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性实验教学体系

2024-09-21

设计性实验教学体系(精选12篇)

设计性实验教学体系 篇1

在本科教育中, 大力开展设计性实验课程是今后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热点和必然趋势。但是, 目前设计性实验课的推进速度依然十分缓慢, 其原因除了受实验条件限制和教学工作量考核制度带来的困惑外, 更重要的原因正是缺乏相对稳固的设计平台、考核办法和评价体系, 这既是重点, 也是难点。本课题对设计性实验课的设计平台和考核办法已做了阐述[1,2], 现对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施状况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我院的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均安排在研究生与本科生一年级的上、下学期, 我们在2005级、2006级、2007级3个年级中选择了在第2学期上课的12个班级为研究对象。主要是考虑到他们在第1学期的相关实验课中接受的是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和考核办法, 在接受了本研究涉及的设计性实验教学后, 可以有更明确的认识和比较。

我们主要应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评议和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教学实践检验法, 具体实施如下。

1.1 建立设计性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原则

1.1.1 多元化原则:

(1) 评价主体多元化, 把专家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 (2) 评价对象多元化, 对实验条件、带教老师和学生分别进行评价; (3) 评价内容多元化, 既要包括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评价, 又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实验创新能力的评价, 同时, 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呈现的对实验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进行评价[3]; (4) 评价阶段多元化从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实验课考核等方面进行。

1.1.2 科学性、可操作性原则:

要求各指标应准确反映实验教学水平, 指标应层次清晰, 量化适当, 各指标间既相关又不重叠, 更互不矛盾, 使评价易于操作[4]。

1.2 确定设计性实验课的评价主体

本研究确立了以我院教学督导团组成的专家组、任课教师和同课程其他老师、学生代表等3个层次的教学评价主体。

1.3 确立设计性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指标

根据建立医学设计性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原则, 确定实验室及任课教师的评价、实验课考核制度的评价、学生能力的评价等3个一级指标, 在每个一级指标下, 根据各指标的意义, 各设定4个二级指标, 再进一步设置三级指标, 各指标客观地反映上级指标, 反映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 能公正地评价实验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 课题组所定的一级、二级评价指标及权重公布如下 (1.3.1~1.3.3) , 3级指标各院校可结合自身情况而定, 目的在于以评价探索本校的不足, 促进教学改革和学生素质培养。

1.3.1 对实验室及任课教师的评价 (权重30.00%) 。下设4个二级指标: (1) 对实验教学准备的评价 (20.00%) ; (2) 对实验教学过程的评价 (30.00%) ; (3) 对实验教学态度的评价 (20.00%) ; (4) 对实验教学效果的评价 (30.00%) 。

1.3.2 对实验课考核制度和标准的评价 (权重30.00%) 。下设4个二级指标: (1) 对反映学生能力的评价 (30.00%) ; (2) 对反映学生非智力培养的评价 (20.00%) ; (3) 对教学促进作用的评价 (30.00%) ; (4) 与教学实施吻合度的评价 (20.00%) 。

1.3.3 对学生能力的评价 (权重40.00%) 。下设4个二级指标: (1) 对实验设计能力的评价 (30.00%) ; (2) 对实验实施过程的评价 (30.00%) ; (3) 对实验论文书写 (30.00%) ; (4) 对学生能力增长性的评价 (10.00%) 。

1.4 确定评价指标的评语级别

本研究主要将三级指标的评价结果分为4个等级评语, 分别判分1 0、8、6、4分。

1.5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经过课题组教师和教学督导团专家共同讨论, 确定了各项评价指标的指标权重, 即各指标在综合评价中的重要程度。本研究把学生代表、教学督导团组成的专家组、任课教师3个层次教学评价主体的评价权重分别定为0.5、0.3、0.2, 各一、二、三级指标的权重赋值见上文“1.3”。

1.6 进行教学评价的实施

课题组选择在各学期结束时进行教学评价, 分别对学生代表、教学专家督导团、教师和实验室教师发放了评价表, 并组成了教学质量评估专家对实验教学进行质量检查。将实验教学质量反馈情况作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参考依据之一。

2 结果

我们对2005级、2006级研究生和康复、骨伤本科班的组织学与胚胎学设计性实验课程进行了实验教学质量评价, 分别进行了学生代表评价、教学督导团专家组评价和带教教师与实验室老师评价。我院组织学与胚胎学设计性实验课程的评价结果如下。

总得分率为8 6.5 2%, 3个一级指标得分率分别为8 8.9 6%、86.10%、85.00%, 且各项二级指标得分率均达到80.00%以上, 说明经过3个轮次的论证和调整, 本研究所设计的设计性实验方案、考核指标与标准、评价体系已经相对成熟, 可以推广应用, 并希望在今后的应用中得到进一步完善;得分最低的是学生能力的评价, 可能存在某些环节脱节问题,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对实验室及任课教师的评价分数虽然最高, 但3级评价指标显示实验条件得分率最低72.40%, 这将是今后阻碍我院设计性实验开展的最大障碍。

3 讨论

对设计性实验课的评价, 所要考虑和涉及的因素很多, 而其中一些因素的影响又往往是由人们主观判断确定的, 因此我们采用了“多元-权重”评价法, 即将复杂的评价系统分解为比较简单的子系统, 然后先对各子系统进行评估, 再将其合成为对整个系统的综合评价。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 我们及时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改进, 全面收集评估信息, 从不同角度对实验教学和实验教学改革进行适度的评价, 制定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 并使之成为一项经常化、制度化的工作, 使实验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实践证明, 我们建立的医学形态学设计性实验课“多元-权重”评价体系, 在教学实践中证实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可行性和易操作性, 适合医学形态学设计性实验课的评价, 可以直接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旺根, 蒋时红, 王琦, 等.一次组织学设计性实验课 (血液) 的设计、论证及实施[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 459:113~114.

[2]刘旺根, 蒋时红, 王琦, 等.医学形态学设计性实验课考核办法及评分标准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 456:122.

[3]崔洪珊, 熊言林.基础化学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的探索与研究[N].安徽理工大学学报, 2007, 9 (4) :85~88.

[4]梁俊晖.病理检验技术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设计[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9) :35.

设计性实验教学体系 篇2

1)学会选择变压器,整流二极管,滤波电容及集成稳压器来设计直流稳压电源;

2)结合所学的电子电路的理论知识完成直流稳压电源课程设计; 3)通过该设计学会并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4)掌握直流稳压电源的调试及主要技术指标的测试方法; 5)加强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加强团队合作,提高创新意识

2.课程设计考核题目

2.1课程设计任务

用LM137设计一个输出1A的恒压源,输出电压为-3~-10V 2.2课程设计要求

1)画出系统电路图,并画出变压器输出、滤波电路输出及稳压输出的电压波形;画出变压器副边电流的波形。

2)输入工频220V交流电的情况下,确定变压器变比; 3)在满载情况下选择滤波电容的大小(取5倍工频半周期); 4)求滤波电路的输出最大电压;

5)求电路中固定电阻阻值、可调电阻调节范围。2.3 设计思路

直流稳压电源是一种将220V工频交流电转换成稳压输出的直流电压的装置,直流稳压电源包括变压器,整流,滤波,稳压电路,负载组成。其框图如下

3.设计电路图;

降压电路

通过变压器将电网照明电压降低到所需要的电压值,公式如下:

U1U2L1n L整流电路

整流电路是由整流管构成的电路。其原理是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将交流电变成脉动的直流电。在输入电压的正半周,其极性为上正下负,即UA>UB,二极管D1,D3导通,D2,D4截止,在负载端得到一个半波电压;负半周同理。

滤波电路

网电压可能波动±10%。代入数据,计算得:

UImin≈(10+3)÷0.9=14.4V 这里取15V。

2)选择电源变压器:

确定电源变压器副边电压及电流:

U2 ≧ UImin/1.1, I2≧IImin

因为输出电流最大为1A,所以取I2为1.1A,U2 ≧ 15/1.1=13.6V。输入的交流电压:U1=220v,所以变压器的变比为:

n=220/13.6=16.18, 1/n=0.062.3)选择整流二极管:

利用单向导电二极管,把50Hz的正弦交流电变换成脉动的直流电。整流二极管的平均电流:Id=1/2*I(omax)=0.5A 二极管承受的最大反向电压:Urm=1.414*U2=19.233V 所以根据算出的最大反向压降和导通电流可以选择二极管为3N246型

4)选择滤波电路:

可以将整流电路输出电压中的交流成分大部分加以滤除,从而得到比较平滑的直流电压。

此次设计采用单向桥式整流滤波电容滤波。

题目要求是5倍工频半周期,所以C1=5*T*Imax/2UImin=3819UF 所以应选择3.9mF/14v的电解电容 5)设计稳压电路:

456

③团队的力量大于个人,团队的默契程度可以将各种困难一一化解,不是一个人厉害就行,要以大局为重。

同时,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不断发现错误,不断改正,不断领悟,不断获取。最终的检测调试环节,本身就是在践行“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知行观。这次课程设计终于顺利完成了,在设计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终于游逆而解。在今后社会的发展和学习实践过程中,一定要不懈努力,不能遇到问题就想到要退缩,一定要不厌其烦的发现问题所在,然后一一进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成功的做成想做的事,才能在今后的道路上劈荆斩棘,而不是知难而退,那样永远不可能收获成功,收获喜悦,也永远不可能得到社会及他人对你的认可!9.参考书目:

[1] 刘润华,任旭虎.电子技术实验与课程设计[M].山东: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5年

设计性实验的设计策略 篇3

关键词:设计性实验;创新性策略;开放性策略;差异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4-034-01

初中物理新课标注重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而强化设计性物理实验的教学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设计性实验就是根据给出的实验课题去建立物理模型,设计、制订实验方案,并在实验中检验、修改方案,使其更加完善。选择合适的设计性实验的素材,是做好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基础,是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起点。

一、创新性策略

设计性物理实验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的着重点体现在“设计”二字上,强调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核心理念是创新,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创新性策略。创新价值系统包含三种创新:效率型创新、渐进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教师在选择实验的素材时,要考虑实验设计的创新层次,实验设计要逐层递进,平稳发展,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各个层面均同步提高,促进教师设计实验的目标达成。

效率型创新聚焦于识别新的创意来改善现有的东西。这种创新有时来的很快、很简单,就是在原来基础上的小小的创意,许多实验的减小误差的方法多属此列:测多算少、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等。这样的实验设计创意很多,比如: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时,测量多次,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测量一枚硬币的体积时要用几十枚硬币去操作;测量声速时,要适当增大测量距离等。

教师在设计实验问题的时候,要有意识地为学生留下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展开创新思维的翅膀,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测量电阻实验设计,就可以有多个创新层次:可以用伏安法,为了减小误差,可采用多次测量的方法,还要注意不要通电时间过长等,这些改进属于效率型创新。也可以采用串联或并联的方法,利用分压或分流原理来测量,这些变化属于渐近性创新。还可以改用电阻箱,即利用等效替代法来测量,这个变化就属于突破性创新。

二、开放性策略

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过程是动态的、发展的,学生进行设计实验活动的进程也是动态的、发展的,因此设计性物理实验具有开放性。教师在选择要解决的问题时,只有坚持设计性实验的开放性策略,才一能恰当把握设计性实验的发展进程,不断激发学生的设计激情,激励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以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许多设计性实验,解决问题的角度不同,设计活动的开放程度也会不同。比如:怎样用量筒和天平测量马铃薯的密度?此类实验设计是较为经典的,几乎是千篇一律的,很难出新,这是由实验的限制条件决定的,思考方向太单一,开放性程度较低。如果換成怎样利用量筒测量的话,思考的方向会变宽一些,设计的开放性就变高了。由此产生的实验设计的开放性就会不断地激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更多方法,使学生增强成就感,获得丰硕的果实。

三、差异性策略

设计性物理实验从属于现代教育实验的范畴。依据划分的标准和层次的不同,现代教育实验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按实验目的来分: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按控制程度来分:真实验、准实验和前实验。因此,在设计性物理实验的选材时要注意差异性策略,从而在多方面、多层次的实验设计中寻找着力点,全面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学习能力。

在初中物理阶段,其实真正的探索性实验很少,我们遇到的设计性实验几乎都是验证性的,探索性的实验科学家已经为我们做过了,我们只需要再重新经历一遍,验证实验现象或结论而已。但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学会像科学家那样思考和解决问题,也要把有些验证性实验适当设计,使它包含探索性实验的思想。许多设计性实验要注重控制过程和变量,但不能真正的随机指派被试,是接近于真实验的准实验,当然这是对于相关变量的控制程度而言的,而前实验的控制程度更低,强调在完全自然条件下的研究,目的是为了识别自然存在的变量及其关系。在设计性实验的选材时,要考虑实验设计的控制程度,设计出不同控制程度的实验素材,使之具有不同的实验思想,以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针对性训练,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设计性实验教学体系 篇4

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计有其特定的阶段性要求, 小学, 特定对象, 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 单一的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是构成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的基础, 也是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计的重要元素, 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不仅重视对于单—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的设计, 但它更重视的是各个实践活动之间的整体联系, 它们共同服务于一个目标, 于多样中体现统一。另外, 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作为一种应用性的实践, 它能够具体体现语文活动课程理论和语文实践性学习方式理论的实际运用, 应该为当代语文教育新理论与师生教学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那么其结果应该是可操作性的行动方案。

二、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计的必要性

(一)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全面来临, 社会各界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正在日益加深, 同时, 崇尚国学的风潮在国内再度掀起, 也带动了教育界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中, 要求语文课程的设计应当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语文教育的特点, 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从而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意识, 并通过人文性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加深对语文学科的理解。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够通过人文性实践活动的设计来更加全面、充分的展示语文学科的内涵, 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 帮助学生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以达到语文教育促进学生价值整体发展的最终目的。

(二) 培养学生主动实践的重要途径

语文实践式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当前不少学生不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认为学语文没意思, 比如一提作文就头疼, 还有学生认为已学过语文, 早会了, 为此听语文课当然提不起精神。伴随着这种认识、态度、情绪、言行等的相互体验而形成对语文学科的排斥的心理状态。而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计将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主动实践兴趣与方法, 切实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当前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思想上轻视实践教学是小学语文实践活动顺利进行和有效落实的最大障碍。进行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对于各大教育机构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 需要面临的首要挑战就是克服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 从教育思想上重视实践教学。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念里, 小学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 没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这造成太多的教师多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使得学生的个人创造性难以发挥, 造成了孩子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极大的缺失, 自主学习能力持续下降, 变成了死记硬背的机器。虽然在新课改的要求中明确要求教师应该采取活泼生动的教学手段来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但在现实教学中, 仍然有很大部分的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 思想固化, 没有摆正自身的位置, 教师, 应当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导航者和辅助者, 而不是主宰者。由于长期受到传统固化教育思想的影响, 不少小学学校存在着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 对实践能力培养轻描淡写或重视不够, 对学生也只是重视学习的结果, 轻视学习的过程。从而在教育教学的思想意识上, 把理论教学和理论教学管理放在首位, 而轻视实践教学和时间教学的管理。

四、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的建立

(一) 理论与时间相结合的原则:

我们知道, 任何涉及活动都是从理论认识上的一种新的实践过程。小学语文课程实践系统的设计也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首先是上文所述的语文活动课程理论和语文实践性学习理论。我们开始在中小学语文的人类实践活动安排的考虑, 并认为中国人文实践系统设计教学的需要, 他们是小学语文课程实践系统的设计出发点。其次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和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小学语文课程实践系统的设计必须考虑的计划安排和实施过程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与法律的认知发展和技能形成一致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教材编写的理论。作为一种实践活动, 它还具有科学的范畴及其理论基础, 掌握设计理论是小学语文课程实践的系统设计的重要前提。

(二) 学科性原则:

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在活动内容上具有实践性, 在学习方法上具有多样性, 在学习功能上具有整合性。特别是活动内容应能正确处理好语文教学中各种矛盾关系, 对语文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新世纪是素质教育的时代, 是创新教育的时代, 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应该进行深入的改革与学科性方向的再度明确。在这个背景下, 继续贯彻过去流行的语文教学原则, 已不能适应新世纪语文教学的需要, 我们有必要对现有的语文教学原则进行适时的审思。如现行各版本的语文教材中的语文实践活动尽管主题各异, 形式有别, 但都把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作为重要的活动目标。这就从根本上抓住人文性实践活动的语文实践属性, 体现了现代人文价值观。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 在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计的构建方面, 客观上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在语文实践活动设计的过程中, 教师应做到坚持原则, 具体实施, 良好反馈等细节方面的问题, 并持之以恒。总之, 在素质教育体系下,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在小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基础上, 实现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协调发展, 是开展语文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可行思路。

参考文献

[1]张中原, 徐林样.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篇[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2]孔凡成.情境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教育评论, 2005, 1.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知识:1.领会伴性遗传的特点。 2.理解抗维生素D佝偻病。

能力:1.通过分析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2.举例说出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情感:通过学习,树立优生、关爱生命、关爱遗传病患者的意识。

学习重点:1.伴性遗传的特点。 2.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

学习难点:1.分析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 2.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我的课堂:

自学等级

一.情境导入:

二.课前预学:

1.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一种 遗传病,由显性基因 控制。

2.当基因型为 时,表现为女性患病;当基因型为 时,表现为男性患病。因此,女性患者一般 男性患者,但部分女性患者病症较轻。

3.生物界中,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两种,即 和 ,大多数生物是 ,而鸟类和蛾类是 ;前者的雌性个体由两条 的染色体决定,即 ,雄性个体由两条 的染色体决定,即 ;后者的雌性个体由两条 的染色体决定,即 ,雄性个体由两条 的染色体决定,即 。三.合作探究:

1.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

2.ZW型遗传方式的特点。

四.我的疑问:

五.归纳总结:

四.尝试解题

1.人类遗传病中,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甲家庭丈夫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妻子表现正常;乙家庭中,夫妻都表现正常,但妻子的弟弟患红绿色盲,从优生的角度考虑,甲、乙家庭应分别选择生育 ( )

A 男孩、男孩 B 女孩、女孩 C 男孩、女孩 D 女孩、男孩

2.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致病基因决定的一种遗传病,这种疾病的遗传特点之一是 ( )

A.男患者与女患者结婚,其女儿正常 B.男患者与正常女子结婚,其子女均正常

C.女患者与正常男子结婚,必然儿子正常女儿患病

D.患者的正常子女不携带该患者传递的致病基因

3.纯种芦花鸡(ZBZB)与非芦花鸡(ZbW)交配,产生F1,F1雌雄个体间交配,F2中雌性芦花鸡与非芦花鸡的比例是 ( )

A. 3:1 B.1:2 C.1:1 D.1:2:1

4.下图为甲、乙、丙、丁4种遗传性疾病的调查结果,根据系谱图分析、推测这4种疾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以及一些个体最可能的基因型是 ( )

①系谱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系谱乙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

系谱丙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系谱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②系谱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系谱乙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

系谱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系谱丁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

③系谱甲-2基因型Aa,系谱乙-2基因型XBXb 系谱丙-8基因型Cc,系谱丁-9基因XDXd

④系谱甲-5基因型Aa,系谱乙-9基因型XBXb 系谱丙-6基因型cc.系谱丁-6基因XDXd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5.当男性为抗维生素D佝偻病患者和正常女性结婚的后代中,女儿 ,儿子 。试画出其基因图解。

6. 鸡有芦花鸡和非芦花鸡,ZBW、ZBZB、ZBZb表现为芦花鸡,ZbW、ZbZb表现为非芦花鸡。某养鸡场为了提高产蛋效益,欲大量饲养产蛋母鸡,试问:可采用怎样的交配方式,对早期雏鸡就可以根据羽毛的特征将雌性和雄性区分开。要求写出其遗传图解。(提示:要根据羽毛区分雌雄,就要使后代的雌性个体中全为一种羽毛,雄性个体中全为另一种羽毛)

反思与积累:

过关检测(二)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减数分裂包括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 ②在次级精母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 ③着丝点在第一次分裂后期一分为二 ④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染色体数减半,DNA数不变 ⑤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 ⑥联会后染色体复制,形成四分体 ⑦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第二次分裂的末期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⑤ D.⑥⑦

2.某动物的卵巢中有10个卵原细胞,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可以形成的卵细胞和极体的个数分别是 ( )

A.10和10 B.10和40 C.40和120 D.10和30

3.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的细胞中.每个染色体与其DNA分子数之比是 ( )

A.1:2 B.:4 C.1:8 D.2:1

4.指出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共有的选项 ( )

A.纺锤体形成 B.着丝点分裂 C.联会 D.DNA复制

5.(多选题)右图所示为男性曲细精管横切面模式图,

表示由精原细胞(a)生成精子的过程。图中可能含有46

条染色体的细胞是 ( )

A.细胞a B.细胞b C.细胞c D.细胞d

6.右图是一个哺乳动物细胞的示意图,它属于 ( )

A.精巢中的细胞 B.受精卵

C.骨髓细胞 D.雄配子

7.若A和a、B和b分别是两对同源色体,下列哪四个精子来自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 ( )

A.Ab、Ab、ab、ab B.aB 、Ab、AB、ABC.Ab、aB、Ab、Ab D.AB、AB、aB、aB

8. 右图所示是某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的示意图。其中Y和y表示基因造成l号和2号染色单体上基因不同的原因是 ( )

A.染色体复制时发生了基因突变

B.1号和2号发生了交叉互换

C.同源染色体联会错误

D.基因发生了自由组合

9.下图中,横轴表示细胞周期,纵轴表示一个细胞核中DNA含量或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情况。请分析图示,表示有丝分裂中DNA含量变化、染色体数目变化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曲线分别依次是 ( )

A.④②①③ B.①④②③ C.④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某动物体细胞中含有38条染色体,该动物细胞处于四分体时期时,含有双链DNA的个数是 ( )

A.38个 B. 76 C.少于76个 D.多于76个

11.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之比为l:1的时期是 ( )

A.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 B.第一次分裂后期

C.第二次分裂中期 D.第二次分裂后期

12.[多选题]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每个基因通过控制一个蛋白质分子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

C.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每条染色体上都含有一个DNA分子

D.DNA分子中有特定遗传效应的双链片段被称为基因

13.某生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有92个着丝点,这种生物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有染色体数目最多是 ( )

A.92条 B.46条 C.23条 D.69条

14.在高等动物的某一器官中,发现了如图的细胞分裂图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甲处于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含有2个四分体

B.乙图中含有4个姐妹染色单体,无同源染色体

C.在丙图所示的时期,人的细胞中含有92条染色体,

92个姐妹染色单体

D.该器官一定是动物的精巢

15.下图的4个家族遗传系谱图,黑色是遗传病患者,白色为正常或携带者,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可能是白化病遗传的家系是甲、乙、丙、丁

B.肯定不是红绿色盲遗传的家系是甲、丙、丁

C.家系乙中患病男孩的父亲一定是该病携带者

D.家系丁中这对夫妇若再生一个正常女儿的几率是25%

16.豚鼠黑毛对白毛为显性,一只黑色雄豚鼠为杂合子,一次产生万个精子,同时含有白毛基因和Y染色体的精子有 ( )

A.2000万个 B.1000万个 C.:500万个 D.250万个

17.下图是人类一种遗传病的家系图谱:(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患者)推测这种病的遗传方

式是 ( )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C.x染色体显性遗传 D.X染色体隐性遗传

18.有关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从精原细胞到初级精母细胞的过程中DNA复制、基因加倍、染色体加倍

B.精原细胞的增殖是通过有丝分裂,精原细胞通过两次减数分裂产生了精子

C.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D.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19. 如右图是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该细胞有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是次级卵母细胞或是极体 ②该细 胞中1与2、3与4为同源染色体 ③该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1与2为一组,3与4为一组 ④该细胞中,如果1 是Y染色体,那么2也是Y染色体,3和4为常染色体

A.只有1种说法正确 B.只有2种说法正确

C.只有3种说法正确 D.四种说法均正确

20.人类先天性聋哑病(d)和血友病(Xh)都是隐性遗传病。基因型DdXHXh和ddXhY的两人

婚配,他们子女中表现正常的占 ( )

A.O B.25% C.50% D.70%

二.非选择题:

21.如图所示,甲 丙为某动物体内三个细胞的核DNA含量变化情况。据图回答:

(1)甲、乙、丙三图所代表的细胞发生的变化是甲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丙___________。

(2)甲图d—e和乙图d—e的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变化的不同点在于:甲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

(3)就丙图而言, b c的变化是由于______________;h—i的变化是由于____________ 。

(4)下列细胞所处的时期分别是:甲图中的b c:________;

乙图中的 c e:________。

⑸甲图中的c d相比,乙图中的c d段细胞分裂的显著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图表示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据图回答

⑴甲细胞处于___________分裂的________期,该细胞中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之比为___________,该生物所有正常体细胞中最多含有染色体____________条。

(2)B图动物细胞形成的子细胞有________种,该生物所有正常体细胞中最多含有染色体 ___________条。

(3)C图细胞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________, 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________。

23.下图是某种遗传病的系谱(基因 A对a是一对等位基因).请分析回答

⑴若Ⅱ7不携带该病的基因,则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若Ⅱ7携带该病的基因,则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该遗传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Ⅲ8与一位表现型正常的男性结婚.后代患病的几率为____________,患者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

24.如果假定的亲本是AA__和AAXY.如何解释下列后代基因型:

(1)AAXYY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A__Y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A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果蝇野生型和5种突变型的性状表现、控制性状的基因符号和基因所在染色体的编号如下表所示

注:①每种突变型未列出的性状表现与野生型的性状表现相同;②6种果蝇均为纯合子并可作为杂交实验的亲本。

请回答:。

(1)若进行验证基因分离定律的实验,观察和记载后代中运动器官的性状表现。选做杂交亲本的基因型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进行验证自由组合定律的实验.观察体色和体型的遗传表现.选作杂交亲本的类型及其基因型应是___________; 选择上述杂交亲本的理沦根据是___________表现为自由组合。

(3)若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得到基因型为VvXwY(长翅白眼♂)的果蝇,选作母本的类型及其基因型和表现型应是_____________,选作父本的类型及其基因型和表现型是____________

26.已知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X染色体上显性基因(A)控制的,血友病是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b)控制的。现有两对刚刚结婚的青年夫妇,甲夫妇的男方是抗维生素D佝偻 病患者,女方正常;乙夫妇双方都正常,但女方的弟弟是血友病患者(其父母正常)。请根据题意回答:

(1)写出下列个体的基因型:

甲夫妇:男_______________;女_____________

乙夫妇:男_______________;女_____________

(2)医生建议这两对夫妇在生育之前进行遗传咨询。假如你是医生:①你认为这两对夫妇的后代患相关遗传病的风险率是:甲夫妇后代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风险率为__________;乙夫妇后代患血友病的风险率为___________。

②优生学上认为,有些情况下可通过选择后代的性别来降低遗传病的发病概率。请你就生男生女为这两对夫妇提出合理的建议,并简述理由。

建议:甲夫妇生一个_________孩;乙夫妇生一个_____________孩。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节 伴性遗传(第一课时)

自我检测: 1-6 DACBDB

7.(1)XBXB XbY (2)XBXB XBY (3) XBXb XbY (4)XBXb XBY

8.因为母亲患病,必传h基因给儿子,则儿子必患血友病。 XdhY

9.略(注意遗传图解的格式)

雌性黑色 雄性黑色

第3节 伴性遗传(第二课时)

自我检测:1—4 CDCD

5.会患病 都正常 略(要求写出:亲本、子代基因型、子代表现性)

6.注意与XY型性别决定的区别,答案略

过关检测(二)

一.选择题:

1~5CDAD(ABC) 6~10ACABD 11~15 B(BC)BCB 16~20 CBCAB

二.非选择题:

21 (1)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2)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 着丝点不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开

(3)染色体复制 受精作用

(4)有丝分裂间期 减数第一次分裂

(5)分裂过程中有联会行为,并出现四分体

22 (1)有丝 后 1:1 8

(2)1 12

(3)交叉互换 重组

23 (1)X染色体隐性遗传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3)1/8 XAY

24 (1)在精子产生过程中,Y染色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不分开。

(2)在卵子产生过程中,X染色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不分开。

(3)在精子尝试过程中,Y染色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到该精子细胞中。

25 (1)VV×vv或DDdd

(2)③bbHH×⑥BBhh B、b和H、h为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3)②VVXwXw(长翅白眼♀)④vvX-Y(残翅♂)

26 (1)甲:XAY XaXa 乙:XBY XBXB或XBXb

化学实验探究性实验的设计 篇6

一、实验设计模式

(1)实验选题,明确目的。认真做好课堂演示实验,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化学课的演示实验都是具有相当的基础性、目的性、典型性、指导性的意义,教师要在熟悉教材和实验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好演示实验,一定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所需药品、操作步骤,并认真观察和记录现象,并经缜密思考,得出结论。教师必须用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去感化、影响学生。尤其要告诫学生不遵守实验规程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必要时可结合实验的正反实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示范,使之形成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同时,在演示实验中,不失时机的进行各个环节的启发,调动学生思维,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去总结。

(2)提出假设。根据已有的知识,对所研究的事物或现象作出初步的推测。针对探究性实验来说,提出假设就是根据实验内容、原理和收集到的资料,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的推论或推理。同一个实验可以多个假设,在探究过程中逐渐舍弃不合理的假设,向正确的结果逼近

(3)拟出方案。实验前利用掌握的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做出周密地、全面的计划和具体的设想,明确实验的题目,目的,原理,实验用品步骤,装置图以及注意事项,现象记录和结论

(4)验证、修订。实验者完成实验设计后,方案未必是最合理的最完美的,教师要进行指导,一起讨论新的实验设计方案

二、探究性实验内容

根据以上实验设计的知识对高中化学部分实验设计的探究

(1)在室温下,把铜片放入浓硫酸中,没有明显的反应现象。对此,甲认为这是铜在浓硫酸里发生钝化现象;乙认为室温下铜片放入浓硫酸中看不到明显的现象,主要是因为铜与浓硫酸在室温下反应速率很慢。

[分析]:如果铜发生钝化,则表面会覆盖致密的氧化物薄膜,一般情形下难于反应。

[实验设计]:在烧杯中放入一块铜片,再加入适量的浓硫酸,使铜片浸没在酸中,稍待片刻,用镊子取出,用水洗净铜片表面的酸液。将用浓酸处理过的铜片放入盛有硝酸银溶液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如果表面有白色的物质析出,溶液的颜色变蓝,说明铜在浓硫酸里没有产生钝化现象,乙的说法正确。如果表面没有白色物质析出,溶液的颜色也无明显变化,则甲的说法正确。

(2)加热稀氨水,溶液中的C(OH-)有什么变化?甲认为溶液中的C(OH-)增大,理由是NH3·H2O是弱电解质,在溶液中存在平衡:

NH3+H2ONH3·H2ONH+4+OH- ,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吸热的,当升高温度后,平衡就会向电离的方向移动,所以氨水中的C(OH-)增大。乙认为一般加热有利于电离,但氨水受热时反而不利于NH3·H2O 的电离,这是因为受热时氨易逸出,下列平衡:NH3+H2ONH3·H2ONH+4+OH-向左移动,使C(OH-)减小。

[分析]:C(OH-)改变可以由酚酞试液的颜色变化来判断。酚酞试液遇碱显红色,如氨水中的C(OH-)增大,则颜色变深;若氨水中的C(OH-)减小,则颜色变浅。

[实验设计]:在试管中注入滴有酚酞的氨水,并在试管口套上小气球(防止氨污染空气),加热,如颜色变浅,则加热使氨水中的C(OH-)减小,乙正确;如颜色变深,则加热使氨水中的C(OH-)增大,则甲正确。

(3)请结合所学知识设计实验,证实AlO-2结合H+的能力比CO2-3强,供选试剂:NaOH溶液、AlCl3溶液、CuSO4溶液、pH试纸、NaHCO3溶液、FeCl3溶液(仪器自选)。

①应选试剂;②操作要点;③能证明AlO-2结合H+的能力强于CO2-3的反应的原理的离子方程式。

[分析]:该实验为验证性实验,如果AlO2-2和HCO-3相遇时,生成 Al(OH)3白色沉淀,即可AlO-2结合H+的能力强于CO2-3

[解答]:①应选试剂:NaOH溶液、AlCl3溶液、NaHCO3溶液

②操作要点:①取少量的AlCl3溶液于试管中;②向试管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直至产生白色沉淀恰好全部消失;③向其中再滴入NaHCO3溶液至足量。

③离子方程式:AlO-2+HCO-3+H2O = Al(OH)3↓+CO3-2

经过以上几个例子这样既能掌握实验内容,又使学生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创新思维得以发展,知识视野得以拓宽,达到了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

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中教学中,无论是在程设置还是课程内容以及教材编排上,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教科书是基本的课程资源,就化学实验的编排而言,有实验、实验设计、科学探究、思考与交流、实践活动等形式,并且不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联系学生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对教材内容灵活处理,自主开发教具,有选择性的使用好教辅资料,有效的拓展和完善实验教学内容,补充教科书内容的不足。在对教材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灵活有效的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教师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不断收集证据,形成解释,通过相互交流、评价反思,提高学生对知识应用的水平和能力。

总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理性的思考,深深体会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前和今后化学教学中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时代的需要,是化学教育的新课题。因此,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当好主导,把握新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培养出具有综合努力和创新努力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人教版 ; 

设计性实验教学体系 篇7

最初,在未考虑结构弹性动力特征,也无详细的地震作用记录统计资料的条件下,经验性的取一个地震水平作用(0.1倍自重)用于结构设计。到了60年代,随着地面运动记录的不断丰富,人们通过单自由度体系的弹性反应谱,第一次从宏观上看到地震对弹性结构引起的反应随结构周期和阻尼比变化的总体趋势,揭示了结构在地震地面运动的随机激励下的强迫振动动力特征。但同时也发现一个无法解释的矛盾,当时规范所取的设计用地面运动加速度明显小于按弹性反应谱得出的作用于结构上的地面运动加速度,这些结构大多数却并未出现严重损坏和倒塌。后来随着对结构非线性性能的不断研究,人们发现设计结构时取的地震作用只是赋予结构一个基本屈服承载力,当发生更大地震时,结构将在一系列控制部位进入屈服后非弹性变形状态,并靠其屈服后的非弹性变形能力来经受地震作用。由此,也逐渐形成了使结构在一定水平的地震作用下进入屈服,并达到足够的屈服后非弹性变形状态来耗散能量的现代抗震设计理论。

二、现代抗震设计思路的形成

在当前抗震理论下形成的现代抗震设计思路,其主要内容是:

1.合理选择确定结构屈服水准的地震作用。一般先以一具有统计意义的地面峰值加速度作为该地区地震强弱标志值(即中震的),再以不同的R(地震力降低系数)得到不同的设计用地面运动加速度(即小震的)来进行结构的强度设计,从而确定了结构的屈服水准。

2.制定有效的抗震措施使结构确实具备设计时采用的R所对应的延性能力。其中主要包括内力调整措施(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和抗震构造措施。

现代抗震设计理念是基于对结构非弹性性能的研究上建立起来的,揭示在不同滞回规律和地面运动特征下,结构的屈服水准与自振周期以及最大非弹性动力反应间的关系。

60年代开始,研究者在滞回曲线为理想弹塑性及弹性刚度始终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对不同周期,不同屈服水准的非弹性单自由度体系做动力分析,得到了有关弹塑性反应下最大位移的规律:对结构自振周期T大于1.0秒的体系适用“等位移法则”即非弹性反应下的最大位移总等于同一地面运动输入下的弹性反应最大位移。对于结构自振周期T在0.12-0.5秒之间的结构,适用“等能量法则”即非弹性反应下的弹塑性变形能等于同一地震地面运动输入下的弹性变形能。当“等能量原则”适用时,随着R的增大,位移延性需求的增长速度比“等位移原则”下按与R相同的比例增长更快。由以上规律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以结构弹性反应为准,把结构用来做承载能力设计的地震作用取的越低,即R越大,则结构在与弹性反应时相同的地震作用下达到的非弹性位移就越大,位移延性需求就越高。这意味着结构必须具有更高的塑性变形能力。规律初步揭示出不同弹性周期的结构,当其弹塑性屈服水准取值大小不同时,在同一地面运动输入下屈服水准与所达到的最大非弹性位移之间的关系。也揭示出了延性能力和塑性耗能能力是屈服水准不高的结构在较大地震引起的非弹性动力反应中不致发生严重损坏和倒塌的主要原因。让人们认识到延性在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性。

之所以存在上诉的规律,应该注意到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一些相关特性。首先,通过人为措施可以使结构具有一定的延性,即结构在外部作用下,可以发生足够的非线性变形,而又维持承载力的属性。这样就可以保证结构在进入较大非线性变形时,不会出现因强度急剧下降而导致的严重破坏和倒塌,从而使结构在非线性变形状态下耗能成为可能。其次,作为非线弹性材料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结构将从弹性进入非弹性状态。在非弹性变形过程中,外力做功全部变为热能,并传入空气中耗散掉。我们可以进一步以单质点体系的无阻尼振动来分析,在弹性范围振动时,惯性力与弹性恢复力总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体系能量在动能、势能间不停转换,但总量保持不变。如果某次振动过大,体系进入屈服后状态,则体系在平衡位置的动能将在最大位移处转化为弹性势能和塑性变形能两部分,其中,塑性变性能将耗散掉,从而减小了体系总的能量。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在地震往复作用下,结构在振动过程中,如果进入屈服后状态,将通过塑性变性能耗散掉部分地震输给结构的累积能量,从而减小地震反应。同时,实际结构存在的阻尼也会进一步耗散能量,减小地震反应。此外,结构进入非弹性状态后,其侧向刚度将明显小于弹性刚度,这将导致结构瞬时刚度的下降,自振周期加长,从而减小地震作用。

随着对规律认识的深入,这一规律已被各国规范所接受。在抗震设计时,对在同一烈度区的同一类结构,可以根据情况取用不同的R,也就是不同的用于强度设计的地震作用。当R取值较大,即用于设计的地震作用较小时,对结构的延性要求就越严;反之,当R取值较小,即用于设计的地震作用较大时,对结构的延性要求就可放松。

目前,国际上形成并实行一套“多层次,多水准性态控制目标”的抗震理念。这一理念主要含义为:工程师应该选择合适的性态水准和地震荷载进行结构设计。建筑物的性态是由结构的性态,非结构构件和体系的性态以及建筑物内容物性态的组合。目前性态水准一般分为:损伤出现(damage onset)、正常运作(operational)、能继续居住(countinued occupancy)、可修复的(repairable)、生命安全(life safe)、倒塌(collapse)。性态目标指建筑物在一定程度的地震作用下对所期望的性态水准的表述。对建筑抗震设计应采用多重性态目标,比如美国的“面向2000基于性态工程的框架方案”曾对一般结构、必要结构、对安全起控制作用的结构分别建议了相应的性态目标一基本目标(常遇地震下完全正常运作,少遇地震下正常运作,罕遇地震下保证生命安全,极罕遇地震下接近倒塌)、必要目标(少于地震下完全正常运作,罕遇地震下正常运作,极罕遇地震下保证生命安全)、对安全其控制作用的目标(罕遇地震下完全正常运作,极罕遇地震下正常运作)。对重要性不同的建筑,如协助进行灾害恢复行动的医院等建筑,应该按较高的性态目标设计。

三、我国抗震设计思路与“多层次,多水准性态控制水准”抗震理念的比较

我国在学习借鉴世界其他国家抗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较为先进的抗震设计思路。其中大部分内容和现代抗震设计理念相符合,但是需要继续不断的完善。

我国规定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其具体分为二阶段设计,第一阶段设计是承载力验算,对大多数结构可只进行第一阶段设计,而通过概念设计和抗震构造措施来满足第三水准的设计要求。第二阶段设计是弹塑性变形验算,对特殊要求的建筑除进行第一阶段设计,还应进行薄弱部位的弹塑性层间变形验算并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实现第三水准的设防要求。通过对甲类、乙类、丙类这三类重要性不同的建筑,进行抗震设防分类,采取不同设防标准。而国际采用的“多层次,多水准性态控制水准”抗震理念,则更显多重性态目标的灵活性。

另外,目前对地震规律性的认识还不能定性的研究,随着科学水平的提高,通过间接方法的研究,相信结构抗震设计反应在规范的规定上会有相应的完善和突破。

摘要:建筑结构抗震的发展是随着人们对地震动和结构特性的认识不断深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随着建筑结构抗震相关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结构抗震设计思路经历了从弹性到非线性,从基于经验到基于非线性理论,从单纯保证结构承载能力的“抗”到允许结构屈服,并赋予结构一定的非弹性变形性能力的“耗”的一系列转变。“多层次,多水准性态控制目标”的抗震理念是随着人们在抗震设计思路上不断深入探索和认识中形成和发展起来。

关键词:性态控制目标,抗震设防目标,设计力延性准则,等位移法则,等能量法则

参考文献

【1】结构多维抗震理论.科学出版社

【2】结构抗震分析原理.地震出版社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疑问解答.中国建筑

【4】建筑结构抗震理论与方法.中国建筑

设计性实验教学体系 篇8

1 双语教学的定义和目标定位

双语教学是指高校部分专业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两种语言 (一般是英语和汉语) , 即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既是专业课的教学, 又涉及到通过专业课的双语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外语水平的问题, 它是一种跨学科的教学活动, 它不同于大学外语课程的教学, 而是专业课的教学采用非母语的讲授方式, 使专业课教学得到了不同层次上的升华。

双语教学的目标大致分为三个: (1) 知识目标, 即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认知。 (2) 语言目标, 即在非语言类学科中运用外语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 使学生能读懂该学科的外语资料, 并能用外语就该学科的问题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 (3) 思维目标, 即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 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地切换。在这三个目标中, 知识目标是第一位的。双语教学中“教学”是首要的, 其目的是学习专业知识。“双语”只能是“手段”, 是学习先进科技知识的桥梁。这一点必须与专业英语课区分。

2 双语教学的目的

王凤玉认为:“我国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目的是在保证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上, 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能力, 让学生及时了解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前沿动态, 与国外发达国家开展一些合作与交流, 加速高等教育与世界接轨, 培养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既有专业知识, 又有良好的双语表达能力的复合型人才。”[1]这是一种比较宏观的理解。由于各个专业有各自专业的特殊需求, 学生需要尽快阅读和参考本专业的外语文献, 在日益国际化的当今社会, 学生需要学会用外语撰写科研论文, 需要出席国际会议用外语进行跨文化言语交流。所有这些微观的需求形成国内高校双语教学的一个总目标, 在这一总目标之下又可划分出不同等级的长短期需求和目的: (1) 为学生提供专业外语术语。 (2) 为学生提供专业外语特殊表达法。 (3) 为学生熟悉国外教材的编排方式和专业知识编排的体系。 (4) 使学生学会用外语撰写科研论文或至少能够学会用外语撰写汉语论文的英文摘要。 (5) 随着国家加大对外改革开放的步伐, 国际联合办学模式越来越多, 双语教学可为学生奠定出国留学的必要基础。[2]

3 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3.1 双语教学的模式尚不成熟

双语教学给高校教师特别是外语水平不理想的教师的备课加重了负担, 而且双语教学需要更多的教学课时, 但实际教学过程中课时的安排未考虑此情况。有的教师在上双语课时纯粹变成的英文翻译课, 中文讲解一句, 英文翻译一句。这与双语教学的内涵不吻合。考核方式也尚未很好地体现双语教学的特色。双语教学的专业课虽然采用英文试卷, 但现实情况中学生答题时, 大部分用中文答题。

3.2 教师的英语专业水平欠佳

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了语言障碍, 当教师使用英语进行专业课教学时, 与中文不同的英语语法规则和逻辑顺序会直接影响学生已形成的理解习惯。特别是一些本身就非常抽象难懂的专业知识, 对学生来说已是课堂教学难点, 使用英语教学无疑会使学生感觉难上加难。因此学生容易产生烦躁情绪, 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学习自信心不足。

3.3 授课对象和规模安排不当

我们认为, 大一新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较差, 学生对专业知识知之甚少, 对大量专业术语不甚了解, 在大一草率开展双语教学可能弊大于利。学生应先加强专业外语的教学, 为大二起进行双语教学打好基础。不应提倡在大一开设双语基础课程, 因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对于没有进行英语强化的学生, 要在大一的基础课程开设双语教学。就应该选择英文基础较好的学生, 采取自愿的原则来开展。毕竟对相当一部分优秀的学生来说, 他们对双语教学有着强烈的愿望。[3]

3.4 双语教学基础要件尚不完备

目前高校双语教学教师还未能全面开展双语教学方法学研究, 出国培训机会屈指可数。国家虽然已投入不少的财力输送教师出国进行双语教学培训, 但从总体上看收效甚微。教师和学生都缺乏“双语教学”的实践经验, 教师受传统外语教学方法和测试要求的影响, 加上公共外语与专业外语之间差距较大, 教师缺乏有针对性的“双语教学”培训和交流机会, 只有少数学生具备接受“双语教学”的基础条件, 使双语教学举步唯艰。全国范围内的双语课程实践还未能形成真正值得示范推广的范例。同时, 英文版教材内容过于复杂繁琐, 有些内容与中国国情不相符合, 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和学习效果。原版专业教材价格昂贵, 图书馆中与专业相关的、反映学科前沿动态的进口参考资料更是寥寥无几, 无法适应双语教学的客观要求。

4 双语课程教学推广应遵循的原则

应该说, 高校大力推进双语教学的初衷是值得赞赏的, 但是如果在实施过程中, 必须根据客观实际进行, 否则好的初衷未必会有理想的结果。

4.1 实事求是, 循序渐进

目前双语教学在高校曾出现一窝蜂的上马, 纷纷开设出许多的双语教学课程, 特别在低年级时开设多门双语教学课程, 学生无法适应从高中到大学阶段的转变, 继而又要承受双语教学给他们带来的难度。根据对某高校某学院的调查, 90%的学生备有双语教学的教材相对应的中文教材进行对照学习, 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成本, 同时双语教学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4.2 宁缺勿滥, 强化培训

作为双语教学的教师, 他们必须要有扎实的英文听说功底和具有专业知识, 能够清晰理解和翻译讲解英文原版教材, “目前双语课教师的专业知识比较丰富, 英语阅读能力较强, 但口语水平普遍不高, 发音不准, 直接影响到双语教学的效果。双语授课教师的外语水平不高已成为众多高校推行双语教学的瓶颈, 尽快提高专业课教师外语口语水平已成当务之急。”[4]目前, 高校采取的许多措施来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 比如, 国家花大力气选派教师出国进行双语教学培训, 各种双语教学改革的课题立项以及组织教师技能大赛等, 但是, 提高双语教学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而是一个长期不懈的努力和全方位多管齐下的大工程。

5 高效双语教学的展望

开展和推进双语教学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日显迫切。实施双语教学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发展需要, 是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的外向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追求双语教学的过程中, 把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复合型人才作为高校的目的, 在提倡有的放矢的双语教学的目标体系指导下.循序渐进的开展双语教学, 从实际出发, 因材施教, 不断地进行积极的双语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一步一个脚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摘要:双语教学仍处于实验阶段, 对双语教学体系的分析、思考和构建应基于全面理解双语教学的目的、内涵、过程和模式, 理顺双语课程, 完善双语教学可持续发展性体系, 以期达到双语教学的预期效果。

关键词:双语教学,发展性,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凤玉.高校双语教学的展开与注意事项[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6 (6) :23-25.

[2]张明.高教发展与评估[J].2007 (3) :113-117.

[3]万源.高校双语教学的实践与展望[J].农业网络信息, 2007 (5) :176-180.

设计性实验教学体系 篇9

一、二氧化碳溶解性性质教学设计思路

1. 探究前进行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准备。

(1)教师。

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首先精心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课题,选题要根据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心理发展顺序和实验教学特点,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由易到难逐渐扩展和深入。

本课教学背景:学生在上次课中已了解了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及装置。初步了解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学生。

在实验前一周让学生收集一次性注射器、青霉素小瓶、一次性输液器、软质塑料瓶等若干。

(3)设计意图。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对本课给予期待。

2. 精心设疑,明确探究目标。

(1)教师。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疑,有了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思考、猜想、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要有一定难度,但不能超出中学教学目标,使学生凭已知去探究未知,利用已知去解除疑惑。本课设疑:同学们天天喝饮料,常识告诉我们在饮料中压入了二氧化碳,这说明了什么呢?为什么一些饮料商标上写碳酸饮料而不写二氧化碳饮料,这又说明了什么呢?明确探究目标:二氧化碳是否溶解于水,能否发生化学反应?

(2)学生。

学生生疑。在他们的意识中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进而导出本节课的探究问题,使学生在明确探究方向中激励创新动机。

3. 猜想与假设

(1)教师。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应有充分的估计,并事先想好引导对策。

(2)学生。

相互讨论。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另人的想法,善待批评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

4. 设计实验方案

(1)教师。

为学生作适当的指导;为其准备必要的仪器和药品;共同选择恰当的活动形式。

(2)学生。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大胆思维、讨论比划、尝试,力图设计多组装置,力求自己设计的装置有所创新。现实录课堂上讨论探究出的比较有创意的几组方案。

5. 实施实验方案

(1)教师。

在实验前启发学生多方面想问题,让学生独立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对实验多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养成独立实验的观念。在这一实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点是要提醒学生怎样验证二氧化碳是否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2)学生。

根据所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注意观察现象。

a组:左边注射器装有6ml水(滴加几滴石蕊指示剂),右边注射器充有5ml二氧化碳气体,中间用输液器连接。慢慢来回推动注射器,最后可见二氧化碳气体溶于水中,水溶液变红。

b组:注射器中充有6ml二氧化碳气体,下方玻璃小药瓶中装满水(滴加几滴石蕊指示剂)。先拉动注射器,再慢慢推动注射器,反复数次,最后可见二氧化碳气体溶于水中,水溶液变红。

c组:上方20ml注射器中充有二氧化碳气体,注射器头用胶帽密封,下方5ml注射器连接在活塞上里面装满水(滴加几滴石蕊指示剂)。轻推下方注射器,将水注入上方注射器中,会有喷泉现象发生,最后看到上方注射器中水溶液为红色。

d组:仪器为教师事先制作的多用实验管。20ml注射器中注入2ml澄清石灰水溶液,上方5ml注射器中先加入2—3粒大理石,小孔上下方各贴一小条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再用注射器注入1ml稀盐酸。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先使下方试纸变红,然后是上方试纸,最后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e组:软质塑料瓶中充满二氧化碳气体,向其中倒入约三分之一体积水(滴加几滴石蕊指示剂),盖上瓶盖。塑料瓶变瘪,瓶中溶液呈红色。

6. 交流评价

(1)教师。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在实验中的不同见解,哪怕是一知半解,都可能是学生在实验中的真正所得,从而达到在交流中增长知识和能力。

(2)学生。

通过交流方案,分析实验结果,自评设计方案的优缺点。(教师给予适当指导)之后,学生再实验、再交流。最后,师生共同确定一两个较好的设计方案,全体师生共同演示。

7. 归纳结论

(1)教师。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最后选出优秀的设计方案。

(2)学生。

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使他人采纳自己的主张,他们也可以学习如何倾听他人的见解,借鉴他人的观点以提高自己的认识。

二、教学效果与反思

设计性物理实验的教学研究 篇10

关键词:设计性实验,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按照教育部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理工科类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 已经规定了设计性或研究性实验学时在物理实验教学总学时所占比例不低于10%, 根据各学校的教学特点和需要, 设计性或研究性实验学时控制在25%上下。设计性或研究性实验体现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由基础性实验综合或拓展构成。通过设计性或研究性实验培养学生了解科学实验过程,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意识。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方式能适应现代物理实验教学的要求, 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促进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符合培养21世纪“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出色的科学实验能力和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长期以来, 我国大学基础实验教学基本上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 多年不变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与当今飞速发展的前沿科学新理论、新技术严重脱节, 陈旧落后的实验教学设备, 沿袭多年的传统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更是远远落后于科学技术进步的步伐。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相比有更大的灵活性, 实验手段多样, 实验过程差异性较大。这样, 对于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最终的教学目的。

一、设计性实验对学生不同层次能力的培养

基础性实验主要学习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学习仪器的使用、对基本测量方法的理解、误差和不确定度的理论知识掌握, 涉及到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等领域。设计性实验是根据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 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并且基本独立完成自己设计的方案的实验教学过程。通过设计性实验的锻炼, 使学生提高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 灵活掌握测量方法, 有效地分析误差理论。设计性实验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体现在:基本测量工具的使用及误差分析;完成设计性试验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实验过程的设计与总结;实验报告的撰写。基本测量工具的使用及误差分析主要体现在:基本的测量工具的使用, 如万用表、示波器、游标卡尺、温度计和分光计等常用测量工具的使用。根据不同实验的需要选测已经掌握的基础测量工具, 不仅要学会基本的操作, 而且要学会误差的产生和降低误差的方法。完成设计性试验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主要体现在:设计性实验大多是基础实验的扩展与提高, 这就要求学生灵活掌握基础实验, 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分析设计性实验的设计思路。在实验过程的设计与总结环节中, 学生要充分发挥身边的资源, 学会利用图书和网络等资源查找相关的资料, 解决遇到的问题。当一个实验完成后总结实验效果和实验经验,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学习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设计与操作完成后需要对实验进行总结, 也就是撰写好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不仅要包括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设计、数据记录和数据处理, 还应该包括误差理论分析和实验体会。通过一个设计性实验让学生充分享受实验的过程, 在学习中锻炼自己的实验技能。

二、设计性实验的调查

课前填写:

1.对于没有讲义的设计性实验你获取本实验信息的手段有哪些?

A.网络百度B.图书馆查阅资料

C.请教其他同学D.问老师

2.你认为自己独立完成的实验印象深刻, 还是同学之间合作完成印象深刻?

A.独立完成B.合作完成

3.你会使用万用表、示波器、电位差计、游标卡尺等基本实验仪器吗?

A.一点都不会B.会用一些基本功能C.比较熟悉

4.你认为设计性实验课前预习好, 还是上课给一段时间预习好?

A.前者好B.后者好

课后填写:

5.你认为教师在设计性实验当中有什么作用?

A.讲解整个实验过程B.重点讲解难点C.不讲解

6.快速阅读部分, 你能抓住难点部分阅读吗?

A.能B.不能

7.上课前半小时预习对你有帮助吗?

A.没有B.有帮助C.帮助比较大

针对不同专业的360位理工科学生, 对设计性实验的学习进行调查, 经过调查分析, 得出的调查结果对我们设计实验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调查表1发现有66.7%的学生采用上网方式进行资料查阅, 涉及到基本仪器的使用、基本物理量的计算等内容。利用我校建立的无线网络环境, 学生可以轻松地通过无线终端搜索需要的信息。这个调查结果提示教学需要不断创新, 学生需要经过设计性思考才能得出合理的设计思路。调查表2发现, 学生习惯通过小团队进行某一实验。压缩试验人数, 扩充单个实验学生数量也有利于教学效果。调查表3发现, 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对仪器的主要功能有一定了解, 但是, 具体到细节问题, 还是要提前查阅资料, 例如, 指针式万用表在测量三极管的过程中, 怎样区分基极、集电极和发射极这样的细节问题不是很清楚, 对涉及到的知识需要教师的指导。调查表4和5发现, 大多数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 但是预习的实验有限, 大多数学生预习时间集中在半小时以内。针对学生预习不足或是预习不充分的状况, 就需要指导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给予适当的讲解, 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上课效率。对于经常出现的问题要提前预防。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指导教师只做了相关实验仪器的使用说明, 调查表6发现, 快速阅读能够掌握实验的重难点, 也就是说, 对于不同学生存在的问题, 需要学生通过查找资料, 快速解决问题, 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根据实验指导材料快速找出解决方案。调查表7发现, 课前预习是对教学效果有帮助的。对于学生的设计性实验, 要求学生完成预习报告, 不仅能提高课堂授课效果, 而且, 能够制定不同的设计方案。有的同学, 在实验课上, 分别比较两种以上设计方案的实验效果, 这样的预习是有效合理的预习方案。

三、结束语

设计性实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激发了学生对实验学习和研究的动机, 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针对学生的实验习惯,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 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水平, 而且使学生在实验中有最大的教学收获。课前预习半小时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合理预习时间, 所以课前预习要求的能容不能太多太杂。上课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熟悉实验仪器也是必要的环节, 通过熟悉讨论基本的操作仪器, 对整个实验有一个清晰的设计思路。必要的教师讲解能够提高课堂效率。能够保障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教学课程要求。认真批改学生的实验报告, 特别是误差理论和数据处理, 能够使学生养成好的实验习惯。设计性实验由于教学方法灵活, 因此, 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也要相应地调整, 总结适合不同实验的教学模式是当今教学实验研究的热点。

参考文献

[1]龚亚新.发挥物理实验的教学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大学物理实验, 2008, (21) 4:114-116.

[2]白永国.浅议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改革[J].大学物理实验, 2008, (21) 4:111-113.

设计性实验教学体系 篇11

关键词: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高效课堂

一、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意义

1.提高素质教育效果

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理念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素质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初中生对自然界的很多事物处于一个好奇状态,有一些可以通过化学实验得到解决。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在课堂上提出并且做实验得出结论,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充满积极性,在实验中更加认真。我们可以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看出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这样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爱上课堂,提高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

2.实现高效课堂

学生的动力源于兴趣,高效课堂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为主,老师为辅,在学生兴趣发展的前提下更好地学习知识。传统化学的教学模式一直是老师说,学生听,老师告诉答案,少了学生自主思考的过程,如果一味地由老师说,学生被动地接受一个结果,往往在需要动手或运用时一片茫然。实验的意义在于自己动手、自主思考,对于实验的结果也会牢记于心,这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做实验时,老师只需要在一旁适时引导,学生便能自主完成步骤,这样转换了上课的主次,让学生为主,老师为辅,实现了高效课堂理念。

二、初中化学实验设计与教学

大自然许多有魅力的事情可以用化学实验还原,合理的设计化学实验,学生自己也能创造生活的美景。如何设计实验,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自发地愿意做实验,我们可以从这几点着手。

1.“魔术”的真相

我们都曾感叹魔术的不可思议,初中生更是对“魔术”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心理,针对一些运用化学知识表演的魔术在课堂上表演,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并让学生自己在实验中寻找答案。

如,在教学“Na的基本性质这一章”,如果直接和学生说Na可以与水迅速产生反应产生NaOH和氢气,学生一定对这堂课的印象不深。教师可以在上课时给学生观看魔术视频,当学生看到魔术师只是随手丢下一些东西在水里时,便产生烟雾,一定会好奇,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是否想知道魔术的真相,学生定会对此产生巨大的兴趣。在实验时,告诉学生这是钠与水相溶的化学反应,学生自己也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一点,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发地寻找答案。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好奇的特性多搜集一些运用化学知识表演的魔术,让学生自己去找寻“魔术”的真相。

2.把话语权交给学生

实验的意义在于自己动手可以加深印象,让学生自己向老师或者班上同学提出问题,自己动手做实验寻找答案对于学生也有满满的成就感。

如,在教学“磷的基本性质”时,恰好是清明节前后,上课前,学生对我说:“老师,我清明节祭祖的时候遇到了特别可怕的事情,我感觉看到了鬼,在山上有一团团飘着的火焰。”当然,世界上是没有鬼的,我对他说:“别害怕,在课堂上,你一定可以自己解决这个问题。”我让这位学生把故事讲给了班上同学,大多同学都毛骨悚然。我笑着问:“想不想以后不再害怕?那我们就在实验中找到答案吧。”通过实验,学生们知道这只是一种化学物质磷,在空气中燃点极低,会自发起火,而祭祖的地方更容易产生磷,学生知道了这些一直害怕的东西只是一种化学物质,便挺起了胸膛,告诉老师,以后再也不怕了。

生活中有一些化学物质会给学生造成错误的误导,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误导学生的概念,并通过实验,矫正学生这些概念,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在实验中得到解决。

3.在实验中增加难度

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实验可能提不起兴趣,觉得应付一下,草草了事就可以。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适当地在实验中增加难度并对学生说:“如果圆满地完成了老师设计的任务,就可以奖励小礼物一份”,这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好胜心,形成一种良性竞争,学生会对于一些简单的实验更小心谨慎,对于附加的任务,也会更用心的去完成。

如,在教学二氧化碳时,我给学生设计了任务,要求学生用不同量度的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石蕊试液进行比较。种类繁多,学生需要对每一次的实验做记录与比对,这样既让学生有一种“我一定能做完并做好”的心,又可以在这些基础的实验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实验源于生活,化学实验的大部分原理在生活中同样适用。化学教师应合理地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中提出并通过自主实验进行解决。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实验的乐趣,不需要老师要求都愿意通过实验解决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动脑能力,实现了高效课堂以学生为主的理念。

参考文献:

[1]郭玉杰.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及教学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1):173.

[2]徐健.中美两国高中化学教材中探究性实验设计的比较分析:以“铁生锈”为案例[J].化学教与学,2013(9):58-60.

实验教学中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探讨 篇12

实验教学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设计性与创新性, 是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高等院校为培养高能力、高素质, 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推进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建设, 有效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提倡学生在完成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知识的技能训练。近几年, 我们在开发、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和实验课堂教学设计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实验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一、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要点

根据当前高等教育的形式, 应该从以下方面做好工作:坚持以学生为本, 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模式和方法;提高实验课质量, 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的激情, 引导学生走上创新之路;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 实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改造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技术方法, 加强综合性、设计性与创新性实验;建立新型的适应学生能力培养的实验考核办法和实验教学模式。

二、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设计与教学实施办法

综合性实验的特征是:实验内容的复杂性、实验方法的多元性、实验手段的多样性、人才培养的综合性, 其主旨在于培养学生综合、系统、灵活地应用知识的能力。设计性实验的特征是:实验内容的探索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验方法的多样性, 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要结合实际应用, 具有真实性、可行性与应用性;实验项目中的知识点要有利于学生结合理论原理, 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下面是一个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实例。

1. 实验名称:

电子时钟。

2. 开设对象:

适用于本科自动化、本科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

3. 实验目的和要求:

由晶振电路经过分频产生1Hz标准秒信号准确计时, 具有时、分、秒数字显示 (23时59分59秒) ;具有手动校时功能;选做:整点报时。整点报时电路要求在每个整点前鸣叫五次低音 (500Hz) , 整点时再鸣叫一次高音 (1000Hz) 。

4. 实验内容和涉及知识点:

本实验要求设计一种电子时钟, 其功能要求可以实现分秒时周计时, 可以手动校时和整点报时。涉及到的知识点涵盖数字电子技术这门专业基础课程所应掌握的知识与机能。该实验项目具体涉及的实验内容有:数字钟的基本功能部分包含的实验内容有石英晶体振荡器、分频器、计数器、译码器、显示器、校正电路;数字钟的扩展功能 (选做部分) 的实验内容有整点报时控制电路、音响放大电路。

5. 指导和实施实验项目人员配置和实验项目开设的硬件环境。

实验项目人员配置:实验项目组由三位教师组成。有两位负责实验方案的确定, 实验的组织、实施与指导, 其中一位是有多年教学经验和科研经验的副教授, 另外一位是有多年实验教学经验和科研经验的高级实验老师。还有一位是具有创新研究能力、研究生学历的实验教师, 参与实验实施与指导。实验项目组能够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设计实验项目的内容, 能够很好地引导、启发和激励学生自主思考, 探索研究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能很好地调控各组各成员的实践活动, 并能给学生科学公正的实验评价。实验项目开设的硬件环境:我校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完全具备电子时钟实验所需要的硬件条件, 实验中心配备有足够的TKDZ-2型网络模型综合实验装置, 按二人组分配一套综合实验装置, 可以同时容纳四十余组。

6.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指导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实施方案应该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并学会将基本知识学以致用, 在体验与探究自然中不断成长, 在认识自我中不断完善。

(1) 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实施活动的关键。学生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 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 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 与学生共同展开探究过程。

(2) 教师要精心做好实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目标是使学生由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 在发挥教师课堂教学主导作用的同时,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大胆思考, 勇于探索、互相协作, 以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验中的各种困难。

(3) 实验项目要集中突出综合性、实用性与可行性。教师提出实验项目与实验要求, 没有现成的实验步骤和具体方法, 完全由学生自己动脑筋、自己设计、自己操作完成,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对于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老师积极引导, 支持和促进学生自主思考、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在课题的展开阶段, 实践教学主要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为主。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在互相讨论和共同探究中理解实验问题情境, 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采取多种引导方法和特别有效的评价方法, 鼓励学生探索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案,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探索创新能力, 强化学生的探究协作能力。

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特色及教学效果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验的实施过程中, 鼓励学生使用课本以外的资源, 学生之间开展协作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 为将来从事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

上一篇:交通土建工程监理工作下一篇:风险评价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