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生态系统建立

2024-07-22

互联网生态系统建立(共11篇)

互联网生态系统建立 篇1

20133年伊始, 炙手可热的移动互联网 (智能手机) 依旧让业内垂涎。三星宣布将在今年发布自有智能手机操作系统Tizen;Ubuntu移动操作系统预计在2014年正式上市, 今年将是移动操作系统大战之年, 尤其是新进入者众多。

推开源操作系统易生态系统建立难

当业内谈及移动操作系统在市场成功的时候, 准确地讲是指移动生态系统, 只不过业内通常简练成了操作系统。

“其实, 移动操作系统只是这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但谁都清楚, 基于开源开发一个移动操作系统并非难事, 至少与移动生态系统相比。所以单纯考量操作系统本身的意义并不大。”某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接下来看看苹果iOS和谷歌Android生态系统在市场成功的标志或者说是标准。至少百万级以上的应用;相对封闭 (苹果) 和众多厂商 (OEM和开发者等) 的支持 (谷歌) , 而且生态系统中至少有一家标志性的成功企业。苹果自不必多说, 至于谷歌Android, 三星应是典型的代表。那么对于前面所述的新的移动操作系统来说, 这些均不具备, 那么向市场单纯发布操作系统的意义在哪里呢?

“无论是i OS, 还是Android生态系统, 发展到今天的规模是需要时间积累的。而在它们积累的过程中, 当时的竞争环境远非今天这般激烈, 这决定了今天新进入的移动操作系统还会面临要在更短的时间内建立起同等或者至少可以与Android和i OS相匹敌的生态系统, 谈何容易。”某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累的天这般动操作系统还

“当然, 最大的难点还在于如何获得发展的初始动力, 即厂商采用、开发者支持等。尤其是在Android发展已相当成熟, 且获得众多厂商认可和有标杆企业示范作用的前提下, 这些新进入的移动操作系统如何说服合作伙伴采用呢?”某手机厂商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除了合作伙伴支持外, 就连推出操作系统本身厂商的态度也尚未确定, 比如推出Tizen的三星。

众所周知, 三星在智能手机取得今天的位置, Android功不可没, 至少是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的关系。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 三星怎可冒险放弃Android, 哪怕是支持力度的减少。除了Android外, 三星还有微软的Windows Phone生态系统需要支持, 并为此发布了全新品牌ATIV系列。

对此, 有业内分析师告诉记者:“在目前三星支持的两大生态系统均成熟的情况下, 三星很难全力支持Tizen, 充其量是一个备用的筹码。”

前车之鉴时机与创新未具优势

据记者了解, 2009年CES消费电子展上, Palm和Canonical满怀希望地像推出Ubunty一样将webOS公之于众, 但搭载webOS的Palm Pre却耗费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最终投入市场, 结果却被苹果iOS和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设备挤压的连生存的夹缝都没有。与此同时, 由诺基亚推出并且成就方面饱受争议系统都推的MeeGo操作系统由于无法在竞争路线图上站稳脚跟最终遭到抛弃。这两款口碑不错的移动操作平台也均面临着市场投放步伐迟缓的问题。两家厂商在操作系统发布到最终设备上市作耗费了数月时间, 而在这方面, Ubuntu智能手机的市场投放时间间隔更是长达一年。耗费Ubun长

更有意思的是, 在Ubuntu OS的UI上还能够找到Web OS和MeeGo的影子, 到处充斥着内容和大图标, 多任务卡片以及圆角矩形图标以及基于屏幕边缘的触控手势和无按钮设计。尽管现在还无法断言这种超自然的交互如何凑效, 然而却传达出了Canonical对移动操作平台和触控的理解与指向。意思的

“从曝光的Ubuntu OS界面和功能能看, 该系统确实和之前一些开源移动操作系统类似, 这从某种程度上暴露出Ubuntu OS缺乏杀手级的创新, 同样, 三星的Tizen由于其前身是Mee Go系统, 也很难完全摆脱Mee Go, 进而影响到Tizen的创新能力。”某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用户忠诚度不高新系统尚有机会

尽管Tizen和Ubuntu OS鲜有颠覆性的创新, 但市场和用户的消费特点及心理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近日, 咨询公司埃森哲的一份报告似乎给这些新进入的移动操作系统的崛起提供了希望。该研究报告中称, 三分之二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用户对操作系统的品牌忠诚度不高。埃森哲进行的调查发现, 24%的受访者会试用其他操作系统, 23%的受访者更换操作系统的目的是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 另外23%的受访者更换操作系统的目的是“访问更具创新性的服务和应用”。

这些数据对于苹果和谷歌而言不是好消息, 但对于微软而言则是不折不扣的好消息。埃森哲常务董事库穆·普里 (Kumu Puri) 解释, 消费者对PC、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使用的操作系统的品牌忠诚度并不高。消费者愿意尝试不同的操作系统, 不会被绑定在一种平台上。

鉴于生态链被移动设备厂商认为是核心优势之一, 埃森哲的调查结果令人意外。毕竟, 放弃一款操作系统会造成部分损失。用户更换操作系统的原因包括简单的好奇心、更低的成本、易用性、更高的安全性、与车载信息系统更好的同步能力等。

对此, 国内相关分析师告诉记者:“尽管埃森哲的调查报告反映了部分手机用户的消费心理, 但即便如此, 如果新进入的操作系统在体验及生态系统的建立上与i OS和Android相差过大, 用户也未必会在未来迁移到新的生态系统中。”

互联网生态系统建立 篇2

天津景观水体水生生态系统健康体系的建立与评估

摘要:综合多学科、多领域,从生物物理、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等方面综合考虑,建立了天津市景观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包括6个因素24个指标.评估了水生态健康程度.寻求人为压力与天津城市河流水生态系统变化之间的联系,识别河流受损原因,验证河流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对有效保障水生态安全、科学治水、综合利用水资源等均具有一定的科学指导作用.作 者:张淑娜 Zhang Shuna 作者单位: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天津,300191期 刊:环境保护科学 ISTIC Journal: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年,卷(期):,34(2)分类号:X8关键词:天津城市河流 健康 指标体系 评估

互联网生态系统建立 篇3

习近平同志指出,建设美丽中国,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制度创新,努力从根本上扭转环境质量恶化趋势。这些论述为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化建设,已经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完善和健全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利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一、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定位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持续性和全局性。将比较成熟的方针、政策制度化、法治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核心标志。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能不能在2020年实现,就是要看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因此,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推进和发展都必须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最终形成定型、成熟、有效的制度体系,实现各项工作的科学、持续运转,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生态文明制度是人类社会在长期与大自然相处过程中形成的理念、政策、做法。生态文明制度的层次和水平标志着人类治理艺术和技巧的成熟程度,它关系到全人类、全社会、各民族和各国家整体利益的实现状况和政权运作是否科学和稳定。就一国而言,生态文明制度文明建设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进程有赖于社会现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整体水平的提高。

在“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既要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样,提高制度化水平,发挥生态文明制度为美丽中国建设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和有力支撑的作用,而且还要发挥生态文明制度对其他领域制度的辐射作用和引领作用。

确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定位,有助于明确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目标和内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目标是构建有利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的制度体系,为环保政策、资源政策的落实提供坚实保障,形成全社会共建生态文明的完善性、稳固性、持续性的行为模式。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有关行为的激励与惩罚,以及预期的形成和定性。通过这四个环节,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真正落到实处。这些目标和内容本身就说明生态文明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必须按照系统性要求进行,依据生态系统内在的高度多样性和复杂性规律,建立完整的制度体系。制度是否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先进性,是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先进的制度体系是生态文明的软实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的硬实力。从根本上说,生态文明的制度水平决定了生态文明的建设水平。只有将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理念、政策、规定和做法上升到制度水平,形成牢固的制度体系,并在实践中形成强有力的“激励相容”效应,才能切实保证生态文明建设形成良性的持续发展,才能切实保证“美丽中国”的理想和愿景逐步变成现实。

要按照基本制度、运行制度和符号制度三个子系统建构制度体系,克服目前存在的有序性、整体性不足的问题。基本制度作为内层,离制度体系的核心最近,是制度体系最深刻的反映;符号制度处于制度体系的外层,是制度体系价值最直观的反映。运行制度则是基本制度和符号制度的中间环节,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具体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基本制度、管理制度、文化制度三个层面,基本制度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基石和支柱,管理制度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维系和保障,而文化制度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社会基础。

二、建立坚实的生态文明基本制度

建立生态文明基本制度,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制度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制定时间表和实施路线图。应抓住中央设立“经济体制与生态文明体制”专项小组的时机,尽快起草和出台“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以提高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体系,要将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生活、生态制度和生态文化等内容纳入其中。同时,在总体设计上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注重跨部门和跨领域,形成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时间表和实施路线图,并以此为依据指导各部门执行分工任务。

其次,以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作为生态文明基本制度的基石。一是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明晰产权是发挥市场机制的基本要求,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的基础性制度。要对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根据自然资源属性的多样化特征,通过比较广泛的地方试点示范,逐步修改完善现行法律有关国有和集体所有资源的产权制度规定,分类建立多样化的所有权体系。建立完整的自然资源资产的调查、评价和核算制度,并完善国有和集体自然资源资产代理或者托管及其经营管理的制度体系。二是在生产过程中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要在力求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基础上,推进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鼓励特许环境服务和协议保护,加快资源环境税费改革,构建体现生态文明理念的新型市场,探索排污权和碳排放交易,使资源能源、排放许可、生态服务等要素得到更高效的配置和利用。构建符合市场规律的自然资源定价机制,加快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环境税收体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环保事业的特许经营制度和特许保护制度,发挥市场激励的作用。

nlc202309032102

再次,以政府监管的有力有效,作为生态文明基本制度的支柱。一是建立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制度。对用途进行管制,明确各类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及保护的边界,实现能源、水资源及矿产资源按质量进行分级,实现梯级利用。这是国家出于公共利益,使用国家权力,超越产权规定对自然资源进行管理的制度。这种管制充分体现了政府调控和监管对于弥补市场失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体现了政府职能的全面正确履行。比如自然保护区就属于用途管制制度,因为不管自然保护区属于谁管理,国家法规规定都不能在核心区内进行开发和建设活动。二是建立生态红线制度,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生态红线观念一定要牢固树立起来,列入后全党全国就要一体遵行,决不能逾越。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有序实现耕地、河湖休养生息。严格准入制度,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用途管理、资源节约管理,强化规划,严格审查,禁止不符合用途管制和节约标准的开发活动。按照生态保护红线由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和资源利用红线构成的基本思路,研究编制关于构建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的指导意见。

三、建立协调的生态文明管理制度

建立生态文明管理制度的核心是遵循打破生态系统系统性、整体性和政府运行的部门性、分割性的矛盾。首先,要以问题的整体性为基础,更加突出管理制度的整体性。比如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污染物由污染源产生,通过环境介质传播和消纳,必须将三者统筹考虑。要按照生态系统管理方式要求,对工业点源、农业面源、交通移动源等全部污染源排放的所有污染物,对大气、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海洋等所有纳污介质,加强统一监管,实现环境污染的全防全控。同时,要重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规律,充分认识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的内在必然联系,增强二者监管的协调性和统一性,建立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联动 机制。

其次,要在政府部门分工和层级分权的现实条件下,更加突出管理制度的协调性。探索建立统筹协调的制度构架。环境问题产生并扩展为局地、区域和全球性问题,在我国目前最突出的就是区域性的灰霾污染和流域性的水污染。但是,这些环境问题所影响的空间范围往往与行政管辖的区域不一致,使现行管理体制难以解决跨行政区的环境问题。结构上,这些要素常常由不同部门来管理,使得环境管理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功能上,现有体制实现资源环境的综合管理存在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我们在保证生态环境保护完整性的同时,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设置相应的制度安排。对于幅员辽阔、资源环境复杂多样的发展中大国,完全通过一个部门实施统一监管显然是十分困难的。但无论采取哪种改革模式,建立统筹协调的制度构架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在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领域,由于职能交叉,造成执法主体和监测力量分散,环保领域多头执法问题突出。要健全“统一监管、分工负责”和“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监管体系,有序整合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监管力量,完善监管的法律授权,建立独立而统一的环境监管体制。

再次,以生态绩效的“可视化”为导向,突出管理制度的激励作用。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把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离任审计,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的考核权重。加强生态环境实绩考核制度的权威性和执行力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成绩突出的地区,由上级财政给予转移支付,对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持久性。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责任主体、责任目标和责任范围。

四、建立长效的生态文明文化制度

生态文明制度既是约束人类行为的规则,同时也是衡量人类文明水平的标尺。对于生态文明制度而言,相比那些强制人们遵守的硬性规定和道德说教,那些成为人的价值观念甚至能铭刻在社会成员心中的“软规则”,在约束人们行为方面可能更为有力和持久。

首先,要积极倡导生态文明行为,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制定并实施与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相适应的可持续消费战略和行动计划,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为重点,开展生态文明单位建设活动,落实各项节能环保措施。采取政府采购服务等政策措施,推动消费方式变革,实行绿色设计和绿色制造,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树立环保诚信。规范绿色产品生产,畅通绿色产品流通渠道,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低碳产品。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各方面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推广绿色环保产品,倡导绿色出行,使绿色生活成为社会主流价值和生活时尚。

其次,以企业经营者为主要对象,把生态教育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始终。企业主管部门要制定政策,促使企业自觉按照循环经济模式组织生产,实行生态友好的生产方式,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要定期举办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班,全面进行生态意识教育和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学习,使其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始终把环保工作放在第一位。在企业立项审批过程中,要严格坚持环保准入关。建立企业环境信用等级评价制度,督促企业自觉履行环保法定义务。加快建立环境保护“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机制。对企业的环境信用实行等级评价制度,将其等级评定结果与企业信贷、融资直接挂钩。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形成以“保护生态环境为荣”的道德风尚,对企业家进行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教育。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联合课题组)

互联网生态系统建立 篇4

1 猪场污水的产生数量及环境影响

养猪生产是一种生物生产, 其通过新陈代谢完成生物产品的积累, 即猪代食营养元素, 经分解吸收并在体内合成人体所需要的蛋白质、脂肪;同时, 又将一些不易消化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排出体外。因此, 每个猪场既是一个肉脂生产厂又是一个污染生产源。已有研究报道, 每头成年猪日排泄粪便为1.9 kg/d, 排尿为3.5 kg/d[1]。如果每头成年猪日排泄粪尿折算为6kg/d, 且按育肥期4个月计算, 则每饲养出栏1头肉猪就会产生720 kg粪尿。另外, 现代规模猪场虽然通常采用节水冲洗技术, 但每天仍然需耗水3 kg/头, 4个月折算会产生360 kg污水。那么, 一个年出栏万头的猪场, 其粪尿污水的排放总量就达1 080 t。如此巨大的污染源若得不到有效处理, 既会增加猪的发病率, 又可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

2 猪场粪污处理系统的设施设备及建设要求

2.1 干粪收集设施

规模猪场多采用干清粪工艺, 日产日清, 尽量减少冲水量。收集后的粪便贮于储粪池。储粪池一般按每20头生猪贮存1个月粪便量建1 m3容积计算, 年出栏万头猪场则需建一个250 m3以上的储粪池, 同时要分间设计, 加盖顶棚, 防止雨水入池, 池底要防渗漏。这样, 经自然发酵熟化的猪粪及沼渣可加工成有机肥后用于水稻、蔬菜、果林 (草、茶) 等种植业基地作基肥或追肥。

2.2 固液分离设备

经清洗的尿液污水进入废水收集池, 通过固液分离机进行干湿分离, 将分离的固体部分进行包装作有机肥, 分离的污水部分进入沼气厌氧发酵处理。

2.3 厌氧发酵系统

厌氧发酵处理系统的设施设备包括集水池、酸化池、厌氧池 (沼气池) 、沉淀池等, 按污水在沼气池内滞留10 d、按每存栏3~6头生猪建1 m3沼气池, 年出栏万头猪场需建一个总池容约1 100 m3的厌氧发酵处理系统。

2.4 稻草基质池

经10 d厌氧处理的污水流入基质池后, 由池内稻草进行吸附降解。一般需要配套建2~4个稻草基质池, 池深0.8~1 m, 总面积依养殖规模而定, 可按每1 000头建1.5亩, 即年出栏万头猪场需要8~10亩基质池。

2.5 生物氧化塘

经稻草基质池吸附降解后的污水进入氧化塘。污水在氧化塘大约滞留1个月, 一般要建3~5个不同氨氮浓度级差式的氧化塘, 水体深度在0.8~1 m, 四周有安全护栏, 池中放养水生植物狐尾草等对氨氮进行营养吸收利用。通常按每存栏1000头生猪配套建1亩生物氧化塘, 即年出栏万头猪场约需建5亩氧化塘。

2.6 田间管网输送系统

在连接氧化塘与蔬菜、果林 (草、茶) 园等种植业基地间铺设管网输送灌溉系统, 把经氧化后的肥液直接输送到田间用于农作物浇灌。在管网输送过程中, 要配套建立提升塔、配备提升泵等专用设施设备。

2.7 田间贮液池

在配套的种植基地建设若干个贮液池, 贮液池的数量和容量视具体情况而定, 可按不同种类农作物的施肥周期所需的贮液量测算而建, 一般可在每亩种植基地配备长1.8 m×1 m×0.8 m的储液池2~3个, 在储液池上设置水阀门及软管用于浇灌。

2.8 配套种植业基地消纳量

配套的水稻、蔬菜、果林 (草、茶) 园地面积, 应当考虑不同的沼液浓度、植物品种、土壤性质、季节气候等因素, 根据种养平衡的原则, 一般情况下可按以下面积农地承载生猪量:菜地3~6头/亩, 柑橘园4~5头/亩, 皇竹草、狼尾草地5~8头/亩, 黑麦草地2~2.5头/亩, 林地1~2头/亩, 茶园2~2.5头/亩, 水稻田2~3头/亩, 新垦地6头/亩。

3 猪场粪污生态循环系统的模式特点及工艺流程

3.1 模式特点

该模式为农牧结合型养猪模式, 主要在种植面积大或山地多的地区推广。这种模式的生产工艺特点是:猪场粪污排泄物经干清粪和固液分离后, 粪渣固体经过堆积发酵制成有机肥, 集中运输至水稻、果 (茶) 园、菜园、草地或林 (竹) 地等用作基肥、追肥;污水则进入沼气池厌氧发酵, 产生的沼气作为猪场加热能源或用于沼气发电, 沼液则经降解、吸附、氧化、吸收后通过专门管道或车辆运输至水稻、果 (茶) 园、菜园、草地或林 (竹) 地等用作基肥、追肥。这种模式以生猪养殖为中心, 以沼气工程为纽带, 推广“猪-沼-果”、“猪-沼-草”、“猪-沼-林”、“猪-沼-菜”、“猪-沼-茶”等物质循环利用型生态养殖模式, 将猪场粪污作为有机肥料被农作物完全吸收利用, 不会对环境及水源造成污染, 而且建造成本和运行费用低, 适用于周边有足够面积的山地、林地、果园或农田进行吸纳沼液的中小猪场。

3.2 工艺流程

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建设探析 篇5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生态系统 问题 对策

一、互联网金融生态的内涵

金融生态是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生存环境之间及内部金融组织相互之间在长期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1]

随着互联网金融在国内的飞速发展,各种新的互联网金融主体和模式逐步成型,形成了新的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可以运用生态学的方法和成果来分析和考察我国互联网金融体系。也可以把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概括为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互联网金融生态主体等要素之间及其与外部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在特定的互联网金融生态环境下,互联网金融生态主体的各个要素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资金从最终供给者向最终需求者的让渡或转移,推动了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生态现状

(一)互联网金融生态主体

互联网金融生态主体包括互联网金融消费者、金融机构、电商平台和互联网企业、网络运营商及周边供应商、监管机构等。

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处于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的核心。互联网时代,个人消费者追求快捷的支付、便利的投资方式、超低的投资门槛、高度的流动性、较为可观的收益率以及方便的小额融资。机构消费者需要快捷支付结算、融资、终端设备、应用软件、后台支持、数据挖掘、风险把控、需求分析等服务。在普惠金融的背景下,消费者覆盖面更广泛,需求更为复杂,更为个性化。金融机构依然是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支撑力量。银行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如开设网上银行、借助社交网络和电商等渠道扩展业务、建立自身电商平台等,如建行的 “善融商务”等。银行业往往是互联网金融的资金来源、渠道和后台。非银行金融机构则借力互联网,加强和互联网平台在渠道和产品上的合作。电子商务平台与其他互联网企业是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力量。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源于电商平台,目前已形成了渠道金融服务和自主金融业务两种功能。货币型基金理财产品、保险以及P2P贷款,甚至线下金融服务中心,聚集了海量用户,增加了用户对其金融支付工具和产品的黏度。网络运营商与周边供应商主要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信息技术的支持。同时,也在移动支付、近场支付、二维码支付、扫码支付、声波支付等方面,逐步介入互联网金融的产品和服务。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由央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组成,实行业务归口管理。互联网金融协会等行业协会也开始逐步建立,发挥行业自律监管的作用。

(二)互联网金融生态环境

1、法制环境

目前我国尚无关于互联网金融的专门法律法规。但这并不表示无法可依。互联网金融作为信息技术支撑下的金融新业态,也归属于金融业,因而现有的一些行业基本法律法规依然具有约束力。《公司法》、《合同法》对于互联网金融生态主体的设立无疑具备普遍约束力。《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行业的基本法,以及涉及到互联网金融相关业务的部门法规,如中国人民银行《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证监会《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机构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也是各种金融新业态必须遵守的。

2、信用环境

信用环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社会的信用状况、信用文化和征信系统等。互联网金融的信用环境取决于大的社会信用环境。我国的整体社会信用状况并不乐观。当然,社会信用状况跟信用文化密切相关,注重诚信、自觉守法的信用文化会大大降低道德风险。互联网金融是平民化普惠金融,信用文化对其影响尤其巨大。目前我国的征信系统,主要有央行征信系统。此外,互联网企业和第三方征信机构手握海量的交易数据、小额贷款记录、P2P信用记录,这些则构成了另外一套征信系统,仅服务于个人或互联网企业。但在目前,我国的这两套征信系统并未对接。

3、监管环境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机构主要有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工信部、商务部、工商总局等相关部门,一行三会主要对金融业务依法进行监管,工信部和商务部则对互联网企业、电子商务平台业务实施监管。这些众多部门都可以对互联网金融的某一方面业务进行监管,但目前国内并没有某家机构全面负责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监管。由于互联网金融是集网络运营和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业务,具有跨界和创新性特征,其创新性业态和业务往往处于监管真空地带。比如P2P网贷平台从事信贷业务却不属于金融机构,免于资本充足率、拨贷比等严格监管,从而享有制度和监管红利。所以,我国目前的互联网金融监管环境较为宽松,既有利于创新,也隐藏了风险。

三、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

(一)互联网金融生态主体间的关系

1、竞争

首先,在互联网金融各生态主体中,存在着激烈的同业竞争。银行业的同业竞争不仅体现在传统金融业务领域,也体现在新兴的互联网金融领域。网上银行、银行电商等,其服务基本大同小异,同质化竞争较为明显。电商与互联网公司的同业竞争丝毫不比银行差。第三方支付、电商平台沉淀资金增值服务同质化竞争严重。互联网巨头在移动支付领域的竞争功能雷同。

其次,在互联网金融各生态主体之间,同样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传统金融机构与新兴互联网企业存在激烈的竞争。二者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围绕着对金融市场份额的重新分配、对金融模式的重新塑造、对金融渠道的重新构建等方面展开。首先受到冲击的是银行业的存贷汇业务。目前,银行存款规模迅速萎缩,而余额宝们的规模迅速增长,这些资金绝大多数是从银行撤离的。与此同时,传统银行的贷款业务也受到阿里小额贷款、P2P等冲击。endprint

2、共生与融合

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需求呈现出更为明显的多元化状态,每一类生态主体都会基于比较优势在系统中找到自身的细分市场。因此,各类企业既会有激烈的竞争,更会有大量基于比较优势的分工与合作。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新技术的引入以及新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使得金融与互联网企业之间、金融各子行业之间的跨界增多,各生态主体出现了融合的趋势,这种融合共生生态未来将会体现得更为明显。

(二)互联网金融生态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互联网金融生态环境对主体的制约

金融生态主体在金融生态环境下生存、发展,其生长结果必然受到金融生态环境制约。良好的生态环境会极大的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压制性的环境则形成制约,当然这种制约也会激发创新。如2013证监会发布《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机构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准许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在一定条件下开展基金销售服务,从而淘宝、京东等多家电商企业开始大规模涉足保险、基金网销市场。为吸引沉淀资金,规避变相吸储的政策风险,阿里巴巴创造性地引入天弘基金,打造余额宝产品。这些事件充分反映了互联网金融生态环境对生态主体的影响。

2、互联网金融生态主体对环境的推动

互联网金融生态主体的生存和竞合状态,不仅仅需要适应生态环境,它反过来也具有改造环境的能动性。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促进了传统银行业的转型,弥补了传统银行在资金处理效率、信息流整合等方面的不足;为保险、基金、理财产品等提供了销售、推广的新渠道;促使电子商务行业,与传统金融业充分融合,探索新的服务模式与盈利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金融业的市场环境,使它变得更高效。第三方支付的崛起,则通过高流动性的电子货币,改变了金融市场的运行和传导机制。

四、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互联网金融生态主体不够丰富和成熟,同质化竞争严重

目前,互联网金融市场主体无论从数量,还是服务质量上都还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爆发式增长。且各生态主体能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依然处于摸索和培育期,有限的产品和服务一经推出,往往出现白热化的同质化竞争。截至2013年7月,已有250家企业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其业务几乎无差异。银行、券商、基金等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模式创新也大同小异。

(二)互联网金融生态环境急需改善

法制不完善,缺乏行业自律。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多样性和创新性特征,决定了其发展的跨界和不可预知,现有的法律体系本身难以跟上其发展步伐。因此在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过程中,市场上经常会出现一些所谓的擦边球、监管套利等行为。这就需要我国的法律体系相应作出调整,以避免法律真空的出现而造成监管空白和死角,防止互联网金融生态恶化。

征信体系不完善。我国的信用环境整体上并不理想,信用意识较为淡薄,诚信文化欠缺,征信体系不完善。开展互联网金融信贷业务的机构,其风险控制措施并无传统银行严格,也未接入央行征信系统,信用环境的确令人担忧。目前在我国,央行的征信系统,从数据的获取,到开放应用的程度,都尚不充分,与发达国家信用体系差距明显。互联网企业掌握的个人或企业的互联网行为数据缺乏标准,也未联网。这两大系统并未连接成完整的征信系统。

监管体系不完善。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我国监管体系尚未形成。首先,监管机构不明确。目前还没有专门的部门来归口管理互联网金融企业,在互联网金融创新业务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往往很容易出现三不管地带,从而形成潜在风险。其次,监管缺乏层次。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不能仅靠某一家部门予以实施,而是需要一个政府部门法定监管、行业自律监管、企业自身风控相结合的监管体系。而这个多层次的监管体系在我国还远未形成。第三,缺乏成熟的监测指标体系。互联网金融的跨界性和创新性,会使得其产品和服务具有游离特征,游离于现有监管指标之外。

五、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建设对策

(一)加强生态主体建设

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一定是物种繁荣、丰富多样的。每一种生物在其中均可以找到适合其生存的土壤,每一种生物都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是整个生态链的不可或缺的环节。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同样需要丰富多样的生态主体,才能发挥其整体功能。每一类互联网金融主体都会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发挥独特作用,最终和谐共生。只有在多层次的各种互联网金融主体竞合共生的环境中,市场才会是真正有效的市场;只有推动优胜劣汰的进化,才会不断推动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的完善与健康发展。

(二)加快互联网金融法制建设

互联网金融本质上是金融业,金融资源配置和风险控制是其核心,这需要有良好的法制环境。在互联网金融主体的设立、市场准入、业务边界、风险控制、监管、破产清算、兼并重组等诸多领域,加强法制建设已经迫在眉睫。首先要建立或修订互联网金融的基本法,包括修订《证券法》、《商业银行法》等核心的基本法律,制定《互联网金融法》,明确互联网金融主体的法律地位、基本的权利义务关系及对口监管部门,为行业生态环境的稳定打好基础。其次,制定互联网金融相关行政法规、操作指引、实施办法,加强对其具体业务的规范和监管。比如P2P、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和隐私保护等领域都急需法规依据。

(三)加快征信体系建设

一是急需“三网合一”,构建完善的征信系统。即央行征信系统、电商和网贷平台等信用记录、第三方互联网征信机构实现对接,信息相互开放,甚至直接合并到央行征信系统,建立统一的信息披露平台。此举将大大节约资源,建立起全覆盖的征信系统。二是,建立统一的征信标准。包括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采集、使用、信息披露等均建立统一的标准。特别是积累了海量的交易数据的电商平台和P2P平台,对两者数据的整理、挖掘、提炼、分析需要统一的标准。三是,逐步建立信用评级制度。通过专业机构的信用评级,提高互联网金融市场运行效率和风控水平,并为不太专业的P2P和众筹投资者提供技术支持,优化互联网金融市场的诚信环境,降低交易成本。

(四)加强监管

首先,要明确监管机构。鉴于互联网金融主体越来越多的开展跨界金融活动,比如人人贷,目前任何一个部门单独对其实施有效监管已经很难,因此必须相应的进行改革。既要避免监管缺位而产生监管套利,也要避免重复监管。其次,实行最优相机监管。Dewatripon(2002)等构造了“最优相机监管模型”,讨论了在金融何时需要外部干预和调节。[2]只要互联网金融生态主体遵循法规和市场规则,未形成垄断,都可以放松管制、减少行政干预,鼓励良性竞争,鼓励创新与发展。当然,对于破坏金融生态环境的则需审慎监督、严格执法。第三,提高监管效率,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对于互联网金融的一些潜在风险大、传播速度快的创新性业务,要加强事中、事后的监测检查,提高监管效率,及时隔离风险、披露信息,以减少对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的破坏。

参考文献:

[1]徐诺金.论我国的金融生态问题[J].金融研究,2005(2):35

[2]德沃特里庞,梯若尔.银行监管(中译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基于系统论的互联网金融生态建设 篇6

1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

1.1 互联网金融产业政策的现状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结合当地的实际金融情况,提出了互联网金融产业的政策措施,以刺激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发展,其中北京政府于2013年10月提出将海淀区作为互联网金融服务业的试点,结合户口等方面的政策对互联网金融人才进行评级和认定。

1.2 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

当前金融大环境下,我国互联网金融企业主要分为三类,即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和跨界经营的普通企业。其中在产业链的模式下延伸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近年来发展速度迅猛,其中以第三方支付方式和互联网基金的阿里巴巴和腾讯网是互联网金融产业的龙头企业,百度的移动支付与互联网基金也成为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核心产业,其他产业如招商银行主要以理财模式进行融资发展,宜信财富主要以P2P和个人征信的模式在互联网金融产业立于不败之地。为我国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2]。

1.3 互联网金融用户的发展现状

当前金融环境下,互联网金融领域主要包括理财、第三方支付、P2P小额信贷、新型电子货币等金融网络服务平台,主要的用户集中在网民方面。有相关数据显示,互联网金融服务产品网民间的使用率高达61.3%,使用规模达到3.7亿人以上,其中以第三方支付的认知度最高,认知度高达76.3%,认知规模超过2.8亿人。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用户在日趋庞大,互联网金融生态呈现出稳步发展的态势。

2 我国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

2.1 互联网金融发展处于初级阶段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产业的模式较多,但由于受互联网技术的制约,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互联网金融对传统的金融模式不能产生实质性的冲击和影响。在金融领域应用较为广泛的第三方支付模式和P2P网贷模式,2013年度互联网支付的规模占整个支付系统的0.31%,占电子支付的0.83%。P2P网贷模式下,市场占有率在整个社会的融资体系中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由此可见,我国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发展还不够成熟,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很多问题亟待解决[3]。

2.2 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安全性亟待解决

互联网金融服务发展存在一系列的风险因素,互联网金融本质特点是风险经营和定价管理。互联网金融安全性问题不仅关系到金融企业的供求双方的安全,同样关系到国家的整体金融发展战略。典型案例如2012年6月新研发的金融产品“淘金贷”,于3日正式上线运营,以秒标的营销方式筹集百万资金,于8日开始网站无法打开停止运营,于12日犯罪嫌疑人落网归案。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服务存在较大风险隐患,亟需解决互联网金融信息保障机制,保障用户数据安全、交易安全和网站安全等应急服务。

2.3 互联网金融服务法律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对于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法律相对匮乏,现有的法律规定也只是一些部门的政策规章,法律效力极为缺乏。主要原因包括:原有金融法律法规和具体监管体系,不能够适用于互联网的金融发展的需要,现有金融法律对互联网金融法律的定位不够明确,定义模糊不清,对于非法集资、非法经营的行为,法律上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制约。互联网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不够健全,使互联网金融服务系统出现问题时,出现无法可依的现象,严重影响供求双方的利益,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建立互联网金融服务法律体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4]。

3 互联网金融生态建设的对策

3.1 理性对待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

面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传统金融产业的不断冲击,要求我们要以理性的视角看待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互联网即溶生态建设是我国金融行业的一种综合化、市场化的全新尝试,是对传统金融行业的积极的补充。因此,对于传统金融行业的从业者与监管者,要以一种理性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的发展,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角度,结合现有的自身金融体制发展所遇到的困境和问题,进行择优改革,取其精华、去其槽粕,进而完善自身的传统的金融模式,改革金融体制,优化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中的各项内容,分析互联网的优势为传统的金融模式提供改革模型和行为[5]。

3.2 积极构建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

互联网金融系统的发展需要强大、安全的互联网金融信用系统的强大支撑,有效的互联网金融信用系统能够确保金融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避免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因素。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是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发展的基石。目前,不少互联网金融企业面临着信用问题,需要完善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规范标准和法律依据,通过对云计算和大数据的运用,建立以互联网信用数据为基础的社会信用体系,具体包括征信系统、注册登记系统以及信息披露系统等的信用体系,进而加快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的安全、和谐发展。

3.3 完善互联网金融的法律体系

构建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金融法律体系是互联网金融生态体系发展的有力保障,对于目前互联网金融环境中存在的欺诈现象,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迫在眉睫。首先要对互联网金融的消费者权益进行合法保护,在增强消费者互联网风险教育的同时,加快尽力法律体系的建设步伐,设立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法律法规,针对目前所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立法建设,提高立法的等级和效力,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为有法可依,规范互联网的经营主体的金融行为,加强法律和道德上的约束,使互联网金融系统在法律的保障下,平稳快速的发展。

3.4 建立科学合理的互联网金融生态观

建立科学合理的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是服务实体经济的终极目标,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要将系统内的资源、能量有效的与系统外保持平衡的输入与输出关系,降低金融产品的区域限制和准入门槛。形成系统内外的良性发展格局。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商业模式,在不改变金融配置资源本质的前提下,给予金融配置方式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方法,使原本稀缺的金融资源,达到最高层次的经济效益,进而促进整个实体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实际上是互联网生态系统和传统的金融生态系统的总称,建立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的一种全新形式的生态系统。通过理性对待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积极构建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完善互联网金融的法律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互联网金融生态观等一系列措施,保持系统内外的协调平衡发展,实现互联网金融系统与实体经济的共赢局面。

参考文献

[1]田兆武,刘毅飞.复杂性适应系统视角下的金融生态平衡与调节[J].金融发展研究,2014,8(4):62-66.

[2]严圣阳.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建设探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4,5(11):32-34.

[3]张玉明,王洪生.复杂适应系统视角下的互联网金融特征及运作机制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5):23-32.

[4]张军.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的冲击与应对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14,3(28):115-116.

互联网生态系统建立 篇7

纵观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 自1995年世界上第一家网上银行成立起, 中国境内银行也紧跟互联网发展形势, 推出各银行自己的网上银行、移动支付等服务, 第三方支付亦发展得如火如荼, 尤其是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的2013年, 在这一年里, 银行、券商、基金、保险等传统金融业机构开始积极谋变以巩固既有优势地位, 同时阿里巴巴、腾讯、百度、新浪、京东、苏宁等互联网企业开始在金融领域构建自己的业务模式 (见下表) 。2013年6月, 阿里巴巴联合天弘基金, 在支付宝上推出“余额宝”业务, 7月, “民生电商”在深圳成立, 8月, 华夏基金与腾讯共同推出“微理财”, 10月, 百度联合华夏基金推出“百度百发”产品, 11月, “众安在线”在上海成立, 注册金10亿元, 12月, 京东商城旗下的“网银在线”获得基金销售支付结算牌照。截至2015年6月, 中国互联网金融投融资市场发生的投融资案例共116起, 获得融资的企业数为108家, 融资金额约为19.39亿美元。之所以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发展的更加繁荣, 一是由于国内行业发展不平衡, 资源配置不当, 服务品质及种类匮乏, 二是由于中国社保体制不够完善, 国人具有很大的储蓄及投资偏好, 能满足大众需要的互联网金融便应运而生, 三是由于中国的市场利率相对较高, 个人理财需求较大, 投资者热情度较高, 四是由于中国的投资渠道较少, 资金流动较慢, 互联网金融以其便捷与信息透明化占据了投融资的一席之地。

以余额宝为例, 余额宝诞生于2013年, 一出现便受到广泛关注, 天弘基金2015年半年报显示, 余额宝上半年为用户赚138.68亿元, 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1%, 自余额宝上线以来累计创造收益396.62亿元, 余额宝用户数已经增至2.26亿, 成为全球客户数最多的基金, 以现有用户数估算, 余额宝上线以来, 万份收益最高达到1.8022元, 七日年化收益率最高达到6.76%, 平均累计为每位用户带来175元的收益。

但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相似度很高, 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 特色业务较少, 没有核心的竞争力;银行自有系统平台的安全度较低, 平台内资金和出借人的账户资金不完全分立, 集聚的资金池产生巨大风险, 容易造成非法集资、携款潜逃等问题。此外, 信用管理信息体系不健全, 疏忽了信息真实性的核查, 导致大量虚假借款信息发布, 服务平台发展落后, 没有可广泛应用的金融信息数据库。

金融机构的作用在于为客户搜集信息、计算风险与收益、加速资金流动, 当信息完全透明、资金实现瞬间融通、收益与风险完美匹配时, 金融机构便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在互联网发展迅猛的今天, 尽管上述三个条件没有达到, 但银行不能也无法阻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应做好应对信息透明化、资金融通无障碍、收益扩大化的准备, 顺应时代的发展, 回归服务本质。“互联平台”正是基于以上原因而建立的, 旨在打破各家银行信用数据壁垒, 实现信息融通, 消除信息不对称, 建立安全系数极高的资金池以及系统平台, 防范各类风险的发生。

二、互联平台的体系设构

(一) 核心功能

面对银行高利润的诱惑与理财需求的短缺, “互联平台”的建立能够让银行在这个去银行化的互联网金融时代有新的立足点, 消除金融信息不对称等信任危机, 满足中小企业等的金融需求。其核心功能仍然是在优化资源的时间和空间配置, 服务实体经济。金融契约的形式多样化, 但其内涵不变, 金融风险仍然存在, 仍然需要审慎监管。互联平台可以从技术上降低交易成本, 消除信息不对称, 拓宽物理边界, 从而提高自动化风险管理效率, 促进金融创新。

(二) 体系架构

互联平台拥有三大支柱, 即支付、信息处理、资源配置。在支付方面, 通过线上线下相互支持与配合增加银行与客户的接触频率, 降低服务成本;在信息处理方面, 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避免“蝴蝶效应”与“黑天鹅事件”的发生, 防范信息泄露;在资源配置方面, 高回报率并不代表高收益, 而是代表高成本, 尽管标榜高回报率会收获一批储蓄意愿强的客户, 但贷款意愿强烈的客户则无法承担高成本, 因此应建立长期平稳的回报率, 这样对投资者来说有稳定长期的收入, 对银行来说也不必承担高成本带来的风险。

互联平台主要处理的问题是信息与效率的问题, 由于银行最大的优势是拥有大众的信任, 所以我们需要探讨如何建立平台与银行的协作方式与规则, 如何设立平台风控模式与机制, 以及如何打造系统平台体验、IT安全性等问题。只有将系统设计好, 把流程、安全、移动端平台、客户体验、风险控制及人才培养设立好, 才能为今后的创新奠定好基础, 提高平台利用率。在支付方式方面, 以移动支付为基础, 个人和机构都可在互联平台支付中心建立对应银行账户;在信息处理方面, 互联平台应建立云计算基地, 能够处理银行海量的数据处理需求, 同时建立完善的投诉反馈机制, 在网络投诉方面做到第一时间处理, 允许供需双方的信息通过社交网络揭示和传播, 以人际关系为核心, 通过数字化将真实的社会关系呈现在网络上, 并加以拓展, 从而降低联系成本, 丰富关系数据, 通过高度的诚信度增加违约动机的约束能力;在资源配置方面, 在供需信息相对对称、交易成本极低的条件下, 互联平台能够使信息快速流通、交易快速进行、中小企业及个人投融资渠道畅通成为现实。

(三) 建设思路:

“互联平台”的建设思路应从客户思维转向用户思维, 重点放在积极处理投诉问题、简单化产品特征、保持用户粘性等方面。银行用户流量转化率高的主要原因是银行拥有广泛的账户, 将这些既有用户继续保持在账户内, 并鼓励其成为互联平台用户是“互联平台”利用率高低的一个关键点。现在中国的银行已开始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投资P2P, 例如招商银行与人人贷, 交通银行与投哪网, 平安银行与红岭创投, 他们不仅在P2P风险备用金上进行合作, 而且逐步扩大到借贷资金、支付管理等方面, 这也是“互联平台”的功能之一, 即鼓励多方合作, 巩固客户基础, 完善技术体系、改善服务能力。

三、互联平台设立的SWOT分析

(一) 优势

银行资源丰富, 具备较稳定的客户资源、资金资源, 足以针对任何一项金融业务模式进行基础性拓展。建立统一的平台, 投入足够的开发与维护成本, 设立高效全天候的投诉反馈后台, 可以使系统安全性尽可能的提高, 实现银行间信用数据互通, 提升服务水平。

(二) 劣势

互联平台开发维护成本高, 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这些费用来源有待商榷。平台的运行需要拥有海量数据处理能力的计算机技术支持, 这一点如果无法保障, 则平台的可用性极低。互联网金融所宣扬的优势之一就是利益大数据能够解决信用风险问题, 很可能高估大数据的作用。

(三) 机会

如今资源共享、信息透明的互联网精神已深入人心, 在这样的条件下, 实现银行间资源共享、信息透明可以进一步推动银行业的发展与竞争, 节省互联网成本。同时由于互联平台的建立, 银行在小微企业及个人投融资业务开展方面更加便捷。

(四) 威胁:

首先, 互联网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较快, 新建立起来的“互联平台”很有可能在被充分利用起来之前已面临被淘汰的风险。第二, 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 企业融资渠道增多, 以社会融资模式为主导的商业银行面临收入被分流的威胁。第三, 有学者认为, 数学分析有它的好处, 但不能完全相信数据。我们也认为虽然“互联平台”上有大量数据可进行分析, 但银行仍应结合自身特点及经验开展业务。

四、结论与建议

(一) 充分利用互联平台

“互联平台”的低成本与高效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业务支撑环境方面, 互联平台以一个数据中心服务整个银行体系, 减少了银行自建系统的硬件设施和人力成本;二是在交易和服务成本方面, “互联平台”以数据挖掘为基础, 打破时空制约, 建立客户与金融之间的直接通道, 简化和创新金融交易方式, 降低资金融通的成本。客户仅需要登陆一个平台, 即可办理支付、转帐、贷款等业务, 降低了时间成本;三是在信息互通方面, 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海量数据分析, 抓住客户的需求, 进行产品、交易方式与结构、营销方式、用户体验等创新, 同时获取客户的征信, 防范金融风险;四是在运营方面, “互联平台”采用集中式运营, 一站式供给, 提供全域服务, 具有集中、开放、低成本、触角广、标准化等特点, 拓展了多元化渠道建设和产业链上下游发展, 对提供综合化和生活化的金融服务具有开创性意义。

(二) 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环境下, 商业银行应通过深入的市场研究明确差异化经营战略定位, 更加注重客户需求推进产品创新, 有针对性的为客户提供服务, 最大化客户体验, 从而留住客户。

(三) 建立互联网营销渠道和物理营销渠道有效结合的经营方式

一方面, 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 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传统金融业务中去, 积极拓宽服务渠道。另一方面, 商业银行具有在资金、风控、基础设施、认可度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 这是互联网金融这个新生事物所不具备的, 因而商业银行还应继承并发扬原有的物理营销渠道。若能将互联网营销和物理营销有效结合起来, 商业银行则可以这种新的营销方式, 创造新的极大的价值。

(四) 建立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共赢的经营战略

众多互联网企业拥有海量的客户信息, 商业银行应充分认识到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积极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有效合作, 既利用互联网企业在客户消费数据上的优势, 又利用自身风险调控的优势来加强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 积极合作, 扬长避短, 才能实现共赢, 推动互联网金融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摘要:互联网凭借普惠、开放、平等、分享、协作精神, 使金融业务透明度更高、资金流通更高效、成本更低, 给银行业的竞争格局与经营模式带来巨大的变化, 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银行和客户的直接联系。面对利率市场化下互联网金融中第三方支付平台、P2P网贷、金融服务平台等带来的挑战, 传统商业银行仅依靠净利息收入盈利已远远不够, 在互联网技术日趋发达的今天, 不仅需要加强自身服务体系建设, 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 而且需要统一合作, 建立以共享信息、提高效率、保障安全为目标的“互联平台”, 力求壮大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实力, 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与个人的金融需求。

关键词:“互联平台”,互联网金融,利率市场化

参考文献

[1]何师元.”互联网金融”新业态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关联度[J].改革, 2015 (7) .

互联网生态系统建立 篇8

目前国际大型零售企业纷纷进入电信领域, 开展电信业务, 例如德国的Aldi Talk、荷兰的Albert Heijn、英国的Tesco Mobile、美国的Walmart、印度的T24Mobile、欧洲手机零售连锁企业Carphone Warehouse等, 这些零售企业一方面基于自身品牌、渠道、客户资源优势, 拓展业务范围;另一方面积极借助电信业务积极开拓新客户, 提升客户忠诚度, 拓展客户价值。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 西欧和北美地区的发展速度较快、目前渗透率较高。

与此同时, 截至2014年2月, 中国移动通信市场上, 全国性代理商 (以下简称国代商) 天音通信、爱施德, 综合家电专卖店苏宁、国美, 通讯产品专卖店乐语、迪信通、话机世界, 电商平台京东、阿里巴巴共计9家渠道类企业获得了移动转售试点牌照, 其中7家渠道企业均与三大运营商建立合作。传统线下渠道商正面临着产品同质化、盈利模式单一以及来自于线上市场的压力, 而京东、阿里巴巴也面临从桌面互联网向无线互联网商业模式的转变。移动转售试点牌照的颁发将加速渠道商从产品销售为主, 向提供一体化的服务体验转型。

纵观国际零售企业MVNO经验, 差异化的市场定位, 用户驱动的市场、产品、品牌策略, 多平台协同的渠道服务体验, 是渠道类虚拟运营商业务发展的关键。而我国移动通讯市场正在向4G时代迈进, 移动互联网业务深入发展;线上、线下渠道纵横整合, 电商在移动通迅市场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手机、平板、可穿戴设备等终端融合性市场不断增长。构建一体化的移动互联全渠道生态系统, 将成为渠道类虚拟运营商业务发展的核心。

与基础运营商差异化的市场定位

随着移动通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差异化的业务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趋势, 而虚拟运营商成为基础运营商拓展细分市场、开发特定客户的重要途径。渠道类企业处于产业发展的下游, 更能深入把握用户需求趋势的发展与变化, 与运营商的合作也将大大提升其自有客户的增值服务价值。

例如, 零售企业Tesco与英国基础运营商O2成立的Tesco Mobile, 业务涵盖从计费到客户服务的市场环节, 建立了互补共赢的合作模式。作为聚焦于高端用户的运营商, O2的客户诉求在于其基于后付费的高端用户的保有和开拓。而作为拥有庞大客户群的Tesco, 最具竞争力的生鲜和普通消费品, 带来频繁的购买频率。Tesco近40%的销售额来自于自有品牌销售, 对于电信市场的深入开拓, 大大增强了其Tesco品牌影响力与客户忠诚度。而对于O2来讲, Tesco Mobile的业务收入可以分担网络投资固定成本, 通过Tesco的市场覆盖和品牌影响力, 市场的拓展与原有高端市场服务可以并行开展。Tesco的用户群体与O2的原有用户不存在相应的竞争冲突, O2的市场用户覆盖可以大大加强, 进而提升其在整体市场的渗透率。

作为渠道类企业, 基于企业在渠道价值链的市场位置和发展愿景, 结合自身核心渠道资源优势与用户群体, 与运营商建立协同共赢的商业模式, 是虚拟运营业务发展的重要途径。

用户驱动的市场、产品、品牌策略

虚拟运营业务深入发展的关键在于用户价值的深入发掘。渠道类虚拟运营商具有无可比拟的网点覆盖与客户群体优势, 这将大大有利于其洞悉用户需求, 通过将自有业务与电信服务相结合, 同时基于用户需求的营销开展、品牌拓展、售后服务乃至信息系统的建立, 将大大推动其业务发展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契合用户需求的市场进入策略

进入不断成熟的电信市场, 虚拟运营商需要找到切合用户需求与自身优势的切入点。切中“用户痛点”的产品服务将十分有利于虚拟运营业务的开展。

中国台湾的7-ELEVEN, 以消费者的便利需求为切入点, 于20 07年正式进入台湾电信业。7-ELEVEN在台湾近4800个网点推出“OPEN讲”移动电话预付卡, 同时网内、网外同一价格, 目标直指台湾预付卡市场, 凭借当时中国台湾预付卡市场最便宜的资费业务, 推出半年期间已经有近5万人申请办理。

在台湾电信市场, 家乐福于2008年以消费者的价格需求为切入点, 与中华电信合作开展虚拟网络服务价格竞争, 进入台湾电信市场。其推出“超划算预付卡99”、“终身0月租费”等资费方案, 同时与家乐福自有业务相结合, 整合消费者购物卡消费与电信消费服务, 推出双向折抵服务。

基于细分用户需求的品牌拓展

对于不同用户需求, 虚拟运营商需要细分品牌业务, 加强用户认知, 建立品牌与需求之间的联接点。

作为欧洲最大的电信服务零售商, Carphone Warehouse在不同的区域市场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需求, 重新包装资费和套餐, 推出相应的市场品牌。在英国市场, Carephone Warehouse与基础电信运商T-Mobile合作, 针对移民移动业务需求推出”Mobile World”品牌业务;针对年轻用户对于低价位话音业务需求推出”fresh mobile”业务;推出“Talk mobile”品牌业务, 主打固网与移动捆绑市场。而在德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 均与相应的基础运营商推出不同的品牌业务, 实现在不同区域市场的渗透。

基于用户需求的多样化产品、业务与服务策略

对于不断深入发展的电信市场, 新品不断涌现, 产业价值链正在从硬件产品向服务转移, 多样化的终端产品选择与业务服务创新, 是用户与市场规模拓展的源动力。

截至2013年3月, Carphone Warehouse在欧洲8个国家拥有20 0 0多家门店 (包括自有门店与授权店) , 与此同时, 其多样化的零售产品业务和服务是其市场拓展的保证。Carephone Warehouse经营的移动互联产品涵盖多个品牌的手机、平板、终端配件, 同时也提供基于APP的智能配件服务”app-cessories”。在Carephone Warehouse覆盖的大部分区域市场, 提供在线“24/7”的产品服务和技术支持:涵盖有硬件设置、数据恢复、48小时退换货、产品维修等服务。而基于多样化的产品、业务与服务, Carephone Ware的用户范围也扩展到预付费、后付费、固网、TV等多样化的业务服务。

打造全面一体化的渠道服务体验

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升、终端零售渠道和市场的成熟, 电子商务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正在从对商品、服务、价格为核心的基础需求向个性化、体验性、交互性延伸。全渠道零售时代的服务模式将从产品销售全面向服务一体化转移, 零售商推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多平台整合运营, 多渠道高效协同成为核心。

Tesco依托于超市、连锁店、便利店在内的多样化的零售业态覆盖, 通过手机店、专柜、在线商店、电话等多种方式, 提供电信业务服务, 丰富的零售渠道业态为消费者提供多种选择, 同时由于多渠道运营所产生的协同运营, 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

Carphone Warehouse通过自营或合作的方式在线上与线下提供电信产品与服务, 通过整合线上线下、不同场景下的用户需求推出多样化的渠道服务:包括配送到家、工作场所、商店的多样化的配送策略;线上线下商店和商品的信息共享;移动化的交易服务;以及通过社交媒体加强与用户的交互体验。

构建移动互联渠道生态系统

根据Gf K全国零售监测数据, 在中国手机市场, 线下合约机市场、裸机市场和线上市场显示出不同的销量峰值期。线下合约机市场的周期性变化,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营商补贴周期与策略的影响, 而在线市场则从“618”、“815”、“双11”等部分电商的店庆、价格比拼, 演变成了在线零售商的集体大促销, 形成了中国零售市场特有的在线市场零售周期。而进入2014年红米Note、华为荣耀3X等手机新品不断发布, 推动千元八核市场竞争, 意味着虚拟运营在中国移动通讯市场的竞争不仅限于电信业务, 而是包括移动互联厂商、终端厂商、运营商甚至上游芯片商在内的移动互联生态系统的竞争。

构建一体化渠道生态系统, 向移动互联网转型, 成为包括在线零售商、传统渠道商在内的零售渠道参与者的发展共识。

国代商处于手机分销渠道的上游, 向下游发展移动增值业务产业链, 形成全面的移动通信服务体系, 是国代商渠道转型的总体策略。而作为专业的手机零售前端, 全面的一体化零售服务体验是通讯产品专卖店渠道转型的发展方向。综合家电专卖店, 则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整合, 多方面拓展零售服务业态。

互联网生态系统建立 篇9

1 物联网商业生态系统主体竞合分析及企业生态位

1.1 物联网商业生态系统主体成员竞合分析

物联网商业生态系统中存在以用户为中心的价值网络,存在着多条产业链,而产业链上的电信运营商、系统集成商、芯片制造商、通信模块提供商、软件及应用开发商、传感器制造商、网络设备提供商、用户和高校科研机构等主体企业,基于各自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竞争合作活动。

物联网商业生态系统主体间竞争本质是协同进化、同生共荣、实现共赢。从系统主体间生存、发展与演化这3个角度来分析主体间竞合规律,主要有以下表现:

1)主体共存发展。作为在物联网商业系统中一个主体,要想在系统中不断的生存与发展,就要不断学习,创新与自我发展,并按照系统中所在价值链及产业链的发展规律进化;

2)相互关联的主体间相互竞争。在物联网商业生态系统中,由于每个主体所承担的角色、分工及核心竞争力不同,可能会导致为争夺某种资源而产生竞争,并且在相互竞争的同时也会促进主体自身的某一方面的进步与发展,但这种竞争的结果会发生物联网企业生态位的分离,最后得以共生与系统之中,并共同促进物联网商业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

3)主体协同共生。物联网商业生态系统的主体竞争与合作都是以各自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和前提的;在竞争合作的活动中,主体间相互依存,相互限制,相互协调,通过挖掘有利资源和优势能力,取长补短,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加强协作,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促进系统各项能力的共同进步,更好地服务于用户,创造更丰富的价值,维持物联网商业生态系统的高效与持续。

1.2 物联网商业生态系统企业生态位

由于企业生态位反应了企业在特定市场环境中的位置与作用[5],所以物联网商业生态系统环境下的企业生态位,可以定义为一个物联网成员企业在商业生态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和形态反应,与系统其他成员企业发生的活动关系,以及对物联网商业生态系统的适应性与利用的总和。可以从概念中了解以下几种含义:

1)物联网成员企业承担着物联网商业生态系统的价值和使命。系统中的每一个物联网企业都处在某一价值链的位置,并且通过与系统中其他成员企业进行活动行为,来组成整个价值网络,以此来完成整个物联网商业生态系统的使命,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服务,每一个企业都不能凭一己之力完成所有需求服务。

2)物联网商业生态系统的可用资源。这些资源主要是:信息资源,如企业文化,市场信息等;用户资源,如客户和市场份额等;供应链资源;物质成本资源,如厂房、设备等。

2 主体间竞争合作演化模型

物联网商业生态系统的成员企业间的相互作用与物种之间的作用方式有很大的相似性,在生态学理论中,两种相互竞争的种群同时存在于一个生态系统中时,他们都会抑制对方种群数量的增长,而自身的种群数量增长会按照Lotka-Volterra模型描述的方式增长[6],该模型能反应出因顾客个性化需求对一个种群企业的产品成本、功能、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变化[7]。物联网的应用行业广泛,需要解决不同行业用户的需求,每一种物联网商品都要结合具体行业的专业知识,因此,单独的物联网企业很难完成于推广这种综合性的项目。然而现有的物联网产业中,由于我国缺少专业服务提供商,因此,有望主导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是实力较强的电信运营商与系统集成商[8],所以本文先讨论运营商与系统集成商两者之间的竞争合作模型,不考虑外界因素对物联网商业生态系统的影响。

2.1 问题假设

首先假设物联网商业生态系统中只有相互影响、协同进化的电信运营商和系统集成商2个物种企业,且两种企业的实力均衡,电信运营商和系统集成商各自环境资源的增长不仅取决于自身市场资源量,而且还要被对方所拥有的市场资源量所抑制,但各自的最大市场资源量不会超过环境资源容量。当两个成员企业单独生存时,其生态位演变均遵循Logistic规律。物联网商业生态系统中主体都息息相关,每一类主体作为一个种群都不能被取代消亡,否则物联网业务将无法完成,电信运营商与系统集成商作为两个种群不能彼此替代,一旦某一方无法胜任系统的价值创造任务,都会有新的个体从原种群来接替,继续完成所应承担的任务环节。淘汰与更替也仅是种群企业个体的更换,而并非是种间企业。

2.2 竞争合作演化模型建立

基于以上基本思想、假设和方法,构建如下的物联网商业生态系统电信运营商和系统集成商的资源要素竞争合作演化模型为

undefined

其中:R1,R2分别为电信运营商和系统集成商在物联网商业系统中的市场资源拥有量或者技术水平;r1,r2分别为电信运营商和系统集成商的资源量相对增长率;K1,K2分别为不发生竞争情况下其各自的环境资源利用最大容量;σ1为竞争效应系数(取大于-1小于1的常数),即系统集成商对电信运营商的发展所产生的相对抑制作用;λ1为合作效应系数(取大于-1小于1的常数),即合作中系统集成商对电信运营商的合作互惠作用,同理σ2,λ2可做相应解释。

2.3 竞争合作演化模型分析

物联网商业生态系统的竞争合作演化方程如上式(1)所列,令

undefined

得到电信运营商与系统集成商生态位变化率等值线,如图1(a)和图1(b)所示。

根据上述公式及σ1,σ2,λ1和λ2内涵可知,电信运营商与系统集成商之间还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竞争合作关系[9]:

1)若物联网商业生态系统的电信运营商和系统集成商的生态位是部分重叠的,如图3所示,2个成员企业市场资源占有量的竞争活动激烈,如果外界不加以任何约束的话,可能的后果是发生恶性竞争,不具竞争优势的成员企业必定会被淘汰,但具有竞争优势的成员企业将会占有重叠部分的生态位空间。即undefined时,物联网商业生态系统的两个主体都可能得胜,都能抑制对方,并且利用市场资源的能力都弱于可比较的竞争能力。系统存在3种平衡,如图2(a)所示,但此时的平衡点不稳定,稳定点平衡的条件是R2=K2,R1=0或R1=K1,R2=0,两个企业谁能胜出将取决于各自最初资源占有数量之比。

2)若物联网商业生态系统的电信运营商和系统集成商的生态位是完全分离的,如图4所示,说明它们占据着各自的全部生态位,并且没有市场资源的竞争活动发生,可能的原因是二者的企业生态位之前发生了较大部分的重叠,两个企业经过激烈竞争后为了达到共存的效果,都退回了一部分生态位,来求得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共存,此时系统中合作的效应远远大于竞争效应,双方在寻求积极的合作来弥补自身资源的不足。即σ1,λ1或R2等于0和σ2,λ2或R1等于0时,二者各自的市场资源增长量都遵循Logistic规律呈“S”形增长。当两企业各自生态位宽度达到各自所能利用市场资源量最大时,二者的生态位在系统中达到平衡,而物联网商业生态系统也是平衡的。

3)若物联网商业生态系统的电信运营商和系统集成商的生态位是彼此邻接的,如图5所示,两企业不发生直接竞争,这样一种生态位关系是由于双方回避竞争的结果。电信运营商、系统集成商都不能互相抑制对方,不能完全抑制对方的成长,说明竞争效应与合作效应达到了动态平衡,通过合作式的竞争来实现协同。即undefined,两企业的等值线相交于F点,此时两个企业所产生的竞争负作用大于合作正作用。在OK1FK2区域内,由于undefined,所以R1,R2都是增加的,稳定点逐渐向右上方运动。当两个企业的生态位状态位于undefined区域时,由于undefined,这时R1继续增加,而R2将逐渐降低,所以稳定点逐渐向右下方F点运动。当两企业的生态位状态位于undefined的区域内时,undefined,即R1将逐渐降低,R2继续增加,所以稳定点将向左上方移动,直到F点为止,如图2(b)所示。因此,这种情况下只有一个平衡点F,由于电信运营商和系统集成商各自拥有不同的竞争优势,都不会被对方淘汰,结果是它们将在物联网商业生态系统中共生,直到生态位分离时,达到合作互惠的最好结果。电信运营商和系统集成商可以在物联网商业生态系统中各自区域中最大市场资源利用量下以特定生态位宽度共生,两个企业根据平衡点的分配来占用物联网商业生态系统的资源。

2.4 模型扩展

对于物联网商业生态系统中成员总数为undefined的竞争合作演化模型,其竞争合作演化模型扩展,如图5所示。

因此,式(3)为物联网商业生态系统的竞争合作演化模型,其中其对研究物联网商业生态系统中主体的竞争合作进化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物联网商业生态系统主体间实际的竞争合作活动更为复杂,其中的某两个主体可能因某一项目基于各自的核心技术而促成合作,也可能产生竞争活动,而多个主体间也存在合作竞争活动,并且基本的合作竞争规律符合前文的讨论结果,在一定的环境下,多个企业可以实现互利共生的均衡状态,以竞争活动促进更好的合作,实现协同进化,创造价值。

3 合作竞争演化模型Matlab仿真

基于以上的模型,运用Matlab对物联网商业生态系统竞争合作模型进行仿真分析:

1)物联网商业生态系统中电信运营商与系统集成商存在着竞争合作效应,当合作带来的为负效应时,取仿真参数R1=3,R2=1;K1=6,K2=6;r1=0.08,r2=0.08;σ1=0.5,σ2=0.5;λ1=-0.8,λ2=-0.8。仿真结果,如图7所示。

从仿真结果(1)可以看出,当合作环境对彼此产生的为负效应时,竞争作用明显,市场规模占优势的电信运营商最终会打败不占优势的系统集成商,也会产生市场垄断,但也达不到电信运营最理想的市场规模。

2)物联网商业生态系统中电信运营商与系统集成商存在着竞争合作效应,但系统集成商对电信运营商带来负的合作效应,电信运营商对系统集成商带来正的合作效应,取仿真参数为R1=3,R2=1;K1=6,K2=6;r1=0.08,r2=0.08;σ1=0.5,σ2=0.5;λ1=-0.8,λ2=0.8。仿真结果如图8所示。

从仿真结果(2)可以看出,当2个企业间的系统合作效应相反时,起初两个企业的市场资源占有量都会扩大,但到达一定程度时,竞争效果明显,得到负的合作效应的电信运营商,市场规模会逐渐缩小;而得到正的合作效应的系统集成商的市场规模仍会有所扩大,但达不到最理想的情况,两个企业的竞争作用更为明显。因此可能造成系统集成商在物联网商业生态系统的垄断,造成利益分配不均,资源不能公平共享,一方独大的局面。

3)物联网商业生态系统中电信运营商与系统集成商之间存在着竞争合作效应,并且合作带来的正效应大于竞争带来的负效应。取仿真参数R1=3,R2=1;K1=6,K2=6;r1=0.08,r2=0.08;σ1=0.5,σ2=0.5;λ1=0.8,λ2=0.8。仿真结果如图8所示。

从仿真结果(3)可知,当物联网商业生态系统中电信运营商与系统集成商合作带来的正效应大于竞争带来的负效应时,合作的作用更明显,两个企业能达到的规模比没有合作竞争作用时要大,都不能抑制彼此的增长,这说明两个企业都想要更强大,都应选择合作式竞争的策略,实现系统内的协同,才能达到理想的市场规模。

4 结 论

本文在模型分析中虽然只选取了2个占主导地位的成员企业,但在紧密不可分的物联网商业生态系统的每一环节的活动中,仍然可适用。通过上述分析,更加可以说明物联网商业生态系统成员间的竞争活动是为了更好的合作,更好弥补自身企业的竞争力不足,发挥物联网商业生态系统的协同作用来促进产业的发展。只有资源共享、相互分工协作、发挥各自的核心能力,在获取更多利益的同时引导系统内其他主体成员快速成长,在竞争与合作的相互作用中达到一种动态平衡,达到生态位邻接的一种协同状态,才能使物联网产业多元化、高效化、弹性化地发展。因此,从商业生态系统生态位的角度对物联网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竞争机制及演化机理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鲁铭,陈玉川.物联网价值网络的结构研究[J].经济纵横,2011(3):113-116.

[2]谌震文.从商业生态系统出发思考电信运营商进行产业链合作[J].通信管理与技术,2009(6):09-11.

[3]LIN Z A,KITTS J A.Elucidating strategic network dynamicsthrough computational Modeling[J].Computational and Mathe-matical Organization Theory,2008(3):20-23.

[4]吴江.基于互联网信息的国内移动商务战略联盟网络分析[J].情报杂志,2012(9):175-179.

[5]李玉琼,朱桂龙.企业生态系统竞争共生战略模型[J].系统工程,2011(6):71-77.

[6]伊辉勇,刘伟.基于产品种群竞争模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J].管理科学,2007(6):16-22.

[7]卓翔芝,王旭,王振锋.基于Lotka-Volterra模型的供应链联盟伙伴企业合作竞争关系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0(1):134-137.

[8]张千帆,蒋越.物联网运营商与系统集成商协同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18):138-142.

互联网生态系统建立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科学数据;数据生态;生态系统;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033

在大数据环境下,数据已经成为企业创新的重要战略资源,对于企业的持续性创新具有突出作用。科学数据更是如此,其作为研究活动的重要成果产出,是推动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当前,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推动了信息环境的泛在化,而且加速了学科的交融以及科学数据的产生,并且引起了科研过程中对数据的需求变得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但是“互联网+”相关思维模式和技术应用的发展与成熟,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加速了科学数据的协同与创新,有利于数据开放共享及知识持续创新。本文从“互联网+”的视角对科学数据生态系统的关联和影响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构建了基于“互联网+”的科学数据生态系统。

1.“互联网+”与科学数据生态系统的概念

“互联网+”实质上是通过依托互联网与其他领域或产业进行深度化跨界融合,推动其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以此实现创新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互联网+”极大促进了产业数据的在线化、互联化和融合化,进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化数据集合体。此外,互联网具有开放、平等、透明等特性,这也促使数据能够在产业内部进行最大限度的流动、共享、融合以及创造性的应用,提升了产业的数据增值和增效。从系统的角度来看,“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创新理念,能够以泛在互联、跨界融合的方式,有效的将整个产业构建成一个开放化的数据生态体,进而实现产业的技术创新、结构优化和服务转型。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有机体与其无机自然环境系统的结合,一方面,生物有机体是各种生态种群的集合,既能够适应无机环境,又能够对无机环境进行一定的改造;另一方面,无机环境是生物有机体存在的物质基础,其条件状态直接影响生物有机体的分布特性和种群多样性。因此,生物有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并保持不断运动和变化。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流动,在自然界中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自然体。科学数据生态系统是以科学数据为中心,通过数据库、信息库和知识库等形式,作为科学数据流动的物质基础,在特定科研环境下,由系统中的科研人员、团队和组织等知识载体作为该生态系统基本骨架,以知识创新为目标,借助相应的研究方法或工具,促进科学数据在不同科研人员之间的流动、再生、利用和增值。

2.“互联网+”与科学数据生态系统的契合性

科学数据生态系统主要涵盖了不同层次(单个科研人员、科研小组、科研组织)的数据主体和不同性质(科研成果数据、科研过程描述数据、科研原始数据)的科学数据。这些数据主体通过利用不同的工具,采用不同的交流形式,对数据进行融合和创新,而“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思维模式和技术变革,能够有效促进科学数据生态系统的协同演化。

(1)“互联网+”加速了科学数据生态系统的互联化。一方面,互联网能够有效加强科学数据的互联化,有利于科学数据之间关联化的形成,从而促进了科学数据的开放共享;另一方面,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使科研人员之问的交流与合作能够跨越时空,极大的克服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这样,不同物理位置的科研团队能够根据各自的科研需求,有效地进行交流,提升自身科学数据的运用与分析能力,促进科研资源的高效配置。

(2)“互联网+”加速了科学数据生态系统的融合化。科学数据生态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开放化耗散系统,需要不断与系统外部环境保持数据、信息和知识等物质交换活动。在交换过程中,从外界输入的物质形成系统的负熵流,抵消系统本身因熵过度增加而呈现的无序状态,从而维持系统新的有序状态。因此,互联网为科学数据生态系统与外界的互联互通提供保障的同时,极大促进了系统与外部科学数据的融合,加快了以科研人员为载体的知识输入,从而能够迅速形成负熵流,使科学数据生态系统快速向有序化方向演化。

(3)“互联网+”加速了科学数据生态系统的协同化。科学数据生态系统是系统结构中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当前,学科知识的交融使得科研人员和科研资源的协作变得更加重要,“互联网+”充分将互联网与各种资源相结合,使这些资源能够在系统内部和外部进行快速的流动和交换,促进了科研过程中的人员和资源的协同,加速了知识的创新进度。

“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技术的变革,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转变,对于科学数据生态系统的发展和进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互联网+”也强调了以系统的观点看待关联化科学数据的变化,从整个科学数据生态来分析其在整个科研过程中的演变过程。因此,“互联网+”与科学数据生态系统具有相当紧密的契合性。

3.“互联网+”视角下科学数据生态系统

3.1“互联网+”视角下科学数据生态系统的内涵

与自然生态系统类似,科学数据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完整结构的开放化动态系统,根据不同的研究项目和研究问题,可以形成规模不同、形态各异的生态系统。“互联网+”理念和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科学数据的产生、管理、分析、共享和服务等一系列相关形态的转型。因此,“互联网+”视角下科学数据生态系统是在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的同时,利用互联网思维,以生态化的系统观来分析科学数据整个生命周期的演化过程,以此将科学数据生态系统中各要素(如科研人员、科研工具、科研设备、组织文化、政策制度等)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优化配置,促使科学数据价值的最大化,从而提升知识的发现和创新效率(见图1)。

nlc202309040227

科学研究的过程实质上是围绕科学数据生命周期,对数据进行收集、整合、挖掘、可视化以及再利用的过程。但是在不同科研个体、科研种群以及科研群落之间,科学数据的交换、互动、竞争和演化又是贯穿于整个科学数据生命周期的。如,一个科研个体所产生的结果化科学数据既可能作为其它种群或群落开展研究的原始化数据,又可以成为自身所属种群或群落内部的派生化数据。

科学数据生态系统就是利用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借助“互联网+”思维及其相关技术的优势,最大化地发挥科学数据价值的生态化系统。通过不同层面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协调整个科学数据生态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促使其不断演进和优化,同时作用于科学数据、数据主体以及数据环境。进而促进知识的发现和创新,推动科学数据资源的利用更趋于生态化、有序化和高效化,在一定程度上赋予科学数据以生命体的特征,即形成有机科学数据体、自组织科学数据体和进化科学数据体。

科研人员作为科学数据生态系统的主体,既表现出人本化的生态系统特征,同时也具有其特殊性质。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科学数据生态系统的构建应当以研究问题的差异化为导向,进而确立各要素的分布和关联状态,形成形态各异的科学数据生态系统。因此,科学数据生态系统是整个涉及科学研究过程及其与之相关的内外部环境的有序集合系统,尽管不同层面的构成要素、运行机制各有区别,但是核心要素主要包括科学数据,数据主体和数据环境。

(1)科学数据。从科学数据资源的利用角度来看,在科研人员的研究过程中,科学数据主要包括原始化科学数据、派生化科学数据和结果化科学数据。其中原始化科学数据是科研人员在开展研究活动时所收集,并即将用于分析处理的科学数据:派生化科学数据是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对原始化数据进行处理之后,所产生的中间数据:结果化科学数据主要是指直接支持知识描述、知识发现和知识创新的科学数据。就如能量需要某种物质作为载体一样,科学数据也是依附于不同的数据载体之上的。而这三类科学数据通过借助互联网,相互作用、紧密关联,形成了科学数据的三层金字塔,共同构成了科学数据生态系统的物质基础,这也体现了“互联网+”的核心特征,将这些科学数据视为新的生产要素,并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的技术和基础实施,形成整个科学数据资源的泛在互联。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层次的视角来进行分析,此三层金字塔如同食物链结构,底层的科学数据(即原始化科学数据)类似于食物链中最底层的绿色植物,中间层的数据(即派生化科学数据)可类比为这条链上的植食性动物,顶层的数据(即结果化科学数据)可类比为链上的肉食性动物,而这三层科学数据之间底层数据向高层数据的转化率可类比为食物链中各级的传递效率。而在不考虑科学数据的增值,单从数据量的角度来看,当顶层结果化科学数据增加一个数量级时,在中间层的数据会增加几倍或者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数量级,而在最底层支持上层的原始化科学数据则会增加得更多。

(2)数据主体。在一定程度上,科学数据生态系统是一个人工控制的生态化系统。科研人员是科学数据的主体。根据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的划分规则,可以将以知识载体为核心的科研人员划分为科研个体、科研种群和科研群落。科研个体是科学数据收集、分析和利用的基本单位,是拥有特定科学数据能力的单一科研人员。科研人员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等指标是影响科学数据能力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科研个体之间通过组建不同规模的科研群体,能够有利于最大化发挥科学数据的价值,便形成了科研种群。科研种群通常只是具有共同目标的科研个体组成的集合体。而科研群落是围绕重大科研问题或难题,由多个科研种群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种群集合,是完成某类特定复杂功能的高级生态单位。此外,任何一个科学数据生态系统中的科研种群不是孤立存在的,可以与其他数据种群一起形成数据群落,并通过合作竞争的方式,担任特定功能的角色。因此,通过依托互联网,根据不同数据主体的数据需求,可以将不同层次的数据主体进行全面感知,形成互联互通的社会网络关系,真正实现跨时空、跨平台的立体化融合与协同。如随着传感器和个人智能化设备的运用,可以实时化发现和追踪数据主体的偏好、心理、行为等情景知识,为全面、系统、准确实现人人互联提供基础。

(3)数据环境。对于科学数据生态系统而言,数据环境是科研个体、科研种群和科研群落所处的环境。“互联网+”已经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行动战略,并成为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在这一重要背景下,对整个科研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促使数据环境逐渐转向基于互联网思维来制定新体制、新机制和新政策。其中主要涵盖了三个层面,即微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宏观环境。在微观环境层面,科学数据生态系统是以科研个体所处环境为核心,比如针对科研个体的直接化的激励措施、个性化的保障制度、定制化的技术支持等专门为其营造的私人环境,如通过为科研个体定制云、网、端一体化的数字化、智能化的研究环境(如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为科研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支撑:在中观环境层面,是以科研种群为基本单位,针对整个科研种群的团队文化、组织制度、硬件平台等环境,例如在为科研团队提供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的跨平台服务的同时,积极营造一种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协同合作模式,同时为保障这一模式的形式提供政策支持。中观环境更为关注以科研团队为基础的整体科学数据能力的环境支持:在宏观环境层面,主要涉及对规模庞大和关系复杂的数据群落所处环境,如社会经济环境、国家政策环境、社会网络环境等。如今,“互联网+”作为一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对于经济结构战略性的调整和实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业,这也影响着全部科研活动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进程。

在数据环境的支持下,各层级的数据主体可以形成完整的科学数据生态链和生态网络。在不同类型的生态网络中,尽管不同层级的数据主体进行科学数据交换、共享和融合的内容和目标不尽相同,但是通过借助“互联网+”技术,以互动协同的方式进行相互作用,最终协调不同的科研个体实现科学数据价值的最大化。在科学数据生态系统中,数据主体与数据环境通过互联网不断进行资源的交换。一方面,数据环境为数据主体提供了成长、成熟与创新所需的各项资源:另一方面,数据主体通过知识创造活动来影响数据环境。与此同时,科研群落在科学数据环境中,通过平衡自身数据能力和数据需求,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控制,从而动态化寻求新的系统生态位。

互联网生态系统建立 篇11

2009年我国公路收费实施费改税, 利用燃油税取代公路的一般性收费。目的是“不用油就可认定不用路”这一“准公平”政策。之所以说它是“准公平”, 是使用燃油税后, 在税费征收环节存在着难以控制的问题———“船舶、农机、发电机等非占用道路设备用油, 现阶段难以在技术上区别, 其用油暂不实行退税”。同样对电动汽车的推广也将产生不恰当误导, 电动汽车的养路费征收问题将再次对法律提出挑战。而道路建设所产生效益无法正确评估, 会导致国家政策调整的迟滞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汽车运输行业的发展是建立在汽车产业与道路交通设施基础上的, 同时国家的产业政策对其发展也起着决定性作用。世界汽车强国大都是通过对其产业政策来扶持汽车业的发展, 在其汽车业发展初期对购买与使用均进行扶持和鼓励。当汽车市场成熟时, 逐步合理的调控道路与汽车发展的关系来促进其平衡发展。许多发达国家出于促进新技术的发展及环保节能方面的需要, 按着汽车的性能设置税费。对汽车的发展方向进行调控。我国的汽车行业与其他汽车大国相比差距较大。虽然汽车市场有巨大的消费潜力, 但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对满足汽车使用还有一定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是促进汽车业和汽车运输业发展的关键。也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以路养路、以车养车、利用汽车的税费来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 是促进交通发展必由之路。

2 建立IC卡收费系统公开透明杜绝隐瞒收入。

IC卡是由硅片制成的数字继承电路存储芯片, 读写次数高达10万次以上, 信息保存期在100年以上。IC卡的读写设备价格低廉使用寿命长, 容量大保密性好, 系统设计和使用都极为方便。对计算机系统网络的要求较低, 易于开发推广实施IC卡“身份证”制后, 每辆车的各种消息集于计算机网络系统内便于查询, 如车型、吨位、车号、车籍、发动机号、出厂日期、技术状况、缴费情况等等。建立IC卡收费系统后, 各地的交通部门、银行均设置缴费网点便于缴费。同时全国专线联网, 每辆车的缴费税情况在计算机网络内。并在国家相关部门设立终端, 以便交通部、财政、税务和有关部门对收费情况及时准确的掌握。内容如下:a.所有车辆单干均输入计算机, 制作车辆IC卡, 将车辆的各种信息输入其内备查。新车从落户时即有IC卡形成。不同种类的车辆进入不同的缴费子系统做到细划类别, 便于管理。b.编制统一的受费系统软件, 全国专线联网。各地设置缴费网点, 每当用户缴纳税费时持该车的IC卡直接输入计算机网络并写入IC卡。与此同时用户缴费的各种信息也就进入了全国车辆IC卡受费系统。每次缴费后将明晰打印给用户, 同时设立用户查询系统。c.收费系统内设立用户帐户并可预储费用。预储费用可按银行同期活期利率支付利息。当车辆通过收费路段、桥梁时, 无须交纳货币可直接从用户帐户中扣除。具体方式有两种:a划卡;b由GPS系统认定、预设收费途径, 当车辆通过该段时系统直接划拨费用。

3 车辆安装GPS系统监控车辆控制逃费捉高管理水平。

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全称全球定位系统。是美国国防部研制的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一个全天侯高精度的无线电导航定位、授时系统。它利用高空的卫星进行定位导航。可在瞬间侧出载体的运动状态 (时间、经度、纬度、速度、航向等) 。目前我国的GPS系统的通讯大多是建立在GSM (数字移动通讯) 的基础上, 通讯有效范围在GSM系统覆盖内。技术成熟可靠, 保密性强。它有以下功能:3.1全天候全球定位:车辆位置 (精确到20米内) 运行速度 (精确到公里/小时) 、时间 (精确到1秒) 、运行方向 (精确到1度) 。3.2信息查询:可提供车辆、地理、食宿等信息。3.3卫星导航:车载电子显示屏显示地图可向驾驶员导航, 同时控制中心24小时监控, 并可根据驾驶员的请求, 中心管理员进行人工导航。3.4免提通话:车辆驾驶员无须手持即可进行语音通话。3.5紧急手动报警:车辆遇紧急情况, 可手动报警。系统将接通预设的电话号码 (120) , 控制中心也将同时受到警报。3.6车辆失窃报警:车内无人时可启动防盗系统。一但失窃, 系统自动向控制中心报警, 并在电子地图上自动标出该车位置。车内自动接通预设电话 (如110等) 。同时语音警告劫车者:“我已报警了赶快走开!”3.7车载电换转接:车住离开后, 车机电换可自动转接预设电话号码。以便中心可即使找到车主。3.8历史行驶状态详细记录:系统自动连续存储详细行车资料, 供事后回访车辆运行轨迹、时间等可对事故分析提供科学依据。3.9限制行车路线区域:控制中心可进行预设性车路线、区域, 当车辆偏离时系统自动报警。

4 增加GPS实时影响监控功能防盗抢防逃票款提高车辆安全性。

目前一般的GPS系统仅具备前问所述功能。针对车辆运输的特点, 在原有功能上增加实时影像资料功能, 在车辆上安装监视传感器通过GPS系统中采用的无线数据传输方式 (GSM、GPRS、等或其他无线通信方式) 实时的将影像资料发回控制中心储存备查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1出租车内安装监视传感器, 一旦发生出租车被盗抢事件, 可根据GPS系统传回的影像资料, 迅速将犯罪嫌疑人捉获。4.2公路客运车内安装监视传感器, 结合GPS定位系统可准确的记录何时何地上下几人, 对票款的真实性起到监督作用。4.3货运车辆安装监视传感器, 对货物丢失、掉落、被盗都可以及时发现及时寻找。此功能应用实施后会最大限度降低车辆被抢的罪犯事件发生, 在某种程度上极大的保证了车辆驾驶者的安全。

5 IC卡收费系统与GPS系统的之间的关系及GPS工作内容。

5.1 IC卡收费系统向GPS系统下达传诵未缴费车辆稽查控制指令及消除指令。它包括控制中心向车主进行通知、警告、处罚控制 (遥控熄火等手段) 。5.2 GPS系统向IC卡收费系统提供通过收费路段及桥梁的车辆号码, 由IC卡收费系统自动收费。GPS系统向管理部门提供影像资料, 抽查客运票款的准确率。

5.3 GPS控制中心及时向交警和稽查部门提供违规、欠费车辆位置。

通知车辆附近的交警及道路稽查, 对欠费车辆进行截扣。

6 车辆GPS系统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6.1 GPS的安装需车主的配合, 国家有关部门须制定相应的法规, 对GPS安装进行规范。各种车载GPS系统安装, 须由国家有关部门指定产品。

6.2 新出厂的车辆国家应要求其安装合乎要求的GPS系统 (国家指定的产品) 。

6.3产品价格符合市场要求。

结束语

上一篇:导生制下一篇:高校校园网络舆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