,让教师成为有成就感和尊严感的人。

二、培育健康的师生关系

“在学校要好好听老师的话”这是很多中国家长将孩子送到学校去时必讲的一句话,简单的一句关照、一句叮咛却包含着这样的信息:老师说什么、做什么都是对的,老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做学生的只能服从,要相信老师都是为学生好,只有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只有被老师喜欢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这就将尊师重教异化为对教师的盲目崇拜,夸大了教师的权力,必定会导致孩子自身权利意识的淡漠。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许多受害学生在遭到校长、老师猥亵时,既没有反抗,事后也没有报警或“举报”,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受到了侵害,即便感受不好,面对老师,他们常常会以为做错的是自己,因担心被惩罚而不敢反抗。而肇事者深谙此道,他们正是利用了家长的信任、学生的听从,侵犯学生的身体,伤害他们的心灵,并利用自身的职权或身份对孩子进行威胁、恐吓。万宁一校长带着女生开房,安徽一校长12年性侵9名女童,为什么校长可以如此大胆?因为他习惯了用手中的权力去解决一切问题,所有的人事、财务都可以一人说了算,他们以为同样可以随心所欲地去摧残孩子们的人生,更将其变为权力游戏的玩具。这充分暴露了学校师生关系不健康的问题:孩子在学校是来受老师管制的,即便受到伤害,迫于压力也不敢声张。这种畸形的师生关系必须改变。

第一,培育健康的师生关系必须对校长和教师的权力进行规范和限制,不能让管理的权限、知识的权威无限夸大为师生关系的不平等。校长或教师是学校的管理者,是学生的教育者,也是学生生命安全的保护者、身心健康成长的责任人,教育者没有权利滥用用自己的工作职权对教育对象为所欲为、随心所欲。在人格和精神上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是需要互相尊重的,对教师不当的言语和行为,学生有权质疑和拒绝,这才是师生关系的科学定位。让“在学校要好好听老师的话”不再成为学生的紧箍咒。

第二,培育健康的师生关系必须维护学生不受侵犯的权利。健康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不仅能够尊重老师,也懂得维护自己的权利。学生到学校里来学习,不仅是学知识学文化,也要学习做一个独立且有尊严的人、一个有权利意识的人,这是最基本的公民教育。学校应引导学生形成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知道自己有怎样的权利,怎样保护自己的权利,以及有哪些与权利对应的责任与义务。如果学生们知道自己有什么权利(人身权、隐私权等),知道自己的权利是不可以被他人(包括老师、同学、家长)侵犯的,知道被侵权之后应立即报警,以保护自身权利,同时惩罚侵犯自身权利的人,那么校园性侵行为将难以得逞。

三、树立学生的自护意识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中“谈性色变”的观念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学校的回避、家庭的鄙视,导致学生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方法,受到伤害不敢告诉师长,也不知道如何讨回公道、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为此,学校有责任对学生进行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教给学生自我保护的方法,并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第一,开设相关课程。性知识、性保护是生命成长的重要课程,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开发、开设的力度,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设计相应的教育内容,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两性问题,树立科学的性观念,让学生更早地了解自己,知道身体的哪些部位是不能让别人触碰的、哪些是自己的隐私;懂得在群体生活中不要伤害别人,也不能让别人伤害自己;明白当和教师发生冲突或觉得自己受到伤害时,学生有权利表达意愿、提出抗议。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

第二,建立危机干预系统。班主任特别是低年级的班主任,要经常主动倾听孩子们的烦恼和困惑,善于发现问题,能够及时伸出援手,维护孩子的健康安全,做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守护者。家庭、学校、社会还要建立较为便捷完善的支持系统,并广泛地向孩子们宣传,当他们受到侵犯时,能在第一时间找到专业的报告机构和值得信任的人;对已经受到伤害的当事人,学校有责任做好心理辅导工作。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对男童的性保护。

小儿热性惊厥的护理体会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儿男18例, 女4例, 年龄9个月~6岁。临床特点:大多数突发高热, 体温≥38.5 ℃, 发作时双眼凝视、头向后仰、牙关紧闭、四肢肌肉呈阵挛性或强直性抽搐、意识丧失, 严重者颈项强直、面色发绀, 惊厥发作时可由数秒至10min或更长。22例小儿惊厥均为上呼吸道感染伴热性惊厥。

1.2 护理措施

1.2.1 控制惊厥:

发现惊厥小儿立即就地抢救, 将患儿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松开衣领、裤带, 迅速用大拇指掐人中穴, 或针刺人中、十宣穴止惊;用缠有纱布的压舌板, 放置在上下臼齿之间, 以防舌咬伤;同时遵医嘱正确给予止惊药物控制惊厥。

1.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牙关紧闭的患儿可用开口器将其缓缓撑开, 切勿强行用力撬;舌后坠者, 用舌钳将舌牵出, 并托起小儿下颌防止舌根后坠影响呼吸引起窒息。备好吸痰器,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口腔呕吐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应立即给予吸氧, 氧气流量1~2L/min。痰液黏稠不易吸出时, 可采用雾化吸入生理盐水以稀释痰液, 以利于痰液排出。

1.2.3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备好抢救药物, 建立静脉通道, 遵医嘱及时准确给药, 确保液体按时按量准确顺利输入, 准确记录出入量, 治疗及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 动作要轻柔、敏捷、准确, 避免刺激患儿。室内光线不宜过强并保持安静。禁止一切不必要的刺激, 切忌家长搂抱, 摆动患儿。

1.2.4 严密观察体温变化:

对体温≥38.5 ℃的患儿应迅速采取降温措施。以头部物理降温为主, 给予冰帽, 可以降低脑组织的代谢, 减少其耗氧量;其次在腋下、腹股沟处放置冰袋, 冰袋外包裹一层薄毛巾, 防止局部冻伤;或用32~34 ℃温水擦浴, 擦浴时注意观察患儿意识、脉搏、呼吸有无异常, 有无寒战。遇有持续≥39℃高热不退者应配合药物降温, 或者给予30℃生理盐水200~300ml保留灌肠。

1.2.5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患儿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末梢循环、瞳孔大小、神志改变及尿量改变, 并做好记录;惊厥发作时, 应注意惊厥类型。若惊厥持续时间长, 频繁发作, 应警惕有无脑水肿, 颅内压增高的表现, 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 以便采取紧急措施;密切观察患儿用药后, 有无药物不良反应。

1.2.6 加强基础护理:

高热患儿体温逐渐降低时, 患儿出汗多, 此时应及时擦干汗液, 勤换衣服并注意保暖, 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鼓励患儿多饮水, 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 保持口腔及皮肤清洁。保持病室空气清新, 定时通风, 保持环境安静。饮食宜清淡, 并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富于营养饮食。注意患儿安全, 在床栏杆处放置棉垫。同时将床上硬物移开, 在患儿上下臼齿之间放置牙垫, 以防舌咬伤。应有专人护理防止患儿坠床及碰伤。

1.2.7 做好预防热性惊厥工作:

向患儿家属做好健康教育, 指导家属掌握惊厥发作的应急措施。如发作时要就地抢救, 指压人中穴, 保持安静, 不能摇晃或抱着患儿去医院就诊, 以免加重惊厥造成机体损伤。发作缓解时迅速将患儿送往医院查明原因, 防止再发作。培养小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注意饮食平衡, 营养均衡搭配。加强身体锻炼, 天气变化时应注意增减衣服, 要逐渐适应气候变化, 避免过冷或过热, 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发生。发现小儿因感冒发热≥38 ℃时, 及时给予退热药对症治疗, 以防惊厥发生。

2结果

本组患儿经过医护人员精心治疗, 细心护理, 全部康复。

3讨论

热性惊厥在儿科临床上较多见, 家长的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惊厥发生时, 家属情绪非常紧张, 护士在抢救时应操作熟练, 而护士冷静的工作情绪可间接给患儿家属一种心理安慰, 从而稳定家属情绪, 更好的配合护理工作。出院指导时教育家属测量体温方法, 高热时给予散热, 物理降温, 指导其备好一切必要的急救物品, 如体温计、压舌板、退热药和止惊药等, 为更好的控制热性惊厥的复发提供可靠条件。总之, 只有预防、治疗并举, 才能减少热性惊厥的发生。

小儿热性惊厥126例临床分析 篇3

1 临床资料

本组126例 (有原单位及现单位病例) 均为热性惊厥病人。男性78例, 女性48例, 男女之比1.63∶1。发病年龄最小4个月, 最大7岁, 平均年龄2.5岁。4~6个月者3例, 占2.38%;7个月~3岁者116例, 约占92.06%;4~7岁者7例, 占5.56%。发病时体温38~38.9℃者18例, 约占14.3%;39~39.9℃者97例, 占76%;40℃以上者11例, 占8.7%。所有病例均符合1984年全国小儿神经病学专题讨论会制定的高热惊厥诊断标准[1]。

1.1 热性惊厥和原发病

本组126例小儿热性惊厥, 106例系上呼吸道感染所致约占84.1%, 支气管肺炎3例约占2.4%, 幼儿急诊6例约占4.8%, 猩红热2例约占1.6%, 腮腺炎4例约占3.2%, 风疹2例约占1.6%, 小儿腹泻病3例约占2.4%。

1.2 热性惊厥的次数与时间

1次热程中惊厥1次的101例, 占80.2% (单纯型) ;1次热程中惊厥2次以上的25例, 占19.8% (复杂型) 。126例中, 58例有反复发作惊厥病史, 每年发作次数不等, 首发年龄越小复发率越高。惊厥时间3min以内的97例, 3~5min以内的16例, 10min以上的12例, 30min以上的1例。发病在3岁终止的88例, 发病在5岁终止的28例, 发病在7岁终止的10例。

1.3 热性惊厥时脑电图变化

126例热性惊厥患儿全部进行脑电图检查, 时间在惊厥发作2周后。91例脑电图正常占72.2%, 27例脑电图轻度异常占21.4%, 8例脑电图为痫样波占6.4%。

1.4 热性惊厥与遗传关系

25例其父母或近亲有热性惊厥病史占19.8%, 有10例其近亲中有癫痫 (EP) 病史占7.9%。随访至今有1例热性惊厥者现确诊为脑瘫, 有12例确诊为癫痫。脑瘫和癫痫的13例病儿惊厥发作时间超过10min, 体温都在39.5℃以上。

2 讨论

热性惊厥是儿科常见的急诊, 体温一般在39℃以上, 也称为高热惊厥。由于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全, 体温调解不平衡, 高热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过度兴奋状态, 脑细胞对内外环境各种刺激的敏感度增高, 惊厥阈值降低, 导致异常放电而引起惊厥[2]。惊厥时间长时造成惊厥性脑损伤, 过去认为主要是缺氧性脑损伤, 而现在认为[3], FS时惊厥放电是造成惊厥性脑损伤的基本原理, 而且惊厥时间越长损伤越重。本文与此观点相符, 本组126例有113例惊厥时间在5min内占89.7%, 10min以上的12例占9.5%, 30min以上的1例占0.8%。结果12例合并继发性癫痫, 1例脑性瘫痪, 当时惊厥时间都在10min以上, 体温都在39.5℃以上。故严重的高热惊厥可致脑细胞不可逆性的损害且可留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热性惊厥由于病毒及细菌感染致发热, 大部分为上呼吸道感染引起, 其它疾病也可致高热惊厥。惊厥时体温大部分超过39℃以上。本组126例, 体温39℃以上97例, 40℃以上11例。这是小儿大脑皮层还不完善, 神经细胞分化不全, 一般地倾向于扩散和泛化, 主要以惊厥和昏迷两者兼有。小儿发热时体温越高, 发热时间越长, 发生惊厥的机会越多, 这与某种特定的感染无关, 而是由发热本身引起的惊厥。

热性惊厥有着特异性的遗传倾向, 而且与年龄有关。本组25例其父母及近亲中有高热惊厥史, 有10例近亲中癫痫病史, 有58例反复发作惊厥史。说明热性惊厥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本组发病年龄以5月~4岁占90%以上。这个年龄段的小儿因脑发育不成熟, 神经细胞结构简单, 皮质分化不全。脑的解剖、生理、生化各方面都处于生长发育状态。脑的兴奋与抑制系统的动态平衡不稳定, 是易发生热性惊厥的好发年龄, 也是病毒细菌感染多见的年龄阶段。总之, 高热是惊厥的条件, 感染是高热的原因, 而这些因素只能在特定的年龄阶段才表现出来。

热性惊厥时脑电图检查大部分都在正常范围。本组126例进行脑电图检查, 91例脑电图正常占72.2%, 27例脑电图轻度异常占21.4%, 8例脑电图为痫样波占6.4%。考虑热性惊厥者惊厥时脑细胞功能暂时紊乱, 出现异常放电, 但症状缓解后脑电图可恢复正常。但惊厥时间长, 脑细胞损害的程度严重, 脑电图检查有大量的棘慢波时, 要注意发展为继发性癫痫的可能。

热性惊厥的预防, 首先是增强小儿的抵抗力, 加强体格锻炼, 增强体质, 提高抗病能力及避免感染和发热。体温的多变及其上升的速度影响惊厥的发生, 温度上升快而高时易发生惊厥。体温超过38℃应立即降温, 物理降温比药物降温更快、更有效。FS患儿应立即给安定或水合氯醛灌肠, 同时采用物理方法或药物降温。是否服用抗惊厥药物预防FS目前仍有争论, 必须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权衡长期预防性服药的得失, 选好适应证: (1) 对单纯性FS原则上不使用任何预防性抗惊厥药。 (2) 对复杂型FS间歇性短程用药, 平时不用药, 一旦发生热性病时经直肠或口服安定或氯硝安定维持用药至体温稳定, 恢复正常, 可使复发减少2/3以上。 (3) 对一级亲属中有EP史, FS反复发作, 低热时发作者可选用苯巴比妥预防性服药2年, 再无惊厥发作后缓慢停药。总之, FS时有EP的可能性增大应密切观察, 如EEG有癫痫波, 临床上又出现无热惊厥继续发作, 超过2次即可诊断为EP, 并进行抗EP治疗, 避免造成脑损害。

参考文献

[1]林峰, 陈家洲.儿科疾病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案[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2]李娟, 黄志.热性惊厥与惊厥性脑损伤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 2005, 32 (6) :366-368.

小儿热性惊厥128例临床观察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8例患儿,男77例,女51例;年龄6个月~6岁,其中6个月~1岁22例,1岁~3岁88例,3岁~6岁18例,3岁以内婴幼儿占86%.抽搐发作1次72例,2次30例,3次以上26例。

1.2 原发疾病

上呼吸道感染80例,支气管炎12例,支气管肺炎5例,急性扁桃体炎25例,肠炎6例。

1.3 症状与体征

本组患儿均先发热后抽搐,其中体温38.5℃以下26例,38.5~39℃48例,39℃以上54例;抽搐多突然发作,呈全身性强直-阵挛性发作,伴意识丧失,抽搐时间短(<10 min),抽搐停止后,有8例患儿有短暂的嗜睡,所有患儿意识恢复如常。父母有热性惊厥史26例;叔叔、姑姑、姨姨、舅舅有热性惊厥史16例;全部病例均无神经系统异常体征。

1.4 实验室检查

全部患儿均化验血系列,白细胞正常82例,增高46例;检查脑电图78例,高峰节律紊乱14例,棘慢波2例;行头颅CT检查62例,轻度脑水肿19例(30.6%)。

1.5 治疗

1.5.1 一般处理

加强护理,惊厥发作时勿强行搬动患儿,就地抢救,保持安静,减少刺激,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平卧,头偏向一侧,松解衣服领扣,防止创伤,控制高热。

1.5.2 对症治疗

予止惊退热、吸氧、降颅压。 (1) 止惊退热:首选5%复方水合氯醛1 m L/kg保留灌肠(复方水合氯醛由我科自制:生理盐水500 m L,水合氯醛25 g,吲哚美辛500 mg),水合氯醛、吲哚美辛可以起到镇静退热作用,加之肛肠给药,起效快,痛苦小,一般应用1次即可见效。惊厥控制不佳时,可加用苯巴比妥钠5~10 mg/kg肌注或静注。上述两种药物可交替使用。退热还可以加用物理降温、口服退热药物对乙酰氨基酚10~15 mg/kg. (2) 吸氧:每次抽搐鼻导管给氧3 h~4 h,氧流量1~2 L/min. (3) 降颅压:对惊厥时间长或反复发作有脑水肿者予以降颅压:用20%甘露醇0.5~1 g/kg快速静滴,应用1次;或呋塞米1 mg/kg静滴,应用1次。

2 结果

经采取积极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措施,患儿症状很快消退,住院期间无惊厥再次发作,128例患儿均痊愈出院。随访82例,随访时间4年,热性惊厥再次发作56例,复查脑电图52例,异常12例(高峰节律紊乱11例,棘慢波1例),智力测定结果正常。

3 讨论

热性惊厥以3岁以内婴幼儿发病最高,由于其大脑发育尚未完善,对体温的调节不够健全稳定,因此遇到各种异常的外来或内在刺激(包括病原微生物及其分解产物、注射疫苗、体内组织分解代谢产物等)就容易引起发热,发热时脑细胞功能紊乱,引起部分神经原突然异常放电,导致惊厥。热性惊厥与遗传有关,有热性惊厥家族史的小儿容易发病,本组热性惊厥有家族史者42例,占33%.需特别引起注意的是,本组病例由呼吸道感染引起者122例,占95%,提示预防呼吸道感染对防止小儿热性惊厥发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组资料表明,热性惊厥对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影响,推测可能是因为惊厥时呼吸不规则或暂停,吸入氧气少,全身肌肉剧烈收缩消耗体内大量氧,使脑细胞供氧不足,无氧代谢增加,酸性代谢产物蓄积,氧自由基增多,引起脑组织酸中毒和代谢紊乱,产生不同程度脑损伤,引起脑水肿。治疗中采用给氧、纠正酸中毒及降颅压等措施,症状可迅速改善。热性惊厥一般不会引起死亡,也不会产生严重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但由于对脑细胞可造成不同程度损害,可影响小儿日后智力发育,应引起临床重视。

小儿热性惊厥65例诊治体会 篇5

l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65例小儿患者均符合热性惊厥诊断标准, 其中男41例, 女26例;本次就诊时首发52例, 复发13例。首次发作年龄4个月~6岁, 首次发病年龄<6个月者4例 (6.15%) , 6个月~2岁22例 (33.85%) 2~4岁32例 (49.23%) , 4岁以上7例 (10.77%) ;家族中有热性惊厥史者8人, 有癫痫史者2例。此次发作前患有上呼吸道感染者46例急性胃肠炎l2例, 小儿肺炎7例。

1.2临床表现

患儿多突发起病, 发病后体温骤然升高, 可达39~41℃。患儿多牙关紧闭、口吐白沫、面色发绀、全身强直性抽搐, 阵挛发作, 多伴神志不清, 发作后患儿除原发疾病表现外, 不留任何神经系统体征。

1.3治疗方法

接诊后采急救措施, 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 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清除其口腔及鼻腔内分泌物, 防止窒息发生[1];及时给氧以改善脑细胞的缺氧, 并根据患儿年龄、缺氧程度调节氧流量;同时使用药物及物理降温。积极使用止惊药物控制惊厥, 首选安定, 肌肉注射或静脉推注, 每次0.2~0.5mg/kg, 单次用药不超过10mg;惊厥症控制后, 口服苯巴比妥, 每次3~5mg/kg, 2~3次/d, 维持用药至体温恢复正常[2]。在抢救的同时, 应积极查找引起小儿惊厥的原因, 并及时治疗。

2结果

本组65例患儿入院时处于惊厥状态31例, 其中1例入院后20min后惊厥停止, 其余患儿均于10min内惊厥停止。患儿入院后给予抗惊厥、退热、抗感染, 并积极治疗原发病, 所有患儿均治愈出院。随访1年, 其中32例无复发, 复发患儿中10例有热性惊厥或癫痫家族史患者9例复发。

3讨论

热性惊厥为儿科常见急症之一, 多见于6个月~3岁起病, 其发病可能与婴幼儿时期脑组织发育不成熟有关, 有学者认为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与兴奋性神经递质生成不平衡, 进而引起过部分组织器官过度兴奋或深度抑制[3]。

小儿热性惊厥是儿科常见疾病, 诊断并不困难, 其典型临床特点为惊厥发作前有发热史, 惊厥发作时时患儿常有明显的强烈抽搐, 体温出现急骤上升, 多数患儿常伴发呼吸困难、缺氧等症状, 甚至出现短暂意识丧失。但热性惊厥患儿发作时间短, 发作后意识恢复快, 查体常无神经系统异常体征。患儿惊厥发作前常有发热史, 因而诊断时应仔细询问病史, 除外中毒、器质性病变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治疗上要迅速止惊、退热、治疗原发病和预防复发;患儿发作时经积极治疗, 多数病情可控制, 预后也较好。但若处理不及时, 可能导致脑组织严重缺氧遗留并发症[3~4]。

临床研究表明小儿热性惊厥常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 本组46例, 占70.77%, 提示提高小儿机体抵抗能力对预防本病的发生的重要作用[5]。本组65例患者6个月~4岁54例 (83.08%) , >4岁者7例 (10.77%) , 提示小儿热性惊厥发病和年龄密切相关, 多见于者6个月~4岁婴幼儿, 可能与该此期婴幼儿脑组织发育不完善, 自身调节功能差有关, 也可能与此期婴幼儿中枢神经细胞分化活跃、代谢旺盛、兴奋性高有关[3]。本组中患儿家族中有热性惊厥史或癫痫史者10例, 提示本病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因而对那些有家族遗传背景的婴幼儿要做好预防, 平时注意增强其体质, 减少其感染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的机会, 对于6个月~4岁的婴幼儿, 其发热时要提防热性惊厥发病。而且文献研究表明[6]有家庭史者复发率高, 热性惊厥发病时间越长其复发的进一步发展为癫痫或遗留神经功能障碍的机会也越多, 因而临床医务工作者尤其是儿科医务工作者对本病要有足够的重视, 发现热性惊厥患者一定要尽快控制病情, 避免热性惊厥持续及复发。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小儿热性惊厥患者临床诊治资料。结果 小儿热性惊厥首次发作多在6个月~4岁, 发作多与感染尤其是急性上呼吸道有关, 有家族遗传倾向, 积极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结论 医务工作者以小儿热性惊厥要有足够的重视, 对6个月~4岁有家族遗传倾向的发热患儿, 应积极采取降温措施以减少小儿热性惊厥发作, 患儿惊厥发作要积极治疗以降低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小儿,热性惊厥,诊治

参考文献

[1]张兆兄.小儿高热惊厥208例临床分析[J].甘肃医药, 2011, 30 (5) :314~315.

[2]余伟.小儿高热惊厥临床治疗分析[J].中外医疗, 2011 (10) :85.

[3]邹莉.小儿热性惊厥256例临床与复发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9) :88.

[4]王雪红.小儿热性惊厥102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 2010 (4) :73.

[5]李凤兰.探讨如何降低小儿高热惊厥[J].中国健康月刊, 2011, 30 (3) :337~338.

小儿热性惊厥急救与护理策略 篇6

1 临床资料

2009年4月至2010年5月新津县人民医院儿科共收治热性惊厥患儿110例。体温38~41℃。其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4例, 急性扁桃体炎56例, 化脓性扁桃体炎5例, 疱疹性咽峡炎5例, 急性支气管炎15例, 支气管肺炎8例, 急性胃肠炎3例,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例, 颅内感染3例。年龄5个月~9岁。男63例, 女37例, 男女比例1.7∶1, 这与国内学者研究一致, 可能与女孩大脑成熟早于男孩有关[3]。对110例患儿进行严密的病情观察及细致的基础护理, 结果均未发生任何并发症, 痊愈出院。

2 急救和护理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立即松解衣领, 将患儿去枕仰卧位, 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口腔呕吐物, 用裹有纱布的压舌板填于其上下齿之间, 以防咬破唇舌。必要时用舌钳把舌拉出, 以防舌后坠引起窒息。

2.2 迅速控制惊厥

惊厥发作时不要搬动患儿, 就地抢救, 遵医嘱使用止惊药物如苯巴比妥、地西泮、氯丙嗪、10%水合氯醛等。观察患儿用药后的反应, 防治呼吸抑制等。

2.3 改善组织缺氧

由于患儿惊厥时因呼吸不畅, 加上耗氧量增加, 导致脑组织缺氧, 可引起脑组织水肿, 使惊厥加重, 因此给予患儿氧气吸入, 改善组织缺氧的情况。必要时时给予甘露醇、地塞米松减轻脑水肿, 保护脑细胞。

2.4 安全防护

惊厥发作时不能强行按压四肢, 必要时加床档, 需专人守护防止坠床。保持病房安静, 尽量加少刺激。

2.5 降温

遵医嘱使用退热药物, 同时予以物理降温, 如头额部冷湿敷、头枕冰袋、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冷盐水灌肠。用药30min后测体温, 并观察出汗情况。

2.6 建立静脉通道

用于抢救用药, 注意输液速度, 治疗或预防脑水肿的发生。

2.7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详细记录抽搐的持续时间、间隔时间、发作类型、程度、伴随症状及停止后的精神状况。注意体温、呼吸、脉搏、心率以及肌力和肌张力的变化。

2.8 加强口腔和皮肤的护理

患儿高热时新陈代谢快, 出汗较多, 应及时更换衣物, 防止再次受凉。做好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的清洁和湿润, 避免发生口腔炎。

2.9 调节饮食

高热时患儿的水分和营养大量丢失, 因此给于患儿清淡, 易消化, 含丰富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多喝温开水, 汗多时适当补充盐分。

2.10 健康教育

缓解患儿家属的担心和恐惧的心理, 加强患儿家属对疾病的认识, 使其树立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和抢救。

3 出院指导

指导家长给予患儿合理搭配膳食, 生活要有规律, 保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 较大孩子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居室要清洁通风, 注意保暖, 上呼吸道流行季节避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4]。

家里一定要备好体温计, 熟练掌握体温计的使用, 以便及时掌握孩子的体温变化。对于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体温在38℃时就应积极采取降温措施, 必要时退热给予退热药以及抗惊厥药。

若患儿在院外一旦发生高热惊厥, 应立即指压人中, 去枕平卧, 头偏向一侧, 防止因呕吐而发生窒息, 并立即送往医院抢救。

4 体会

4.1 小儿热性惊厥起病急, 发作时间太长常致窒息而发生脑缺氧, 在其急救处理程序中, 迅速控制惊厥和高热是其关键。

4.2 为赢得抢救时间, 护理人员应熟练地配合医生急救, 熟练掌握惊厥的急救程序、各种急救药品、物品及器械应完备, 准确执行医嘱, 分秒必争。

4.3 积极做好热性惊厥患儿出院健康教育工作, 使患儿家长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有关疾病知识, 对预防高热惊厥发生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卫青, 张卫平.小儿热性惊厥的家庭急救指导[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6, 6 (21) :346-347.

[2]左启华.小儿神经系统疾病[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424-433.

[3]杨秀燕.小儿热性惊厥的诊治最新进展[J].现代中西药结合杂志, 2007, 16 (3) :430-431.

上一篇:电阻检测下一篇:轻媒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