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业现状

2024-05-20

茶业现状(精选12篇)

茶业现状 篇1

茶业是泰宁县传统产业。目前茶园总面积近2万亩,其中采摘茶园面积1.36万亩,茶叶年产量570吨、产值5800万元。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制定了《泰宁县2008-2017年茶产业十年发展规划》,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以促进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现就泰宁茶业的现状及今后的发展谈谈看法。

1 茶产业发展现状

1.1 自然条件优异,区位优势明显

泰宁县地处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脉中段的杉岭支脉东南侧,是一个美丽的旅游山城,为5A级旅游景区,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2个世界级旅游品牌和14个国家级旅游品牌。交通便利,向莆铁路、京福高速在泰宁建站,年客流量达100多万人次,茶叶潜在着很大消费空间。本县生态环境优异,森林覆盖率高达80%,境内山峦起伏,最高海拔1875m,最低海拔200m,地形多属山地和丘陵,具有独特的丹霞地貌特征。年平均气温17.2℃,年平均降雨量1775mm,相对湿度84%,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是茶树生长的适宜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异的土壤、生态、气候环境条件,为生产优质茶叶提供了基础保障。

1.2 茶树品种齐全,适合茶类开发

全县国级和省级良种有30余个。除了还保留上世纪80年代初和90年代中期垦植的福云6号、大毫、福安大、九龙大白、梅占、毛蟹、黄旦、龙井43号等7000余亩老茶园外,进入新世纪以来,为应变市场需求,积极着手茶树品种与茶类结构的优化调整,大力引进推广了金牡丹、黄观音、金观音、黄玫瑰、紫观音、翠玉、金萱、紫牡丹、紫玫瑰、悦茗香、丹桂等新优良种,还引进铁观音、白芽奇兰、肉桂、水仙等迟芽良种作为调剂采茶洪峰,为多茶类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1.3 多茶类生产,茶品质优异

好山好水出好茶,泰宁的山水孕育出优异品质的泰宁茶叶。清代就有“眉峰云雾茶”、“探春”茶等的记载,近十多年来,泰宁大力开发名优茶生产,形成了三大名茶系列:岩茶类主要有状元红、甘露桂以及状元茗品牌的鼎、魁、冠系列和境元品牌的禅悦、水上奇丹等系列产品;红茶有三佰两、清风雅韵、圣旨、南谷丹芽、南谷翠红、南谷禅茶和探春、鸿达金萱等系列产品;绿茶有针螺、螺毫、毛峰、雪茸等系列名茶;近年来还新开发了“瑞家”、“茗境”等铁观音产品。在近些年的省、市名优茶鉴评中,全县有30余只茶样(其中岩茶18个、红茶8个、绿茶6个)分别荣获省名优茶奖和市茶文化活动特等奖、金奖、银奖和一等奖;“三佰两”、“状元茗”、“境元”还分别在上海国际茶文化节、第六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斗茶赛、首届“尚书品杯”斗茶赛等活动中获得了名茶奖、银奖和一等奖。张天福老先生品尝了泰宁状元茗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岩茶和泰和生态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三佰两”红茶后,对其产品质量和创新给予高分肯定,欣然为之题词——“泰宁状元红”、“三佰两”。

1.4 产区相对集中,龙头地位显现

全县9个乡镇均产茶,但主要集中分布在大龙乡、梅口乡、杉城镇、朱口镇等4个乡镇。茶园面积达到1.43万亩,约占全县的75%;全县有茶叶加工企业、茶叶合作社共40余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示范社1个、市级示范社2个,“状元茗茶”和“三佰两”分别获得省著名商标和市知名商标。三大茶企龙头各领风骚,岩茶生产以状元茗茶有限公司为龙头;红茶、绿茶生产以泰和茶业有限公司为龙头;铁观音生产以福建省庆云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辐射带动全县其他茶企业共同发展。

2 茶产业存在问题

2.1 产业规模不大,尚缺主打产品

一是种植规模不大,全县茶园面积近2万亩,仅占宜茶山场面积达16万亩的12%,茶叶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较低,位置不高;二是茶企业龙头知名度有待提高,大的龙头茶企业年产量不足100吨;三是茶叶花色品种多,但主导产品还不够突出,岩茶、红茶、绿茶、铁观音比重相近。

2.2 资金投入不足,技术力量薄弱

由于茶业发展周期较长,效益难于立竿见影,县域财政又相对困难,一些乡镇和部门对茶产业发展也未予重视,因此在政策扶持上有所折扣,资金投入偏少;另一方面,由于受编制等因素影响,县级农业局虽设有茶叶站,配有2名人员,而重点产茶乡镇只有经作技术人员配合,以致专业指导有所缺位。部分新垦茶园缺乏科学规划,建园标准不高,生产、加工技术等未能同步跟上。

2.3 品牌宣传乏力,文化挖掘滞后

目前我县在茶叶品牌宣传和茶文化挖掘方面明显比较短缺,茶产业未能结合泰宁优秀而深厚的人文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等给予充分开发,企业宣传各自为政,缺少统一的策划思路。

3 茶产业发展思路

茶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一体,可以说,是我县比较优势强、发展潜力大的产业。按照“控面积、提品质、突特色、增效益”的总体思路,提出如下发展对策:

3.1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技术网络

全面贯彻《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现代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茶产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省市政策精神,按照《泰宁县2008-2017年茶产业十年发展规划》要求,认真组织实施。一是组建茶产业领导班子,围绕县委、县政府关于茶叶产业十年发展规划,坚持“一个产业,一个班子,一套方案”,出台配套的扶持政策,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力争到2018年茶园面积发展到3万亩。二是加强茶叶技术推广力量,建全县、乡两级的茶叶技术网络,做到每个主产茶叶乡(镇)都配备一名茶叶技术专业人员,确保茶企业在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需要。

3.2 完善发展规划,确立区域布局

立足于泰宁的比较优势,坚持“适度发展、岩茶为主、绿红结合、突出特色”的原则。一是以岩茶类生产为优先,重点选择具有丹霞地貌特征的山涧、沟坑、垅地等区域,即重点在金湖沿岸(分布在梅口、大龙、开善、杉城等乡镇)和高山峡谷地带(包括朱口镇、新桥、上青、大田等乡镇),面积约2万亩,以形成福建新的岩茶集散区。二是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以发展黄玫瑰、金牡丹、肉桂、金观音、黄观音等新优品种为主,以白芽奇兰、水仙、金桂观音、紫牡丹、紫玫瑰等为调剂品种,使品种茶花色有主有次,形成品质特色鲜显的泰宁岩茶风格。三是保留现有的绿红茶生产基地。继续在朱口镇龙湖、尤源及杉城、下渠等中低海拔区域,开发生产优质红绿茶,建设1万亩。此外,闽乌龙茶(铁观音为主)列为本县辅补特色品种,局限在现有的2 - 3家茶企生产,暂不予扶持发展。

3.3 强化技术投入,提高茶企素质

一是建立技术服务网络,争取到2018年重点产茶乡镇都配备有茶学专业技术人员,同时,聘请省、市茶学专家作为茶产业发展的长期技术顾问,定期开展指导和技术培训,普及茶叶技术。二是引进武夷山产区的加工技术人才,在主产乡镇或龙头企业设立辅点,提高加工技术水平;三是积极推荐重点茶企员工参加茶叶专业类新型农民专科学历教育,建设茶企技术骨干队伍;四是加强技术培训,定期办好本县的茶叶技术培训班,并积极组织茶企参加省、市举办的茶叶技术培训班,适机组织茶企骨干到外地考察学习,开拓视野,提高总体素质。

3.4 抓好茶与旅游结合,积极宣传地方品牌

泰宁历史悠久,人文发达[1]。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公元958年建县,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美誉。曾有“一门四进士、隔河两状元、一巷九举人”之盛况,历史上共出了2位状元、54名进士、101位举人,朱熹、李纲、杨时等历史名人曾在此读书讲学。正因为这里一度文声鹊起,宋元佑元年 ( 公元1086年 ),宋哲宗将曲阜孔子阙里府号“泰宁”赐作县名。泰宁是中央21个苏区县之一,周恩来、朱德、彭德怀、杨尚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运筹帷幄,指挥红军作战。境内现保存有红军街、东方军司令部、大洋嶂阻击战旧址等革命历史遗迹,2004年被列入全国“百个红色经典旅游景区”。因此,历史文化沉淀深厚,茶文化挖掘、茶旅游产品开发很有潜力。

一是借助地理景观、旅游景区等设立宣传泰宁茶业宣传牌坊,在著名的“尚书第”状元街建立茶叶聚集营销区,使泰宁的茶与旅游相得益彰,扩大泰宁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以泰宁状元茗茶有限公司和泰和生态茶业有限公司为依托,组建状元茗、三佰两等特色茶艺表演队,融汇泰宁的人文历史,组织编排茶歌、茶舞、茶艺、茶诗等,并在泰宁旅游节和涉外的各类活动积极推介演示;三是积极开展名优茶评比活动,每年在县内开展斗茶赛、品茗会等活动,积极参加省、市名优茶评比,促进茶叶总体质量水平的提高。四是对接好展会平台和市场窗口,组织茶龙头企业参加茶博会等展示活动,扶持冠有“泰宁茶叶”之名的省内外销售窗口,畅通茶叶销售渠道,提高泰宁茶业竞争力;五是拓展茶业发展空间,优先扶持综合条件较好的状元茗茶有限公司建设发展茶庄园,建设体验式茶园、茶叶展示馆、品鉴交易中心、网络销售与宣传平台等,定期组织开展活动,延伸茶产业链,提升茶文化品味,提高茶业综合效益。

茶业现状 篇2

尊敬的学院领导:

本人出生于中国白茶之乡—福建福鼎。从小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更对家乡的白茶有着深厚独特的感情。为能让更多人了解福鼎白茶虚静之美,来到学院认真深入学习白茶知识和文化,感受到白茶艺人和研究者为此孜孜不倦地专研。本人不断学习改进茶艺技术及提高对茶文化的领悟力。本人对学习以来对茶文化和茶业市场动态的掌握情况做一个全面、有针对性的回顾和认真自查。现汇报如下:

一、对中国茶叶的认识.中国是一个盛产茶业国家,形成绿茶、红茶、青茶、黄茶、黑茶、白茶(六大茶系)及再加工茶。“不同的茶,保存、冲泡、饮用的方法都各有讲究。”随采摘季节,品种品质及再加工工艺的不同,其功效也不尽相同。业以形成了完整的茶叶冲泡工艺和品质审评标准。并在1979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出版了茶叶专门杂志《中国茶叶》,为中国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宣传窗口。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中国世博十大名茶”进入世博会联合国馆,成为中国对外又一亮丽名片,为中国茶叶进一步迈向国际,进入国际市场打开大门。二,对福鼎白茶的认识 福鼎白茶的优势:

首先,白茶是我国的特有品种,福鼎是中国白茶的故乡。世界白茶出中国,中国白茶出福鼎。而真正意义上的福鼎白茶则来自福鼎辖下点头镇和白琳镇交界的柏柳村、过笕、翁溪、大坪、举州一带。福鼎平原少,山地多,很多高山地区风光秀丽,植被繁茂,为白茶提供了优质土壤。福鼎白茶凭其独特的品质备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其次,福鼎白茶“白毫满披,香气清鲜,滋味醇和。”的审美效果和追求淡雅,不求浓厚的饮茶理念,为现代繁忙都市的都市消费者所喜爱。加上白茶独特深厚的茶文化及冲泡技艺,让福鼎白茶备受青睐。

最后,科学饮用福鼎白茶对饮茶人的保健、养生、祛病的功效显著,消费者乐于接受。白茶除含有其他茶叶的营养成分外,其还具有抗辐射、抗氧化、抗肿瘤、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防暑、解毒、治牙痛等不错的功效,因此适当饮用白茶对于人体有很多益处。福鼎白茶的不足之处:

首先,福鼎因地处海滨,近海的茶产区,受海雾影响,所制成的新茶会有微微的咸味。而制茶师的手艺也是重中之重,我们常碰到很多茶质很多的白茶,因制茶师手艺欠佳和制茶理念的偏差而跑偏。

其次,市场宣传不足,市场认知度不足,消费者对白茶功效不了解。虽然福鼎有很多的白茶生产企业,但缺少实际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没有形成茶叶中心交易市场,市场缺乏管理,以次充好时有发生,导致优质白茶的声誉度受损。

再者,福鼎白茶近年来科研投入虽然有所增加,但还相对不足,制茶科技人员缺乏,使得白茶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和上市缓慢。最后,因白茶本身性凉,胃寒的人不宜空腹饮用(而现代膳食结构的改变,大部分人群属于寒性体质),加之白茶味淡,香气不足,综合以上几点,影响了白茶的销路和进一步打开更广阔的市场。

三、针对福鼎白茶上述的优劣势,本人建议如下:

产品是销售的基石。因加大科研投入,增加创新能力,提高研发白茶新产品的能力。深化白茶产业链及再加工产品和衍生产品,生产更多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可制作多种白茶饮品及健康食品,顺应健康产业发展趋势。

加大宣传力度。自2007年,福鼎市政府财政每年拨款100万元,作为茶产业推广宣传的专项资金,许多茶企也不断增加广告投入,和定期举办茶文化节方式吸引众多消费者和渠道商。由“福鼎白茶”冠名的往返福州南与上海虹桥间的两列动车组D381、D382正式开启品牌飞驰之旅。今后不断加强政企合作宣传,提高福鼎白茶的宣传效率。

改变传统白茶交易模式,建议白茶贸易中心,完善白茶行业标准。政府发挥组织作用,规划建立福鼎白茶贸易中心及凝定完善白茶行业标准,引进白茶龙头生产企业,形成有影响力的白茶贸易商圈,吸引更多渠道商和消费者。并改善宣传方式,:结合电子商务,发展网络营销;结合太姥山旅游热点,做好旅游文化营销;结合现代生活压力大,健康危机日愈加重,扩大健康文化营销;结合福鼎白茶的地理标志,做足品牌文化营销。

在学院期间,本人通过对茶文化的深入学习,特别是对家乡福鼎白茶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明白了制茶工艺流程和冲泡技艺及茶叶营销技巧和市场动态。想通过本次的学习,为从事茶行业打下坚实基础,为福鼎白茶的发展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可茶文化。

中国茶业,兴衰几何? 篇3

从鸦片战争后的落寞萧条,到建国初期的缓慢复苏,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腾飞,可以说,中国茶业经历了数次大起大落,书写了饱经风霜、辉煌灿烂的历史。下面,我们就以数据说话,展现近半世纪以来我国茶业的兴衰发展。

茶叶产量:缓慢前行与腾飞的脚步

以下图表反映的是我国1962年到2010年的全国茶业总产量。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茶叶行业的产出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从1978年的9.7万吨增长到2010年的147.4万吨,基本保持每年4.72%的增长率,尤其是2000年以后,更呈现出8.6%的年平均增长率。

总体而言,建国后中国茶产量发展曲线呈“垂链形”。以1982、1988,1993、1998年为“支撑点”分为三段,增长速度“四起三落”,呈有规律的波动。茶产量的高增长结束了建国后茶叶长期供不应求的局面。

从我国茶叶生产大省的产量变化图中可以看出,各省的茶叶产量均在1978年之后呈现快速增长。其中,浙江省的茶叶产量从1978年的2万吨扩增至2001年的近12万吨,增幅达6倍之多。

重返第一

视野转向国际市场。以下是1962年至2010年全球市场茶叶产量。不难发现,在这期间全球产量也处于增长期。30年间,国际茶叶产量从1962年的99万吨增长至2010年的452万吨,增幅高达357%,年平均增长率为2.8%。由于种植面积并没有显著增加,所以世界茶叶产量的增加主要源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在2005年之前,中国是仅次于印度的世界第二大茶叶生产国,约占全球23%的市场份额。

近50年间,中国茶叶产量的国际市场份额稳固提高,市场份额从1962年的10%,升至2010年的30%。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茶产量经历了三次大热潮,分别为80年代初、末期和2000年之后。

以上是全球四大茶叶生产国产量对比数据。从图中可以看出,60年代至70年代初期,中国的茶叶产量落后于印度和斯里蘭卡。但是从1973年起,中国超过了斯里兰卡,此后也一直处于增长阶段,并于2005年超越印度,成为第一大茶叶生产国。

略阳县茶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4

1963年冬, 县域最西的郭镇坪沟农民, 首先在“自留地”试种茶1.65 hm2[1], 开始了略阳县种茶历史。经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发展, 到20世纪80年代, 略阳县茶园面积达173.33 hm2。但管理粗放, 单产低, 效益差, 产业不景气。

1982年成立略阳县园艺站后, 略阳茶业有了主抓推广的专业技术部门, 学茶叶专业的人员才得以分入并开展茶业推广工作。到20世纪90年代初, 茶园发展面积已超过193.33 hm2, 茶园效益得以提高, 产业开始受到重视。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名优茶开发引导, 略阳茶园面积发展到373.33hm2, 并形成了3.33~6.67 hm2集中联片的茶园16块 (其中接官亭7块, 硖口驿3块, 渔洞子2块, 白家岩2块, 观音寺和郭镇各1块) , 先后建起茶叶加工厂10余个。略阳县茶业经过50余年的发展, 截至2012年, 全县茶园面积达746.67 hm2, 有茶叶加工企业13个, 年产茶叶57 t, 年产值1 006万元。形成茶叶经营企业28家, 年销售茶叶40余t, 销售额达3 000万元。全县茶业种植加工的地域, 主要集中在县城东部的接官亭、峡口驿、黑河坝、渔洞子、何家岩、两河口等10多个乡镇40余个行政村, 从事茶业生产的农户近千户。2012年6月, 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组织, 对全国产茶县进行综合调查排序, 经评定, 略阳县荣获“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颁发了荣誉证书, 这表明略阳茶产业已进入全国重点县之列。

2 略阳县茶业的发展特点

2.1 具有优质绿茶生产的气候、土壤条件

据略阳县气象站观测记载, 略阳 (县城) 年平均气温13.2℃, ≥10℃的积温达4 093.7℃, 且昼夜温差大, 茶树光合物质积累较多。年降水量858.0 mm, 境内茶园多分布于县城东南, 降水要略多于县城。这些气候条件使略阳县具有优质绿茶生产的气候条件。在略阳宜茶地区, 土壤为黄棕壤, 有机质含量多, 土质肥沃, p H值5.0~6.5, 满足优质绿茶生长的土壤条件。县内具有宜茶退耕还林的坡地0.13万~0.27万hm2。县境内植被较好, 生态条件优良, 是高山云雾出好茶的地方。通过多年茶叶生产, 也证实了这些条件能够满足优质绿茶生产的自然条件。

2.2 略阳茶产品的品质优良

略阳县本身为我国北方茶区北缘, 具有生产优质绿茶的气候优势, 县内茶园大部分分布在海拔千米左右的山地, 昼夜温差较大, 光合产物积累多, 内含成分丰富, 茶叶自然品质优良。经过不断推广普及科学的制茶方法, 开展名优茶研制生产, 推动该县茶叶品质的提高, 取得了显著成效。2007年略阳县研制的名茶“灵岩仙茗”被选入由中国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学会、农业部茶叶质量检测中心共同编著出版的《中国茶叶品牌指南》。经科学合理的加工, 所制略阳茶品, 滋味浓醇, 香气高锐, 耐冲泡, 具有高山优质茶的良好品质特色, 在省内外茶质评比中获奖较多。在1998、2002年陕西省茶叶质量评比中, 均获得了金奖。2010、2011、2012年陕西3届茶叶节茶质评比中, 先后获得金奖4枚, 银奖6枚, 铜奖8枚, 累计获奖达18枚, 成为略阳县茶叶品质优良的标牌, 因而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在市场上具有品质优势。

2.3 略阳茶无公害水平较高

略阳属陕南的山区县, 本身植被丰满, 林木茂密, 生态条件优良。全县各处茶园都被山林树木形成的良好植被生态所包围, 历年茶园病虫害发生很少, 危害极轻微, 基本上不使用化学农药, 化肥使用也不多, 茶园无污染, 所产茶叶无公害, 属纯天然绿色有机食品。1997—2006年, 经过中国茶叶质检中心进行3次产品抽检化验, 均未检出农药残留。其有害重金属铅、铜等残留, 也远低于国家无公害茶叶标准允许指标[2,3]。

2.4 略阳茶业已形成产业链

茶产业是以茶园种植为基础, 以茶叶加工为核心, 茶叶销售为龙头的纵深型特色产业。从略阳县茶业现状看, 大面积茶园的栽种, 使略阳茶生产已初具茶产业基础, 10多个茶叶加工厂, 年加工50余t茶品, 产值上千万元, 成为略阳茶产业的核心, 有28家茶叶销售企业, 年销售40余t, 销售额达3 000余万元, 销售了全县生产茶叶量的80%, 使略阳茶叶畅销于市, 成为略阳茶业的龙头, 如今略阳茶业从栽培到加工和销售, 已形成了茶业产业链。

2.5 略阳杜仲、银杏保健茶等独树一帜

略阳县园艺站茶叶专业技术人员于1989年研制开发的杜仲保健茶, 通过了汉中市科技局组织的科技成果评审, 获汉中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并获全国“八五”科技星火成果博鉴会银奖。略阳杜仲茶的问世, 以其独特口感, 明显保健的作用, 受到广大品茶爱好者的欢迎。略阳杜仲茶的研制投产, 为略阳广大的杜仲林资源, 开辟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通道, 成为茶业行业、独树一帜的产品。2005年, 略阳县园艺站又开发出银杏保健茶, 并通过了汉中市科技局组织的科技成果评审, 获汉中市科技成果三等奖、西部商品交易会金奖等。2007年略阳县研制的银杏茶被编入由中国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学会、农业部茶叶质量检测中心共同编著出版的《中国茶叶品牌指南》。阳银杏保健茶富含黄酮甙等化解动脉硬化、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脂的保健成份, 保健作用明显, 产品经有关部门审评认为略阳银杏茶内质汤色浅黄, 滋味醇正, 独具药膏香, 有优质茶品风味, 饮用上乘, 具有独特保健作用, 将会受到一些特殊人群的欢迎。略阳银杏茶销售以来, 受到消费者一致好评。此外, 略阳开发的杜仲雄花茶, 也极具发展潜力。

3 略阳县茶产业发展对策

3.1 保障产业技术服务的单位和人才的发展

茶产业作为汉中的优势产业, 略阳县的特色产业, 具有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特点。从茶产业发展好的县来看, 县上都有抓茶产业进行技术服务的单位和人才。略阳县自20世纪80年代初设立略阳县园艺站并纳入茶业技术人才以来, 致力于略阳茶产业的发展, 主抓茶产业并进行技术服务和技术研究开发, 使略阳县的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产业也由弱变强, 显示了县上抓茶产业进行技术服务、技术研发单位和人才的重要作用。

3.2 形成兴茶共识, 加大扶持力度

茶产业既是生态环保产业, 又是当地农村脱贫致富的产业, 对当地经济社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从略阳县主要领导到乡镇村组领导及广大宜茶地区群众, 都应形成略阳兴茶共识, 并把茶产业的发展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给以政策、资金、管理等扶持。拟成立县上抓茶业的领导小组, 搞好茶业发展的组织计划及协调工作, 并落实发展任务。对相关乡镇的茶业发展任务, 应列入乡镇责任书中, 进行考核奖惩管理, 并加强茶业项目的资金扶持力度, 进行科学管理, 杜绝挪用转移和虚报冒领套取扶持资金等不良现象发生, 给茶业技术指导单位适当工作经费, 使其能开展工作, 努力抓好茶技服务。

3.3 坚持在宜茶土壤上发展茶园

茶树要求土壤偏酸, 略阳县境内有许多偏碱性的土壤, 不宜发展茶园。20世纪90年代, 略阳县园艺站曾对农民准备发展茶园的土壤进行取土化验。所取10余个土壤经测定p H值为酸性的仅有一半, 其余一半p H值偏碱, 不宜种植茶树。经略阳县园艺站对发展茶园土壤的技术服务工作, 避免了农民种茶选址不宜将产生的损失, 实现了科学选址种茶, 保证了发展茶园的成功。从略阳县多年发展茶园的实践及土壤酸碱度调查可知, 在略阳县城以东和县城以西少量地区, 土壤属酸性, 适宜发展茶园。

3.4 切实发展高标准的现代茶园

现代茶叶生产, 已是建立在茶树自然生长基础上的经济生产, 加之略阳是山区县, 适宜建茶园的土地都是山坡土地, 因而发展茶园不能只想茶树能否成活生长, 而要通盘计划, 科学合理细致周详规划, 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规划, 把宜茶且将要种茶的自然山坡土地, 开辟成既能较好的利用降水, 又能避免大雨暴雨危害, 适宜小型机械化作业, 满足茶树种植要求, 集中联片路网相联, 便于人们采茶管理的梯地茶园。要用现代土地测量规划技术手段, 进行高水平茶园建设规划设计。要用现代土地开辟整理、机械工程手段去开辟茶园、用生物工程等手段保护维持新开辟的茶园, 并进行良种良法科学种植培育管理, 切实发展成高产优质高效持久的高标准现代茶园, 为该县茶产业发展, 打下坚实的茶园基础[4]。

3.5 继续对老旧低产茶园进行改建改造

截至2012年, 略阳全县虽已有746.67 hm2茶园, 但从茶园质量水平上看, 受到各个时期发展水平和认识等历史原因和经济等因素的限制, 许多茶园质量水平不高, 有些甚至是原始技术发展的茶园, 立地条件差, 种植混乱, 没有效益, 存在荒废趋势;一些发展较好的集中联片茶园, 也因管理或技术等原因, 形成低产衰老现象;对于一些园相差缺株断行茶园及配套道路和排洪排水不良的茶园, 都应该继续进行改建改造工作, 使之成为产量较高、品质良好、有效益的在管茶园, 成为茶产业的真正基础。

3.6 提高茶叶加工厂生产技术及管理水平

茶产业的基础是茶园, 但其核心是加工。茶叶加工现在是由茶叶加工厂承担完成的, 因而茶叶加工厂的厂房与机械设备等硬件和生产技术及管理水平等软件, 对茶产业的影响较大。通过多年茶叶加工厂的建设和茶机补贴更新工作, 大多数茶叶加工厂的硬件得以改善, 但普遍的茶叶加工厂, 在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等软件方面较差, 无法加工出优质率高的茶叶。因而, 县上抓茶产业的技术管理单位要加强对茶叶加工厂生产技术及管理水平。

3.7 组织加工, 宣传茶业

茶叶销售是茶产业的龙头。目前茶叶加工厂生产的茶品, 除自销外, 都要依靠茶叶销售企业给予销售。现代茶业生产是商品生产, 又实行市场经济, 因而茶叶销售就成了产业的重要工作之一, 所以县上主抓茶产业的部门和单位, 乡镇主抓茶业的领导人员, 以及茶企业的骨干人员, 要高度重视销售工作, 并利用机会, 组织加工和营销的茶业企业, 做好茶业宣传, 销好茶产品, 使茶业生产稳定和持续健康有效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程纯.汉中茶业[M].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2:15, 16.

[2]周来俊.青阳县茶产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2008, 14 (6) :106-108.

[3]程锦, 谢桂生.婺源县茶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蚕桑茶叶通讯, 1998 (2) :22-24.

茶业公司简介 篇5

公司拥有猴村、大坪、桃源、三口太平猴魁自主产权生产基地10000余亩、六百里太平猴魁加工基地30亩,标准化、清洁化加工厂房近7000平方米;成立了黄山市黄山区三合村猴魁茶专业合作社,吸收社员110户、订单茶农550户。

在黄山区新建了1500平方米的太平猴魁茶都,在北京、上海、合肥、铜陵、武汉、郑州、济南、内蒙、天津、东北等全国各大中城市设立了60多家六百里太平猴魁茶形象店和专柜。

公司主要生产、加工、经营太平猴魁和黄山毛峰系列名茶。“六百里”牌太平猴魁系列共分为极品(国礼、钓鱼台、茶王、贺中华、天赋、地颂、人和、精品、兰之美、清之醇、厚之韵、和、润)、特级、一级(五星、四星、三星)、二级(四星、三星、二星)、三级(普魁)等五个等级,“太平”牌系列分为特级猴魁、一级猴魁、极品毛峰、特级毛峰四个品种,同时还根据不同消费需求,开发了20多套系列包装。

“六百里”为“安徽省著名商标”、“中国著名品牌”,其产品为 “中国优质产品”、“安徽名牌产品”、“安徽名牌农产品”,曾先后荣获 “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国际金奖”、第七届、第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中国(安徽)第三届茶产业博览会茶王”等称号。

203月26日,在俄罗斯“中国年”活动中,六百里太平猴魁被选作为“国礼茶”,由胡锦涛赠予俄罗斯总统普京。

年5月5日,上海世博会期间,六百里太平猴魁被选作为招待马拉维共和国总统、非州联盟轮值国主席穆塔里卡的礼品茶。

,“六百里”太平猴魁茶被授予“钓鱼台国宾馆指定用茶”。

公司还先后获“中国茶业行业百强企业”、“民营科技企业”、“消费者信得过单位”、“诚信企业”及“优秀民营企业”等称号。

公司所属的黄山市黄山区三合村猴魁茶专业合作社先后获得“全省供销社先进专业合作社”、“全省百佳示范合作社”称号。

公司总经理郑中明被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太平猴魁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曾先后获得“区政协优秀政协委员”、“ 安徽省农村致富带头人”、“安徽省企业型农村致富带头人”、“ 安徽省茶产业十大杰出企业家”称号。

凉茶业的“七十码” 篇6

“所谓‘上火,中医学解释为人体有内热,从而表现出口干、口渴、咽痛以及口腔溃疡等症状。”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樊正伦告诉本刊,“而西医(现代医学)则不存在这个词,这类症状一般被解释为细菌、病毒等原因导致的感染。”

就因为“上火”这个中医术语,凉茶有了市场。“一般凉茶都配有金银花、夏枯草这类清热去火的药物,‘热则寒之,这类甘寒药物清热而不伤阴。”樊正伦告诉本刊。

凉茶中多见夏枯草

还在念书的17岁学生冯敏怡与人随意聊着家中煲的凉茶。“买点夏枯草、鸡蛋花,还有仙草这些,煲好就可以了。材料很好买,菜市场就有卖,几块钱一大堆。”土生土长的冯敏怡,是广州这个岭南城市最年轻的一代主人,像继承其他任何粤菜一样,继承了喝凉茶的膳食习惯。

对于冯敏怡这样的广东人来说,凉茶虽名为“茶”,但更多意味着是药而非饮料。喜爱煲汤的广州人不会天天煲凉茶,只在“上火”的时候,才会在买菜时顺手带回几味草药,煲了凉茶下火。煲出来的凉茶又苦又“够劲”,“败火”作用极佳。

2009年5月11日,王老吉事件发生,关于王老吉导致“体虚胃寒”的人胃溃疡的说法,激起广泛议论,其中的夏枯草、鸡蛋花、凉粉草(仙草)等中草药成为关注焦点。

事实上,在岭南地区,凉茶品牌繁多,添加夏枯草的也不止王老吉一家。《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中山五路的百佳超市看到,货架上一共摆了十余种凉茶,每一种都在包装上标明了配料。除了王老吉,还有春和堂、何其正标明产品中含夏枯草。霞光清凉茶、宝庆堂四季凉茶、深晖凉茶王等则标明含有鸡蛋花和凉粉草或其中一种。

这些凉茶产品的厂家,分布在广东、深圳、香港三地。从数百年前起,凉茶铺就作为岭南文化的一道风景线,林立于广东、香港、澳门等地的繁华商区,招呼往来商贾,经久不衰。

道光年间,由于对外贸易的频繁往来,配方大同小异的数百凉茶挑子、凉茶铺开遍广州十三行、西关等繁华码头地段。这些凉茶商家在文革中被关闭。其中一些相传为配方比较好的铺子,获准将产品转为三类药。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后,凉茶铺获准再度经营,几家经营得好的铺子,渐渐形成了自家的配方与品牌,成了气候。

“与家庭作坊式生产、广州街道上凉茶铺里的凉茶相比,工业化生产、包装的这些凉茶,主要成分、加水稀释等状况差别都不大,”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会长张俊修告诉本刊,“口味差别在于其配方不同,一些凉茶特别苦,可能是不加糖或者加糖少的缘故。”

王老吉就是具有“品牌”的其中一家,由于经营得当,它渐渐在众多凉茶中树起口碑,开始扩大规模。与此同时,凉茶作为一种广泛传播的饮品,也被众多家庭熟悉且传承,不少广东家庭都各有各自的配方——夏枯草、鸡蛋花是其中最为常见的。

张俊修介绍道,广东省凉茶基本分为三大派系——广佛系,即广州佛山两地,常用夏枯草;中山系的则不用;而粤尾系凉茶则常用溪黄草。

“在广东,老百姓自己在家里单纯熬夏枯草茶、或与其他草药配方熬凉茶的都有,”广东省疾控中心毒理研究所所长黄俊明说,他自己偶然也会喝这样的凉茶。

SARS推广了凉茶业

“SARS是广东凉茶走向外省的一个拐点。”张俊修说。

2003年,SARS爆发,广东省作为重灾区,为全国制定了治疗方案,同时制定的还有包括口罩、板蓝根等在内的“抗SARS用品目录”。这一目录主要由省医药协会制定。

兼任省医药协会执行会长的张俊修学中医出身,便往目录中加入了“清热解毒”的三类药,如板蓝根等。而王老吉和上清饮凉茶的配方,也一并列入,这直接带动了凉茶产品的销售。“老百姓就病急乱求医,只要是清热解毒的,都买来喝。”张俊修说,这一下子带动了凉茶市场。

王老吉的老板瞅准了这个好机会,开始往省外投资。第一个省外厂家选了富饶的浙江温州市。推广效果出奇地好,很快,红罐王老吉便与中华烟、五粮液一起,被民众称为“温州三红”。

温州试验成功后,王老吉开始铺开市场。到了2005年,两年时间,王老吉已经在东南、西南、华东、北京四个地区开拓出四大片市场。

2006年,在广东省文化厅、省食品行业协会的促进下,凉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之而来的是,王老吉最后一块空白市场——华中地区被迅速拿下。在成功申遗的次年,即2007年,王老吉正式宣布销量超越可口可乐,成为中国罐装饮料销量第一。

根据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于2006年对福建、浙江、贵州、上海、宁夏、安徽等6省、自治区、市做的市场摸底,张俊修预计目前中国凉茶市场的容量为50亿元,并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而广东省凉茶业的年生产能力达到百万吨。不仅如此,制药企业也开始加入凉茶市场,开发研究凉茶。

“业内预测不到哪个产品能够替代它的飞速发展,因为任何产品的转换,必须有个替代品,而凉茶没有。”在以王老吉为代表的凉茶业发展如火如荼时,张俊修如此乐观估计。

然而,与疯狂飙升的销量相对应,广东省外地区的消费者却未能获取基本的凉茶知识——广东人并不把凉茶当饮料,更多是把它当药来行使功能的常识,在外省却鲜为人知。对他们而言,凉茶这一事物的认知,更多来自于包装盒上“老少咸宜”的醒目标志,和“怕上火就喝王老吉”的广告语。餐馆、学校、冷饮店、各大娱乐场所,印有“老少咸宜”的王老吉饮料,被作为饮料频繁灌入消费者口中。

随着市场的扩大,因“海饮”导致的不适也开始出现,随之而来的是让王老吉“不胜其烦”的投诉。

“文化遗产”与“保护费”

5月11日晚,张俊修听到卫生部宣布王老吉的夏枯草违规添加的消息。接到这个消息时,张俊修刚下飞机——他刚刚结束三天的北京之行,为一个月后的“凉茶文化推广”做前期宣传准备。

“没想到下了飞机就听说出事了,现在这个(凉茶文化)宣传不做也不行了。”张俊修说。2006年,文化部、卫生部、国家发改委等八大部委批准凉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务院授权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担任这一遗产的保护人。

2009年,凉茶申遗成功第三年,王老吉销量超越可口可乐第二年,张俊修觉得该是“动一动”的时候了。5月9日,张俊修去北京找了些朋友,又联系了一些媒体,开始筹备6月10日中国“文化遗产日”的活动,准备集中宣传凉茶文化。主要是要“把国务院为什么把凉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道理讲给大家听”。

就在这节骨眼上,“添加门”赶巧发生。而张俊修也带着协会第一时间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作为凉茶的保护单位,张俊修再三对《中国新闻周刊》强调,他召开新闻发布会完全是协会自主的行为,在召开前并未特别与王老吉厂家“商量”。

“国务院给了我‘保护费,五万块。”张俊修说,“就是‘凉茶保护传承费用。”他说,这次紧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经费正是从国务院给的“保护费”里支取,正好花完,也算是物尽其用。“这会哪怕晚开半天,凉茶就彻底完了。”张俊修说。

这次的新闻发布会,张俊修着重强调了王老吉凉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食文化遗产、粤港澳食文化遗产必须进行全力保护”。

与此同时,网站跟帖、各大论坛中也开始频繁有人提起“保护民族品牌”的倡议,大都拿王老吉在“5•12”地震中一亿元的慷慨捐献作为噱头。

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一亿元捐款,都成为了攻讦目标。对王老吉持反对意见的人们认为:这两者都不应成为王老吉非法添加中草药的借口。

而起诉王老吉的人群,他们的意见则集中于“呼吁包装标注不适人群”“给出适量饮用指示”。“现有包装上的那些字眼,显然是不能正确指导我们消费的。”叶征潮说。

重庆市南川区茶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7

南川区是全国茶叶“百强区”之一, 位列重庆市五大茶叶主产区之首, 是重庆市规划的渝东南高山名优茶绿茶区。

1 发展现状

南川区现有茶园面积0.50万hm2, 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0.08万hm2, 占茶叶总面积的17%, 主要分布在兴隆、大观、木凉、乾丰、石溪、南城、南平等乡镇。茶树品种以云南大叶种、四川中小叶种、福鼎大白、巴渝特早、名山131为主, 另有部分槠叶齐、浙农117、香山早、乌牛早、蒙山9号、中华102、中华108、铁观音等。茶叶加工企业有12家, 其中年产值500万元的有3家, 重庆市龙头企业3家 (重庆市乾丰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大观天绿园名优茶厂和木凉艾能茶叶有限公司) , 已全部通过无公害茶叶基地认证, 有2个企业已通过绿色食品认证, 1个企业通过有机食品认证。

2013年南川区茶叶总产3258.5 t, 比2012年同期增加41.7 t, 增幅1.3%, 产值15360.45万元, 增加110.13万元, 增幅0.7%, 其中名优茶产量566.8 t, 产值8156.80万元, 名茶53.0 t, 产值2770.80万元, 2013年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200 hm2 (其中金佛山野生大树茶33.33 hm2) , 低产茶园改造466.67 hm2。

2008年, 金佛山野生大树茶有机茶认证成功。2012年3月“南川大树茶”获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同年5月在重庆市第九届“三峡杯”名优茶评比中“金佛玉翠”、“香炉盈春”获金奖, “金山雪眉”等获银奖, 9月“南川金佛玉翠茶”, “南川大树茶”获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大观牌“金佛玉翠” (炒青型) 获第二届“国饮杯”茶叶评比一等奖。2012年10月, 南川区获第三届“中国名茶之乡”称号, 是重庆市首个获得此殊荣的产茶区县。

2 发展优势

2.1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南川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茶业发展, 将其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首要内容, 每年都要多次专题讨论茶业发展问题, 督促检查相关发展措施的落实;出台了《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 将大观、兴隆、木凉沿高速公路一带建成万亩茶叶产业带;把茶叶产业作为南川区五大特色产业来抓, 从2010年起每年拿出不少于500万元的资金用于发展茶叶。

2.2 自然资源得天独厚

南川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具有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日照充足, 无霜期长, 春季回暖早等特点, 有利于茶树春季提早萌芽, 每年2月底或3月初就可以开园, 具有开发名优茶的独特优势。另外, 南川区海拔高度相差大, 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酸碱度适宜 (p H值4.5~5.5) , 温差大, 为生产名优茶提供了广阔的种植空间或土地资源。

2.3 茶叶基地面积最大

南川区现有茶园面积0.50万hm2, 是重庆市现有茶园面积基地最大的区县, 也是重庆市在农业部基地规模达到0.33万hm2的唯一区县。

2.4 交通优势十分明显

南川区属于重庆“1小时经济圈”, 渝湘高速公里横贯全境, 距重庆主城58 km, 到江北国际机场、长江深水港码头、寸滩保税港1 h车程, 南川区便利的交通将为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5 野生大树茶资源丰富

南川区金佛山生长有大量的野生大树茶, 分布在南川区的7个乡镇, 总株数5000株, 最大的已有1400多年的树龄, 是重庆市野生大树茶分布最集中、种群数量最大、资源最丰富的区县。

3 存在的问题

3.1 茶叶加工设备比较落后

南川区有规模和一定实力的茶叶龙头企业不多, 大部分民营制茶企业规模小, 实力差, 加工设备落后, 科技含量低, 工艺水平不高, 产品缺乏自身特色, 市场竞争力弱, 难以发挥产业优势。

3.2 茶叶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南川区在第一线推广技术岗位的茶叶专业人员只有6人, 其中高级农艺师2人, 乡镇一级基本上无人从事茶叶专业技术推广和指导工作, 茶叶技术人员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名优茶的开发和茶叶品质的提高。

3.3 茶园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南川区有茶园面积0.50万hm2, 除上面提到的3家公司管理比较好外, 其他民营企业和广大茶农习惯于传统的粗放管理, 在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 造成土壤肥力下降, 茶叶产量减少, 降低了茶叶品质, 形成恶性循环。

4 发展对策

4.1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

每个茶叶基地乡镇应配备1~2名茶叶专业技术员, 人事、工资由南川区农业委员会或乡镇政府进行管理, 规范茶叶管理机构, 明确管理职能, 保障机构运转, 促进茶叶产业更快发展。

4.2 充分发挥茶叶协会的作用

要高度重视协会在产业化建设中的作用, 通过协会牵头, 成立品牌管理小组和质量监督小组, 给予政策扶持, 充分发挥协会中介组织的载体作用, 实现“上连政府, 下连企业和茶农, 外连市场和信息, 内连茶叶产品”的桥梁作用, 达到“协会连接型、龙头带动型、茶协服务型、市场辐射型”的目的。

4.3 做好茶农产业技术培训

南川区党委、政府、职能部门、乡镇应把强化茶农生产技术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由政府财政定额补贴, 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 办好茶叶技术培训基地, 采取定点和流动培训形式, 力求让茶农既学理论, 又能现场“练兵”。

4.4 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南川区茶叶产业应借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优势, 以项目支撑为依托, 政府推动调整结构, 坚持改种换植和新植等方式, 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 做好金佛山野生大树茶的保护开发, 做大基地, 做亮地方品牌, 扶持做强龙头企业, 走集团化经营, 提高茶叶单产和质量, 促进茶农增收、茶业增收。具有应重点做好以下4个方面。

4.4.1 大树茶保护性开发

包括金佛山野生大树茶种源普查, 大茶树核心区新建有机茶园, 新建有机茶加工车间及加工设备购置, 有机茶品牌打造, 市场营销策划及市开拓。

4.4.2 茶叶基地建设

到2015年南川区茶园面积达到0.67万hm2。新建茶园面积0.24万hm2, 其中新发展中高山绿色食品 (含有机茶) 茶叶基地0.17万hm2, 新发展金佛山大树茶0.07万hm2。老茶园改造。到2015年改造低产茶园0.27万hm2, 将南川区打造成重庆市最大的茶叶生产和出口基地。

4.4.3 清洁化生产线及企业培育

新建清洁化名优茶生产线2条, 设计每年生产能力5000 t。新建2000 m2有机茶加工车间, 包括加工设备购置和安装。扶持做强加工企业, 其中培育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企业2个。

4.4.4 茶叶品牌建设

以“金佛玉翠”为公共地方品牌进行统一打造, 采取集团化经营模式, 做大做强做亮品牌, 力争在2015年打造市优甚至国优品牌。

摘要:分析重庆市南川区茶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和茶叶协会的作用、做好茶农产业技术培训和打造茶叶品牌等对策。

茶业现状 篇8

关键词:茶业,会展,茶业经济

最早的会展经济产生于欧洲, 由于这一经济能够带动社会经济效益的巨大提升, 因此受到各个国家和行业的高度重视。会展经济对时代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 会展经济概述

1.1 会展经济的含义

会展经济是通过在某个地区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展览或展销, 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行为。会展经济主要包括会展市场和会展产业。会展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也是市场经济与信息交流的融合与互动。会展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1.2 会展经济作用

会展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经济发展水平是彼此适应和协调发展的, 世界上著名的会展中心一般都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会展经济对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2.1 获得经济收益

会展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能够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这种高利润能够带给相关产业无限价值, 使与会展相关的产业得到延伸发展, 这也是会展经济业繁荣发展的主要动力所在。目前世界上每年举办的大型会展有40万个以上, 而定期举办的展览会就有4000多个, 经济效益达到2800亿美元, 赢利十分可观。

1.2.2 提高综合竞争力

会展为供需双方提供了一介便利的交易平台, 双方能够在降低交通、通讯等成本的前提下完成谈判, 使企业和产品得到最有利的推广。交易双方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交易集合和面对面交流, 最终完成贸易合作。参展商能够在会展中向客户推销自己的产品, 在品牌推广的同时, 又能与更多的商家进行深入接触, 了解更有效的市场行情, 进而对自己的产品进行研发和调整, 以获得更多的销售渠道, 提高市场竞争力。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越来越频繁, 合作交流也越来越重要, 在大型的国际会展中, 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能够汇集在一起进行交流互动, 对经济贸易的合作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1.2.3 提高主办城市知名度

会展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经济的综合实力。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发展会展经济, 首先要拥有较好的基础条件, 例如要具备一流的会展设施以及发达的交通通讯设施, 这些条件都能够拉动城市的经济建设。同时, 举办会展还能够向世界展现一个国家科学水平和经济实力以及城市形象, 在国际市场中建立良好的口碑, 提高城市的知名度, 进一步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

2 我国茶业会展经济发展概述

茶业会展经济是会展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一种专业性的会展。茶业会展经济是依靠茶业的地域特色和经济资源估势, 在政府的组织和召集下, 供方在某个时间和地点举行茶叶的宣传、交易等综合性展览活动。

2.1 茶业会展经济发展现状

茶业会展经济与其它会展经济相比, 有一定的经济特点:首先, 茶业会展与文化的融合较深, 由于我国的是茶叶大国, 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和丰富的茶文化内涵, 因此, 茶业会展经济与茶文化的融合, 能够产生更高的社会效益。其次, 茶叶的季节性较强, 因此, 茶业会展也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再次, 茶业的地域性也较强, 常常是在茶业产区进行展销, 主要的会展活动包括茶业的展览、茶叶讲座、茶文化活动、茶艺表演等内容。此外, 茶业会展具有较强的延伸性, 在兴趣办茶业会展的同时能够促进举办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 例如交通、住宿、商业等多个行业都能够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尽管茶业会展能够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正在呈现一种扩张式的发展趋势, 但是仍然缺乏质的提高。

2.2 茶业会展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茶业会展经济对我国茶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目前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茶业会展地区主要包括福建厦门、浙江杭州等地, 除了茶业会展外, 各地还举办了茶业博览会、文化节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茶业会展经济在推动茶业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显现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2.1 会展多而杂, 国际竞争力不足

茶业会展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对茶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茶业经济的不断发展, 茶业会展的形式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 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举办茶业会展活动,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差异, 也造成了茶业会展的规模、影响力和效益都各不相同, 有的地区会展效果并不理想, 不仅客流量少, 而且也没有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 这种结果影响了主办单位与展商的积极性, 对后续的会展开办造成了不利影响。

从当前我国举办的茶业会展情况来看, 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都相对不足, 国外茶企的数量较少, 而且国外的茶商也较少, 这种现象也影响了我国茶业经济的发展, 严重滞约了我国茶业的国际化竞争。

2.2.2 会展举办时间不均

由于茶叶的特殊性, 我国的茶业会展普遍在春季举办, 其它季节较少, 这也使茶业会展举办的时间不均, 虽然在春节会展中能够增加茶叶的销售量, 但是将所有的工作量集合在春季, 无论是人力、物力、财力都很难完全跟上, 更增加了销售本。因此, 在茶业会展举办的时间上, 可以将茶业区域的经济环境相关产品加工类别及结构等内容相结合, 以此来确定茶业会展举办的时间, 更有利于茶叶的推广和销售。

2.2.3 管理不够完善

由于我国茶业会展经济发展时间较短, 因此在整体管理体制方面仍然不够完善。由于茶业会展大多是由政府牵头兴办, 在会展运作期间, 需要各个单位和部门进行协调, 因此在实际管理和操作中比较混乱。此外, 在茶业会展的内容和形式上往往没有特色, 出现重复, 这也导致了会展的亮点少, 创新少。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滞约, 造成了参加茶业会展的主要是茶叶企业, 很少有茶叶经销商加入, 而且茶叶企业的地方性较强, 海外客商也较少, 这也从整体上制约了茶业会展的发展。

3 茶业会展经济的发展思路

3.1 发挥地方政府职能, 恰当运用市场行为

茶业会展的举办要根据茶业经济形成的条件而选择。茶业会展的目的是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因此, 在茶业会展举办前, 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职能和导向作用, 结合企业共同支撑茶业会展, 通过各方力量的集合共同协调运作, 实现茶业会展的顺利举办。在长期的市场机制调节下, 如果茶业会展没有影响力和经济效益, 自然会被市场所淘汰, 那些具有生存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茶业会展则能够得到长期发展, 并有效地促进茶业经济的整体发展。

3.2 完善茶业会展经济管理机制

在茶业会展经济管理机制方面, 首先要充分做好前期的调研工作, 准备完善, 不仅要有较新的创意和策划, 而且一定要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和行业特色, 在茶业会展举办的后期, 要以参展的企业和客商为中心, 做好茶叶产品的交流沟通合作等工作, 合理安排各种活动, 使各部门与各环节的管理工作做到位, 保证高效的工作机制, 使茶业会展顺利展开, 达到预期的会展效果。

3.3 建立科学的会展资料信息

会展的顺利举办也要对会展相关信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以保证会展的质量。茶业会展作为茶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茶业会展信息能够有效地节约成本, 提高会展质量, 并且为以后的会展提供科学依据。因此, 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会展资料信息, 才能使茶业会展的信息资源更加合理化, 各个单位企业才能充分享用资源带来的便利, 有效地促进茶业会展的信息化发展, 使茶业会展成为经济发展的创新领域, 实现茶业发展质的飞跃。

3.4 提升品牌会展知名度

茶业会展具有较强的地域性, 因此, 可以对当地的茶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茶业会展可以以更加多样的形式进行定位, 可以举办茶业展览会、茶文化交流会等。只有确定茶业会展的主题, 合理优化茶业资源, 才能更有效地扩大茶业会展的知名度, 扩大茶业经济的发展前景。此外, 在茶业会展经济中可以增加茶业品牌的无形资产的运作, 吸引投资商的关注, 通过拓展渠道等方式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

3.5 增强茶业会展的国际竞争力

茶业会展的目标是扩大茶业发展渠道, 提升茶业的国际竞争力, 不仅有利于我国茶叶企业了解国际市场行情, 而且能够提升贸易水平, 扩大茶叶出口能力。

虽然提高茶业会展的国际竞争力能够使我国的茶叶企业面临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但是也会加大茶叶企业的优胜劣汰, 同时使更多优质的茶业会展脱颖而出, 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和国际竞争力, 积极吸引国外客商前来参会, 积极促进茶叶市场的贸易合作, 推动我国的茶叶经济发展。

总之,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态势, 茶业会展经济将会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政府职能和市场行为的运用和指导下, 茶业会展的整体经营机制和信息管理系统都会得到不断完善, 茶业会展品牌也会向国际化发展靠拢。在茶业会展的不断探索发展中, 必将会寻找到一条适合我国茶业经济发展的道路, 进而带动我国茶业经济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建国.我国会展经济的发展展望[J].中国市场, 2008 (1) :14-15.

[2]王永奎, 袁伦渠.我国会展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技术经济, 2003 (6) :8-10.

[3]胡尹燕.我国会展经济发展国外借鉴和基本思路[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4) :62-64.

[4]桂燕玲, 姜含春, 赵荣.茶业会展经济——一个新兴的茶业经济, 增长点[J].中国茶叶加工, 2005 (4) :4-8.

柳州茶业发展的思考 篇9

柳州茶叶产业发展迅速,近几年,更是逢迎良好的发展机遇,使得柳州茶叶呈现出大好的发展态势,其种植面积不断的扩大、茶叶质量、效益都得到大大的提高。下辖茶叶主产县三江侗族自治县2011年度获得“全国重点产茶县”与“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光荣称号。

1柳州茶叶发展现状

柳州市现有茶园面积达16.5万亩,主要分布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和融水苗族自治县,占全市茶园面积的80%。茶叶年产量7500t,产值达到5.5亿元。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下,柳州市大力推广有机茶生产技术,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有机茶园建设覆盖4县,累计有机茶基地面积8000亩。其中2011年就新建有机茶园5个,面积达2210亩,并均已通过有机生产转换认证。5个企业的2128.7亩基地与78.8吨产品通过有机产品认证,茶叶的产品质量得到很大提高。茶叶产品类型主要是绿茶、红茶及少量的乌龙茶、白茶。目前打造的公共品牌主要包括“柳韵春晓”、“三江春”等绿茶品牌,由于企业对产品质量的认同,参加名优茶评比累计获得广西与全国名优茶评比奖项90多项,产品知名度也逐步建立,但由于茶厂生产规模仍处于较低水平,同时缺乏自主品牌,80%以上的产品以“散装”或区外公司代加工形式统货销售,经济效益低,也严重影响到茶叶产业的发展。

2柳州茶叶发展的主要优势

2.1地处华南茶区,早春优势明显,生长期长

柳州地处我国南方,属于华南茶区,年均气温温暖,降雨量充沛,无霜期很长,茶叶生长期长,茶叶较之江浙等绿茶主产地约早20天,具有发展早春名优茶的自然条件,同时茶叶封园又比较迟,至秋季仍能采摘一芽一叶茶叶,能合理开发高香秋茶。俗话说“茶叶早采三天是个宝”,柳州早春名优茶的开发仍需加强,在品质保证的前提下,价格上也应有所提高。

2.2茶叶品种不断改良

上世纪60、70年代开始柳州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大量引种云南大叶种,80年代“红改绿”,又大量引进福云六号品种,近年来陆续引进浙江、福建优良的绿、红茶品种。目前,柳州福云六号品种占茶园面积的80%左右,但是新植茶园中,以乌牛早、桂绿1号、安吉白茶等优良品种为主,目前,以茶叶主产县三江县为例,茶园面积13.8万亩,其中福云六号、福鼎大毫等品种占到72.8%,紧跟其后的有乌牛早、龙井长叶、浙农117、浙农113等品种,其中早生种乌牛早、迎霜等品种面积达7109亩,占到5%,基本上今年来开辟的新茶园,均是适宜柳州地区生长的,早春优势明显的茶树品种。茶园基本是无性苗种植,性状整齐,产量高,品质好。

2.3类茶植物资源丰富,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了产品多样性

柳州植物资源多样,经发现并逐步开发的类茶植物有藤茶、石崖茶等,其中藤茶富含二氢杨梅素,其中主要活性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此类物质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抗血栓、抗肿瘤、消炎等多种奇特功效。石崖茶多酚含量高,具有较好的保健作用,但不含咖啡碱,饮后不影响睡眠。这些物种资源,丰富了茶产业的产品结构。

3柳州茶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企业规模小,效率低

柳州市现有通过QS认证的加工企业与专业合作社仅20家,绝大多企业厂房与设备落后或陈旧,单一企业年干茶加工能力普遍在200吨以下、没有企业加工与产品标准及标准茶样,缺乏自动化、标准化、规模化、清洁化、连续化的龙头加工企业。绝大部分产品加工,仍然是以家庭作坊式的加工,产品销售仍然依赖外地客商,以销售原料为主,制约了产业向规模化发展。

3.2品牌产品建设滞后

根据笔者调查走访,在柳州众多茶叶企业(加工厂)中,拥有已注册的商标近30个、产品名称逾百个,但仍没有一个自治区级茶叶名牌产品称号。尽管柳州市茶业协会虽然注册了“柳韵春晓”公共品牌,但真正使用该品牌的企业只是少数几家。三江县以宣传推介“中国早春第一茶”为主题推出早春绿茶“三江春”,也没有制定统一的加工及产品标准。

没有历史的积淀,企业在宣传、推介柳州茶时又无法确定主题产品名称与品牌,无疑严重制约了品牌的宣传、推介与创建,也使得茶叶长时间沦为外地茶商的贴牌原料,茶农效益不高,生产积极性低落。

3.3生产者的市场营销意识有待提高

目前柳州大多数茶叶生产企业眼界不宽,常常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要求来决定茶叶的产品类型及产量,较少关心市场需求,企业家受传统、地域、资金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很难及时地掌握市场信息。生产的茶叶过剩,只能低价倾销。

柳州茶叶主要受附件、湖南、浙江等地客商影响,近年来受红茶影响,多数企业加大红茶生产,但是由于缺乏技术,一芽一叶手采茶叶干茶才卖50元每斤,茶企几乎微利。

4柳州茶叶产业发展思路

4.1抓好“大陆第一早春茶”这一区域优势发展茶叶

柳州茶叶产业有着十分优越的地理区位、气候环境与种质资源条件。春季回暖快,除了少数高寒山区之外,正常年份2月日平均气温可回升到15℃以上,茶树萌发早。目前柳州栽培面积较大的“福云6号”最早在2月下旬中期开采,较迟年份在3月初开采,特早芽品种还可以提早开采,比江南茶区提早2-3周。由于茶市有“尝新”的需求,早春茶特别热销,2月份的新茶价格比3月份的春茶高出几倍,茶农早春茶收益相当于全年的茶园收益。

柳州茶叶发展应重点发挥早春茶优势,建立早芽、特早芽品种育苗基地,重点推广早春茶品种。茶区新种茶园应以早芽品种为主,增加早芽品种栽培面积。研发早发高产技术,提高早春茶的产量。建立早春茶叶信息网络与交易平台,广泛宣传早春茶叶优势,扩大早春茶的影响力。

4.2加强历史名茶及特色茶的挖掘与选育,为品牌特色寻求差异化

柳州地区,三江县“牙己茶”是柳州历史名茶,历史悠久;“侗族打油茶”文化厚重,情趣盎然;融安县的藤茶、融水石崖茶等更具有独特报检功效,这些特色品种的选育、提纯与产品开发,有利于柳州茶产品宣传与创新。基于福云六号等老品种品质问题,可通过建立种质资源圃、嫁接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加快这些品种的改造更新。同时,开展地方特色品种适制性研究,确定加工种类与产品的定型,并制定栽培、加工、产品的企业或地方标准,为创建统一品牌奠定基础。

4.3加强宣传推介,提升本地茶的知名度

组织企业参加广西“桂茶杯”、全国“国饮杯”与“中绿杯”名优茶与大宗茶评比,提升柳州茶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推动柳州市茶叶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同时打造柳州本地茶茶叶市场,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可以与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媒体合作,通过举办茶叶讲座、茶艺交流、文化研讨等方式开展宣传活动,宣传早春优势,为茶企、茶商、消费者搭建交易平台,促进柳州茶产业的发展。

摘要:柳州茶叶资源丰富,具有很好的早春优势,但生产规模小、品牌建设落后,企业营销意识不高,也制约了茶叶产业的发展。基于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抓好“早春茶”这一区域优势,加强柳州历史名茶及特色茶的挖掘与选育,同时加强宣传推介,提升本地茶的知名度来发展柳州茶这一发展思路。

关键词:柳州,优势,问题,思路

参考文献

[1]张征,王德涛,兰毅等.柳州有机茶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J].茶业通报,2009(02).

茶业现状 篇10

1 历史名茶产地,人杰地灵政和

据史料记载,政和县建立于北宋咸平三年(1000),原名关隶县,宋政和五年(1115)改为政和县。全县总面积1749平方公里,有10个乡(镇),123个行政村,3个国有农茶场,总人口23万人,地大人少。境内地势东高西低,为“二元地理”,形成立体的地形、气候、土壤、植被结构,其地貌为“八山一水一分田”,有农、林、茶、果、矿产、旅游等得天独厚的发展资源。其主要产业和建设特色有几个方面:

1.1 茶叶源远,茗馥花香

政和产茶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宋、元时境内东平等五里是“北苑”贡茶区之一,同时,赵佶皇帝亲自撰写下《大观茶论》,宋徽宗见建州关隶县呈送的贡品茶,冲泡后根根茶叶白毫显露、芽尖向上,蔚为美观,茶叶香沁肺腑,喝后回味甘醇,备赞佳茗,特赐给“政和”县名,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后来,他撰下《大观茶论》。清咸丰在铁山发现政和大白茶,产制“政和工夫红茶”和“白毫银针”品质特佳。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产红茶万余箱。民国《政和县志》曾记有“茶兴则百业兴,茶衰则百业衰”之句。1940年由中国著名茶学家陈椽开办有政和茶厂的前身中央茶叶“示范茶厂”。他在书中记道:“其最著者,首推工夫及银针,前者远销俄美,后者销售德国;次为白毛猴及莲心……”。1950年、1958年先后建立国营政和茶厂、茶叶科(局)、国营稻香茶场,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肥料、新机具,有力推动茶叶生产发展,同时为政和县输送了大批人才。茶园面积从1949年的1.5万亩扩大到2009年的10万亩,茶叶产量也从139.4吨,增加到年加工1万多吨,成为南平市第一产茶县,为全省产制工夫红茶、白茶、绿茶、花茶等多茶类的重点产茶区。

在茶叶发展的同时,政和的茉莉花也异军突起,北京茶叶总公司、吴裕泰等20多家省内外企业于石屯设厂加工花茶1万多吨。如今,白茶产量也居全国前茅,在欧美市场备爱欢迎。政和工夫红茶以大、小茶拼配的“金骏眉”等名茶,在此次参加上海世博会名茶评优活动中获得6枚金奖奖牌,其中茂旺茶业有限公司还获迎世博纪念品全球华人设计大奖赛金奖。如今政和工夫高级红茶卖价已超过铁观音,大大增加茶农收入。

1.2 林茂物丰,特产独著

政和的农林特产独具特色,有六项走在前列。一是林竹优势。它是我省重点林区和木材产地之一,全县有林地132万亩,已建成20万亩基地林、31万亩笋竹林,珍稀树种14种。森林覆盖率达77.7%。政和毛竹茎大而质好,为全省第三位。生产竹制品的企业有“茗匠”等十五家,其产品全国有名。二是锥杏特产。全县有15万亩锥栗树林,年产0.8万吨锥(板)栗产品,占全省第二位,远销国内外;还有珍稀特种树银杏2万亩、楠木林三处100多亩。三是高山蔬菜。在政和“二、五”区的汀源、镇前、杨源,利用现代农业科技,种植反季节蔬菜3万亩,为上海、福州等大中城市解决淡季蔬菜供应问题。四是种烟草。全县有烟草1万亩,增加农民收入。五是茉莉花。在平原的石屯、东平、星溪、铁山等乡镇,1972年露地试种茉莉花成功,现茉莉花园已达15000亩,为窨制花茶提供原料。六是食用菌产品。年产干香菇3000多吨,加工保鲜菇5000多吨。其规模、经济效益为全省同类特产之最。

1.3 矿产丰厚,水力充沛

现发现矿产有26种,探明17种,工业矿床4处。蕴存有多种特有的矿藏资源。在平原丘陵地带的乡村分布有稀少而贵重的金矿;在江上一带有国家珍稀的水晶矿;在铁山有铁矿。这些都是国家和当地人民宝贵的财富。

2000年调查,全县水资源平均19.84亿m3,人均占有水量12096m3,水能理论蕴藏量152184KW,可开发66055KW,已建成的水电站有城关、外屯、坪岩、石屯、东平、杨源九层深等,总装机容量达3万KW,为城乡人民提供充足的可再生水电力资源。

1.4 天然景观,旅游胜地

全县有五个主要景区,如稠岭的弥勒岩、将军岩、佛子岩和夫妻峰等奇峰;古老的锦屏岩洞,宋、明两代的银矿遗址;闽北八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东平奖山、千岩销翠、峭壁天梯等;屹立松溪河畔的望淅山道教驻地;奇丽的“琅环福地”洞宫山,鸳鸯戏水的高山平湖等七七四十九景。还有宋代朱熹等名人文化遗址,如朱熹祖父葬于政和的陵墓。民间传说朱熹“孕于政和,生于尤溪”,乃是史实。他常到政和祭祖、小住“云根书院”。

1.5 观念改变,人才辈出

政和县过去比较封闭,人们不愿到外地闯天下。改革开放后,思想大解放,人的观念彻底改变。他们重视教育,重视科技,勇于走出山区,走向大城市,出现了许多优秀人才,还有不少人在省、市、县担负各级领导干部。政和23万人口中,有7~8万人外出工作、打工、做生意,占总人口三分之一。集中分布上海的有3万人,福州2万人,泉州和厦门1万人,其他国内外城市1万人。他们绝大多数经营钢材、茶叶、餐宿等行业,也有不少从事电子科技行业。在各地各行业的工作人员为数甚多,仅在福州从事律师的就有20多人。

1.6 改善交通,打通天堑

现正在建设的宁——武高速公路,从政和穿行而过。此高速路2011年即可建成,从政和至宁德仅58分钟,去武夷山仅48分钟,政和将成为“海上后花园”。同时还要建“庆——宁”高速路,即从浙江庆元经政和至宁德良港三都澳,成为东、西大通道的枢纽。动工建成后,政和至福州一个多小时可直达,到上海仅2.5小时。

2 推广茶叶“五新”,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茶业的科技进步,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茶叶“五新”可理解为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肥料、新机具。它是茶叶产业化进程中现代化的根基。茶叶“五新”的终级目标是科技化、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我省人多地少,农业资源有限,重视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意义重大。三年来省政府把实施农业“五新”成果推广应用,作为促进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发展的重中之重。各级、各部门依托示范基地、示范片、示范户,作为发展的楷模,特别在茶叶行业中,推动“五新”进村入户,实现茶叶新品种加速复盖,新技术广泛应用,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加快普及,有力促进农民增收,茶农增富。茶叶“五新”有以下几个突出点:

2.1 新品种

茶树栽培应推广应用国优、省优茶树品种。如金观音、黄观音、金牡丹等,还可应用或选育适合当地栽培的优良地方品种,如政和大白茶、菜茶。

2.2 新技术

当今茶叶生产的新农艺、新技术、新设施,日新月异。但总的就是要推广应用有机茶园、绿色茶园、无公害茶园的新科技,使茶树栽培技术不断创新,达到无害、优质、高产、高效益。

2.3 新农药

茶叶是食品、是饮品。其产品的卫生安全,要从源头抓起、抓好,为确保茶产品饮用健康。在茶叶植保管理、防虫灭病的农药使用中,要推广“无农残”“无毒”的有机农药,实现“无害化”,为消费者提供无毒、卫生、安全、健康的茶饮料。

2.4 新肥料

在推广茶叶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的同时,要达到茶叶无公害、有机化,在茶园肥培管理环节,还必须推广新肥料。尤其要推广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少用或不用化肥,减少化学物质对土壤、对茶叶的污染,确保茶品卫生安全。

2.5 新机具

要根据加工生产茶类的不同,推广应用或创造适合本茶类生产的新式机械、新型设备、新型厂房,还要逐步实现茶叶加工自动化、现代化、智能化,促进加工省工、省料、高产、优质、高效。同时,对茶叶加工初制、精制的燃料,应推广应用环保、低碳、低耗的新能源,进一步探索微波等新技术,探索现代化环保的新能源。

3 搞好项目对接,加速转化应用

据2010年7月27日,福建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听取省政府“关于我省农民‘五新’推广情况的报告”,指出“2008年至2009年,福建省财政安排资金近5亿元,支持‘五新’重点项目740项,推广新品种208个,新技术281项,新肥料41项,新农药43项,新机具118项,新制定和充实了一批农业地方标准”。仅2009年就带动农户403户,新增经济效益11亿元,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0%以上。我省茶叶具有很好的优势,各项工作都走在全国前列,但离“五新”的要求,差距仍然很大。①技术队伍不稳定,力量薄弱,推广力度不足;②自主创新,研发水平不够;③机械化水平与新科技发展滞后,产业规模化、产品标准化、产销一体化、服务规范化、设备现代化不尽人意;④闽台茶业交流与合作,技术领域上还没有新的突破。

为了让农业“五新”茶产业项目科技成果能移在政和县得以对接、转化和应用推广,为了让现代科技成果在政和茶区开花结果,我们应该搞好如下几项工作:

3.1 加强项目领导,组织实施

从县、乡(镇)、村至企业,各级、各有关部门的领导,要组织专门力量,加强对成果对接实施的领导和指导,使项目得以真正落实,使“五新”科技成果在政和茶区喜结硕果!

3.2 加强队伍建设,抓好对接

要加强县内茶叶科技队伍建设,要完美健全茶叶科技推广、质检及涉茶部门的队伍建设和培训,提高素质,使他们能尽心尽责,努力为“五新”成果转化应用服务,为茶区服务,为企业服务,为茶农服务。同时,茶技部门要加强创新技术指导和研究,搞好政和大白茶,政和菜茶的提纯、复壮和地方新优品种的选育,促进科技创新,促进茶产业持续发展。

3.3 加快品牌宣传,做大产业

茶叶在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优质产品,都有自己的产地品牌。“政和工夫红茶”、“政和白茶”也都被批准为地理标志,最近“政和工夫”,已被列为中国驰名商标。同时,建议将政和工夫红茶、白茶尽快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加快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同时还要申报“政和白茶”国家驰名商标,提高信誉度、美誉度、认知度,努力实现品牌效益最大化。

3.4 借鉴“庄园”经验,促进发展

2010年7月省茶叶学会赴欧茶叶考察组,参观了法国葡萄酒庄园和饮料厂家,法国“庄园”建设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他们传统酒业生产是小规模的或是家庭工厂,但在国际市场上却以原产地命名的整体品牌出现,做到商标共用,他们在标签上注明相同品牌,又标生产庄园。他们把种植、管理、加工、制造、标准化、文化、销售溶汇于全过程。把庄园旅游、文化与酒业生产、销售链接在一起,促进产业化发展。

3.5 完善扶持政策,做大产业

政和是老区,过去是中央支持、省列的全国17个贫困县之一,现在也是全省18个不发达县。我们应当利用这些政策,争取上级的支持。要从宏观上对茶业采取各项扶持工作,制订优惠措施,协调各方利益,共同支持茶产业持续发展。

3.6 弘扬茶文化,提升知名度

小小茶业成就女性创大业 篇11

来到“桂之茗”一見到洪意霞,就发现她和很多贺州人一样,对远道而来的客人充满热情。可我实在是无法将眼前这位穿着白色无袖衬衣、天蓝色牛仔裤和运动鞋的女生与一位在全区各地开有连锁店的女企业家联系起来。

走上创业之路

洪意霞上大学时念的是信息传播与策划专业,这个专业和传媒行业比较接近,因为她从小到大的梦想就是当一名记者。但是在她毕业的那一年,她心仪的单位却没有招人的计划;她也曾经为公务员考试准备过很长一段时间,结果并不理想;后来她找到了一份工作,但在单位干了一年以后,愈发感觉这样的生活并不是她想要的,于是她放弃了工作,去了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策划工作。

刚毕业时的洪意霞本想“找一份本本分分的工作,踏踏实实地做一个居家小女人就行了,不要那么辛苦去闯荡”。但是经过一两年的工作以后,她的心中不断冒出疑问—这真的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吗?真的找到了自己每天生活的目标和方向了吗?洪意霞总感觉哪里不对劲,像是完美的图画缺了一角般空荡。

恰好这个时候,曾经在大学时期一起创业的伙伴,也就是现在鑫誉公司的总经理黄健强联系了她。他们聊了很多,谈到人生、理想、梦想,这些无一不深深地触动了洪意霞。黄健强说,干脆一起创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吧!洪意霞虽然有自主创业的想法,但是她也明白,创业对一个人来说意味着要舍弃相对安逸的生活。

考虑再三,最终她决定加入“小伙伴”们的创业团队。一来大家都是彼此熟知的同学、朋友,一帮年轻人做起事来不仅有活力,还有共同语言,更加容易形成合力;二来,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找到了那种脚踏实地的感觉”。这样有目标而又充实的生活是之前那种安逸与舒适所不能及的。当问及创业带给她最大的感受时,她用“累并快乐着”来总结—累不累,看心态。

最坚强的创业伙伴

正如洪意霞所说,她走上创业之路也是因为有了创业伙伴的推动与提携。其实他们的合作早在学生时代就已经开始了—他们曾经成立了一家策划公司,从那时候起,他们就为一些名人写传记,据说作品数量还不少,可惜最后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出版,不过依然积累了丰富的文案策划经验。这个小团队同时还为一些活动做策划方案,成功地策划了不少商业活动。不过,他们毕竟是以学生身份在捣鼓,缺少充足的资金后援;加上经验不足,人脉的拓展也不够,当面临毕业的压力时,这个小团队解散了,各自奔了前程。

当同学们再次相聚,已经是三年后的光景,他们都有了一定的资源与人脉的积累,加上社会历练,他们成熟很多,看待世事也不像学生时那样主观和冲动。当时楼市已经渐渐热了起来,而黄健强此时已经在房地产行业摸爬滚打了一段时间,看准了楼市的发展前途,于是他们决定从房地产中介做起。

洪意霞说,黄总是属于思维比较活跃和跳跃的人,当他把大伙儿聚集在一起创业的时候,就借了两万元装修了第一家门店,他提出了当年的十大目标:“公司年底配备8辆小车,开10家门店,员工要达100多人,做贺州市最受人尊敬、高效率的团队……”很多人都觉得他到的想法太不切实际,都只当是个玩笑。

可是现实往往就是这样,你觉得不可能成功的事情,反倒真的实现了—到了年底,这个创业团队的目标居然实现了70%以上!梦想有多远,舞台就有多大,用黄总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梦想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创业第一年,鑫誉房地产在贺州就打响了知名度。

站稳脚跟以后,他们开始寻找突破口,因为仅凭这样的发展模式走不了太远,毕竟房地产中介是没有实业在支撑的,而要做大做强,实业的支撑是必要条件。或许现在还有一些市场可以做,万一再过三五年市场饱和了,甚至有一些无法预料的大变数呢?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他们将工作的重心从房产转移到了对新项目的开发上,出门考察,回来开会,再出门考察,甚至开会开到凌晨一两点也是常事。这样的考察调研活动进行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也经历了相当多的波折,中间也有些项目失败,最后他们将目光放在了距离贺州不远的昭平。昭平盛产茶叶,又是世界长寿之乡。这里生长出来的茶叶不仅口感好,而且质量过硬还没有污染。而茶叶本身又是对人体有益的健康食物,在最近健康食品的市场持续升温的大环境下,“桂之茗”的雏形便呼之欲出。

活力无限的茶产业

顺着远山而去,距离贺州市区仅70多公里,驾车不到一个小时就能来到桂之茗茶业公司的茶园。昭平是种茶大县,其种茶历史,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昭平茶叶开始进入规模种植,成为地方特色产业。昭平县位于桂东粤西结合地带,森林覆盖率为84.2%,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峰高雾缭,土地肥沃,被茶叶专家称为最适宜茶叶生长的地方,因此,昭平县也被称为全国茶叶生态最适宜区、广西名优绿茶优势区、广西无公害茶叶示范县。

这其中又以昭平县东潭岭出品的茶叶最为著名,影响力甚至远播东南亚。很多茶叶商家都来此地采购原茶,市场行情一直火爆。而“桂之茗”茶园所在的东潭岭茶园的茶叶,海拔在800米以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就了东潭岭茶叶独树一帜的品质;因此,“桂之茗”对自己的茶叶充满信心。除了先天的地理优势外,令洪意霞对自己茶叶信心满满的另一个原因是,“桂之茗”有广西首位制茶大师何玉开坐镇。何玉开大师为茶叶事业辛勤劳动40多年,成就了精湛的茶园管理与制茶技艺。他经常指导帮助很多茶企种茶、制茶,为广西以及昭平县茶产业荣获了许多奖项,他精心制茶,也为“桂之茗”茶业争取了许多荣誉,比如2013年荣获广西第九届桂茶杯“金奖”,2015年荣获广西昭平县绿茶“茶王”等,为“桂之茗”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品质基础。

2014年中秋,“桂之茗”推出一款“富硒茶”,即茶叶里面含有丰富的硒元素,而硒元素有防癌抗癌的功效。“桂之茗”把富硒茶定位为让大众都消费得起的产品,就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喝上健康茶。在广西,每千克茶叶里拥有0.25mg—5mg的硒就可被称为富硒茶,“桂之茗”茶的硒含量为0.5mg,这个硒含量是由相关的权威检测机构检测认证后得出的数据。也因为这款富硒茶,“桂之茗”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

各方助力让企业提升

现在,“桂之茗”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有60多家分店,100多家代销店;在广西大部分城市都可以看见“桂之茗”的形象店,形成了一张网络化的销售。近两年的发展势头更是喜人,销售额也逐年攀升。说到企业的发展,洪意霞觉得“桂之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加倍努力。而且这两年压力也大,市场大环境也不理想。不过洪意霞说,她很欣慰家里人都非常支持她的事业,认为她做的是健康产业,家人的支持让这位年轻的女企业家没有了后顾之忧,能够更好地将精力专注于事业上。

“桂之茗”同样得到了政府各部门的支持与帮助,2014年自治区妇联领导到公司视察,将他们的创业模式归纳总结出来,作为一种女性创业创富的模式在广大女性中宣传推广。洪意霞还作为成功女企业家的代表参加了由妇联举办的“2014年广西优秀成功女性走进高校”活动,与同学们一同分享创业过程中的感悟,激情饱满而又毫无保留地回答了同学们提出来的关于创业的问题。

多方襄助让“桂之茗”的发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助力,这家2013年初成立的茶业公司呈现出了越来越给力的发展势头,开始抢占诸如东盟博览会这样国际性展会的滩头,慢慢地为东南亚各国以及世界所知。与此同时,申请ISO9000标准认证以及出口欧盟的筹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展开。接下来的发展中,“桂之茗”将夯实每一个脚步,越做越大、越做越好。

感恩社会、回馈母校

自公司成立以来,鑫誉房地产以及“桂之茗”每年都会对贫困山区的孩子们进行捐助以及对孤寡老人进行慰问;用他们的一句话来说,我们是取之于社会,所以也要回馈给社会。他们希望能够尽自己绵薄之力,去帮助社会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同时他们并没有忘记反哺母校,没有忘记培养她的贺州学院。不仅为学校捐资助学,同时与贺州学院签订了一系列的产学研协议,为贺州学院的毕业生们提供了丰富的就业岗位和实践基地。

我国茶业竞争力初探 篇12

关键词:茶叶竞争力,产业化,品牌,技术创新

一、茶叶品牌竞争力研究综述

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长期决定因素。在一定的市场竞争条件下, 品牌成为产品竞争力的综合表现, 名牌直接代表了特定产品的质量、性能和信誉的综合特质。

1. 品牌竞争力国内外研究综述

学术界对于品牌为其所有者带来的市场竞争收益的研究始于1955年。此后, 对品牌竞争收益研究的文献数量猛增, 主要涉及如下几方面:品牌性质;品牌的创建与管理;品牌权益。

Gardner等强调要重新认识品牌的性质, 即品牌不仅具有功能性价值, 而且具有情感性价值, 指出:品牌的创新要超越差异性和功能主义, 更应注重开发一种个性价值, 即该个性经过精心定义, 受到目标顾客的尊重。

Lannon等运用人类学与心理学的理论在研究广告和文化时提出了品牌创建中的情感主题.Helenm对品牌需要传递核心价值进行了研究, 提出要制定品牌建设大纲或宪章, 使品牌管理组成员能全面理解品牌要传递的价值含义。

Aaker认为:品牌竞争力是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中, 企业拥有的塑造强势品牌并支持强势品牌持久发展的能力。该能力是企业在长期的品牌管理实践中逐渐积累, 并整合企业品牌管理中各项技能而形成。

国内学术界对于品牌的研究始自20世纪90年代, 也正是从那时起, 学术界开始将品牌作为企业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看待, 品牌战略开始成为中国企业的竞争战略之一。我国学术界的研究更多的集中于品牌的性质和品牌的资产与市场权益方面。

李光斗在其《品牌竞争力》一书中, 对品牌竞争力进行了详细论述。其认为“品牌竞争力是指企业的品牌拥有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或者在行业内能够保持独树一帜, 能够引领企业发展的独特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品牌内在的品质、技术性能和完善的服务”。

季六祥指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新的竞争态势集中表现为以品牌竞争力为核心的多态竞争。

张世贤较早提出“品牌竞争力”的概念, 品牌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市场占有率和超值创利能力。他认为:品牌价值就是品牌竞争力的具体体现, 一个品牌有无竞争力就是要看它有没有相对优势的市场份额, 有没有一定的溢价能力。

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许基南对品牌竞争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其《品牌竞争力研究》一书中, 提出了品牌竞争力的模型理论。

2. 茶叶品牌竞争力研究综述

我国茶叶品牌竞争力的研究还处于初期, 并未形成一定的体系, 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华中科技大学的裴敏春从经营环境的角度对茶叶企业的品牌发展战略进行了一般分析, 其从企业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分别进行了简单分析, 提出了企业经营规模和产权结构、技术创新、企业家自己、整个产业发展状况、当地政府的支持, 以及地域因素均对茶叶企业的品牌构建产生影响。其指出了从品牌的发展壮大反过来推动企业的发展壮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华南农业大学的丁俊之主要是站在国际市场的角度, 从茶叶出口的品牌构建来研究。其提出应以茶文化为主线, 以市场营销为手段来打造我国的茶文化, 并提出可以借鉴咖啡行业的成功经验来研究茶产业。

白芸直接从普洱茶品牌定位入手, 提出要建立起普洱茶的强势品牌, 必须进行准确的品牌定位。并且对于从消费者角度如何进行定位也进行了探讨, 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二、我国茶产业竞争力现状及存在问题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 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 发乎神农氏, 闻于鲁周公”。中国具有悠久的产茶历史, 不仅名茶林立, 而且茶叶产量高居世界第一。改革开放以来, 国内茶叶生产规模更是不断扩大。预计我国茶叶到了2010年, 茶叶面积160万公顷, 产量将达到135万吨, 产值超过210亿元。茶叶深加工产品产值350亿元, 全国出口茶叶30万吨左右, 出口总值6亿美元左右。然而, ‘面积第一、产量第二、出口第二、创汇第四’, 这是中国茶叶在世界上地位的真实写照。如下表所示, 中国茶叶产量为世界的23.23%, 出口量为世界的17.2%, 出口值却远低于其他主要产茶国, 而且超值创利能力有限, 始终难以摆脱“一流品质、二流包装、三流价格”的怪圈。中国茶的身份基本上仍然是:产区品牌, 以及尚欠商业化提炼的文化品牌。中国作为茶叶的发源地, 却没有在国际上叫得响的茶品牌。根据相关统计, 在我国目前七万多家茶厂中, 注册品牌的仅有近1000家, 叫得响的知名品牌更是凤毛麟角。品牌缺失已成为中国茶产业的薄弱环节。业内人士将这一现状称之为“有种类、有名茶、无名牌的‘有名无姓’时代”。由于缺乏品牌效应, 七万家中国茶厂在总体实力上竟难敌一家英国立顿, 立顿茶业年产值相当于中国茶业年产值的七成。中国茶何时才能叫得出响当当的品牌?

与此同时, 茶叶成本高, 但价格低廉, 产品质量不稳定等因素也影响着中国茶的国际形象。正如下表所显示的, 多年来, 中国出口茶叶在国际市场上主要以“廉价品”的形象示人。从1996年到2001年, 我国出口的茶叶价格呈下滑趋势。到2001年, 每公斤茶叶仅值1.37美元左右, 平均茶价比印度低四成, 比斯里兰卡低六成多, 甚至比肯尼亚的茶叶价格还要低20%。个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品牌。没有品牌, 就没有竞争力。名牌的缺失直接导致我国茶在世界市场上无法挺起“腰杆”。品牌是商品质量、价格的信誉保证, 消费者正逐渐对品牌茶叶表示认同和信赖, 市场期待着更多茶叶品牌的涌现。

三、品牌缺失原因分析

1. 技术创新滞后

从根本上说, 产业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两个直接因素:一是成本;二是产品的差异性, 后者成为决定或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间接因素。功能和质量是品牌成功的基础和关键要素, 全面而富有活力的品牌战略必须依赖于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牢固的质量水准。企业只有不断进行产品、工艺创新, 开拓市场, 才能避免因产品市场需求衰退而被淘汰。

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产茶国, 仅次于印度。但是中国茶叶科研的投入却远不如其他产茶国。日本、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土耳其和印度尼西亚、孟加拉等产茶园均设立国立茶叶研究所机构, 经费投入强度大, 如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茶叶研究所的年度运转费、事业费达150万美元, 印度高达860万美元, 人均科研费比中国高20倍~100倍。我国茶叶企业科技投入少, 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与市场形式不协调, 使得在茶叶市场没有取得主动地位。

2. 技术创新主体动力不足

一般认为, “技术变迁是对资源禀赋变化和需求增长的动态反应”, 即技术进步是通过生产者作为载体而推进的, 而生产主体的组织形式和规模决定了它对技术类型选择和采用技术的风险的承担能力, 因此能够通过组织创新和新的制度安排消除生产主体对技术需求的一些制约因子, 从而加快产业技术的进步。我国技术发展市场还不完善, 基本上处于政府主导型的技术市场, 目前茶叶产业技术供给主体是以政府财政为支持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一些厂商。但是, 由政府支持的茶叶技术创新主体常常带有预算约束软化、离市场较远等通病, 这势必影响技术进步的速度”。而且, 政府作为技术供给主体, 会使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依赖性, 技术创新动力不足。从企业看来, 由于自身资金不足或风险承受能力不够等原因, 不敢投入可能会导致技术创新的延时。

3. 税赋严重

茶产业由于有生产、加工和贸易等诸多环节, 累计流转税相对比较高。与其他产茶国相比, 中国茶叶税赋也是最重的, 1994年国家新税制出台后, 我国茶叶税赋在农副产品中仅次于烟草, 总计高达35%~40%, 从世界范围来看, 在茶叶主产区之一的福建省茶叶税赋比世界上茶叶税赋最高的阿根廷还要高出1.5倍, 比印度、斯里兰卡等重要产茶国要高出更多。茶叶的高税赋已与茶叶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随着科技进步, 茶叶生产大规模发展, 现已供大于求, 茶叶生产与销售已无多少利润,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属弱势产业, 急需进行资源的整合与品牌的建设, 茶叶税赋过高, 茶农负担过重, 不仅使得茶农的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 资源整合受阻, 也不利于提高我国的茶叶出口竞争力。而且也由于资金缺乏、科技投入有限, 茶叶的深加工以及高附加值产品得不到开发, 茶叶品牌建设得不到有利支撑, 茶叶发展后劲将大为弱化。

四、品牌发展对策与建议

1. 走产业化道路

面对国内、国外两大市场, 按比较优势原则, 优化资源配置, 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是当务之急。要在国际市场上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 成为产茶强国, 就要健全茶叶市场体系, 深化体制改革, 应按照产业品牌——国家品牌——企业品牌, 这样的路径来发展壮大, 走茶叶产业化的道路。

所谓产业品牌就是指用一个产业对抗一个企业。西方经济学规模技术理论认为, 规模选择关系到资源要素的生产率和技术类型的选择, 相对特定的技术,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要素投入规模增大, 单位产出的成本将降低, 即所谓的规模经济。

就茶产业来说, 应加快资源整合力度, 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茶叶企业和企业群体。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秘书长张黎明等专家建议, 在保护茶业的基础上, 选择品牌影响比较大, 规模化程度比较高, 市场占有程度比较好, 在消费者中有较好美誉度的茶企业, 帮助他们整合品牌, 把企业做大做强。如西湖龙井现有300多个品牌, 严重分散了资源。正如有学者提出的, 一品多牌反映了生产经营者品牌意识的增强, 但它带来的负面效应则是各自为政、恶性竞争, 相互削弱, 最终哪一个牌子都做不大, 做不强。相反, 几百吨, 上千吨的一种名优茶, 一旦用上统一品牌, 那市场就广阔了。可见, 如果专注打造三五个品牌, 并利用品牌美誉度, 将传统、时尚等文化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 跨出茶叶市场, 走向茶饮料、深加工等, 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 提高市场的占有率, 就有可能进一步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与立顿等国际品牌一较高低。产业化首先要加强茶叶标准化。不仅要制定完善的茶叶产品标准体系, 而且要制定茶叶生产技术规程标准, 指导茶农按标准组织茶叶生产。此外, 建立、健全茶叶质量监控体系、在重视终端产品质量检测的同时逐步向“生产、贮运、销售全过程质量控制”过渡。严格按标准要求组织生产和销售。

2. 加大对茶叶的科技投入和市场研究

立顿将每年销售额的0.7%拿出来专门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 这使得它的产品可以不断更新并适应市场的需求, 我们也应该在整合社会资源, 进行技术创新的基础上, 加强市场调研和产品研发的力度, 保持茶叶产品线和创新现延伸。我国茶叶科研单位和茶叶企业在新世纪中应以提高产品品质为中心, 进行茶树良种化和茶叶的深加工, 加强新花色品种的研制, 提高茶叶产品的多样性, 以适应不同人群的需要和嗜好, 增强茶叶的出口竞争力。技术的推广是技术投入的延续。针对茶农普遍存在技术素质低的状况, 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定期举办技术培训班, 使茶农免费接受培训。加强茶叶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增加技术推广经费, 使茶农能方便得到所需的技术服务, 使新技术能迅速地在生产中示范推广。

3. 依靠产业的内生动力机制

政府在技术市场中应更多的以普通交易主体的身份参与并以此来有效的引导技术市场的走向。要放松对茶叶市场的管制, 放松市场管制是政府促进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手段。放松管制后, 企业无法仅靠获得超额垄断利润维持其市场地位。随之而来的激烈的市场竞争, 使企业不得不去寻找新的创新源, 选择适合自己的特色的创新技术来提高其竞争力。技术创新需要大量资金, 因此, 政府应出台一些投资补贴政策, 通过给企业提供优惠投资信贷、给茶农直接补贴, 鼓励茶农、茶叶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4. 在产业发展新阶段, 可考虑在茶叶税收政策上进行相应调整

上一篇:仓储作业下一篇:转轮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