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经验与技术

2024-06-04

安全管理经验与技术(精选12篇)

安全管理经验与技术 篇1

1 煤矿顶板事故共性原因

1.1 炮后检查不当, 疏忽大意

就冒顶等一系列的事故发生来看, 一般都是在爆破之后的1~2h出现, 在这一段时间内, 由于爆破波对顶板产生的震动与冲击, 顶板应力还没有达到释放平衡的状态。作业人员就进入到了工作面, 在作业之前怕麻烦, 没有进行仔细的检查, 没有处理浮石、险石, 没有及时地支护顶板。

1.2 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

第一, 采掘工作面支护质量较差, 没有考虑到局部空顶作业等情况, 这样也容易让现场的采掘作业处于不安全的状态之下;第二, 安全管理人员、班组长对于所管辖范围安全要求不到位, 管理不当, 没有重视观测工作的重要性, 对于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等分析不足, 在遇到险情或者是发现隐患的时候也没有采取恰当地安全措施, 存在侥幸心理, 违章作业;第三, 作业人员纪律过于松散, 在操作中盲目追赶速度、冒险蛮干。

1.3 技术管理滞后, 工人素质不达标

由于专业性的煤矿安全管理人才的缺乏以及煤矿职工文化程度较低, 也容易在现场的作业当中难以将安全生产措施落实, 并且所编制的安全技术措施的内容缺少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甚至是直接借鉴其他煤矿的安全技术措施, 无法识别重大危险源, 使得安全技术资料无法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实践活动加以指导, 使得在技术管理上出现盲区, 并存在违反操作规范和劳动纪律的情况。

1.4 安全装备的更新赶不上需求

就顶板事故的发生案例来看, 主要是因为安全设施的投入不足, 虽然在支护材料上推行了以钢代木的方式, 但是前进很艰难, 无法将其落实到位, 大部分煤矿还在选择木支护的方式, 这样对支护的质量产生了影响, 使得支护的强度也无法满足实际要求。

2 煤矿顶板安全管理技术与经验分析

2.1 掌握详细地质资料, 做好矿压显现规律分析

通过钻探和物探等操作方式, 掌握煤层地质构造、顶板岩性等地质资料, 让其作为顶板管理的基础资料, 这也是开展煤矿工作的前提条件之一。

对于回采工作面和掘进巷道等, 根据科学化的监测手段, 做好矿压的观测工作, 做好采掘工作当中来压的原始数据收集, 通过统计和分析, 把握好矿压的显现规律, 根据矿压的显现情况以及顶板的岩性, 制定出合理的采掘工程设计, 确定支护方式。

2.2 加强煤矿的现场管理

第一, 加大对隐患的排查力度, 树立出“隐患等于事故”的理念, 对于现场隐患事故的排查要严格、细致, 下留死角, 科学性的隐患消除;第二, 在开工时, 要将班组长在顶板管理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班组是一切工作开展的落脚点, 班组长作为一线的指挥人员, 应该熟悉安全生产情况、地质条件和顶板情况, 能够带头遵章作业, 在遇到各种问题时, 能够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 避免顶板事故的发生;第三, 加强施工质量监管和安全监管。在现场作业时, 对于出现违章、违规操作的人员, 一经查出, 必须严格处置。

2.3 开展技术改造

开展煤矿顶板安全管理技术改造, 科学地选择顶板管理方式和维护方式, 将原本落后的支护技术与材料加以摒弃, 才能够防止顶板安全事故发生。结合实际情况, 不断地进行采煤方法和支护方式的改革, 做好采掘布置的调整, 合理调整矿压和应力分布。另外, 要针对质量安全的标准化建设, 做好技术攻关, 制定出合理的技术措施, 将顶板管理薄弱的情况彻底改变。

2.4 合理选择支护方式

煤矿顶板支护方式主要有三类型:第一, 砌碹支护, 这是在顶板支护当中最常见的一种支护方式;第二, 棚式支护, 在煤矿的准备巷道中、回采巷道中是最长使用的一种支护形式;第三, 锚杆支护, 作为巷道支护的新技术, 巷道掘出之后, 应该先进行围岩内的打眼处理, 然后将锚杆插入其内, 达到加固围岩的目的, 充分利用被锚固围岩本身的强度来满足支护要求。第四, 工作面综采支架支护, 在综采顶板管理中需要做好, 综采面顶板管理中的设备选择, 加强井下综采工作面顶板的几个管理时期:初采初放期间、正常回采期间的、过地质构造期间。

2.5 顶板检查管理方法

第一, 合理选用支护形式、规格和施工方法;第二, 掘进工作面严禁空顶作业;第三, 必须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第四, 加强地质预测预报工作, 为掘进施工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第五, 掘、修工作面必须保持有足够的、合格的备用材料。

2.6 预防顶板事故发生的关键

时间和地点的准确预测是两个重要的控制要点。正确的预测顶板失稳的时间和发生地点, 在顶板即将失稳之前设置相应的阻抗力强、稳定性好的支护构架, 可以有效地控制顶板事故的发生。

3 工程实践

根据理论, 分析各种支护方案对巷道围岩变形控制效果。针对工字钢支护效果差的特点, 根据控制围岩效果好、支护成本低、施工速度快的原则, 采用锚喷支护方式, 破碎段修复采用架棚的方式。顶锚杆采用Φ20mm×2.2m高强螺纹钢锚杆, 间排距800 mm×800mm;帮锚杆采用Φ20mm×2.0m高强螺纹钢锚杆, 间排距800mm×800mm。锚索Φ17.8mm, 长度随着顶板岩层变化而变化, 间排距1500mm×2400mm, 每排2根。同时为防止顶板风化, 遇水膨胀, 巷道表面采用喷浆, 喷浆厚度100mm。锚杆布置如图所示。

4 结语

在煤矿顶板安全管理中, 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安全、有效、可靠的顶板管理措施, 采取合理的、科学的支护技术, 才能够确保支护质量不受到任何影响。煤矿企业和监督管理部门也应该做好顶板的监督管理工作, 避免顶板灾害的发生, 这样也能够让顶板管理工作取得新的起色与进步, 提高顶板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曹佐勇.加强顶板管理有效遏制顶板事故[J].煤矿安全, 2009 (08) :77-79.

[2]赖传勇.煤矿顶板事故的原因和防治[J].今日科苑, 2007 (20) :25-26.

[3]黄华.我国顶板重特大事故分析及现场实用管理技术措施[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S1) :31-32.

安全管理经验与技术 篇2

科目、参考书目、复习经验

一、招生信息

所属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工学[08]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

二、研究方向

01(全日制)网络与信息安全、移动互联网安全、灾备技术

02(全日制)信息安全、网络攻防、大数据与云安全

03(全日制)密码学、复杂网络安全、智能信息处理

04(全日制)现代密码理论及应用、信息隐藏与数字水印

05(全日制)软件安全、大数据安全、密码分析

06(全日制)网络攻防、大数据安全、移动安全、机器学习

三、初试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04信号与系统

四、参考书目

1、《编译程序设计原理与技术》,李文生,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编译原理(第2版)》,张素琴等,清华大学出版社;

3、《现代编译原理 C语言描述》,Andrew W.Appel著,赵克佳等译;②

1、《计算机体系结构》郑纬民、汤志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并行计算机系统结构(第二版)》白中英编著,科学出版社2006年;③

1、《数据库系统概论》王珊、萨师煊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数据库系统概念》杨冬青、马秀莉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3、《数据库系统原理》李建中、王珊著、电子工业出版社;④

1、《软件工程模型与方法》,肖丁、吴建林等编,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实用软件工程》,郑人杰等,清华大学出版社;

3、《UML和模式应用》第三版,Craig Larman,机械工业出版社;⑤1《通信原理(合订本)》,周炯槃、庞沁华、续大我、吴伟陵,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通信原理》

新祥旭www.xxxedu.net

第六版,樊昌信,国防出版社;⑥《人工智能及其应用》(本科生用书)蔡自兴等,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五、复习指导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第一遍学习教材的时候,做笔记主要是归纳主要内容,最好可以整理出知识框架记到笔记本上,同时记下重要知识点,如假设条件,公式,结论,缺陷等。记笔记的过程可以强迫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效地加深印象。第一遍学习记笔记的工作量较大可能影响复习进度,但是切记第一遍学习要夯实基础,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第一遍要以稳、细为主,而记笔记能够帮助考生有效地达到以上两个要求。并且在后期逐步脱离教材以后,笔记是一个很方便携带的知识宝典,可以方便随时查阅相关的知识点。

(2)第一遍的学习笔记和书本知识比较相近,且以基本知识点为主。第二遍学习的时候可以结合第一遍的笔记查漏补缺,记下自己生疏的或者是任何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再到后期做题的时候注意记下典型题目和错题。

(3)做笔记要注意分类和编排,便于查询。可以在不同的阶段使用大小合适的不同的笔记本。也可以使用统一的笔记本但是要注意各项内容不要混杂在以前,不利于以后的查阅。同时注意编好页码等序号。另外注意每隔一定时间对于在此期间自己所做的笔记进行相应的复印备份,以防原件丢失。统一的参考书书店可以买到,但是笔记是独一无二的,笔记是整个复习过程的心血所得,一定要好好保管。

市政自来水工程施工技术与经验 篇3

北安市自来水公司 黑龙江北安 164000

摘要:市政建设一直是我国城市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尤其是近年来城市各项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自来水工程施工的质量对城市的运行以及居民的生活质量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而加强市政自来水工程施工技术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市政自来水工程施工的技术与经验进行简要分析,以促进市政自来水工程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市政自来水工程;施工技术;经验

市政自来水工程的施工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尤其是管道施工,属于自来水工程施工中的重点,因而加强自来水工程施工技术和施工方式的研究具有重要性,能够有效的保证自来水管道施工的质量,从而更好的为城市生产生活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1 自来水管道施工流程及技术探讨

市政自来水管道工程具有系统性,并且通过对实际施工情况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自来水工程施工环境相对较为复杂,且施工现场地面以下不可避免的存在诸多线路和电缆,一旦受到自来水工程施工的影响,会对城市生产生活产生较为复杂的影响,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生活。自来水管道工程施工具有复杂性,并存在一定的危险因素,这就对施工人员的施工操作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

自来水管道施工具有特殊性,通常情况下的施工作业在地面以下进行,并且具有管道线路长、涉及面范围广等特点,因而自来水管道施工过程中需要较多的施工材料,并且对施工材料的质量和特性有着严格的要求。自来水管道施工的技术相对较复杂,因而在进行施工之前,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计划和方案,在施工过程中采取专业且适宜的施工技术进行施工,并不断优化施工组织程序,规范操作标准,从而有效的保证施工质量。

1.1施工组织设计。在施工进行之前,标准且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是重要的前提和基础,能够有效的为后期施工过程提供参考。自来水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应当建立在对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充分掌握的基础上,结合施工设计图纸进行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严格遵守施工相关的操作规范和标准,确保施工组织设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合理标准的设计图纸以及规范的组织施工设计相协调配合,促进了自来水管道工程施工项目设计的标准化和科学性。

1.2实地测评。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标准规范进行科学准确的测量,选用先进的测量仪器,通过科学的测量方法对施工平面和高程进行测量,并对测量控制点进行明确精准的确定和标注,必要情况下进行复测和核查,以保证测量的准确和可靠,从而掌握好管道施工相关因素的具体位置,准确掌握好自来水管道的水准点,进行精准的标高,通过一系列普通而标准的工序的操作,促进施工的顺利进行。

1.3开沟挖槽。在实施开挖工作前应通过相关部门或单位提供的信息了解地下管线的布局,并做好勘察工作,当信息与勘察结果核对无误后才能开挖沟槽,当管线出现时应做标志,并且保证标志清晰易辨,在开挖前,应根据施工图纸的要求计算出合理的开口宽度,并清楚的标明开挖线,再用切割机将路面沿线切断,从而防止损坏地下管线,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4 管道地基

首先应清除软土区域的杂土,用砂砾石填充并保证达到管道基础底部的标高位置后方可继续后续的施工。为确保基础边线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必须经过标高和中心轴线的准确测量得出,同时在沟底安放小木桩,使其保持水平状态,最后测定木桩顶部的高度,并将其作为管道基础的标高。

1.5 管道防护

彻底清除内壁存在的杂物,如浮锈、油污等,根据管道材质的不同采用相应的防腐措施,并进行二次杂物清除。

1.6 铺设管道

在安装管道时,应先将承口内部、插口外表、密封圈部分清理干净,被置于承口的橡胶密封圈应呈心形,然后对其作均匀压力使其稳固在承口内,并用相應的润滑剂对密封圈的插口和表面作润滑操作。

2、自来水管道施工质量的主要控制措施

2.1 施工测量质量控制

施工测量与管道安装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只有测量数据准确无误,才能保证安装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准确性,因此测量技术的标准应符合施工图纸设计以及规范要求,根据甲方提供的控制点制定相应的控制网,确保其经过复核后予以认可,并对高程和导线控制点实施砼加固等永久性保护。

2.3 管道安装质量控制

为提高管道的安装质量,应保证动管和定管的轴心线处于一条直线上,不然密封圈会在挤压的作用下外凸,影响安装质量和进程,其次要采用相对合适的安装顺序。

(1)碳钢金属管道在分段进行强度、严密性试验合格后,管段与管段相互联结的焊口和管段与管网联结的焊口,在无法做强度、严密性试验时,必须进行焊缝无损探伤检验,以确保联结焊口的质量。

(2)铸铁管道与非金属管道试验时,各施工单位在各自施工区分界线附近井下临时封闭管口,首先从排水管网中管底标高最高处井口注入水。打开相邻施工单位分界处井下被封闭的管口,使上游管段中的水向下游管段排放。直到排水管网全部试验合格为止。

(3)各施工单位在管线试验期间,应设专职人员设置、记录和拆除管线临时盲板。

(4)供水系统和循环水系统管网水冲洗,应与供水系统、循环水系统各种水泵试运转相结合,使两项工作同时进行。

2.4市政工程施工管理方法和措施

加强市政自来水工程施工的管理是势在必行的,那么在管理过程中,应当增强施工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在施工过程中,不断加强现场监督和管理的力度,促进施工过程中的标准规范操作,坚决杜绝违规操作的状况出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安全隐患,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施工管理人员应当提高一线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在施工之前开展安全培训教育,并对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核查。各施工单位在进行大型操作之前,应当向上级监管部门进行及时汇报,以便于上级部门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和统筹,以保证施工的进度和效果,尽量减少由于自来水工程施工给城市交通和居民生活所带来的不便。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过程中掌握好临时用水管网的埋设深度,并做好相关的消火栓设置,从而减少安全隐患。

3、结束语

从整体情况来看,市政自来水管道工程的建设具有复杂性,需通过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科学的施工技术以及规范化的组织管理通力合作,进而促进施工质量得到可靠的保证。市政自来水工程对城市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自来水工程施工属于综合性的技术,并且管道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具有隐蔽性,因此每个环节的质量监管和核查对于质量控制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因而提高自来水工程施工技术和经验是势在必行的。

参考文献:

[1] 李志强.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管理的探析[J].水务世界,2009.06

[2] 沈宝君.科学规划,提高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质量[J].中华建设,2008.10

[3] 邓春霞.市政给排水工程设计与相关专业的衔接问题[J].建材技术与应用,2008.02

安全管理经验与技术 篇4

1.1 专业宏观培养目标

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方向和目标有明确说明, 即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 掌握系统思想、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在该说明中要求毕业生必须具备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系统开发应用能力, 核心目标明确, 但过于宽泛, 各院校需结合自身办学历史和条件具体定位培养方向。

1.2 人才培养方向

云南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自1998年开办, 一直以企业信息化与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作为人才培养方向。2008年, 依托学校在经济学、管理学方面的优势, 确立了以信息技术在经济管理领域的应用为核心, 与经济、管理应用紧密结合的办学方向。专业建设上以“加强基础、分类培养、突出应用、注重实际”为原则, 根据就业市场需求, 改进课程体系设置, 精心设计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优化学生知识结构, 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2 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和现状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指出, 信息管理知识结构由管理学理论、信息技术和系统科学3个板块构成。信息技术课程在该专业中具有重要地位, 国内信管专业核心课程大约1/3为信息技术课程, 国外的情况大致如此[1]。近年来, 很多院校加大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分量, 但与管理类课程的融合不够好[2], 未能体现信息技术对管理的支撑。国内院校对课程体系划分和认识不统一, 导致实践中的教学计划混乱[3], 各院校虽然持续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但大部分仍以理论教学为主。所以, 国内已有高校提出要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进行改革, 尤其是对信息技术课程, 要增加互动式教学[4]、实践教学、实验教学[5,6]。

我校信管专业前几届毕业生进入IT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系统开发及信息系统管理、维护的较多。但自2007年起, 学生就业流向市场销售、财会等领域的逐渐增加, 真正从事信息化技术、信息化管理职业的比例下降, 但信息类岗位的人力资源需求却一直较高。经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走访, 我们发现有以下原因。首先, 毕业生增多导致工作竞争激烈, 对实际动手能力要求更高;其次, 信息技术的更新较快, 要求毕业生了解掌握更多的新知识;第三, 随着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深入和发展, 对毕业生关于领域知识、高阶需求的认知提出了更高要求。

据此,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课程设置需满足以下要求:

(1) 信息技术课程要提高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

(2) 信息技术课程设置需要适应技术发展和应用需求变化。

(3)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要注重与管理应用的融合。

3 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设计

上述问题的解决需对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进行再设计, 核心是要满足市场职业需求定位, 课程设置能够融合管理应用知识, 适应技术发展, 体现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具体课程设计如下:

3.1 确定课程范围, 厘清层次

信息技术课程为开发、应用、管理和维护信息系统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支持, 因此, 根据信息技术对“管理信息系统”不同生命周期的不同作用, 结合市场职业需求, 将信息技术课程划分如下:

(1) 基础类课程。基础类课程是从事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开发设计的必修课程, 是应用或构建信息系统的基础。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使用技能、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数据库、计算机网络、信息分析、管理信息系统等知识。

(2) 系统开发类课程。此类课程是完成信息系统开发的分析、设计、实施、维护、管理全过程的实用型课程, 涉及方法学、技术平台和工具软件等。主要内容包括信息系统建模、系统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具等。

(3) 信息系统高级应用与职业资格认证类课程。此类课程依托学校、学院优势学科背景, 结合社会应用需求, 为学生开设信息系统高级应用方面的课程。同时, 由于职业资格认证要求的技能以就业为导向, 更好地迎合了企业用人需求, 将引入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以改进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设置。

3.2 信息技术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要从专业人才整体知识优化的目标去考虑。信管专业是多学科融合专业, 系统科学思想和方法是其特色所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系统科学在全程学习中的主线,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必须服务于这一主线。因此信管专业的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相应课程必然有所区别, 需要加强管理应用与服务方面的能力培养。

学校整体课程设置采用“主干+层次结构”的方式, 其层次类型和表示代码分别为:通识教育基础课 (1) 、学科基础课 (2) 、学科主干课 (3) 、专业方向课 (4) 、专业任选课 (5) 、其他实践课程 (6) 。在符合学校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上, 信息技术课程方案如表1所示。

在基础类课程中包括信息处理技术课程———信息分析与预测, 主要讲授现代经济管理信息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实用技术。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和数据结构则提供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与入门训练。同时, 学生需要掌握操作系统管理调度程序的基本工作原理, 其内容在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中讲授, 但对操作系统其他设计理论不作要求, 因此, 课程体系不设操作系统课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及应用在程序设计之后依次安排。

在系统开发类课程中, 软件工程提供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而信息系统建模则讲授系统分析人员在系统分析、设计过程中如何有效运用建模方法与工具完成建模工作。其中还特设一门工具课“信息系统开发工具”, 教师需根据业界实际应用情况, 选择合适的软件开发工具对学生进行训练, 从而适应技术发展及职业需求。Web设计与开发的设置基于Web的应用系统的普及,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Web开发技术和设计原则。同时, 为使学生了解信息系统面临的安全问题, 学会基础的系统安全规划, 能运用常见安全技术设计安全方案, 开设信息系统安全与维护课程。

信息系统高级应用与职业资格认证类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使人才培养目标贴近实际需求, 共5门课程。

为使学生将基础类课程及开发知识融会贯通, 分别在第6、7学期开设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 (I) 、 (II) 。以系统分析设计为主线, (I) 针对成熟的行业系统设计剖析, 强化对系统分析设计细节过程的掌握; (II) 进行具体的信息系统项目设计, 以增强动手能力。

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专题课程从大二第4学期开始, 针对前一学期已学科目, 结合职业认证的类别、资格、级别要求, 进行总计18学时的强化训练, 以提高对核心内容的掌握。实用信息系统为学生提供具体应用领域的系统构建、应用实践, 结合学校优势学科背景, 当前选定会计信息系统。商务智能是信息系统的高级应用, 是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技术, 市场需求高, 结合学院在该领域长期的研究积累, 为学生开设商务智能课程, 以拓宽学生视野, 提升就业竞争力。开设企业信息化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企业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深入理解企业信息化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培养从事信息化工作所需的初步知识和技能。

4 结语

本文在对信管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调研和企业调研的基础之上, 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 结合专业建设实际和学科特色, 探讨该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 以期优化学生知识结构, 提升专业内涵和竞争力, 从而满足社会产业发展要求。

该课程方案已纳入云南财经大学2010、2011级信管专业教学计划。2011年7月出版的《中国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CIS2011》, 其推荐课程包括商务智能方法与应用、企业信息系统及应用。在我校的课程方案中, 对应的科目有商务智能、企业信息化理论与实践、实用信息系统。这说明上述课程设置是符合国内信管专业建设和发展趋势的。在后续教学实践中, 我们将不断完善以上思路和设置, 将信管专业建设得更好。

参考文献

[1]臧国全, 丁丽鸽.美国信息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调查研究及启示[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7, 27 (3) :2-6.

[2]翟丹妮, 黄卫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06 (10) :41-43.

[3]何永刚, 黄丽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 2007 (7) :128-131.

[4]胡昌平, 赵雪芹.信息管理类专业课程互动式教学的实现[J].情报科学, 2008, 26 (8) :1121-1124.

[5]梁昌勇, 顾东晓, 等.信息管理类专业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8, 31 (1) :64-66.

安全管理经验与技术 篇5

二、公共空间(一 地下室

1、地下室建筑与结构要求:(1备用发电机房的排烟通道是否考虑隔热设计,有无安装预留孔 洞。(2人防分区布置要满足平时和战时的要求,各种管线布置不应对 人防门的开关有影响,人防门前开 门范围内的垫块应确保在战时能快 速移开,使人防门能及时关闭。

(3人防地下室设备用房应有一定数量的从基础内引出的钢筋头, 便于战时设备接地使用。

(4底层地下室地面应设置 150~200mm宽的排水沟,间距不大于 12m ,沟坡度不小于 0.5%;地面向排 水沟找 0.5%坡度;超过二层的 地下室应设计滤水层。排水沟不应跨越防火分区或人防防护单元。

(5首层地面应注意预留大型设备吊装孔洞。(6出入口及采光窗、井应结合地面环境做好设计。(7地下室顶板上环境做法应与结构沟通,计算荷载。(8务必保证不得出现渗漏水情况。

2、地下室管道竖向定位原则:(1保证主要通道的净高 2.2m 以上,局部非主要通道的高度可适 当降低,但不得小于 2.0m。

(2由于成本控制,地下室层高较低,给水、消防和喷淋的干管可

穿梁安装位于最高,喷淋支管沿侧 墙安装,高度不做限制。(3给水、消防和喷淋的干管可考虑沿侧墙安装,高度不做限制。(4风管在有梁的地方绕梁安装,以提高安装高度。(5防火卷帘的喷洒应使用独立的喷淋系统。

3、地下室的留洞:(1管道穿越地下室的外墙必须预留防水套管。

(2管道穿越地下室的顶板,如位置在室外时必须预留防水套管。(3电缆穿地下室外墙应做特殊处理,直接埋管的方法在下雨时会 灌水。(4地下室防排烟洞口、柴油发电机排烟洞口应特别注意,这些洞 口较大且在结构图上容易遗漏。

(5干管穿越地下室梁的留洞在水平方向应考虑留有较大的富裕, 以避免施工误差,使管道安装困难, 甚至留洞报废的情况。

(6穿梁的位置是否对梁受力不利,是否有加强处理措施。(7地下室的留洞在施工前,各专业应汇总校对,以防止遗漏。

4、地下室设备房:(1变配电房、水泵房、柴油发电机房不宜放在较低位置,以免万 一发生事故会被水淹。

(2变配电房如在地下室应考虑局部的抬高

(3水泵房内的配电柜不宜和水泵地坪一个标高,配电设备应抬 高, 以免被水淹, 配电设备可考虑放 在单独房间, 有门通往泵房即可。水泵房的排水首先应考虑能自然直接排出(少量集水可排入其 他地方 ,这样万一泵房发生意外有 水时,泵房的集水可排到大地下 室,以免泵房立即被淹,同时考虑设置水泵排水,排水集坑应设置 水 位报警装置。

(5发电机房应考虑给排水,一般应设置排水地漏,设置环保除尘 的给排水、洗手池,排水应首先考 虑能自然排到地下室的集水坑内, 但不能排到电梯集坑内。

(6配电房的电缆沟由于多种原因容易进水,应考虑增设排水集坑 采用水泵进行排水。

(7层高设计:应保证管道下净高 2.4m;计算净高时须预留 100mm 的设备管道安装量。

5、人防:(1人防的洗消间应设置防暴地漏,施工时应特别注意,应委托专 业公司予埋或指导。

(2人防的洗消间等通道应设置防暴门铃,施工时应注意。

(3穿越人防外墙的管道,在人防一侧必须安装防暴阀门,穿越人 防分区墙的管道应在两侧增加防暴 阀门。

(4穿越人防分区的电缆桥架应进行封堵处理,电缆周遍应用防火 棉封堵,穿越人防外墙的电缆应按 规范进行处理。

(5人防工程的防暴电井不应遗漏。

(6地下室排水沟穿越人防的分区墙时必须做特殊处理。如:在两 侧增装阀门。(7必须考虑防火门和人防门的关系,两种门不宜共用一个门洞, 以免出现混乱。(8DN100mm以上的管道不应穿越人防顶板,如必须穿越时,应在 穿越处做变径处理。

(9排水 PVC 管道不得穿越人防顶板和外墙。

(10应注意人防门与结构水电的关系,避免相碰,使人防门打不 开。(11应注意防排烟等通风系统与人防的关系。

6、地下室排水:(1地下室车库坡道起止处应设置两条雨水排水沟,上面的雨水沟 的排水应考虑直接排 向室外的雨水井。

(2集坑的排水泵应进行自动化监控处理,将信号引至控制室。

(3地下室的排水篦下应设计安装橡胶皮条。(4地下室水泵的配 电箱不宜采用通用锁,不利管理。

7、地下室消防:(1防火卷帘的喷洒应使用独立的喷淋系统。

(2地下室插孔电话的位置应考虑与防火门、人防门等的关系,避 免出现使用困难的现 象。

(3应注意防火卷帘门与梁柱的关系,尽量抬高安装高度。

(4人防区的排烟处的防火门必须考虑密闭性,不能采用一般的防 火门,应考虑增加密 封橡胶,否则难以通过验收。

(5卷帘门上宜安装声光报警装置。

8、地下车库及汽车坡道:(1车库净高应为 2.4m ,计算净高时一定要预留 100mm 的设备管 道安装量。

(2设备管道应避免穿越防火分区,分隔防火单元的防火卷帘门高 度不应小于 2.2m ,经 常开启的防火卷帘门宜采用轻质产品。

(3地下车库应设计给排水,以便清洁。

(4坡道出入口高度不小于 2.4m 高,具体设计时应重点注意梁的 高度和避免设备管道穿 过,计算净高时应预留 100mm 的施工误差量及 考虑坡道横坡的高度。

(5坡道坡度是否合理,坡道地面构造应采取防滑及溶冰措施,应 设照明。(6坡道出入口处及坡道结束处应设置截水沟;沟盖板要选用带胶 边耐轮压的金属隔栅 盖板,而不应采用水泥盖板;排水沟不应直接接 入市政管道,以免管道的水倒流。

(7车库照明设计应采用区域控制,否则照度过大造成浪费。

(8兼作人防的地下车库,入口处防护密闭门要设计合理;通过防 护单元隔墙的通道要 满足汽车方便进出。

(二 屋顶、女儿墙、屋顶栏杆

(1屋面雨水管的设置尽量隐蔽,不能直接暴露于立面墙上,只能 设于平面凹槽内或阴角处。小面积 凹廊或阳台可采用直径 50排水管, 单向排水屋面宽度宜控制在 9 m(主坡向)或 12m(天沟坡或调节 坡)。(2屋顶楼梯间或水箱间应设计铁爬梯。(3 屋顶花池泄水管不能直接排向屋顶花园地面,否则会影响使 用。(4平屋 面 与 立 墙 或 立 墙 窗 台 处 的 防 水 层 翻 起 高 度 不 宜 小 于 300mm。(5种植屋面应设置人行通道,四周设围护墙及泄水管、排水沟,并严防泄水孔堵塞;屋顶绿化应考 虑喷灌设施。(6当屋面被防火墙隔开时,应两侧分别排水,不得在防火墙上开 洞设排水孔道。(7上人露台烟道高度应与顶层女儿墙平,污废水透气管应在下层 顶棚合并拐弯至柱子或墙角等不现 眼凹槽处,高度同顶层女儿墙平。(8屋顶花园水电管线尽量暗装,水电接口位置应靠近业主活动区 域尽量符合常人使用心理及功能需 要,如方便业主浇灌植物及照明

等。插座应用防水插座。(9是否要设泛光照明。(三裙房商铺:(1底商餐厅对外公共厨房应设通至屋顶排烟道;如前期设计时底 商未定性,应在平面适当位置考虑 设置集中排烟道。(2底商应设集中供冷,前期设计时可将平面适当分区分段设置,如条件限制而采用分体空调,设计 时应在隐蔽位置考虑空调机位,避 免靠近住宅入口。

(3底商应设专用的货运通道,当流量大的商业服务空间与商住楼 住户大堂临近时,商业用房的货运 出入口宜设在地下室或与大堂入口 异向布置,避免人、货流交叉,减少交通安全隐患。(四会所:(1大型会所宜设计厨房,以便开展商务会议或业主租用聚会。(2会所功能设置应根据使用者的组成考虑,应突出特点以提高利 用率。(五管道井、设备表箱:(1管道竖井宜在每层靠公共走道一侧设不小于 600×1200mm 检修 门(高层为丙级防火门 或可拆卸的 500×500mm 壁板检查口。(2采光井底层应设维修及清洁人员专用出入通道。(3消火栓宜采用内嵌式,不宜设在厅、卧室的墙面并避免正对户 门设置,消防栓的安 装一定要符合规范,要易于操作不能设于楼梯跑 侧墙上,并保证人员正常安全疏散宽 度,消防栓应有出屋面试验栓。(4给水调频泵的减压筏安装角度:要面向便于装门及维修方向,并不得妨碍其它设备 的使用。(5消防管、给水管及其他线槽,如有转弯部分绝不能出现在楼梯 间上第一跑顶上等显 眼的视线范围中。楼梯休息平台顶如有水平支管 或线槽最好是先出平台顶再弯进室内,以保证休息平台处净高及美 观。(6电缆井位置一定要设在楼梯梯段下或室外,非住户必经之地。

(7建筑专业统一协调设备专业管线和设备位置、计量方式,特别 要注意设备箱与构造 柱、结构梁的关系。应在平面放大图和剖面图上 表示出设备箱门的位置。(8人防地下室清洁区内的空调送风井应设进深不小于 900mm 的集 气室,且集气室与风 井之间设密闭门、防护密闭门双扇门。(六设备用房:(1高层每层应设垃圾间且垃圾间设有清洁用水龙头、地漏,地面 及墙面为光滑、易清 洁材料。(2水表房、垃圾房、配电间等应设门槛。有水房间应设地漏,并 标明排水坡度。(3当稳压装置设在住户顶板上时,应在屋顶层或吊顶内设隔音材 料,减少低频噪音的 干扰。(4屋顶正压送风风机应选用低噪音的型号,供应商业用房空调主 机应

分裂症患者安全管理的经验与教训 篇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44-01

[摘要]分裂症患者在住院期间,大脑功能紊乱,导致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活动不同程度的障碍。在幻觉、妄想的支配下,会出现冲动和自杀行为,也有的患者在病情好转,自知力恢复后,无法面对自身疾病,又加上缺乏家庭、社会的支持,而悲观厌世。由于社会公众都有很强的法律意识,一旦发生自杀意外,容易发生法律纠纷,从而影响医院的正常工作。因此预防患者冲动自杀一直是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长期护理工作中,我们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自杀行为,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防护措施。

[关键词]分裂症;安全管理;自杀;原因;预防;护理安全家庭社会支持体系

1自杀的原因

1.1病态支配下:有的患者在幻觉支配下可听到有人命令他去死,而有的患者则认为有神灵在保护他,即使跳楼、刀割也不会伤害到他。

1.2不堪忍受疾病所带来的痛苦:有的患者在症状支配下,自觉头痛欲裂,或觉得全身变形,而有的患者有非常强烈的被害妄想,时刻生活在恐惧中,让患者生不如死。

1.3缺乏家庭社会的支持:精神病患者的住院周期长,且又容易复发至多次住院,有的家属就厌烦了,对患者不闻不问,长期不来探望,或让患者长期住院,致使患者心灰意冷,丧失对生活的信心。

1.4强烈否认病人角色:这类病人无法接受住院治疗的现实,并因此怨恨家属,认为只有自杀才能让家人后悔。

1.5无法面对自身疾病:有的患者特别是文化程度较高,又有一定医学知识的患者,在病情好转,自知力恢复后,回想起自己在发病时的病态,无地自容,而有的患者不愿承认自己得的是精神病,无法面对家庭、社会,害怕受歧视,而有的患者认为自己的病不会被根治,不会好。从而选择了放弃。

2分析和预防

2分裂症患者的自杀率大约为5%,高的有10%,甚至更高。患者入院时,我们就要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有无自杀自伤等消极行为和意念,掌握患者的精神症状。在患者住院期间,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工作,确实落实安全管理工作制度,勤查病房,加强巡视,及时了解患者的精神症状和心理活动。对患者要有着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关心爱护患者,针对不同的病情发展阶段做好相应的护理,严防自杀自伤的意外发生。

2.1在幻觉妄想支配下出现的自杀行为:对于此类患者,除了严格督促服药,确保药物全剂量服下,尽快控制病情外,还要严密观察病情,在患者出现幻觉妄想时可让患者参加工娱活动,分散其对幻觉妄想的注意力。在夜间时,可让患者住易观察室,同时采取措施让患者入眠,也可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有位患者在深夜用手击碎窗户后,用玻璃碎片扎进腹部,认为自己是刀枪不入,还好护士听见声音后,迅速进入病室,只见该患者正用手将玻璃碎片自行拨出,后经抢救才脱离生命危险。所以只要听见异常的声响或气味,护士都要立即出现在现场及时发现并排除危险。 2.2不堪忍受疾病所带来的痛苦:关心患者的主诉,不要以为患者所说的话都是病态的,就敷衍了事。虽然他所说的痛苦的确是症状之一,是虚幻的,可它对患者造成的伤害又是真实的存在。有位患者多次诉说头痛,由于没有其他特殊伴随症状,护士只是简单地应付了事,没想到这位患者在4-7班时,自缢身亡。事后大家检讨,如果当时通知医生检查处理,并给患者针对性的心理安慰,让患者能体会到医护人员的关心,减轻痛苦,则很有可能避免自杀行为的发生。

2.3长期住院患者,得不到亲人的关爱:对于此类患者,要联系家属来院探视,特别是节假日,让患者感觉到家庭的温暖。但在家属探视后要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有位患者在家属探望时说:如果不让我回家,我就死在这里,而家属不已为然,没将这话告诉医护人员,结果患者在第二天中午自杀。这件事对我们的教训很深刻。在家属探望后,要向家属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也要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掌握病情,消除安全隐范。同时加强对家属的精神卫生宣教,让家属了解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让家属树立信心,只要患者坚持服药,加上家庭、社会的有力支持,是能大大减少疾病的复发。在患者病情好轉稳定后,与家属沟通,让患者早日出院,回归社会,这才是真正的康复。

2.4强烈否认病人角色:这类患者一般都是第一次住院,而且大都发生在第二、第三天。所以对第一次住院的新病人更要关心体贴,让患者能体会到温暖,并且要细心观察患者的言行,不要让患者脱离工作人员的视线。有的患者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情绪波动,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有位患者入院后表现得很配合,安静,可是这位患者在住院后的第二天午班时自缢,虽经抢救却有着严重的后遗症。而另外一位患者则扬言如果让他住院他就要自杀,果然在第二天午饭时,该患者早早回病室,欲用床单自缢,幸好护士提高警惕,尾随患者进入病室,及时制止了患者的自杀。 2.5无法面对自身疾病:由于此类患者文化程度较高,且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因此在病情好转,自知力恢复后,仍要密切观察病情,不要疏忽大意,及时发现异常,及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可向患者介绍精神疾病患者经治疗后取得工作、生活成功的病例。也可引导患者了解精神疾病只是众多慢性病的一种,它和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一样,也是需要药物来控制病情的。让患者淡化精神疾病是好不了的,是见不得人的观念,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结论

果树嫁接的技术与经验 篇7

一、接穗的采集及处理

1. 接穗的采集

选择适应当地生产条件,具备早实、丰产、优质、引入嫁接代数少、生产健壮的母树,从上选取生长充实的一年生外围粗壮发育枝或结果枝,在落叶到萌芽前的整个休眠期进行采集,一般结合修剪进行采集,随剪随采,按品种以50或100条为1捆,并挂上标签。

2. 蜡封接穗

其目的是使接穗减少水分的蒸发,保证接穗从嫁接到成活这一段时间的生命力。其方法是接穗采集后,按嫁接时所需的长度进行剪截,一般接穗枝段长度为10~15cm,保留3个芽以上,顶端具饱满芽。枝条过粗的应稍长些,枝条细的不宜过长。剪穗时应注意剔除有损伤、腐烂、失水及发育不充实的枝条,并且对结果枝应剪除果痕。封蜡时先将工业石蜡放在较深的容器内加热融化,待蜡温达到95~102℃时,将剪好的接穗枝段一头迅速在蜡液中蘸一下(时间在1秒以内,一般为0.1秒),再换另一头速蘸。要求接穗上不留未蘸蜡的空间,中间部位的蜡层可稍有重叠。注意蜡温不要过低或过高。过低则蜡层厚,易脱落,过高则易烫伤接穗。蜡封接穗要完全凉透后再收集贮存,可放在地窖、山洞中,并保持窖内适宜的温度及湿度。

二、嫁接方式

1~3年生幼树嫁接,一般采用苗木嫁接法,嫁接苗开始结果早,能保持品种的优良性状。

3~5年生以上、树冠较大、分枝级次较多的砧木,一般采用多头高接。即根据原树冠骨架的枝类分布情况,在较高的部位嫁接较多的枝头,尽可能少地缩小树冠。其特点是:(1)可充分利用原有树冠骨架,接头多,树冠恢复快,能保持树体上下平衡。(2)伤口较小,愈合容易,嫁接方法因部位不同而多种多样。(3)可充分利用树冠内膛,插枝补空,增加结果部位。(4)嫁接后结果早、产量高,一般嫁接后第二年可恢复甚至超过原树产量,第三年可恢复树冠,获得高产。

对于较大的树,嫁接部位要按照主枝长、侧枝短,主从关系明显的原则,在骨干枝上尽可能多接头,光秃带用腹接补空;除主侧枝头外,其它枝的嫁接部位截留枝段长度一般距其母枝15~20cm左右,粗枝稍长,细枝稍短;接口直径一般应选在3~5cm处,树龄较大的最粗不宜超过8cm。

三、嫁接时期

嫁接一般在砧木芽萌动前或开始萌动而未展叶时进行。过早则伤口愈合慢且易遭不良气候或病虫损害;过晚则易引起树势衰弱,甚至到冬季死亡。实践中,春季嫁接适宜在萌芽前10天到萌芽期,同时在气温较高、晴朗的天气时嫁接成活较好。

四、嫁接方法

嫁接方法很多,依接穗利用情况,分芽接和枝接;根据嫁接部位不同,分根接、根茎接、二重接、腹接、高接;按接口形式,分劈接、切接、插皮接、嵌芽接、舌接、靠接等,但基本的嫁接方法是芽接和枝接。

1.“丁”字形芽接

(1)不带木质部的“丁”字形芽接 一般在接穗新梢停止生长后,当砧木和接穗皮层易剥离时进行。芽接接穗应选用发育充实、芽子饱满的新梢。接穗采下后,留1cm左右的叶柄,将叶剪除,以减少水分蒸发,最好随采随用。先在芽上方0.5cm处横切一刀,深达木质部,再在芽下方1~1.5cm处向上斜削一刀至横切口处,捏住芽片横向一扭,取下芽片;再在砧木皮部光滑处横切一刀,宽度比接芽略宽,深达木质部,再在刀口中央向下竖切一刀,长度与芽片长相适应。切后用刀尖左右一拨撬起两边皮层,迅速插入芽片,并使接芽上切口与砧木横切口密接,其它部分与砧木紧密相贴,然后用塑料薄膜条绑缚,只露叶柄和芽。

(2)带木质部的“丁”字形芽接 实质是单芽枝接。在春季砧木芽萌发时进行。接穗可不必封蜡,选发育饱满的侧芽,在芽上方背面1cm处自上而下削成3~5cm的长削面,下端渐尖,然后用剪枝剪连木质部剪下接芽,接芽呈上厚下薄的盾状芽片,再在砧木平滑处皮层横竖切一“T”形切口,深达木质部,拨开皮层,随即将芽片插入皮内,并用塑料条包扎严密,外露芽眼。接后15天即可成活,将芽上部的砧木剪去,促进接芽萌发。

2. 嵌芽接

在砧、穗均难以离皮时可采用嵌芽接。选健壮的接穗,在芽上方1cm处向下向内斜削一刀,达到芽的下方1cm处,然后在芽下方0.5cm处向下向内斜削到第一刀削面的底部,取下芽片,在砧木平滑处,用削取芽片的同一方法,削成与带木质部芽片同等大小的切口,将砧木上被削掉的部分取下,把芽“嵌”进去,使接芽与砧木切口对齐,然后用塑料条绑紧。

3. 方块芽接

方块芽接主要用于核桃、柿树的嫁接。用双刀片在芽的上下方各横切一刀,使两刀片切口刚好在芽的上下各1cm处,再用一侧的单刀在芽的左右各纵割一刀,深达木质部,芽片宽1.5cm。用同样的方法在砧木的光滑部位切下一块表皮,迅速放入接芽片,使其上下和一侧对齐,密切结合,然后用塑料条自下而上绑紧即可。

4. 枝接

即以枝段为接穗的繁殖方法。枝接季节多在惊蛰到谷雨前后,砧木芽开始萌动但尚未发芽前,有些树种要到发芽后至展叶期或更晚,如板栗的插皮接、核桃的劈接或葡萄的绿枝接等。枝接的优点是成活率高,接苗生长快,但比较费接穗,要求砧木要粗。

5. 切接

此法适于较细的砧木,在适宜嫁接的部位将砧木剪断,剪锯口要平,然后用切接刀在砧木横切面的1/3左右的地方垂直切入,深度应稍小于接穗的大削面,再把接穗剪成有2~3个饱满芽的小段,将接穗下部的一面削成长3cm左右的大斜面(与顶芽同侧),另一面削一长约1cm左右小削面,削面必须平,迅速将接穗按大斜面向里、小斜面向外的方向插入切口,使砧穗形成层贴紧,然后用塑料布条绑好。

6. 腹接

浅析医院网络管理技术和经验 篇8

关键词:医院网络管理,网络问题,信息安全

一、医院网络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1. 网络存在连接故障。网络连接故障是医院网络管理中最常见的问题。网络连接问题其具体状况有网络线路中断, 无法和其他网络中的计算机进行联系。其故障发生的主要原因有:相关网络机器设备的网卡设置出错、相关网页窗口的I/O地址出现冲突或中断、RJ-45 水晶头和双绞线没有接触到位、网线出现断裂、网络连接设备出现质量、中断信号出现误差及设备资源有冲突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网络信号中断, 网络连接出现问题, 从而影响整个医院的网络管理。

2.网络存在堵塞的问题。医院为了降低网络建设的成本, 在网络设备上投入不大, 其网络设备质量偏低, 从而导致网络管理的成效并不明显。医院的网络管理一般是24 小时不间断工作, 由于其设备服务器、主交换机的运转状况不佳, 导致出现网络堵塞甚至是网络瘫痪的故障问题。这些故障在一定程度上对医院的正常运行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能够明显降低医院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3. 网络安全性问题。随着医院网路化进程的加快, 医院的医疗信息和数据的管理往往依赖于网络信息系统。但是, 首先当前在很多医院的网络信息系统维护等网络管理工作中还缺乏专业性的人才, 因而很多时候网络出现故障问题的原因在于相关管理人员无法“预见”网络问题;其次由于医院网络管理维护的工作人员缺少专业性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知识及网络安全的防范意识, 使一些重要医疗数据信息没有得到及时备份, 造成数据信息丢失, 甚至出现医院网络账号泄露等问题。另外, 更为严重的情况是计算机病毒对医院网络系统进行攻击, 从而对医院网络数据信息的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二、问题的应对措施

1. 网络连接问题的解决措施。解决网络连接的问题, 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是:首先, 对网卡设置进行检查, 当网卡检查显示器工作状态正常时, 通过“网上邻居”对其网络连线进行检查;其次, 对网络的线路进行排查, 采用相关的测线仪对网络连线进行检测, 看内部否存在断裂、网络连接设备是否出现质量问题等。当网卡和网线检测都是正常时, 便应该对软件设置是否存在故障进行检测。一般情况下, 经过三大步骤排查检测, 能够查出相关问题。但是, 为了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 相关医务管理人员在进行故障检测时, 需要重视对软件和硬件两部分的排查, 从而有利于查找出网络连接问题的根本原因。

2. 网络堵塞问题的应对措施。要解决网络堵塞, 第一, 要完善医院的网络设备, 提高网络设备运行的稳定性, 为医院网络管理的运行提供基础设备保障。第二, 当出现网路堵塞问题时, 可以采取查看设备缺陷, 打开路由器的信息库, 可以对工作站的故障进行分析, 在区域网中先明确工作站的地点, 确定可能存有问题的工作站用户及位置, 其有效途径是先搜索出MAC的地址, 然后备份相关工作站的网卡MAC地址, 打开对比进行排查, 再进行精确查找, 从而得到一个精确的结果。接下来, 将搜索出的工作站进行全面检查, 这时会发现该工作站用户并没有得到计算机使用允许, 而网络堵塞的状况却出现了。第三, 连接该工作网站的网卡及相关方面网络测试仪, 模拟发送流量, 当流量大幅度增加后, 数据碰撞的次数就会增加。由此可断定, 故障问题是出现在网卡的连接方面。

3. 安全性问题的解决措施。医院网络数据信息安全性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根据当前医院的网络建设中发生的一系列安全性故障问题, 采取有效应对措施。首先, 必须重视对医疗数据信息的备份, 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及时准确地将相关数据信息备份工作做到位, 避免一些重要数据出现丢失、遗漏的问题。其次, 加强相关管理人员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杜绝将医院账号和密码泄露的状况出现,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医院的信息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结语

医院的网络管理在当今的医院已经是必不可少的管理工具, 它运行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整个医院。因此, 医院要充分结合医院网络管理技术和实际经验工作经验的前提下, 及时发现工作中遇到相关方面的问题, 引起高度重视, 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处理方法, 才能帮助医院建立健全网络管理体系, 帮助医院做好工作流程及管理的规范化, 提升医院的整体服务质量和社会的口碑。

参考文献

[1]叶肇熹.某医院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华南理工大学, 2013.

当前猪病毒性腹泻防治技术与经验 篇9

1 病原

流行性腹泻病毒和传染性胃肠炎病毒都是冠状病毒。对光敏感, 可被福尔马林、氢氧化钠、含氯或碘消毒剂灭活。轮状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的病毒, 在常温下能存活7个月, 对福尔马林、次氯酸钠、酚敏感。

2 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

3种病毒性腹泻呈暴发性发生并迅速传播。TGE一般全场任何阶段的猪均发病;PED一般是部分小猪、肉猪及种猪发病:轮状病毒仔猪多发, 发病率高, 死亡率低。

2.1 传染性胃肠炎 (TGE) 和流行性腹泻 (PED)

冬春季节是发病高峰期, 但是近年来发病季节也成常态化。在临床症状上这两种病很难区别。只是TGE的症状比PED还要严重些。开始发病时厌食呕吐、腹泻, 以水样喷射状腹泻为特征, 有一股特别臭味。体温一般不升高。病猪除腹泻往往还呕吐。各类抗生素治疗无效。日龄越小越易死亡。10日龄以上仔猪死亡率较低。中、大猪一般7~10 d自行康复;抵抗力弱的猪, 尤其有并发症时会死亡。

2.2 轮状病毒病 (Rotavirus Infection)

轮状病毒能够引起多种幼龄动物腹泻, 传播迅速, 猪多发生在冬春季节。多发生于8月龄内的仔猪。母猪感染虽无明显症状, 但传播病毒感染仔猪, 造成仔猪腹泻, 一般3~7 d死亡, 若与大肠杆菌混和感染则死亡率更高。其临床症状主要以呕吐、腹泻、脱水死亡为特征。症状轻重决定于发病猪日龄、免疫状态和环境条件。若无母源抗体保护, 感染发病严重, 病死率可高达100%;如有母源抗体保护, 则1周龄的仔猪一般不发病。10~21 d龄哺乳仔猪临床症状轻, 腹泻1~2 d即迅速痊愈, 病死率低;3~8周龄或断乳2 d的仔猪, 病死率一般在10%~30%, 严重时可达50%。

3 病理变化及诊断

传染性胃肠炎、流行腹泻和轮状病毒病都是肠道病, 都通过消化道感染。解剖可见胃黏膜充血, 胃内充满凝乳块;肠壁变薄呈半透明, 肠内充满黄色液体, 含有未消化凝乳块。

临床上引起猪呕吐和腹泻, 加上治疗又无效等基本可初步判断为病毒性腹泻, 7日龄以下不发病而在15~35日龄发病的一般为轮状病毒病, 7日龄内发病死亡的往往是TGE或PED。另外, 用pH试纸检测粪便, 细菌性腹泻粪便一般为碱性。病毒性腹泻粪便呈酸性。确诊可以用荧光抗体技术检验发病猪小肠, 可快速诊断。

4 预防措施

猪病毒性腹泻一般发病急、传播快, 对仔猪往往来不及治疗就大面积死亡, 因此, 对控制病毒性腹泻, 必须贯彻执行预防为主, 防重于治的方针, 采取综合防控的措施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4.1 加强饲养管理

4.1.1 保障母猪良好的营养及健康状况:

一是供给母猪营养均衡、易于消化吸收的日粮, 使仔猪获得营养全面、充足的乳汁, 最大限度的保障仔猪的生长发育的需要;二是产房母猪实行全进全出管理模式, 空栏消毒必须到位, 产床、仔猪保温箱、保温板等彻底冲洗消毒, 干燥备用。有条件的圈舍在母猪上产床前3 d, 还要使用甲醛、二氯异氰尿酸钠或臭氧进行全密闭熏蒸消毒8 h以上, 充分换气后, 方可调入母猪;三是母猪生产时专人值班, 及时清洗乳头, 挤去头几滴乳汁, 及时清理胎衣, 避免母猪偷食。产程过长或人工助产后的母猪, 肌注或静注敏感抗生素, 剂量疗程必须充足, 严防母猪产后炎症, 淘汰泌乳能力差的母猪。

4.1.2 精心管理哺乳仔猪:

一是产房的温度保持在20~24℃, 保温箱的小气候环境:仔猪1~7日龄33℃左右, 8~14日龄31℃左右, 15日龄至断奶28℃左右, 低温或温度波动太大, 会加剧仔猪腹泻的发生。二是仔猪出生后, 尽快让所有仔猪吃到充足的初乳, 使仔猪从母体获得天然主动免疫力, 降低病毒性腹泻发生几率。仔猪出生3 d内的饲喂管理非常重要, 进行合理的寄养及人工固定乳头工作, 使仔猪均衡生长, 提高仔猪的整齐度和抗病力、三是仔猪断齿、断尾、剪耳缺号时需做到严格消毒, 3日龄及时肌注右旋糖酐铁。四是5~7日龄开始补充饮水和教槽料, 饮水必须做到清洁卫生, 教槽料要做到干净卫生、少添勤添。

4.2 严格生物安全措施

4.2.1 坚持自繁自养, 尽量减少引种次数, 必须引猪时, 引入后严格隔离30以上, 无临床症状经检疫合格后, 方可并群。

4.2.2 采用全进全出 (AIAO) 。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 降低不同批次动物间疫病传播的风险。

4.2.3 严格消毒措施。人员进出猪场必须沐浴更衣、隔离, 严禁不同环节的工人窜圈, 进入猪场的车辆及物资必须严格消毒。

每周二、五进行带猪消毒, 春冬季带猪消毒避免使用液体喷雾消毒, 应该选用干粉或臭氧进行消毒, 降低圈舍湿度, 最大限度的抑制病毒的增殖, 周六进行全场环境消毒。

猪出栏或转栏后, 清除有机物 (粪便、尿液、垫草、饲料) 后, 及时冲洗, 再选择敏感消毒药消毒处理后干燥备用, 临用前需要对封闭圈舍进行熏蒸消毒或臭氧消毒, 可大大降低微生物、虫卵等病原体的数量。

4.3 科学的免疫接种

在10月至次年的4月间, 可用“PED-TGE和轮状病毒三联灭活苗”免疫或P-T二联灭活苗免疫。母猪产前30 d和15 d各免疫2头份/次, 最好采用后海穴注射, 免疫保护期为半年, 仔猪可通过母乳天然被动免疫获得30 d左右的保护力,

仔猪出生后吃初乳前肌注1头份上述疫苗, 间隔30 min再吃初乳, 免疫保护期为1年。

4.4 母猪合理反饲

妊娠80 d以内的母猪, 可以在限位栏内反饲, 剂量1~3头母猪饲喂1头仔猪肠系内容物, 可起到一定预防效果。妊娠80 d以后的母猪, 严禁反饲。

5 紧急治疗技术

发病时, 这3种病毒病临床表现大致相同, 发现病例, 宜及早治疗。抗菌药物和抗病毒药治疗效果均不明显。注意加强管理, 增强动物体质和免疫力, 并给予支持和对症疗法。重点是治疗脱水、酸中毒, 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5.1 紧急隔离措施

封锁场地清洁、消毒, 各类人员脚踏消毒池后方可进出圈舍。

5.2 停料或减少投喂量

限饲以清理胃肠。排除病理产物和有害毒素。饥饿感利于饲料投药。

5.3 加强猪舍保温除湿

温度控制在23~25℃以上以降低发病死亡率, 小猪最好饮用温水以减少胃肠刺激, 注意通风换气, 降低圈舍湿度。

5.4 紧急疫苗接种

对健康或受威胁猪首先用弱毒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5.5 补充生理盐水

根据天气情况适当断水一段时间, 然后在饮水加口服补液盐。对不能饮水的病猪可静脉输液或注射3%~5%葡萄糖和氯化钠20~50 m L, 1 d 2次, 连用3 d。

5.6 中和酸中毒

长期腹泻的猪, 肌体容易出现酸中毒, 可以使用5%的碳酸氢钠水溶液静注或腹腔注射, 20~50 m L/次。

5.7 涩肠吸附作用

可用胃肠黏膜保护剂或肠道毒素吸附剂, 可选用蒙托石粉 (蒙脱石.思密达) , 或在饲料中添加15%左右的木炭末或活性炭粉用于涩肠吸附毒素、收敛止泻、防脱水。

5.8 防继发感染

选用卡拉霉素、恩若沙星、氟甲砜霉素等抗菌药防止细菌继发感染。

参考文献

[1]陈溥言主编, 兽医传染病学 (第5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2]程忠刚.猪群病毒性腹泻病及其综合防控措施.今日养猪业, 2011 (3) :19-21.

[3]邱进杰.畜禽疫病防控中生物安全的应用.家禽科学, 2010 (2) :35-36.

[4]万遂如. 2011年猪群中发生传染性腹泻疾病的流行状况与防控对策.养猪, 2011 (5) :78-80.

安全管理经验与技术 篇10

近些年来, 信息技术快速渗透并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等诸多方面。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向物联网、三网合一等新的领域扩展。但是作为知识聚集和传播的学校, 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还仅仅停留在初始的阶段。时至今日, 信息技术在高等教学中的应用还仅局限在利用网络搜集资源、利用网络建立师生沟通、利用多媒体替代黑板和粉笔等较低层次。

信息技术究竟怎样渗透进教学中?近年来有诸多学者进行了探讨。如胡连峰、陈小梅认为,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课程整合技术等先进技术, 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 以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旨的学与教设计[1]。刘儒德认为, 信息技术和教育整合大约要经历这样五个阶段:计算机素养培养阶段、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改革阶段、基于信息技术的全面教改阶段[2]。信息技术为教学带来的绝不只是手段的变化, 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与模式、学习理念的变化, 因此必须改革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而教学模式的改革, 最后必然会触动课程本身的改革。杨晨曦认为, 小型工具软件的应用和开发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也是比较难解决的问题[3]。在国外利用小型软件来组织学生进行富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的探究和解决, 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做法。在我国, 开发一批符合我国国情、高质量的小型软件, 对在较高层次上突显技术作用、发展高阶思维、实现整合等目标,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育部在2008年组织实施了“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改造课程项目”。该项目的目的在于把成熟的信息工具软件引入课程教学, 改革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 提高我国课程建设的现代化水平。这为我们指明了信息技术进一步向教育渗透的方向。

信息技术包含硬件技术、软件技术和网络技术等。过去更多关注使用硬件技术来替代传统的黑板、粉笔、挂图等传统传媒, 多媒体设备只作为教学演示工具。也有很多教育工作者将信息技术扩展到网络的运用, 如利用网络来搜集和储存教学资料, 利用网络共享教学资源, 建立师生沟通和教学讨论等。但这种应用始终没有深入到课程本身。传统的文字纸质课本没有改变, 抽象内容的语言表述没有改变, 复杂的计算公式没有改变, 信息技术最重要的技术———软件技术没有渗透进教学之中。

二、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技术的进步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作为近代人类技术进步的最典型代表———信息技术也不例外。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运用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工作效率的提高是指教师在既定时间里可以花费更少的时间和精力有效提高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是指在既定时间内, 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更有效地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更有效地创新和发展知识。

现实中, 教师已经习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用语言和文字教学。要将信息技术的成果用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必须让教师建立勇于改变习惯的信心和决心, 同时帮助教师熟悉信息技术。因此, 在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过程中, 应该配备相应技术人员来配合教师共同完成信息技术的引入。

作为将信息技术引入课程改造的主要角色和主要工作的实施者———教师, 他们发现和感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好处, 才会使得他们在教学中自觉并高效使用信息技术。比如, 用PPT代替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来演示课件, 给教师带来了讲课中不会呼吸进粉笔灰而有利于健康的收益, 同时也节省了在课堂上粉笔书写的时间。

学生是通过载体 (文字、声音、图像等)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和掌握知识, 并通过应用知识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学习的难点在于知识的抽象性和应用的复杂性等方面。因此, 信息技术引入课程的目的就是希望能达成让学生高效的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能模拟现实应用知识, 缩短和现实需求的差距。

教与学的连接点在知识和课程。知识是人主观创造出来的暂定性的解释和假设, 具有主客观统一性、相对性、情境性、社会 (文化) 性、复杂性、工具性以及内隐性等特点[4]。教与学不仅仅是让学习者接受客观的信息, 复制他人的信息, 更要在一定的情境下, 通过教师与学生互动, 让学生主动构建起相关知识的意义, 反复应用并深化知识的意义, 创建起个人的知识。

效率的提高在于把复杂的计算简单化, 把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 绝大部分是通过文字和语言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虽然有一些如挂图、实验器材等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 但总体来说教学内容抽象化程度依然很高。事实上, 自从出现专业教师, 其教育教学的抽象能力一直在逐步增强。然而, 这种抽象事物的能力, 要通过更多的形象和直观具体地去表达, 从而实现更好地对抽象知识或事物现象的理解与认识。而技术作用下的教学内容, 文字载体的抽象性走向信息技术支持的具象化, 传统手工下的复杂运算走向信息技术支持的简单化, 同时信息技术可以模拟现实, 创造虚拟环境。运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内容从抽象深奥变得具体形象, 使复杂变得简单。

适应信息化的发展,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成果。随着信息工具的变化, 信息传递模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信息社会里, 以文字课本为主要教学传媒的教育模式, 必将为以信息技术为教学传媒的新型教育模式所取代。教学中大量的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表达元素, 使抽象的知识内容变得更加直观具体。像ms-excel等通用小型软件, 可以帮助我们把传统的非常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 我们只需要选择运算模型, 然后输入数据, 在手工条件下的复杂运算就可以快捷和准确地得出结果。因此, 技术作用下的教学内容, 通过更多的直观形象表达方式, 以达成更好地对抽象知识和事物的认识与理解, 或者通过运用软件计算, 把学习的复杂简单化。这样就可以帮助教师轻松解决传统教学中的难点, 也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复杂计算的心理。

总之, 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尤其是软件技术对课程的改造所产生的效果是多方面的: (1) 信息技术作为效能工具, 可以用来改善教与学的过程和方法。 (2) 利用信息技术在数据处理和信息处理方面的强大功能, 可以更好地支持面向过程的学习, 或用于简化或者模拟一直被忽视或者难于表达的“思考”的“过程与方法”等。 (3) 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 使人类智能有机会超越屑微、烦琐的笔算和符号操作的技巧运用, 上升到从体会科学规律和思想方法开始的运筹、规划等层面上来, 更好地发挥人类智能的作用, 更大幅度地提高人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效率。这不仅有利于改变以往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的现状, 而且更有利于促进学习变被动接受和机械训练方式向探究与合作、体验与反思的方式转变等[5]。

三、运用软件技术改造“运作管理”

在教育部的支持下, 我们尝试将软件技术运用于“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中, 下面是我们将软件技术运用于课程改造过程中的一些探索。

(一) “运作管理”教学现状分析

1. 对比分析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运作管理》教材、教学模式以及学生学习情况。

在教材建设方面, 欧美发达国家教材建设成熟, 一些经典教材已经修订十几次。而我国教材过于理论化, 内容与企业实际有差距, 大量运用国外案例让学生没有现实感和生动感。在教学模式方面, 欧美发达国家教学知识体系完善, 应用案例充实、完整, 拥有丰富的习题和信息技术工具支持。而我国教学体系不完善, 对学生应用知识的要求不多, 缺少信息技术工具的专门支持, 学生难以参与。在教学互动方面, 欧美发达国家注重学生体验, 学生自主参与性高。而我国教学互动很少, 学生除了习题外, 由于一方面缺乏企业支持, 另一方面缺少自主设计的实际操作, 导致学生很难体验企业运营的实际。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方面与国外有明显差别。

2. 分析“运作管理”这门课程的特点。

该课程属于教育部规定的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它也是多数学校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具有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延展性。本课程是学生了解运作管理的发展趋势, 把握企业运作的基本规律, 掌握现代运作管理的思想和理论方法, 并能够应用所学理论解决企业生产运作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课程, 也是管理类专业进一步学好、用好其他课程知识的基础。课程内容已经从单纯的生产运作扩展到采供销以及服务运作的一体化, 企业的边界已经模糊, 供应链起主导作用, 新的管理理念不断出现。

3. 分析学生。

学生接受“运作管理”知识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大学生的实践经验很少, 对运作管理这一实践性较强的科目理解力和接受度较低。学生普遍缺少对企业运营实际的接触, 虽然强调运作管理理论的实践性学习, 但由于运作管理的工程专业技术性较强, 其结果直接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课程涉及的模块非常多, 而且逻辑关系少, 导致课程前后衔接性差, 学生要不断调整思维, 导致很多学生难以适应。纯数学技术应用和工程技术性操作的讲授让学生感觉枯燥, 而偏重于管理的说明又让他们感觉实用性不足、缺乏教学互动性和运作管理知识的充实。

(二) 信息技术改造的设计

1. 思路分析。

综上所述, 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对“运作管理”课程进行改造是完全必要的, 也是必需的。改造的方式应该体现企业真实环境, 注重学生参与, 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对知识的应用。要改善“运作管理”的教学必须让学生克服三个难点:认识企业、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佳的是现场实习, 当这一条件不能够满足时, 课程改造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案例和视频补充。验证性实验和自主设计实验为学生参与操作、深刻认识运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信息化工具的开发, 简化了计算过程, 学生只需要利用所学知识, 正确合理决策就能够得到预期的效果。基于运作管理课程的实际背景, 运作管理研究性教学必须是基于企业运营环境的教学。因此, 本课程改造的特色是利用信息化改造, 建立模拟企业实际的教学体系。

2. 教学体系设计。

在课程改造思路分析基础上, 图2是“运作管理”课程改造的基本体系, 案例设计、实验设计都纳入资源库, 其目标分别是认识企业运营实践, 应用所学知识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在基于企业实际的研究性教学核心理念下, 达到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思维, 让学生主动参与并深入领会。

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的情况后, 决定在课程中引入MS Excel工具并进行深度开发。

根据课程改造需要, 对需求预测、运输管理、库存管理、项目管理、排队管理和供应链管理7大模块进行工具软件开发。

在供应链管理中引入斯坦福大学开发的共享软件Beer game, 在配送管理中引入康奈尔大学开发的Distribution配送游戏, 并进行了汉化处理。这些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三) 改造成果

需求预测的演示性实验。基于不同预测方法, 提供5种基于MS Excel的预测实验方法, 学生根据提供的MS Excel工具, 选用合理的预测方法, 能够直接得到需要的预测结果, 并分析预测精度。改造后避免了烦琐计算过程, 便于分析不同预测方法的结果。

库存管理的验证性实验 (软件开发) 。开发不同订货策略下的最佳订货计算软件, 得到对应的成本曲线。改造效果是直观地观察最优订货点, 计算得到最佳理论结果, 深刻认识EOQ及其变形模型的理念。

库存管理 (配送游戏) 。由康奈尔大学开发的该游戏是由计算机模拟零售商和批发商的库存系统, 涉及了库存管理的知识点, 比如, 成本最小化、最优服务水平、订购数量、提前期、再订货点和安全库存等。游戏有效地证明了这些理论。游戏虽然简单, 但非常吸引人, 那些图形看起来让人愉快, 并且体会深刻。

四、运用信息技术改造课程需要注意的问题

本次信息化技术改造从整体上利用现有的软件或网络平台丰富完善了课程结构和内容, 将原有的文字性知识图像化、视频化, 并通过MS Excel的运用模块化总结知识点, 教授相对容易简洁,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改革效果。通过这次教改, 我们还注意到以下问题值得重视。

(一) 教师信息化改造课程中的心理因素

来自教师的风险感受之一是信息技术发展很快, 这种变化使得老师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预期增加。在这种风险意识下, 产生了投入降低的诱因。在现实中使用信息技术改造课程的成功范例少, 持续时间短, 更多的跟随者只好选择留守“传统教学”。信息技术与教育的不断融合, 使教师职业发展的诸多方面如教学能力、教学环境、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等都正在经历着重大变革。在这个变革过程中, 因信息化教学而带来的焦虑情绪在教师心理中呈逐渐加强的趋势。如果不能有效改善不良情绪对课程改造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将不利于信息技术改造课程的推进。解决这种焦虑情绪的办法之一是配备相应的技术支持人员配合教师的课程改造工作。

(二) 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学习

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和学科知识学习都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 两方面的发展过程要整合在一起。在运用信息技术改造课程时, 需要考虑信息技术技能水平与学科知识水平之间的相互呼应、配合。在其他课程中学习某一内容时, 如需要采用某种信息技术技能作为学习工具, 在信息技术课上应当预先学习这些技能, 为该内容的学习做好准备。反过来, 在信息技术课上, 如果需要其他课程中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那么, 在其他课上就应当预先学习这些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胡连峰, 陈小梅.浅议信息化教学设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5, (6) .

[2][4]刘儒德.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 2004, (2) .

[3]杨晨曦.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J].江苏教育:小学教育, 2009, (12) .

日本东京都垃圾管理经验与启示 篇11

东京治理垃圾的经验有五方面:

将减量化作为垃圾治理的长期战略

垃圾分类是实现“减量化、资源化”的基础工程

制定并实施有效的经济政策,促进垃圾治理,保障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重视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为治理垃圾污染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形成政府、企业、公众互动的三元管理体系,实现垃圾综合管理

一、东京都垃圾治理现状

日本首都东京都是目前世界上经济最为发达的大都市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清洁的大都市之一。东京都23区的垃圾处理是东京都固体废物管理的中心工作。1980年开始,23区的垃圾产生量逐年增长,1989年达到490万吨,1990年以来,逐步实施了垃圾减量化、废弃物循环利用、垃圾处理收费等政策,垃圾产生量逐渐递减,2000年以来稳定在350万吨左右,人均每天产生一公斤垃圾。

截至目前23区内共建设了21个垃圾焚烧厂。2000年以前,23区的垃圾收集处理统一由东京都环境局下属的清扫局负责。2000年4月起,根据修订后的地方法规,东京都对垃圾收集处理处置采取了分级负责、就近处理、综合监管的处理模式。

(一)相关法律与制度

1991年和1995年日本政府相继颁布了《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和《容器包装循环利用法》,这两部法律奠定了目前日本社会垃圾分类处理与循环利用模式的基础,使垃圾分类和资源化走上法制化道路。现有的法律法规有:《容器包装再循环法》、《资源型社会形成促进基本法(基本框架法)》、《绿色采购法》、《食品再循环法》、《建设再循环法》、《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汽车再循环法》、《废弃物处理法》等。

(二)垃圾的分类收集与运输

东京都将垃圾分为可燃烧垃圾、不可燃烧垃圾和大件垃圾及可回收垃圾。各区负责收集和运输属地范围内的垃圾,普通生活垃圾免费收集处理,只有居民大件垃圾(家具等)和企事业单位垃圾需要付费处理。

可燃垃圾与不可燃垃圾:垃圾由各家各户分成可燃烧垃圾与不可燃烧垃圾,并分别在指定的时间,用塑料容器或半透明的垃圾袋装好后丢弃到指定的垃圾站。垃圾收集由清扫事务所所属的23区收集作业员负责。收集到的可燃烧垃圾直接运到23区内的清扫工厂(焚烧厂)。不可燃烧垃圾和大件垃圾,因为其处理设施位于临海部,距离收集现场较远,所以为了提高运输效率,部分区利用中转设施进行转运,中转模式有船舶中转和大型车辆路上中转两种。

大件垃圾:指桌子、衣橱等家具、电气化产品、自行车、被褥等比较大的垃圾,即一边边长大于30厘米的物品。从1991年7月开始,大件垃圾的收集开始收费,东京都规定了各个品目的收费标准。另外,对于搬家等一下子产生大量垃圾的情况,东京都采取根据重量收费的制度。

丢弃家居、电气化产品(空调、电视机、冰箱、冰柜、洗衣机、电脑除外)等比较大的垃圾时必须申请,需支付手续费。居民通过电话等向所在区的大件垃圾受理中心提出申请;因搬家等原因出现大件垃圾与大量垃圾,提前向咨询清扫事务所提出申请。原则上,工作人员会于指定的收集日上门收集,居民可事先向贴有“收费大件垃圾处理券出售点”标识的商店及各清扫事务所缴纳处理手续费,购买处理券,贴在大件垃圾上。

企事业单位垃圾:23区企事业类垃圾全部需要收费,目的是落实厂商处理责任,抑制垃圾排放、促进再利用、资源化。厂商在丢弃垃圾前要将垃圾分成事业类垃圾与家庭垃圾,并要根据事业类垃圾数量承担相应的手续费。

(三)垃圾处理

可燃烧垃圾的焚烧处理:可燃垃圾由各区收集运送到焚烧厂,由于分类做得好,塑料袋等制品不进行焚烧,烟气中二英含量得到有效控制,在监测中所有垃圾场二英排放均远低于欧盟的标准值。

不可燃烧垃圾的处理:不可燃垃圾及大件垃圾由各区收集送到不可燃垃圾处理厂进行破碎、压缩处理,不适合破碎的物品除外,将其中的有价值物回收做资源,如铁利用磁力回收,然后出售,一部分进行焚烧处理,剩下的进行填埋处理。

填埋处理:垃圾的最终处置由东京都政府环境局下设的废弃物填埋场管理事务所负责。填埋场接收垃圾焚烧灰渣、破碎后的不可燃垃圾以及部分工业垃圾。

可燃烧垃圾的焚烧灰与玻璃、金属等不可燃烧物品及塑料等不适合焚烧的物品在中间处理设施进行完减量、压缩与资源回收后,进行填埋处理。此外,东京都还将依据一定的受理标准,受理都内中小厂商排放的产业废弃物,进行填埋处理。

为了尽可能延长填埋垃圾的最终处理厂的使用寿命,23区正积极开发中间处理过程中实现减量化的新技术。

(四)垃圾处理中的环保措施

针对焚烧处理的环保措施:

一是大气污染对策:垃圾焚烧厂利用过滤式集尘器去除粉尘及二英类化学物质,利用熟石灰与钠的去除设备处理HCL与SOX等酸性气体,利用催化剂脱硝方式去除NOX。

二是恶臭及噪声、震动对策:将垃圾焚烧场内臭气抽进焚烧炉内燃烧,由此恶臭物质在高温的焚烧炉中燃烧分解,而不排放到厂外。另外,在平台的出入口处装上空气隔壁以防止恶臭外逸,并在进行定期检查时,运行除臭装置,从而消除恶臭。另外,在工厂建筑物建造与机械设备配置时要多注意避免产生噪声与振动,同时对各个机械进行防噪防震动处理。

三是水质污染、水质污浊防治对策:配备排水处理设施,以去除焚烧灰的冷却水与排气的洗涤排水中所含有的铅、镉、汞灯重金属类物质。

四是有关二英类化学物质对策:1997年8月,相关部门对“废弃物处理法实施令及执行规则”进行了修订,对焚烧设施的结构标准、维护管理标准进行了修改,同时制定了排气中的二英类化学物质的排放标准。1999年7月,有关部门制定了“二英类化学物质对策特别措施法”,在二英类化学物质中加上了多氯联苯,同时规定了一日可摄取的最大量与大气、水质、土壤的环保标准。并且,有关部门还修改了“废弃物处理法”等相关法令,设定了排气标准、新的排水标准和焚烧灰等可燃灰标准。

五是针对填埋处理的环保措施:采用三明治式施工方法进行填埋,即在每3米垃圾上盖上50厘米厚的覆土。另外,为了防止焚烧灰等随风飞散,要采用先挖好填埋沟,然后将垃圾倒入其中的方式(框架方式)。并且,处理场的外围护岸上要装上用来防止垃圾飞散的围栏,以避免垃圾飞到海面上。在污水处理厂,进行生物处理、化学处理、物理处理等,向砂町水再生中心供水。除此之外,要努力通过喷洒杀虫剂与在处理场内清扫、洒水等来保护处理场的环境。

(五)垃圾治理中的资源循环与利用

一是有效利用垃圾焚烧热能。将垃圾焚烧时产生的热能有效利用于热水游泳池和浴室等;利用蒸汽进行发电,除了充当工厂内使用的电力外,还将电力出售给东京电力公司;另,为周边地区经营冷气与暖气业务的供热商有偿供热。

二是进行资源回收。在不可焚烧垃圾处理中心中从不可燃烧垃圾和大件垃圾中拣选回收铁、铝,然后作为资源出售。

三是利用垃圾填埋产生的气体进行发电。回收垃圾填埋场所产生的垃圾分解气体,作为发电用燃料发电,同时可以减少甲烷气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二、东京治理垃圾的经验与启示

日本东京治理垃圾污染的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将减量化作为垃圾治理的长期战略

东京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意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垃圾问题,必须源头减量。进入21世纪,相关法律制定细化深化,环境立法的共同特点是它们均根据“3R”理念和“零排放”为目标,明确了垃圾处理和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过程的基本原则和优先顺序,即以控制垃圾产生为第一优先措施,然后是尽可能地重复使用,对于不能重复使用的垃圾进行资源性回收利用,最后是对环境不产生影响的条件下,对最后剩余垃圾进行适当处理。由此可见,减量化才是东京城市破解城市垃圾处理难题的关键。

东京在生活垃圾减量方面的主要做法有:一是净菜进城。统计显示,每运进城市100吨毛菜,就会产生20吨废料,这意味着净菜进城可以减少20%的因蔬菜产生的生活垃圾。净菜进城的措施不仅可以减少蔬菜“一进一出”的无效益运输成本,对减少垃圾量、降低垃圾处理费支出也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二是限制消费性包装。从生产领域限制包装开始,实现对垃圾产生的全过程控制。日本效仿欧洲制定了《包装新指引》和《容器包装循环利用法》。三是家庭垃圾付费。日本垃圾收费方式有按垃圾排出量收费、按户或人头收费和超量收费等。收费方法是根据排放垃圾的数量来确定,排放越多缴费越多。实行这种累进计量收费后,东京的可燃垃圾减少了48.3%,不可燃垃圾减少了68.2%。

(二)垃圾分类是实现“减量化、资源化”的基础工程

垃圾分类是减少垃圾产生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实现垃圾资源化的前提,因此,垃圾分类可以说是实现“减量化、资源化”的基础工程。垃圾分类收集系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需要法律完善、市民觉悟、文明素养、宣传以及硬件条件、软件条件的共同配合。日本从1989年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回收,其垃圾分类也经历了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目前已经形成了从源头分类到终端处理的较为完善的垃圾分类管理体系。

1.逐步细化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收集有两个原则:一是根据末端分别处理和分别加工利用的手段分类;二是循序渐进。东京垃圾种类的划分就经历了由“大类粗分”走向“精细管理”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东京在建了十几个垃圾焚烧发电厂后,一开始要求居民把垃圾分为可燃和不可燃两部分,可燃的送垃圾焚烧发电厂,不可燃的送到填埋厂。后来又增加一类叫可回收垃圾,之后又出了一类叫大件垃圾,最后又分出一类叫有毒有害垃圾。目前东京实行的垃圾分类收集、循环利用制度主要是以四类十一种生活垃圾的包装废弃物为对象,四类包装废弃物指的是:金属、玻璃、塑料和纸。

2.鼓励居民“从自身做起”,实施垃圾分类收集

垃圾分类收集是垃圾分别处理的前提,鼓励居民“从自身做起”,自觉参与环境保护是东京实现垃圾分类的重要保障。为了便于垃圾的分类收集,东京都定期为居民免费印制《家庭垃圾指南》等小册子,专门指导居民进行垃圾的分类和回收,并规定了十一类生活垃圾不同的收集日。居民预先在家中对垃圾进行分类,然后按照指定的垃圾收集日,将各类垃圾分别送至指定收集点。对于违规乱倒垃圾者,也制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轻者交纳罚金,重者追究其民事责任。值得一提的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东京都政府为了推广垃圾分类,提高公众的垃圾分类意识,市长亲自上电视、到社区宣传垃圾分类,带头唱垃圾分类歌曲,政府部门更是率先垂范。由此一点足以显示东京政府对于治理垃圾问题的重视程度和推行力度。

3.明确职责划分,建立完整的垃圾分类链条

垃圾分类链条包括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等诸多环节,居民分类收集后,将生活垃圾按照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大件垃圾、可回收垃圾的类别,分别运至相应的垃圾处理场,在经过了焚烧、粉碎、溶化、再生处理等环节后,最后的剩余垃圾将被运送到东京都管理的最终处理场进行填埋处理,而资源垃圾则经过再生处理后,重新进行循环利用。经过垃圾分类链条各环节的协调配合,东京的垃圾量得以大幅减少,一方面提高了各类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极大减轻了填埋场的终端处理压力。

(三)制定并实施有效的经济政策,促进垃圾治理,保障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日本《公害对策基本法》规定:“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努力采取必要的措施,鼓励企业修建和改进公害防治设施”。纵观东京治理垃圾污染的经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没有稳定的资金投入,环境保护目标是难以实现的,而要解决这样大规模的资金投入,除了政府直接给予补贴外,还必须充分利用如环保税收、环境基金等在内的市场机制弥补环境投资经费的不足,并使污染环境的生产者、消费者承担对等的经济代价,引导企业和市民主动参与垃圾治理,从而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建立和推广可持续的生产消费模式。

1.收取排污费

排污费是抑制垃圾量最直接的经济手段。采取排污收费、超标违法时加重收费的方法,不仅对企业、事业单位的垃圾排放实行计量收费方式,而且对居民生活垃圾排放也实施计量收费。

2.提供财政补贴、贴息贷款或优惠贷款

为鼓励企业增加对污染防治设备、技术研究及开发项目的投入,日本政府在预算支持方面,制定并实施了技术研究开发补助金制度、再资源化设备生产补助制度、先导型能源利用设备引进补贴制度和推进循环型社会的技术实用化补助优惠政策。

3.明确产品责任制

产品责任制度是日本推进循环经济的重要经济手段之一。日本废弃物循环利用相关法律规定了制造商、销售商、消费者都有回收、处理和再利用的义务,要求生产者对其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都承担着实现循环经济目标的责任,即从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加工、处理或销售、售后服务,直至产品回收或者废弃物处理,生产者必须承担相关的废物利用或者清除的费用。

(四)重视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为治理垃圾污染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垃圾从产生到收集、运送和处理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物流过程,需要人们针对各类垃圾特性,采用切实可行的技术手段,减少或防止垃圾的排放,促进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达到保护城市环境的目的。日本在环境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方面,着力解决“二英”问题,促进垃圾末端处理技术无害化;推广普及垃圾处理技术,严控工业废弃物污染;重视能源环境技术研发,加大投入力度。

(五)形成政府、企业、公众互动的三元管理体系,实现垃圾综合管理

东京在治理垃圾污染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垃圾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实现垃圾的综合管理,必须发挥好政府、企业、公众三方作用,形成一个高效、负责的新三元结构的环境管理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政府虽然起主导作用,但同时明确企业和个人的职责,并通过各种媒介宣传手段培养全民自觉参与意识的规定也是非常必要的。正因为日本的循环经济政策充分考虑了“产业——民间——行政”的循环,才实现了对垃圾的全程控制,使日本在建设循环经济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1.政府是治理垃圾污染的引导者

政府是治理垃圾污染的责任主体之一,其发挥主导作用的途径有:一是科学制定废弃物处理规划;二是制定完善废弃物处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三是实施促进废弃物处理和循环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四是开展政策宣传、倡导全民环保,推进企业与公众的自觉参与。

2.企业是治理垃圾污染的推动力

经过反公害运动后,日本企业逐步意识到环境保护对于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主动强化治污意识,积极配合政府实施各项环保政策并进行自我管理,逐步实现环境污染治理方式由“被动治理”向“主动治理”的转变。

3.公民是治理垃圾污染的主力军

垃圾问题关系到全社会的每一个人,治理垃圾污染,应该从每一个公民自身做起,从这个意义上说,公民是治理垃圾污染的主力军。东京注重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宣传,不断增强公众对实现垃圾零排放(或低排放)社会的意识,发挥居民在治理垃圾污染方面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伴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首都北京面临着城市垃圾产生量与日俱增、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垃圾处理结构不合理、垃圾处理新设施建设困难、垃圾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北京市在2009年4月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中,将“增能力、调结构、促减量”作为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目标。从现在起到2015年的几年,是北京垃圾治理至关重要的发展时期,在这个时间节点上,认真分析总结日本东京治理垃圾污染的经验,对于探索建立适合北京的垃圾治理模式,推动北京垃圾污染治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安全管理经验与技术 篇12

建设现代教育技术环境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指教育机构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现代教育技术条件, 不仅可以体现教育机构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水平, 而且可以证明教育机构的办学能力与整体实力。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社区成员对美国社区学院的教学环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社区学院而言, 先进的教学与管理手段依赖于先进的教学资源与设施, 因此, 建设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成为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

实现社区学院的现代化管理美国的社区学院强调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网络管理平台, 实现社区学院行政管理、教务管理、学生资料管理等工作的信息化。通常各个社区学院都建有专门的网站, 涵盖了该社区学院的机构设置、日常通知、课程表、资源库、联系方式等信息。美国数字化教育中心关于2004年社区学院数字化程度的调查报告显示, 在被调查的社区学院中, 约2/3具有自动化的招生流程, 有39%的社区学院允许学生在线登录与注册。社区学院为学生提供了强大的课程搜索系统与自动等待系统。所谓自动等待系统, 就是当某门课程选课人数超过预定人数时, 系统会自动地为后来者登记并分配一个等待编号, 一旦有人退出, 编号靠前的学生将被自动注册, 并收到系统生成的确认邮件。约3/4的社区学院向学生提供自助服务, 允许学生查看当前的课程表、查看开设或取消的课程与增加或删减的课程。社区学院提供充分的在线服务, 以邮件的方式对学生建议、课程辅导与就业指导作出回应, 约81%的社区学院声称向学生在线开放图书馆资料。总体来看, 从社区成员注册开始, 直至完成课程学习, 社区学院都会为其提供在线服务系统与管理系统。社区学院分布广泛, 为学生入学带来便利, 但同时也带来了管理上的难度, 如有不少社区学院不承认学生在其他学院所获得的学分或毕业证书。“社区学院联盟”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矛盾。它通常以州为单位, 利用网络实现信息的交流与课程的互选, 并辅以相应的技术保证资源共享, 实现了社区学院间的高度合作, 提高了工作效率与管理水平。

整合社区的硬件设施与信息资源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 美国社区学院的教育对象广泛而分散。面对多样的教育需求, 社区学院资源匮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通过最大限度地利用社区内其他机构现有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环境资源与组织资源为社区学院提供支持, 进而在很大程度上适应社区成员的教育需求。硬件设施是社区学院有效开展教育活动的保证,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社区学院配置了多种教学媒体, 使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媒体辅助教学活动。但社区学院在经济上主要依靠百姓纳税的支持, 因此没有充足的资金购置足够多的教学媒体。而社区内诸如学校、图书馆、老少年活动中心、电影院及公园等机构则拥有丰富的硬件设施, 因此, 社区学院强调依托社区机构, 通过设备资源共享、社区机构互访等方式, 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优化教育教学环境。丰富的信息资源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环节, 因此, 社区学院加大了教育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力度。但仅仅依靠社区学院十分有限的教育资源远远不能满足社区成员的教育需求, 这就要求社区学院挖掘社区内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资源, 采取联合开发、资源共享等方式扩大教学容量, 充实社区学院的教育信息资源库。

优化教师的教学活动

拓宽沟通渠道美国社区学院的教育对象在年龄特征、文化背景、社会经济背景、受教育动机等各方面都有显著差异。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社区学院重视了解教育对象的基本情况, 其中最常用的方式是访谈。由于教育技术的支持, 教师了解教育对象的方式不再拘泥于面对面的形式, 而是借助社区学院数字化设施提供的在线服务系统了解学生。如学生在线注册时被要求填写相关的个人信息, 有时还被要求参加测试, 以判定其入学时已经具备的知识与技能水平, 这为教师准确地把握不同类型学生的基本特征与教育需求开辟了新的途径。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技术所支持的学习环境将真正体现出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等特点, 使得技术环境下学习者的心理因素成为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因此, 社区学院的教师重视了解技术环境下学习者的心理特征, 以便选择更适宜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美国佛罗里达社区学院教学设计应用中心曾经就“认知风格和自我效能感:预测学习者在在线远程学习中的成功”问题做过研究, 通过群组嵌入图形测验 (GEFT) 判断学习者的场独立性/场依存性;通过在线技术自我效能感度量表 (OTSES) 判断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美国弗吉尼亚州社区学院也曾做过一项关于“场依存型/场独立型学习者的认知风格”与“异步远程教育课程中的成功学习”之间相关性的研究。通过描述技术环境下学习者的特性, 可以为教师在如何帮助学习者获得成功方面提供依据, 也可以为继续探索与远程教育相关的学习者的特点与教学设计变量提供支持。

提高工作效率与其他学院和大学相比, 社区学院吸引学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费低廉, 但这是以牺牲教职员工的利益为基础的。一方面, 社区学院高度依靠部分时间制教师, 且每位教师在每个注册周期平均教四门课, 工作量超额。另一方面, 社区学院教师的工资低于其他高教机构教师的平均工资, 很多教师为了创收, 在完成本校的教学任务之后, 还到校外兼职, 这种持续剥削教师劳动力的现象必然会降低社区学院的教育质量。因此需要另辟蹊径, 尽可能地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教育技术的介入, 可以大大减少社区学院教师的工作量, 同时提高其工作效率。如教育信息资源库可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备课的过程中, 教师只要在计算机上输入关键词, 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到需要的信息, 通过修改即可成为合适的教学内容。

丰富教育模式鉴于社区学院的课程性质,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除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之外, 还利用电影、电视、广播、计算机等媒体辅助教学。如在阅读、写作、交际、键盘输入与学习技巧等课程中整合应用技术, 普遍提高了学习者的实际技能。2002年, 美国社区学院协会 (AACC) 与微软公司联合推出了“劳动力协作项目”, 要求提高社区学院教职员工的信息技术专业技能, 激励教师在工作中有效地使用与整合信息技术。同时, 社区学院的部分课程采取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社区成员在诸多方面具有特殊性, 尤其突出的是其学习时间与学习地点不一致, 这就要求社区学院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今, 远程教育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已经得到社区学院的普遍认同, 社区成员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符合自身特点的内容已经成为可能。首先, 教师可以将设计好的课程资料邮寄给学生。这种借助印刷材料与多种媒体开展的远程教育, 由于价格低廉等因素, 呈现出逐渐上升的发展趋势。其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电子通信技术被引入教育教学, 使得社区学院能够站在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前沿, 勇敢地面对生源与课程两大挑战。教育技术的介入使社区学院可以不再拘泥于某种或几种教学模式, 大大拓展了社区学院的教育途径, 增强了社区学院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优化社区成员的学习活动

提高信息素质信息时代伴随着知识经济而来,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教育信息化的蓬勃兴起, 使得培养与提高社区成员的信息素质成为社区的共同需要。首先, 社区成员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收集、分析、处理信息, 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不断获取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提高了他们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平。其次, 美国的社区学院强调依托社区技术中心帮助居民掌握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 以培养提高居民的信息素质。社区技术中心可以提供以下服务:劳工发展与雇用信息 (基础和高级计算机技能训练、在线使用工作数据库) ;学前班与家庭计划 (父母教育孩子使用与他们年龄相符的软件、帮助孩子识字和使用计算机) ;课后活动 (向学生提供使用软件和探索因特网的机会、帮助学生完成家庭作业) ;成人教育 (使用最新的学习技术开展个人与小组的成人教育) 。

开展自主学习如今的学习者要求教育是经济的、为自己定制的, 希望教育的时间、地点、步骤是适合自己的。1996年, 阿拉巴马州的萨瑟恩社区学院就曾尝试根据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兴趣开展教学活动, 提倡采用“定制学习”作为学习的范式。实践证明, 教育技术可以为“定制学习”提供保障, 可以帮助社区成员在更大的范围内和程度上获取学习资源;可以帮助学习者以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益, 合理地处理好工作、生活和学习三者之间的关系;学习者可以更加自主、灵活地选择符合自身特点并结合实际工作的课程内容;学习者可以自主组织、自主架构信息, 学习那些对他们而言更加迫切、更加有用的知识。教育技术的介入, 使得每个有学习需求的人都能享受到学习机会, 这大大增强了学习者的主动性, 激发了学习者的潜能, 同时知识价值的实用性与即时效应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目前, 终身教育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 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已经成为一种自觉行为。由于学校教育对受教育群体有种种限定, 仅仅依靠学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补充形式,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美国的社区学院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深远影响, 教育技术的应用功不可没。教育技术的出现改变了社区学院的运作与发展模式, 以其教学环境的开放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社区成员的主体性等特点, 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教育质量。高度重视教育技术在社区学院的应用, 并把先进的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经验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 这是美国社区学院为世界各国开展社区教育提供的宝贵经验。

摘要:美国的社区学院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各国开展社区教育的典型,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重视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从建设社区学院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优化社区学院教师的教学活动、优化社区成员的学习活动等方面考察教育技术应用对美国社区学院的影响, 可以为拓展我国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提供现实依据, 同时可以为我国实施成功的社区教育提供经验与借鉴。

关键词:美国,社区学院,教育技术,启示

参考文献

[1]万秀兰.美国社区学院的改革和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40-44.

[2]刘伟民, 徐丹阳, 徐佳.ICT在美国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5) .

[3]N/A.Digital Community Colleges and the Coming of the“Millenials”:Report of Major Findings from the Center for Digital Education's2004Digital Community Colleges Survey[J].T.H.E.Journal, 2004, 32 (3) .

[4]DeTure&Monica.Cognitive style and self-efficacy:Predicting student success in online distance education[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2004, 18 (1) .

[5]Brenner&John.An Analysis of Students'Cognitive Styles in Asynchronous Distance Education Courses[J].Inquiry, 1997, 1 (1) .

[6]Horton G.T.&Birmingham K.M.The Working Connec-tions Program Assessment:Highlights Community College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J].Community College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02, 26 (1) .

上一篇:非英语专业大学生阅读论文下一篇:优秀射击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