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防护林体系(精选12篇)
沿海防护林体系 篇1
摘要:分析了瑞安市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现状、主要做法和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今后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沿海防护林,现状,做法,存在的问题,对策,浙江瑞安
瑞安市是浙江省重要的现代工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温州大都市区南翼中心城市。全市总人口113.1万人, 海域面积3 037km2, 陆地面积1 271 km2, 其中林业用地6.65万公顷, 有林地5.22万公顷, 森林覆盖率41.5%, 从1997年开始进行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1 瑞安市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现状
瑞安市地处沿海, 每年夏季都遭受台风的袭击, 为提高沿海地区防御台风灾害能力, 改善生态环境, 防止水土流失, 近年瑞安市大力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每年投入700多万元, 完成植树造林和迹地更新逾666.67hm2。海岸基干林带作为东部沿海平原绿化防护林带林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沿海防护林体系的第一道防线。瑞安市现已建成一条北起塘下南至飞云的海岸基干林带, 林带覆盖塘下、汀田、莘塍、上望等4个沿海乡镇 (街道) 95个行政村, 全长162km, 平均宽度30m, 主要树种为木麻黄。同时, 建成了13条长均为6km的纵向骨干林带, 与海岸基干林带一起形成了防护网络。瑞安市作为浙江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点县 (市) 之一, 形成了西部山区生态公益林、中部丘陵林业特色基地、东部沿海平原绿化及防护林网、林带的建设框架, 初步构筑保障群众安居乐业的“绿色长城”, 在抗击台风中发挥较大作用。
2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主要做法
2.1 强化领导, 全面动员, 形成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涉及面广、任务重、难度大, 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为此, 瑞安市召开市长办公会、书记办公会进行专题研究, 把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作为示范工程、减灾工程、形象工程和重点工程来抓。工程建设指挥部、有关部门和乡镇 (街道) 密切配合, 形成合力。
2.2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提升体系建设的目标定位
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适度超前、合理布局的原则, 编制完成了《瑞安市沿海防护林体系二期工程总体规划》、《瑞安市第一道海岸基干林带改造工程作业设计说明书》, 形成“一圈、一网、二核、二带”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布局。“一圈”指城市绿色生态圈, 通过实施城市绿屏工程, 全面绿化美化市区周边山体;“一网”指平原区防护林网, 包括农田林网、绿色通道, 是保障核心城镇减轻自然灾害影响的缓冲地带;“二核”指集中在西部山地、丘陵的生态公益林、林业特色基地, 是全市森林资源的主要分布区;“二带”指东部沿海滩涂的海岸基干林带以及飞云江两侧防护林带, 是抵御风暴潮的有效支柱。
2.3 广筹资金, 增加投入, 增强体系建设的内在动力
坚持政府主导与多方筹资相结合, 不断创新机制, 多渠道筹措资金。一是地方财政资金投入。市财政优先安排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每年安排700多万元用于林业建设。二是积极争取中央国债资金投入。2003~2004年2年争取中央国债海防林资金共计190万元, 2005年争取中央国债资金600万元用于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是社会民间资金投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生态经济型示范基地、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等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2.4 完善政策, 规范程序, 推进体系建设的用地处理
建设沿海防护林特别是海岸基干林带, 涉及到耕地、水产养殖塘等非林业用地。为确保农民的切身利益, 瑞安市出台了《瑞安市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用地政策处理实施办法》, 阐明了工程建设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具体的用地处理补偿办法, 并规定海岸基干林带建设所使用的土地权属、性质不变, 所造的林木及收益归村集体, 村集体依照林业有关法律法规负责经营管理。
2.5 注重科技, 加强监管, 提高体系建设的整体水平
瑞安市基干林带是在泥质海岸上造林, 用地属盐碱地, 地下水位高, 立地条件复杂, 造林难度大。为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瑞安市确定50多个样地进行土壤取样分析, 并综合考虑防护、生态、景观功能, 确定木麻黄、桤木、女贞、池杉、中山杉、柽柳、夹竹桃为主栽树种, 以形成生物多样性、防风滞浪能力强、林水协调交融的生态景观防护林带。另外, 瑞安市树立造林质量第一意识, 将造林质量管理贯穿于工程建设全过程, 确保栽一片、活一片、成林一片、见效一片。
3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瑞安市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还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群众对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建设资金紧张、用地处理政策还需进一步探索完善等。
4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对策
4.1 积极宣传发动, 营造保护氛围
瑞安市加大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宣传, 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宣传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意义、管理办法和有关规定, 增强全民生态保护意识。在交通要道等地竖立大型宣传牌, 在乡、村主要管护地段设立公示牌, 主要内容有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公布图、监管责任人、护林责任人等, 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4.2 建立和完善沿海防护林投入和利用机制
争取中央补助, 多方筹措资金, 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导, 社会成员多方参与的多元投资机制, 形成国家、地方和社会成员共同参与沿海防护林建设事业的良好氛围。沿海防护林建设, 在生态功能优先的前提下, 适当兼顾防护林的经济价值, 用经济的理念管理、经营防护林。
4.3 尽快出台沿海防护林建设有关法律法规, 保障建设用地
要把营造防护林带作为一项基础设施建设, 特别是新围垦区, 必须要求在总体规划时, 将沿海防护林建设用地纳入其中, 明确一定的比例用于沿海防护林建设, 因地制宜大力推进退塘还林。要重视滨海湿地的保护与恢复, 认真妥善解决好滩涂养殖、滩涂围垦和发展防护林的矛盾。
4.4 加强领导, 狠抓沿海防护林建设落实
沿海防护林建设项目是中央“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计划的一部分, 各级政府、有关乡镇和单位都应把绿化造林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部署, 抢抓有利时机, 全力以赴抓好沿海防护林建设工作的落实, 保障林业在拉动经济增长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应宝根.浙江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布局规划思路[J].浙江林业科技, 2006, 26 (2) :49-52.
[2]林雪锋, 颜福彬, 吴敏霞, 等.温岭市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J].华东森林经理, 2008, 22 (2) :58-61.
沿海防护林体系 篇2
由于各区域的情况不同,生态环境问题的外在表现及治理建设内容也不同。
从布局上可以分为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区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及跨区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防护林是指为了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减少污染,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条件的天然林和人工林。
防护林是五大林种之一,它又分为以下次级林种: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沿海防护林、草原护牧林、水源涵养林等。
根据配置条件和目的要求,各种防护林发挥着特定的防护功能。
在一个流域或区域的范围内,依据地形条件,土地利用状况,影响当地生产、生活的灾害的种类、程度以及结合区域内的道路、水利、工程和居民点等,规划配置各具特点的,不同的防护林林种,使它们在配置上互相协调,功能上互相补充,形成一个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防护林综合体,这样由防护林林种组成的有机整体称之为防护林体系。
一、防护林体系建设的目标
防护林体系建设的目标是根据我国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保护、改善、建造以林为主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发展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覆盖率,维护生物多样性,使我国的水土流失得到治理,减少或减轻风沙、旱涝、台风、海潮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危害,防治荒漠化,提高国土保安能力,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善。
二、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原则
1、按照不同区域的自然和经济特点,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各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国土整治和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从国家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状况和自然环境特点出发,考虑国家、地方和人民群众在人、财、物上的承受能力,全面规划各项防护林体系工程;同时每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又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工程区域范围内,存在与农、牧、水、工业等如何协调发展问题;从自然条件看,存在气候类型、地质地貌、主要生态灾害差异性大的特点,应依据不同的防护目的和地貌类型,营造各种人工防护林,同时结合其他林种和原有的天然林,形成一个完整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2、以防为主,防治并重,综合治理,协调共建切实保护现有森林资源,特别是江河上游及主要支流现有森林和典型森林生态系统。
正确处理好防、治、用的关系,造林绿化与改善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和开发利用方式相结合,实行护、造、管相结合,防止一边治理,一边破坏,破坏大于治理的被动局面,充分认识农、林、水三者的关系,将治山与治水、兴修水利与林业建设、发展农业与振兴林业作为一个整体,坚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治源与治流相结合,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做到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建成多层次、多种模式的农林牧水结合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
3、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先易后难、分步实施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必须遵循工程范围的自然规律,因害设防,因地制宜。
针对工程区内生态经济环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区别重点,在以防护林为主的前提下,适当发展用材林、经济林和薪炭林,多林种结合,同时,做到乔、灌、草搭配,片、网、带齐上,封、造、飞并举,造、管、护相结合,有重点、有步骤按工程区域内不同类型的特点,首先建成一批区域性防护林体系,适当集中建设资金、劳力、种苗和技术等力量,造育一片,成林一片,逐步推进。
4、遵循自然规律,重视科学技术,大力调整结构,确保工程质量围绕建设防护林体系的目标,走科技兴林之路,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工程建设中推广配套实用技术成果,重视示范区建设;实行工程造林,集约经营,强化质量意识,落实质量管理制度,把提高质量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大力改造不合理的林种结构,改变单一的林业生产经营模式,建成一个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多树种、多功能、高质量、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型或经济生态型防护林体系。
5、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坚持依靠全社会力量建设防护林体系实行以群众造林为主,国家、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原则。
贯彻“各负其责、各受其益”,“谁造、谁有、谁收益”,“长期不变,允许折价转让”等有关政策,积极发展国家、集体、联户合作、农户个人和集体入股等多层次、多形式的林业经营模式。
这项工程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公益事业,投资于林、造福于民、功在当代、利在千袄。
6、坚持国家投资为辅,地方投入和群众投工投劳为主在建设资金的投入上,实行国家专项扶持、多方集资、地方财政配套和群众投工投劳相结合的办法。
在生态经济原则指导下,逐步开展生态补偿征收试点。
发展多种经营,长短结合,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开展。
加强建立资金管理、资金使用、计划管理等制度。
7、国土整治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发挥优势,繁荣经济,兴林致富工程建设是以工程区生态环境治理的需要和林业生产的客观现实提出的,因此工程要立足长远,但也必须结合工程区林业基础薄弱、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高的实际,把工程建设与当地经济发展、人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保护资源和开发利用的关系,注重当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使防护林体系建设达到总体最优,既起到防护效果又增加群众的经济收入。
沿海防护林体系 篇3
关键词:水田;防护林;建设
中图分类号: S7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0-72-1
吉林省西部盐碱水湿地面积较大,在水田开发区同步建立起适地适树、结构优化、功能最优、效益最佳的水田防护林体系,以达到调节气候、抵御低温冷害、减灾增产、林茂粮丰的目的,为粮食稳产、高产提供生态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水田防护林的生态效应
1.1 水田防护林对自然环境的促进作用
在我国北方的多数农田防护林系里,水田防护林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其林水结合的特殊结构,在削弱风速、降低气流强度的同时,湿润的土地也更利于林木的生长。在形成体系的防护林区域,作物的生长依赖了防护林系带来的小气候,使生长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更加增强了抵御干旱、风沙的能力,对土壤保湿效果明显。
通过调查研究,水田防护林在林系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储藏降水,并通过自身的蒸发和蒸腾作用又重新返回空气中,形成云雨,其对水循环和水平衡影响的重要。这种小气候的变化,改善了防护林系与水稻生长发育的配合,起到了人造防护林对水田生长和环境的改善作用。
1.2 水田防护林抵御低温冷害作用
因水稻生长发育的特殊性和我国北方地区气候变化的复杂性,使东北地区水稻生产在一般情况下每隔3~5年就会遭遇干冷风和早霜天气引发的低温冷害,这些年景可使水稻减产率高达30%~60%。
水田防护林改善水田生态环境,使水稻能获得良好的生长发育保证,特别是在北方冷气团南下的关键时刻,更能发挥它抵御低温冷害的功能,主要表现在空间、水层、土壤的水热重新分配与结合,从而促进了水稻的营养生长、生殖生长。
2 水田防护林的生物效应
水稻生长发育有育苗期、营养生长期、颖花分化期、减速分裂期、开花授粉期和灌浆期等7个过程,因此水田防护林的生物效应更加复杂。
2.1 对水稻营养生长的影响
我们研究水田防护林对水稻株高生长量影响得到,在水稻营养生长期(株高生长基本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防护区内水稻株高的连续生长量一直高于对照区,水稻株高生长量相对增加6.6%~12.0%。
2.2 对水稻有效颖花的影响
水稻有效颖花是水稻有效株数和每穗粒数的乘积,它是水稻产量构成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水田防护林的防护区内平均增加水稻有效颖花数3249粒/m2,相对增加14.4%。
2.3 对水稻千粒重的影响
水稻的籽粒日均增长重量水田防护林防护区内比防护区外高10.1%~10.8%,而且区内变化平稳,区外变化相对波动较大。
用逐步回归分析研究得到水稻的千粒重与风速、水温相关紧密,防护区的水稻千粒重比对照区高3.38克,相对增加了18.4%。
2.4 对水稻结实率的影响
水稻结实率就是水稻穗总粒与饱满籽粒的比率,瘪粒的产生主要原于水稻减数分裂、授粉和灌浆阶段冷风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田防护林可使水稻结实率相对提高11%。
2.5 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水稻产量是由上述三个因素构成的,其构成式为:Y=PN×W×F。
式中:Y——水稻产量(g/m2) PN——颖花数(粒/m2)
W——千粒重(g/1000) F——结实率(%)
根据水田防护林对上述三个产量构成因素影响结果和测产结果得到:水田防护区内水稻相对增产量为18.5%,相关分析表明防护林削弱风速是增加水稻产量的主导因子。
2.6 防御水稻倒伏的作用
水稻倒伏是严重妨碍水稻灌浆,使水稻米质下降和脱粒的灾害性因子,可以导致水稻的大面积减产。但在水田防护区的庇护下,水稻倒伏率大幅度减轻,倒伏程度随水田防护林削弱风速的大小而改变,削弱风速大于30%的区域无倒伏现象发生,全部重度倒伏只出现在削弱风速小于10%的区域内。
3 水田防护林体系规划设计
3.1 水田防护林规划设计的原则
水田种植区一般情况下土壤条件较差,多盐碱土与风沙土,地下水充足,为此在水田防护林体系规划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适地树种的原则,二是因地制宜的原则。
3.2 水田防护林体系林种构成及树种组成
由干渠、支渠、固渠组成的林带、护路的林带、田间林网组成的水田防护林体系。林网 一般在2~4行,每小网格在15ha左右,构成网状水田防护林,主要树种选用乔木、亚乔木、乔灌结合和灌木为主,一般采用杨树、垂爆109柳、旱杞柳、白榆、山杏、文冠果、白蜡、沙棘、柽柳、杞柳、白刺、锦鸡儿等树种。
沿海防护林体系 篇4
把这种虽经家电业巨头打磨了多年的成熟体系移植到房地产的售后服务,合理吗?有业内人士表示看好,并称此举打破了地产界无全国统一服务中心的僵局,希望它对房地产业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起到重大作用。
企业可持续发展三人中寻师
思路源于海尔成熟的售后服务体系,2008年7月沿海集团正式启动400客服体系——业主投诉的问题录入到投诉系统之后,系统就会寻找到该问题的直接责任人,并敦促其在规定时间内给予解决。
“做企业是要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成实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在于创新,应该关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如何树立企业核心竞争力,如何把企业内部管理强化,如何把基础工作做好,这才是做企业的基本思路。
从2000年开始,沿海就提出来要建设绿色家园,以前叫沿海物业,后来更名叫绿色家园。由物业到家园,沿海希望做一个有追求,有理想的企业。理想首先因为2003年那场震惊全国的“非典”而凸显在买房人眼前,沿海集团与国家住宅工程中心合作开始打造健康住宅,这也是沿海集团关注产品本身、成长为“产品至上主义者”的发端之作。
“现在提出400体系,有人可能认为沿海在炒作。其实早在两年前,房地产业高涨的时候,我们就开始研发了,因为这需要一个强大的IT后台支持”,针对质疑成实如此解释。
多年来,3·15中的房地产企业曾在聚光灯下被照亮着、被诟病着,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买房人买了房后享受不到房地产企业的良好的售后服务。如何提升产品和服务?成实认为,房地产产业发展及其未来的升级方向肯定要往这方面走,沿海只是提前做了准备,提前研究对策。而以后呢,会有很多的企业真正地从内功入手,真正把企业管理提升到一定高度,“我相信这个体系对未来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会有很大的作用”,对于沿海集团400服务体系的价值,成实信心百倍。
售后服务的竞争时代来了
销售只是一种策略,真正的服务体现在售后。随着制度建设进程的渐进,地产商总有直面购买市场萧条的那天,售后服务的竞争,势必将成为未来房地产行业竞争的重要内容之一。将此环节摆在什么位置,如何改进和创新,正是沿海集团400客服体系提供的重要思维。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中一认为, 房地产企业前段时间的管理还是比较粗放型的,多数企业是靠土地增值,靠市场的旺盛谋取利益的。现在房地产行业处在市场调整期,企业更应该关注品质的提高,更应该关注企业内部管理的加强。
下一步由于市场整个销售量下降,对企业客观上加强管理的问题,提高品质的问题就强化了。朱中一认为,沿海地产在责任地产方面做得比较好,万科、万达也做得不错。
朱中一表示,就目前来说,售后服务在赢得客户认可方面,可能更应该去关注怎样提高住宅品质。因应人口与经济大势,建设和发展省地、节能环保型建筑已经成为中国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这项任务有待建设行业,特别是房地产行业的落实。这个环节涉及到整个建设领域,从规划、设计、施工包括房地产行业的任务都很重。
“沿海地产设立主动接受投诉的路子是很正确的做法,房地产的投诉可能比较复杂,到底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朱中一如此评价。
“沿海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率先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北京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陈国强认为, 沿海引入400客服体系,表明了对客户的尊重,重视对客户要求的反馈,对客户权益的维护,他认为:“这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对于行业的健康发展来说是非常好的一个方向,会有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朝这方面努力”。
体系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呢?“实际上房地产行业400体系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一个标准。我们是做顾客标准,顾客说好就好,说不好还得重新做,这对我们还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成实说:“如果是一个刁难顾客,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他还要求这个,要求那个,我们怎么办?我们还在探讨怎么面对这样的顾客,要探讨一个解决渠道”。
打造行业标准化服务体系
“整个房地产行业现在是一条腿在走路,售后服务管理这块是缺乏的,案例库的积累很重要”,成实举例,比如漏水的问题、比如窗户没有做好、或者是胶没做好等等问题, 首先要找到原因,而每一种原因的处理技术方案都不同,所以这个也造成很大的难度,售后维修成本很高。
沿海想通过这些不同案例库的积累,通过各地不同方案的汇总,慢慢找出一个系统化的解决方案。这是服务体系未来不断变得更好的一个方向。
400是一个客户服务管理的工具,每个企业都想把顾客服务做好,它也是一个强大的客户服务平台,可以管到集团任何一个地区公司,任何一个价值链环节,都必须受制约。
“通过这个工具可以有效提升对顾客的反应速度,真正让每个员工在脑子里贯彻顾客导向的理念。这个IT体系,把每一个诉求全部留下痕迹,跑都跑不掉”,成实强调。
成实认为通过一到两年的完善,沿海可以打造一个房地产行业非常标准化的售后服务体系,这对于行业发展非常有意义、非常有价值。
用户创造需求
沿海400客服体系以客户服务电话为前台,以各关联部门参与协调及监控的客服支持、评价体系为后台,以内部管理为驱动力,努力推进沿海客户服务工作的质量,并以此带动项目合作单位保质保量地完成合作。它是国内房地产业推出的第一个全国性客户服务体系。
在该体系出现之前,房地产行业的客户服务系统一直有很多痼疾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每一个房地产项目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问题,对于业主反映的很多小问题,开发商和物业管理公司认为解决起来还要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去协调,费时费力,因此往往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能拖则拖的“策略”。殊不知,再小的问题拖久了也会变成大问题,业主们一旦认定该企业的客服态度有问题,要重新建立起信任感就很难。
该体系的出现改观了这种局面。它不仅让各个关联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还将其协调联动起来,共同推进解决客业主所反映的投诉问题。
据了解,业主投诉的问题录入到投诉系统之后,系统就会寻找到该问题的直接责任人,并敦促其在规定时间内给予解决。沿海400总部的工作人员也会对投诉该问题的业主进行及时回访,询问问题解决的进展及业主的满意度。如果业主没有同意关闭投诉,系统就会要求维修人员进行返工;如果还没有解决好,该问题就会在系统中层层升级,从一般投诉升级到最后的重大投诉,问题会直接反映到沿海总裁办公室,由高层亲自挂帅督促解决。
该体系正式运营后,对客户服务诉求的响应速度有了显著提升,投诉问题的关闭率也大大提升。
回归地产服务,是该体系另一个层面的创新意义。加强服务,必然成为新的时期,房地产业需要重点加强的环节,而售后服务,也在这一系统中凸显出来。所谓的服务,似乎主要体现在前期的销售过程中,房屋销售的售后服务质量和水准严重缺失。
产品才是房地产业得以安身立命的基础,这是沿海集团400客服体系给房地产业的重要启示。
沿海防护林体系 篇5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林业局关于“三北”防护林体系四期工程建设自评总结报告
市林业局: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关于《转发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建设局关于开展三北防护林体系四期工程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东胜区林业局成立了由有关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四期工程自评工作小组,并对十五期间东胜区三北防护林体系四期工程(下简称“三北四期”)进行了系统的自评,现将自评结果简要总结如下: 一、三北四期工程完成情况
十五期间,东胜区共实施三北四期工程533.3公顷,且全部为2005年下达的造林任务。由于2005年三北四期工程任务下达较晚,已错过造林季节,所以工程在2006年开始具体实施完成的。到目前为止,该工程共完成造林533.3公顷,经自查验收,造林核实面积533.3公顷,面积核实率为100%,合格面积533.3公顷,合格面积率100%,造林成活率超过75%。在工程管理方面,实行目标责任化管理,即由政府与林业、工程实施所在乡镇签订目标责任状,明确责任,加大落实,并高度重视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极大的提高了工程建设效率和质量。
在工程实施方面,严格按照三北四期工程作业设计和实施方案,林种全部为水土保持林;树种选择适合本地区生长的油松、樟子松、沙棘、沙柳和柠条为主,种苗全部为国家和地方二级以上标准的优质种苗;整地采取人工穴状整地或水平开沟犁整地,根据丘陵沟壑的地貌特征,造林模式采取块状混交结构,合理安排造林布局,即山顶、山坡以油松、樟子松、柠条等树种为主,山沟以沙柳、沙棘等树种为主进行封沟造林,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防风护沙、水土保持的防护体系,在栽植过程中全面采用了座水栽植、生根粉蘸根等系列抗旱保水技术,提高了造林成少率。
二、资金使用情况
十五期间,东胜区三北四期工程总投资100万元,其中国家专项投资80万元,地方配套20万元。已完成投资8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80万元。工程资金实行“三专一封闭”,即专户、专帐、专人管理、封闭运行的管理办法,保证了中央预算内资金的专款专用,并逐级落实目标责任制。
三、工程建设取得的成效
三北工程实施20多年里,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在三北四期工程实施过程中,东胜区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现阶段造林实际情况,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以生态效益为主的原则,实现了三北工程建设的预期目的。
1、生态效益
东胜区三北四期工程的实施使项目区533.3公顷的土地得到了有效治理,新增林地面积533.3公顷,使项目区森林覆盖率提高了0.96个百分点,有效地改善了项目区生态环境现状。特别是在减少地表蒸发量,增加大气降水量,降低风速,减少干热风作用明显,随着森林面积的扩大,森林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作用开始逐渐显现。
2、社会、经济效益
通过三北工程及一系列林业工程的实施,项目区林业、种养植业、林产品加工业等得到了迅速发展,如大兴生态旅游、九成功生态旅游、世珍园生态旅游及以沙柳为原料的宏业人造板、以沙棘为原料的天骄沙棘系列产品和以柠条为原料的饲料加工业等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从而促进了种养殖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和农民增收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有效的保护了国道、省道等重要交通命脉的安全。
沿海防护林体系 篇6
关键词:海事管理;VTS;水上交通安全;沿海水域;通信系统
1、粤东沿海水上交通监管的重要性
粤东沿海水域北与台湾海峡南口连接,西至汕尾红海湾,是我国沿海水上南北运输的主通道和远东——东南亚国际航线的必经之路,有着重要的航运和战略地位。粤东沿海水域航线密集,通航环境复杂,是水上航行高风险区域,已引起交通运输部的高度重视。
2000-2009年,汕头海事局辖区共发生水上交通事故224起,沉船44艘,死亡、失踪73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61亿元。其中:发生在海上的事故175宗,占78.1%;发生在港区水域的事故49宗,占21.9%。在全部事故中,碰撞事故125宗,占55%;触礁事故13宗,占6%;触损事故29宗,占13%;搁浅事故15宗,占7%;其他事故(包括自沉、风灾、火灾等)42宗,占19%。
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国内对船员、船舶、船公司的常规管理和船舶航行安全法规等不够健全,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另一方面,目前对航行船舶的动态监控和管理相对薄弱。建立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加强对船舶的动态监控和管理,将对减少船舶交通事故起到重要作用。
2、VTS在水上交通安全监管中的作用
经过逾30年的发展,VTS在维护水上交通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据统计,在VTS覆盖水域,船舶交通流量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水上交通事故发生率则持续降低,平均下降率达70%以上。VTS在水上交通安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海事部门实施水上监管和实现监管现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2.1强大的功能
VTS能兼容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闭路电视系统(CCTV)、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GMDSS)等系统,有效进行水上形势监控。其中AIS系统和CCTV系统在全国沿海及重点水域已投入使用,并将推广到内河水域。由于VTS具备信息采集和评估功能,因此海上安全监督部门能把VTS与航标设施、信号台、巡逻船艇的作用结合起来,优化布局,科学管理。此外,各地VTS已建成覆盖全国范围的电子海图系统和一定数量的船舶信息数据库,VTS已成为我国海事部门实施现代化管理最重要的监控工具之一。
2.2水上交通安全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VTS作为水上交通安全和航行管理的主要工具,可以很好地解决分道通航、强制引航等问题,提高交通效率,保障航行和环境安全。监管体系的建立必然涉及监管手段的优化。VTS是我国水上交通管理最有效、最先进的管理手段之一,在水上安全监管体系中担当重要角色。随着VTS地位的逐步加强,水上交通管理的方式必将发生变化,原来的分块管理的模式将被VTS有目的性的统一管理所取代。
3、粤东沿海VTS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系统运用方案
粤东沿海水域航线密集,通航环境复杂,目前水上监管缺乏有效的措施,因此建立以VTS为核心的粤东水上安全管理系统迫在眉睫。下文以汕头海事局为监控中心,提出建立粤东沿海VTS水上交通安全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案。
3.1系统建设原则
(1)适应性粤东沿海VTS的建设应遵循水运建设发展规划、国家水上安全和救助系统建设规划、海事系统总体发展规划等战略规划的要求,适应广东省水上交通运输发展的需求,特别要适应粤东沿海水域和汕头港海事管理的需求。
(2)整体性在建设布局上,粤东沿海VTS应打破管理区域的界限,将海域与沿岸港口水域作为整体统一考虑,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浪费投资,并与广东省VTS建设的整体布局相适应。
(3)重点性粤东沿海VTS的建设要根据不同水域的情况,突出重点。在系统建设上应优先考虑粤东海上通航水域和重要港口水域,在站点布局上应优先考虑主要的航道、港区和锚地,以及船舶交通量大、船舶交会频繁、危险程度高的水域。
(4)先进性粤东沿海VTS建设应充分考虑VTS目前的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尽量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手段,在设备配置上应充分考虑系统的运行环境以及工作的连续性,采用高可靠性、高性能的通用产品,在软件配置上采用稳定性好、功能强大、经过实践检验的产品,确保系统的先进性。
(5)可靠性VTS是船舶交通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要求系统和设备必须可靠运行:不仅不发生故障的可靠度要高,而且出现故障后的维护也要便捷。VTS的质量和可靠性,与构成VTS的硬件设备和支持VTS的软件系统密切相关。在保证硬件设备质量和可靠性的同时,必须重视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6)开放性粤东沿海VTS应采用开放的网络结构和标准化的接口,以确保粤东沿海VTS中心今后能与惠州VTS中心、福建省沿海VTS中心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并能进一步加强对港口管理、港务调度、引航、航道、海关、边防、外籍船舶代理、运输企业等部门的信息服务。
(7)协调性作为海事管理的重要手段、交通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VTS与常规的海事管理方式和手段,以及通信、航标、搜救等部门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因此,粤东沿海VTS的建设要充分考虑本地区相关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能力,尽量与之协调发展。在站点布局上应尽可能与现有海事管理站点、信号台、航标站点等相结合,做到一站多能、一站多用,节约投资,便于管理。
(8)扩展性粤东沿海VTS的建设应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充分考虑系统的发展性。在系统网络结构、数据输入输出接口、站点综合处理能力、雷达数据处理容量等方面预留足够的空间,满足长远发展的需要。粤东沿海VTS建成后实现的主要功能是:对VTS区域中的船舶进行动态监视,为船舶提供信息服务、助航服务和交通组织服务,以及提供协作服务和支持联合行动等。
3.2系统功能
(1)动态监视功能实时了解船舶的动态信息,使重点船舶、重点区域的动态监督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船舶在汕头沿海海域航行时,VTS操作员可通过AIS,甚高频测向仪(VHF-DF)等设备监视、收集船舶的运动状态信息,及时发现船舶违章、偏航等状况,收集船舶的配备和航行计划等信息,同时,可对VTS区域内的主要航道、码头水域和重点船舶进行重点监视,发现可能存在的船舶交通事故隐患等。
(2)信息服务功能为帮助船舶作出航行决定,VTS中心应根据搜集到的信息提供服务。信息服务有助于形成良性互动的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局面。航行通告或航行警告是VTS中心重要的信息服务内容。VTS中心应具备定时或不定时向所有船舶播发航行通告或航行警告的功能。
(3)助航服务功能VTS中心应辅助船舶航行决策形成并监控其效果,特别是在恶劣的气象条件下,或者是在船舶有故障或缺陷的情况下应实施这类服务。
(4)交通组织服务为提高船舶航行安全和效率,保护水域环境,由海事管理机构实施交通管制措施。一般情况下,交通组织服务通过交通计划和强制遵守的管理规则来体现,VTS发布的指令应该仅仅是导向性的。
(5)协作服务及支持联合行动一般说来,协作服务及支持联合行动可以通过建立应急反应程序、共同数据库、双方的活动协议和数据交换来实现。通过这种协作服务,可有效支持诸如船舶安全监督管理、污染控制、搜寻救助、打击走私偷渡等联合行动。
3.3系统组成
汕头VTS按照“2站1中心”的结构进行布局,即:新建广澳大山雷达站和石碑山雷达站,形成对汕头海事局辖区东部沿海水域的覆盖;在石碑山雷达站点和惠来电厂各建1座VHF-DF基站;在广澳大山雷达站同址建设VHF收发信台,利用广东海事局沿海辖区VHF安全通信系统工程中的石碑山和田尾角VHF收发信台现有设施,增配相应的VHF收发信设备;VTS中心设在汕头海事局,对雷达数据和MS数据等进行综合处理和存储;汕头VTS中心预留接口,以备与广东海事局VTS协调中心、惠州海事局VTS中心相联;粤东海域的潮州海事局、揭阳海事局和汕尾海事局可通过海事信息网查询汕头VTS信息。系统总体布局见图1。
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分析 篇7
1 关于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一致性
当前有两种传统思想观念,不利于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建设。
1.1 单一木材生产观念
长期以来在单一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下所形成的一系列的林业经营思想、经营理论、经营决策、经营技术体系和经营管理体系的传统观念。
持此观念者虽不时也论述森林和生态环境的多种功能,但在实施过程中则往往将其放在次要的地位。
1.2 传统的防护林观念
此观念过分强调防护功能或生态功能,其一切理论依据、技术措施、经营方向等,包括林种配置、树种选择、林分结构、林分更新、经济利用、效益评价和与防止灾害的关系等,几乎无一不归结于发挥防护林功能,而对其产生的纯直接经济效益的估量和实施则放在消极或极不重要的地位。
两者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前者实际上是一种只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摒弃资源环境发展生产的模式,其结果必然导致森林环境被破坏,林业生产力的发展受束缚,林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不能发挥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后者片面强调生态效益,过分强调某一林种经营目的单一性,其结果往往是仅有防护林之名而无防护林之实,或事倍功半,同样不能持续稳定的发展。二者的共同点是将林业经营建立在单一需求的理论上,在指导思想和实施过程中,片面的理解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对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一致性认识不够。实际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说,二者是相互为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都是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体现。正确理解和处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是每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均衡水平的反映,如何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措施,合理调节人类社会经济需求与森林生态系统之间的能量和物质交换关系,使生态环境和经济同步发展,是发展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核心问题。
2 调整整体布局是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前提
永丰县现有防护林还存在不少问题:1)永丰县现有防护林面积数量在全县森林资源结构中所占比例极低,与防护环境要求不相适应。2)防护林质量低下,树种单纯,人工防护林比例小,多为从现有林中划出。3)防护林分布不合理,缺乏针对性,整体功能不强。4)防护林内涵组成单一,尚未形成要求的全面防护林体系。
针对上述问题,永丰防护林建设迫切需要按照防护林体系的全面要求,根据全县森林资源所应发挥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护农田、防御自然灾害(如雪灾、洪涝灾)等多种防护作用根据区域生态平衡和国土保护的总要求,将全县范围内的荒山造林、平原绿化、农田防护林营造和“四旁”绿化等全面绿化工作捆绑在一起将各林种的林木群体有机的纳入防护林体系整体之中,通过新造和调整森林资源群体结构,通过带、片、网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林、农、牧相结合;造、封、补、改相结合等多种类型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建设模式,运用自然小流域为单位,或按分片重点治理的原则,进行和完善区域深层次规划设计,发展、充实和深化防护林建设的内涵,从而才能在实施过程中,逐渐真正形成林种、树种结构优化,地域配置合理,多种效益互补,整体功能协调的防护林体系,这是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前提。
3 关于生态经济型防护林系统设计
加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应在进行植被建设的同时,充分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实行植被建设与经济开发相结合,培育、保护、发展资源与合理综合利用相结合。这就要求将整个防护林体系看作一个系统,以生态经济学为理论依据,应用系统工程,根据生物种群共生和物质循环生产原理,在调整好整体布局的前提下,进一步进行区域内生态经济型防护林系统设计工作。
3.1 生态经济型防护林系统设计的原理
生态经济型防护林系统设计原理与生态林业、生态农业有其相通之处。根据生态学原理,永丰县设计一个按照生态环境类型,利用生态位势,全面安排林、农、牧、副、渔等各业生产的能量与物质良好循环的模式或优化的系统模型。
应用生态位原理,引入适宜而有经济价值的物种,以填补空白生态位,避免因单一功能和单一经营目标所造成的生态经济效益不高的情况,形成多物种、多层次的立体复合群体结构,使单位面积垂直利用层厚度增加,提高净生产力和产品多样性。
3.2 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系统结构类型模式
永丰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境内地形地貌以丘陵、平地为主。整个地势由东南倾向西北,地带性土壤以红壤以主。根据实情,为有效防御各种自然灾害,永丰县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系统结构类型模式可设计为以下4种类型。
1)林农结合型:在幼龄林林木未郁闭前混种农作物,提高光能利用率,既可得到短期效益,又有利于幼林存活和生林豆、林菜间作等。可在低邱、平坦之地实施,如鹿岗、沿陂、潭城、坑田、佐龙、恩江、八江、七都、古县、藤田、瑶田等乡镇发展。
2)林副结合型:可同时充分发挥林内不同空间、地面和地下的生产力,增加利用层次,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综合能力,实现多目标的开发利用。例如林下种植药材、苗木、茶叶、栽培食用菌、养殖蜜蜂,即所谓林药、林苗、林茶、林菌、林蜂等模式。可在中、高丘气候湿润的中村、上溪、水浆、潭头、龙冈等乡镇发展。
3)种养结合型:是在我国传统的桑基渔塘、果基渔塘、蔗基渔塘等经营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同一块土地上,把林业、农业、牧业和养殖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经营。可在比较平坦的地域发展,如恩江、佐龙、坑田、七都、古县等县城附近较好。利用滩地挖池垛田,垛田种植池杉,在沟池内养渔、放鸭,林冠下放牧,林地则按不同季节安排相应作物,可以同时获得林木、粮油、蔬菜、水产等多种产品。
4)庭园经济型:是指以获得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净化为目标,通过集约经营手段,将包括山区农户四旁隙地在内的庭院环境,纳入防护林体系而形成的,由多种乔木、果木、花卉、竹类、作物、药用植物和家畜家禽构成的多层次结构的庭园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由于其具有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收获,可广泛推行,全县各村各户均适用。
摘要:通过对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一致性的论述,提出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前提、系统结构、类型和模式。
关键词:生态经济,防护林体系,建设,分析
参考文献
[1]姜学民.生态经济学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
[2]王文学.生态农业原理及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张建国.森林生态经济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6.
沿海防护林体系 篇8
1 防护林体系的概念、功能和作用
1.1 防护林体系的组成
防护林体系是由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农田防护林和其他防护林等5类防护林组成的“防护林合体”。
1.2 防护林体系建设内容
防护林体系包括海岸基干林带、红树林、农田林网、城乡园林化、荒山绿化等, 加上滨海湿地的“绿色系统工程”。对海岛防护林体系建设来说, 主要包括海岸基干林带、山地绿化和城乡园林化等几个方面的建设内容。
1.3 功能和作用
防护林体系不仅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 而且具有抵御海啸和风暴潮危害、护卫滨海国土、美化人居环境的作用, 对于维护沿海地区生态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工农业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且,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民吃穿住行等基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 对良好生态的需求及优美环境的向往越来越迫切, 从这个意义上讲, 加强海岛防护林体系建设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1]。
2 舟山海岛防护林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舟山海岛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2.1.1 海岛山地绿化。
建国以来, 舟山海岛与全国各地一样, 大搞全民义务植树, 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 全市各大小岛屿普遍栽植的黑松、马尾松为主的林分基本郁闭成林, 后因松林感染松材线虫病后, 松林惨遭毁灭性危害, 森林生态受到严重破坏, 使得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 情况十分严峻。为此, 引起全市各级领导对病害的除治及森林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视, 从行政、业务各个方面制订相关政策, 采取封山育林、人工促成成林及人工造林等具体技术措施, 森林生态的修复工作初见成效, 尤其是近几年来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以来, 利用乡土常绿阔叶树种进行人工造林和人工补植造林, 促进了山地绿化工作。
2.1.2 沿海防护林及平原绿化。
舟山海岛防护林建设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的, 广大科技人员刻苦钻研, 攻克了沿海盐碱地造林的一些疑难问题, 严格掌握了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 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 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基本建成。此外, 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四旁绿化及农田防护林带建设。最近几年来, 在实施绿色生态舟山建设中, 全面实施廊道绿化工程, 大大推进了全市平原绿化建设。
2.1.3 城市园林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园林化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一项重大工程, 舟山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舟山打造成海上花园式城市的目标, 结合绿色生态建设工程, 舟山海岛的城市园林化建设成效显著, 如舟山市定海区林城街道被浙江省关注森林组委会授予“浙江省森林城镇”荣誉称号。
2.2 主要存在的问题
2.2.1 树种单一。
由于舟山海岛原有山地森林是以黑松、马尾松为主的林分, 树种十分单一[2], 受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松材线虫病危害后, 松林受到毁灭性危害, 虽然对防治和生态修复做了大量的工作, 森林覆盖率有所恢复和上升, 但森林质量的回升仍较缓慢。
2.2.2 断带现象严重。
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虽然已基本形成, 但断带现象严重, 防护效益低下。20世纪80~90年代期间营造的防护林带已出现密度过高、生长受阻现象, 长此以往, 林带林分生长将会渐趋衰退。
2.2.3 建设力度不够。
舟山海岛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虽已形成, 但与国家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差距甚大, 尤其在抚育和管理措施上不力现象严重。在资金投入方面虽与过去相比已大大提高, 但与社会需求相比还是不够的, 这也是影响造林后抚育管理措施滞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3 对策与建议
在舟山海岛防护林体系建设中应该解决统筹规划问题, 努力构建点、线、面协调的生态体系[3,4], 具体提出下列几点对策措施:
(1) 结合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 应更好地注重森林景观、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大力推出以乡土树种为主的乔灌木树种, 最大限度地扩大森林面积, 着力构建多树种、多层次、高效益的城市森林景观。
(2) 进一步推进海岛生态廊道和沿海景观线建设, 根据各县区地形、立地条件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来确定自身的生态廊道建设工程, 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程建设同步推进;进一步加大沿海基干林带建设力度, 实现沿海基干林带全面合拢的目标, 重点建设新围海涂一线的景观防护林带。
(3) 进一步改造生态公益林建设, 加强人工造林、补植造林, 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不断扩大森林资源总量, 加强现有林分的抚育管理措施, 着力提高森林资源质量。
(4) 加强科学研究, 注重物种多样性在防护林体系建设中的应用, 进一步开发优良的海岛乡土植物, 从单一层次的乔木纯林逐渐往多树种多层次的混交林方向发展, 以发挥更好的防护效果。
参考文献
[1]林恒业.简析苍南县沿浦镇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对策[J].绿色大世界:绿色科技, 2001 (11) :52-53.
[2]王华星, 陈素兰, 王学锋.瑞安市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0) :242.
[3]柳方考, 朱磊, 陈琴.三门县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探讨[J].华东森林经理, 2009, 23 (4) :30-33.
沿海防护林体系 篇9
1 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三北”防护林工程在襄汾县实施25年来, 经过广大干部职工的艰苦奋战, 累计完成建设任务1.62万hm2, 到2011年底累计保存面积1.18万hm2, 保存率达到73%, 工程建设合格率达到90%, 全县森林覆盖率比建设初期增加了11.46个百分点,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主要表现在:有效改善了由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恶化现象, 提升了生产、生活环境, 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5 400hm2耕地得到有效保护和气候改良, 农业产值增加700余万元;4 700hm2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 每年可以减少径流114万t, 减少水土流失15.20万t;全县林业收入由1986年的360万元上升到现在的21 075万元;林木蓄积由1986年的4 016m3提高到现在的222.32万m3。
2 体系建设特色明显
2.1 二期工程以平原绿化为主 (1986年-1995年)
二期工程建设期间, 襄汾县被纳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范围, 在工程建设上重点以平原绿化为主导的建设思想。主要是政府组织、群众参与、集中实施, 建设内容分为荒山造林和平原绿化。在荒山造林中, 首次引进了油松造林, 开辟了全县荒山造林树种多样化的先例。平原绿化主要建设完整的农田防护林网, 基本实现了田、路、渠网格化, 同时建设小面积的杨、桐速生丰产林。
2.2 三期工程以生态经济为主 (1995年-2000年)
政府出台优惠政策, 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 全民参与, 形成社会办林业的良好氛围。荒山绿化造林树种更加多样化, 形成了油松、侧柏、刺槐、元宝枫等多树种造林, 实现了由单树种的纯林建设到多树种的块状混交和带状混交的转变。经济林建设按照工程建设技术规程要求的同时, 结合群众意愿, 充分发挥名牌优势, 栽植官滩枣、柿子、核桃等优良树种, 形成规模化建设、集约化管理、效益化生产。平原绿化在二期工程方田林网的基础上, 提出了建设“以路、渠的杨树、桐树、槐树为骨架, 以红枣、苹果、柿子等经济树种为网格”的新型农田防护林网, 对全县农田防护林网树种和模式进行了更新改造。
2.3 四期工程以体系化为主发展 (2001年-2010年)
四期工程建设期间, 是襄汾林业飞速发展时期。“三北”防护林工程围绕国家和山西省“六大造林工程”建设的总体思路, 结合全县实际情况, 突出身边增绿和生态景观效应, 栽植树种更为丰富多样, 主要有油松、白皮松、雪松、侧柏、银杏、国槐、刺槐、香花槐、杨树、青桐、百日红、木槿、海棠、女贞、冬青、连翘、三叶草、核桃、红枣、柿子等140多个乡土树种和名贵植物, 实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崭新景象, 森林资源的配置利用更加趋于合理。“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建设, 不仅发挥了水土保持、农田防护等生态作用, 使园林景观效应丰富多彩, 而且提高了林农收入,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3 五期工程思路明确
3.1 指导思想
落实“生态兴省”战略, 紧密结合襄汾县的实际, 坚持以建设完备的“三北”地区绿色生态屏障为目标, 以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建设为龙头, 以治理水土流失和防止干热风危害为重要建设内容, 以林业改革、科技创新为动力, 继续加快造林绿化进程, 提高农田防护林网化水平, 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 提升区域防护林体系综合功能, 把“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同小康社会、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 努力实现全县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
3.2 建设原则
1) 坚持以人为本, 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的原则, 多种治理措施相结合, 区域发展相协调, 重点工程与身边增绿工程建设相衔接;
2) 坚持以生态效益为主、其他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 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 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路子。
3) 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讲求实效的原则, 在重点治理地区优先取得突破, 建设区域性防护林体系。
4) 坚持中央、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原则, 在充分体现政府投资主体责任的前提下, 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资金, 依靠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 广泛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3.3 建设模式
3.3.1 贯穿“四个结合”
“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属于补助性工程, 为保障工程建设任务, 解决建设质量与亩投资偏低的矛盾, 把“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同地方政府确定的重点工程相结合、同项目储备库中承包大户相结合、同企业造林相结合、同造林农户相结合的“四个结合”建设模式。既有效解决了造林资金不足的难题, 也确保了工程建设任务的足额完成和高标准建设质量。
3.3.2 突出“精品工程”
襄汾县在“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 不断调整思路, 紧密结合不同时期县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确定建设突出的精品工程, 产生了“大邓乡陕家坡油松造林工程”、“新城镇官滩村红枣基地工程”、“汾城镇贾岗万亩核桃基地工程”、“汾河滩杨树速生商品林基地”、“东岭森林公园绿化工程”、“双龙湖景区绿化工程”等一大批精品工程, 带动全县工程建设, 有力地推进了全县“三北”防护林建设发展。
3.3.3 打造“园区绿色”
坚持工程建设向企业渗透, 在工业园区内实行乔灌草搭配、常绿树种与抗污染品种搭配栽植, 在工业园区外栽植宽度不低于100m的以国槐、香花槐、杨树为主的环园区绿化带, 这样不但有效遏制了环境污染问题, 还解决了企业与农户之间的矛盾问题, 也促进了“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长足发展。
3.4 保障措施
3.4.1 创新机制、统筹资金、共同建设
鼓励、引导农民积极投入到“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来。在加大并保证中央财政扶持资金和市、县配套资金到位的同时, 吸纳筹集社会造林资金, 鼓励企业家投资造林、农户投资造林、联户投资造林。实现国家、社会、企业、个人共同参与, 努力完成“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阶段性任务。
3.4.2 强化科技、保障质量、提升效益
确保“三北”防护林工程稳步健康发展, 强化科技、保障质量、提升效益是前提。只有不断加强林业科技队伍建设, 扩大新成果推广应用, 同时对林业技术人员、造林施工队、林农开展多形式培训, 才能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 提升林业产业的综合效益。
3.4.3 扩大执法、落实管护、确保成果
沿海防护林体系 篇10
一、广西沿海旅游高等教育体系布局现状分析
(一)广西沿海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广西沿海包括钦州市、北海市、防城港市3个地级市,总面积为17563平方公里,占广西总面积(236700平方公里) 的7.4%,总人口为626.87万人,占广西总人口(4602.38万人)的13.62%,3市2014年的GDP总和为2299.91亿元,占广西GDP总量(15672.97亿元)的14.67%,大陆海岸线1595公里,大小海岛646个。早在1982年,国务院批准广西沿海的北海市为旅游对外开放城市。1984年4月北海与防城港作为一个整体被国务院确定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1988年北海被列为中国重点旅游城市。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北海银滩成为全国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一。1998年,北海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8年国家旅游局组织编制了《北部湾旅游发展规划》(2009-2020年),提出将北部湾区域建设成为世界顶级的复合型滨海旅游度假目的地。2010年11月9日,国务院批复北海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广西沿海有4A级旅游景区15家,占广西总量的13.4%;3A级旅游景区13处,占广西总量的13.7%[1]。广西沿海旅游经济突飞猛进,旅游产业发展空前,但是,旅游高等教育事业却相对滞后,教育资源比较紧缺,特别是高层次旅游高等教育仍是空白,远远不能适应广西沿海旅游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网站(www.gxedu.gov.cn)的资料汇总,广西沿海旅游高等教育分布情况,详见表1。
(二)广西沿海旅游高等教育体系布局存在的问题
1.起步晚
2001年,广西沿海第一所高等院校———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始旅游管理专业招生,开启了广西沿海旅游高等教育先河。之后的2004年,北海职业学院开办旅游管理专业。2005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设立了旅游管理学院,开办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标志着广西沿海旅游高等教育跨入了本科层次。但是,与同属广西的桂林相比,广西沿海旅游高等教育起步较晚。1985年,桂林冶金地质学院(现名桂林理工大学)开办旅游管理专业大专、1994年招收旅游管理本科、2000年招收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桂林旅游高等教育还有一大亮点就是1985年创办了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成为我国最早独立建制的全日制公办旅游高等院校之一。
2.层次低
从数量上看,近年来广西沿海开设旅游类专业的院校基本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规模,也已形成以本科(二本)和专科(高职)教育为主的旅游高等教育体系。但是一本和研究生教育的缺失,也显现出广西沿海旅游高等教育体系结构不完善、办学层次低、人才培养规格不高等问题。
3.基础薄
广西沿海旅游高等教育底子薄基础差,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束缚了高层次人才培养功能的发挥。总体上看,还没有形成高层次旅游人才培养体系,也没有形成稳定的服务面向,旅游高等教育定位模糊,硬件配套也远远没有达到要求。这些都不利于为广西沿海旅游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多规格的专门性人才,也难以办出广西沿海旅游高等教育的特色。
4.科研弱
广西沿海旅游高等教育没有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也没有高级别的具备较强科研能力的旅游科研机构的补足,至今未能形成支撑沿海旅游发展的科研创新体系,旅游高等教育的科研能力薄弱。在此基础上,沿海旅游高等教育科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科研成果产出及产教研一体化程度低,科研对广西沿海旅游产业的贡献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5.服务差
旅游高等教育与旅游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能力是旅游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广西沿海6所高校为适应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开设了旅游类专业,招生规模也已逐渐稳定。但是人才培养的素质不高,特别是没能紧跟沿海旅游经济的发展,培养符合海洋旅游的高素质人才。总体来说,目前广西沿海旅游高等教育还处于粗放型发展的阶段,服务旅游产业的能力较差。
二、广西沿海旅游高等教育体系布局优化调整模式
(一)优化调整目标
广西沿海旅游高等教育体系布局优化调整目标是以区域为系统单位进行调整,通过对旅游高等教育自身的体系结构、空间布局及其规模进行最合理的配置和各产业要素的最佳组合,从而使体系布局均衡化与协同发展,在整体上提高办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这一过程中,体系布局调整是手段,教育资源开发是基础,办学效益提升是目标。
(二)优化调整模式
基于旅游高等教育体系布局理论和广西沿海旅游高等教育体系布局现状,结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广西沿海旅游高等教育体系布局优化调整111模式,即在广西沿海确定1个旅游高等教育中心,1个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联盟,1个旅游职业教育集团。
1.一个中心———北部湾大学
2006年2月14日,国家教育部下文批准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钦州学院,成为目前广西沿海唯一一所公办综合性二本院校。2011年5月2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致函(桂政函[2011]114)钦州市人民政府,同意钦州市人民政府在钦州学院基础上筹建北部湾大学。2011年7月1日,北部湾大学筹建指挥部在钦州学院正式挂牌成立。届时,北部湾大学将成为广西沿海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普通综合性本科大学。在广西沿海旅游高等教育体系布局中,北部湾大学将起着龙头作用,发挥巨大的辐射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把北部湾大学作为中心枢纽,通过它自身的旅游高等教育发展来辐射带动整个广西沿海旅游高等教育的腾飞。北部湾大学建设水平及其旅游高等教育发展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广西沿海旅游高等教育体系布局水平的高低及发展速度的快慢。
2. 一个联盟———北部湾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联盟
依托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初具规模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和广西英华国际职业技术学院,在“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目标和原则下,成立北部湾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联盟,整合广西沿海国际化旅游高等教育资源,促使其走向联合。联盟内部在学生互派、教师交流、科研合作、图文信息共享等方面加强合作,打造国际化的旅游高等教育品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充分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教育资源和办学优势,在建校时就设立了旅游管理学院,致力培养“高素质、有理论、懂实践、会动手”的国际化、应用型的旅游高层次人才,并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泰国、越南等国家近20所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2]。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开办伊始就秉承“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逐步打造成为一所社会满意、人民放心的广西最具国际化的高等学府”宗旨,推广国际先进的旅游高等教育模式和经验,形成了一支精干的中外教育管理专家团队和一批中外资深的教授名师,已经培养了一大批熟悉国际惯例﹑通晓外语﹑与世界经济及科技接轨的复合型﹑高技能的实用型涉外旅游专业人才[3]。
3.一个集团———北部湾旅游职业教育集团
政府部门围绕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整合沿海各市的旅游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将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列入地方重点发展项目,设立专项基金,加大投入力度,用于旅游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确保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在广西沿海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快速发展。政府在整合教育资源方面要发挥主导作用,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建设,各高等职业学院要以自己的旅游高等教育资源为基础,建立相互之间的协同发展机制,实现师资、专业、课程、设备等资源信息共享,提高高等职业学院在旅游高等教育方面的人才培养水平。
广西沿海旅游高等教育体系布局111模式是一个层次合理、分类科学的旅游高等教育体系布局。它既有重点高层次大学培养高级创新人才,也有第二层次的高校培养旅游产业各个领域急需的国际化旅游人才,还有一批高等职业学院培养面广量大的高端技能型实用人才。这一模式符合广西沿海旅游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又紧跟广西沿海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既能做到教育资源分配合理,也能促进体系布局均衡发展。
三、广西沿海旅游高等教育体系布局优化调整思路和对策
(一)加强政府部门宏观调控,系统整体规划体系布局
广西沿海分属三个不同的地级市管辖,为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在推进旅游高等教育体系布局优化调整时,必须由自治区级的政府部门来宏观调控,统筹规划,明确方向和目标。在规划广西沿海旅游高等教育体系布局时,政府部门应重点关注旅游经济基础、产业发展需求、就业保障能力等影响因子,对其规模体系、布局层次等作出系统整体的科学规划。政府部门通过审批、监测和评估等手段,评价旅游高等教育体系布局调整的成效,并以此作为教育资源配置的依据。
(二)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建构优化调整的开放体系
像广西沿海这样原来缺资本、缺技术、缺人才、缺品牌的相对落后的沿海地区,只有采取开放开发的带动战略,主动适应国际化、市场化的要求,走出去引进来,输入先进的技术、急需的资金和先进的管理模式等,建构广西沿海旅游高等教育优化调整的开放体系,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才能有效地推进旅游高等教育体系布局的优化调整。
(三)增强与旅游产业相适应能力,优化现行的旅游高等教育体系布局
广西沿海旅游高等教育为广西沿海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撑。但在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背景下,原有的旅游高等教育已不能为产业升级提供更高层次的技术人才。针对本科教育的薄弱和研究生教育的缺失这一突出的问题和矛盾,广西沿海急需进一步完善旅游教育体系和促进层次结构的升级,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教育链。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高等教育的支持,而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应对人才的市场需求,进一步优化旅游高等教育体系布局,发展本科以上学历层次人才的培养。
(四)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在体系布局优化调整中的调节作用
广西沿海旅游高等教育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模式,应主要为政府主导、高等教育自身适应与市场调节三者融合推进。政府部门通过行政命令、政策文件赋予旅游高等教育实体以权力。这种权力一旦被赋予,便能集合利益相关者的专用性资产,形成趋于一致的收益期待,这就是旅游高等教育体系布局优化调整的首要动力。在这里,政府通过政治作用力制定优化调整政策,促进旅游高等教育发展去满足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构建具有广西沿海特色的旅游高等教育支撑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高等教育体系布局优化调整必须遵循市场规律的调节要求。但相对于政府赋权而言,市场则是最为直接的经济利益指向。它在经济领域诱惑相关组织展开行动,由此成为旅游高等教育优化调整的直接驱动力[4]。
(五)建立旅游高等教育与旅游产业的互动机制,引导和保障体系布局优化调整
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旅游高等教育体系布局优化调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的贡献是不断创造就业机会和带动教育需求的增长;同时也要求旅游高等教育体系布局进行优化调整,以发挥驱动器的作用。另一方面,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要提高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旅游高等教育体系布局优化调整能够更好地提供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推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建立旅游高等教育与旅游产业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
在广西沿海旅游高等教育体系布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的强制性政策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同时也受到区域社会经济水平和旅游产业发展程度等因素的直接影响。国家政策变化的方向和程度直接决定着旅游高等教育体系布局变化的方向和程度。随着利好政策的深入与旅游经济结构的升级,从一个系统整体的视角对广西沿海旅游高等教育体系布局进行优化调整已经势在必行。
摘要:随着广西旅游产业格局的调整升级,海洋旅游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与之对应的沿海旅游高等教育也因此发生了重大变化。优化调整广西沿海旅游高等教育体系布局,已成为发挥海洋旅游在广西旅游经济中战略引领作用的关键。文章以广西沿海旅游高等教育为调查对象,分析广西沿海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现状,针对目前体系布局存在的问题,提出广西沿海旅游高等教育体系布局优化调整目标和模式,探讨广西沿海旅游高等教育体系布局优化调整的思路和对策。
沿海防护林体系 篇11
关键词:木麻黄;生态价值;造林
木麻黄是一种热带乔木,属于被子植物中的双子叶植物。最早出现在澳大利亚以及太平洋的一些岛国。后来逐渐的引入到我国,现在广泛分布在我国的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等地。木麻黄的树干通直、树皮深褐色,有不规则的条裂。小枝绿色,可以作为叶子的替代品。叶退化呈鳞片状,每节着生鳞片状叶6~8枚。花单性,同株或异株。聚合果椭圆形,外被短柔毛。小坚果具翅。喜光。喜炎热气候。喜钙镁,耐盐碱、贫瘠土壤。耐干旱也耐潮湿。木麻黄根系具根瘤菌,是在瘦瘠沙土上能速生的主要原因。木麻黄生长迅速,抗风力强,不怕沙埋,能耐盐碱,是中国南方滨海防风固林的优良树种。强阳性,喜炎热气候,耐干旱、贫瘠,抗盐渍,也耐潮湿,不耐寒。通常种子繁殖,也可用半成熟枝扦插。尤其适合华南沿海地区的造林,沙地和海滨地区也很合适,防风固沙的作用良好,同时在城市及郊区也可作为行道树、防护林或绿篱。木麻黄的生长期短,作用巨大,已经广泛的应用于生产生活中。
1 沿海防护林的主要职能
沿海防护林是指以海岸为主在临海乡镇建立的人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综合森林生态防御系统,包括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护岸护堤林,护路林,护村护宅林等。
防护林的作用是巨大而广泛的。首先,可以防风固沙,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了大量的风沙侵袭城市,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和空气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而防护林有效地阻挡了风沙的危害,还阻隔了来自海上的风暴,这对于城市来讲都是有积极意义的。第二,沿海防护林还可以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大量的植物将水源保存下来,并不断的通过植物个体对水源进行潜移默化的改善。第三,沿海防护林还可以美化环境,消除噪声。大片的沿海防护林已经成为沿海城市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不仅可以带来旅游收入,而且已经演变成了城市的特色和标志性景点,同时沿海防护林还可以消减噪声。由此可见,防护林的作用是巨大的,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对于城市自身的建设也贡献了一份力量。
2 木麻黄的生态价值
2.1 防风固沙的基本作用
木麻黄拥有庞大的根系,可以再恶劣的环境中生活下来,生长迅速,可以迅速的繁衍生长,沿海地区的气候变幻无常,台风等会严重的威胁沿海农作物的生长。木麻黄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大片的木麻黄有效的阻挡了来自海上的台风,不仅减弱了风速,而且还可以阻碍台风气团的进一步推进,改变风的方向,有效的阻隔了台风对农作物的影响。此外,台风的登陆对于村庄和人类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木麻黄防护林有效的阻碍也减少了台风对于房屋、人畜等生命的影响。从这两方面来看,木麻黄防护林的作用都是很大的。
2.2 有效地调节局部的气候
木麻黄属于植物,是植物就一定存在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而木麻黄的叶子较大,也就是说,其蒸腾作用的效果也较明显。蒸腾作用不仅消耗了大量的热量,大片的叶子更可以将太阳光和紫外线反射和吸收,一旦木麻黄形成一定的规模,热量将会被大量的吸收和反射,这对于局部的气温是有积极改善的。木麻黄的作用还不仅在于此,其对于地面的温度也有一定的调节,大片的木麻黄发生光合作用,不仅优化了空气,而且能保存温度,调节周围的温度,较少了昼夜温差。
2.3 改善土壤条件
植物生长在土壤之上,对土壤的依赖作用很大。但值得注意的是,植物的生长过程会有一些物质掉在土壤上,这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的条件。木麻黄的掉落物大多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会有效的改善土壤的条件,增加了土壤的肥力。同时,木麻黄的根系庞大,这有利于催生一些微生物,他们有利于有机物质的生长,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的情况,包括了结构、特性等一系列条件。
2.4 木麻黄的再利用
木麻黄从本质上来说,属于树木,那么其有一个最原始的作用就是作为木材的功能,不仅可以用作造纸的原料,而且可以制成生火的木炭。大片的木麻黄种在沿海地带,不仅有利于气候的改善,而且还不需要重新找地方,为造纸或木炭准备原料,节约了空间,达到了一物多用的目标。而且当前的中国,对于木材的需求量仍然很大,大量的沿海防护林的种植,不仅在生态环境上有了很大的帮助,而且有效的缓解了对于木材的需求,一举数得,贡献很大。
3 木麻黄沿海防护林造林技术
3.1 前期的栽种
首先,要注意幼苗的选择和购买,一定要选择质量好的幼苗。栽种的时间也有很大的讲究,一定要在温度高于15度以上时,才可以栽种。栽种的地点也要注意,要选择日照充足,地势平坦的地方,在播种后,还要注意水量的控制,和病虫害的防治。要定期检查树木的生长情况,及时的排除出现的一些问题,保证树木的正常生长。
3.2 幼苗的插播
木麻黄的幼苗应该选择阳光照射充足而且颜色呈现嫩绿的幼苗。同时,幼苗的生长良好,而且没有病虫害。幼苗的叶子要选择饱满的,颜色发新,半木质化的嫩枝。当木麻黄幼苗成功存活了之后,要在几个月内进行剪枝,将顶端的枝条剪掉,来保证底部枝条的正常生长。在修剪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要注意:每一条枝要保留2到3个芽,减后的形状保持马蹄状,注意胚芽一定不要修剪掉,而切口部分一定要注意,保证不要伤害幼芽,不要造成分裂。栽种地点的选择也有一定的要求,选择利于灌溉而且较为平坦的地点较好,最好不要在坡度很大的地方进行大面积的栽种。栽种的密度不易过大,后期木麻黄会有很大程度的生长,栽种密度大反而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当然,如果前期的栽种密度不合适,可以随时根据情况进行修改。
3.3 组织专业人员定期进行培训
木麻黄有其独特的性质,当前的种植人员对这种植物的了解还不够,难免会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不了解而对木麻黄的生长造成负面影响。考虑到木麻黄的生态价值,政府应当组织相关的专业人员对种植人员进行培训,定期下到基层,针对实际的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指导。政府要提供一定的财政补贴,对于弄明提供免费的培训,这不仅增加了他们的种植技术,而且有利于政府对防护林的及时监管,可以了解到第一手的资料,信息也是最新的,大大的缩短了政府政策的监管时间,还减少了监管成本。政府采取及时的措施,还会及时的了解可能存在的风险,将危险控制在萌芽状态,扩大经济效益。
3.4 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
对于利国利民的沿海防护林的建设,国家要在政策上给与很大程度的支持和补贴。政府可以从财政中取出一部分,对林农进行补贴,同时采取免税或者减税的政策,对于那些有较大贡献的人还可以进行适当的奖励,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来,设立专项资金保证建造防护林的顺利实施。
4、总结
沿海防护林体系 篇12
建立荒漠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 是在充分考虑到区域生态环境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基础上, 根据当地的自然气候特征、地形地貌、植被类型、土地资源、水份状况, 分区域营造多林种、多树种的防护林体系, 按照因地、因时制宜, 适地适类型的原则, 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果树则果树。形成多层次、多功能、内涵丰富、生物学特性相对稳定的生物群体。使体系内部结构彼此衔接、点线面结合、良性互动, 成为经济和生态效益明显的绿色人工生态系统综合体。
典型荒漠区选择在腾格里沙漠前沿, 该区自然条件严酷、风沙危害严重、生态治理难度大。当地农业生产受恶劣环境的影响, 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 经济效益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沙区资源的开发利用始终停滞不前, 荒漠化问题成为困扰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遏制并逆转土地沙漠化,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推动沙区农业产业化进程, 当地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国营农林场, 以及乡镇村组群众, 多年来采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 在沙漠沿线进行大面积封沙育草、固沙造林、埋压草方格沙障和营造水灌阻沙林带, 初步控制了流沙, 取得了一定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但从长远来看, 荒漠治理如果没有沙产业的反哺和自身的经济积累, 仅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有必要建立内容丰富, 功能齐全, 形式多样的综合型防护林体系, 突出沙生资源的开发利用, 通过培育沙产业以期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促进荒漠化治理的全面发展。
该体系的建立要求有科学合理的布局, 在作用上强调生态效应, 在植物组合上强调群落规律, 在种植结构上强调高效优质。植物选择要与特定的环境因子相适应, 不同的区域或治理带有不同的景观特点。最终使防护林体系能够以当地气候特点、植被类型、地形现状为基础, 以发挥水土资源和生物资源的生产潜力为依据, 达到树种选择适宜, 林种配置科学, 配套技术合理, 使体系内部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趋于良性循环, 达到高效能、高效率、无废物、无污染的高度融合, 形成最佳的良性循环系统, 能够在较长时间甚至大跨度的时空范围内稳定发挥其作用。
2体系建设区基本概况
2.1地理位置
位于古浪县境北部的腾格里沙漠南缘, 东经103°02″, 北纬37°41″, 平均海拔1700m, 属祁连山东延支脉冲洪积平原, 地势平坦、土地宽广, 面积2000hm2。
2.2气候条件
具有光照充裕, 热量丰富, 降水稀少, 昼夜温差大等特点。年平均气温7.5℃, 最低温度-29℃, 年日照时数2852h。≥10℃的积温3000℃左右, 年平均降水量195mm, 蒸发量2800mm, 无霜期163d。
2.3土地资源
土壤为荒漠灰钙土, 土层厚, 土质疏松, 熟化度高, 有机质含量丰富, pH值在7.6~8.1之间, 无盐渍化现象, 有利于植物生长。
2.4水资源
该区地下水贮量丰富, 埋藏深度120~140m, 单井出水量80m3/h, 地下水每平方米年来水量31万m3。地下水总盐量540mg/L, 其中氯离子含量106.5mg/L, 钙离子含量9.84mg/L, pH值7.4, 总碱度1.620mg/L, 矿化度小于1g/L, 能满足灌溉系统对水源、水质的要求。
3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1) 把防沙治沙做为一个系统工程, 其中的每个元素都有自身的运动、发展规律, 尤以经济和生态因子的变化最具有代表性。该体系中的生态因子主要是指封沙育草、埋压草方格沙障、固沙造林为主的固沙措施, 经济因子是指沙产业开发、沙区高效经济作物种植, 节能、节水滴灌设施的配套使用。二者相互溶合, 构成体系建设的主体框架。
2) 采用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发展模式, 不断运用新材料、新手段、新措施。将沙区林果蔬菜业为重点的资源开发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通过市场运作、调整种植结构, 树立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 实现高产、高效、优质的经营目的。
3) 重视体系内林果蔬菜产品的加工、贮藏和销售, 把沙区资源利用和培育重点龙头企业结合起来, 使沙产业开发与支柱产业开发相统一、相协调, 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全面发挥。
4) 利用滴灌技术对地形地貌的不选择性, 按照沙丘不同部位的质地、水份、沙源状况, 立体栽植乔、灌、草、药材等作物品种, 充分利用营养空间和光热资源, 使林、果、草、蔬菜合理搭配、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4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设计
总体布局上, 体系建设兼顾经济和生态两大因素, 划分为三种经营类型。从里到外, 由近及远依次为:经济带——经济生态带——生态带, 共同构成经济生态防护林体系结构。生态带外围向沙漠纵深发展成为大跨度延伸辐射区, 整个体系具备结构整体性, 渐进发展性, 效益互补性、动态扩散性的特点和优势。
4.1结构整体性
该系统设计运用系统工程原理, 具有整体聚合效应。总体上围绕生态经济为轴心运作, 各因子目标功能不同, 相互作用各有侧重, 经济带以果蔬种植为主, 逐步发展扩大形成基地, 借助龙头企业的吐纳功能, 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益。经济生态带, 选择具有防风固沙功能的经济树种, 引进滴灌线供应水份, 采用地膜覆盖保温保湿, 配方施肥增强地力, 工厂化育苗提高良种率。依靠沙区光热足、温差大等资源优势, 开发沙产业, 开辟农业发展的新领域。生态带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治理, 为经营区的建设和扩展创造条件。
4.2渐进发展性
体系设计按照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的原理, 各区域在理论上可以划分为经济、生态经济和生态带三种类型, 但实质上没有明显的界线, 是互相包容、彼此转化发展的, 生态带的涉及范围比较大, 在经营上, 采用常规固沙造林的方式, 控制流沙, 固定沙丘。生态经济带内部因子比较活跃, 经济——生态彼消此长, 共同发展。在完备的体系结构中经济带扩大, 生态带外延;受到不良因素的作用, 生态带反过来制约经济带, 其效益主要体现在生态方面。经济带在合理安排种植作物的基础上, 不断增加生产的科技含量, 提高经营效益, 使沙产业开发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4.3效益互补性
体系建造是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结合。不会因为某一效益的扩大面影响其他效益的发挥, 经济效益增长为生态工程提供补偿, 生态环境又为经济开发提供保障, 社会效益在整个体系内部或外部都有充分的体现, 而且由于环境改善, 沙漠变废为宝, 增强了沙区人民改善环境、提高生存质量的信心和决心, 对体系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4.4动态扩散性
体系框架建造成功, 各部分便有充足的自我发展潜能, 带与区域之间, 带与带之间, 带与外围辐射区之间, 形成不断扩大发展的态势。经济带向外延伸, 种植规模扩大, 形成支柱产业基地, 原来的生态经济带演变为经济带, 为基地扩大拓展空间;原来的生态带变为生态经济带, 生态区继续向外扩展。整个防护林体系处在永恒发展, 又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中, 生态经济效益在反复渗透和互相演变中向外辐射扩散。
5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实施原则
5.1区域选择
依据土地的不同利用类型, 分为农地、林地、草原及沙地。沙地又按现有的植被状况, 分为轻度——植被盖度30%以上, 中度——盖度20%以上, 重度——盖度10%以下。总体上是维持沙区原有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 避免改沙平整造田形成新的流沙而恶化生态环境。在半流动沙丘和丘间低地, 按地力状况和种植品种简单整地, 选择经济价值高, 适应性强的适生林果蔬品种, 进行高效农作物种植。迎风坡水份状况良好的地段, 选择红枣、沙枣等经济树种, 流沙口和背风坡依降水和供水条件, 选择常规沙生苗木, 亦可选择草类作物种植, 在开发的同时, 实现固沙和创收同时发展。
5.2树种选择
选择栽培树种的依据主要是:1) 适应沙地环境、易繁、速生;2) 耐风蚀沙埋、灌丛大、阻沙力强;3) 生物生产力高, 产饲量和薪炭量大;4) 萌发力强, 耐践踏;5) 耐风沙干旱, 耐瘠薄、寿命长、生长稳定。
多年的生产实践表明:荒漠区高效作物应选择适生性能好, 需热量强的酿酒葡萄、美国提子、新疆大沙枣、红枣等品种, 蔬菜选择芦笋、牛蒡、理想大根、甜玉米, 草类选择紫花苜蓿、串叶草;药材植物选择麻黄、甘草等。
5.3灌溉选择
沙地由于地形地貌、 沙粒状况及土壤保墒性能等条件的制约, 采用常规灌水方式显然是不合理的, 只能依照地形走势, 宜高则高, 宜低则低。选择引进以色列进口滴灌设备, 技术成熟, 性能良好, 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灌溉时考虑不同作物对水分的需求, 计划配水、节约用水, 将高效节水和高效栽培相结合, 达到优势互补, 减耗增效的目的。
6营造技术
6.1葡萄栽植
维持现有地形地貌, 沿等高线, 按沙丘形状开水平沟, 沟深80cm, 宽2m, 并回填至1/3处, 刮水平沟两侧厚1cm, 宽3~5m的地皮, 每米施入有机肥料4kg, 磷肥1kg, 拌匀后填2/3处, 覆入1/2的表土, 灌足底水, 沟内按1×0.5m定植葡萄2行。栽植深度以地径为准, 摆放滴灌线, 然后覆膜、放苗, 并在苗周围培“馒头”形小土堆, 以防风干。
6.2芦笋栽培
丘间低地及土壤条件较好的地段, 栽植具有“蔬菜之王”美誉的芦笋, 距滴灌线两侧30cm栽植2行, 株距40cm。栽植时挖20cm×30cm的定植坑, 然后在坑底部做成馒头状, 用一年生芦笋苗, 垂直放在馒头状土堆上, 使根系均匀分布, 并覆土灌足底水, 以后每隔7~8d按墒情滴水, 同时加入有机肥, 使芦笋正常生长。
6.3经济树种
丘间低地栽植红枣、新疆大沙枣, 迎风坡2/3以下地段栽植重阳红桃、黄桃和适度蔬菜种植。栽植密度以滴灌线滴孔为准, 保证作物水分供应为宜。
6.4防护树种
在流沙地和迎风坡2/3处栽植沙枣、白榆、花棒、梭梭、柠条等沙生苗木。栽时先将干沙层扒开, 将苗木栽于湿沙中, 踏实, 然后将干沙覆上, 可减少沙地水分蒸散。实验表明, 采用上述办法, 可使沙地含水率提高70.9%, 土壤温度提高0.43℃;苗木成活率达80%~85%, 保存率80%以上, 而对照区的成活率仅为9%~12%, 保存率7.5%。
7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管理和利用
7.1管理
荒漠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 是在总结完善过去防沙治沙经验的基础上, 按照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沙产业理论, 通过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发展思路, 对传统防护林建设所做的反思, 其宗旨是建成高效优质的防护林体系, 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对防沙工程的持续发展进行反哺和促进, 使沙生资源开发和利用得以长期发展, 因此, 建造该体系在理论和技术上是成熟的, 在管理上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7.1.1 品种改良
采用无毒、无害、无检疫对象的优质高效苗木。以新、特、名、优品种为主, 乡土树种为辅。
7.1.2 技术服务
在建立防护体系各环节都要有全面周到的技术示范, 特别是果蔬苗木栽培, 都要按严格的技术规程操作, 以保证质量。
7.1.3 宣传教育
在沙区建立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是一个新的课题, 容易引起不同的反应, 带来不必要的影响。因此, 要搞好体系建设的舆论宣传, 争取地方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技术协作单位的支持和重视, 依靠全社会力量共治沙患。
7.1.4 依法治林
体系建造一旦启动, 即可成为一项大型林业生态工程, 必须依靠《森林法》和相关的林业法律法规, 严禁人畜进入建设区砍伐林木、滥垦荒地、打井取水、挖药材、放牧和樵采等。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地方性法规, 对不法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巩固建设成果。
7.2 利用
整个体系建成后, 内部生产的果品和蔬菜, 是典型的无污染、无毒害的绿色食品, 被越来越多的人青睐, 通过龙头企业的收购、加工、贮藏, 成品包装后投放市场, 能够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为生态建设积累有效资金。常规灌木和饲草可以用来发展羊、牛、猪、驼鸟等养殖业。亦可通过平茬复状, 增加植被覆盖度,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产品的深、精加工是和农业产业化建设密切相关的, 因此, 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又是农业产业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将会以原料基地的形式, 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逐步形成荒漠区农业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8结论和建议
荒漠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 在古浪北部沙漠沿线的马路滩已示范建设5年, 初具规模, 系统内部的整体性、扩散性、互补性等特征已逐步现显出来, 今后的重点如下:
1) 加强管护, 以法治林, 减轻人为压力。
2) 充实品种, 淘汰部分品质欠佳的作物品种。
3) 对内部各因子的变化互动规律设立观测站, 开展系统研究, 寻求最优的技术参数。
摘要:通过对典型荒漠区地形、气候、土壤、水源、植被等因子的综合分析, 探索了有别于常规技术的治沙途径。在不破坏原有地形地貌和植被状况的基础上, 借助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配套使用, 建立沙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重点内容包括: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基本构架, 不同治理区域相关因子的动态设计, 防护体系建设的实施原则, 作物品种选择, 栽培技术要点, 滴灌设施配套, 以及建设后的管理和利用。
关键词:荒漠区,防护林体系,生态经济型,配套技术
参考文献
[1]樊胜岳, 李斌.沙产业理论内涵探讨[J].中国沙漠, 1999, 20 (3) :256-260.
[2]王北, 南炳辉, 白永强.生态经济型固沙林体系建立的研究[J].中国沙漠, 1999, 20 (1) :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