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料数据库

2024-10-05

新闻资料数据库(精选4篇)

新闻资料数据库 篇1

什么是社会新闻, 什么是社会新闻采访?从其定义上看:社会新闻, 是指没有鲜明行业特点而又为大众广泛感兴趣的, 以反映社会生活、道德伦理、趣闻轶事等为主要内容的新闻 (摘自《社会新闻采写艺术》第12页) 。社会新闻采访实际上是新闻记者综合运用自己各方面知识的过程 (摘自《社会新闻采写艺术》第101页) 。这种知识的传播是长期的, 是具有一定持久性的。在某种程度上说, 记者其实是承担了一种社会教育作用, 这就从客观上对新闻记者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会新闻是一种难以具体定位的新闻, 由于其特殊性, 它不可能存在于其他任何一种新闻形式之中, 它独立成科, 别具一格, 其特殊性决定了从业记者也应该是一名有所专长, 又通今博古的杂家, 不仅要具有时政记者的敏锐、行业记者的精深, 还要具有社会学家的厚度, 只有这样才能有资格真正成为一位称职的社会新闻记者。

从上述角度出发, 我们不难看出, 要成为一名称职的社会新闻记者, 必须要有丰富的资料积累和知识储备。在新闻单位, 资料积累一般都是由专门的资料中心负责收集的, 它是公用的, 其中的内容大部分是公开出版的刊物。这就要求记者要根据自身业务的需要, 从采访实践以及日常生活中搜集适用于自己的材料, 即个性化资料。在收集个性资料时, 应注意当地图书馆或所处单位资料室的资料, 这既是记者个性资料的积累, 也是对现有资料的补充。

知识储备在某种程度上说与资料积累相通, 所不同的是知识储备是一种长期的, 是对社会万物的记忆, 这种搜索多储存于大脑之中, 而不像资料积累, 每句话都可以寻到出处。可以说资料积累是硬资料, 而知识储备是软资料。

在实际的采访过程中, 详尽丰富的资料积累往拄能使被采访者产生认同感与信任感, 这不仅有助于记者更深入地了解被采访对象的内心, 使采访能够顺利进行, 而且能在采访中产生更多的亮点, 对记者来说, 资料积累量的多少是记者工作宝贵财富量的多少的直接体现。大量实践证明, 许多成功的记者平日里都很重视资料的积累和知识的储备, 如《羊城晚报》的高级记者苏少泉在一篇文章中, 以自己的实际经验和切身体会阐述了积累资料的重要性, 他说:为什么有的记者很勤快, 却出不了多少稿?这往往和记者的积累是否丰富有关 (摘自《记者的资料积累》) 。长期的资料积累有助于记者在情况发生变化时, 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比较, 从而及时准确地发现事物发展和变化的相关情况。

在新闻采访中, 记者往往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 使采访无法进行, 或者即使采访了, 也了解不到事件的真实情况, 这时如果记者能够利用所积累的资料进行分析, 准确察觉事物的变化情况, 对发现新闻线索是非常有效的。历史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1961年10月10日, 赫鲁晓夫辞去了苏共中央总书记、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 事发当天, 法新社驻莫斯科记者就发布了赫鲁晓夫下台的消息, 比塔斯社还要早25小时30分, 原因之一就是那位记者善于积累和分析材料。

通常, 记者在完成某篇报道后, 总会或多或少地留下一些相关的文字和影像资料, 也许这些资料在这次报道中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但是如果把它们保存下来, 分门别类地加以记录, 既可以作为下次报道中新的背景材料来使用, 也可以使记者对已经掌握的材料不必从头问起, 既省了时间, 又方便快捷。

在经历的采访实践中, 笔者认为, 资料积累一般可以按照四个部分进行划分。

一是思想资料。也就是政治理论, 它要求记者对时政方针和政策有充分的了解, 掌握一些必要的法律法规常识, 这样可以提炼出具有时代感的主题思想, 写出有深度、有意义的报道。

二是业务资料。一个是记者掌握的自身采访地区或报道分工范围内的基本情况, 另一个是在新闻采写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

三是知识材料。指哲学、文史、地理等百科知识。学无止境, 知识浩如烟海, 记者在进行知识积累时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 对各种材料进行选择性的积累, 建立“一专广学”的知识结构。

四是语言资料。语言资料的积累分为两方面, 一是群众口头语言, 二是阅读中碰到的书面上的优美语言。记者是从事文字工作的, 一定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 优美的文字和生动的语言是记者能够进行有效传播的保障。

随着时代的发展, 如今的资料积累方式已经变得多种多样了, 记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任选其一或者将其综合运用。在资料积累时, 记者所要做到的, 一是要有毅力, 学会从点滴入手并长期坚持;二是要做到去伪存真, 保持资料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三是要对熟悉的资料进行合理恰当的利用, 不要只收集不使用, 否则, 资料积累便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

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我们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深入社会、了解社会, 才能采写出有影响力的社会新闻来, 而社会新闻记者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资料积累做后盾, 就一定能为我们的社会提供更好的舆论服务。■

新闻资料数据库 篇2

所谓“文革”资料,一般系指1966 至1976 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版的各类宣传品集合,如油印小报、传单、期刊、小册子、图片、资料集、宣传画、大字报等,是我国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化产物和文化遗产。公共图书馆收藏的这些“文革”资料填补了“文革”期间文献收藏的断层,又具有史料尤其是地方史料的意义,既保证了文献的历史连续性也保证了区域文化的历史连续性。

笔者曾对浙江省内的公共图书馆收藏“文革”资料情况进行调查,由于“文革”资料出版的特殊性,各馆所收藏的资料大多是缺期不完整的,保存条件不好引起的资料污损、破烂等情况也不利于读者翻阅。“文革”资料多为民间自发印刷,纸质普遍较差,不宜保存,有些馆的“文革”资料已到了损毁的边缘。为抢救和长期保存这部分珍贵的资料,联合开发各馆所藏为数不多的“文革”资料,将各馆不完整的“文革”资料整合成全省范围相对完整的“文革”资料,将“文革”资料数字化并建立“文革”资料全文数据库是非常必要的。

二“、文革”资料数据库的内容

“文革”资料数据库的建设可采用如书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导航资源库、网络开发利用、知识地图等多种形式,资源数字化采取循序渐进、梯级开发的战略,数据库形式可根据实际情况分步进行[1]61。

书目数据库是“文革”资料数据库系统的基础,它对原始信息在形式和基本内容上进行控制,能在较短的时期内满足用户查检“文革”资料书目信息的要求,是促进资源共享、实现馆际互借的前提。全文数据库是最为普遍的数据库形式,一般是对纸质文献进行扫描或采集已有的数字化文献进行再加工生成,包括文本和图像资料。目前各馆所藏的“文革”资料以纸质文献为主,均已临界破损边缘,将其全文数字化是迫在眉睫的工作。

多媒体数据库包括了音频、视频等资料,在前两个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有关“文革”时期音频、视频的收集、整理、建库工作,也可有意识地采访经历“文革”的老人,以口述历史等方式收集声音、影像,充实多媒体数据库。网络资源开发利用、知识导航,数据挖掘、关联数据等也可应用于“文革”资料数据库,以充实、丰富和完善数据库内容和功能。

三“、文革”资料数据库的实现

1.系统规划和组织。建设“文革”资料数据库涉及数据库的内容、类型和存储方式的选择、实施的著录标准和技术标准、设备的软硬件配置、计算机专业人才配备、后期维护、经费落实与保障等一系列问题,而建设全省范围的“文革”资料数据库更需要跨系统、跨市区协调组织、统一规划和管理,以防各馆各自为政,自主开发建库,造成重复建设和不必要的浪费[2]36。省级公共图书馆是一省的文化信息中心,是地区性图书馆间合作与协调的组织者,省馆或省级相关行业协会应担负起省内各级各类图书馆的共建共享协调职责,制定相应规划,形成一定的共建共享机制[2]35。建议可以依托每年开展的浙江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地方特色资源库项目申报工作,由省馆联合市级馆牵头,借鉴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的经验,以项目的形式统一进行全省范围内的“文革”资料全文数据库建设。

2.数据库设计和实施。在共建共享、统一标准的机制下,“文革”资料数据库建设可采取循序渐进、梯级开发的战略,设计具体实施方案,如制定包括收录范围、基本框架、主要栏目、文献导航、分步实施计划等内容的总体方案。同时,文献信息数字化建设必须遵从当前通行或主流的标准和规范,为资源共享、跨平台检索、异构数据库互操作、元数据复用等打好基础。在具体数据库实施方面,可购买成型的数字化产品,如清华同方的专业数据库制作管理系统(TPI)就是一套基于网络平台上用于知识仓库创建、生产、管理、维护和发布的工具软件系统[3]63。其他如北京托尔思中文全文检索系统(TRS)、北大方正的方正德塞以及快威、中数创新、杭州麦达等众多数据库管理系统,在标准和功能上都能很好满足当前建设数据库的需求,这些管理系统均技术成熟并具有相应的规范和标准。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管理系统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不采用通用格式都有自定义格式,因此在选择产品时需要充分考虑到数据库建设的后续发展,或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考虑自主开发基于通用格式和标准的数据库开发、管理系统。设计分步建设数据库的方案,可以采取由易及难的方式,以书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知识导航库的顺序逐步建设。如书目数据库建设在现有的浙江省图书馆文献采编中心的依托下,只需统一著录标准即可顺利进行。而全文数据库的建设可与书目数据库并行,在统一的标准下,目前的很多数据库软件管理系统可将MARC数据转换成其他格式的元数据,并由编目人员自行增加标引或自定义标引,非常方便。书目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的建设是目前“文革”资料数据库建设的首要任务,在此基础上可继续多媒体数据库建设及基于关联数据技术的知识地图、知识导航库的建设,拓展“文革”资料数据库的内容和功能。

3.“文革”资料数据库框架简构。(1)“文革”资料数据库项目平台的记录和资源,遵从由浅入深、从简到繁的原则,采取“静态知识”和“动态图谱”两种形式进行,在实践中摸索规律提高数字化技术。“文革”资料数据库项目将最终实现容纳各类型“文革”资料的数字化资源平台,成为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中的资源基石。(2)“文革”资料数据库的资源建构是以两个维度来作为整合依据。第一个纬度资源主要以各馆现有“文革”纸质文献为项目一期的建设资源,第二个纬度资源主要以项目二期各馆收集、征集的音频、视频等资料数字化为基础。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将一期资源与二期内容有机整合为一体,实现资源统一访问、统一管理、统一呈现等,最终以独立网站的模式展现给读者应用。(3)在平台设计与功能方面,首先确立统一检索平台的检索功能,应包括高级检索、综合检索、检索结果筛选、资源类型专业检索、全文检索、书内检索等。其次确定资源平台的总体设计风格与色调,整体设计应烘托出“文革”资料历史厚重感。再次确立平台的首页设计、各栏目的页面设计、类目级别及各项描述信息。(4)在资源加工与流程方面,以符合国际标准格式的原则,将各类型文献资源数字化,再进行深度数据加工和加密处理后在平台上安全发布。资源数字化加工系统需要实现格式转换、数据标引、分类、发布等功能流程管理。(5)实现知识关联功能。平台跨越单本书、单种资源的物理界限,通过对关键字段进行标引,除显示直接检索结果外,具有相关性的内容、文章、数据之间可以相互链接,从内容层面整合多种异构资源,并对其他相关资源库中的内容进行关联,扩展检索范围,便于用户在相关“文革”资料研究课题上纵向与横向上加深研究深度。

4.“文革”资料数据库的特殊性。由于“文革”资料有其特殊性,现阶段建设“文革”资料数据库主要以保存濒临破损的纸质文献、区域内共建共享及供相关学者、专家研究之用为目的。因此,尽管数字资源具有开放、便捷、远程利用等特点,考虑到“文革”资料数据库不同于其他专题数据库,在开放性上应予以限制,如仅在馆内或局域网发布并设定相关查阅权限。以上仅就“文革”资料数据库的建设提出了粗浅的构想,在具体实施时可参照国内相对成熟的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的方案及经验,也可参照国外图书馆“文革”资料数据库的一些做法,如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图书馆的“中国数字档案(1966—1976)”库,将全文数据库建设和书目数据库建设结合并行,在书目数据中加入相关链接字段,读者通过书目数据的浏览可以同时获得原件的相关信息和数字化的全文信息[4]。

浙江省“文革”资料数据库的建设需要图书馆联合档案等各部门共同建设,图书馆界可以先行搭建数据库平台,以期待各相关部门和研究人员的加入。

摘要:文章阐述了建设浙江省“文革”资料数据库的意义,提出了构建浙江省“文革”资料数据库的具体规划、步骤、内容和方案。

关键词:“文革”资料,数据库,建设

参考文献

[1]黄晓斌.地方文献的数字化建设策略[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1).

[2]陈曼.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地方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及发展研究[EB/OL].http://10.103.169.63/kcms/detail/detail.aspx?recid=&File Name=1013306434.nh&Db Name=CMFDLAST2013&Db Code=CMFD&uid=WEFu RVNXbj RBUFl V

[3]李珂.地方特色数据库建设过程中的数字转换[J].贵图学刊,2013(3).

新闻资料与编辑记者的互动探讨 篇3

关键词:新闻资料,编辑,记者,互动

一、相互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资料工作者来说, 务必要跟紧时代的步伐, 并且在需要的时候转变观念, 对于各个阶段党的政策方针要深入了解, 时刻掌握编辑、记者的需求, 有预见性地对一些资料进行收集, 为编辑、记者提供及时的资料打下基础。

对于编辑、记者来说, 由于他们要对新闻资料进行使用, 所以, 在必要的时候同样需要转变现有的观念, 对于各个时期的新闻报道, 有权利对资料工作者提出要求, 要求他们进行定期服务和定题服务等, 对于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相关报道, 可以要求资料工作者能够提供其背景情况, 并对相关信息的报道有深入了解。

二、资料工作者要与采编人员进行合作, 对二次、三次文献进行编辑, 以便为更深层次的报道做好准备。由于资料工作者手上拥有大量的资料, 因此, 资料工作者要利用这个优势, 对资料进行加工、整理, 而编辑、记者擅长编采、写作, 可以把这一优势发挥出来, 与资料工作者进行联合, 编辑出版文摘刊物。不仅如此, 还可以设立定题研究工作, 并且对新的产品进行开发, 使被搁置一边的资料能被充分利用, 把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料进行充分挖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资料工作者与编辑、记者在这样的优势下, 在资料的收集、查询与保存方面更方便快捷, 因此, 使得资料编写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例如在积累剪报的过程中, 按照传统的经验, 总是以纸本装订的方式进行, 时间一长, 卷宗的数量非常庞大, 这样一来存储起来非常麻烦, 并且记者进行查阅的时候, 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并且查找起来非常困难。剪报的纸张在长期的保存中, 很容易发黄发脆。而自从有了计算机之后, 可以进行网络管理, 只要把资料进行数字化放到网上, 编辑、记者查找起来非常方便, 这样, 编辑、记者要查找资料时, 再不用往图书馆、资料室跑, 只要在办公室或者家里轻点鼠标, 网上的资料就能一目了然, 这样, 使得占用的物理空间缩小很多, 而实际上虚拟的空间增大很多。所以, 在这样的网络时代下, 资料工作者要不断改变服务手段和方式, 如此, 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 促进自身的发展。因此, 网络环境下, 要使新闻资料和编辑、记者之间产生很好的互动, 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新闻资料要化被动为主动

对于资料工作者来说, 要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主动为编辑、记者提供服务。在图书采访、报刊订阅方面, 除了能够最大限度满足读者的需求外, 还要主动征求采编人员的意见, 征求他们的办报需要。除此之外, 资料工作者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加强自身的素养, 多学习、多思考, 对新闻报道的重点要时刻关注, 关注国家大事, 具备新闻知识, 并且要有超前意识, 想尽办法开发新的资料, 为自身的工作服务, 把服务水平提高到更高一层的档次。

比如, 在订阅报刊时, 首先要考虑编辑部的报道特点采取特殊订阅的方式进行;对于采访需要用到的资料, 则可以不必设立限期, 提供随时借阅的方式;如果是对口部门, 则可以进行优先借阅技术资料;对于长驻记者站的记者, 可以灵活采用借阅方法, 使他们能够进行随时借阅、归还;不仅如此, 当碰到重大纪念节日或者重大活动时, 对资料可以进行相关的链接, 提供专题文献;同时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发布新书介绍, 通过网络把自身编制的一些词汇、观点提供给采编人员, 从而为办报服务。对于记者而言, 也可以通过网络向资料工作者反馈自身的信息需求。

2. 提供现代服务手段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对于资料的管理已经越来越现代化, 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为此, 资料工作者一定要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 抓住重点, 定好选题, 进行电子数据信息库的建立, 不仅如此, 同时还要使新闻资料向现代化模式转变, 把一些重要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 便于查询、检索。而对于记者来说, 也可以联手编制各种专题库和参考资料, 从而把它们加工成二次或三次文献, 以为自身的工作提供需求。不仅如此, 还可以把当地的省报资料数字化, 连同专题库一起与其他的省份进行交流、交换数据, 共同建起网络平台, 相互交流、资源共享, 进行优势互补, 把信息的有限服务化为无限服务。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 可以利用互联网络, 对于有利于办报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筛选, 再提供给记者进行使用, 以节约记者的检索时间。因此, 资料工作者要有获得信息和对信息进行整理的能力, 为编辑、记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同时, 编辑、记者也要转变观念, 与资料工作者同心协力进行合作, 从而为读者提供丰富的精神粮食。

参考文献

[1]谢志刚, 编辑与记者的互动[J], 记者摇篮, 2003, 05

[2]杨牧之.论编辑的素养[M], 大象出版社, 2009, 6

[3]赖任南, 新闻资料如何为宏观决策服务[J], 情报资料工作, 2004, 03

论新闻类视频资料的保管 篇4

进入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新闻行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新闻视频资料的选材内容以及制作设备在不断改进, 相关新技术的创新也很多, 但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对于新闻视频资料的管理工作就显得有点不足, 相对于新闻传播业的蓬勃发展来说, 针对视频资料的保管工作就明显滞后了, 总结起来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造成现在的局面, 首先就是在思想上存在误区, 没有很好的认识到视频保管工作的重要性, 再者就是对于资料进行收集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最后就是在投入方面的不足。

1. 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新闻视频资料的保管工作在新闻资料收集和管理中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 目前在思想上认识还不是很足。相关领导对于这一项工作不是很重视, 认为它和社会的建设以及经济的发展没有很必然的联系;同时还有部分新闻工作者认为视频资料没有那么重要, 他们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政府部门的文件当中去了, 认为那些才是最重要的;最后就是相关的体制机制的建设还不是很齐全, 相当一部分新闻工作者对于自己拍摄的视频资料都会自己保存起来, 以便在以后的新闻宣传工作当中加以运用, 同时极少数的新闻工作认为视频是自己独有的, 想要自己占有, 因此没有足够的重视起保管工作的开展。

1.1 加强宣传教育

对于新闻单位的各级领导要明确自身的责任, 对于新闻视频的保管工作要加强教育宣传, 同时还需要根据具体的工作情况, 开展新闻视频资料保管工作的学习交流会, 强化工作人员对于此项工作的重视, 同时提高工作水平。再者就是一定要将相关的责任落实到人, 由具体的人员负责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 对于档案管理室的工作人员, 要定期组织他们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 同时开展经验交流会, 加强相互学习, 提高业务能力以及重视程度。

1.2 实行层级管理责任制

在新闻视频的管理中需要采取层级管理的模式, 明确各级领导在其中的责任, 形成一级抓一级的体制, 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加强考核制度的建设, 利用考核来加强管理, 对于责任一定要明确到人, 在有效的考核机制促进下, 将资料的管理工作责任明确到人。

1.3 加强监督检查

在相关的监督检查体制中, 一定要明确主体和客体, 检查的主体是档案管理室, 客体则是各个职能部门。然后对于主客体需要明确自身的职责, 需要进行明确的分工, 各个部门各司其职, 避免工作内容重复交叉现象的发生。同时监督检查的方式需要不断的完善, 进行一些不定期的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根据具体的情况, 对监督检查措施进行改进。最后就是针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对档案室的检查以及行政执法力度, 对于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进行整改。

2. 改善收集渠道

2.1 健全收集网络制度

对于视频资料的收集需要建立一个强大的收集网络, 强化对于网络内部人员的管理, 明确各自的责任和工作范围, 在进行新闻视频收集时要明确目标, 确定范围。进行视频的移交时要按照相关的程序来进行, 对于网络人员需要进行一定的管理, 主要由档案室的人员对其进行相关的考核, 并且明确考核的内容以及形式。

2.2 建立拍摄登记制度

对于新闻视频的拍摄需要进行全程的管理, 从开始拍摄就需要填写《拍摄登记表》, 该表必须经过档案管理人员的签字后才可以开展新闻视频拍摄工作, 同时对于没有按照程序进行拍摄的, 规定对于其视频资料不可以独自占有或者是自行销毁。

2.3 制定落实措施

坚持主管、负责、落实一体化的原则, 确保视频资料的保管工作制度可以得到很好的落实。加强管理工作, 逐步形成层级管理制度, 责任到人, 同时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再就是为了保证工作的开展, 需要建立工作的汇报制度, 资料的管理人员需要定期向相关的主要领导汇报视频资料管理的落实情况, 以便及时进行调整。

3. 加大投入力度

3.1 加大对安全保管设施的投入

在相关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对于保管资料的场所一定要符合相关的规定, 建立专门的档案管理室。管理室要对资料库环境进行审查, 加强资料保管室的防潮、防光、防火等各个方面的工作, 尽最大的努力将新闻视频资料妥善保管好。

3.2 注重对实施备份工作的投入

对于必要的经费一定要加大投入力度, 必要的设备和软件一定要进行不断的更新, 对于视频资料还需要进行备份工作, 主要包括内部的备份, 异地的备份等等, 采取这些方式可以更好的对视频资料进行保管, 避免因为一些非人为的自然因素而造成的资料损失或者是数据丢失的情况, 同时也确保了视频资料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3.3 重视对抢救保护工作的投入

对于早期的新闻视频资料, 需要加大投入, 运用现代的设备和技术对其内容进行修复和还原, 对于其内容要尽量保证其完整性, 尽最大的努力保存其存在的新闻价值。同时对于已存档的视频资料需要进行定期的检查, 以保证其资料的安全。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新闻资料的形式也由原来比较单一的文字资料形式变得多样化, 而且对于新闻视频来说, 其制作的技术和设备也在不断的更新和进步, 因此做好新闻类视频资料的管理工作就显得比较重要。文章主要针对新闻类视频的保管工作, 从思想的提升、改善收集渠道以及加大投入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新闻,视频资料,管理

参考文献

[1]主临宁.视频信息网的建设与应用[J].警察技术, 2011, (04)

[2]渔河.视频信息网[J].警察技术, 2008, (01)

上一篇:交流互动模式下一篇:识别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