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现状

2024-05-18

医改现状(精选10篇)

医改现状 篇1

1 美国医疗支出的现状

1.1 医疗支出巨大、增长迅速

2005年, 美国医疗支出总额为1.90万亿美元, 占GDP的15%;2007年比2005年增长19%, 达2.26万亿美元, 占GDP的16%, 平均每人7439美元, 放眼全球无出其右者。如果不改革, 医疗支出占其GDP的比例将越来越大:2017年将为19.5%, 2035年将涨到31%。医疗支出由美国政府、保险公司和患者个人共同埋单。不断增长的医疗费用使美国家庭的实际收入降低, 越来越多的家庭将10%或以上的收入用于医疗, 许多人因此而负债。2009年, 美国约有7200万人有医疗债务, 个人破产的最大单一因素是医疗债务, 占62%, 这在发达国家中独一无二。

1.2 美国的医疗服务性价比不高

数据表明, 美国医疗费用高, 病人享受着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创新药品, 但健康状态并不好, 在发达国家中排名偏低。国与国之间的医疗服务质量比较指标公认的有三个, 分别是人均寿命、婴儿死亡率、责任死亡率 (amenable mortality, 指没有及时、有效治疗而导致的死亡) 。美国人均寿命是78.11岁, 2006-2010年排在世界第38位, 是7个工业发达国家中的最后一名;美国婴儿死亡率为6.26%, 高于欧盟国家的5.72%。责任死亡率体现了医疗服务质量的均衡程度, 美国此项指标在发达国家中再一次垫底。美国其他次级指标也很差, 如手术等待时间指标:肿瘤手术需等待5.5周, 髋关节置换手术等26周, 矫形和整形手术要等40周。此外, 美国还存在新药支出昂贵, 以及过度治疗的问题。

美国创新药物上市最快、最多, 美国政府鼓励新药开发、保护知识产权, 对药价不予限制。艾滋病患者每人4万-6万美元/年, 一般家庭难以承受。

美国因医疗差错和事故造成的伤害和死亡赔偿数额巨大, 迫使医生对就医者过度检查以排除可能性极小的疾病。从大型设备配置数据上看:每百万人配有26.5台磁共振和33.9台CT, 远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数。

由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到, 美国的医疗体制状况不佳, 卫生总费用虽占到了GDP的17%, 但仍是惟一没有建立全民医保制度的发达国家。同时美国医保效率偏低, 人均寿命及婴儿死亡率都高于其他所有发达国家。下面将深入剖析美国医疗体制中的医保制度以及一些相关利益集团, 他们的利益行为导致了什么后果和现象的产生, 此次医改方案对这些利益集团有何影响, 通过怎样的途径达到医改的初衷。笔者将作出分析。

2 美国现行医保制度概览

2.1 公共财政支持下的医保制度

2.1.1 老年医疗保险

老年医疗保险是强制性的基本保险制度, 年轻时按月缴费, 65岁退休时开始享受。此保险分为“住院保险”和“门诊保险”两部分。“门诊保险”又分为B和D两部分, B部分包括门诊、出诊、家庭护理和老年人与残疾人的医疗, D部分是药物保险部分;B和D中夹了一个C部分, 是按自愿原则, 只要参加C部分, 即可享受私人部门提供的医疗服务。截至2008年底, “老年医疗保险”覆盖人口为4520万人, 其中65岁及以上老人3780万, 残疾人740万;只有22%的人参与了C部分。

2.1.2 贫困医疗救助制度

贫困医疗救助制度建立于1965年的一个“家计调查式”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并非保险制度, 救助对象是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 即低收入人口和没有参加医保的人口, 其资金来自联邦与地方财政。支付方式不是现金直接支付给个人, 而是以购买服务的形式支付给医疗健康机构。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医疗救助制度覆盖面开始超过“老年医疗保险”。该制度的具体享受资格标准和待遇水平由各州自己定。所以, 具体到某个人是否可以享受贫困医疗救助视其居住在哪个州。截至2008年底, 该制度实际受益人口4900万。

2.1.3 儿童健康保险计划

儿童健康保险计划实际也是一个由财政拨款的救助制度, 救助对象为19岁以下儿童, 无需个人缴费。目前该制度受益人群为737万人。这个制度救助的儿童特点是, 他们的家庭收入既高于上述“贫困医疗救助”制度的标准, 但又无力购买私人医疗保险。在有些州, 这个制度与医疗救助合二为一, 有的州是分开的;其资金来自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两级财政。

上述三个医疗制度覆盖人口合计大约1亿人, 仅占美国3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余下的2亿人口不享受这3个由国家举办的医保制度, 其中, 1.5亿劳动就业人口完全由工作单位购买的商业保险计划覆盖起来;还有5000万人大多为自雇者或失业者等, 既不享受工作单位举办的商业保险, 也不够享受上述三个国家举办的公共医保制度的条件, 奥巴马医改的目标十分明确, 就是将没有任何医疗保障的5000万人覆盖进来。

所以, 美国医疗保障主要还是靠市场化的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的, 民众医疗支出巨大自然和商业保险公司有关。下文对此现象背后的利益关系, 高价格传导方式作出分析。

2.2 与商业保险相关的利益集团

2.2.1 药厂与保险公司合谋, 谋取高额利润

在美国, 保险公司负责开药品目录, 也就是说医生按照保险公司开的目录决定给病人开什么药。由于美国的药厂政治实力很大, 医药行业相集中度较高;有不少药只有一家药厂生产, 使得许多家保险公司在与药厂谈判价格时处于弱势, 所以药厂会要求保险公司将贵药强加进目录, 从而造成保险的费率增高了, 保险费率一增高, 保费就相应提高, 成本就转嫁给企业和家庭, 医疗费用占总支出的比例很高, 不但加重了企业和家庭的负担, 而且还影响了美国企业的竞争力。举例来说, 美国通用公司每年在每个员工医保方面的投入平摊在一辆车上的费用为1500美元, 大大增加了汽车的制作成本, 而丰田只有200美金。像通用这样的大企业已经如此, 更何况个人和小企业呢。所以老百姓和小企业买不起保险。即便买的起, 负担也特别重。

2.2.2 医院、医生和保险公司的无奈关系

美国的医疗保险行业在近20年进行了一系列自身改革, 从可以任意选择医院、医生、药品的传统医疗保险, 发展出今天的圈定选择范围的优选计划PPO, 有着严格上限的健康维护计划HMO, 等等。这些新计划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将医疗费用的控制责任转到了参加计划的医疗机构与医生身上, 也就是说医院、医生要想能出现在被保病人的选择名单上, 就必须与保险公司签约, 这其中就包括了医疗费用上限的设定。从实际运作来看, 医生在治病救人的时候不得不时刻考虑成本问题, 而参保病人更是经常抱怨得不到及时、合理、有效的治疗。也就是说, 虽然病人交了很多保费, 但是保险公司的医疗费的支付却有一个上限, 问题是保单目录中的药或治疗是比较贵的, 一旦超过赔付上限, 普通老百姓就要自掏腰包, 但往往付不起, 所以医生有时候就有顾虑, 害怕超过的费用收不回来, 就会延迟治疗或拒绝用合适的治疗手段。

3 医改法案的逻辑

3.1 向富人征税——让富人来监督保险公司的药品目录

医改法案规定, 年收入在8.8万以下的家庭免征个人所得税, 政府对年收入超过20万美元的个人和年收入超过25万美元的家庭加征个人所得税, 税率从原来的1.45%提高至2.35%。法案还规定, 政府对保单超过1.02万美元的个人和超过2.75万美元的家庭征收40%消费税, 这一规定暂定从2013年开始执行。对生物制药公司每年征税23亿美元, 对健康保险公司每年征税67亿美元。从这个规定看, 年收入超过20万, 拥有高额保单的一般都是有钱人, 现在向他们抽税。这个富人阶级本来是共和党人为代表的, 他们特别不愿意同意以穷人为代表的民主党提出的这个医改法案, 但是法案通过了, 保险目录里的药都很贵, 导致保费很高, 而高额保费又需要征收40%的税, 所以有钱人就有动力去反向制约药厂和保险公司, 他们在国会里很有影响力, 就会要求保险公司把医药目录里贵的药拿掉, 药厂被逼得没办法了, 只有用便宜的药。药厂如果再继续游说保险公司用贵的药, 会触犯比他们更有政治势力的有钱人利益, 便宜药就进来了。

逻辑一:利用向富人征说的方法, 让有钱人这个群体, 过去是杯葛医改的利益集团变成一个最大的支持者, 由他们来监管保险公司的医药目录。只要医药目录用药的价格下降, 保费减轻, 达不到征税的档次, 他们的税就减轻了, 他们的利益直接跟保险公司挂钩。把保险公司的医药目录价格压下来之后, 医生开的药就便宜了。企业、个人的成本也随之降低, 医疗支出负担减少。

3.2 税额抵免——帮助个人和企业支付保费

按照新的医改法案, 联邦贫困线133%及以下的税额抵免为收入的2%, 133-150%的税额抵免为收入的3-4%, 联邦贫困线150-200%的为4-6.3%, 200-250%的为6.3-8.05%, 250-300%的为8.05-9.5%, 300-400%的为9.5%。而获得雇主提供保险者不再享受保费的税额抵免, 除非雇主提供的保险低于精算价值的60%或雇员分担保费超过其收入的9.5%。按照这一法案, 小企业自今年起可以获得400亿美元的税额抵免来支持其为员工购买医疗保险。

逻辑二:通过税额抵免制度调节收入再分配, 既提高了人们的保费负担能力, 又能兼顾社会公平。

3.3 官督商办模式——加强对保险公司的约束

这次医改采取了一种“官督商办”的模式, 保留了私营保险的角色, 没有由政府全面接管施行全民医保。

新法案要求保险公司不得对已有疾病的患者拒保, 不得以消费者信息疏忽而退保。保险公司不能给病人设置医疗费用的上限, 不能以投保时现存的疾病而拒绝病人参保, 也不能在病人生病时取消保险, 或病后增加保险费用。对于保险公司费用结算方面也提出了一个硬性指标, 即至少85%的保费收入用于医疗费用或旨在改善医疗质量的活动。

逻辑三:通过政府监督约束, 使消费者的权益和利益最大化, 同时解决医生在以往医疗保险行业以预算控制为核心的行医干扰与制约。使医生在用药方面有更多的自主权, 不要计算成本, 同时在目录上的药也比医改前便宜, 不必担心医药费用无法收到的问题。

3.4 健康保险交易所——增强医疗保险的竞争性

法案要求大多数美国公民及合法居住者拥有医疗保险, 创立以州为基础的美国医疗福利交易所, 供个人购买保险计划。为收入在联邦贫困线 (2009年贫困线为三口之家年收入18310美元) 133-400%的个人或家庭提供保费或费用分担信用 (Premium and cost-sharing credits) 。建立可分离的交易所供小企业购买保险。

逻辑四:通过制度创新使不同保险制度可以进行交易, 健康保险交易所的建立将会使美国的医疗保险更加透明, 更加具有竞争性, 而且更容易将保险置于市场监管之下。同时会使保险公司更加注重自己产品的价格, 成本的控制。

参考文献

[1]郑秉文.奥巴马“医改”的政治经济学解读[J].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 (5) :23.

[2]吴卫星.透视美国医改构想[J].中国医药报, 2010, (7) :29.

[3]张奇林.制度的逻辑:中美医疗保障制度比较[J].社会科学, 2007, (4) .

医改现状 篇2

2009年4月6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新医改方案最终稿)。《意见》首次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意见》全文13000余字,共分6个部分。《意见》强调,坚持医药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改革方案 设计、卫生制度建立到服务体系建设都要遵循公益性的原则。

《意见》提出,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国家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2009年起,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效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及其危险因素,进一步提高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新医改方案-目标 新医改方案

1、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2、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3、完善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4、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

5、着力抓好五项重点改革,力争近期取得明显成效

6、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新医改方案-五项改革

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可及性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居民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明显缓解。会议决定,从2009年到2011年,重点抓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等五项改革。

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3年内使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2010年,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和支付限额。

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建立科学合理的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调整管理机制和供应保障体系。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药品报销目录。

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重点加强县级医院(含中医院)、乡镇卫生院、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和困难地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制定并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增加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经费标准。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

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今年开始试点,2011年逐步推开

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监管机制,提高公立医疗机构服务水平。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初步测算,为保障上述五项改革,3年内各级政府预计投入8500亿元。

新医改方案-四大亮点

第一个就是体现了公平性和公益性

公平性主要体现在提出了全民医保的目标,还有提出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这样一些内容。公益性主要体现在全国公立医院改革,维护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还有通过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来维护群众用药的公益性。

第二个亮点是强调政府职能

通过加大对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的投入,明确政府对群众健康的责任。

第三个亮点是在改革重点上突出基层面向农村惠及群众

在这个医改意见里面提出了要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然后要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培训力度,提高基层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使广大群众不出乡村社区就能够就近得到比较好的医疗服务。

第四个亮点强调将政府主导和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在突出基层保基本的同时,强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比如利用社会资本来形成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来形成多元化的办医格局,促进有序的竞争,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

新医改方案-七大创新 新医改方案

一是理念创新: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成为公共产品。

二是全民医保:缓解“看病贵”顽疾的良药。

三是首次确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

四是建立基本药物制度 遏制虚高药价。

五是增设药事服务费 推行医药分开。

六是管办分开 转换政府职能。

跳出医改话医改 篇3

医改是个系统工程,触及中国社会和社会生活的几乎所有领域。因此,医改的成败与否,除了有赖于医改制度本身的设计和执行,也有赖于医改制度以外其他制度体系的健全和配套。医改最终影响的是未来一个甚至几个世纪中国人的生命质量生存质量以及社会走向。医改关乎民族气运。

求解“看病难、看病贵”

医改的最大初衷是为攻克患者“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社会难题,即解决医疗卫生服务的供需矛盾,减少公众医疗消费的经济负担。所谓看病难,主要(而非全部)内在症结是医疗资源分布布局和配置结构不合理;所谓看病贵,主要(而非全部)内在症结是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不能有效消除医疗机构(包括医疗机构内部科室、医生个人)的逐利动机和逐利条件以及基本医疗保障不足。

医改是一场已经进行了12年的持久战。从刻意回避医疗市场的商业属性,到正视并按照分类设置、分类管理、分配配置资源的原则将医疗服务者划分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营利性医疗机构,再到进一步明确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原则,明确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与公立医院共同发展的方向。这正是多年来医改的渐进式轨迹。

在这一渐进式的探索和改革中,政府正在描绘和构建一个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公立医院、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以非公立医院以及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在宏观调控下采用市场手段配置医疗资源、立体、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市场体系—其核心在于优化医疗资源的分布布局和配置结构,增加医疗服务的有效供给。

撬动医疗产业结构调整的杠杆

提到增加医疗服务(特别是基本医疗服务)的有效供给,永远绕不开一个话题—钱。这一话题使我们不得不将目光从医改内部抽出来,而投向两个钱袋子—财政、非财政(民间、外资)。

中国是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相对于国民需要,财政可支配资源永远有限,而民生产业又一直受社会资本(包括外资)的青睐。在这样的格局下,财政对医疗产业的结构调整发挥杠杆作用的空间很大。财政资源进退的选择只能围绕一个核心—巩固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对公共卫生、基本医疗,财政只能也必须选择持续投入,除投入到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外,在医疗服务体系中主要是增加对公立医院,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包括直接拨付事业经费和专项资金,也包括财政购买基本医疗服务),以提升医疗机构的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从财政资源运用的总体效益运筹层面出发,财政资金必须从可以由市场配置资源的领域退出,由市场配置、吸纳资金用以增加医疗服务的有效供给,于是政府在医改制度设计时毫无悬念地安排了一个题目—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在这个题目下,社会资本(包括外资)准入空间有两个—举办医疗机构(特别是非营利医疗机构)、参与公立医院改革。

外部配套制度体系欠协调已成为资本藩篱

允许和鼓励社会资本办医,是中国政府的明智之举,既是政府在医改命题上务实态度的集中体现,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然而在目前的实际操作中,仍有一些外部配套制度体系存在制度建设滞后或者欠缺协调的情况,使得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时踯躅不前。例子很多:

其一,民办非企业单位产权制度存在真空。政府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医疗机构,但规定一旦民间资本选择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无特殊原因不得将非营利医疗机构转变为营利性医疗机构。这显然与社会资本的天然逐利性存在冲突,虽给社会资本进入医疗产业造成不小的障碍,但有其合理性,毕竟政府已经给了社会资本自由选择进入营利性领域还是非营利性领域的机会,毕竟非营利医疗机构享受免征企业所得税的待遇。如不设这样一条单行道,就可能使得社会资本滥用免税这一公共财政资源,有违公平正义。

然而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产权问题,却是有必要厘清的大问题。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依照现行法规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需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现行法规既不承认,也不否认民办非企业单位存在“产权”概念,而在实务操作中,民政部门通常并不承认民办非企业单位存在产权这一物权法客体,甚至普遍的共识是社会资本举办的非营利医疗机构是视同为个人或非国有经济组织向社会捐建的医院,即否认财产权,承认身份权。这一认知,有违《物权法》精神和国务院关于“谁投资、谁收益”的引导民间投资原则。这一认知和相关行政实践在实际操作中引发了一系列不利后果:首先就是使民间资本面对“捐建”望而却步;其次,使得民办非营利医疗机构无法进行产权流转,社会资本甚至国资在民办非营利医疗事业中无法实现资源流动和退出,从而最终影响医疗资源有效配置和有序流动;再次,使得举办者对其举办医疗机构的管理运营权无所依凭,缺乏有效保护;最后,影响和限制了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选项(即公立医院产权向社会资本或本院职工出让),或者造成改革不彻底。这些问题最终均无一例外地与医改总体目标(特别是增加医疗服务供给这一目标)相抵触。

产权问题是制约非营利医疗机构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目前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虽然总数不小,但是做大的不多,并不完全因为缺乏资金或医疗技术资源,更大程度是因为外部配套政策不协调而挤出资本。巩固公益性与赋予公益组织产权并不矛盾。作为与民办非企业单位性质同为非营利经济组织的事业单位就存在国有产权这一物权法客体。

nlc202309022241

作者认为,无论从物权法或者到非营利组织法角度,都有必要通过完善立法,澄清、承认并保护民办非企业单位产权,只有既保障公益组织的法人财产权,又保护公益组织出资人权益,才能确保公益事业的社会化长期持续投入。

其二,事业单位所有制结构的法律体系存在缺陷。目前许多公立医院,特别是国有企业职工医院需要转变运行模式,优化医疗资产配置(甚至盘活医疗资产),面临改革。改革选项之一是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而产权制度改革的选项之一,是在国资不完全退出、甚至国资继续拥有控制权的情形下引入社会资本,于是势必形成“混合所有制”的多元化产权格局。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等现行法规既未明确允许、亦未禁止事业单位产权中存在非国有成分。

在行政实践中,虽然不乏混合所有制事业单位甚至非国有控股事业单位保留事业单位主体登记的情况,但是绝大多数事业单位登记管理部门,不受理事业单位非国有出资人的举办人登记或变更登记。这直接制约了事业单位以存量产权转让方式,或增量产权融资方式实施改革,同时也将影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推进。因为只依靠转企改制这一条途径,显然是不够的,转企改制途径无法满足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发展需要,同时转企改制由于与巩固公益性的政策目标不完全匹配因而并不应成为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模式。既然国有企业允许通过合资引入社会资本,没有理由不允许事业单位接纳或引入社会资本共同举办和发展公益事业。作者认为,事业单位登记方面的后续立法应适时做出必要的完善。

其三,对营利性医疗机构不动产的物权保护不健全。根据《物权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土地使用人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在出让年期内有权将国有土地以转让、交换、作价出资、出租、抵押等方式处置。营利性医疗机构从经济性质和民事主体类型上属于企业,其宗旨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其资产性质应界定为经营性资产。但在实践中,一些法制主管部门和房地产主管部门不恰当地扩大了《担保法》关于“公益设施不得设定担保”规定的适用范围,引致营利性医疗机构经出让取得的营利性土地及地上建筑物无法办理抵押登记,从而严重限制了其资产杠杆融资的能力,制约了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特别是使企业依据《物权法》享有的物权的完整性丧失了保护。

资本进入医疗,路在何方

仅以上述三点即不难对社会资本办医的现状做出这样一个概括:首先,社会资本可以选择投资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包括参与公立医院改革)或者营利性医疗机构;其次,如果选择举办非营利医疗机构,其并不拥有医疗机构产权;如果选择参与对公立医院投资,其产权可能不受公示性保护;如果选择举办营利医疗机构,其不动产物权的完整性可能得不到有关监管机关的积极保护。如果这种配套政策格局持续延续,很自然地会导向一种趋势,即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包括外资)选择投资举办营利性医疗机构,而且不会做大量的医疗卫生固定资产投资,只保持轻资产运营模式,所需的医疗设施和设备将通过向医疗资产经营公司或医疗资产租赁公司承租使用。营利性医疗机构最有可能选择的业务方向,将是面向高收入阶层的高端全科医疗服务或者市场商业需求旺盛的专科医疗(例如:口腔、美容、生殖医疗、妇产等)。

这显然对医疗产业结构调整,提升民营医院整体质量、培育民营医院市场竞争力不利。如果前述情况成为现实,意味着政府真正期待的大量社会资本和外资投资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局面可能很难在短期内出现,公益性医疗服务供给不足的情况仍难以缓解,并仍将继续指望政府的财政独家投入,“多元化办医格局”将成为营利过剩、公益短缺的跛脚型多元化办医,形成新的结构失衡。

上述问题的解决除了持续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体系以外,也许可以另辟蹊径。首先是大力发展中国慈善事业,由政府和公众信任的慈善组织管好、用好慈善资产,并增加慈善组织的透明度,鼓励慈善组织举办一些纯粹追求公益性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非营利医疗机构。政府应当大力扶植这类医疗机构,甚至今后可以将一些优质医疗资源(或至少是公立医院改革时)以托管、出让等方式优先考虑吸纳社会慈善组织管理、运营或举办;同时,政府应当组建或指定专门机构代表公众加强对这些慈善性医疗机构的资产配置、收支、收费标准等的监管。这就要求中国具有完善的慈善组织、慈善活动、慈善资产管理法律环境,而目前中国的慈善组织立法几乎仍是真空地带。除对医疗事业的积极作用外,慈善事业发展对改善收入分配机制,建立和谐社会关系无疑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让资本和医疗产业的盛宴早早开席

对于资本而言,医疗健康产业作为最重要的民生产业之一,无疑是一块巨大、诱人的蛋糕,而受限于外部配套政策体系的欠协调,这只蛋糕目前却只能引来饕餮客水泄不通的围观,虽然也不乏有实力、有智慧的食客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雄厚资源先下了刀叉,但又是那么的小心翼翼、浅尝辄止。当然也有鲁莽的食客,不计后果地先下手为强。更多数的食客,至今不知如何下嘴。何妨再澄清和优化一些必要的外部政策体系,让医改这场资本和产业的盛宴,早早开席,宾主尽欢呢?

医改现状 篇4

关键词:新医改,社区护理管理,现状,分析

在目前的护理服务中, 社区护理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 是适应新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发展的需要, 社区护理服务的好与坏, 直接关系到整个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 所以, 在新的医疗环境下, 对社区护理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区护理人员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社区护理概况

对于社区护理的含义, 每个国家有着不同的认识, 在美国, 社区护理被认为是将护理学及公共卫生学理论相结合, 以维护和促进社区人群全方位健康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突出特点主要为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中心, 面向整个社区人群, 社区护士保持高度的自主性的同时积极与其他相关人员密切合作[1]。

社区卫生服务的特性和社区护理管理特点

1997年《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规定, 在我国, 卫生事业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 政府必须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福利待遇, 赋予了社区卫生服务具有便利性 (即服务的可及性、综合性及社区卫生服务的负责性) 和公益性、福利性的特性[2]。

1999年, 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讨论并制订的《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 明确提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并首次提出了社区卫生服务要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 提供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3]。面对社区和家庭是社区护理管理最突出的特点, 社区护理管理是专业性极强的全科工作[4]。

社区护理管理现状

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1) 现有卫生服务模式不能满足需求:我国城乡二元化的特点使全国80%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 并且在这些卫生资源中, 又有80%的资源集中在几个较大的医院, 这就使得整个医疗环境中卫生资源的配置极不合理, 无法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加强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资金投入, 合理分配社区卫生资源, 外部的政策支持是必须的[5]。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深入, 政府开始逐步重视, 加大对社区的投入, 如上海打造“1560”就医圈、建立区域性医疗卫生联合体等。 (2) 人口老龄化: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 我国≥6岁人口占总人口13.26%, 其中≥65岁人口占总人口8.87%, 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4亿, 占总人口的25%。据统计, 老年人作为弱势群体, ≥60岁的老年人每2周患病率和慢性病患病率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和4.2倍, 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高其患病率也随之大大提高。必须重视加强社区建设, 使老年人在社区中得到方便的医疗、保健咨询服务[6]。 (3) 外来流动人口导入: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外来流动人口涌入本地。而在卫生保健方面, 卫生资源依旧按照本地户籍人口设立, 外来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使政府及相关部门始料未及, 无法满足他们基本的卫生服务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人才短缺、知识结构不足: (1) 社区护理人员的职称配置欠合理:在我国, 以前社区护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导致其发展缓慢, 虽然在最近几年, 国家和人们都逐渐意识到了社区护理的重要性, 其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但与欧美国家相比, 还有着很大的距离[7];与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初、中、高职称比例1∶3∶1相差甚远。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的专业技术资格以初级为主, 占3/4以上, 社区卫生人员中注册护士的专业技术资格水平整体较低, 势必影响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8]。 (2) 缺乏专业社区护理教育:社区护理是一项服务范围较广的工作, 社区护士需具有较全面的护理知识和人文知识。由于社区护士大多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社区护理培训, 难以适应社区护理的素质要求[9]。这些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区护理服务在促进健康、预防疾病、保持健康各环节中功能的发挥。社区护士的公共卫生护理能力和各项基本专科技能应作为社区护士专业能力培养的重点[10]。鉴于目前存在的这些不足, 对社区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显得很有必要[11]。

管理制度及评价体系不完善:一个医院好的护理管理, 不仅可以增加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 还为医院的发展作出举足轻重的作用[12]。缺乏一套适用于社区护理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 未从根本上改变社区护理工作的从属地位, 对于社区护理持续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制约了社区护士职能与“六位一体”角色作用的发挥。

工作内容局限, 社会支持度低: (1) 工作实际与社区卫生服务内容不符:社区护理人员作为护理循环的实施者、教育者和联络者, 作用尤为重要[13]。2008年上海一项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服务需求调查中显示, 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服务的需求主要为疾病护理和健康促进[14]。可见, 我国社区护士现阶段的角色仍以二级预防的角色为主, 工作内容较局限, 这与社区卫生“六位一体”服务内容相差甚远[15]。 (2) 医护团队自我和谐程度欠佳:社区卫生服务是整个医疗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直接面对着社区的广大群众, 这就要求社区工作者必须具有良好的医学理论知识以及实践能力, 并且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16]。有研究发现, 在社区的医疗工作者中, 社区医护团队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得分与工作紧张程度呈正比, 这表明工作精神越紧张, 社区医护人员自我与经验的期望越不合理, 很大程度决定了医护团队自我和谐程度。其精神紧张程度主要与两个因素相关:一是工作服务量, 二是社会的医疗环境[17]。在目前的医疗环境中, 普遍存在着重医轻护的观念, 这就导致培训的过程中, 对医师的培训相对较多, 而对于护士的专科培训则相对较少, 使得护士得不到及时的新知识、新业务的学习, 造成医护之间配合不协调, 从而严重影响社区护理服务质量[18]。

对策

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社区护理管理体系:上海在2009年医改实施方案中提出, 整合医疗资源, 构建区域性医疗卫生联合体。社区护理可顺应新医改发展潮流, 利用社区卫生中心与上级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关系, 借鉴医院护理管理相关制度, 结合社区实际, 持续改进社区护理管理中的不足。同时还可将居民对护理工作的不同需求进行连续性整合, 使护理专业技能多元化, 护理各项资源共享[19]。

加强知识培训, 打好社区护理质量基础:与全科医疗相适应的社区护理服务模式对社区护士的工作范围提出了较高要求, 应将提升社区护士的公共卫生护理能力和各项基本专科技能应作为专业能力培养的重点, 采取短期全科护士知识技能培训班;定期至二、三级医院进修新知识、新业务;加快在职社区护理人员学历教育步伐, 加强与国外交流合作, 鼓励多方参与, 利用多种卫生教育资源等[20], 提升社区护理质量。

借鉴先进经验, 拓展社区护理服务内涵:上海人口高龄化趋势明显, 对老年保健、护理的需求日益增大, 且目前仍以家庭养老作为主要养老方式, 机构集中养老服务相对落后[21]。由于目前社区开展医疗护理项目的能力远远不够, 建议借鉴国外的经验, 培训更多的合格护士成为高级资深护士, 在社区开展更多的医疗服务项目, 既可满足居民的需求, 又可缓解全科医师紧缺问题[22]。

强化绩效管理, 提升组织绩效服务:护理管理者作为护理团队的指挥和引导者, 不仅可以通过绩效管理激励护士最大限度地贡献个人绩效, 为提高组织绩效服务;还须通过绩效管理手段, 帮助并引导护士明确职业发展路径, 稳定护理队伍[23]。建立健全的社区护理质量管理及绩效考评制度, 制定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将管理的动力原则 (精神动力、信息动力、物资动力) 应用到社区护士的绩效考核中, 以提高社区护理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24]。而且, 绩效差异的比较, 可促进社区护士自觉地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 不断地完善自己, 帮助社区护理管理者建立良好的护理团队[25]。

探索社区规培, 培养社区专业人才:社区护理正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 政府应加强政策宣传, 整合资源, 培养人才, 规范服务, 全面推动社区护理工作更快更好发展[26]。社区护理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护士的素质直接影响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27]。有研究显示, 对社区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后, 其理论知识、技能操作考核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浙江省在探索社区护理规范化培训的过程中指出, 需建立社区护理规范化管理制度、准入标准、质量标准、操作规程等, 完善社区护理管理规范[28]。也有研究者建议在医科大学建立与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类似的社区护士培训基地, 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队伍[29]。

社区网络信息化, 搭建有利硬件平台:卫生信息化建设是上海医改的重点, 所以在社区医疗服务中, 必须建立相应的信息化基础建设, 以适应发展的需要。而在社区医疗服务中, 由于人员相对短缺以及经济的压力, 使得寻找或设计一种既能准确客观地反映社区护理工作量, 又实用方便的测量方法, 对于帮助政府决策人力配置、资源分布, 人员调配等有着重要意义[30]。社区护理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和工作流程重组的双向动力作用, 建立一个集约化、科学化的社区护理工作模式。

服务对象全面化, 探索人群需求:社区护理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疾病患者及病后康复者, 它面向整个人群;同时营养学、食品卫生学、运动学也将在社区护理领域得到广泛的运用, 真正做到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于一体。

医改现状 篇5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县人民政府

根据市医改办关于报送医改典型经验材料的通知(**医改办发[2011]22号)文件要求,现将**县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县位于**北部,**市南部,是连接陕、晋、宁、蒙四省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全县总土地面积1853平方公里,辖5乡11镇、个社区居委,总人口35.8万人。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财政收入 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10元,是典型的国家级贫困县。全县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30个(县级个,乡镇卫生院个),全系统有在职职工867人(其中县级533人,乡级334人),在职职工卫生技术人员783人(高级33人,中级167人,初级583人)。私立医院3所,诊所29所,规范化村卫生室508所。

二、国家、省市医改政策落实情况

医改工作开展三年来,我县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国发[2009]12号)》 省、市《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卫生部关于公立医院改

-1-

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的总体要求,我县在加大医改宣传力度、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保障医药卫生体系规范有效运转和公立医院改革等方面下大功夫,确保了全县医改各项目标任务顺利推进。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一、2009年10月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和正县级调研员任副组长,县发改局、卫生局、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要领导任副组长,县药监局等16家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医改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县发改局设立办公室,由正县级调研员**担任办公室主任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二、为顺利推进全县医改工作,分别从县发改局抽调一名工作人员、县卫生局抽调2名工作人员充实到县医改办,负责研究国家、省市医改相关政策,督促、指导、协调全县医改工作。

三、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安排足额的医改工作经费,确保了全县医改工作顺利推进。

四、及时拨付中央、省、市下达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补助资金,为全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二)认真研究,制定方案。

一、县委、政府、医改办多次研究全县医改工作。随着医改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县政府出台了《**县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县公立医院重点改革实施方案》。今年7月19日,全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之后,我县召开

-2-

专门会议,专题听取和研究了全县的医改工作情况和存在问题,就贯彻落实全国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进行了安排部署。同时,县医改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专题研究并安排部署我县医改各项工作。

二、在认真学习领会医改相关精神的基础上,组织发改、卫生、财政、人事等部门深入县医院、中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面的重点工作进行了抽查调研,为全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注入强大的动力。

(三)分解责任,确保落实。

一、认真对照市政府与县政府签订的目标责任书考核内容进行具体分解,并按照全县三年实施方案与各乡镇、各有关部门签订了《**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主要工作任务目标责任书》。

二、为确保责任书明确的目标责任落到实处,县政府组织两个调研组,对各乡镇及县级医改成员单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进行了考核调研,对乡镇和部门存在的问题督促进行限期整改,并要求各乡镇党委政府在党代会、人代会期间召开培训会,营造全县医改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并按照市医改办要求按时、按质上报了医改工作进展情况和医改相关信息情况。

三、2011年目标责任书完成情况

根据《**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1主要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计划》要求,市人民政府与我县签订的《**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1主要工作任务目标责任书》的责任目标任务已全面完成。

(一)进一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

-3-

截止目前我县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7%以上。新农合筹资标准统一提高到每人300元,参合人数27.8942万人,参合率达到93.89%。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助省级财政到位资金213万元,开展综合改革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20个,基本药物实际销售价格下降3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项目完工5个,累计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人员全科医生转岗培训18人次。新农合实现统筹区域内费用即时结算(或结报)27个,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达到47.22%。

(二)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在去年乡镇卫生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基础上,今年,3月份以来将符合标准并配电脑、打印机的126所村卫生室确定为我县新农合门诊统筹定点村卫生室。使用了国家基本药品,药品销售加成率为15%。6月份门诊统筹定点村卫生室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9月份根据省市规定全县所有村卫生室药品实行了零差率销售,组织配送公司与20所乡镇卫生院签订了乡村两级的三统一配送合同,签订率100%。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平均药品配备420余种,700多品规,基本药物平均配备386种,1-11月份20所乡镇卫生院采购药品301万元,258所村卫生室采购药品147.5万元,配送覆盖率达100%,配送率87%,平均配送时间3天,基本药物使用率90%以上,药品价格下降30%左右。利用华医网远程教育对医务人员进行基本药物制度相关政策和《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处方集》相关知识培训,共培训663人,采取多种形式

-4-

加大国家基本药物的宣传力度,改变群众和医务人员用药习惯,国家基本药品使用率90%以上。

(三)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卫生基础建设涉及面广、量大、任务重。我们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作作为卫生工作的核心来抓,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全力以赴实施好项目工程。一是县医院综合楼建设基本完工,力争2012年投入使用。二是乡镇卫生院建设,08年以来,分批次对全县20个乡镇卫生院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了卫生院的硬件服务能力,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三是全力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卫生局制定了《**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办法(试行)》和《**县公共卫生工作责任追究办法(实行)》,严格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服务标准、操作规范和考核办法,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四是继续实施县级医疗卫生单位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项目工作,选派了县级医疗卫生单位7名技术骨干到乡镇卫生院支援,15名乡镇卫生院医技人员到县级医疗单位进修学习,开展双向互补培养,培训了13个项目,收到良好成效。五是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为县医院、中医院招聘临床本科毕业生12名。继续加强卫生技术培训工作。继续教育1075人,县级业务骨干培训9人,腰腿痛、睡眠障碍培训17人,乡镇卫生院院长管理培训20人,全科医生培训18人。培训乡村341人,参加考试人数339人,考试合格率100%。

(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5-

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287058份,建档率95.4%,规范化电子档案150752份,电子档案建档率达50.1%。老年人管理26780人,65岁老年人健康体检21359人,体检率79.76%(正在体检中)。慢性病患者登记22622人,规范管理21828人(其中高血压规范管理16703人、糖尿病规范管理5125人)。孕产妇健康服务管理3941人,系统管理率94.94%。0-6月儿童健康服务管理19161人,管理率91.65%。认真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适龄儿童“疫苗”接种率分别为:卡介苗97.4%,糖丸99.73%,百白破99.71%,乙肝99.9%(首针接种及时率95.34%),麻风99.7%,麻腮风99.85%,乙脑99.05%,流脑99.77%,甲肝99.63%,网络直报率达100%。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发放各种健康教育宣传手册、宣传单、宣传画、健康教育处方等36.8万余份。完成了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补种第三轮接种9234人,接种率96.2%。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补助项目救助孕产妇3237人,发放救助经费222.67万元,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9.81%。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发放叶酸22035瓶,4075名妇女孕前和孕早期服用叶酸,叶酸服用90%,依从率84%。农村妇女宫颈癌普查项目检查妇女16120人,确诊宫颈癌5例,查出各类妇科疾病5069例。农村改厕工作稳步推进,先后组织召开了**县重大公共卫生农村改厕项目启动会和技术培训会,培训农村改厕技术人员40多人,发放改厕宣传画1000多份,完成改厕任务2300座。

(五)推进县镇一体化改革

-6-

遵循“三统一、三不变”的原则,县卫生局统一安排,县医院对崔家湾中心卫生院实行“一体化”管理。既人员、财务资产、医疗业务归并县医院统一管理,实现县乡医疗机构资源、信息、技术共享,促进双向转诊,方便群众就医,减轻就医负担。

(六)稳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

今年,市政府将我县列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我县根据中省市《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卫生部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一是县政府成立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及县镇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县领导担任,卫生、发改、财政、人事、监察等部门为成员,统筹协调、指导我县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二是结合我县实际,开展了公立医院改革基础性调研工作,对县医院、中医院两所医院基本药物使用、业务收支、财务状况、人员编制、财政投入、资产负债、服务价格、运行成本等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分析测算,为全面改革提供详实的科学依据;三是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综合分析,确定了切合我县实际,能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效提升公立医院公益性质的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的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发展的新路子。明确我县公立医院改革将围绕“三个一”,体现“双兼顾”,达到“三提升”的总体思路进行(即323思路)。“三个一”即一补一降一注重,一补是增加财政对县级公立医院的补助,一降是

-7-

降低药品加成销售,一注重是增强医院活力的激发;“双兼顾”即一是兼顾县财政的承担能力,二是兼顾减轻群众看病负担;“三提升”即提升对公立医院的综合管理能力,提升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公立医院对群众的服务覆盖面。县医院、中医院在编人员工资由县财政以80%预算安排。实行基本药物制度,药品加成率控制在15%以内,并逐步向零差率销售过渡。9月底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方案批复后,县政府印发了《**县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实施方案》,围绕《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研究制定了《**县县级公立医院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领导班子考核暂行办法》、《**县县级公立医院人事改革指导意见》、《**县县级公立医院实施绩效考核指导意见》等规范文件。并根据《**县卫生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工作实施方案》,完成了县级医院全员聘用,签订了聘用合同,颁发了聘书,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按需设岗,按岗聘人,实行绩效工作考核机制,拉开分配档次,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四是按照“三统一、三不变”的原则,制定了《**县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积极探索推行县镇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工作,确定崔家湾镇中心卫生院为县镇卫生一体化改革试点乡镇卫生院,由县医院进行托管,县医院为崔家湾镇中心卫生院援助B超机一台、血球分析仪一台、标准病床20张、椅子40张,并多次派专业人员对崔家湾镇中心卫生院原有仪器进行维护,下派医疗技术人员5人,上派进修人

-8-

员3人,托管两个月以来接诊门诊患者520人次,住院40人次,业务收入3.2万元,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提高。

(七)清理化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卫生厅关于清理化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意见的通知》(陕政办发„2011‟93号)精神,全面做好我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遗留债务清理化解工作,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新的运行机制 和持续健康发展,结合我县实际,我县制定了《关于清理化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的实施方案》。按照“制止新债、锁定旧债、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总体要求,我办于12月同审计、财政、卫生、监察等部门对上报的基层债务数据进行审核和登记备案。争取用2年的时间全部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化解任务。

四、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县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已经全面启动,但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情况复杂、任务艰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较大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卫生基础设施滞后,服务设施不配套,服务功能不完善。虽然近年来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卫生基础设施得到一定的改善,但农村卫生工作基础仍然薄弱,房屋、设备、人才、技术还不配套,服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健康保障水平较低。

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应急机制仍不健全。艾滋病、-9-

结核病、不明原因猝死等重大传染性疾病和地方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三、是城乡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优势资源相对向上集中,农村公共资源不足,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技术人员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下步工作打算

在今后一段时期,我县将按照“落实医改任务,提高服务水平,改进医德医风,增进人民健康”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省、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项重点工作实施方案,吃透医改精神、明确医改任务、理清医改思路,进一步加强调研,科学合理制定我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并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县人民政府将进一步加强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督促医改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强大合力。认真落实国家新医改方案提出的各项卫生投入政策,调整支出结构,转变投入机制,切实保障改革所需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医改各项重点工作顺利推进,真正实现医疗服务均等化。

(二)继续加强宣传引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制定分步骤、分阶段的宣传方案;采取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方式,广泛宣传医疗改革的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解答群众关心的问题,逐步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氛围,使改革深入基层、深入人心;及时总结、宣传改革经验,为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和舆论环境。

(三)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巩固

-10-

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和医保基金管理水平。不断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在确保公立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全省统一集中招标网上采购和统一配送的基础上,引导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逐步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

(四)健全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注重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培养和锻炼,加强县医院、妇幼保健院、卫生监督所、疾控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项目建设及配置所需的设备设施,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

(五)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和完善公立医院工资改革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深入开展对口支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健全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县级医院服务能力。

(六)巩固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落实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免疫规划、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等工作按计划扎实推进,不断加强完善医疗保健和卫生防预工作,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虽然我县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进展顺利,但离上级的要求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今后我们将针对医药卫生

-11-

体制改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并认真贯彻落实,确保领导到位、人员到位、投入到位、整改到位、督促到位,促进全县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努力解决群众“看好病”的问题,为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0一一年十二月十六日

12-

医改现状 篇6

近年来, 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对医疗服务的要求日益提高。在一定程度上, 医疗服务的综合水平已经成为衡量社会发展因素的重要指标。进入21世纪以来, 血栓、肿瘤等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人均医疗费用也在不断提高, 药品收入在医院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大。“看病贵”、“开药贵”等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医疗服务机构与患者之间的冲突也在加剧。面对这种复杂严峻的社会发展形势, 公立医院应该及时转变经营和管理理念, 积极控制药品耗材费用, 让新医改惠及更多患者。

医药体制改革方案的提出, 为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医改明确指出, 现有公立医院改革的总体思路为变革现有的管理体制、运营模式以及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公共医疗服务体系;努力减轻人民群众的医疗费用, 维护公立医疗卫生单位的社会性和公益性。从新医改的改革思路中, 可以明显看出,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目的是改变公立医院现有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 降低医疗服务成本, 努力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新医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降低人民群众的医疗负担。简单的说, 新医改的直接目的就是控制费用。

在新医改的背景下, 公立医院的费用控制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即在保证高水平医疗服务和医院职工合理待遇的基础上, 努力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这也就是说, 在减低患者医疗费用的同时既不能降低服务水平, 也不能损害医院职工的合理利益。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之下, 加强公立医院药品耗材费用的控制是唯一的解决措施。

二、公立医院药品耗材费用控制现状

(一) 公立医院药品费用所占比例过高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 我国三级医院药品费用在医疗总费用的比例不宜超过40%, 二级医院的药品费用在总费用中所占的比例不宜超过45%。但在公立医院的经营过程中, 患者实际所花费的药品费用都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控制标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长久以来不合理的医疗定价造成了我国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的局面。其次药品流通环节的层层加价造成药品费用虚高, 再者药品回扣等灰色利益链条的客观存在造成部分“药品大处方”的现象。由于原因复杂, 即使现在药品差价正在逐步取消, 但药占比过高的现象仍难以根治。因此, 公立医院药品耗材费用控制的相关工作中, 降低药品价格、降低药品费用在总费用的比例是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二) 医疗设备耗材费用逐年增加

近年来,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临床诊疗和检测设备也在不断发展。越来越多操作简便、功能强大、结果精确的诊疗和检测设备应用到临床诊疗中, 磁核共振、螺旋CT、PETCT等。这些新型的医疗设备广泛使用可以有效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造福于更多的患者。从医生层面讲, 高端的设备有效降低了医疗风险, 提高诊疗效率。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采购高新诊疗设备, 但是, 这些高新医疗设备采购费用太高, 日常使用和维护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高昂的医疗设备采购费用和维修保养费用, 势必会转移到患者身上, 客观上推高了医疗费用。因此, 设备耗材费用在公立医院的经营成本中长期居高不下。

(三) 公立医院管理者忽视费用控制工作

公立医院的高层管理者多是行医出身, 在临床诊疗方面经验丰富, 但是在财务管理方面经验不足。公立医院高层管理者的工作重点多是临床实验或课题攻关, 很少思考医院的发展前景和经营策略。因此, 高层医院的管理者对药品耗材费用控制缺乏一个准确而深刻的认识, 没有意识到费用控制在医院发展的重要地位。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和财务审计人才会严重阻碍医院的发展和进步。

(四) 医院自身缺乏控费内在动力

虽然各级监管部门已经开始对每门诊人次费用、每出院人次费用、均次药品费用、百元医疗收入消耗卫生材料费用等指标进行了控制, 但由于没有切实可行的奖惩措施和监管手段, 出现了医院通过在门诊量、出院人次等统计指标上做文章, 通过玩数字游戏来达到控费指标的目的, 而医院自身缺乏控费的真正内在动力。特别是部分地区“总额预付”制度即将推行, 各个公立医院正卯足力气把基础收入做大, 造成了控费工作成为政府层面一厢情愿的事情。

(五) 高值耗材使用量大幅度增长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 各种高值耗材的使用量快速增长, 如骨科植入性材料、介入治疗耗材等, 单价动则上万。同时由于医生倾向于使用价格偏高的进口耗材, 对患者有相应的引导作用。导致材料费用急剧增长。

三、解决路径

(一) 建立完善的药品耗材费用控制体系

公立医院有关人员在采购药品时, 在疗效同等的前提下, 应该优先选择价格较低的药品。在采购高端诊疗设备时应召开表决会议, 充分听取全院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各大科室在采购材料或器械时, 应向财务和审计部门申报, 经有关领导批复后方可下拨采购资金。积极推广医用信息管理系统和电子化管理模式, 建立健全常见疾病和多发疾病的标准化治疗方案和手段, 有效控制患者的治疗费用, 预防和减少过度检查、过度开药等现象的发生。医院有关领导应积极建立医生绩效考核体系, 认真监督医生在临床诊疗中的费用控制情况, 并配合相应的奖惩体制。

(二) 建立严格的高值耗材使用审批制度

在保证医用耗材质量的前提下, 通过招标竞争机制降低采购价格, 中标耗材选用高、中、低三档;各临床科室按医院制定的高、中、低档耗材的使用比例严控高值耗材使用量。严格控制临时急需申请数量, 并对申请人的职称以及是否属于医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所必须等进行了规定, 并且对申请程序进行了严格的设置。设立进口、国产耗材使用比例, 严格控制进口耗材使用。

(三) 推行阳光用药, 开展药品点评制度

医院对药品费用进行实时监测, 对控费不理想的科室提出警示, 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 对费用明显增长过高的药品实行停药或限用措施。加强抗生素使用控制, 对单张处方进行总额控制, 开展药品使用点评制度, 定期抽查一定量的处方进行药品使用情况点评, 对不合理的、超剂量的使用进行通报批评。

四、结语

在新医改的背景下, 公立医院的药品耗材费用控制工作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面对这些问题, 公立医院的有关管理人员应通过建立健全费用控制制度和财务审计制度的方式, 提高费用控制的工作水平, 提高医院的综合管理水平。费用控制在公立医院的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能够有效降低医院的经营成本, 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 从而促进公立医院的长久稳定发展。

摘要:公立医院在社会主义医疗事业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是提供医疗服务的基础性机构。近年来, 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我国开始推行医疗体制改革。在新医改的背景下, 公立医院应及时转变角色, 调整管理运营机制, 合理控制药品耗材费用, 实现公立医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控制医疗费用是这一轮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任务。本文分析了导致当前公立医院药品耗材费用居高不下的原因, 提出政府层面建立监管体系, 医院方面规范材料使用, 严格控制进口高值耗材比例、开展阳光用药活动、加强内部审计监管等措施建议, 有效保证医院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医改,公立医院,费用控制,解决路径

参考文献

[1]隋颖.基于新医改下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目标及实现措施的分析[J].会计师, 2014 (09) .

医改现状 篇7

一、医改背景下医院管理体制的现状

通过对医改背景下医院管理体制的现状进行探究, 我们可以发现,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措施的推行, 我国的医院管理体制的发展已经呈现出了一种日趋完善的发展特点。但是在医疗体制改革的发展过程中, 我国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从计划经济的发展框架之中脱离出来。由于现行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还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这就使得公立医院的院长往往在医院的项目发展、资产处置和资金利用等问题中拥有无限权力, 这种医院院长职责行为缺乏有效监督的管理机制必然会让医院在发展过程中的出现管理效率低下和资产浪费的问题[1]。这些问题的出现会对公立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带来不利的影响。通过对医改背景下医院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 我们认为, 我国的医院, 特别是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 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我国很多医院还存在着产权制度不明晰, 政府管理职能错位的问题。通过对我国公立医院的经营自主权问题进行探究发现, 我国公立医院的产权制度是一种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权制度。我国公立医院的产权分别归属于行政主管部门和一些重要的企事业单位 (一些国有企业的职工医院, 就是产权归属于国有企业的公立医院) , 在医院自身不具有法人产权的情况下, 我国的公立医院已经步入了一种政府产权的发展模式, 这样, 在以政府产权为主的公立医院管理模式下, 我国的卫生行政部门既要对医院管理问题进行关注, 又要对医院的经营问题进行重视, 这就使得我国公立医院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缺乏经营管理自主权和灵活性的问题。在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 医院的这种经营管理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在政府对医院管理问题进行直接干预的情况下, 医院院长与医院党委之间的相互掣肘, 让公立医院出现了多头领导、院内治理结构层次不清, 决策和执行层次不清的问题, 这种问题的出现, 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卫生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问题的产生, 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2]。

第二, 医院管理队伍非职业化问题的出现, 也是医院管理体制问题的一种表现。所谓的医院管理队伍非职业化问题, 主要指的是公立医院管理人员队伍中缺乏管理专业人才, 缺乏专职从事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与医院管理人员选拔制度的调整有着一定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 医院管理人员选拔制度的调整, 让“以官员标准为衡量依据”的传统医院管理人员选拔方式被临床技术骨干晋升机制所取代, 虽然这一医院管理人员的选拔制度对医院临床医师工作积极性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由于医院对这些技术骨干或学科带头人缺乏管理方面的专门培训, 这就使得这些由技术骨干提拔而来的医院管理人员, 在日常工作中往往会采取注重医疗服务, 轻视经营管理的方式, 这就会让医院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

除此以外, 医院融资渠道单一的问题, 也会对医院管理体制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通过对医院的融资机制进行探究, 我们可以发现, 我国公立医院主要采用的是以政府财政补助, 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差价收入为核心的内部融资机制。在医用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背景下, 面对着医院内部融资机制不能补偿成本消耗的问题, 政府采取的允许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以副补主”的政策, 助长了医疗行业收取红包回扣的不正之风, 也使得大处方、高价药和重复检查问题成为了人民群众广泛诟病的问题[3]。

二、医改背景下医院管理体制的发展对策

通过前文的论述, 我们可以发现, 在医改背景下的医院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 我们应该首先从医院的管理体制人事制度等方面入手, 对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在医院管理体制改革方面, 我们可以通过构建管办分开体制、医药分开机制、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和设立便民惠民机制等方面入手, 对医院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针对现行公立医院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医院多头管理的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组建医院管理委员会的方式, 对医院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在医院管理委员会组建以后, 我们可以让医院的上级分管领导担任主任, 让医院的办公室、设备科、财务科、总务科、医务科和儿科、妇产科、心血管科等各个医疗科室的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方式, 对医院管理委员会的干部体系进行构建, 这就可以通过对医院事务进行集中管理的方式, 让医院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有效发挥自身的宏观管理职能[4]。在医院管理委员会组建以后, 医院管理委员会要通过对医院管理办法和管理评价制度进行完善的方式, 对医院的收支情况、国有资产保存情况、患者投诉情况、治疗费用和药品费用的控制情况等问题进行有效管理。第二, 为了对以药养医的医院发展模式进行转变, 我们可以通过对医院非基本药物的使用比例、药品集中采购和药房零库存等方式的应用, 让医院构建一种以医药分开为代表的管理体制。第三, 在医院管理体制发展过程中, 我们还需要对各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信息、医疗服务价格、药品价格、收费项目进行公示。除此以外, 在对医院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过程中, 政府机关也要对自身的职责进行一定的转变:政府部门在对医院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对于一些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的, 已经不适合市场经济运营模式的管理权力进行放弃。公立医院的权利和市场权利, 政府要及时归还给市场和医院。也就是说,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不得将公立医院在市场经济中应该具有的经营权和管理权进行截留。

在对医院的人力资源体制进行改革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通过全员聘用制、解聘制度和待聘制度的应用, 对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进行调整[5]。例如, 在全员聘用制的应用过程中, 对于改制前的在编人员, 我们可以采用在编人员制度不变的方式, 即对医院现在的院长和各级领导, 我们还保持先前的职称级别, 对于新进人员, 我们要通过由医院管理委员会提名, 在报请上级部门人事处批准以后, 由管理委员会进行聘任的方式, 构建一种新型的管理人才选拔方式。其中, 院长和副院长两个职位的任期可以设置年限, 任职期满后经过考核, 考核合格的人员可以继续担任院长 (副院长) 职务, 对于医院中层的管理人员, 我们可以采用竞聘上岗的方式, 对于工作期间出现重大医疗事故问题和医德医风问题的管理人员, 我们可以采用解聘制度对管理人员进行撤换。在医院补偿机制问题方面, 我们可以通过合理调整医药价格、加大政府投入的方式, 对医院经费不足的问题进行解决, 这就要求政府在对医院进行监管的过程中, 要对医院的大型设备购置问题, 重点学科发展等问题进行重点关注, 对于传染病医院、职业病防治院、精神病院、妇产医院和儿童医院等专门性的医院, 政府在政策方面还要进行一定的政策倾斜[6]。

三、结论

我国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是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机制, 医疗服务的福利性特征和公益性特征, 让我国公立医院成为了一种具有服务性的社会公益事业, 因此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背景下, 我们只有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和医院的公益性入手, 对公立医院的管理机制进行完善, 才能真正让医院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益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刘凡.深化医改背景下的省级中医院管理模式初探[D].河北医科大学, 2015.

[2]那林格.新医改背景下内蒙古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 2013.

[3]李智磊.我国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 2013.

[4]裴晓娜.县域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2.

[5]张娜.新医改背景下宁夏人民医院企业化管理模式研究[D].宁夏大学, 2014.

医改现状 篇8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启动以来,三盟市高度重视医改工作,积极探索,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秉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积极推进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以公立医院改革、全民医疗保险体系建设、推进社会办医、药品流通领域改革和巩固完善基层综合改革等为重点,加快改革步伐,创新管理方式,统筹协调推进各项改革任务。

(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情况

三盟市所有旗县均开展了旗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各地积极贯彻落实自治区决策部署,因地制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多渠道补偿初步健立。全部取消药品加成政策(蒙药、中药饮片除外)并同步推进医疗价格调整。在经济压力下行普遍增加的情况下,各地加大取消药品加成后的补助力度,将补助资金列入年度预算。二是不断完善药品采购机制。所有旗县级公立医院在自治区药品集中采购平台采购药品。网采率、基本药物使用率均达到或超过自治区指标任务。三是不断健全旗县级公立医院管理体制。三盟市均成立了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理事会),推进旗县级公立医院去行政化,部分地区开始探索执行医院总会计师制度。四是不断完善人事分配制度。对编内、编外人员在岗位设置,收入分配制度、职称评定等方面统筹考虑。对紧缺人才,各地均建立了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五是不断提升医院服务能力与效率。通过加强旗县公立医院基础设施和重点科室建设,提高诊疗质量,旗县域内就诊率均高于上年同期水平。药占比、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也均较上年同期有所降低和缩短。

2015年通辽市被确立为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自治区级试点地区。在破除以药补医方面,科尔沁区第一人民医院、通辽市中医院开始实施药品零差率。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试行)2012版》要求,通辽市开展了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宣传、测算、人员培训工作。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市政府成立了通辽市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强化医院精细化管理,科尔沁区第一人民医院聘用总会计师,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开展全成本核算工作。

(二)全民医保体系建设情况

三盟市基本医保参保(合)率均稳定在95%以上,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要求。城镇居民和新农合医保政府补助均达到380元。全面实施大病保险政策,各地均印发了大病保险实施方案,并且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减轻患者负担。城镇居民和新农合大病保险实际报销比例均高于50%。去年,三地共补助25474人次。逐步扩大城乡医疗救助范围,救助人数逐年上升。民政救助和疾病应急救助顺利开展,三盟市去年民政救助人数40.13万人,疾病应急救助1199人。

(三)发展社会办医情况

三盟市落实鼓励和支持社会办医的政策,资源规划中给社会办医留足发展空间,放宽准入条件,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医疗服务需求。在简化办医审批手续,土地使用、投融资方面给予支持。在定点报销、职称评定、等级评审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截至目前,三盟市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中,非公立医疗机构2487家,其中民营医院90家。呼伦贝尔市简化对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儿童医院、护理院等紧缺型医疗机构的设置和执业等审批手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满洲里市华颐老年病防治院,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融入到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中,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通辽市将一级医疗机构的准入和新农合定点机构审批权限下放到旗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各地积极发挥医疗保险对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的激励约束作用,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此外,三盟市还加大对非公立医疗机构的监管,严禁非公立医疗机构超范围服务,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和医疗欺诈行为。

(四)药品供应保障情况

一是积极开展常用低价药品的议价、采购工作。组织医疗机构遴选常用低价药品配送企业,对常用低价药品开展联合议价工作,形成了统一采购价格。二是基本药物制度得到巩固。各地认真落实自治区政策要求,一律实行零差率销售。截至二季度,三盟市共采购基本药物23531.41万元。三是高值医用耗材顺利开展。将群众反映强烈,手术风险较大,价格相对较高的心脏介入类、起搏器类、电生理类、神经外科类及眼科类等五大类纳入采购范围并在自治区药材平台统一采购。截至二季度,共采购高值医用耗材3735.68万元。四是加强药品监督检查工作。呼伦贝尔市加大对常用低价药品的督导检查,针对部分医疗机构网外采购现象提出整改意见,并限期整改。通辽市按月对全市各级医疗机构药械采购情况进行通报,对采购异常,配送、结算不及时等情况进行调查解决。

(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情况

三盟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持续深化,群众看病难得到一定缓解。一是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按照事业单位标准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工资,并对基本运转给予保障。根河市还对基层医疗机构冬季采暖按照50元/每平方米的标准给予补助。全面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工作,标准化建设率逐年提高,特别是“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各地嘎查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率达到90%以上。各地积极开展“群众满意卫生院建设活动”。二是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开展绩效考核工作,拉大绩效考核工资比例,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差别化的医疗服务,增加基层工作人员收入。科左后旗积极开展“医养一体”家庭病床服务模式,将“家庭病床”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解决农村牧区卧床老年人不能享受合作医疗待遇问题。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实施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免费定向培养医学生、基层医务人员继续教育等工作。各地加大对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投入,积极落实村医各项补助经费,乡村医生收入稳中有升。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各地均实现了人均基本公共卫生补助经费40元标准,大部分地区能够新增5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用于支持乡村医生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新一轮医改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改革的红利得到持续释放。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引起重视。

(一)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步伐滞后

通辽市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尚属起步阶段,改革时间短,配套政策不完善,改革成效尚未充分体现。受制于地方财力影响,财政投入不足,导致改革缺少缓冲期,推动改革压力较大。从人事制度改革来看,仅成立了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深层次的人事、管理等方面改革相对滞后。

(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进展缓慢

三盟市在完善全民医保体系方面建立了稳定可持续的筹资保障水平,大病保险全覆盖让更多患者减轻了就医负担。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来看,在总额控制基础上,各地推进按病种、按人头等多种付费方式并存的复合式付费方式改革。但总体改革缓慢,医疗服务行为的规范性有待提高,医务人员按照临床路径开展诊疗缺乏激励约束机制。

(三)社会办医仍然面临巨大困难

各地都能按照自治区要求,出台鼓励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的政策,但民办医院人才不足,影响长足发展。虽然当前政策允许公立医院医师多点执业,但受制于公立医院规章制度影响,医师流动性较低。此外,民办医院在医保、职称评定、人才引进和科研经费等方面,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难与公立医院享受同等待遇。

(四)药品采购配送不足问题仍然存在

一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配送不及时情况依然存在。三盟市中,除通辽市对配送工作较为满意,其余地区均出现配送积极性不强,配送不到位现象。二是旗县级公立医院低价药品采购议价存在困难。呼伦贝尔市和兴安盟一些旗县反映对低价药品二次议价,出现了拒绝议价和议价不降反升现象。部分药品采购困难,只能通过在大网采购其它功能相似的药品满足基层需求。

(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苏木乡镇卫生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各地政府对其实行在“核定收支”后“保工资、保运转”,因大部分乡镇卫生院的绩效工资差距不大,使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有所下降,与此同时,以前能够开展的业务也出现了逐步萎缩现象。目前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更倾向于积极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所触及的深层次矛盾越来越多、难度也越来越大,医改深水区复杂性集中体现,亟待解决的问题会越来越多,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切实加强统筹协调

各地区、各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医改的整体协调性,统筹推进各项改革工作。加强对各地政策落地实施和拨付资金到位情况的考核。对改革开展科学补偿,避免“一刀切”出现的改与不改都给予补助资金情况,使补助真正发挥使用效益。

(二)提高旗县医院服务能力建设

将旗县外转率较高的薄弱科室作为旗县医院重点建设内容,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口帮扶、远程指导教学等方式加强科室建设。积极开展付费方式改革,规范医疗行为。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逐步加强紧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三)巩固完善基层综合改革

根据地域特殊情况,分类建设苏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对服务人口急剧下降地区的苏木乡镇卫生院,合理核编定岗。不断调动医技人员积极性,避免“大锅饭”现象出现。此外,加大基层人员培训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技术人员下沉基层、服务基层。

(四)做好医改宣传和培训

医改工作已经进入深水区,任何一项政策的实施均需要加大正面舆论宣传。政策的实施既要得到医务人员的理解支持,也要得到百姓的认可。通过合理引导各方预期,营造有利于改革推进的社会氛围。加大政策培训,明确改革任务,不断提升改革者落实政策的能力。

医改现状 篇9

一、当前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招聘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公立医院内部人力资源分配不均

当前我国公立医院内部的人力资源存在着严重的分配不均、不平衡的现象, 很多医院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方式, 运用行政命令对其进行分配与管理, 这使得医院内部的一些压力较低、收入较高的部门人员较多, 竞争压力较大, 而在一些压力较大, 收入较少的部门则人员较少, 招聘困难。另外, 也缺乏对医务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激励手段, 虽然在任何时代对“医德”的要求都应该放在首位, 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运用一定的激励手段能够使得医院的运行收获更佳的效果。另外, 当前医院也出现了发达地区人才较多, 欠发达地区人员匮乏的情况, 我们业内把它戏称为“孔雀东南飞”, 这一现象的出现也恰恰说明了当前医院的人力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十分严重。

2. 缺乏专业的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人员

医院人事部门人员的工作能力决定了医院整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但在现阶段, 我们大部分医院的行政人员都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 也没有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很多医院在招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时都是直接从医院的各个业务部门调用, 尤其是护理部门, 更是当前各大医院人事行政部门人员来源的主要部门。在这种情况下, 虽然人事部门的人员数量问题得到额很大程度的缓解, 但是由于这些人员虽然具备一定的医疗专业知识, 却也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 这让医院的人事部门工作人员只能够处理一般的事务性的工作, 却不能针对医院人力资源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使得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很难科学有效的进行。

3. 信息化手段在医院HR部门运用不当

在发达国家, 大部分医院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都引入了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 建立了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但是在我国的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中, 医院人事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还远远的落后于发达国家,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公立医院的整个行政体制较为僵化, 医院的领导部门缺乏现代意识, 认为医院的建设精力还是应该主要用于医疗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及现代医疗设备的引进, 而作为辅助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并不重要, 因此不愿意加大对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投入。这就从主观上限制了对我们医院人力资源的开发效率, 因此, 在医院的HR部门引入信息技术对医院人力资源工作的建设很有必要。

4. 医院招聘缺乏灵活性与动态规划

当前医院在招聘工作中还是遵循着计划招聘的方式, 由于公立医院是我国医院的主体, 医院作为事业型单位其人员的招聘要严格按照每年事业单位招聘人员的计划与编制来进行。但是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国的医院建设也开始大踏步的发展, 很多新增的床位、新增的部门、新增的专业岗位不断的出现, 而在我国的医院招聘中, 还是按照经验计划来执行, 缺乏灵活性与动态性, 这使得当前医院人才的流入很难满足与医院建设的需要, 这就是现在很多医院建立了新的大楼, 新的诊室, 但是很多部门紧闭, 大楼内部空空如也的关键原因。

二、新医改视角下提升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的对策

随着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的不断推进, 我国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也列上了日程, 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最关键的旧在于通过明确的导向作用而体现出医院的宏观战略目标, 并不断的加强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要提升医院人力资源的管理招聘质量,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 对医院所有人力资源实行精细化管理

目前, 我国医院的人事管理工作普遍效率低下, 缺乏科学细致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因此, 要加强对医院所有人力资源的精细化管理程度,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建立人性化的医院人力资源档案。当前我国医院的工作人员档案都过于死板, 只是记录一些医务工作人员的基本信息, 而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人性化要求极高的工作, 因此可以对医院所有的工作人员建立人性化的医院人力资源档案, 一些兴趣爱好、特殊的个性、特点均可以记录在案。 (2) 分部门分岗位管理。对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要改变当前全院一盘棋的工作管理方式, 实行有特色的分部门分岗位管理方式, 这样就可以针对各部门各岗位的特点不断的细化每位工作人员的管理方案, 让每位医务工作人员感觉到自己被关注, 受重视, 让每位工作人员能在自己合适的岗位上任职、升迁。

2. 结合实际建立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团队

针对当前医院人事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性不强的问题,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人员专业特性, 打造一支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团队: (1) 对人事部门的招聘实行计划外招聘。由于公立医院很多工作岗位都有事业编制, 这虽然可以稳定人才队伍, 但对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来说, 这却很难让医院挤出一个名额去招收与医疗无关的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因此可以将人事部门的招聘与事业编招聘相分离, 大力引进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2) 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一项内部行政工作, 很难从直接的经济效益上体现工作的质量, 这就很难对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进行检验。因此医院应该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通过绩效评价的方式不断对医院人事工作队伍进行检验, 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

3. 建立符合医院实际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 在医院的医疗改革以及人事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尤为重要, 因此必须建立符合医院实际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 这一信息化系统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力资源信息库。通过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库, 将医院的所有信息实现内部联网与数据共享, 每位工作人员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向人事部门反映目前所处的实际情况。 (2) 人才测评系统。以往医务人员的考核主要是通过线下的形式进行, 这种考核与测评组织起来较为复杂, 且成本内耗较高, 而通过信息化的方式便可以简化医院对医务人员的考核与测评, 并且提高测评与考核的效率。 (3) 教育培训系统。医院的教育培训相对于其他的事业单位较多, 种类较为复杂, 因此可以将一些较为简单的教育培训工作放在信息系统中, 简化教育培训所占用的工作时间。

4. 在医院招聘方式上引进外包招聘制度

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愈发明确, 招聘工作也由企业或行业的内部区分开来, 变成了一种独立的工作行业, 因此在医院的招聘工作中也可以引入外包的招聘制度。这是因为随着医院的不断发展扩大, 原有的事业编制招聘已经不能满足医院日益庞大的人才需求, 而在医院现有的招聘体系下, 即使医院打破事业编制的约束, 也很难迅速的提升招聘效率, 因此引入外包的招聘制度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难题, 在外包招聘的过程中, 医院可以将自己的招聘需求、岗位底线提供给招聘服务方, 当外包招聘服务方收到了医院的招聘需求后, 就可以迅速的从人才市场上寻找符合医院招聘条件的人力资源, 从而省去医院直接面向人才市场所需要从事的很多工作, 提升招聘效率。

三、结束语

医院人力资源招聘与管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医疗体制改革背景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的成功与否, 面对当前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建设中的诸多问题, 我们医院政务工作者不应该消极逃避而应该勇于面对, 通过不断的创新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方式, 不断的为新医改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李红、尹桂英.新医改形式下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 2013, (9) :45-46.

医改现状 篇10

大学生群体是由一些生理年龄相近、心理发展相似、受教育程度相同、知识结构均衡的青年, 由于某种共同的注意中心或共同利益临时或短时间聚集在一起、能够进行面对面互动的相对稳定的学生群体[2]。作为众多社会群体中的一员, 从其诞生之初, 即表现出不俗的时代和社会特点。为此, 我们以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就医学专科生群体意识进行了如下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 1 研究对象以我校2009 级、2010 级和2011 级专科生为主要调查对象, 发放问卷900 份, 剔除无效问卷70 份, 共获得有效问卷830 份, 有效率92. 22 % 。涉及专业包括临床医学、护理、药学、康复医学、公共卫生管理, 各专业所占百分比与总体结构基本一致。其中2011 级、2010 级为在校生, 2009 级为毕业班。

1. 2 研究方法参照怀斯特和米勒的《学生成长任务和生活模式评量表》自编了一份高职高专类医学生群体意识调查问卷, 采用集中组织、个体调查、综合分析的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2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 2010、SPSS 11. 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每份问卷核实无误后录入计算机并建立数据库。

3 结果

3. 1 专业学习热情, 学习态度端正, 学习方法有待提高

在专业选择的原因上, 在校班、毕业班分别有45. 6 % 、43. 7 % 是出于个人爱好; 在学习兴趣上, 52. 2 % 在校生表示非常喜欢, 46. 9 % 毕业生在实习前就很喜欢, 经过实习, 更加喜欢; 在学习目的上 ( 多选) , “为了做一名好医生 ( 护士/药师) ”、“找份好工作”排在前列, 毕业生分别是56. 9 % 、50. 3 % , 在校生是56. 1 % 、69. 6 % ; 可见, 无论是实习或毕业班级, 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饱满、学习态度端正, 但在学习方法上, 问卷中提到“如果在学习上遇到问题你会怎么办?”在校生和毕业生中分别只有7. 0 % 和8. 0 % 表示希望要找老师帮助, 53. 0 %的在校生认为找同学交流即可, 另有51. 0 % 的毕业生愿意“置之不理”。

2. 2 职业认同感高, 就业准备不足

79. 8 % 的在校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一般了解”, 但愿意通过自己查找资料 ( 36. 4 % ) 和专业学习 ( 49. 4 % ) 的方式进一步了解, 并且非常看好本专业就业前景的学生有35. 6 % 。毕业班级中有76. 0 % 的学生表示通过实习对本专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也更加感兴趣了。对就业前景非常肯定的占39. 7 % 。当问及“经过实习, 关于医学专业学习, 你有什么意见留给学弟学妹”时, 师兄师姐们给出“学历偏低, 抓紧时间参加专升本或考研, 提高学历再说” ( 55. 1 %) 、“医学专业前景不错, 继续努力加油吧” ( 27. 4 % ) 的励志劝学回答, 只有14. 0 % 的学生认为“医疗环境太差、工作强度太大, 趁早改行, 不要从医”。

在就业地选择上, 在校班、毕业班学生均将“家乡所在地”、“发达城市”作为第一、二位选择, 愿意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的分别只有5. 6 % 和5. 8 % 。当问及选择就业城市的原因时, 在校生、毕业生也都将“发展空间大、生活条件好、工作稳定”作为主要选择, 而愿意“回报家乡、支援西部建设”的分别只占14. 4 % 和21. 6 % , 分列各组最后一位选择。

2. 3 业余生活充实, 情感认知理智

在业余生活上, 49. 7 % 在校生和54. 5% 的毕业生认为“丰富不足、无聊有余”, 就具体内容而言, 主要以社团活动、学习、体育锻炼、上网为主, 其中, 30. 8 % 在校生放在专业课以外的学习上, 34. 9 % 毕业生主要精力放在上网上。在“是否支持大学生谈恋爱”问题上, 在校生和毕业生均以“无所谓”为主流态度, 分别占49. 5 % 、46. 7 % , 明确表示反对的分别是6. 9 % 、9. 6 % 。在恋爱目的上, 分别有39. 7 % 在校生、36. 6 % 毕业生认为是“找一个相伴一生的人”, 在各组中比例中最高, 但也有以“消遣时光 ( 28. 2 % 、26. 7 % ) 、受校园风气影响 ( 30. 0 % 、34. 6 % ) 、现实功利 ( 2. 1 % ) ”为恋爱的目的。

2. 4 心理问题突出, 心理状态稳定

50. 8 % 在校生表示知道心理健康的涵义, 毕业生这一比例是49. 3 % ; 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这一问题, 59. 5 % 的在校生、58. 9 % 毕业生认为自己“心理健康”, 另有32. 3 % 的在校生、28. 1 % 的毕业生表示“不确定, 有办法可以知道吗”。在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方面, 毕业生的选择前3 位是御挫能力、情感危机、人际关系, 在校生的选择顺序是情感危机、御挫能力、人际关系, 对于学习压力, 在校生、毕业生均不认为其为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来源。在心理问题处理方法上, “向家人或朋友倾诉、自己憋在心里时间能解决一切、找个合适的方式发泄出来就好了”是在校生和毕业生选择排行共同的前3 位, 而“求助心理老师 ( 9. 3 % , 4. 8 % ) 、心理医生 ( 2. 4 % ) ”均被列在了最后两位。

3 讨论

3. 1 改进教学方法, 突出职业教育医学专业因其理论知识多、实践操作难等特点, 传统的课堂讲授、粉笔板书等方法已不能满足当下职业技能教育的要求, 急需更新教学方法和模式, 在较短的学制周期内, 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如突出使用多媒体资源授课; 简化知识重、难点, 突出实用技能, 强化实践教学; 将学校教育与临床见习、实习相结合; 参考执业医师考试指定教学大纲和考核办法等。

3. 2 做好职业咨询, 做足就业辅导职业教育最终要为企业提供职业素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应聘者, 一方面要具备扎实的职业素质, 另一方面要有合理的职业规划。因此, 学校积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极为重要。在入学教育、专业学习、毕业实习等阶段, 组建完善的职业知识咨询和就业指导体系, 通过企业风采展示、真实案例解析、技能比赛等方式, 为医学人才顺利步入工作岗位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3. 3丰富校园生活, 保护情感隐私对大学生而言, 校园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一段人生旅程。构成大学校园生活的除了学业外, 还有娱乐、艺术、运动、健康、恋爱、友谊等重要的生活元素。因此, 丰富校园生活, 利用社团活动、公益活动、比赛、展览等方式, 在展现学生个人兴趣、才能的同时, 缓解紧张、疲倦的学习状态。同时, 尊重和保护情感隐私, 引导和提倡健康恋爱观、友谊观等。

3. 4 正视心理问题, 完善心理咨询医学生同其他大学生群体一样, 有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加之生活学习环境、人际脉络、职业要求等因素的影响, 容易出现诸如抑郁、紧张、厌学等常见心理问题[3,4], 作为学校、教师来说, 首先应正视这些问题的合理存在, 视其为“常态”, 而不能斥之为“病态”。其次, 积极构建心理咨询网络, 畅通交流方式, 利用网络、谈心、信件、游戏等给予学生抚慰和鼓励。

医学专科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医疗人才储备梯队的重要力量来源, 其就业直接面向社区、农村、西部等缺医少药、医疗资源分布欠均衡地区, 更是“下得去、留得住”的基层医务工作者的代表。医学专科生在求学阶段面临的道德、学业、就业、生活、情感及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直接关系到其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水平。所以, 医学专科生的群体意识也间接影响到我国基层医疗卫生系统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是我国新一轮医改顺利进行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 对医学专科生群体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新医改背景下高专高职医学生群体意识现状。方法:自制问卷, 采用集中组织、个体调查、综合分析的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 利用Excel 2010、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专业学习、就业择业、业余生活、心理问题等方面各有一些代表性的现象和问题。结论:新医改背景下, 应从改进教学方法、做好就业辅导、丰富校园生活、完善心理咨询等方面继续完善大学生群体的职业素养教育。

关键词:高职高专,医学教育,群体意识,调查报告

参考文献

[1]窦胜功, 张兰霞, 卢纪华.组织行为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78-120.

[2]陆翠岩.论大学生群体对学生个体的积极影响和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 (9) :160-162.

[3]王裴杉, 张小芳, 刘静, 等.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调查报告[J].科学导报, 2014, (6) :268-268.

上一篇:化学实验预习下一篇:证券融资融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