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的背景

2024-08-11

医改的背景(精选8篇)

医改的背景 篇1

中国的新医改方案基本背景

2009年1月,中国国务院通过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医改方案。这样,始于2006年的新医改政策过程终于完成,其间经过了广泛的跨部门磋商和公众讨论。

2007年,针对城市居民实施了综合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2006年至2008年间继续扩大。

长达的三年医改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将面向城市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扩大,覆盖至退休人员、国有企业、大学生和农民工。

2.农民工可以在其医疗保险登记地以外的地方报销医疗费用。

3.医生晋升职称前须到农村义务服务一年。农村医疗服务一直是中国医疗卫生政策的一大挑战。

4.对到农村诊所服务满三年的医学院校毕业生提供学费补贴。

5.减少并最终消除医院对药品销售收入的依赖。

6.将部分公立医院将转为民营医院。

2011年前要完成的主要措施包括:

A.到2011年,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提高到90%,并从2010年开始,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每人每年提供120元的财政补贴。

B.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由政府统一制定和发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这些药物的生产和流通由政府监管,并纳入医疗保障体系。

C.改善地方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包括: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偏远乡村的诊所、小城市的社区卫生中心。

D.努力平衡城市和农村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E.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主要是使公立医院远离市场体制。

新医改还承诺:未来3年内,在农村地区建立2000所县级医院和5000所乡镇卫生所。前景和挑战

在相当大程度上,医改计划反映了一种与日俱增的共识,即医疗是一种公共服务,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运行。在过去的十年里,医疗费用、药费和诊疗费用的高企,是私有化和将市场规则强加给医院和医生的直接结果。新医改方案是认识到过分市场化已经导致

医疗服务门槛过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一份报告曾经严厉批评医疗服务市场化)。早在1997年进行的医疗部门改革,因为缺少财政和政治支持,被视为形同虚设。在医疗改革计划制定过程中,官僚政治和部门职能的交叉,也阻碍了医疗改革的重大进展。

医疗体制改革计划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如何分担改革费用。2009年,中央政府用于医疗改革方案的预算是1180亿元人民币,比2008年增长了43%。然而,地方政府是否能够投入数量相当的资金尚不明了。而且,大部分的投入都用于建设医疗合作社以及更新现有医疗设备等基础设施方面,只有相当小部分用于医疗工作者的工资和补助。并且,一些人提出批评,认为由公共资金负担医疗保健费用是向计划经济倒退。制度能力

制度能力的问题有可能对医疗改革产生影响。我曾经在其他文章中指出,中国遵守贸易和人权方面对国际准则与否,取决于其选择性接轨和制度能力的规范和组织因素。在医疗改革方面,虽然规范因素可能主要是将这些国际标准解释为“可达到的最高程度的身体和精神健康”,但制度能力将更有可能成为主导因素。制度能力解决的是制度性能的运作因素,它受国内政治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制约。

中国快速的经济社会和政治转型环境对制度能力构成了特别挑战,提出了一些特别问题,比如制度目标、制度定位、制度导向和制度粘合等。制度目标关注的是,机构的目标通过何种方式体现物质和意识形态背景、财政、人力和其他资源的可获性和性质,以及影响机构表现的各种限制条件。机构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是由制度目标所决定的。新医改方案反映了努力改善普通民众和弱势群体的物质生活条件等一系列政策承诺。就像2007年围绕《物权法》改革所产生的争论一样,类似的社会福利目标往往与地方官员和政府机构习惯性崇拜的经济增长目标背道而驰。改革成功的关键标志是:将医疗列入官员年度政绩考核;医疗改革独立预算--特别是不受省市经济增长和投资扩张数字的影响;人员编制与地方医疗改革措施挂钩;要有可持续地在经济和政治层面执行医改计划的迹象。

制度定位涉及的是,地理分布如何影响观念和行为。新医改方案对地方治理机构的资金支持和实施有较强的依赖,这又导致地方资源的投入问题。正是这个问题,削弱了1997年的改革的成效。从全国层面上提高公众医疗服务不可避免地要注意沿海和内陆省份之间的收入和财富差距。

医疗改革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之间也存在重要联系。国务院2000年公布的西部大开发方案,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重点。尽管计划的重点是加强重点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以成为带动西部其他地区发展的引擎,但其中也包括公共卫生。因此,西部大开发提供的潜在效益既包括促进经济增长,又包括提高当地社会文化福利。有社会发展的愿望就是值得称赞的,虽然普遍强调经济增长可能会阻碍这种愿望的实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西部大开发重点的解读和实施反映一种政策选择,即忽略地方的社会和文化条件。虽然官方对西部大开发的解读往往优先考虑国家利益,而非地方利益,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对实施全国性的医改方案是一件好事。国务院2001年西部大开发重点中提到医疗改革计划,但是它被置于经济、投资等发展重点之后。虽然一些国家规划者已经注

意到提高当地生活水平的重要性,但提升生活水平措施往往专注于消费和积累,而非社会福利的质量。

最后,西部大开发主要是希望安抚和解决民族问题,具体的措施主要集中在:优惠的财政和货币计划、税收优惠、以“先富帮后富”之名的渐进致富计划、为乡镇企业提供支持、民族产品贸易、强化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联系、通过财政和税收促进民族关系缓和、资源开发和边境贸易等。医疗保健则很少提及。这些政策重点在少数民族地区似乎一贯如此。通过对新疆和内蒙古的实地访问发现,在城市中心新建医院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传统的医疗服务,但在农村和牧区这种医疗设施的分布仍然很有限。

在新疆,西部大开发战略受到镇压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的政策目标的高度影响。中央政府官员声称,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并强调中国对待新疆政策中政治和经济的相互作用。因此,在描述有利于发展的物质条件,比如气候、地理和资源时,同样也伴随着对人的环境--其中民族统一是至高无上的--的关注:“新疆各族人民应将统一置于最高位置”。甚至当新疆地方官员更重视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而减少对政治控制之后,对医疗的注意力似乎进一步转移了。

在内蒙古,政治优先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也十分明显,因为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安抚当地少数民族仍然是焦点。如果西部大开发的优先事项继续以损害传统社会文化安排而围绕市场化和城市化大做文章,那么对改善偏远地区医疗服务水平的潜在效果就仍然有限。

在西藏,当地经济和发展政策从属于中央计划目标的现实,确立了汉族移民、而非当地藏民的权益。西藏自治区的官方调查显示,农村地区的贫困率依然是全国最高的。在大部分是藏民的青海省,极端贫困人数实际上处于上升趋势,这表明城市和农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拉大。因此,尽管建筑和第三产业部门(特别是运输、电信、旅游和贸易)的经济增长率实现了巨大的经济扩张,但农业仍然落后。这表明藏民通常受雇从事的生产活动远远落后于那些汉族移民受雇并服务于汉族移民的生产活动。

制度导向是指反映制度表现的优先事项和习惯做法.经济发展的习惯性优先权与医疗体制改革的社会发展优先权之间的潜在张力对制度导向提出了质疑。而且,医改的正式目标和任务份额从总体上反映了中国的治理行动中的形式主义,这可能在制度如何运行方面导致实质性的差异和不平等。

最近,在上海和北京的非正式采访反映了一个广泛的认知,即一刀切地推行最小医疗补贴无法有效地回应中国操作实践中特有的社会经济多样化的现实。制度导向问题也阻碍着将医疗体制改革方案推向农村地区的努力。国家医疗保健计划等相关方案通过一种强制的方式指令当地人民的社会福利。随着医疗优先事项越来越在总体上反映中央集权的发展方式,地方文化和传统在经济决策中的作用被边缘化了。

即使认识到要因地制宜,但基本政策目标仍优先考虑正式化的中央机关和监管机构。虽然通过医疗保健政策缓解贫困仍然非常重要,但解决方案似乎主要诉诸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方法,即关注积累、制度化和城市化,而很少注重维护地方文化和传统。中国的医疗卫生计划的导向似乎集中于预算分配、设施建设和卫生政策立法等正式程序。然而,在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前景往往围绕非正式的家庭和村社网络。导向的差异影响着中国医疗卫生政策的长期持续性。

制度粘合因素包括机构内的个人自愿服从组织内外领导者的指令,并乐意执行组织目标。人们已普遍认识到在市场导向的医疗卫生体系中存在着腐败,但腐败问题能否通过新计划予以避免仍有待观察。

当医院和诊所被迫通过出售处方药寻求预算资金的时候,特定的问题就会出现了。一个常见的例子是,因为医院和医生受到地方药物供应商的利诱,向病人开据未经测试的药物,从而导致在例行手术中出现患者免疫系统受损和潜在的生命威胁。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被引诱忽视公众医疗服务的责任,而偏爱于向私人和有钱人提供服务。

因此,新医改方案的成功实施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处理制度目标、制度方位、制度导向和制度粘合等问题。尽管新方案完全体现了一种良好愿望,但制度能力因素将继续决定其实施能否成功。

政策建议

公众医疗服务的国际合作项目为中国的海外政策伙伴提供了诸多有用的机会来分享公共医疗领域的政策经验,同时也为医疗技术、数据管理和人力资源等私人医疗机构等创造了市场机会。由于医疗保健属于省级的权限责任,因此这类合作项目特别有利于建立中国地方政府之间的联系。中国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将会从这类项目的政策和技术转让中获益,当然也将受益于国际公共卫生政策网络可能创造的外部联系。

公众医疗服务的国际合作项目能够支持机构网络专注于特定的研究和政策问题,也可以建立平行的地方网络用于公共医疗服务的研究和政策开发。海外省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中国对口单位可以在各多种结对协议框架内建立联系。协调机构的建立将有利于促进对口单位之间的平行联系和支持国家的报告。这种努力将围绕中国和国际伙伴共同确定的议题,致力于以研究为目标的政策开发。案例研究特别有助于检视多个方面的政策问题,比如为偏远地区提供公共卫生服务、贫困对公共卫生的影响、公共卫生中的环境因素、预防保健、协调中西方卫生管理战略中的标准和顺势疗法。这些举措将有助于解决影响中国医改计划实施的机构能力问题。

最后,国际贸易和卫生机构应继续推进《多哈宣言》第4条的强制性规定,以促进知识产权贸易中的法律和国际人权健康标准之间的兼容性。多边协商进程将有利于建立信任和明确具体的标准--通过这些标准,可以解决保护知识产权和保护公众健康之间的潜在矛盾。

【作者简介】皮特曼·波特(Pitman B.Potter,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教授兼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所亚洲研究项目香港银行讲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中国法律和政治;国际贸易和投资法,以及人权和比较法。注:本文选译自Dilemmas of Access to Healthcare in China

医改的背景 篇2

为此,《规划》明确提出了九大重点工程和十项主要任务。其中加快建立农村物流体系和实行医药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推动医药物流发展成为新的亮点。

同时,伴随着最新出台的年度医改方案,医药物流的议题正在逐步升温,国内专家学者都各抒己见,倡导我国医药物流的整合。医改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体系,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基本药物由国家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直接配送,减少中间环节,在合理确定生产环节利润水平的基础上统一制定零售价,确保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保障群众基本用药。这一改革方案的提出将会造成许多中小医药代理商的生存困境,同时本次大刀阔斧的医改方案也将会给我国的医药物流和医药供应体系带来新一轮洗牌。

1 问诊号脉,探我国医药物流之“疾”

在最近10年中,国内医药物流领域发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国债贴息贷款支持的11个大型医药配送中心已基本完工。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医药等“国家队”的复兴和开心人、德威治等“草根新生代”的崛起,为我国医药物流注入新的活力。在向物流九大重点工程建设迈进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与国外的先进的集成化医药物流系统的差距,我国的现代医药物流体系的建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标准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统一的药品编码。统一编码可以建立起一套对药品质量全程跟踪和追究制度,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药品的品种较多,国家没有统一编码,这给生产企业、医院和大型连锁药店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另外物流标准的不统一也成为制约我国医药物流向规范化、高效化并与国际接轨的一大障碍。比如药品物流容器、药品包装箱、药品仓储托盘等缺乏统一的标准。

(2)医药流通企业多、小、散、乱,流通渠道复杂

截至2006年年底,我国医药批发企业近7445家,零售企业约12万家。在7445家医药批发企业中,年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的只有800余家,不到总数的5%。十大批发商的年销售额之和仅占医药批发总销售额的30%左右,集中度过低。药品流通渠道更是纷繁复杂,有医院招投标模式、连锁药店配送模式、医药电子商务模式、批发调拨模式、挂靠代理模式等多种商流形式的存在,导致了物流形式的复杂、散乱。

(3)医药物流管理水平落后

国内医药商业企业大部分沿袭其传统管理模式,对于医药物流管理只停留在简单的“仓储+运输”的方式,他们普遍缺乏“供应链管理”(SCM)思维,制药企业、医药批发企业以及医药零售企业各自为政,自己投资建设和管理自己的物流中心,导致物流各环节被割裂,物流资源严重浪费。

(4)医药物流信息化水平落后

我国医药物流信息化技术水平较为落后,物流信息技术基础平台尚未搭建。电子资料交换(EDI)、电子自动订货(EOS)、卫星定位技术(GPS)等先进的信息技术目前在大多数物流企业中并未得到应用。尽管目前很多医药物流企业拥有信息管理系统,但这些信息系统都只对企业内部使用,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来看,“信息孤岛”的问题依然存在。

(5)第三方物流不成熟

我国专业医药物流企业的发展目前还不尽如人意。从原有大型国有医药制造企业中剥离出来的医药物流企业没有经历一个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一般发展过程,存在很多的第三方物流能力的不足。大多数医药物流企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程度仍比较落后,配送网络不合理,大大影响了物流服务的准确性与及时性。所提供的物流服务也还只是被动地按照用户的指令和要求,从事单一功能的运输、仓储和配送,很少能提供物流策划、组织及深入到企业生产领域进行供应链的全过程管理,物流增值少。

(6)专业管理人才缺乏

据权威机构调查,物流专业人才已经被列为我国5类紧缺人才之一,缺口达60余万之多,其中复合型物流人才和战略型人才等高级医药物流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主要原因是物流行业在我国起步较晚,而高等院校培养的物流人才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与社会需求还有很大差距。所以导致了我国物流管理人才的严重短缺,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现代医药物流业的发展。

2 求诊寻药,借国外医药物流之经验

国外先进医药物流发展模式主要有四大特色:

(1)独立的行业协会起到了沟通医药物流市场供需双方的桥梁作用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医疗物流管理协会NACDS主动与政府合作,创造良好的行业环境,承担起制定EDI数据传输格式和条形码的编制与使用规范等任务。还为会员积极介绍、推广和联系药店经营品种。另外,协会组织还提供场地,零售商与供应商在会上见面,洽谈合作,分享信息,使医药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2)精减流通渠道,连锁经营与医药物流配送相互支持

美国排名前三位的药品零售业企业均是连锁经营企业,Walgreen年销售额达212.07亿美元,Cvs是200.88亿美元,第三位的Rit Aid则也有146.81亿美元之多,这三家企业就几乎占了美国市场的四分之一。这些连锁零售企业实行总部统一进货,统一管理和统一配送,从而大大缩减了流通渠道。据悉,中国的药品到达最终客户需要经过6~7个环节,而美国的药品从生产到配送,不超过3个环节。总部作为一个实体公司,负责管理监督药品配送和连锁店经营。一般分地区若干个连锁店共享一个配送中心。其供应体系如下图所示:

(3)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确保供应链各环节能及时高效沟通

美国连锁药店的网站数据库,零售企业信息系统,以及批发企业配送信息三者之间一般通过EDI进行数据交换,形成有机的电子商务系统,实现了供应链参与企业之间的衔接,并通过该电子供应链降低了10%~15%的成本。据统计,在美国,目前有90%的订单都是由上下游企业系统自动处理,只有10%的订单需要人工处理。利用高科技的电脑信息系统完成上下游企业有机集成,美国现在达到的需求服务水平,基本上是在1000公里之内的订单24小时内可以送货抵达,现代物流的效率之高令人叹服。

(4)建立现代化的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实现高效率高水平的物流服务

分布在美国各地的药品配送中心大部分有上万平方米的配货场所,全部实行计算机系统辅助管理。配套功能齐全,有自动化的药品配货作业线,能自动完成订单处理、实现50%以上的配货(除管制药品和小批量订单外)自动化。连锁店订单需求通过卫星或者网络系统传输到配送中心,配送中心再根据需求进行运输工具和路线智能调配,在24小时内可完成从订单到配货的工作,36小时内货物送达,整个过程可实现自动化。这样的配送每个药店每周至少进行1~2次。可见,正是规模化集约化的物流效率成就了如此高的服务水平。

3 对症下药,引领我国医药物流之新航向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医药物流行业的发展状况与国外的先进水平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如何推进我国医药物流朝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实现医药物流行业的现代化,本文认为应主要抓住以下几方面:

(1)科学规划医药物流基础建设

当前,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与中国医药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把医药企业的“小物流”与社会“大物流”的规划与发展相结合,尽快建立起现代物流体系。对企业而言,应首先转变传统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在吸收先进技术的同时,还要与自身的特点相结合,切不可生搬硬套。对政府而言,不仅要加强物流基础投入,而且要协调多部门的利益,打破地方保护,努力把现有物流设施集合起来利用,形成集约化的医药流通市场。

(2)提高医药物流渠道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是医药流通企业能否成功扩张,同时又能降低管理成本的关键因素。作为联系医药产业上下游的纽带,医药批发企业比其他企业更需要建立现代物流,依靠其强大的信息系统跟医院、零售网点、供应商建立信息共享,帮助供应商、医院、零售商供货、存货,提供服务,物流信息处理已经成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所以,加快建设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信息平台,确保供应链上信息流、物流、商流、资金流的顺畅十分必要。

(3)积极培育发展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

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的发展,有助于完善社会化的医药配送体系,从而减少医药流通成本,使医药制造企业、批发企业等都能专注于各自的核心竞争力,整个医药行业才能步入一个秩序井然,专业分工明确的良好行业环境。由于目前我国的第三方物流起步较晚,这就需要我国欲从事第三方医药物流的企业要构建企业核心能力、进行资产重组、建立区域联盟、使用先进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与上下游客户形成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高服务水准。以杭州邦达物流为例,其作为专门从事医药专业物流服务的企业,通过五项手段,借助健全的配送网络和信息网络,以合同为导向,和浙江省内诸多大型客户建立联盟,并提供个性化物流增值服务,实现双赢的机制。

(4)加快物流资源整合步伐

通过医药企业的重组联合,一体化发展,优化内部物流作业流程,提高医药流通企业的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首先要将销售渠道的各个参与者结合起来,实行一体化管理,保证医药物流活动整体最优。其次通过市场来形成一批跨地区、跨行业甚至跨国经营的大型医药商业集团公司。通过一体化发展,实现厂商、批发商、零售商的联合或批发商的强强联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

4 总 结

医药物流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它取决于先进的信息、网络系统。对于传统企业,还应加强信息化管理的要求,需对之进行企业内流程再造以及组织结构创新,使其能在整个供应链活动中发挥一定的效力。其次它还受到社会公共基础设施、政策法规等宏观因素的制约,也有赖于企业人才、资金、管理等微观因素的支持。因而需要医药行业革新观念,从传统的“运输+仓储”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深刻理解物流运作的内涵及面临的潜在问题,实施战略性物流系统。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必须由政府引导,行业协会积极配合,各企业积极参与,多方努力,才能使我国的医药物流走向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刘敬,展海涛.医药物流系统的建设难点与国内市场现状[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6(6):70-71.

[2]李静,刘媛,王振平,等.我国医药物流的SWOT分析及其发展战略探索[J].医药企业发展研究,2009(4):63-64.

[3]夏旭东,宋丽丽,张泽书.试论我国现代医药物流体系建设[J].中国药业,2008(12):15-16.

[4]陈大华,徐赞美,陈玉文.我国医药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J].商业现代化,2008(7):111-112.

[5]张广敬.医药物流发展的研究与探讨[J].物流工程,2008(8):80-81.

[6]Robert N Davis.No more chance for supply-chain savings?Look again[J].Healthcare Financial Management,Jan2004:67-68.

新医改背景下医院预算管理的探索 篇3

关键词:新医改;医院预算管理;探索

无论是医院、企业,还是高校,预算管理始终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在财务管理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新出台的医改方案中,在关于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30 个字“进一步完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严格预算管理,加强财务监管和运行监督”的表述当中,预算管理是医院财务管理中唯一提到的内容,可见预算管理在新医改后医院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现就如何应对新医疗体制改革,谈谈探索和建立医院预算管理的新思路。

一、加强预算管理在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新形势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和补偿机制的不断完善,确立了预算管理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和补偿机制不断完善的重要体现,是政府财政对医疗卫生的开支不断加大。加强预算管理是落实公立医院公益性回归的重要措施。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完善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和加强公立医院的预算管理是分不开的。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愈是回归,政府财政投入愈是加强,客观上愈是要求改进和加强内部预算管理。

由于此次医改的主线是政府主导,特别是对公立医院来说,虽然国家已承诺会加大对医院经营的扶持力度,但在没有了药品收费为医院创收即医药分家的前提下,仅靠政府在财政补贴上的支持会大大限制医院的主观能动性。在这种约束条件下,预算管理不能不说已是很多医院在管理上的重点和难题,即如何在既定的供应资源下实现投入产出效率最大化。

二、新医改下公立医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预算编制时可能只是流于形式,缺乏可行性。众所周知,此次国家启动医改方案就是为了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民生问题,财政资金支持是一个方面,鼓励医院自力更生也是一个方面,但很多医院可能为了多争取一些补助而尽力压缩收入而增加支出,结果使医院的实际经营状况与编报时的预算出入很大,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另外,根据财政部门的要求,医院应按编制内实有人数和定额补助标准编制单位人员预算,根据事业发展计划编制专项支出预算,很多医院的管理层就认为预算管理只是医院财务部门的事,结果导致财务部门在缺乏整体的战略考虑的情况下编制出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的预算方案,可行性不高。

还有就是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可能部门间缺乏协调和沟通,职工缺少全面预算的意识,预算管理的内容不全面。医院每年都要对预算进行重新规划,有的采用增量预算,即在上年实际支出的基础上以一定的增长率算得,一方面这种预算方法没有其他科学的方法如零基预算合理,另一方面在实际控制管理时,有些医院可能只是仅仅编制总的财务预算,没有将其分解到各个科室和经济业务项目,所以职工根本不知道还有预算指标的限制,医院自身也无法进行整体筹划,容易造成支出超出预算,而新医改制度实施后这种情况的发生对于医院绝是最忌讳的,至少在管理层面可以证明该医院是有严重问题的。

三、新医改下完善医院预算管理的对策

新医改政策下,对医院的预算管理产生了很大影响,为了实现医院的既定目标,医院应该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将预算作用于医院的一切医疗活动领域,医院总预算统领各个部门预算,改变医院预算流于形式的现状,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发挥对其约束作用。预算管理作用的发挥需要从多方面入手:管理层观念的转变和重视,预算管理部门的设置,预算管理的灵活性。科学的预算管理,便于医院实现预算指标,提高经济效益。

实施以现金流量为核心,以公益性、非营利性为目标,以业务收入和经营支出、管理费用的预算控制为重点的财务管理理念,开展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医院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严格测算和控制各项医疗费用支出的基础上,实现现金流量基本收支平衡的财务目标是医院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全面预算是以货币及其他数量形式反映的有关医院未来一定时期全部经营活动各项目标的行为计划和相应措施的数量说明。目前,在医院的预算编制过程中,都是以会计科目为起点,新实施的《医院财务制度》明确要求改变传统的“基数+增长”的预算编制方法,采用零基预算法编制年度预算,新的预算编制方法要求每年均要对所有开支项目进行重新核定,并且还要通过综合分析编出预算。

医院要在明确医疗服务的内容、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从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医疗项目管理到规范用药管理,以及医疗费用控制指标、费用支付标准制定可操作量化控制指标,适时定期对指标体系进行监控、分析、评估,并把监控结果作为医院绩效评估的要素。医院实施现金预算的过程中,可以随时将已实现的现金业务收支和预算数对照,当市场变化时,要调整资金的安排,以收定支,控制支出水平,避免设备采购的盲目性,资金分配过程中的风险,通过调整和动态控制支出以期实现合理的现金流,应用现金流量分析指标判定医院的盈利质量和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将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而医院的经济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如何加强医院的预算管理、成本核算、绩效与薪酬管理,促进医院健康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医院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一个好的预算管理系统,不仅能够起到控制成本的作用,进而对绩效考核的合理分配,调动医院工作人员积极性,促进医药卫生改革发展、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医疗体制改革下医院的预算管理是每一个医院管理日程上的重中之重。在医疗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只有实行全面有效的预算管理才能为医院优质的经营和服务提供基础和保证,才能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才能有利于医院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菁.探索医疗体制改革下医院预算管理的出路[J].中国总会计师,2010(2).

[2]董云萍.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公益性回归的路径依赖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0(7).

医改的背景 篇4

摘要:目前,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是在于,怎样在改革管理体制的同时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从而达到“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目的,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需求。本文通过具体分析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科学合理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策略,以便提升公立医院的管理水平,推动公立医院更加稳定健康的向前发展。

关键词:新医改 公立医院 管理体制 监管体制

中图分类号:R 197.3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在许多试点城市中进行的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改革中,出现了一些对管理体制改革造成阻碍,并严重影响了公立医院发展的因素,例如管理机制,运行机制以及内部分配等方面存在的矛盾[1]。所以,探索新医改背景下如何改革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1.1公立医院外部管理上的“管办不分”与“多头管理”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在政府办,政府管的管理模式下实行。拥有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同时还掌控国有资产经营权的国有资产代表者――国家,就类似于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行政行为容易与医院的经营行为混淆一样,导致国家在监管问题上不能公平处理的直接原因就是管办一身,管办不分,这给依法行政的有效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给公平公正的履行监管、规划、行业管理职能增加的难度。

在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模式下,出现了较高的协调和组织成本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就是行政隶属关系的不明确,例如公立医院的整体规划、人事安排、收入分配、资源使用等分别由卫牛、人事、物价、组织等不同的行政部门进行“多头管理”;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在于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和沟通机制,从而造成了医院各项功能的条块分割[2]。这给医院服务效率的提高带来的很大程度的约束,而然一般情况下公立医院都将高成本转嫁给了广大患者只是为了避免低效率的状态,这也就片面的解释了“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

1.2公立医院内部管理上的“自主权不足”与“权力滥用”

在公立医院以往的发展过程中,因为管理权过分集中在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所以在较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公立医院在自主经营过程中的决策权力。同时,因为公立医院在局部利益和经营效益发展过程中并没有非常直接的联系,各项权责不明确,严重影响了公立资源经营管理者的职能发挥,在较大程度上打击了公立资源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让本应属于公立医院在日常经营过程中的权利,如人员使用、服务项目开展、发展资金投入和合法收费等,所以并没有明确划分各项权限,这样便需要医院根据社会在实际需求进行开展,严重影响了公立医院的经济效益,打击了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的动力。尤其是在现代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因为院长的各项权利受到制约,所以让我国公立医院的院长常常在制定重大投资和项目发展策略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的状态,导致各项资产浪费严重,让各个岗位的职责行为缺乏制衡的因素。

1.3监管体系不完善

1.3.1监管机制不完善

在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管理监管机制主要涉及监管内容、监管主体、监管程序。其中,在新医改背景下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其监管机制存在下列几种问题:一是管办分开之后,医院卫生行政部门应该怎样才能够适合新形势的变化需求,采用何种手段对医院进行监管,其难点问题就是管办分开;二是在整个复杂庞大的医疗服务市场发展过程中,有效的谈判主要依赖的是医疗服务市场,以保障医保机构的选择权和淘汰权。

1.3.2资金监管效果较差

在新医改背景下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资金监管是公立医院财政补偿中最后的一个环节,也是保障政府投入资金合理运用的重要环节,所以整个医院资金监管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政府补偿的效果,以及实现医院公益性的程度。但是,在当前的公立医院资金监管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缺乏科学合理的成本――效益原则的绩效评估机制,尚未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结合起来,监督与评价脱节,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的经营效益。

1.4改革供给体系不健全

1.4.1无法实现多元化的办医格局

在当前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医疗机构的种类较多,且数量也非常多,但各个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偏低、规模较小,所以难以与公立医院抗衡比?^,无法调动起整个医疗服务市场的活力。同时,在公立医院管理体制的改革过程中,社会力量参与少,严重阻碍了公立医院管理体制的改革效率。

1.4.2行政化现象严重

在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要问题就是管办分开和政事分开。然而,在新改革背景下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中,尚未真正让管办分开,且法人治理结构仅仅体现在议事方面,但并不是决策性机构方面。

1.4.3无法有效疏导医疗服务

引导患者向基层分流是当前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非常关注的内容。然而,虽然当前部分公立医院在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增加基层体系建设和推行社区首诊制等,但是双向转诊并不能够进行大范围的推广,而与各个医疗服务机构的关系较大[3]。同时,当前各个医疗服务机构基本上处于独立的状态,所以一旦患者出现转院现象,则意味着存在利润流失的风险。因此,许多公立医院并不愿意患者转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新医改背景下双向转诊的操作难度。

2.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途径

2.1采取“管办分开”措施,深化认识“管办分开”制度

医改的背景 篇5

摘要 目的:了解临床医学生就业意向的情况和特点,并结合新医改的要求探讨新形势下临床医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以问卷形式调查同济医学院五年制和八年制的在读医学生共185名,对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进行深度访谈。结果:被调查者对专业前途及就业形势总体较乐观,但随着学制变低和年级增大造成的对前途不确定性越明显;被调查者对自身认识不够,重技能而轻素质;被调查者的基层意识欠缺,择业时最看重经济收入高和职业稳定。结论:注重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临床医学人才;改进就业指导,使就业指导全面化、长期化;完善政府投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吸纳人才的能力。

关键词:新医改;医学生:就业意向

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医改的深入,在为医学生带来了一定机遇的同时,对医学生的能力要求和需求层次也产生了新的变化。临床医学由于其专业性、实践性、综合性,使得临床医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着极其严峻的考验。本文对临床医学生的就业意向进行调查,掌握其就业心态和择业倾向,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为进一步完善临床医学生的培养模式、促进就业提供参考依据。对象与方法

以武汉市某医学院临床专业五年制和八年制的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选取临床五年制和八年制学生各100人进行调查。回收问卷194份,有效问卷185份,有效回收率95.40/0。其中,男生103人(55.7%),女生82人(44.3%);临床五年制学生85人(45.9%),临床八年制学生100人(54.1%)本次调查结合临床医学的专业性质,主要从临床医学生对专业前景和就业形势的看法、就业意向及到基层工作的态度、对就业指导及竞争力的认识等方面,来了解临床医学生的就业意向情况。采用EpiData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 12.0进行数据分析,运用描述性统计获取求职意向的分布情况,运用卡方检验对不同性别、不同学制、不同年级临床医学生的就业意向进行差异分析。结果

2.1就业意向基本情况

2.1.1 对专业前景和就业形势的看法。被调查者在对自己所学专业前景的看法这一项上,认为有前途、不知道、无前途的依次为67.6%、24.9%、7.6%。在对就业形势的认识这一项上,认为自信可以找到合适工作、有一定难度找到工作、信心不足很难找到工作、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的依次为14.1%、54.1%、l8.4%、l3.5%。被调查者认为最有效的求职途径是靠家人或朋友的关系。

2.1.2 就业意向及其相关问题的态度。大部分被调查者选择城市大中型医疗机构,最看重职业的稳定和薪酬水平,即使求职困难也坚决不去基层医院的占有一定比例。

2.1.3 对就业指导和自身竞争力的认识。在学校所提供就业指导的作用这一项上,认为很有用、一般、没有用的学生依次占21.9%、51.9%、22.2%;被调查者最希望获得的就业指导内容是就业信息,认为自己的专业技能最具竞争力。

2.2 就业意向的差异分析

2.2.1 不同性别临床医学生就业意向的差异分析。不同性别的学生对最有效求职途径、择业时是否看重能学到东西和择业时是否看重地域因素这三个方面的认知具有显著性差异(l

2.2.2 不同学制就业意向的差异分析。不同学制的医学生在毕业后的打算和对从事职业的意愿两方面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差异(P<0.05)。临床五年制的学生毕业后更愿意继续深造,临床八年则直接就业。临床八年首选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工作,临床五年想从事非临床类工作的比例高于临床八年。

2.2.3 不同年级就业意向的差异分析。分别对五年制和八年制不同年级学生的就业意向做卡方检验,仅五年制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对专业前景的看法和对从事职业的意愿两方面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差异(P<0.05)。五年制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越觉自己的专业没前途,想从事与医学无关工作的比例增大。讨论与建议

3.1注重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临床医学人才在卫生工作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因。新医改的出台,对当代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但被调查者仍停留在技术主义思想上,忽略自身素质培养。在新医改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在疾病预防、诊断、治疗与康复中都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尊重生命和健康。因此,医学院校应将人文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部分,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人为本要求临床医学生不仅要对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mⅢ)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知识等)有比较全面的掌握,社会学、心理学、经济管理学、法学等方面的知识也是医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在新医改的导向下,应强化人才培养全面质量观,培养出医技医德并存、知识体系完备的医学人才,以满足我国医疗事业发展的需求。

3.2 改进就业指导,逐渐使其全面化、长期化

3.2.1 改变医学生就业观念。被调查者对专业前景较乐观,这可能与其就读于国内一流的医学院校带来的优越感有关,但其对于目前的就业形势仍有一定的担忧。他们对就业形势的担忧是害怕找不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大学生在择业时过分关注高薪和稳定的职业,形成了一种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因此,学校就业指导提供给学生的不应只是就业信息和面试技巧,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分析当前形势并灌输正确的就业观念,使学生摒弃一次就业定终身的狭隘念头,要面向社会需求转变观念,树立先立足,再提高,再发展的就业观Ⅲ。

3.2.2 增强低学制、高年级医学生的信心。3/4以上的五年制学生选择毕业后继续深造,有一定比例的人想从事非临床类的工作。这反映出他们对自己专业的不自信和对前途的不确定性,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高这种不自信和不确定性表现得越明显。临床医学不同学制的设置是为了满足卫生事业发展对多层次、多规格的高级专门医学人才的需求。国内有关研究提出,我国应严格界定不同学制医学毕业生的工作身份,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只能担任通科医师,主要在一、二级医疗机构从事一般性疾病的诊疗工作和后续专科治疗的转诊工作。因此,就业指导应在全面、长期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专业定位,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心智和乐观心态的学生,使其具有施展才华的信心与勇气。

3.2.3 对不同学制医学生的就业指导应各有侧重。对于五年制学生,应强化其基层意识,这是由五年制的培养定位所决定的。新医改提出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意味着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需要更多的医学人才,而调查表明医学生的基层意识欠缺。因此,就业指导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或讲座来向医学生灌输服务于社会、奉献于社会的的观念,实现毕业生在基层就业下得去、留得住、能发展。八年制学生都愿意去城市大中型医疗机构,并多愿意从事集临床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工作,这与八年制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对于八年制的就业指导,可以以提供就业信息为主,满足他们一毕业即就业的需求。

3.2.4 根据学生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相对于女生,男生更想靠关系找工作,这可能与男生平时比较贪玩、不用功有一定的关系。学校就业指导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分阶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在早期就对学生(尤其是男生)进行思想教育,尽早适应大学生活,养成独立思考、自觉学习、努力奋斗的习惯;中期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进行初步的职业规划,并根据未来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自己;后期则给与一定的实习和锻炼机会,在实践中更好的体会所在领域对自己的要求,并做出适当的调整;毕业前则提供相关的就业形势分析、就业信息与面试技巧等。通过这样一套全程的就业指导使学校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具有胜任特定工作的能力,从而不再寄托于靠关系找工作。

3.3完善政府投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吸纳人才的能力完善投入机制,提高基层待遇。医学生就业时首选城市大中型医疗机构,除看重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还因为城市与国际接轨更便捷、能提供再学习的机会,这与医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随着医改的深入,政府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在逐渐增大,但存在的人才缺口问题依然比较严重。这可能是由于政府在对基层卫生机构的投入中存在着力度不够、投入方式不科学、资金落实不到位等许多待规范的问题m。因此,建议政府在以功能为向导的前提下保证资金投入数量,完善投入方向,并通过全程监管使政府的扶持落到实处,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待遇。同时实现大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的长期对口支持关系,通过提供学习机会和培训讲座等,逐步提高其吸纳人才的能力。中国医学论文网专业提供医学论文发表服务,并提供大量全科医学论文,如有业务需求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

参考文献:

[1]龙思敏,芒刺,王艳.新医改出台,医学教育准备好了吗[J].教育与职业,2009(16):34-35.

[2]曾锦标,潘梅芳.关于医学院校人文课程建设的思考[J].医学与社会,2010,23(7):102-104.

[3]钱怡.南方医科大学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的研究[O1.第一军医大学2OO6.

[4]任学梅.职业与就业教育是解决医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J].医学与社会jo04,17(3):63.64.

[5]黄子杰.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育制度改革研究【D】.厦门大学,20o9.

[6]唐焕韶,阳小红.医学生基层意识培养与基层就业指导的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3):344-345.

最新医改的进展 篇6

继国家的医改政策出台后,由卫生、发改委、人力资源与劳动保障和财政等部门联合推出的我省“新医改”政策,终于在千呼万唤中出台了。最近三年,我省将累计投入460亿元到新医改当中。这460亿元将成为深化我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保障。

最近三年当中,我省将巩固和完善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医疗制度,提高参保(合)率,将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城镇居民推行建立全国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农村居民推广“IC卡就诊证”,实现省内住院和转院“一卡通”。

未来药品加价将逐渐取消,我省进一步完善省级基本药物网上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公立医疗机构的药品取消加价销售,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医院因此收入减少的部分由政府补助。

进一步明确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将是我省新医改的重点方向。为104万15岁以下儿童免费查漏补种乙肝、为30万农村育龄妇女免费补叶酸、为1.3万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做复明手术、为3岁以下儿童免费做生长发育检查等将是未来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项目。

数字看医改

■460亿

我省卫生、财政、劳动、发改委等相关部门经过仔细核定:决定将新增投入460亿元到新医改中。

460亿元怎么用?怎么分配?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据悉,以前的医改投入都基本用在了医改的供应方,比如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等;未来3年内,我省将把这笔钱合理分配到供应方和需求方。即除了投入到大医院、小社区外,还要重点投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2009年,全省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不低于15元,到2011年不低于20元。

■120元

巩固基本医疗保障,重点是做好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两方面的工作。新医改方案规定:2010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补助标准提高到了每人每年120元,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其中新农合的筹资标准将提高到每人每年150元。

筹资和补助标准提高后,扩大医保和新农合受益覆盖面,优化相关报销方案是群众最关心的。按照新方案,2010年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的住院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75%、60%和50%以上。新农合门诊费用报销比例不低于30%。

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的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上的当地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城镇居民年可支配收入的6倍以上。新农合的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上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

■5911个

之前省卫生厅曾经表示要全面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用5年时间改扩建10000所村卫生室,在全省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本次新医改规划到2011年,在原定10000所的基础上,将规划未覆盖到的5911个行政村卫生室全部纳入建设规划。目的是使全省所有的行政村都有一个村卫生室,所有农村居民皆可就近实现就医。

三年内各级财政支持全省80所县级医院(含县中医院)、使每个县至少有1所县级医院达到标准化水平。2009年支持153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三年内支持22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全面完成1230所乡镇卫生院建设。

2009年支持6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三年内完成12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鼓励城市二级以上医院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到2011年,全省每个建制乡镇均有一所政府举办的标准化卫生院。每个村有一个标准化卫生室,实现3万~10万人口或每个街道设置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00%零差率

国家要求今年在30%的县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我省决定所有县(市、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

把长期以来医疗机构存在的药品加价、药品提成、以药养医的现状全部扭转过来,改成药品零差率销售,也就意味着医疗机构的药品利润一下子划为了“0”,这对就医者无疑是个天大的好消息。但是执行起来却有一定难度,背后必须有政府投入才行。

与100%零差率相配合的就是全面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合理确定我省基本药物品种和数量,实行网上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确定全省基本药物包含配送费用在内的统一采购价格,由中标企业统一配送。

■1+1

我省将深入实施“三名”(名院、名科、名医)和“三进”(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工程,争取到2011年,实现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有1个标准化中医科和1名以上中医执业医师或中医专业本科毕业生。

同时大力推进以糖尿病病种研究为重点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和以针灸学学术研究为重点的国家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基地建设。遴选一批中医药治疗有特效的疑难病和慢性病病种,加强省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

坚持中西药并重,扶持100个左右特色中药制剂的研发和应用,探索有效的中药饮片保障供应途径。发挥中医药“治未病”即保健养生优势。

关键词看医改

▲“一卡通”

新医改意见提出:2010年,实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缴费年限在各市县之间互认。稳步推广参保(合)人员就医“一卡通”,做到省内流动人员异地就医现场结算报销,逐步实现异地就医管理服务由参保地向就医地转移。

推行一卡通,首先要建成覆盖全省各级经办机构、连接各级各类定点医疗机构的基本医疗保障信息管理系统,统一信息标准和交换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今年可能要选择若干县市试点探索此系统和平台。

▲分级诊疗

以前有一个词叫“社区首诊制”,社区首诊可以说是实行分级诊疗的一部分。不能所有病全进大医院,也不可能所有病都在基层医疗机构解决。因此实行分级诊疗在所难免。

据此,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感冒发烧等小病;哮喘、气管炎、关节炎等慢性病;高血压、冠心病等老年病等,基本在基层医疗机构解决。

一些疑难杂症、大病、大手术等,则直接到大医院接受诊治和手术。这样基层全科医师和大医院专家的专长和时间都能得到合理有效利用,居民患者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就医。

我省将马上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并且逐步建立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的双向转诊制度。

实行分级诊疗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目的。

▲居民健康档案

从今年起,我省将开始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开始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且实施规范管理,2011年城市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档案建档率要达到90%以上,农村达到50%以上,其他人群达到30%以上。

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为3岁以下儿童做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血防区居民提供血吸虫病血清学检查和抗病原治疗。

定期为65岁以上老人做健康检查;加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病防治工作,登记管理率城乡分别达到90%和50%;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随访和康复指导。

今年底城市30%的居民要建立健康档案,5%的农村居民先行试点。

▲免费

从今年开始,我省要陆续向全省城乡居民免费提供9类2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如:

为104万15岁以下儿童进行免费乙肝查漏补种,确保接种率达到90%以上;

为30万农村育龄妇女免费做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

完成35~39岁妇女10万人的宫颈癌检查以及3万人40~59岁妇女的乳腺癌普查;

免费提供婚前医学检查;

免费开展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1.3万例,三年内开展此类免费手术不少于3万例;

实施农村改水改厕项目,全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2011年达到68%;

完成4000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的水质卫生监测任务,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55%;

其他还包括继续免费实施结核病、艾滋病、血吸虫病、疟疾和国家免疫规划等。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所谓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后,出台一份全国统一的基本药物目录,全国的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均要据此执行,这本目录内的药物基本是价格低、疗效也不差的药物。这对于减轻群众用药负担,确保群众用药安全是有好处的。

具体到我省,就是要建立基本药物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省级基本药物网上集中招标采购管理机构及非营利性采购平台,集中公开采购、降低采购价格,通过规范竞争,确定配送企业,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配送成本,让利于民,让利于患者,建立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直接配送基本药物的机制。

其次要推进基本药物合理使用,全省所有政府主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严格控制非目录药物的使用,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要按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比例使用基本药物。

在基本药物的报销上要有所倾斜。基本药物全部纳入新农合药品等基本医疗保障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简便验廉”

中医药诊疗特别是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和传统中药饮片等普遍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对于缓解患者关节、颈椎等慢性病的症状具有西医无可比拟的优势。

今后我省社区医疗机构除了要配备西医的全科医师外,还要配备一个标准的中医科和中医执业医师。积极在社区推广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构建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广州医改

●从即日起,全市所有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始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其配备和使用的药物50%以上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及我省增补品种目录内。明年2月1日前,该比例须达到100%。

●到2011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到202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要着力抓好五项重点改革,即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不断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稳妥开展公立医院改革。

本报讯(记者徐海星、耿旭静 通讯员余洋、穗发宣)昨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召开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市委副书记、市长万庆良出席会议并讲话。万庆良指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政策性强、牵涉面广、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协调配合,加强资金筹措,加强督查考评,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确保改革有序有效推进。会议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邬毅敏主持,副市长贡儿珍,市政府秘书长谢晓丹以及各区(县级市)、市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医疗卫生机构代表共15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印发了《中共广州市委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广州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等六份相关文件,有关部门负责人还作了发言。

据了解,从即日起,全市所有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始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其配备和使用的药物,50%以上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及我省增补品种目录内。同时,基本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2011年2月1日前,初步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配套改革,国家基本药物实施步入正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及我省增补品种目录内的药物,且国家基本目录的药物使用比例达到70%以上。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目录,且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对非基本药物,采取半年过渡期的管理方式,只出不进以消化库存。

万庆良在讲话中指出,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发展医药卫生事业,特别是近几年,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事业取得显著成绩,整体水平居全国先进行列。一是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改善。我市居民期望寿命由2000 年的74.69 岁提高到2009年的78.95岁,较全省高3.65岁、较全国高7.55岁,居民健康指标接近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二是卫生资源总量明显增加。2009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不含村卫生站)2341所、病床5.90万张、卫生技术人员8.92万人,与2000年相比,分别增长2.41%、52.32%和60.17%。三是服务能力明显增强。2009年,全市各类医疗机构向社会提供门诊服务10125.18万人次、住院服务161万人次,与2000年比分别增长40.14%和125.51%。四是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目前,每个镇均有1所以上政府举办的卫生院,全市城区设置了13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农村地区设置了1045个卫生站。民营医院发展初具规模,2009年,全市有民营医疗卫生机构1240所、床位数4674张。五是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截至今年11月,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658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人均260元以上,参合农民近200万人,参合率达99.8%。六是中医药强市建设扎实推进。截至2009年底,中医医疗机构诊疗总人次和入院人数分别比2000年增长292%和513%。万庆良表示,根据中央和省的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任务是:率先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第一阶段,到2011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二阶段,到202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下一步要着力抓好五项重点改革:

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根据省要求,到2011年,珠三角地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要达到95%以上,新农合参合率要达到98%以上,我市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早日达到省的要求。要重点做好国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大学生、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的参保工作。要逐步扩大门诊统筹范围,提高补偿标准,基本实现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市级统筹。

二是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从现在开始,全市各区(县级市)要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同时,按照国务院的要求,政府补助和调整服务收费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常性收支差额,由政府在预算中足额安排。各级政府要强化经费保障,实施绩效工资制度,规范津贴补贴,使其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平均水平大体相当。

三是不断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到2011年,完成全部县级医院的标准化建设;每个镇有一所政府办的卫生院,规模较大的镇可设立卫生院分支机构,每个行政村都有一所卫生站。要加快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步伐。制定并实施免费为农村定向培养全科医生和招聘执业医师计划,开展镇卫生院全科医师培训;继续组织开展社区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岗位培训,重点推进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骨干为主的“首席全科医师”培训工作。到2011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医生岗位培训率达到100%。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所有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设有规范化的中医科和中药房。

四是扎实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去年,我市启动五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和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加大力度推进项目实施。要建立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制度,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方法,考核履行职责、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社会满意度等情况。

五是稳妥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多种改革形式,逐步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转变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对中医院、传染病医院、职业病防治院、精神病医院、妇产医院和儿童医院等,要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要加强公立医院区域规划,推进布局和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鼓励民营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院,增加医疗资源总量,增加群众就医选择,逐步形成公立医疗机构与非公立医疗机构相互促进、良性竞争、多元发展的格局。

医改的背景 篇7

一、新医改背景下医院审计面临的问题

( 一) 机构设置缺乏科学性

近年来, 我国医院卫生单位等虽然迎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光景, 很多医院为迎合新医改实施, 也都大多成立了审计部门, 有的医院也针对审计工作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尽管如此, 医院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没有深刻意识到审计工作发挥的重要作用。很多医院都存在于审计工作形同虚设, 只是为了开设而开设。部分医院甚至将审计部门纳入财务部门管辖范畴, 这是极缺乏科学性的管理。

( 二) 内部审计意识较弱

医院单位从主观意识上没有对内部审计工作加以重视, 对于审计工作的开展也着实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医院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其他业务开展, 对于内部审计工作也只是敷衍了事, 或者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另外, 部分内部审计工作者也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 往往存在于情面上的考虑, 使得审计工作无法正常进行。有时候即使是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 也因为某一种因素的考虑不及时请示, 导致给医院带来较大的损失。

( 三) 队伍建设力度需提高

对于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技能水平。但是, 就目前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上分析, 很多都没有达到要求的标准。有些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因为受到专业上的限制, 使得审计工作开展受阻、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受到影响。因此, 医院就必须要聘请一些熟悉相关法律法规、财务以及卫生等方面技能人才, 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 四) 审计内容单调

日前, 考核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内容开展项目上分析, 很多医院审计只关注对医院收费价格、财务支出等方面经济活动开展内容;医院审计人员只关注会计信息真实合法性的审核, 忽略其他审计项目, 也缺乏对经济效益、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等准确的分析和评价。而其实, 审计人员要关注物资采购、销售流程等是否合法, 合同是否健全、金额前后是否一致、采购价格、数量是否一致等等。近几年, 医院的发展超出了市场预估水平, 随之带来的很多潜在问题也不能很好的控制, 需要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进行适当的监督和调整。只有这样,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出路。

( 五) 审计风险防范与控制任务艰巨

综合考虑医院审计工作内容, 存在以下三个风险因素。一个是医院缺乏信息系统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另一个是考虑到医院管理缺乏统一性, 使得出现管理不善、控制不严等现象, 已然存在个别个体将计算机数据进行破坏等现象的出现。最后, 还有可能存在“黑客”侵袭网络系统的因素存在, 恶意的破坏审计数据, 使得整个系统瘫痪。目前, 很多医院都选择采用HIS系统管理, 使得这些数据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保护, 也避免了危险事故的发生。但是, 仍然避免不了一些由于审计人员自身发生的风险, 使得审计人员工作环境异常复杂化。

二、完善新医改背景下医院审计问题的对策

( 一) 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

只有引进具有专业技能水平的审计人员负责审计工作事物的处理才能为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条件。除此之外, 审计工作人员也要具备深层次计算机知识技能, 来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只有他们掌握了审计软件的使用、维护等技能, 才能确保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快速解决。将审计工作业务开展与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以及电子商务专家实现有效的沟通、联合, 随时沟通、请教问题, 帮助审计人员解决计算机水平不足的缺陷。

( 二) 扬长避短, 突出重点审计项目

医院的审计工作开展难免会涉及到医学专业知识, 只有在了解的情况下才能帮助审计人员做出专业性的判断。但是, 审计人员往往缺乏除了自己本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知识。为了更好的完成审计项目, 审计人员就必须巧妙的避开那些只能通过医学专业判断进而坚定适合合理合规的审计项目。另外, 要关注自身主观能动性, 应当清楚的了解国家政策法规, 规定明确的项目人手审计制定项目。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政策法规中规定的去做, 要严格执行, 禁止存在违法违规操作现象。

( 三) 扩大审计范围

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应该不仅局限于医院的一般经济事务往来, 可以适当的扩展一下审计范围, 确保医院经济效益管理健康发展, 比如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等等。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 要关注医院领导层是否重视其对内部审计工作事宜的开展, 调查是否存在领导层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现象的存在, 避免腐败行为的滋生, 将腐败现象遏制在萌芽之中;在专项审计调查过程中, 要针对审计结果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使得审计工作的开展更加全面;在进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过程中, 审计人员要分析制度制定是否完善、高效, 禁止出现管理缺陷现象的发生。想尽各种办法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 为医院更好更快的发展贡献力量。

( 四) 增强内部审计意识

要加强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意识, 确保审计工作顺利开展。首先, 医院工作人员从上至下转变审计意识观念。领导层要积极督促审计工作开展, 关注内部审计人员工作业绩, 帮助审计工作人员去除影响工作顺利开展的一切消极因素。其次, 内部审计部门及工作人员也要增强审计意识, 如果审计工作人员都不认真对待工作职责, 会直接影响其他部门工作人员轻视审计工作。最后, 要灵活变换审计结果的汇报形式。审计工作开展要与其他部门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共同帮助审计工作解决问题, 强化内部管理的协调性、统一性, 共同为医院有效管理做出贡献。

( 五) 确保机构设置的科学性, 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医院内部审核工作开展对于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医院领导层必须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职能性, 配备相对专业的审计人员、明确职责权限, 使得内部审计部门与领导之间建立有效沟通的渠道。面对各式各样的审计项目, 审计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独立性、自主性, 确保审计工作开展更加顺利。同时, 医院针对审计管理工作岗位人员也要制定相应的考核措施, 建立奖惩制度, 确保审计人员工作质量。

( 六) 转变审计模式

作为社会服务型单位之一, 医院的本职工作是治疗、护理以及咨询医疗事物等服务功能, 还要将审计工作作为医院服务体系中。审计工作的完成是有效提高了外部人员对医院所有事物的了解, 也包括对审计工作的认识度, 也是实现拓展医院发展的有效途径。医院只有在影响力得到一定的提升之后, 才能逐渐成为市场经济体系下遗留下来的佼佼者。所要改变的审计模式无非是所涉猎到了服务、信息等公开化。另外, 也是给予外部人员更多的权限来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监督, 使得医院内部审计人员更加守规守纪。

综上所述, 在新医改进程中, 审计工作开展是医院现代化管理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医院管理得到快速提高寻找到了一种有效途径。医院领导层要深刻意识到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现状问题, 不断吸收经验教训, 科学设置机构、建立健全内审制度、转变审计模式, 强化人才发展, 确保医院内审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朱文兰.浅谈医院内部会计控制[J].商业文化 (下半月) , 2014 (07) .

[2]李志兰.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审计的做法[J].财务与会计, 2013 (05) .

医改的背景 篇8

【关键词】医院;成本核算不足;应对对策

2012年,中国全面实施《新医院会计制度》,真正拉开了新医改的大幕,而加强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完善成本核算体系也是新医改的宗旨之一。成本核算是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确定的依据,也是反映医院的管理水平的指标之一。成本的科学核算和成本的有效控制不仅能降低医院的成本、提高利润,还能提高医院的竞争优势和综合实力,也为医院的科学化管理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因此医院的成本核算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成本合算的现状和不足

医院成本核算有着核算项目多、不确定性大、核算项目多种多样以及核算难度大等特征,这使得医院的成本核算复杂繁琐。近年来,我国的医院成本核算体系有了一定的发展和完善,成本分析和成本管理也得到了一定的重视,成本核算逐渐细化例如成本核算对象、成本分摊更加清晰科学合理。然而却仍然有如下不足之处:

1.间接成本分摊标准单一,分摊不准确,可比性和可靠性较低

现存的医院有的对间接成本如管理费用没有进行分配,而是医院统一计算,这会造成科室不负担间接成本,不利于间接成本的管理和控制。虽然有的医院对间接成本进行了分摊,然而分摊标准也比较单一,比如有的公司按照科室人员或者科室面积来分配,具有不合理性,这不但影响了信息的可靠性,同时也会严重影响到各家医院之间间接费用信息的可比性。此外,這对于医院的管理层的决策来说也是不利的,不可靠的成本费用信息难以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2.成本意识淡薄,成本管理缺失

科室的奖惩与绩效考核与成本责任不挂钩,因此管理者和职工的成本意识不强,降低成本的主动性较低。医院管理层对实行全面成本管理也缺乏应有的认识与理解,对成本核算与管理的作用认识不够,成本意识不强,只是单纯讲求经济效益。除了事后需要准确的核算,事前和事中还需要进行管理和控制。

3.成本核算的计算机系统和成本核算软件尚需完善

我国目前成本计算机软件发展不完善,没有相对权威性和规范化的计算机软件。此外,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也相对落后,不能满足成本核算需求,这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院成本核算的效率和效果。现在医院的计算机核算系统尚未将行政管理和后勤管理纳入成本管理中,有关部门的成本不能摊销,这极大影响了成本核算的准确性,而单靠手工录入也影响了成本核算的效率。

4.总体成本核算水平较低,不能为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

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推进,原先的科室成本法已经无法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必要的信息,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已经成为医院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然而新《医院会计制度》虽然倡导实行该方法,但是缺乏对其核算的具体规定,因此,各医院对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的具体方法尚处于探索阶段。

核算方法落后、核算对象过于笼统、成本信息失真等现状已经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尤其在我国新医改的新形势下,无论从医院管理者、政策制定者还是患者的角度,都需要医院改变旧的不规范的核算模式,建立以科学的方法为基础,以准确的数据为支持,以正确的管理为目标的新型核算体系。大多数医院成本核算只核算院级和科室级层成本,这基本上是对医疗业务活动的收支核算,并不能真正反映医院的成本状况和经营成果,不能很好揭示医疗服务过程中成本发生动因,成本的可追溯性差,不能为医院经营决策提供准确数据,更无法实施精细化管理。

二、 改善成本核算的对策

成本核算是医院的薄弱环节,在新医改的背景下,如何使得医院的成本能够对医院的资源耗费情况进行真实的反应是我们的重点改革之一。我们应当促使成本精细化管理,逐步细化到病种、诊次和床日成本的级别,这将利于政府对医院制定相关的补偿标准。

1.提高管理者的成本管理意识

成本管理是管理中的基础环节,作为医院管理者,必须要密切关注成本管理。管理者需要清晰了解科室、医疗服务项目甚至是病种诊次成本,分析公司成本的构成情况,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管理层首先要提升自身素质,树立医院经营理念,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尤其是在医疗机构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管理者更应当树立成本管理意识,重视成本核算与管理,严格控制支出,不断降低医疗成本,树立成本效益理念,如此才能带动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2.完善成本核算方法,突出成本责任,实现全方位成本管理

企业应该对发生的各种成本进行全方位考察,实现全方位控制。医院实施成本核算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减轻患者负担,增强医院的竞争能力,使得医院能够更加高效、更加低耗的运行。因此,医院应当广泛宣传和开展实施全成本合算,即将医院的医疗服务过程中的所有成本进行合算,包括低值易耗品,折旧费,银行利息,水电费,以及固定资产折旧费等。全成本合算方法是一种现代化管理方法,医院应当在医院内部进行宣传让员工从思想上接受这种现代管理方法,从而能够得到有效实施。

全成本核算是一种现代管理方法,它是一种责任成本核算方法,是建立在成本构成分析的基础上,按照谁受益,谁负责分担成本的思想进行成本分摊,不再是以前那种大锅饭的方式计算总成本了,而是将总成本分配到各个责任部门,从而能够得出各个责任部门的收益成本情况以及工作成绩。而此方法的一个前提即医院需要依据医院的组织结构,成本费用开支的权利和责任,建立各个成本单位。此种方法的运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医院的经济责任制。

3.医院信息系统成本核算功能模块亟需完善

医院的信息系统覆盖了医院的各个部门,包括各个管理部门以及就诊所涉及到的各个部门。而传统的信息系统只涉及到了病人就诊的相关业务部门,对于医院的一些内部管理部门例如房屋等固定资产管理、医疗设备、医院及科室的库存管理、所有物资及资产的采购等都没有涉及,而这些部门同样需要纳入到成本核算当中。因此,应当在将各个内部管理部门纳入考虑的基础上完善医院的信息系统,尤其是成本核算模块,这是成本核算更加科学规范的保证。而工商企业的ERP系统就是医院信息系统的借鉴之一,此类系统可以实现成本的实时控制,而不再局限于事后的被动控制。

4.加强成本核算方法,引入作业成本法

医院的成本信息质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医院需要加强成本核算方法,满足自身与外部对于医院成本管理的要求。管理层可以在医院成本的核算与管理中引进一些如作业成本法、战略成本会计和责任会计等先进的成本核算管理思想。

成本动因论是作业成本法的理论依据,基本原理是,首先根据不同的成本动因设置不同的作业成本库,然后以各种产品消耗的作业量分担该成本库中作业成本,然后分别汇总各种产品的作业总成本,计算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作业成本法是着眼到作业上,依据产品消耗作业的数量归集产品的总成本。

作业成本法通过设置作业中心和动因追溯,将间接费用的分配标准按成本动因进一步细化,打破了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只依靠单一数量分配标准的模式,是一种更为科学、更为有效的成本核算方法,能够更加准确的分摊间接成本,提高成本核算信息的相关性。医院应该在具有可行性的条件下逐步引入作业成本法,增强成本管理的有效性,能够适应医院自身的业务特点,同时满足各方对医院成本核算不断发展的要求。

三、 小结

加强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完善成本核算体系是新医改的新宗旨之一。能够发现现有成本核算的不足,找到应对对策,从而实现科学核算和成本的有效控制不仅能降低医院的成本、提高利润,还能够提高医院的竞争优势和综合实力。本文即在新医改的背景下,对现有医院成本核算的不足和应对对策进行了总结。

参考文献:

[1] 陈亚光,张甄,唐胜辉,单顺芳. 公立医院成本管理方法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5):66-69

[2] 葛人炜,李林贵,孙强,于宝荣和孟庆跃. 作业成本法在医院成本核算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06,25(10):61-64.

[3] 倪君文. 医院成本管理引入作业成本法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01,14(4):225-228.

上一篇:预备党员公示结果下一篇:幼儿园大班健康教案《小马快快跑》含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