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地区

2024-10-06

黔东地区(精选11篇)

黔东地区 篇1

实际上,苗族刺绣更多的会体现出一种文化的传承,表达出苗族人民独特的思维创意。在黔东南地区,人们依然会沿袭传统的方式来制作自己所穿戴的服饰与装饰品。为了使得股市更加美观,有智慧的苗族手工者就会在衣服上面进行刺绣,会呈现出具有不同寓意,符合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各种手工刺绣图案。这些图案并没有一个系统的传授过程,也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图案样式,而是年轻一代通过老一代刺绣艺人的耳濡目染,在长期的刺绣实践中对于传统的刺绣手艺进行传承与创新。苗族服饰上的刺绣图案多种多样,表现手法也是有所不同,不仅仅有对于传统图案的传承,也有根据新的生产、生活的变化所进行的图案方面的创新。

一、苗族服饰刺绣图案的来源

(一)苗族的图腾崇拜

由于黔东南地区地理环境封闭落后,苗族祖先在最开始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不能够充分明白自然的规律与作用,因此就认为万物有灵,将一切自然的变化归因于自然的神灵,因此他们对于自然是尊敬的,就开始出现模仿自然的图腾,苗族人民崇拜的图腾多种多样,不仅包括龙、牛等动物,还包括竹子等植物。其中,苗族人对于龙的崇拜可谓是由来已久。一些服饰刺绣的手工艺者都普遍认为,龙是万物的灵长,因此十分重视对于龙的刺绣图案的设计。在苗族的服饰刺绣中,表现出的各种图案都表达着人们对于自然的尊重,对于生活的美好愿景。

(二)苗族的神话历史传说

关于苗族服饰刺绣图案的来源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来源于苗族的神话历史传说。例如传说苗族妇女所穿的刺绣裙子是模仿彩蝶制成的。这是因为在苗族的神话故事中,蝴蝶是他们的保护神,只要有蝴蝶在的地方就一定是生活美满。在苗族地区还流传着苗族女领袖兰娟的故事,兰娟将自己走过的地方在自己的衣服上进行标记以免迷路,最后将自己部落迁移时所穿的衣服当做了女儿的嫁妆,因此兰娟衣服的刺绣手法成为了女人出嫁时一定要在嫁衣上使用的一种刺绣方式1。

在黔东南苗族地区流传着关于蚩尤的神话故事,苗族人民一直认为蚩尤是他们的祖先,蚩尤为他们出掉了“垂耳妖婆”,保护着苗族人民的安全,但是后来赤帝和黄帝入侵苗寨,蚩尤带领苗族人民英勇作战,最终蚩尤被杀,从此苗族子孙生活颠沛流离,运走他乡。因此在苗族服饰刺绣中,还有表现自己祖先蚩尤的相关图案。

二、苗族服饰刺绣图案的分类

(一)动物图案

在苗族服饰中,最经常的使用的图案大致分为三类,其中动物图案会在黔东南地区的服饰中经常见到。一些动物图案经常会在苗族妇女的衣服上面见到,比如蝴蝶、鸳鸯、燕子、喜鹊等,手工艺者经常会将这些动物图案用刺绣的方式秀在苗族女人的衣服上,代表着吉祥的寓意。

在对于动物图案的刺绣中,不同的动物在服饰中的位置会有所不同。图案主要会被绣在上衣的肩膀、领子、背部、衣襟等地方,同时还会用带有刺绣图案的腰带、围腰、飘带等作为衣服的装饰。一些动物纹主要会被绣在衣服的袖子、肩膀或者衣襟等地方。一些苗族姑娘的裙子上面也会被绣上蝴蝶等动物图案。这样制作出来的服饰既美观有具有实用性。这些被绣在衣服上的动物图案多是运用了夸张、变形、简化等手法,并且还存在着将一些动物进行组合的形象,或者动物与植物组合的现象。

(二)植物图案

植物图案也是在苗族服饰中常见的图案,这些植物图案可以同动物图案一起进行组合呈现在服饰上。在黔东南的苗族服饰中,常见的植物刺绣图案主要有牡丹、竹子、兰花、水仙、菊花、向日葵等。这些植物图案主要被绣在衣服的领沿、袖口上面,起到装饰、美化的作用。不同的植物图案也是可以进行组合的,不同的植物还会同动物图案一同配合,例如鸳鸯就会和一些植物搭配在一起,表现出只羡鸳鸯不羡仙的视觉感受,不同的植物有着不同的寓意,同时不同的植物所使用的刺绣手法也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会根据服饰穿着的人群特点、服饰所要刺绣的图案选择不同的刺绣手法。花草的图案一般在苗族女性服饰上面表现较多,主要表现出苗族女性坚强、善良、美好的性格与品质。

(三)几何图形图案

在黔东南地区,在服饰中还存在着很多具有象征意义的几何图形的图案。很多的图形的形成都是从苗族人民对于自然现象的观察、了解中得来的。这些几何图形多半都是具有一些象征或者抽象的含义。在图形中有代表月亮、太阳、石头等的图形。很多服饰上的图形都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通过各种不同图形的组合而形成的。

例如在一些苗族妇女的披肩上面都会有两道刺绣的横道,这就是代表着黄河与长江,在两道横杠之间还会绣有各种代表着山岭、村庄等的图案样式2。表现出苗族人民对于自然的崇拜,同时也体现出了苗族人民的审美与智慧。运用几何图形对于服饰进行装饰体现出了一种组合的美感。

三、苗族服饰图案的艺术特点

首先从服饰绣图案的颜色搭配方面就具有很大的艺术特点。在黔东南地区,服饰的刺绣颜色多采用固定的颜色搭配。人们最经常看到的服饰刺绣颜色就是蓝色、红色、黑色、白色等。其中蓝色和黑色的搭配最为常见,色彩的搭配可以看出不同苗族聚居区的特色。例如在黔东南的西江镇地区,服饰刺绣的色彩搭配就比较艳丽,这是由于这个区域的地理环境比较优美,人们所处的环境氛围对于刺绣的色彩搭配有着很大的影响。虽然会有具体的色彩差别,但是在整体的黔东南地区,对于一些固定的刺绣图案有着固定的颜色搭配,这是在长期的刺绣实践中形成的最合理的色彩搭配形式,例如龙的颜色一般以红色或者橙色为主;花鸟等多采用绿蓝搭配。

同时,苗族服饰刺绣图案的艺术性还体现在刺绣图案的造型方面。各种不同的刺绣造型都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并且根据实际的刺绣技术与手法进行图案造型的变化与丰富。实际上刺绣图案已经成为了一种苗族文化特有的文化符号,从服饰的刺绣图案中可以了解到生活环境的变化、人民生活习惯的传承等方面的信息。许多的刺绣图案并没有专门的教科书,而是通过手手相传的形势在一代代苗族手工艺者中延续,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刺绣的图案也会有所更新、发展。

四、结语

黔东南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居区,苗族人民的智慧最集中的表现在了他们的生活、生产之中,苗族服饰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既具有美观性又具有实用性,服饰的刺绣图案大大增强了服饰的艺术美感,体现出苗族人民的智慧与对于生活的向往。

摘要:在广阔的黔东南地区聚集着众多的苗族人民,他们仍然保留着自己独特的民族习惯、民族语言与民族服饰。其中,苗族服饰是最受到人们关注的,它以其独特的设计、复杂的工艺、优美的造型吸引着国内外大批的学者及游客。苗族服饰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仍然传承着最原始的文化。苗族服饰多采用刺绣图案进行修饰,并且刺绣的图案大有讲究。文章主要研究的是黔东南地区苗族服饰刺绣图案。

关键词:黔东南,苗族服饰,刺绣图案

注释

11.骆醒妹.黔东南西江镇苗族刺绣图案的艺术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22 .李明娟.黔东南苗族刺绣图案探析[J].大舞台,2014(9):218-219.

黔东地区 篇2

【摘要】目的:通过对黔东南民族地区胃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护理配合,旨在提高食道静脉曲张套扎术的安全性和疗效的满意性。方法:对22例肝硬化并食管静脉曲张病人术前、术中、术后护理进行总结。结果:本组22例胃镜下套扎术治疗总有效率为95.45%,早期再出血发生率为4.35%,不良反应率为13.64%,均取得了满意效果。结论:通过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患者术前、术中、术后良好的护理,可加强套扎术的安全性和疗效的满意度。

【关键词】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胃镜;民族地区;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100-01

肝硬化是一种目前尚不能根治的死亡率较高的消化系病顽症,它并发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又是肝硬化最严重的、死亡率最高的并发症。因此 ,如何处理肝硬化合并的食管曲张静脉,降低出血率,从而降低死亡率,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内镜设备和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创新,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法(Endoscopic Variceol Ligation,EVL)已成为治疗或预防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首选方法[1]。是目前明显有效降低出血率(术后近期出血率仅为4%)的、最先进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安全处理食管曲张静脉的方法。我科从2011年下半年引进开展此项目,填补了我州无胃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空白。我州少数民族地区,劣质土酒消量大,酒精性肝硬化病人发病率同样很高,因而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人多,死亡率高,临床应用该技术更具有历史性的意义。现将我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的胃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22例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来自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确诊的肝硬化并食管静脉曲张病人22例,其中:并出血20例,预防性2例;男16性例,女性6例;苗族10例,侗族6例,汉6族例;酒精性10例,乙肝后性10例,其他2例;年龄最小45岁,最大75岁,平均60岁;全部患者均符合肝硬化致食管静脉曲张诊断标准[2-3],也符合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适应症,而无禁忌症,每次套扎6—12环,平均9环。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1)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本组部分侗族、苗族患者来致农村,文化程度较低,只能听懂本民族语言,肝硬化患者的病程一般较长,其长期经历病痛的折磨,一旦发生出血,患者常常产生紧张、烦躁、恐惧以及绝望等不良情绪,对治疗的效果持怀疑态度[4]。心理护理时要采用不同民族语言进行交流,向患者讲解套扎术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解除其对手术存在恐慌、紧张、焦虑等心理障碍,增强信心,积极配合治疗;(2)由于肝硬化的患者长期反复肝功能改变,常常伴有凝血机制障碍,在术前我们提倡预见性护理,术前做好血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等检查,备足同型新鲜血,备齐抢救药品和器械,术前禁食6-8小时。(3)根据病情建立静脉通路,如浅静脉留置针等。(4)车送患者至胃镜室,术前15分钟嘱吞服丁卡因胶浆,达克罗宁胶浆达到咽喉部麻醉,润滑食道,还可以减少胃液生成,减少甚至消除胃内泡沫生成,使镜头视野清晰,利于套扎术的顺利进行。

2.2 术中护理

2.2.1 患者体位 给患者松开领扣和腰带,左侧卧位躺于检查床上。头枕于枕上,下肢半屈,放松身躯,尤其其颈部需要保持自然放松位置,口侧垫上消毒巾,消毒巾下垫弯盘,消毒巾将患者口前的衣服遮盖,以免唾液沾污衣物。嘱患者轻轻咬住口垫,固定头带。

2.2.2 持续上氧, 心电监护,不间断监测患者的心脏活动,严密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体温、血压、脉搏以及神志等体征的变化,定时测量生命体征并详细记录,有异常需及时报告

2.2.3 密切观察患者,胃镜插入患者口腔时,让患者放松,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以防误吸而影响进镜或造成周围组织损伤;患者有恶心、呕吐不适,全身紧张反应时,握住病人双手,嘱患者深呼吸,安慰患者使其分散注意力,保证套扎的顺利进行,若信中出现出血,医护人员一定要镇静有序的进行抢救,千万不能慌张,以免导致患者紧张从而加重出血。

2.3 术后护理

2.3.1 并发症护理 22例患者均未出现呕血,治疗2周内有3例再出血,经第二次套扎治疗而出血停止,患者解2次黑便后,粪便转黄。3例病人在套扎治疗24—48小时有胸骨后不适或隐痛,多持续2—3天而自行好转,未见其他反应;4例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应用呼吸机等处理后好转;5例出现血压下降,,经抗休克处理后纠正;1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控制饮食,血糖控制平稳。

2.3.2 出院宣教 向患者讲解肝硬化发生、发展及预后的相关知识,交代患者出院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乐观情绪和良好的心态,注意休息、饮食,如避免进食坚硬、过热、带刺、辛辣刺激食物,避免重体力劳动及过度劳累。嘱患者戒酒,酒精可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导致返流增加;胃酸、胃蛋白酶、胆汁等均可加重食管黏膜的损伤,导致食管静脉曲张再次破裂出血[7],因此,加强肝硬化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按时复查,如出现呕血、便血应及时就诊。

3 小结

EVL已成为治疗或预防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首选有效方法,止血成功率高,有效率高,再次出血率低,副作用小,死亡率大大下降,预防出血有效,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得以改善,提高了生存率,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作为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的一种方法广泛被用于临床,因此其术后护理也日益受到重视。如何做好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后护理,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值得广大护理工作者进一步探讨。通过对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后护理的重点和方法进行初步探讨和总结,我们认为,除认真做好基础护理外,饮食护理是非常重要的,是必不可少的,精心护理可提高EVL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消化内镜学”第二版,李益农 陆星华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11.

[2]8年制“内科学”第二版,上册,王吉耀主编,人民卫士出版社出版

[3]宁康娟,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右江医学,2010,38(4):484-485

[4]汪霞,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内镜下套扎治疗的护理[J].社医学杂志,2007,5(3):66-67

黔东地区 篇3

一、黔东南基本情况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 总面积30337.1平方公里, 2007年, 全州常住人口446.91万人, 其中乡村340.68万人, 占总人口76.2%。2007年全州生产总值达到195.67亿元, 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58.82亿元、58.62亿元、78.23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4390元, 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黔东南民族风情浓郁, 生态环境良好, 自然风光优美, 被联合国推荐为“返朴归真、回归自然”全球十大旅游圣地之一, 被世界乡土文化基金会确定为世界十八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 被中外游客、专家学者赞誉为“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全球最友善的旅游目的地”。

据来自劳动部门统计数据显示, 黔东南州共有农村劳动力241.2万人, 其中富余劳动力134.6人, 外出务工人数65万人, 2009年春节前返乡农民工人数21万人, 春节以后, 由于企业开工不足, 提供就业岗位有限, 很多农民工不得不“二次返乡”。由于农业基础薄弱, 耕地有限, 再加上很多农民工属于”80后”, 不仅缺乏一技之长, 甚至有些人还不会从事农业生产, 返乡之后很多农民工面临无事可做, 生计缺乏保障的局面, 给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新问题。

二、返乡农民工就业意愿分析

返乡农民工就业意愿大体有以下三种:一是再度进城务工。以30岁以下年青人居多, 他们在农民工中文化程度较高, 由于长期在沿海发达地区务工, 一来思想观念发生改变, 再者从事农业生产时间较短, 甚至完全没有从事农业生产, 回到农村后难以适应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 一旦经济形势好转, 将会继续进城务工。这类人返乡后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劳动, 又缺乏创业资金、技术和经验, 没有收入来源, 容易带来不安定因素, 需要重点关注。二是返乡创业。以打拼多年积累一定资金、经验的农民工为主, 他们有一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 回乡寻找合适的项目自主创业。三是返乡就业。以年龄偏大或家里有老人、小孩需要照顾的农民工为主, 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形势下, 农民工是城市的“边缘人”, 难融入城市的生活, 多数农民工认为, 他们的根基在农村。他们或在外务工多年, 年龄偏大, 要落叶归根;或家里有老人、小孩需要照顾, 不得不选择返乡从事农业生产或到当地企业就业。

三、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对策建议

根据黔东南地区返乡农民工状况, 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 多种途径鼓励农民工创业

部分返乡农民工由于外出务工多年, 思想意识活跃, 具有一定的资金、技术基础和市场意识, 具有一定的创业条件, 很多农民工已经进行养殖业及加工业等方面的创业。还有部分返乡农民工有创业的意愿, 但缺乏创业资金。政府有关部门要在资金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 如提供小额贷款或贷款贴息等, 在简便手续程序、税收减免、提供信息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帮助, 通过各种途径来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 切实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针对黔东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山地面积多、耕地较少、种植业产值较低的状况, 在创业项目选择上建议重点扶持乡村旅游、生态农业、民族旅游工艺品加工业、特色种养殖业等方面的项目, 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扩大就业、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工收入的突破口。

2. 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促进就业

针对本地的资源优势, 发挥生物制药及农产品加工型企业的带动作用, 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 充分发挥康尔佳制药公司、三辣明洋食品公司、万富饲料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在农村建设中药材、特色农产品及养殖基地, 推广订单农业, 引导农民工就近就业。

3.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扩大就业

充分利用国家刺激经济扩大内需的契机, 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加快解决农村农田水利、公路建设、饮水工程、消防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 扩大就业。

4. 积极开展劳动技能培训

按照“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 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 结合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项目的实施, 对有培训需求的农民工进行培训, 扩大培训效果。一方面, 根据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另一方面, 根据本地特点, 开展先进种养殖技术、创业、乡村旅游、餐饮服务业等方面的培训, 提高农民工就业技能。根据不同年龄段农民工的特点及需求, 为他们量身定做培训方案。对于16岁~28岁的农民工, 由于他们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 要引导他们积极参加职业技术培训, 尽早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对于29岁~45岁这个阶段的农民工, 在引导其进行职业技术培训的同时, 还要引导他们继续提高自身的文化程度, 参加各种类型的成人班学习;做好45岁以上农民工的安置和引导就业工作, 这部分人不但文化和职业技能低, 而且体力下降快, 可以引导他们参加简单手工技艺培训, 以便能从事简单的手工工作。

5. 保障返乡农民工土地承包权益

土地是农民的保障, 由于前几年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较大, 很多农民外出务工将土地承包出去。在金融危机的特殊背景下, 农民工返乡后变成了失地农民, 生计没有着落。对于违法流转的农民工承包地, 根据农民工意愿, 要予以退还或负责安排就业, 要切实保障返乡农民工的土地流转收益。

6. 积极引导农民工到本地企业就业

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很多本土工业企业也面临困境, 吸纳返乡农民工就业能力有限;服务型企业受影响相对较小, 还能吸纳一些劳动力, 应充分挖掘第三产业潜力, 使返乡农民工向第三产业转移。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政策, 对于吸收一定数量农民工就业的企业, 给予税费减免的优惠政策, 鼓励本地企业吸收农民工就业。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 长三角、珠三角等用工量大的地区去寻找就业岗位, 帮助农民工就业。

7. 对返乡农民工进行心理援助, 帮助建立信心

农民工返乡后, 由于无事可做, 没有收入来源, 信心受挫, 如果没有及时给予心理疏导, 帮助建立信心, 很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要对农民工给予心理援助, 组织志愿者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激发返乡农民工自强自立、自主创业的热情, 不断增强其就业、创业和勤劳致富的信心。

四、结束语

农民工工作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做好农民工工作, 切实做好农民工宣传教育工作, 理性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和企业的经营困难, 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积极引导农民工立足农村, 投身于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新华社:新华视点:两千万失业农民工返乡之后[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2/10/content_10794679_1.htm, 2009~02~18

[2]黔东南州市统计局: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new.qdn.gov.cn/cms/cms/website/qiandongnan/jsp/page.jsp;jsessionid=c0a85f65ce588464ef20032465a8177e27bcbd4bb49.e34Och0PaxqRa40PaxeTb3mTa41ynknvrkLOlQzNp65In0?channelId=438&infoId=2008018457, 2009~02~16

黔东南中小学生 篇4

发布时间: 2013-09-17 17:02:50 来源: 黔东南人民网 作者: 唐光新

摘要: 为深入推进“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切实加强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在全社会营造关注未成年人交通安全的良好氛围,黔东南州交警支队认真贯彻落实省公安厅交通警察总队《关于转发开展全国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宣传月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迅速安排部署,不断活化宣传形式,丰富宣传内容,大力组织开展“美好梦想,安全起步”全国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宣传月活动,全力护航广大学生安全出行。

为深入推进“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切实加强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在全社会营造关注未成年人交通安全的良好氛围,黔东南州交警支队认真贯彻落实省公安厅交通警察总队《关于转发开展全国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宣传月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迅速安排部署,不断活化宣传形式,丰富宣传内容,大力组织开展“美好梦想,安全起步”全国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宣传月活动,全力护航广大学生安全出行。

一、领导重视,周密部署。总队开展活动文件下发后,支队领导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按照通知要求,结合辖区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要求各大队迅速组织警力深入辖区各中小学校,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分层次展开活动,在广大师生中大力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二、强化主题,精心策划。强化与沿线村庄中小学的联系,精心组织,共同谋划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宣传月活动,通过组织开展“美好梦想,安全起步”主题活动,广泛宣传交通安全出行小常识,向广大学生家长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教育广大学生家长要给学生树立好榜样,自觉做遵纪守法的文明家长,同时指导家长认真履行监护职责,防范学生交通安全风险。

雷山县把交安宣传与军训融入新生第一课。9月12日起,西江中队抽派3名民警进到西江中学,担任初一300多名新生的军事训练教官,同时按照中队的要求,还肩负着交通安全宣传员的重任。在组织新生进行体能、技能训练的同时,给新生进行面对面的交通安全宣传。在为期一周的训练和宣传中,共播放宣传光碟6场,发放宣传资料2500余份,同时,向贫困学生赠送书包、文具12套。

丹寨县举办首届“交通安全杯”足球赛大力宣传交通安全知识。9月14日,丹寨县举办首届“交通安全”足球赛,交警借机大力宣传交通安全知识。上午,通过交通安全文明游行的方式做大宣传。参加游行的队伍设15个方阵,并制作“2013年首届‘交通安全杯’足球赛”、“ 文明驾车、幸福一生”、“ 看红绿灯,走斑马线,做文明人”、“安全驾驶摩托车”、“ 全民保畅通压事故”五块肩扛式标语,在城区举行了一场声势好大的交通安全宣传活动。随后在丹寨民族高级中学举行了开幕式仪式,组织所有参赛运动员签定交通安全承诺书,并参与“文明交通从我做起”的交通安全千人签名活动。

施秉县借宣传教育基地大势开展学生宣教活动。9月10日,县交警大队利用2012年底新建成竣工的凉水井车管所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基地,结合秋季新学期学生的活动特点,以请进来的方式组织全县城区学校学生前往车管所教育宣传基地大势开展学生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与县中等技术职业学校取得联系,邀请职校师生前往车管所宣传基地,开展以“美好梦想,安全起步”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活动中,舒副队长化身成为宣传教育基地的“导游”,首先带领职校师生参观了车管所交通安全宣传墙绘、事故宣传阵地、恒安驾校机动车检测线、科目二考试场地、车管办证大厅等场所,结合有关事故案例,讲述农用车、报废车载人、超员驾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违章行为的危害,教育学生如何辨别违法运营、超员车辆和“黑校车”,进一步宣传“黑校车”安全隐患。大队还组织全县一中、民中、一小、二小等城区学校师生到大队车管所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基地开展宣传教育,全方位深入开展 “美好梦想,安全起步”为主题的中小学生宣传月活动。

黎平县交通安全走进军训营地。9月7日、8日,县交警大队借开学军训之际深入第一中学,在学生训练场地针对高一新生刚从乡镇考入县城就学对交通标志标线不了解的情况,且黎平县第一中学毗邻主要街道。宣传民警首先为广大师生普及了交通标志标线知识,用展图和真人示范向学生展示交通标志和手势信号的含义,使学生们牢记上学和放学时间应该如何行走才能确保自身安全,培养学生“勿与车抢速,抢速断了生命路”的交通意识。然后,结合高中生参与道路交通特点、通过该县涉及中小学生事故的展板分析事故形成的原因,详细讲述了如何安全、守法、文明参与道路交通,特别是重点讲述了守法、文明出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举办专题讲座,提升自我保护能力。针对少年儿童年龄特点和认知特征的差异,有的放矢的制作一批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课件,购买学习用品,组织资质较深、经验较丰富的民警深入辖区学校,通过开展专题讲座、上交通安全课等形式,声情并茂的向广大学生讲解违反交通法规带来的严重危害,不断提升自我保护能力,提升学生学习交通安全知识的兴趣。

岑巩县入秋第一课交警讲安全。县交警大队于9月6日、9月9日趁学校开学典礼之际组织民警分别深入到县城新兴二小、新兴中学,上好“入秋开学交通安全第一课”。民警针对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法规知识欠缺、遇事应变能力和判断力差等特点,讲授道路交通安全知识、各类交通信号、交通标志、交通标线的名称与作用,现场通过交通事故板展上的重特大交通事故案例形象、生动的讲解了在乘车上下学时,不要乘坐无牌无证、超员超载和酒后驾驶的车辆,走路、骑车、乘车出行应该遵守的交通规则及不遵守交通规则所带来的后果。并动员同学们严守道路交通法规,提高交通安全意识和交通安全防范技能,自觉抵制不文明的交通行为。共向新兴二小、新兴中学5000余名学生发放“中小学生交通安全读本”及交通安全宣传资料,摆放展板30余块,使5300余名广大师生受到教育。

雷山县深入到中小学校向在校师生授课。9月11日和12日,县交警大队组织宣传民警先后进入丹江小学、桃江小学,向在校师生上了一堂交通安全大课,授课民警紧紧围绕“美好梦想,安全起步”的宣传主题,从“校园周边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和“中小学生交通出行特点”入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细致讲解了交通标志标线等方面的常识以及日常上下学如何自我保障出行安全等措施。在宣传中,共向学生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

剑河县开展“送法进校”活动。9月10日,借第29个教师节之际,县交警大队教导员吴斌带领宣传民警深入剑河县偏远乡镇—南哨乡南哨中学,给640名学生上了一堂生动“关爱生命,平安出行”的道路交通安全课。民警提前认真备课,精心组织,通过从警以来的经验及大量身边的真实案例、事故等就不要无证驾驶摩托车、拒绝乘坐无牌无证机动车等日常交通安全常识及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交通安全知识进行了全面的讲解,引起同学们对交通安全的关注,帮助他们熟知并掌握《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实施条例中与学生相关的规定,牢固树立交通安全意识和交通法制观念,养成自觉遵守交通法律法规的良好习惯,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麻江县深入偏远学校开展交通安全警示活动教育。9月13日县交警大队组织民警深入辖区最偏远的坝芒小学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为上好这“第一堂交通安全课”,学校作了充分准备,提前邀请了100余名学生家长参与此次学习活动,真正让交通安全知识覆盖校园、家庭。烈日下,800多名师生和学生家长全神贯注地接受着交通安全教育,宣传民警杨家模先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一些最基本的交通安全常识,怎样过斑马线、放学回家应该怎样行走、走路看书的危险性、小学生是否可以骑自行车等内容,接着又以幽默的肢体动作现场表演行人行走的不良姿势带来的安全隐患情景等,赢得大家的热烈掌声。

凯里开发区借赠送文具之机向学生宣讲交安。9月10日,开发区交警大队自筹资金购买了一批文具,利用赠送文具的同时深入中学开展安全宣传活动。大队长覃斌利用身边发生的交通事故案例,提醒广大学生出行应注意的交通安全常识,以真实事例及血的教训为材料,向学生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在公路上行走、玩耍、追逐、拦车及向车辆扔石块、毁坏交通安全设施的严重危害及法律后果,并耐心回答学校老师及学生提出的问题。出动警力6人次,受教育师生800余人,悬挂宣传标语一副,摆放宣传展板30块,发放各种宣传资料1000余份。

锦屏县深入中小学校宣传交通安全。9月12日,县交警大队深入到平金小学开展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宣传在学校操场进行,听课共145名学生,宣传民警杨群娣通过篮球女孩的典型案例,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向学生逐一灌输如何正确横过公路、如何安全骑车和文明乘车等基本常识,教育广大小学生上、放学时,横过公路要“一看、二慢、三通过”,不能在公路上玩耍、嬉闹,不能攀爬护栏等,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动漫展板

进行讲解交通知识,深入浅出的讲述了“平安出行”的重要性,号召学生们争做一个安全文明的交通出行者。

四、加强提示,提升文明交通意识。结合近期天气变化特点以及秋收期间可能出现的行人穿行高速公路等情况,通过交通安全课、宣传展板、板报等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进行安全提示,教育广大学生不在高速公路附近玩耍、自觉规范出行行为,使农村学生和家长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不断增强交通安全意识。

高速大队六中队进校讲解上高速玩耍危害性。9月12日,六中队民警来到洛香中学为洛香镇中小学学生开展新学年开学第一课“安全生产和法制教育课”。在课堂上,民警首先列举近年来黔东南州高速公路辖区内发生的行人上高速典型交通事故和涉及中小学生违法上高速交通事故案例,强调行人违法上高速的危害性,呼吁学生们杜绝上高速公路上玩耍并通过学生把行人上高速的危害性向家里传达。鼓励新学年初中部分新生向高年级同学学习杜绝上高速公路上玩耍。此次活动共发放宣传资料500余册、横幅一条、摆放展板30余张、上课90分钟,受教育师学生1500余人。

五、开展公益宣传,增强社会宣传效果。加大对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公益广告的刊播力度,努力使交通文明理念入心入脑。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设计制作媒体提示语、宣传海报、视频动画等宣传资料,充分运用微博、微信、手机短信、QQ群等宣传媒体,开展大范围的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增强宣传教育效果。

感受黔东南 篇5

贵州黔东南首先给我的印象是山多。从湖南的怀化洪江入黔,一路经天柱、黎平、从江、都匀、镇远、凯里等地,然后由贵阳返回上海。一路风尘仆仆,全是在深山里穿行。这些大山古老神密,嶂嶂相连,峰峰奇峭。公路盘山而行,时而向上攀驰,时而朝下开去。如要翻越一座山,弯来绕去好半天,直把人的骨头快颠散了才抵达目的地。

大山高险崎岖,很少有一块完整的平地,即便巴掌大小的地方也被山民种上了庄稼。这儿似乎不太适应人类的生存。可实际生活在黔东南这儿的人并不少,若以民族计,苗族最多,其次是侗族,其它还有水族、布依族等。我对民族的形成并无太多的研究,但我知道有一个传说,今日苗族来自北方,是炎黄同时的一个叫蚩尤的后裔。为印证这一说法,我很想在踏访的间隙里寻找到那被历史打破的青花瓷碎片,那怕只有一二片。当反复观察一些苗人的脸形后,我好像突然读懂了他们迁徙的密码。他们在此已生活好几千年,但北人的脸面却不因岁月的湮没而有太多的改变,尤其苗人女子,个个有着一副类似北方姑娘一样的银盘方脸。当年,蚩尤被炎黄联军打败后,他的族人便开始了集体大逃亡,从黄河流域一直逃到黔湘一带。除北方特征的脸形可佐征几千年前那场战事外,苗人的居住地选择也可说明一些问题,苗寨一般建在高山险要处,似乎也透露出了他们躲避仇杀的历史信息。

侗人是黔东南的土著民族。与苗人相比,他们脸形大多偏瘦狭长,那是南方人比较典型的。同行的杨总祖辈生活在黔东南的侗人,在上个世纪的知青插队潮中与上海知青相恋,然后远嫁上海定居。尽管今日的她略有点胖,但脸形也是如此。丛江县陈光标先生担任乡党书记多年,对侗苗二族的习俗文化颇有研究。他的思考也与我原先观察颇为契合。他告我侗人是古代百越的分支,是贵州的原著居民。他们先它人到此,抢占了好风水,是故侗寨一般择江川河畔而建。这里除得水利外,平整的耕田也多。古代先民的战争,一般是为水而起。苗人虽比侗人势众,但这两个民族却很少因为这个缘由而战,因为他们喜好不同。苗人不愿下山,侗人落得安心地待在水边。有一种说法叫历史的选择,这话用在苗侗身上再贴切不过了。

历史进程走至今天,民族的概念是越来越淡薄了。今日之中华,无论苗人还是侗人,抑或其

它族人,在强大汉文化的冲撞下,他们与汉融合的速度在加快。我所见的苗侗两族人无一不例外地说汉话,着汉装,当然也穿牛仔裤裙和T裇,生活习俗及儒家思想加些许的西学价值观也几乎与汉人没什么差异了。我们现在所谓的少数民族,可能更多的还是在族群上划分,就像是说你是那个省的人差不多了。

入黔地后,我们一直在苗区侗寨里转悠,目力所及,皆是苗侗的景物。山固然秀,水也清澈,就是侗人引之为傲的风雨桥和鼓楼也确实精美无比。但我总有身在异乡他域的感觉。当驱车赶至镇远,站在新大桥上眺望街巷横竖,商贾如云的城景时。我好像闻得了我特别熟悉的那种文化味道。

镇远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其“滇楚锁钥,黔东门户”的称呼,说明这里首先是一个军事重镇。城市依山临水。山是石屏山,水是儛阳河。一个城市有山有水,就好像沾染了仙气。河道呈“S”型蜿蜒贯通全城,像黑白双鱼的太极图,也为这座古城增添了几分神秘。我在惊诧这座山城美丽的同时,更佩服古人匠心独运地将一座城市的美丽与军事攻防整合在一起。

镇远乃威镇远方的含义。中国古代有“北方胡,南方越”之说,过去入侵中原的是来自东西北方向的游牧民族,而西南诸省一直保持着相对安宁。大处说是草原地理易运兵,小处来说便是西南多山,反叛力量难以集中。但镇远易守难攻的地形也显然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试想若有一支雄兵设关卡在此,起事的兵马如欲逾越是何其之难!史书上所云“欲通云贵,先守镇远”是镇远古城在地理位置上的真实写照。当年这儿兵家逐鹿,旌旗蔽空,那是多么激越,又是多么壮怀啊!

汉人在此戍边,也以自己的文化构筑了这座城市。在汉文化抵达之前,这儿算得上蛮荒之地,正是不断的有从中原来的文人,商贩,垦荒者,酿酒师,船工,渔夫……当然色情业当然也不会放过在此插足的机会。他们来了,并在此扎下根来,子承父业地干了一辈又一辈。于是才有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满带江南色彩的街巷,有了出售各地产品的商店,有了喝龙井也喝滇红的茶坊,有了适应各种不同口味的饭店,有了大小码头。至于那些个点缀在街坊的湖广陕甘会馆和建于山间的佛寺道观,更是汉人寄魂思乡的载体。抚物思昔,可以想象得出历朝历代的先辈们是如何在此苦心经营的。

如果说镇远的古韵让人沉醉,那么它五光十色的夜景则能给你一种惊艳的感觉。在送走太阳夜色笼罩之时。披挂在屋顶脊角的彩灯瞬间亮了起来,一条街巷便是一道美丽的画轴。步走景移,满地生辉。路边的桂花树,将香气一阵阵地沁出来,空气里弥漫了醉人的芳草味。这时不知从那儿跑出个放焰火的人,他站在新大桥的中端,朝着儛阳河上燃放了起来。一串串礼花腾空而起,有的像彩虹,有的像天女散花,有的像火龙喷舌……焰火放没了,他人也走了。可是原先被他身子罩住的半轮碧月反而升得更高了,倒映在了水中,煞是好看。

余秋雨曾说过,镇远有着太多令人着迷的神奇之处,镇远是远行者的精神依托之地。当我一踏进镇远的刹那间,我确实找到了一种文化上认同。难得可贵的是这是在苗岭之乡。

大抵一个地方的吃,是与当地物产和气候紧密相连的。江南气象柔和,吃物总带些甜,而黔地雨多水气潮湿,得借助麻辣才得以驱散。但与川蜀的热辣不同,黔味是凉辣,辣而不猛、辣味醇和。黔东南的菜当然也辣,但它在辣的基础上还掺和了酸。他们是每饭必有酸汤。这与当年苗侗山民因缺盐而上山采摘野生酸果调味有关。在贵州的十来天里,一路上虽吃了不少的辣椒,但有酸汤护着,却没觉得胄有什么不舒服。

过嘴的黔味印象较深的有两个。一是牛儛。牛儛又叫“百草汤”。是宰杀牛后提取其肠胄里未及消化的东西,佐以石菖浦、藿香、川芎等香草慢慢熬制,然后加入牛肉煮食。这吃法很奇特。不但没吃过,也没听说过。但当地人视此物为待客上品。我们尝后,有种牛杀了后没洗清爽的感觉,觉得味儿太怪,很难适应。二是酸汤鱼。在上海吃过酸汤鱼,没觉得有什么特好的地方,但这次吃了,觉得超好。关键是酸汤和鱼的熬制与选用。酸汤是用西红柿熬出的,酸里带着

甜,鲶鱼是山间野生的,内质紧密厚实,且富弹性。煮沸后揭开锅盖先喝口汤,入口顿觉两腮发紧,口水横流,然后对着鲜嫩的鱼肉下筷子。那丝丝酸香麻辣,一寸一寸的肆掠你的舌,酥软的麻,让人沉醉。

在天柱县时,杨总的哥哥还特为请我们到他家吃了一顿最地道的侗族早饭。主人招呼,客人落座,满满一桌子的茶点及菜,很多东西都是头回看过,怎么举筷是在主人现场施教下进行的。吃法很新奇,主人在客人碗里放进炒过的大米,煮熟的豆角,红豆,然后从锅里舀进滚烫的鸡汤,随着“吱吱”的响声,米香味混合着豆角味扑鼻而来。据说这就叫油茶。油茶是侗人顿顿不可少的饮品。佐以油茶的,还有酸辣椒和糯米制成的藤粑、米豆腐。除此外,那薄薄的猪肉片嚼在嘴里也特香。杨总说这是散养猪。

黔东南菜好吃,黔东南的酒也厉害。

黔东南一带的苗侗男性与汉族男人一样喜酒,每当客人到来,总会以长桌待客,大碗斟酒。侗族山民待人十分热情,身着艳丽民族服装姑娘以唱歌喂酒的方式待客是当地的民俗。我们入乡随俗。姑娘敬酒,不敢不喝,这一喝喝出了事,我们十人的团队,被主人放倒六人。我是其中的一个。侗家自酿的米酒,入口微甜,度数不高,但后劲足。其实去贵州之前,宇宁兄曾以他亲身的经历奉劝过我,让我到了山民寨子里别喝酒,尤其别在酒宴上接过侗家姑娘敬献的酒杯。那知我将这话忘了个净光,不但痛快地接过一一饮尽,而且还一再去敬主人光标先生及他的朋友。到了贵阳,杨总的朋友春红特备好酒,次日民钢兄的朋友又摆下茅台宴。宿醉难忘,我不敢再逞能了,只礼貌性的抿了几盅。至今回想起来还有点可惜,白白错失了几次好酒的机会,恨自己不够海量。

吃穿住行,出远门在外也不能免俗,吃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远在苗区侗寨,吃什么,怎么吃,是哪位朋友请的。这些历历在目的场面,就是过了再久我都不会忘记,并且还会构成我对黔东南回忆的主要内容。

黔东地区 篇6

1 黔东南地区马尾松的生长条件分析

黔东南位于我国云贵高原东侧的梯级状大斜坡地带, 地势西高东低, 自西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 海拔最高2178m, 最低137m, 属亚热带湿润气候,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年均气温在14~19℃之间, 雨季明显, 降水较多, 年降雨量在1000~1600mm, 日照年均约1200小时, 无霜期长, 为260~220天。这种良好的气候条件, 奠定了本州生物资源多样性的基础, 也为马尾松的生长提供了较好的自然地质气候条件。马尾松作为黔东南的重要造林树种, 全州森林面积188.73hm2, 活立木蓄积量10959.7万m3, 覆盖率达62.2%。结合这些有利的自然条件, 我们应进一步做好马尾松的栽培管理工作, 进一步提高马尾松的成活率和成材率, 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黔东南地区的植树造林、涵养水土和防风固沙等方面的工作。

2 马尾松的栽培

马尾松系直根性树种, 培育大田裸根苗, 主根粗长, 侧须根细少, 造林成活率低, 缓苗期长, 幼林前期生长慢。所以研究马尾松的栽培技术, 提高马尾松的成活率与成材率就显得尤为关键。

2.1 种子的采集

马尾松球果10~12月大量成熟, 采种时应选15~40年生树冠匀称、干形通直、无病虫害的健壮母树。可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球果由青绿色转为栗褐色, 鳞片尚未开裂时采集。用人工加热法使种子脱粒 (出籽率3%) , 将采集到的种子经筛选、风选, 晾干, 装入袋中, 置通风干燥处贮藏。

2.2 苗圃选择及育苗

苗圃地应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湿润、向阳的砂质土、壤土或黏质壤土为佳, p H值为7.00~7.51。提前3~6个月翻挖苗圃地, 整地深度20~25cm。结合整地667m2要撒施磨碎的硫酸亚铁粉15~20kg或生石灰30~40kg进行土壤消毒, 并施入磷肥60~100kg作底肥。然后横山开箱作高床, 床宽1m, 高20cm, 步道宽30cm。如圃地前作非马尾松林或松苗, 则床面还需均匀撤一层松林菌根土。整地时土块要打碎, 床面要平整。提床前施足底肥, 床作好后浇淋清粪水, 若拌以过磷酸钙效果更好。播种季节在2月上旬至3月上旬, 播种前用30℃温水浸种12~24小时, 捞出放在箩筐内催芽, 待种子有半数以上露出白嘴时即可播种。这样出苗齐整, 比未处理的可提前15~20d发芽。条播育苗, 条距10cm, 每667m2用种子5kg。条距20.0~25.0cm, 播幅5.0cm。种子播后要薄土覆盖, 可用焦泥灰盖种, 以仍能见到部分种子为宜, 然后盖草, 经常浇水以保持床面湿润, 播种后约20~30天左右幼苗出土。待幼苗大部分出土后, 揭除盖草。幼苗出土后40天内应特别注意保持苗床湿润。

3 马尾松的出苗后管理

3.1 苗木生长初期水肥管理

这段时间的管理好坏, 直接影响着苗木的成活率和壮苗率, 应重点管理水分、肥料、病虫害等各个方面。第一, 出苗期注意及时揭除盖草, 以防影响苗木生长;二是苗木出齐后, 每隔10~15天喷洒1次1∶1∶120的波尔多液, 连续2~3次, 以预防猝倒病发生;三是结合除草松土勤施肥, 淡施追肥3~5次, 6月中旬后水施尿素1~2次, 浓度0.3%~0.5%为宜, 促进苗木生长;四是低山丘陵区遇连晴高温, 要抗旱保苗, 在伏旱结束后, 及时间苗、定苗。7月以前, 应及时除草松土, 作好水分管理, 并间苗l次。7~10月速生期, 应勤施追肥。如有伏旱, 仍应适时灌溉。由于苗根已扎得较深, 灌溉量宜大。8~9月第2次间苗 (定苗) , 播种沟均匀留苗50~60株/m。生长后期不宜灌溉和施氮肥, 可施草木灰。

3.2 马尾松的切根

为切实提高马尾松苗质量及造林成活率, 在马尾松大田育苗生长期中, 用铁制切根铲适时适量切去苗木部分原主根, 这样不但可以促进苗木根系生长, 增加侧须根数量, 提高菌根感染率。为保证切根育苗效果, 切根时的苗木高度需达12cm, 主根长15cm以上。凡伏旱前调查苗木根茎生长量已达要求的, 可于7月中旬前切根, 否则需待伏旱结束, 秋雨到来后的8月下旬至9月上旬再行切根;海拔800m以上无伏旱或伏旱影响不大的山区, 切根时间完全视苗木生长量决定, 最迟不得晚于9月中旬。切根铲入上深度即保留苗床上苗木原主根长度, 称为切根深度。根据我站试验研究结果, 切根深度以8cm左右为好, 即切掉苗木原主根长度1/2左右。具体掌握时, 苗高根长的稍深点, 苗小根短的稍浅点, 以不大于10cm或不小于6cm为宜。切根方法有斜切、平切两种。斜切较平切省力、工效高, 适宜于山区坡度较大的条播苗床, 或土壤较粘、石砾较多, 平切推铲困难的条播苗床。

3.3 马尾松的起苗与运输

马尾松切根苗在苗床上到11月底或12月初基本停止生长后, 即可起苗造林。起苗必须坚持锄挖, 严禁手拔, 以防扯断大量的须根、菌根。用锄起苗时, 锄口应高苗木10cm远, 逐行倒退着深挖、轻抖, 尽量注意不伤或少伤苗木侧须根和菌根。切根松苗在运输途中, 为防风吹日晒而失水干枯, 一定要搭盖薄膜或稻草。运到造林地后, 要及时造林栽植, 当天栽不完的松苗, 应就近假植。

4 造林技术

马尾松造林地不宜大面积集中连片, 要根据树种特性和立地条件, 因地制宜, 合理布局, 使之与阔叶树混交, 既有利于水土保持和改善森林生态环境, 又利于预防马尾松毛虫的蔓延发展和森林火灾发生。肥沃、疏松、深厚的碱性至微酸性土壤可用作营造马尾松用材林。土壤干旱瘠薄的立地可营造薪炭林或水保林。酸性强、黏重的黄壤不宜作造林地。有大风的垭口地方, 宜选背风坡作造林地。造林一般均采用穴状整地, 整地规格50.0cm×50.0cm×30.0cm。应尽量采用1年生苗造林, 造林季节一般在“立春”到“雨水”期间为好, 山区在“惊蛰”到“清明”也可, 但不宜再迟, 否则气温升高影响成活。低山丘陵水土流失严重的紫色土地区, 宜在冬春挖鱼鳞坑, 夏天大雨冲土入坑代替客土, 9~10月造林, 成活率高又可减少客土用工。

4.1 造林密度

造林地立地条件较差的, 初植密度要适当大一些, 每667m2500~600株。立地条件较好, 土壤厚度达50cm以上, 肥力中等偏上的, 交通便利, 经营集约度较高的地方, 每667m2栽植300~400株, 以培养中大径级材为目的。一般情况下马尾松的造林密度保持在240~450株/667m2, 株行距为1m×1.5~1.7m×1.7m, 这样既易于马尾松种苗的生长, 也利于阳光的吸收和水肥的管理。种苗的选择, 一级苗高需要在15cm以上, 地径要在0.3cm以上, 这样的种苗容易成活。

4.2 整地方式

造林前一年秋冬整地效果较好。多采用块状整地, 暗穴、半明穴整地对防止水土流失, 降低造林成本效果明显。劳动力充足, 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 提倡明穴整地, 确保整地质量;利于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促进幼苗早期生长。造林的地块选择, 块状整地不小于50cm×50cm, 深度不小于20cm, 带状整地带宽不小于70~100cm。栽植穴底径不小于30cm, 深不小于25cm。整地要求表土翻向下面, 挖穴要求土壤回填, 表土归心。

4.3 造林方法

植苗造林是马尾松造林的主要方法。适时栽植是保证造林成活的关键之一。松苗早春顶芽抽梢较早, 故应早栽。早栽具有早发根、易成活、早生长、能抗旱等优点。一般适宜的栽植时期在1月中下旬至3月中上旬。阴天毛毛细雨或雨后天晴土壤湿润时栽植最佳, 吹干风时不宜栽植。供造林的苗木 (Ⅰ、Ⅱ级苗) 要妥为保护, 确保不破坏根系, 随打浆随假植, 假植时间不超过24h, 泥浆不稀不稠, 运输时防止苗木根部失水, 栽植时如果泥浆失水发干应二次打浆。栽植时务必做到随取苗, 随栽植。集约经营程度较高的地方, 可带基肥造林, 对促进幼林速生和提早郁闭有相当明显的效果。

4.4 抚育管理

年度管理栽植当年抚育1~2次或2次以上, 只割草, 不松土。苗木扶正, 适当培土。第2、3年每年抚育1~2次, 第4年如尚未郁闭, 继续抚育1次。植株抚育面积要逐年扩大。除草松土不可损伤植株和根系, 松土深度宜浅, 不超过10cm。

间伐期:当林分郁闭度达0.9以上, 被压木占总株数的20%~30%时, 即可进行间伐。间伐起始年限一般为10年左右。采用下层抚育间伐方式, 第1次间伐强度为林分总株数的25%~35%, 以后为20%~30%, 间伐后林分郁闭度不小于0.7, 间伐间隔期为5年左右。

主伐期:速生丰产林为20年, 一般林分为25~30年。

综上所述, 要切实提高黔东南地区马尾松的成活率和成材率就需要在马尾松生长的各个环节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 包括采集优质的马尾松种子;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湿润、向阳的苗圃进行育苗;合理的整地与消毒;施足底肥后播种育苗;苗木生长初期的水肥管理和病虫害管理, 同时注意适时除草和间苗;为了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和须根数而进行的切根处理, 以及处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苗木生长到一定阶段的造林等, 这些方面的管理工作是本文关于黔东南地区马尾松栽培管理技术研究的重要方面。随着我国植树造林规模与范围的不断扩大, 马尾松的种苗质量、成活率和成材率的提高, 对于我国植树造林的意义也将日益凸显, 而我们林业工作者的工作就更显得任重而道远。

摘要:马尾松 (Pinusmassonianalamb.) 是一种常绿乔木, 是我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松树, 遍布于华中华南各地, 是我国南部主要造林树种, 经济价值高。马尾松是阳性树种, 不耐庇荫, 喜光、喜温。适生于年均温 13~22℃, 年降水量800~1800mm, 绝对最低温度不到-10℃。根系发达, 主根明显, 有根菌。对土壤要求不严格, 喜微酸性土壤, 但怕水涝, 不耐盐碱, 在石砾土、沙质土、粘土、山脊和阳坡的冲刷薄地上, 以及陡峭的石山岩缝里都能生长。本文主要通过研究黔东南地区马尾松的栽培管理技术, 进一步提高马尾松种苗的质量, 提高马尾松的种苗成活率和成材率,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马尾松在造林、建筑、造纸以及工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黔东南,马尾松,栽培管理技术

参考文献

[1] 谢义福.马尾松栽培技术与应用[J].广东科技, 2010 (18)

[2] 张荣文.凯里地区马尾松栽培技术初探[J].现代园艺, 2009 (4)

[3] 蒋建平, 陶栋伟, 李惠道.豫南地区馬尾松栽培技术調查研究[J].河南 农学院学报, 1963 (2)

黔东地区 篇7

1 黔东南苗族概述

截止2010年底, 中国苗族人口9426007人, 贵州、湖南、云南、重庆、广西等省 (区) 等地分布广泛。其中, 贵州省是苗族人口最多的省份, 达到了3968400人,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简称黔东南) 是全国最大的苗族聚居区。截止2010年人口普查, 境内苗族总人数1912016人, 占黔东南的42.16%, 占全国苗族的20.28%。

贵州省有苗族人口3968400, 全国第一, 黔东南是苗族的最大的聚集地, 而从江县、锦屏县、雷山县的苗族更具有代表性。

黔东南的森林包括天然林和人工林。天然林又称自然林, 包括原始林和次生林两类。原始林是始终未被开发利用的保持原始形态的森林;次生林是后天经人为开发利用但又天然恢复的森林。人工林顾名思义是人为种植并利用的。黔东南的原始林主要集中在自然保护区。全州共有23个自然保护区, 面积占到225125.7公顷。其中雷公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面积为47300公顷;州级自然保护区9个, 面积165349.3公顷;县级自然保护区13个, 面积14317.9公顷。

集体林木多属于次生林和人工林, 林权保护研究对象主要是这一类林木, 林权保护习惯法主要是指这一类林木保护的习惯法, 山林在黔东南分布广泛, 所以本文将黔东南作为目的地。

从江县境内地势复杂, 降雨丰厚。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其中林地310万亩, 蓄积活立木592万立方米, 森林覆盖率高达64%, 木材质优价廉。自然优势明显, 但由于交通问题却无法显现。因此当地林权纠纷大量存在。

锦屏县林地133万亩, 森林覆盖率高于从江县为72%, 蓄积木材约406万立方米, 被称为“杉木之乡”, 是南方集体林区县也是省内重点林业县, 更是贵州林改试点县。产权不明、农民文化水平有限等原因导致林改以来纠纷不断。

雷山县森林覆盖率达为52%, 全县面积的19.07%为林地占有, 其中草地面积为28%。是现今保持最完好的生态文化净地, 也是世界十大森林旅游区之一。自然景观加人文景观结合使之成为热门旅游开发地。在开发与不开发之间, 利益冲突激烈, 随之纠纷频发。

2 林权纠纷产生的原因

2.1 林权纠纷之自然原因

林包括林木和林地, 林木生长需要依附在林地之上, 而林地之所以能被称之为林地, 是因为地上被林木所覆盖。林地、林木天然依附在一起, 不可分割, 而林权中对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作出了区分, 直接造成了现行法律法规在实际工作中产生很多矛盾。

贵州全省地貌有四种基本类型, 即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 被形象的比喻为“八山一水一分田”, 天然的地质地貌使得权属划分难度非常大, “田边地脚”容易被忽略, 然而这些地方又往往纠纷最集中, 黔东南地区民族聚居, 苗族更是依山而居, 纠纷更是不可忽视。根据地域范围不同, 最终产生了省际、州际、县际、乡际、村际、村内林权纠纷问题。

2.2 林权纠纷之人为原因

在林权改革过程中由于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学习借鉴, 便出现了产权主体不明晰, 流转不规范等问题, 留下了产生纠纷的隐患。

产权明晰是指所有权的主体之间有明确的界限, 而且同一产权的不同权能也要有明显的利益边界。林权作为一种财产权, 其中包括林木财产权和林地使用权。在实际工作中现行法律法规不能使林权明确化, 最终造成林权关系模糊, 主体不明确等情况。

林权流转过程中, 法律规定林权交易包括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流转。在实践过程中, 林木可以转让, 林地无法转让, 但林木、林地不可分割, 转让林木必然造成对林地的占有。现行法律法规的不完全, 从而造成林、地纠纷频发。

林权是一种财产权, 因此一定会涉及到财产利益, 但实地考察发现村民文化水平不高, 文盲较多, 法律意识淡薄, 而村干部文化水平相对较高, 在利益的诱惑下, 滥用手中权力, 在村民不知情或者非自愿的情况下转让出卖林权, 导致村民“失地”、“失山”, 有的甚至签订长期合同, 村民“失地”、“矢山”长期化, 引发群体性事件, 严重影响民族地区稳定。

3 正确认识习惯法与国家法律

3.1 黔东南苗族习惯法与国家法关系

国家法和习惯法的关系, 是一个很值得学者去研究的问题。本文从国家法和习惯法的双重视角研究少数民族地区林权问题, 希望能通过研究, 揭示国家法和少数民族习惯法在林权问题上的内在关系。站在国家法的层面上对黔东南苗族地区习惯法进行调查研究, 与国家法对照, 研究黔东南苗族地区习惯法当中关于林权部分内容与国家法林权部分内容的冲突、互补和调试, 寻找更好的林权纠纷解决途径, 从中借鉴习惯法的优势, 最终对国家相关林权立法提出建议。通过对黔东南若干经典的具有苗族代表性的地区开展的调研, 例如从江县、锦屏县、雷山县等, 收集苗族习惯法, 了解当地林权保护的现状。与国家法对照, 研究黔东南苗族地区习惯法当中关于林权部分内容与国家法林权部分内容的冲突、互补和调试, 寻找更好的林权纠纷解决途径。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地区居住的部分苗族擅长森林、林木的栽种、培养、利用、砍伐, 长期从事森林、林木、林地的相关经营活动。早在19世纪中期就已经形成了一部分经营性人工用材林业。该行业逐渐形成规模化经营, 并且有了一整套完整的商业生产模式, 以原木生产为基础, 造林、护林、采伐、运输作为辅助性配套措施。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一批实力强大的商业集团。而世世代代定居于此的苗族早在明清时期开始造林植树, 世代以林为生, 摸索总结出持续发展, 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法和经验。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制约和引导, 这些方法和经验不断规范化, 最终形成了苗族地区林业习惯法。有成文和不成文形式, 并且都比较丰富。其中关于林权归属也是大量涉及。黔东南地区苗族在长期以林为生的过程中, 对可持续发展, 合理使用自然资源有了深入认识, 加上社会上保护环境的意识不断增强, 国家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 使得黔东南苗族地区森林资源保护效果十分明显。山林保护习惯法不断丰富, 相关纠纷也随之大量出现。林权作为国家法层面的说法, 包括林木所有权、林地使用权, 但都是财产权, 不包括精神权力和生态利益等。

3.2 黔东南苗族地区的自我解决机制

黔东南苗族地区的苗族同胞有很多自己的纠纷解决途径, 对黔东南地区苗族而言, 某些方面要比国家法律法规更有优势, 所以合理运用民族习惯法来解决林权纠纷时对国家法律法规解决途径的重要补充。

苗族是一个稻饭鱼羹的民族, 种植水稻历史悠久而且拥有传统技术。苗族的稻田都是依山而看, 远远望去层层叠起, 形成梯田, 最著名的加榜梯田更是远近闻名, 家喻户晓, 甚至成为了一处很好的旅游景观。苗族居所房前屋后, 林边路旁只要有很小的一块土地也要被开成水田, 种上水稻, 以解决非常紧张的粮食问题。

传说苗族最早迁徙到黔东南地区, 是通过“插草为标”来占领土地的, 意思是家族将草标插到哪里就占到哪里, 插占以后就成了家族的领土。早起由于黔东南地区人烟稀少, 相对的土地争议也比较少。随着生产的发展, 黔东南地区苗族人口也不断增加, 易于种植水稻的比较肥沃的土地渐渐供不应求, 随之人们开始把一些林地进行改造, 开垦成适合水稻生长的稻田。林地相比耕地而言, 距离水源较远, 引水困难, 而且改造起来要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 从而导致人口和劳动力较多的家族获得了更多的土地, 有的家族田多, 有的家族田少, 有的家族田好, 有的家族田坏, 产生了最早的贫富差异, 随之矛盾也就多了起来。可耕种的土地几乎都被占了而林地作为潜在的耕地也成为家族之间争抢的主要土地, 所以林权纠纷问题越来越严重, 解决林权纠纷成为苗族地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棘手问题, 有点地方出现了“议榔”, 通过召开“议榔”大会, 对纠纷进行解决, 而主要方法就是通过苗族村寨中的权威人士如寨老、族长和德高望重的长者进行调解, 当然也有自行和解的。这些都是基于苗族淳朴的和谐无争的观念和共同生存的意识。这也是中国特色的调解传统, 间接反映了中国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

3.3 少数民族林权习惯法与国家法的调试

为了是国家法和黔东南苗族地区习惯法得到更好的调试和变通, 特提出以下两点建议。第一点, 对于黔东南苗族地区习惯法中规定的认为有助于国家法制建设, 社会和谐的好的地方, 国家法可以对其采取适应、融合、过度等政策, 在得到检验后, 国家可以使其在国家法中有所体现, 甚至可以将其上升为国家法律法规。第二点, 对于黔东南苗族地区拥有自己的习惯法这种特殊情况, 在不违背国家法律体系基本原则, 基本初衷的基础上, 通过制定变通性或者补充性法律法规, 改变国家法与黔东南苗族地区习惯法的争议点内容, 或者给予黔东南苗族地区一定的自治权和法律变通权利, 最终使得国家法与习惯法得到很好地适应和对接。

参考文献

[1]胡卫东.黔东南苗族山林保护习惯法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

[2]罗殿龙.农村集体林权纠纷及法律适用[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2.

黔东地区 篇8

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工作者,培训策略,黔东农村地区

目前, 农村学前教育工作者培训日益受到重视, 为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提高农村学前教育工作者素质, 教育部、财政部实施了“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 培训是提高农村学前教育工作者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方式, 其培训质量与效果不仅是学前教育工作者的个人发展问题, 更是农村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 黔东农村地区在开展学前教育工作者培训中, 根据实际情况, 建立以教育工作者的主体性发展为核心的多元课程模式, 探索有意义的培训方式, 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学前教育工作者。

1.农村学前教育工作者培训的理念

1.1提高学前教育工作者实践水平。

学前教育工作者专业能力的发展, 最终表现在真实的教育实践情境中。 因此, 在提高学前教育工作者师德修养、更新教育方式等基础上, 应当把学前教育工作者培训的落脚点放在教学新技巧与新技能上, 把学前教育工作者教育实践智慧作为培训的重点。 在培训中注重学前教育工作者教育实践智慧的提升, 应当将学前教育工作者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作为课程主体, 将学前教育工作者自身实践能力增长需求作为依据开展培训[1]。

1.2注重专业水平的提升, 注重终身学习理念。

在学前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新形势下, 怎样规范学前教育工作者的保教行为, 是保障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 在学前教育工作者培训中, 应当把学前教育工作者专业化标准作为各类课程选择与实施的根据, 把学前教育工作者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用不同的内容与方式对其展开培训, 提高其专业知识技能与专业素养。 学前教育工作者培训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及观念的更新, 而且应当注重学前教育工作者培训后能否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到自我反思、不断进步。 怎样培养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自我反思能力, 使其在培训的氛围过后主动学习、自我提升, 则需要在培训过程中融入提升学前教育工作者自我学习能力的有关内容。 比如, 怎样查阅资料获取最新的教育信息, 怎样以自身教学情况为案例开展教研活动等, 从而使其逐渐形成终身学习理念[2]。

2.农村学前教育工作者培训的策略

2012-2013年黔东农村地区对800名学前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 这800名学前教育工作者中大部分参加培训人员为非学前教育专业背景, 参加培训的学前教育工作者文化层次比较高, 大专以上占84%, 教学经验丰富, 学习能力强。 然而, 他们的教育方式普遍比较落后, 缺乏幼儿心理学知识, 保育意识比较差, 缺乏与幼儿沟通的技巧, 等等。 针对这些情况, 黔东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工作者培训策略有以下几点。

2.1建立灵活的模块化课程。

(1) 建立专业普修模块。 调查显示, 黔东农村学前教育工作者认为培训中应当涉及的课程包括:第一, 怎样备课、在上课过程中怎样与幼儿互动、课后评价与反思;第二, 体育、美术、音乐等专项技能知识模块;第三, 幼儿心理与学前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知识。 在培训过程中, 每期培训集中一个专题, 对专题中的知识进行分解、细化, 并且依据参训学前教育工作者实际情况调整课程的深度与呈现形式。 (2) 增加时间课程。选择优质、有特色的幼儿园作为实践基地, 选择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学科技能顶尖的骨干学前教育工作者担任指导老师, 参训学前教育工作者参加幼儿园内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撰写听课记录, 并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上课,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现高效培训。 (3) 建立选修课程。 把技能普修与选修课程相融合, 依据参训学前教育工作者的个性需求, 把教学方式与老师个人素质培养相融合。 通过课件制作、书法、礼仪等课程, 提高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能力, 拓展其自身素质, 增强培训效果[3]。

2.2建立系统的师资团队。

对师资团队进行系统、有层次的划分, 高校专家及各地教研员为第一层次, 为学前教育工作者展开政策解读与专业知识引领;一线幼儿园园长与老师为第二层次, 把专业理念与本幼儿园实际情况相结合, 使得有特色的教学实践始终贯穿于培训之中。 高校专家、各地教研员与幼儿园园长、老师组成双导师团队, 合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工作者专业水平。

2.3建立行动学习小组。

充分利用参训学前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力量, 把教学反思作为核心内容, 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方法, 鼓励与支持受训学前教育工作者组成行动学习小组, 开展基于学前教育工作者个人教学实践的反思性活动, 充分利用其自身的实践智慧。 (1)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学主题研讨, 依据不同的培训目标, 设置不同的研讨主题, 例如, 班级创意管理、留守儿童家长工作开展等。 对研讨成果进行整理汇总, 选择代表进行汇报。 (2) 学习小组内成员相互配合, 形成小型互助团体。 在对小学成员选择方面, 可以把层次较高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学前教育工作者相搭配, 充分发挥学前教育工作者个人反思及主动学习能力, 达到显著的培训效果。

3.结语

培养出优秀的农村学前教育工作者是培训的最终目标, 各级培训机构应当通过高效、针对性强的培训, 切实提高黔东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基本技能与业务能力, 促进黔东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工作者专业成长, 培养出一批具有扎实的教学技能、现代化教育方式的骨干前教育工作者, 为我国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提供强大后盾。

参考文献

[1]魏曼红.有效培训:改变农村幼儿教师生命的职场——提升农村幼儿教师职业素质的对策初探[J].新课程研究 (下旬刊) , 2010 (09) :103-10.

[2]拓春晔.新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及改善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23) :177-179.

黔东地区 篇9

一、更新理念, 走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之路

随着科技加速发展, 新媒体以更加亲民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一切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 让新媒体发展的脚步愈发迅猛。新媒体带给人们一种更新、更快捷的生活方式, 在现今时代中具有强烈的吸引力。相比之下, 纸媒在时效、亲民上的不足显得尤为明显。但换而言之, 这是纸媒的威胁, 也是纸媒发展的新契机。

客观看来, 国内地市级党报经过多年发展, 对新闻来源和渠道等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与要求, 比起新媒体新闻资讯的不确定性要准确得多。两者之间, 一个追求快捷、一个追求准确。因此, 两类媒体有着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不存在互相替代的问题, 完全可以利用各自优势走上相互融合, 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发展的道路。

近年来, 黔东南日报社派出大量人员外出考察、学习或培训。这些有力的举措, 取得了显著效果, 两类媒体的相互协作更加和谐, 逐步实现了报纸用版面为新媒体做宣传推介, 新媒体则对纸媒的报道进行扩容和深化, 可读性与吸引力大为增加。在此基础上, 报社制定了奖惩机制等制度, 两类媒体走上了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发展。

媒体的融合发展, 需要更新运营理念, 根据两类媒体的特点, 相互支持、相辅相成, 以满足不同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实现各类资讯的全方位服务。基于此理念, 黔东南日报社近年来也加快了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步伐。2010年10月, 开通“黔东南手机报”;2012年, 开通“黔东南新闻网”;不久, 即开通“黔东南新闻网”新浪和腾讯官方微博;2014年11月, 黔东南日报社与有关企业合作, 共同打造黔东南州最大的生活类服务新传媒——“掌中黔东南”;为了进一步贴近用户的需求, 又开通了“黔东南新闻微报”。

2012年初, 黔东南州“两会”召开, 为两类媒体第一次协同作战提供了机遇:黔东南新闻网首次图文直播州“两会”开闭幕式。会议召开前, 《黔东南日报》在报眼位置刊发黔东南新闻网将进行州“两会”图文直播的公告, 《黔东南手机报》相应刊发了消息, 进行了直播前的预热。会议期间, 报纸刊发“规定动作”, 网站则以大量“自选动作”加以丰富和延伸。适逢黔东南州“两会”换届后的第一次会议, 引起全州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在精心准备和周密部署下, 全体采编人员出色完成了“两会”的开闭幕式图文直播报道。图文并茂的报道方式, 直观而富有视觉冲击力, 得到“两会”代表委员、州内外网友们高度关注和肯定, 更是受到了州委主要领导的表扬。纸媒与新媒体融合报道产生的立体化效果, 让报社收获了一份预料之外的成功。

新媒体的发展, 伴随着用户生活方式的转变而转变, 媒体的新闻生产方式也要随着用户的需求而转变。几大新媒体平台的搭建, 让《黔东南日报》融合发展之路有了跟上时代脚步的可能。而在具体的操作中, 两类媒体的理念、架构的差别, 在今后融合发展中还将面临较大的挑战。

二、搜集整理, 走民族文化引领特色之路

近年来, 民族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热捧。随着旅游开发热潮的汹涌, 民族文化受商业化冲击十分明显。这种冲击, 如果缺少传承和保护机制, 将会让民族文化受到毁灭性的破坏。那么, 如何既能与现代文明相互融合发展, 又能继续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特个性?这是任何一种处于开发中的民族文化需要直面的问题。对于民族地区党报来说, 挖掘整理民族文化, 探索传承保护机制, 寻找民族文化价值的转型与提升, 这将使报纸具备无可替代的独特地位, 也将是外界了解和掌握该地区民族文化时最为理想的媒介。

黔东南州民族文化十分丰富, 民族风情十分浓郁。长期以来, 大山的阻隔让这片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但正因如此, 这里相对完整地保存原生态的民族文化, 尤其是苗族和侗族文化更具特色。目前, 全州拥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52项68个保护点,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75项206个保护点等。有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 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处, 省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8处。黔东南州苗岭山区的11个苗族村寨和六洞九洞地区的10个侗族村寨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及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作为民族地区党报, 搜集整理这些民族文化遗产, 一方面可以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 更能在其中彰显报纸的个性和特色, 以此来赢得读者和市场。此外, 采取更为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解读和审视这些民族文化, 更易为外界接受。复刊以来, 《黔东南日报》一直承担着这一重任。报纸坚持开设有文艺副刊, 除了刊登州内作者的文学稿件外, 对州内民族文化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尤其近年来, 该报每周开设了《文化视野》和《旅游天地》两个周刊, 分门别类地对州内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民族村寨等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这种特色报道得到了州内外读者的热情追捧, 稿源充足。调查反馈, 两个周刊是报纸最受欢迎的专刊之一。2014年初, 在热心读者的建议下, 黔东南日报社在文艺副刊版和周末版上增设了“黔东南故事”专栏, 主要刊登黔东南州的各类历史、民族等故事。如今, 这个栏目已逐步成长为该报的品牌栏目。

从资源优势看, 黔东南州丰厚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和其他区域文化, 为《黔东南日报》的特色发展之路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新闻资源“宝库”。但目前看来, 《黔东南日报》的各方面发展依旧缓慢, 各类媒体平台对外宣传推介还处于初级阶段。如何利用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加快转型, 走好特色发展之路?还需要进一步的深思和谋划。

三、改革版式, 走品牌栏目打造个性之路

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 品牌带来的影响和效应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一个好的品牌, 将带给商家丰厚的回报。在市场化愈发成熟的背景下, 媒体走向品牌化、栏目化也成了一种现实需要和选择。

在当今时代, 党报的版式同质化现象日益显现。民族地区党报要想在众多报纸中独树一帜, 打造具有地域特色与个性色彩的品牌栏目, 是业内公认的有效途径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报纸的竞争就是特色品牌栏目的竞争。品牌栏目建设, 既能形成地市级报纸的个性特征、增强报纸的核心竞争力, 又能通过品牌栏目来吸引读者, 提升公信力和影响力。

《黔东南日报》自创刊以来, 开设了不少栏目, 一些栏目逐步成长为品牌栏目。2014年, 《黔东南日报》集中“火力”创建四个“品牌栏目”:“苗乡侗寨行”、“灯下漫笔”、“深度·视点”、“黔东南故事”。其中, “苗乡侗寨行”根据“记者走基层”栏目转化而来;“灯下漫笔”是时评言论的老牌栏目;“深度·视点”主要刊发报社记者来自采访一线的深度报道的栏目;“黔东南故事”主要刊发在黔东南州境内发生的古今故事。

一年多来, 《黔东南日报》的品牌栏目建设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 版式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 可读性与新闻价值有了明显提升。“苗乡侗寨行”、“深度·视点”两个栏目, 还被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选为2015年全州宣传系统重点打造的栏目。当然, 这些成功, 只是相对于该报的过去而言。品牌栏目建设, 一般分为打造、推广、巩固三个方面。一年的品牌栏目建设, 《黔东南日报》还只是搞好了最基本的打造工作, 栏目的推广与巩固, 仍旧需要继续努力。要将品牌栏目的影响力做大做强, 需要改革和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

民族地区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由于地域条件的限制, 报纸发展缓慢, 报业市场的发展严重滞后于沿海发达地区。当前, 紧跟新媒体发展的时代潮流, 是报纸大势所趋。民族地区地市级党报的发展, 既有生存艰难的挑战, 更有后发赶超的优势。如何在新媒体形势下扬长避短, 找到符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更需要报社从业人员在实践中去探寻和思考。

参考文献

[1]王岩.媒体融合时代的舆论形成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 2013.

[2]程广周.数字媒体时代中国报业的危机与应对策略研究[D].河南大学, 2010.

黔东南酸汤鱼 篇10

关于吃鱼,种类很多:清蒸煎煮;糖醋蒜溜;辣红白汤……吃法也多样。而黔东南人却最爱酸汤鱼,这是当地极品之美味。当地民间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窜”一说。“捞窜”是黔东南本地话,指走路踉踉跄跄。看来,这酸,已经融为一种生活习惯。

说起酸汤鱼,自然酸汤最重要。许多人认为酸汤鱼的汤料是用番茄入沸水烫皮煎油煸炒出的酸红油,其实不然,正宗的酸汤是泡制而出。曾有一当地酸汤鱼店掌烹调的苗族师傅带我入厨房,那厨房内置两坛大如水缸的泡菜坛,每天把淘米水倒入,盖好发酵。我揭盖舀出一碗酸汤,颜色清亮,味道酸中带甜,十分醇香。该师傅介绍道:在当地,从田地里收工回家进屋,不忙喝水,总是先舀一瓢酸汤,喝了顿感解乏。

酸汤鱼的汤料调配时,将锅置火上油烧至5成热,放入姜片、葱段煸炒出香味,再加入酸汤,待汤开得直翻冒泡,加入洗净去根黄豆芽、去皮切斜刀片鲜竹笋、莲藕、去皮切片土豆、温水泡过菱形豆皮、打结海带……各种食材、配料,缺一不可。美味汤料熬好后,再将事先吐过泥、泻过腹的一斤到两斤左右重的活鱼取出,在其左侧胸鳍下切一小口,掏出苦胆后入锅。只见:“鱼入沸汤尚窜游”,然后放入木姜子、鱼香菜、姜葱蒜等佐料。

这也难怪,用此酸汤煮出的鱼,自然酸得正,腥味全消,非醋可比。其蘸水都是野生香料,不用酱油,吃了酸汤鱼,解暑生津,真山野风味。

当地人有云:“鱼熟千滚,越煮越紧”,食之甚美。

一种饮食,在历史的长河中会遭遇无数次的变迁,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遗失很多东西,或许也会改变很多东西。但是,在黔东南,酸汤鱼的做法依然如此原始纯朴。许多外地的酸汤鱼在做法上,姑且不论其酸汤是否正宗,只看其鱼去肚褪鳞,鱼割成连着的数节入锅,已不能“窜游”的通行吃法,就不由让吃过正宗酸汤鱼的人更加怀念其原先最初的风味。

在贵州黔东南,酸汤鱼美味且价不贵,连同下火锅的菜料,三五个人,百元左右,寻常百姓自我逍遥,扶老携幼,进正宗酸汤鱼馆真乃自在。大块朵颐,美味留民间。

黔东地区 篇11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公共利益、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的保护取向密切相关。政府是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责任人, 为农村生态环境提供相关的公共物品。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人类环境宣言》明确提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现实中, 提高政府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细化生态责任目标是规制政府行为的重要保障。但是, “经济指标”至上, 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两难取舍, 造成不少地方政府不惜以资源的过度消耗来促进经济的增长而生态环境责任处于虚置的境地。地方政府在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地方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地方政府官员政绩冲动及地方政府间权力利益竞争造成了地方政府职能错位, 是能耗上升、污染扩大的原因之一, 是“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 保证生态环境的安全, 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优化等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能创新, 日益成为衡量一个政府绩效的标志。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创新的推进, 各级地方政府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能定位, 具备相应的生态治理能力, 承担起相应的生态管理责任。这在民族地区, 也有所体现。有学者指出了民族地区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并研究了其制度创新。也有学者对我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能力提升与公共服务创新, 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民族地区涵盖非常广泛的范围, 贵州民族地区情况如何, 其在政府创新过程中如何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建设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 贵州先后进行了四次规模较大的机构改革, 即1983年、1993年、1999年、2004年改革。改革后, 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管理逐步规范, 政府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 行政效率和效能不断提高。1984到2004年, 贵州省政府机构由62个精简为41个, 精简率为33.9%。不仅如此, 改革还改变了高度集中的政府管理模式, 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 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使政企分开迈出了重要步伐。但是, 目前, 在贵州民族地区, 缺乏政府改革的整体性和战略性的长远规划, 政府创新的内在动力严重不足, 政府决策机制存在公共利益部门化的明显倾向, 腐败和特权现象还在滋生, 形式主义和“政绩工程”在一些地方还严重存在。如何拓展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创新空间, 以及政府创新过程中如何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建设变成当前贵州民族地区一个重要战略问题。

2 黔东南凯里政府创新中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建设的主要做法

2.1 黔东南凯里的历史沿革与人文经济社会概况

黔东南凯里市原为炉山县。1949年11月炉山县获得解放, 中共炉山县委、县人民政府同时宣告成立, 建立新的乡、镇人民政府。1950年, 废除保甲制度, 建立村级人民政权。1951年1月27日, , 凯里区苗族自治人民政府成立, 为贵州省第一个苗族自治区。1952年9月, 炉山县苗族自治人民政府成立。1956年7月23日,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立, 确定凯里为州府所在地。1959年1月, 炉山县、麻江县、雷山县、丹寨县合并为凯里县, 1961年8月4日县相继分置, 炉山县仍为凯里县, 1983年8月19日, 国务院批准撤销凯里县, 设为凯里市。1984年1月, 凯里市成立。凯里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 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西长51.7km, 南北宽44.3km, 总面积1306km2。有苗、汉、侗等民族。辖2乡8镇和5个街道办事处, 总人口55.2万 (2009年) , 少数民族占74%, 其中苗族占63%。

2.2 黔东南凯里的主要措施

理论与实践表明, 政府在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中, 在政府创新中要有所作为, 必须提高自身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关注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

目前凯里不断提升生态治理能力, 以山体水系与郊野绿化为依托, 打造生态绿网和绿色屏障, 针对烟尘污染等实际问题, 出台《凯里市二氧化硫污染防治方案》, 对凯里纸厂等严重污染环境城郊农村生态环境企业等进行关停。凯里推进城乡生态一体化建设, 提升政府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形成以公共绿地和风景区为结点、以环城防护林网和绿色通道为连结、以山体水系与郊野绿化为依托, 点、线、片、面、环纵横贯通的生态绿网和绿色屏障, 具体如下:

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农村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凯里2008年完成格田、重摆水库除险加固工程、1.5万人6000头大牲畜安全饮水工程、三棵树镇龙井村人饮工程和炉山镇南山河人饮工程;完成渠道清淤43.9km, 新建渠道7.5km, 维修小山塘3口, 小水池、小水窖各11口, 完成堤防加固3.2km。完成5个乡镇遥测雨量站建设、2个五要素气象观测站建设、1个天气预报农经网信息显示屏安装和2个人工影响天气基地建设。

二是制定发展农村循环经济计划, 妥善处置农村生活垃圾, 大力运作保洁、收集、转运、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 坚决防止污染向农村转移。凯里结合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 鼓励使用有机复合肥、生物农药, 降低化肥农药的面源污染, 大力推广应用沼气, 实施农村万户户用沼气工程, 形成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治理模式, 循环利用各类资源, 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三是加强农村饮水安全的规划, 稳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治理工作。凯里开展饮用水源综合整治、凯里城区二氧化硫综合整治和清水江流域凯里段水污染防治工作, 清水江、巴拉河水质达到了III类水质标准, 城市饮用水水质达到国家标准, 地表水达到水功能区划标准, 酸雨恶化趋势得到了有效控制。加快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度, 龙头河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入运行, 金井河治理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

四是重视地方性生态知识的保护, 重视群众的公共参与, 同心合力建设好凯里农村生态环境。凯里充分注重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注重地方性生态知识的收集整理。凯里鼓励群众的对环境建设的参与, 提高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是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投入, 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 稳步推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村作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与建设的示范村, 建设为农村环境保护示范工程。2008年12月25日, 凯里市组织召开全市农村危房改造年度工作总结会议。2008年以来, 凯里市共完成了120户扩大试点和589户新增项目的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的任务。截至目前, 已入住376户, 入住率为53%。会议中, 凯里市还制定了2010年农村改造工程计划实施方案, 并定于2010年8月份对实施完成的危房改造进行竣工验收。凯里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2008年全年建成通村公路137.5km、通村油路10km, 完成了旁海、炉山汽车站和旁海清水江航运码头建设, 万潮汽车站建设完成工程总量的70%。完成12个村的整村推进、14个自然村寨整治和1300户民居亮化;建成1000口农村沼气池;投入试点资金140万元, 完成了8个新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

3 贵州民族地区政府创新中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建设的措施的思考与政策建议

贵州民族地区推进政府创新, 需要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 围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为目标, 建设法治、廉洁、责任、高效、精简、有限、公正的服务型政府。创新型的领导干部, 特别是民族干部是政府创新的中坚力量。贵州民族地区基层民主、透明政府、生态环境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还有较大创新空间。

黔东南凯里扎实开展了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促使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提升了区域发展的竞争力, 激发了群众参与的主动性;促进了体制机制创新, 对于贵州民族地区政府创新中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建设有较大借鉴价值。

探索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新道路, 坚持历史性转变的指导思想, 坚持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 坚持更新观念、创新方法、积极推进科学化与民主化决策, 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构建充满生机、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 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具体建议如下: (1)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强化农业产业布局规划, 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从根本上消除结构性污染。积极倡导循环经济,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 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障机制, 大力倡导健康、适度、环保的绿色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 构建节约型社会; (3) 在政府创新过程中, 重视地方性生态知识的保护, 重视群众的公共参与, 同心合力建设好农村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津燕, “两型社会”建设与地方政府管理创新.湖北行政学院学报[J].2008 (10) .

[2]李曦辉, 民族地区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及其制度创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J].2004, (3) .

[3]霍晓英,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能力提升与公共服务创新[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07 (1) .

[4]谢治菊、王国勇, 改革开放30年来贵州政府创新的回顾与展望[EB/OL].http://www.gzxzglxh.org/show.asp?bid=32&id=3401

上一篇:事件营销策略下一篇:专家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