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产业的新时代(共12篇)
环保产业的新时代 篇1
拥抱2015, 地球上的人们无不期盼得到一个伟大时代的热吻, 当温暖的双臂伸出时, 又发现未必真能够看清了2015年的本来面目与意义。新的一年会是个什么样子?水泥产业又将如何在新背景下努力绽放现代产业之花?会不会有一种神秘能量助推水泥产业转型加速?
满怀着对2015年的展望和期待, 刚把《三大系统工程撑起现代水泥产业的明天》推上第一期“老散博客”, 又开始搜肠刮肚的寻找起2015年水泥产业最具价值的关键词。不知是上篇博文思路的延续, 还是基于新常态的宏观大环境考量, 竟然莫名其妙地萌生出一个格外看重2015年的新念头, 似乎非得找出一个肯定性答案才可心安。
总的感觉是, 对于水泥产业来说, 2015年注定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年份, 或许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产业坐标点, 一个正在发生的未来。
一个接一个的问号接力让思维的惯性难以刹车, 如麻的思绪一时不能理出头绪, 突然间一道光亮流星般闪过脑海——跨界。好一个跨界!对了, 要的就是这个最具时代价值的关键词。于是乎, 兴奋的情绪流淌到指尖上, 随即在键盘上敲下了本期题目:水泥产业迈进跨界转型的新时代。
面对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外部环境, 如生态环保洪流的冲击越发强烈, 市场“红海”的拼死拼活的厮杀越发惨烈, 再盘点一下当下水泥产业的状况, 现有产业内部资源释放活力受限, 严重产能过剩的困厄纠缠, 以及水泥煅烧核心技术又难以短期内取得根本性突破, 确实是困难重重, 压力山大。
但是, 我们不应该忽略了让人欣喜的另一面, 当今水泥产业已经构建起了具有不断地发展、增强和扩张的商业能力的网络优势的平台, 一个值得骄傲的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发展平台。而依据这个大平台去发展什么?怎样拓展和释放商业能力的能量?如何把产业平台效应发挥到极致?答案的关键词:跨界。虽说这个答案并不是唯一的, 但肯定是首选的;跨界完成大升级, 跨界达成大转型, 跨界实现大发展, 水泥产业才能突破重塑与拆解的暧昧困局, 打造一个响当当的现代产业。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斯蒂格勒 (George Joseph Stigler) 曾指出:新技术在创造新市场的同时, 也在并且将会继续不断地打破原有的市场范围或产业边界。事实上, 当今水泥产业经营格局正由原本的单体企业传统能力型向跨边界资源平台型过渡, 原有的市场疆域、原有的产业生态都将一一被突破, 产业转型正在以产业投资的跨界和产业运营的融合等方式进行着, 产业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投入产出关系和上中下游关系, 产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都必须跨界融合其他产业元素才能取得成功。如今, 高谈阔论跨界, 且提升到一个新时代的高度上, 既是水泥产业超越产业集体行为的困境的一种人文理性的判断, 也是一种可持续性长远发展的正确抉择;除了基于市场利害计算的理性思考, 当然还包含了关注社会公众及子孙未来福祉的维度。
微信朋友圈一段留言写到:“老散博客有如水泥产业思维的精神道场”, 这是一位多年一直关注“老散博客”的读者朋友的评价。过奖了!版主虽然不觉得重任在肩, 但始终秉持在这块思想自由飞翔的原野上, 尽情播撒适合现实产业发展阶段的理念种子, 力求能够超前那么一小步, 哪怕是起到一点点的启示作用, 也感到欣慰不已!
顺口溜 (1) ———水泥产业不跨界, 蜗壳里苦斗难逃萎缩;水泥产业跨了界, 新“生态位”前景广阔。
那些“老散博客”的老读者心里都清楚, 此刻探讨水泥产业跨界并不感到唐突, 完全符合版主多年来对水泥产业长期跟踪研究的基本脉络, 本是顺理成章、瓜熟蒂落的结果。这是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和水泥产业成长轨迹做出的判断, 是构建现代水泥产业的三大系统工程思路的延续, 是对未来水泥产业的新常态的表达。
时间的筛子淘尽万事万物之后, 留下了可供人思考的星星点点的记忆碎片, 让我们走到跨界这个理念的巨大背景之后, 更好地发现和认知“跨界产业”的价值。
大约在五年前, 整个水泥产业正处于规模扩张的荷尔蒙释放高潮期, 版主就是在那个扩张疯狂的环境中, 率先发出了全产业链发展是现代水泥产业的必由之路的呼喊, 抑或是人微言轻, 抑或是被狂热扩张的喧嚣声淹没了, 疯狂之下任何理性的声音都显得微不足道, 整个水泥产业如此, 整个国家也如此。直到2013年的上半年, 大肆扩张导致产能严重过剩的弊端开始暴露出来, 水泥业界陡然间声调大变, 延伸产业链成了铺天盖地的共同话语, 真可谓是此一时彼一时。
从严格意义上讲, 走全产业链发展之路, 这算不上什么跨界, 本是业界内那一亩三分地, 天经地义的份内之事;说它是跨界, 大有生拉硬扯、自我标榜之嫌, 充其量不过是在同一行业内的资源优化整合, 开句玩笑话:不过是产业圈内牌局中“自摸”而已。
然而, 相对于水泥产业的历史与现实而言, 却也实实在在地存在着一道不高不矮、若明若暗的篱笆栅子。多年来, 水泥产业内主体们总是习惯于透过篱笆栅子的缝隙, 不时地探头探脑地张望着, 心里边犹豫着, 谁也不轻易地尝试跨出一步;即便是到了今天, 全产业链发展仍停留在少数企业作为市场延伸手段的层面上, 看到只是对现有的有限的存量资源的优化利用, 而版主从一开始就坚持认为, 全产业链发展不仅仅是市场延伸的需要, 要将其放到产业战略制高点上去看, 它是从根本上治理产能过剩的需要, 生态环保绿色产业的需要, 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也是为刚刚拉开序幕的产业跨界铺路子。
之所以这样讲, 因为水泥产业跨界, 原有的传统型水泥产品模式、商业模式乃至于产业链模式, 都无法适应和满足跨出这一步的需要, 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讲还成了缠腿绊脚的绳索;而变革创新水泥产品模式、商业模式乃至于产业链模式, 恰恰要从全产业链发展入手, 这也是一条颠扑不破的产业律。
试想, 在产业发展的武库中, 如果没有创新型产品模式, 欲跨界, 那你跨出去干什么呀?难道“瘸子打围———坐山喊”不成!如果没有创新型商业模式, 欲跨界, 那你跨出去如何运营生存呀?难道喝西北风不成!如果没有创新型产业链模式, 欲跨界, 那你跨出去怎样才能成真气候呀?难道浪得其名不成!从这个维度上讲, 全产业链发展应该是产业跨界的前提条件, 一场气势磅礴交响乐章的前奏曲, 或是一篇鸿篇巨制大部头的序言, 为此, 全产业链发展与水泥产业跨界, 总是有着天然的关联度, 算得上一脉相承。
剥开浮于产业经济活动表层的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市场表象, 版主在研究中发现一个小秘密:整个水泥产业并不清楚跨界的“界”在哪里?呈现出一种模糊不清的混沌状态。
于是乎, 在提出全产业链发展之后, 紧接着又在水泥产业界明确地推出了产业疆界的新理念, 也可以说是开先河之举。拓展水泥产业疆界, 旨在突破旧体制的束缚, 跳出十分狭窄的传统型产业地带, 割断陈旧模式的羁绊, 适应生态环保大洪流的挑战, 确立现代水泥产业在宏观经济及社会发展战略中的“生态位”;大家都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现实:生态环保大洪流已经把古老的黑不溜秋的水泥产业逼到了墙角, 原来的产业成长模式难以为继, 不跨界没前途哇!
水泥产业疆界的新理念明确指出, 以产业交叉、产业渗透、产业融合等整合方式, 选择哪几个产业方向作为突破口, 比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筑产业、物流配送及网络信息产业等, 勾画出现代水泥产业的新版图。突破产业疆界新理念的提出, 是对全产业链发展的升华, 也是产业理念的丰富和发展, 更为产业跨界提供了智力支持。
尽管业内热衷于水泥原料规模扩张的自以为是的企业不在少数, 真正具有跨界思维的老板少之又少, 但也不乏勇为人先、敢于吃螃蟹的水泥产业创新者。华新水泥就是勇敢跨界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企业之一。据公司人士称, 目标是未来环保业务能占到公司业绩的三成以上。2014年, 华新水泥已消纳了3万吨工业危废物、41万吨生活垃圾、23万吨市政污泥、28万吨污染土、10万吨漂浮物, 实际处置量105万吨, 同比增长超100%。今年2月上旬, 华新长山口生活垃圾生态处理项目在武汉正式动工, 该项目建成后, 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生活垃圾预处理和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这样一来, 省内处置能力占华新总量的70%, 湖北成为全国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第一大省。
跨界给水泥产业带来的战略创新, 其价值可以说是不可估量的, 不亚于某单项核心技术的创新, 往往被人以偏狭的市场短视而忽略。它完全可以转变原有在经济及社会生态中“丑小鸭”的角色定位, 以脱胎换骨的新面貌在宏观大格局中重新确立了新的“生态位”。
西方发达国家的水泥产业发展理念和经验表明, 跨界是水泥产业发展的必然阶段, 现代水泥企业不再是一个纯粹的水泥产品工业生产商, 不再是一个环境污染的制造者, 还应兼有处理和利用城市废弃物的环保功能, 扮演起一个生态环保治理者的角色, 实现由高能耗、高污染传统产业向清洁高效的的现代产业转变。这一转变不得了哇!新“生态位”背景下的水泥产业, 肯定会在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出前所未有的作用, 产业排行位次会大大前移, 让社会公众给予更多的点赞。
抛开上述不言, 人们容易把全产业链发展———产业疆界———跨界的逻辑线简单地归结为一阵紧似一阵的生态环保政策所产生的打压效应, 倒逼水泥产业向绿色生态靠拢的结果。其实, 这不过是反映外部环境变化的一面, 更应该认清这本来就是水泥产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种源自产业发展迫切需要的内生动力;怎样才能做到环保与利润的燕窝鱼翅兼得?眼下最现实的路径是千方百计把占40%的煤炭燃料成本降下来, 而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垃圾、工业废料项目, 替代燃料燃烧技术降低煤耗, 则是现有存量资源优化利用的最佳路径。这种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必然转化为最为活跃的市场竞争力, 推动水泥产业勇敢跨界不回头!
回过头来再仔细的掂量一下, 其实, 水泥业界的人士心里都认这个账:该产业拘泥于原料水泥的产业空间还是很狭小的, 如同一个资源分散而不富集、产业链狭长而无宽度的走廊, 远不如别的制造业那样纵横驰骋挥洒自如, 屈指数一数水泥产业未来发展可以选择博弈的策略子系统, 实际上是非常有限的, 而绝大多数策略只不过是对既有布局做细节调整。俗话说得好“水浅养不了大鱼”, 怎样才能“天高任鸟飞, 海阔凭鱼跃”呢?出路在于产业跨界。跨界是水泥产业对原有格局的颠覆, 是与时俱进谋求新布局, 新价值必将在跨界中浮现出来。
毫无疑问, 现代水泥产业的未来寄托在跨界身上, 反过来讲, 水泥产业在现有的产业疆界里折腾, 不可能完成转型升级的大目标, 勇敢而成功的跨界则能打破传统型产业的蜗牛壳, 引领整个产业大步走向朝阳。
顺口溜 (2) ———甩掉旧体制垃圾性遗产, 根除过时的陈旧思维痼疾, 冲破被格式化的产业边界围栏。
跨界如百米跨栏, 每个栏架都是一道坎。跨界往往是内外部双向同步的, 千万不要以为只是跨跃设在外部边界上的栏架, 其实产业内部的栏架高度一点也不比外部的低, 一点也不比外部的少, 最难的恐怕还是跨越思维的边界。说穿了, 首先是水泥产业摒弃旧体制遗留下来的负资产, 颠覆旧传统产业理念, 向发展战略经验的路径依赖的告别。凡是跨界融合效果好的企业, 你会惊讶发现它原有的组织部门边界被彻底打破了, 分工的边界被模糊了, 产业的边界被重新定义了, 跨界创造的心智被激发出来了。
有一种现象在水泥业界的眼皮子底下存在了近三十年, 久而久之成了习以为常的市场规则, 那就是处于终端建筑市场板块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等产业, 大摇大摆地跨过边界围栏堂而皇之进入了水泥产业的, 此案例比比皆是, 好一派堂堂正正、挥师挺进的大气象;反观水泥产业界, 向相关产业跨越边界围栏的案例却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即便伸出脚来迈出了区区的一小步, 还难免多多少少带有羞羞答答的劲儿。到底是什么给水泥产业钉上了牢不可破的界桩呢?又是什么东西在施放魔力让水泥业界望而却步呢?其原因何在?
旧体制垃圾性遗产中的水泥产业边界的界桩上, 依稀可见残留的警示戒律———水泥原材料大树好乘凉, 即便树上果子难以饱腹, 也不愿主动跨界找食。
30多年时光也不算短了吧, 难道时间的锉刀还没有磨断旧体制束缚的枷锁, 是不是有点太玄乎了!从历史角度来观察, 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虽然清理了旧体制的原罪, 但构筑理性底盘的水泥产业, 仍然面临着一场自我救赎和自我革命, 至今仍是未竟之业。历来前辈们就是这么干的, 水泥业就是水泥业, 我们别玩什么花样, 循规蹈矩不是挺好吗!
可现实的状况是, 一个充分市场化的水泥产业, 原材料产品市场资源总是有限的, 何况面临着“红海”的激烈竞争狼多肉少, 难以容纳现有水泥材料生产制造业者的拥挤不堪, 及其后来携带大钱袋子的潜在进入者又成群结队, 激烈的同质化竞争恶魔缠身不退。这就逼迫水泥产业的企业家们, 除了打开思维空间, 对水泥产业系统进行全息的扫描与重组, 还应主动从影响自我创新的传统产业边界理念中解放出来, 发现跨界产生新差异的战略竞争优势, 重造可复制的跨界产业模式, 否则的话, 即使拥有资源也难以避免被同质化的泥石流所吞没。
此时的水泥企业, 死盯着产品、品牌、渠道、管理上打转转, 习惯把同业企业视为竞争死敌, 明争暗斗, 频出阴招损招, 纷纷以将对方置于死地而后快, 其实最凶险的敌人站在身后———同质化。准确地说, 是每个水泥原料市场竞争参与者自己亲手培育起来的同质化, 恰恰如熊熊燃烧的干柴烈火, 彻底熬干了市场需求分摊到各企业头上的有限之水, 在收益递减的态势下将企业推到危险的边缘上, 水泥产业不跨界行吗!
传统专业化理念埋设下的水泥产业边界的界桩上, 依稀可见残留的警示戒律———水泥原材料制造是唯一生路, 即便此路崎岖不平, 也要一条道跑到黑。
水泥产业专注主业发展, 轻车熟路, 发挥比较优势, 本没有错;但不顾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闷下头来一条道跑到黑, 肯定没有什么光亮可言了。
说到底, 发展战略犹如一把刀, 如果紧紧抓住了刀背的这一面, 最坏的结果也会是保护了自己;假如握住的是刀刃, 情况肯定大不同了, 最好的结果也会使自己受到伤害。前期曾在传统专业化理论的纵恿下, 刮起了一阵不大不小的否定多元化发展的风, 几乎支配了整个企业界, 即是在“核心竞争力”理论下衍生出一个重要推论:企业应该聚焦 (focus) , 不应该做太多的不相关业务, 请务必注意这里的两个要点:一个是太多的, 另一个是不相关的。其实更关键在于, 这股风的最大误区是忽视了产业发展阶段这个现实, 把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大小企业混为一谈, 来了个本本主义的一锅烩, 结果把专业化变成了形单影只的单打一。
从水泥产业的现阶段来看, 跨界多元化发展进行边际创新, 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不可回避的, 有点像“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那般自然。包括水泥窑协同处理垃圾在内的循环经济模式, 就是水泥产业基于现有资源优势进行的边际创新性的跨界, 立足于强化水泥制造竞争力、全产业链发展的跨界, 着眼于生态环保循环经济模式的跨界, 不仅不会削弱产业核心竞争力, 相反倒能产生巨大的存量资源优化整合的“长板效应”。
带着对企业“能力”理念的偏颇认识, 一门心思扩张扩张再扩张, 用尽吃奶劲规模规模大规模, 终于品尝到水泥产业超速增长结出来的产能过剩的畸形苦果。让玩转鼠标的名冠全球的IT巨子, 居然也关心起黑乎乎的水泥来了, 足见中国水泥产业在全球经济中该有多么的惹眼。比尔·盖茨在个人博客上发出如此感叹:2011年至2013年期间, 中国消耗了66亿吨水泥, 超过美国在整个二十世纪的消耗量。中国水泥产量和消耗量均占全球的60%左右。这“鼠标与水泥”的激烈碰撞意味着什么, 难道不值得三思吗?
面对疯狂扩张留下的累累伤疤, 弥漫在整个产业的兴奋感开始退烧, 人们开始怀疑死守着水泥原材料业一条道跑到黑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见到天亮呀!如今能否抗得过世界经济大衰退 (Great Recession) 、国内经济增速大调整带来的巨大压力?传统专业化理念显然无法给出最理想的答案, 水泥产业不跨界行吗!
被格式化水泥产业发展路径遗留下的水泥产业边界的界桩上, 依稀可见残留的警示戒律———水泥原材料制造是看家本事, 即便在“蓝海”里苦熬挣扎, 也要打不着鱼还得混水。
不可持续的原有水泥产业发展路径, 早显露出了穷途末路的端倪, 表面上看, 业内企业仍然保有相当大的一块资源, 还可以啃食百分之几的行业平均利润, 但市场需求衰减及竞争能力下滑的速度, 也让人们顿生危机感, 几年博弈之后分光了产业内最后的几瓢羹, 那最终又该怎么办呀!是顽固坚持“庄稼不收年年种”的小农思维, 还是利用现有资源勇敢地率先跨界发展?何去何从, 水泥产业正面临一场自我救赎的大抉择。
中国建材工业协会高层人士对产业现状的深刻剖析, 揭示了水泥产业深层弊端及其跨界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不妨摘录如下:首先是:“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以及自身转型升级有一定的局限性;行业的天然特征与技术装备的属性决定了延长产业链、深加工的局限性;新兴产业发展慢、规模小, 高端技术缺乏掌控, 决定了整个行业结构调整步履艰难, 附加值难以体现, 向其他领域跨越渗透受阻;整个行业的各个产业基本都处在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众多企业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的状况, 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低与经济社会进步要求有距离;节能减排任务相当艰巨, 如果不从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调整等方面得到突破, 很难达到万元产值的能耗目标”。其次是:“转型升级行动慢和力度不足的后果相当严重。一是传统产业严重过剩, 把握处理不好必将造成无序竞争下的效益下降。二是传统产业延伸与深加工缺少路径, 新兴产业发展慢, 在传统建材减少的情况下, 新兴产业顶不上, 整个建材工业会因失去新的增长点而萎缩。三是新兴产业发展不起来, 不仅行业结构调整受阻, 而且新兴产业中相当一部分有可能向其他产业和领域渗透的优势随着他人的占有也会丧失, 落入滞后发展的被动局面。四是结构不调整、不优化, 新产品发展慢, 节能减排不能达标, 绿色低碳没有支持, 久而久之必将处于越来越被动的境地”。在这里, 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从哪里来?毫无疑问不会自己找上门来, 更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只有从水泥产业跨界发展中来。水泥产业不跨界行吗!
顺口溜 (3) ———水泥产业跨界, 发现新的“藏宝地”;水泥产业跨界, 勾画企业新脸谱。
曾一度被视为战略“雷区”的跨界, 如今已成为所有产业发展的共同步伐, 因为事实告诉人们, 哪怕只是迈出小小的一步, 可能只是一个不太起眼的创新, 就可能搅动一场行业大洗牌的漩涡, 就能打破原有产业秩序, 就能重塑一个不同以往的产业新疆界与新格局。
水泥产业跨界效应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是找到了新市场领域中N块收益丰厚的“藏宝地”———新利润源、新生存发展空间, 此时此刻有谁还能甘心落伍呀!二是打造一批拉动产业转型升级新型企业——新脸谱、新引擎, 此时此刻有哪个还会无动于衷呀!看来, 跨界企业就是跨行业的打劫者, 这一戏谑说法并不算太离谱。
一个边界模糊的水泥产业经济时代来临了;水泥产业跨界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发现新疆界里新的“藏宝地”。
第一块“藏宝地”———以生态环保为“金矿脉”的城市公共资源领域。
业内外人士无不知道水泥产业成长依赖两个重要条件:从外部而言, 水泥产业依赖国家基本建设及公共项目投资增长而增长, 水涨船高, 呈现出典型的正相关关系;从内部来看, 水泥产业属于生态环保治理的重点行业, 生态环境的约束力及治理成本包袱沉重。正是基于以上的逻辑关系, 水泥产业通过绿色循环经济模式, 跨入以生态环保为“金矿脉”的城市公共资源领域, 必将得到大有作为的发展新空间。
其间的道理当然是尽人皆知的, 未来国家投资总体规模增速放缓并且呈逐年下降趋势, 但是对生态环保的投入规模却日益加大, 且势头不减, 尤其表现在税收、金融及产业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力度, 一年强似一年, 这说明水泥产业发展外部依赖条件的结构发生了变化。而水泥企业的成本构成, 则进入了一个复杂的多重叠加期, 生产制造成本、环保治理成本、人力资源成本、技术研发成本等项刚性支出都在增加, 侵蚀掉一大块利润收益, 这又说明了水泥产业运行的压力有增无减。摆脱上述困扰的理想路径, 就是涉足生态环保为“金矿脉”的城市公共资源领域, 成为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固体废物的生力军, 收获分享城市公共资源蛋糕、可燃废弃物节能、环保效益好一石三鸟的成效。
事实不断证明, 水泥产业与环保产业融合符合市场大势, 跨界发展也契合人们对产业转型升级及其生态环境友好的双重期待。相对于国内的垃圾填埋和垃圾焚烧技术, 已经展示出循环经济模式的特有优势:一是处置过程环保系数更高;二是减少燃煤使用量;三是投资及运行成本也相对较低。国内外普遍的共识是: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泥, 在技术成熟度、处置洁净度、资源利用率、投资经济性、公众接受度等方面更具优势。数据显示, 一些发达国家水泥窑处置垃圾的比例占垃圾总量的30%以上, 而目前, 全国水泥业跨界环保领域协同处置垃圾的水泥窑近20台, 协同处置垃圾仅为1.7%左右, 每年生产熟料约1000万吨, 折合成水泥近1600万吨, 市场潜力巨大。
有研究表明, 假如全国水泥产业界推广循环经济模式, 能够在总产能中拿出3亿吨新型干法熟料产能, 参与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和污泥环保项目, 即等于全国新增加了17%处置能力, 每年处置量可达5000多万吨, 与垃圾填埋相比可节约土地10亿平方米, 与垃圾发电相比节约投资300亿元, 节约标煤650万吨, 减排二氧化碳7850万吨, 减排二氧化硫0.57万吨, 减排氮氧化物23.4万吨, 生态环保效益显著。再假如每年能够达到水泥行业1/4新型干法熟料总产能, 推行这种循环经济模式, 便可以处理全国每年产生60%的垃圾, 大大消解垃圾围城之忧。
第二块“藏宝地”———以基本建设工程及房地产建筑业终端市场为“金矿脉”的城市化红利。从以往的经验及现实状况来看, 投资仍然是保障经济7%增速的重要支撑之一, 尤其在当前经济通缩的背景下, 国家保持相当大的基本建设工程及城市公共项目的投资规模, 是不可或缺的。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发出了强烈信号。这对于水泥产业来说不单单是水泥产品需求市场的利好消息, 也为跨界进入这一领域淘金掘宝创造了大好机会。
尽管对城市化红利众说纷纭, 但比较明确的共识是, 我国城市化进程还没终结, 尚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肯定不是三年五年就能一蹴而就的。有数据表明, 如果以2010年为计算起点, 在以后的30年能维持平均5%的经济增长, 则在2040年中国的人均GDP将达到目前韩国和台湾省的水平, 对应的城市化率也理应达到韩国和台湾现在95%的水平。如按2040年中国人口预测值14.7亿计算, 城市人口将达到14亿, 比2010年整整多出7亿。试想7亿人在城市化过程中, 又将在居住及公共设施等方面产生多大的新需求, 此间蕴藏有多少宝藏?这“金矿脉”品味高低, 肯定不是简单地用“可观”两个字就能描述清楚的!
基于以前的博文中不止一次地论及此问题, 又是水泥产业界人士眼皮底下发生的事情, 实在没有絮絮叨叨地浪费笔墨之必要。
第三块“藏宝地”———以制造产业服务化为“金矿脉”的创新型市场领域。
无论从企业资源还是现实能力, 从现实需要还是长远发展, 从微观市场还是公共社会, 从国际产业经验还是自身发展战略上看, 水泥产业跨界发展, 除了上述两大领域之外, 还有一个更为长远的大方向, 或称现代产业逻辑线条, 那就是水泥产业结构高级化形式———制造产业服务业化。
说起水泥产业向生态环保领域跨界, 向基建及房地产终端市场跨界, 水泥产业界人士并不会感到唐突和不理解, 觉得顺理成章很靠谱。如果让习惯于低端制造业、沉迷于低技术门槛品牌弱化的水泥企业们, 马上结束低层次制造及跑马圈地“内战”, 开始跨向水泥产业结构高级化形式———制造产业服务业化, 重新制定产业秩序和商业规范的大转型, 实现终端产业链的价值增值, 还真不像嘴上说一说那么容易。“制造业就是制造业, 咋还搞服务化呀”, 咱“蝼蛄嗑秫秸———不是那里的虫哇!”
说得明白一点, 水泥制造业服务化就是从以产品为中心向服务端延伸, 全面提升产品及服务附加值, 增强产业自主增长能力, 实现制造与服务一体化。要迎接这个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大转型升级, 水泥产业跨界融合必然担当起重要使命, 尽管目前诸多制约跨出这一步的障碍性因素仍然存在, 但透彻了解水泥制造业服务化的涵义、具体形式及其必要性, 探索“互联网+”如: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及项目服务、产品服务一体化、工业领域大数据的引入应用、商业智能等跨界的新商业模式, 选准突破口立马行动, 是来不得半点迟疑的。
水泥制造业服务化涵盖了水泥业界梦寐以求的发达的大物流。随着定制化、部件化、预制化、终端化的产品模式及服务一体化的发展, 大集团主导的产业集中度的提升, 物流因素在水泥产品及服务市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水泥制造与服务一体化, 没有大物流平台作保障几乎是寸步难行的。现代物流方式逐步补长了水泥产品价值低、质量重导致物流成本高, 运输半径短导致市场辐射半径窄, 极易造成区域性过剩的短腿, 也逐渐改变着水泥产业的原生态, 日益满足高度竞争性商品终端市场客户便利化的需要。大物流助力制造服务一体化, 大物流带动产业大跨界。
以海螺、华润水泥等大型水泥企业为例, 将在具有矿产资源优势的广西生产的水泥, 通过大物流占据市场需求旺盛的广东市场相当大的一块份额。特别是国内水泥企业领头羊海螺集团, 着手规划长江水道大物流网, 部分水泥产品专用港口物流项目交付使用, 旨在以大物流提高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市场掌控力。
一个边界模糊的水泥产业经济时代来临了, 水泥产业跨界的重要标志之二是:新疆界里孕育出新型企业引擎。
跨界, 开拓了水泥产业新疆界, 赢得了新的生存机会和发展空间, 这不过是最直观的、最容易被认同的市场现象, 而更深层的价值则体现在产业主体的组织架构转型上, 即孕育出一代转型后的新型企业, 成为继续推动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有人会认为跨界还不很简单吗?跟着西方发达国家水泥产业走过的路子走就好了, 那有什么难的呢!企业还能啥样子?只要赚钱就成, 人家怎么走咱就怎么跨呗!
事情绝不如此简单。发达国家水泥产业经过长期发展, 已经完成多次跨界大动作了, 如今同样又面临着新全球化条件下的新问题待解, 况且人家国际行业领先者并没有止步呀!实际上, 我们今天的水泥产业跨界, 等于是把别人上百年走的路子压缩成了短短的一段, 头顶上的“天花板”一层又一层, 双脚下的栏架一个又一个, 既有时间上的叠加, 又有生态环保压力上的叠加, 还有技术进步上的叠加, 更有市场竞争上的叠加, 具有决定意义的恐怕还是企业转型升级上的叠加。为此, 跨界就显得不那么简单了, 借鉴发达国家水泥业界的经验, 在与别人竞争不掉队的同时, 还要补上历史上的欠账, 应对新的挑战, 关键看产业主体———企业的活力, 装上大马力新引擎才能拉得动、跑得快呀!
跨界成功与否, 以其孕育出一代新型的水泥企业为标志。这种类型的企业新脸谱是个啥模样呢?要立马给出个精准完整的定义, 为时尚早, 也是比较困难的, 但已经有人形象比喻为“四不像”。这是相对于传统水泥企业而言的, 既不像过去单一的水泥制造企业, 又不同于一般的公共领域的环保企业;既不等同于常规的大型建筑商, 也不同于金融资本运营商, 更不能与一般的物流企业划等号。简言之, 就是一个现代水泥产业框架下多元化跨界的新类型企业。
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金隅集团, 算不上新型企业脸谱的标准版, 当然也不可能有什么跨界企业的标准版, 这主要由于跨界方向的选择各不相同。身为大型水泥企业的金隅集团, 从一个单一生产传统建材产品的生产型企业, 领跑行业之先跨界发展了水泥及预拌混凝土、新型建筑材料、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与投资经营四大板块, 蜕变为一个主业与境内外上市的大型综合性现代化产业集团, 拥有资产近千亿元, 实现了“产业转型、结构转优、形象转变”。乍一眼看上去, 我们无法再用传统的观点来界定眼前的金隅到底是一家从事什么项目的企业, 甚至会被顽固坚守本位思维的人们视为异类。这可能就是未来跨界水泥企业的新脸谱吧!
跨界思维是产业跨界的先导, 它以一种新锐的思维特质, 给予了水泥产业大眼光、多角度、国际化和新视野, 去重新解析和应对市场、客户、业态和世界的巨变, 进而提出产业交叉、融合、跨越的创新方案;更为可贵的当属充满希望的跨界行动, 则展示了水泥产业创新者应变求变的胆识和决心, 做好当下, 赢得未来!
走进水泥产业跨界转型的新时代, 让我们对水泥产业寄予了无限的期待, 那黑灰色的水泥企业在跨界中, 会变得一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传统产业的老树虬枝上, 绽放的花儿会散发出别样的芬芳;曾一度被暮气笼罩的、颜值很低的水泥产业里, 洒满灿烂的朝晖——
环保产业的新时代 篇2
新时代健康产业——生态产业链
一、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
在中国森林资源中,松科植物占总量的60%,竹类资源也十分丰富,素有“竹子王国”之称。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对松花粉和竹叶的采集,调动了当地农民保护和持续开发林业的积极性,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形成了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二、提高农民收入
山区是我国森林资源的主要分布区,松花粉与竹叶的开发对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有着重要作用,因为该项目低投入、高产出、覆盖面广、见效快。
作为松花粉、竹叶的采集者不用投入一分钱或花很少的钱就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平均每人每年一个松花粉采集期可以获得千元左右的纯收入,这对贫困地区的农民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为此,原农业部副部长杜子端欣然为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题词:“国珍松花粉产业化促进林业、带动农业农民增收,功在当前利在千秋。”
三、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原料地设采收基地,对松花粉、竹叶进行初加工,保证了产品原料的质量,同时也推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有效利用优质资源
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松花粉、淡竹叶深加工企业,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多年来,公司利用强大的科技力量,生产出几十种产品,使松花粉和淡竹叶这种很容易被忽视和浪费掉的可再生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五、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全国各地设立国珍专营店和网点,并对其集中管理,这不仅使许多下岗人员重新拥有工作,走上致富之路,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而且为人民群众送去
了健康,改善了消费者的身体状况,社会效益非常显著。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女士为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题词:“国珍松花粉 上帝赐给人类的保健珍品”。
六、增加国家税收,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融合时代的产业创新 篇3
智能设备进入了“一对多”时代。消费者既可以选择超极本这样的全功能设备,享受极致的计算力和移动性的融合体验,也可多种设备替换使用,在不同的时间、场景、屏幕上做不同的事儿。
过去半个世纪,计算力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从文字处理到科学计算、从电子商务到无处不在的数字生活。归根结底计算力就是生产力,计算力是个性化互联时代体验的根基。正如智能手机之所以“智能”,重点在于越来越丰富的应用,而应用的体验效果在于背后的计算处理能力。早期的4004微处理器集成了2250个晶体管;奔腾时代,PC芯片的集成度达到了310万个晶体管,而今,第3代酷睿i7处理器方寸空间更是集成了15亿个晶体管,比中国人口数还多。过去20年,在个人计算领域,同样的价格所获得的计算性能提升了500倍。
智能终端上的体验创新有多个维度。这几年丰富的应用推陈出新,带来精彩的体验:触控以潮水之势,正成为从高端到低端各种终端设备的标准配置和主流操控方式;超长的电池续航时间、无线充电等技术的发展将带来更好的便携性;人机交互方式也将出现更大的突破,如手势交互、面部和语音识别等,将随着感知计算的发展而得到实现。这些体验在各种智能终端设备上,要实现跨平台互联互通和一致性的体验效果。
如果说计算力是生产力,那么芯片则是发动机,芯片制造尤为关键。英特尔是目前惟一一个能把云计算最核心的高性能芯片做到方寸之间,同时也能为智能手机这样的小尺寸设备提供系统芯片的半导体公司。面对这样的跨度,继续提升芯片性能,将面临物理极限、功耗等挑战,整个芯片的架构设计和制造工艺都需要不断突破。
消费者对终端设备的需求是无限的。短短一年多,超极本激发了移动互联设备的形态创新,滑盖式、翻转式、折叠式,甚至可插拔的屏幕涌现出来。2013年,终端设备厂商将围绕触控技术做更多的自主创新,创造更多样化的终端设备,来满足企业和个人用户个性化的选择。
环保产业的新时代 篇4
关键词:创意产业,案例,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创意产业”概念的提出与实践, 兴起于20世纪末的英国。1997年, 布莱尔政府立志改变英国老工业帝国陈旧落后的形象, 提出“新英国”的构想。作为“新英国”计划的一部分, 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等领域被赋予崇高的地位。为了有效地推进文化、个人原创力在经济中的贡献, 布莱尔着手成立了“创意产业专责小组 (Creative lndustryTaskForce) ”, 并亲自担任主席。英国“创意产业专责小组”先后于1998年和2001年分别两次发表研究报告, 分析英国创意产业的现状并提出发展战略。这两份报告成功并快速地使创意产业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 也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可以说, “创意产业”早已存在, 是布莱尔政府对这个名词进行了重新整合并积极实践, 从而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英国“创意产业专责小组”对创意产业的定义是:“源于个人创造力与技能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具有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
对于创意产业与创意经济, 我们可以通过几个国内的典型案例来进一步认识。
一、“雾里青”随“哥德堡号”香飘海外
2007年9月10日, 瑞典东印度公司“哥德堡号”方面的商务人员与安徽天方茶业 (集团) 有限公司签订了一份协议, 双方正式成为全球合作伙伴。协议规定, 瑞方委托天方茶业集团为中国茶 (除普洱茶外) 唯一的合作伙伴;天方茶业集团还拥有展示其茶叶为“皇帝茶 (贡茶) ”的唯一权利;中国茶业企业的茶叶包装和各种不同的宣传材料上, 只有天方茶业集团才有权印刷“哥德堡号”标志、“哥德堡号”图像以及其形象大使麦士·拉尔森的图像。从此, 天方茶业集团的极品名茶“雾里青”将搭乘“哥德堡号”走向全球。
早在2006年6月, “哥德堡号”仿古商船商务经理简恩·瑞德克与天方茶业集团董事长郑孝和商定, 将石台县古徽道旁的一幢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古民居, 整体搬迁至瑞典。此举在全中国引起轩然大波。2006年9月3日, 天方茶业集团历经数年才恢复的历史名茶“雾里青”, 在上海登上“哥德堡号”仿古商船, 并于10月随“哥德堡号”仿古商船踏上环球旅行。2007年6月9日, “雾里青”随“哥德堡号”来到瑞典。这是“雾里青”茶时隔260多年再次登陆瑞典。
“雾里青”茶产于安徽石台县仙寓山一带, 远在宋代称为“嫩蕊”。明末清初, “雾里青”开始出口到欧洲。远洋商船“哥德堡号”于1738年在瑞典哥德堡建成下水。“哥德堡号”是当时瑞典最豪华、造价最高的商船, 被称为瑞典造船史上的杰作, 曾多次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往返于欧亚大陆。“哥德堡号”一次航行赚取的利润相当于当时瑞典全国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当年的“雾里青”沿着古徽道辗转江西、广东内河流域到达广州, 最后登上“哥德堡号”商船, 连同珍珠、香料、丝绸一起运往瑞典, 成为欧洲贵族享用的珍品。7年以后, 也就是1745年, 满载着货物的“哥德堡号”在返航途中不幸触礁, 沉入海底。与这艘豪华商船一同沉入大海的, 除了满船奇珍异宝之外, 还有好几大箱贵重的茶叶———“雾里青”, 从此这种茶中极品渐渐失传。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打捞哥德堡号成为当时世人关注的大事件, 而就在打捞上来的“哥德堡号”船上, 发现了封存完好的“雾里青”茶叶, 竟然还能饮用。一直致力于恢复“雾里青”名茶的郑孝和, 敏锐地捕捉到“哥德堡号”事件中的商机。他得知“哥德堡号”仿古商船商务经理简恩·瑞德克对安徽民居极感兴趣, 就萌发了一个念头:将石台县古徽道旁的一幢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古民居, 整体搬迁至瑞典, 并在其中开设“天方茶艺馆”。这一设想得到简恩·瑞德克的积极响应, 由此便有了天方茶叶集团与哥德堡号的深层次合作。
点评: (1) 创意需要想象力。但是好的创意要成为经济活动并带来效益, 还必须找到一个可操作性的切入点。雾里青茶是产于安徽池州的一种上等好茶, 如何为这种茶打开销路?郑孝和巧妙地抓住了一个契合点:让它搭乘“哥德堡号”远航。但怎么才能让“哥德堡号”对雾里青感兴趣?郑孝和找到一个切入点——“哥德堡号”商船商务经理简恩·瑞德克对安徽民居情有独衷。于是郑孝和就用安徽古民居, 把雾里青与哥德堡号有效关联起来。 (2) 好的创意, 就是花最少的钱, 把现有资源盘活, 并使之成倍地增值。可以说, 即使是皇帝女儿, 如果没有很好地创意, 恐怕也会锁在深闺人未识, 或者嫁不到好人家。
二、“798”———旧厂房的新生命
2003年美国《新闻周刊》“首都风格”评选中, 中国北京位居前12个城市之一, 首当其冲的理由就是“798”的空间重塑了北京的新风格。《纽约时报》将“798”和10年前曼哈顿的苏荷区 (SOHO) 相提并论。欧盟文教委员维维亚娜·雷丁在参观完“798”的10家艺术家工作室后说:“这些厂房本身就承载着历史, 艺术家的创意和工作赋予了它更多的内涵。在北京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同时, 我很高兴地看到这个城市也在非常努力地探索怎样保持自己的特色。”
这个聚集了大量艺术家, 现在被称为“798艺术区”的地方, 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由前苏联援建、原民主德国负责设计施工的包豪斯建筑风格的轻工业厂房。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许多关键元件、重要零部件就生产于此, 因此这里也被称为“新中国电子工业的摇篮”。上世纪90年代以后, 由于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环境, 产品不能适销对路, 这里的工人大批下岗, 各厂均出租部分闲置厂房以渡难关。这时候, 一些做雕塑的人看到这里的大空间和低廉租金, 纷纷到这里租房, 作为工作室进行创作。渐渐地来这里的艺术家越来越多, 形成一个小圈子。而"798"真正引起外界关注, 则缘于2003年这里发起的一个大型活动———“再造798”。活动当天, 各家艺术机构都在自己的空间内办展览, 来了观众两三千人, 规模空前。从此, “798"声名鹊起。引起国际艺术品市场的关注。
目前, 在“798”艺术区中入驻的艺术家, 有的曾就读于国内知名艺术院校, 有的曾在海外留学多年, 还有德、法、英、日、意、新等国外艺术家。例如知名作家、作曲家刘索拉, 著名的北京“胡同游”策划人、摄影家徐勇;被称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端《星星美展》的发起者之一黄锐;著名传媒人洪晃等。他们中很多人都是各自领域中的活跃人物, 有着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这里已经成为让中外艺术界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窗口, 成为一个交流互动的艺术平台。“798"汇集了众多当代艺术门类, 绘画、雕塑、环境设计、摄影、精品家居设计、时装等, 此外还有众多的画廊、展示空间、咖啡馆、酒吧、餐厅。而这样自由开放的多样化格局正是一个艺术区生命力的体现。如今, “798”艺术区已被北京市政府列为6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之一。
“798”的兴起还带动了当地及周边地价的上涨, 这里的租金从原来的每平方米每天0.6元一路涨到了2元。类似的现象还有北京宋庄画家村。由此引起的土地纠纷则是另一个话题。
点评: (1) “798”如今已经成为一个艺术生产的基地和产业群。但798的举起, 肇始于一批艺术家为了能廉价租到合适的工作室, 当时并没有一个智者事先设计这个旧厂房的光辉未来。当个体行为变成群体行为, 集团效应便出现了。艺术家多了, 形成艺术圈;有了艺术圈, 就产生了表现的欲望, 于是开始搞展览;展览吸引了社会的关注, 带来艺术的产业化, 也吸引来更多的艺术家, 于是开始了这样的循环链。 (2) 798告诉我们:创意靠的是个体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但创意产业的形成, 靠个体是很难完成的, 必须有群体间的相互补充, 有机结合, 形成集团效应。
三、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古城的新视觉
平遥古城, 如果仅仅是一座古城, 即便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它也就是个供人游览的旅游景点。2001年, 一些摄影爱好者利用这里的特殊环境和旅客资源搞起了影展。后来影展的规模逐渐扩大, 及至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摄影大展。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城搭建了一个国际性的视觉平台, 国际摄影界的盛会又使得这座古城焕发了青春。到2007年,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注册嘉宾5000余人, 参展的中外摄影师达1113人, 来自世界47个国家和地区的370名摄影师携作品参展, 15家国外大型图片摄影机构和8家国外摄影家协会参展。大展共设立了8个重点展区, 布展图片1.3万余幅, 观展人数达34万。150家海内外媒体的400余名记者集中报道了大展盛况。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在由亚洲会展节事财富论坛和新华网主办的第二届中国节庆产业年会上, 继入选“2005年度中国节庆50强”之后, 再次入选“2006年度中国十大最具潜力节庆”。这表明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已经成为国内乃至世界知名的节庆活动。2007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期间举行的招商引资会成果显著, 最新签订的13个项目, 引资达到了7.3亿元。同时, 当地政府还自觉地延伸文化产业链条, 挖掘古城的文化潜力, 大力发展相关的文化产业产品如剪纸、布鞋等特色工艺品。
点评: (1) 个体创新、团队协作、企业主体、政府推进———这是由创意上升为产业的成功模式。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如果政府能自觉地运用这种模式, 使之成为:政府引导、政策支持、个体创新、团队协作、政府推进, 那样, 就会由一个案例的成功, 变成一个区域的优势产业。 (2) 好的创意, 一定是巧妙地利用本土资源。好的创意就是把大量低廉的甚至是免费的资源盘活, 使之增值、放大, 也就是“四两拨千金”的作用。 (3) 创意的生命在于创新。成功的创意案例可以借鉴, 但不可以简单地复制, 必须汲取其中的精髓, 找到恰当的结合点。
四、结语
自从1997年英国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 到1998年, 全球有关文化创意产品方面的国际贸易额已经占当年全球总商品贸易量的7.16%, 从1980年的953.4亿美元一跃到1998年的3879.27亿美元。英国学者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曾指出, 现在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 并以5%的速度递增。而美国则达14%, 英国为12%。日前, 创意产业约占全球GDP的7%。创意产业的增长速度, 总体上超过世界经济的发展速度。除了美英外, 澳大利亚、韩国、丹麦、荷兰和新加坡政府都是十分重视创意产业的发展, 从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日本人喊出了“独创力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口号;韩国人贴出了“资源有限, 创意无限”的标语;美国人写出了“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 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的格言。新加坡早在1998年就将文化创意产业定为21世纪的战略产业, 称要树立“新亚洲创意中心”的声誉, 要成为“一个文艺复兴城市”、“一个全球的文化和设计业的中心”、“一个全球的媒体中心”。可以说, 创意时代已经来临。谁占领了创意的制高点谁就有了优势, 就有了超常规发展的可能。
山西虽然有“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这样的成功案例, 但山西的创意产业还十分落后。这主要是长期以来单一的资源型产业结构造成的。目前的主要问题是, 政府在这方面的自觉性不够, 没有有力的政策推动;企业的创新意识不够;相关的硬件环境太差。“资源有限, 创意无限”———韩国人提出的这个口号, 也应该看作是对山西的警示。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弗罗里达, 创意经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中国创意经济报告.新经济导刊, 2006 (10)
华润新时代拓展庞大产业链 篇5
2014-04-24
核心提示:在这个万亿的资本帝国迈向100年的路途上,我们试图剖析整个华润的“前世今生”,也许只能窥见冰山一角,但希望这能够成为一个企业成长、资本运作、央企转型的珍贵样本。
前董事长宋林落马、招商局集团董事长傅育宁接管、整合多间药企的计划可能由集团整体上市取代。多日来,接二连三的“新闻”将华润推到了风口浪尖。翻阅华润近80年历史,这家拥有红色背景的庞大央企似乎从来没有如此“高调”地曝光在公众视野。作为一个多元控股集团,在这个万亿的资本帝国迈向100年的路途上,我们试图剖析整个华润的“前世今生”,也许只能窥见冰山一角,但希望这能够成为一个企业成长、资本运作、央企转型的珍贵样本。
红色渊源:76年的老央企
与大多数央企不同,华润集团的总部不在北京,甚至不在内地,而是在香港。在香港湾仔港湾道26号的华润大厦,背靠着大鹏展翅形状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并不起眼。
这家在港业务不足5%的央企,坚持将总部留在香港,这一点,人们并不奇怪。它的前身“联和行”于1938年在香港成立,旨在接受和保管各界抗日捐款和物资,为抗日根据地采购军需物资及药品。这奠定了华润未来76年显赫的红色身份。
华润改为现在的名字是在1948年。“华”代表中国,“润”取自毛泽东的字“润之”。钱之光任首任董事长。
当时,与联合行一并在香港创立,同样具备红色使命的还有广大华行、五丰行等。联合行吸收了所有其他由共产党在港创办的商号,改组为“华润公司”,成为今日华润集团的雏形。
解放战争时期,华润依旧扮演着重要角色。1948-1949年期间,华润分四批将350多位着名民主人士和700多位文化名人、爱国华侨安全送至解放区,他们随后北上,参加首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华润迎来自己第一次重要转型,在1952年被指定为中国各进出口公司在香港的总代理,划归中央贸易部管理。时值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承认新政权,中国的贸易伙伴局限于苏联和几个新民主主义国家,正是通过香港这扇大门,中国才打开了通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通道。
/ 6 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华润一直是中国进出口贸易公司在港澳及东南亚的总代理,保证香港市场供应,协助内地制订对港及海外出口计划、扩大出口,衔接货源并建立销售网络,与世界各国加强贸易联系,进口内地所需商品,赚取外汇。
改革开放之后,华润逐渐丧失“总代理”特殊地位,迎来自己的第二次重要转型,开始尝试实业投资,涉足零售、房地产、电力、基础设施等领域,代理贸易也转向自营贸易。上世纪80年代后期,华润开始接触资本市场。1992年,华润集团注资上市公司永达利,更名华润创业,成为华润系第一家上市公司,开创了中资企业进军资本市场的先河。2000年,华润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
在资本市场上的长袖善舞,让华润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也让华润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企业,光是战略板块就包括消费品、电力、地产、水泥、燃气、医药以及金融。
目前,华润96%的资产已经上市,集团整体上市正在提上议事日程。商业帝国:拓展庞大产业链
去年以来华润系接连的资本动作,已经将华润逐步拉进公众视野。宋林2013年3月在深圳的一个金融论坛上不无自豪地说道,“到去年底华润的营业额已经突破了4100亿(港元),我们总资产规模已经达到了9100亿(港元),我们去年的利润差不多要超过400亿(港元)”。由最早的两根金条起家,到如今已在香港和内地分别拥有5家上市公司的商业巨头,这家发展逾75年的大央企,如今已成为一个超过万亿(港元)的多元化控股集团。去年,华润集团位列世界500强第187位。现在的华润主营七大战略业务单元,共有19家一级利润中心,实体企业2300多家,在职员工40万人。根据华润最新的财报显示,去年集团营业额为5002亿港元,利润为563亿港元,总资产11337亿港元。
据了解,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82年,华润一直都以私人名义在香港注册,通过内部协议,由私人代国家持股,虽已与五丰行、德信行等多家企业重组,但它们之前只是行政上下级关系,并无股权联系。1983年,华润改制为华润(集团)有限公司,与下属企业之间形成股权关系,注册资本由原来的500万港元扩大到2亿港元,并迁至香港湾仔港湾道26号,即目前的集团总部。改制后,华润创业作为其第一家上市企业在港上市,华润开始由国营公司向国有控股、股份多元化的方向转型。目前,华润已在香港和内地分别有5家上市公司。其中,旗下“蓝筹三杰”华润创业、华润电力、华润置地位列香港的恒生指数成份股。华润燃气、华润水泥位列香港的恒生综合指数成份股和香港的恒生中资企业指数成份股。
根据华润置地公布的去年年报显示,华润置地成为集团重要的盈利板块,该板块去年销售额达713.9亿港元,净利润为147亿港元,分别增长60.9%和39.1%。华润兼顾发展商业与住宅物业,目前是万科第一大股东。华润电力营业额为695.8亿港元,净利为110.2亿港元。统计数据显示,华润旗下零售连锁企业华润万家有限公司已成为中国最具规模的零售连锁企业集团之一。其中,超市业务已连续多年位居中国连锁
/ 6 超市第一位。旗下啤酒业务——雪花啤酒自2005年起销售位居全国第一。华润五丰有限公司则将肉食、水产业务、综合食品等业务覆盖香港、内地及海外市场。
此外,华润还在诸多不为人知的领域深耕。2010年,华润煤业控股有限公司在港注册成立,主要从事煤矿投资、建设与运营,成为华润集团的一级利润中心。华润医药同为华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整体规模已达中国医药行业次席。据了解,华润医药旗下销售额过亿港元产品超过20个,其中有2个突破10亿港元,即999感冒灵、东阿阿胶。日前,华润医药系A股子公司华润三
九、华润双鹤双双停牌,引发市场对华润医药资产整合、打包上市的猜想。
宋林时期的华润:迈入万亿俱乐部
从实习生到掌门人,宋林之于华润来说亦福亦祸。如果没有被举报和调查,恐怕没人注意华润在宋林的带领下经历了黄金十年,在这期间,靠大举并购,集团资产规模从千亿升至万亿。但不久前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宋林在华润30年的工作画下了不完美的句点,而受此影响,华润突然面临“非常严峻的时刻”。
据公开资料介绍,现年51岁的宋林是山东乳山人,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获固体力学学士学位。1983年,当时属于中央贸易部(现为商务部)的华润公司,改组成立华润(集团)有限公司。两年后,宋林以实习生身份进入华润集团。在这近30年间,宋林先后供职于华润集团资产管理、石油化工、电力和半导体等部门。从一个扛着测量仪测油库的实习生开始,干到了董事长。
由于现在属于非常时期,北京商报记者联系的多位华润集团内部以及相关单位人士均不愿对宋林其人其事多谈,但从过往的消息中还是能够看出宋林务实、铁腕的管理风格。2001年,被认为是宋林人生转折的一年。当时华润集团旗下的华润创业股价持续低迷,市场批判不断,当年11月,宋林被任命为华润创业副主席兼董事总经理,作为时任华润集团总经理宁高宁的助手谋划华润创业的新发展模式。此后,他在华润系香港5家上市公司中执掌过4家的帅印,并于2004年接替宁高宁担任华润集团总经理。2008年5月起,担任华润集团董事长。如此快速的被提拔,让外界一度对宋林的能力颇为认可。
而被媒体广泛引用的另一事件更能体现宋林的性格。2005年,已是华润集团总经理的宋林在接受采访时,回想了早年为开拓业务,驾车在新界左兜右转的情景。宋林称,当时驾车在元朗和上水奔波,与原居民讨价还价,还要应付黑社会。香港黑社会很凶悍,有一次谈判中双方以互扔瓶子告终。
当华润集团正式进入宋林时代后,公司的发展也开始带有了宋林的性格。最近的十年里,宋林大举阔步并购。据不完全统计,从2004年至今,华润在能源、医药、金融、零售、啤酒等行业进行了数十起大手笔收购。
/ 6 从2008年,宋林还给华润集团设定了七个战略业务单元,包括地产、电力、消费品、医药、水泥、燃气和金融,而这七个战略单元都是依据微笑曲线挑选出,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行业。十年间,华润倚仗吞并,总资产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3年末,华润总资产11337亿港元,实现营业额5002亿港元,比2004年的1012亿元增长了10倍。
但此次,宋林遭举报也源于并购。去年7月和今年4月,《经济参考报》记者王文志两次举报称,宋林在华润电力斥资百亿收购山西金业集团所属资产包的过程中,存在渎职,致使数十亿元的国有资产流失。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大举并购是华润集团快速做大的捷径,也让宋林一度风光无限,但最终却成为宋林跌倒的绊脚石。
耐人寻味的是,宋林喜欢以文字的形式展现自己的管理理念,他在华润集团的官网开有董事长专栏。据媒体报道,该专栏是宋林个人亲自操刀。3月27日的《改革再出发》一文中,宋林称,“过去评价经理人,更多的是倚重业务层面的要求,今后要特别强调对德的考核。因为支撑领导力和影响力的不仅仅是你的业务能力,更重要的是你的德,是你的人性、人品、人德,否则你无法统率千军万马”。现在,这一专栏已被撤掉,也意味着宋林时代的终结,而原因也许他自己已经言明。
新帅傅育宁:华润的新时代
“他是一位学者,同时是一位商人。”媒体报道笔下的傅育宁一直保持着文质彬彬的形象。
这位上个世纪50年代出生的华润集团新任董事长,学习到工作的经历格外丰富,1975年4月在河北省栾城插队当知青。1982年10月,毕业于大连工学院,获硕士学位;1986年10月,在英国布鲁诺尔大学获海洋工程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从事研究工作。
在英国获得工程学博士学位之后,傅育宁于1988年返回中国,进入了一家石油服务公司工作,而招商局集团正是这家石油服务公司最大的投资者。十年后,他被调到母公司招商局集团工作,当时该集团正试图重组债务。“当时我的职责就是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我一开始是担任负责金融业务及集团财务的副总裁。”傅育宁曾表示。
据知情人士介绍,傅育宁对资本市场更了解,对集团的多元化发展颇有心得,在改革面前拥有着较为“果敢”的一面。1998年12月,他在招商局集团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处于最困难的时期担任集团常务董事、副总裁,与集团主要领导一起带领招商局走出了危机。
2000年4月,傅育宁担任招商局集团总裁。2001年起,傅育宁与集团领导班子一起确定了集团新的发展战略,立志再创招商局历史上的第三次辉煌。在傅育宁带领下,统一了对招商局集团进行重组的意见,之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 6 2001-2003年,傅育宁与集团领导班子一起带领公司用三年时间重整了一个招商局,集团财务状况根本好转,基本解决了招商局的历史遗留问题。2004-2006年,又用三年时间再造了一个招商局,集团主要财务、经营指标翻了一番,综合实力大大增强。从2007年起,招商局提出了“新的再造工程”的发展战略,即把招商局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和谐企业。
2010年,傅育宁接任招商局集团董事长时,该集团的财务状况已非常强健。截至2013年底,招商局集团拥有总资产4533.5亿元,管理总资产4.42万亿元,集团净资产2100.35亿元。同年,实现营业收入723.58亿元,利润总额268.66亿元,净利润222.52亿元。
业界猜测,傅育宁掌管华润后,这个曾经疯狂扩张的“并购之王”可能会有所收敛,转而更关注到公司内部的管理与改革。
华润下一站:收住狂奔的脚步
有人说,在“多元化”已从馅饼变为陷阱、专业化公司成为潮流的当下,华润通过疯狂并购扩张,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是否还行得通值得深思。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专家分析:“多元化发展让不少企业折戟沉沙,但究其原因还是资金不够雄厚,这样很容易出现一个业务板块有问题进而拖累全局的状况。但背靠国家的央企华润在资金方面绝对底气十足,这也是其一直能够多元化发展的基础。但另一方面,不断吞噬其他企业的华润也面临一些后遗症,其中就包括高管在极速扩张过程中容易自我膨胀和失控。”
此外,并购后的业务整合也成为华润集团的一大考验。以医药为例,自2000年以来,华润通过整合东阿阿胶、华源集团、三九集团等一批医药巨头快速成长,并提出“打造央企医药平台”的口号。然而,业内普遍认为,华润并购策略还停留在战术层面,而未上升到战略高度,其初衷在于做大体量,以致整合后并未塑造出核心竞争力,如同小舢板拼凑出的航空母舰,大而不强。
另外,华润迅速做大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借资本优势大肆购并,打破行业自然整合的节奏,快速成为行业垄断者。一般而言,华润选择的行业市场集中度较低,没有行业领导者,没有市场标准和产业方向的代表。但收购容易,可随后的整合就不是仅靠雄厚的资金能够解决的,华润在不少并购案中,就被指在企业重振、文化磨合等方面遭遇不小挑战。
值得关注的是,华润新帅傅育宁一直被称“非常了解市场”。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不止一次地提及市场的作用。“作为一个企业来讲更多的是考虑市场需要,我们推出的产品只要市场有真实的需求,我们就会推出这些产品。”傅育宁于2006年向媒体表示。
/ 6 “我们在过去30年里已经证明,国有企业可以走市场道路,可以在商业市场上通过服务于市场同时为股东实现回报来进行有效的竞争。这已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发展模式。”傅育宁去年在接受采访时称。
相比之下,通过金融杠杆和收购兼并壮大资产的华润集团,显得就有点沉闷。“华润集团给人的整体感觉比较封闭,更像政府的一个分支,开放性较差。”一位张姓能源行业分析师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而这种封闭式的公司,滋生问题的可能性较大。
招商局集团和华润集团都有着“多元化”的共同基础,傅育宁突降华润,引发较多外界猜想,较集中的观点认为,短期内还是为稳定军心。腾祺基金管理投资管理董事沈庆洪表示,华润集团旗下的业务分布清楚,发展模式和运营方面一段时期内未必会出现很大的改变。目前市场关注的是集团内部有没有其他涉贪人员及有没有其他类似的作价过高的收购项目;另外,整个调查和过渡期会有多长也是未知数。综合来看,傅育宁成为华润集团董事长的最大作用是稳定该集团内部的军心。
从长远角度讲,上述张姓分析师认为,虽然华润集团曾称正在实施“十二五”发展战略,将在充分发挥多元化企业优势的基础上打造一批营业额过千亿、经营利润过百亿的战略业务单元,但傅育宁时代的华润集团,可能会从之前的疯狂扩张转至较为理性的重内部发展阶段。“傅育宁较熟悉资本市场运作,还有长期从事实业的经验和扎实的工科背景,曾成功整合招商局集团的大量资源。他或许将这种理想延续到华润集团,使其在内部的管理与改革更加深入。而傅育宁在招商局集团时大刀阔斧的改革观念移至华润集团,后者可能也会慢慢活泼起来。”然而,华润系用了30年进行扩张,接下来其要想收住狂奔的脚步并不那么容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首席财务官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遥感产业的黄金时代 篇6
电影《黑鹰坠落》中,美国军方的遥感卫星能够实时监控索马里街道上的战况,士兵的走动、黑鹰直升机的坠落都一目了然。
我们不知道美军是否真的具备了这种遥感监测技术,但武汉大学的两位学者却知道叙利亚已深陷内战危机。这两位学者利用遥感技术发现叙利亚在2011年爆发内战后灯光剧烈变少,灯光减少最多的地方恰恰是内战最激烈的地方。
现代遥感技术早已不只应用于军事。美国的遥感卫星市场化程度很高,华尔街的基金经理们甚至已经在用遥感卫星监视沃尔玛等大型百货超市和连锁餐厅外停车场的车流变化,从而比其他人更早知道有用的商业信息。
以前远在天边遥不可及的高精尖遥感卫星开始接地气,遥感卫星从军事应用转向民用和商用。遥感产业也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
大有可为的遥感技术
在广东中科遥感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东中科遥感)的一条走廊内,两边挂满了遥感技术和应用的宣传资料,运营部经理徐星指着宣传资料向本刊记者介绍说:“农业监测、地质灾害监测、水质监测、国土监测等,都是遥感技术的典型应用。”
身为湖北人,徐星以武汉东湖为例向记者解释了遥感在水质监测方面的应用。水华是淡水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对水质有极大危害。如果东湖发生水华,只要用遥感卫星对着东湖采集影像,然后用专业软件分析东湖影像数据的多光谱(一般包括可见光波段、近红外波段)特征,即可计算出东湖水华面积、富营养化程度,并以此为依据,给相关管理部门采取措施提供参考。
遥感技术的民用最早是在美国农场主中实现的。美国的农场主一般经营着几千亩土地,如果发生虫灾,只靠人力走访统计受灾面积会花费大量时间,也许等到统计数据出来,虫子已经把农作物吃得差不多了。而在遥感卫星的帮助下,利用计算机及专业软件分析农场影像数据、计算受灾面积,然后喷洒农药,一气呵成,不仅精准,而且高效。
以前,估算农作物产量和了解长势都是采取实地观测的方法,依靠自下而上的统计报表完成的。现在遥感技术为农业估产提供了很好的数据源,农业资源调查变得简单多了。武汉珈和科技有限公司就在做这样的事。冷伟从武汉大学遥感专业毕业后创办了珈和科技,公司目前主要为用户提供农业遥感数据服务,能在全球范围内监测大豆、小麦、棕榈等农作物的长势并进行产量预估。
由遥感卫星拍摄下的一幅幅照片,对普通人来说很难读懂,也没有什么意义。遥感服务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对遥感影像进行解译,转化为普通人读得懂、感兴趣的信息,比如农作物种植面积、产量预估等数据。
许多遥感服务,比如地质灾害监测、国土监测等,都属于公共服务,所以遥感市场上90%的消费主要来自于政府部门。“我们大部分的收入来自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纯市场化的订单只占收入的很小一部分。”冷伟向记者坦言。
“美食城”与“遥感大餐”
这并不是说,遥感服务与普通大众没有关系。
其实遥感就在我们身边,在手机地图导航中就有遥感卫星图。种粮大户获取农业遥感服务,可以更为高效地种田;司机获取所在区域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就能获知路面及交通设施的具体情况。
阻碍个人享受遥感服务的壁垒是价格因素。普通用户要想进一步获取地球表面的高清影像,得向专业公司购买,而购买费用往往高得令人咋舌。本刊记者在中国遥感数据网上查询获知,低分辨率的遥感卫星图每景的价格就达到了上千元,而1米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图每景的价格更是高达数万元。
如果不能降低遥感服务成本,遥感产业化也就成了空谈。广东中科遥感提出了一种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的思路:整合各类遥感资源,打造一站式遥感服务平台,建设线上遥感产业生态圈。
2014年9月20日,广东中科遥感和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联合打造的遥感集市正式上线。“遥感集市类似于遥感信息服务领域的阿里巴巴,是遥感行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徐星说。
遥感集市将数据提供商、软件开发商和服务提供商都拉到了平台上,避免了各自为战的局面。对用户来说,需要的是适合自己的遥感信息产品,而一项遥感信息产品的诞生离不开数据提供商、软件开发商和服务提供商的协同合作。
如果把用户所需的遥感信息产品比作一道菜肴,那么数据提供商提供的原始遥感卫星影像就是食材,软件开发商提供的专业软件就是调味料,服务提供商就好似大厨依用户个人偏好提供烹饪好了的遥感信息产品。遥感集市就好似美食城,在这里,大厨们用各式各样的食材、调味品烹饪出一道道遥感大餐。目前,遥感集市上有农业、林业、国土、水利、环境等遥感信息产品。随着“美食城”人气飙升,用户增多,“遥感大餐”价格自然会下降。
数据提供商等之所以愿意来遥感集市,就是因为看到了这个平台对他们有利。“我们与合作伙伴之间并不存在商业竞争关系。专心做好平台的建设及运营管理,全方位支持合作伙伴提升业务能力和经营水平。不与合作伙伴发生业务上的重合与冲突,是我们运营平台的基本原则。”广东中科遥感总经理范海生对本刊记者说。
让遥感更亲民
范海生现场演示了遥感集市的操作,令记者感兴趣的是其中的“云工作台”。云工作台上提供遥感数据存储和下载,还为用户提供遥感相关的商业软件和开源软件。由于遥感数据会达到惊人的PB级(1PB=1024T,1T=1024G),有时候一张遥感卫星图数据量就达到十几G,所以处理和存储如此海量的数据,就不得不寻求云计算的帮助了。
范海生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遥感分中心副主任,遥感集市就得益于该中心的云存储和计算能力。“若要察看和使用遥感数据,只要在云工作台上进行即可。”范海生说。
nlc202309021307
遥感集市不仅降低了用户获取遥感数据的门槛,还降低了创业门槛。遥感集市上有一个类似于APP Store的应用商店,任何人都可在遥感集市上发布第三方遥感应用软件和信息产品,任何人也都可在遥感集市上购买这些软件和信息产品。对遥感行业创业者来说,启动资源主要是遥感数据源和专业软件工具,而这些资源在遥感集市上都可提供。“这就形成了一个线上创业生态圈,对促进遥感产业化发展帮助很大。”范海生说。
比如,一个果农承包了几百亩土地种果树,想用遥感技术查看山头的采光、植被覆盖和水源分布,专业遥感公司可能对这一单小生意不感兴趣,而大学里几个学生就可以完成果农的需求,只是苦于没有数据源和专业软件。通过遥感集市,果农和学生之间就可以把这单生意做成。
当然,果农愿不愿意使用遥感服务,除了服务价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户体验。遥感集市为此推出了几款亲民的终端产品,让普通大众通过手机、平板等设备随时随地感知遥感,对遥感服务产生认同。范海生在平板上演示了一款名为“遥感云书”的产品,记者看到了广东中科遥感所在的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区的高分辨率卫星地图,斑马线清晰可见。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遥感空间信息服务业也需要互联网思维。市场的发展趋势就是免费。遥感集市采取重视用户体验、以公开测评的方式提供免费数据、联合商业伙伴提供免费软件和专题信息产品等一系列措施,快速扩大用户规模,形成平台基础,再发展付费用户,实现盈利。”范海生如是解释遥感集市的商业模式。
遥感产业市场化加速
一直以来,地球空间信息服务被称为3S产业,分别是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导航定位(GPS)和遥感(RS)。各类GIS软件已应用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GPS更是经常使用。很明显,遥感产业远远落后于其他两个。
我国遥感产业发展缓慢,跟遥感技术发展有关。“我们的遥感技术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有着15-20年的差距。” 徐星说。遥感技术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传感器上。国外传感器的分辨率早达到了0.5米,我国传感器的分辨率直到去年高分二号上天才达到1米。另外我国的遥感技术在最初的一二十年主要是军用,遥感技术民用化起步晚,一下就落后了十几年。
由于GIS和GPS的产品能够快速落地,而遥感更多的是体现在数据服务上,所以许多空间服务人才主要集中在GIS和GPS,而导致遥感人才匮乏。徐星就向记者感叹遥感人才的不足:“在高校,遥感专业一直是冷门,得不到重视。”
“不过风水轮流转,现在是遥感的黄金时代,遥感产业会迎来大爆发。”徐星说,最近几年我国在推进遥感产业化方面不遗余力。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作为重大专项,于2010年启动实施。高分一号、高分二号卫星相继升空,我国进入“高分时代”。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国家航天局局长许达哲表示,未来十年我国将建成天、空、地一体化遥感应用服务体系。中国航空航天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杨保华透露,为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国还将发射约120颗遥感、通信、导航等应用卫星。
2014年10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表示:“要逐步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宽带接入网络建设运营,参与国家民用空间设施建设,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 李克强在会上还表示:“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环境监测服务。”而环境监测正是遥感技术的强项,无疑将会成为遥感产业的爆发点。
制作、发射和运营遥感卫星是一项极度烧钱的活动,所以一直以来都是政府参与主导的,遥感卫星也主要是为政府部门服务,市场化程度很低。此次政府松绑政策,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遥感卫星市场,对遥感产业化无疑是利好的消息。
在遥感市场化程度极高的美国,制作和运营遥感小卫星和微型卫星的公司的崛起对中国有借鉴意义。比如,被谷歌以5亿美元收入囊中的Skybox Imaging(美国一家卫星公司),发射的遥感卫星只有迷你冰箱的大小,重量约为120千克。而Planet Labs(美国一家卫星成像初创公司)发射的卫星群中每颗卫星更为袖珍,只有一个鞋盒大小。遥感小卫星和微型卫星制作和发射成本低,这样就从遥感商业化的产业链最上游开始降低成本。
随着高分一号、高分二号的相继升空,我国遥感技术与国外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遥感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高分一号上天确实是比较振奋人心的事情,弥补了我国高分遥感卫星数据的缺失,而高分二号的上天则大大缩短了我国与国外遥感技术的差距。技术的进步会推动遥感产业发展。”冷伟如是说。在他看来,我国的遥感产业已经有很大的市场,只是市场化程度还需进一步提高。(支点杂志2015年1月刊)
物联网时代的信息产业 篇7
信息产业革命经历了计算机时代、互联网与通信业时代两个阶段, 如今, 将进入规模更大、影响更广的第三个阶段——物联网时代。
生产技术决定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决定经济基础, 而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对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信息产业 (IT业) 发展回顾
几十年来的信息产业发展, 大致可以分为3个发展阶段, 分别是计算机时代、互联网和通信业时代, 以及方兴未艾的物联网时代。从信息服务发展的角度来看, 计算机时代提供的是一个人的信息服务, 互联网与通信业时代提供的是小到一群人、大到整个人类的信息服务, 而物联网时代提供的则是无处不在的物体 (包括人) 的信息服务。
计算机时代
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标志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重要的标志性事件有ENIAC机、Apple机或IBM-PC机和操作系统等的诞生。由于历史原因, 中国进入这个时代, 比西方国家滞后了好多年。这个时代的主要技术是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 硬件包括核心硬件 (CPU及内存、硬盘等) 、主要硬件 (主板、显示器、汉卡等) 和一般硬件 (键盘、鼠标等) ;软件包括系统软件 (操作系统、数据库等) 和应用软件 (通用应用软件和定制应用软件) 。
计算机时代的产业格局中, 在硬件方面, 核心硬件是国外公司的天下, 主要硬件的生产商集中于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等当时的新兴经济体。一般硬件生产商以我国为主体, 整机厂商则广泛分布于我国和国外;在软件方面, 操作系统、数据库等系统软件基本被国外公司垄断, 通用应用软件除国外公司外, 国内个别公司也有涉足, 定制应用软件则主要由国内公司来完成。计算机时代, 国内的信息产业分布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 而放眼全球可以清醒地看到, 当时国内的信息产业处在全球信息产业链的下层或末端;至于像山西省这样的内陆省份, 信息产业分布更是处在产业链的末端, 主要以专卖店、组装机、定制软件和集成公司为主。
互联网与通信业时代
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开始, 信息产业逐渐进入了互联网与通信业时代。标志性事件如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手机的出现等。这时的主要技术有所变化, 基础硬件技术以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和防火墙等为主;基础软件技术则以网络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和Web技术等为主;应用技术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门户、博客、SNS、搜索、电子商务和视频等互联网应用, 二是行业解决方案;同时, 网络与通信的融合也是这个时代技术发展的一个特点。
在这个时代的产业格局中, 我国在技术阶段有了一定的进步, 如在基础硬件技术领域, 我国的一些企业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等) 开始占有一席之地, 在应用技术的两个方面国内企业取得了全面性的胜利;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信息产业中的差距依然存在, 在基础软件技术领域, 我国企业还可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这个时代, 内陆省份 (如山西省) 和二线城市 (如太原市) 的信息产业, 在行业解决方案方面有一些收获, 但还是没能出省;在互联网应用方面基本上不成功, 这是由互联网应用全国性的特点决定的。
认识物联网时代
物联网时代元年
首先需要明确一个事实, 那就是物联网的产生是技术逐步演化的结果, 绝不是横空出世。从产业层面上来说, IT企业从事的工作逐渐有了更多物联网的因素;从政策和行政层面上来说, 国家高瞻远瞩地制定并实施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成立, 都暗合了信息产业要进入物联网时代的大趋势。
物联网的兴起有一系列标志性的事件。2008年,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IBM) 的CEO彭明盛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2009年初,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家层面上对此予以呼应;中国总理温家宝提出“感知中国”;日本、欧洲联盟、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和业界领袖纷纷响应, 社会各界反应空前。因此, 2009年被称为“物联网时代元年”。
物联网定义
2005年11月, 国际电信联盟 (ITU) 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 IOT) 是通过射频识别 (RFID) 、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 按约定的协议, 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 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
物联网还可以通俗地解释为, 把小到纽扣、大到飞机的各种物体, 装上能识别和感知状态的传感器, 并把这些信息通过网络传送到计算机的软件上,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监控和管理这些物体。
物联网技术架构
类似于互联网的多层技术架构, 物联网的技术架构也可以分为感知层、通信层 (网络层) 和应用层3层。其中, 感知层包括RFID/一维/二维标签、运动/温度/湿度/压力等各种传感器及安装这些传感器的各种设备。通信层 (网络层) 包括物联网管理中心 (编码、认证、鉴权、计费) 和物联网信息中心 (信息库、计算能力集) , 2G, 3G和4G网络等信息传输网络, 以及蓝牙和Wi-Fi和Wimax等信息传输技术。应用层包括中央数据库服务器、中央软件平台和M2M平台等。
物联网产业链及经济规模
根据物联网的应用范围和现有的市场情况, 可以基本预测出物联网的产业链分布和经济规模数量级。
第一, 设备方面。感知层需要千亿数量级的传感器, 可以衍生出成千上万个品种的传感器, 需要万数量级的生产厂家和配套厂家;通信层需要百亿数量级的智能设备;应用层需要十亿数量级的后台设备。第二, 行业解决方案供应商方面, 会产生百数量级的大行业和千数量级的小行业。第三, 运营商方面。运营商与行业解决方案供应商的数量级会大致相当。第四, 市场总规模会达到万亿元的数量级, 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数目, 会在GDP中占有不小的比重。
信息产业在物联网时代的现状及热点
感知层产业现状及热点
感知层产业热点, 包括标识技术和传感技术两大块。
标识技术, 热点为条码技术和RFID技术, 其中都要使用到制作技术和读取技术, 国内代表性企业为福建新大陆科技集团公司和深圳市远望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核心技术仍被国外公司所控制。
传感技术, 主要包括温度、湿度、液位、运动和压力等各类传感器。传感技术行业发展的关键点, 是要适应物联网时代集成化、小型化、低功耗、多品种和低成本的特点。
通信层产业现状及热点
通信层产业热点是无线技术, 包括Wi-Fi, Wimax, 3G和蓝牙等。在不久的将来, 无线将成为主体, 有线将成为补充。这样, 运营商的无线网络将成市场的统治者,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将从中受益;智能无线设备也将成为热点,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等将成为智能无线设备市场的领跑者。
物联网通信层的无线技术与互联网的移动互联技术遥相呼应。移动互联技术是当前的互联网热点, 电子书、移动互联设备 (Mid) 、智能手机、应用互联上的各种应用均是热点, 移动互联技术的市场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 仍有不小的发展空间。
应用层产业现状及热点
应用层产业热点是为数百个行业、数千个细分行业提供物联网行业解决方案。这个产业的现状是有的行业已有物联网解决方案的雏形, 有的行业还相对滞后, 发展程度不一。要发展, 关键点是找出在这个阶段市场最符合“落地”条件的行业。相比较而言, 原先有行业解决方案经验的企业, 将更容易进入物联网时代的行业解决方案。
以物联网在现代农业行业的应用为例。物联网能够应用的农业生产场景主要有:墒情监测、水产养殖、农产品溯源、种植养殖和仓储物流等。目前, 可以应用并且有产业化可能的, 有新疆农垦灌溉、农产品溯源和水产养殖监控系统等项目。
再以物联网在公共安全上的应用为例。物联网可以用于桥梁、隧道、大坝和国土自然灾害等各个方面。日本在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这类项目的研究和应用。它的作用是实时监测公共设施或公共资源的状态, 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这类应用工程由政府相关部门实施, 一般采用运营商通道进行通信, 采取电信运营商、政府自身或第三方运营的方式。
物联网时代信息产业趋势
一是行业化。物联网产业发展要求行业化, 也会导致行业化, 会逐渐产生每个行业的解决方案, 这样, 就需要指定行业技术标准。一般来说, 最后每个行业都会留下少量的运营商。在整个物联网产业链中, 容易搞的是传感器, 难搞的是解决方案, 利润最大的是运营商和解决方案提供商。
二是规模化。从原理上讲, 物联网就是大规模的应用, 一般不在很小范围内使用。规模化最大的好处是出效益、降成本。
三是运营化。据分析, 未来物联网可能有以下5种商业模式并存。模式一:运营商在应用领域挑选系统集成商, 由系统集成商开发业务和售后服务, 而运营商负责检验业务运行情况, 并代表系统集成商推广业务和计费。这种模式运营商占主导地位, 而合作的系统集成商多为小型企业。目前这种模式是电信运营商进入物联网市场的主流方式。模式二:运营商提供网络连接, 收取流量费用, 系统服务商在其网络上运行业务, 这是目前使用最多的商业模式, 电信运营商不管对物联网是否感兴趣都可以使用这种方式。模式三:运营商直接提供给已经使用了物联网业务的企业所需的数据流量, 而不通过物联网服务商。例如Verizon直接为通用的On Star业务提供数据流量, 然后收取费用。这种模式适合一些有实力自行定制物联网业务的大企业。模式四:电信运营商自行开发业务, 直接提供给客户。电信运营商制定全套业务和解决方案, 直接提供给客户, 而不与其他企业合作。目前国内实行这种模式的还比较少。模式五:运营商为客户量身制定业务。物联网业务范围非常广, 电信运营商提供的业务往往不能满足客户需求, 这就需要运营商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而特殊制定物联网业务。目前国内实行这种模式的还较少。
内陆城市在物联网时代的机会
从IT业的历史回顾看机会
计算机时代, 中国基本没有大的机会, 只有一线城市发展了个别企业, 如联想集团有限公司等。
互联网和通信业时代, 参与门槛下降, 中国有了较多的机会, 发展了一批成功的企业, 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百度网络技术 (北京) 有限公司、阿里巴巴集团公司等, 不但一线城市有机会, 部分二线城市也有了机会。
物联网时代, 参与门槛会继续下降, 内陆城市将会有更多的机会, 与先进城市信息获取和交流的差距会急剧缩小, 同时先进城市也有自身的发展环境缺陷。总体发展将逐渐平衡,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新时代, 新机会”。
从“草根性”看机会
在信息产业发展的前两个时代中, 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 那就是新一代优秀企业往往不是源自于前一代的成功大企业, 而是由大部分“草根”创立。这个现象是很普遍的, 一般来说, 创新性的机会很少被大企业抓住;或者说, 大企业不适合从无到有地创新。
这样, 在物联网时代, 像太原市这样的内陆省会城市, 虽然没有先进城市才有的大企业, 发展物联网时代的创新型大企业也有机会。
从技术方面看机会
从物联网的技术原理可以看出, 物联网的产业链特别长, 机会很多。
在太原市这样的内陆省会城市中, 因为有部分企业在某些行业积累了行业和技术经验, 也有部分企业积累了进入新产业的人才和资金, 所以物联网产业链中的一些技术, 内陆省会城市的企业经过努力是有可能实现的。
信息产业与服务业
信息产业, 在计算机时代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混合体, 在互联网和通信业时代的主体是消费性服务业, 而在物联网时代主体则是生产性服务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 要大力拓展6种生产性服务业, 它们分别是:现代物流业、国际贸易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现代会展业和中介服务业。
从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看
生产性服务业, 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它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 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独立的服务效用。它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 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 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 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 是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
从物联网的作用和规模看
低碳:环保时代的道德生活 篇8
人们在生活和消费过程中的过量碳排放, 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之一。值得说明的是, 我国城市家庭的碳排放水平要比美国小很多。有调查数据显示, 我国74个城市平均的标准家庭年碳排放是2.2吨, 其中北京是4.0吨, 上海是1.8吨。即便是年碳排放达到5.1吨的大庆, 也不足美国最“绿色”的城市圣地亚哥 (26吨) 的1/5。我国的城市居民大多住在单元房中, 私家车拥有率的快速增长也仅仅限于大城市。相对在大面积的独立式住宅居住, 且私家车拥有率超过80%的美国人, 国人生活中大量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便利消费”、“重复消费”等浪费能源、增加污染、高碳排放的不良消费和生活方式, 同样值得关注。有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城镇居民生活用能源约占每年全国能源消费量的26%, 二氧化碳排放的30%是由居民生活行为及满足这些行为的需求造成的。
作为一种简单、简约和俭朴的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能的好习惯, 建立全新的生活观和消费观, 减少碳排放,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低碳生活作为可持续的绿色生活方式, 将是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而从长远看, 低碳生活更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的生活理念。低碳生活眼下所受到的以都市白领为代表的“低碳族”的热捧和践行, 与其本身所蕴含的环保元素和道德魅力密不可分。
——低碳生活是健康绿色的生活习惯。低碳生活是一种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 更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生活态度。低碳生活, 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到, 随时随地都可以实现。正如联合国环保规划署执行主任施泰纳所说, 在二氧化碳减排过程中, 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 人人都有能力过上一种低碳生活, 我们应该坚持低碳的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是更加时尚的消费观。低碳生活提倡的是可持续的消费方式, 即克服自工业化以来形成的消费至上理念, 戒除“便利嗜好”、“奢侈和面子消费”, 尽量减少、纠正高能耗、高浪费的消费。它既不同于因贫困和物质匮乏而引起的消费不足, 也不同于因富裕和物质丰富而引起的消费过度, 而是一种不追奢、不尚侈、不求多、不唯量的健康、平实、理性和收敛的消费方式, 既充分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 又时时考虑为人类的发展保留和储蓄应有的空间和资源。
——低碳生活是全新的生活质量观。很多人曾有过这样的顾虑, 认为高排放才有高质量的生活, 低排放就是贫穷。之所以会存在这种误解, 正是因为这些人没有看到, 在较高发展水平情况下也可以是低碳的。如在使用核能为主的法国, 人均碳排放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低一半;北欧绝大部分国家依赖可再生能源, 丹麦基本上依靠风电, 挪威、瑞典则依靠水电。事实证明, 这些国家碳排放很低, 但生活水平却很高。低碳就是在对环境影响更小或有助改善环境的情况下, 给人体提供舒适的生活并最大限度地保护人体健康。所以低碳不但不会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 相反它将人类的生活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一项名为“擦掉你的碳足迹”的行动, 已在国外流行开来。碳足迹, 就是衡量一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例如, 要靠植树等方式“擦掉”自己乘坐飞机留下的“碳足迹”, 乘坐飞机的经济舱飞过3000公里所产生417公斤二氧化碳, 就应当种4棵冷杉, 让它们在未来30年里将这417公斤二氧化碳“消化”掉。低碳生活虽然是一个新的理念, 但在日常生活中, 可以概括为适度的食、住、用、行。每个人每一天都会留下自己的“碳足迹”, 尤其是城市居民的一些粗放式生活和消费模式, 每天都在产生巨大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量。我国已经作出承诺, 即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可见, 居民承担降低碳排放的责任和任务, 是相当艰巨的。
“雁过留声, 人过不留‘碳’”, 低碳生活要从自身做起。据统计, 美国每年扔弃的塑料袋等于消耗了1200万桶石油, 而我国每年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也已超过惊人的1万亿个。公务人员要将每张纸都双面打印, 这相当于保留下半片原本将被砍掉的森林;需要很早起床的学生用传统的发条式闹钟替代电子钟, 每天可减少48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家庭主妇洗衣服后不用洗衣机甩干而选择自然晾干也可减少2.3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都市白领们在午餐休息时间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 可将这些电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1/3;运动健身的人将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 又可减少近1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即便是饲养宠物, 也要审慎考虑才是, 因为一只中型犬的生态足迹竟是一辆4.6升、每年行驶一万公里的丰田陆地巡洋舰汽车的2倍, 哪怕是一只猫的生态足迹, 也只比一辆大众高尔夫汽车的生态足迹略小……只要每一个人养成良好习惯, 低碳居家、低碳消费、低碳出行等, 低碳生活就会成为现实。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低碳生活要从现在做起。低碳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 离我们并不遥远, 随时随地都可以实施。在着装方面, 不穿野生动物毛皮制作的服装, 购买棉质衣服, 少买或不买化纤产品;在用餐方面, 多吃素、少吃荤, 少吃荤的结果是减少家禽家畜的饲养量从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同时尽量做到不购买包装繁杂的食品, 不用一次性碗筷和杯子, 吃不完打包不浪费;在交通出行方面, 尽量少开车或不开车, 出行尽量选择乘坐火车或者地铁、公交汽车而不是飞机, 把自行车作为中短途代步工具, 最好步行;在居家生活方面, 采用简单和节能的装修, 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使用节能灯。这点滴的节约, 就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用低碳意识管理工作、生活中的每个环节, 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环保的“低碳人”。
超宽带产业迈向高速发展新时代 篇9
1946年,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标志着数字技术的出现。经过60多年的发展, 巨大笨重、造价昂贵的大型计算机已经进化为可以拿在手上、穿戴在身上的设备, 数字技术已经从最初的科学技术研究渗透到人们生活及工作的方方面面, 并逐渐改变世界。
数字技术改变世界
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共有5500万人访问了BBC体育频道网站, 网站流量最高纪录的一天达到了2.8PB。相比传统媒体, 人们更热衷于通过数字网络获取伦敦奥运会的最新赛况和赛果。
除了体育娱乐, 在教育、图书、通信、购物等其他领域也可以看到数字技术带来的巨大改变, 数字技术日新月异, 将人类社会带入信息时代。随着以宽带技术为代表的通信技术长足发展, 一个个“信息孤岛”被连接起来, 社会分工中的各个环节被更高效地整合在一起, 信息系统也从以前的后台支撑系统蜕变成能够完成全部社会活动的实时业务系统, 数字世界不再独立于物理世界, 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开始逐步融合。
从拨号上网到宽带上网, 技术的不断飞跃, 促成互联网从文本时代进化到多媒体时代。展望未来, 千兆超宽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与普及, 正引领超宽带产业踏上新的征程。
视频、智慧家庭以及未来虚拟现实等新的业务将为电信业带来新的增长。
智慧家庭成运营商必争之地
2013年4月16日, AT&T结合其50M的超宽带业务, 在全美15个州发布Digital Life/Smart Home业务, 包括家庭安防、能源管理以及娱乐等其他扩展应用, 到2014年其用户数已增加到15万;目前欧洲有超过10家主要的运营商正开展和计划发布Smart Home业务;中国运营商也聚焦智慧家庭领域, 如中国联通发布的“智慧沃家”, 为广大家庭用户提供了一体化的服务。
智慧家庭的外延比较宽, 一般而言, 家庭安防、视频监控往往是第一步, 通过这样的硬性需求, 运营商能够试水智慧家庭的业务和运营模式, 并逐步延伸到其他方面的智慧家庭需求, 为用户提供网络和与应用相关的咨询, 并提供相应的集成服务。
智慧家庭成运营商必争之地, 而智慧家庭的快速发展则需要超宽带技术的支撑。
视频让超宽带释放更大魅力
2 013年, BT在英国全境发布Super Fast Broadband (超高速宽带, SFBB) 之后, 斥资20亿英镑分别购买英超和橄榄球赛的版权。超宽带管道加上优质内容, 使得视频业务发展迅猛, 带动SFBB新增用户超过200万, 宽带用户离网率降到历史新低;2014年, BT乘胜追击, 又购买了欧洲冠军杯的部分版权, 并于2014年8月2日正式开通了4K超高清视频节目。除了BT之外, 中国三大运营商、德国电信也纷纷表示, 视频将不再是增值业务, 而是核心业务, 并纷纷启动并大力发展IPTV业务。
视频技术本身的发展也日新月异, 4K、高速摄影、8K、虚拟现实等快速发展。韩国计划采用8K直播2016年里约奥运会, 日本计划采用8K直播2020东京奥运会, 8K的发展应用一日千里。视频让超宽带释放出更大的魅力。
千兆超宽带驶上高速公路
2015年9月2日, 中国联通宣布在绵阳科创区建成千兆宽带接入示范网, 将千兆超宽带网络在国内的规模商用大大推进了一步。随着光接入技术的不断发展, 结合中国联通宽带网络发展现状, 10G PON成为推动运营商建设千兆网络的重要技术基础。
中国联通还牵头联合宽带产业链合作伙伴发起成立了“超宽带接入产业联盟”, 共同推进超宽带技术的产业化。超宽带接入产业联盟将目标定于3个方面:首先, 以“宽带中国”战略为目标, 整合全球产业资源;其次, 以创新性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为要求, 做好联盟未来的规划布局与实施纲要;最后, 定位高水平超宽带产业链, 建立高效的联盟内部协作与外部运作机制。
据资料统计, 全球已经有超过50家运营商发布了速率到达1Gbit/s的千兆网络。“宽带中国”、“数字欧洲” (Digital Agenda Europe) 以及美国的Gigabit City都提出要把百兆和千兆的渗透率大幅提高。“百兆成为基础, 千兆要快速普及”已经成为共识。与此同时, 宽带的起点标准在不断提升, FCC (美国联盟通信委员会) 将宽带标准从下行4M提升到25M。社会正进入一个全新的宽带时代——千兆超宽带时代。
我们正在迈入超宽带时代, 而跨界融合、互联网化转型, 将会重塑电信运营业的生态, 为用户提供更加高效、满意的服务。
快速普及千兆网络成为业界共识
后危机时代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篇10
一、后危机时代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1. 金融危机促进了国内文化消费。
经济危机带给经济的是萧条, 在经济萧条的同时, 人们的精神世界也会匮乏。为了弥补精神的匮乏, 人们需要依靠文化的补充。这就扩大了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市场。经济萧条使得人们有更多的闲暇去电影院、图书馆去充实自己。2011年年底出版的的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显示, 2010年中国的电影票房突破100亿, 2011年电影票房达到120亿。2011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显示, 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万亿元,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5%, 到“十二五”末, 文化产业增加值有望占中国GDP的5%左右。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依然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预计增长率将超30%, 过去几年, 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都在20%以上。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在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中国的文化产业获得了更高的增长率。说明金融危机促进了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
2. 金融危机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创新。
每次的经济危机都将推动技术的创新。全球经济危机能够带来技术的变革与科技的创新。进而推动经济的恢复与繁荣。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带来了以电气革命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192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最终引起了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带来了美国经济的繁荣发展;互联网在全球的发展, 帮助美国从经济危机从复苏。“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在美国经济的繁荣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 促使文化产业进行创新, 科技的创新带来了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温家宝在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历史表明, 每一次大的危机常常伴随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每一次经济的复苏, 都离不开技术创新。通过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 创造新的社会需求, 催生新一轮的经济繁荣。”知识和科技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是克服经济困难的根本。
3. 金融危机推动中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
文化产业在本来不只是消费服务业、还是生产服务业。一直以来, 文化产业都被定义为消费服务业, 由于这个定位, 使得在行业管理方面存在一些小问题。并且由于市场发展的不够不成熟, 文化产业在生产方面的功能没有受到重视, 文化产业成为一个孤立的产业, 不能带给其他产业如何的促使作用。这次的经济危机将会对整个制造行业进行重新洗牌, 单纯依靠低成本和密集使用劳动力的靠劳动力密集的中小企业将会退出这个市场, 而对于那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能够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来说却是一个发展的好机会。他们能够在这次危机中进入产业链的中高端, 获取更高的利润。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他们需要有大量的文化创意企业为他们提供发展、策划的服务工作, 文化产业将在与传统制造业的合作方向获得新的发展机遇。而传统的制造企业在与文化创意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将获得巨大的收益, 实现双赢的局面。因此, 在经济危机中中国的文化产业在服务于传统制造业升级的方向上, 有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4. 金融危机促进了国际文化产业的发展。
经济危机将改变全球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 全球文化产业的贸易将从单纯的产品服务交易进入资本市场的交易。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 全球各国的文化产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国外文化产业进入中国的市场的步伐放缓, 中国国内市场竞争趋缓, 为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中国文化产业开拓国际市场赢得了时间。国内文化产业实行的是“走出去”战略, 通过版权“走出去”、成品“走出去”和实体“走出去”这三种策略发展。其中版权的输出比较方便, 但是比较复杂;成品输出成果较显著, 但是受制于国家间的文化差异;在海外市场创办实体企业, 既能够贴近普通民众, 又能够宣扬文化产业, 是进入国际市场的有效途径。目前, 国际市场对中国的文化产业兴趣日益浓厚。这给国内文化产业实行“走出去”战略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后危机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1. 完善发展政策、优化发展环境。
推行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 政府需要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来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 还必须解决体制问题。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 转变政府在文化管理的职能, 将政府的“办”文化转变为“管”文化, 实现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将文化市场的管理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造。要对少数国有文化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造, 使它们变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文化企业, 赋予它们在推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中流砥柱的责任。同时, 鼓励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使中国的文化产业向多元化发展。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导非国有文化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
2. 健全文化产业的法律体系。
进一步重视知识的产权保护。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加大对文化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 并保障创意开发者的利益, 对文化产业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提高违法者的违法成本, 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文化产业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护。对文化产品原创性的承认和保护, 其实就是尊重和承认个人创造力的价值。通过完善对文化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 保障文化产品的合法权益, 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处于产业的快速发展期, 新兴产业不断涌现, 产生了很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文化产业管理部门必须顺应发展趋势, 尽快出台相应的法规, 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予以规范并实行有效管理。完善国内产权保护方面不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3. 建立一套符合中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政策。
文化产业较强的融合性决定了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资源, 而文化产业集群产生的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也成为其发展的驱动力, 但是中国的文化产业由于经营单位众多, 资源比较分散, 并且集约化程度很低, 难以产生规模效应。因此, 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产业集群政策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是要加快建设文化产业基地建设, 实现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二是构建一个有利于参与方协作的文化创意产业资源整合平台, 以便促进资源的融合。三是鼓励先试先行, 积极探索文化创意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打造有特色、有实效的国际化文化创意“特区”。
4. 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丰富资源的优势。
中国有悠久的文化沉淀, 将文化沉淀与商品生产想结合是当今文化产业的关键。但是, 目前我们对丰富的文化资源尚未做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相反地, 总是被外国公司抢先开发。中国的传统文化沉淀的很多创意都被国外使用, 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国内的企业却没有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相应的产品中。在当前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 文化的开发利用是无地域、无国界的, 谁的文化意识超前, 谁的艺术手法先进, 谁将占领文化资源开发的制高点。如果不迅速提高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整合能力, 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历史的精品被打磨成别人的商品。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传统的文化资源。加快中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
5. 重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发展文化产业, 人才是关键。中国文化产业之所以缺乏强大的竞争力, 原因之一就是缺少专门人才。我们应制定人才流动和培养的政策, 实行人才自由、合理的流动、交流和合作。必须改变传统的文化人才地区、单位所有的体制, 实现人才资源管理的社会化和人才供求的市场化。要注重人才的培养。防止人才的流失。要培养文化创作与生产方面的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 还要重点栽培文化产品营销人才。人的因素是创新的关键, “智力资本”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关键是要培育创意企业家和专门人才, 通过人才“绿色通道”引进熟悉国际文化市场规则和环境的专业高端人才,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探索建立以知识产权参与分配的新路径, 营造有利于发挥各类人才智慧和才能的宽松环境。做到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使人力资源得到最佳的配置, 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历史经验表明, 经济危机时期, 文化产业通常会逆势发展、迅速崛起。只要政策实施得当, 文化产业必将实现快速发展。经济危机并不意味着处处是危机, 相反对某些产业而言反而是机遇。中国的文化产业如果能够在这次危机中把握住机遇, 必将实现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熊凌.香港创意产业的发展及经验[J].发展研究, 2005, (3) .
[2]佚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融资难题将解决[EB/OL].http://www.chitec.cn/, 2009-11-13.
[3]李舫.逆势上扬, 春暖花开:文化产业的观察与思考[N].人民日报, 2009-03-20.
[4]柯亚莎, 常禹萌.从保守绅士到创意先锋:英国创意产业的奥秘[EB/OL].http://www.cnci.gov.cn/, 2008-02-04.
[5][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6]王颖.全球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 2007.
[8]蒋三庚, 王晓红.文化创意产业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6.
[9]成思危.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技术管理和制度创新[J].战略与风险管理, 2010, (1) .
[10]厉无畏.关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的思考[J].战略与风险管理, 2010, (1) .
[11]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 2009-03-06 (01) .
[12]张晓明, 胡惠林, 章建.中国文化产业的历史机遇与振兴之路[N].人民日报, 2009-04-14 (16) .
电视产业的整合营销时代 篇11
从2004年的“超女”一枝独秀到2007年的真人秀风靡荧屏,活动营销以独特的策划、操作、经营解读着中国电视营销的新方向。
传统电视营销的营销链条通常为二次售卖,即(电视台)节目内容——观众——广告主。但从《超级女声》开始,中国电视大量的活动营销,有效延长了营销链条,由二次售卖变成了三次售卖,即:(电视台、企业)节目内容——观众(参与者)——新节目(新产品)——新观众(参与者),从而使中国电视开始进入了一个整合营销的全新时代。
活动营销风生水起
《超级女声》第一次让企业(广告主)发现,原来媒体宣传可以并不像广告投入那么简单。
事实上,从市场营销理论来看,活动营销的概念并不新鲜,即企业通过借用社会关注焦点,策划富有创意的活动和事件,使之成为大众关心的话题,吸引媒体的报道和消费者的参与,进而达到提升企业形象和销售产品的目的。但对媒体而言,活动营销的风生水起却比普通企业要艰难得多。
由于中国特殊的媒体活动环境,媒体宣传成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前期的组织策划、宣传炒作到后期的制作播出,需要方方面面的资源整合互动。但三次营销变革的独特效果及巨大的市场冲击力,使活动营销开始广泛深入地渗透到了几乎所有中国电视媒体的经营活动中。
构建了新的供需关系
二次售卖中的电视媒体、观众、广告主之间的关系非常简单:电视台是节目的制作者,他把节目内容卖给观众,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售卖结束;电视台再把观众的关注度卖给广告商,收取广告费,完成第二次售卖,供需关系建立在电视节目基础之上。
而在三次售卖中,企业已经改变了以往单纯的广告商的身份,变成电视媒体的合作者,参与节目的策划、制作。正在央视经济频道播出的大型电视活动《倾国倾城》中,冠名企业青岛啤酒不仅参与节目前期策划,而且在节目宣传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包括央视在内的各强势电视台,以及广播、杂志、网站和户外等媒体,投入大量资金刊播“青岛啤酒”广告和《倾国倾城》推介的城市。
同时,观众的身份也从原来的旁观者变成了活动的参与者。超女活动中的很大一部分重头戏落在了观众身上,在节目现场,为超女们忘情欢呼、激动落泪的是观众,在场外用短信投票决定比赛结果的也是观众。在“凉粉”、“玉米”、“盒饭”时而合纵连横,时而激烈竞争的战略推演中,《超级女声》被业界专家称为中国第一个由民众直接参与的造星运动。
买卖双方身份的复杂,使第三次售卖成为自然而然的延续。
在二次贩售之后,因为广告商也是节目的策划者、观众是节目互动的参与者,观众与电视台、与企业的互动产生新的产品,形成第三次售卖。如央视经济频道曾经操作的《欢乐英雄》,其录制节目的场所就被当地保留下来,成了一个旅游景点,这个景区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前来探险。到这里,第三次售卖的产品已经不是简单的电视节目,而是供需双方共同建立的一种恒久市场合作关系。
整合了多种传播渠道
二次售卖沿用传统的卫星频道向全国或采用有线电视网在本区域内播出,而活动营销为基础三次售卖还整合了其他媒介:
一是手机,大部分电视活动都设立了手机短信参与,短信这一传播渠道的开通,不仅增加了点对点的深层次传播,还使收看和互动更加容易。
二是线下人际传播。电视活动营销接触观众的渠道打破了以往只是通过屏幕与观众交流的方式,众多的线下活动如演唱会、签售会等,使电视媒体和观众零距离互动,线下人际传播虽然吸引的是小众,但这样的传播渠道效果非常突出。
第三,整合了其他媒体资源,电视媒体尽管在传播广度上具有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但为了与消费者达到更深度的接触,需要与互联网、平面等不同类型的媒体合作,才能使活动的传播从“平面化广度传播”达到“立体化深度互动”。
最后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将企业的零售终端作为传播渠道,这是活动营销中企业与媒体共同借助传播渠道之举。如湖南卫视选择了蒙牛作为超级女声的赞助商和合作伙伴,不同于其他的广告商和赞助商,蒙牛给超级女声投入的不仅仅是钱,更突出的是零售终端的支持,蒙牛在投入市场的25亿袋酸酸乳包装上的Logo、图像都是《超级女声》,25亿袋酸酸乳走近亿万家庭进行点对点传播,其效力不可估量。所以《超级女声》的火爆,跟蒙牛的零售终端渠道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创新了售卖的内容和盈利模式
与贩售节目与注意力的二次售卖不同,第三次售卖的产品非常独特。活动可以突破频道资源的限制实现体外增值,活动所需要的人员、场所、设备,都可以成为媒体可直接经营的资源,现在媒体的经营,实际上除了卖内容、卖广告之外,最没有限制的另外一个层面就是卖活动。因此媒体要在相关产业、延伸产业方面有实质性的发展,形成一种多元开发的有效产业链。
《2006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报告》显示,东方卫视《我型我秀》两届冠军专辑销量都超过20万;《加油好男儿》主题曲《年轻的战场》彩铃下载超过百万次。选秀节目不再仅仅靠收视率和广告给电视台带来收益,艺人每一张专辑、每一次演出、每一个广告,都将与电视台一起分成。湖南卫视作为活动营销高手,注册了47个不同领域的“超级女声”商标,以用于相应的商业开发。还专门成立了天娱传媒公司来运作超级女声,其志不仅仅在于办好节目,更在于超级女声产业链的下游产品的开发。活动营销就是电视媒体的又一棵“摇钱树”,更是电视产业化的有效方式。
总之,通过大型活动来提升媒体品位,提高自身在公众心目中的影响力和忠诚度,进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已经成为很多媒体的共识。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袁方认为:中国电视的活动营销未来将在以下三个方向上大有作为。
一是娱乐的潮流 以《快乐男声》、《梦想中国》等为代表的电视娱乐活动将电视活动营销带上了第一个高峰,在今后的电视营销活动中,这类活动还会占很大比重,但其影响力不会再扩大。
二是体育的潮流 以前电视荧屏上的体育活动大多是竞技体育,2008年奥运会的到来使电视活动开始从以竞技体育为主向以大众体育为主转换。比如中央台的《娱乐篮球》,湖南台的《我是冠军》等。
三是公益的潮流 电视媒体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工具,不仅要引导社会,还要帮助社会。现在越来越多的电视媒体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在节目的公益性上下功夫,如央视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启动的《希望工程圆梦行动》;《春暖2007》等,符合和谐社会所倡导的主旋律。■
[编辑 赵代波]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出口产业调整 篇12
关键词:贸易保护,贸易竞争,出口转型
金融危机发生以来, 世界各国都在想方设法刺激本国经济走出低谷, 实现复苏。在世界各国中, 中国经济无疑是表现最好的, 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9%, 2009年中国经济实了8.7%的增长目标, 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来自于经济刺激政策下内需的强劲增长, 而出口则在世界各国经济一片惨淡的情况下, 表现为较大幅度的负增长。统计显示, 2009年中国出口对GDP贡献率为负3.9%。中国经济的优秀表现, 一方面说明了中国经济自身强大的免疫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另一方面也招致了其他国家越来越多的贸易保护, 致使我国出口受挫, 出口产值下降。在不断扩大内需的同时,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出口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积极调整出口产业结构, 应对各种挑战, 保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一) 我国出口产品的低成本优势不断丧失。
多年来, 中国以低成本的竞争优势横扫世界市场, 势头之猛让许多西方国家担心不已, 也给进口国的某些行业造成巨大的冲击;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这种低成本优势已经难以维系, 具体表现在:
1、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的巨大成就惠及全体人民的最直接表现就是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城镇居民收入从1978年的316元增加到2009年的17, 175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增长到2009年的首次突破5, 000元大关, 从个人角度来看这是好事, 从国内消费来看也有利于内需的增长;但就出口来讲, 它直接导致了出口产品成本的增加。尽管受到金融危机以及就业压力增大的影响, 工人工资的上涨速度有所减缓,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政策没有实施, 但近年来, 行政事业单位工资上调所导致的示范效应依然强烈地拉动了社会工资上涨, 还有低技术人才奇缺, 特别是以体力劳动者为代表的民工荒导致普通工人工资不断提高, 这都使得原本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上升, 出口产品成本提高。
2、原材料价格上涨。
在国家持续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指导下, 农产品价格连续上升导致国内基础原材料价格的上涨, 而受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原材料需求的强劲拉动, 世界市场原材料价格普遍提高导致了进口原材料价格的上涨, 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原材料价格的双双上涨必然反映在出口产品成本的提高上。
3、汇率问题。
与国内贸易相比, 在国际贸易中汇率是影响产品成本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国内生产成本没有变化, 仅仅由于汇率出现波动也会引起出口成本的变化。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固定汇率制或者叫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但浮动范围非常小, 人民币的币值被较大幅度的低估, 这在很大程度的上促进了出口贸易的发展。但随着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这种低估本币的做法招致了越来越多的贸易目的地国家的不满。其实, 从2000年以后就有一些国家希望人民币升值, 到今天希望人民币大幅度升值的国家越来越多, 他们不断地给予中国政府各种各样的压力, 希望通过一个中国版的广场协议, 只不过为了经济的发展我们顶住了这种压力, 但就长期来看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 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多, 人民币升值是一个必然的不可逆的过程, 由此造成的成本上升也是刚性的、无法克服的。
(二) 世界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金融危机发生后, 世界各国经济增长速度普遍放缓, 部分国家经济受到严重打击, 出现了严重的负增长, 本国企业生存困难, 政府疲于应对一波又一波的破产倒闭浪潮。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保护本国工商业, 各国普遍采取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贸易保护措施, 国家间贸易战频繁爆发,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这为我国继续通过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困难。据统计, 2008年全球一共发起208起反倾销调查, 其中针对中国的就有73起, 占35%。2009年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102起贸易救济调查, 涉案总额约116.8亿美元。目前, 全球35%的反倾销调查和71%的反补贴调查针对中国产品, 中国已经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据世界银行统计,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20国集团中有17个国家一共推出约78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其中47项已经付诸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正在对世界经济全面复苏造成重大威胁。
(三) 和发展中国家间贸易竞争的加剧。
随着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 经济结构的趋同性趋势越来越明显, 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从事衣物、玩具、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出口, 使得竞争加剧, 我国传统的出口项目优势不在。在众多发展中国家中, 中国的出口贸易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讲起步比较早, 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又比较完善, 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 但近年来, 印度、越南等国发展迅猛, 吸引了大量的海外投资, 生产和中国出口结构相同的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 并且他们的工人工资更低、出口成本更低, 给中国相关产品的出口造成了巨大压力。
为了克服现阶段我国出口产业面临的种种困难, 开拓中国出口贸易的新局面。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一) 加快出口产业结构升级, 由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 由劳动密集型产品
提要税收撤销权制度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而创设出的一种新的法律概念。它包含了民法理论与税法理论的特点, 因此具有其特殊性。由于我国的相关理论还处于初级阶段, 因此相关理论研究还不充分。本文就此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税收撤销权制度;相关理论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活动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等特点, 纳税人偷、逃、欠税的手段也更加具有技巧性和复杂性, 由此给国家税收征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并且税法作为国家征税之法及纳税人权利保护之法, 在现代民主法制国家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税收债法则是税法的核心, 是税法的基本理念、价值和原则最直接的体现。因此, 加强税收法制建设, 尤其是对于税收撤销权的具体法律制度的完善也是我国税收领域和法学领域的重点课题之一。
我国于2001年4月28日由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修订通
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在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 劳动密集型产品占70%, 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仅占30%。而发达国家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所占的比率达70%以上, 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这一比率也达到了50%以上。据海关统计估算, 我国出口的机床平均每台仅110美元, 而进口机床每台高达14, 504美元, 进口机床价格是我国出口机床价格的132倍。另据调查, 我国某些柴油机出口价格为每台150美元, 平均每公斤仅0.6美元, 而钢铁单价是每公斤0.5美元。可见, 单纯的增加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数量不仅面临巨大困难, 而且不能带来效益的提高, 要想真正实现出口利润就要做到以资本技术求生存, 避免在低级产业上的激烈竞争, 彻底改变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被动局面。
(二) 由传统的制造业出口向服务业出口转变。随着新经济的发展, 服务外包行业日渐兴起, 而我国具有其他各国都无法比拟的人力资源优势, 发挥这一优势, 促进我国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 另一
完善税收撤销权
□文/张翼
过, 自2001年5月1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 已经在我国《合同法》的基础上, 规定了税收撤销权制度。《税收征管法》第50条规定:“欠缴税款的纳税人因怠于行使到期债权, 或者放弃到期债权, 或者无偿转让财产, 或者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而受让人知道该情形, 对国家税收造成损害的, 税务机关可以依照合同法第七十三条、第七十四条的规定行使代位权、撤销权。税务机关依照前款规定行使代位权、撤销权的, 不免除欠缴税款的纳税人尚未履行的纳税义务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这表明, 我国在税收撤销权制度方面的创设有了很大的突破, 由此开始了
方面也有利于规避贸易壁垒, 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如今印度的服务外包行业发展迅速, 无论是规模还是产值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而中国在接受跨国公司外包业务方面处于初级阶段, 所占市场份额很小, 与印度还有不小的差距。但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的潜力很大,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这一潜力, 促进中国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2009年1~9月份, 全国新增服务外包企业3, 287家, 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合同签约金额126.9亿美元, 同比增长了212%, 实际执行合同金额73亿美元, 同比增长了170%。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 中国服务外包产业依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可以说是成绩辉煌, 前景广阔。
(三) 由产品输出向技术输出转变。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发展, 中国不仅仅能生产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 在技术创新方面也取得了巨大进步, 掌握了一些世界领先的关键技术, 因此我们在输出产品的同时也可以大力发展技术输出, 特别是向和我们一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进行技术输出, 相对于产品, 这些发展中国家更喜有关税收撤销权制度的创立、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应用等一系列进程。
虽然我国税收撤销权在立法理论、制度构建、司法实践等方面还有待于完善, 但已标志着我国税法理论和实践的进步和发展。以此为基础, 势必会进一步引导和推动我国税法理论的研究, 为将来税收立法的进一步完善打下较好的基础。
一、扩展税收撤销权的适用范围
因为税收撤销权的理论基础是民法债法上的撤销权制度, 因此税收撤销权的扩张适用还得从撤销权制度说起。在司法实践中, 遇到债务人有法定形式以外的债权财产处分行为时, 应在遵循债权人撤销权的立法目的和立法精神的前提下, 大胆
欢技术, 就像我们当年一样, 希望能够以市场换技术, 并且技术输出利润更好、壁垒更小。因此, 我们在引进技术的同时也要注意技术输出。
(四) 塑造世界品牌。
同样的产品, 相同的质量, 就是由于自己的产品没有品牌, 导致价格上的巨大差异现, 社会品牌效应随处可见, 企业在塑造国内品牌的同时, 也应注意国际品牌的塑造, 先塑造品牌后销售产品, 只有这样才能把好产品卖出好价钱, 我们不能把黄金当土豆卖, 我们要把包装后的土豆卖出黄金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