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葡聚糖酶

2024-10-13

4-葡聚糖酶(共7篇)

4-葡聚糖酶 篇1

β-1, 3-1, 4-葡聚糖酶 (EC 3.2.1.73, 简称β-葡聚糖酶) 是一种高效、专一性水解β-葡聚糖的内切酶, 其水解的主要产物为三糖 (3-O-β-D-纤维二糖-D-葡萄糖) 和四糖 (3-O-β-D-纤维三糖-D-葡萄糖) 。β-葡聚糖是植物细胞壁的结构性非淀粉多糖, 是由β-1, 3和β-1, 4混合糖苷键连接成的β-D-葡聚糖, 它是大麦胚乳细胞壁的主要成分[1,2]。β-葡聚糖酶在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可应用于酿造、饲料、食品等工业制造领域。例如:在啤酒酿造过程中, β-葡聚糖酶可降低麦汁粘度, 提高过滤速度[3]和产率, 改善啤酒的质量, 同时能增进啤酒口感和提高泡沫持久性;在饲料工业中也有着较广泛的应用, 饲料中添加β-葡聚糖酶以大大降低β-葡聚糖粘度, 从而改善麦类饲料的营养价值, 同时具有抑制有害微生物和维持动物肠道微生态平衡的作用, 并且能减少传统抗生素的使用量, 有利于改善动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4]。

国外学者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β-葡聚糖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已克隆和表达了不同来源的葡聚糖酶基因并得到广泛的应用。浸麻芽孢杆菌 (Bacillus macerans) 、地衣芽孢杆菌 (Bacillus licheniformis) 、多粘芽孢杆菌 (Bacillus polymyxa) 等芽孢杆菌中均有内切β-葡聚糖酶的发现[6]。我国对β-葡聚糖酶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成果显著, 尤其在霉菌来源的β-葡聚糖酶的发酵生产方面的研究已接近世界水平。但是, 我们也注意到细菌来源的β-葡聚糖酶的研究相对不足[7]。目前, 对β-葡聚糖酶基因表达的研究主要是在大肠杆菌中进行, 而且得到的重组大肠杆菌酶活较低, 很少有在芽孢杆菌中表达的报道。到目前为止, 有关以B.amyloliquefaciens为宿主, 构建高效分泌生产β-葡聚糖酶的重组菌及其工业应用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本实验通过PCR方法, 以解淀粉芽孢杆菌 (CICIM B4801) 染色体为模板克隆β-葡聚糖酶基因 (bgl A) , 将该基因置于PQ启动子的下游, 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 UB-PQ-GM-bgl A。将该重组质粒转化导入解淀粉芽孢杆菌 (CICIM B4801) 中, 筛选得到了能高效分泌表达β-葡聚糖酶的重组解淀粉芽孢杆菌, 并对该重组酶进行了初步的酶学性质分析。首次实现了β-葡聚糖酶基因在解淀粉芽孢杆菌中的高效表达。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材料

大肠杆菌 (Escherichia coli) JM109, 解淀粉芽孢杆菌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CICIM B4801, 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 subtilis) 1A717, 均由江南大学中国高校工业微生物资源与信息中心 (http://cicim-cu.jiangnan.edu.cn) 保藏。质粒p MD-PQ为本研究室前期研究获得, 含有人工启动子PQ, 可以引导外源基因在大肠杆菌或在芽孢杆菌中表达[8]。构建重组质粒所用的载体有:p MD18-T、p Lakr、p UB110, 均保存在E.coli JM109宿主中, 分别以氨苄青霉素、卡那霉素为抗性筛选标记。

1.1.2 试剂

实验中所用的各种DNA限制性内切酶Eco RⅠ、Bam HⅠ、NcoⅠ均为Fermentas产品, 购自上海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T4DNA连接酶、Taq DNA聚合酶和Pfu DNA聚合酶购自上海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分子量标准、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四环素购自Fermentas公司;PCR产物纯化试剂盒、胶回收试剂盒、质粒小量提取试剂盒均为Bio Dev-Tech公司产品;地衣多糖购自爱尔兰Megazyme公司;其他试剂药品均为国产或进口分析纯和生化试剂。

1.1.3 仪器

EDC-810型基因扩增仪 (东胜龙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UV-200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上海龙尼克仪器有限公司) ;Alpha Innotech凝胶成像系统 (美国Alpha Innotech公司) ;恒温金属浴 (杭州博日科技有限公司) 。

1.1.4 培养基

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LB液体培养基:胰蛋白胨10g/L, 酵母浸提物5g/L, Na Cl 5g/L, 添加2.0%琼脂粉为LB固体培养基。需要时加入氨苄青霉素100μg/m L或卡那霉素15μg/m L用于重组大肠杆菌、重组枯草芽孢杆菌及重组解淀粉芽孢杆菌的筛选。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培养基, 参考文献[9]配制。

1.2 方法

1.2.1 解淀粉芽孢杆菌染色体DNA的提取

将解淀粉芽孢杆菌 (CICIM B4801) 划线于LB平板上, 37℃条件下培养24h, 刮取适量的菌体于500μL无菌水中, 振荡混匀, 采用CTAB法[10]提取染色体DNA。

1.2.2 β-1, 3-1, 4-葡聚酶基因的PCR扩增

根据Gen Bank Accession No.EU368224设计引物, 引物序列如下:

正向引物:AATTCCATGGATGTTTTATCGTATGAAACG

反向引物:AATTGGATCCTTATTTTTTTGTATAGCGCAC

PCR条件如下:96℃预变性50s, 94℃变性50s, 56℃退火2min, 72℃延伸1min 30s, 30个循环。

1.2.3 重组质粒p La-PQ-bgl A和p UB-PQ-bgl A的构建

重组表达质粒p La-PQ-bgl A的构建:将PCR扩增得到的bgl A基因与T载体p MD18-T连接, 转化大肠杆菌JM109, 筛选得到重组质粒p MD-bgl A。将重组质粒p MD-bgl A经NcoⅠ和Bam HⅠ双酶切后, 胶回收获得bgl A基因片段, 大小为0.8kb, 与经NcoⅠ和Bam HⅠ双酶切的表达载体p Lakr连接, 转化大肠杆菌JM109, 得到重组质粒p La-bgl A。将本实验室存有的质粒p MD-PQ经Eco RⅠ及NcoⅠ双酶切后, 胶回收得到含有PQ启动子及庆大霉素抗性 (Gmr) 的基因片段PQ-GM, 与同样经Eco RⅠ及NcoⅠ双酶切的重组质粒p La-bgl A连接后, 转化大肠杆菌JM109, 用庆大霉素抗性筛选含有PQ启动子的重组表达质粒p La-PQ-bgl A的重组菌。

重组表达质粒p UB-PQ-bgl A的构建:将已经构建好的重组表达质粒p La-PQ-bgl A, 经Eco RⅠ和Bam HⅠ双酶切后, 胶回收含有PQ启动子及庆大霉素抗性选择标记Gm的β-葡聚糖酶的基因片段PQ-bgl A, 大小约为1.9kb, 与经同样双酶切的载体p UB110连接, 将已构建好的含有β-葡聚糖酶基因的重组质粒p UB-PQ-bgl A用电转化方法[11]转入解淀粉芽孢杆菌中进行表达。用卡那霉素浓度为15μg/m L抗性LB平板筛选到含有重组质粒p UB-PQ-bgl A的重组菌。

1.2.4 β-葡聚糖酶酶活测定

接种含有β-葡聚糖酶基因的重组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落于50m L LB培养基中, 37℃、200r/min培养12h后, 以10%的接种量转接至50m L发酵培养基中, 37℃、200r/min连续培养140h。将发酵液离心去掉菌体, 取上清液并且透析。透析后的发酵液稀释一定的倍数后, 以1%的地衣多糖为底物, 采用DNS法测定酶活[9,12]。β-葡聚糖酶酶活定义:1m L发酵液, 在55℃、p H 6.4的条件下, 每分钟分解地衣多糖生成1μmol葡萄糖为1个酶活单位 (U/m L) 。

1.2.5 β-葡聚糖酶酶学性质的研究

1.2.5. 1 β-葡聚糖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及其温度稳定性

酶的最适反应温度:调节恒温水浴, 分别在不同温度 (40℃、45℃、50℃、60℃、65℃、70℃、75℃、80℃) 、p H 6.4的条件下测定透析后酶液的酶活, 以最高酶活为100%, 其他温度条件下的酶活占最高酶活的百分数即为酶在该温度条件下的相对酶活。

温度对酶稳定性的影响:取0.5m L透析后的酶液分别在40℃、45℃、50℃、60℃、65℃、70℃、75℃、80℃下保温30min后, 立即取出放置冰上迅速冷却30min, 在55℃、p H 6.4的条件下测残余酶活力, 以未经过温度处理的酶液的酶活为100%。

1.2.5. 2 β-葡聚糖酶的最适反应p H值及其p H稳定性

酶的最适反应p H值:透析后的酶液用不同p H值 (4.0、5.0、5.5、6.0、6.5、7.0、7.5) 的缓冲液一定的倍数后, 在55℃的条件下测定酶活, 以酶活力最高者的酶活为100%, 其他p H值条件下的酶活站最高酶活的百分数为酶在该p H值条件下的相对酶活。

酶的pH稳定性:取0.5mL透析后的酶液, 分别加入0.5mL的pH3.0~6.0的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或pH 6.0~8.0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液, 4℃下放置60min, 然后用p H 6.4的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稀释, 55℃条件下测残余酶活力, 以未经过缓冲液处理的酶液的酶活为100%。

1.2.5. 3 表达产物SDS-PAGE蛋白电泳

含有重组质粒p UB-PQ-bgl A的重组解淀粉芽孢杆菌经过摇瓶发酵后, 取发酵上清液进行SDS-PAGE电泳, 以不含重组质粒的原始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株 (CICIM B4801) 的发酵上清液为对照, 进行SDS-PAGE电泳, 具体方法参照文献[13]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重组质粒p UB-p Q-bgl A的构建

根据Gen Bank Accession No.EU368224中已知解淀粉芽孢杆菌的β-葡聚糖酶基因设计引物, 以解淀粉芽孢杆菌CICIM B4801的染色体DNA为模板, 经过PCR扩增得到约为0.8kb的DNA片段, 与预期大小基本一致, 测序结果经比对后与已报道的序列完全一致。将经过PCR扩增得到的β-葡聚糖酶基因 (bgl A) 和来源于p MD-PQ的PQ启动子体外重组并克隆入载体p Lakr及p UB110中, 构建获得了重组表达质粒p UB-PQ-bgl A, 重组质粒构建过程如图1所示。重组质粒p La-PQ-bgl A经酶切鉴定的结果为:p Lakr大小约为3.0kb, PQ-GM大小约为1.1kb, bgl A基因片段大小约为0.8kb, 与预期大小相符, 表明得到了正确的重组质粒。重组质粒p UB-PQ-bgl A经Eco RⅠ和Bam HⅠ双酶切后的鉴定结果为:p UB110大小约为3.8kb, PQ-bgl A大小约为1.9kb, 与预期大小相符, 表明得到了正确的重组质粒。

2.2 重组菌的构建与鉴定

2.2.1 重组质粒p UB-PQ-bgl S在解淀粉芽孢杆菌中表达

重组质粒p UB-PQ-bgl A用电转化方法转入解淀粉芽孢杆菌中进行表达。将后培养的菌体涂布浓度为15μg/m L卡那霉素抗性LB平板, 筛选得到两个转化子。提取转化子的质粒, 经Eco RⅠ和Bam HⅠ双酶切后的葡聚糖凝胶电泳鉴定结果有两条条带, 分别为3.8kb和1.9kb, 分别与载体p UB110及基因片段PQ-bgl A的大小相符, 表明得到了正确的重组菌。

2.2.2 表达产物的SDS-PAGE蛋白电泳

SDS-PAGE蛋白电泳分析表明, 含有重组表达质粒p UB-PQ-bgl A的重组解淀粉芽孢杆菌产生的胞外蛋白有两条明显的条带, 如图7所示, 其中大小约为27k Da的条带与预测的β-葡聚糖酶的相对分子量基本一致, 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原始菌株。

2.3 重组菌发酵试验

接种重组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落于50 m L LB培养基中, 37℃、200r/min培养12h后, 以10%的接种量转接至50 m L发酵培养基中, 37℃、200r/min连续培养140h。将发酵液离心去掉菌体, 取上清液并且透析。透析后的发酵液稀释一定的倍数后, 以1%的地衣多糖为底物, 采用DNS法测定酶活。重组菌在发酵82h时达到了最高酶活, 为1 515.7U/m L, 是原始菌株酶活的11.84倍。生长曲线及酶活曲线分别如图3、图4所示。由图4可知, 在相同条件下, 重组解淀粉芽孢杆菌的产酶量较原始菌株有很大的提高。

M:protein marker;1, B.amyloliquefaciens (p UB-PQ-GM-bgl A) ;2, B.amyloliquefaciens (CICIM B4801) .

2.4 β-葡聚糖酶酶学性质的研究

2.4.1 β-葡聚糖酶最适反应温度及其温度稳定性

按照1.2.4的方法测定β-葡聚糖酶在40℃~80℃温度条件下的相对酶活, 得到温度-相对酶活曲线, 如图3所示。β-葡聚糖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5℃, 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力迅速下降。

β-葡聚糖酶的温度稳定性结果如图5所示。β-葡聚糖酶经过40℃~55℃恒温处理30min后, 酶活力保持稳定, 经过60℃以上恒温处理30min后大量失活, 经过80℃恒温处理30min后已经完全失活。

2.4.2 β-葡聚糖酶最适反应p H值及其p H稳定性

在p H值4.0~7.5的缓冲液中, 按照1.2.4的方法测定β-葡聚糖酶的酶活, 得到p H-相对酶活曲线, 如图4所示。β-葡聚糖酶在p H值5.5~6.5之间酶活力较高, 其最适反应p H值为6.5。

β-葡聚糖酶的p H稳定性结果如图6所示。β-葡聚糖酶在p H6.0~6.5条件下处理60min后, 酶活力保持稳定, 在过酸或过碱的条件下基本上完全失活。

3 讨论

β-葡聚糖酶是专一性水解β-葡聚糖的水解酶, 在啤酒生产和饲料工业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在国内, 主要是将来自芽孢杆菌的β-葡聚糖酶基因转入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14,15]。2005年, 吕文平等[16]将地衣芽孢杆菌中的β-葡聚糖酶基因导入大肠杆菌中表达, 最高总酶活为67.34U/m L;2006年, Da Teng等[17]采用p ET28a (+) 载体表达地衣芽孢杆菌的β-葡聚糖酶基因, 产生了较高的酶活, 对大麦β-葡聚糖底物的总酶活为1 286U/m L;2009年, 李永仙等[18]采用p ET28a (+) 质粒克隆表达了淀粉液化芽孢杆菌 (B.amyloliquefaciens) 的β-葡聚糖酶基因, 得到的大肠杆菌重组菌对大麦-β-葡聚糖底物的总酶活达到了1 883.3±45.8 U/m L, 其胞外酶活最高可达到总酶活的87.7%。2010年, 文凤云等[19]克隆了多粘芽孢杆菌CP7的β-1, 3-1, 4-葡聚糖酶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高效表达。大肠杆菌需要经过诱导才能有效实现外源基因的表达, 且胞外分泌能力低, 不适合工业生产的需要。国内尚未有在解淀粉芽孢杆菌中表达β-葡聚糖酶的报道。在国外, 有关β-葡聚糖酶基因在芽孢杆菌中表达的报道很少, 而且存在产酶量低的问题。2003年, Ji-Yeon Kim[20]将来自于环状芽孢杆菌的β-1, 3-1, 4-葡聚糖酶基因 (bgl BC1) 在枯草芽孢杆菌中进行了高效表达, 其最高酶活只达到了8.5 U/m L。发酵条件的优化使得解淀粉芽孢杆菌的大规模应用具备了客观条件[21], 且具有较强的胞外蛋白分泌能力, 是蛋白酶、淀粉酶、β-糖苷酶等一些主要酶制剂的理想生产菌株[22]。选择解淀粉芽孢杆菌作为宿主菌有利于实现β-葡聚糖酶基因的高效表达。

本研究通过基因扩增获得解淀粉芽孢杆菌β-葡聚糖酶编码基因并构建表达载体, 再转化入解淀粉芽孢杆菌, 获得重组菌, 首次实现了β-葡聚糖酶基因在解淀粉芽孢杆菌中的表达。由于重组质粒PQ-bgl A的导入, 使解淀粉芽孢杆菌中β-葡聚糖酶的表达量较原始菌株有了很大的提高。摇瓶发酵试验表明, 该重组菌在发酵培养基中的β-葡聚糖酶的胞外最高酶活达到1 515.7U/m L, 是解淀粉芽孢杆菌CICIM B4801酶活的11.84倍。据此为目前所报道的最高水平的β-葡聚糖酶发酵水平。

4-葡聚糖酶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及分组

选择体重接近的10日龄樱桃谷肉鸭5400羽, 随机分成6个处理组, 每组3个重复, 每个重复300羽, 公母自然混合。每个处理组初始体重不显著 (P>0.05) 。组1为对照组, 饲喂基础日粮。组2~6分别在组1的基础饲料中添加150、300、450、600、750g/t的β-葡聚糖酶。

1.2 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肉鸭基础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1。

1.3 饲养管理

做好鸭舍及其用具的消毒工作, 按规定的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饲养方式为舍内网上平养, 自由采食和饮水。饲料和水为手动方式添加, 每天早、中、晚各添加1次。试验期内, 舍温10~15℃, 相对湿度50%~75%。

1.4 测定指标

在试验开始时和30日龄空腹称量体重, 计算每个重复的平均日增重, 采食量。由各个重复的总耗料量和总增重计算得出各个重复的料重比。

2 结果与分析

肉鸭日增重量、日采食量和料重比见表2。

由表2可知, 添加β-葡聚糖酶的所有处理组肉鸭末重都比对照组 (没有添加β-葡聚糖酶) 高 (P<0.05) ;但β-葡聚糖酶各添加量之间差异不显著 (P>0.05) 。日增重效果与试验末重结果一致。说明添加β-葡聚糖酶对肉鸭生长有利, 可以促进肉鸭生长, 但并非添加越多效果越好, 添加量超过一定水平, 生长性能并未有上升的趋势。

试验中所添加β-葡聚糖酶处理组日耗料量均高于对照组 (P<0.05) , 但β-葡聚糖酶各添加量之间差异不显著。 (P>0.05) 。这说明添加β-葡聚糖酶对肉鸭采食有促进作用, 可能是由于肉鸭增重速度快, 导致其对营养需求升高, 而产生的采食水平上升, 也可能是由于β-葡聚糖酶能降低小肠内容物黏性和加快食物排空速度引起的。

组4的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 其余各组间差异不显著, 但添加β-葡聚糖酶各组均低于对照组, 并随着β-葡聚糖酶添加量增加, 料重比下降幅度增大, 并达到显著水平;随添加量的进一步增多, 料重比反而上升。说明组4添加量的试验效果最好。

3 讨论

4-葡聚糖酶 篇3

1应用性质和功能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 燕麦葡聚糖降低胆固醇、降低血糖、提高免疫力、改善肠道功能、抗癌美容等多种功效。燕麦葡聚糖在进入人体后, 可以迅速被人体所吸收, 并且有效地实现了肠胃对于脂肪酸吸收速率的控制, 有效地实现了对胆固醇合成的抑制。在燕麦葡聚糖研究中, 研究人员通过动物和人体实验中, 对于其降低胆固醇方面的能效进行了证实, 其对于高血脂人群来说可以更好地满足其降低胆固醇的需求。燕麦葡聚糖可以实现对血脂含量的控制和降低, 提高血液的流动效果, 提高对糖分的吸收与利用速率, 可以实现对一些由糖尿病并发的肝肾组织病变的修复, 实现对肝糖原分解的抑制, 实现了对血糖的控制。燕麦葡聚糖对于人体来说具有多种功效和益处, 通过对燕麦葡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和探索, 可以更好地实现对燕麦葡聚糖的利用, 更好地为人类创造更多有价值的产品, 促进人类健康和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

2燕麦葡聚糖的几种常见的提取工艺

第一, 水提取法。燕麦葡聚糖本身容易溶于水, 但是却不溶于醚、丙酮以及醇等, 热水提取是一种有效的提取工艺。热水提取通过利用热力, 促使物质细胞产生纸币分离, 并且将水作为容积, 对也保重的物质进行溶解, 并且利用扩散作用使得其穿越过细胞壁, 实现扩散。这种水提取法本身的提取时间较长, 并且对于水量的需求较高, 整体的提取率相对较低。经过研究发现, 提取溶液的酸碱度对于燕麦葡聚糖的提取率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利用碱进行提取, 虽然可以提高提取率, 但是本身存在较多的淀粉与蛋白质的污染, 提取之后的脱色与纯化存在一定的难度, 并且也会导致燕麦葡聚糖的分子量减少。经过大量实验分析可知, 提取过程中ph值应该维持在10左右, 温度在65摄氏度, 提取时间在1.5小时, 这样可以提高燕麦葡聚糖的提取率, 可以达到并保持在8%左右。

第二, 微波提取法。利用微波进行提取, 主要是依据微波穿透的原理, 使得内部产生热源, 结合热选择性, 实现促使细胞壁的破裂, 促进葡聚糖与水的溶解, 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提取率。但是, 由于这种微波提取法本身会造成温度的升高, 这对于提取工艺方面的要求更高, 在实际操作中要对于温度进行有效控制, 避免葡聚糖被破坏。通过实验研究分析, 在微波提取法应用的过程中, 微波的时间、功率以及水料比都会对于提取效果产生影响。通过大量实践发现, 利用微波提取方式, 要想达到最佳的提取效率, 要对于微波时间控制在4分钟, 微波功率控制在640W, 微波的温度控制在80摄氏度, 并且水料比控制在15比1, 这样可以提高燕麦葡聚糖的得率, 可以达到并保持在5%左右。

第三, 超声波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主要是通过对于提取液的局部增加压力和温度, 通过超声波设备的扰动, 实现对固体液体物质传递过程的控制, 从而提高提取效率, 减少提取的时间, 并且也可以实现对活性物质的有效保护。这种提取方式主要依赖超声波技术的发展, 具有较强的先进性, 由于其良好的提取效果, 在实际提取中被广泛地应用于天然产物的提取中, 同时也是当前燕麦葡聚糖提取工艺的重点研究目标。通过实验研究发现, 在水料比控制在15比1, 提取时间控制在15分钟, 并且提取温度不超过70摄氏度, 提取时间在15分钟左右, 可以有效地提高提取效果, 得率可以达到7%左右。相对于水提取法来说, 其可以对于用水量进行有效控制, 并且减少了提取时间, 提取的条件相对温和, 容易控制, 对于实际提取来说具有良好的应用效益。

第四, 乙醇-酶和热水二步提取法。这种提取方式通过将原料中加入乙醇, 通过搅拌并添加淀粉酶和蛋白酶, 再通过干燥, 结合热水来对于燕麦葡聚糖进行提取。这种提取方式应用的过程中, 在乙醇质量分数为60%, 温度控制在50摄氏度, 并且对于蛋白质去除率控制在71%左右, 通过处理和建模分析, 得出水料比控制在20比1, 温度在80摄氏度, 浸提时间在1小时, 得率可以达到7%。这种提取方式相对于水提法来说, 其操作过程更加简单, 并且有效地缩短了提取时间, 提高了分子的粘度和完整性, 提取效果相对较好。

第五, 发酵提取法。发酵提取法主要是通过添加酵母菌生成酵母葡聚糖, 利用培养液中的蛋白质和淀粉, 实现提高葡聚糖的纯度, 再进行接种和离心提取, 从而达到提取燕麦葡聚糖的目标。常见提取中, 酒精酵母、啤酒酵母、酿酒酵母以及黄酒酵母是主要的酵母提取的添加选择。通过酵母提取工艺的应用, 可以有效地提高提取效果。根据相关试验研究发现, 在水料比控制在20比1时, 发酵时间控制在48小时, 摇床设置为每分钟170转, 其提取率可以实现最大化。

3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 燕麦食品已经逐渐地走入了我们的生活。燕麦葡聚糖逐渐地被应用于食品的生产当中, 在一些面食、饮料、熟肉、糕点、快餐等品种, 燕麦葡聚糖的添加既可以提高产品的口感, 同时也可以让产品本身更富有保健和营养的特性。在人们对于健康的不断追求, 食品产品的加工中, 燕麦葡聚糖的需求量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增加。

我国现阶段对于燕麦葡聚糖的提取方面还需要对有关工艺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燕麦葡聚糖的应用也将会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更加优质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林伟静, 吴广枫, 王强, 周素梅.燕麦全粉中β-葡聚糖提取工艺优化[J].食品与机械, 2010 (01) .

[2]段中华, 乔有明, 朱海梅, 王振群.燕麦β-葡聚糖的部分理化性质研究[J].青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06) .

4-葡聚糖酶 篇4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乙醇(分析纯),天津化学试剂三厂;葡聚糖(分子量:4万,7万,11万,20万,50万),北京华尔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进口分装。

1.2 仪器设备

浊度计(Orion AQ4500),Thermo Electron。

1.3 实验方案

(1)乙醇与葡聚糖溶液体积比的选择:通过测定乙醇与葡聚糖溶液在不同体积比时的浊度,选择浊度高、葡聚糖析出完全的体积比作为实验条件。

(2)乙醇与葡聚糖溶液反应时间的选择:测定不同反应时间下混合液的浊度,选择浊度相对稳定的反应时间作为实验条件。

(3)葡聚糖溶液浓度与浊度线性范围的确定:配制一系列浓度的葡聚糖标准溶液,以确定出的体积比和反应时间为实验条件,根据浓度-浊度标准曲线的线性相关性,确定出葡聚糖溶液浓度与浊度的线性范围。

(4)考察温度对乙醇与葡聚糖混合溶液浊度的影响:以确定出的体积比和反应时间为实验条件,选择不同的反应温度,确定反应温度是否对乙醇与葡聚糖溶液浊度有影响。

(5)如无特殊说明,实验中均选择11万分子量的葡聚糖作为研究对象。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1 乙醇与葡聚糖溶液体积比的选择

在反应时间为30 min、室温的条件下,考察乙醇与葡聚糖溶液(1 000 mg/L)体积比对浊度的影响,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当乙醇与葡聚糖溶液体积比小于1:1时,溶液浊度很小且澄清透明,说明此时葡聚糖基本没有析出;当比例为1:1时,溶液浊度明显变大且出现浑浊现象,说明此时葡聚糖在乙醇作用下有明显析出;当比例为2:1、3:1和4:1时,溶液浊度都处于较高值且有浑浊现象;但当比例为5:1时,混合后的溶液中出现沉淀。因此,从方便易测和节省乙醇的角度考虑,实验中选择乙醇与葡聚糖溶液的体积比为1:1。

2.2 乙醇与葡聚糖溶液反应时间的选择

在乙醇与葡聚糖溶液体积比为1:1、室温的条件下,考察反应时间对乙醇与葡聚糖溶液混合后浊度的影响,结果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乙醇与葡聚糖溶液混合后的溶液浊度随反应时间增加而增加,直至反应3 h时,溶液浊度仍在上升,而且反应前30 min内,溶液浊度随反应时间增加明显,且随着葡聚糖浓度的增大,溶液浊度增加趋势变大,但反应30 min之后,溶液浊度随反应时间增加的趋势变缓,因此,考虑到溶液浊度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反应时间应选择30 min以上。

2.3 葡聚糖溶液浓度与浊度线性范围的确定

在乙醇与葡聚糖溶液的体积比为1:1、反应时间为30 min、室温的条件下,考察葡聚糖溶液浓度与浊度的线性范围,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溶液浊度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只有在溶液浓度小于200 mg/L时,溶液浓度与浊度有较好的的线性关系,当溶液浓度大于200 mg/L时,关系曲线偏离线性。另外,实验中还考察了4万、7万、20万和50万分子量葡聚糖,以确定不同分子量的葡聚糖与乙醇混合后,乙醇与葡聚糖溶液的体积比为1:1、反应时间为30 min的条件下,混合溶液的浊度与浓度是否存在线性关系,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

由图3可以看出,在葡聚糖浓度为0~100 mg/L的范围内,只有7万分子量的葡聚糖溶液浓度与浊度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且相关系数大于0.99,其余分子量的葡聚糖溶液浓度与浊度的线性关系不好;另外,从图3还可以看出,相同葡聚糖浓度条件下,溶液浊度与葡聚糖分子量之间没有关联。

2.4 考察相同实验条件下乙醇与葡聚糖溶液浊度的稳定性

在乙醇与葡聚糖溶液的体积比为1:1、反应时间为30 min、室温条件下,考察乙醇与不同浓度的葡聚糖溶液浊度的稳定性,结果如图4所示。

由图4可以看出,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即使在相同实验条件下,乙醇与葡聚糖溶液混合后的浊度值也很不稳定,而且浊度值差别很大,说明乙醇与葡聚糖混合后,发生的反应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实验结果不稳定。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考察温度对溶液浊度的影响意义不大,因此,终止实验方案中“考察温度对乙醇与葡聚糖混合溶液浊度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3 实验结论

(1)乙醇与葡聚糖溶液体积比大于等于1:1时,溶液产生较大浊度;反应时间在30 min以上时,浊度增长趋势变缓,浊度值相对稳定。

(2)乙醇沉淀法测定葡聚糖溶液浓度,葡聚糖溶液浓度与浊度之间线性关系不好;乙醇与葡聚糖发生反应产生的浊度重复性很差。

(3)通过本实验研究,认为乙醇沉淀法不适宜用于测定葡聚糖溶液浓度。当然,本实验研究人员认为不排除存在没有发现的实验影响因素,从而导致实验方法不适用。

摘要:研究采用乙醇沉淀法测定葡聚糖浓度实验方法,结果表明:乙醇与葡聚糖溶液体积比大于等于1∶1时,溶液产生较大浊度;反应时间在30 min以上时,溶液浊度相对稳定;但大量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葡聚糖溶液浓度与浊度之间线性关系不好,且溶液产生的浊度重复性很差。

关键词:葡聚糖,乙醇沉淀法,浊度,超滤膜,标准物质

参考文献

[1]ASTM designation E 1343-90(Reapproved 2001)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molecular weight cutoff evaluation offlat sheet ultrafiltration mem-branes[S].

[2]Bottino A,Capannelli G A.Effect of operation conditionson the perform-ance on the membrane[J].J Membr Sci,1984,21:247-267.

[3]王忠民,王跃进,周鹏.苯酚-硫酸法测定葡萄多糖含量[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4,27(2):87-90.

4-葡聚糖酶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患者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对高血压病的定义[2]以及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3]对肥胖的定义:只选取超重及肥胖伴高血压病的成人病例68例。以往确诊的在服降压药的高血压病病例,或新诊断的病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且超重BMI 24.0~27.9,或肥胖BMI≥28.0。

1.2 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中男37例,女31例,年龄(57.8±9.2)岁;其中超重15例,肥胖53例;根据中华医学会的中国成人血脂水平分层标准[4],合适范围血脂定义为总胆固醇(TC)<5.18mmol/L、甘油三酯(TG)<1.7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37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4mmol/L,所有病例都有一项或多项血脂指标符合血脂代谢紊乱标准;合并糖尿病36例;确诊冠心病者16例。

1.3 方法

治疗前后常规测BMI、血压、血脂(TC、TG、LDL-C、HDL-C)、糖基化血红蛋(HbAlc)。入选的病例保持原先的治疗方案不变,而且近2周无改动过治疗药物,基础饮食及生活规律如往常不变。加服市场上能购买到的食品———御春农牌魔芋粉(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牛栏镇多德淀粉制品加工厂提供,主要成份为KGM,生产许可证:QS530123010054)。15g/袋,每日3次,每次1袋,餐前20min调糊食用(取1袋置于一容器内,一边搅拌一边用开水冲调,成透明糊状物,稍冷却后食用)。疗程12周,记录服用后的感觉及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自身配对样本t检验。

2 结果

2.1 KGM对心血管危险因素影响

KGM治疗前后BMI、收缩压、舒张压、TC、TG、LDL-C降低差异非常显著(P<0.01);升高HDL-C差异亦非常显著(P<0.01),见表1。

(珚x±s)

注:治疗前后比较*P<0.01。

2.2 服用后的副反应

大多服用后饥饿感消失、饮食减少、口渴夜尿减轻、肚腩缩小、体重下降。6例患者出现轻度腹胀或腹痛,肛门排气增多,糊状便副反应,1~2周后自动消失。

3 讨论

肥胖常与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高血糖、高尿酸、癌症、心理精神障碍等关联,是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病。积极的饮食、运动及药物干预,可望降低肥胖及肥胖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2,3,4,5]。

KGM具有减肥降脂、降压降糖、通便抗癌等药理作用,对肥胖症、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癌症等现代富贵病具有重要作用。有研究显示KGM对降血压及血脂轻微异常者降脂疗效不明显[6,7]。本研究选择了较严重的伴血压增高的代谢综合征病例,且所有患者都存在血脂代谢紊乱。显示KGM降低BMI、TC、TG、LDL、HbA1C,升高HDL效果非常显著,在减肥的基础上,收缩压与舒张压下降明显。

KGM减肥降糖疗效显著,对高脂血症降脂疗效确切,对血脂轻微异常者降脂疗效不明显,对正常体重者降压疗效存疑。现代富贵病往往是在肥胖的基础上发生的代谢综合征,KGM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充分利用KGM减肥降糖显著特性,再加上具有降压、降脂、降糖、减轻胰岛素抵抗的中药如黄芪、三七、葛根等组成复方,弥补KGM在降压降脂方面的不足,按照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的开发申报要求,通过科学的实验与临床研究验证,开发出中药新药,为肥胖、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代谢综合征等患者带来福音,造福人类。

摘要:目的:观察魔芋葡甘露聚糖(KGM)对肥胖伴高血压病患者的体重指数、血压、血脂、血糖等的影响。方法:68例肥胖伴高血压病患者在不改变原有治疗的基础上给予KGM口服,治疗12周后评价其对体重指数、血压、血脂、血糖等的影响。结果:KGM降低体重指数、血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糖基化血红蛋白(P<0.01);升高高密度脂蛋白(P<0.01)。结论:KGM防治肥胖伴高血压病及肥胖相关疾病前景广阔。

关键词:魔芋,葡甘露聚糖,药理作用,高血压病,肥胖,肥胖相关疾病

参考文献

[1]刘佩瑛.魔芋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2004:1-30.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743.

[3]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J].营养学报,2004,26(1):1-4.

[4]中华医学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390-419.

[5]EUROPEAN ASSOCIATION,CARDIOVASCULAR,PRE-VENTION,REHABILITAION.ESC/EAS Guidelines for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the task force for the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Cardiology(ESC)and the European Atherosclerosis Society(EAS)[J].Eur Heart J,2011,32(14):1769-1818.

[6]梁荩忠,余叶蓉,罗照田.口服魔芋片对糖尿病人糖脂代谢影响的初步观察[J].华西医讯,1988,3(4):407-409.

4-葡聚糖酶 篇6

目前我国对β-葡聚糖的浓缩通常采用多效蒸发法, 能量消耗大, 较长时间的高温加热又会破坏其中的部分营养成分;本实验选用超滤膜法对β-葡聚糖进行浓缩处理, 目的是通过超滤膜浓缩纯化β-葡聚糖。替代或补充传统工艺, 降低其运行费用, 减少有效成分流失。

1 实验目的及装置

1.1 实验目的

对于膨化燕麦后的浸提液, 使用10000分子量超滤膜浓缩β-葡聚糖、浓缩10倍以上。

1.2 实验装置

甘肃省膜科学技术研究院设计制造的卷式PES (聚醚砜) 膜分离装置, 2540科氏膜, 切割分子量10000d, 膜面积为2.0m 2×2 (双膜并联) , 最大耐受压7.0bar、最高耐受温50℃、ph2-10。工艺流程, 如图1所示。

原料箱中的料液经供水泵输送至保安过滤, 再经增压泵至膜组件, 透过液及浓缩液分别再回到原料箱中。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 选择循环或浓缩过程。

1.3 分析测试

主要是用斐林试剂滴定还原糖的方法来确定β-葡聚糖的含量。

1.料液箱, 2.供料泵, 3.保安滤芯, 4.高压泵, 5.膜组件.

2 试验过程

使用水提法糖化等工艺得到料液, 经10000分子量卷式超滤膜浓缩近10倍得浓缩液, 收集浓缩液至一定量后进行喷雾干燥得成品。

3 结果与讨论

3.1 卷式超滤膜对料液中β-葡聚糖的截留率

在进料流速为70l/min的条件下, 通过对料液进行不同倍数的浓缩, 在不同压力下 (3.0~5.0bar) 及不同温度 (25~48℃) 下的测定表明, 此科氏超滤膜对料液中β-葡聚糖均有着令人满意的截留率>99%。

图2为浓缩至10倍的料液, 料液温度45℃, 压力为5.0bar, 连续运行约12h膜系统对β-葡聚糖截留率的变化。

3.2 压力对膜通量的影响

在料液温度为45℃, 进料流速为70L/min的条件下, 对浓缩倍数为2, 6, 8及近10的料液, 在不同压力下 (3.0~5.0bar) 测定其膜通量, 结果如图3所示。

图3表明, 压力越高膜通量越大。因此, 在纳滤膜系统允许的压力下, 应选择尽可能高的操作压。

3.3温度对膜通量的影响

进料流速为70L/min的条件下, 对浓缩倍数为2, 6, 8及近10的料液, 在不同温度下 (35~55℃) 测定其膜通量, 结果如图4所示。

图4表明, 膜通量与料液温度基本呈线性关系, 温度越高, 膜通量越大。因此, 在膜系统允许的温度下, 应选择尽可能高的运行温度。

3.4 料液浓度对膜通量的影响

在料液温度为45℃, 系统压力为5.0bar, 进料流速为70L/min的条件下, 对不同浓缩倍数料液的膜通量进行测定, 结果如图5所示。

图5表明, 膜通量与料液浓度基本呈线性反比关系, 料液浓度越高, 膜通量越小 (其中还有运行过程中膜污染堵塞的原因在内) 。因此, 随着浓缩过程的进行, 膜通量逐渐下降。

3.5 中试装置的浓缩运行结果

200.19L的料液 (电导6880us/cm) , 在进料流速70L/min, 料液温度48℃, 系统压力5.0bar的条件下, 进行脱水浓缩实验, 料液箱70L, 不停浓缩直至浓缩10倍, 浓缩液、透过液收集后测定成分。实验结果, 如图6所示。

浓缩实验持续约570min (9.5h) , 料液浓缩至26.19L, 浓缩液30L, 膜通量 (平均) 为190L/d.m 2, β-葡聚糖截留率为100%。

运行4.5h平均衰减了约1/2, 运行9.5h平均衰减至1/7。衰减很严重。总体来说, 在5.5~8.5h之间趋向平稳。建议衰减一半时就进行清洗恢复。

3.6 膜系统的污染与清洗恢复

持续运行4h后膜通量衰减约50%, 运行9.5h衰减至1/7, 使用0.6%的NaOH在3.0bar下, 控制系统温度为48℃左右, 进行循环清洗约30min, 然后用纯水冲洗至中性。

图7表明, 在初始阶段膜通量衰减较快, 但连续运行5、6h后, 流速衰减明显减缓。此图为每次清洗后的恢复值, 虽然膜系统的通量衰减较为严重, 但清洗后膜通量基本可恢复到原有水平, 说明清洗剂对料液的污染具有较好的去除能力, 清洗方法简单实用。

4 结论

1) 科氏卷式超滤膜分离系统在进料流速70L/min, 压力为3.0~5.0bar, 温度为35~55℃, 料液浓缩10倍的范围内, 对料液中的有效成分可实现100%的截留。因此, 可以得出结论, 使用10000d超滤膜对β-葡聚糖进行浓缩脱水是可行的。

2) 膜通量的大小与系统压力、温度变化基本呈线性关系。因此, 在膜组件及料液允许的范围, 应选择较高的运行压力及温度。

3) 经过综合分析, 确定装置的运行参数为, 进料流速:70L/min, 系统压力:4.5~5.0bar, 料液温度:45~48℃、平均膜通量为190L/d.m 2。

4) 使用超滤膜法浓缩β-葡聚糖10倍后进入喷雾干燥工艺上是可行的, 与蒸发浓缩的方式相比, 具有环保、节能, 不破坏营养成分的优点, 建议推广。

摘要:针对β-葡聚糖溶液的浓缩处理, 提出了通过超滤膜浓缩纯化β-葡聚糖。替代或补充传统工艺, 降低其运行费用。考察了β-葡聚糖溶液在不同浓度, 不同压力, 不同温度下对膜通量, 以及截留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超滤膜浓缩分离工艺对于β-葡聚糖溶液中的杂质具有较高的去除效率, 而对β-葡聚糖基本无截留。可基本代替或补充现有的浓缩分离工艺, 减少有效成分的流失。

关键词:超滤膜浓缩,β-葡聚糖

参考文献

[1]Buckeridge MS, Rayon C, Urbanowicz B Mixed L inkag (1-3) , (1-4) -beta-D-Glucans of Grasses[J].Cere-al Chem., 2004, 81 (1) :115-127.

[2]王凤梅, 樊明寿, 郑克宽.燕麦β-葡聚糖的保健作用及影响其积累的因素[J].麦类作物学报, 2005, 25 (2) :116-118.

4-葡聚糖酶 篇7

酵母葡聚糖是一种存在于酵母细胞壁中, 具有增强免疫力活性的β-葡聚糖, 它具有平衡食品热量、降低血胆固醇和促进伤口愈合等功能。此外, 酵母葡聚糖还具有良好的乳化增稠作用, 曾经应用于肉制品、冰激凌和烘焙食品中, 取得过理想质构。目前, 国内有关脂肪替代品的研究报道逐渐起色, 但还未见用酵母葡聚糖作为脂肪替代品应用到液态乳中的报道。笔者拟通过理化、质构和感官分析探讨酵母葡聚糖在低脂乳中替代脂肪的可行性。

1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原料乳

市售鲜牛乳。

1.1.2 酵母葡聚糖

由杭州众芝康菇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2 仪器和设备

高压均质机 (GYB60—08) ;全自动灭菌锅 (JF—SX一500) ;数字旋转黏度计;数显酸度计;离心机;电子天平。

1.3 实验方法

1.3.1 生产工艺

原料乳的验收→过滤、净化→标准化→均质→杀菌→冷却→灌装→检验→常温或冷藏。

1.3.2 操作要点

(1) 标准化:

以5000r/min离心45min制备出脂肪含量1%的原料低脂乳, 酵母葡聚糖按0.1%、0.3%、0.5%、0.7%的比例分别加入其中, 并适度搅拌使其溶解。对照样 (未加酵母葡聚糖) 和强化样 (添加不同比例的酵母葡聚糖) 加热到70℃。

(2) 均质、杀菌:

在60℃以18000r/min进行2min 的均质, 均质压力20MPA, 使蛋白质颗粒微细化, 口感更细腻。均质后85℃巴氏杀菌30min, 保温5min灭菌。

1.3.3 各组分的测定方法

酵母葡聚糖含量:苯酚一硫酸法[1];脂肪含量:哥特里-罗紫法[2];蛋白质含量:微量凯氏定氮法[2];非脂固体含量:甲法[2]。

1.3.4 理化分析

持水力的测定:以离心管取样5mL, 测定样重W。后, 放入离心机, 以3000r/min离心30min后, 静置10min, 除去上清液, 测残余物的重量W, 低脂乳的持水力 (%) = (W/Wo) /100。

1.3.5 质构分析

黏度:取300g低脂乳于半径为9cm的烧杯中, 置于数字式黏度计中, 选择合适的转子和转速, 测定其黏度, 应在转速稳定后读数。

1.3.6 感官分析

由10人构成的评定小组对各样品进行感官评定。采用Amerine 等人[3]的方法描述, 分别对风味、质构、颜色和可接受度进行评定。评定员依据各自的感官对样品进行打分, 打分范围为1~10分。

2结果和讨论

2.1 质构分析

将全脂牛乳、含有酵母葡聚糖的低脂乳与脱脂乳相比, 对照样 (脱脂乳) 具有更高的黏度 (图1所示) 。随着酵母葡聚糖浓度的增加, 脱脂乳的黏度有所降低, 与标准样相比, 添加酵母葡聚糖的样品的质构更为粘稠, 然而, 添加0.5%酵母葡聚糖的样品表现出的质构性质与标准样 (全脂牛乳) 相近。

标准样、对照样和添加葡聚糖的样品的黏度上存在着差别, 可能是因为标准样是由蛋白质网络结构形成, 其中聚集了熔合的酪蛋白胶束。一方面, 较大的酪蛋白胶束随着脂肪球的减少而逐渐聚集, 使对照样的蛋白质网络与其他样品相比, 结构更为紧密, 空隙变小。另一方面, 添加酵母葡聚糖的样品中的酪蛋白胶束形成的网络, 可能是由于酵母葡聚糖本身存在着化学和功能特性, 使得产生了不同的结构, 从而添加葡聚糖样品结构可能相对开放、松散, 让酪蛋白胶束空隙的数目变多, 葡聚糖分子与水结合才增加了连续相的黏度。

2.2 理化分析

酵母葡聚糖的添加量对低脂乳持水性的影响见图2:

对照样 (脱脂乳) 相比于标准样 (全脂牛乳) 和添加葡聚糖的样品 (图2所示) , 具有更高的持水力, 同时, 添加葡聚糖样品的持水力随着葡聚糖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加, 这可能是因为酵母葡聚糖的胶凝性提高了脱脂乳的稠度, 从而增强了持水力。与标准样相比, 添加酵母葡聚糖的样品, 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低脂乳的稳定性 , 显著地延长货架期, 同时, 添加0.5%酵母葡聚糖的样品表现出的持水力与标准样 (全脂牛乳) 相近。

2.3 感官评定分析

表1列出了各种样品的感官评定结果。对照样 (脱脂乳) 口感清淡, 而标准样 (全脂牛乳) 口感浓郁而光滑。从风味和质构的分数可以看出, 在低脂乳中添加酵母葡聚糖的样品具有稍低的黏度和稠度。

a~c带有相同上标的均值在P>5%的水平上没有明显差别。

标准样在风味上的分数最高, 这表明酵母葡聚糖作为脂肪替代品的添加并不能完全取代乳的风味。酵母葡聚糖浓度的增加对风味没有任何负作用, 酵母葡聚糖添加量为0.5%时风味与参照样分值相近。标准样具有乳白的色泽, 与之相比, 对照样表现为白色, 而添加了酵母葡聚糖的样品接近于均匀的乳白色。然而, 标准样和添加葡聚糖的样品在颜色上的差别还是可以察觉的。从感官评定结果可以看出, 添加葡聚糖有助于提高低脂乳的感官性质, 而添加0.5%葡聚糖的样品在总体的可接受度上更接近于全脂牛乳。

3结 论

液态乳的工艺中, 酵母葡聚糖在预处理阶段添加, 对低脂乳的结构组织、风味具有很大的改善。事实上, 与脱脂乳相比, 添加酵母葡聚糖的样品具有均一的结构, 稍低的稠度和更为开放的结构, 并且酵母葡聚糖的添加还有助于克服普通牛乳中常见的脱水作用。考虑到影响消费者对低脂乳接受度以及经济因素, 在液态乳的预处理中添加 0.5%的葡聚糖似乎更具可行性, 更有利于膳食纤维的摄入, 同时, 添加 0.5%酵母葡聚糖所制作的低脂乳样品质量上更接近于全脂牛乳。毋用置疑的是酵母葡聚糖和鲜牛乳皆利于健康, 两者结合, 更能研发出含有商业应用价值的功能性食品。

参考文献

[1]张惟杰.糖复合物生化研究技术 (第2版) [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9:21~23.

[2]黄晓钮, 刘邻渭.食品化学综合实验[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2:107.

上一篇:旅游资源开发下一篇:辅助分析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