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抗精神病药

2024-08-24

新型抗精神病药(共9篇)

新型抗精神病药 篇1

摘要:目的 了解医院2013-2015年抗精神病药的应用情况及动态趋势。方法 对医院2013-2015年使用的抗精神病药的品种、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及日均费用(DDC)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医院抗精神病药物销售总金额及总用药频度逐年上升,其中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使用金额和用药频度增长幅度明显,奥氮平销售金额增幅最大,利培酮用药频度连续3年最高。结论 医院抗精神病药用药基本合理,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得到精神科临床广泛使用,成为精神疾病药物治疗的主要药物。

关键词:抗精神病药,用药金额,用药频度,日均费用

精神分裂症(Sch)属常见、严重的精神疾病之一,以基本感知、思维、情感及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疾病[1,2]。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以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为主[3],结合支持性心理社会康复治疗等其他治疗方式。如何选择疗效确切、价格合理、不良反应小、复发率低的抗精神病药,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半个多世纪以来,抗精神病药物的研发取得重大进展。笔者现对我院2013-2015年抗精神病药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估其使用特点和动态趋势,旨在为精神专科医院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我院2013-2015年抗精神病药品出库数据,重点统计销售金额,使用数量等。

1.2 限定日剂量(DDD)参照药品说明书,《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4]《新编药物学》(第17版)[5]。

1.3 用药频度(DDDs)

该药年销售总量/该药的DDD值,该值可反映不同年度的用药动态和临床用药趋势,DDDs越大,说明该药的使用频率越高。

1.4 日均费用(DDC)该药年销售金额/该药的DDDs,DDC的变化反映用药费用的趋势。

2 结果

2.1 抗精神病药销售金额及构成比排序

2013-2015年度我院抗精神病药品销售金额及构成比,见表1。2013-2015三年销售总金额排序前三位药品均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分别是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占销售总金额76.5%。而典型抗精神病药舒必利、氟哌啶醇增长相对稳定,排名后3位分别是氯丙嗪、奋乃静、硫必利。

2.2 抗精神病药DDDs,DDC排序

2013-2015年度我院抗精神病药DDDs、DDC及排序,见表2。提示2013-2015年DDDs排名前五位的抗精神病药分别是利培酮、氯氮平、舒必利、喹硫平和奥氮平,其中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利培酮均排名第一位,其他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奥氮平、喹硫平和氨磺必利的DDDs也有不同程度上升,而典型抗精神病药如舒必利排名有所下降。

日均费用(DDC)反映药品价格水平,见表2。2013-2015年间,因药品价格政策的调整,低价药品如氯氮平、氯丙嗪等日均费用有所提高,其他药品日均费用均逐年降低。2013-2015年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氯氮平DDC有所增长,其余都呈下降趋势,典型抗精神病药氯丙嗪DDC有所增长,其他典型抗精神病药的DDC相对比较稳定,价格便宜波动不大。

3讨论

抗精神病药主要分为典型抗精神病药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两大类,典型抗精神病药主要包括:吩噻嗪类的氯丙嗪和奋乃静,硫杂蒽类的氯普噻吨等,丁酰苯类的氟哌啶醇等;苯甲酰胺类的等的舒必利,氨磺必利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主要包括二苯二氮类的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等,苯丙异恶唑类的利培酮,齐拉西酮;二苯丁基哌啶类的五氟利多;其他类阿立哌唑等[6]。由表1、表2数据可见,我院抗精神病药年销售金额逐年上升,2014年和2015年抗精神病药的销售金额比2013年分别增长21.4%和32.4%,增幅十分明显,说明大家越来越关注自己的精神健康。由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于改善阳性、阴性症状、情感症状及认知功能缺有良好效果,同时较少产生椎体外系不良反应,能极大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得到医师的广泛认可[7]。

奥氮平属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系噻吩苯二氮杂艹卓类五羟色胺/多巴胺(5-HT/DA)拮抗剂,与5-HT2受体的结合力强于与D2受体的结合力,且选择性作用于中脑边缘多巴胺能通路。且奥氮平对各种多巴胺受体未选择性,与氯氮平有相似药理特性,每天1次,方便服用,患者服药依从性较好。该药在我院使用金额连续三年位居榜首,DDDs也由2013年的排名第5位上升到2015年的第2位。

氯氮平在2015年度价格上调,导致2015年该药使用金额增长迅速,氯氮平DDDs增长平稳,但DDDs排序已从第2位下降到第4位,表明在抗精神病药中所占比例已逐渐降低。这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医疗保险体系建立已及人们精神卫生知识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注重生活质量有关[8]。由于氯氮平价格低廉,且疗效确切,仍被临床广泛使用。

利培酮是一种苯乙恶唑衍生物,属于选择性单胺能拮抗剂,对5HT2受体。D2受体平衡拮抗剂,α1及α2受体和H1受体亲和力高,对其它受体也有拮抗作用,但较弱。利培酮对控制精神分裂症发作疗效确切,且对于未接受过抗精神药治疗的首发精神分裂症年轻患者具有明显优势。从表2中可以看出,利培酮药物使用频度DDDs连续三年保持第一位,作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品,日均费用相对偏低,受到医师和患者的青睐。

综上所述,近三年,我院抗精神病药物使用金额及用药频度逐年上升,其中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使用金额和用药频度增长幅度明显。因药品价格政策的调整,低价药品日均费用有所提高,其他药品日均费用均逐年降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因其疗效确切,不良反应相对较轻,得到临床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Mueser KT,Mc Gurk SR.Schizophrenia[J].Lancet.2004,363(9426):2063-2072.

[2]沈渔邨.精神病[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74-579.

[3]Kane JM,Marder SR.Schizophrenia:somatic treatment[J].Comprehensive textbook of psychiatry,1989,5:777-792.

[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5]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46-265.

[6]郭奕,孙旺强.我院2010-2012年住院患者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分析[J].天津药学,2013,25(6):22-25.

[7]姜淑珍,占海燕,罗骞.我院2009-2011年抗精神病药应用分析[J].江西医药,2013,3(48):244-246.

[8]王玉娉.2009-2011年商丘市第二人民医院抗精神病药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2,12(11):981-983.

服抗精神病药,人会变傻吗 篇2

老黄得精神分裂症后,在妻子的陪伴下去专科医院门诊看病,一直坚持服药治疗,他妻子为了省事省钱,按医院开的药,自行购买服用。他先后服用过氯丙嗪、奋乃静、氟哌啶醇、氯氮平等抗精神病药物。两年前,老黄的妻子发现他的面部表情呆板得像“傻子”一样,她害怕他会像横路敬二那样变“痴”、变“傻”,于是,擅自停止给丈夫服药。不料,停药后不久,老黄的病情就开始恶化,无奈,只好住进精神病医院。

医生告诉老黄妻子:“服抗精神病药物其实不会使人痴呆,他表现出来的面部表情变化、四肢肌肉僵硬等看似‘痴’、‘傻’的症状,只是药物的副作用。”

看到老黄妻子疑惑的样子,医生进一步解释说:“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部位主要在大脑,药物除了能起到缓解或减轻精神症状的作用以外,还有一些影响神经系统的副作用。有些患者家属由于对这些副作用认识不够,常常误认为是服药使患者变‘痴’、变‘傻’了。”

老黄妻子忍不住问:“既然抗精神病药物有如此副作用,为什么还要精神病患者坚持长期服用呢?”

医生点点头,耐心地解释说:“实际上,抗精神病药物的这些副作用与其缓解或减轻精神症状的作用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也是暂时的、可逆的。而且,随着精神病病情的好转,在医生指导下药物剂量可以逐渐减少,副作用就会越来越小。如果家属因为药物的副作用而担心患者会变‘痴’、变‘傻’,擅自让患者停药或中断治疗,只会使患者的思维更加紊乱,直至他们‘精神衰竭’,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老黄妻子又问:“那么日本电影《追捕》中横路敬二为什么在服用抗精神病药后变‘傻’了呢?”

医生:“大概是出于剧情的需要,将故事情节做了一定的虚构和夸张。”

老黄妻子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

服抗精神病药后常见的“问题”

由于抗精神病药有一定副作用,所以服用后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有时还比较严重,因此,必须懂得正确的处理办法。

问题之一:发生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服药早期可出现心率加快或减慢、口干、便秘、排尿困难等。

处理办法:去医院接受医生的对症治疗。

问题之二:出现药物性震颤麻痹。患者面部表情呆板缺少变化,医学上叫做“面具脸”。四肢和躯干的肌肉僵硬,活动时动作缓慢笨拙,走路时迈不开步子,上下肢静止不活动时有震颤,手指出现“搓丸样动作”。

处理办法:一旦发现这种情况,要及时就医,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盐酸苯海索(安坦)治疗。

问题之三:静坐不能。患者服药后脑子清楚多了,胡思乱想减少了,但常心烦意乱,坐立不安,虽经劝说,还是要不停地起立和来回走动。

处理办法:出现这种情况后,立即去医院,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减少抗精神病药物剂量,服用盐酸苯海索和苯并二氮类药(地西泮及其衍生物)。

问题之四:出现急性肌张力障碍。患者出现歪脖子,即头转向对侧,或两个黑眼珠往上转,只露出眼白的现象,医学上叫“胸锁乳突肌痉挛”和“动眼危象”。

处理办法:一旦出现肌张力障碍,就应及时就医,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盐酸苯海索和注射氢溴酸东莨菪碱。

问题之五:血常规检查发现中性粒细胞明显下降。有些患者服用氯丙嗪或氯氮平时,会发生中性粒细胞下降,可导致抵抗力下降,增加感染机会。

处理办法:开始治疗的第一个月,每月检查血常规一次,以后根据服药时间的长短和化验结果,可以适当延长,并接受相应的治疗。

问题之六:药物性皮疹。轻者头面、颈部及手背等暴露部位的皮肤充血潮红,有小丘疹。严重时,颜面、躯干、四肢可出现大面积皮肤潮红和斑丘疹,并伴有高热。

处理办法:发现轻度皮疹后,应避免在阳光下长时间暴晒,暂停服抗精神病药,并服用抗过敏药。如皮疹范围增大,并伴有高热,则应立即就医。

问题之七:出现恶心、呕吐、厌食和巩膜黄染等症状,可能出现药物性肝炎。

抗精神病药与代谢综合征 篇3

1.1 定义

代谢综合征定义为腹围男性>102cm, 女性>88cm, 甘油三脂≥150mg/dL,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男性<40mg/dL, 女性<50mg/dL, 血压≥130/85mmHg和空腹血糖≥100mg/dL。代谢综合征的出现与体重增加、糖尿病和高血脂症的出现相一致。

1.2 诊断标准

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1]:必须具有体重增强, 同时还要具备高血压、糖代谢或脂质代谢异常中任何两项。

体重增加定义: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 将体重增加定义为比原体重增加7%以上。只有当体重增加到超重和肥胖时, 才会增加内科疾病发生率, 而超重和肥胖需用体重指数计算, 体重指数=千克体重÷米身高的平方, 体重指数在18.3~24.9kg/m2为正常, 25~29.94kg/m2为超重, 30kg/m2以上为肥胖。

新发糖尿病诊断标准:符合下列一条即可考虑为新发糖尿病: (1) 空腹血糖≥126mg/dL, 随机血糖≥200mg/dL或糖化血红蛋白增高; (2) 出现酸中毒或酮症; (3) 内科医生给病人使用了抗糖尿病药。

血脂异常:包括甘油三酯 (>1 5 0 m g/d L) 、高胆固醇 (>200mg/dL) , 极低密度脂蛋白降低 (>40mg/dL) 。

2抗精神病药物引起代谢综合症机制

抗精神药物引起代谢综合征的原因现认为主要是体重增加使血糖升高, 胰岛素耐受性增加而引起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高血压等。

2.1体重增加机制

抗精神药引起体质量增加的具体作用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Hermids T[2]推测可能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涉及到药物的种类和剂量、服药时间、药理机制、个体遗传素质、神经内分泌异常、营养和代谢以及病程、性别年龄等诸多因素。抗精神病药并非通过单一的途径导致肥胖的。药源性高催乳素血症引起的胰岛素敏感性的改变, 性腺、肾上腺类固醇激素分泌失衡以及食欲增加可能是大部分抗精神病药致肥胖的普遍途径。直接刺激与进食有关的神经元可能与药物对胺能受体的作用有关 (特别是5-羟色胺和组胺能受体) , 这也许是新型抗精神病药影响体重的重要途径。抗精神药药理研究推测体质量增加可能与组胺 (H1) 、5-羟色胺2C (5-HT2C) 、多巴胺 (DA) 受体阻断, 以及镇静、高催乳素血症、活动减少有关。

2.1.1

药物的抗5-HT2C、组胺H1、α1肾上腺素、乙酰胆碱M1受体性能比抗多巴胺D2受体性能的比值越大, 体重增加越明显。药物的拟5-H T 1 A, 受体性能比抗多巴胺D2受体性能的比重越大, 体重增加越明显。因为抗多巴胺D2受体是抗精神病阳性症状的决定因素, 如果上述比值越小, 抗精神病药在有效剂量时引起体重增加的可能性就越小。氯氮平抗5-H T 2 A受体、5-HT2C受体、H1受体、α1受体和M1受体均比抗多巴胺D2受体强, 而拟5-HT1A受体性能与抗多巴胺D2受体强度相似, 在所有抗精神病药中体重增加最明显。在抗精神病药中, 体重增加由重到轻依次为氯氮平、奥氮平、甲硫哒嗪、氯丙嗪、喹硫平、利培酮、氟哌啶醇、氟奋乃静和齐拉西酮。当体重增加后, 代谢也随之增加。增加的代谢能消耗掉过多的摄入能量, 这时体重稳定在同一水平。抗组胺H1受体增强是体重增加的主要原因。抗组胺H1受体效应引起多吃、多饮、多睡和体重增加。第二代抗精神病药阻断H1受体的效应由强到弱依次为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和齐拉西酮, 这与它们引起体重增加的强度完全一致, 看来阻断H1受体是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引起体重增加的关键性机制。抗精神病药阻断H1受体的效价由高到低依次为氯氮平、奥氮平、氯丙嗪、喹硫平、甲硫哒嗪、氟奋乃静、利培酮和氟哌啶醇。另外, 抗多巴胺D2受体效应也引起多吃多睡。苯丙胺拟多巴胺能, 引起厌食、失眠, 继之体重减轻, 而抗精神病药阻断多巴胺D2受体, 引起轻度多吃多睡和体重增加。

2.1.2

体重增加除认为与组胺H1、5-HT2A等受体有关外, 还推测与调节食欲的激素和脂质代谢异常有关。食欲受食欲调节神经网络 (appetite regulation network, ARN) 的调控, 下丘脑是整合各种食欲调节信号的中枢。下丘脑分布着几个调节摄食的区域, 这些区域构成复杂的调节环路, 形成食欲调节神经网络, 共同维持能量代谢的平衡。它包括腹内侧核、背侧核、室旁核、外侧区和弓状核, 是“网络调控中心”, 具有生成和接受“信号”的功能, “信号”是食欲调节因子包括食欲促进因子、食欲抑制因子如瘦素和其它相关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及组胺。食欲调节因子通过下丘脑A R N的调控, 维持着机体内动态能量平衡, 任何一个环节受损, 都有可能导致食欲亢进或厌食, 抗精神病药影响食欲调节因子引起下丘脑调控功能紊乱导致肥胖。当然, 药源性肥胖的发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与遗传、中枢神经异常、内分泌功能紊乱、代谢、营养因素密切相关。

2.1.3

目前对瘦素的研究于进一步揭示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对体质量增加的作用机制具有意义。在下丘脑, 瘦素通过与其特异受体结合发挥其生理功能, 即降低食欲和增加机体能量消耗, 从而对体质量平衡进行调节。

2.2血糖升高机制

引起血糖增高的发病机制有多种解释:抗精神病药致血糖调节紊乱的可能机制包括, 引起胰岛素抵抗;抑制组织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影响血糖调节中枢以及继发于抗精神病药所致体重增加等。Haupt DW[5]认为可能与传统抗精神病药抑制下丘脑D A受体及5-H T受体有关, 也不能排除药物本身对血糖运转的干扰。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对5-H T 1 A受体的拮抗作用可能会减少胰岛β细胞对血糖的反应, 从而导致糖代谢异常;另外高效价药能拮抗下丘脑H1受体, 引起食欲增加导致肥胖, 也是高血糖症可能的发病机制。

氯氮平至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包括: (1) 年龄:Henderson等[4]应用比例风险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大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大; (2) 种族、糖尿病家庭史、肥胖、饮食因素、体育活动少和氯氮平日剂量 (剂量大似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关) 。

2.2.1体重增加引起血糖升高

体外研究发现, 氯氮平能增加胰岛素β细胞的基础胰岛素释放, 提示氯氮平能直接刺激胰岛素释放。升高的胰岛素能抑制脂肪分解, 通过低血糖效应增加食欲, 导致体重增加。当体重增加后, 脂肪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 血糖升高。

2.2.2非体重因素引起血糖升高

体重增加不能完全解释糖尿病的发病原因。许多病人出现高血糖时并无明显体重增加, 提示尚有体重增加以外的因素在起作用。氯氮平对糖代谢的影响可能与胰岛素抵抗、对多巴胺和5-H T递质系统的拮抗、对组织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抑制或患者存在的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有关系, 此外, 精神分裂症患者本身可能存在血糖代谢的异常。 (1) 氯氮平引起高脂血症, 而高脂血症引起胰岛素抵抗, 导致高血糖症; (2) 氯氮平抑制神经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 (3) 溴隐亭激动下丘脑多巴胺能, 降低血糖, 而氯氮平阻断多巴胺能, 因此升高血糖; (4) 氯氮平阻断5-HT2A受体, 升高血糖; (5) 氯氮平阻断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突触前膜上的α1受体, 增加去甲肾上腺素释放, 升高血糖; (6) 氯氮平阻断下丘脑外侧核的胆碱能受体, 升高血糖。而氯丙嗪等可以抑制胰岛素分泌, 导致血糖升高和尿糖阳性。

2.3高血脂症机制

血脂的升高与体质量增加有关。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中以氯氮平和奥氮平引起的高脂血症最明显, 其次是奎硫平和利培酮, 齐拉西酮最小。氯氮平增加体重最明显, 而体重增加与高血脂症相关联, 故氯氮平也可引起高血脂症。

2.4高血压机制

2.4.1

氯氮平等通过阻断α1受体而引起NE脱抑制性释放增加, 激动突触后膜α1受体, 引起血管收缩, 血压升高。

2.4.2

体重增加, 增高高血压发生率

2.4.3

高催乳素血症降低雌激素水平, 引起一氧化氮显著减少, 一氧化氮能明显舒张血管, 且高催乳素血症引起水、钠、钾潴留, 加重高血压。

3 代谢综合征的副反应

在18岁后的20年间, 体重增加5kg以上能增加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危险性, 甚至在起初很瘦的人群中也是如此。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利培酮的肥胖、糖尿病和高血脂症危险性为中度, 比氯氮平、奥氮平轻, 但比齐拉西酮和阿立哌唑为重。

3.1 体质量增加

现已明确[5], 超重和肥胖不仅与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症、2型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多种健康问题相关, 而且对个人生活质量也构成一定妨碍。体重增加与过度镇静、锥体系反应是导致维持治疗中断的最为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英国精神医学研究院的处方指南[6]将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体重增加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危险性最高, 包括氯氮平和奥氮平;第二等级的危险性中高, 包括佐替平和硫利哒嗪;第三等级危险性中度, 包括利培酮、氯丙嗪、喹硫平;第四等级危险性低度, 包括阿立哌唑、氟哌啶醇、齐拉西酮。

3.2 高血压

肥胖增加交感神经张力和血浆高血压蛋白原酶活性, 易患高血压。肥胖者的高血压患病率是非肥胖者的4倍, 减肥后17%的病人高血压缓解。

3.3 糖尿病

肥胖导致血浆胰岛素水平相对降低, 引发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肥胖者的糖尿病患病率是非肥胖者的28倍, 减肥后61%的病人糖尿病缓解。有学者认为,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中氯氮平和奥氮平升高血糖的风险最大, 奎硫平次之, 阿立哌唑、利培酮、齐拉西酮最小[7]。对服用风险大的药物如氯氮平治疗的患者应每6个月进行1次糖尿病及血脂异常的普查, 应用空腹血糖测定。

3.4 高血脂症

肥胖者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 高脂血症能抑制白细胞的杀菌能力, 故肥胖者易患感染性疾病;促进胆固醇沉积, 故易患动脉粥样硬化症和胆石症, 减肥后血脂随之下降。

3.5 缺血性中风

肥胖者通过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易患缺血性中风。已知女性18岁以后体重增加20kg以上者, 将来的中风相对危险性 (即暴露人群与非暴露人群的发病率比值) 为2.28。

3.6 冠心病

肥胖通过增加全身脂肪体积而增加心脏负荷, 通过增加心内脂肪体而压迫心肌纤维, 能过衰减躯体活动而减少心肌侧支循环, 再加上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这些不利因素, 故易患冠心病。中年肥胖男性的冠心病是正常人的2倍。减肥后冠心病改善。

3.7 其他

超重和肥胖加重了骨骼的负荷, 易患应力性关节炎;通过增加绝经女性的雌激素水平而易患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通过高蛋白饮食增加尿酸而易患痛风;通过高脂肪、高糖和低纤维饮食而易患结肠癌;通过胸腹部大量脂肪沉积而易患通气不良结合症;通过腭部组织肥大而易患睡眠暂停综合征。

4 应对策略

应对接受抗精神病药的患者的体重、血糖、血脂水平进行常规检测以便于临床个体化治疗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4.1 体重增加

氯氮平等在治疗头10~20周内体重增加最明显, 故在治疗早期, 病人一旦食欲增加, 就需立即干预, 主要是行为治疗, 不得已时换一种抗精神病药。只有当体重指数≥27kg/m 2伴肥胖并发症时, 或体重指数≥30kg/m2不伴肥胖并发症时, 才需使用药物减肥。因为药物减肥一旦使用, 需长期维持, 停药则体重多半反弹, 故宜慎用。GreenbergI等[8]认为肥胖的治疗包括饮食疗法和躯体锻炼、食欲减退剂、抗血高催乳素药物等;对有肥胖易感因素者, 应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包括适当的饮食和体育运动, 适当的药物等, 旨在对抗抗精神病药所致的胰岛素阻抗和高催乳素血症引起的性腺—肾上腺类固醇分泌失衡。首先要指导患者设定治疗目标, 一般来说, 可以接受的、安全的目标是每周使体重减轻0.5%~1%。具体措施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轻至中度肥胖主要采用非药物治疗, 基本措施包括限制饮食、运动治疗、行为治疗等, 也可采用中医中药治疗;Greenberg I等[8]认为对严重肥胖患者可考虑药物治疗, 可试用氟西汀、舍曲林等[8]。一般处理如下:

4.1.1 行为治疗

(1) 节食:节食时每日能量限制在5016~7524kJ之内, 低脂 (<25%的脂肪) 、高纤维 (叶菜类蔬菜) 饮食能增加饱胀感, 降低美味性, 从而降低能量摄入;低脂、高糖类饮食体积小, 能减轻饭后嗜睡感, 从而改善依从性。 (2) 锻炼:单纯节食效果不好, 锻炼能减少脂肪, 增加肌肉, 维持体重减轻。可行方法是每天上、下班各走20min, 肥胖女性更适合举重锻炼。尽管行为治疗有效, 但难以坚持, 其中监督力度在维持疗效中起决定性作用。

4.1.2 换药

换一种体重增加效应较轻的抗精神病药, 如氯氮平换成齐拉西酮或阿立哌唑, 就不再明显增加体重;或加一种体重增加效应较轻的抗精神病药强化, 如氯氮平减量并加用喹硫平强化, 也能减轻体重。

4.1.3

由抗组胺H1受体效应引起的体重增加可用药物治疗: (1) 尼扎替丁:是一种H2受体拮抗剂, 通过增加缩胆囊素, 将饱胀感信号传入大脑, 或通过抑制胃酸分泌, 导致食欲减退, 减轻体重; (2) 二甲双胍:使胰岛素抵抗的病人增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从而降低血糖, 治疗2型糖尿病, 也可作为减肥药, 主要是增加血糖的利用达到减轻体重。

4.1.4 食欲抑制剂

包括西布曲明和托吡酯, 西布曲明是获FDA批准的减肥药, 通过回收阻断而增加5-痉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 引起厌食。托吡酯 (平均180mg/d) 比安非他酮缓释剂 (平均250mg/d) 明显减轻体重, 分别减轻5.8kg和1.8kg。

4.1.5 抑制吸收药

奥利司他是获FDA批准的另一种减肥药, 通过抑制胰和胃脂化酶而部分阻断脂质的肠吸收, 减轻体重, 但它自己并不被吸收, 故不会恶化精神病症状。

4.1.6 产热药

三碘甲腺原氨酸只增加蛋白分解, 但不增加脂肪分解, 故达不到减肥目的;吸烟通过增加NE能而减轻体重, 但增加肺癌和冠心病发病率;瘦素能抑制脑调解的进食行为, 在极高剂量[0.3mg/ (kg·d) ]时才减轻体重, 但中等剂量[0.13mg/ (kg.d) ]时无此效应。

4.1.7 肌肉合成药

增加1kg肌肉, 需增加耗能209kJ/d, 故肌肉合成药是间接的产热药。有雄激素和生长素两种:雄激素用于成年低性腺男性、青春发育期提前的男性或妇女;生长素能减少腹部脂肪, 但因价格太贵, 故使用受限。

4.2 糖尿病

4.2.1监测高血糖症状表现为“三多一虚”, 即多饮、多食、多尿和虚弱。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测空腹血糖。加拿大临床实践指南 (1998) 推荐, 有糖尿病危险因素的病人如肥胖、高密度脂蛋白低下 (≤35mg/dL) 或禁食甘油三酯水平升高 (>2.8mmol/L) 者, 应每1~3年查1次禁食血糖。ADA推荐以稳态血糖和餐后2h血糖作为糖尿病和糖耐量受损的筛查和诊断标准。国外研究者推荐[9]:患者应用抗精神病药前后或换药时监测空腹血糖并进行年度空腹血糖筛查, 对于具有糖尿病风险因素的患者推荐在治疗起始时进行OGTT检查, 之后每3~6个月复查一次空腹血糖, 并应同时监测体重和血脂。葡萄糖耐量减低是指空腹血糖正常, 而餐后2h血糖高于正常值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 (即≥7.8mmol/L且<1.1mmol/L) 的一种状态, 其6年典型糖尿病转变率高达67.7%[10];也是糖尿病前期唯一可通过早期干预逆转为健康状态的阶段。因此推荐临床应早期监测餐后2h血糖。

4.2.2治疗针对血糖异常的处理尚无标准方案, 应根据患者的既往及家族病史等风险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一般, 当患者血糖轻度增高时, 应进行健康教育, 适当控制饮食, 加强运动, 控制体重, 血压和甘油三酯水平。若患者已出现空腹血糖受损 (空腹血糖≥110mg/dL而<126mg/dL) , 糖耐量受损 (餐后2h血糖>126mg/dL而<200mg/d L) , 一般情况下仍考虑非药物疗法, 但鉴于饮食和运动疗法可能难以实际运用于精神病人, 国外已提出适用于各阶段的用药方案。如病人已确诊为糖尿病时, 可考虑应用药物疗法。

4.2.4 换药

4.3 高血脂症

4.3.1 行为治疗甘油三酯正常范围25~200mg/dL, 当甘油三酯边缘升高 (150~199mg/dL) 的病人应当减肥和锻炼。

4.3.2 药物治疗甘油三酯升高 (200~499mg/dL) 的病人应服降血脂药。

4.3.3换药可换用利培酮。Gghaeli等报告4例病人由氯氮平换成利培酮 (12d~4个月) , 发现甘油三酯明显下降, 其中2例再换回氯氮平4个月, 甘油三酯又增至既往水平。

4.4 高血压

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等。

摘要:本文综述了抗精神病药所致代谢综合征的作用机制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抗精神病药物,代谢综合征,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长岭敬.静副作用[J].临床精神医学, 2006, 35 (1) :17~26.

[2]Hermids T.Weight gain associated with atypical antipsychotics[J].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02, (41) :1272~1273.

[3]Haupt DW, Newcomer JW.Hyperglycemia and antipsychotic medication[J].J Clin Psychiatvy, 2001, 62 (pl27) :15~27.

[4]Henderson DC, et al.Am J Psychiatry, 2000:157 (6) :975~981.

[5]Kawachi I.J Clin Psychiatry, 1999:60 (21) :5~9.

[6]Taylor D, Paton C, Kerwin R.The Mandsley Prescribing Guindelines.Th edition, London[J].Martim Dunitz, 2003.

[7]Gardner DM, Baldessarini RJ, Waraich P.Modern antipsy-chotic drugs:a critical overview[J].CMAJ, 2005, 172:1703~1711.

[8]Greenberg I, et al.J Clin Psychiatvy, 1999, 60 (21) :31~36.

[9]Haupt DW, et al.J Clin Psychiatry, 2001;62 (27) :15~26.

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研发进展 篇4

1 抗精神病药物发展现状

抗精神病药物是目前精神疾患尤其是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性躁狂症治疗的常规方法,2007年全球总销售额达160亿余美元(表1)。不过,一项由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发起的代号为CATIE的大型试验发现,近74%的患者因耐受性或疗效问题而在治疗18个月内中止了用药,由此提示临床需有新的抗精神病药物。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也常称为传统或“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后者以能抑制多巴胺D2受体的氟哌啶醇(haloperidol)为代表。该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幻觉等阳性症状有适度疗效,但可能引起锥体外系运动障碍。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亦即现称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包括Eli Lilly公司的奥氮平(olanzapine/Zyprexa)、Johnson & Johnson公司的利培酮(risperidone/Risperdal)和AstraZeneca公司的富马酸喹硫平(quetiapine fumarate/Seroquel)等。这些药物都能抑制多巴胺D2受体及其它受体,特别是5-羟色胺2A受体(表1),临床上均较少引致运动障碍,但存在体重增加、催乳素和血糖水平升高以及镇静等副反应。

奥氮平被广泛认为是目前市场上最有效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但在过去3年内,它已因副反应丧失了几近50%的市场份额并引发了28 000余项法律诉讼,进而再次指出精神病治疗领域对具副反应轻微新药的客观需求。另外,目前市场上所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均将在未来5年内面临通用名药的竞争(表1),这亦为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相当的市场动力及机会。

2 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开发

2007年9月,Eli Lilly公司公布了其在研嗜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3(mGluR 2/3)激动剂LY 2140023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4周Ⅱ期临床试验结果。该研究显示,LY 2140023虽在减少患者阳性症状方面稍逊于奥氮平,但其疗效仍达到了显著改善程度。更重要的是,奥氮平用药所致体重增加现象明显,而接受LY 2140023治疗患者的体重反而平均下降了0.5 kg。这些数据指出,mGluR 2/3激动剂很可能代表着人们在寻求良好耐受性抗精神病药物历程中又将获得一次重要进步。

事实上,这类作用机制确已显露应用前景,以致Eli Lilly、Merck、Johnson & Johnson和Pfizer(以及它们的合作伙伴Addex和大正制药)公司都在竞相开发精神分裂症治疗用的mGluR靶向药物(表2)。例如,Merck公司除在与大正制药公司合作临床前研究一个mGluR靶向药物之外,2008年初,它又和Addex公司签约获得了后者正处于临床前开发阶段的mGluR 5阳性变构调节剂ADX 63365的全球独家许可权益,进而进一步扩展并加强了公司在致力研究新型抗精神病药物方面中的投入。

Eli Lilly公司因其LY 2140023已获得“概念证实”数据且预期2008年末就可进行Ⅲ期临床试验,处于mGluR靶向药物开发竞争的明显领先地位。相比之下,其它公司的同类在研药物则均还未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当然,要最终证实LY 2140023的优越性仍需较长时间。另一方面,LY 2140023会与受体结合而呈现长时间的持续活性,但Addex等公司发现的变构调节剂却仅在内源性激动剂存在时才显活性。所以,变构调节剂有可能因能提供更趋正常的信号传导模式而使之更适宜于长期使用,因此更具临床吸引力。

不过,有关LY 2140023和其它mGluR靶向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有效的确切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尽管由于谷氨酸和多巴胺轴突会聚在纹状体的中型多棘神经元,故可能与先前了解的抗精神病药物作用机制有一定重叠。事实上,mGluR 2/3激动剂已显现会抑制多巴胺释放,由此证实这两种神经递质途径的功能互连性。mGluR 2/3激动剂也可能同时靶向着传统多巴胺D2拮抗途径。另外,mGluR 2/3尚能与5-羟色胺2A受体形成一种复合体,从而提示mGluR的激活可以调控5-羟色胺信号传导。

Addex和Merck两公司的ADX 63365靶向着mGluR 5,它虽已知对多巴胺信号传导没有影响,但却能调控嗜离子型N-甲基-D-天冬氨酸(NMDA)谷氨酸受体的信号传导,后者是长期以来被认为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又一受体类型。此种作用途径可能会产生额外益处,因动物研究已提示ADX 63365能够改善认知及阳性症状,而Merck和Addex两公司亦在等待该化合物在人体中试验的相关数据。这样,除能获得较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更好的安全性之外,mGluR靶向药物尚有望提供在精神分裂症认知方面的疗效改善效果。

3 尚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mGluR靶向药物还未进行长期研究,而在Eli Lilly公司完成的4周试验中观察到的疗效能否随继续用药而予维持也不知晓。另外,mGluR靶向药物虽似耐受性很好,但临床仍需进行更长期的研究以评估其安全性。若mGluR靶向药物均具迄今在LY 2140023试验中所见相似结果,那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医师会如何使用此类药物。即使不如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一样有效时仍将其独立处方,抑或仅用作低剂量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附加疗法。另外,Acadia公司正在开发一个5-羟色胺受体-2反向激动剂普马色林(primavanserin)(表2),后者能够提高低剂量利培酮的疗效却不引致体重增加。所以,mGluR靶向药物也可能与普马色林合用,以期获得一种副反应更少的精神分裂症选择性靶向疗法。

总之,有关mGluR靶向药物的开发进展昭示一类新型抗精神分裂症药物研究业已崭露希望。这类药物不仅可能提供较现有抗精神病药物更优的治疗选择,且标志着人们对精神病学疾患治疗的分子基础有了更深该的认识。

4 目前市场及变化趋势

全球抗精神病药物市场已自1993年的约8亿美元迅速增长到了2007年的160亿余美元,其主要驱动力则是在此期间利培酮、奥氮平、富马酸喹硫平、齐拉西酮和阿立哌唑的相继入市。这五药目前几乎完全占有了精神病治疗领域,其中,利培酮、奥氮平、富马酸喹硫平和阿立哌唑2006年的全球销售额分别高达41亿、43亿、36亿和12亿美元(表1)。抗精神病药物的处方数也在持续上升,从1993年的不足2 000万张提高到2007年的4 800万张,这意味着有更多的患者接受或依从了药物治疗。不过,精神病治疗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仍待进一步改善。除此之外,目前畅销抗精神病药物的专利将在未来5年内相继届满(表1),这些都会从客观上刺激制药工业致力开发精神病治疗新药。新近研究数据指出,mGluR靶向化合物有望发展成为一类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其中数家公司已经正式进入了实际开发阶段(表2)。

(马培奇 编译)

新型抗精神病药 篇5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本观察所有病例均: (1) 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3]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2) 服用抗精神病药治疗前无明显肥胖, 体质量指数 (BMI) <23;服用抗精神病药治疗后出现肥胖, BMI≥23 (参照2000年国际肥胖特别工作组提出的亚洲人肥胖诊断标准, BMI≥23为超重) ; (3) 年龄在18~60岁; (4) 无严重器质性疾病; (5) 无肥胖家族史; (6) 排除妊娠期, 哺乳期患者; (7) 排除非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肥胖, 如神经内分泌疾病引起的肥胖。

1.2 一般资料

所有观察病例均来源于2004年6月至2007年8月, 在我院就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符合入组标准共计65例, 其中男性26例, 女性39例;年龄18~60岁, 平均33.95±11.39岁。将65例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33例, 男12例, 女21例, 年龄33.39±11.15岁;病程8.71±7.11年;对照组32例, 男14例, 女18例;年龄34.53±11.78岁;病程9.50±6.89年。两组间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显著性 (P﹥0.05) 。两组病例所使用抗精神病药剂量 (均折为氯丙嗪量) , 其中治疗组为476±134Mg/d;对照组为487±165Mg/d, 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2 治疗及观察方法

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基础上, 加服中成药防风通圣丸, 每次6g, 3次/d。对照组仅用原抗精神病药治疗不加用任何其他药。两组均在原抗精神病药剂量不变的基础上进行治疗观察3个月。

2.2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分别予以测体重、计算BMI;分别用简明精神病量表 (BPRS) 、副反应量表 (TESS) 给予评分;并分别查血常规、血脂。

2.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0统计包分析, 计量资料所有数据以 (χ±S) 表示, 组间比较和治疗前后比较用T检验。

3 治疗结果

3.1 两组治疗前后体质量、BMI变化比较

表1示, 治疗组治疗后体质量、BMI有非常明显下降 (P<0.001) ;而对照组治疗后体质量、BMI与治疗前比较反而增加。

3.2 两组治疗前后BPRS、TESS评分变化比较:

表2示, 两组治疗3个月后BPR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 差异有极显著性 (P<0.001) , 说明治疗组加服的中成药防风通圣丸不会影响原抗精神药物疗效。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TESS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 差异有极显著性 (P<0.001) , 说明治疗组加服的中成药防风通圣丸可明显减轻抗精神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 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TESS评分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治疗组服防风通圣丸后:有6例出现大便次数增多, 2~3次/d, 便前腹中隐痛、肠鸣, 便后即止。连续服药3~4d后以上不良反应减轻或消失;有19例原有的便秘症状缓解或消失。对照组无腹泻情况发生, 有24例患者始终有便秘、口干等表现。说明治疗组所用防风通圣丸有润肠通便作用, 对抗精神病药所致之便秘有治疗作用。

治疗组有13例治疗前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升高, 3个月后复查有9例下降致正常。对照组治疗前有9例血清胆固醇及三酰甘油升高, 3个月后复查均无变化。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无异常。

4 讨论

抗精神病药引起体质量增加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可能的原因包括药物对糖、脂肪和水盐代谢的影响, 药物的镇静效果及继发的食欲亢进和运动不足等[5]。对抗精神病药所致肥胖的治疗目前尚无安全有效的药物。5-HT释放剂芬氟拉明能治疗肥胖, 但它与瓣膜闭锁不全相关联, 已被停止使用[3]。苯丙胺、苯丁胺能增加脂肪代谢, 改善肥胖, 但它有被滥用和使精神病性症状恶化的危险性[3]。拟DA药物溴隐亭和金刚胺能减轻体质量, 但有使精神病症状恶化的危险性, 亦不被广泛使用[3]。

防风通圣丸出自《宣明论方》, 由防风、麻黄、芥穗、薄荷、大黄、芒硝、滑石、生枙子、黄芩、连翘、生石膏、桔梗、川芎、白芍、当归、白术、甘草等17味药物组成。早在19世纪20年代我国就有人将该药用于治疗肥胖症, 近年来许多用该药治疗肥胖症的临床研究, 也表明本品对肥胖确有疗效。有临床研究结果认为:该药通过抑制肥胖者亢进的胃肠消化吸收功能, 逆转肥胖者异常的糖、脂代谢, 调整脏腑功能而达到减肥效应。

本临床观察提示:服用抗精神病药治疗后出现肥胖的患者, 服用防风通圣丸治疗3个月后, 体质量较治疗前明显减轻, BMI明显下降, 同时BPRS、TESS评分明显降低。表明防风通圣丸对抗精神病药所致肥胖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并可减轻抗精神病药所致的其他一些不良反应而不影响原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防风通圣丸用于临床治疗抗精神病药引起的肥胖安全、有效。可减轻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体质量增加之症状, 缓解患者的身心痛苦, 提高患者对抗精神病药治疗的依从性, 降低病情复发的风险。

摘要:目的探讨防风通圣丸治疗抗精神病药所致肥胖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5例使用抗精神病药治疗后出现肥胖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在继续服用原抗精神病药的基础上加服防风通圣丸, 对照组则仅继续服用原抗精神病药, 而不加用其他任何药物, 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体质量、体质量指数 (以下简称为BMI) 及简明精神病量表 (以下简称为BPRS) 、副反应量表 (以下简称为TESS) 评分的变化。结果3个月后, 治疗组体重、BMI均较治疗前有极显著下降 (P<0.001) , 而对照组体质量、BMI与治疗前比较反而增加;两组BPR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非常明显降低 (P<0.001) ;治疗组TESS评分较治疗前有非常明显降低 (P<0.001) , 而对照组TESS评分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 (P﹥0.05) 。结论防风通圣丸治疗抗精神病药所致的肥胖有效, 是治疗抗精神病药所致肥胖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关键词:肥胖,抗精神病药,中医药疗法,防风通圣丸

参考文献

[1]李栋, 许彤.肥胖的流行现状、危害及防制对策研究进展[J]2003, 10 (5) :821-822.

[2]曹玉萍.抗精神病药药源性肥胖的机制与对策[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 2000, 27 (2) :80-84.

[3]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75-76.

[4]刘铁榜.精神病药所致体重增加[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 2001, 28 (1) :31—34.

新型抗精神病药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住院治疗的药物性肝炎患者112例, 男66例, 女46例;年龄15~87 (45±18) 岁, 其中60岁以上老年患者病例占67.0%。

1.2 诊断标准[2]

(1) 病前1~8周或更长时间内有明确用药史; (2) 部分患者有发热、皮疹; (3) 血常规检查嗜酸性粒细胞≥6%; (4) 有肝实质细胞损害或肝内胆汁淤积的临床表现; (5) 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肝炎或黄疸; (6) 部分患者原有肝病基础如乙肝标志物阳性、脂肪肝、血吸虫肝病, 但服药前检查肝功能正常; (7) 停用药物即好转。

1.3 分析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 查阅住院病历, 记录原发病史、服药史、临床表现、血象、肝功能检验、病原学检查、腹部B型超声检查。

2结果

2.1 不同年龄药物性肝炎发生率

15~30岁16例占14.3%;31~60岁21例占18.8%;61~87岁75例占67.0%。

2.2 导致药物性肝炎的抗精神病药物

在典型抗精神病药中氯丙嗪应用最多占25.9%, 氯哌啶醇次之;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中利培酮应用最多占8.9%, 喹硫平次之。见表1。

2.3 药物引起肝损害的出现时间

1个月以内23例, 1~2个月53例, 2~3个月21例, >3个月15例。以上大多数药物性肝炎出现于服药后1~3个月。

2.4 临床表现及分型

肝细胞损害型86例 (76.8%) , 表现为乏力、厌食、发热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65~1126U/L, 平均为 (256.4±41.6) U/L];胆汁淤积型26例 (23.2%) , 表现为发热、皮肤瘙痒、黄疸、右上腹痛、血清总胆红素升高[50~156μmol/L, 平均为 (61.2±29.7) μmol/L]。

2.5 治疗与转归

立即停用致药物性肝炎的抗精神病药, 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硫普罗宁、腺苷蛋氨酸 (思美泰) 、甘草酸二铵 (甘利欣) 护肝退黄降酶等治疗, 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

3讨论

肝脏是药物在体内生物转化或代谢的最主要场所, 大多数药物在肝脏内经生物转化而排出体外。药物性肝炎发病机制包括药物本身的毒性、免疫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等方面[3]: (1) 过敏反应:某些药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进入人体后, 激发体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系统, 通过淋巴因子、巨噬细胞和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以及免疫复合物损害肝脏;另外某些药物发生的过敏性肝损害, 则主要是降低了肝细胞内质网的生理功能, 使胆汁酸的羟化作用发生障碍, 从而引起胆汁蓄积性病变。 (2) 毒性反应:某些药物当用剂量过大、时间过长或联合用药引起敏感性增加, 使致毒代谢物大量产生, 肝脏内谷胱甘肽耗竭, 超过了肝细胞的解毒功能, 从而导致细胞功能紊乱。 (3) 特异质反应:主要与患者的特异性溃传素质有关。

本研究显示该病以老年人居多, 这与老年人肝细胞微粒体酶系活性降低、肝、肾功能减退有关[3]。典型抗精神病药比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致药物性肝炎发生率高, 药物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和病毒性肝炎相似, 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和黄疸, 部分患者有发热、皮疹和皮肤瘙痒表现。大多数药物性肝炎出现于服药后1~3个月, 因此在相应药物出现肝损害的高发时期加强监测, 有利于早期诊断药物性肝炎, 出现药物性肝炎后立即停用致药物性肝炎的抗精神病药, 使用护肝等治疗, 一般治疗效果较好。对于需要继续治疗的精神病患者, 应避免再次使用相同的药物, 尽量减少药物性肝炎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厉有名.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类型及诊断策略[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4, 12 (7) :445.

[2]李健, 程香普, 崔静, 等.36例药物性肝病的临床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00, 9 (3) :216-220.

新型抗精神病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至2009年10月我院共收治154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 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的诊断标准, PANSS量表中阴性症状和阳性症状总分≥60分, 阴性症状分≥35分[2]。其中, 男94例, 女60例, 年龄29~71岁, 平均年龄37.5岁;病程8~35年, 平均22.5年;根据治疗方法不同, 在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的基础上, 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77例, 对照组77例, 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资料经统计学分析, 无明显差异性, P>0.05, 具有可比性。且所有患者均排除抑郁症、严重脑器质性疾病及躯体疾病、青光眼、酒依赖、药物依赖及不能完成连续治疗12周的患者。

1.2 方法

2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均停用抗精神病药物1周进行清洗, 清洗期服安慰剂。对照组采用利培酮起始剂量1mg/d, 每周加量1~2mg, 根据患者病情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d内将剂量增加到3~6mg/d。治疗组在采用利培酮的基础上联合使用舍曲林, 50~100mg/d, 治疗过程中酌情使用苯二氮卓类和抗胆碱能药物, 疗程均为8周, 8周后进行疗效评价。

1.3 疗效判定标准[3]

疗效评定采用PANSS, 不良反应评定采用不良反应量表 (TESS) , 由2名经过量表培训的主治医师分别在2、4、8周末各评定1次, 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85。以治疗8周后PANSS减分率评定疗效, 其标准为:≥75%为临床痊愈, 50%~74%为显著进步, 25%~49%为好转, <25%为无效。显效率为痊愈和显进例数除以总例数的百分数, 有效率为好转及以上例数除以总例数的百分数。在治疗前和治疗4, 8周后进行血常规、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和心电图检查。

1.4 统计学处理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评分比较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其中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 , 表明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对照组77例, 经过利培酮治疗, 痊愈13例, 显著进步28例, 好转14例, 无效22例, 显效率为53.25%, 有效率为71.43%;治疗组77例患者, 经过利培酮和舍曲林联合治疗, 痊愈18例, 显著进步34例, 好转13例, 无效12例, 显效率为67.53%, 有效率为84.42%;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评分比较分析

表1结果表明:2组患者治疗前的PANSS评分经统计学比较, 无明显差异性 (P>0.05) 。而治疗组治疗后2周, 4周, 8周的PANSS评分, 与对照组比较, 有明显差异性 (P<0.05) 。

2.3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分析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血糖、肝功能和心电图检查无异常变化。但均有不同程度的口干、便秘、头晕、失眠、锥体外系反应及窦性心动过速, 均可以耐受, 且在2周内消失, 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故2组患者的TES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3 讨论

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 利培酮为第二代抗精神病药, 是D2受体和5一HT2A受体平衡拮抗剂, 临床应用多年, 它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已得到广大临床医生的认可。本组资料中, 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05。由此可见, 抗精神病药利培酮合并舍曲林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临床疗效确切, 不良反应小,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沈渔邮.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402.

[2]喻东山, 高振忠.精神科合理用药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新型抗精神病药 篇8

国内外报道的赛来昔布的合成路线很多[4,5,6],主要是以对甲基苯乙酮与三氟乙酸乙酯在甲醇钠的作用下进行Claisen缩合,得到中间体1-(4-甲基苯基)-4,4,4-三氟-1,3-丁二酮,二酮中间体再与对磺胺基苯肼盐酸盐在溶剂乙醇中脱水环合制得。文献[7-8]报道的合成路线已可进行工业化放大,但该路线存在稳定性较差、溶剂污染大、产品重结晶困难、可操作性不高等问题。因此本文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赛来昔布合成工艺进行改进。

1 仪器与试药

核磁共振仪为Bruker-Dpx 300核磁共振仪(TMS内标,CDCl3为溶剂);Carlo Erba 1106型元素分析仪;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25%甲醇钠甲醇溶液制备

将13.3 g甲醇钠在氮气下,加入圆底烧瓶中,然后加入无水甲醇40 g,体系放热,搅拌,甲醇钠溶解,为无色透明液体。

2.2 赛来昔布的合成

见图1。

将异丙醇(54.8 g,0.912 mol),三氟乙酸乙酯(38 g,0.267 mol)和25%甲醇钠甲醇溶液(53.3 g,0.246 mol)加入到250 ml反应瓶中。开始搅拌,然后加入对甲苯乙酮(27 g,0.206 mol),反应体系加热到50℃,保持2 h。

另取1 L反应瓶1个,搅拌下加入对磺胺基苯肼盐酸盐(46 g,0.206 mol)、异丙醇(101 g,1.69 mol)、水(74 g)、三氟乙酸(23.4 g,0.206 mol),搅拌。将混合物加热到50℃。

二酮反应结束后,将制备得到的二酮慢慢加入到对磺胺基苯肼盐酸盐中,大约15 min。加入完毕后,反应体系保持在50~55℃,30 min。

加入95 g水调节pH为3~9。将反应体系加热到65℃,pH保持在3~9。20 min内加入90 g水,并保持体系温度在65℃左右。反应体系冷却到20℃保持12 h。将反应体系过滤,用50%异丙醇水溶液清洗。过滤,真空干燥16 h得到目标产物65 g。总产率为83%。熔点:157~159℃。

2.3 鉴定结果

元素分析C17H14F3N3O2S,理论值(%):C=53.54,H=3.71,N=11.02;实测值C=53.25,H=3.46,N=11.10。

3 讨论

根据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及反应动力学特点,本文以对甲基苯乙酮(化合物1)与三氟乙酸乙酯(化合物2)为原料,在甲醇钠作用下缩合得到1-(4-甲基苯基)-4,4,4-三氟-1,3-丁二酮(化合物3),不需分离、酸化、提取、纯化等步骤直接和对磺胺基苯肼盐酸盐(化合物4)脱水环合,一步法制得目标化合物(化合物5)。避免了二酮在处理过程中与水反应造成的不稳定性。该路线提高了反应的选择性,降低了副产物的生成,产率提高了15%。反应中用溶剂异丙醇代替四氢呋喃、甲基叔丁基醚等溶剂,更加安全、环保,而且异丙醇相对于其他溶剂用量更少。产物重结晶溶剂为异丙醇和水,代替了正己烷和乙酸乙酯等原有结晶溶剂,经一次重结晶即可达到含量标准,重结晶时体系黏度大大降低,易于固液分离,反应设备更加便于清洗,大大提高了操作性。

可见,本路线在稳定性、可操作性、生产成本、环保等方面都有所改进,适合工业放大生产。

参考文献

[1]王乃忠.赛来昔布在结肠癌术后化疗作用研究[J].医学信息,2009,22(9):1881-1882.

[2]Lipsky PE.The clinical potential of cyclooxygenase-2specific innibitors[J].Am J Med,1999,106(5B):51-57.

[3]张培根,王栓科.赛来昔布对人骨肉瘤类肿瘤干细胞移植瘤微血管生成的影响[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17(1):59-62.

[4]Khaled RA,Abdellatif,Morshed Alam Chowhury.Diazen-1-ium-1,2-diolated nitric oxide donor ester prodrugs of5-(4-hydroxymethylphenyl)-1-(4-aminosulfonylphenyl)-3-trifluoromethyl-1H-pyrazole and its methanesulfonyl analog:synthesis,biological evaluation and nitric oxide release studies[J].Bioorganic&medicinal chemistry,2008,16(22):9694-9698.

[5]Penning Thomas D,Talley John J,Bertenshaw,et al.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the1,5-diarylpyrazole class of cyclooxygenase-2Inhibitors:identification of4-[5-(4-methylphenyl)-3-(trifluoromethyl)-1H-pyrazol-1-yl]benzenesulfonamide(SC-58635,Celecoxib)[J].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1997,40(9):1347-1365.

[6]张士英,何春桃,吴达俊.2型环氧酶抑制剂赛来昔布的合成[J].合成化学,2002,10(3):260.

新型抗精神病药 篇9

临床试验显示,喹硫平片对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阳性和阴性症状均有效。一项与氯丙嗪,两项与氟哌啶醇对照的试验显示,喹硫平片的短期疗效与对照药物相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服用传统抗精神病药治疗12周疗效不佳或出现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男38例,女42例,年龄11~86岁(平均51.75岁)。

1.2 方法

采用喹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患者40例,而采用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患者40例。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的种类及构成比为:奋乃静20例(50%),氯丙嗪11例(27.5%),舒必利7例(17.5%),其他2例(5%)。疗程时间各为6周。疗效评定以PANSS减分率>80%为痊愈,>50%为显著进步,>30%为进步,<30%为无效。以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2、4、6周评定。同时查血、尿常规,心电图,肝功能等。

2.3服药方案

采用喹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应每日2次给药,饭前饭后均可。前4d治疗期的日总剂量为50mg(第1日),100mg(第2日),200mg(第3日)和300mg(第4日)。从第4日以后,将近剂量逐渐增加到有效剂量范围,一般为300~450mg/d。可根据病人的临床反应和耐受性将剂量在150~750mg/d之间调整。

[例(%)]

而采用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口服1次2~4mg,1d1~3次,用于精神病,1d8~64mg分次服,对兴奋躁动者,可先肌注,每次5~10mg,1d2~3次。

2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同期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1)本组病例就诊后24h内即明确诊断者75例(93.75%),就诊后2~4d内明确诊断者5例(6.25%)。

(2)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40例喹硫平组中,痊愈20例(50%),显著进步10例(25%),进步8例(20%),无效2例(5%),有效率95%,显效率75%。20例奋乃静组中,痊愈5例(25%);显著进步5例(25%),进步4例(20%),无效6例(30%),有效率70%,显效率50%。11例氯丙嗪组中,痊愈4例(36.36%),显著进步2例(18.18%),进步2例(18.18%),无效3例(27.27%),有效率72.73%,显效率54.55%。7例舒必利组中,痊愈2例(28.57%),显著进步1例(14.29%),进步2例(28.57%),无效2例(28.57%),有效率71.43%,显效率42.86%。2例其他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组中,痊愈0例,显著进步1例(50%),进步0例,无效1例(50%),有效率50%,显效率50%。

4 讨论

(1)40例喹硫平组中,有效率95%,显效率75%。而采用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患者40例中,痊愈合计11例(27.5%),显著进步9例(22.5%),进步8例(20%),无效12例(30%),有效率70%,显效率5 0%。可以明显看出喹硫平替换传统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效果明显,有效率和显效率都大大优于传统抗精神病。

(2)喹硫平口服后吸收良好,代谢完全。人类血浆中主要的代谢产物不具有明显的药理学活性。进食对喹硫平的生物利用度无明显影响。喹硫平的小分队半衰期大约为7 h。8 3%的喹硫平与血浆蛋白结合。

临床试验证实,每日2次给药时喹硫平是有效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ET)研究资料进一步证实,该药对5HT2和D2受体的占据作用在给药后可持续12h。喹硫平的药代动力学是线性的,男女无差别。

老年人喹硫平的平均清除率较18~65岁成年人低30%~50%。严重肾损害(肌酐清除率低于30mL/min/1.73m2)和肝损害(稳定性酒精性肝硬化)的患者,喹硫平的平均血浆清除率可下降约25%,但个体清除率值都在正常人群范围之内。喹硫平及其几种代谢产物是细胞色素P450酶1A2,2C9,2C19,2D6和3A4的弱抑制剂,但只在高于300~450mg/d的人类有效剂量范围的10~50倍的深度时才出现。根据这些离体研究结果,喹硫平与其它药物合用时不易导致具有临床意义的与细胞色素P450酶相关的药物抑制作用。

摘要:目的 对于喹硫平替换传统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进行临床观察。方法 采用喹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患者40例,而采用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患者40例。结果 本组病例就诊后24h内即明确诊断者75例(93.75%),就诊后2~4d内明确诊断者5例(6.25%)。40例喹硫平组中,有效率95%,显效率75%。而采用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患者40例中,痊愈合计11例(27.5%),显著进步9例(22.5%),进步8例(20%),无效12例(30%),有效率70%,显效率50%。结论 喹硫平替换传统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效果明显,有效率和显效率都大大优于传统抗精神病药。

关键词:喹硫平,替换,传统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田志林,魏惠香.喹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5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08(12):102~123.

[2]胥德广,赵祖安,哈斯,等.利培酮(卓菲)对传统抗精神病药治疗无效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J].中国民康医学,2006(17):45~52.

[3]陈松.国产喹硫平与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08(7):102~105.

[4]王立,钟薇.高剂量喹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08(11):23~25.

上一篇:室内外动漫设计下一篇:加速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