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心理

2024-09-13

灰色心理(通用4篇)

灰色心理 篇1

一、价值教育背景

1. 价值教育的内涵

香港大学设有价值教育文学硕士课程。近几年来频繁开设价值教育系列讲座等等迹象标明, 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的价值教育思潮方兴未艾。“价值教育日益成为学术研究和发展的热点, 在当今流行话语和学术著述中得到越来越多的使用。”[1]价值教育, 是一种所有人都能接受的实践活动, 而非抽象的过程或某个研究性学科。它不局限于正式的教育组织中, 在任何公共组织和机构中均可开展。而价值教育的促进者 (facilitator) 可以是学校教师、管理者、领导官员, 甚至是高年级的学生。价值教育涵盖了精神关怀、宗教教育、个人与社会教育、公民教育、道德教育及环境教育等领域的内容[2]。

价值教育所关注的不是学生有关事实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或与职业活动直接有关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得, 而是学生价值观念和价值态度的形成、价值理性的提升、价值信念的建立以及基于正确价值原则的生活方式的形成[3]。价值教育有其内在品质, 包括合作、关怀、信任等22种, 也有学者对每一种价值品质的内涵作出通俗易懂的解释与说明, 为每一种价值品质设计两种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海报, 为每一种价值品格设计各种不同的实践路径。霍克斯博士提出了价值教育四段策略, 分别为:教师理解———导入——讨论———活动[4]。如今也频繁涌现出围绕着这些积极的价值品质而展开的一些列教育主题活动, 譬如诚实教育、幸福教育、责任感教育、感恩教育等等。

2. 我国价值教育面临的问题

中小学开展价值教育有其必要性与紧迫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 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而“培养什么人”最关键、最核心的就是我们所培养的人具备什么样的价值品质, 有什么样的价值信念,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践行什么样的价值原则, 在面对重大利益冲突时作出什么样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有没有高尚的价值情操[5]。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出台的有关价值教育的主张与政策提醒我们, 在21世纪, 教育竞争力不仅体现在造就多少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上面, 而且还体现在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为提升民众的价值素养、促进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理解、凝聚社会价值共识上作出贡献[5]。

言传身教本来就是以生命影响生命的价值教育, 但事实上, 教师们每天被排山倒海的工作填得满满当当, 很难有空间思考教育的价值和价值的教育, 面对考试时也很难有空暇对学生的言行作出价值影响, 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智的表现与发展。

大、中、小学校学生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反对崇高”、“疏远主流”的“恶搞”现象, “恶搞”的对象不少都是传统文化的领军人物, 如网上热议的“杜甫很忙”把一代传统价值文人冠以诸多现代化形象, 有的甚至不堪入目;更有嘲笑讽弄“包青天”。老师更多地是使青少年学生诵读、识记、表演一些传统的经典, 学生缺少了一种通过接近、触碰、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号召力。有的学生甚至觉得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过时, 不够开放, 拒绝将其运用到当下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去。

3. 价值教育实践中的灰色学生

一个班级, 一个课堂中, 老师最容易关注到的是比较活跃、捣乱、成绩拖了班级后腿、有明显学习或是其他方面障碍的学生, 亦即特征比较明显的学生会受到旁人的关注。相反, 班级中同样会存在隐蔽性强、表现性差的学生, 这类学生的学业和品行在班级中显得平平淡淡, 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冷淡有余、亲热不足, 更多的是若即若离, 在班级中主要充当“背景”的角色, 不引人注目, 平时行为方面循规蹈矩, 偶有冲动性[6]。我们称这类学生为“灰色学生”, 不能因为不是很出色也不是很差而把他们简单归类于普通学生、中等生, 他们是这类中的特殊群体, 内心有着自己的想法但却较强地将其隐蔽起来, 甚至有自己内心中的小小叛逆与阻抗, 在班级活动中不愿表现出来, 但在其他方面肯定会透露出这一点。

课堂教学是中小学价值教育的主要渠道,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挖掘价值教育因素、渗透价值教育思想、实施价值教育活动, 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5]。

霍克斯博士团队除了研究出以不同价值品质为维度的价值实践方案以外, 还出台了以教育活动为维度为不同的价值品质设计的不同的实践方案, 如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贯彻价值教育[7], 对于“灰色学生”来说, 本就在课堂上易受到忽视, 这样研究价值教育中灰色学生的活动也应该受到重视, 还有课外活动中如何积极开展价值教育实践等等[8]。

那么, 在课堂教学中或者对班级学生实施价值教育实践时, 该如何应对这一部分学生, 让其“热”起来, 也是这一活动中要考虑到的一个重要因素。“灰色学生”更为敏感与可塑, 也更为感性、重细节, 尖子生与后进生们有自身比较明显的特点, 而他们对这些“灰色学生”也有自己的解读与看法。如果老师愿意花功夫, 在进行价值教育实践的同时, 用更为精细与敏锐的目光去识别赏识“灰色学生”, 会让他们成长得更快, 而对于其他学生来说, 看到了“灰色学生”的变化, 对自身既是触动也是感召力, 因为其他学生的表达性相对来说较高, 会对这一变化作出及时的反馈。

二、“灰色学生”透视

说到“灰色学生”, 大家容易想到的是默默无闻、安静、不捣乱。但事实上这些学生正用他们的眼睛对外界人事物作出自己的反馈, 而这些反馈正如静悄悄的革命般影响着他们的成长。研究表明, 教育者如果深入体察“灰色学生”的内心世界, 掌握“灰色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规律, 就会发现其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只要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教育, 其发展的潜力很大。而这对于提高价值教育实践效果, 有着重要贡献。“灰色学生”的特点大致阐释如下:隐蔽性强、表现性差, 在思想、情感、行为上都存在隐蔽性;个体性强、合作性差, 有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自卑心强、自尊心弱, 是这类学生的心理逐渐倾向于封闭所致;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 我行我素, 独来独往, 遇到困难也很难迈出向周围朋友、老师求助的一步[7]。也伴有孤独冲动的倾向, 认死理, 却不向外界解释自己的所闻所想。

心理学认为: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两个典型的逆反心理阶段:3~5岁称为“第一逆反期”, 幼儿时期;12~20岁称为“第二逆反期”, 即小学末期至初中阶段。应该承认, 逆反期是所有青少年的必经之路, 不可否认, 关键是看青少年如何安全度过的。本文试图探究在价值教育背景下, 处于两个典型逆反期之间的小学阶段的童年期学生, 尤其是“灰色学生”们是如何“准备”度过的。

近几十年来, 人类在生物性成熟方面存在着全球性提前的倾向, 表现在两个方面:青春发育期提前到来;青春发育期完成的缩短。那么对于即将步入甚至是已处于青春期的小学儿童来说, 其心理健康发展的程度定会参差不齐, 而此时在价值教育背景下教师则面临着重要的挑战:帮助孩子为青春期的到来做好“准备”;另外, 还要帮助已到青春期阶段的孩子应对出现的种种问题与保证心理健康发展。值得注意的是, “灰色学生”的心理特征很难把握, 貌似宁静的湖泊, 水平面下可能藏有暗涌。

三、“灰色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所谓逆反心理, 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而又不能自我调控时所表现出的强烈抵触情绪, 它是集正确逆反与错误逆反于一体、逆反与认同相伴行的复杂心理现象。逆反心理的类型主要包括超限逆反、情境逆反、信度逆反、禁果逆反、自主逆反、归因逆反、失衡逆反、人格性逆反[9]。

1. 超限逆反

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个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所引起的逆反心理, 即主体执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童年期儿童处于脱自我中心阶段, 表现出脱离自我中心的变化过程, 我国的一项“三山实验”式的研究 (李文馥) , 利用绒毛动物模型 (用熊猫、公鸡、波斯猫三种绒毛动物代替三座山) , 考察4~13岁儿童认知的自我中心现象和脱自我中心化 (实验程序同“三山实验”) , 结果表明:8岁组儿童处于脱自我中心化的转折阶段;8岁以前儿童具有自我中心现象, 但并不是认知的主要成分;9岁以后基本上摆脱自我中心的影响。

这一研究给我们的启示是, “灰色小学生”仍处于自我中心与脱自我中心的转变与适应阶段, 加上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 在感受价值教育所倡导的感恩、关怀、尊重、团结等价值品质时, 不一定能够很好地理解与消化, 难免会对施教者提出的要求作出相反的言行。

2. 情境逆反

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 自然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即主体心不在焉或根本听不进去, 或做其他事情, 以示不满。同伴交往是童年期集体归宿感的心理需求, 但是“灰色学生”们合作性差, 不善表达, 集体归宿感这一合理诉求很难得到满足。

另外, 如上文所述, 教师们每天被排山倒海的工作填得满满当当, 很难有空间思考教育的价值和价值的教育, 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智的表现与发展。而这方面往往正是“灰色学生”的短板, 也就是说, 老师们很少主动去发现这类学生其他闪光点, 他们的合作性会越差, 学生又存在向师性, 由此对于外界信息得到的反馈而对不喜爱的老师表现出明显不认真态度。

3. 自主逆反

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表现出的逆反心理。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应当客观、公正, 避免因主观、偏袒而产生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抵触和对立[10]。老师的偏袒很容易对班级其他学生形成暗示, 学生则更倾向于教师喜爱的学生, 对于“灰色学生”来说, 往往被“视若无物”, 来自外界的主观评价被其接纳转化成一种自我评价, 在其自卑心较重的情况下更易产生负面影响。

4. 归因逆反

即他人的说教、做法错误或动机不良引起的逆反心理。市场经济迅猛发展, 现下小学阶段学生思维发展也较为迅速, 他们接触、感受、生活在多元价值取向世界里, 另类的想法、举止言行都可能被捧以“创新”, 对人类基本价值取向、民族优秀传统价值、社会主流价值没有较好的文化自觉与文化感召力。

“灰色学生”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 他们采取的反抗形式是将反抗隐于内心, 以冷漠相对, 对一切都无所谓。实践证明, 赞同、肯定、表扬比压制有较好的教育效果。

5. 人格性逆反

个别学生由于性格异常、心理疾病或品行不端而产生的逆反心理。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 其后果是严重的。它会导致高年级学生自暴自弃、冷漠、多疑、不合群的病态性格, 使之信念动摇, 理想泯灭, 意志衰退, 学业荒废, 甚至有的还走上犯罪的道路[11]。童年期小学生从同伴中得到友谊、支持和尊重成为他们必需的精神寄托, 若在同龄集体中被孤立, 那将是他们最大的精神创伤。为使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我们对“灰色学生”应该尤为重视, 改变其“冷漠”现状, 激起班级整体氛围, 才能对价值教育作出应有的反应。

四、班组串换:消解逆反心理的一种方式

班组串换德育实验, 是消解逆反心理的一种方式。把家、校、生有机连接在一起, 抓住典型叛逆点, 改变“灰色学生”境遇, 是贯彻价值教育的有效途径。要更好地贯彻价值教育, 就必须排除对“灰色学生”的偏见, 核心是给他们以更多的社会支持, 就小学生而言, 这些支持来自同伴、父母 (家庭) 、教师。

班组结构的教育力量, 是冲击逆反心理的一种动力。这一串班串组的实验包括定期串班、纵向串班、班际互访, 定时临时串组、小组建设等方面, 其中班级串换的几个方面能使学校的有效道德教育资源至少加倍。而且, 这一实验保持清零意识[12], 新环境中便没有以往关系的积累, 串班生与新环境中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自然性较弱, 易感性和教育性突出。这样, 新环境中对学生尤其是敏感性较强的“灰色学生”来说, 有着更大的道德唤醒频率, 而此时也是价值教育的契机所在。

教师清零原则的思维域, 是转换逆反心理的一种教育场。价值教育有四段策略:教师理解———导入———讨论———活动。这表明, 教师首先要做到理解, 做到清零, 它是个人成长过程中必要的心理素质和策略, 为了不使过去的得失成败消极地影响后续的发展, 需要经常把心态归零, 从零开始。不是一下子忘记过去的得与失, 而是注重引导学生不沉浸在过去得失所造成的不良心境中, 担负起价值捍卫者的角色, 成为价值实践的榜样。

参考文献

[1]Larry P.Nucci.Handbook of Moral Education.Routledge, 2008.

[2]Bill Bobb.What is values education and so what?.Journal of Values Education.Vol.1, January 1998.

[3]石中英.价值教育的时代使命.中国民族教育, 2009 (1) .

[4]The Resource File Focuses upon Twenty Two Vital Communal Values[EB/OL].http://www.valueseducationpub lish ing.com/Values_Education/Resource_File.html.2010-12-22.

[5]石中英.关于当前我国中小学价值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人民教育, 2010 (8) .

[6]沈贵鹏“.灰色”学生管见.盐城师专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8 (2) .

[7]DownloadLivingValuesPosters[EB/OL].http://www.Livingvalues.net/po-sters-dwnld.html.2010-12-28.

[8]Neil Hawkes.How to Inspire and Develop Positive Values in Your Classroom.LDA.2003.

[9]汪爱仙.正确认识小学生逆反心理.科教文汇, 2009 (4) .

[10]沈贵鹏, 罗森塔尔效应的衍生研究, 1994 (6) .

[11]孙振华.小学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究.专题研讨, 2010 (10) .

[12]胡国良, 刘次林“.班组串换”德育模式的理论建构.教育探索, 2002 (2) .

灰色心理 篇2

现在科学家已证实女人是比较不善于决断的那一方。

但是,男人的决断力并非总是有利的,研究发现,男性更可能做出“非黑即白”的绝对化的判断。

而女人的思维一般会更开阔,能“看到更多的灰色地带”。

在这项涵盖了100多人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让被调查者判断50种物体是“部分”、“完全”还是“完全不”符合既定的类别。

女性选择“部分符合”选项的可能性要高出23%。

她们对于一些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会做出“不确定”的反应,例如“颜料是一种工具吗?”,或“西红柿是一种水果吗?”。

在回答西红柿是不是水果这类问题时,大部分男性都很乐意给出确定答案,而女性会说西红柿“大概”属于水果类,

华威大学的研究人员扎克里-埃斯蒂斯博士说:“当然,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在归类这方面发现两性的重大差异就认为其中一种思维方式就比另一种强。

“例如,男医生也许更能够快速、确定地对一系列病症做出诊断。

“尽管这非常有助于及早对疾病进行治疗,但是如果诊断错误的话,显然也会造成严重损害。在许多情况下,对于归类或诊断采用更开放的思维方式会更有效。”

这一结论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Lord Sugar在他的《学徒》真人秀中决定哪个候选人被解雇时可以如此得心应手。埃斯蒂斯博士说:“研究表明,男性会更适合需要做出决断性举动的职业环境,而女性更善于从事那些需要三思而后行的工作。”

埃斯蒂斯博士说,这一性别差异和女性喜欢运用不确定的语言也是相一致的。

男人,不可忽视 “灰色心理” 篇3

这是一例典型的因未摆脱“灰色心理”而变成抑郁症,最终选择自杀的案例。“灰色心理”名称来源于美国。美国加州大学的郝伯格教授研究发现,进入中老年时期的男性多产生一种与更年期综合征不完全相同的综合征。其主要特征是,在性格和心理上发生改变,且感到焦躁不安,郁郁寡欢,而自己又矢口否认有病。郝伯格教授把这种病症称为“灰色”心理综合症。

研究发现,中年,尤其是中年男性最容易遭遇“灰色心理”。这与这个时期男性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变化有关。首先,在生理上,人自少及壮,一直在成长,进入中年后,成长由缓慢变为停止,甚至出现衰退。即使身体没有毛病,通过一些小的变化,也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在心理上会产生厌倦感。刚走进社会时,胸怀远大理想,觉得什么都是新鲜的,做事生机勃勃,而一二十年后,工作只是按部就班,变得索然无味,若现实离自己的预期仍然那么遥远,想想“再过10来年,自己就要退休,仍然一事无成”,不免迟暮顿生,惆怅万千。

容易导致男性出现“灰色心理”的因素有5个:

职业和经济由于男性在家庭经济来源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再加上“挣钱养家”的传统观念影响,所以男性很容易因为职业和经济上的不满足,产生“灰色心理”。

疾病男性最怕的另一件事就是失去独立自主的能力,必须依赖别人的照顾。这种情况,往往是在身体有病的时候容易发生。所以,当身体出现状况时,中年男人比老年男人更容易出现“灰色心理”。

态度很多男性时常会怀有被人舍弃的担心。男性在中年之后会特别害怕妻子或子女的轻视或离弃,所以,一遇到家庭成员对自己态度不恭,就会反应很敏感。这也是“灰色心理”的一种体现。

望子成龙对子女的成长产生忧虑也容易导致“灰色心理”。望子成龙的心理,男性往往比女性更为热切,中年男子通常深恐子女们不能达到他们的期望,形成一种长期性的精神负担。

体力男性对自己体力衰退、性能力减弱的担忧要比女性强烈得多。

美国社会医学家经过调查发现,许多中年男性出现消沉颓废、郁郁寡欢等“灰色心理”时,自己常常矢口否认,以致于不能得到及时疏导。而“灰色心理”如得不到及时防治,不但影响工作和生活,还会损害身体健康,甚至导致抑郁症,做出出乎意料的举动。

如何克服“灰色心理”呢?

首先,关注,而不是紧张自己的健康。平时,注意保持生活正常化和规律化,而不要等有了病再来紧张。

其次,不要做无谓的冒险,要让自己的精神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此外,要学会应付压力。面对来自家庭与社会的巨大压力,要学会化解和应付,这样,可以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适当变换环境是化解压力的一个方式,如外出旅游,可以产生新活力,恢复新潜能,并使自己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

灰色心理 篇4

循环经济评价是对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理性判断, 指以循环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 依据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学原理, 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评价和监测循环经济系统的发展状态、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 为循环经济活动提供决策依据。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是量化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判循环经济发展质量的基础性工作, 也是最主要的依据。在此基础上, 选择科学的评价方法, 构建恰当的评价模型, 通盘权衡循环经济系统的运转状况, 才能全面、准确地获取有关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真实信息。

本文从循环经济系统的“灰色性”角度出发,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 构建了循环经济灰色综合评价模型, 能够较好地描述循环经济系统的发展状况, 进而为优化管理决策、实施有效管理提供依据。

2 灰色综合评价模型

2.1 选择依据

灰色系统是介于信息完全知道的白色系统和一无所知的黑色系统之间的中介系统。社会、经济等系统具有明显的层次复杂性, 结构关系模糊性, 动态变化随机性, 指标数据的不完全性和不确定性, 即表现为“灰色性”。

在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 人们或多或少地会对评判对象的某些因素缺乏了解, 使得主观评判依据不足;或是由于评判对象的不断发展变化, 人们的认识会落后于实际, 使评判标准已经成为“过去”;甚至是人们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评价对象伪信息和反信息的干扰, 导致判断发生偏差, 所有这些情况归结为一点, 就是信息的不完全, 即“灰色性”。据此, 可选用灰色综合评价方法测度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灰色综合评价方法是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综合评价方法, 关联度反映各评价对象对理想对象的接近次序或达到理想标准的程度, 关联度分析方法是通过分析因素之间发展态势的形似或相异程度来衡量评价对象接近理想对象或达到理想标准程度的方法。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灰色综合评价方法采用非统计数学方法, 对数据量没有太高的要求, 不会出现关联度量化结果与定性分析不一致的情况, 在系统数据资料较少和条件不满足统计要求的情况下, 更具有实用性, 完全符合评价对象特征及评价目的要求。

2.2 建立模型

循环经济灰色综合评价模型为:R=E×W。

其中:R=[r1, r2, ……, rm]为m个评价对象的综合评判结果向量W=[w1, w2, ……, wn]T;为n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向量为各指标的评判矩阵, εi (k) 为第i个评价对象第k个指标与第k个

特殊地, 当仅对单个对象进行评价时, 综合评判结果。其中, R为被评对象综合评判结果, 即循环经济发展水平;Wi为各评价指标权重分配;εi为第i个评价指标对理想指标 (标准) 的灰色关联系数。

3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循环经济灰色综合评价模型构建分析

运用灰色综合评价模型对某地区 (企业) 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可参照如下步骤展开。

3.1 确定比较数列 (评价对象) 和参考数列 (评价标准) 设评价对象为m个, 评价指标为n个,

则比较数列为:Xi={Xi (k) k=1, 2, ……, n}, (i=1, 2, ……, m) ;

参考数列为:X0={X0 (k) k=1, 2, ……, n}。

其中, 参考数列的确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如下方式之一获取:

(1) 依据相关标准、规范, 分别针对各个指标规定评价主体公认的最优值组成参考数列。

(2) 当评价对象多于1个, 或是就单个评价对象的多个阶段进行评价时, 可以考虑从诸多评价对象中各项指标相应的对比分析中选取最优值组成参考数列, 或是分别按指标从某一评价对象不同阶段的指标值中选取最优者组成参考数列。

(3) 当对单一评价对象的某阶段单独进行评价时, 参考数列的确定可以结合相关标准、规范, 参照相应的规划目标要求, 更好地符合实际, 提高评价的准确度与适用性。

3.2 指标值的规范化处理

(1) 运用数列Xi和X0构造矩阵。

(2) 对原始指标值进行规范化处理。

设第k个指标的变化区间为[Xk1, Xk2], Xk1为第k个指标在所有评价对象中的最小值, Xk2为第k个指标在所有方案中的最大值, 则可通过如下变换将上式中的原始数值变换成无量纲值Ci (k) ∈ (0, 1) 。

这样D※C矩阵:

3.3 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计算灰色关联系数

评价指标权重可由层次分析法确定, 记作:。

灰色关联系数ε (k) 的求解公式为:

式中, ρ∈[0, 1], 一般取=0.5ρ。

由εi (k) , 得评价对象各指标的评判矩阵

3.4 计算灰色加权关联度与灰色综合评价结果向量

式中:ri为第i个评价对象与理想对象 (标准) 的灰色加权关联度。

灰色综合评价结果向量:

式中:R为被评对象的综合评判结果向量;E为被评对象各指标的评判矩阵;W为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向量。

3.5 评价分析

根据灰色加权关联度的大小, 对各评价对象进行排序, 即建立评价对象的关联序。关联度越大其评价结果越好, 与理想对象状态越相似, 越能够接近评判标准, 在文中即表示本阶段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4 结论

循环经济评价能够通过对循环经济系统的运行现状进行评价, 监测循环经济系统状态的变化趋势, 进行预警或是为优化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根据循环经济系统的“灰色性”特点, 考虑到数据获取不完全性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本文构建了循环经济灰色综合评价模型,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循环经济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牛桂敏.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5.

[2]杜栋, 庞庆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112-119.

[3]周宏春, 刘燕华.循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5;61-81.

【灰色心理】推荐阅读:

灰色模糊07-16

灰色学生05-26

灰色控制05-29

灰色06-01

灰色软件06-07

灰色状态06-25

灰色理论06-28

灰色区域07-24

灰色分析09-14

模糊灰色预测07-17

上一篇:利用限制下一篇:大学语文教育传统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