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小学教师模式研究

2024-05-12

优秀小学教师模式研究(精选12篇)

优秀小学教师模式研究 篇1

摘要:“体教结合”是世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本文运用文献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 对“体教结合”培养优秀运动队模式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分类综述, 将教育规律、训练规律、管理学等有机的融合一起, 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从多元化的角度考虑优秀运动队的培养和管理, 注重全面系统的发展学生运动员, 培养优秀的体育人才, 注重强调由过去运动员学生到现今的学生运动员, 使学生运动员得到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体教结合,模式,运动队,后备人才

1 问题的提出

在长期的实践中, 运动训练体制形成了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 以少体校为中心, 以向省市运动队和国家队输送为目的的纵向层层衔接的运动员三级培养体系。导致不同部门在制定目标时很难达成统一;部分高校运动队管理混乱, 管理制度执行不力或缺乏可操作的规章制度, 没有制定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运动员管理章程;学训矛盾一直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关键问题, 大学生运动员将大量的时间用于运动训练, 使得正常的文化知识学习时间上受到排挤。

2 研究的目的意义

2.1 实现文化教育与运动训练和成长过程的结合, 解决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 推进我国竞技体育制度的改革

切实贯彻体育与教育的相结合, 以培养出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人才。

2.2 实现体育与教育的有机融合, 达到优势互补

“教体合并”可使教育和体育联系得更加紧密, 实现义务共尽、责任共担, 成果共享, 优势互补, 将大幅度提高学校竞技体育水平, 体育部门也将得到教育部门优良的教育环境, 使体育人才得到更好的教育, 从而提高他们文化修养, 更加促进竞技体育水平的发展。

2.3 从科学发展观视角来看, “体教结合”, 是中国体育改革发展方向, 也是世界体育的发展趋势

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我国竞技体育如何健康发展、持续发展和快速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谭华教授认为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竞技教育的发展时期, 也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1];谢琼桓认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应该重视人文教育, 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质, 处理好专业业务的关系, 防止短期行为[2];韩会君等认为“体教结合”是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相结合, 以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人才为目标, 既遵循训练规律, 又遵循教育规律的一种新型的业余训练体制[3]。国外学者认为竞技是自我实现的途径, 在大学发展竞技体育是很自然的事情;美国没有专门的体育院校, 高水平的学生运动员都分布在不同的普通大学中。这些大学的竞技运动水平整体地代表了美国大学生的竞技体育运动水平, 而且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美国国家的业余竞技体育运动水平, 美国有一套完整较为完善的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法规。

以上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进行详细的阐述, 对普通高校的高水平运动现状研究多, 定性研究多, 定量研究很少;关于“学训矛盾”的研究多以分析问题提出对策为主, 但从体制深层次系统的研究少;对高水平训练问题研究多, 对高水平的学业问题研究不多。今后不仅要对那些已有成果进行辨别分析, 更要加强对那些尚未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的研究。

4 可行性分析

理论上体教结合打破由体育系统独家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旧体制, 体教结合是中国体育改革发展方向, 也是世界体育的发展趋势, 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实施“体教结合”, 是解决目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出现诸多问题的一种有益尝试。实践中清华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 是“体教结合”的成功范例, 不断提升, 只有以人为本,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实现“体教结合”与高校高水平队伍建设出发点和最终目标的一致。南京工业大学与省体育局共建优秀垒球运动, 在全国比赛屡次获得佳绩, 等等这样的例子很多。从上可以看出无论从理论分析还是实践初步检验, 说明了体教结合是可行的。

5 结论

“体教结合”是保证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它符合社会需要, 符合人才培养规律。要进一步加大体教结合的力度, 争取政府、教育部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强强联合, 以教育为依托, 培养体育市场, 为体教结合增添后劲。将教育规律、训练规律、管理学等有的机融合一起, 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谭华.关于实现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J].体育学刊, 2000, (5) :13-18.

[2]谢琼桓.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体育的现状和未来[J].浙江体育科学, 1998, (1) :7-10.

[3]韩会君等.广东省实施“体教结合”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3, (2) :6-8.

[4]彭雪涵等.校体联合—过渡时期高水平运动队的办学模式[J].福建体育科技, 2003, (6) :39.

优秀小学教师模式研究 篇2

“双师型”教师培训模式

青岛市城阳区特殊教育中心

近年来,城阳区特殊教育中心的教育对象结构发生改变,中重度智障儿童、脑瘫儿童、自闭症儿童的增多,医教结合成为特殊教育的必由之路。2014年学校被确立为山东省“康教结合”项目实验学校,2015年被确立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先行实验单位,这促使学校从单纯的教育功能逐步向教育与康复双重功能转变,同时要求教师从单一专业逐步向一专双能、一专多能过渡。

基于此,城阳区特殊教育中心确立“两个结合”的“双师型”校本培训思路,即学校发展规划与个人专业优势相结合;学校组织培训与个人研修相结合,积极构建和谐有为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实现“让每一个教师都成功”的“阳光教育”目标。1人被授予全国特教园丁奖,多人被评为青岛市特级教师、青岛市优秀教师、青岛市优秀专业人才、青岛市教学能手等。20余人次在青岛市公开课、山东省优质课及全国康复技能比赛中获奖。

学校的校本培训在区域特殊教育学校中形成示范和引领作用,先后举办山东省特殊教育现场观摩会、青岛市特教学校自闭症儿童实验班现场会、青岛市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学交流会、青岛市特殊教育医教结合改革现场观摩会等。

一、加强管理,全面统筹与项目组织相结合,保障“双 师型”培训有序开展。

(一)成立校本培训领导管理小组。

学校高度重视校本培训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教导主任、级部组长和项目组长齐抓共管的管理模式,各部门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学校每学年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计划,分析教师的现状,包括数量、年龄、学历、职称、专业、性别,以及教学能力、身体状况、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态度等方面,拟定具体培训计划。学期初设立培训专项经费,统筹校本培训时间、地点、人员,确立培训内容和形式,做到专人负责,职责明确,扎实有效地推进了校本培训的工作,实现培训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成立言语语言、自闭症、职业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四个专业项目组。

学校在全面统筹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的专业特长,依托学校四个重点实验工作设立言语语言、自闭症、职业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四个专业项目组,以项目组为单位管理组内教师的培训工作,突出专业化,提供针对性。

二、围绕ABC课程方案建设,基础培训和专业培训相结合,强化“双师型”培训内容

学校基于ABC课程方案的建设和实施,围绕课程内容开 展一般基础性专业培训和教师优势性专业培训。

(一)基础培训,夯实教师专业基础

ABC课程方案包括7门基础课程,这就需要教师要掌握特殊教育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基于此,学校开展基础专业培训及基本功培训,包括教师通用基本功和学科基本功,主要涵盖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学习心理与行为训练能力等,培训的理论基础偏重于特殊儿童教育学、特殊教育教学论等方面,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

(二)专业培训,提升教师专业高度

除了基础课程,ABC课程方案包括11门优势课程和14门补偿课程,这些课程对教师的专业化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具备手工、汽车美容、烘焙烹饪等职业技能,或者是运动康复、语言康复、心理康复等专业康复训练知识。基于此,学校结合教师的专业优势,积极开展专业培训,包括言语功能康复技能、运动功能康复技能、心理康复技能、职业技能等四大板块,其培训的理论基础偏重生理及病理学、职业教育等方面,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特殊学生的优势,发现和解决特殊儿童的康复问题。

三、分层分类搭建平台,学校培训、自主研修和网络社区研修相结合,优化“双师型”培训方式

(一)立足校内,延伸校外,全面开展全员培训。依托学校培训计划,采用集中培训方式,加大全员教 师培训力度,全员培训立足校内,辐射区域,面向省内,确保每学期一次市内全员培训,每学年一次省内全员培训。2014年至今,全员培训已涵盖青岛市全部六个市辖区四个县级市的特殊教育学校,及济南、淄博、烟台、临沂等省内城市的特殊教育学校,全员不断加深基础培训,拓展专业培训,强调学科教学、学生管理、专业素养等内容,充分扩大培养规模,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常态化,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二)突出专业,结合项目,重点开展骨干培训。

依托言语语言、自闭症、职业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四个项目组,学校有针对性开展项目组教师专业技能提升培训,快速普及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的熟练掌握程度。2014年至今,言语语言项目组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参加言语语言康复培训三次,自闭症项目组赴北京联合大学参加自闭症运动与情绪康复训练两次,心理健康教育项目组、职业教育项目组分别赴广东、哈尔滨参加专业培训,这些培训实现理论与技能融合下的独立操作和训练强化,重点突出了操作技能的应用与实践,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化整为零,分散学习,积极实施级部组教研和自主研修

学校教学任务重和教师数量紧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集中培训和短期培训的开展,在保证学校教学有序开展的基础 上学校积极鼓励级部教研和教师自主研修。

第一,级部组教研常态化。学校分为学前、中、低、高四个级部组,级部组每周教研一次,主要立足于课堂教学,着重“怎么备、怎么上”,保证教研活动正常化、常态化。第二,自主研修长效化。自主研修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平台,是教师研究教材、研究教法,共同提高的有效载休。学校积极鼓励教师自主研修,坚持持久性学习,每学期撰写1万字学习笔记,每学年确立一个微课题或者是个案研究。

(四)线上线下,网络研修,创新教研新形式 2016年开始,学校完善校内QQ群,微信群,将简单功能的信息联系群发展为学校网上研修平台,推进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教师培训深度融合,建立网络研修社区,实现网上说课比赛、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

四、落实制度有效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提高“双师型”培训的水平

学校“双师型”教师的评价实施,贯彻“全面性、评价互主体性”观念,坚持“过程性和形成性”相结合,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标准纳入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采用考评体系和资格认证制度,学期阶段评价和学年度终期评价相结合,将教师的教学能力、课题成果、学生康复等情况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教师业务素质和高职教学质量的提高,使评价结果既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终点,同时也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起点。

优秀小学教师模式研究 篇3

关键词:高校;社区;大学生

一、挂职模式概述

基层街道社区是我国政府与人民群众最深入对接群众的机构。街道社区办事处肩负着政府为各类基层人民群众提供服务综合性社会职能,他的功能自始以来就尤为重要。基层街道社区是一个城市建设实现其内涵发展的基础和强而有力的保障。因此,基层街道社区建设也是城市管理的重点工作项目,各级政府部门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近几年来,高等院校选派优秀大学生进入基层街道社区挂职的模式数不胜数。它有效的利用了高等院校新兴的人才和青年的智力优势为基层社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而推进了基层社区街道与高校实现共建,各种资源都得到共享、得到了双赢的效果。与此同时,也发挥了大学生这些优秀人才服务社区的实践优势,对于促进整个城市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主要做法

当前,高等院校大学生都有他们自己的专属特点,大学生专业知识扎实,拥有较好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为了能更好推进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而得到有效的锻炼,将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这些优点更好的在基层平台上得以发挥,还结合建设和谐社区的各类需求。近几年来。我国不少专家都积极的探索了基层街道与高等院校共建,高校大学生党团员街道挂职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这类新型的合作模式。共建内容主要是:合作共建社会实践服务基地、共建青年中心、共建社区学院等。主要做法是基层街道社区为大学生提供挂职岗位,通过学校发动挑选优秀的大学生深入街道服务基层建设,在街道办事处经过一段时间考察后为大学生正式颁发聘书。

我国自03年以来,高等院校与基层社区街道共建,大学生党团员挂职街道社区这种模式已经推广到很多地方的基层办事处。众多优秀的大学生党团员深入基层服务人民群众,并且还带动了更多的在校大学生进入基层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很好的实现了高校、社区、学生三方互惠互利的良好形势。

三、存在问题[1]

在这样良好的局面下大学生能利用基层社区的很多资源来促进学校党建团建工作的开展,拓宽活动的渠道、丰富活动的内容为学校的党团建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但是实践也存在着很多困难,主要表现在一下方面。

1.大学生的工作时间与平时上课的时间冲突。大学生到基层街道社区挂职锻炼的时间主要都安排在周末或者寒暑假等课余时间。平时时间主要在学校上课,而基层社区开展工作也往往在非节假日里进行,所以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基层社区进行挂职锻炼时间是一个很大的局限性因素。

2.学校提供的大学生人数和社区提供职位数之间的矛盾。高校挑选深入基层的大学生党员团员在基层服务工作无法完全的满足街道社区的需求,因而锻炼的效果的得到了一些影响。这个方面的原因有基层所需处理事情多且杂乱,因此基层工作人员无固定岗位。因此,大学生挂职的岗位也导致职责混淆、并没有十分明确的服务对象,长久如此导致工作效率较低;此外,另一个原因是高校在选拔优秀大学生进行挂职过程中一味追求素质高,综合能力强而忽略了人才和工作岗位匹配。

3.高校党团建设与街道社区党团建设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社区在利用高校人才资源来促进自身党团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基层社区与高校的当团建工作在工作目标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高校是以教育为主体,对人才的培养高校主要强调的侧重点是对优秀的学生进行教育、培养。而基层社区则更加主张的是学生挂职党团员怎样更好的服务社区建设。甚至还有一部分提供挂职岗位的企事业单位对大学生挂职锻炼的模式并不了解,不能从自身角度真正的支持,接受学生党团员地方挂职纯属为完成上一级政府的工作。因此,他们对挂职学生没有太大热情,在很多方面没有表示支持,对挂职大学生的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大学生在基层挂职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

四、改进措施

当前,我国想要充分发挥在校优秀大学生在构建和谐社区促进城市建设的作用,就应该上述存在的众多问题,从而也使社区很多资源也能在高等院校党团建中起到可持续发展的多重作用。

1.加强组织领导干预。

首先高校要引起重视,成立专门的基层社区街道与高校校共建领导小组,除此之外二级学院也要成立相关的负责小组定期对学生挂职情况、各项活动的开展进行检查、跟踪和回访记录,并且定时的向领导小组汇报近期共建项目的成果和不足。反之,基层社区也必须成立相关的领导小组,指导下属部门要与学校做好交接协调工作。这样双方都得到重视才能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态度,共同培养挂职的优秀大学生党团员,也促进了挂职大学生学习锻炼和服务社区的双重统一。

2.加强指导,提供经费支持

要想发挥基层社区各类资源的充分使用,在发挥的这个过程当中,加强指导干预和各项支持非常需要的。基层社区街道加强各种工作的指导,就包括提供大学生挂职的岗位清楚,大学生挂职岗位的职责明确,尤其是在大学生服务社区过程中锻炼熟悉各种工作的方法指导,这对于基层挂职锻炼的大学生党团员的学习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习的过程中工作指导的老基层干部就必须积极对挂职大学生提供充分的人力支持,多指导,令挂职大学生尽快熟悉工作岗位。另外,基层社区有条件的话还要尽量加大对高等院校优秀大学生基层挂职模式提供经费支持,最好能在基层街道社区和学校双方都设立专项基金,保障共建模式中挂职大学生处理各项工作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确保各项活动能够顺利的开展。

3.制定制度化建设,实现规范化管理

为了促进高等院校优秀大学生基层挂职模式的发展,对于高等院校和基层社区街道还应该完善相关的制度建设,从而对共建模式中的大学生党团员实现规范化管理。使得挂职模式合理化、合法化、规范化、科学化,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制度建设主要应该包括:高校大学生党团员挂职人员的选拔制度、岗前培训制度、指导老师的培训制度和相关负责小组的回访制度。此外,还包括为了保证挂职大学生的积极性,设立的激励制度等[2]。

4.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高等院校和地方基层街道社区还应该加强合作阵地建设。建立高等院校和地方基层街道社区共建的形式,是高等院校与街道社区签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共建协议书,然后高校挑选优秀大学生党团员前往街道挂职街道办助理,协助处理日常工作、参与活动策划、和社区服务等内容,通过挂职助理的优秀大学生广大学生群体积极参与到服务基层社区的社会实践中来,逐步形成高校大学生服务社会的体系[3]。那么加强阵地建设,高校还可以与社区实现三维全方位推进共建基地,例如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实践基地的共建、社区实习基地的共建等。

5.大学生挂职助理服务内容的多样化。

社区挂职大学生主要在社区开展党团建设、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和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活动。

参考文献:

[1] 竹隰生.可持续发展与绿色施工[J]. 基建优化. 2002(04)

[2] 谢文兵.职业院校大学生党团员街道社区挂职模式研究[J]. 咸宁学院学报. 2009(04)

优秀小学教师模式研究 篇4

关键词:体教结合,运动队,模式

1 前言

“体教结合”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训练、为国家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和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一项新的重要举措,是整合体育、教育等资源而实施的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措施,体现了体育、教育事业最根本的培养目标,符合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1.1 选题依据

“体教结合”开始全面推广与探索应用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科研发展迅速,体教结合发展将会进一步加快、加深。从科学发展观视角来看,“体教结合”,是中国体育改革发展方向,也是世界体育的发展趋势,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我国竞技体育如何健康发展、持续发展和快速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实现文化教育、运动训练和成长过程的结合,解决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推进我国竞技体育制度的改革。既遵循训练规律,又遵循教育规律的一种新型的业余训练模式。全面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为争创一流大学做贡献。加强体育与教育的统一合作,相互弥补、取长补短,达到“互赢”合作精神。

1.2 存在问题

不同部门导致在制定目标时很难达成一致;部分高校运动队管理混乱,管理制度执行不力或缺乏可操作的规章制度,没有制定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运动员管理章程;学训矛盾一致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关键问题,大学生运动员将大量的时间用于运动训练,使得正常的文化知识学习时间上受到排挤,而且由于学生体育竞赛制度的欠合理也影响文化知识学习的连贯性系统性;优秀生源不足,优秀教练员少。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各大高校为研究对象,主要为了探寻体教结合在各个高校可行的切入点,为高校能够通过体教结合培养出优秀的运动员寻找可行性依据。

2.2 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进行分析研究。

3 研究分析

3.1 体教结合共建优秀运动队可行性

3.1.1 大学生时期是身体素质发展的最佳时期

身体素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肌肉的发展和骨骼的强健。大学生阶段正处在身体素质提高到最佳时期,成为了发展优秀运动队的先天优势。肌肉系统与骨骼系统共同构成人体运动器官和身体的形态。在青春期后期,是肌肉发展最快的阶段,也是奠定今后人体形态基础的重要时期,大学生阶段正值青春期。力量素质是人体肌肉紧张或收缩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力量素质是人体运动的基础,人的跑、跳、投掷和攀登等各种运动能力和体力劳动都离不开力量素质。科学研究发现:17—18岁人体肌力大幅度增长,并一直可以持续到35岁以后。体育在于身体上的发展,教育在于理论性的发展,强健的身体有利于更好的实践,实践的结果是经验的积累,上升到理论,理论又能更好的指导实践。体育教育结合,体现了人体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运动队,将是优秀的运动队,有着强健的身体为运动水平提高做基础,同时又有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必定成为优秀运动队。

3.1.2 体教结合对运动员的身心发展影响

体教结合实施以后,学生的身心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发展,科学被大家公认是促进发展的,无可厚非的,科学的训练,科学的学习,二合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身心得到科学的发展。这好比古代的文官,和武官,有时候变现为,文官身体文弱,甚至体弱多病;而武官则身体武健,但比较粗犷,甚至是粗野,甚至野蛮。若是文官和武官的有点结合起来,就会表现为:身体强健,彬彬有礼。体教结合,在学生训练的时候有坚实的理论指导,一方面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促进运动训练科学合理的发展。反过来说,学生的训练,促进学生的体格强健,促进健康,促进学习。

3.1.3 体教结合在国内外都有成功的先例

在国内,清华的跳水队、射击队是按照“体教结合”模式办得较成功的运动队。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陈旭认为,群众体育的开展是基础。如果只有高水平运动队和运动员,没有普通学生的参与,不可能形成体育文化。正因如此,清华大学更加重视群众体育,在体育社团的建设方面加大了力度,通过体育特长的发展和体育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具备全面的素质。清华学生群体活动已经形成以“马约翰杯”为龙头、以体育竞赛为主线,校运会、新生运动会、研究生运动会、各类校园长跑活动和北京马拉松为载体的竞赛体系。学生群体竞赛从每年的9月份开始,到次年4月份结束,覆盖全体学生,包括40余个竞赛项目,竞赛活动1000余场,4万多人次参加。

3.2 体教结合道路培养大学生运动员目标定位

近年来,大学生体育发展迅速。大学生运动员,体现了新时代大学体育的发展方向,大学体育运动,符合体育运动发展的需要,必将走上体育和教育综合发展的道路上,即体教结合的道路上。新时期,运动的方向,可以放在运动和教育的基础上,在良好的氛围中成长,科学合理的安排训练,取得优异的成绩。通过文化课的学习,学会用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的未来探明方向。

3.3 体教结合管理体制

体教结合,体现的是体育和教育的结合,理应由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共同完成对体教结合的管理,形成以一套健全的管理体制。体教结合管理体制,以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管理为主体,同时注意,体育为教育的一部分,二者是从属关系,但是,为了能够形成更好的管理体制,二者充分结合,互相协调,共同管理,促进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全民素质提高。可以对教学场馆作出明确的要求,可以把高校和专业体育培训机构合并,实现资源的合理运用,集中管理。可以对运动队直接管理,正确引导运动队的发展。教育部门对学生文化课统一管理,同时和体育部门全面协调;体育部门对学生训练统一管理,并同教育部门全面协调,双方的协调主要为课时安排的协调,并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

3.4 体教结合模式下学习与训练

体育生有着敢打敢拼的体育精神,学习的学生有着学习的毅力。如果学生一方面把学习成绩搞好,另一方面又能有很好的运动技能,学生将会得到全面发展,身心也会健康,健全。体育发展至今,体育教育的结合,正是这样一大策略,成为了体育改革的方向,也是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既遵循训练规律,又遵循教育规律,促进全民族的全面发展。

3.5 体教结合模式后备人才培养

3.5.1 国家对“体教结合”的充分认知

体教结合真正实施,需要几个方面的先决条件,第一,从高校的长期发展来看,大学生的运动水平越来越高,大学生运动会所表现出来的成绩,有时候甚至超过了专业运动队的水平,这就需要国家体育领导阶层对这一现象有所认识,重视并鼓励体教结合的体育运动的发展。第二,国家应对“体教结合有利于资源的合理运用”的明确认识;体教结合不仅是运动成绩的提高,更是对体育资源的充分利用,避免资源的浪费。

3.5.2 体教结合对学生的影响

体教结合对学生来说,不仅能够实现强身健体,实现运动技能的掌握,甚至可以实现自身的体育梦想,突破自我,还可以实现自己知识水平的提高,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无论是从理论上来说,还是从培养国家高素质人才上来说,更能促进体育的发展。

3.5.3 高校的自我发愤图强

体教结合,对于各个高校来说:一,可以通过体教结合响应党的号召,为国家的提高民素质尽力;二,各个高校运动队的优秀成绩,势必会影响到各个高校的声誉,拥有优秀运动队的学校,往往声誉都很高。所以说,无论是为国家,还是为自己学校的声誉,都应该努力的发展自己,为体育的发展做出贡献,对体育后备人才进行培养。

3.6 体教结合模式教练员队伍培养

教练员的作用,在于教授学生和运动技能有关的所有技能,有时候教练员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意义重大,教练员一直在学校里教学,有时候会忽视体育新的发展动向,教师如果能够不定期的参加学习,进修,就不会落后于时代,并且能够把新鲜的事物教授于学生,确保学生能够接收到最好的教育,同时,也有利于学校教师队伍的发展。为此,教练员进修政策尤为重要。

4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体教结合虽然是老话题,但是体教结合带给我们的是体育健康发展的方向,能够解决体育发展中的各类问题,如,如何解决资源合理利用的问题,解决运动员只运动,不学习文化的问题等,体教结合有利于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运动员,成为发展优秀运动队的全新模式。

2.建议

国家在充分认识体教结合给国家带来的好处的基础上,大力推广体教结合,建立健全体教结合的管理体制,培训优秀教练员,培养出优秀的运动队。

参考文献

[1]时宇家.黑龙江省速滑运动项目“体教结合”发展模式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4,(4).

[2]唐定裕.德国竞技训练与体教结合发展研究及对我国篮球教改的启示[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1):162.

[3]张宁.如何开展好业余训练与体教结合[J].2014,(8):277.

[4]翟丰,张艳平.江苏省普通高校体教结合模式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1):84.

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 篇5

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提高农村师资队伍素质,尤其是提高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本文针对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及问题,以现有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政策为基础,提出了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径与特色:定向免费培养全科型农村小学教师的模式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整个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以及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不断深入,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按照教育部“教师教育要有计划、有步骤、多渠道地纳入到高等教育体系”的部署,各地积极推行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渡,有力地提升了小学教师培养的学历层次。但是,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虽然小学教师培养的层次提升了,形式过渡了,但是由于培养的内容和模式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因此培养的质量和效益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有的地方甚至在下降。农村小学师资队伍的现状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近年来,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流失严重;农村小学教师补充不足;特别是现有农村小学教师年龄老化、知识陈旧、教学水平落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严重阻碍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妨碍了湖南省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和均衡发展。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适应新形势发展并能满足湖南省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已成为湖南省教师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目前,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培养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相关领导和部门的重视,湖南省教育厅确立了全省四个农村小学教师培养基地,并决定免费为湖南省农村乡镇以下小学定向培养五年制大专层次小学教师。目前,“免费师范教育在湖南”的话题已成为众多社会方面关注的热点问题。湖南省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具体表现以下特点:

一、培养主体资格——农村小学教师培养基地

农村小学教师的培养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尊重师资培养的特殊要求。一般高校是一种宽口径、研究型的人才培养,其办学方向、教育思想、资源配置与小学教师培养大相径庭,一般高校不便也不可能照顾和迁就农村小学教师培养的特殊要求。实践证明,中师取消之后,原有的本、专科院校并没有承担起农村小学教师的培养任务。

湖南省教育厅按照全省统筹、科学规划、合理布点、逐步推进的原则对申请培养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学校进行了专项评估,经教育部复查批准,确定湖南第一师范、长沙师范、吉首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常德师范、邵阳师范等五个学校具有大专层次小学幼儿园教师培养资格。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工作专项评估结果的通报》(湘教通【2006】38号),并已向社会公布。

二、培养目标——全科型小学教师

全科型小学教师是指由具备相应资质教育机构专门培养的、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科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能承担小学阶段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教学、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的教师。“全科型”教师不一定都去进行“全科教学”,但必须具备能胜任现开所有科目教学的能力,能随时担小学任一学科或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适应农村小学的小班制、包班制、个别全科辅导和边远农村的一人一校、两人一校的复式教学。

“全科型”小学教师是适应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在多元智力理论指导下进行“全脑开发”,整合各科知识,贯彻新的课程标准实现各课程的全方位多项目教学目标而提出的新概念,同时培养“全科型”教师也是适应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需要。

三、培养学制——五年一贯制

针对原有培养模式在学制上比较混乱,不同学校有不同的招生起点,也有不同的学习年限,湖南省教育厅对农村小学教师培养学制上都统一规定五年一贯制。五年制初等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均采取五年一贯制,在校期间不再细化学科方向,通过选修课等渠道发展学生的专业特长。五年一贯制模式即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进行五年一贯的师范课程教育,实现全面、系统的小学教师专科学历教育。教育部制定下发的 “课程方案”也是针对这一模式而制订的一项试行方案。从各试点学校的介绍看,笔者认为采用这种五年一贯制的教育培养模式较好,它具有以下突出优势。一是可吸收优秀农村初中毕业生投身于小学基础教育,既能减轻高中生升学压力,同时又可为初中毕业生提供升学选择。特别是进入 21世纪后,中专招生规模将逐渐减少,这就使得广大初中毕业生只能选择读高中(或职高)一条路,而广大农村、山区学生将会因多种原因而停学,如果招高中毕业生继续培养三年,则因高考录取等多种原因而难以保证生源质量,从而难以确保毕业后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能力。二是由于初中毕业生年龄较小,可塑性强,有利于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的训练。特别是从事小学教学所必需的说、画、唱、写等基本功的训练可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层次。而如果招收高中毕业生,则由于学生经初中、高中连续六年的学习,说、写、唱以及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基本定型,再经过三年的培养训练也很难达到小学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要求。三是可使初中毕业生少用一年时间获得专科学历,使各层次的教育投入发挥应有的更大效益,另一方面由于实施五年一贯的连续培养训练,则可依据小学教育发展需要系统连续而又分层次的安排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训练,以及教育实践等科目的教学与训练,最终实现既能适应小学各学科教学又有某一学科专长的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基于以上的分析与比较,虽不能说哪一种模式就绝对的好或不好。但依据农村小学教育的特殊要求和社会发展总趋势,笔者认为 21世纪前期,我省农村小学教师培养将出现“五年制”和“两年制”专科教育共存,以五年制实施职前培养为主,两年制实施职后学历教育为辅的基本模式。

四、培养课程计划与教材的问题——构建湖南特色的课程与教材

和传统中师不同,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全国课程与教材没有统一规划,各地的课程与教材也是五花八门,基本上是以地方为主。湖南省要培养适合本省农村小学实际的师资,就必须建立湖南特色的课程计划与教材。要实现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全科型”培养的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关键。为此,湖南省教育厅成立了“湖南省小学教师教育教材建设委员会”,分三个步骤进行课程开发:一是制定颁发《湖南省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课程方案(试行)》,将课程体系分为必修、选修两大块,其中必修部分分为文化、教学技能、课堂教学理论、教育实践四大模块。该课程体系的最大特点是降低了文化类课程所占比重(53.2%),提高了教育理论和实践类课程比重(25.7%),并根据农村小学教育的需要设置英语、音乐、美术、计算机必选课,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和特长。二是按严格程序研制学科教学大纲。先采取招标(邀标)的方式,从专业职称、教师教育资历、科研成果等方面,确定参与编写教学大纲的人员,然后组织教师教育专家、教师教育第一线教师、学科专家、优秀小学教师等各方面人员组成评审组,对教学大纲进行初审、终审和最后鉴定,直到合格为止。三是在对培养目标、意义、步骤、内容选择及编排、使用等方面进行论证的基础上,组织编写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的整套教材。目前已启动39门学科的教材编写工作,第一批14本(种)教材已出版并交付使用。许多培养学校除了开设语、数、外、理、化等常规文化课外,还对定向班的学生开设了音乐、美术、体育、写字、普通话等课程,并配备了最优秀的师资。

课程分必修课和等修课两大类。选修课由学校根据自身优势和特色、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开发和开设,诣在使形式进一步拓展知识、开阔视野、强化能力、提高素养、发展个性。下面就必修课的内容进行说明。

(一)科学文化课程。这类课程一方面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教宽阔的专业视野、一定的人文修养和良好的道德水准,并能以此去影响受教育者,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具备今后从事小学全部学科的教学工作所需要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技能以及思维方式等。

在具体内容方面,按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和全科型教师的要求开设涉及小学全部科目基础专业知识的课程,在此基础上对有关知识作适当的补充和延伸,以拓展该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使所有学科课程在知识上达到高中及以上程度,部分学科接近专科毕业水平。这些课程包括政治、语文、数学、科学(生物、物理、化学、地理)、历史、基础英语、美术基础、音乐基础、体育与健康教育、计算机基础等。其次,要开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完善认识世界的方法(包括知识建构方法)、夯实理论功底和提升理论素养基础理论课程,如在政治课中可涉及哲学知识,在科学课中可涉及普通逻辑学、科学方法和创造学等。

(二)教学技能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从事教学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各种技能和能力,包括口语、书法、形体舞蹈、琴法、课件制作、小学实用美术等,这些都是教师的基本功课程。教学技能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完成教学任务的熟练程度和水平。显然,在教学情景中,教学技能的展现,必定是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巧的整体性效应。教学技能是教师的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任何先进的教育理念都必须通过教学来实践和反映,关键是教师是否具备将这些理念付诸教学实践的能力和技能。显然,师德高尚但不知道“怎么教”的教师是不合格的教师。

(三)教师理论课程。这类课程是体现教师专业特点的专业知识,它们能帮助教师根据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及教学的规律和经验等科学地确定教什么、为什么教和怎样教,它们能够帮助教师运用适宜的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也就是说,这类知识强化了教师的专业性。

具体内容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基础理论课程,它们主要帮助学生了解教育基本原理,从宏观上认识和把握小学教育工作,主要课程包括小学教育学、小学生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小学生生理卫生、教育改革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二是教法理论课程。教学是教师专业工作的中心,教法理论课程主要帮助学生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一般教学方法问题,即各学科通用教学设计、教学材料的准备、学业评价、学生辅导、小组教学、课堂管理等;另一方面是特殊教学方法问题,各学科教学基本原理、学科教学特点和常用教学方法,还特别要学习和掌握各学科课程标准。如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英语教学论、小学体育教学论、小学艺术教学论、小学科学教学论、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论等。

(四)教育实践课程。它们对于学生内化知识和形成教学能力十分重要。这类课程主要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社会教育调查及撰写毕业论文等多种形式。

(五)农村地方课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教育教学要充分利用和开发多种课程资源,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社会背景”。新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是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列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不仅要以农村这一背景、资源帮助学习各门课程,认识自然与社会,更应该掌握好农村这门“课程”本身,了解和熟悉农村,掌握适应农村、改造农村的能力。作为未来的农村小学教师,自然首先应当了解和熟悉农村,掌握农村孩子应该掌握的东西,这不仅是直接指导学生的需要,也是与家长、社会沟通的需要。

在选修课方面,增加了英语、音乐、美术、体育、计算机等课程,内容更多、难度更大、要求更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特长突出,适应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五、培养的实习、实践的问题——建立农村小学实习基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和实施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新的要求,以培养教师主要任务的师范院校加强了对教育课程的实践研究,教育实践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许多培养小学的师范院校仍是理论研究多、实践活动较少。尤其是培养农村小学教师的师范学校,对学生的实践重要性认识不够,课程中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课时明显偏少。只有充分认识到农村小学教师培养的实践环节的重要性,才能构建农村小学教师培养的实践模式,有利于培养适应农村基础教育的合格的小学教师。

(一)建立农村小学实习基地

农村小学教师的根在农村,不熟悉和不热爱农村的学生是不可能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农村小学教师。因此,培养农村小学教师的师范学校一定要在农村小学建立实践基地,让学生下到农村去见习和实习。

(二)学生实习与农村小学教师培训相结合

目前往往存在着实习生找不到实习地点,而农村小学教师又苦于没有时间外出集中学习的情况。师范学校如果能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即让实习学生接替实习学校一部分教师的工作,而让这部分教师到师范学校离职参加培训或者请师范学校有经验的教师上门授课,这是个两全其美的事情。

六、培养招生与就业——定向培养

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新模式解决了师范生源质量不高的问题,吸收了大量农村优秀初中毕业生读师范,有力地保障了农村小学教师培养的有生力量,为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的培养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定向培养——小学教师专业采取定向培养的方式,招生计划以区县需求为基础,市教育局统筹。区县教育局与高等师范学校联合招生。学生毕业后,由区县教育局择优录用。农村定向培养的小学教师按照湖南省政府办公厅(2005)40号文件精神给予适当补助,并规定到农村小学的工作期限。这样有利于学生明确目标,安心农村小学教育,激励他们在校期间形成良好的小学教育的专业思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对象免交学杂费(含学费、住宿费、军训费、书籍费等),并给予适当生活费补助。享受该项目资助的学生必须履行协议规定,毕业后回协议区县(市)乡镇以下小学服务5年以上。其他对象学习期间费用自理,毕业后不负责统一安排就业,由各区县(市)教育局按国家政策和本地小学教师需求情况择优录用为小学教师,未被录用的毕业生,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由招生学校负责推荐就业。

湖南省对农村小学教师培养上采取“协议定向,择优录用;免收学费,跟踪培养;考核合格,安排就业”的原则,吸引了大量优秀农村初中毕业生报考师范学校,一时湖南省的农村小学教师培养基地成了热门学校,初等教育专业成了热门专业。许多从事师范教育多年的老教师看到这种景象都欣慰地说:“好多年没有看到学校这么热闹了,农村教育有希望了,农村的孩子有希望了。”

参考文献

1. 詹小平.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普通师范院校培养高素质小学教师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一师学报,第五卷第二期,2005年6月.2. 詹小平,冯周卓.教师专业化视野中的小学教师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2期.3. 张琳.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归因分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年第四期.4.刘铁芳.乡村教育的问题与出路[J].读书,2001年12期.5.周德义.五年制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6

小学心灵对话德育模式研究 篇6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 心灵对话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不仅要学好知识和技能,更要在知、情、意、行各方面得到全面、健康发展。但是受传统的德育方式影响,目前的学校德育工作还存在着较多问题。

1、德育内容脱离现实生活

德育内容来源于生动活泼的现实世界,而我国传统德育的一大弊端就是忽视人的社会性交往和沟通,即脱离现实、忽视对话,德育都是枯燥乏味的道德说教,与现实世界隔离,失去了生活根基。因此,德育内容往往无法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信念,也无法外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

2、德育方式死板教条

在传统的德育活动中,教师是“道”的拥有者和传授者,而学生只是“道”的被动接受者。这种德育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学生道德信念的树立和道德水平的提高,绝对不是只靠单纯的灌输说教就能实现的。

基于学校德育现状,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德育工作中积极开展对话,尝试建立一种新的德育模式──德育心灵对话模式,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二、心灵对话德育模式研究

1、以生为本,为学生倾注全部爱心

教育是爱的教育,如果缺少了爱心,教育就无从谈起,只有对教育事业倾注自己一片赤诚的爱心,教育才能健康发展。爱心也是与学生进行对话的基础条件,才能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小学生的心灵是脆弱的,他们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有一颗敏感的心,作为教师要舍得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与鼓励。有的时候,爱心其实非常的简单,一个简单的微笑、一次不经意的鼓励与表扬、一个含情脉脉的眼神都可能让小学生感受到无比的温暖和爱意。

一个教师应该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来对待,这样对学生就会多一种责任,一种压力,教师就会想方设法地去奉献自己的爱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其实学生本来就是教师的孩子,他们点滴的成长都会让教师欢喜不已。小学生有时候也会自觉不自觉地把教师当做自己的亲人,他们会和教师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他们会和教师交流自己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这时候教师更应该善于倾听。因为只有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教师才能够走进他们的世界,和他们成为朋友,学生也会更加地信任教师。

2、平等交往,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

在当今背景下,小学生的逆反心理较强,他们不喜欢训斥和批评的教育方式,训斥和批评只会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隔阂,让学生对教师充满恐惧之感。因此,这样学生就会远离教师,教师就不能够与学生达成共识,学生对教师的教育缺乏认同和理解,德育就无从开展。作为教师,要主动放下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走进学生这个天真无邪的群体之中,了解他们的兴趣所在,关注他们的内心情感需要和学习,多与他们进行平等的对话,用孩童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世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真正和学生融为一体,成为他们可以依靠和信赖的良师益友。

每一个小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都是一个独立而又神秘的个体,教师只有真正地走进他们的内心,才能够窥探他们内心深处的小秘密,才能因材施教地进行德育。在德育中,教师要学会慢慢地走进他们,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教师的平易近人,然后用自己的智慧和理性去解读他们内心的盲点。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平等互信的关系之后,学生犯了错误要敢于承认,教师要给予他们反思改正的机会,让他们自我教育。教育是慢的教育,不能急于求成,对待小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教师与学生要站在同一个高度进行平等的对话。

3、为人师表,做学生的好榜样

小学生的模仿性比较强,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学生做好表率,树立良好的榜样。一个内外一致、言行一致、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才能够在自己的学生中间树立较高的威信,让学生尊重、信服自己。作为一名教师,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要努力培养小学生健全的人格,而学生人格的形成与教师的人格不无关系。因为教师是除了学生父母之外的最亲近的人,他们与教师朝夕相处,教师的言行很可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想走进学生的心灵,就必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学生被教师的人格所吸引,才会与教师进行心灵的对话。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班级向心力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为人正直的教师,才能带领出一个具有正义感和向心力的班集体。教师要善于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式,对学生的承诺要兑现,不能够用欺骗的方式来教育学生。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遵守纪律或者好好学习,而喜欢用善意的谎言对小学生进行哄骗教育,其实这在无形之中失去了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在班级之内丧失了威信。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必须自己亲自做到;教师要求学生遵守的规则,自己也必须遵守,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把你当成自己的老师。

4、学高为师,加强自身能力素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话应该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永远追求的目标。这要求教师既要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又要有渊博的知识,能够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启明灯,为学生求知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一个好的教师不是教书匠,他应该掌握现代的教学理念,通晓教学业务,能够满足学生对于知识文化的需要和对现代教育方式的需求。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教师是他们接触最早的教师,他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和体验都是从小学教师这里获得的,一个渊博的教师将会为他们的心灵播撒获取新知的种子,激发他们探求世界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

有时候打动小学生的方式是很简单的,由于他们对知识的

渴求特别的强烈,所以他们会很崇拜那些知识丰富的教师。教师只有拥有渊博的知识,学生才会发自内心地崇拜你、敬佩你、信任你,并自觉把你当成学习的楷模,主动去接近你,主动向你看齐。学生愿接近你,你便可以随时随地和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教师要用自己的知识去开启小学生好奇的心灵。

5、因材施教,善于对学生进行引导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有时习惯性地喜欢好学生,而对学困生没有耐心,对他们的教育方式也是较为简单粗暴,这其实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人类最本质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学会捕捉学生身上的发光点,进行赏识教育,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和自信。学困生是一个班级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导致学习成绩较差,品行较差,不好进行教育。这时教师要给予这部分学生更多的关注,更多的爱心,尽可能从他们身上找到可取之处,适时进行表扬和鼓励。其实,学困生比任何一部分学生都需要鼓励和爱护,只要他们能够得到充分的呵护,他们同样也可以像其他学生一样优秀。教师要学会与学困生交流交往,这样他们才不至于与教师越走越走,他们才愿意和你吐露心声,愿意和你交流。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弗莱德·R·多尔迈.主体性的黄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3]尹艳秋,叶绪江.主体间性教育对主体性教育的超越[J].教育研究,2003(2).

[4]李镇西.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J].课程·教材·教法,2002(11).

优秀小学教师模式研究 篇7

(一)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国际田联公布的2003年世界田径锦标赛、2004年奥运会、200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2007年世界田径锦标赛以及2008年奥运会的110m栏前三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共8人。本研究所采取的时间计算法为:比赛开赛的那天-上次比赛开赛的那天;年龄=比赛年-出生年。

(二)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国际田联公布的2003年世界田径锦标赛、2004年奥运会、200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2007年世界田径锦标赛以及2008年奥运会的110m栏前三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参赛次数以及时间间隔等数据。2、数理统计法。对研究对象的参赛次数、时间等参数运用统计软件包SPSS11.5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 并用Excel2003制作图表。

二、分析与讨论

(一) 参赛次数及比赛成绩的分析。

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是运动员的体能、技术、心理状态、训练水平、适应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现, 是竞技状态的现实反映。同时, 比赛是一种很好的大强度训练手段, 在比赛的过程中能充分地调动运动员的体能, 使运动员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形成更完善的技术动作。因此, 科学合理地进行训练和参加比赛, 特别是根据人体生理机能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和该项目的竞技特征参加比赛, 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培养良好的竞技状态, 是高水平短跑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上创造优异成绩的重要因素。

从表1中得出在2003年世锦赛前三名优秀110m栏运动员在世锦赛前的平均参赛次数为:8.3次;2004年奥运会前的平均参赛次数为:7.3次;2005年世锦赛前的平均参赛次数为:9.7次;2007年世锦赛前的平均参赛次数为:8.7次;以及2008年奥运会前的平均参赛次数为:11次;运动员的参赛次数呈现出增多的趋势。另外, 在2003年世锦赛前三名的平均成绩为:13.18s;2004年奥运会前三名的平均成绩为:13.10s;2005年世锦赛的前三名的平均成绩为:13.08s;2007年世锦赛前三名的平均成绩为:12.99s;2008年奥运会前三名的平均成绩为:13.09s, 从成绩的变化趋势来看, 在世界大赛中前三名的成绩有增长的趋势, 并且在该三届世锦赛和二届奥运会前三名的成绩基本上都是在13.23s以内。

图1分别是2003年田径世锦赛、2004年奥运会、2005年田径世锦赛、2007年田径世锦赛和2008年奥运会110m栏冠军在世锦赛 (奥运会) 决赛以及之前各次比赛的成绩曲线, (在绘制上面五个图时为了便于对比分析, 这里只统计了他们110m栏的成绩。) 其中数字1指的是该名运动员在奥运会或世锦赛决赛时的成绩。通过对世界110m栏冠军的比赛成绩进行观察后可以看到, 即使是世界上最优秀的110m栏运动员, 仅靠单纯的训练已经很难获得这样的成果, 他们在世界大赛前也要通过多次参加比赛, 从而较好地适应比赛环境, 提高自身的比赛能力, 形成良好的竞技状态, 然后才能在世锦赛和奥运会这样的大赛中取得冠军。另外, 从图中可见, 优秀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呈现出波浪形的变化, 并且比赛成绩曲线的峰谷 (也就是最好的比赛成绩) 都出现在世界大赛时, 这说明运动员安排比赛适当, 使比赛和训练得到很好地结合, 使个人的最佳竞技状态出现在世锦赛以及奥运会之类的世界大赛。

(二) 大赛前参赛时间的间隔。

表2中第一行的数字为运动员在大赛前参赛的倒数序号, 其余各行中的数字是相邻两次比赛之间的间隔天数, 如第一行中的1表示世锦赛 (或奥运会) 前倒数第一次比赛, 其下面的24表示该次比赛与世锦赛 (或奥运会) 的及格赛相隔24天, 第一行中的2表示世锦赛 (或奥运会) 前倒数第二次比赛, 其下面第二行的23表示该次比赛与倒数第一次比赛相隔23天, 并依次类推。

从表2得出该4名世界冠军的参赛时间间隔中有一次间隔非常久的天数 (如第二行的96、第三行43、第四行93、第五行83、第六行96) , 据此可以将他们参加比赛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参加室内比赛时期;二是参加室外比赛时期。另外, 可以得出他们在大赛前的比赛中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竞赛期前首次参加室内比赛 (检查训练水平, 提高训练强度) ;→2~3个月的训练;→进入室外比赛期并多次参赛 (提高比赛能力, 形成竞技状态) , 从表2得出上述4名世界冠军:约翰逊、刘翔、杜库雷、刘翔以及罗伯斯分别在2003年世锦赛、2004年奥运会、2005年世锦赛、2007年世锦赛和2008年奥运会前参加6、7、7、6和8次110m栏比赛, 平均的参赛次数为6.8次。并且每次参加比赛后进行1~2周左右的时间的调整与恢复 (训练) ;→在大赛前进行3~4周左右的时间调整与恢复, 并准备参加世界大赛 (取得优异成绩并获胜) 。

三、结论

(一) 世界110m栏冠军在参加2003年世锦赛、2004年奥运会、2005年世锦赛、2007年世锦赛和2008年奥运会前的平均比赛次数分别为8.3次、7.3次、9.7次、8.7次和11次, 参赛次数呈现出增多的趋势。

(二) 2003年世锦赛、2004年奥运会、2005年世锦赛、2007年世锦赛和2008年奥运会前三名的平均成绩为13.18s、13.10s、13.08s、12.99s和13.09s, 该三届世锦赛和二届奥运会的前三名的成绩都在13.23s以内。

(三) 这些冠军运动员在进入赛季后是经过多次比赛, 才逐渐形成良好的竞技状态。

(四) 在一个赛季中, 世界优秀110m栏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呈现出波浪形的变化态势, 这说明他们的竞技状态在发生着周期性变化, 通过合理地安排比赛和训练, 使其竞技状态会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 并在世界大赛中达到其最高峰。

参考文献

[1]周华锋, 高鸿辉, 王丽萍, 等.2003-2005年世锦赛暨奥运会远跳项目冠军运动员的比赛安排[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2 (5) ;

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模式研究 篇8

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世纪, 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 信息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生存能力。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的必然要求。教师信息素养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怎样判断、选择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对学生健康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我校作为农村信息技术装备先进校, 但硬件设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 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还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 教师的信息素养普遍还相对较弱, 仍需进一步提高, 因此进行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模式研究很有现实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期是从图书馆检索技能发展和演变过来的, 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 (Paul Zurkowski) 提出的, 由于图书检索技能包含了许多实用的、经典的文献资料查找方法, 而计算机则是高效、快速的现代化信息处理工具, 所以, 美国的信息技术及教育工作者将图书检索技能和计算机技能集合成为一种综合的能力、素质, 即信息素养。到1989年.信息素养的概念逐渐被普遍认可, 正式定义为:“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 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 并已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之后,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以来, 信息技术和资源不断发展, 人们面临的信息环境日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有效率地获取、利用信息成为一个人或一个组织立足的基础。信息素养是人们对信息的一种适应能力, 是人的整体素质的一部分, 是人类传统文化素质的延伸和拓展。

三、研究目标及对象

1.通过课题研究, 探索出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模式与策略, 为师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通过课题研究, 有效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培养教师利用及拓展资源收集、处理和灵活运用信息的能力, 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 提高教学效率。

研究对象是学校全体教师。

四、研究内容

1.通过问卷调查, 了解本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

2.运用学校的信息环境, 探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方法策略。

3.引导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有机整合, 探究在师生信息素养提升下的教与学创新教学模式。

五、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边实验, 边思考, 边研究, 边改进。

2.案例研究法:定期地开展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整合的评比课活动, 注意收集教师的课堂教学案例、课件等, 形成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方法策略研究成果。

六、实施步骤

(一) 准备阶段 (2013年4月—8月)

1. 确立课题, 撰写课题方案, 确定课题组人员, 明确分工。

2. 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 为课题研究做好准备。

3. 调查了解教师信息素养现状, 写好调查报告。

(二) 实施阶段: (2013年9月—2014年7月)

1. 紧紧围绕课题进行扎实有效的研究, 并做好研究过程中第一手资料的积累, 形成阶段性报告。

2. 通过听评课活动, 开展课件、论文竞赛、举行研讨, 交流心得等途径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对下阶段的课题研究进行研讨和部署。

(三) 总结推广阶段: (2014年8月-12月)

1. 分析、整理资料, 收集教师优秀课件、论文、案例、多媒体教学课例录像等。

2. 撰写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

七、研究过程

我们将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贯穿于全校各项工作中, 为保证课题实施的有条不紊, 我们将实验研究过程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一)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 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组, 做好课题保障工作。

2. 在进行课题可行性设计论证的基础上, 确立研究课题, 收集了大量有关信息资料, 组织课题组老师进行信息技术有关理论学习和科研方法, 进行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 完成课题所需的软件准备工作。

3. 为保证课题研究条件的一致, 构建符合课题要求的信息技术环境硬件基础, 全校每一个教室建成多媒体教室。

4. 调查研究课题开展前后, 教师信息素养相关理论的掌握情况。

(二)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 针对问题, 组织培训

(1) 分层培训

为实现能力形成和素养修炼的双赢, 同时更为贴近教师遇到的工作和教学问题, 我们根据老师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水平, 安排适当的时间与适当的人员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通识培训和专业培训。

(1) 通识培训, 包括信息的搜索、获取、筛选、加工、整合、表达, 用技术支持教学、用技术支持办公、用技术促进交流。主要针对45岁以上教师, 让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内容, 能较熟练的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应用, 并注重学员间的协作研究精神, 逐步养成应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2) 专业培训, 针对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 进行应用的培训, 利用技术深化个人专业发展的能力, 用技术变革教学, 用技术提升科研能力。

(2) 学以致用

培训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已经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设备了, 不过使用不够熟练, 使用率也不高, 收到的效果也不尽人意。在培训中, 让教师进一步掌握信息技术理论的同时, 培养教师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设备的能力, 以及利用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教学问题的能力。培训时, 重在增强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突出学以致用。

2. 开展赛课, 学以致用

开展赛课活动, 有利于教师发挥自己的主观作用, 教师在准备“赛课”过程中查阅资料, 研讨教法、学法, 收集了很多有用的信息和资料, 扩大了视野, 丰富了教学内容, 真正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因此我校每学期都要分批分学段分学科举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赛课活动。鼓励教师尽可能多地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结合起来, 利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通过比赛, 使老师们自觉地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新途径、新技术和新方法。

(1) 案例1:教学反思

课文内容是由语言文字构成的, 很难直接产生活生生的事物形象, 尤其是学生较为陌生的事物, 教师巧用课件中录象、声音、图片等, 把死板的文字形象变成活灵活现的实体形象, 让学生产生学习的热情和激情, 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得到情感充沛、形神兼备的印象。如我在教学《识字5》赏读的过程中时, 根据学生喜欢哪个景物, 视频就会出现相应的词语, 帮助学生把形象的事物和抽象的语言文字联系起来, 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同时, 我又利用多媒体播放出事物的图片, “珍珠、海鸥、贝壳、浪花……”当学生看到这些图片时, 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情绪, 许多美丽的形容词从他们的嘴里脱口而出, 朗读得更自然更有感情了。

(2) 案例2

我校史辉利老师执教的《9加几》, 史老师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上首先注意创设与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更为接近的教学情境, 调动学生参与教学、乐于探究的积极主动性。其次注意将丰富的教学内容乃至于多学科的知识整合到日常教学之中。这种整合在丰富了教学的内涵的同时, 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并渗透包括人文情感教育在内的多重的教学关怀。这种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课堂教或学中的问题, 其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突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式传统教学。教师在教学流程中运用信息技术, 能有效促进师生信息素养的进一步提高。

(三) 第三阶段:总结成果

进一步深化课题研究, 整理有关研究的过程性资料, 归纳总结研究成果。

八、研究成果

(一) 探索出具有一定科学性、广泛性、可操作性的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模式

1. 分层培训模式。

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一个长期性工程, 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由于教师队伍中个体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技术水平有高低之分, 认识到位有先后之分。因此, 为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 我校在具体实施中主要遵循多维分层培训。即多种维度、多种角度, 分层进行培训。这一模式分三个阶段实施:一是全员培训, 理论引导;二是骨干培训, 观摩引路;三是自我培训, 逐步提高。两个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任务, 即第一阶段主要培养普及型教师队伍, 第二阶段主要培养提高型教师队伍, 第三阶段主要培养自主学习型教师队伍。

2. 短期集中培训与长期辅导培训相结合模式。

短期集中培训和长期辅导培训相结合的互动培训模式, 就是立足岗位, 先通过多次的、阶段性的“短期集中培训”, 培养出信息技术骨干, 再通过信息技术骨干以点带面的辐射, 穿插进行长期辅导的一种培训方式。教师们在团结协作、互帮互学中共同进步, 共同提高。

3. 专题培训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模式。

为大面积提高教师信息素质, 我们经常采取组织理论学习、专家讲座、技术操练等一些经济、简便、快捷的方式, 但这种培训易流于形式。如果把信息技术渗透到学科教学实践中, 尝试进行课程“整合”, 师生的信息素养都将在这个整合过程中获得提高, 真正实现在实践中应用, 在应用中创新, 在创新中提高。

4. 建立激励机制。

管理的基本原理表明, 人的工作绩效是他的能力和积极性高低的乘积。学校在信息素养的培养提高方面, 建立健全了鼓励、奖励政策, 调动教师提高信息素养的积极性。特别是对教师在信息素养提高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方面取得的成绩, 学校均给予表彰与奖励, 激励教师更加自觉地投入到运用信息技术中去,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 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中,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使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发生深刻的变革:从最初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到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到目前的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一方面促进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中, 充分发挥多媒体化静为动、化单调为有趣、化抽象为具体等优势, 或创设问题情景, 或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或呈现概念知识的形成……另一方面, 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呈现自主探索的特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现资源共享, 实现合作学习, 使学生乐学、愿学, 提高课堂效率。

(三) 提高了师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

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及运用信息技术能力普遍提高, 在我校, 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常规教学, 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情空前高涨。同时, 信息素养的提高也为广大教师的自身学习与提高创造了条件。近几年来, 不少教师所得到的大部分业务知识及相关知识均来源于计算机互联网的共享资源。还有一部分教师顺利通过Internet继续教育的学习, 获得了相应证书。

现代信息技术不仅给教师们带来了极大的收益, 而且也为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提供了展示的舞台。通过研究活动, 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查找需要的学习资料, 并能对获取的信息进行选择、处理和应用。目前, 我校一年级部分学生能用拼音输入所学的汉字, 并能写上一段简单的自我介绍;中高年级的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上网知识, 能进行网上交流, 在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并下载, 不少同学在电脑作品制作、电脑知识竞赛等方面均取得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1]张情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

[2]钟启泉, 崔允淳, 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

[3]何可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4]黄荣怀.信息技术与教育.

[5]宫淑红, 桑新民.创新推广理论与信息时代教师的信息素养.

优秀小学教师模式研究 篇9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田径队、男子篮球队、女子篮球队、男子足球队、男子排球队的培养模式,这五支队伍均为省级优秀员运动队。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比较法。

2多元化培养优秀运动员的内涵界定和特征分析

2 . 1优秀运动员人才培养的内涵界定

高素质高水平运动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的人才。这证明,相比普通的高水平运动员,高素质的优秀运动员是由通才向综合型人才的转变,它对优秀运动员的要求更全面,更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广泛而有丰富的培养内涵。

2 . 2多元化培养优秀运动员的特征分析

2.2.1理论知识特征

多元化培养优秀运动员,要求优秀运动员至少具备两门学科理论知识的能力,且这些学科的理论实践知识具有相关性和联系性,有效的相互交叉并融合这些学科知识,从而能够形成一种新的知识结构,进而有利于打造出本学科和专业的新的知识领域,并能够在学习和训练实践中得到积极的应用,提高优秀运动员的综合能力水平。

2.2.2能力培养特征

能力的培养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两个层面:能力的综合性,首先体现在,理论知识的多元化为综合性能力培养打造了基础,不能简单的认为综合性能力是多个学科知识能力的叠加,其次,它是多个学科知识间相互取长补短,是多种知识能力合理结合的最佳能力综合,在实践中能发挥强有力的作用;能力的创新性,区别于原始的单一的学科知识能力,多学科的能力结合过程中,自然会形成各种能力效果,取其能力结合的有效成分,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依据,创造出新的人才能力培养特征。

3人才化培养优秀运动员的条件分析

3 . 1具有核心化的管理体制

学院成立体育部,制定了详细的优秀运动队管理办法,包括优秀运动队的学籍、奖惩等,另外,下设了各优秀运动队教练团体,对优秀运动员进行核心化管理,形成人才化培养优秀运动员的管理核心。

3 . 2具有多元化的管理模式

对优秀运动队的管理,采用专业管理的实效性和专项管理的多元性相结合的模式,每名优秀运动员入学时都有自己选择的相关专业,优秀运动员在专业学习上要求实效,学习中结合自身专项训练的特点,进行相关性学习。

3 . 3具有科学化的运行体制

多元化培养优秀运动员,应符合高职教育的规律和运动训练的规律,这要求对运动员的教学和训练更加科学,遵循教学、训练、比赛、就业一条龙的运行体制。

3 . 4硬件设施及教科研机构的完备

学院内有国标田径场、篮球馆、足球场、排球馆,保障了优秀运动员训练和比赛交流的进行。另外,学院和山东体育学院、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济宁医学院日照校区、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合作共用了相应的体育训练场地,可以根据自己合适的时间与各院校进行体育赛事交流,这样,在完成训练和比赛的同时,增强了优秀运动员的对外交流能力和学习能力。

4传统的运动员培养与多元化优秀运动员培养的对比分析

4.1培养理念的差异

传统的培养理念是竞技体育的“普及与提高”,在这种理念下,培养出的优秀运动员素质单一,就业面窄,淘汰率高,也会直接影响到优秀运动员在校期间的训练和学习的积极性。本文所研究的学院是以“理论与实践并重,技术与人文融通”为办学理念,即运动员的专业、专项、理论、实践相互增长,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以达到最佳效果,全面的发展运动员的素质。这种理念下培养的优秀运动员既具备高水平的专项运动能力,又具有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知识能力,是多元化培养优秀运动员的根本体现。

4.2培养手段的区别

传统的培养手段,只是在优秀运动员入学后,专业上进行单一的基本理论学习,专项上进行单一的项目训练,没有真正明确优秀运动员毕业后的就业面和从业价值取向,导致了大批的优秀运动员因“专业不专,专项单一”而造成的就业难,从业短的后果。比如:田径和排球专项的优秀运动员,企事业单位很少有招聘这种特长的毕业生,即便勉强通过了招聘,以后在单位中展现个人能力的面也会很窄,工作积极性自然会差,不利于个人长远发展。

优秀运动员既然是优秀,必然具备全面的身体素质,因此,学习中完全可以拓展运动员的学习专项项目。该文研究的高职院校对优秀运动员的培养手段,是在优秀运动员掌握基本专业和专项能力的基础上,拓展优秀运动员的专项学习,优秀运动员可以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特征和个人爱好,可选择另一运动专项进行学习,如果成绩优秀者,便可以长期参与本项目运动队训练并代表本项目运动队进行相关的比赛和交流,更全面的提高个人能力,这样就很好的拓展了运动员的学习项目。这也是新的培养手段与传统的手段的根本区别。

5多元化培养优秀运动员的模式分析

5 . 1完善的学籍管理制度

多元化培养优秀运动员必须具备完善的学籍管理制度,包括学分制度、奖惩制度:学分制度又包括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学分和专项训练竞赛学分加分;奖惩制度,包括竞赛奖惩和考核奖惩。

5 . 2教学训练模块的多元性和融合性

多元化培养优秀运动员,必然需要具备多元性的教学训练模块,且模块之间应相互融合。多元性模块包括“必修课、选修课、日常专业训练”三个模块,必须课模块是优秀运动员必须掌握的基本专业知识,这是基础性的内容;选修课模块,优秀运动员可根据自己选课需求,选择自己出专项特长外的另一专项内容,从而拓展个人的专项领域;日常专业训练模块,包括运动员日常正常的专项训练和比赛,另外还包括,运动员根据个人特点选择的另一专项的学习和训练模块。这三个模块间都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必修课模块是专业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专项学习的理论前提,选修课模块是专项拓展的窗口,日常专业训练是融合后的实践过程。

6结论

以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多元化培养优秀优秀运动员总结出以下几点。

(1)要求优秀运动员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运动员个体需具备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敢于尝试学习新的专项内容。

(2)管理体制中,必须具备核心化的管理机构,必须具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和科学化的运行体制,以及完备的硬件设施和教科研机构。

优秀小学教师模式研究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互动

以往的课堂,气氛凝重,往往都是老师“满堂灌”,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只有少数同学会有反应,一节课下来,老师身心俱疲,学生也没真正有所收获,效率颇低。在新课标课改下,教师要转变思维, 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重视学生与老师的互动,让学生有兴趣学习,真正爱上学习。互动教学,可以让教学成为一件轻松而又愉快的事情。下面谈谈做好小学课堂互动模式的措施。

一、教师要熟悉教材,转变方式,用不同的方式教学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自身要对教材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只有自己真正吃透教材,才能做到有备无患,才能更好地解决学生理解方面的问题。同时,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动起来,真正参与进来,不再是原来的“我教你学”,而是“共同探讨,一起进步”,转变身份,由授课人变为指引人。

拿语文为例,小学语文基本以故事讲道理娓娓道来。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可以组织学生自编自演话剧,或者组织他们观看影视作品或者分组讨论,采用多种方式,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例如, 在学习《渡河少年》时,可以组织学生表演话剧,真真切切地体会少年在渡河时与困境斗争的顽强不屈的斗志和精神,加深他们对坚强、勇敢、自信的理解,激励他们勇敢面对困境,毫不退缩。

二、学生自己要提高积极性,做课堂的小主人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真正参与进来,课堂才能真正实现互动,真正“活起来”。要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这离不开老师的鼓励和引导。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时不时给他们鼓励与赞美,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课堂是一个轻松的环境,他们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爱上学习,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愿意跟老师去互动,去积极主动地做课堂的小主人,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才能实现与老师的互动。

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模式研究 篇11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英语教师培训 5E培训模式

当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新时代中小学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给当前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农村经济条件,信息技术条件都较差,着力改变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模式意义重大。

一、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我国基础教育的大部分学生在农村,而农村相对落后的经济条件,信息技术条件使得英语教学往往跟不上英语学习与教学方式的变革需求。因此科学的武装老师,是缩小农村与城市差距的可行方法之一。为此要根据农村中小学的特点,加强对英语老师的培训。但目前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模式还存在以下缺陷:1.培训模式单一,效果不佳。2.培训内容脱离农村的实际条件。另外,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口语,听力较差的问题,因此他们对这方面的培训较为关注,而实际培训的内容则可能与他们的需求脱节。

二、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模式探讨

1.注重语音培训

正确的语音、语调是英语教学的基本条件。农村中小学教师英语教师很多是中师毕业,他们的语音发音不太标准,而中小学学生处于学习英语的起步阶段,错误的发音对他们后期英语学习有重大负面影响。因此在培训模式上,应充分注重教师的语言培训。(1)严格持证上岗制度。而且,对于合格证还可以采取分级制度,将发音、口语级别与考核、评先挂钩。对于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匮乏的现象,应鼓励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长期任教。(2)定期集中培训,使教师获得能用英语上课的能力和自信心。利用寒假和暑假,将中小学教师集中在一起,集中学习培训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其次,鼓励老师积极地使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并将这些常用语言标准化,程序化,使得教师既熟悉课堂管理,轻松自如驾驭课堂,又能学习英语口语。(3)鼓励交流,注重互相培训。通过交流的方式,如开展口语竞赛、争当优秀教师,教师巡回授课等可以提高教师积极性,同时又做到了英语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培训。

2.发展案例培训模式

当前中小学教师课程改革相对较多,让教师集中进行培训的模式较为平常。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集体效应,这就可以采取案例培训模式,因为它符合一般教师的习惯,也为不同学历层次的教师所理解。所谓案例培训模式,就是有计划、有意识地为培训学员创设一个真实的教学场景,使教师的学习思维或教学决策处于某个或某些实际情景中。这种方式有利于教师身临其境,并从中体验师生情感,促使教师学习、探究教育理论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可以组织他们一起观看特级老师的授课录像,并分段点评,因为特级教师所出的教学环境和农村有较大的差别,培训学员就需要从这种寻找符合自身教学条件和可习惯之处,并为己所用。案例培训模式的好处就在于,它为教师的授课树立了一种模式和方法,教师可以采取模拟、创新的方式加以运用。而这也正是教师必须参与培训的重要原因。

3.用5E理念指导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活动

所谓5E,即“体验/经验(Experience),探究(Exploration),交流(Exchange),扩展(Extension),评价(Evaluation)”,其目的是指导教师,将教学要点设计为具体的语言学习过程或语言教学过程,并要求他们反思和探究这些过程。Experience,它是基于“体验”的学习活动目标,是为学习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创造真实情境。Exploration,其目的是帮助教师在经验和高层次的抽象概念之间建立联系,如就学员体验过、经历过的内容提问,要求他们归纳这些体验和经验所蕴涵的教学原理,或者要求学员根据自己的体验归纳某一教学技巧、教学方法或教学途径的教学特点、教学原理和教学原则等。Exchange,即提供机会让教师交流,相互探究结果,或就个人知识的可接受性和可应用性组织微型研讨活动等,这有利于他们接受外部知识输入。Extension和Evaluation,相当于信息反馈,如简述培训主题的要点、提出应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等。5E是一种培训模式,它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一种活跃但又严谨的思维进行教学。

参考文獻:

1.贺宇涛.注重对小学英语教师的语音培训[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1)

2.郑继红.中小学英语教师新课程培训模式创新探索[J].新课程研究.2009(3)

3.蓝卫红.小学英语教师培训课堂5E教学设计模式运用策略[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教师教学工作模式研究 篇12

一、为什么建立教师教学工作模式

为什么要建立教师教学工作模式, 主要基于以下几点思考。

1. 反思教师的主要工作

一方面, 教师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学生, 主要工作任务是围绕学生这个中心, 很好地完成教育教学目标和任务。具体地说, 就是在课堂教学中,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实现学生学业进步, 健康成长。另一方面,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关键, 教师团队是学校发展的主力, 因此教师个人素质和教师团队素质是否过硬是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决定因素。

2. 教师因素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一是教育态度, 这是教师“想教”和“要教”的问题, 教师有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热爱教育和热爱学生, 这是教师热爱工作的动力保障;二是教育内容, 这是教师“有内容教”的问题, 教师掌握了相对充足、结构合理的人类文明成果, 才有内容教给学生;三是教育能力, 这是教师“会教”和“善教”的问题, 教师掌握了先进的教育理念, 娴熟的教育技术, 才有能力教会学生。因此, 要对教师的专业标准提出具体要求:一是拥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二是强调服务的理念和职业道德;三是有长期的培养和训练经历;四是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进修;五是享有有效的专业自主性;六是形成坚强的专业团队。

3. 建立教师教学工作模式的必要性

通常情况下, 从教学工作的角度, 教师除承担着教学工作外, 还要参与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和校本科研工作。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 教师要做到面面俱到地工作会手忙脚乱和力不从心。从本质上来说, 几项工作互相交织和渗透, 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从目的上来说, 几项工作都是为了满足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从关系上来说, 教研、培训和科研都是服务于教师和教学。因此, 简化和规范教师的业务工作, 建立一个能够抓住关键和主要矛盾的有效工作模式十分必要。

二、建立怎样的教师教学工作模式

建立一个怎样的教师教学工作模式, 主要基于学校教学工作要求。

1. 教学工作的主要途径

北湖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途径有常规课堂教学和社团拓展教学。常规课堂教学主要完成国家和地方课程教学任务, 完成国家和地方课程的二次开发任务;社团拓展教学主要完成自主校本课程内容和校本教材开发的任务。

2. 校本教研的主要途径

北湖学校校本教研的主要途径是集体备课、听课议课。通过分析教材、分析学生进行教学设计, 通过听课、观察学生进行集体反思。

3. 校本培训的主要途径

北湖学校校本培训的主要途径是岗位研修。岗位研修内容包括自主研习、个体备课、上课反思和总结成果。

4. 校本科研的主要途径

北湖学校校本科研的主要途径是基于教学的小问题、小课题研究, 解决问题进行有效教学。

5. 建立“四项捆绑, 两条主线”教师教学工作模式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得出, 校本教研、培训和科研离不开教学, 围绕教学来开展才会更有效, 教学涵盖了校本三项工作, 教学、教研、培训和科研四项工作完全可以捆绑式高效率协同进行, 那就是校本研修, 主要是岗位研修和团队研修。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得出, 教师的工作无外乎两条主线。一是岗位研修, 具体地说就是“源于教学任务———个体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反思———完成教学任务”;二是团队研修, 具体地说就是“源于教学问题———集体备课———听课感悟——议课反思———解决教学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得出, 北湖学校“四项捆绑, 两条主线”教师教学工作模式。具体含义是围绕常规课堂教学和社团拓展教学这个中心, 捆绑式开展课堂教学、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和校本科研四项工作, 教师运行岗位研修和团队研修两条工作主线, 达到简化工作、有效展开工作的实际效果。“四项捆绑, 两条主线”教师教学工作模式, 可以使教师的教学工作有章法、有规律可循, 做到有的放矢, 有机整合, 也是对北湖学校“在圣贤的光芒下成长”教育思想的具体实践。

三、怎样建立教师教学工作模式

怎样建立“四项捆绑, 两条主线”教师教学工作模式, 主要是进行行动研究。北湖学校《教师教学工作模式研究》是大庆市“十二五时期”重点课题。

1. 研究的具体问题

研究的具体问题是构建“四项捆绑, 两条主线”教师教学工作模式研究。围绕课堂教学这个中心, 捆绑式开展课堂教学、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和校本科研四项工作, 教师运行岗位研修和团队研修两条工作主线, 达到简化和有效开展工作的实际效果。

2. 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选题意义在于探索研究一种有效工作模式, 使教师从工作忙碌无秩序、盲目无规律、工作效率低、职业压力大的环境中解脱出来, 使教师的教学工作有章法、有规律可循, 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研究价值在于课题组通过对“四项捆绑, 两条主线”教师教学工作模式的实验研究, 一是践行“学生个性化培养, 教师个性化教学, 学校个性化发展”的新理念, 丰富学校发展内涵;二是探索教师工作规律,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三是使教师在研究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把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的工作方法、方式、经验和体会进行提炼总结;四是使教师改变机械地服从学校和上级安排的工作状态, 变被动工作为主动进取, 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五是为同类型学校提供可供参考的教师工作模式实践案例。

3. 核心概念的界定

模式其实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 那就是模式。模式是一种指导, 有助于完成任务, 有助于作出一个优良的设计方案,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且会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教师教学工作模式是指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总结出解决教师工作中忙碌无秩序、盲目无规律、工作效率低、职业压力大这一问题所遵循的方法论。“四项捆绑, 两条主线”是围绕课堂教学这个中心, 捆绑式开展课堂教学、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和校本科研四项工作, 教师运行岗位研修和团队研修两条工作主线。

4. 研究范围的界定

本课题研究的范围是我校教师教学工作模式, 围绕课堂教学这个中心, 捆绑式开展课堂教学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和校本科研四项工作, 教师运行岗位研修和团队研修两条工作主线。即“四项捆绑, 两条主线”教师教学工作模式。

5. 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 形成适合我校实际需要的教师教学工作模式。即围绕课堂教学这个中心, 捆绑式开展教学、教研、培训和科研工作, 促进教师能力提升和专业发展;教师运行岗位研修和团队研修两条工作主线, 达到简化工作、有效工作的实际效果, 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6.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工作的基本表现、特征和现状研究;

(2) 教师课堂教学工作在教师工作中所占地位和作用研究;

(3) 教师课堂教学、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和校本科研四项工作协同关系的分析和问题解决策略研究;

(4) 教师岗位研修和团队研修关系的分析和问题解决策略研究;

(5) “四项捆绑, 两条主线”对教师教学工作模式“影响度”研究。

7. 创新与突破

基于假设和经验, “四项捆绑, 两条主线”教师教学工作模式是针对我校教师的工作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总结出规律, 是解决问题形成经验的高度归纳总结。我校教学工作的主要途径有常规课堂教学和社团拓展教学。常规课堂教学主要完成国家和地方课程教学任务, 完成国家和地方课程的二次开发任务;社团拓展教学主要完成自主校本课程内容和校本教材开发的任务, 实现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延伸和拓展。不难看出, 校本教研、培训和科研离不开教学, 围绕教学来开展才会更有效, 教学涵盖了校本三项工作, 捆绑式开展教学、教研、培训和科研四项工作, 提高教师工作效率。不难看出, 教师的工作无外乎两条主线, 第一条是岗位研修, 具体地说就是“个体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反思—解决问题”。第二条是团队研修, 具体地说就是“集体备课—听课感悟—议课反思—解决问题”。可以使教师在研究和研修中实现专业成长, 这些就是我校教师教学工作模式的重要创新和突破。

8. 研究方法

教师教学工作模式主要研究方法。

(1) 课题研究前期, 通过文献法、调查法, 摸清教师教学工作现状, 确定研究课题的目标和内容、意义和价值, 界定研究课题的概念和范围, 选准研究课题的创新和突破点, 对研究课题进行假设和总体设计, 对研究课题成果进行预期, 为下步研究行动和解决问题创造条件。

(2) 课题研究中期, 主要通过行动研究法, 对研究课题和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研究, 通过对教师工作特点分析、成因归因、对学校教育教学影响的探索、教师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的分析, 研究教师“忙碌无秩序, 盲目无规律, 工作效率低、职业压力大”的成因及其对教师的工作的影响。

(3) 课题研究后期, 采用对比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及时对分析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提炼, 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提出解决我校教师教学工作模式的策略, 建构我校“四项捆绑, 两条主线”教师教学工作模式并形成研究报告。

9. 实施步骤和具体措施

教师教学工作模式研究的具体实施步骤和措施。

(1) 对课题研究进行总体设计, 明确课题研究的思路。确定该课题国内外目前研究现状, 借鉴同类研究成果, 对教师教学工作模式的内涵和外延总体把握和基本界定, 确定研究的目标、内容, 确定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2) 建立课题组, 明确实验对象。建立由校长、科研主任和富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参加的“三层次”实验研究小组, 对实验工作进行具体研究。实验教师既要有一定的数量, 又要有相应的代表性, 保证课题研究得出的数据和相关结论真实可信, 同时还要邀请省市教育专家定期对实验进行指导。

(3) 确定调查提纲, 了解研究内容和现状。课题研究的关键点或突破口就是要了解、明确目前我校教师工作现状, 存在的问题的成因,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

(4) 明确研究的问题, 进行对策研究。通过调研摸清基本情况后, 可以根据现状, 进行相应的对策研究。教师工作中的问题, 表现在学校, 成因在教育现状, 根源在于没有找到有效的教师工作模式, 如何帮助教师走出困境, 需要教师自身、学校领导、教育行政部门多方面的关注才能解决。

(5) 提出建议。课题研究的结果, 就是要在对策研究基础上, 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提出改进教师工作方法的办法和建议, 通过教师教学工作模式的建立, 变被动为主动, 努力营造教师良好的工作模式, 提高教师工作效率。

无论教师在研究中发展, 还是学校在研究中提高, 教师都是关键因素, 在教育界已经达成共识, 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师教学工作模式, 提高教师素质能力和工作效率刻不容缓。

摘要:北湖学校主张“四项捆绑, 两条主线”的教师教学工作模式, 具体含义是围绕常规课堂教学和社团拓展教学这个中心, 捆绑式开展课堂教学、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和校本科研四项工作。教师运行岗位研修和团队研修两条工作主线, 达到简化工作、有效展开工作的实际效果, 可以使教师的教学工作有章法、有规律可循。

上一篇:文物管理权的归属下一篇:物理化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