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结核

2024-10-11

慢性肺结核(精选8篇)

慢性肺结核 篇1

1 病例报告

2例均为男性, 年龄42、46岁, 病程2~3个月, 家族中均无结核病史记载, 确诊前均按慢性咽喉炎诊治, 治疗效果不佳。临床表现:2例均表现为长期咽部不适, 异物感, 时伴瘙痒及刺激性咳嗽, 偶见清痰, 无咯血、盗汗、低热史。体格检查发现患者咽部黏膜轻度充血, 咽后壁无明显淋巴滤泡增生, 未见黏膜肥厚及结节状新生物。间接喉镜下检查声带无水肿、充血及肥厚, 声门下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 (1) X线检查:1例发现两肺锁骨上下区云絮状阴影, 另1例发现右肺尖部云絮状阴影; (2) 结核菌素试验均呈阳性; (3) 血沉分别为27mm/h及300mm/h; (4) 痰培养均显示阳性。故此2例患者均可确诊为肺结核。治疗:均送往传染病专科医院治疗, 经正规抗结核治疗后, 2例患者上述症状均消失。

2 讨论

肺结核是一种多发病, 它的一般症状很少具有特征性, 与某些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相似, 难于鉴别诊断。尤其是在病变初期, 病变范围小或病变处于稳定期, 临床症状常较轻微, 有时仅表现为单纯性的局部症状, 例如咽部不适、咳嗽、咳痰等, 常使患者本人和医务工作者麻痹大意, 造成误、漏诊, 直至肺结核全身症状明显时, 其病变已经发展到较重阶段, 给病人造成了较大的损害。我院发现的2例肺结核临床表现为不典型的长期慢性咽异物感, 偶伴慢性干咳, 在外院按慢性咽喉炎诊治, 疗效不理想, 遂来我院求诊, 经专科检查及胸部X线拍片后确诊为肺结核。因此, 我们体会到医生临诊, 有必要注意几点: (1) 必须全面、详细、系统地询问病史, 除应询问患者的全身和局部症状外, 尚应询问相关有鉴别诊断意义的其他疾病病史。 (2) 进行全面体格检查, 特别注意阴性体征并不足以排除肺结核的存在。 (3) 合理应用实验室检查, 对于咳嗽3周以上的患者应想到肺部X线检查, 有条件者可做CT检查。 (4) 拓宽临床思维, 局部联系全身, 不要把疾病局限在某一系统、某一专科上, 应综合分析, 仔细推敲, 得出最后诊断。尤其作为耳鼻科专科医生, 更应具备全局的观点来诊治疾病。 (5) 由于近来抗生素的广泛应用, 某些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症状并不十分典型, 这也是造成误诊的原因之一。 (6) 由于国家卫生部门对传染病采取了严格有力的措施, 像肺结核之类的传染病在一定的范围内得到了控制, 易使耳鼻喉科等专科医生放松对肺结核等传染病的警惕, 这也是造成误诊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肺结核的疗效较肯定, 非典型病例的诊断也不难, 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抗痨治疗, 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加强对结核病的认识和警惕, 提高医学综合素质, 防止误诊和控制肺结核的蔓延。

参考文献

[1]吴再军.喉结核八例[J].中华耳鼻喉科杂志, 1994, 29 (2) :114.

[2]王直中.防止误诊提高医疗质量[J].中华耳鼻喉科杂志, 1994, 29 (4) :195-197.

慢性肺结核 篇2

【中图分类号】R5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717-01

慢性结核性肥厚性胸膜炎是肺结核病中常见的一种慢性病症,多为终生不愈,随着病程的延长,胸廓畸形逐渐加重,肺脏萎陷的程度日渐严重,影响病人的学习、劳动、工作和正常生活等。即使不间断地采取各种药物等治疗措施,也不能有效地改变上述情况发生。我们为了改变病人的上述情况,对上述病人只要年龄在60岁以下,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和一般健康情况尚好的原则下,血沉正常,无明显手术禁忌症,都进行了小切口纤维板剥脱术,取得了特别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使患者胸廓畸形不再加重,受压之肺组织完全复张,使此种疾病得到了完全的治愈。现将我们治疗的520例病倒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

1.1 性别:男性395例,女性125例。

1.2 年龄:6-20岁31例,21-41岁378例,42-60岁111例。

1.3 所有病人胸片上都有胸膜增厚,肋间隙不同程度的变窄,都有结核病的治疗病史,大多数病人肺部有明显肺结核病灶。

1.4 胸膜增厚类型:典型的胸膜增厚型,即肋膈角消失,患侧胸膜有自上而下的增厚阴影,有368例。包裹型胸膜增厚92例。盘状形的胸膜增厚42例。叶间胸膜增厚型18例。

1.5 胸膜的增厚程度:所有病例壁层胸膜增厚一般都在1-2cm,约占98%,其中有2例壁层胸膜不增厚。脏层有膜增厚一般比壁层胸膜要薄很多,这可能和脏层胸膜的血液供应较少有关,虽然脏层胸膜增厚程度较小,但却是肺组织受压萎陷的主要原因,对肺脏的压力很大,麻醉师加压都不能使肺膨胀。在本组病例中有一例患者脏层胸膜完全没有增厚。约98%的脏层胸膜增厚在0.2-0.5cm。

1.6 胸膜腔的内容:

胸膜腔内容最多的是干酪样物质,约占45%,其次为脓液,这可能与临床治疗中反复进行胸腔穿刺抽水而引起感染有关,此种病例约占30%。再其次为浑浊的胸水,约占22%。仅有三例胸膜腔为水,约占3%。

1.7 胸膜腔内容结核菌检查:

胸膜腔内容物进行结核菌直接涂片检查,其中126例为阳性,约占37.8%。

1.8 病程:0.5-1年以下者,52例,1-4年以下者,392例,4-6年以下者53例,6年及6年以上者23例。

2 手术方法:

2.1 胸部切口: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根据病变的部位及范围,做后外侧10-18cm的胸部切口,切断或部分切除第5、6、7一根肋骨,即在胸膜外进行钝性分离,用热盐水纱布紧压填塞止血后,撑开胸腔,切开增厚的壁层胸膜,清除胸膜腔的内容物,用酒精消毒胸膜腔,将整块壁层胸膜切除,再切开增厚的脏层胸膜,先易后难的剥离所有胸膜纤维板,使受压之肺组织完全复张。

2.2 在钝性分离壁层胸膜时,出血较多,应及时用热盐水纱布紧密填塞,大多都能達到止血的目的,切除壁层胸膜后手术视野明显扩大,作脏层胸膜剥离就方便容易了许多。

2.3 壁层增厚胸膜一般都能完全分离,进行脏层胸膜的剥离时,如果肺内无病灶较容易剥离,肺表面有病灶或发生脓胸,有时局部难以剥离,容易出现漏气,这时残留小块的脏层胸膜,肺仍然可以扩张,或勉强剥离后缝合漏气处也可以,但一定要游离肺下韧带。

2.4 逐层缝合胸部切口:

彻底剥离增厚的纤维板,仔细检查无异物、活动性出血及漏气后,放置胸腔引流管,逐层缝合肋间、胸部肌肉及皮肤,术后3-5日,胸腔引流液在50ml/日以下时,即可拔除引流管。

3 讨论:

3.1 多年以来对于慢性结核性肥厚性胸膜炎,大多数临床医师都认为这就是胸膜炎的最后结局,任何药物无法使其消失或好转,对患者继续增加畸形,加重肺的萎陷和机体的消耗等估计认识不足,听之任之,使病人终生遭受病痛之苦。

3.2 胸膜增厚形成的原因:胸膜增厚在本组病例中,壁层胸膜都较脏层胸膜增厚的很明显,这可能与壁层胸膜血液的供给有关,有些病例在短短几个月就可以增厚1.0cm以上,脏层胸膜增厚较少,一般在0.5cm以上,这可能与血液的供应较少有关,在本组中可以明显看到胸廓畸形是由壁层胸膜增厚所引起的,肺组织萎陷压缩则是由脏层胸膜增厚引起,但仍然有个别的情况无法解释,如一例壁层胸膜完全不增厚,一例脏层胸膜完全不增厚,这种个别情况仍需继续进一步观察、研究和探讨。

3.3 临床上对结核性胸膜炎的治疗,我们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3.3.1 对初发的结核病胸膜炎应及时应用抗结核病药物强化治疗,如有胸水且B超检查积液量较多,应及时行胸腔穿刺抽水并向胸膜腔注入抗结核药物和抗菌药(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等),这样有些病倒可以不留痕迹地完全治愈。我们强调对初发病例一定要尽力负责的治疗,就可以防止胸廓和肺压缩的发生。如果在规范的治疗过程中仍然出现了胸膜增厚,就要在病情稳定的前提下,即血沉正常,无发热等临床症状,在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内进行纤维板剥脱手术,这样就能防止胸廓畸形,术后肺完全膨胀而达到完全治愈的目的。使病人能健康地生活。

3.3.2 对已经出现胸膜增厚的病人,不论用药还是其他方法,都无法改变胸膜增厚的现状,只能通过手术的方法剥离纤维板才能使病人痊愈。在年龄方面,我们主张60岁以下的病人就有手术的必要,主要强调青少年和壮年,尽量防止胸廓畸形和肺压缩形成。

3.3.3 胸膜增厚的长短与手术治疗的难易和效果有一定的关系,本组病例中一般多能顺利的进行手术,大多数病人都能完全治愈(即畸形不再加重,肺完全扩张),只有极个别病人纤维板剥离后肺膨胀不满意,只好切除部分肋骨或用肌瓣充填来消灭残腔。

3.3.4 对于个别脏局部层纤维板难以剥脱的,主要是因为肺表面有感染或有结核病灶,或胸膜病变为恶性胸膜间皮瘤,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要勉强剥离,清除局部坏死组织后就可以,此举是防止难以控制的漏气。

3.3.5临床本组病例中,有最常见的典型胸膜炎,盘状胸膜炎,叶间胸膜炎,包裹性胸膜炎等四种类型。

4 结果:

肺结核慢性传染源的特点与对策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 在2007年4月至2011年4月这4年时间内, 抽取来我院就诊的59例患有肺结核病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 患者中年龄最大者73岁, 年龄最小者28岁, 平均年龄56.3岁;患者中有38例男性患者和21例女性患者;患者中病程最长者5年, 病程最短者2个月, 平均病程1.2年;抽样患者所有自然资料, 统计学差异并不明显, 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 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

1.2 方法

通过对抽样中的59例临床确诊患者病例资料的整理, 对慢性传染源的共性特点进行总结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对策。

2 结果

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 发病延迟、化疗方案不合理、不规则治疗、合并症是该病患者的慢性传染源的主要成因。

(1) 本组患者中有3例 (5.1%) 为发病延迟患者, 这些患者在来院就诊时, 其肺部已经出现大面积的损伤现象, 出现多发性的空洞并发肺气肿、肺心病现象。

(2) 本组患者中有25例 (42.4%) 为化疗方案不合理患者, 患者治疗时的用药方案包括单一用药、两药联用和三药联用3种用药形式。

(3) 本组患者中有26例 (44.1%) 为不规则治疗患者, 多数患者是由于缺乏化疗知识而自行停药, 也有部分患者是由于家庭意见不一和思想观念陈旧而停药。

(4) 本组患者中有5例 (8.5%) 为合并症患者, 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为矽肺结核、糖尿病。

3 讨论

目前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市场经济的临床医疗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冲击作用[2], 由于一些综合性的医院对经济效益过于重视, 医务人员对患有肺结核的患者进行截留, 导致出现诊治不规范, 化疗的相关管理制度不完善, 进而使该病患者的复治率和治疗的失败率以及耐药率都明显增多, 对患有肺结核慢性传染源的临床病例, 在其就诊时务必要对其病史情况进行详细的询问, 尤其是患者的临床治疗史、用药的具体种类, 与药敏试验的相关结果相结合, 对具体的治疗方案进行恰当的选择显得十分的重要[3]。与此同时, 相关医护人员要就规则用药的相关知识耐心向患者进行系统的宣教, 这是治疗成功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使患者充分了解如果再失去治疗的机会, 今后在进行治疗就会更加困难, 治愈的机会也就会更少[4]。在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 要认真贯彻《传染病防治法》及《结核病防治管理条例》, 相关法制管理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大, 实行结核病患者的归口管理模式, 与此同时要对相关的医务人员进行结核病现代防治知识培训, 使其思想认识和业务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对该类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要进一步予以普及, 使广大群众对本病的认识进一步提高, 有可疑症状时能够及时就诊, 及时诊断、完成全程规则的临床治疗[5]。

总而言之, 对肺结核疾病的患者慢性传染源进行系统而全面的了解, 可以保证今后临床对该类疾病进行更加全面有效, 且有针对性的治疗, 使该病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摘要:目的 对患有肺结核疾病的患者的慢性传染源的特点和预防治疗对策进行研究讨论。方法 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来我院就诊的59例患有肺结核病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 通过对其病例资料的整理, 对慢性传染源的共性特点进行总结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对策。结果 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 发病延迟、化疗方案不合理、不规则治疗、合并症是该病患者的慢性传染源的主要成因。结论 对肺结核疾病的患者慢性传染源进行系统而全面的了解, 可以保证今后临床对该类疾病进行更加全面有效, 且有针对性的治疗, 使该病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关键词:肺结核,慢性传染源,特点,对策

参考文献

[1]林炳兰.老年肺结核病人的护理[J].广东防痨杂志, 2008, 14 (19) :381~382.

[2]Faruqi AR.Issues in T uber culosis.见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2005Beijing[M].Tuberculosis Today.Hong Kong:Ex-cerpt a Medica, 2005:235~236.

[3]李鸿昌.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76例临床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10 (16) :194~195.

[4]姜伟.基层医生诊断肺结核的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 2010, 11 (6) :89.

慢性肺结核 篇4

关键词: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胸部影像学检查

慢性支气管炎和肺结核均属于常见多发病,近年随着全球结核病的复燃,肺结核的发病年龄从以往的以青年人为主演变为儿童、青年人、老年人三个年龄段,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肺结核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而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多为老年人,易并发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部分患者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机体抵抗力下降,从而使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结核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因病情复杂,相互影响,症状不典型,极易漏诊。文献报道漏诊率高达69.4%[1]。现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08年8月笔者所在科确诊的26例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结核的临床特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均为笔者所在医院2005年6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结核患者,其中男19例,女7例,年龄50~92岁,平均73岁,患者均有慢性支气管炎基础疾病,最短4~5年,最长者30年。

1.2 诊断标准

慢性支气管炎诊断标准如下:是一种支气管疾病,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在排除其他引起慢性咳嗽、咳痰的心肺疾患之后,咳嗽和(或)伴有咳痰达3个月,并连续2年以上者[2]。确诊肺结核者符合中华医学会结核病诊疗指南中菌阴肺结核诊断标准[3],并常规抗感染2周后复查胸部CT,病灶无吸收或反而进展并呈多态性改变,予以正规抗结核治疗后定期随访胸片或胸部CT,肺部病灶好转或纤维化。

1.3 临床表现

近期出现咳嗽、咳痰23例(其余3例无咳嗽、咳痰症状但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伴或不伴气紧;痰血者5例,盗汗3例,发热11例(其中低热4例,中高热7例);消瘦6例,同时伴盗汗发热者3例。查体:肺部可闻及多少不等的干湿鸣音,伴或不伴肺气肿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体征。1.4辅助检查(1)痰菌检查:涂片阳性1例,占3.8%,其余均为涂片阴性。结核抗体检查阳性3例,占11.5%。(2)PPD皮试:采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每1 ml含50 U卡介苗纯蛋白衍生物(BCG-PPD)的稀释制剂每人0.1 ml(5 U),注入患者前臂掌侧中部皮内,注射后72 h记录硬结平均直径。(3)胸部影像学检查:26例患者入院时均行胸片或胸部CT检查。胸片检查20例,诊断或拟诊慢性支气管炎伴结核者14例,占53.8%;经正规抗感染2周左右后症状好转,复查时均全部行胸部CT检查提示胸部病灶无明显吸收甚至恶化,其病变主要表现为在肺纹理粗乱的基础上出现斑片状、斑点状浸润灶,纤维条索影,伴或不伴空洞形成及支气管播散灶。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结核患者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伴或不伴发热,而潮热盗汗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不典型,仅占11.5%。

2.2 PPD试验

26例患者中反应强阳性2例,阳性4例,其余为阴性。

2.3 胸部影像学检查

结核灶位于双肺病变7例;位于右肺19例,其中单纯位于上叶尖后段或合并下叶背段,基底段占16例,合并中叶病变3例;无单纯位于左肺病灶。

3 讨论

3.1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由于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甚至日渐加重,抵抗力低下,加之治疗时经常使用糖皮质激素,尤其是部分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由于经济原因自行不规范服用泼尼松片剂或盲目相信不法广告宣传之所谓的快速有效“平喘药”,导致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易使患者感染肺结核或原有潜伏的结核灶重新活动,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结核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而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结核时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伴或不伴气紧,而潮热盗汗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较少或不明显,体征也不典型,极易漏诊误诊,从而延误治疗,加重病情和患者经济负担,因此应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警惕。

3.2 本组26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痰涂片仅1例阳性,占3.8%,PPD皮试强阳性2例,阳性4例,占23%;而入院时行胸片检查20例,怀疑或诊断结核14例,占53.8%,说明诊断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结核要综合检查,尤其是胸部X线或CT检查非常重要。诊断肺结核金标准是痰中查见抗结核杆菌,但常规痰涂片找抗结核杆菌阳性率较低,故而诊断肺结核。另一重要检查手段就是胸部X线片或胸部CT;该组26例患者入院时胸片仅14例考虑合并肺结核,抗感染后呼吸道症状减轻,但复查胸部X线或胸部CT最终都诊断肺结核,说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抗感染后即使症状减轻也应常规复查胸部X线片或胸部CT以提高肺结核诊断率,减少漏诊。

3.3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大多为老年患者。而老年患者非表面活性物质减少,T细胞、致敏淋巴细胞数量不足,增殖能力下降,既不能释放足量的淋巴因子,又不能活化巨噬细胞,以致结核菌在体内大量繁殖而发病[4]。而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多合并阻塞性肺气肿,存在不同程度气道阻塞、支气管引流不畅,以致结核菌排出减少,这是导致肺结核漏诊的原因之一,也是导致结核菌在体内大量繁殖,结核病灶迅速进展的原因[5]。

3.4 本组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结核患者的结核病变大多位于肺上叶尖后段或下叶背段,与报道相符,但本组患者病变均位于右肺或双肺,无单纯位于左肺结核灶,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和教材未见此方面阐述,考虑与病例数偏少有关,是否与慢性支气管炎基础疾病有关尚需进一步观察。

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结核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规痰涂片阳性率低,肺部结核病灶部位也无特殊性,且抗感染后呼吸道症状可以减轻,故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尤其是同时患有糖尿病或反复使用皮质类固醇等高危人群应常规做肺结核相关检查,特别是胸部影像学检查,应定期随访,动态观察。

参考文献

[1]朱敏,刘亚东,邱美花,等.肺结核合并COPD 493例临床分析.中国防痨杂志,2005,27:399.

[2]钟南山,王辰.呼吸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4.

[3]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结核病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岀版社. 2005:1~4,4—6,7—9,122.

[4]郑惠聪.老年人肺结核的临床分析.临床肺科杂志,2006, 11:579.

慢性肺结核 篇5

关键词: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临床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和肺结核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疾病, 由于慢性支气管炎引起的呼吸衰竭易导致机体缺氧、反应低下以及高碳酸血症, 因此慢性支气管炎易感染结核病。随着我国的老龄化日益严重, 老年肺结核呈上升趋势, 由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结核临床表现不明显, 经常出现漏诊和误诊, 从而增加治疗的难度。我院就本院接受治疗的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结核患者52例进行临床分析,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自2011年7月~2012年10月在本院就治的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结核患者52例, 男35例, 女17例;年龄61~83岁, 平均年龄 (72±5.28) 岁。所有患者均有慢性支气管炎疾病史, 最短5年, 最长40年, 平均 (22.5±5.28) 年, 且诊断标准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规范。

1.2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均表现有咳嗽、咳痰的症状, 在此基础上有25例患者气喘且病情逐渐加重, 15例患者表现乏力、纳差, 7例患者有明显的结核中毒症状, 5例患者盗汗、发热, 绝大部分患者肺部闻及湿性啰音。

1.3 漏诊、误诊情况

52例患者中有34例 (65.4%) 患者出现漏诊和误诊, 其中漏诊30例, 漏诊时间1~3个月, 均以喘息、咳痰、咳嗽发病, 诊断标准仅满足喘息型的慢性支气管炎;误诊4例, 高热发病, 其中1例误诊为流感, 3例误诊为肺炎。

1.4 辅助检查

胸部CT、X线表现为分散有云絮状、结节状、斑片状阴影, 少数患者阴影范围较大。病灶分布于左肺上4例, 左肺下18例, 右肺上23例, 右肺下5例, 双侧均出现病变2例。PPD实验:PPD皮内注射0.1m L, 72h观察结果发现, 皮肤硬结直径≥5mm呈阳性患者31例 (59.62%) , 皮肤硬结直径<5mm呈现阴性患者21例 (40.38%) 。采用痰集菌法和痰涂片两种方法找抗酸杆菌, 痰集菌法共找到23例, 痰涂片法找到29例。

1.5 方法

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法, 抗结核与抗感染同时进行。52例患者中有47例患者为初治, 5例复治, 分别给予2HRZE/4HR、2HRZE/7HR的治疗方案, 少数患者辅以卡提素、胸腺肽治疗, 并使用中医药或维生素E、活性乳酸菌等免疫增强剂增强患者免疫力, 同时对各种合并症状进行及时治疗。

2 结果

通过分析患者的漏诊和误诊情况, 对52例患者进行辅助检查后漏诊情况由30例下降至18例 (34.62%) , 误诊1例 (1.92%) 。采取综合治疗后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病情, 气喘严重的患者下降至10例 (19.23%) , 表现有结核中毒症状的患者3例 (5.77%) , 其中盗汗发热患者均好转。

3 讨论

作为一种多发病和常见病,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低于正常人, 由于老年人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偏低,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结核杆菌的入侵下更易合并肺结核, 所以, 免疫力低下也就成为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结核的主要原因[1]。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结核经常出现漏诊和误诊的情况, 主要原因是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病程过长, 经常给予化痰止咳、抗感染等治疗[2]。本病多以咳嗽、咳痰、气喘等为首发症状, 而结核中毒的症状表现不明显, 因此常被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而予以抗感染治疗, 较少进行辅助检查[3]。早期发现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结核疾病, 并加以及时治疗是预后的关键, 由于该类患者临床症状特异性不明显, 单凭胸片难以确定诊断结论, 因此, 细菌学诊断就成为确诊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结核的有力证据。对患者进行查痰抗酸杆菌时, 不可忽视可疑病例, 至少进行三次以上的查痰从而提高阳性率。PCR由于敏感性较高、诊断快速、特异性强等特点, 近年来成为结核病重要的诊断方法[4]。

本次研究表明,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结核疾病由于病情症状的复杂性, 漏诊和误诊率普遍较高, 通过分析对52例患者进行辅助检查后漏诊情况下降至18例 (34.62%) , 误诊1例 (1.92%) 。对患者加以综合治疗措施后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病情, 气喘严重的患者下降至10例 (19.23%) , 表现有结核中毒症状的患者3例 (5.77%) , 其中盗汗发热患者均好转。

综上所述,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结核疾病的诊断应十分谨慎, 在确诊以后不仅要对患者进行全程监督, 还要合理选药, 采取综合治疗的措施, 做到对症治疗。遵循适量、规律、全程、早期的治疗原则, 以促进患者病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才加蒲, 肖尖.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结核46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半月刊) , 2010, 30 (25) :119-120.

[2]张丽丽, 张宇轩, 左乔.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结核护理体会[J].社区医学杂志, 2011, 3 (25) :134-135.

[3]陈园园, 朱敏.肺结核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53例临床分析[J].中国防痨协会临床专业学术大会, 2010, 9 (9) :411.

慢性肺结核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感染患者70例, 男58例, 女12例, 年龄65岁~82岁, 平均年龄71.3岁, 病史9年~40年。其中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32例, 支气管扩张4例, 支气管哮喘8例;有糖皮质激素应用史者12例;有结核病接触史者18例;有吸烟史者35例, 平均烟龄25年。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 2组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病、病史、激素应用史、烟龄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70例患者中, 有27例的主要症状是低热、盗汗、咯血、乏力、食欲不振中的一项或多项, 占38.6%;有43例的主要症状是咳嗽、胸闷、咳痰、气喘中的一项或多项, 占61.4%。70例患者在临床表现中均出现桶状胸、反复肺部感染、肺部呼气时限相对较长等现象, 都曾进行过基础抗感染治疗或激素治疗。

1.3 实验室检查

血气分析提示低氧血症者23例, 占32.8%;呼吸衰竭14例, 占20.0%。血常规检查提示低蛋白血症67例, 占95.7%;电解质紊乱者19例, 占27.1%;抗结核抗体阳性者25例, 占35.7%;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试验阳性者15例, 占21.4%。痰涂片抗酸染色试验阳性者30例, 占42.9%。

胸部X线特点:胸部X线呈不典型表现, 除有程度不等的肺气肿表现外, 双肺中下叶及上叶前段呈均匀一致的片状阴影, 48例为类似肺炎的X线表现, 占68.5%;肋膈角变钝或有胸膜粘连者15例, 占21.4%;合并空洞者32例, 占45.7%。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 氨茶碱解痉、平喘, 同时给予5 m L的生理盐水注射液+5 m L的特布他林雾化吸入, 2次/d, 7 d为1个疗程, 其主要作用为扩张气道, 促进痰液排出, 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给予青霉素类、头孢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观察组在氨茶碱解痉、平喘基础上行抗结核治疗, 遵循早期、联合、适量、全程的原则, 其给药主要为异烟肼、吡嗪酰胺、利福平、乙胺丁醇, 剂量分别为0.3 g/d、1.5 g/d、0.45 g/d、0.75 g/d。若患者处于急性发作期, 则在对其进行抗结核治疗的同时给予平喘、解痉和抗炎等治疗;若患者为耐多药者, 则首先对其进行结核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以有效选择2种以上药物进行抗结核治疗。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见表1。

例 (%)

3 讨论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低下使得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减退, 再加上患者支气管黏膜长期水肿、充血, 破坏了肺泡吞噬细胞的功能;而且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控制支气管痉挛等需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 这些因素都易诱发肺结核的发生, 从而使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感染成为全球结核病流行的主要诱因。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感染的临床特点[3]: (1) 患者以60岁以上老年男性为主, 其自身免疫功能低下极易于被结核杆菌感染, 而且自体本身不能有效清除气道黏膜表面的结核菌; (2)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胸部X线不典型, 其出现的斑片状阴影类似肺炎的表现, 易被误诊;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症状十分明显, 但合并肺结核的临床症状则常常被忽略或掩盖, 患者常表现为咳嗽、气喘、胸闷等呼吸道感染症状, 缺乏典型结核中毒的低热、乏力、盗汗等症状。

由于上述原因,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结核时常容易被漏诊, 延误诊治, 医护人员往往只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而忽略了合并结核的治疗。因此对于胸闷、气喘、咳嗽等症状持续2周以上且抗炎、平喘治疗对其无效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临床医生不能仅凭结核菌素试验呈阴性就排除结核的存在, 还要对其进行反复痰涂片找抗酸杆菌, 行胸部CT、纤维支气管镜等相关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 协助诊治, 避免漏诊而延误诊治。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感染需进行综合治疗, 由于此类病患多为老年人, 因此应加强对其的营养支持, 在积极的解痉、抗炎治疗基础上进行抗结核治疗, 注意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 预防抗结核药物的副作用, 并适当延长疗程, 依据早期、规律、适量、联合、全程的原则给药。

总之, 近年来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感染病例日趋增多, 临床医生必须对其提高警惕。除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定期的胸部X线检查和常规体格检查外, 还应配合胸部CT、结核抗体检查、痰涂片找抗酸杆菌及纤维支气管镜等检查, 以免肺结核的误诊、漏诊。临床医生要根据老年患者的具体情况, 有针对性地制订治疗方案, 同时为了防止结核复发, 在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感染时应长期用药并选用副作用小的抗结核药物。

参考文献

[1]刘俏梅.雾化吸入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发作期28例[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 23 (4) :337-338.

[2]张秀莲, 蒋胜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探讨[J].临床肺科杂志, 2011, 16 (1) :67-68.

慢性肺结核 篇7

关键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临床治疗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但是因为老年人年龄大、表述不清、抵抗力低下、结核症状不典型、X线表现不典型等原因, 肺结核疾病容易被并存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掩盖, 导致误诊、漏诊问题, 延误最佳治疗时机。鉴于这种情况, 对近年来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现报告如下, 以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患者85例, 根据确诊时机不同分为两组, 对照组37例, 男女比例25∶12, 年龄58~75岁, 平均 (67.00±5.12) 岁;患者均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 病程3~28年, 平均 (11.00±3.64) 年, 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多以阵发性咳嗽、咳痰等为主, 同时伴有气喘、胸痛、消瘦、肢体懈怠等症状者17例, 伴有白细胞不同程度增高者14例, 该组患者早期均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但因临床症状不典型、或依据不足导致早期未诊断出肺结核。观察组48例, 男女比例32∶16, 年龄60~78岁, 平均 (68.00±6.85) 岁;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3~20年, 平均 (16.00±3.29) 年;该组患者在入院后均经相关检查, 明确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检查方法

(1) 实验室检查。两组患者均行实验室检查, 经生化或血常规检查显示低蛋白血症或贫血者71例 (83.53%) ;血气分析提示电解质紊乱22例 (25.88%) , 低氧血症17例 (20.00%) , 呼吸衰竭19例 (22.35%) 。53例 (62.35%) 患者痰涂片检查呈阳性, 35例 (41.18%) 患者PPD试验 (结核菌素试验) 呈阳性, 39例 (45.88%) 患者结核抗体呈阳性。 (2) 影像学检查。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影像学检查, 双肺中下叶及上叶前段为均匀一致的片状阴影, 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肺气肿表现。51例 (60.00%) 患者有类似肺炎的X线表现, 合并有空洞者32例 (37.65%) , 肋隔角变钝或胸膜粘连者16例 (18.82%) 。

1.2.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后给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症治疗, 观察组患者给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综合治疗。

对照组患者先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常规治疗:患者在行X光胸片检查后, 进行抗感染、平喘、排痰、解痉、营养支持、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水电解质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常规治疗, 同时应用噻托溴铵干粉吸入剂18μg/次吸入治疗, 1次/d, 或是给予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50/500μg/次吸入治疗, 2次/d。若患者采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2~4周后临床疗效并不显著, 便需进一步进行支气管镜检查与痰培养检查, 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一步检查确诊合并有肺结核后, 便在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础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抗结核治疗方案[1]。

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治疗方案:患者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解痉、平喘、抗感染、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抗结核治疗, 针对前期未有过抗结核治疗史的患者选择2RHZE/HER方案治疗, 针对前期已有过抗结核治疗史的患者选择3DLVE/6DLE方案治疗。抗结核方案中各类药物均遵循“规律、适量、全程、早期”的应用原则, 若患者对上述方案无法耐受, 则需及时根据病情进行合理、适当地调整;若患者有耐多药情况, 则在治疗前还需及时进行药敏加结核菌培养试验, 在明确患者对哪种药耐药后, 选择最为有效的2种以上药物进行抗结核治疗;若患者存在低氧血症现象, 则需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治疗;若患者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时, 应逐渐替换为二丙酸倍氯米松, 以降低激素不良反应[2]。抗结核治疗方案中, R代表利福平;H代表异烟肼;Z代表吡嗪胺;E代表乙胺丁醇;D代表力克肺;L代表利福喷丁;V代表左氧氟沙星。

1.3 评定标准

(1) 检查指标。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X光胸片检查、血常规检查等指标进行观察与比较, 同时对两组患者的痰菌、胸片空洞、双肺斑片状阴影等情况进行观察比较。 (2) 疗效评价指标。显效:患者的咳喘、肺啰音、紫绀、下肢水肿等症状明显改善, 心率下降, 肺功能等级改善至2级以上;有效:咳喘、肺啰音、紫绀、下肢水肿等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心率有所下降, 肺功能改善不足2级以上;无效:症状改善未达标, 或是患者病情加重或死亡。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胸闷、气短、咳嗽、咯痰、乏力、盗汗、营养不良、咯血等临床症状均获得了明显的改善。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者45例 (93.75%) , 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者29例 (78.38%)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临床治疗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痰菌转阴率、双肺阴影消失率、胸片空洞闭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例 (%)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转归情况比较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转归情况进行分析可见,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例 (%)

3 讨论

老年肺结核发生的主要原因有如下两点:其一, 患者在儿童时期或青少年时期感染了结核菌, 在进入老年后, 由于老年人机体抵抗力差、多种基础疾病作用, 长期稳定静止的结核病灶会重新生长繁殖 (内源性复燃) , 由此导致结核病发病。其二, 患者在中青年时期发生结核病, 但治疗不彻底, 虽看似治愈, 但实际是疾病在体内隐匿并缓慢进展, 待到老年后, 由于免疫力低下及相关疾病作用, 容易再次诱发感染肺结核[3]。而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又是肺结核的高危人群, 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后多种因素作用, 很容易诱发患者感染肺结核, 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长, 导致多器官功能减退或衰竭;或是患者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与抗生素等药物, 导致免疫功能低下;再或是患者合并有糖尿病等其他影响免疫系统的基础疾病, 从而增加肺结核的感染几率[4]。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疾病在基层医院非常多见, 且在近年来结核疫情严峻的形势下,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核率的发生率也呈升高趋势。老年人自身的病理、生理特点比较特殊, 本身就存在呼吸道防御机制较弱、反应迟钝、抵抗力差、免疫力低下等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发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疾病后, 更会加重生理、病理变化, 再加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 很容易使潜在的结核病灶复发, 或是感染肺结核。老年人由于基础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存在, 在合并肺结核后, 其临床症状表现及X线表现不典型, 还有部分患者肺结核发病隐匿, 无自觉症状, 从而会给肺结核的诊断带来难度, 便很容易造成误诊、漏诊问题。基于上述现象, 临床必须提高重视, 针对收治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在对原发病加强治疗后, 若未取得理想的效果, 则应该及时考虑患者合并有肺结核的可能性, 进一步进行实验室检查, 以便能确诊肺结核, 及时给予抗结核方案治疗[5,6]。

通过本次研究也可发现, 医院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 很容易在早期漏诊肺结核, 延迟诊断, 进而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从患者角度来看, 由于患者肺结核临床症状不典型、X线表现不典型以及患者依从性差、不配合各种项检查等原因, 从而造成漏诊、误诊、延迟诊断的问题;而从医院的角度来看, 由于基层医务人员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缺乏足够的认识, 只重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诊断, 忽视了患者合并肺结核的可能性, 或是前期未能进行必要的痰菌检查, 导致肺结核不能及时诊断出。为能够预防肺结核漏诊、误诊现象, 医务人员在对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础疾病详细问诊、体格检查的基础上, 针对患者存在的肺部感染问题, 必须进行X线、血清结核抗体、痰结核菌、结核菌试验等必要的检查。同时医务人员还应该最大地缩短拟诊、转诊时间, 以减少医源性延误。

综上所述,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容易出现漏诊、误诊、延迟诊断的现象, 从而延误结核病情, 影响治疗效果。因此, 临床上必须提高重视, 争取做到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的早期诊断, 同时实施个体化、综合性治疗方案, 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李志军.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结核40例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2011, 2 (18) :96-97.

[2]韩军.100例COPD合并肺结核治疗体会[J].临床肺科杂志, 2013, 18 (5) :782-783.

[3]童晓燕.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结核临床分析[J].医药前沿, 2012, 15 (6) :42-43.

[4]陈俊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8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12) :105.

[5]桑纯利.87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结核的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 27 (10) :1305-1306.

慢性肺结核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该组患者89例, 为我院2011年8月—2013年12月收治的COPD合并肺结核患者, 诊断均符合COPD诊断标准, 均有COPD病史。男69例, 女20例;年龄45岁~86岁, 平均年龄72.5岁;有吸烟史72例;病程2年~40年;既往有肺结核20例, 合并糖尿病16例, 有糖皮质激素应用史32例。

1.2 方法

COPD诊断标准符合COPD诊治指南 (中华医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2007年修订版) ;肺结核诊断标准符合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国防痨协会2009年修订版) 。

1.3 临床表现

患者均有咳嗽、咳痰, 短期内有不同程度的痰量增多, 部分患者有胸闷、气短、胸痛, 发热46例, 发热前大都伴有畏寒, 咯血或痰中带血30例, 呼吸困难16例, 乏力、盗汗22例, 食欲不振28例, 消瘦32例。

1.4 实验室检查

血气分析呼吸衰竭及低氧血症46例;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19例;痰抗酸杆菌涂片阳性18例;痰细菌培养阳性36例, 其中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霉菌感染7例;红细胞沉降率增快42例;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 (PPD) 皮肤试验阳性20例, 其中强阳性3例;结核抗体阳性32例。

1.5 影像学检查

患者均摄胸部X线正侧位片, 均表现不同程度的肺纹理增粗/紊乱, 并有不同程度的肺气肿表现。斑点/片状、条索状浸润影28例, 团块状阴影及肺不张15例, 弥散性病变16例, 胸腔积液17例, 空洞13例, 单侧肺毁损5例, 胸膜钙化6例。

1.6 漏诊、误诊

本组患者误诊或延误诊断42例, 误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28例, 肺炎8例, 支气管扩张3例, 心功能不全3例;误诊时间<1个月16例, 1个月~6个月12例, 6个月~1年9例, >1年5例。

1.7 治疗

根据患者情况, COPD急性加重期的患者给予抗感染、解痉平喘、祛痰止咳、营养支持及免疫增强治疗, 有感染的患者抗生素选择依据病原菌及药敏结果选用二、三代头孢菌素、酶抑制剂、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甲硝唑, 酌情加用抗霉菌药物, 提高机体免疫力及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痰抗酸杆菌阳性18例, 余依据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 并经抗结核治疗有效, 确诊为肺结核, 根据患者病情采用个体化的抗结核治疗方案, 初治者给予“3HRZE/9HR (E) ”方案抗结核治疗, 疗效不明显患者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有胃肠道不适的患者给予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及胃动力药, 过敏及肾功能损害患者及时停药, 肝功能损害患者加用保肝降酶药物。

2 结果

经治疗后, 患者咳嗽、咳痰、气喘症状明显好转, 肺部病灶大部分吸收, 痰菌转阴62例;咳嗽咳痰症状好转, 痰菌转阴, 肺部病灶吸收不明显18例;长期痰抗酸杆菌涂片阳性2例;严重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死亡5例;大咯血死亡2例。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内科常见疾病, 以中老年男性及吸烟者居多[1], 肺结核为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均为中老年常见病及多发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近来有增多的趋势, 其原因是: (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大多是中老年人, 老年人细胞免疫功能下降, 以及长期的咳嗽、咳痰、气喘及呼吸道反复感染, 导致营养不良及低蛋白血症, 使机体免疫力低下。 (2) 由于控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气喘发作及反复感染, 同时伴发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 长期使用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使机体免疫功能低下[2]。 (3) 患者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感染了结核菌, 长期稳定静止的结核菌在进入中老年后开始繁殖而发病, 或中青年时发病治疗不彻底, 病情缓慢进展而迁延到老年。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免疫功能受到抑制, 使机体潜伏的结核菌重新活动, 造成结核菌内源性复燃或在中老年发病[3]。 (4) 长期吸烟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重要病因, 也是肺结核复发的主要原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的误诊及漏诊率较高, 其原因: (1) 均有长期性或季节性发作的咳嗽、咳痰、喘息, 有反复发作史及抗感染治疗的习惯, 而无明显的结核中毒症状。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使机体免疫力低下[4], 结核菌素试验及结核抗体阳性率下降。 (3) 成年肺结核多好发双上肺, 下肺少见, 当并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心血管疾病, 可患肺下叶结核, CT表现亦不典型, 呈肿块及肺叶、肺段的阴影, 常误诊为肺炎、肺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感染两病并存及两者的互相影响, 给疾病的临床治疗和控制带来难度, 疾病不断恶化进展,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疾病的预后及为重要。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出现类似结核症状及抗感染治疗欠佳, 应常规行痰涂片抗酸染色, 行胸部CT检查, 必要时行吸痰痰液、纤维支气管镜刷片、灌洗液、活检找抗酸杆菌。对有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使用史、营养不良、糖尿病、放化疗术后的肿瘤患者积极开展痰涂片检查, 强调早查、勤查、多查, 并告知患者正确的留痰方法[5]。高度可疑的肺结核的患者可给予抗感染治疗2周~3周, 治疗无效可给予诊断性抗结核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的患者抗结核治疗仍应遵守“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和全程”的原则, 但老年人治疗用药应强调个体化, 根据病情不同选用不同的化疗方案。对老年初治肺结核患者可选3HRZ (E) /9HR (E) , 疗程12个月;复治患者应做结核菌药敏试验, 根据药敏结果选用3~4种敏感药物, 疗程12个月~18个月;长期排菌患者应考虑手术治疗。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生理机能减退, 易使药物在体内蓄积, 易发生毒副作用, 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故治疗中用药应慎重, 氨基糖苷类药物应避免使用, 掌握好用药剂量, 根据具体情况可减少用量或改为间歇用药, 并与保肝药物同时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的诊治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我科2011年8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患者8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症状不典型, 合并症、并发症多, 预后差。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无特异性诊断方法, 漏诊、误诊率较高, 应提高对肺结核的重视, 早期诊断, 及时治疗。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孙家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临床特点及治疗[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 (15) :2086-2087.

[2]赖明红.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结核108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 2009, 30 (11) :1016-1017.

[3]明安宇.老年肺结核的诊疗特点[J].实用老年医学, 1997, 11 (2) :52.

[4]董淑芬.老年人肺结核126例临床分析[J].临床荟萃, 2006, 21 (6) :420.

上一篇:高职院校档案管理模式论文下一篇:风险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