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镇旅游

2024-06-09

古城镇旅游(精选12篇)

古城镇旅游 篇1

当前,我国旅游地产开发正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局面;加之近两年来旅游业在金融危机中拉动内需的突出表现,国务院41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发布,旅游地产的发展更是随之受到进一步推动。投资主体更为广泛,涉及各行各业;发展模式层出不穷,如滨海地产、温泉地产、高尔夫地产、主题公园地产、古城镇地产、节庆会展地产等。

其中“古城镇聚落类文化旅游地产”是较有特色的一类,即以中国传统和本土文化、民族风情、节庆民俗等为核心吸引物,撷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为展示核心,以当代人追求古典、舒适、高雅、复古的文化氛围和生活消费需求为标准,运用现代建筑、园林、水体等景观营造手法,打造出的一种新型、仿古类古城、古镇、古村落旅游地产。

在具体表现方式上包括两种类型。其一,在旅游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历史遗存文化遗产类古城镇、古村落周边开发的地产项目,如周庄古镇、丽江古城、皖南宏村等;其二,是从零开始打造、平地起步、“无中生有”的仿古建筑类、开放式旅游地产项目,如河北“天下第一城”、开封清明上河园、四川芙蓉古城等,此类旅游地产项目投资大、风险高、成功者不多;而云南楚雄的彝人古镇却走出一条独特的、快速成功之路。本文以彝人古镇为原型进行剖析,总结出此类旅游地产项目开发及运营成功的关键主要包括以下六点。

1、成功要素之一:重定位,主题为先,特色民俗文化主题品牌吸引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项目主题,以准确的定位摆脱成熟景区荫蔽。没有世界文化遗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风景名胜等品牌资源作为依托、凭空打造的文化景区与地产,要想后来居上,必须找准定位,以特色主题作为突破口,寻找到自己的“文化蓝海”。彝人古镇,就是在区域旅游市场中成功的找到了自己的准确定位——融入云南省最具吸引力的“昆明—大理(白族)一丽江(纳西族)—香格里拉”这条黄金旅游线,成为昆明至大理的旅游中转站,打彝族文化、彝乡风情牌,既成功摆脱了黄金旅游线上成熟景区的荫蔽,又可以借势共享客源,化竞争为竞合,为云南黄金旅游线再添靓丽的一景。

2、成功要素之二:重品质,情景营造,塑造文化精品打造历史梦境

为游客营造一个历史的梦境。这类旅游景区不同于主题公园的“外来文化移植”,也不同于很多地产楼盘的“西洋欧美崇拜”,而是依托中国传统的、本土的、地域的、民族的文化精品,打造一个中国古典文化园。在景观营造方面,景区处处传播和弘扬的是中国建筑、园林、广场、道路、公园等景观营造手法;在规划分区方面,体现古典文化聚落式的居住区、商业区、休闲区等的自然分隔与融合;在文化基底方面,彰显中国古典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景区以顶尖设计、精品包装、个性化打造、高端品质等特点,不仅满足了现代人追古怀旧的情结,而且创造出未来的文化遗产。

3、成功要素之三:重运营,快乐吸引,体验型、开放式文化综合体

在旅游项目运营方面,除了在游憩产品的打造上,充分挖掘古城所在地的主流文化内涵,而且还要重视产品的观演性、娱乐性、互动性、可参与性环节的设计。将原生态、本真的文化元素,如音乐、舞蹈、戏曲、杂技、游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以零距离互动表演、户外小剧场露天表演、主干道大展演、大巡游等多种动态方式呈现,自然融入到游客的游赏路线中,给人营造一种步入远古时光片段中的新鲜感。

在景区运营方面,突破以往“入门即收门票”的单一门票经济模式,打造免门票的开放式街区,吸引原住地及周边的居民进入休闲、购物、就餐,从而形成本地人气较为聚集的商圈,提升景区内商铺经营的财气,打造一种全新的“居游共享”景区开发模式。

4、成功要素之四:重营销,营销创新,示范样板社区进行实体营销

无论是四川的芙蓉古城,还是彝人古镇,二者在开发和营销模式上都有值得借鉴的一点,即:小规模建设一期项目成为试验型、示范类的样板区,采用“实体营销”战略。这种营销理念运用在项目建设初期、正式投入运营之前,有利于在商铺、客栈、餐饮等配套项目的招商引资方面,形成更强的说服力、助推力。再加上一支高效、实干、创新的营销执行团队,作为招商运营项目的把控者、执行者,甚至直接影响到项目后期滚动开发运营是否成功。

5、成功要素之五:重战略,角色转变,运营后形成“1+N”发展格局

作为土地一级开发商,应在景区规划的前期,就考虑到项目各地块的土地升值和未来运营,准确、灵活的掌控项目规划、建设等工作;并根据开发商自身的资源优势、业务倾向、人力配备等特点,确定自营项目与招商项目的范围,形成景区独有的运营模式。

一般的,对投资上亿、规模较大的旅游项目,有实力而无旅游产业运营经验的开发商基本上会选择谨慎战略,采取“1+N”模式,即在景区建成后,开发商只选择景区内的核心景点来经营,绝大多数餐饮、住宿、游乐、购物等小规模配套项目,通过招商引入社会资金来经营,从而做到集中优势兵力、抓大放小,并逐渐由先期的开发、主导角色,转变为后期运营中的宏观调控者、项目协调者、服务监督者,从而保证配套项目的运营风格、产品、特色等,与大景区的整体氛围和特征相吻合。

6、成功要素之六:重品牌,造房先造景,以经营景区的手法经营片区

总的来说,这类古城镇聚落类文化旅游地产项目,形成了以“文化为基、景观造势、商铺聚人、地产敛财”为特点的“大旅游地产”模式,造房先造景,以经营景区的方式经营城市片区的发展。景区吸引游人、人气吸引商家、成熟的配套吸引业主入住,从而逐渐形成一个宜游宜居的成熟片区,吸引人、留住人、影响人。

从项目的长期发展来看,当项目成功运营起来之后,要总结提炼出自身独特的发展理念、塑造一个绝无仅有的知名品牌,除了要在重点客源市场通过渠道、媒体和网络营销等手段加以推广之外,还可以依托自身实力,做输出管理、咨询指导等边际业务的延伸,实现在全国的扩张,逐渐打造出一个规模化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势品牌。

古城镇旅游 篇2

关键字:阆中、旅游资源、观光与休闲、古城保护

一、阆中古城的简介

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盆地北缘、嘉陵江中游,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历史,向为古代巴蜀军事重镇。阆中土肥水美、气候适宜、物产丰富。阆中汉为巴郡,隋时改称阆内县,宋以后称阆中,历代多为州、郡、府治所。古城阆中的建筑风格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居住风水观,棋盘式的古城格局,融南北风格于一体的建筑群,形成“半珠式”、“品”字型、“多”字型等风格迥异的建筑群体,是中国古代建城选址“天人合一”完备的典型范例。

阆中市位于四川北部,嘉陵江中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阆中古城位于阆中市城区南侧,是阆中的历史城区,也是四川省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古城(而非古镇)。阆中古城和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山西平遥、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中国AAAA风景旅游区

阆中古城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天造地设,风景优美,2000多年来,阆中一直为蜀道南路的“咽喉之地”和川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城市,而且早在1000多年前,阆中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杜甫曾赞道“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苏轼曾赞道“阆苑千葩映玉寰,人间只有此花新”,陆游也曾在此留下了“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对锦屏”的佳句。阆中源远流长的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众多韵味横溢多珍贵的文化遗迹。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灿若群星的众多文物遗迹,构成了阆中古城在发展旅游中的独特优势。

二、阆中旅游资源分析

1、人文旅游资源 1)风水文化

风水山水,包括风水山(玄武、朱雀、青龙、白虎、天门、地户)、龙脉(剑山、巴山、续龙桥)、天然八卦(云台观)、九龙捧圣(天宫院)、伏羲玉台(三台山)等风水文化的山水景点;

风水城区,包括天心十道、风水楼、街名文化、住宅风水;

风水文化展览,包括风水文化博览馆、风水馆、天文历算博览馆、风水大院、天宫院等; 2).建筑

古建筑,包括祠庙、古塔、楼、台、亭、阁等。阆中古城的整体格局形成于唐宋时期,现存的古城主体是明、清建筑,夹有少量元代建筑,整座古城呈正南北—东西方向;

古民居,融北方四合院和岭南庭院建筑于一体,既有明代的疏朗淡雅风韵,又有清代精美繁复的特色。在古城范围内有7座建筑风格独特,且保存完好的民居大院,如蒲家大院、马家大院、张家大院等等; 古街巷。古城内老街交错,古巷纵横,有90多条,其中的20多条街巷仍保留有唐宋时的建筑风格。3)宗教文化

自汉唐以来,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先后传入阆中,稍后,基督教、天主教又相继而来,教徒们在这里建寺庙、修教堂——现在保存完好的清真寺、巴巴寺、天主堂、基督教堂、以及云台山的道观、彭城佛教的圆觉寺、千佛寺,双龙的长青寺,古城内的净圣庵等,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阆中宗教文化源远流长。4)三国文化

三国时蜀汉大将张飞,作巴西太守,驻阆中达7年之久,在这里他曾率精卒万人,取得了“保境安民”的胜利。刘备伐吴前夕,他被部下范强、张达所杀,身葬于阆中,后人为其建的“桓侯祠”,今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5)市井文化

茶馆文化。茶文化在四川已经被演变成独具巴蜀特色的“茶馆文化”。有谚语说:四川“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四川的茶馆一直以来都极为兴盛。不论是风景名胜之地,还是闹市街巷之中,到处都可看到富有地方色彩的民间茶馆。四川茶馆之所以引人注目,是由于它具有丰富的社会功能:休闲、聚会、娱乐和民间法庭。

袍哥文化,是指哥老会、天地会、袍哥会等民间秘密结社内部的江湖义气对城市文化的那部分影响。哥老会等这样的组织以“讲豪侠、重义气、解放推食、急人之急”为号召,又以旧礼教的“五伦八德”为信条,但是由于封建意识恶性膨胀,一部份人的逐渐变质,结果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袍哥,即所谓“清水”和“浑水”。四川独具特色的袍哥文化在旧时的影响比较深远。

杂耍说唱艺术,包括说书、唱大鼓、相声、川剧等种类繁多的说唱表演艺术和拉弓、举刀、抖空竹爬竿等等演出。6)民俗文化

有舞蹈活化石之称的巴渝舞,朴实酣畅的花灯戏,风情万种的剪纸、皮影,深情优美的山歌调、打夯歌,耐人寻味的川剧座唱,仰扬顿挫的茶馆评书等等,构成了巴渝民俗文化的瑰丽长廊。为了增加游客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娱乐性,要把民俗文化和古民居大院融入到一起,来加深游客的民俗文化休闲体验。7)石刻及古遗址

石窟及石刻。阆中现存的摩崖造像石刻有13处,其中大像山阆中站佛与乐山坐佛、重庆大足睡佛相呼应,是四川有名的唐代石刻之一,阆中石刻文化相当发达;

古遗址、古驿道、古墓葬。现在阆中共保存各类古遗址、古驿道13处,古墓葬7处,具有很大的旅游和研究价值; 8)红色文化

阆中作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第二大红色革命根据地——川陕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过、生活过的地方,阆中的“红色文化”在四川乃至全国应有自己的位臵。9)生态文化

阆中是全国保存较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一直保存着大量原生态的因素。2001年,阆中被确定为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市,随继又被确定为四川省重点旅游城市、省级卫生城市,2005年1月被评定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今后阆中旅游仍然要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为根本原则。

2、自然旅游资源

阆中地处川中丘陵向川北山地的过渡带,地貌格局主要受巴山山脉、剑门山山脉和嘉陵江的控制。嘉陵江自北向南,于锦屏山折向东流,于白塔山折向北流,到达梁山南麓受阻又折向南流。嘉陵江在市境内迂回曲折,河曲、河坝发育,谷地内从上而下呈串珠状分布有20多个河滩边坝和两个沙洲。

阆中市的山脉走向和河谷地貌特征,是发展旅游业的基本资源。有锦屏山省级风景名胜区、蟠龙山省级森林公园、灵山风景区、灵山脚下半岛、大像山山群、金银台电站形成的湖面、云台山—新华水库旅游区、天宫乡西河度假区等自然旅游资源。

嘉陵江江面视野开阔,水质清澈,沿江两岸锦屏山、大像山群、灵山、三台山等景点山型独特、植被茂密、郁郁葱葱。

三、阆中古镇旅游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城资源:阆中市保存有面积1.7平方公里的古城区,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历史给予了阆中丰厚的馈赠,至今闪烁着夺目的异彩。保护完好的唐、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数十处祠堂庙宇、寺院楼阁、摩崖石刻以及堪称全国一流的古民居保护区,构成了阆中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具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古城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其民居融北方四合院和岭南庭院建筑于一体,独具特色,既有明代的疏朗淡雅风韵,又有清代精美繁复的特色,展现的是古、雅、幽、静的韵味。古城内老街交错,古巷纵横,有90多条,其中的20多条街巷仍保留有唐宋时的建筑风格。这些无不体现了阆中悠久而独特的魅力。

独特的风水文化优势:阆中古城的地理环境,城市选址及建筑布局,结合了传统风水理论,山、水、城融为一体。典型地体现了古代城市建造的风格,显示出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阆中古城依山环水,是天下少有的“形胜之地”,形成山、水、城和谐统一。这至善至美的天然风水格局,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境界。与我国其他三大古城相比,在风水文化方面阆中是独一无二的,这是比较容易形成自己独特吸引力的优势所在。

同时独特的风水旅游市场,对于高收入阶层旅游者,珠三角、港澳台及海外华人旅游者具有很强吸引力。

本地化市场基础最好。与平谣、丽江、凤凰、歙县等古城相比,阆中古城依托成都及重庆两个大客源地,同时成都、重庆两地休闲消费需求很强,对阆中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客源。成都及重庆既是阆中重要的客源地,同时成都及重庆作为重要的客源集散地,也是阆中的重要中转站。

多元文化与周边区域能形成较好的整合。除了最典型的风水文化外,阆中还有三国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等多元文化,与周边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形成很好的主题游线产品。位于金牛蜀道的阆中,是四川三国文化国际旅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嘉陵第一江山,阆中是嘉陵江水道的重要码头口岸城市。

交通可进入性条件好。阆中毗邻南充及广元两个机场,通过对机场的利用,以南充机场为核心中转站,辐射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塘地区;以广元为辅助中转站,辐射陕西、甘肃等客源。兰渝铁路使得北部进入阆中更为便利。

二、劣势(Weakness)旅游开发深度不够:阆中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浓厚,但是各景区、景点之间分散、彼此孤立,特色没有充分体现,吸引力不大,旅游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没有形成阆中“大旅游”的概念,也没有深度挖掘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缺乏统一的有涵盖力的旅游主题口号。

旅游心理距离较远:阆中市虽自古以来是川北地区水陆交通枢纽,目前交通状况较之以前也有很大的发展。但是,作为有巨大潜力的旅游目的地,受自身地理位臵偏僻的影响,目前的旅游心理距离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阆中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旅游资源的可参与性不强:目前阆中旅游仍以观光游览为主,更多地是“走走看看,拍照留念”,游客参与其中的娱乐项目不多,对于阆中旅游的切身体验不够深刻,旅游资源的可参与性不强。因而旅游吸引力不足,游客再次来阆中的不多,影响着旅游市场的扩大和发展。

四、阆中古镇发展定位 1)阆中古城旅游发展主题定位

核心主题:风水文化辅助主题:嘉陵第一江山、市井文化休闲 阆中古城称为“阆中风水古城”,非常清楚的把阆中旅游,定位在“风水文化”的方向。

风水文化,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容。但是,阆中古城的风水文化,主要以风水古城的风水选址、城市风水建设为核心,结合阳宅、阴宅等相关风水,也介绍一般风水文化的内容。

风水文化,整合阆中古城旅游,打造“阆中风水古城”的旅游品牌,形成以风水文化为主线的主题结构。

山水古城,是阆中古城的另一个特色,山环水抱,山水之中有风水,嘉陵第一山水。用风水诠释山水,是中国古代审美中最宜人居住的山水古城,同时,又是现代审美中的山水古城美景。

画圣吴道子曾绘《三百里嘉陵》名画,并称阆中为“嘉陵第一江山”。嘉陵第一江山,是一句赞美之言,是吴道子对阆中的评价,同时,也给阆中山水一个定位――300里嘉陵江的最美之处。以此定位,阆中沿嘉陵江的山水,可以规划为一个风景名胜区――“嘉陵第一江山”风景名胜区――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以嘉陵江为纽带,山水景致为本体,吴道子的《三百里嘉陵江图》为核心卖点,进一步挖掘阆中文化,开发文化建筑景观,建设旅游休闲设施,打响“画圣意境、风水宝地”的口号,成为中国一流的风景名胜区。

市井文化,是项目的辅助主题,即打造“市井古城”的品牌。深度挖掘阆中的古城文化,以休闲产品作为依托,形成休闲旅游结构,建立“休闲古城”的模式。

阆中古城的核心保护区,应该以内涵式发展为理念,以原生态的古城文化挖掘为关键,将古城文化转化为文化博物馆院落,形成100家文化住宿院落,100家市井文化休闲院落,把文化博物馆转化为文化博物馆休闲与住宿项目,形成住在博物馆、玩在博物馆的全新古城“市井文化休闲模式”,使游客深度体验阆中古城的丰富古城文化,形成全新的休闲旅游生活方式。2)阆中古城旅游发展功能定位: 观光与休闲古城

阆中古城,是旅游目的地。其旅游的功能,体现为观光与休闲的结合。

作为观光旅游目的地,阆中古城的观光包括五类:风水观光(古城风水、住宅风水、阴宅风水、天然八卦等)、古城风貌(整体风貌、古代建筑、古代文化)、山水观光(嘉陵第一江山:锦屏山、大象山、灵山、滕王阁)、宗教朝觐(寺庙、道观)、始祖祭拜(三台山伏羲玉台);

作为休闲旅游目的地,阆中古城是中国休闲古城的代表,为古城市井文化休闲古城,深度体验式休闲产品。其休闲功能,体现为“吃住古城里,浸泡文化中”。古城内的“吃、住、行、游、娱、购”六要素,无不体现古城文化色彩,无不令游客咀嚼,并于放松的休闲生活过程中,体验感受。

五、古城的总体布局:“一城、一带、六区”

一城――以五吉关为起点,包括风水山、龙脉、旧城及内部1.7平方公里的古城保护区全部内容的风水古城; 一带――“嘉陵第一江山”为品牌的沿江游览带;

六区――点状景区星罗棋布,沿道路系统分布的六个旅游区; 一城――阆中风水古城

从五吉关开始,形成山环水抱的整个阆中旧城,是阆中风水古城旅游区的范围。其中,1.7平方公里的古城保护区,是阆中风水古城的中央游憩区,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棋盘状布局,包括沿江休闲带、古商铺作坊一条街、风水一条街、小吃一条街、若干节点等等;

一带――嘉陵第一江山风景名胜区

嘉陵江蓄水后,形成湖面,水环是一条交通通道,又可以开展水上休闲。沿嘉陵江,形成一条游憩带,并成为一个风景名胜区,既处于阆中古城的风水结构之中,又以嘉陵江为依托,成为相互连通、主题统一的山水景区。

六区――远离中心的沿道路集散结构

六、古城保护与控制区布局结构

两古楼、两广场、三码头、五入口、六景点、七街区、井田架构

古城保护及控制区,是阆中古城旅游的核心区域。古城旅游的成败,在于该区域的正确策划与规划。两古楼――两座标志性古楼,一为华光楼,一为中天楼;恢复建设中天楼,与华光楼形成对景,并且,中天楼是天心十道的中心,是阆中古城的风水标志。

两广场――拆迁以后,在保护区内,形成两个休闲广场,成为古城内部的集散中心,两个广场为:道台衙门广场、清真寺横街广场。

三码头――控制与保护区范围内,形成三座码头,即华光楼码头、南津关码头、石牛码头; 五入口――古城保护区设臵五个游客接待入口,各个入口包括标识、地图、停车与接待广场、游客管理中心、人力车服务点等;五个入口分别为草堂寺街入口、内东街入口、北街入口、阆中绸厂入口、华光楼入口。

七街区――打造七条主题街区,分别为:古商铺街――大东街、古作坊休闲街――上新街-下新街-油房街-机房街、书画工艺街――内东街-武庙街-西街、古董街――双栅子街-北街、风水文化街――管星街、传统小吃街――南街、滨江休闲街――城南天下。

六景点――张飞庙、贡院、文庙、华光楼、中天楼、袍哥馆。

井田架构――由以上六条街道为纵横,与五大入口相连,形成井田结构的核心游憩道路系统,达到贯通全部古城的效果。

七、古城的机遇

阆中交通改善。兰渝铁路和阆中二级民用机场的建设,将改善阆中的交通,使从甘肃、陕西、宁夏等地进入阆中便利,同时机场建成,将改善阆中旅游心理距离较远的问题。

四川旅游发展的新格局。四川旅游由九黄线为核心逐渐转向以成都发散型发展的格局,给予川东、川北旅游很好发展机遇。

人们对古城镇旅游型的文化休闲旅游产品的需求在增强。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需求,旅游需求也由最初的观光逐渐转向以文化体验及休闲度假为主体的旅游体验。

八、古城的挑战(Threat)古城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在现实中,随着旅游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不可避免地引起自然环境的破坏,过度旅游者进入将对环境承载产生很大压力,因此,要在二者之间做好协调,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四川古城镇资源丰富。四川古城镇东西南北均有分布,以川西、川南最为集中,大多具有悠久的历史。历史悠久、风格各异的古城镇是四川乡土文化最典型、最生动、最直观的写照。随着四川旅游的迅速发展,很多地方开始注重古城镇资源的开发。

国内古城镇旅游开发已形成一定基础。近几年国内古城镇旅游开发已经形成一定规模,重要的以丽江、大理、平遥、凤凰等几大古城为主要目的地。阆中旅游要寻找自身优势,打造独特性,与其它著名成熟古城竞争。

古城镇旅游 篇3

要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更多的需要依靠培育服务业,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城市服务经济的发展,而服务经济比重的不断提高是后工业化时代城镇的基本特征1。随着经济水平的飞速提升,交通状况的逐渐好转,私家车的日益普及以及带薪休假制度的强制执行,到一些短时可到达的,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和自然人文景观的城郊小城镇休闲成为城市居民一种常态化的生活方式。新繁镇作为新都区西部副中心,周边有多个特色工业产业园区,这些产业园区的人群休闲需求非常庞大,而新繁镇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自身又具备以东湖公园和繁湖盛肆商业街为代表的独特文化资源,因此,研究在新型城镇化这一大背景下,新繁镇如何采用以文化休闲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将有利于塑造新繁镇小城市建设示范镇的差异化竞争力,更好地实现旅游提升城镇功能,城镇功能彰显旅游特色,最终推动新繁镇在成都国际化大都市的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新繁镇的旅游资源及条件

1、唐风文化,源远流长

新繁镇自古就有“川西碧玉”之美誉,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名人荟萃,商贾云集,是近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吴虞和著名作家哈华生长之地。镇内名胜古迹众多,其中以龙藏寺和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唐代园林——东湖公园为典型。新繁东湖是唐代著名宰相、政治家、诗人李德裕为新繁县令时所开凿,位于原县署之东,故称东湖。东湖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是我国目前仅存有迹可考的两座最早古典园林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园林面积三十五亩,水面约三分之一,整个艺术布局仍保持着唐代古典园林的风貌。院内多有数百年的参天巨树,伴以古藤幽篁,且着意培置荷、桂、梅等花卉,四季香艳,美不胜收。园内有金代黄华老人诗碑、李卫公和费中文先生遗像碑,均为稀世文物。龙藏寺寺内的碑林、壁画是唐贞观三年的重要文物资源,具有颇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

2、生态田园,风光秀美

为争取耕地增量,新繁镇以土地整治为抓手,以农业生态本底为依托打造“锦绣田园”新农村综合体,在新建成的”玲珑锦院“里,一栋栋白墙、灰瓦、斜坡顶样式,具有川西民居特色的农民新居错落有致,彼此间有林盘、沟渠、湿地、农田间隔,房前屋后种满果树,小桥流水环绕,锦鲤白鹭嬉戏,不是景区,胜似景区。镇内的“花香果居”片区有大片果园,柚林郁郁葱葱,待到柚子花盛开时,柚香阵阵,沁人心扉。漫步于田园小道上,能够享受原汁原味的乡土田园风光,行走于农家果园中,能够品尝到新鲜水果和特色农家菜,给人以清新愉悦的感受。同时镇内还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有机农业,推动农业集约、规模化经营,新型农业旅游观光发展初见成效。

三、新繁镇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说,新繁镇具备发展城郊休闲旅游小城镇的良好资源基础;但由于大部分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率极低,旅游吸引力度不够,未能带动全镇旅游的发展,没有组合成有效的旅游产品推向市场。其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品牌形象不够突出,缺乏吸引力。

旅游是一种预消费产品,因此购买过程中,旅游者购买决策的制定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旅游产品品牌形象的影响。目前,新繁镇旅游的辐射力在全国甚至四川省境内都是比较弱的,主要是由于:一是未形成鲜明的旅游形象及缺乏旅游营销的主动性。在在旅游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如何运用多样化的营销方式推销旅游产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旅游发展方向定位不够明确,在仿古旅游遍地开花的今天,古城古镇的同质化瓶颈是该镇面临的一大难题,即资源本底同质化、旅游产品同质化和旅游模式同质化。该镇的许多景点是在缺乏对服务对象和发展方向明确定位的基础上修建的,导致旅游资源内涵的挖掘和展示不够充分,无法让新繁镇在省内众多历史文化名镇中脱颖而出,同时还会使已有的旅游者经历平淡,降低其回游率。

2、产品业态不合理,缺乏旅游合力。

旅游产品单一,只重点而不重线、面的建设,无法形成大范围的辐射吸引力。根据旅游者在网上的游记及评论,普遍反映到新繁镇东湖公园游玩后,便难以找到其它可供游玩的地方,于是在短暂而简单的游览后,往往带着失望的心情便匆匆返程,导致游客没能多角度地领略到新繁镇的独特魅力。这种旅游产品形式单一,产品业态的优化整合措施无法实施,导致了“客人到了家,也不远住下”的尴尬局面,其它多样化旅游资源的市场潜力还没有被发掘出来,导致不能有效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使得该镇无法规模化、最大化地实现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

3、旅游纪念品开发不够,缺乏特色。

旅游纪念品是附加价值极高的旅游收入项目,对于旅游经济具有重要的延伸作用。纪念品的核心特质是独特,手工艺品、特色土特产品等非大宗生产的商品是旅游纪念品的核心。而新繁镇在实际操作中未能重视到这一点。比如,镇内较为熟知的景点东湖公园附近小店林立,所售商品却缺乏当地特色,偶有几家兼卖当地特产新繁泡菜、水豆鼓等,也因其品种不够丰富,包装不够精致,地方特色不浓,且无有效促销手段,而难以激发旅游者的购买欲。其实,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工作如果做好了,不仅可以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棕编及当地传统手工艺,还能拓宽当地特色产品泡菜及水豆鼓的销售市场。

四、新繁镇旅游发展路径选择

1、以人为核心,提升旅游服务意识

(1)按照旅游者的类型对新繁镇旅游发展的方向进行层次性划分。

第一,针对观光型旅游者打造富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体验型旅游,提高历史文化的参与性与体验性;第二,针对度假休闲旅游者打造泡菜美食体验、乡野田园乐趣及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农业生态旅游;第三,针对商务旅游者借助小城市建设示范镇的平台打造具有良好风景环境资源的商务会议旅游。

(2)对当地居民进行历史文化教育并提供相关技能培训

核心内容是对当地的社区居民和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旅游业知识及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培育他们的主人公意识,使他们真正了解到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独特价值所在,积极配合投入到新型城镇化建设及文化传承保护工作中去;同时通过开设与旅游相关的知识技能培训班课程,对当地居民进行教育培训,使其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技能,获得新的就业机会,在旅游发展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贡献一份力量。

2、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形成农旅互动格局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可依据田园城市理念,大力保护田园生态资源本底,扩大城镇绿地和休憩场地面积,以特色农业种植为基础,组团式搭配,打造农业观光渗透带。具体表现为:以农业规模化经营为依托,全力打造休闲观光农业4A景区;从多层次、多渠道筹资或有效利用外资,开发独具特色的生态景观带;鼓励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为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意设计,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以田园风情生态游为载体,通过建设游客互动体验区、鉴赏展示区、药膳美容馆、桑葚采摘园等多种形式,将传统单一的种植业延伸为“种植—加工—展销—观光—体验—餐饮”一条龙式的产业链条;如在高档花木种植区开设花木观光区,在泡菜基地开设泡菜种植体验区和泡菜制作体验区;在百草园种植各种具有药用价值的农作物并让游客亲自品摘购买、体验中医文化,利用有美容效果的植物让游客在技师的指导下享受全天然美容;吸引热爱摄影、绘画、音乐、民俗等艺术活动的爱好者、艺术家来田间地头采风,提高乡村旅游地知名度、美誉度;联系城区学校开办农业科普夏令营,让城市孩子走进乡间田头、了解农业知识、体验农耕滋味;开展亲身采摘水果、果园奥运会等趣味活动等。

(2)引进电子商务,建立农业旅游网站,构建网络虚拟旅游环境。在网上虚拟田地、鱼塘,农作过程,展示各种新奇的农产品,让游客了解哪里玩、玩什么,为旅客提供多种休闲旅游产品的组合方案,同时也可通过设置问卷调查以及查看网友的相关评论了解游客喜好,从游客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提高、优化农业旅游产品。

(3)可将农业项目按照农业特色种植园、农业文化博览园与农业科技示范园三种不同的主题围合成不同风情的片区,之间通过一条绿色农业通廊串联,游客只要通过该线路即可到达各主题区参观游览,沿观光带充分欣赏多彩农业。

3、以地方特色为突破,叫响旅游文化品牌

新繁镇拥有千年历史文化底蕴,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多样性地开发产品、设计不同层次的旅游线路、改良装潢包装,打造一张具有文化特色的城市名片。这样不仅能更好地传承发扬文化内涵,还可以拓展并促进全镇餐饮、娱乐、住宿、交通、购物等一系列消费,最大限度地提高旅游经济效益,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步伐。新繁镇在旅游产品设计方面可采取如下方式:

(1)以形成旅游吸引核为先导,加强对东湖文化商业环廊打造。在风貌打造的基础上将古蜀文化、多元业态的设计及慢生活方式的诠释融入景观建筑中;整个业态布局依据大分散、小聚居原则,将各种商品以组团式整体呈现,加大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同团组间采取交叉布局的形式,突出业态的多样性;片区通过挖掘历史名人名典及民俗文化,围绕名人故居重点开发,实现以点带线,以线连面;整个片区以古镇恬静、悠闲的生活方式为主导,将商业融入民居,以生活承载商业。

(2)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旅游线路。如东湖历史文化体验线路、仿古商业步行街线路、特色美食体验线路、田园风光休闲线路、骑游垂钓减压线路等等,新繁的豆瓣抄手、叶儿粑等名小吃远近闻名,可结合繁湖盛肆商业街区,建设“城隍印象”特色餐饮小吃街,打造“舌尖上的新繁”,使游客能够融人到新繁的人文环境中去,体验新繁淳朴的田园生活氛围,从而增加旅游情趣,提升旅游消费。

古城镇旅游产品的同质性问题探析 篇4

一、古城镇旅游产品及同质性

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于旅游产品的定义及古城镇定义,本文对古城镇旅游产品做出如下界定:古城镇旅游产品是旅游生产者和经营者为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对历史城区内的自然或人文旅游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并辅以各种设施和服务形成的综合性产品,其核心是经过开发的旅游资源即景点、景区或旅游事项。同质性是指同一大类中不同品牌的商品在性能、外观甚至营销手段上相互模仿,以至逐渐趋同的现象。即差别不易分清,差异小。在管理上是指产品、服务趋同,尽管形式上有差别,但内容、品质、技术含量,使用价值一样。本文所提出的产品同质性是基于古城镇下的以突出历史文化价值和表现资源特色为主的旅游产品的同质。

二、古城镇旅游产品同质性的表现

(一)少数民族风情和文化特色不明显。

古城镇大多坐落在民族地区并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但古城区所蕴藏的每个少数民族的特色随着古城逐渐的发展越来越模糊。例如,丽江古城是纳西族的天地,纳西族主要以乐器吹奏著名,古城内都有很多乐器饰品,同时更多的存在还是同苗族相似的服饰、头饰及手工艺品。再有就是北方的平遥古城,它以中原特色为主应该突出古代王朝时期的区域特色和北方古老城墙,但由于为了适应古城旅游产品的发展现状,城内大小店铺也出现了本不具备其特色的民族工艺产品或土特产。

(二)建筑景观差异化小。

在凤凰和丽江,古城区内外存在大量建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砖结构住宅建筑,多为平顶,外观与传统居民很不协调,严重影响了传统历史街区的景观风貌。另外两个古城的建筑风格都采用了少数民族聚居地建筑风貌,一些房屋和客栈甚至是街道砖瓦都相似度极高,某个角度上观望和比较两个古城区,会认为城区景观大多相仿。

(三)商业化气息浓厚。

随着古镇景区的不断被开发,加快了其城市化、商业化过程,将本身原有的古朴气息推到了一个可调控的发展地步。例如凤凰古城区内主要街道都演变成纯粹的利润场所,除了那座座城墙,几乎没有了本地文化的内涵。并且这一现象逐渐变为门面与门面间无区别经营,沱江边酒吧一条街,城墙外服饰商店紧紧相连等。另外酒吧不知不觉就成为了各大古城的支柱产业,凤凰、桂林西街、西安古都、镇江古城等都有大面积酒吧存在。

(四)旅游纪念品无地域特色。

纵观诸多古城景区,琳琅满目的旅游纪念品让人眼花缭乱,但大多是市场或其他景区可以买到的小玩意,没有任何地域特色。特色,犹如旅游业的灵魂,是当今全球旅游业竞争的核心内容,其宗旨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以奇制胜”的原则,招徕游客,繁荣与发展旅游业。旅游纪念产品就其本质而言不应走上同质化的歧路,因为它不同于功能和技术类的电子或家电产品,每个旅游景点都有独到的景观和人文风俗,且有着不同的故事感动游客,及很强的地域性和唯一的品牌价值。因此景区的纪念品应是反映景区独特文化精髓的旅游产品,必须具备地域特色的核心本质。

三、古城镇旅游产品同质性产生的原因

(一)传统旅游产品长期存在。

大多数古城产品都为了延续本地区特色和传统民俗而不愿改变旧时风貌,即使一些城墙瓦砾、街道门面和标志标符稍作修改也只是加入其它古镇元素,没有创新。例如,古时代的少数民族服饰和头饰都很繁重,经过几千年的演化,变成了现代裙装与色调的结合,这些旅游产品很多游客只会觉得在古城内享受就足够,目的为了应景,生活中是价值较低的产品。

(二)旅游资源的相似性。

历史古镇大多由于地理、历史的原因,它们之间本身就具有相似性。古城镇都是傍水而建,密集的河道在古时候既是生活取水的来源,也是交通运输的主要通道。相似的民间习惯也形成了风格相近的居民建筑。同时古城镇自来历史上人文荟萃,现代留下许多名人故居。很多古城实际上都受到资源条件的限制,旅游开发的价值并不大,但却依然勉强为之,其结果就是主动或被动的克隆他人,毫无特色。例如,江南古镇都是“小桥、流水、人家”,还有若干名人故居,造成“百镇一面”,游客难以识别和体验其差异,看多了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游客重游率降低。这些资源的相似度极高,没能真正确定主题去开发产品,就会很容易产生雷同单一现象。

(三)产品开发缺乏整体观念。

目前大多古城旅游产品开发过程,除了当地旅游总公司进行全面开发以外,当地农民自发开发以及其它政府部门、社会机构赞助开发等方式依然存在。特别是农民自发开发以及其它政府部门参与的民俗旅游产品开发,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与调查,大都只顾及其一村一寨的局部利益,开发中不是深层次挖掘民俗文化内涵,在眼前利益的驱动下,盲目模仿,胡乱借鉴外面的开发模式。开发中虽然带来了一定利益,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与管理,从而使很多旅游产品市场呈现出比较混乱的局面。

(四)旅游宣传模式固定单一。

固定单一的模式大多脱离不了“旅行社名+线路+报价”模式。一般游客对于旅行社的依赖性还是很大的,所以即使自驾游疯狂存在的时代,跟团旅游还是一种趋势。所以不免存在旅行社对于古城产品推广和宣传方式雷同现象。其他旅游方式则通过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接受宣传,但大多也都是传递了有辉煌历史文化、有秀丽山川、有名人故居等信息来吸引游客。例如,丽江古城和凤凰古城在旅游线路、旅游产品宣传方面都突出少数民族聚集地、古色古香的山水,没有突出体现具体的少数民族是什么,特点在哪里,有什么本质区别等。

四、结论

四川阆中古城旅游攻略(共) 篇5

LxLd

第一方案

行程时间安排:8.17-8.19 历时三天 行程总体安排:

第一天:遂宁-阆中,晚上要么休息要么看阆中古城夜景(夜景还是有意思的,我觉得要选择睡瞌睡),主要看你的意思。

第二天:上午阆中古城(5A),下午锦屏山(5A)第三天:上午自由安排睡懒觉,下午回遂宁。

小注意事项:景点上午八点开门,下午六点关门

有个活动叫张飞游街,不知道能遇上不

住宿:在去哪儿旅行订房间。阆中古城南街67号,名为啥子阆中秦家大院,是个有古味的店。预定时间是17-19,两晚,需要在17号晚上8点前入住。费用400。应该有的东西都有。

Day 1: 因为昨天是晚班,所以决定下午出发去阆中。

去阆中选择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动车D5124,上午8:49从遂宁出发10:16到阆中(历时1:28分),车费是50每人。到了之后先打车找到住宿的地点,再吃饭。因为入住时间是12点,要等一会儿。

下午睡觉,休息。晚上可以去夜景,主要还是看你的意思,起得来不。

Day 2:

上午:

乘着凉快就游古城,(买通票,60每人,一共有六个景点,一个景点只能去一次,三天内有效):中天楼(听说中天楼旁边有家店叫妈妈的味道,挺好吃的)、汉桓侯祠、贡院(是最沧桑的)、文庙(是最壮阔的)、风水馆、华光楼。

如果想看寂静的、没人的古城,可以早上六点起床,我觉着多半不可能。几个景点看完多半要12点多,当然可以选择性的逛几个,当然也可以啥子时候想看就看,不需要看时间安排,反正在古城里面。

上午看你的意思,吃了饭后,是先回住宿的地方休息还是下午吃了饭直接出发。

下午:

在华光楼码头可以坐船去嘉陵江对面的南津关古镇(5A),在古镇后面就是去锦屏山玩,船票3元每人。

锦屏山(门票25每人),可一览古镇全貌。山上的鹿纵横交错,庙宇繁多但是隐秘,总是在转角处或者石梯尽头遇见。(八仙洞下面有祈福锁~~)。锦屏山逛得慢的话要四个小时~。

下山回古城,先吃饭再回住宿的地方。同样的也在南津关码头坐船。

晚上就睡瞌睡哦。(要是昨天没去看夜景,在休息,可以今天晚上去)

Day 3: 早上睡到自然醒,或者继续躺尸,12点退房。在退房之前可以去给叔叔阿姨买点土特产,也给我妈带点东西,吃的最好。中无12点左右的动车动车D5124,下午一点30到遂宁。

费用:400+200+6+50+240+打车、吃饭等等=1300左右。

第二方案

说的走一步看一步,不要管那么多。

古城镇旅游 篇6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建水,自唐元和年间设县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云南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曾一度成为滇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和交通枢纽。由于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形成了汉文化和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多元一体文化。县境内文物古迹荟萃,风景名胜诸多,具有元、明、清各朝代建筑特点的寺、庙、塔、楼、桥和民居达百余处,有"古建筑博物馆"之称。为全面了解建水县在旅游经济、特色经济及农业产业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实绩,2015年“两会”期间,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共建水县委书记李烨。

古风余韵 今朝新貌

2014年12月10日,红河州文旅融合发展推进会在建水拉开帷幕,这次会议的召开,昭示着建水的经济社会及旅游产业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的大发展大跨越之后,又迎来了更加光明的前景。

旅游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催生旅游的灵魂。建水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建城历史,元代设临安路兵马宣尉司,明清两代为临安府府治所在地。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秀美的自然景观,使建水拥有独具魅力的旅游文化资源。

建水有着丰富的文物古迹,单已造册挂牌保护的地面不可移动文物就有505处。还有诸多始建于元、明、清年间的寺、庙、塔、楼、桥和民居的古代建筑,因此建水被外界称之为:“古建筑博物馆”。这些积淀了三千多年历史文化的珍贵的古建筑、古遗风、古文物,成为建水打造国际型文化旅游目的地取之不尽的“古城韵”元素基础,为建水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建水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境内有着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如“泸江烟柳”的田园风光,燕子洞的神奇岩溶地貌,滇南宗教名山云龙山,西南第一氡泉曲江温泉,神秘的红河谷风光等,都是建水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优势资源。

建水千百年来的历史,成就了汉儒文化与边地文化融合发展交相辉映的格局,具有多重文化背景的朱家花园、张家花园的建筑文化和朱子家训、百忍家风是居家文化的代表,使其境内,民风淳朴,地灵人杰。以建水文庙、学政考棚、崇正书院、焕文书院、崇文书院等为载体的儒学文化,日益受到世人瞩目,中外游客趋之若鹜。

以中国四大名陶——建水紫陶制作工艺及围绕紫陶创作繁荣起来的书法、绘画、雕刻等文化,独树一帜,成为当地艺术创作的一道靓丽的风景。融合了本土文化、中原文化、东南亚文化、法国欧陆异域文化而形成的风土人情、风味小吃,更是令人垂涎欲滴,流连忘返!目前,建水的紫陶制作工艺、铓鼓舞,均已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省、州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建水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务实担当,大力实施工业化、城镇化、文化旅游、开放带动“四大战略”,着力培植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国际型旅游业“三大产业”,全力促进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工业强县跨越、人力资源大县向县域经济强县跨越“两大跨越”。克服了经济下行影响,狠抓了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奋力推动了产业转型发展,全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各项事业取得了新成效,人民生活有了新的改善。2014年,实现县域生产总值117.8亿元,同比增长11.5%。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整为23.2:39.5:37.3。

古城保护 全国样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好古建筑有利于保存名城传统风貌和个性”。建水目前在举全县之力实施的古城传统风貌保护与恢复攻坚战,就是在做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

把握优势,理清发展思路和重点。一直以来,中共建水县委、县政府,始终牢牢抓住发展旅游产业这根主弦不放松,围绕云南省建设文化大省、旅游大省这一总体目标,结合自身实际,征求多方意见后,响亮地提出了“恢复一座古城,擦亮两张名片,做强三个品牌,挖掘四类文化,打造六大景区,实现国际型旅游城市目標”的文旅发展战略思路。

即一座古城:紧紧围绕“古城风貌保护恢复”这个核心,精心挖掘和充分展示好“古城韵”这一人文宝藏;两张名片:擦亮“千年临安古城”和“千年建水紫陶”两张旅游名片;三个品牌:做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古城5A级旅游景区三个品牌;四类文化:挖掘最具特色的“居家文化、儒学文化、紫陶文化、市井文化”四大门类文化,并在古城风貌保护与恢复过程中,有机地填充和进行活态的展示。六大景区:古城文化旅游景区、泸江烟柳乡村文化体验区、燕子洞生态度假区、曲江氡泉生态园、云龙山南部宗教文化和民俗风情旅游区,全力推进古城风貌保护恢复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并且在红河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及时组成建水古城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和建水古城保护管理委员会,举全县之力拉开了建水古城风貌保护恢复攻坚战的序幕。

创新模式,完善古城保护与开发机制。在这场改变建水古城风貌的攻坚战中,建水县委、县政府本着对历史负责和对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凝聚共识,精心谋划,统筹安排,按照“降建筑高度,降建筑密度,降人口密度”的“三降”原则,以及坚持凡是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一律修旧如旧;凡是历史文化街区,一律保持原有街巷尺度和铺装风格;凡是与历史文化名城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逐步拆除和进行立面改造“三个凡是”原则,促进古城风貌保护与恢复从“片式改造”向“点式改造”转变,“仿古”建筑向“返古”修复转变。理顺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院落产权、使用权、经营权关系,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产权不变,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政府补助,限时完成”的古城风貌保护与恢复开发模式,进一步加大了对古城传统风貌保护与恢复推进力度。形成了全县上下全面参与古城风貌保护恢复建设的浓厚氛围。

nlc202309040940

突出重点,加快风貌恢复项目建设。以迎晖路、朝阳北路和玉皇阁片区作为首批示范街区,全面启动了风貌保护与恢复工作,推进南城门、小桂湖、西门古镇、泸江烟柳、双龙桥湿地公园、团山古村等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5亿元。10座建水传统民居宅院示范性修缮及米轨旅游观光列车项目全面展开;紫陶文化创意产业园、临安生态城、曲江温泉生态园建设稳步实施,碗窑村等20个村落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紫陶产销企业和个体户达329户,从业人员近8000人,产值突破8亿元。2014年接待中外游客372.8万人次,增长16%,实现旅游总收入23.3亿元,增长33.7%。

滇南邹鲁 辉煌再现

2015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同时也是我国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为此,中共建水县常委会提出了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和云南培育发展五个万亿元大产业的机遇,按照红河州委提出的“一个中心、五个示范”战略目标和“一个试点、三大平台”建设要求,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稳定第一责任、党建第一保证,全面完成好“十二五”规划的各项奋斗目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营造建水发展新优势,全面推进依法治县新进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增进社会民生福祉,把“一城三村”建设作为第一选择、第一战略,全力打好古城古村风貌保护与恢复攻坚战,奋力开启重振建水辉煌梦的新征程。

实施建水古城古村风貌保护与恢复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中共建水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四套班子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提出坚定必胜信心决心,突出建水古城、团山村、碗窑村、新房村“一城三村”建设,加快古城5A级旅游景区创建步伐,实现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着重抓好古城“十大片区”、“十大宅院”和四个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即全力推进迎晖路、玉皇阁、朝阳北路、临安府衙、朱家花园、武庙、指林寺、小桂湖、南城门、西门古镇“十大片区”风貌保护与恢复建设;全面开展普氏民居、朱氏民居等“十大宅院”示范性传统民居修缮;启动老火车站、南城门、西门古镇、朱家花园四个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在2015年基本完成迎晖路、朝阳北路、小桂湖片区风貌保护与恢复建设,以及玉皇阁主体建筑修缮,示范带动各片区项目加快实施。启动临安府衙原址恢复重建项目,让明清时期滇南政治经濟文化中心“金临安”辉煌的重要标志得以重现。全面实施朱家花园周边环境整治,启动城隍庙、崇正书院建制恢复工程,年内迁出机关幼儿园,把朱家花园打造成国内一流的景区。完成北城门及“文献名邦”牌坊恢复、双龙桥湿地公园建设;完成通用机场选址规划。着力抓好“三村”建设,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力度,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把团山、新房村打造成为集历史文化、田园风光、乡愁记忆为一体的观光休闲体验地,依托紫陶产业特色优势,把碗窑村打造成为独具魅力的特色文化旅游村。

全力推进项目融资工作。包装整合潜力项目,盘活旅游资产资源,通过增加财政预算,争取上级部门资金支持,加大银行信贷协调力度,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改造,企业和群众自筹等办法,多渠道筹措古城古村保护与建设资金,实现古城古村保护与开发利用良性循环、和谐发展。力争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完成古城风貌保护恢复投资50亿元,基本实现建水古城核心区风貌恢复。

积极调整古城业态。探索研究本地特色产品、商品、名特小吃进入古城经营的政策支持机制,按历史街区原有商业经营种类调整古城业态,再现古城商业历史信息。将学校、车站和农贸市场等逐渐迁建搬出,给古城减负降压。加快古城业态由商贸功能向旅游功能调整,尽快形成以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为主体的产业布局。适度保持古城内原住居民人口数,传承和保护好古城内书院文化、洞经文化、车灯文化、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满足外来游客和原住居民的“视觉享受、心灵体验”,再现古城悠闲和宁静,让人们能在古城里找得到“乡愁”。

想象一下,当几年后建水真正完成“恢复一座古城,擦亮两张名片,做强三个品牌,挖掘四类文化,打造六大景区,实现国际型旅游城市”目标后,她将会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那时候的建水,不但是云南文化旅游产业的一面旗帜,也将是中国文化旅游产业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面对中共建水县委、县政府为建水未来绘就的宏伟蓝图,我们仿佛看到建水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它正健步向我们走来!我们愿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共建水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早日实现这宏伟的目标,让当地50万余各族群众,过上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

责任编辑:王帮旭

旅游小城镇经营探究 篇7

一、旅游小城镇经营的内涵

旅游小城镇的经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对其进行研究还处在不断探索阶段, 还没有较成熟的理论, 是一个崭新的实践与研究领域, 但我们可以从经济学、地理学、旅游学等学科理论入手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

城市经营的思想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80年代, 当时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思想, 他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写道:“田园城市和其他市政当局之间最本质的区别之一是收入的方法。他的全部收入来自地租———因而逐渐上涨的土地增值就成为这座城市的财富。”田园城市建设从一开始就体现了城市经营的思想。经营城市作为一种城市建设管理理念, 也应为小城镇所接受, 以经营的眼光规划小城镇、以经营的手段管理小城镇、以经营的方式建设小城镇, 探索出一条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新路。但小城镇不同于大城市其在区域中担负的角色不同, 其系统复杂性较低, 功能较单一, 所以许多城市经营的手段和做法对于城镇并不适用。笔者认为旅游小城镇由于自身拥有独特或较高品位的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 小城镇在发展方向、形象塑造、政策制定上应将旅游业确定为主导产业, 实施旅游产业导向的小城镇经营。小城镇各相关利益主体通过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和制定实施小城镇经营发展战略, 对小城镇有形、无形资源 (小镇土地、环境、景区、基础设施、小镇形象、品牌等) 进行市场化运营, 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作用, 把旅游产业与小城镇建设发展结合起来规划运作, 通过提高旅游吸引力、发展力、保障力来提升旅游小城镇的综合竞争力, 实现小城镇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国外旅游小城镇经营研究

早期旅游小城镇的研究是从城市分类研究中派生出来的, 并没有独立的研究地位, 附属于城市研究体系。从上世纪70年代, 人们开始关注旅游小城镇经济的研究。德罗伊 (Dermot, 1977) 认为旅游小城镇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增长迅速, 弗莱舍尔和哥特兹 (Fleischer&Getz, 1979) 更是认为旅游小城镇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和意义完全超乎人们的预期。英国爱丁堡历史古镇旅游业的发展对古镇其他产业产生的乘数效应显著, 爱丁堡旅游业已经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产业。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 随着旅游小城镇的蓬勃发展, 人们对旅游小城镇的研究视点开始转向微观。旅游小城镇的经营内容、旅游小城镇市场和旅游小城镇企业等日益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哥特兹 (Getz, 1995) 作了TBD (Tourism Business District) 与CBD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之间的关系研究, 进一步得到许多旅游小城镇的特征及影响情况。卡德雅 (Candela, 1998) 指出旅游小城镇活动主要包括运动、与农业相关的劳动和观光等方面。南非弗里斯堡旅游小镇的研究表明, 政府主导的旅游工程的盲目实施导致当地旅游资源被外部利益集团掌控, 当地居民也难以从旅游业发展中受益。

国外对旅游型小城镇经营方面的研究主要从具体案例出发, 提炼出系统理论, 较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其中旅游业发展对小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城镇旅游管理研究, 小城镇旅游的经营内容、城镇旅游企业和城镇旅游市场等日益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

三、国外小城镇经营成功经验借鉴

在国外, 小城镇建设已成为推进城镇化的有效途径, 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进行了多年实践, 在小城镇发展建设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 而这种管理绝不是简单的行政管理, 而是处处体现着经营小城镇的思想和理念。下面以澳大利亚小城镇为例, 借鉴一下国外成功经验。

在澳大利亚构建了层级清晰、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政府管理体制。小城镇政府主要职责是修建社区设施、图书馆、公园、供水设施、排水设施、当地道路, 搞好废物处理、动物控制、规划和建筑审批。小城镇政府机构的经济发展职能很少,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最多, 政府公务员的行政服务效率高。在澳大利亚采用市场化手段管理城市公共卫生。地方政府将垃圾清运和处理任务承包给这些公司, 由公司负责整个城市的垃圾清运和处理。此外, 在都市圈内比较密集且相互邻接的一些小城市中, 一个城市建了垃圾清理和污水处理公司, 若工作量不能满足其处理能力, 就可以将业务延伸到邻近的城市, 负责其他城市的垃圾和污水处理, 既充分发挥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 又鼓励企业间开展市场竞争, 降低城市的公共卫生管理成本。[2]

四、我国旅游小城镇经营的方向选择

在我国随着旅游小城镇的建设和运营, 客观上给城镇管理赋予了新的内容, 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立结构合理、职能明确、精干高效、廉洁务实的小城镇行政体制, 对于规范小城镇的管理, 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些年旅游小城镇的发展得到了国家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的首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以人为本,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要优化布局,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 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要传承文化, 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推进城镇化, 要注意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 既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又更好发挥政府在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职能;地方从实际出发, 制订相应规划, 创造性开展建设和管理工作。要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 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建设和管理城市。编制空间规划和城市规划要多听取群众意见、尊重专家意见, 形成后要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下来, 使之具有法律权威性。从这篇讲话中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我国旅游小城镇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 明确了我国旅游小城镇的建设发展管理经营方向。

我国第一部旅游综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的正式实施, 将开启旅行社及景区行业企业经营模式的升级转型, 有利于旅游业的本质回归。这客观上要求我国旅游小城镇不仅要建设好, 更要经营好、管理好。

然而我国小城镇的政府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部门设置“小而全”等问题, 旅游小城镇业主缺乏市场意识和现代经营理念, 小城镇经营缺乏特色, 经营定位不明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客观上要求“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 实现政企分开, 政事公开, 政社分开, 促进小城镇政府从“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因此旅游小城镇政府应结合本地特色, 挖掘潜力, 制订中、长期建设发展规划, 提高本地投资环境、生活环境, 把公共服务作为主要职能, 进行科学的规划管理。运用市场化手段搞好旅游小城镇经营, 引进现代经营理念, 对景区、景点和配套设施实行市场化经营。坚持规范化管理, 不断完善经营管理机制, 坚持科学化指导和服务, 依法建设经营小城镇, 这将成为我国旅游小城镇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汪光焘.加强引导创新机制促进旅游与小城镇协调发展[J].城乡建设, 2006 (7) :54-57.

江孜古城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 篇8

一、古城的保护和旅游发展

何谓古城?古城首先是一个城市, 具有城市的基本功能和基础设施。同时, 古城是区别于现代城区的。它除了承载城市的生活外, 还具有特殊的风貌和历史文化遗存。

对待古城既要保护, 又要发展。保护是一种对历史人居环境的延续和保存, 发展则是融合现代的生活方式、基础设施、价值观念, 对古城这种历史的遗存进行演替的过程。如果不进行合理地保护, 只进行发展, 那么这个城市的发展就缺乏一种文化的支撑, 很容易湮没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如果不进行发展, 只进行保护, 那么这座古城就只是一座死城, 毫无活力可言。

古城的发展势必要进行旅游开发。旅游开发具有提供就业、丰富城市产业结构, 传承和保护当地的旅游文化遗产, 改善古城的市政设施,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良好效益。一方面, 发展旅游业需要商业化、游客化;另一方面, 要避免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竞争, 高强度的房地产开发和古城的景观建设的趋同现象。要打造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与城市, 避免出现假古董、假文物。在尽量保持古城的原有风貌的同时要注入现代的生活方式和现代化的生活服务设施。

二、江孜古城简介

江孜古城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 历史文化底蕴较为丰富, 古建筑众多, 古城聚落的形成具有后藏地域性风貌。江孜古城拥有众多历史文化遗产, 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

1.江孜古城的构成要素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到, 城市结构中的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五种要素对城市的意向性和可持续性起着关键作用。而对于江孜古城来说, 它具有传统的街巷、像白居寺和江孜古堡这些重要的节点空间、古城自然发展的整体布局和优美的田园风光。它们共同构成了江孜古城重要的物质要素。此外, 江孜古城还拥有非物质要素, 包括原有的城市居民、民族手工艺、历史文化以及特殊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1) 江孜古城的街巷空间

江孜古城的街巷空间容纳了人们的居住、生活、商业、游憩等多种活动。传统的街巷空间由街巷、弄、渠、广场组成。它有一定的层次变化, 由私密到公共, 由传统院落的自由组合形成街巷, 进而形成聚落和城市。这种自由发展的城市往往有其自然而独特的城市肌理和小巧的城市尺度。古城中相邻的院落空间、小巧的街巷广场易形成和谐的邻里关系, 使人们拥有一种亲切感和归属感。

(2) 江孜古城的自然要素

江孜古城还拥有以农田、果园, 绿色植被和山水自然风光为基本要素的自然环境, 这便是古城周围环抱的自然风光。这与江孜古城本身又形成了十分自然的图底关系, 是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典范。

(3) 江孜古城的传统建筑

古城中拥有众多的历史传统建筑。街区由100多座大院组成。江孜古城中的建筑多以石木结构为主, 具有非常显著的后藏特征。如典型的白红黑三色构成, 乱石与土砖墙体肌理, 门窗装饰构成等。这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 城市肌理的保持和传统施工技术的传承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古城建筑往往拥有巨大的石基础, 有些直接裸露在街巷中成为人们休息的良好场所, 且有利于院落的排水。建筑依山而建, 高低错落, 参差不齐, 行进的过程中又平添了几分乐趣。

(4) 江孜古城的城市居民

人是空间的使用者, 同时又会使空间得以丰富, 空间中因为有人的存在才会更加活跃。古城内原有的居民是古城原有生活方式的继承者。江孜古城内原住居民仍占大多数,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不可避免地会有原有居民的迁出, 而外来人口会逐渐增多。在这个过程中, 要注意对传统古城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 防止古城民俗和历史文化的流失。要以保存、修复、保留、更改、更新、再生的保护模式合理地进行规划建设。

(5) 独特的藏南文化习俗和民间艺术

宗教对西藏传统文化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藏传佛教不仅影响了这些地区的政治体制, 也创造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其中包括当地的服饰、优秀的文化遗产和民风民俗。此外, 茶马古道对江孜的文化和民俗也有重要的影响。江孜古城作为“茶马古道”文化线路上的必经中转站, 有着重要历史地位, 更加诠释了“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 又是安藏之道。千百年来, 江孜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习俗和民间艺术。其中, 江孜的地毯和卡垫尤为著名, 远销海外。

2.江孜古城的价值分析

江孜古城具有创造价值, 它表现出一种人类创造性天赋的杰作, 它是后藏先民创造的城市的典范;江孜古城具有见证价值, 江孜古城是江孜保卫战抗英历史的重要见证。毛中华在《江孜古城一个西藏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策略研究》中提到, 1904年, 英国侵略军入侵西藏, 路过江孜, 遭到江孜地方军民的英勇抵抗, 抗英军民固守宗山城堡与英军展开殊死搏斗, 最后殉国就义。由此, 江孜宗山作为抗英遗址被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而江孜便成为了一个英雄城市;江孜古城具有典范价值, 江孜是西藏重要的农业发展典范。这里土地肥沃, 盛产大蒜、青稞等农作物, 是后藏的建筑风格特征和技术与景观的典范;江孜古城还具有交流价值, 它在一定时期内影响着后藏其他城镇。

三、江孜古城保护和旅游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对于江孜古城的保护仍处在初级阶段, 各种旅游服务设施还不够完善, 对于旅游吸引物的塑造比较薄弱。这既是一种机遇, 因为古城大部分事物仍处于原生态状态;又是一种挑战, 因为如何进行保护和利用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1.古城发展的保守性导致发展的迟缓

江孜古城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规划过于保守, 因古城遗产保护, 江孜古城的传统风貌保存较好, 原生态景观较多, 但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较为缓慢, 旅游基础设施配套较差, 旅游产品市场空缺, 古城旅游业的发展仍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不合理地管理和规划导致游客游览体验较简单

江孜古城目前在管理上存在着多级领导参与和多头管理的特点, 街区的发展有时易受领导的个人意愿支配, 由此则导致城市建设的不伦不类。例如, 宗山抗英遗址被当地肆意改造后, 历史遗迹不明显。抗击外国侵略者的历史只能通过讲解员的述说得知, 却很难看到大量的证人、证物、证言以及战争期间留下的照片、文件和相关音视频资料。

3.江孜古城的旅游开发仍不够深入

江孜古城的红色文化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 旅游服务尚不健全。多数参观者只是主要参观白居寺, 对于宗山抗英遗址只是在江孜广场上停留一会儿。游客对古城的历史文化遗存和红色革命历史无法深入地了解。由于古城现有旅游条件不能吸引游客住下来, 所以参观江孜古城的游客以短期旅行为主。

4.居民的外迁

随着古城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而古城中生活的便利程度不及现代城区, 古城内原有的居民会更加向往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很多青年人会更加向往拉萨、日喀则等更加现代化的大城市, 从而导致部分居民的外迁。而古城中原有的居民的外迁, 会使古老街区丧失原有的生活气息, 从而动摇传统文化的活力。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 古城会渐渐衰败。

四、对策和建议

1.古城的分区保护和发展

江孜古城在发展时, 可以以古城为中心, 传统古城进行改造, 保护街区的肌理, 尊重古城原有居民的生活方式, 保持其传统的居住功能, 通过增加城市功能等方式创造一个居民日常生活活跃的城市中心, 刺激古城活力。可建立商品一条街、小吃一条街, 将商业集中的同时避免了古城的过度商业化, 开发重点的, 具有历史背景的院落、名人故居为景点、展览馆, 强化功能分区, 有些片区是静态的、纯洁的, 有些是休闲的、娱乐的, 而有些则是文化的、商业的。

在古城保护区外围建立风貌协调区, 可以借助临近古城的优势, 开发高档住宅, 利用传统庭院与现代居住理念和设计相结合, 保护古城核心区的历史文化遗产。

对于古城保护, 除以保护城市为核心外还应保护城市周边环境风貌。江孜地处平原地区, 依山傍水, 土地肥沃, 农作物生长良好, 在历史上便为后藏重要的粮仓。江孜周围的农田是古城的山水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保持各景点之间的视线走廊的通达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古城空间的合理转化

要处理好古城空间的内向封闭性和现代生活空间与旅游空间的开放公共性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要避免游客过度集中影响当地居民生活, 另一方面要创造良好的供当地居民与游客互动的场所。古城中的空间既是古城中原有的居民生活的空间, 又是游客观赏旅游的空间, 古城的建设必然会有由封闭空间向流动空间再向社会空间转化的过程。也就是需要从原有的私密型院落向开放的庭院、廊棚、巷弄或其他方式形成的灰空间, 以及由水渠、桥梁、街巷、广场等构成的公共空间转化。

由于古城历史街区以居住功能为主, 街区内保留了原有的生活方式, 在避免破坏街区现存的邻里关系, 完整地保存街区风貌和风俗习惯的同时可以适当的增加酒店、咖啡馆、酒吧、藏餐厅、藏茶馆等具有西藏特色的现代旅游服务设施和旅游空间。

室外空间是主客共享的空间, 而室内空间是游客进行吃、住、购、娱等活动的空间。所以, 也应注重室内空间的地方特色。利用尺度与比例, 协调与对比等构图手法的综合运用, 在空间上考虑古城地域性文化要素, 形成鲜明而有特色的功能空间。

3.不断地唤醒和强化文化观念

文化是古城的精髓和灵魂之所在, 文化底蕴的深厚程度是古城的魅力之所在。因此, 在做建筑和城市设计时, 要注重保护古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风情习惯以及传统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因为这本身就是古城景观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要充分利用古城遗留的文化传统, 深度挖掘古城的文化内涵, 充分利用古城的名人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 进行传统产业的振兴, 打造生态宜居的古城风貌。同时利用古代文人诗歌等地域文化特色进行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塑造和表达, 表现它的文化象征的含义。此外, 还可以通过各种旅游活动向游客展示古城文化, 如可以利用古城现有的文化传统, 引进艺术类的专业人才, 开办文化创意园区, 将艺术特色与文化传统相结合, 使得古城文化被充分唤醒和挖掘出来。

4.善于挖掘鲜明而独特的核心旅游资源

江孜古城的发展需要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避免旅游资源的均一化发展, 避免与拉萨老城区、日喀则老城区的发展雷同。

宗山抗英遗址就是江孜典型而独特的旅游资源之一。在进行旅游发展时, 可以通过场景、影像等还原历史, 它是江孜古城的核心图景, 是必须值得看的。可以通过遗址公园的建立, 完善江孜抗英历史的演绎。其中的广场和建筑的设计, 要渲染一种革命英烈的气氛。

5.引导当地原有居民参与旅游建设

在旅游开发的同时, 要避免当地居民的空心化以及经营者与居民在空间上的完全替换。要以古城原有的居民为主体, 引导居民参与到古城保护和发展的浪潮之中, 通过一系列的参与活动, 避免外来人员过度地掠夺当地居民的旅游利益,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通过政府引导、媒体宣传等措施, 充分调动当地居民参与旅游服务的积极性。鼓励一部分古城居民通过出租房屋, 出让土地所有权, 将古民居转由股份制公司经营。使当地居民以从事导游、经营酒店、家庭旅馆的方式参与到旅游服务业中来。

五、结语

旅游型城镇生态文明发展探讨 篇9

一、生态文明对于旅游型城镇的作用

(一) 为旅游型城镇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生态文明是一切文明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生态文明就没有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将为城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并有力地促进城镇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持续发展。在今后,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 生态文明的理念将是长期坚持的方向。建立旅游型城镇要从生态文明角度出发, 考虑通过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等形式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二) 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生态文明的发展可以促进旅游业向更大的规模和更高的水平发展。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逐步倡导“生态旅游”, 由原来的简单游玩到现在的品鉴旅游, 方式多种多样, 游客在走进自然、鉴赏文化的同时, 也在享受旅游, 在环境中陶冶情操, 在旅游中放松心情。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压力使得游客更在意的是生态的整体环境, 强调的是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系统, 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前, 国家旅游局已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计划, 将生态旅游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旅游环境的生态化会为旅游产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也为旅游业向更高水平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三) 提高旅游型城镇的竞争力

旅游型城镇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 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但要有特色, 还要主打“生态牌”, 生态文明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镇在激烈的外部特色旅游竞争中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尺度。建设生态文明, 除了为旅游业提供一个先决条件, 也间接的改善了城镇的经商投资环境, 改善了城市形象, 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城镇, 也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所以, 发展生态文明是增强城镇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旅游型城镇发展生态文明的意义

(一) 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 发展旅游业的前提是生态环境的建设, 一个城镇的旅游业发展好了, 会促进生态的发展。只有按照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的要求来发展, 树立新的旅游发展观, 制定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 旅游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才会取得双赢的效果。

(二) 解决发展中的矛盾

一般的旅游型城镇的经济水平普遍不高, 或者是处于大城市的周边地区, 仅靠国家财力补贴很难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从我国的发展情况看, 保护生态环境既要通过环保技术减少工业环境污染, 也要限制工业环境成本很大的地区发展。平衡环境保护和快速发展之间矛盾的需要, 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缓解环境压力, 进一步提高工业的集中度, 扩大生态区的范围。而对于生态区, 一方面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 另一方面则要通过扶持旅游小城镇发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三) 增强环境保护的动力

旅游业的发展既提高了破坏环境的机会成本, 同时随着旅游城镇数量的增加和不断发展也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的动力。在旅游业没有发展之前, 优美环境的价值很低, 甚至根本无法体现, 在没有强制力约束的情况下, 人们对于环境破坏已经习以为常, 不会采取措施来保护它。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当地居民逐渐认识到了这种资源的可利用上, 所以会从个人的思想认识上加深对环境保护的理解, 这样也方便了政府在环保中的宣传, 使人们意识到了旅游越发展, 破坏环境的机会成本就会越高, 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内在机制就逐步确立起来。从实际发展情况看, 已经有许多旅游小城镇通过旅游业形成了环保动力机制, 在兼顾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取得了成功。同时这些成功的旅游小城镇也为正在开始发展旅游业的城镇树立了榜样, 增强了信心, 进而有利于促进发展。

三、旅游型城镇发展生态文明中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主导旅游发展是中国旅游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来的一个重要经验, 并在推动各地旅游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府主导旅游业发展, 既要通过政府的领导和推动, 使旅游业健康、快速和持续的发展, 又要通过政府的力量, 推动旅游业充分发挥其综合功能, 确保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同步进行。

(一) 制定旅游发展整体规划

旅游业的发展是一项长期整体规划, 需要各个部门的相互配合协调, 包括旅游技术支持、旅游产业布局、旅游金融政策和城市发展规划等等。在制定旅游发展整体规划时, 政府要根据城镇的历史、自然资源、产业基础、人口和经济规模等条件, 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 全面研究城镇旅游业结构发展, 注重生态保护, 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 合理确定城镇旅游业发展定位和目标。

(二) 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

在城镇中发展旅游业, 需要政府提供一系列的公共服务, 也只有在政府的领导下, 才能以长远的眼光制定政策, 才能采取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才能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在政府的主导下, 要完善生态型的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要考虑生态环境, 政府应当集中投资供水、供电、道路、通讯及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 降低基础设施建设成本, 减少污染。还要建立生态型公共服务体系,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配套服务体系, 包括信息服务体系、技术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人才服务体系等, 这些服务体系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三) 统一思想和提高素质

旅游型城镇要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和旅游业的双贏, 首先就是要解决思想问题, 这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要使人们认识到旅游发展是综合发展, 要形成这样的共识:发展生态旅游, 能带来经济的增长, 能实现产业联动, 进而优化城镇的产业结构;发展生态旅游, 能促进城镇的开放水平, 进而改善城镇的投资环境;发展生态旅游, 能提高城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使旅游成为小城镇最为亮丽的名片;最终的, 发展生态旅游会给每个人带来快乐。其次, 发展旅游要促进城镇居民素质的整体提升, 环境的保护是一个时时刻刻要做的事情, 居民对生态保护的素质提高了, 生态保护才能进行, 才能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四) 做好对外宣传·工作

在旅游城镇发展生态环境, 要做好宣传工作。旅游城镇政府在主导旅游发展中, 应该自觉地承担起旅游宣传的工作, 特别是要根据自身客源市场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 形式多样的宣传, 同时注重生态保护。对外宣传的方式多种多样, 旅游城镇政府可以建设专门的旅游信息网, 重点是特色和生态旅游, 也可以在其政务网中加大旅游信息的分量。另外, 可以聘请专业的机构策划旅游城镇的整个营销方案, 在政府内部应该确定专门的人员负责旅游城镇的宣传, 并为宣传提供相应的经费保证。

(.五) 加强社会监管

政府作为市场的监护者, 必须加强对市场的监管, 抑制不正当竞争, 尤其是对环境污染要加大监管, 遇到问题, 及时解决, 以维护正当竞争, 规范市场秩序。在立法方面要制定和完善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的、公平竞争的法律体系, 包括确立市场主体平等地位的法律、规范市场主体竞争行为的法律、维护竞争者正当权益的法律以及在市场主体遭遇不公平竞争时给予保障的法律、生态破坏的严惩措施。执法方面要严格依法行政, 确保以保护生态文明为前提, 保障法律的公平公正实施, 降低污染, 创造旅游型城镇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曾博伟.中国旅游小城镇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 2010.

[2]梁亚红.资源型城市城镇化与旅游业发展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 2012 (12) .

亳州古城旅游区开发的意义 篇10

一、亳州古城旅游发展现状

亳州市位于安徽西北部,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它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闻名遐迩。1986年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名人,灿烂的文化。亳州古城是亳州市区最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集中了亳州最重要的历史古迹资源,如北关古街、花戏楼、地下运兵道和华佗庵等历史建筑,是亳州旅游资源最集中地区块,应该成为亳州市旅游的突破口。但是由于开发理念的原因,历史悠久的古城缺乏从整体考虑,古城面貌日见模糊,古城旅游发展受到限制。

亳州自古就留下了许多文化遗迹,古城的文物文化资源虽然多,但是资源比较分散,并且以文物古迹为主留不住游客,旅游经济效益低很难带动旅游周边产业的发展。并且整天古城的文化氛围不浓,想要通过点状来开发启动亳州城市文化旅游难度大。古城旅游区的开发以城区地下运兵道、花戏楼、北关等历史保护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为载体,挖掘文化内涵,实现古城的有效和可持续发展。

二、亳州古城旅游区开发的现实意义

亳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它的旅游业发展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落后,与其他历史文化名城还存在很大差距。进行古城旅游区的开发,既可以促进文物古迹的保护和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可以提升亳州旅游的知名度和拉动亳州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有利于促进古城区文物古迹的保护

当今社会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如何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保护、继承与发扬历史文化,建设新时期的城市文明是党中央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亳州市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有名胜古迹100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20多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2处。亳州古城旅游区内有亳州目前保存历史遗存和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历史街区——北关历史街区以及重要的文保单位地下运兵道、花戏楼、南京巷钱庄等。

文物古迹类旅游资源开发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文物古迹的保护问题,所以亳州古城旅游区的开发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古城文物古迹的保护。主要表现在首先古城旅游区的开发将为文物古迹的保护提供强大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增强人们对文物古迹的保护意识。其次亳州古城旅游区开发有利于更深层次的挖掘亳州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古城的文化内涵就是通过这些众多的文物古迹来体现的[2]。亳州古城旅游区保护与开发要坚持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为亳州历史文化名城和街区保护提供了可实施的途径,有利于提升城市形象与文化品位,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二)有利于优秀文化、民俗、手工艺的传承和宣传

亳州古城旅游区保护与开发是以中原文化为基底,以优秀历史建筑、明清古街为依托,以亳商文化和市井生活为主线,以旅游休闲为主导,通过创造性开发结合现代人的需求,选择性回复一些传统民俗活动,并引入部分特色商户、手工一人,回复亳商文化气息。有利于保护优秀民族工艺和各种特色民俗。

(三)有利于对青少年群体进行文化教育和科普教育的作用

亳州古城旅游区尊重和继承历史文化传统,通过回复、再现、创新、参与等手法,将逐渐消失的亳州古城文化特色整体展现,以回复再现古城的历史风貌为主导,从而展现一个文化底蕴丰富的历史名城。突出物质形态方面和社会环境方面的特色,使亳州古城成为一个能带动亳州市旅游和相关产业,起辐射带动作用的综合性旅游区。青少年学生是古城旅游区游客的重点人群,主要为文化旅游和观光旅游能积极对其进行中医药、三国历史、建筑艺术、民俗工艺等相关方面的知识普及和文化教育。

(四)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和人才培养

旅游业是城市经济重要的产业,更是富民产业。亳州古城旅游区的综合开发给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的机会,旅游业更能带动餐饮娱乐、文化表演、手工制品、交通运输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将零散的产品组合成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在群众中进行旅游普及教育,调动群众的旅游参与热情,引导居民积极参与旅游服务业,增加就业,提高收入水平。同时加强对居民的基能培训,提高旅游从业队伍的素质,以使用旅游者的要求。

古城镇旅游 篇11

2014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在规划中,指出要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争取走出文化传承、生态文明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旅游发展道路。在此文件的指导下,各地政府不予余力地整合当地的旅游资源,采取多种方式来发展乡村旅游,为农民创收,为农业的发展转型提供指导。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的利益群体

乡村旅游是以传统民风民俗、优越的生态环境、优美的乡村风光等为主要吸引物,旅游消费者前来观赏、参与、体验的一种休闲旅游活动方式。乡村旅游的发展最早开始于欧洲,当时主要是以贵族为消费群体,休闲度假是其旅游的目的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通大众也成为了乡村旅游的消费群体,旅游方式不断扩大,内容也丰富多彩。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发的深入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我国乡村旅游也开始逐渐发展起来,开发了诸多以文化和自然风光为吸引物的旅游景点,这不仅发展了当地的经济,而且还保护了乡村生态环境。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所涉及到三大利益群体,即旅游消费者、旅游相关企业、当地政府。其中旅游消费者属于乡村旅游发展的需求方,而后两者属于供给者,只有需求方和供给方相互配合、相互影响,才能促进乡村旅游更健康快速地发展。

乡村旅游发展的受众群体。现代城市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都寻求一处亲近自然、放松心情的地方,乡村旅游正是一个好去处。乡村旅游所吸引的对象主要是都市生活群体,他们消费能力在不断提高,并追求优质的生活质量。这些旅游消费者来乡村旅游主要是想暂时远离尘嚣、找回自我,获得高质量的旅游体验。2014年,全年国内出游人数约为36亿,总收入达到了3万亿,其中乡村旅游数量达到了12亿,占全部游客的1/3,旅游收入共3200亿元。从这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乡村旅游的受众群体数量越来越多,已經成为业内不可轻视的一股力量。

乡村旅游发展中政府的支撑。乡村旅游,作为现代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旅游消费者需要借助一些基础设施来完成整个旅游体验,而这些基础设施主要是靠政府来进行建设,比如道路、游客问询中心等。另一方面,人才的引进、资金的引入以及风险保障机制等方面,都需要政府进行涉入。政府通过出台一些政策法规来保护旅游消费者的权益,为旅游消费者的出游提供良好的保障。

乡村旅游发展中旅游企业的参与。旅游消费者的行、游、住、食、购、娱等六个方面,都需要乡村旅游企业的参与。乡村旅游企业的主体可以是当地居民,也可以是外来人员,这些企业的主要目的是为旅游消费者提供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获取高利润回报。这些旅游企业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为旅游消费者提供了便利。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其项目的投资较为盲目,开发模式主要是效仿别处,主要为粗放型经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没有充分把握游客的消费需求。乡村旅游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在交通、餐饮、住宿等方面的发展相对落后。旅游消费者来乡村旅游的目的主要是体验民风民俗、感受自然风光,而一些旅游景点的开发盲目参照国外的发展模式,忽视了旅游消费者的真正的消费需求。另外,旅游从业人员对外来游客漫天要价,兜售劣质商品,这在一定程度上都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政府管控力度不够。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盲目投资的现象比较严重,为了节省开支而采取粗放式经营策略,环境破坏比较严重。当地政府调控不严,导致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旅游相关企业的经营脱离实际。乡村旅游的发展是旅游业和农业的相结合,但是有些开发商忽略了这一个层面,只注重旅游的开发,未能把农业考虑进来。旅游相关企业的经营者有些是当地居民,由于忽略了农业的发展,这就会导致旅游淡季时经营者的收入减少。另外一方面,旅游相关企业在出售产品时,不注重当地文化特色的融合,不利于乡村旅游的长期发展。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的改进对策

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多方面因素相互配合、相互影响。针对以上所提到的问题和我国乡村旅游目前发展的现状,在此提出一些发展策略。

政府充分发挥作用,合理进行规划开发。乡村旅游要走产业化道路,整合相关资源,统一开发,统一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各地政府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充分保护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其出游保驾护航。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时,要注重在保护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处理好保护和开发之间的关系。

把旅游消费者的体验放在首位,增强服务理念。不论是当地政府,还是旅游相关企业,都要树立旅游消费者至上的理念。旅游消费者所涉及的产品和服务,都要经过严格的质量把关,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抓好各项卫生防范措施。为旅游消费者提供一个安全、健康、卫生的旅游环境,提高其旅游满意度,增强重游意愿。

打造特色产品、提升产品内涵。在乡村旅游过程中,旅游消费者比较亲睐一些手工艺品或旅游纪念品。旅游相关企业可以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制作一些有特色的产品,并能体现当地的风俗民情,这会让旅游消费者增加对该地的喜爱。另外,旅游相关企业也要注重特色产品的推广,不仅在线下销售,线上也应该做好营销工作。

古城镇旅游 篇12

城市人口规模预测的意义重大,其预测的准确程度,不仅会直接影响城市的用地规模,还会影响城市主要公共设施的投资及建设。而城市人口规模预测方法呈现多样化特点,在此,我们对以下几种常用的预测方法进行介绍:

1.1综合增长率法

综合增长率法,是基于规划理论而建立的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单纯从城市发展这一视角出发。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是对城市人口规模及增长速度产生影响的两个重要因素。因此,在对城市人口发展规模的估算中,就可以借助自然增长率规律和经济增长规律进行估算。

1.2劳动平衡法

在估算城市人口发展规模的诸多方法中,劳动平衡法是经典方法之一。该方法通常分为三个步骤:1主要基于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及对某一城市发展方向及职能的定位,对城市的基本人口、 服务人口进行估算;2根据被抚养人口参数这一指标,估算被抚养的人口数量; 3根据以上三类人口估算结果,对城市总人口进行估算。

1.3弹性系数法

在利用弹性系数法来预测城市人口发展规模时,首先获得以下几个指标: 现阶段、规划中期、规划远期中心城区人口与市域城镇人口和市域总人口的比例。该方法的主要目的有两个方面:1协调中心城区和市域人口之间的比例; 2根据城市化率这一指标,从而对规划期末城市人口进行估算。

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通常以一种估算方法为主,并结合其他方法进行辅助验证。在估算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城市的发展现状,同时还应该充分考量城市人口结构特征、数据可得性和有效性等因素。

2旅游型城镇人口规模预测存在的问题

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通常会涉及诸多工作,而城市人口规模预测则处于基础地位。然而,在我国的当前阶段,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则比较模糊,究其原因,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的问题:

2.1统计数据参考性不强

新开发的旅游新区人口稀少,一般为农业人口。开发后,则会有大量的人口涌入,原人口基数和增长数据很难作为参考数据直接运用。

2.2预测方法的数学模型不严密

在人口预测过程中,其结果是否准确,主要受以下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1人们对人口规律的客观要求和发展必然性,是否能够准确并全面地理解;2在预测过程中,所采用数学模型的使用是否正确,能否准确体现一定人口规律的作用机制。

2.3人口流动的不确定性

旅游型城镇最大的特点是流动人口的不确定性,是否确定主要体现在规划中规划人员对它流向的把握程度。人口的流向容易受大型旅游发展项目的影响, 旅游项目开发过快,容易造成短期内就业高涨,其增长速度往往超出规划的预设。

3旅游型城镇人口规模预测研究

车江镇作为衡南县重点镇之一,随着长冲旅游新区的开发,大量外来人口会吸引到新区的建设和运营,并参与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会引起外来人口的集聚。通过对旅游新区接待能力的预测, 可以相应地预测出由旅游新区开发提供的旅游及服务业衍生的就业岗位,从而得出规划期末从事此部分工作人口的增长。

3.1旅游新区人口的构成

对旅游新区而言,其常住人口规模涵盖两个方面:1游客折算常住人口; 2当地居民、服务职工人口及其家属。

3.2旅游新区游人数量的预测

(1)环境容量法。《长冲旅游新区概念规划》根据环境容量预测的游客数量,根据环境容量法得出,长冲旅游新区可容纳游客数:267万人次/ 年。

(2)线路容量法。查看《长冲旅游新区概念规划》中到2030年给出的总游线长度为54000m,假设人均密度为8m/ 每人,日环境容量=54000÷8=6750人, 年环境容量=6750×365 ≈ 246万人。

(3)综合增长法。据相关部门统计,2015年劳动节期间,来车江旅游的游人量为2.55万人,由于车江旅游以主题度假为主题,所以游客对此地观光有非常强的假日波动性。根据以往其它地区经验,高峰游人数量约为全年数量10%,得出全年的旅游人口总量概数。 即:2015年车江全年的旅游人口约为25.5万人。经过开发的初期(年增长25%)、中期(年增长20%)、远期(年增长10%)三个阶段后,2030年旅游总人口为306万人。

从上述情况分析,结合《长冲旅游新区概念规划》中旅游新区开发建设周期规划的相关内容,通过旅游环境容量法、线路容量法和综合增长率法全面比较,取2030年长冲旅游新区游客规模为273万人,折合常住人口为7479人/日。

3.3旅游新区人口规模与人口增长预测

对旅游新区而言,其常住人口规模涵盖两个方面:1游客折算常住人口; 2当地居民、服务职工人口及其家属。 旅游新区人口= 旅游新区居民+ 服务人口+ 游客,据相关旅游产业组织机构统计,每1个人游客,就能带动3个间接从事旅游服务产业的岗位,得出由旅游产业带来的人口增长为22437人,总人口为29916人

4结束语

人口规模预测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依赖几个数据简单求得。在开展人口规模预测的道路上,仍需要排除很多困难,解决很多问题。在对旅游区常住人口规模进行预测时,文章着重借助日当量人口这一指标,将人口划分为几大类型,对未来某一阶段规划区内各类型人口进行估算,而后得出总的人口规模。 在计算过程中结合多个预测方法,能够有效规避单一方法所存在的固有弊端,能够进一步提高旅游区人口规模预测精度。

摘要:随着中国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方式转变以及2.5日休假制度的推广,大众旅游在今后将呈现井喷式地发展,这对以旅游发展为主的小城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其基础设施用地提出了巨大的需求。长期以来,我们的城镇用地发展规模都以城镇预测人口作为主要计算依据,而城镇新的休闲旅游区的开发在没有人口增长的情况下无实际经验可供参考,因而难以预测。文章将对问题的成因进行具体研究,并提出相关思考。

关键词:城镇化背景,旅游型城镇,人口规模,预测

参考文献

[1]董光器.城市总体规划(第5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2]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4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牛慧恩.城市规划中人口规模预测的规范化研究——《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编制工作体会[J].城市规划,2007,(4):16-19.

上一篇:专业发展前景下一篇:房地产建设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