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业经济

2024-09-07

茶业经济(精选11篇)

茶业经济 篇1

摘要:茶业会展经济是茶业发展的新方式, 也是茶业经济的增长点。本文通过对分析我国茶业会展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提出适合于茶叶产业经济整体发展的思路措施, 以促进茶业经济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茶业,会展,茶业经济

最早的会展经济产生于欧洲, 由于这一经济能够带动社会经济效益的巨大提升, 因此受到各个国家和行业的高度重视。会展经济对时代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 会展经济概述

1.1 会展经济的含义

会展经济是通过在某个地区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展览或展销, 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行为。会展经济主要包括会展市场和会展产业。会展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也是市场经济与信息交流的融合与互动。会展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1.2 会展经济作用

会展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经济发展水平是彼此适应和协调发展的, 世界上著名的会展中心一般都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会展经济对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2.1 获得经济收益

会展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能够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这种高利润能够带给相关产业无限价值, 使与会展相关的产业得到延伸发展, 这也是会展经济业繁荣发展的主要动力所在。目前世界上每年举办的大型会展有40万个以上, 而定期举办的展览会就有4000多个, 经济效益达到2800亿美元, 赢利十分可观。

1.2.2 提高综合竞争力

会展为供需双方提供了一介便利的交易平台, 双方能够在降低交通、通讯等成本的前提下完成谈判, 使企业和产品得到最有利的推广。交易双方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交易集合和面对面交流, 最终完成贸易合作。参展商能够在会展中向客户推销自己的产品, 在品牌推广的同时, 又能与更多的商家进行深入接触, 了解更有效的市场行情, 进而对自己的产品进行研发和调整, 以获得更多的销售渠道, 提高市场竞争力。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越来越频繁, 合作交流也越来越重要, 在大型的国际会展中, 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能够汇集在一起进行交流互动, 对经济贸易的合作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1.2.3 提高主办城市知名度

会展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经济的综合实力。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发展会展经济, 首先要拥有较好的基础条件, 例如要具备一流的会展设施以及发达的交通通讯设施, 这些条件都能够拉动城市的经济建设。同时, 举办会展还能够向世界展现一个国家科学水平和经济实力以及城市形象, 在国际市场中建立良好的口碑, 提高城市的知名度, 进一步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

2 我国茶业会展经济发展概述

茶业会展经济是会展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一种专业性的会展。茶业会展经济是依靠茶业的地域特色和经济资源估势, 在政府的组织和召集下, 供方在某个时间和地点举行茶叶的宣传、交易等综合性展览活动。

2.1 茶业会展经济发展现状

茶业会展经济与其它会展经济相比, 有一定的经济特点:首先, 茶业会展与文化的融合较深, 由于我国的是茶叶大国, 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和丰富的茶文化内涵, 因此, 茶业会展经济与茶文化的融合, 能够产生更高的社会效益。其次, 茶叶的季节性较强, 因此, 茶业会展也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再次, 茶业的地域性也较强, 常常是在茶业产区进行展销, 主要的会展活动包括茶业的展览、茶叶讲座、茶文化活动、茶艺表演等内容。此外, 茶业会展具有较强的延伸性, 在兴趣办茶业会展的同时能够促进举办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 例如交通、住宿、商业等多个行业都能够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尽管茶业会展能够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正在呈现一种扩张式的发展趋势, 但是仍然缺乏质的提高。

2.2 茶业会展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茶业会展经济对我国茶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目前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茶业会展地区主要包括福建厦门、浙江杭州等地, 除了茶业会展外, 各地还举办了茶业博览会、文化节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茶业会展经济在推动茶业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显现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2.1 会展多而杂, 国际竞争力不足

茶业会展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对茶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茶业经济的不断发展, 茶业会展的形式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 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举办茶业会展活动,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差异, 也造成了茶业会展的规模、影响力和效益都各不相同, 有的地区会展效果并不理想, 不仅客流量少, 而且也没有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 这种结果影响了主办单位与展商的积极性, 对后续的会展开办造成了不利影响。

从当前我国举办的茶业会展情况来看, 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都相对不足, 国外茶企的数量较少, 而且国外的茶商也较少, 这种现象也影响了我国茶业经济的发展, 严重滞约了我国茶业的国际化竞争。

2.2.2 会展举办时间不均

由于茶叶的特殊性, 我国的茶业会展普遍在春季举办, 其它季节较少, 这也使茶业会展举办的时间不均, 虽然在春节会展中能够增加茶叶的销售量, 但是将所有的工作量集合在春季, 无论是人力、物力、财力都很难完全跟上, 更增加了销售本。因此, 在茶业会展举办的时间上, 可以将茶业区域的经济环境相关产品加工类别及结构等内容相结合, 以此来确定茶业会展举办的时间, 更有利于茶叶的推广和销售。

2.2.3 管理不够完善

由于我国茶业会展经济发展时间较短, 因此在整体管理体制方面仍然不够完善。由于茶业会展大多是由政府牵头兴办, 在会展运作期间, 需要各个单位和部门进行协调, 因此在实际管理和操作中比较混乱。此外, 在茶业会展的内容和形式上往往没有特色, 出现重复, 这也导致了会展的亮点少, 创新少。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滞约, 造成了参加茶业会展的主要是茶叶企业, 很少有茶叶经销商加入, 而且茶叶企业的地方性较强, 海外客商也较少, 这也从整体上制约了茶业会展的发展。

3 茶业会展经济的发展思路

3.1 发挥地方政府职能, 恰当运用市场行为

茶业会展的举办要根据茶业经济形成的条件而选择。茶业会展的目的是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因此, 在茶业会展举办前, 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职能和导向作用, 结合企业共同支撑茶业会展, 通过各方力量的集合共同协调运作, 实现茶业会展的顺利举办。在长期的市场机制调节下, 如果茶业会展没有影响力和经济效益, 自然会被市场所淘汰, 那些具有生存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茶业会展则能够得到长期发展, 并有效地促进茶业经济的整体发展。

3.2 完善茶业会展经济管理机制

在茶业会展经济管理机制方面, 首先要充分做好前期的调研工作, 准备完善, 不仅要有较新的创意和策划, 而且一定要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和行业特色, 在茶业会展举办的后期, 要以参展的企业和客商为中心, 做好茶叶产品的交流沟通合作等工作, 合理安排各种活动, 使各部门与各环节的管理工作做到位, 保证高效的工作机制, 使茶业会展顺利展开, 达到预期的会展效果。

3.3 建立科学的会展资料信息

会展的顺利举办也要对会展相关信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以保证会展的质量。茶业会展作为茶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茶业会展信息能够有效地节约成本, 提高会展质量, 并且为以后的会展提供科学依据。因此, 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会展资料信息, 才能使茶业会展的信息资源更加合理化, 各个单位企业才能充分享用资源带来的便利, 有效地促进茶业会展的信息化发展, 使茶业会展成为经济发展的创新领域, 实现茶业发展质的飞跃。

3.4 提升品牌会展知名度

茶业会展具有较强的地域性, 因此, 可以对当地的茶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茶业会展可以以更加多样的形式进行定位, 可以举办茶业展览会、茶文化交流会等。只有确定茶业会展的主题, 合理优化茶业资源, 才能更有效地扩大茶业会展的知名度, 扩大茶业经济的发展前景。此外, 在茶业会展经济中可以增加茶业品牌的无形资产的运作, 吸引投资商的关注, 通过拓展渠道等方式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

3.5 增强茶业会展的国际竞争力

茶业会展的目标是扩大茶业发展渠道, 提升茶业的国际竞争力, 不仅有利于我国茶叶企业了解国际市场行情, 而且能够提升贸易水平, 扩大茶叶出口能力。

虽然提高茶业会展的国际竞争力能够使我国的茶叶企业面临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但是也会加大茶叶企业的优胜劣汰, 同时使更多优质的茶业会展脱颖而出, 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和国际竞争力, 积极吸引国外客商前来参会, 积极促进茶叶市场的贸易合作, 推动我国的茶叶经济发展。

总之,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态势, 茶业会展经济将会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政府职能和市场行为的运用和指导下, 茶业会展的整体经营机制和信息管理系统都会得到不断完善, 茶业会展品牌也会向国际化发展靠拢。在茶业会展的不断探索发展中, 必将会寻找到一条适合我国茶业经济发展的道路, 进而带动我国茶业经济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建国.我国会展经济的发展展望[J].中国市场, 2008 (1) :14-15.

[2]王永奎, 袁伦渠.我国会展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技术经济, 2003 (6) :8-10.

[3]胡尹燕.我国会展经济发展国外借鉴和基本思路[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4) :62-64.

[4]桂燕玲, 姜含春, 赵荣.茶业会展经济——一个新兴的茶业经济, 增长点[J].中国茶叶加工, 2005 (4) :4-8.

[5]杨江帆, 管曦.茶叶经济管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茶业经济 篇2

尊敬的学院领导:

本人出生于中国白茶之乡—福建福鼎。从小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更对家乡的白茶有着深厚独特的感情。为能让更多人了解福鼎白茶虚静之美,来到学院认真深入学习白茶知识和文化,感受到白茶艺人和研究者为此孜孜不倦地专研。本人不断学习改进茶艺技术及提高对茶文化的领悟力。本人对学习以来对茶文化和茶业市场动态的掌握情况做一个全面、有针对性的回顾和认真自查。现汇报如下:

一、对中国茶叶的认识.中国是一个盛产茶业国家,形成绿茶、红茶、青茶、黄茶、黑茶、白茶(六大茶系)及再加工茶。“不同的茶,保存、冲泡、饮用的方法都各有讲究。”随采摘季节,品种品质及再加工工艺的不同,其功效也不尽相同。业以形成了完整的茶叶冲泡工艺和品质审评标准。并在1979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出版了茶叶专门杂志《中国茶叶》,为中国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宣传窗口。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中国世博十大名茶”进入世博会联合国馆,成为中国对外又一亮丽名片,为中国茶叶进一步迈向国际,进入国际市场打开大门。二,对福鼎白茶的认识 福鼎白茶的优势:

首先,白茶是我国的特有品种,福鼎是中国白茶的故乡。世界白茶出中国,中国白茶出福鼎。而真正意义上的福鼎白茶则来自福鼎辖下点头镇和白琳镇交界的柏柳村、过笕、翁溪、大坪、举州一带。福鼎平原少,山地多,很多高山地区风光秀丽,植被繁茂,为白茶提供了优质土壤。福鼎白茶凭其独特的品质备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其次,福鼎白茶“白毫满披,香气清鲜,滋味醇和。”的审美效果和追求淡雅,不求浓厚的饮茶理念,为现代繁忙都市的都市消费者所喜爱。加上白茶独特深厚的茶文化及冲泡技艺,让福鼎白茶备受青睐。

最后,科学饮用福鼎白茶对饮茶人的保健、养生、祛病的功效显著,消费者乐于接受。白茶除含有其他茶叶的营养成分外,其还具有抗辐射、抗氧化、抗肿瘤、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防暑、解毒、治牙痛等不错的功效,因此适当饮用白茶对于人体有很多益处。福鼎白茶的不足之处:

首先,福鼎因地处海滨,近海的茶产区,受海雾影响,所制成的新茶会有微微的咸味。而制茶师的手艺也是重中之重,我们常碰到很多茶质很多的白茶,因制茶师手艺欠佳和制茶理念的偏差而跑偏。

其次,市场宣传不足,市场认知度不足,消费者对白茶功效不了解。虽然福鼎有很多的白茶生产企业,但缺少实际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没有形成茶叶中心交易市场,市场缺乏管理,以次充好时有发生,导致优质白茶的声誉度受损。

再者,福鼎白茶近年来科研投入虽然有所增加,但还相对不足,制茶科技人员缺乏,使得白茶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和上市缓慢。最后,因白茶本身性凉,胃寒的人不宜空腹饮用(而现代膳食结构的改变,大部分人群属于寒性体质),加之白茶味淡,香气不足,综合以上几点,影响了白茶的销路和进一步打开更广阔的市场。

三、针对福鼎白茶上述的优劣势,本人建议如下:

产品是销售的基石。因加大科研投入,增加创新能力,提高研发白茶新产品的能力。深化白茶产业链及再加工产品和衍生产品,生产更多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可制作多种白茶饮品及健康食品,顺应健康产业发展趋势。

加大宣传力度。自2007年,福鼎市政府财政每年拨款100万元,作为茶产业推广宣传的专项资金,许多茶企也不断增加广告投入,和定期举办茶文化节方式吸引众多消费者和渠道商。由“福鼎白茶”冠名的往返福州南与上海虹桥间的两列动车组D381、D382正式开启品牌飞驰之旅。今后不断加强政企合作宣传,提高福鼎白茶的宣传效率。

改变传统白茶交易模式,建议白茶贸易中心,完善白茶行业标准。政府发挥组织作用,规划建立福鼎白茶贸易中心及凝定完善白茶行业标准,引进白茶龙头生产企业,形成有影响力的白茶贸易商圈,吸引更多渠道商和消费者。并改善宣传方式,:结合电子商务,发展网络营销;结合太姥山旅游热点,做好旅游文化营销;结合现代生活压力大,健康危机日愈加重,扩大健康文化营销;结合福鼎白茶的地理标志,做足品牌文化营销。

在学院期间,本人通过对茶文化的深入学习,特别是对家乡福鼎白茶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明白了制茶工艺流程和冲泡技艺及茶叶营销技巧和市场动态。想通过本次的学习,为从事茶行业打下坚实基础,为福鼎白茶的发展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可茶文化。

茶业经济 篇3

随着国内可利用的茶园总面积增长放缓,国内茶企的茶叶产量已经逐渐接近恒定。因此,茶企业开始积极探索发展的新业务增长点,其中,横向拓宽产品线、纵向延伸产业链已成为业界的一大共识。

在茶产品开发方面,不少茶企业已经不再满足于仅仅经营传统的本地产茶叶。它们通过创新茶口味、推广保健茶、开发茶饮料、兼营茶配套商品等多种方式,丰富产品线。如今,在很多茶企的终端门店里,消费者不仅可以买到茶叶,还能买到茶杯、茶盘、茶食品,甚至以茶为主题的工艺品。

此外,茶饮料生产、高端茶会所、茶文化旅游观光、茶文化影视等,也成为茶企业纷纷涉足的热门领域。例如,福建泉州多家茶企已经开始将种植基地升级,欲建设休闲旅游胜地。首部中国茶文化纪实电影《南方嘉木》,也于2011年7月在安溪一家铁观音文化园举行开拍仪式。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传统茶市场的竞争加剧,利润降低,延伸产业链和多元化发展,必将为越来越多的茶企业所选择。

点评:

2011年年底,我们来到了福建福鼎大名鼎鼎的郑源茶业和茶枕工坊的总部基地。前者是中国茶具行业数一数二的龙头企业,后者是中国茶枕制造第一品牌,面对这两个茶业的龙头企业,我们不禁生出许多感慨。

相比浙江的西湖龙井,相比四川的竹叶青,相比安溪铁观音,相比武夷山的大红袍,福鼎这个靠山靠海的茶产区并没有太多的品种资源优势,但是,这里却是我们在中国见到的产业链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从行业前茅的郑源茶业,到具有保健功能的芳茗虫草茶,到以经营寿山石茶壶闻名的天毫茶业,再到以经营茶枕而享誉全国的茶枕工坊,福鼎人在面对市场时不等不靠,以高度的前瞻意识走上了一条积极开发茶产业链条的开拓之路。

和福鼎人一样,信阳人也在谋求一条拉长产业链条的可操作之路,他们甚至在政府的工作报告中这样强调:拉长茶产业链条是信阳茶产业突围的重要方略。

具体说来,我们可以在茶产业这艘承载能力巨大的航空母舰上看到以下众多产业的影子。以茶叶科技进步为依托的茶叶机械制造业、农业生态治理产业、品种培育、茶叶采摘制;茶叶饮料制作行业、茶叶包装行业;以茶具为代表的家具行业、以茶馆会所为基础的茶馆业、建筑业、字画古玩交易;以文化宣传为目的的茶文化推广活动、会展业、旅游业,并由此可以衍伸到舞蹈、文学、图书行业等等行业上去。

作为一个潜力巨大,对中国百利而无一害的产业,茶产业的每一个链条都可以成为中国国家肌体上一道美丽的光环,都可以为我们这个文明古国增添新的魅力。因此,大力发展茶产业,拓展茶产业将会成为2012年许多有识之士共同研究的课题,而对这个产业的深入挖掘,将成为本刊2012年里要做的事情之一。

茶业经济 篇4

关键词:茶文化,现代旅游业,云南,经济发展

我国作为茶的起源地, 有着历史悠久的茶文化。茶始于神农氏, 闻于鲁周公, 唐宋时期达到兴盛, 并随着数千年的流传, 逐步成为世界上三大饮料之一。我国作为龙井、紫笋、铁观音等众多名茶的产区, 有着悠久、深厚的茶文化历史。而旅游业是经济文化发展的朝阳产业,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与休闲审美品位的提高, 尤其是我国现在实行了双休、五一、国庆等长假制度, 致使人们的旅游需求有了较大的增加, 而回归自然, 体验绿色生态旅游是城市居民的心头所爱。茶文化旅游正是在这种精神文化需求旺盛的背景条件下产生的, 同时又可以带动茶叶经济的加速发展, 所以, 茶文化旅游顺应时代潮流, 成为了现今旅游业发展的重点与热点。

1 茶文化旅游的背景

1.1 茶文化旅游的背景与产生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 旅游业等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 众多产茶地区将茶业与旅游通过产业互动的模式, 加速产业结构的转变, 如福建省武夷山地区推出的“印象大红袍”, 云南省普洱市推出的“普洱茶休闲养生旅游”等。将茶产业与旅游业进行捆绑式宣传和销售, 极大地促进了当地茶业与旅游业的发展, 凸显出两者互动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优势, 同时, 也为增强我国茶文化的世界传播开拓了传播途径, 增强了我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各国的联系, 增进了国际交流研究。

茶文化从狭义上说, 不但包含了茶道、茶艺文化, 而且也包含了传统的茶礼文化, 以及其他与茶相关的文化, 更加强调其精神文化方面的内涵;从广义上说, 茶文化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结合体。我国种茶、饮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 传承悠久, 茶叶的产区分布也十分广泛。现今的农业生态茶文化旅游就是将茶文化与现代生态旅游模式结合起来, 以茶博览、旅游观光茶园等作为文化传播与休闲娱乐的渠道场所, 逐渐发展成为了系列的茶文化旅游活动, 从而构建了新兴茶文化旅游模式。

1.2 茶文化旅游的开发价值

我国具有多种传统名茶及其相关茶文化, 是龙井、乌龙茶、铁观音等众多名茶的发源地, 具有极其深厚的茶叶生产制作和茶叶品鉴等文化。开发我国的茶文化旅游资源, 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茶文化, 尤其是咏茶、画茶、写茶等优秀茶文化的旅游价值是目前我国旅游开发中的突出项目, 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走向。一方面, 开发茶文化旅游资源是旅游向休闲娱乐方向发展的需要, 可以帮助人们陶冶情操。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 单纯的观光旅游已无法满足游客的需要, 人们更趋向于选择“个性”旅游。另一方面, 开发茶文化旅游资源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促进我国的社会文明建设。

2 当前我国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

2.1 重“茶”轻“旅”

我国的茶文化旅游业发展目前已经初露端倪, 但是, 由于茶文化在我国发展的悠久历史, 尤其是具有特色茶文化的地区, 对茶文化有着深厚的人文情节, 使得某些茶文化旅游开展地区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重“茶”轻“旅”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 茶文化旅游业是在茶产业迅猛发展的基础上与农业生态旅游结合产生的, 主要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地方政府对于茶文化旅游的发展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以丰富茶产业的外在价值为主, 相对忽视了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的独特魅力, 致使我国的茶文化旅游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规模与产品种类受限, 没能彻底的打响知名度, 直接制约了茶文化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2 难以形成整合

茶文化旅游产品是整体展示的物质文化产品, 具有一定的结构性与层次性, 对于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引起消费者的游览与购买兴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 茶文化旅游产品的组合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尽管我国的茶产业及旅游资源都处于比较丰富的状态, 但由于缺乏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 致使中国茶文化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之间缺乏旅游载体, 无法顺畅完整的连接形成共赢体系, 茶文化旅游的内容也比较单薄, 缺乏深刻的人文内涵, 导致茶文化旅游没有足够的亮点、卖点吸引消费者, 严重浪费了我国得天独厚的茶文化与旅游资源。

2.3 缺乏载体支撑

茶文化旅游需要以丰富的旅游活动与旅游结构业态作为支撑, 才能有效的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转化为吸引游客的茶文化旅游商品。尽管我国为发展茶文化旅游产业也开发了一系列文化活动作为茶文化旅游发展的载体, 但基本上仍然是以传统的是品茶、赏茶、采茶、制茶、等茶业宣传推广形式为主, 文化底蕴相对稀薄, 反而更具浓厚的商业气息, 使得茶文化旅游市场影响力受到了极大限制。

3 以云南地区为例谈茶文化与旅游的整合策略

3.1 云南地区发展茶文化旅游的优势

3.1.1 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云南是我国的产茶大省, 更是普洱茶的发源地之一, 其129个县市中120个都有茶园存在, 产茶面积居于我国首位, 说是“山山有茶树, 处处有茶农”丝毫不夸张。云南产茶的自然优势重点体现在它的环境特点上, 常年气候温和, 年均气温高于15度, 且降雨充沛, 保持着80%左右的相对湿度, 年日照时数超过了1500小时, 使得茶园茶叶不受严寒酷暑的影响, 从而开采时间提前、采摘期延长且茶叶的叶芽肥壮。此外, 云南茶区具有优美的自然风景, 山水相宜, 云雾缭绕, 在充沛的雨量滋润下, 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 是放松心情的天然旅游胜地。

3.1.2 多元的民族茶文化

云南是多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 使得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的茶文化多种多样又各具特色, 成为了中国茶文化的珍贵宝库。由于各民族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饮食习惯的不同, 在饮茶方面便寄予了不同的寓意,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茶俗茶礼及茶艺, 如布依族的青茶, 基诺族的凉拌茶, 瑶族的打油茶等, 数不胜数, 在云南形成了丰富、灿烂的茶文化, 所以, 将云南作为茶文化旅游的游览地, 可以使游客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 品味不同民族的茶艺茶道, 为游客带来无尽的休闲之趣。

3.1.3 丰富的民族茶文化遗迹

云南具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 在各茶区的相关历史遗迹也非常之多, 如普洱市、临沧市的古茶树群落等, 经历了历史的沧桑磨练, 盛极一时, 西双版纳境内也有着“六大茶山”, 清朝《滇海虞衡志》即有相关记载:“周八百里, 入山作茶者数十余万人。”在六大茶山之后, 为传播普洱茶文化发挥重要作用的茶马古道及其沿路村镇、寺庙等, 都是云南宝贵的茶文化历史遗迹, 是研究茶文化的重要资源, 也是我国开展茶文化旅游的丰富资源。

3.1.4 花色繁多, 工艺考究的普洱茶品

云南茶叶的花色繁多, 芽头肥壮、叶质柔软的大叶种用于制作红茶、绿茶与普洱茶都具有优良的质量保证, 也具有一定的保健效用, 尤其是普洱茶由于其收藏与保健方面的价值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热烈追捧。此外, 普洱茶在制作工艺上追求传统自然, 与现代人们追求自然和谐的理念相一致, 所以, 在云南开展茶文化旅游景区, 设计游客亲身体验普洱茶制作工艺的旅游项目, 具有传播普洱茶文化与带动茶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双重作用。

3.2 加快云南地区茶文化旅游发展的策略与思路

3.2.1 加大地区古茶树的保护力度

云南具有丰富的古茶树资源, 尽管我们要开发其茶文化旅游产业, 但要以保护作为第一位, 开发其次, 这些古茶树是云南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 只有保护好云南的自然生态环境, 保护好古茶树群落及野生古茶园等, 科学合理的进行分类管理和开发利用, 建立有机的绿色生态旅游茶园, 才能确保云南的茶文化旅游业开展的可持续发展, 并为云南未来的茶产业发展留下重要的种植资源, 使古茶树发挥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3.2.2 借鉴联众模式发展经济, 实现企业与农民合作模式

联众模式是由公司与民众共同合作经营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 由公司领导, 统一经营, 不但可以减少民众与政府投入, 还可以保护现有的生态环境。在这种双赢的发展模式下, 开发云南的茶文化旅游,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为游客提供更加全面、生态的专业服务, 如在茶园旅游区附近的村庄开发“农家乐”, 为游客提供方便的休息之所, 也突出了云南茶乡的茶文化特色。

3.2.3 加快培育茶文化旅游载体, 创设特色品牌

茶文化旅游的开展必须要有一定的活动载体依托, 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促进茶文化旅游的健康发展。首先, 因地制宜, 着力开发茶文化旅游开发地区的茶俗风情相关活动, 用于带动旅游发展;其次, 加大当地茶文化特色产品的开发力度, 深度挖掘其文化渊源及实用价值;最后, 在茶文化旅游区域内建设茶文化体验园, 使游客能够亲身体会到观光与茶文化的深度结合韵味, 达到宣传推广云南茶文化旅游, 树立独特的茶文化品牌形象的目的。

4 结语

总之, 现阶段的茶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 在特色茶文化地区开展茶文化旅游, 也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茶文化旅游, 可以达到文化、生态与经济的三者互促, 创造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朱生东, 章锦河, 杨效忠.徽州文化旅游整体开发模式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0 (2) :86-90.

[2]石秀珍.基于旅游地屏蔽理论的金华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8.

[3]曹潘荣.茶业旅游是2l世纪茶叶发展的重要领域[A].第六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0.

[4]朱世桂, 房婉萍, 张彩丽.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现状、特性及开发思路[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3) :36-41.

茶业公司简介 篇5

公司拥有猴村、大坪、桃源、三口太平猴魁自主产权生产基地10000余亩、六百里太平猴魁加工基地30亩,标准化、清洁化加工厂房近7000平方米;成立了黄山市黄山区三合村猴魁茶专业合作社,吸收社员110户、订单茶农550户。

在黄山区新建了1500平方米的太平猴魁茶都,在北京、上海、合肥、铜陵、武汉、郑州、济南、内蒙、天津、东北等全国各大中城市设立了60多家六百里太平猴魁茶形象店和专柜。

公司主要生产、加工、经营太平猴魁和黄山毛峰系列名茶。“六百里”牌太平猴魁系列共分为极品(国礼、钓鱼台、茶王、贺中华、天赋、地颂、人和、精品、兰之美、清之醇、厚之韵、和、润)、特级、一级(五星、四星、三星)、二级(四星、三星、二星)、三级(普魁)等五个等级,“太平”牌系列分为特级猴魁、一级猴魁、极品毛峰、特级毛峰四个品种,同时还根据不同消费需求,开发了20多套系列包装。

“六百里”为“安徽省著名商标”、“中国著名品牌”,其产品为 “中国优质产品”、“安徽名牌产品”、“安徽名牌农产品”,曾先后荣获 “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国际金奖”、第七届、第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中国(安徽)第三届茶产业博览会茶王”等称号。

203月26日,在俄罗斯“中国年”活动中,六百里太平猴魁被选作为“国礼茶”,由胡锦涛赠予俄罗斯总统普京。

年5月5日,上海世博会期间,六百里太平猴魁被选作为招待马拉维共和国总统、非州联盟轮值国主席穆塔里卡的礼品茶。

,“六百里”太平猴魁茶被授予“钓鱼台国宾馆指定用茶”。

公司还先后获“中国茶业行业百强企业”、“民营科技企业”、“消费者信得过单位”、“诚信企业”及“优秀民营企业”等称号。

公司所属的黄山市黄山区三合村猴魁茶专业合作社先后获得“全省供销社先进专业合作社”、“全省百佳示范合作社”称号。

公司总经理郑中明被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太平猴魁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曾先后获得“区政协优秀政协委员”、“ 安徽省农村致富带头人”、“安徽省企业型农村致富带头人”、“ 安徽省茶产业十大杰出企业家”称号。

茶业究竟有多“乱”? 篇6

对于2013年茶界的风云变化,还是觉得一位牛人总结得好,他写了一首《茶业乱象歌谣》,真是太油菜花(有才华)了:

@阿保的歌谣,句句命中要害,怎一个“乱”字了得?2013年,最让许多“不自爱”的茶企心拔凉拔凉的事莫过于“国八条”的出台。此前,它们不断地把茶往奢侈品上扯,满足各路“土豪”们的虚荣心,而且认为只要搞定政府采购,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想不到,一纸禁令出炉,立马就蔫了。有消息称,由于“三公禁令”的延续,2013年,仅福州的茶叶店就关了两成多,而武夷山一红茶厂,曾将价值4000多万元的红茶抵押给银行申请贷款,而到12月份,因销量受阻,被迫拍卖已抵押的茶叶给银行还债。同时,如龙井、铁观音、大红袍等高档名优茶价格也大幅下跌,跌幅在10%~50%之间。为此,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在发布的《中国茶叶2014形势预测报告》称,2013年全国茶叶产量预计达195万吨左右,同比增产约8%,茶叶产能已过剩!如果茶区政府再不调整产业政策,限制扩张茶园面积,极有可能导致“茶贱伤农”。

命苦不能怪政府,谁让你们没节操啊!当“国八条”来袭时,一些茶企就纷纷转型,寻求突围。据统计,去年,福建万余家茶企转战网络,在天猫、淘宝开网店,网上卖茶交易额超过10多亿元。还有,堪称中国茶界“战斗民族”的安溪人,近日成功地将一批重200公斤、货值2.5万美元的乌龙茶出口到法国,安溪乌龙茶首次成功开拓欧盟高端市场。该批茶单价高达125美元/公斤,是全国茶叶出口平均价的30.71倍。看看吧,人家多励志!

不过,还有更牛逼的。最近,天津狗不理宣布收购美国知名咖啡连锁企业,借助收购企业在40多个国家的数百家连锁店,打入国际餐饮市场。这个中国餐饮业2014年的开年创举真是既喜大普奔,又充满喜感。那么,被并购的咖啡企业会是哪家呢?难道是星巴克?如果是,那可真是“屌炸天”了,招牌可以毫无违和感地改成“狗不理·星巴克”,小资们也可改口说:“我不在狗不理,就在去狗不理的路上”,而且以后还可以一边喝咖啡,一边吃狗不理包子、听天津快板:“竹板这么一打,哎,别的咱不夸,夸一夸,传统美食狗不理包子……”。怎么样,胸怀抱负的中国茶企们,是不是也要开始有所行动了呢?

吊诡的是,在多种名优茶“四面楚歌”的背景下,一度沦为“妖孽”的普洱茶居然逆袭,再度疯狂,尤其是冰岛、班章的古树茶在2013年年初就暴涨到8000元/公斤,让茶农们一夜间都跻身“土豪”行列。随后,各路热钱如苍蝇逐臭般大量涌入市场,茶价也如“火箭”般一路飞涨。在网友们看来,拥有一饼“高大上”的古树茶就是“土豪”的标志。

其实,要成为一个茶界“土豪”,还有很多种方法。继《喝茶装逼指南》出炉后,《土豪喝茶养成记》又闪亮登场了。

@不二茶肆:#不二小画#土豪喝茶养成记(2013-12-23 11:34来自iPhone客户端)

上期,我们介绍了用茶做“秀”、用茶作画,下面这位德国艺术家的陶瓷茶具,口味还真不轻!(密集恐惧症者慎入)

@这里是美国:德国艺术家Evelyn Bracklow的手绘陶瓷餐具,送给密集恐惧症、强迫症、处女座们……

看完重口味的,我们再来看看小清新的。还是@不二茶肆贡献的两组欧美室外茶屋。第一组是大隐于市的茶屋,在美国华盛顿闹区住宅公园里。

全球茶业产销形势分析 篇7

2010年预计全球茶叶产量将突破400万t, 其中:中国茶叶产量为147.5万t, 同比增长了9.7%。印度茶叶产量96.64万t, 同比下降1.29%;肯尼亚茶叶产量39.90万t, 同比增长26.99%;斯里兰卡茶叶产量32.94万t, 同比增长13.97%。

2010年, 全球三大茶叶生产国茶叶出口情况:肯尼亚44.10万t, 同比增长28.77%;中国30.24万t, 同比下降0.17%。斯里兰卡29.86万t, 同比增长1.07%。

根据市场调查公司明特尔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球茶市场规模在566亿美元左右, 明特尔预期2010-2014年美国茶叶的零售额年复合增长率为6%, 据此预计2010年全球茶叶市场规模在600亿美元。从人均茶消费来看, 亚洲地区最高, 每年人均消费730杯。

2 2010年中国茶叶产业概况

在良好效益驱动下, 茶农的茶叶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茶叶的种植面积继续扩大, 尤其是中西部主要产茶省份, 政府对茶农种植茶叶扶持力度加大, 2010年全国茶园面积只有甘肃省出现下降, 其余茶园面积都是在增长, 其中茶园面积增幅最大的是贵州省。

2010年, 茶园面积前四位分别是:云南36.77万hm2、四川21.89万hm2、湖北21.46万hm2和福建20.12万hm2。茶园种植面积增长量最大的4个省份分别是:贵州增加3.50万hm2、四川增加1.91万hm2, 云南增加0.87hm2和湖北增加0.82万hm2。除湖北外, 其他3个省份都在西南地区。

2010年, 我国春茶虽然受到极端干旱、冻害气候的影响, 全国各主要产区春茶出现不同程度的减产, 但是各地通过加强夏秋茶的管理, 加上新茶园大量投产和茶叶结构调整, 2010年全年茶叶产量继续保持增长的态势。2010年我国茶叶总产量为147.5万t, 比上年135.9万t增产了11.6万t, 增长了9.7%。2010年个各茶类所占比重:绿茶仍是第一大茶类, 占71%, 乌龙茶占12%, 红茶占6%, 黑茶占3%, 白茶占1%, 其他茶占7%。

2010年最大的4个产茶省份分别是:福建27.26万t, 云南20.73万t, 四川16.93万t和湖北16.57万t。四川和湖北也是第一次超过绿茶大省浙江。

在出口基本稳定的情况下, 2010年我国的茶叶内销仍是拉动我国茶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国内茶叶市场热点不断, 名优绿茶继续受到市场欢迎, 红茶和武夷岩茶延续2009年的态势, 继续引领市场发展;铁观音积极转变发展方式, 倡导精品化生产, 传统口味重新受到市场青睐;在各级政府和厂家推动下, 黑茶的保健功效逐渐获得市场认知, 市场销售也快速增长;普洱茶的生产和销售得到进一步恢复, 呈现出理性发展的良好局面;绿茶和白茶也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

近几年, 我国茶类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 绿茶作为我国主要茶类, 各地把名优绿茶作为市场推广重点对象, 促进绿茶消费比重上升, 绿茶消费比重由2005年的48%, 上升到2010年的56%;乌龙茶也是这几年市场消费热点, 继安溪之后, 武夷岩茶、凤凰单枞等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比重由2005年的12%, 上升到2010年的15%;红茶在福建红茶带动下, 也得到快速发展, 红茶消费比重由2005年的2%, 上升到2010年的5%;普洱茶经历2007年波动后, 2010年还在市场恢复阶段, 比重也由2005年的8%。下降到2010年的4%;花茶和紧压茶市场相对比较稳定, 但是在绿茶、乌龙茶和红茶快速发展的情况下, 花茶和紧压茶市场分额出现下降, 花茶从2005年的15%下降到2010年的7%, 紧压茶从2005年的12%, 下降到6%。

3 茶叶出口情况

柳州茶业发展的思考 篇8

柳州茶叶产业发展迅速,近几年,更是逢迎良好的发展机遇,使得柳州茶叶呈现出大好的发展态势,其种植面积不断的扩大、茶叶质量、效益都得到大大的提高。下辖茶叶主产县三江侗族自治县2011年度获得“全国重点产茶县”与“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光荣称号。

1柳州茶叶发展现状

柳州市现有茶园面积达16.5万亩,主要分布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和融水苗族自治县,占全市茶园面积的80%。茶叶年产量7500t,产值达到5.5亿元。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下,柳州市大力推广有机茶生产技术,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有机茶园建设覆盖4县,累计有机茶基地面积8000亩。其中2011年就新建有机茶园5个,面积达2210亩,并均已通过有机生产转换认证。5个企业的2128.7亩基地与78.8吨产品通过有机产品认证,茶叶的产品质量得到很大提高。茶叶产品类型主要是绿茶、红茶及少量的乌龙茶、白茶。目前打造的公共品牌主要包括“柳韵春晓”、“三江春”等绿茶品牌,由于企业对产品质量的认同,参加名优茶评比累计获得广西与全国名优茶评比奖项90多项,产品知名度也逐步建立,但由于茶厂生产规模仍处于较低水平,同时缺乏自主品牌,80%以上的产品以“散装”或区外公司代加工形式统货销售,经济效益低,也严重影响到茶叶产业的发展。

2柳州茶叶发展的主要优势

2.1地处华南茶区,早春优势明显,生长期长

柳州地处我国南方,属于华南茶区,年均气温温暖,降雨量充沛,无霜期很长,茶叶生长期长,茶叶较之江浙等绿茶主产地约早20天,具有发展早春名优茶的自然条件,同时茶叶封园又比较迟,至秋季仍能采摘一芽一叶茶叶,能合理开发高香秋茶。俗话说“茶叶早采三天是个宝”,柳州早春名优茶的开发仍需加强,在品质保证的前提下,价格上也应有所提高。

2.2茶叶品种不断改良

上世纪60、70年代开始柳州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大量引种云南大叶种,80年代“红改绿”,又大量引进福云六号品种,近年来陆续引进浙江、福建优良的绿、红茶品种。目前,柳州福云六号品种占茶园面积的80%左右,但是新植茶园中,以乌牛早、桂绿1号、安吉白茶等优良品种为主,目前,以茶叶主产县三江县为例,茶园面积13.8万亩,其中福云六号、福鼎大毫等品种占到72.8%,紧跟其后的有乌牛早、龙井长叶、浙农117、浙农113等品种,其中早生种乌牛早、迎霜等品种面积达7109亩,占到5%,基本上今年来开辟的新茶园,均是适宜柳州地区生长的,早春优势明显的茶树品种。茶园基本是无性苗种植,性状整齐,产量高,品质好。

2.3类茶植物资源丰富,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了产品多样性

柳州植物资源多样,经发现并逐步开发的类茶植物有藤茶、石崖茶等,其中藤茶富含二氢杨梅素,其中主要活性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此类物质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抗血栓、抗肿瘤、消炎等多种奇特功效。石崖茶多酚含量高,具有较好的保健作用,但不含咖啡碱,饮后不影响睡眠。这些物种资源,丰富了茶产业的产品结构。

3柳州茶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企业规模小,效率低

柳州市现有通过QS认证的加工企业与专业合作社仅20家,绝大多企业厂房与设备落后或陈旧,单一企业年干茶加工能力普遍在200吨以下、没有企业加工与产品标准及标准茶样,缺乏自动化、标准化、规模化、清洁化、连续化的龙头加工企业。绝大部分产品加工,仍然是以家庭作坊式的加工,产品销售仍然依赖外地客商,以销售原料为主,制约了产业向规模化发展。

3.2品牌产品建设滞后

根据笔者调查走访,在柳州众多茶叶企业(加工厂)中,拥有已注册的商标近30个、产品名称逾百个,但仍没有一个自治区级茶叶名牌产品称号。尽管柳州市茶业协会虽然注册了“柳韵春晓”公共品牌,但真正使用该品牌的企业只是少数几家。三江县以宣传推介“中国早春第一茶”为主题推出早春绿茶“三江春”,也没有制定统一的加工及产品标准。

没有历史的积淀,企业在宣传、推介柳州茶时又无法确定主题产品名称与品牌,无疑严重制约了品牌的宣传、推介与创建,也使得茶叶长时间沦为外地茶商的贴牌原料,茶农效益不高,生产积极性低落。

3.3生产者的市场营销意识有待提高

目前柳州大多数茶叶生产企业眼界不宽,常常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要求来决定茶叶的产品类型及产量,较少关心市场需求,企业家受传统、地域、资金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很难及时地掌握市场信息。生产的茶叶过剩,只能低价倾销。

柳州茶叶主要受附件、湖南、浙江等地客商影响,近年来受红茶影响,多数企业加大红茶生产,但是由于缺乏技术,一芽一叶手采茶叶干茶才卖50元每斤,茶企几乎微利。

4柳州茶叶产业发展思路

4.1抓好“大陆第一早春茶”这一区域优势发展茶叶

柳州茶叶产业有着十分优越的地理区位、气候环境与种质资源条件。春季回暖快,除了少数高寒山区之外,正常年份2月日平均气温可回升到15℃以上,茶树萌发早。目前柳州栽培面积较大的“福云6号”最早在2月下旬中期开采,较迟年份在3月初开采,特早芽品种还可以提早开采,比江南茶区提早2-3周。由于茶市有“尝新”的需求,早春茶特别热销,2月份的新茶价格比3月份的春茶高出几倍,茶农早春茶收益相当于全年的茶园收益。

柳州茶叶发展应重点发挥早春茶优势,建立早芽、特早芽品种育苗基地,重点推广早春茶品种。茶区新种茶园应以早芽品种为主,增加早芽品种栽培面积。研发早发高产技术,提高早春茶的产量。建立早春茶叶信息网络与交易平台,广泛宣传早春茶叶优势,扩大早春茶的影响力。

4.2加强历史名茶及特色茶的挖掘与选育,为品牌特色寻求差异化

柳州地区,三江县“牙己茶”是柳州历史名茶,历史悠久;“侗族打油茶”文化厚重,情趣盎然;融安县的藤茶、融水石崖茶等更具有独特报检功效,这些特色品种的选育、提纯与产品开发,有利于柳州茶产品宣传与创新。基于福云六号等老品种品质问题,可通过建立种质资源圃、嫁接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加快这些品种的改造更新。同时,开展地方特色品种适制性研究,确定加工种类与产品的定型,并制定栽培、加工、产品的企业或地方标准,为创建统一品牌奠定基础。

4.3加强宣传推介,提升本地茶的知名度

组织企业参加广西“桂茶杯”、全国“国饮杯”与“中绿杯”名优茶与大宗茶评比,提升柳州茶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推动柳州市茶叶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同时打造柳州本地茶茶叶市场,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可以与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媒体合作,通过举办茶叶讲座、茶艺交流、文化研讨等方式开展宣传活动,宣传早春优势,为茶企、茶商、消费者搭建交易平台,促进柳州茶产业的发展。

摘要:柳州茶叶资源丰富,具有很好的早春优势,但生产规模小、品牌建设落后,企业营销意识不高,也制约了茶叶产业的发展。基于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抓好“早春茶”这一区域优势,加强柳州历史名茶及特色茶的挖掘与选育,同时加强宣传推介,提升本地茶的知名度来发展柳州茶这一发展思路。

关键词:柳州,优势,问题,思路

参考文献

[1]张征,王德涛,兰毅等.柳州有机茶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J].茶业通报,2009(02).

抗战前福建的茶业管理 篇9

1934年1月南京国民政府军政部常务次长陈仪调任福建省主席一职。为拯救濒临破产的福建经济, 以陈仪为首的省政府开始加强对本省产业的管理, 向居福建特产前三位的茶叶成为政府首先关注的对象。经过一番调研, 省政府决定“用政治的力量, 争取茶市, 以市场的情形, 计划茶政”[4], 由省建设厅负责具体事务, 力图挽救处于凋敝中的福建茶业。

1 设立茶仓管理所

中国长期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政府除了课税外, 对商业的管理基本处于无为状态, 行业的经营管理主要依靠行业内部的自律, 以致效率低下或积弊深重。茶叶在产制运销过程中牵涉到茶农、茶贩、茶商、茶栈、买办、洋行等各个环节, 它们各自为政, 弊端丛生。为此, 省政府决定成立茶业管理机构, 以提升闽茶品质, 革除行业积弊。为慎重起见, 1935年春省建设厅派专员柯仲正等人赴产茶各国, 如印度、锡兰、爪哇等处, 考察茶叶产制运销的成法与茶业统制的设施等。回国后专员们又深入本省内地, 调查茶叶产量运输情形。随后又到沪、津、鲁考察闽茶内销情况及皖浙赣茶业统制状况, 在深入调查之后再对本省茶业管理作通盘计划。

以往茶叶上市时, 运往省城的各地茶叶因船急于卸货返载, 往往需先卸于驳船中等待海关查验, 但在等待过程中却常常被转泊的船员偷挖, 或者因无法及时入库而遭受风雨侵蚀;而且以往外销的茶叶没有实施质量检查制度, 往往掺杂有伪劣茶叶, 影响到茶叶的品质。为避免这些弊端, 1933、1934年曾有福建茶业同人相继在省会福州的台江租仓囤茶, 终因民间资本有限, 茶仓规模太小而经营效果不佳。1935年4月由政府核准的第一茶仓设立, 规定凡闽东运到省会的茶叶, 均须靠泊台江第四、第六浮船码头, 以方便入仓。茶仓可代茶商办理茶件的起卸、分发、存囤、保管及受理包装运输。此外, 茶仓还有对茶叶进行检验取缔等职责, 为此, 省建设厅专门制定了《福州第一茶仓实施检查茶件暂行办法》10条, 针对闽东地区运往福州准备出口的茶叶进行质量检查, 如抽验有无伪茶或夹杂物以及霉湿的茶叶, 对茶件重量重新进行过秤, 然后列表登记。但因为新设立的茶仓属于官商合办性质, 收取的仓租与泊费高于民营旧茶仓, 遭到茶商的反对。为平息反对之声, 1936年4月省政府将第一茶扩为茶仓管理所, 取消官商合办, 收为官办, 直属建设厅, 所有由闽东运来的茶件的运输起卸囤存检查各事均归该所办理, 并在台江第四、第五浮船码头设立新的仓库, 降低了仓租与杂耗收费, 并先后颁布了《福建省政府建设厅福州第一茶仓暂行章程》12条与《福建省政府建设厅福州第一茶仓管理章程》6条, 全面管理到榕茶件的运输起卸囤存。为防止三都、赛歧两地茶叶在转装轮船前被盗或遇水破袋霉变, 建设厅还在两地各设茶仓分所一所, 置备驳船, 派员专驻管理茶件转运起卸事宜, 并订立沿途交接办法, 各尽其职, 杜绝了以往茶件在转运过程中发生的破烂水湿与偷窃短少弊端。茶仓成立后在当年就取得成效, 1936年进出茶仓的茶件多达20余万件, 均无缺斤短两现象。1936年10月茶季过后, 省政府为节约开支, 将茶仓改组为茶业专员办事处, 次年1月, 办事处又奉令结束, 恢复设立茶业管理所, 并在三都、赛岐设立两个分所, 派人分赴闽东各产茶县进行红茶茶号登记等工作, 并继续办理茶仓业务, 直至1937年9月, 福建海口被日军封锁, 管理所的业务由福州出口红茶联合运销处兼管。

2 产制运销流程的管理

茶叶的质量依赖于产、制、运、销等各个环节, 如何运用科学方法, 加强统制, 剔除行业积弊是振兴茶业的重要任务。

2.1设立茶业改良场, 提高产制质量。

1935年8月省建设厅在福安设立茶业改良场, 聘请茶叶专家张天福负责场务, 期望在栽培方面能够实现科学化, 以增加茶叶产量;在制造方面能够运用机械化, 将所采茶叶用电力焙炼, 使茶叶条质纯粹, 出库迅速, 从而达到革除人工制造的弊端;在贩卖方面实现合作化, 以革除中间商的中饱。张天福上任后, 首先赴上海、杭州、祁门等产茶区考察, 翌年1月即在改良场垦出一部分土地, 进行了茶树品种比较试验、施肥试验、扦期与扦法比较试验、不同处理的枝条与压期关系试验、茶子贮藏试验、茉莉防寒试验、茶子摘期试验、台刈方法试验、茶叶采摘试验以及茶树栽植方式比较试验等。此外, 改良场还开辟品种园、示范茶园, 进行输种、品种繁殖、混合选良、选株以及特约示范茶农等, 力图改进茶树栽培技术。1937年茶业改良场开始茶叶制作上的试验, 对福安红茶发酵萎凋方面的缺点加以改良, 并试制91箱用新方法发酵萎凋的红茶, 结果在市场上售价特高。为培养茶业技术人才, 省政府还在福安、崇安开办了茶业职业学校;福建省农学院亦开设茶业科, 作为培养省内茶业专科人才的摇篮。

2.2 改善茶运办法。

福建的绿茶主要运集福州进行花香茶加工或出口。但每每茶季到来, 茶叶云集港口急待运往福州之际, 运茶轮船往往互相勾结, 同来同往, 逼迫茶商竞相压价。而茶商在担心茶叶霉坏之余, 不得不忍痛挨宰。为减少茶商损失, 省政府数度召集各轮船公司商议, 劝导各轮船代报相互合作, 轮流行驶, 使茶件不致骤集或不继, 力求市面上茶叶供求平衡, 达到稳定茶价目的。经过政府的协调, 1936年福州的绿茶市价非常稳定, 没有出现暴跌狂涨现象, 为二十余年所未有。此外, 政府规定各轮船分班行驶的办法也减少了轮船公司的损耗, 使其有余力进行船只修理, 确保茶件运输的安全。

2.3 革除业内陋规。

茶叶贸易手续繁杂, 参与阶层繁多, 因洋行处于产业链的末端, 垄断了茶叶的对外贸易, 造成了洋茶栈仰息于洋行, 茶庄受制于洋茶栈, 茶商被茶庄剥削, 最后生产者茶农所剩无几的怪圈。如此造成洋行众多的剥削伎俩, 如抑价 (因茶价评定掌握在洋行之手, 故可任意操纵价格) 、除样茶 (买茶时每一字号须除样茶数十斤或一二箱不等) 、吃磅 (每箱照净重须克扣二磅) 、过磅延期 (茶叶成交后原定相当时间内必须过磅, 但洋行常藉故迁延时日) 、九九五扣息 (成交茶叶过磅与付款期间, 本有规定。洋行常故意延期付款, 茶客不堪其苦, 遂有九九五扣息贴现之事, 即每千元须扣五元之息) 、扣酬劳费 (每箱扣四角零八厘, 作为洋行华员之酬劳费) 、九九扣 (每百元扣洋行账房佣金一元) 、仓费 (包括换铅桶、磅礼、工会、办工会表、挑工、装裱等费用, 每箱数角不等) 、代办费 (茶叶由大样中提出看验, 其消耗之数, 须于过磅时补足, 依茶价计算, 每百箱约须六七两) 等等, 不胜枚举。茶栈为转嫁洋行施于的损失, 不仅利用贷款赚取高利, 还抑制茶商的茶价;茶商在此情形之下, 其惟一出路就是将此项负担转嫁于茶农。于是收茶用大秤并抑勒山价, 滥发角票, 发生种种情弊。茶农为被压迫的最下层, 无利可图之下只好将茶树的粗枝老叶一并掺入, 并增加潮湿以充重量。茶季结束后, 囿于资金短缺, 对茶树损伤不加培植, 产量因之减少, 品质因之低劣。而一般制茶厂商为了谋利, 增强茶叶的外观品相, 复有涂烟掺杂等作伪恶习。名目繁多的行业陋规极大损害了福建茶叶的声誉。为规范市场, 1934年后福建省政府对茶业陋规加以整顿。

规范“提样”。茶件提样本为交易的必要手续。不过过去茶商为及早提取茶样, 往往贿赂税警, 优先提样或半途即提取, 扰乱了市场秩序。建设厅除一方面严令茶业营业税局禁止提样, 另一方面令福州第一茶仓管理所布告及通函各茶商, 永革提样陋规, 茶件一律上仓, 然后每个字号准予先提样一件, 优先提往赶市, 这样不仅免除了茶商的先后竞争, 而且杜绝了茶商与税警上下其手, 使茶税涓滴归公。

杜绝杀价。过去茶叶产地毛茶市价被人操纵, 内地山价与福州茶价竟成反比, 推其原因, 系由运茶各轮船机关与茶商勾结, 故意同来同去, 造成茶件骤集与不继现象, 茶商遂有杀价恶风。茶业管理所成立后, 召集茶轮公司妥为分配, 按班行驶, 制止了杀价之风。

统一用秤。尽管1928年7月国民政府就已颁布《中华民国权度标准方案》, 规定以公斤 (1 000克) 为标准斤, 标准斤的二分之一为市斤, 1市斤为16两。但本省各地茶行所用杆秤并不统一, 差额很大, 比较普遍以24两为一斤, 奸诈者则用二十七八两为一斤向茶农收买毛茶。暗地里一些茶贩还使用非法衡器, 剥削茶农。受此剥削的茶农为抵补损失, 只好粗制滥造。对此, 建设厅三令五申, 厉行新衡制, 不过收效甚微。

设立福州出口红茶联合运销办事处。民国时期, 红茶是福建外销茶叶中数额最大的一种茶叶。为减少各种中介环节与陋规, 1937年3月9日福建省政府饬令成立红茶联合运销办事处, 凡本省红茶出口贸易均归该处办理, 各茶栈向内地采办茶叶加工焙制装潢后必须交给联合运销处运出, 否则该茶就不能出口。统制红茶运销, 目的是取缔叠床架屋的中间商制度, 以降低成本, 增强福建红茶的市场竞争力。不过此举却将造成广大茶栈失去利益, 因此此项规定一颁布, 立刻引起各茶栈反对, 一致拒绝加入。在省政府参议关仲乐与闽侯县商会主席罗勉侯的调解下, 茶栈代表与省建设厅数次磋商, 最后建设厅允许商家补充办法5条之后, 各茶栈才应允加入。此后, 福建出口的红茶品质、装潢等方面均制定了标准, 凡不符合标准的均不能出口, 提高了闽茶的声誉。

3 发放贷款, 予以金融支持

福建内地茶商多无充足资本, 而收购茶叶需要大额资金;因此每年新茶上市前, 茶商多要到省城福州, 向茶行或茶栈贷款, 作为一年内制茶的资本。遂茶栈不仅可以高利盘剥, 利率高到一分六厘以上, 并且规定茶商的茶叶运到福州时必须投到借款的茶栈, 托其代为销售, 以致茶叶价格一味凭茶栈主意, 茶商无法过问。而所卖的价钱除付资本及利息外, 还要每件另付手续费5%~6% (茶行为5%, 茶栈为6%) , 作为该行栈代理的报酬。茶行栈仅靠此手续费每年就获利颇多。然而茶栈本身资金也不雄厚, 或者仰给于洋商, 或者以期票的方式向福州的钱庄告贷。一旦偿还期迫近, 只能急于脱售货物, 甘受洋商“夺价”、“扣磅”、“九九五扣”的多重剥削。在遭受高利贷剥削之后, 为维持生计, 茶农茶商只有在生产和制造的过程中偷时省工, 甚至作假掺杂, 以期弥补损失, 这都直接影响到茶的品质和销路。所以, 由政府以贷款方式救济他们, 取缔茶栈制度, 以维护茶农茶商的利益, 这是复兴本省茶业的最合理、最有效办法。1936年2月间福建省政府拟定贷款办法, 由建设厅向省银行以及辛泰、商业等三家银行各借款十万元, 交由新设的茶仓管理所贷给茶商, 因款额有限, 遂先就产茶最多的旧福宁府所属各县予以贷款, 预定红茶贷款三分之二, 绿茶贷款三分之一, 无论是信用贷款还是抵押贷款, 利息均为月息八厘, 仅为以前茶行栈贷款利率的一半不到。闽东的茶商受益颇多。

过去承运三都、赛岐两口艘绿茶的轮船, 向例须代茶商完垫海关税银。以每袋绿茶约须完税2元计, 一艘轮船运载一次绿茶须备现金四五千元乃至万余元, 这对轮船公司而言是个沉重的负担。为此, 政府为载茶轮船担保, 向福建省银行与交通银行福州分行订立信用来往透支及抵押贷款28万元, 专为垫付全部关税与一部分水脚之用, 同时规定不许增加水脚价目, 防止茶轮联合起来垄断谋利。此外, 政府着代报行于所收茶商代报资项下, 提出若干投保水险, 减轻茶商负担。

4 减轻税负, 削减苛杂

1930年为减轻出口茶叶成本, 增强华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新海关税则规定无论何种茶叶概行免税;但同时又要求绿茶在转口时须先垫税, 以致经由三都澳或赛歧转口往福州的福建北路茶叶须先垫付海关正副税及河捐, 这些税收虽可在茶叶卖出后收回, 但经此周折, 须耗蚀九六折, 且还需付垫款利息, 加重了茶商的负担。但关税属于国税, 不可动摇, 福建省政府要扶持本省茶业, 只能减轻省税——特种营业税的征收。

1924年以来, 福建茶类营业税均由省财政厅招商承办, 凡产茶各地均遍设税卡, 且税额占货价千分之百, 远远超出营业税条例规定的千分之二。虽迭经茶业公会呼吁, 但因政府财政困难, 极为倚重茶税收入, 遂拒绝撤销茶税, 仅降低了20%的税率, 不过逐渐将包办制改为委办制, 再为财政厅自办, 减少了中间盘剥。1936年4月起省, 财政厅开始减免茶类特种营业税, 按照旧税率减轻了五分之一, 以鼓励闽茶出口。

除了关税、特种营业税外, 福建各地尚有各种杂税。辛亥革命之后福建军阀割据, 各地苛杂税捐不胜枚举。如福州茶应纳税捐的种类多达24种;安溪茶除缴纳关税、营业税外, 还有学校常年经费捐 (每件茶叶抽大洋0.5元) 、民军护路捐 (每件茶件抽大洋1元) ;运至福州、厦门出口的茶件, 还需交纳入口税 (每件1.2元) [5]。建阳的茶捐除保卫团费 (每百斤抽0.5元) 夕卜, 在黄坑尚有慈善费 (每担1.3元) 、教育附加捐 (每担3元) ……1934年福建基本统一之后, 省政府要求自1935年度始确立县地方预算, 并自1936年7月起各县区成立经征处, 由县直接征收地方税捐, 以杜绝苛杂。自此, 各县区对茶叶征收的各项苛杂大为减少。

5抗战前福建省政府整理茶业的成效

1934�1937年经过省建设厅的一系列举措, 福建省的茶业有了一定的起色。据省政府统计, 1935年闽茶产量为193915担, 1936年增至244 930担[6], 1937年虽然遇上全面抗日战争, 但全年茶叶产量仍达到了212 950万担[7]。这与此前三年的产量205 737担、166 526担与189 293担[8]相比, 增加了90 239担。而且, 1936年闽茶“在国外及华北销路颇佳, 价格亦略高, 获利尚厚, 除偿前年 (注.·1935年) 亏折, 稍有盈余”[9]。可见, 政府对茶业发展的介入已凸显了积极的影响力, 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当然, 我们也不可一概认为抗战之前的三年, 福建茶业有所发展完全是政府管理制度建设使然, 其中与广大茶农、茶商以及当时的有识之士的努力密切相关。而且当时政府对茶业的管理偏重于流通环节的管理, 而对保证茶业品质的生产、制作过程则重视不够。因此我们既要肯定民国时期福建省政府在茶业管理制度方面建设的成绩, 但也不可夸大这个成绩的作用。不过, 战前福建茶业的发展在随后爆发的抗日战争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福建茶叶大部分用于出口[10]这对当时急需欧美俄等国家的武器弹药及其他的战略物资而又缺乏外汇的中国政府而言, 无疑是个极佳的以货易货的商品, 因此在1938年福建茶叶就成为国民政府统制的对象, 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福州海关编:《近代福州及闽东地区社会经济概况》, 华艺出版社1992年, 第134页。

[2]翁礼馨:《福建主要物产产销概况》, 福建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编:《福建经济研究》 (下册) , 第250页。

[3]翁礼馨:《福建主要物产产销概况》, 福建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编:《福建经济研究》 (下册) , 第250页。

[4]高登艇:《闽茶之茶市与茶政》, 《闽茶季刊》第一期 (1940年10月版) , 第4页。

[5]沐景亮:《福建茶叶运销状况》, 《中国建设》1937年第2期, 第75页。

[6]唐永基、魏德端合编:《福建之茶》 (上) , 福建省政府统计室编印, 1941年, 第39页。

[7]李缵绶:《论福建特产产销事业》, 福建省政府建设厅经济研究室编印:《福建经济问题研究》 (第一辑) , 1947年, 第72页。

[8]李联标:《福建茶业一年》, 《农报》第三卷第28期 (1936年10月10日版) , 第1463页。

[9]《闽去岁商业好转》, 《中央日报》1937年1月11曰。

我国茶业竞争力初探 篇10

关键词:茶叶竞争力,产业化,品牌,技术创新

一、茶叶品牌竞争力研究综述

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长期决定因素。在一定的市场竞争条件下, 品牌成为产品竞争力的综合表现, 名牌直接代表了特定产品的质量、性能和信誉的综合特质。

1. 品牌竞争力国内外研究综述

学术界对于品牌为其所有者带来的市场竞争收益的研究始于1955年。此后, 对品牌竞争收益研究的文献数量猛增, 主要涉及如下几方面:品牌性质;品牌的创建与管理;品牌权益。

Gardner等强调要重新认识品牌的性质, 即品牌不仅具有功能性价值, 而且具有情感性价值, 指出:品牌的创新要超越差异性和功能主义, 更应注重开发一种个性价值, 即该个性经过精心定义, 受到目标顾客的尊重。

Lannon等运用人类学与心理学的理论在研究广告和文化时提出了品牌创建中的情感主题.Helenm对品牌需要传递核心价值进行了研究, 提出要制定品牌建设大纲或宪章, 使品牌管理组成员能全面理解品牌要传递的价值含义。

Aaker认为:品牌竞争力是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中, 企业拥有的塑造强势品牌并支持强势品牌持久发展的能力。该能力是企业在长期的品牌管理实践中逐渐积累, 并整合企业品牌管理中各项技能而形成。

国内学术界对于品牌的研究始自20世纪90年代, 也正是从那时起, 学术界开始将品牌作为企业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看待, 品牌战略开始成为中国企业的竞争战略之一。我国学术界的研究更多的集中于品牌的性质和品牌的资产与市场权益方面。

李光斗在其《品牌竞争力》一书中, 对品牌竞争力进行了详细论述。其认为“品牌竞争力是指企业的品牌拥有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或者在行业内能够保持独树一帜, 能够引领企业发展的独特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品牌内在的品质、技术性能和完善的服务”。

季六祥指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新的竞争态势集中表现为以品牌竞争力为核心的多态竞争。

张世贤较早提出“品牌竞争力”的概念, 品牌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市场占有率和超值创利能力。他认为:品牌价值就是品牌竞争力的具体体现, 一个品牌有无竞争力就是要看它有没有相对优势的市场份额, 有没有一定的溢价能力。

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许基南对品牌竞争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其《品牌竞争力研究》一书中, 提出了品牌竞争力的模型理论。

2. 茶叶品牌竞争力研究综述

我国茶叶品牌竞争力的研究还处于初期, 并未形成一定的体系, 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华中科技大学的裴敏春从经营环境的角度对茶叶企业的品牌发展战略进行了一般分析, 其从企业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分别进行了简单分析, 提出了企业经营规模和产权结构、技术创新、企业家自己、整个产业发展状况、当地政府的支持, 以及地域因素均对茶叶企业的品牌构建产生影响。其指出了从品牌的发展壮大反过来推动企业的发展壮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华南农业大学的丁俊之主要是站在国际市场的角度, 从茶叶出口的品牌构建来研究。其提出应以茶文化为主线, 以市场营销为手段来打造我国的茶文化, 并提出可以借鉴咖啡行业的成功经验来研究茶产业。

白芸直接从普洱茶品牌定位入手, 提出要建立起普洱茶的强势品牌, 必须进行准确的品牌定位。并且对于从消费者角度如何进行定位也进行了探讨, 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二、我国茶产业竞争力现状及存在问题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 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 发乎神农氏, 闻于鲁周公”。中国具有悠久的产茶历史, 不仅名茶林立, 而且茶叶产量高居世界第一。改革开放以来, 国内茶叶生产规模更是不断扩大。预计我国茶叶到了2010年, 茶叶面积160万公顷, 产量将达到135万吨, 产值超过210亿元。茶叶深加工产品产值350亿元, 全国出口茶叶30万吨左右, 出口总值6亿美元左右。然而, ‘面积第一、产量第二、出口第二、创汇第四’, 这是中国茶叶在世界上地位的真实写照。如下表所示, 中国茶叶产量为世界的23.23%, 出口量为世界的17.2%, 出口值却远低于其他主要产茶国, 而且超值创利能力有限, 始终难以摆脱“一流品质、二流包装、三流价格”的怪圈。中国茶的身份基本上仍然是:产区品牌, 以及尚欠商业化提炼的文化品牌。中国作为茶叶的发源地, 却没有在国际上叫得响的茶品牌。根据相关统计, 在我国目前七万多家茶厂中, 注册品牌的仅有近1000家, 叫得响的知名品牌更是凤毛麟角。品牌缺失已成为中国茶产业的薄弱环节。业内人士将这一现状称之为“有种类、有名茶、无名牌的‘有名无姓’时代”。由于缺乏品牌效应, 七万家中国茶厂在总体实力上竟难敌一家英国立顿, 立顿茶业年产值相当于中国茶业年产值的七成。中国茶何时才能叫得出响当当的品牌?

与此同时, 茶叶成本高, 但价格低廉, 产品质量不稳定等因素也影响着中国茶的国际形象。正如下表所显示的, 多年来, 中国出口茶叶在国际市场上主要以“廉价品”的形象示人。从1996年到2001年, 我国出口的茶叶价格呈下滑趋势。到2001年, 每公斤茶叶仅值1.37美元左右, 平均茶价比印度低四成, 比斯里兰卡低六成多, 甚至比肯尼亚的茶叶价格还要低20%。个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品牌。没有品牌, 就没有竞争力。名牌的缺失直接导致我国茶在世界市场上无法挺起“腰杆”。品牌是商品质量、价格的信誉保证, 消费者正逐渐对品牌茶叶表示认同和信赖, 市场期待着更多茶叶品牌的涌现。

三、品牌缺失原因分析

1. 技术创新滞后

从根本上说, 产业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两个直接因素:一是成本;二是产品的差异性, 后者成为决定或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间接因素。功能和质量是品牌成功的基础和关键要素, 全面而富有活力的品牌战略必须依赖于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牢固的质量水准。企业只有不断进行产品、工艺创新, 开拓市场, 才能避免因产品市场需求衰退而被淘汰。

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产茶国, 仅次于印度。但是中国茶叶科研的投入却远不如其他产茶国。日本、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土耳其和印度尼西亚、孟加拉等产茶园均设立国立茶叶研究所机构, 经费投入强度大, 如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茶叶研究所的年度运转费、事业费达150万美元, 印度高达860万美元, 人均科研费比中国高20倍~100倍。我国茶叶企业科技投入少, 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与市场形式不协调, 使得在茶叶市场没有取得主动地位。

2. 技术创新主体动力不足

一般认为, “技术变迁是对资源禀赋变化和需求增长的动态反应”, 即技术进步是通过生产者作为载体而推进的, 而生产主体的组织形式和规模决定了它对技术类型选择和采用技术的风险的承担能力, 因此能够通过组织创新和新的制度安排消除生产主体对技术需求的一些制约因子, 从而加快产业技术的进步。我国技术发展市场还不完善, 基本上处于政府主导型的技术市场, 目前茶叶产业技术供给主体是以政府财政为支持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一些厂商。但是, 由政府支持的茶叶技术创新主体常常带有预算约束软化、离市场较远等通病, 这势必影响技术进步的速度”。而且, 政府作为技术供给主体, 会使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依赖性, 技术创新动力不足。从企业看来, 由于自身资金不足或风险承受能力不够等原因, 不敢投入可能会导致技术创新的延时。

3. 税赋严重

茶产业由于有生产、加工和贸易等诸多环节, 累计流转税相对比较高。与其他产茶国相比, 中国茶叶税赋也是最重的, 1994年国家新税制出台后, 我国茶叶税赋在农副产品中仅次于烟草, 总计高达35%~40%, 从世界范围来看, 在茶叶主产区之一的福建省茶叶税赋比世界上茶叶税赋最高的阿根廷还要高出1.5倍, 比印度、斯里兰卡等重要产茶国要高出更多。茶叶的高税赋已与茶叶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随着科技进步, 茶叶生产大规模发展, 现已供大于求, 茶叶生产与销售已无多少利润,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属弱势产业, 急需进行资源的整合与品牌的建设, 茶叶税赋过高, 茶农负担过重, 不仅使得茶农的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 资源整合受阻, 也不利于提高我国的茶叶出口竞争力。而且也由于资金缺乏、科技投入有限, 茶叶的深加工以及高附加值产品得不到开发, 茶叶品牌建设得不到有利支撑, 茶叶发展后劲将大为弱化。

四、品牌发展对策与建议

1. 走产业化道路

面对国内、国外两大市场, 按比较优势原则, 优化资源配置, 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是当务之急。要在国际市场上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 成为产茶强国, 就要健全茶叶市场体系, 深化体制改革, 应按照产业品牌——国家品牌——企业品牌, 这样的路径来发展壮大, 走茶叶产业化的道路。

所谓产业品牌就是指用一个产业对抗一个企业。西方经济学规模技术理论认为, 规模选择关系到资源要素的生产率和技术类型的选择, 相对特定的技术,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要素投入规模增大, 单位产出的成本将降低, 即所谓的规模经济。

就茶产业来说, 应加快资源整合力度, 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茶叶企业和企业群体。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秘书长张黎明等专家建议, 在保护茶业的基础上, 选择品牌影响比较大, 规模化程度比较高, 市场占有程度比较好, 在消费者中有较好美誉度的茶企业, 帮助他们整合品牌, 把企业做大做强。如西湖龙井现有300多个品牌, 严重分散了资源。正如有学者提出的, 一品多牌反映了生产经营者品牌意识的增强, 但它带来的负面效应则是各自为政、恶性竞争, 相互削弱, 最终哪一个牌子都做不大, 做不强。相反, 几百吨, 上千吨的一种名优茶, 一旦用上统一品牌, 那市场就广阔了。可见, 如果专注打造三五个品牌, 并利用品牌美誉度, 将传统、时尚等文化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 跨出茶叶市场, 走向茶饮料、深加工等, 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 提高市场的占有率, 就有可能进一步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与立顿等国际品牌一较高低。产业化首先要加强茶叶标准化。不仅要制定完善的茶叶产品标准体系, 而且要制定茶叶生产技术规程标准, 指导茶农按标准组织茶叶生产。此外, 建立、健全茶叶质量监控体系、在重视终端产品质量检测的同时逐步向“生产、贮运、销售全过程质量控制”过渡。严格按标准要求组织生产和销售。

2. 加大对茶叶的科技投入和市场研究

立顿将每年销售额的0.7%拿出来专门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 这使得它的产品可以不断更新并适应市场的需求, 我们也应该在整合社会资源, 进行技术创新的基础上, 加强市场调研和产品研发的力度, 保持茶叶产品线和创新现延伸。我国茶叶科研单位和茶叶企业在新世纪中应以提高产品品质为中心, 进行茶树良种化和茶叶的深加工, 加强新花色品种的研制, 提高茶叶产品的多样性, 以适应不同人群的需要和嗜好, 增强茶叶的出口竞争力。技术的推广是技术投入的延续。针对茶农普遍存在技术素质低的状况, 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定期举办技术培训班, 使茶农免费接受培训。加强茶叶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增加技术推广经费, 使茶农能方便得到所需的技术服务, 使新技术能迅速地在生产中示范推广。

3. 依靠产业的内生动力机制

政府在技术市场中应更多的以普通交易主体的身份参与并以此来有效的引导技术市场的走向。要放松对茶叶市场的管制, 放松市场管制是政府促进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手段。放松管制后, 企业无法仅靠获得超额垄断利润维持其市场地位。随之而来的激烈的市场竞争, 使企业不得不去寻找新的创新源, 选择适合自己的特色的创新技术来提高其竞争力。技术创新需要大量资金, 因此, 政府应出台一些投资补贴政策, 通过给企业提供优惠投资信贷、给茶农直接补贴, 鼓励茶农、茶叶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4. 在产业发展新阶段, 可考虑在茶叶税收政策上进行相应调整

中国茶业的困与变 篇11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的全面复兴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带动着中国茶业快速发展。如今,中国茶业正处在一个整体升级和全面变局的黄金发展时期。我们可以判定,在未来十年的黄金发展期,中国茶的产业化水平将有一个较大的升级:茶产业链分工将会基本完成,茶行业的商业化程度和集中度将大幅提高,茶叶大品牌将突围而出,茶叶产品的横向多元化和基于茶叶深加工的纵向多元化将会使中国茶全面融于中国人的生活,中国茶将会真正以品牌产品的形式走向世界。

多重竞争

处于行业发展初级阶段的中国茶业,面对着多重竞争。

一是饮料大品类的竞争。当中国打开“大门”以后,以可乐为代表的碳酸饮料和咖啡便长驱直入,风靡中国。后来又有矿泉水、果汁、各种功能饮料的加入,而中国茶业还处在缓慢的发展阶段,根本无力与上述饮品抗衡。最近10年的情况有所转变,中国茶叶在饮品市场中不断占领市场,如今有了一席之地,但这个层面的竞争还将持续下去。

二是茶品类中细分品类的竞争。中国是一个茶叶古国和茶叶大国,茶叶仅大类就有六个:绿、青、白、黄、红、黑,具有地方特色的茶叶品类更达千种以上,所以在中国茶叶的消费版图中,也有众多茶叶品类相互划分市场份额的竞争问题。从近几年的表现来看,云南普洱茶和安溪铁观音茶的市场份额增长较大,各种红茶、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和黑茶中的安化黑茶等,增长势头强劲。

正是由于这种竞争,消费者喝茶的地区性偏好开始改变,推动了茶叶消费的多元化。

三是品牌茶企与夫妻茶商的竞争。品牌茶的公司化运营必定会增加成本,这使得品牌茶无法与夫妻茶商在茶叶产品的零售价格上进行竞争。所以,品牌茶企一方面要做大规模以摊薄成本,另一方面必须提升茶叶产品的品质和品牌美誉度,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增加品牌溢价能力。

此外,传统中国茶叶还应该与茶饮料、速溶茶等深加工茶产品和谐共处,携手扩大“喝茶”的消费人群和市场份额。

对于多重竞争,茶企业应有正确认识:多重竞争既是困难也是机会,竞争中的发展才是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三大困境

除处于多重竞争的不利环境之外,中国茶产业还面对很多困境。

困境一:中国茶产业处在“哑铃”状之中。中国茶叶的种植面积和茶叶产量增长迅速,茶叶消费市场也在快速发展,而中间的流通不畅、效率低下。茶产业的这种哑铃现状由两个核心问题造成:一是茶叶没有完成现代市场意义的商品化;二是流通渠道没有实现集约化,没有形成流通规模,而且流通环节多、链条长且分散、参与人数多,使得茶叶产品的流通成本居高不下。这一困境造成了“茶农卖茶难,消费者买茶贵”。茶农卖茶难压抑了生产者在种植和加工环节进行产业升级的积极性,消费者买茶贵则抑制了消费市场的普及性增长。

困境二:生产和消费脱节。茶叶生产者把千辛万苦制作出来的茶叶产品“推销”给消费者的时候,消费者不接受,或者说消费者因为“喝茶”的综合成本太高而放弃“喝茶”,这也是抑制茶叶消费市场增长的重要因素。

所谓“喝茶”的综合成本,包括消费者在了解茶、学习茶、购买茶、储存茶和冲泡茶等全过程中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如果我们站在普通消费者的角度进行核算,除了买茶的直接成本,消费者“喝茶”的间接成本是很高的。而茶企习惯于抱怨消费者不喝茶,把生产和消费脱节的责任推给消费者。对此,茶企应在创新茶叶产品、提高茶叶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和改善营销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思考和努力。

困境三:茶产业链没有基本的分工。茶农种茶、制茶是本分,但他们还需要操心卖茶。因为卖茶难,有的茶农被迫外出开店卖茶,或开发自己的卖场路子。很多茶商本该专注于卖茶,但他们中的很多人为了保证茶叶供应、品质的稳定和更高的利润而向上游延伸,自建茶园,聘请茶农去种茶、制茶。稍有规模的茶叶企业更是如此:从种植、加工、储运、品牌运营到开店卖茶,全产业链运营。

缺乏分工协作的茶产业模式导致企业没有自己的产业链定位,没有专注于某一个环节,茶叶企业小而全、做不大。同时,这也导致整个产业链难以升级,仍处在小农种植、小作坊加工、小品牌或无品牌运作、夫妻店卖茶的初级阶段。其中,种植和加工环节的生产方式又给茶叶产品的创新带来巨大困难,更难以实现茶叶产品的品质标准化和生产的批量化,茶产业链各环节的高度分散甚至给茶叶饮用的安全性造成严重威胁。

只有实现茶产业链的分工,才可能在各个环节以整合的方式提高集中度,实现公司化运营,最终实现茶产业链的整体升级和各个环节的友好协同与良性互动。事实上,茶产业链的分工趋势已经显现。

茶叶商品化

多样性和个性化是传统中国茶的核心魅力之一,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不仅要充分尊重传统的中国茶,还应该尽力保护并将之发扬光大。但是,站在茶业产业化和行业整体发展的层面来说,传统中国茶的这种魅力只会被爱茶又懂茶的小众消费者所感受。或者说,如果过于强调这种魅力,客观上就拒绝了大众消费者,也给茶叶的商品化带来巨大困难。

中国茶叶一直处在农产品散茶的形态,茶叶的流通半径难以拉长,流通环节难以压缩,流通规模难以增加,流通效率难以提高。这也增加了大众消费者购买茶叶的直接成本和间接的识别成本与选择成本。这正是中国茶叶必须突破的瓶颈,茶叶商品化是一道绕不开的坎。

所谓商品化,包括两个基本内容:一是产品品质的标准化,至少是一定程度的标准化;二是产品的品牌化,对消费者而言,茶叶品牌化首先解决的是消费者对茶叶产品的识别难题,同时解决消费者对茶叶产品的信任和选择问题。我们生活中的米、油、盐、酱、醋、烟、酒等,都已经先后实现了商品化。

未来茶品牌的三大类型

尽管中国茶叶的流通仍然是以无品牌的散茶为主体,但茶叶的品牌化已经艰难起步,而且品牌化的速度和加速度都很大,这是一个可喜的局面,也是茶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各个品类茶中都有品牌茶脱颖而出,例如竹叶青、大益、八马、华祥苑等,它们已经冲出自己的产区和传统销区,开始全国化发展,其他茶品类中的茶叶品牌也在奋起直追。总的来看,未来中国茶业将出现三种品牌类型:

一是垂直品牌。品类茶中的茶叶品牌就是垂直品牌,涵盖一个品类茶的高、中、低全产品线。这类品牌在做强品牌和做大规模的过程中会面临两个问题:首先,一个垂直品牌试图细分出若干个子品牌,以分别代表这个品类茶中的高端产品、中端产品和低端产品,甚至分得更细;其次,垂直品牌试图冲破单一品类茶的界限,以实现产品的横向多元化。对茶企的品牌定位来说,这两个问题是相互矛盾的,茶企应该深入思考、谨慎行事。

二是横向品牌。相对于垂直品牌而言,中国茶业应该出现横向品牌。横向品牌不受品类茶的限制,在各个品类茶中截取一个价格区间的产品或具有某种商品属性的共性产品。

立顿就是一个典型的横向品牌,包括红茶、绿茶、铁观音、花草茶、果味茶和多种功能茶等,袋泡茶的产品形态是其共性,在这个属性的商品品类中,立顿牢牢占领了消费者的心智。立顿定位于产品标准化、价格大众化、品牌时尚化以及购买和冲泡便利化,在此定位之下可以不受茶类的限制,立顿的成功给中国茶业打造横向品牌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三是渠道品牌。我们必须承认,中国茶叶本质上是一种食品,同时又具有较强的礼品属性,而且还是一种文化意味很浓的产品,所以“专卖店”一定是中、高端茶叶产品的主流销售终端。

伴随着各个茶叶品牌的快速成长和茶企规模的快速扩张,品牌茶叶连锁专卖店跑马圈地,其数量变成了考量品牌大小和强弱的重要指标。然而,专卖店的建设成本、店面租金成本和运营成本都在不断上涨,加之品牌茶叶专卖店所销售的又是单一产品,所以,尽管茶叶产品的毛利被不断加高,但专卖店的整体赢利能力仍十分有限。随着竞争的加剧和茶叶消费者的理性回归,单品牌的茶叶专卖店将面临严峻考验。

这种情况催生出了茶叶的专业渠道商,在北京、上海和福建已经出现了专业渠道商的雏形。纵向而言,专业渠道商是茶业产业链分工的必然产物,强调和凸显渠道的专业性运营优势。横向来说,专业渠道商一定是跨品类的多品牌茶的集成渠道,满足更多消费者的买茶需求,提升销售流量和店面效率。而品牌茶企直营的形象店将会向着文化、品牌和产品的展示与体验功能转变,与专业集成渠道形成呼应和互动。

三大外力助推茶业变局

最近几年,资本、智力和科技三大外力大举进入茶行业,正在加速茶产业的整体升级和茶行业的全面变局。

资本的影响最大,包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和机构投资资本。目前行业内动作比较大、市场上比较活跃的茶企无一不是外部资本推动的,资本的动作还表现为在产业链上游整合茶园、引进机械化加工、投资茶园观光旅游,以及在产业链下游投入茶叶深加工产品的研发、生产等。没有外部资本的加入,行业只能是匍匐前行,任何行业都是如此。

智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种植、制茶和深加工环节的技术支持力量及专业人员,二是专业的咨询和策划机构,三是职业经理人,四是为茶行业提供人才支持的学校和培训机构。智力是一个行业升级和发展的前提和软件基础,多种智力因素的进入必将快速提高茶行业的现代化、市场化、商业化、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加速茶行业的“改朝换代”。

科技进入主要表现在为茶行业定向研发和生产的技术及设备,这是茶产业走向现代工业化的硬件基础。科技的力量将会在改变茶叶的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提升茶叶产品的品质和标准化程度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多重竞争与困境中,茶企唯有致力于推进茶叶的商品化和品牌化,专注于消费者的“喝茶体验”,并善于借助外力,才能在未来的变局中做强、做大、做久。

(作者为信阳国际茶城运营公司总经理)

(编辑:王文正 wwz83@163.com)

“哑铃”状的茶产业现状、生产和消费脱节、缺乏基本的分工是中国茶产业当下的主要困境,严重制约了茶行业的发展。

横向品牌不受品类茶的限制,一般是在各个品类茶中截取一个价格区间的产品或具有某种商品属性的共性产品。相对于垂直品牌而言,中国茶业应该出现横向品牌。

相关链接 related links

消费者面前的最后一米

中国茶叶抵达消费者的最后一米是喝茶的方法。近几年,茶饮料在中国市场的强势增长充分说明中国人的血液里流淌着浓烈的“茶情结”,茶饮料成功的本质是解决了消费者喝茶的便利性,当然还包括价格的大众化,以及通过品牌化解决了消费者的信任问题。“立顿”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同样是因为打通了消费者面前的最后一米。

我们不能要求消费者都懂茶、事先专心学茶,也不能要求每个人都置办几套茶具便于冲泡不同的茶,更不能要求消费者每天都抽出时间,放下手头的事,静下心来泡茶、喝茶,也不能要求消费者喝完茶后再把用过的茶具细心打理一番,便于下次再用。这是一相情愿的想法,是对消费者极大的不尊重。

消费者的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在不断加快,他们可能在办公室、会议室,也可能在车站、机场,或者在汽车、火车、飞机上,还有可能在商场购物,在大街上行走,在风景区游玩。他们口渴的时候,可以简单、方便地喝到茶吗?

上一篇:党性教育培训项目下一篇:人文教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