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金库

2024-06-09

小金库(精选12篇)

小金库 篇1

2009年6月11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的意见》, 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首先在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专项治理, 事业单位以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为重点, 然后再逐步扩展到社会团体、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 全国曾先后开展了两次“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 都取得了较大成效。随着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化, 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等重大举措的实施, 以及财政监管和审计监督等日常监督管理的加强, “小金库”得到了进一步治理。但个别地方、部门和单位设立“小金库”没有完全解决, 有的还相当严重, 干部群众对此反映强烈。“小金库”问题的存在, 不仅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扰乱市场经济秩序, 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和国有资产流失, 而且诱使和滋生了一系列腐败现象, 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 成为妨碍经济健康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腐蚀干部队伍、危害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毒瘤。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 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深化收入分配和财税管理制度改革, 严肃财经法纪, 维护财经秩序, 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进一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次“小金库”治理工作的三个突出特点是:鼓励自查自纠、严惩顶风违纪和鼓励举报;核心环节是自查自纠与重点检查。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单位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鼓励自查、支持自查、依靠自查, 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另一方面要突出重点, 抓住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单位。

首先, 在“小金库”治理过程中, 要注重制度建设, 针对检查发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及时制定有关制度法规, 完善管理, 强化制约。要注重改革创新, 采取积极稳妥的措施, 逐步深化财税、金融、国有资本运营等管理制度的改革, 创新机制和体制, 尽快建立并完善长效机制, 在源头上防止并杜绝“小金库”。并以此为基础, 加强日常监管, 不断加大对“小金库”的日常治理力度。

一是深化财政预算体制改革, 改变预算内和预算外“两本账”的现状, 从而切断“小金库”的来源。二是从源头上治理各种公款消费, 特别是会议招待, 从而消除建立“小金库”的诱因。三是完善财务管理体制。比如, 严格财务管理规定, 实现财务管理的电子化和透明化, 并加强日常监管, 使“小金库”成为无源之水。四是建立合理的财务激励机制。特别是在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规定方面, 要重视必要的激励机制的制定, 而不能一味地控制和限制。五是以单位主要领导人、财务分管领导和财务管理人员为主要责任人, 建立“小金库”问题问责制, 加大对责任人的惩处力度。

其次, 要建立治理“小金库”的长效机制。要从“源头”上入手, 加强对单位银行账户和收费票据的管理;进一步深化财政、金融、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等体制改革;深化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 推行综合预算;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 实行国库单一账户制度;进一步规范津贴补贴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 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秩序;改革金融管理体制, 强化银行账户审批和现金管理;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建立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收益预算制度等, 从根本上铲除“小金库”滋生的土壤。

“小金库”治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 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标本兼治。要通过这次专项治理工作, 全面研究分析现行制度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健全和完善, 进一步深化财政、金融、国有资产运营管理制度改革, 完善财政、财务、会计和资金管理,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逐步建立健全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 (周海彬)

小金库 篇2

“小金库”案例

小金库的资金来源 资金主要来源包括:以各种名义挪用、转移国家预算内、预算外收入;截留销售收入、营业收入、营业外收入和其他收入;高价倒卖、非法牟取价差收入;一些经济主管部门和监督部门侵占、截留罚没收入。不包括党委、团委、工会会费,稿费提成和职工互助金等项目。

小金库的专项治理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刘锡荣在审议刑法修正案

(七)草案时提出了集体腐败的概念,并表示可考虑首先把私立小金库列入刑法犯罪中。中国未来将逐步深化财税、金融、国有资本运营等管理制度的改革,在源头上防止并杜绝“小金库”问题的发生,在此基础上,也将不断加大对“小金库”的日常治理力度。治理 “小金库”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财税体制等改革、推进反腐倡廉建设都有重大意义,该专项治理进展情况及实际效果,应及时向社会公布。全国“小金库”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2009年4月24日在京召开,要求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鼓励知情人士举报。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财政部、审计署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办法》,明确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小金库”专项治理范围是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此次治理工作将持续至2009年底基本结束。根据《实施办法》,此次专项治理工作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的意见》下发之日起至2009年底基本结束,主要采取自查自纠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意见》下发之日起至2009年5月底为动员部署阶段,到6月底前为自查自纠阶段,从7月初至10月底为重点检查阶段,11月底前为整改落实阶段。《实施办法》提出,对专项治理中发现的“小金库”,要严格按照“依法处理,宽严相济”的原则进行处理。各级“小金库”治理日常工作机构要设立并公布举报电话、举报信箱,注意发挥网络举报作用。对举报有功的单位和个人,根据查出并已收缴入库的“小金库”资金、税款和罚款的金额,给予3%至5%的奖励,奖金最高额为10万元,由同级财政负担。凡是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均纳入此次治理范围。重点是2007年以来各项“小金库”资金的收支数额,以及2006年底“小金库”资金滚存余额和形成的资产。对设立“小金库”数额较大或情节严重的,应追溯到以前。《实施办法》还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重点检查阶段的检查面不得低于纳入治理范围单位总数的5%,11会计一班 宋梦飞 1103110216 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单位检查面不得低于20%。重点检查对象范围包括执收、执罚权相对集中的部门和单位;教育、卫生、交通、民政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部门和单位;宾馆、培训中心、招待所、出版社、报社、杂志社等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有隶属关系的单位;以前检查发现存在“小金库”的部门和单位;有群众举报的部门和单位以及自查自纠措施不得力、工作走过场的部门和单位。

各单位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均属于“小金库”。

(一)行政事业单位“小金库”主要现形式

1、违规收费、罚款及摊派设立“小金库”;

2、用资产处置、出租收入设立“小金库”;

3、以会议费、劳务费、培训费和咨询费等名义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

4、经营收入未纳入规定账簿核算设立“小金库”;

5、虚列支出转出资金设立“小金库”;

6、以假发票等非法票据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

7、上下级之间互相转移资金设立“小金库”等。

一.威海经技区监察审计局接受区管理委员会的委托,在对某集体建筑企业财务收支审计中,从一份“合作合同书”入手,查出一个藏匿四年之久、金额高达756万元的“小金库”。

细微之处现端倪

我们按照审计方案确定的审计内容,对该企业印花税的缴纳情况进行审查。在审查企业提供的5份施工合同时,有一份该企业1999年1月份与某房地产公司签订的“合作开发建设公寓楼合同书”。合同书中规定:双方合作开发公寓9000多平方米,开发完成后双方五五分成,即各分得公寓的50%(4500平方米)。据审计人员了解此公寓早已完工,但企业账内却未发现分得公寓的记录。为此,我们询问了财务人员,财务人员都说不知道。随后,我们又找企业经理谈话。经理介绍说,工程虽已完工,但尚未决算,还没有分配。公寓真的没有分吗?经理说的是实话吗?还是该企业有没入账的资产?对这一连串的问题,审计人员决定查个水落石出。

另辟蹊径战初捷

11会计一班 宋梦飞 1103110216 审计人员认为,单是从企业领导及财务人员身上入手,很难有实质性的突破,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获取有力证据。于是,兵分两路:一路外调,以便掌握更多的第一手资料,迫其交出账外账;一路内查,继续查找疑点,通过召开企业职工座谈会,了解一些内部情况。

外调小组历时半个月,对与该建筑企业有业务关系的30多家公司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不仅取得了与某房地产公司合作开发的公寓楼已按合同规定分配的证据,而且还掌握了该企业与另外两家公司以分房的方式进行过合作的事实。内查小组通过与企业职工谈话,也收集到一些单位销售过楼房的证据。在分析了所收集的证据后,我们认为,企业很可能存在账外账的问题,决定再次找企业经理和财务人员谈话。在事实面前,他们不得不承认了与某房地产公司合作分得的4500多平方米公寓房已出售,为了达到偷漏销售不动产流转税的目的,将售房收入500多万元虚挂往来账的事实。而对与另两家公司合作的事只字不提。面对审计人员的追问,经理回答问题是吞吞吐吐。

综合上述情况,我们认为该企业设置账外账的事实已经很明显,只是有关人员存有侥幸心理,想蒙混过关。要想深查下去,只有请局领导出面,给企业加大政策攻势,迫其交待问题。

拔云去雾明真相

我们及时将审计的情况向局长办公会做了汇报。会议决定由局领导正面接触企业有关人员,劝其主动交待问题。会后,分管审计工作的副局长与企业经理和财务人员进行了深入的谈话,讲清各种法规与政策,并严肃指出不主动交待问题的严重后果。迫于强大的政策攻势,企业经理让财务人员交出了一大包单据,不仅交待了售房款的问题,还交待了隐匿部分工程款的违纪事实。

经过审计核实,该企业自1998年以来,将出售的部分房款收入和工程款收入不纳入财务账内核算,而是由财务人员私存私放。至2001年末,“小金库”收入756万元,支出360万元,结余396万元。审计人员依据有关规定,决定将“小金库”收支纳入企业账内核算,补交所偷税款60万元,并对单位处以3万元罚款。同时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企业法定代表人处以3个月基本工资的罚款,并建议纪律检查部门给予党纪处分(参考:来源: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监察审计局

更新时间:2007-12-20

16:59:40

http://

2004年09月02日14:45

新华网

记者昨日从东莞市中级法院获悉,原中国工商银行东莞市石龙支行行长黄东照和原中国工商银行东莞市常平支行行长黄志枢,在担任石龙支行正副行长期间,利用“小金库”资金买卖股票赚钱,三次提取单位买卖股票的收益共计人民币420万元现金进行私分。日前,法院以犯私分国有资产罪,判处黄东照有期徒刑5

11会计一班 宋梦飞 1103110216 年,并处罚金人民币20万元。判处黄志枢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万元。经东莞市中级法院审理查明,东莞市石龙支行前任行长林晃在任期间,利用向贷款单位收取的“利差”的方式设立单位“小金库”。据林晃承认,自己在任期间,用此做法在临退休时将“小金库”移交给接任的行长黄东照,当时“小金库”里有人民币750.18万元。并称“小金库”的资金主要用于银行网点维修、购置设备和职工福利等支出。

1995年11月,林晃退休后,黄东照继任行长,黄志枢升任副行长后,两人继续向贷款单位收取“利差”,令“小金库”内资金继续增多,并用“小金库”内的资金安排全行的职工旅游及以“年终奖”等形式分配给职工。

1997年5月份,黄东照、黄志枢和时任石龙支行副行长的游锦辉讨论后,决定利用“小金库”的公款投入股市进行股票买卖,并各自提供亲友的身份证,先后在东莞证券石龙营业部和光大证券石龙营业部共开设18个股票帐户,陆续投入1600万元进行股票买卖,买卖股票事务主要由黄志枢和游锦辉负责。

自1998年年终开始,由于游锦辉调离石龙支行,股票帐户的具体事务由黄志枢负责操作。据查,1998年12月至2000年11月两年间,黄东照、黄志枢分三次私分买卖股票的收益共计人民币420万元。

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黄志枢自动投案,主动供述未为司法机关掌握的罪行,有自首情节,且所起作用较同案人黄东照稍小,可以从轻处罚。法院以犯私分国有资产罪,判处黄东照有期徒刑5年,并处罚金人民币20万元。黄志枢犯私分国有资产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万元。(尹仁祥王创辉)(来源:信息时报)五、三年治理“小金库”逾万人被追责 三典型案例被通报

新华网北京1月17日电(记者徐蕊、韩洁)中央治理“小金库”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审计署副审计长侯凯17日透露,三年来,全国因设立“小金库”和使用“小金库”款项受到责任追究10429人,纠正违规资金235.23亿元,其余违规资金正在纠正之中。

在此间举行的“小金库”专项治理新闻发布会上,侯凯通报了中央专项治理“小金库”三年来的问题处理处罚和责任追究情况,指出逾万名被追究责任者中,行政处罚2426人,组织处理4043人,党纪政纪

11会计一班 宋梦飞 1103110216 处分3058人,移交司法机关处理902人。

查处和纠正各种形式的“小金库”,关键是要将“小金库”问题处理处罚和责任追究工作落到实处。在发布会上,侯凯还向全社会公开通报了三个典型“小金库”案例。

六、民航华北空管局内蒙古分局设立“小金库”案。2002年至2008年间,内蒙古分局原局长陈庆元指使该局部分干部采取虚假发票报账等手段,从单位账内套取资金或截留收入私设“小金库”,并使用部分“小金库”资金注册成立11家公司,陈庆元指派内蒙古分局部分中、基层干部担任公司经理。公司成立后,陈庆元又指使部分经理采取假发票报账、虚列人员支出、经营收入不入账等手段,在上述公司中设立“小金库”15个,涉及金额达1.28亿元。在检查期间,陈庆元向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人民检察院自首。2010年12月14日,呼和浩特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陈庆元有期徒刑15年。

七、山东省青岛福利彩票发行中心顶风违纪私设“小金库”。2009年6月30日,青岛市福利彩票发行中心将“群英会”彩票游戏保证金2070万元以借款名义转移到该中心主任王增先为法人代表的青岛福彩养老集团。同时,该中心还存在将收取的“中福在线”营业厅押金和宣传费合计560万元转移到青岛市市南区湛山农工商公司账户设立“小金库”,以及价值1600万元的游艇未入账形成“小金库”等问题。目前,青岛市检察机关已对此案进行立案侦查。

难保“小金库” 篇3

等到爷爷、奶奶、姥姥等长辈发完红包后,我就飞一般地跑到自己的小房间,开始沾沾自喜地像会计一样数起钱来。

“明晖,你在干什么?”我一听就是爸爸的声音,预感不好的事情要发生了。

“没干什么!”我紧张兮兮地转过头,一看手中,惨了,“粮食”还在手里攥着呢!再看爸爸,就知道他是来收“粮食”的。

“别数了,再怎么数也是一样的。赶快把压岁钱交给爸爸吧!你别弄丢了。”

我一听这话,就知道爸爸接下来会说什么:我要用这钱给你交学费,你要什么可以跟爸爸说,只要合理,爸爸一定会给你买的……

果不其然,爸爸说:“我要用这钱给你交学费呢。怎么,不想上学了?”我心想:就我这几百块钱还能交几千块的学费?我便说道:“我这钱交学费不够。”爸爸竟果断地说:“交一块算一块吧。”

我先小心翼翼地把六百块钱塞兜里,然后把剩下的两百块交到爸爸的手里,说:“只有那么一点。”爸爸走了,我小声地说,“太棒了!终于逃过去了。”于是,我又开始“唰唰唰”地数钱了。

爸爸好像有顺风耳一样,闻风而来。“怎么还有呢?”爸爸问道。

“刚刚找到的。”我勉强找了个理由。

“交给爸爸吧!人要诚实……”爸爸唠叨了半天之后,才拿着钱得意扬扬地走了。

唉,什么时候我的“小金库”才能让我自己做主啊!

710000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第四小学四(4)班

“小金库”探究 篇4

关键词:“小金库”定义,“小金库”表现形式,建议,长效机制的建设

我有幸参与了国资委的小金库重点检查工作, 此前, 五部委颁布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小金库”专项治理实施办法》和《关于开展中央企业“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 在各企业完成了小金库自查自纠专项治理工作后, 国资委成立了小金库工作组, 开展了重点检查工作。

一、小金库定义及表现形式

首先明确小金库的定义, 1995年定义为, 凡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 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 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 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均属于“小金库”。2009年, 定义为凡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 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 (含有价证券) 级其形成的资产, 均属于“小金库”。可见, 此次定义将“小金库”的范围加大了, 延伸到了未列入账簿的各种资产, 是否列入本单位的账簿是判定“小金库”的唯一依据。

“小金库”主要有七种表现形式:违规收费、罚款及摊派设立“小金库”;用资产处置、出租收入设立“小金库”;以会议费、劳务费、培训费和咨询费等名义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经营收入未纳入规定账户核算设立“小金库”;虚列支出转出资金设立“小金库”;以假发票等非法票据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上下级单位之间相互转移资金设立“小金库”。

通过检查, 我们发现“小金库”又有很多新的具体的表现形式:

(1) 利用职务之便或者调动工作, 所要客户机他人的现金, 形成小金库;

(2) 虚假工程、虚构材料款套现;

(3) 截留工程款套现;

(4) 通过多列支劳务人员, 与劳务公司勾结, 用劳务费套现;

(5) 在无固定资产购置计划的情况下, 以购买备件的名义购买固定资产, 将备件转成本, 而后将固定资产出租或出售, 形成小金库。

二、小金库查处案例

“小金库”的查处, 通过账本往往比较难发现, 可以借助企业自查、访谈和举报线索有针对性的查处。以下是几个我们查处的案例:

案例一:我们所查到的一个公司, 是一个建设单位, 发现他们自查出226万元的以机械费分包工程形式在工程款中抽取现金形成的“小金库”, 公司财务人员解释该款项全部用于支付劳务人员伤亡赔偿, 我们认为怎么这么巧, 全部都用于支付了赔偿?一点余额都没有?我们心存疑惑, 于是要求财务提供一个伤亡赔偿合同及明细清单, 对方出示的赔偿明细单上显示2009年仅支付了47万元, 财务人员解释有些2008年的赔偿是2009年偿付的, 我们就反驳, 那是不可能的, 赔偿怎么可能会推后呢?职工及家属也不会愿意的, 于是询问通过什么款项支付的赔偿?财务人员支支吾吾, 最后解释是用签订《项目承包责任状》, 项目经理向公司缴纳的风险抵押金支付的, 于是我们要求对方提供用风险抵押金支付赔偿款的账务处理记录, 对方解释这一部分风险抵押金暂未入账, 准备入。至此, 思路清晰了, 该公司仅把以机械费分包工程形式在工程款中抽取现金列入了“小金库”, 而风险抵押金仍然游离在账外, 该笔风险抵押金按照2009年的小金库的定义, 仍然为“小金库”范畴。我们要求对方单位将所有的风险抵押金的运行轨迹给我们做一个解释, 并提供相关的证据。

案例二:还有一个工程公司, 通过虚列劳务人员, 让劳务人员一个人签出好几个人的劳务费, 与劳务公司合作, 用劳务费套现。首先, 按照程序, 我们从对方提供的劳务人员花名册中, 随机抽取10人, 并记录计入成本费用的劳务费, 随后去工程队逐一核实, 找来随机抽取的劳务人员, 让他们确认最近一次收到的劳务费金额, 并签字确认。经过我们核对, 发现80%的劳务费与我们抽取的进入成本费用的劳务费用不符, 有些明显低于记录的劳务费, 有些明显高于记录的劳务费。我们感觉情况异常。并询问工程小队长, 一共有多少挖掘机、多少推土机等?需要配备多少人员?正式职工有多少人?劳务人员有多少?等等问题, 小队长一一作答。我们收集了资料, 回到公司, 让财务人员拿出进成本费用的劳务人员工资明细, 发现我们抽查的小队进成本费用的劳务人员有226人, 而小队长告诉我们该队所有劳务人员一共180人, 我们随即询问人力资源部部长与财务总监请对方解释原因, 对方支支吾吾, 说有可能是小队长记错了, 这个理由有些太牵强, 我们没有接受。很明显, 这个公司虚设劳务人员, 虚构成本费用套现, 形成“小金库”的可能性比较大, 随后, 我们将此事正式移交给集团公司纪委以进一步查实情况。

三、整改建议。

(一) 加强思想教育

进一步加大界定“小金库”的政策和防范“小金库”的制度的宣传工作, 提高制度的透明度、影响力和知晓率把规章制度内化为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 如网络、报纸、专题会议、职工大会等, 增强法治理念和制度意识, 增强按制度办事的行为意识, 筑牢遵纪守法的思想基础, 让公司员工养成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 按制度办事的良好习惯, 营造人人知晓制度、人人遵守制度的良好氛围。

(二) 加强财务管控, 加大对基层的财务管控力度

通过检查“小金库”, 给我的最大体会是, 集团公司的财务管控无疑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越是大的集团公司, 越是层级多、结构复杂的公司, 越容易成为滋生“小金库”的温床。通过检查, 我们发现集团公司层面都比较规范, 报销费用均通过POS机刷卡, 直接转账;分公司没有账号, 需要用款通过申请, 直接打入对方账号。这一点值得借鉴。最容易出问题的往往是最基层的单位, 比如小分队或是车间, 往往山高皇帝远, 欺上瞒下, 有的甚至直接让工人在工资签收单上签大头, 拿小头, 把钱套用出来后挥霍一空。工人迫于压力, 不敢声张。建议对基层的管控力度加大, 可以通过基层干部轮岗制减少“小金库”发生的可能性、甚至坚决杜绝。

(三) 强化预算管理、修订制度与流程, 完善内控制度建设

建议集团公司层面强化工资总额管理, 建立科学的工资总额分配体系, 杜绝以“小金库”的形式进行二次分配;预算管理按照客观条件合理安排, 杜绝领导干部的主管因素, 以此切断为了完成不合理的预算或为了完成领导的任务形成“小金库”的可能性。。“小金库”问题之所以存在, 很大程度上就是制度缺失、执行缺失、监督缺失造成的。因此, 要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 修订一些不合理、不合规的规定, 比如, 理顺业务流程, 进一步加强废旧资产处置、资产出租管理、严格审批程序, 进一步加强保证金、押金类收入管理、规范关联交易, 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将“小金库”从客观方面扼杀在萌芽中, 使得“小金库”现象从“不得已而为之”变为“不必为之”。

(四) 建立“小金库”治理的长效机制。

小金库的治理工作不能仅仅是通过自查、检查等手段, 重要的是为彻底消除“小金库”滋生的土壤, 建立一套长效机制, 深入排查资产与财务管理隐患, 完善制度, 逐渐形成一套由党、纪委、审计部门和财务部门组成的联动机制。企业要全面排查在生产经营管理、财务和资产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各类隐患, 堵塞容易和有可能形成“小金库”的管理漏洞, 并根据排查结果, 梳理业务流程, 完善内控制度, 规范权力运行, 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上防范和杜绝新的“小金库”发生。要坚持标本兼治、堵疏结合、惩防并举、综合治理的方针, 建立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 “开前门、堵后门”。通过加强思想教育, 使其不想设立“小金库”;通过完善体制机制, 使其不必设立“小金库”;通过健全内控制度, 使其不能设立“小金库”;通过责任追究和高压严惩, 使其不敢设立“小金库”, 从而斩断“小金库”的思想根源、制度根源和资金来源。

小金库制度 篇5

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的规章制度

1、熟悉掌握有关财经政策、法令以及与本职有关的财务制度。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加强财务管理水平。认真执行学校预算,遵守国家财经纪委抽定各项财务制度。及时向校长汇报经费情况,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2、分清资金渠道,合理使用资金。严格掌握费用开支范围和标准。凡通财经制度尚未明确规定的开支项目支配或特殊经费使用按学校领导决定执行,拒绝收支违反国家规定的费用。

3、认真审核原始凭证。退回补填、更改、重写或内容不全、手续不完备、数字差错、眉宇不清的凭证。及时向领导汇报伪造单据、涂改凭证、虚报冒领款等错误行为。

4、掌握学校各项收支数据情况。根据学校工作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从有利于教育事业出发,提出改进和处理意见,当好领导的“参谋”。

5、按照国家会计制度和主管部门规定,设置各种账册。原始凭证必须合法,内容必须真实、准确、完整,经手人、验货人、报销人事由及学校领导签字要齐全,非正规的发票收据及白条不得报销。并及时准确记账,算账、报账。

6、监督、检查学校各方面的财务收支、资金使用、财产保管等工作。

7、妥善保管报账凭证、账簿表册等档案工作。接待上级机关、银行等部门来校检查或了解工作。负责向有关部门提供材料,如实反映情况。

8、严格遵守现金管理制度。库存现金不得超过额定数,不坐支、更不得私自挪用现金。未经领导批准的开支、借条和不符合规定的票据等不予以输。

9、负责学校的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教学物资采购工作。

10、根据合法的原始凭证,记入现金账,并做到数字准确、摘要清楚、书写整洁、逐日登记。

“小金库”退休了 篇6

二十多年前,我在机关干出纳。当时《工资表》都是手工抄写的,上下两层,中间垫上复写纸,上面的一张职工签字后,作为记账凭证,下面的一张按花纹裁开发给个人,是工资条。有一天,老王向我讨要空白的《工资表》。我不解:“工资单不是早就发给你了吗?”原来,老王的工资单是“两张皮”,自己造的工资单和现金要如数交到老婆手里,上交数自然比实发数小。

老王没啥不良嗜好,只是老家太穷了。上有爹娘,中有两个“打光棍”的弟弟,下有侄子外甥一大帮,都指望他这口井里出炭。老王的老婆看得紧,他只能攒点私房钱。不过他这一手,也是有风险的。一个夏天的晚上,机关宿舍的家属们聚在一起纳凉聊天,很自然地聊到了各自丈夫的工资。老王的老婆间接地套出了与其丈夫同等情况的实际工资。她无心乘凉,回到家就对老王“动了刑”。

第二天刚上班,脸上满是抓痕的老王就跑到我的办公室,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小李,如果我老婆来找或打电话询问我的工资数,你报的可千万要与我说一致起来,不然真出人命呀。”随后,他把自己填写的工资单放到了我的办公桌上。

果不其然,十几分钟后,电话响起:“李会计吗,我是老王的对象啊。老王的工资到底是多少呀?”“你等等,我查查。”我故意拖长时间,一是保持冷静,再是通过自己的认真态度,来体现所答问题的真实性。一阵纸张的翻动声后,我不慌不忙地告诉她:“他的工资应发是125元,扣除各种费用,这个月实发是89元。”“不对呀,与他同样情况的怎么应发是147元呢?”“噢,是这样,工资刚刚调整了。因为王处长比他们晚进机关半年,要等下个月才能长上。”

老王对我的配合非常感激,不过他也明白,改工资单这一招以后不灵了,得另想办法。“你不会争取自己的权利吗?”我问老王。他长叹一声,说:“能想的办法都想过,可我老家的那一套她是死活接受不了。可家里的事也不能不管呀。”

后来,机关工资外的各种补贴多起来,老王的“小金库”总算保住了,并逐渐丰厚。大伙都知道他的难处,也很注意在其老婆面前保密,所以老王的地下银行也就源源不断地流向广大的贫下中农,解了一个个燃眉之急。

有一年,老王的二弟病了,要到北京治疗,最少需要上万元的费用,这可把老王愁坏了。给老婆一说,老婆扔给他500元钱和一句话:“弟弟不是你自己的,家里的钱坚决不能动!”实在没招儿可想,老王只能向领导申请,从我处借了5000元,又从战友老乡朋友那里凑了3000元,再加上“小金库”的2000元,才勉强凑够了费用。直到五年以后,我调岗,与别人交接工作,再三催促下老王才七拼八凑地把钱还上。

再后来,送走了老父老母,两个弟弟的条件也有了好转,侄子外甥们也相继长大成人,牵肠挂肚的事少了,老王的资金周转才灵便了些。

现在老王退休了,以前放在单位里的存折现在无处藏身了,而且“小金库”也基本没了存在的必要,他日思夜想考虑了三天,最终决定上交。

“小金库”治理对策研究 篇7

一、规范预算管理, 增强收支透明度, 铲除“小金库”的滋生土壤

一是通过推进部门预算改革, 建立规范的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等相互衔接的预算体系, 将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政府预算体系之中, 从源头上将财政资金管理起来。

二是按照政府职能运转的整体要求, 简化财政供养人员的性质划分, 该政府承担供养的由政府承担, 应由社会承担供养的加速推进市场化进程, 形成规范化的运作程序和明确的责任范围, 既保证事业的成功又可防范违规行为的发生。

三是抓好专项资金管理, 建立健全各项专项资金和社会基金的管理机制, 杜绝“套取、骗取、转移”等行为的发生。

四是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规范招投标标准和体系, 抓好重点项目的管理。对采购项目要严格遴选、论证、审核和排序, 实行项目预算的规范化、程序化管理。

二、加强账户管理, 规范资金流程, 挤压私设“小金库”的机率

一是加强财政库银横向联网建设, 实现网上国库集中支付和清算业务、拨款业务, 完善收入退库、扣缴等功能。

二是建立先进的信息系统支撑, 积极完善“金财工程”业务流程, 加强系统平台建设, 完善预算编制系统、决算编制系统、财务报告编制系统, 健全资产管理、债务管理平台, 规范基层财政信息的管理与监督。

三是创新支付方式, 改革直接支付手段, 规范预算单位财政授权支付行为, 杜绝资金外流的机会。

三、加强财政资金管理, 开展资金绩效评价, 压缩“小金库”的生存空间

一是从预算编制到预算执行、绩效评价, 将监督检查涵盖到财政资金运行的全过程。让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紧密结合起来, 使绩效评价与财政监督相结合, 扩大绩效考评范围, 把绩效考评结果作为下一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

二是重点对资金分配、拨付、项目实施、工程建设等环节进行跟踪检查, 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安全和规范, 有效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透明度。

四、规范国有资产管理, 增强资产处置和资产出租的监督力度, 截断私设“小金库”的后路

一是把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用强有力的规章制度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购置、配置、处置的各个环节。

二是按照宏观控制与具体管理相结合, 资产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 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 按公用性、公益性、经营性及闲置与待处理资产等不同状况实行分类管理。

三是加强资产收益管理, 健全资产收益分配制度, 让职工参与资产经营管理和监督, 增强资产收益分配的透明度。

五、加强教育, 重视宣传, 丰富监督手段, 拓宽监督领域, 湮灭私设“小金库”之心

一是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 重视对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开展培训和教育, 增强其遵守财经法规的主观意识。

二是设置资产管理专门机构, 配备专职审计监督人员, 完善监督机制, 健全监督法规制度, 拓宽监督领域, 丰富监督手段和途径, 将群众的监督与职能部门的监督相结合, 构建立体监督模式, 发挥立体监督的作用, 彻底消除私设“小金库”的思想根源。

六、试行责任追究制度, 严查重处, 加大私设“小金库”的违规成本

一是对“小金库”资金要坚决没收, 对“小金库”已发生的非正当支出应坚决追回。

二是要消除“法不责众”的错误观念, 对私自挪用公款的行为要依法追究经济和法律责任。

三是认真探索在财经法律体系内如何完善防止和打击私设“小金库”的违法行为, 从源头上根除私设“小金库”的侥幸心理, 以此保持治理“小金库”的高压态势。

七、探索改革财会干部管理模式, 尝试在行政机构及国有非营利组织中推行会计委派制, 拆除私设“小金库”的组织架构

“小金库”一般存在于财务部门, 很大程度上是单位领导对财务工作不正常的干预造成的。现行财会干部管理体制的不完善, 会计人员的薪酬、升迁等与本单位领导手中的权力密不可分, “端人家碗, 受人家管, 就不能揭人家短”。因此, 应尝试实行会计委派制度, 财会干部能够严格按照《会计法》及相关财经法规制度公允地进行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 从而加强对单位收入、支出的监督, 达到根除“小金库”的目的。

如何防治企业“小金库” 篇8

关键词:小金库

“小金库”是指违反法律法规及其有关规定, 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 (含有价证券) 及其形成的资产。“小金库”的表现形式有:违规收费、罚款及摊派设立“小金库”;用资产处置、出租收入设立“小金库”;以会议费、劳务费、培训费和咨询费等名义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经营收入未纳入规定账户核算设立“小金库”;虚列支出转出资金设立“小金库”;以假发票等非法票据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上下级单位之间相互转移资金设立“小金库”。

一、“小金库”的形成原因

1. 思想认识不足, 贪图使用方便。

一些部门单位领导对财金法规制度不熟悉不了解, 法制观念淡薄, 对私设“小金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认为搞一点变通无关紧要, 并且认为“小金库”比较隐蔽, 便于开展工作, 做法虽然违规, 但只要把握住不装自己腰包犯不了大错误, 把党纪国法丢在脑后。

2. 利益驱动, 管理松散, 出现漏洞。

有些单位的领导及财会人员时时事事只考虑本单位的利益, 截留销售收入、出租收入, 设立“小金库”, 并用于请客送礼、乱发钱物、公款行贿等。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虽然提高了工作效率, 但是财务管理上的漏洞使别有用心者轻易地截留上交款, 收入不入账和虚列开支。

3. 缺乏监督, 处罚力度不够。

部分财会人员原则性不强, 明知私设“小金库”是严重违反财经纪律行为, 但是惧怕得罪领导, 不敢向领导讲清财经纪律规定, 或者发现本单位“小金库”没有时向领导提出加以纠正, 从而助长了“小金库”的滋生。目前, 审计出来的“小金库”, 一般只是给予单位一定的经济处罚, 对其单位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追究较少, 未能起到杀一儆百, 以儆效尤的震撼作用。

二、“小金库”的危害

私设“小金库”的实质, 就是以牺牲国家和集体资金为代价, 为个人或小团体捞取好处, 变相侵占、隐匿、转移国家和单位收入, 截留国家专项资金。减少国家财政收入, 导致国有资产、集体资产的大量流失。

2006年, 全国审计机关共查出违规小金库130亿元。这些游离于财务、审计监督之外的“小金库”, 普遍存在公款私存、收支混乱、无账可查的现象,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严重影响生产经营, 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造成国家财产和集体利益的巨大损失, 使得国家财政收入和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扭曲了市场对资源的合理配置, 削弱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影响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甚至诱发和滋生腐败现象。损害了党的形象, 扰乱了国家的政治安定, 严重破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 损害了干群关系, 助长了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歪风。

三、“小金库”的防治

1. 加强思想教育和制度建设, 树立责任意识。

领导干部要经常通过学习、反思和对照廉政规定、财经纪律, 增强遵纪守法意识, 进行自我约束、自我修正。必须依照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设置会计账簿, 不得在符合规定会计账簿之外私设会计账簿或账外账, 必须保证会计账簿的真实、完整。把“小金库”问题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目标之一。一旦发现“小金库”, 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追究责任。通过典型案例, 进行教育, 增强遵纪守法意识。

2. 加强业务培训, 完善财务制度, 提高管理水平。

要对承担财务管理工作和经济责任的领导干部进行严格培训。从实际出发, 不断建立和完善财务制度, 加强内部审计控制力度, 堵塞漏洞, 在源头上斩断“小金库”的资金来源。明确各种经济业务的职责分工和程序;确保资产记录与保管分离, 相互制约, 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凭证和会计记录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定期进行财产清查盘点。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防止和减少违规现象的发生, 保证单位的财务管理健康有序地进行。

3. 加大监督、查处力度, 建立多部门协调配合的监管机制。

坚持经常性监督与突击性检查相结合, 建立健全以财政、审计、纪检监督, 单位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为内容的监督体系。同时把财务监督与推行政务公开相结合, 加大干部职工民主监督和举报力度, 把重要的财务收支状况置于群众监督之下, 实行阳光作业。对发现有“小金库”的单位严肃查处, 对相关责任人根据其情节轻重给予纪律处分或组织处理, 构成犯罪的, 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4. 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

注重培养财务人员事业心和责任感,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强化各部门、各单位财务会计基础管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会计法, 确保各部门、各单位财会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小金库”审计及其治理方法 篇9

一、“小金库”形成的原因

1. 管理松散, 出现漏洞。

单位财务管理存在漏洞, 使某些别有用心者轻而易举地截留上交款、收入不入账和虚报开支, 为设立“小金库”提供了条件。而且在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的条件下, 制度和规定不够严密, 这为企业私设“小金库”提供了空间。

2. 无视法纪, 欺上瞒下。

“小金库”的设立与部门利益、小团体利益或个人利益通常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些单位的领导及财务人员往往打着“方便工作、为单位及职工谋福利”的旗号, 置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于不顾, 钻政策的空子, 私设“小金库”。他们为了欺骗上级主管部门和单位群众, 将一些不合理的支出不在账上反映, 而列入“小金库”。

3. 缺乏监督, 处罚不力, 财务监督流于形式。

有些财务人员不认真履行职责甚至同流合污, 参与设立“小金库”。私设“小金库”的单位会定期或不定期地销毁账目、凭据, 对此, 检查部门尚无有效的查处方法, 即使有线索, 也会因缺乏有力的证据而无法查实, 对违纪者难以进行有力的惩处。由于人情网、关系网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 惩处往往失之于宽、失之于软, 起不到震慑的作用。处罚力度不够是“小金库”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小金库”审计的程序与方法

1.“小金库”审计的程序。

(1) 审前调查——事前审计。审前调查是制订审计方案的基础, 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基本程序。通过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可以掌握被审计单位的总体状况, 初步确定审计重点, 判断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问题, 为查处“小金库”提供线索, 并为日后确定责任提供依据。

(2) 实施审计———事中审计。 (1) 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开展审计, 是现代审计的重要特征。审计人员应当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的各项控制是否能够防止或发现并纠正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存在的重大错报。通过评审内部控制制度, 可以发现被审计单位在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 从而找到“小金库”审计的切入点。 (2) 分析性复核。实施分析性复核有助于识别异常的交易或事项, 以及对财务报表和审计产生影响的金额、比率和趋势。在实施分析性复核时, 审计人员应当关注可能导致重大错报的异常关系或偏离预期的关系, 应当预期可能存在的合理关系, 并与被审计单位记录的金额、依据记录金额计算的比率或趋势相比较。审计人员应针对不同的单位类型选择一些重要的指标, 并对其进行分析性复核, 检查这些指标是否都在正常区域内, 从而为发现“小金库”查找线索。

2.“小金库”审计的方法。

(1) 询问调查法。一是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基本存款账户、专用存款账户、临时存款账户等全部银行账户资料和单位账簿。结合银行存款日记账、银行对账单进行查询核对。二是当发现银行存款账面余额与实际存款数额有差异时, 应进一步分析并追查原因。如实际存款数大于银行存款账面余额又不能说明正当理由的, 就可能存在“小金库”;如发现被审计单位故意隐瞒存款账户, 就可能有账外资金。三是应特别注意以单位财务人员、法定代表人的名义或以其他人的名义开设的存款账户, 若其收支频繁、涉及金额较大, 也可能是公款私存的“小金库”。四是应进一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收入来源, 特别是要检查营业外收入等是否全部入账, 如果未入账, 则可能存在“小金库”。

(2) 函证法。仅审查被审计单位账目是很难发现“小金库”的, 一定要对有疑点的收支项目进行分类, 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 追查其下属单位、被管理单位、被收费或罚款单位以及与其业务往来较多的单位。采取发函查询的方法, 通过对客户、债权人、债务人等发出信函的方式进行调查取证, 以检查其是否存在截留收入、回款不入账等行为。此外, 还可以从被审计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相关业务单位直接获取私设“小金库”的有关证据。

(3) 实物盘点法。被审计单位为应付检查很可能事先做好准备, 导致检查失去有效性, 因此在进行实物盘点时要关注如下方面:一是现金盘点最好是采取突击方式, 如被审计单位库存现金存放部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应同时进行盘点;二是要清点出纳保管的所有现金、单据及存折, 主要检查有无可疑借条、领条、存折和钱物发放表等;三是当发现现金长短款或与账务无关的单据及存折时, 应查明原因, 找出业务往来频繁、交易金额较大的部门, 在盘点后的第一时间对其进行封库盘点;四是要查明资产盘盈、盘亏的原因, 看有无账外资产, 如果有, 应查明账外资产来源。

(4) 账户追查法。在开展审计之前, 首先应查实被审计单位在银行开户的情况。银行对账单是核查的重要依据, 应重点核查被审计单位自查上报的某一时点银行存款余额与对账单余额是否相符、大额现金收支的原始凭证是否齐全和完整、有无授权批准、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是否相符、账务处理是否正确、是否记录了恰当的会计期间等内容。其次, 将银行存款总账、银行存款明细账、银行存款发生额及余额表与年度决算报表之间进行账账、账表的核对, 从中查问题、找线索。如果存在漏报, 则说明被审计单位有可能存在“小金库”。

(5) 票据抽查法。重点是对没有财政票据监制章的“自制自购”收入票据的核查, 审查中要看收入票据存根是否完整、已入账的收入票据号码是否缺失、存根总额与入账总额是否一致。如果出现问题, 则被审计单位设立账外账的可能性很大, 必要时应进行抽样核查, 这样便可发现收入不入账或不上缴、私设“小金库”、截留或坐支等问题。

(6) 费用支出审查法。一是对比分析近年来被检查 (稽核) 费用总额和结构变化情况, 分析变化的原因是否合理, 发现疑点时要顺藤摸瓜, 一查到底;二是对费用发票要逐一审查, 找出可疑发票, 如果在审查时发现被审计单位接受其他单位提供的支出发票, 且该发票应该是财政部门监制的收款收据、税务部门监制的行业发票, 却开了国税、地税部门监制的统一发票, 则可以反过来去审查提供发票的单位, 看收取的费用是否入账, 追查确认虚假支出是否进入“小金库”;三是重点检查大额费用的发生是否真实, 主要检查租赁费、资产修理费、会议费、低值易耗品购置费、公杂费、电子设备运转费、营业外支出等。

(7) 信息积累法。注意对有关审查资料的搜集、存档与积累。如审查甲单位时, 发现乙单位向甲单位收取赞助费、信息费、押金等, 可以将乙单位收取赞助费、信息费、押金等记录保管好, 在下次需要审查乙单位时, 拿出来查看核对。

三、“小金库”的治理方法

1.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目前我国政府对于“小金库”问题主要采取的是清理检查的办法, 实际上这只能起到事后弥补的作用, 无法起到预防的作用。并且, 对于查出的“小金库”问题, 国家只是对相关单位给予行政处罚, 难以达到惩戒的目的, 也无法从根本上遏制私设“小金库”行为。因此笔者认为, 完善相关立法, 提高私设“小金库”行为的违法违规成本, 才是杜绝“小金库”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仅仅是在规章制度中对“小金库”的治理作了规定, 而并未在法律中作出规定。为解决这种法律效力过低的问题, 应当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清理检查“小金库”意见的通知》、《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审计法实施条例》中的相关规定加以总结, 从而在《会计法》或《审计法》中作出系统、完整的规定, 提高“小金库”治理的相关规定的法律效力, 为治理“小金库”提供明确、具体、适当的法律依据。

2. 加强监督, 加大处罚力度。

一是建立举报机制, 扩大监督面。在加强财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同时, 建立健全一系列公开制度、监督制度, 加强单位内部员工之间的相互制衡。纪检监察部门应重视举报工作, 设立举报电话, 如《办法》规定:对举报有功的单位和个人, 根据查出并已收缴入库的“小金库”资金、税款和罚款的金额, 给予3%~5%的奖励, 奖金最高额为10万元。二是建立监督机制, 加强常态管理。聘任监察员, 由监察部门牵头, 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参加, 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清理“小金库”专项督察活动, 把对“小金库”的专项督察纳入效能监察的常态管理范畴, 形成多渠道的监督机制。三是严肃查处、严厉打击私设“小金库”行为。预防“小金库”的产生, 除了完善相关法规、尽量杜绝财务管理漏洞外, 还要对私设“小金库”行为予以严厉打击。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密切配合, 逐步建立健全教育、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机制。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与审计部门的联系和沟通, 对发现的私设“小金库”行为, 不论是哪个单位、涉及到什么人, 都要对“小金库”的资产来源和走向一查到底。一旦发现问题, 对照有关法规严厉处罚有关责任人, 决不能重检查、轻处理。

3. 健全内部监督机制。

账外资金的存在无疑为腐败的滋生提供了“沃土”。要从根本上消除账外资金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就要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通过强化内部监督, 狠抓法制的落实和完善工作, 把监督关口前移, 在制度上保障单位负责人不犯错或少犯错;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 积极推进实施会计委派制, 从源头上进行预防和治理, 提高财务管理的科学性、适用性和有效性。在健全规章制度、加强财务管理、严肃财经纪律的同时, 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监察部门和职代会的作用, 建立统一、协调的监督检查机制, 使单位始终沿着法制的轨道前进。

参考文献

[1].韦焕民.从源头治理企业“小金库”.政工研究动态, 2007;19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8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审计.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小金库”的产生与治理 篇10

“小金库”是指凡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均属“小金库”。从多年的审计经验来看,私设“小金库”是个社会现象,具有普遍性、隐蔽性的特点,问题由来已久,屡禁不止,可以说是一个“顽症”。早在20年前,国务院就发文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此后,各省、市不断转发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自行制定各种规范、处罚条例。财政、审计及有关主管部门进行的清查风暴未曾间断,近年来各地陆续推行会计结算中心制度,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在结算中心核算,但这些制度和措施、检查并不能包治百病,提高的不止是审计人员清查“小金库”的能力,同样也有会计人员藏匿“小金库”的手段。

二、“小金库”的危害

(一)是违纪违法腐败行为滋生的土壤。

“小金库”不仅为少数领导者违规使用资金提供了条件。往往成为贪污挪用或集体私分的对象,导致某些部门单位腐败问题层出不穷,“小金库”一旦形成,就会被少数人掌握,有的领导者将“小金库”视为私人的钱袋,一些纯属私事的开支也往里面塞;有了“小金库”方便了公款吃喝和公款行贿,有的领导者建立“小金库”就是为了贪污挪用或者集体私分,出借资金或对外投资,结果大笔资金打水漂的情况屡屡发生。“小金库”开支中更多的是白条支出,资金去向不明,隐藏着更多的腐败行为。

(二)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小金库”的数额越来越大,有的“小金库”的数额已上十几万、百万,甚至上千万。“小金库”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对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的各种收入的截留或转移。国有企业存在的“小金库”致使企业效益缩水,给国家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三)是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企业单位私设“小金库”违反财务管理制度,致使出现“两本帐”,甚至假帐,“小金库”的资金游离在财务、审计监督之外,一定程度上扰乱了企业经营秩序,甚至造成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失真,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管理工作。

三、“小金库”的来源渠道

“小金库”的资金来源及形成大多与单位职权、职能、资产的所有权有关。利用这种权力与资源私设“小金库”,权限大小同“小金库”的数额在一定程度上呈正相关。“小金库”资金来源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从单位存在的收入中截留和藏匿,是最为主流的手法。这部分转入阴暗之处的收入包括部分主营业务收入、对外提供的各种服务和劳务收入、财产租赁费、承包费、赞助费等企业所得、处理固定资产和废旧物资收入、已核销的坏账重新收回的往来款。还有截留、隐匿销售账外资产的收入,投资收益以及资金占用费。抬高成本与费用是另一条渠道,以各种名义虚列支出、虚增费用,套取公款;重复列支费用,转移资金进入“小金库”。而比较极端的方法,是直接购买假发票虚列支出。有建设项目有的由分包单位开出假工程结算单计入成本,转移资金存入“小金库”。由此可见“小金库”资金来源渠道之多,单位只要有经济业务发生就有“小金库”资金来源渠道,故“小金库”资金来源难以堵塞。

四、审计人员发现“小金库”的途径与方法

“小金库”的私设手段不论多么隐蔽,但违背不了资金来有其踪,去有其影的必须规律,从理论上说,常见的方法有对比分析法、突击盘点法、资产清查追踪法、银行账户追踪法、往来款调查函证法、外部调查法等等,在长期的审计过程中,不少审计人员形成自己的敏感性,任何单位的经济活动,其相关指标都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针对不同的被检查单位,对其经营范围有所了解后,在此基础上对其财务账表的收入项目、收入与支出的配比关系等进行对比,就可以确认该单位是否存在私设“小金库”的可能,然后结合其单位的部门设置和职能职责,进一步确认可能设置“小金库”的机构,就可以筛选出检查“小金库”的突破口。

五、“小金库”产生的根本原因和终结之路

“小金库”问题由来已久,屡禁不止,可以说是一个“顽症”,有专家曾撰文指出,“小金库”呈普遍之势的重要原因,在于政府部门经费来源的“双轨制”——除了财政拨款之外,还依赖自身的所谓“创收”,只要这种财政拨款与部门自筹的政府部门经费来源格局延续一天,“小金库”就在所难免。同时,有关专家认为,预算内收支、预算外收支和制度外收支,3种收支状况衍生出3种管理状况。预算内收支的管理比较规范,有统一的制度规范,纳入预算,接受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审议;预算外收支的管理规范程度次之,有比较统一的制度规范,部分在预算中反映,部分游离于预算之外,不完全地接受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制度外收支的管理几乎谈不上规范,由各个地方、各个部门自立规章,自收自支。这些专家认为,预算外和制度外的收支,属于非规范性收支,其支用与个人、部门利益脱不了干系,相当一部分会进入“小金库”,成为个别领导的“私房钱”,直接用于正常经费预算报销不了的开支,甚至通过各种渠道转化为个别领导的贪污对象。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小金库”的问题,有建议,加强教育学习,使领导干部不想设“小金库”,强化制度建设,使领导班干部不能设“小金库”,加大监督处罚力度,使领导班干部不敢设置“小金库”,但不管制度有多完善,审计的手段有多高明,处罚的力度有多大,“小金库”依然屡见不鲜,难以走上终结之路,经过多年的审计实践,笔者认为审计本身很难根除“小金库”,“小金库”不是制度的问题,也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加强教育,提高领导者的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摘要:本文结合多年的审计经验, 就“小金库”的产生、危害作出阐述, 并从“小金库”的来源渠道提出治理的方法。

关键词:小金库,产生,治理

参考文献

[1]、《中华审计网》

小金库变形记 篇11

根据中纪委有关文件的界定,“小金库”是指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在全国范围内,形形色色的“小金库”资金规模到底有多大?据业内专家估算,随着财政收入的日益增长,我国每年发生的“小金库”资金总额或在1000亿元以上。虽历经30年,开展了13次清理整顿,但“小金库”并没有被根除,甚至在一些地方和单位愈演愈烈。

“小金库”温床

形形色色的“小金库”为何绵延不绝、总“戒”不掉?随着时间的推移,设立“小金库”的花样在不断翻新。从昔日转移支付、套取专项资金的“小儿科”手法,演变成违规收费、罚款及摊派的新手法。从原先打着出租收入与资产处理的旗号,到“光明正大”地以会议费、劳务费、培训费和咨询费等名义套取资金,再到“明目张胆”地利用假发票、非法票据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小金库’已成为贪污腐败的温床。”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这样总结。

“‘小金库’之所以久治不愈,是因为这部分钱属于政府预算外资金,游离于人大以及公众监督视线之外。”刘桓说,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部门的财政收支资金流基本全都实现了信息化和电子货币化。而我国还存在公务卡使用不够普及,有些津贴现金化发放,甚至用假发票报账等问题。

自1989年国务院关于清理检查‘小金库’的通知下发以来,共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清查活动,清查的范围越来越广、查出的违规金额越来越多。“小金库”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小金库”治理是一项长期工作任务,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标本兼治。要通过这次专项治理工作,全面研究分析现行制度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健全和完善,进一步深化财政、金融、国有资本运营管理制度改革,完善财政、财务、会计和资金管理,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逐步建立健全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在此基础上,各有关监督管理部门要进一步注重日常监督管理,不断加大对“小金库”的日常治理力度。

“小金库”难查,大多是因为“小金库”的隐形性所涉及的业务已基本不涉及现金流,所以给查处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是小金库愈演愈烈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对于其他原因,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做了一番解释:“单位和企业‘小金库’盛行,根本上在于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违规成本太低、风险太小,不足以形成威慑效应。”

因此,有专家总结道,此次专项治理的内容,主要是2013年以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和财经纪律以及设立“小金库”的有关问题。数额较大和情节严重的,可追溯到以前年度。专项治理将围绕预算、资产、财务、政府采购、会计工作的关键节点和薄弱环节,结合各地区各部门实际情况,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并与财政、审计日常监管工作相结合,形成整体合力。

“小金库”其外表形形色色,内在错综复杂,表现五花八门,“小”字已难涵盖其实质。审计中发现的“小金库”,行政机关有,事业单位有,企业单位有,各类团体、临时机构也有。不少单位是“两本账”、“多本账”,有的在经营创收中收入不入账或入“另册”。下面是本刊记者总结出来的其中三种“小金库”在收入和支出两方面的路径。

路径一:发放福利

此路径是,以为干部职工谋福利为由头,以补贴、奖金或实物的方式发给干部职工,一般人人有份,差别不大,多发生在节日、年终或举办某种活动之时。

Z女士是某高校的财务处长,她告诉记者,小金库已经查了很多年了,每年各个部门和学院都在形式上查一下,反馈结果是该部门和学院不存在“小金库”。但从非官方的角度了解,各个部门和学院都免不了有这些费用。

“小金库”的收入可分成暗箱操作和公开操作两种形式。暗箱操作方式比如,高校有场地,体育馆,机房和实验室,如果企业要借用这些资源就要给学校付钱;学校举办活动让企业捐助活动经费;学校的自动售货机,卖出去的貨款按照百分之几要交给相应部门;校园里的小店,房租费,物管费,水电费,这些钱由学校后勤部门收上来以后是不进财务大账的。公开操作方式比如,学生在入学的新学期都要办理学生保险,保险公司会给学校一些企业返还款;给学生发的教科书,那么教材部也会得到企业的返还款;入学新生要买手机和卡,移动公司还是会给学校一些企业返还款。这些返还款都是学校在和企业签合同的时候,有明确规定的,所以是公开的秘密。而且大多数情况下,企业投得这些钱不需要学校开发票,他们可以灵活地处理账面,买一些劳务发票,交点税即可。由此高校中各部门的“小金库”就出现了。

如果要学校开发票,钱就需要入账,部门领导想在日后用这笔钱就会不方便,财务大账里的钱不能够随便使用。因为现在三公经费管得严,不能随便给教师发福利,发过节费用,类似这样的开支在学校大账上面是不可以随便支出的。

另外,Z女士又同记者谈到高校老师的绩效工资问题。她说:“别看我们省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但是每年省财政给高校老师的绩效工资是有严格规定的,平均每人一年的绩效工资是9万元。按照绩效工资的规定,有高级职称的老师会多拿一些,没有高级职称的老师就会少拿一些。所以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在绩效工资改革后,比原来挣得少了。那么老师想额外挣一些钱,比如利用休息时间去监考,去做其他的社会服务。这种情况下,是不是应该给老师发些补助呢?但是从学校大账里面去支配这些开销是不可能的,不能随便给老师发奖金,因为用收取的费用发奖金是违规的。”

nlc202309031252

Z女士还告诉记者,现在国家对“小金库”查得比较严,是上纲上线的事情。虽然一些部门的领导不愿意冒这个风险去做“小金库”,但逢节假日给教职工发些福利也在情理之中。所以现在的情况是,部门和各个学院把收上来的费用分两部分,有一部分上交财务,另一部分留在部门,以便在节假日给老师们发些福利。

路径二:私分或私吞

此路径为,少数人非法从“小金库”中领取款项,私分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另外,个别单位负责人乘着“小金库”缺乏必要的财务监督机制之机,用假发票或白条报销等手段私吞“小金库”资金。

W先生是某科研所的科研人员。W先生告诉记者,科研经费分为纵向科研经费和横向科研经费两种。所谓纵向科研经费就是属于财政拨款,从财政部到科技部再到省科技厅,从上往下拨付的科研费用。虽然这种费用国家现在管理的很严格,但是还会有多报预算的现象。研究费用明明是2万元可以解决问题,往往会上报5万元的预算。在以前经费管理不严的时候,科研费用花不完,就把家里买的冰箱,电视甚至汽车的钱都拿来报销。不过,随着纵向经费管理越来越严格,要经过经费预算,决算,还有审计等相关程序,现在他们也很难在这方面大做手脚。

因此现在“小金库”的现象多存在横向科研经费里面。所谓横向科研经费是,企业找到一些有专业技能的人员做一些研究课题,并付给研究人员一部分费用。这些钱是不进入单位大账的,而是进入自己的口袋。因为一旦进入单位大账,经费就难报销了。横向经费是直接对企业的,研究人员会和企业私下谈费用支付。他们会告诉企业,一是这笔费用是自己收下来,不能入账,不能给企业开发票,但可以少收企业一些费用;二是如果非要发票,那只能找其他的发票凑数,只要企业给报销就行。所以根据事先谈好的条件,企业会把钱如约送至相关人员手里,这种“小金库”就形成了,并且完全是进入个人腰包。

L先生原是某医院的工作人员,后来转到别的行业去了,他深知医院的水很深。L先生告诉记者,由于医院的现金流大,隐藏在下面的“小金库”现象更是普遍,最厉害的就是药品回扣。

他认为,药品回扣是刹不住的,就连医院的机房管理员都在收药品回扣。每个月每个医生开了多少药,什么药,电脑都有记录,他们会把这个给医药代表,并收取相应费用。而医药代表按照这份清单上面的数额,往事先给医生的银行卡里面打钱。医生开的某种药越多,相应的药品回扣就越多。如果医药公司开发出一种新药,怎么进入医院?医药代表就要把各种环节打通,从院长到药房主任再到药品采购再到科室主任,從上到下用钱“砸”。

像这样的“小金库”是纯粹的私对私,最见不得光的。L先生还说,“现在国家对此管得严格了,医院相对有所收敛,不过换汤不换药,医生们常常打着各种旗号出国学习,哪里来的钱,不言自明。”

路径三:吃喝玩乐

此路径为,一些单位领导大吃大喝,或到处游山玩水,或出入娱乐场所,而这些开支不便公开在财务账上报销,于是就从“小金库”中支出。

M女士在国企工作有一段时间了,她告诉记者,国企比机关事业单位来讲,做“小金库”会更方便,更有优势。尤其是垄断企业,有自己的资源优势,小金库的名目更多。这种手法较为简单,一般是借用供应商的账户,将一些通过不正当渠道取得的资金转入此账户,然后提取资金,设立“小金库”。或者通过向关联企业输送利益设立“小金库”。主要表现为将自身的业务委托给关联企业,或者是利用垄断地位指定某些企业从事某项业务。作为回报,这些企业往往从收益中拿出一部分酬谢款给这个施恩企业,在账外设立“小金库”。

另外,还有一些企业每年有相同类型的工程项目,这些工程表面都有完备的工程设计、预算和财务决算手续,并且账面做得很漂亮。但是往往偷梁换柱,骗取国家国有建设项目资金,私设“小金库”。

因此,国企当中存在公款私用的现象很严重,一些国企负责人设立“小金库”的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是“为了应酬公务”。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利用“小金库”的钱去拉关系,打通工商、税务、工程建设、资金融通方面的关节,为企业谋取正当或不正当的利益。

当然,这种拉关系肯定是要在一些吃喝玩乐的场所消费的,如果从财务账上支出这笔费用是不行的,因为这违反了财经规定,所以只能从“小金库”里拿出这笔钱。

“小金库”的认定与治理 篇12

一、“小金库”概念的变化及认定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09年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将“小金库”定义为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 应列入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 (含有价证券) 及其形成的资产。这次规定相对于以前的主要变化是不再强调“小金库”的手段和方法。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 设立“小金库”的途径较之以往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如违规摊派、罚款设立、虚列支出转出公款设立、上下级单位之间互相转移资金设立等等;不再将“小金库”界定为未列入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预算管理的资金或资产, 而是强调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原因在于关于单位账簿的设置具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规定, 而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簿未必是符合规定的账簿。这对于界定是否属于“小金库”有重要的意义;不再将“小金库”的表现形式局限于资金, 而是扩展到各项资金及其形成的资产。如实物资产或无形资产等, 如果将“小金库”的表现形式局限于资金一种, 显然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实施办法》中, 确定该次专项治理界定“小金库”的唯一界限就是“是否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账簿包括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和其他辅助性账簿。各会计核算单位必须依法设置, 不允许相互替代。不得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在符合规定的会计账簿之外私设会计账簿或账外账, 必须保证依法设置的会计账簿真实、完整。

二、“小金库”认定的几种特殊情况

从现实情况看, 许多财政违法行为, 其性质类似于“小金库”但按照《意见》和《实施办法》并非“小金库”情况;也有传统观念认为不是“小金库”, 而按照政策规定属于“小金库”的行为。这些特殊情况, 在日常业务工作中, 更应该引起广大会计从业人员的注意和重视。

第一, 在往来科目中列收列支, 超标准、超范围发放奖金、津贴, 请客、送礼, 公款、旅游等, 只要是在符合规定的账簿内登记、核算, 就不能认定为“小金库”, 只能按违反财政、财务、会计法律、法规、制度进行处理、处罚。

第二, 某些专项资金, 如某些政策性资金特别是一些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 由于款项提供方有“专户储存、专账核算”的要求, 资金使用单位从而单独设置会计账簿进行登记核算, 既不进行总账汇总登记, 也不在单位对外提供的财务决算报表或财务会计报告中列示反映。此类款项, 以及相关的经济业务未在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内核算, 因此, 此类行为均认定为“小金库”。

第三, 所属非独立会计核算主体设置会计账簿核算的情况, 如单位内部食堂、招待所等。如果这些单位内部机构未取得独立的法人登记、负责人登记或者二级法人登记, 那么它就不具备会计主体资格, 虽然可以设立辅助性账簿进行业务登记核算, 但其账簿所登记经济业务内容必须汇总至其主体或上级单位总分类账进行汇总登记, 否则其所登记核算业务内容即未纳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 可以认定为“小金库”。

第四, 账外资产形成“小金库”。有些行政事业单位, 资产购置时已在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列支, 货款也已支付。但由于种种原因未按规定进行资产验收或决算, 未进行固定资产账簿登记。根据中央治理工作政策, 此类资产未在符合规定的账簿登记, 脱离单位财务监管, 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 也认定为“小金库”。

三、“小金库”的特征及资金来源

“小金库”来源具有公有性、多样性、违规性;“小金库”资金去向具有违法性、私人性、集团福利性;私设“小金库”行为主体具有公职性;“小金库”存放形式具有隐蔽性与多样性的特点。主要资金来源有:财政拨款、政府性基金收入、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 (资产) 有偿使用收入、资产处置收入、资产附加收入、经营收入、利息收入、捐赠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会有更多的设立“小金库”资金来源出现。

四、常见“小金库”的形成方式

(一) 截留式“小金库”

以现金形态存放, 以个人或他人名义存入储蓄所或银行, 而且各类收入不在本单位法定账簿登记核算, 通常另设账簿记载或在类似载体中记载反映。如企业的生产经营收入、服务劳务收入、价外费用、机关事业单位的预算外收入 (有时为违规收费) 、基金收入、事业收入, 罚没收入及正常、不正常的“折扣”、“折让”、“佣金”、“回扣”、手续费, 接受捐赠、赞助取得的资金、固定资产出租或变价收入, 废旧物品处理变卖收入等。

(二) 虚列式“小金库”

没有真实交易, 用虚构的业务把资金转到单位法定账簿外, 大多不登记入账簿。如用假发票虚报冒领, 虚列成本, 套取现金, 然后单独存放或分掉, 多表现为会议费、劳务费、培训费等形式。

(三) 抵消式“小金库”

在本单位账簿上没有任何收支记载, 把应纳入法定账册核算的真实合法的租金、承包费、投资联营利润等收入长期不登记入本单位法定账册, 用餐费、住宿费、油料费、会议费等互相抵账, 如直接到租赁、承包或投资单位账上报销费用, 或者直接用于再投资等等。

(四) 转出或转回式“小金库”

在原资金分配单位另设账簿记载或没有任何记载。它是有预算分配权的单位或部门, 在分配拨付资金时, 明确规定其中一部分资金由拨入单位代管, 但使用权仍在资金拨出单位;或资金拨付单位将资金拨出去之后, 再要求拨入单位将资金转回或转到指定单位、指定账户, 供原资金分配单位或其他单位使用。这种“小金库”在拨出款项单位看不到任何痕迹。

五、“小金库”的存放形式

(一) 现金

表现为:一是现金直接存放于保险柜, 利用自制票据或非正规票据, 将收取的房租、罚没收入、管理费、废品变卖收入等不入账;利用一些人交款后索取发票的意识不强, 或收款单位以各种借口不开发票, 将收入隐藏形成“小金库”;二是采取虚列支出的方法套取现金。如以工程费、劳务费、办公费假发票等方式套取现金;三是虚报人数、工资额, 将差额部分形成“小金库”;四是商业行为的各种回扣、折扣、折让等。

(二) 银行存款

主要由单位或部门支配, 一般存放于二级单位或关联单位;有的以个人名义存入银行。如将收入存放在下属单位、工会、协会、学会等账户, 通过和下属单位走账, 将收入存放于单独设立的其他账户;通过转移收入、将资金直接存入个人账户等。

(三) 有价证券

来源于公用闲置资金和在违法理财过程中形成的资金, 有价证券多为单位账外购买的国库券、股票、债券和购物卡等, 是一种新形式的“小金库”, 在当前证券金融市场上异常活跃的存在着。

(四) 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来源途径大致有两类:一是来源于单位改制过程中形成账内未登记固定资产;二是表现为某种借用关系的本单位不入账资产, 如利用职权以应收不收或放松管制为交易手段, 让相关单位购买车辆、楼房等大宗物品等, 挂靠在外单位。如单位将门面房、房屋、设备等出租, 收取租金的收入直接在承租方消费, 以支抵收, 收支均不入账;有的单位仅将部分收入纳入账内。固定资产形式的“小金库”, 一般以设备、汽车、房屋等形式存在, 账面上不反映, 它与资产出租、出借、处置收入不入账相关。

(五) 股权和债权

该形式的“小金库”, 唯有经办人及单位领导知晓, 不易被监管部门察觉。它不是指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 而是指单位或部门与关联企业之间股权、债权关系。其来源是单位改制过程中形成的股权、债权关系, 也可能是领导以权谋私而形成的所谓“干股”, 在账上没有任何记载, 从而形成的账外“小金库”。它以一种协议或契约的形式出现, 有的是一种口头上的承诺。

六、“小金库”的发展态势及使用方向

“小金库”大部分是弥补扩大范围、提高标准的不正常的经费不足, 有的是用于弥补正常经费的不足;有的是用于超标准配置办公设备、购置车辆, 有个别是超规定兴建办公楼;有的是超标准、多形式、多渠道发放奖金、津补贴、福利等;有个别单位利用私设的“小金库”资金用于接待宴请, 甚至公款旅游等;有的是列支呈送上级单位或者主管部门的礼品礼金支出, 以及对其他单位的捐赠支出、购置高档礼品等;特别是由小范围一些人员将“小金库”资金私自瓜分, 已经涉嫌侵吞国有资产和贪污。随着治理力度不断加大, 虽然总体上呈下降减弱趋势, 但留存下来或新设立的“小金库”手段也不断翻新, 资金来源更加繁杂, 方式更加隐蔽, 性质认定出现了一些模糊地带。

上一篇:选课制度下一篇:数字微波传输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