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代理

2024-10-11

风险代理(精选12篇)

风险代理 篇1

国际货运代理是进出口贸易运输中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 也是整个国际货物运输的组织者和设计师, 它能够根据委托人托运货物的具体情况, 设计最优的运输方案, 提供各方面的专业咨询和建议, 能及时掌握货物全程的运输信息, 随时向委托人报告货物在途的运输情况, 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货代的业务范围一般包括:国际海运 (集装箱整箱、拼箱, 散货) 、国际空运、陆运、报关、报检等方面。由于其涉及到的业务关系方多、业务流程长, 面临的各种风险复杂, 而作为整个行业而言, 竞争十分激烈, 如何认识风险和规避风险是增强企业竞争实力的关键因素。

一、配仓风险

国际货代赢得市场的关键是服务快准好。其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做好准时配仓, 规避配仓风险。

货代公司在配舱环节关键是要作好几个日期的配合工作。一般是根据实际工作中的船期表来真正掌握配舱。以班轮海运出口为例, 掌握了以下几个日期的关系就基本可以做到出口环节的船期、装柜、报关等紧密衔接, 为货主提供快捷优质的全方位服务。

为此, 我们节选了一份APL公司出口到欧洲航线的深圳起步的班轮船期表为例:

1. 若信用证规定的最迟装运期限是装船期不得迟于2008.01.22, 根据船期表, 我们分析了以下几个关键日期:

(1) 船期表上的预计离港日期 (ETD) (也是提单上显示的开船日期) ;

(2) 截关日期;

(3) 备货日期 (装柜日期) ;

(4) 预计到达目的港日期 (ETA) 。

基本顺序是:备货日期 (装柜日期) 早于截关日期早于ETD。

2. 根据上表, 我们来逐个分析:

(1) NYK Andromeda 057W这班船的ETD为01.22, 为了信用证能顺利结汇, 应先明确最迟应配上这班船。

(2) 根据第一点推出第二个日期:截关日期简称CLOSING DAY。表中对应NYK Andromeda 057W这班船的CLOSING DAY (CY SHEKOU 12:00 CLOSING 2008.01.20) 为01.20。通常CLOSING DAY比ETD早1天~2天, 船公司在这两天内在装货港码头将这批在截关时间前交了海关放行条给船公司的货物装上船。换一句话, 我们必须在截关日期前通关。

(3) 第二点的截关日期非常重要。为了能再此日期前通关, 我们必须提前装好柜, 准备好单证, 开始报关。这个阶段完成一般需要2天~3天, 所以装柜日期一般比截关日期提前2天~3天, 这就是第三个装柜日期的时间顺序。

(4) 对于第四个日期:预计到达目的港日期 (ETA) , 也有的信用证不是规定最迟装船日期, 而是规定最迟到达日期, 那么这时候看船期表选船的时候要先对应符合ETA早于信用证规定最迟到达日期的那水船, 再套用以上——截关日期——装柜日期的相同步骤。是一样的道理。

二、提单风险

顺利走船后, 接下来就要考虑目的港放货的问题。国际海运中提单是物权凭证, 一般情况下是收货人用以向目的港船代理提货的凭证。提单风险种类繁多、花样层出不穷, 做为国际货代, 更是要练就一付火眼睛睛, 认真防范提单风险。常见的提单风险有以下几种:

1. 电放提单的风险。

对收货人而言, 由于“电放”提单省去了单据在邮寄途中和在银行间周转的时间和费用, 加快货物流转, 减少了不必要的开支和费用, 客户能够快捷提货, 所以比较受收货人的欢迎, 常会要求电放。但这种放货方式对发货人和承运人而言都是风险较大的。对于发货人, “电放”后, 货物所有权即转移给收货人, 发货人即丧失了对货物的控制权, 收货人在卸货港凭提单副本或提单传真件就可以提货, 如果收货人提货后拒付货款, 则“电放”就会使发货人面临货、款两空的巨大危险所以.如果发货人对收回货款没有保障, 则不宜采用“电放”。

防范做法 (1) :对于承运人, 应注意保证在为货主做“电放”时已经收回了其签发的全套正本提单, 没有额外的正本提单在外界流转。

防范做法 (2) :在采用货代提单的情况下, 出口方若做“电放”, 应该尽量选择国内声誉好、实力强、操作规范的大公司做代理。国际上一些知名的航运公司如MAERSK、NYK、APL、CMA等在球都有自己的代理机构, 建立了各自的完善的内部网络系统.使电放通知通过数据联网, 做电放时比较安全。

防范做法 (3) :采用海运单代替“电放”。海运单 (N o n—negotiable Sea Waybill) 是一种在本质上和电放没有什么区别的放货方法。但是“电放”是航运界的一种行业习惯做法, 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惯例来调整;而海运单无论在国际贸易还是在国际航运方面都有章可循, 如国际商会制定的 (INCOTERMS) 、国际海事委员会制定的《1990年国际海事委员会海运统一规则》等, 一旦发生争议, 这些惯例、规则对于当事人解决争议将会提供一定的依据。

2. 记名提单风险。

美国法院普遍遵循:承运人可以将货物交给记名提单中载明的收货人, 而无须要求收货人交出提单。因此在贸易实践中, 应慎用记名提单, 熟悉各国关于记名提单的法律规定, 采取必要的风险防范措施以维护出口商的权利。

防范做法 (1) :信誉有十足地把握, 没有收款保障的情况下, 尽量不做记名提单, 尤其是在与美国客户做生意时。

防范做法 (2) :如果托运人一定要选择记名提单, 出口商可以让承运人是否必须凭正本提单提货用文字在提单上明确表示出来, 如在提单上加注“where nontransferable/negotiable, the carrier is entitled to deliver the goods to the Ramed consignee without surrender of an original bill of lading, and is obliged to do SO unle SS the shipper requests otherwise before delivery takes place”。

防范做法 (3) :由于《美国1916年联邦提单法》关于记名提单的规定与中国《海商法》关于提单的定义存在明显的差异, 我们在实际运输业务中应尽量争取依据中国海商法。建议在记名提单上加注“此提单适用中国海商法”字样, 保证记名提单物权凭证的属性不被侵犯, 以法约束承运人必须凭正本提单放货。

三、分承包方风险

在整个货代作业环节中, 通常货代公司将不同的具体业务分包给专业分承包方, 分工协作, 共同完成国际货物运输过程。防范分承包方风险, 简单地说, 就是如何选好分承包方的问题。这其中较重要较普遍的分承包方是报关行、拖车公司。

1. 挑选报关行, 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1) 报关费用:质优价廉者得。

(2) 报关服务:报关行是否拥有为你所从事的行业清关的知识及经验, 他能收集到什么样的资源为你的服务?如果你的产品需要特别的文件 (如禁止进口服饰再转运的文件) , 报关行是否能顺利的满足这些需求?报关行是否接受过足够的训练满足复杂评估及记录的要求?报关行与仓储、运输以及其他与物流服务相关的公司的业务关系如何?报关行处理多个港口业务的能力如何?负责客户工作的员工的工作素质如何?从业时间有多长?报关行能否提供情况类似的进口商的成功范例?

(3) 报关行与海关的关系:是否牢固?特别是他是否符合海关对报关行业务提出的所有要求?

2. 挑选拖车公司, 主要考虑质优价廉者得。

一般情况下固定做一两个车队, 质量时间都较有保证, 还引入了良性竞争。服务有保证, 价格也优惠。

国际货代业务流程长, 除了上述分析的一些主要风险, 在操作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突发的因素, 以不变应万变, 因此买保险的工作非常重要, 认识风险和规避风险, 我们才得以长风破浪、顺利远航。

摘要:国际货运代理业务流程长, 面临的各种风险复杂, 涉及到的业务关系方多, 行业竞争十分激烈, 如何认识风险和控制风险是增强企业竞争实力的关键因素。本文从配仓风险;提单风险;分承包方风险三个方面分析国际货运代理如何规避国际货物运输中的风险。

关键词:国际货运代理,风险防范,配仓风险,提单风险,分承包方风险

参考文献

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国际货运代理理论与实务.中国气象出版社, 2003 (1.)

风险代理 篇2

委托方(甲方):北京XX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 住所地: 法定代表人:

受托方(乙方):北京市XX律师事务所 住所地: 负责人:

甲方因与借款人分别为XX借款合同纠纷案件,需要乙方为其提供法律服务。乙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的有关规定,具有提供法律服务的资格,并愿意依据上述法律的有关规定向甲方提供法律服务。

甲乙双方就如下协议条款达成一致: 第一条

法律服务事项

就上述 借款合同纠纷案件,甲方委托乙方律师在该案诉讼和执行程序中,作为甲方的诉讼代理人。

乙方的委托代理权限为:代为提起上诉;代为承认、放弃、变更诉讼请求;代为签署和提交所有诉讼文件;代为接收所有法律文书;代为调查取证和提交证据材料等。

乙方进行和解必须应事先取得甲方的同意后,方可实施。第二条

甲方的承诺和保证

1、针对委托事项,甲方保证就其委托乙方提供法律服务之事项对乙方所进行的陈述及提供的材料均为合法和真实的。

2、甲方就委托事项向乙方提供必要的配合与支持,甲方不得无故在委托事项承办过程中解除对乙方的委托。

第三条

乙方的承诺和保证

1、乙方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依法注册的合法的法律服务机构。

2、乙方本着诚实信用原则为甲方提供法律服务,并认真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及律师职业道德。

3、乙方在本协议期间内不从事与本协议委托事项相冲突的法律服务或接受对方当事人的委托。

4、乙方律师应当充分应用法律专业知识,按照法律规定,认真完成本案代理活动中的各项工作,按时出庭,依法维护甲方的合法权益。

5、乙方律师应定期参加甲方召开的案件专题会。

6、乙方律师的诉讼工作计划和方案应事先征得甲方的意见和认可。

7、乙方律师处理本案而取得的款物,应当及时转交给甲方。

8、乙方律师对甲方了解本案进展情况和案件结果的要求,应当尽快给予答复。

9、乙方律师应当在受委托的权限内,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

10、因乙方的原因致使有效的债权诉讼及执行时效丧失或者丢失重要的证据材料导致甲方损失,乙方承担全部的赔偿责任。

第四条

乙方委托律师及律师代理费用

一、乙方委派XXX律师,律师执业证号:_________作为上述案件中甲方的委托代理人。

二、本协议约定的法律服务事项,乙方按风险代理的方式代理上述案件,具体方式和代理费率为:

1、甲方在前期无需向乙方支付律师费;待案件胜诉并执行回款后,甲方按实际执行回款金额(以入甲方账户为准,下同)向乙方支付律师代理费,支付时间为协议有效期内,每笔案件执行回款到达甲方账户后五日内;

2、本代理协议签订后,甲方与被告和解(不含执行和解)、甲方撤诉及被告自动履行还款义务均视为乙方已完成代理行为,甲方同意按本条第1款的约定向乙方支付律师代理费;

3、上述律师费包括乙方律师为完成委托事务而发生的复印费、通讯费和乙方律师办理案件的差旅、食宿费用等,但不包括下列可能发生的实际费用:

(1)法院收取的任何费用,包括但不限于案件受理费、保全费、执行费、司法鉴定费等;

(2)公证、认证费用;

(3)乙方在征得甲方同意后支出的其他费用。第五条 协议的变更和解除

1、协议各方经协商一致,可以变更或者解除本协议。

2、乙方违反本协议第三条约定的乙方的承诺和保证的甲方有权解除本协议。

3、甲方有故意捏造事实、伪造证据或者隐瞒重要情节等情形的,乙方有权解除本协议。

4、案件诉讼超出委托代理内容,甲方有权解除本协议。

5、截至xx年xx月xx日,甲方未收回委托乙方代理全部贷款本息的x%,双方可就委托事项进一步协商,甲方也可单方终止该委托协议。

第六条 协议有效期

协议有效期x年,乙方代理本协议超过约定期限,甲方不再按照本协议第四条第二款向乙方支付费用。

第七条 保密

本协议各方须对本协议所涉及或者有关内容予以保密。非因政府机关、司法机关要求,任何一方均不得将本协议中保密信息向第三方披露。

第八条 争议的解决

如果本协议各方因本协议发生争议,应该友好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九条 协议的生效

本协议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自各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下接签字页,无正文)

(本页为签字盖章页,无正文)

甲方:北京XX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

乙方:北京市XX律师事务所 负责人:

二〇一四年5

风险代理 篇3

全球区域风险特点

北美地区

2014年1~7月,中国信保对北美地区的出口承保金额为350亿美元,同比增长10.2%。从业务开展情况来看,中国信保短期出口险项下北美承保业务整体质量较高。但受极寒天气影响,美国第一季度经济意外下滑,对中国信保承保的部分大型买方集团经营造成了负面影响。未来,美国经济政策调整的不确定性预期是重要的风险因素。

欧洲地区

2014年1~7月,中国信保对欧洲地区的出口承保金额为378亿美元,同比上升3.2%。欧洲地区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欧洲经济难以摆脱结构性失衡、内生动力不足、经济体去杠杆化等深层次复杂问题,经济实现强劲复苏仍然面临较大的阻力;二是俄罗斯与欧美等大国深度介入乌克兰局势,地缘政治风险不断攀升,给出口企业和投资者带来不利影响;三是在新能源投资领域,欧洲传统新能源市场国家在税收、补贴等政策方面的不利调整日趋频繁,中东欧新兴市场国家相关法规较为模糊,未来新能源投资者面对的法律风险逐渐显现。

在欧洲地区,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保加利亚等国的国家风险值得关注。其中,乌克兰局势持续动荡,经济形势恶化,而国内冲突的不断升级及俄欧美的交恶,使得该地区的地缘政治风险持续上升。

亚洲地区

亚洲是中国信保业务规模最大、保险责任最为集中的地区。2014年1~7月,中国信保对亚洲地区的出口承保金额为751亿美元,同比增长11.5%。亚洲地区风险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首先,由于全球经济复苏动力不足,部分外向型行业如海运、造船等风险仍然偏高。其次,中国近年来加大对东南亚、南亚国家的电力、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国别集中度问题初步显现。再次,外汇风险有所上升,部分国家汇率波动性较大,且存在外汇限制、外汇短缺等情况。最后,亚洲多国政局发生变化,部分大选结果引发较大争议;西亚地区局势依然动荡,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多国局势恶化;南海摩擦加剧,相关国家的关系更趋复杂,这些风险都对我国企业对外贸易与投资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亚洲地区,伊拉克、叙利亚、阿富汗、越南、菲律宾、孟加拉国、伊朗等国的国家风险值得关注。其中,孟加拉国大选结果引起国内政局动荡,并对经济活动产生了负面影响;叙利亚内战距离结束仍然遥遥无期,长期僵持局面已经形成;伊拉克局势明显恶化,极端组织“伊凡特”宣布建立“伊斯兰国”,严重威胁伊拉克的国家统一。

非洲地区

2014年1~7月,中国信保对非洲地区的出口承保金额为189亿美元,同比增长82%。总体上,非洲仍是世界上绝对风险水平最高的地区,但非洲地区的发展潜力和巨大的商机使得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投资意愿有增无减。非洲地区政治风险相对突出,政治稳定性和投资环境较差,政策连续性较弱。非洲地区涉及国别多、地域广,各国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商业风险呈现较大差异。此外,政府干预、治理乏力,以及复杂的种族、宗教、反政府武装等问题,容易干扰投资项目的正常建设和运营;而一些国家财政实力有限,部分国家财政担保有效性不足。

在非洲地区,利比亚、埃及、尼日利亚、利比里亚、几内亚、塞拉利昂等国的国家风险值得关注。其中,利比亚局势再次动荡,已经出现滑向内战边缘的迹象;埃及局势改善尚需时日,短期内难言乐观;尼日利亚、利比里亚、几内亚等国埃博拉病毒持续扩散,较差的经济和医疗基础使得病毒传播防控面临较大困难。

拉丁美洲地区

2014年1~7月,中国信保对拉美地区的出口承保金额为178亿美元,同比增长30%。政治方面,拉美左派政党仍占据主要地位,但政局稳定性有所下降,巴西、阿根廷和委内瑞拉执政党派的支持率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经济方面,拉美国家经济总体回升,但经济前景不容乐观,易受外部需求和资本流向变化的影响。从中国信保业务情况看,拉美国别短期业务集中度相对较高,承保主要集中在巴西、委内瑞拉和阿根廷等国。由于主要承保行业风险水平提高,各类破产案件增多,报损金额增加,而且案件可追性下降。

在拉美地区,委内瑞拉、阿根廷等国的国家风险值得关注。其中,委内瑞拉经济状况恶化,反对派力量有所增强,社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阿根廷国内消费萎缩,经济前景黯淡,国际储备紧张,债务问题难以解决。

全球贸易风险前景展望

部分地区政治局势难以好转

根据目前形势判断,部分地缘政治局势可能更趋紧张,西亚、北非地区局势已经呈现出动荡长期化、复杂化特点。除叙利亚之外,伊拉克、埃及、利比亚等焦点国家,仍需要重点关注。可以确定的是,无论是叙利亚内战、利比亚重建,还是巴以问题、伊朗问题和伊拉克问题,都会致使众多国家牵扯其中。由于教派矛盾引发的大规模动乱和内战问题,都无法在短期内得到实质性解决。

与此同时,我国周边海域纷争难以解决,虽然短期内爆发大规模冲突或战争的可能性不大,但存在突发性局部冲突升级的可能。而乌克兰危机也有较大可能持续发酵。目前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已经展开制裁与反制裁的政治经济斗争,不排除未来局势更趋紧张的可能。

新兴经济体增速下滑

新兴经济体短期内经济增速短期内难以有明显回升。今明两年,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速仍有可能比2010年的相对高位低2~3个百分点。众多新兴和发展中国家为减轻通货膨胀压力,防范资本外流,不得不采取削减财政支出,提高基本利率的措施,经济政策趋于紧迫。与此同时,财政结构改革,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相对薄弱的经济基础制约了经济增长,抵御外部风险冲击和国际金融市场变化的能力仍然较弱。从外部看,发达经济体与贸易政策调整,尤其是货币政策调整对新兴经济体影响较大,出口导向型和依赖外资拉动的新兴国家更是受到持续影响。而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也有可能侵蚀资源出口国的出口投入。

贸易保护与摩擦有增无减

可以预见,国际贸易保护措施的常态化、长期化、多样化、制度化、导向化和隐性化将更加明显。贸易的自由化和公平化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未来一段时间,鉴于相对疲软的世界经济,各国贸易保护措施有可能继续增多,贸易摩擦程度将进一步加大。同时区域一体化措施与贸易保护主义趋向交相影响,使得贸易壁垒问题更加复杂。中国等新兴市场出口大国,将遭遇到更多难题。

审计风险与风险导向审计 篇4

一、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风险的管理

1.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有利于审计人员全面认识被审计单位。审计过程是审计人员不断加深对被审计单位的认识过程。审计人员从被审计单位某种认定出发, 通过调查了解、收集证据, 从各个角度逐步地验证某项认定, 最终以合理地保证某项认定是否正确, 形成审计意见。客观而言, 审计人员的认识过程应该是一个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 风险审计模型合理地体现了这个过程, 并更有效减低审计风险。

2.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注重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以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为审计工作的主线, 以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在风险审计模式中, 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与评价, 风险评估程序、信息来源以及项目组内部的讨论均属于效率较高的审计手段, 可以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 并有效地减少效率较低的细节测试工作。

3.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有助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根据审计风险模型可知, 在重大错报风险一定的条件下, 检查风险和期望的审计风险成正向关系。如果期望的审计风险较低, 那么就必须接受较低的检查风险水平, 以便扩大实质性测试的样本规模或追加审计程序, 收集更多的审计证据, 也就是说, 应该确定较低的重要性水平, 才能满足较低的期望审计风险的要求。如果审计人员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过高, 即允许存在的错报过大, 则将承受过高的审计风险。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要求审计人员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 不仅要考虑实际的或评估的审计风险以确保审计质量, 也要考虑期望的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以提高审计效率。

二、我国的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 信息库和辅助审计软件的建设速度滞缓, 所需的信息系统严重不足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 注册会计师要在计划阶段充分了解客户整体经营环境, 就必须从内外部取得大量的信息, 然后针对风险不同的客户、客户不同的风险领域, 设计个性化的审计程序。为此, 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建立功能强大的信息库, 以满足注册会计师在风险评估时了解企业的战略、流程、风险管理、业绩衡量等。目前, 国内很多事务所对行业风险和企业风险缺乏了解, 数据积累不足, 信息库建设还达不到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

(二) CPA的知识结构存在较大差距, 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

按照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评估程序, 注册会计师必须了解客户的行业状况、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 客户的经营目标、经营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 客户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 内部控制等。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是复合型人才, 不仅熟悉会计和审计知识, 而且要掌握战略管理、业绩评价、薪酬管理等现代管理知识。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90%以上的业务是审计业务和会计业务, 没有经济方面、法律方面等多元化的背景。CPA不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 不了解相关行业, 不熟悉战略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 不具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的能力, 这些都不利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实施。

(三) 政府监管和司法执法问题, 法律法规尚待完善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法律诉讼风险的增加。而在我国, 虽然《证券法》《注册会计师法》等一系列法律的出台对规范CPA的执业环境, 加强CPA的法律责任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 我国关于CPA法律责任的规定还比较空洞, 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 民事赔偿制度不够完善。我国CPA承担的法律风险仍然较小。由于风险导向审计的前提条件就是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越高, 对CPA的约束作用相应就越大;反之, 如果法律风险低, CPA不但不会远离法律风险高的客户, 而且还会对审计过程的风险不够重视, 审计质量将会受到较大影响, 最终也偏离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本意。

(四) 会计师事务所的成本与经济效益问题

会计师事务所总是要讲求成本与效益的, 成本能得到补偿是实施新的审计模式的前提。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后, 必然导致工作时间和审计成本的增加。在会计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 成本的增加往往不可能过渡到收费的同步增加。

三、针对我国风险导向审计应采取的对策

(一) 建立信息系统资源共享机制,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政府部门或者行业协会应采取一定的措施, 将获得的企业信息及时在网上公布, 以实现资源共享。会计师事务所自身也应该建立庞大的数据库, 分门别类归纳整理, 并及时更新审计人员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所需要掌握的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等相关知识以及与客户所在行业相关的各种信息资料, 为审计人员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提供信息保障。

(二) 构建新型的事务所组织形式, 提升注册会计师综合素质

1. 健全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控制。

建立以工作底稿为核心的全面质量控制体系, 定期进行执业复查, 充分评价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制定员工培训计划。风险导向审计在实务中的有效执行, 有赖于各事务所依据审计准则, 借鉴先进经验, 制定出以风险评价为中心的审计程序, 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 并进行检查, 增强审计人员应用风险导向审计的自觉性。

2. 推进事务所采用合伙制形式。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事务所在组织形式上实行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 普通合伙制只占一小部分, 有限责任合伙制刚刚出现。然而, 有限责任的形式与事务所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风险是不匹配的, 作为一个具有高社会责任和高执业风险的行业, 如果不能面向社会承担无限责任, 其职业道德和执业质量就失去了最根本的机制制约和保障。

3. 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

任何审计业务都是由审计人员完成的, 风险导向审计能否有效实施, 关键要看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素质、风险意识, 它已成为能否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

4. 提高注册会计师自身素质。

要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业务水平。业务水平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审计风险及风险损失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同时也反映了注册会计师风险意识的强弱。

(三) 加强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

现代审计理论告诉我们, 了解测试应贯穿于CPA审计的全过程, 但现实中, 注册会计师很少将这项工作看成是收集审计证据的有机组成部分。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 要求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测试, 形成对被审计单位环境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的整体评价, 在此基础上, 决定审计的风险所在, 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审计程序。

(四) 加强外部执业环境建设, 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风险代理合同 篇5

甲方:

乙方:

住所地:

甲方因与纠纷一案,甲方为了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决定就该案委托乙方进行风险代理,经双方协商一致,订立以下条款,以资共同遵守:

一、乙方接受甲方的委托,指派律师作为其风险代理人。

二、乙方须认真负责保护甲方合法利益,切实履行代理义务,并严格遵守律师职业道德。

三、甲方必须全面真实地向乙方律师叙述案情,提供本案有关证据和相关材料;对于甲方未能及时提供证据而导致延误或其他损失的,乙方不承担任何责任。乙方接受委托后,如发现甲方虚构或隐瞒事实,有权终止代理。

四、乙方的代理权限:

乙方代理权限:特别授权,代为起诉立案,协商选定鉴定机构,代为开庭、变更诉讼请求;代为调解、和解,领取法律文书,代为申请执行,领取执行款项。

五、律师代理费及交纳方法:

1.甲方按照判决数额或者调解数额的支付给乙方作为风险代理费用,该费用自甲方收到两日内履行。

2、诉讼费用、鉴定费用、邮寄费用由甲方承担。

3、乙方不在向甲方收取交通费、通信费和复印费。

六、在本案诉讼过程中,如果达成调解协议,甲方也应按照第五条的约定支付乙方律师风险代理费。

七、在本代理合同有效期限内,甲方不得单方解除合同,否则视为乙方全部代理义务完成,甲方须按合同约定向乙方支付代理费用。

八、甲方未按本合同约定支付乙方代理费的,不但承担第五条第一项约定的律师代理费,还应乡乙方支付应支付律师代理费数额日万分之五的违约金。

九、本合同发生争议,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由乙方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十、本合同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苏振锋代为保存一份,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甲方: 乙方:

树立风险意识防范信用风险 篇6

据商务部研究院的保守估算,中国企业被拖欠的海外商账早已超过1000亿美元,并且每年以150亿美元左右的速度增加。而今年,次贷危机的发源地美国成为了海外商账的重灾区。

次贷危机虽然发生在美国,但远在大洋这边的中国出口企业也感到了唇亡齿寒,不仅海外欠款大幅增加,还有大量债权会随着美国企业破产倒闭化为乌有。近期,美国破产法院公布的多起家具、五金机械类破产案中,大部分债权人都是中国企业和供货商。美国企业可以通过一纸破产令,一走了之,昔日给他们供货的中国企业又能得到些什么呢?

一些外贸出口公司告诉记者,过去对中东、非洲、东欧等地的贸易相对来说,容易出现海外欠账。但今年以来,美国发生的欠账在急剧上升。与此同时,浙江一些地方对美国的出口开始大幅下降,今年前3月,义乌市对美国自营出口首次出现了负增长,同比下降4.07%,中国义乌小商品景气指数也下跌到1060.82点,逼近1000点的基数,创下两年来最大跌幅。

记者在浙江省的金华、嘉兴等多个地区进行了采访,但接触到被欠债的多家中资企业,都拒绝正面回答问题。他们担心,一旦被美国企业欠债的事件曝光之后,会对企业有所影响;一些企业更是担心,害怕消息传到外商那里,会引起更多的欠账。

来自美国市场上的欠账,在一定程度上让中国部分出口加工型企业缩减了生产量。而与此同时,很多美国企业也缩减了到中国企业订货的定单。在一直帮着企业追讨国际欠债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看来,美国次级债带来的影响,关键是引发了经济社会对于资金信心的危机,这在国际贸易中,是一种很不道德的行为,中国企业现在的真实状况,是在一定程度上替美国承受次级贷风波造成的损失。

次贷危机引发的市场风险正在一步步向中国企业逼近。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出口商在面对海外坏账的时候,选择了通过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专业机构,利用法律手段到海外追账。

对于来自国际社会的欠账风波,很多中国的出口企业目前都在收集情报,分析原因,很多企业家认为,美国次级债的影响,远远不会只影响到金融系统,更重要的是对未来世界经济的一次伤害。

一直在帮着企业追讨国际欠债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也得出了同样的分析结果,在中国信保看来,美国次级债带来的影响,关键是引发了经济社会对于资金信心的危机。

大量拖欠国际货款也是美国企业在次贷危机下转嫁损失的一种办法,不论美国企业的这种选择是不是惡意的,它都在提醒我们,次贷危机引发的市场风险正在一步步向中国企业逼近。

1963年,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著名的蝴蝶效应理论,其大意是,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

今天,蝴蝶效应也发生在国际贸易上,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开始给中国的制造业特别是刚刚起步的中小企业带来巨大的麻烦。由于美国金融系统收紧了对本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支持,这些开始把急于出口的中国中小企业当成了他们的融资工具,欠债成为相当普遍一个现象。当很多美国企业宣布企业倒闭时,下游的制造企业成为了接最后一棒的人,刚刚起步或起步不久的中国制造企业这次就承担了这样一个角色。

明确风险范围 合理规避风险 篇7

工程项目造价管理中, 风险贯穿全过程, 因此需加强考虑风险对于造价的影响, 在对确定性造价管理的同时, 开展工程造价的风险控制。通过风险明示在先、互利共赢、风险共担的原则, 营造公平、公正、合理的建筑市场, 实现工程项目的“成功”。

1 风险的定义

风险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可能产生结果的变动。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变动, 意味着预期与实际的偏离, 偏离的程度大小反映了风险的大小。无论怎样定义风险, 风险可能带来机会, 带来比例不等的收益。有的时候, 高风险, 高回报。由此延伸, 不仅仅是要规避风险, 还要看风险对谁更有利。

2 风险分担的原则

1) 技术和管理风险由投标人完全承担;2) 市场波动风险由双方分担;3) 法规、政策变化风险由发包方全部承担;4) 不可抗力风险各自损失各自承担。

3 不同风险因素的分担

1) 招标工程量清单编制的风险。工程量清单是编制招标控制价、投标价、签约合同价、工程计量、价款的调整、支付和竣工结算的重要依据, 是工程价款管理的基础。作为整个造价控制的核心内容, 其准确性和完整性由招标人负责, 招标人完全承担工程量清单编制的风险。2) 综合单价的风险。投标人是以招标文件以及招标人提供的招标工程量清单和投标人自行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和现场施工环境为依据, 编制“工程量清单报价”进行投标, 承担“价”的风险。综合单价中应充分考虑市场价格的风险因素。在合同履行过程中, 当出现风险的内容及其范围 (幅度) 在合同文件规定的范围内时, 综合单价不予调整, 在约定范围外, 允许调整。承包方是有限度地承担此项风险。3) 工程量的风险。工程量变动的风险一般是可控制风险, 按照风险最具控制力原则, 实行谁造成变动谁承担风险, 发包方承担工程量清单不准、不全及工程变更引起的工程量变化风险。因承包人原因造成工程量变动风险, 由承包人自行承担。4) 变更类风险。建设工程合同是基于合同签订时静态的发承包范围、设计标准、施工条件为前提的, 由于工程建设的不确定性, 这种静态前提往往会被各种变更所打破。在合同工程实施过程中, 工程变更可分为设计图纸发生修改;招标工程量清单存在错、漏;对施工工艺、顺序和时间的改变;为完成合同工程所需要追加的额外工作等。这些都可能引起“价”变, 需要调整签约合同价。变更类风险导致的变更发生属于业主的一种主动性行为, 是经过业主 (监理师指令) 允许后才会发生变更, 因此, 业主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完全承担此类变更性风险。5) 技术风险和管理风险。根据风险最具控制力原则, 管理成本控制力风险一般是企业可以控制、可以承受的风险, 对于承包人因组织施工的技术方法、管理水平低下造成的管理费用超支或利润减少的风险, 全部由承包人承担。6) 不可抗力风险。工程损失, 业主承担;各自损失, 各自承担。

4 风险的控制及应用

4.1 编制工程量清单, 扎实打牢风险防范的基础

工程量清单编制质量直接影响到项目造价的准确性, 进而影响到招标单位编制招标控制价的准确性及施工过程中的投资控制。工程量清单编制要保证编制质量, 首先要提高清单编制人员的专业水平。目前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 如工程量计算错误、不符合招标文件、部分编制内容不完整、清单漏项等, 造成投标单位理解歧义, 引起索赔事件。因此, 必须严格按照工程量清单编制规则编制清单。其次要根据施工图纸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编, 严格按照“规范”编制工程量清单, 为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及有效控制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4.2 严格把好合同关, 明确约定风险分担范围

在签订合同时, 发、承包双方不但应约定双方的风险内容、风险范围及风险幅度, 而且还应明确约定风险发生时综合单价的调整方式、方法, 防止结算时发生争议。

4.2.1 工程量偏差对综合单价的调整

“工程量偏差”是相对于招标工程量清单而言, 由于招标工程量清单出现疏漏, 或合同履行过程中, 出现设计变更等影响, 按照相关工程国家现行计量规范规定的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的应予计量的工程量与相应的招标工程量清单项目的工程量之间的差额。

1) 量变在15%内时, 综合单价不作调整;2) 量变在15%外的, 综合单价的调整方法如下:a.如果工程量偏差项目出现承包人的综合单价与发包人招标控制价相应项目的综合单价偏差超过15%, 则此项目的综合单价可由发承包双方调整;b.经过以上调整后的综合单价再做以下调整:当工程量增加15%以上时, 其增加部分的工程量的综合单价应予调低;当工程量减少15%以上时, 减少后剩余部分的工程量的综合单价应予调高。

4.2.2 工程变更对综合单价的调整

合同履行中, 出现工程量清单错漏项或者非承包人原因设计及工程变更, 造成增加新的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 可按下列方法确定其综合单价。1) 原清单有适用单价的:a.量变在15%内的, 采用适用单价;b.量变在15%外的, 按调后的单价;2) 原清单无适用单价的, 但有类似的单价, 参照类似的单价;3) 原清单既无适用的也无类似的单价:a.有信息价的, 根据信息价和报价浮动率双方确定;b.无信息价的, 根据市场调查取得合法依据由双方确定。

4.2.3 市场波动对综合单价的调整

1) 人工工资、规费、税金。明确基准日, 即政策性调控的人工单价、规费及税金于基准日之后发生变化的, 其风险应由发包人承担, 按照省级建设主管部门或授权的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发布的规定调整合同价款。2) 材料及工程设备价格。对于由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管理的原材料等价格进行了调整的, 发包方完全承担, 按照有关调整规定执行。对于主要由市场波动导致的建筑材料及工程设备费价格风险可约定在±5%的幅度内, 不调整综合单价;超过±5%, 则应当调整。调整的方法是:承包方在采购材料及工程设备前将采购数量和新单价报发包方核对, 由发包方确认采购材料及工程设备的数量和新单价。3) 施工机械使用费。施工机械使用费由于汽柴油价格变动等原因造成调整幅度在±10%以内时, 可不调整综合单价;超过时则予以调整。

4.2.4 应用

例1:某工程施工过程中, 由于设计变更, 减少轻质材料隔墙500 m2。已标价工程量清单中有此轻质材料隔墙项目综合单价, 且减少部分工程量偏差在15%以内, 就应直接采用该项目综合单价。例2:某工程现浇混凝土梁为C20, 施工过程中设计调整为C30, 此时, 可仅将C30混凝土价格替换C20混凝土价格, 其余不变, 组成新的综合单价。例3:某工程招标控制价为8 410 949元, 中标人的投标报价为7 962 282元, 承包人报价浮动率为多少?施工过程中, 屋面防水采用PE高分子防水卷材 (1.5 mm) , 清单项目中无类似项目, 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发布有该卷材单价为18元/m2, 该项目综合单价怎样组价?已标价工程量清单中无适用和类似的项目, 应采用招投标时的基础资料和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发布的信息价格, 按成本加利润的原则由发承包双方协商新的综合单价。1) 用公式 (9.3.1-1) : 。2) 查项目所在地该项目定额人工费为3.78元, 除卷材外的其他材料费为0.65元, 管理费和利润为1.13元。该项目综合单价为 (3.78+18+0.65+1.13) × (1-5.33%) =23.56×94.67%=22.30元。

发承包双方可按22.30元协商确定该项目综合单价。

5 结语

在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风险和利润并存, 承担一定的风险是取得利润的前提条件, 拒绝承担风险就无法取得利润。只有参建方分清责任, 分担风险, 控制风险, 做好风险管理工作, 才能把风险降到最低, 即以其最少的投资发挥最大的投资效益。风险管理还可以使管理者积累抵抗工程造价风险的经验, 为以后处理类似的风险提供借鉴, 能动的影响和控制工程造价。

摘要:简要阐述了风险的定义以及风险分担的原则, 通过对相关规范条款的学习, 对不同风险因素的分担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了风险控制的两方面建议, 同时结合案例加以说明, 为类似工程的风险控制提供借鉴。

电力检修风险及其化解风险措施 篇8

对电力工程的检修, 从规模上来看, 一般可以分为大修和小修。在对其进行检修的时候, 如果有3个以上的工作人员来进行, 就能够称之为大修。电力工程的大修可以设定专门的指挥部门, 由专业的工作人员来制定相关的检修方案, 对其修理和维护进行合理分配。与此同时, 在进行检修之前, 也要做好相应地准备工作。在做好准备工作之后, 在进行施工之前, 对工作人员的安全性教育也要一再强调。电力工程的维修人员应该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在实际进行操作的时候, 也应该备好所有的保护措施。在维修的现场, 如果是需要对比较大型的设备进行维修的话, 应该先进行检查, 在得到许可之后才能够开始进行维修。在维修的过程中一旦出现安全问题, 一定要立刻停止作业, 在安全隐患消除之后才能够继续进行。

2.对电力检修的风险进行控制的重要性

在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很多的安全问题。如果电力设备是在正常运行的时候出现突发的事件, 造成跳闸等情况, 就可能会导致客户的电能供应出现问题, 甚至会造成大面积的停电。而一旦出现停电的现象, 不仅会对电力企业的经济发展效益造成影响, 还能够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而电力检修的作用, 就是要对所管辖区域内的电力设备进行检查和维修, 而且要对电力系统出现的事故进行一定的处理。而在对电力的检修的过程中, 会出现很多的影响检修的因素。对于造成风险的不同的原因, 一定要进行风险的控制。特别是工作人员的安全风险问题, 更应该要进行仔细地控制, 以此来降低出现的电力检修的事故, 能够更好地进行电力供应。

3.电力检修的风险

3.1电力检修的风险识别

在对电力检修的风险进行控制之前, 首先要做的就是对电力检修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 并且要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一定的预警, 然后再根据预警来制定相应的策略, 来对电力检修的风险进行控制。而风险识别的意思就是要在发生电力检修风险之前, 用各种有效的手段来系统、全面地对风险和造成风险的原因进行相应地分析。一般的情况下, 风险的识别主要有预防发生危险事故的类别、对发生事故的重点部位以及发生事故的关键性环节进行识别, 日常生活中的风险监控核对现场发生的风险控制等重点方面实行相应的措施。在对风险进行识别的时候, 一定要对电力单位的工作人员进行动员, 对在进行电力检修中的基本任务、需要进行电力检修的区域, 以及电力检修中所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 主要的内容就是针对是否能够按照相关的规律和规定进行, 要使用相关的安全性较高的电力检修安全工具, 对个人的防护用品等多方面进行识别。对于能够进行正确的选择、使用正确的电力检修工具、对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用具进行识别。对于能否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安全检修, 包括能够规定的停电、检电、安装和埋设接地线以及装置标志牌和设置一定的安全措施。对于能够按照规定来靠近和接触带电的设备, 以及带电的装置等所有能够出现电力安全问题的因素进行识别。与此同时也要对过路的或者存在坠落风险的问题进行识别。还要对工作现场的工作人员的安全措施进行识别, 包括是否正确地佩戴安全帽等问题。

3.2工作人员的风险

大部分电力企业, 都是在每间隔2~3个月之间进行一次电力检修, 因为在时间上是一种比较集中的工作, 所以有很多的工作人员会选择在没有检修任务的时间跳槽。在工作人员不足的情况下, 就会出现一些不是很专业的工作人员来进行工作。这些工作人员都没有进行相应的工作培训, 也没有相应的工作经验, 这就导致了这部分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比较低, 对电力方面的知识也比较少, 这都会造成电力工作人员的风险。

3.3高空作业的风险

在对电力工程的设备进行检修的时候, 会有很多的不稳定的情况发生, 这就会对高空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很高的要求。还有一些在施工工地中本身就存在的安全问题, 这都可能会增加高空工作人员的工作危险性。而长期的高空作业, 会让高空作业的工作人员出现一些不同的病症。包括身体疲劳、工作失误, 还有轻度和重度的眩晕等。这些不同的情况都可能会对高空工作人员的安全问题造成一定的威胁。而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 就是电力检修的工程, 任务量比较多, 还需要很快地进行维修和解决, 有的高空工作人员就会在施工的过程中敷衍了事, 对于一些自己觉得没有任何必要的步骤进行省略。这就会降低高空工作人员的安全指数。

3.4交通风险和灾害风险

在电力的检修过程中, 最重要的两个环节就是工作人员和维修设备, 而大部分的电力维修设备体积都比较大,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运送设备的难度。一旦出现风雨冰雪雷电等自然灾害天气, 电力设备就不能够及时到达施工现场, 这不仅会延误整个工程的施工进程, 而由于特殊天气的原因, 对电力维修设备来说, 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4.电力检修风险的化解对策

4.1规定电力检修工作人员的工作范围

电力企业如果想要在整体的生产线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得到安全性的保证, 就一定要确定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工作范围和工作职责, 尤其是电力工程的管理人员。在规定了相应的工作范围和指责之后, 就能够有效地避免在发生问题时, 出现相互推诿的事情。将整个工作过程的职责增添到个人之后, 既能够保证每一位员工都能够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责任范围内的工作, 还能够提高整个企业内部的科学性管理工作。而企业的管理人员, 在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的时候, 本身也应该要以身作则, 起到模范的带头作用。领导的适当的带头作用, 对于工作人员来说, 有很重要的影响。而领导所进行的实际工作, 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工作人员的工作, 对于保证管理的安全性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领导是整个集体中的一个表率作用, 应该要在每时每刻都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任务, 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合理有效的工作。

4.2建立健全相应的安全责任制度

建立健全相应的安全责任制度, 能够有效地减少出现安全事故的几率。安全责任制度, 就是要对工作的范围和任务进行合理地划分, 在出现问题和情况的时候, 及时地上报到相关部门, 防止事故的发生。根据不完全的统计, 假设一家电力检修公司, 没有建立健全相应的安全责任制度之前, 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是4%。而在建立好安全责任制度之后, 发生安全事故的几率就降低到1%了。这就证明建立健全相应的安全责任制度是有一定的重要性的。

4.3树立安全意识

防患于未然是防止出现安全事故的重要手段, 比起在发生事故之后才进行的补救来说, 防患于未然更有效。电力工程的检修人员在进行检修工作之前, 就应该要考虑到在检修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安全问题, 在施工的过程中对于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重点的把关和仔细地检查, 显示出其重要性。在必要的时候, 也要进行相应的会议的召开, 合理地规划整体的施工进程, 制定出相应有效的预防措施, 从根本上降低电力检修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早预防, 早发现, 早处理。

4.4实行“三不开工”政策

在对电力系统进行检修的时候, 既没有对工作的范围进行明确地规划和分工, 对所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 也没有做好相应的安全措施。这些都是导致我国在电力检修中出现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而在春节、国庆假期等电力使用的高峰期, 电力维护也是一个高峰期, 在这期间, 对于电力的供应需求骤然增强, 会对电力设备造成一定的损坏。通常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对电力系统的设备盲目地进行检修和维护, 在没有做到责任分工合理、预估安全隐患、做好防护措施的情况下, 就会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这是对电力工作人员生面一种不尊重和不负责任的表现。所以, 在对电力系统进行检修之前, 最应该做到的就是以下的“三不开工”原则。首先, 没有进行安全保护措施的情况下, 不能开工。其次, 在没有任何保护的情况下, 不能开工。最后, 没有对工作范围进行合理分工, 对于安全事项没有进行讲解的情况下, 不能开工。如果做到了这“三不开工”原则, 就能够有效地减少电力工程维修人员出现的安全问题。

结语

电力生产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来说, 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电力检修也离不开工作人员。所以, 对于电力检修工作人员的安全一定要十分的重视。要根据不同的情况, 对工作人员的安全性进行不同的保护。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化的进程也在整体向前推进, 不同的行业也在朝着正确的轨道前行。电力工程在随之快速地发展着。电力工程关系到各行各业的发展, 是运行的一个必要的资源, 一定会朝着正规逐步地发展。而现如今, 在电力工程中, 电力的检修和对电力设施的施工工作是在整体的电力系统管理中存在的一种缺陷, 严重地制约了当前电力行业的发展与前景。本文就是通过对电力检修时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 以及在电力工程的施工中所存在的缺陷来对电力检修中的风险进行分析和研究, 提出了化解风险的措施。

关键词:电力检修,电力检修风险,风险化解,措施

参考文献

[1]邹小金.电力检修风险及其化解风险对策[J].无线互联科技, 2013 (10) :139-139.

审计风险与会计风险异同浅析 篇9

关键词:风险,审计风险,会计风险,异同比较

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 总是存在众多的风险, 而在会计活动和审计活动中, 则面临着会计风险和审计风险。研究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 探索它们的本质特征, 对于正确区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 尽可能地防范、减少、规避风险, 保护财会和审计人员的合法权益, 是我们必须重视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的涵义

风险, 是客观事物未来发展结果的不确定性, 总是与一定的损失相联系。不确定性是指人们对未来事项的结果所持的怀疑态度。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现性和客观世界的复杂性,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一般认为, 会计是根据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的要求对有关的经营信息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 并利用其对经济活动进行监控的过程, 目的是取得有助于经济决策的信息。会计工作的最终成果表现为会计报表。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 会计报表应能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真实信息。然而, 由于主客观因素的限制, 这种信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的差异, 从而误导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我们把这种由于错报、漏报会计信息, 使会计报表反映失实乃至误导报表使用者而给其带来损失的风险, 称为会计风险。

审计风险作为审计活动的产物, 也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的偏离。在审计活动中, 审计主体在对审计客体实施了审计以后, 需要根据审计过程中所收集的审计证据, 对审计客体的财务报表或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公允性进行客观公正的判断和评价, 并提出审计意见。由于审计人员的意见或结论是建立在一种职业审查和专业判断基础上, 因而总存在偏离客观事实、甚至与客观事实完全相反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审计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有时给利用审计服务的各方带来损失, 导致审计人员需要对后果承担责任, 这种可能性就构成了审计风险。

二、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的联系

1. 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同具有客观性。

首先, 会计活动与审计活动都存在着固有风险。财务会计作为一种信息处理系统, 是基于一系列假设为前提的, 这些假设是对不确定的客观经济环境所作的一种描述, 并以其作为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的理论基础。然而, 在现实生活中, 这些假设并不总是成立的。如基于持续经营及由此而产生的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必然要使用大量的估计和判断, 基于币值不变的货币计量假设等等。必然导致会计风险的产生。审计活动本身也存在着固有风险, 审计固有风险是会计核算工作本身发生差错的可能性, 是被审单位经营活动中所固有的, 因此也是与生俱来的风险。其次, 会计活动与审计活动还有因其工作性质而产生的风险。由于会计理论、会计方法的局限性和经济背景、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 会计报表只能近似地反映企业财务状态和经营成果的全貌。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会计人员在利益追求上客观存在的差异性, 使得他们都有可能对会计行为施加直接或间接、有意或无意的影响, 从而使会计信息偏离客观事实, 导致会计信息出现错报和漏报, 进而存在会计风险。同样, 审计风险的客观性也是审计工作的判断性质所决定的。审计工作离不开职业判断, 判断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 而审计人员受工作经验、执业水平的限制, 对于同样的问题可能产生不同的判断, 使审计风险的存在成为必然。

2. 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同具有多样性。

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复杂, 形式多样, 存在于会计、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会计风险按其产生的原因划分, 有会计本身的固有风险, 也有会计人员的行为风险;按其可控程度划分, 有可控制会计风险, 也有不可控制会计风险;按其表现形式划分, 有扩张型的会计风险, 也有抑制型的会计风险等。审计风险按其产生的环节而言, 有聘约风险、计划风险、证据不足或证据过量风险。进行审计抽样时存在的抽样风险, 符合性测试存在的信赖不足风险和信赖过度风险, 实质性测试时存在的误受风险和误拒风险, 编写审计报告时存在的审计报告风险等。审计风险按其产生的原因划分, 有经济事项发生和处理过程本身的差错而引起的, 也有来自客户方面的风险, 如内部控制制度薄弱、管理当局的舞弊等, 还有来自审计人员方面的因素, 如审计方法不当、审计证据不足、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等, 从而使审计风险又可划分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

3. 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同具有可控性。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但人们在风险面前并非无能为力, 因为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影响因素的多样性, 当这些因素发生变化时, 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因而, 我们可以通过控制这些影响风险的因素, 达到控制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的目的。如现行会计准则中, 对同一经济事项往往规定了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 但这同时也增加了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 我们可以通过限制这种选择的可能性, 降低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 进而降低会计风险。同时, 还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各种社会监督机制, 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试行会计风险预警机制等办法, 及早发现、识别和控制会计风险。对审计风险同样是可以控制的。在审计风险三个因素中, 检查风险与固有风险、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之间存在着反比关系, 当评估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越高, 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就越低, 因此, 人们就可以通过实施一系列的评估, 如评估影响固有风险的因素, 通过控制风险的初步评估等, 据以有效地控制检查风险。

4. 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同具有潜在性。

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 但这种风险只是一种可能性, 潜存于会计、审计工作中, 它们是否发生, 发生风险的可能性的大小, 即能否从潜在的风险转化为现实的风险, 这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会计信息存在错报或漏报的现象, 但没有被发现, 或虽被发现未能被追究, 则会计人员不会或不会全部承担由此造成的损失;同样, 如果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虽然判断失误, 或者由于违约、过失、欺诈等原因出具了虚假的审计报告, 但没有使依赖审计报告作出决策的报告使用人遭受损失, 既使审计人员的行为偏离了审计准则的规定, 也仅仅是潜在的风险。只有当审计委托人或依赖审计报告的社会公众要求追究这种责任, 或要求对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时, 这种潜在的风险才会转化成现实的损失。

5. 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同具有严重性。

无论是会计风险还是审计风险, 造成损失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因为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是会计的生命。就一个单位而言, 会计信息是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重要根据, 也是改善其内部经营管理的重要依据;就整个社会而言, 会计信息是引导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和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依据, 会计信息失真不仅会降低企业的形象, 而且会使社会资源逆向配置, 阻碍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 对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危害。为此, 《会计法》制定了严格规定,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伪造、变造会计资料, 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样, 审计人员由于违约、过失、欺诈或审计失败等原因, 不但可能给被审计单位或其他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 还可能给审计委托人或依赖审计会计报表的第三人造成重大损失, 严重的甚至导致社会经济秩序的紊乱。对此, 按照相关法律和规定, 审计人员也要承担行政、民事或刑事责任。

三、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的主要区别

1. 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的产生基础不同。

风险源于责任。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虽然表现形式多样, 但其根源产生于相应的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 而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是需要严格区分的。会计责任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保护其资产的安全完整, 保证其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法性。如果一个单位的会计人员或管理层没有尽职尽责地做到这一点, 就必然面临着巨大的会计风险。审计责任是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出具审计报告, 并对出具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审计人员为了履行其职责, 必须对审计工作作出合理的安排, 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去执行审计业务, 以便有合理的把握去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所存在的重大错误、舞弊以及对会计报表有直接影响的重大违反法规的行为。否则, 同样面临巨大的审计风险。但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不能替代、减轻或者免除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正是由于其产生的基础不同, 这就在根本上把会计风险和审计风险区分开来。

2. 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的构成因素不同。

会计风险和审计风险除具有多样性特征外, 与之相联系的是会计风险和审计风险的构成因素不同。构成会计风险的因素除了会计本身固有的原因外, 主要是会计人员和管理层的行为风险。会计人员和管理层的行为风险又是由技术风险和道德风险两方面组成, 技术风险是指会计人员在业务处理上操作失误或理解偏差而产生的风险;道德风险是指由于在委托代理关系中有关各方行为目标的不一致而产生的对各自利益的追求而产生的风险。而审计风险的构成因素, 依据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第四十七号审计标准说明, 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因素构成。

3. 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的可控程度不同。

当代风险与科技风险研究述评 篇10

1 当代风险理论研究成果

1.1 国外的风险理论研究成果

风险在现代社会中已然成为了一个复杂而重大的基本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众多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在各自的领域对风险问题展开了研究, 其中, 以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最为突出和成熟。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在宏观研究维度上是相当有影响力的, 它同样在对许多具体问题的理解中, 被当做认识论前提, 因此我们重点介绍它。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三类, 下面我们分而述之。

1.1.1 风险社会理论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乌尔里希·贝克和安东尼·吉登斯。贝克是第一个从学理的高度把风险概念阐述清楚的西方学者。他于1986年出版的《风险社会》被公认为风险社会理论的开山之作, 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在专著中提出风险社会这个概念。随后针对卢曼的《生态交往》一书, 他又发表了《风险时代的生态政治学》。在1999年出版的《世界风险社会》著作中, 他又预测了全球性风险社会的到来。此外, 贝克的其他作品还有:《自由与资本主义》、《反思现代化》、《自反性现代化》、《风险社会理论修正》、《关于风险社会的对话》、《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风险社会再思考》、《再谈风险社会:理论、政治与研究计划》、《风险社会及其超越:社会理论的关键议题》、《9.11事件后的全球风险社会》等。

贝克毫无疑问是社会学关于风险研究的集大成者。他的风险社会理论以反思现代化为视角, 沿着风险分配的逻辑、个体化法则、科学和政治的衰微这三条路线展开。他不仅将现代性的膨胀及其副作用结果的风险归结为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 而且提出要在“反思性科学化”所带来的科学和政治的解放中找到问题解决的希望———建立“世界公民社会共同体”, 从而体现了一个制度主义者的理想, 真正开辟了社会学对风险的研究范式。

与贝克一样, 吉登斯也认为风险社会是现代性文明的结果, 导源于全球化的发展和被科学技术所人为制造出来的风险。他主要作品包括《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性后果》、《失控的世界》、《超越左与右》等。

贝克和吉登斯都从宏观制度结构因素分析中指出, 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而大量出现各种各样的风险与全球化过程一道遍布于世界范围, 它们更具不确定性、难以预测、管理或避免。他们的伟大贡献在于把“风险社会”作为一个概念和理论被世界广泛接受。

1.1.2 风险文化理论

这一流派从人类学、文化学的视角来解读风险社会的涵义, 体现了人类对风险认识的加深。以玛丽·道格拉斯、威尔德韦斯和斯科特·拉什为代表。道格拉斯和威尔德韦斯在1982年所著的《风险与文化》一书中把风险分为了三类:社会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自然风险。他们宣称, 虽然事实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副作用和负面效应所酿成的风险可能已经有所降低, 但是我们对这第三类风险即自然风险的察觉和认知程度却是大大增加了。

拉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当代社会发展导致的不确定性风险。在《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中, 拉什认为:在“风险文化时代, 人们的主要任务就是防止和排除诸如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等飞速发展后所造成的包括生态风险、核风险在内的各种可以危及人类毁灭人类的巨大风险”。

1.1.3 风险系统理论

尼古拉斯·卢曼, 是西方社会学界关于风险研究的另一位集大成者。他的有关现代社会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沟通》、《技术、环境和社会风险:一个系统的视角》、《风险:一个社会学理论》和《现代性的观察》等。

卢曼的风险复杂自系统理论完全从现代社会的结构和内在机制来阐释风险的来龙去脉。他从系统———功能分化的角度阐述了风险得以产生且不可避免的原因, 深入而又细致地运用社会系统理论来分析风险。较之于贝克和吉登斯, 卢曼对风险的理解要宽泛得多, 他认为贝克主要关心的是技术性的风险, 是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 而在社会生活中还有其它风险, 因此他把注意力转向“决定风险运行的结构性因素”而不是风险运行本身。

卢曼与贝克关于风险理论的区别在于:在认识论基础方面, 贝克倾向于建构主义的现实主义, 而卢曼倾向于强建构主义;在方法论上, 贝克的是制度主义的方法论, 而卢曼则是系统主义的方法论;在风险应对策略上, 贝克强调的是反思性科学化和全球“亚政治”的策略, 卢曼更为悲观一些, 但也强调了二阶观察的重要性。

1.2 国内的风险研究成果

虽然国内对风险问题的关注晚与西方, 但是大致从2003年以后, 这个问题骤然成为了国内学术界的一个热点话题。总体来看, 我国的研究还处于初始探索研究阶段。到目前为止, 国内对风险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领域, 其它领域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这些研究大致也可以分为三类, 下面我们具体介绍。

1.2.1 西方风险理论的引入

国内对西方风险社会理论既有综合性述评研究, 也有专门针对某一风险社会理论家的相关研究, 但是从国内出版的著作来看, 基本上都是综合性研究。薛晓源、周战超与杨雪东是国内最早一批翻译, 评介及研究风险社会理论的学者, 他们的作品主要有:薛晓源、周战超主编的《全球化与风险社会》、薛晓源、李惠斌主编的《当代西方学术研究前沿报告 (2005-2006) 》、薛晓源、李惠斌主编的《当代西方学术研究前沿报告 (2006-2007) 》。此外,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研究风险的有两本专著:庄友刚的《跨越风险社会———风险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与刘岩的《风险社会理论新探》。而李瑞昌从公共管理学角度出版了《风险、知识与公共决策》。这些成果将风险的界定、分类、特征、根源、以及风险与现代社会发展为重点, 并且结合了实证分析及应用分析来探讨问题, 具有相当的理论价值。

1.2.2 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的本土化研究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处于制度转型和体制转轨具有特殊国情的国家来说, 如何借鉴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的有益成分, 把它与当前中国社会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风险问题结合起来, 并就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道, 也就成为了学者们思考的主题。为此, 他们进行了多视角、多学科和多行业的探讨, 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这样的著作主要有:冯必扬的《来自竞争的风险———我国转型期竞争与社会风险》和《不公平竞争与社会风险》、丁元竹等的《中国2010年风险与规避》、杨雪冬的《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童星与张海波等的《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识别———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刘挺的《经济全球化与社会风险》、李航的《我国转型期弱势群体社会风险管理探析》、刘先春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挑战与对策研究风险·机制·对策》、曾家华的《风险与发展-没有风险意识是最大的风险》、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和谢建设《风险社会视野下的农民工融入性教育》。

1.2.3 与风险相关的其他研究

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陈秋玲的《社会风险预警研究》、谢进川的《传媒治理论-社会风险治理视角下的传媒功能研究》、贾英健的《风险社会的人学研究》、蔡定剑的《公众参与:风险社会的制度建设》、李福胜的《国家风险:分析·评估·监控》、何翔舟的《政府管理活动中的风险成本问题实证研究》和李维的《风险社会与主观幸福———主观幸福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国内学者在风险研究的学术论文数量上是相当可观的, 但绝大部分集中在经济学与管理学领域内。总的来看, 国内学者在对风险的研究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新思想、新观点, 但是我们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难免与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存在一定的差距。相比以贝克、吉登斯和卢曼为首的风险社会理论家来说, 目前国内风险理论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和深刻性。

2 当代科技风险研究成果

2.1 国外的科技风险研究成果

现代技术对自然产生的负效应导致了以蕾切尔.卡逊为代表的生态批判主义这一新的科技批判思潮, 在其1962年出版的著作《寂静的春天》中, 作者以技术宏观负面效应的实证研究对科技风险产生的事后效应进行了批判, 揭发了DDT等人工化学物质污染破坏土壤、森林以及河流等生态系, 通过由食物链导致的生物浓缩也威胁到了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这一事实。

从技术微观负面效应的实证研究探讨科技风险的学者还有:查尔斯.培罗的《当科技变成灾难:与高风险系统并存》、刘易斯的《技术与风险》、威廉.M.埃文《危机四伏:预防技术灾难》、沃兹尼亚克《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与教训》等。比如培罗在《当科技变成灾难》中分析了技术事故及灾难的成因, 论述了高风险技术的特征, 批驳了动辄将事故归咎于操作失误、系统设计缺陷等传统的错误认识, 提出“正常事故”理论 (NAT) 。作者的基本观点是技术系统的事故具有某种不可避免性, 因而是“正常”的。

此外, 科学家波拉克在《不确定的科学与不确定的世界》书中, 坦率地说出科学的不确定性, 以及诸多技术的风险性。卡尔.德尔里卡的《双刃剑———遗传革命的前景与风险》揭示了现代传遗传学的正、负两方面, 以及它对我们每个人的潜在影响。C.J.范莱文与T.G.韦梅尔的《化学品风险评估》一书探讨了工业化学品的来源和排放对环境及人类的影响所进行的风险评估和管理。生物地球化学家巴什金编著的《现代生物地球化学:环境风险评价》, 系统介绍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一般特征, 并对导致人类和生态系统环境风险的有关机理进行了分析。斯图亚特·艾伦的《媒介, 风险与科学》从传媒学的角度描绘了环境风险、艾滋病、由转基因食品和BSE (疯牛病) 等带来的食品恐慌, 以及克隆人等问题, 从而再现了科学和风险的一些关键议题。

2.2 国内的科技风险研究成果

在国内, 科技风险还是一个新的探索性话题, 从2004年开始个别专业研究团体开始介绍翻译国外相关著作, 在学术期刊杂志上也陆陆续续的出现了一些研究论文, 在2008年和2009年,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举办了两场有关科技风险的研讨会。

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应该是国内最早涉足科技风险研究的专业团体, 他们在2004年后推出了北大科学传播丛书五册。比如《在理解与信赖之间:公众、科学与技术》就涉及了科技风险研究、风险预知、风险沟通以及科技风险引起公众的理解与信任等问题。第二个专业团体是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的“科学技术与现代社会风险”课题组, 他们致力于对现代风险和风险治理的总体性的研究。从2005年起, 他们也先后出版了现代风险管理译丛图书五部, 这些书中对核、遗传、生殖和通讯等高新技术的风险给予了深刻的分析和评论。第三个机构是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他们在2010年联合英国的多个研究中心出版了“社会风险治理经典译丛”六本。这套丛书的特点就如主编张秀兰所说是从治理而非管理的维度展开的, 她认为治理是指一种公共管理活动, 具有新公共管理的义涵。

2008年1月在北京举办的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30周年纪念大会举行“科技风险与人类未来学术会议”。这次会议集中关注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风险问题, 逐层分类讨论了不同类型的风险。另一场会议则更多的从伦理学的角度探讨了的工程技术中的利益与风险问题。2009年5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在昆明举办了“利益、风险和工程伦理”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主要围绕工程技术的风险问题、工程利益分配问题、工程技术人员道德、工程伦理规范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还有一场是由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与英国肯特大学等联合举办的社会变迁中的风险研究国际会议, 其主要议题有三个:风险管理的变迁、社会科学对理解风险问题的贡献和有关中英当前风险和社会管理的问题。

从国内目前收集到的科技风险方面的期刊论文来看, 大致是从四个角度进行研究的, 代表性的论文有:伦理学角度的有:崔伟奇的《科技伦理:在风险观念的语境中》、杨雪聘的《科技风险的伦理思考》和庄友刚《风险社会中的科技伦理:问题与出路》等;专门讨论技术风险的有:张成岗的《技术风险的现代性反思》、王前与朱勤的《STS视角的技术风险成因与预防对策》等;管理学角度的有:曾国屏的《科技风险与治理》、赵南元《科技风险与社会管理能力》和马缨的《科技发展与科技风险管理》等;哲学角度的有:吴国盛的《生活方式、发展模式与科技风险》、赵万里的《结构性风险与知识社会的建构》与《科学技术与社会风险》、蒋劲松的《风险社会中的科学与民主》、费多益的《科技风险的社会接纳》与《风险技术的社会控制》等。

3 结束语

对风险与科技风险的关注与研究是当今时代一个紧迫而重要的问题。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 大多数中国人对待风险与科技的态度是盲目乐观、片面肤浅的, 因此加强这些方面的研究并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传播, 对于增强国人的风险意识与感知, 给予科技更多的人文关怀以及伦理价值观的反思, 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斯科特·拉什.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2, (4) .

[2]斯科特·拉什.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2, (4) .

[3]岩佐茂.环境的思想与伦理[M].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179.

[4]泰勒-顾柏, 金.社会科学中的风险研究[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0, 主编序第7页.

[5]刘潜.科技风险与人类未来学术会议综述[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8, (2) .

[6]张恒力.利益、风险与工程伦理-第二届全国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学术研讨会综述[J].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9, (5) .

如何理解风险和风险评估 篇11

关键词:如何;理解;风险评估;风险

一、风险

风险是指在一定的客观情形下,在某一特定期间内,那些可能发生的结果之间的差异。显然,这种差异是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变动程度。所谓风险大,就是指这种变动程度大;风险小,就是指这种变动程度小。基本规范涉及的风险是指对实现内部控制目标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在这个概念的界定上,需要明确内部控制目标和不确定因素两个关键词。

1.内部控制的目标

内部控制有五大主要目标,即运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资产的安全完整、法律法规的遵循性以及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检查均服务于五大目标。

对于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而言,这是一个公司基本的业务目标,包括业绩和盈利目标以及资产的保护,它们因管理者对结构和业绩的选择而异;可靠的财务报告与公认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以及相关陈述有关,所以会涉及账务和非账务信息;同时,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公司可以避免对其名誉造成损害或者遭受其他不利后果。

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及报告的目标更多地建立在偏好、判断和管理风格的基础上。它们在不同的主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因为不同的主体可能会选择不同的目标。所以对所有主体而言,都是最优的目标模式是不存在的。

2.不确定性

风险是不确定的,否则,就不能称之为风险。所谓不确定性,即当风险存在时,至少存在两种可能的结果,只是我们面对风险时无法知道哪种结果将出现。不确定性分为主观上的不确定和客观上的不确定。

(1)主观上的不确定

不确定性大多定义为基于对未来发生或不会发生什么事情的情况缺乏认识、产生怀疑的思维状态。不确定性是一种对于未来将发生的事情的简单心理反应。当风险存在时,就产生了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往往是主观的,与实际情形不相符合。

(2)客观上的不确定

客观上的不确定的两个层次的含义:

第一,不确定的客观存在性。如果不确定性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导致的结果,那么其存在就具有了客观性。第二,有些情况在客观上是确定的,但是人们总体上认知能力不足,无法得到确定状态所必要的信息。因此也可以认为由此导致的对未来的无法判断是客观的。

(3)风险的特征

风险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偶然性、可变性和客观性。

风险具有偶然性。从全社会看,风险是具有必然性的。但是,对特定的个体而言,风险事故的发生是偶然的。这种偶然性其实是由事件的随机性决定的。因为风险事故的发生与否不确定,风险事故何时发生也不能确定,风险事故将会怎样发生,其损失有多大,也不能确定。

风险具有可变性。风险的可变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风险具有可转化的特性。而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世界万物都处在运动变化的状态之中,这些变化必然会引起风险的变化。新风险产生和旧风险的消亡,也有量的增减和质的改变。风险的变化是由某些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可以归结为科技的进步、政治和社会结构的改变、经济体制与结构的转变。

风险具有客观性。风险是由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引起的。自然界的运动如洪水、泥石流、雷电、暴雨等形成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构成威胁。战争、冲突等是受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的,人们认识和掌握规律可以预防意外事故,但是不能完全消除风险的存在。因此,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改变风险发生和发展的条件,采取办法降低其发生的概率,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程度,但是却不能彻底消除风险。

二、风险评估

不同的企业、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以及同一企业内部不同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业务层面和工作环节,都可能面临不同的风险,企业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同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要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形成风险管理的依据。风险与可能被影响的目标相关联。既要对固有风险进行评估,也要对剩余风险进行评估,评估要考虑到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

通常来讲,企业进行风险评估的目的主要有:了解和评价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经营现状;提出组织发展的安全需求;择取最优的风险控制措施;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制定有效的安全策略。

风险评估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点:识别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评估风险概率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确定组织承受风险的能力;确定风险消减和控制的优先等级;推荐风险消减对策,适时调整应对策略。

在风险评估过程中,有几个关键的问题需要考虑:第一,确定评估对象或者资产,明确它的直接和间接价值;第二,分析资产面临的潜在威胁和导致威胁的问题所在以及威胁发生的可能性;第三,资产中存在哪些弱点可能会被威胁所利用,利用的难易程度如何;第四,一旦威胁事件发生,企业会遭受怎样的损失或者面临怎样的负面影响;第五,组织应该采取怎样的安全措施以便将风险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解决以上问题的过程,就是风险评估的过程。另外,在进行风险评估时,有几个对应关系必须考虑:(1)每项资产可能面临多种威胁,(2)威胁源(威胁代理)可能不止一个,(3)每种威胁可能利用一个或多个弱点。

风险评估要按照一定的程序来进行,有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四个步骤。

风险评估的操作范围可以是整个组织,也可以是组织中的某一部门,或者独立的信息系统、特定系统组件和服务。影响风险评估进展的某些因素,包括评估时间、力度、展开幅度和深度,都应与组织的环境和安全要求相符合。组织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来选择恰当的风险评估途径。

参考文献:

审计风险内涵界定及审计风险应对 篇12

2006年财政部发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 其中的审计准则部分尤其强调风险导向审计思想。《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第十八条指出, 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并提出新的审计风险理论模型, 即“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该模型中的审计风险被界定为“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由该定义可以看出, 此处的审计风险是狭义的审计风险, 特指审计技术层面的风险, 即注册会计师采用审计技术手段, 比如执行充分、恰当的审计程序, 就可以控制的审计风险。

但是, 注册会计师审计面临的风险绝不仅仅只有技术层面的风险, 如企业经营失败或者破产导致注册会计师成为民事诉讼的被告之一, 注册会计师在此类业务中可能已经充分、恰当地执行了审计程序, 并发表了恰当的审计意见, 但是由于“深口袋”效应, 注册会计师也可能被财务报表利益相关人起诉到法庭, 注册会计师就会面临民事赔偿、声誉严重受损等风险。

二、广义审计风险的界定

审计准则与审计学术研究中所指的审计风险, 其内涵往往是不一致的, 国内外都是如此。国外审计学术界对于审计风险的认识一直在变化,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来自于Simunic (1980) 、Houston等 (1999、2005) 。Simunic (1980) 认为, 由于审定财务报告导致第三方受损从而注册会计师可能承担赔偿责任的可能性就是审计风险。同时, 审计资源的投入会降低审计风险, 但审计资源投入的边际效率递减, 所以控制审计风险不能完全依赖审计资源的投入。Houston等 (1999) 将审计风险分解为所审定财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而引起的诉讼风险以及与重大错报无关的诉讼风险。他们也认为审计资源投入的效率是递减的, 注册会计师无法依靠审计资源的投入化解全部风险。其后, Houston等 (2005) 进一步对审计风险做了分类, 他们认为审计风险包括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引起的诉讼风险、由与重大错报无关的因素如经营失败引起的诉讼风险以及非诉讼风险, 其中的非诉讼风险主要指未来从该客户处可获得收入的减少、因卷入客户诚信危机给注册会计师声誉带来的损害等。

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活动中面临的现实风险绝不仅仅限于“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这一纯粹技术层面的风险。注册会计师接受某一审计业务后可能承担的一切不利后果, 都属于审计风险, 可将其称之为广义的审计风险。

国内学术界对于审计风险的认识也没有停留在审计技术层面的风险上, 更多时候采用了广义的审计风险概念, 如张继勋等 (2005) 注意到我国上市公司为大股东或关联方提供担保的风险影响了审计定价, 李爽等 (2004) 认识到监管风险对审计定价也具有影响。

三、审计准则对审计风险作狭义界定的原因

既然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活动中面临的风险远远不限于技术层面的狭义的审计风险, 那么为什么审计风险模型以及现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将审计风险限定在技术范畴呢?这要从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目标界定谈起。

制定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基本目的在于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鉴证业务, 包括执行风险评估程序、针对风险领域制订周密的审计计划、按照审计计划执行恰当的审计程序、正确评价审计证据等, 最终目的在于揭示财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如《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第二十二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获取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以便能够在审计工作完成时, 以可接受的低审计风险对财务报表整体发表审计意见;对于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控制检查风险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现行审计准则以风险导向审计思想为基调, 强调审计风险模型的运用。注册会计师通过风险评估程序识别财务报表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后, 为了降低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注册会计师只能采用执行检查程序等技术手段。

既然如此, 严格执行审计准则也难以化解非重大错报引起的诉讼风险以及非诉讼风险等广义的审计风险, 因此审计准则中的审计风险只能界定在狭义范畴。

四、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应对策略

显然, 注册会计师仅仅通过遵循审计准则、安排周密的审计程序是难以化解全部审计风险的。第一, 执行审计程序难以百分之百地揭示重大错报风险。原因在于,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评估程序可能难以有效识别、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因而审计计划的安排可能不当。即使审计计划安排得当, 也难以保证得到有效实施。另外, 注册会计师对审计证据的解读、判断有可能出错。第二, 审计程序或审计技术本身难以化解非重大错报引起的诉讼风险或非诉讼风险。那么注册会计师应该如何降低审计风险呢?

第一, 加强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 尤其注重对被审计单位环境信息和行业信息的了解, 这样才能提升注册会计师的风险评估能力, 使之能够识别重大错报风险, 这也是安排审计程序、控制检查风险进而降低审计风险的基础性工作。在这方面, 注册会计师首先应该注重收集客户所在行业的资料、长期跟踪客户的动态信息, 并在业务承接以及客户保持上做到应有的谨慎。其次, 注册会计师协会也应该积极帮助会计师事务所以及注册会计师增强风险评估和应对能力, 针对经济政策、法律监管、政治环境等的变化, 提醒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注意相应的审计风险变动, 并尽量帮助注册会计师识别环境变动可能造成什么影响、客户可能在哪些环节出现重大错报等。

第二, 伴随着独立审计行政监管和法律制度的完善, 以及投资者法律意识的增强, 上市公司经营失败、股票价格异常波动都可能导致注册会计师遭到起诉, 注册会计师面临的非重大错报引起的诉讼风险以及非诉讼风险加大。为此, 在现行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及强调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背景下, 注册会计师需要增强风险意识, 在业务承接、审计定价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各种风险因素, 并采取谨慎选择客户、加大审计投入、索取风险溢价等手段加以应对。Houston等 (1999、2005) 的实证研究已经证实, 在西方成熟的审计市场上, 注册会计师对于增加审计资源投入无法化解的审计风险, 如非重大错报诉讼风险、非诉讼风险等, 就采取了索取风险溢价的手段来应对。

摘要:本文分析了狭义和广义审计风险的涵义, 并指出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将独立审计风险界定为狭义风险的原因。注册会计师为了防范审计风险, 除了安排并执行充分、恰当的审计程序, 还应该慎重选择客户, 并在审计定价环节充分考虑风险因素, 索取风险溢价。

关键词:独立审计,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审计风险,风险溢价

参考文献

[1].蔡吉甫.公司治理、审计风险与审计费用的关系.审计研究, 2007;3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拟订, 财政部发布.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3].李爽, 吴溪.监管信号、风险评价与审计定价:来自审计师变更的证据.审计研究, 2004;1

上一篇:慢性肺结核下一篇:走进希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