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院护士(共11篇)
卫生院护士 篇1
药物治疗是利用药物对疾病进行治疗, 在当今临床治疗方法中应用最为广泛, 它是医疗工作的基本手段, 也是临床护士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而护士既是药物治疗的执行者, 又是药物疗效的观察者, 在整个用药过程中始终处于第一线, 护士的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影响药物的疗效和患者的安全。近年来, 我院围绕提高用药安全的目标, 重点加强了护理用药管理, 针对临床用药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制定有效对策, 对用药环节进行有效控制, 减少了用药差错, 提升了护理质量。
1 护士临床用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医嘱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医护沟通不畅, 医嘱开立后, 尤其是临时改变医嘱时, 医生未通知护士, 护士也未及时查对造成医嘱执行遗漏;医嘱开立错误, 护士未能发现或虽有疑问, 但仍然执行;护士处理医嘱程序不规范, 医嘱查对制定执行不严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1.2 药物保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药物保存应根据各类药物性质妥善保管。易氧化和遇光变质的药物未放入有色密盖瓶中, 针剂不用黑纸遮盖, 放阴凉处;易挥发、潮解或风化的药物未盖紧;生物制品及其他需要低温保存的药品未放置在冰箱内2~8摄氏度保存;病区常备药品未定期检查有效期等。
1.3 药品配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3.1 药物配制过早
护理工作紧张、忙碌且工作量大, 部分护士为了把当日护理工作做完, 过早地把液体加入输液瓶中, 使配好的药物放置时间过长, 药物易分解, 降低疗效, 副作用大。如临床常用的抗生素类药物在室温下溶解后2h内效价降低90%以下。
1.3.2 药物之间出现配伍禁忌
静脉用药的配伍禁忌是护士经常遇到的问题, 护士一般习惯于药物配伍后是否发现变色, 浑浊作为配伍禁忌的指标。但这种观点不是很全面, 因为不少药物配伍后是否发生的理化改变和药理改变并不引起外观的变化, 其效价明显低于或产生毒副作用。目前, 临床上使用的中药制剂存在品种繁多, 且药物配伍禁忌不清等现象, 常导致不良反应发生。
1.4 给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4.1 三查七对制度执行不严
护士在执行药物治疗过程中三查七对制度执行不严, 导致用药错误, 对患者的病史掌握不全面, 未做药物过敏试敏或使用患者有过敏史的药物。
1.4.2 用药时间、用药间隔时间掌握不准确
根据药物半衰期应每日3次或2次给药, 临床上往往都在白天给药, 使体内血药浓度不均衡, 降低了治疗效果。而有些特殊药品护士常与其他药物一起发放, 同时服用, 使其达不到有效疗效。
1.4.3
护士药学知识掌握不全面, 未了解药品应用说明, 也不能保证对患者实施用药安全的宣教。
2 护士临床用药过程中安全管理措施
2.1 强化护士的慎独精神
重点加强对护士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自我管理意识, 增强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 养成自觉遵守规章制度,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的工作习惯。提出主动上报不惩罚制度, 在出现用药失误时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 以便尽早采取补救措施, 降低对患者的损害, 且利于在护士群体中进行警示教育, 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
2.2 加强护士药物知识培训
随着临床用药的不断增加, 尤其是新药、特药的迅速发展, 护士原有的药物知识难以满足工作需要, 必须不断学习更新药学知识。我院各病区使用了药物使用说明书存放夹, 将所有药物的说明书分类保管, 利于护士查阅, 并利用每周业务学习的机会学习临床药物知识, 使护理人员掌握各类口服药的最佳服药时间, 常见、重点药物的作用、用量、用法、禁忌及观察要点等。
2.3 完善药品科学分类管理, 标识醒目
2.3.1 药物分类分区存放
按照药物应用途径分为内服药、外用药、注射剂、消毒剂4类, 严格分区存放, 设置醒目标志, 防止混放混用。
2.3.2 严格病房内基数药品管理
确定专人保管病房所有药品, 做好记录及交班。抢救药品、贵重药品、毒麻药品设专人、专柜、加锁保管, 注明有效期, 有记录, 班班交接, 保证安全、足量、有效。
2.3.3 突出重点药物管理
将抢救药品、高危药品列为重点管理的药物, 制定了更为细化的管理措施。抢救药品专人管理, 建立了"抢救药品效期一览表", 有利于班班交接, 防止抢救药品丢失、过期;高危药品专柜单独存放, 有红色警示标志, 防止用药错误。
2.4 加强用药环节控制, 保证用药安全
2.4.1 给药前环节
处理医嘱时:包括服药、注射、输液等各种执行单, 全部去除护士手抄写方式, 这对防止用药差错、保证用药安全起到决定性作用;严格对易过敏药物的应用管理:规定药物过敏试验结果必须由2名护士确认并双签名。对药物过敏者在床边悬挂"过敏"标识, 同时在护士站白板上作醒目提示。对药物配置时间做了规定, 限定非抗生素药物配置后摆放时间不得超过1 h, 抗生素不超过30min, 青霉素不超过15 min。
2.4.2 给药环节
细化静脉输液流程, 实行双人核对原则, 输液巡视卡、加药单、药品的准备与配置均需双人核对、签名。每日两次用药时间设定为8:00~16:00或9:00~17:00两个时间段, 用药时间相差不得超过正负1 h;明确了避光药品的保存与输注过程的管理;规定了不同药物的巡视记录时间;特殊药物在输注过程中均设置醒目标识, 并做到"十查", 即:查液体有无错误, 查液体剩余液量, 查液体外观有无改变, 查患者体位是否舒适, 查液体滴速是否合适, 查输液管道是否通畅, 查胶贴固定是否牢固, 查输液部位有无红肿, 查患者有无输液反应表现, 查患者病情有无特殊变化。
2.4.3 加强患者用药安全教育
护士在用药前、中、后均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用药指导, 使其了解药物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用药常识, 不擅自使用药物, 积极配合药物治疗。耐心解答患者疑问, 必要时重新核对医嘱或向医生汇报, 杜绝用药差错。
综上所述, 只有加强护士临床用药过程中安全管理, 加强护士职业道德教育, 更新护士药物知识, 及时发现用药中的问题,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消除用药安全隐患, 才能减少用药差错。这样, 既保证了患者用药安全, 又减少了医患纠纷。
卫生院护士 篇2
2012年度,在区卫生局和院领导的正确带领下,按照“及时、准确、谨慎、周到”的工作标准,和“围绕中心、服务全局”的工作要求,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立足自身工作职能,发扬救死扶伤的革命精神,创新进取,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本人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遵纪守法,认真学习法律知识,爱岗敬业,积极主动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工作态度端正,认真负责。在工作上,整理开拓创新意识,头脑清晰,创先争优,锐意进取,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院规章制度,积极维护卫生院荣誉,积极参加卫生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团结同志,尊重领导,未发生任何医疗事故和差错,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卫生院护士 篇3
【摘要】目的:了解临床护士手卫生知识掌握情况和手卫生执行情况,分析影响护士手卫生行为的因素,进行多模式干预。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法,应用《护士手卫生观察记录表》,根据卫生部规定的11项洗手指征设计洗手调查问卷,并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观察等方法对随机抽取的临床注册护士予以了考察,考察的总体数量在200名进,记录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临床护士对不可见的污染标准洗手要求执行差;自评洗手执行合格率明显高于实际洗手合格率;各科临床护士之间洗手合格率有明显差异,外科洗手合格率最高,门诊最低。 结论:临床护士存在不重视手卫生和不规范洗手的状况,主要原因为洗手知识不足、洗手设施不健全、未形成良好的洗手习惯、管理不到位等,因而采取多模式干预提高临床护士的洗手依从性,改善手卫生状况。
【关键词】临床护士;手卫生 ;洗手;多模式干预
Status of nurses hand hygiene of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Yang Xin-Ming
【Abstract】Objective:To find out the hand hygiene knowledge that clinical nurses have mastered and the implementation situation of hand hygiene, and to analyze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hand hygiene behavior of clinical nurses, and then use the multi-modal intervention to intervene these factors.Method:Apply cross-sectional research method and “The nurses, hand hygiene observation record form”, design the questionnaire according to the 11 hand-washing indicatio set by Ministry of Health, observe 200 randomly selected registered clinical nurses on site and investigate and examine through questionnaire, and then analyze the statistic result.Results: Clinical nurses did a bad job on complying with hand washing requirement of invisible pollution standard. It is obvious that self-evaluated qualified rate of hand washing is higher than actual situation. And the qualified rate is quite different among different departments. Clinical nurses in the surgery performed the best while clinical nurses in the clinic did the worst.Conclusion: clinical nurses have not paid much attention to hand hygiene and could not wash their hands properly. The main causes are that the clinical nurses lack the knowledge of hand washing and the hand washing facilities are insufficient. The clinical nurses have not fallen into the good habit of hand washing and the management of nurses is not good enough are also the causes. Therefore, through multi-modal intervention we could help clinical nurses comply with requirements on hand washing and improve the poor situation of hand hygiene.
【Keywords】 clinical nurse hand hygienehand washingmulti-modal interventio在引起医院感染的诸多原因中,手是医院感染传播的重要媒介[1]。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和最有效的环节[2-3]。有文献报道[4],由医务人员手传播细菌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2002年院内洗手规范所引用的大量临床报告也证实了院内洗手的有效性[4]。全国大中型医院中手卫生执行率在40.0%~50.0%[5]。可以说,现在全球医疗界对于手卫生依从率较低这一状况予以了深切的关注。在医务工作者中,护士是与病人接触最多的,可以说护士对于手卫生规则的正确、科学之执行,将直接的影响到和关系到病人的科学、健康、有效之护理。为了解我院临床护士手卫生掌握情况和手卫生执行情况,随机抽取临床护士200名进行手卫生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随机抽取我院200名临床注册护士进行手卫生调查,其中内科78人,外科71人,门诊51人。
1.2 调查内容与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法,根据卫生部规定的11项洗手指征设计洗手调查问卷和《护士手卫生观察记录表》,根据六步洗手法和洗手时间对随机抽取的200名临床注册护士进行现场观察、问卷调查和考核相结合的方法收集资料。早上8点到12点,下午14点到18点是予以集中观察的两个时间段,对于每一个研究对象,对其予以持续观察的时间掌控在20分钟左右。为了取到真实、客观、科学的数据记录,所有的调查均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医院感染管理科之专业人士负责完成整个调查过程。发放到临床护士手中的调查问卷共有200份,全部收回,达100%的有效性。除此之外,在医院管理人士的配合下,也对200名被调查的护士进行了洗手规范操作之考核。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SPSS11.5统计软件包是研究的统计分析工具,χ2检验被用来进行百分率的比较。
2结果
2.1 临床护士执行洗手情况临床护士对不可见的污染标准洗手要求执行差。 自评洗手执行合格率明显高于实际洗手合格率。
2.2 比较不同科室临床护士对于洗手的执行情况:参看表2知悉,在两两比较各科室临床护士吸收执行情况下,基本上全部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之间,因为P均小于0.05。但是门诊和内科的临床护士之洗手执行情况的比较是一个例外,它们的比较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因为P大于0.05。
3.1.1分析临床护士洗手执行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接触体液、血液、被污染物品后洗手,这是临床护士对洗手作业执行得最好的环节。同时洗手操作率比较低的场合包括:进出ICU,戴手套前, 进出新生儿室,接触患者前,或者进出其他二类病区。通过对这两种状况的比较可以发现,临床护士自身具有一定的防护意识,但是在污染标准不可见的状况下,洗手执行意识还是比较淡薄的。除此之外,在临床观察过程中,另外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护士对于洗手率自评状况和实际洗手状况的差异,前者普遍高于后者。这说明,虽然大多数护士知晓洗手的指征性和原则性,但坚持正确洗手作业的人鲜见,故而需要在行动上对临床护士洗手作业予以足够的关注。
3.1.2不同科室临床护士执行洗手情况分析:比较各个科室的临床护士洗手的执行情况可以发现,外科护士的吸收率最高,但是内诊和门诊的护士在洗手作业方面的情况的差异并不明显。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不可见污染源、传播源在内科与门诊诊疗过程中的存在是一个主要原因,其次工作繁忙,临床护士防护意识相对松懈;而相比较而言,在工作的过程中,外科临床护士更广泛的接触内不同的体液、血液等污染物,这些对她们的洗手作业都是一种意识上的警惕,也是对她们洗手作业的提醒。
3.2分析不规范洗手原因
3.2.1缺乏洗手知识,对交叉感染的意识比较淡薄:通过临床观察与考核发现,对于正确的手消毒和手清洁的方法、时间的把握,部分临床护士仍然没有正确的认识,这些错误的认识会进一步的导致再次污染手这一主要的接触和传播工具和手段。除此之外,对于操作前洗手的忽视以及较高的自评洗手率和较低的实际执行洗手率都从不同程度上说明,在部分临床护士的意识里和认知上,洗手操作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
3.2.2不到位的管理状况:科学的、方便的、完善的洗手设施没有被提供,这也是另外一个制约洗手操作的因素,比如公共毛巾、普通水龙头在大部分临床科室的使用等。除此之外,洗手设施与诊断、治疗、护理地点设置安排得不合理、不科学也影响到医护人员的科学洗手习惯的建立。在管理方面,指导和监控的缺乏和不到位也会影响临床护士洗手的依从性。
3.2.3未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洗手液、手消毒剂或者肥皂在某些临床护士眼里,容易造成手部皮肤的老化和粗糙,对于年轻爱美的临床护士来讲,她们在内心深处不愿意接触这些东西,故而减少了洗手的次数。在调查中还发现,繁忙的工作,众多的患者也会影响到临床护士对于洗手作业的重视。
3.3多模式干预
3.3.1加强培训教育:培训教育可以说是一种意识上的建立,通过全员学习手清洁消毒知识以及医院感染控制的规章制度宣传洗手的重要性;同时将问题外化,通过国内外研究资料、微生物监测结果、实际情况宣讲当前医院洗手作业中的问题,使医护人员充分意识到手在预防外源性感染以及保护患者中的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3.3.2 改善洗手设施:手卫生对于减少感染和耐药菌的交叉感染已经得到了医务人员的共识,但洗手依从性仅为68%,可能与洗手设施欠缺等因素有关[5]。因此增加水槽的数量、安置感应式水龙头、手吹干箱、密闭式液体皂容器、一次性纸巾、快速手消毒剂等,改善洗手设施,提供方便、快捷的洗手环境势在必行。
3.3.3规范正确的洗手方法: 规范正确的洗手方法包含六个主要的步骤。而高质量的洗手液和手消毒剂的购买是第一位的,考虑到护士洗手作业的频繁性和长期性,购买的洗手液和手消毒剂中必须含护手成分的。同时对于手消毒剂摆放位置的选择也必须就近、方便、快捷,从而帮助护士们形成规范的洗手或手消毒习惯。正确使用手套,在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必须戴手套。但不能将戴手套当作手卫生的替代方法。
3.3.4充足的人员编制和科学排班:紧急、繁忙的工作常使得临床护士忽视甚至忘记洗手。因此,要保证充足的人员编制。另外,由一名护士对一位患者进行纵向护理,统筹安排治疗和护理,遵循无菌-清洁-污染的操作顺序,减少洗手机会,也是保证手卫生落实的可行措施。
3.3.5强制性干预:洗手,作为一种规范的作业手段,其有效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持久地坚持和作为一种纪律的遵守,而实践一再地证实单纯教育所发挥的功效是暂时的、不持久的。故而,要对洗手操作予以严格的考核,将考核结果与目标责任制挂勾,将手卫生一项列入全院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
4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临床护士不规范洗手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多模式干预措施,增强了临床护士的洗手意识,提高了其对正确洗手操作方法的掌握,帮助她们熟悉了解了洗手的不同指征, 进而提高了护士对于洗手的高依从性,减少和杜绝了通过护士的手传播感染源的情况,最大可能的提高了护士自己以及相关患者的工作和治疗环境。
参考文献
[1]邢红霞,张红英,武建英,等.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与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8):639~640
[2]Lason E L. APIC guideline for handwashing and hand antisep-sis in healthcare settings. [J].Am J Infect Control.1995,vol.23, no.4, P251~P269
[3]牟玉英,王新,李君.不同病区医护手监测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5):440
[4] Widmer A F.Replace hand washing with use of a wateless al-cohol hand rub. [J].Clin Infect Dis,2000,31(1):136~143
卫生院护士 篇4
1 不安全事件分类
1.1 解释不到位
由于本地区外来务工人员较多, 使我院就诊患者以外地人居多, 方言来自东南西北, 噪声大, 特别是做皮试的患者, 未听清告知, 导致患者未能及时治疗。
1.2 输液发生错误
有时因患者姓名为同音字, 护士未能及时核对, 张冠李戴, 造成错误输液。
1.3 剂量不足, 漏配、错配药物
护士责任心不强, 只求速度, 不讲质量, 安瓿内存有残余药液;未经仔细核对, 漏配药物。
1.4 调换输液瓶不及时
无固定巡回班, 不能及时更换输液瓶。
1.5 经验不足, 遇事紧张
输液室多为低年资护士, 遇有突发事件, 如患者输液中出现过敏、输液反应等, 易产生紧张, 影响抢救速度。
2 不良事件原因分析
2.1 医院、医生方面
领导对护理工作不重视, 护士编制严重不足, 排班不规律, 导致护士精神上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医生处方字迹潦草不清, 护士反复呼叫患者名字, 患者不应, 引起
2.2 精神压力、疲惫工作
大量的护理工作, 频繁的夜班, 使护士长时间处于超负荷状态[2], 造成人体生物钟紊乱, 极易产生疲劳, 担心工作中出现差错事故。另外, 低年资护士的心理压力还来自于小儿静脉穿刺, 由于小儿输液时不能配合, 家长固定患儿体位不佳, 导致穿刺失败, 遭到患儿家长的指责, 甚至打骂, 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护士心理健康, 产生心理压力[3]。
2.3 社会因素
护士的社会地位低下, 护士的工作得不到理解, 稍有不慎就会遭到患者或家属的谩骂, 加之少数患者的无理取闹、投诉, 和扣罚奖金, 护士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护士也是人, 是有情感、有思想的人, 长期处于这种环境, 造成护士心理不平衡, 压抑、自卑, 也是导致护理质量下降的直接因素[4]。
2.4 沟通方面
输液是就诊的最后一个环节, 因各种因素导致就诊时间等候过久, 护患之间未能及时的沟通, 患者易产生烦躁、不满、愤怒等情绪, 导致护患关系紧张。
2.5 待遇不公
从心理学角度看, 人人都享有被公平对待的权利, 奖金分配、进修学习、职称晋升及继续深造等方面的不合理, 使护士心理失去平衡, 产生“失落感”。
3 应对措施
3.1 院领导注重护理工作对输液室进行了合理的改造、布局, 改善环境, 使皮试、肌注、输液各种治疗有序进行。
3.2 增加输液室人员编制
实施人性化管理, 对增加的人员进行合理排班, 增加班次, 为提高工作效率, 鼓励护士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学历教育, 以提高护士的自信心。
3.3 提高护士的应对能力
自信可增加个体对压力的抵抗力, 应加强护士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护理技能训练, 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以减少工作中的慌乱、紧张及恐惧心理。
3.4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面对现实, 正确认识护理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以“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理念服务于患者, 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安全感、信任感和放心感。
3.5 加强责任心
明确各班职责, 如遇处方字迹不清, 加强医患沟通, 皮试、配药、输液均实施双人核对、双人签名, 在核对药物时, 发现药房错发、少发、漏发时, 均由护士去药房调换, 以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 把不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之中。
3.6 充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
调动护士的主观能动性, 建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 改变认知, 消除不平衡心理, 善于调整心态, 当压力来临时能采取正确的解决方式或寻求院方的支持。
通过采取上述一系列措施, 有效地缓解了护士的工作压力, 降低了不良事件的发生, 提高工作效率, 更有利于护士的身心健康。只有领导重视、加强管理, 减少压力, 才是提高护理安全, 提高护理质量及工作效率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杨萍.门诊输液患者的安全管理实践及效果[J].中外健康文摘, 2009, 35 (9) :34.
[2]徐维钰, 周姝, 王雅芳.工作压力对低年资护士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现代护理, 2006, 12 (25) :2367-2369.
[3]蔡芬, 肖鹏妹, 黄亚才.急诊护士工作疲溃状况的调查研究[J].现代护理, 2006, 12 (8) :698-699.
卫生院护士工作心得体会 篇5
护理工作其实就是平凡加简单的总和体,但是要做优秀却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注意细节与不注意细节,将让护理工作结果有着天壤之别的差距。比如说有二名护士在相同时间里都完成了同等数量的静脉穿刺,总体来说他们都“做了”也就是完成任务了,而且都没有发生什么大的缺陷,这样看来二护士工作效果似乎不相上下。但是当我们放眼于细节时便会发现,甲护士服务的病人满意率100%,病人基本知道自己在这一治疗过程中用的是什么药,也很清楚相关的注意事项。每一个病人穿刺完毕后,护士均将病人安置妥当,没有暴露病人,无漏针现象。而乙护士呢?有一根棉棒掉在病人的床旁,穿刺完毕后护士也没有对病人进行任何的安置和关怀,病人都不了解自己的用药情况和输液的注意事项。这样一对比,二位护士的工作在质量上就显现出了明显的差异,甲注意了工作中每一个环节中的细节,而乙只追求完成工作的数量却忽视了工作中的细节。能否做到注意细节,是影响护理工作能否高质量的一个重大因素。
认真细心对待平凡的工作就是不平凡,是我们护理工作的准确展现。比如病人的晨间护理,在给病人整理床铺时,你选择什么样的沟通方式与病人进行沟通,是合作还是命令?是随时带着一颗医者仁心还是要求病人围绕着我们?在语言的细节上重视和不重视将会有着完全不同的结果。晨间护理我们天天做,但做得非常好的人并不多。晨间护理顺利完成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赢得病人的配合与支持。进入病房你先告知病人什么?你是先关心病人还是只注重病房的整洁;在动手开始操作时,你是否先问了病人的病情?你是否看了有手术切口病人的伤口?你是否给需要拍背的病人拍背了?你是否给了对疾病已经失望的.病人一点信心?平凡的护理工作正是靠着这一个个细节的注重而完成。
随着工作量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年轻护士不怕辛苦、不怕累、不怕脏。大家工作起来都很努力也很认真,并且谦虚好学,但由于年轻护士工作经验比较少,导致出现错误的几率大。经过出现错误后的总结和反思,我们痛心地发现其实错误常常出现在最简单的问题或是最寻常的小事上,这就呼吁我们必须在细节上更加注意,历练“重视细节、将小事做细”的习惯。要把细节做好,最重要的是训练。任何小事都需要训练,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每一个开始都是很勉强的,按照某一种步骤反复进行训练,久之就习惯就自然了
卫生院护士 篇6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特殊用药;发放;沟通
[中图分类号] R9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8-0114-0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着重要的医疗保障任务,也是直接面对患者的主要服务平台。全科护士承担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重要工作任务,儿科特殊用药发放是全科护士在整个社区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患儿的特殊生理结构及儿科特殊用药特点,考虑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药物的代谢及排泄速度与成人不尽相同,较成人易发生不良反应等[1]。成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来,我们社区服务中心全科护士一直探索如何与患儿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儿科用药特殊使用方法的沟通
1.1 特殊给药方式的沟通
为了帮助患儿正确用药,儿科特殊的给药方式需要在发药时特别给家属交代清楚。如治疗腹泻用的思密达要在胃基本排空以后服用,而且服药后至少2~3 h不能进食,否则会影响药物作用的发挥,也可以直接将其涂于口腔黏膜治疗口腔溃疡等,如果腹泻症状较重,伴高热、眼窝凹陷、精神差等,应尽快就医;色苷酸钠滴眼液可以通过鼻腔给药治疗过敏性鼻炎;多潘立酮为胃动力药,促进胃排空、协调胃肠运动,防止食物反流,一般饭前15~30 min服用吸收迅速;而大环内酯类药物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为减轻副作用,应让患儿饭后服用;必奇就是蒙脱石散,应在饭前单独服用,如饭后服用或与其他药物同时服用会降低疗效。
1.2 特殊给药时间的沟通
小儿退热药的作用是使皮肤血管扩张和出汗、散热增加,以使体温得到暂时下降。目前,常用的退热药物可能引起较多的不良反应,因此有效沟通显得尤为重要。用于小儿退热的药物较多,有液体滴剂,如小儿百服宁滴剂、泰诺林滴剂等。为避免造成伤害,社区服务中心全科护士发药时必须向患儿家属交代清楚滴剂只能用于口服而不能用于鼻腔滴注。发热本身是机体防御功能的一种表现,很多家属认为有发热就要服用解热镇痛药,因此全科护士一定要向患儿家属交待只有体温38.5℃以上才需服用解热镇痛药。扑热息痛又名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等,该药的解热镇痛作用缓和持久,在推荐剂量下,不良反应很少,目前它是小儿退热首选药物。
1.3 特殊微生态制剂药物使用的沟通
微生态制剂是利用正常微生物或促进微生物生长的物质制成的活的微生物制剂。由于其有调节肠道、快速构建肠道微生态平衡的功效,可以防止和治疗婴儿腹泻、便秘。但在应用微生态制剂药物时需要特别注意提醒患儿家属,此类药物应与抗生素分开服用,且在服用前应使用低于40℃的温水或牛奶溶解后口服。如妈咪爱、金双歧等与抗生素合用,会降低疗效。
2 儿科药物特殊剂量的沟通
目前适用于婴幼儿的药物剂型较少,儿童往往依靠成人药物治疗疾病,因此与家属进行药物特殊剂量、用法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全科护士在发药时需要交待清楚剂量、用法,避免剂量不正确影响药物疗效,产生毒性。对于剂量的交待应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如药物规格计量单位:克、毫克、毫升。应直接交待清楚服几片、几包或量杯上的几小格,便于患儿家属理解[2]。
3 儿科药物不良反应的沟通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儿童的肾和听神经有严重损害,常造成药物性肾炎和听神经功能障碍而致耳聋,因此应尽量避免给儿童应用。四环素类可与新形成骨和牙齿中所沉积的钙相螯合,从而引起牙齿的色素沉着,故对新生儿或8岁以下儿童禁用。氯霉素类可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特别是长期、大量使用时更甚,故对儿童不宜使用。阿司匹林是一种使用广泛的退热药,长期反复应用此药,会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白细胞、血小板等明显减少,所以,幼儿服用阿司匹林时应特别小心。许多退热药含有阿司匹林、咖啡因、非那西汀等成分,易刺激胃黏膜,引起胃出血,损害肝脏、肾脏。且退热药不能与碱性药物(如小苏打)同用,否则会降低降温效果。安乃近具有较强的退热作用,但有时会使体温下降过快、出汗过多而引起虚脱,还会引起白细胞减少,特别是婴幼儿更应注意。口服青霉素类药物发生过敏的概率虽然比注射低很多,但患儿在使用口服青霉素类药物前必须详细询问患者有无青霉素类过敏史、其他药物过敏史及过敏性疾病史,并须先做青霉素皮内敏感试验(皮试)。
4 儿科药物特殊名称的沟通
目前市场上存在相同的药物有多种名称。如抗生素类的艾克儿(克拉维酸钾羟氨苄青霉素咀嚼片)、铿锵(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安奇颗粒(克拉维酸钾羟氨苄青霉素)、君尔清(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其有效成分均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伊可新(维生素AD)、娃的福(维生素AD滴剂)、贝特令(维生素AD滴剂)均为维生素AD丸。这种情况下,极易造成重复用药,全科护士应向家长交待清楚同类药物不能同时服用,或请医生去除类同药物,避免重复用药或超剂量用药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造成不必要的损失[3]。
5 儿科药物特殊贮存条件的沟通
一般原料药品和易吸潮、易风化或有挥发性的药物以及遇湿能引起变质的药品采用密封保存,对光不稳定的药品需遮光。如丙球、干扰素和微生态制剂等生物制品,如果贮存不当会使药物效价降低,甚至失效。所以使用此类药物时应特别交待患儿家属避免置于高温或冰冻环境下,贮存的适宜温度一般为2℃~8℃冷藏。破伤风抗毒素、人血免疫球蛋白等除了冷藏于2℃~8℃的环境外,还应该向患儿家属交待需要避光干燥保存。
全科护士护理人员在防止儿科特殊药物使用、避免发生差错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全科护士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要严格执行药物发放管理制度,认真落实查对制度,杜绝差错事故发生。同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短暂的药物发放过程中,全科护士应针对儿科药物特殊使用方法、特殊剂量、特殊异名、特殊贮存条件、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等方面问题,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可以使患者家属获得正确的用药指导,从而提高药物治疗效果[4]。保证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特殊用药的合理发放和使用,提高了治疗效果,保证了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陆金云,温时才. 从儿童生理和发病特点讨论儿科用药的安全性[J]. 实用临床医学,2003,4(4):133.
[2] 邢梅. 减少儿科用药失误的有关问题[J]. 中国药事,2004,18(4):253.
[3] 高燕,赵容. 社区门诊合理配发儿科用药应注意的问题[J]. 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9,6(5):129.
[4] 卢鸿飞,郭新华,冯叶彬. 浅谈儿科用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福建医药杂志,2005,27(2):126.
急诊护士手卫生方法探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70例急诊护理工作人员, 均为女性, 年龄22~45岁, 平均 (29.5±1.3) 岁, 护理工龄为2~25年。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35例, 两组年龄、护理工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洗手方法
观察组采用茂康皮肤消毒液2~3 ml对手部进行擦拭, 茂康皮肤消毒液主要成分为浓度70%~75%的乙醇和0.45%~0.5%的以醋酸氯己, 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中建议的六步洗手法对双手进行揉搓, 时间在15 s以上, 并注意在此过程中消毒剂可以覆盖全部手部肌肤, 一直到手部干燥;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洗手方式, 即用肥皂洗手, 同样依照六步洗手法, 先将手用流动水浸湿, 然后擦肥皂, 充分进行揉搓之后, 再用流动水进行冲洗, 在冲洗干净之后进行手干燥。分别对两组人员洗手前后进行手部采样做细菌培养。
1.2.2 采样方法
首先要确定采样时间, 对两组人员在洗手前后分别进行采样, 在接触患者或者进行一定的护理操作之后、进行洗手前采样;在其洗手之后, 完成手部干燥且在未接触任何物品之前进行洗手后采样。其次确定采样的具体方法, 等待取样的护士保持五指合拢状态, 用无菌棉拭子在双手指屈面由指根开始向指尖方向进行擦拭, 反复擦拭2次, 所使用的无菌棉拭子是用中和剂浸润过的, 在进行2次擦拭之后, 转动采样棉拭子, 对操作者有过手接触的部位进行擦拭, 再将棉拭子置于相应采样液的无菌试管中, 送检。
1.2.3 检测方法
在采样液中取1 ml进行活菌计数, 在37℃的环境中培养48 h。
1.3 评价标准
手部的细菌群落总数在5 cfu/cm2以下, 并且未从样本中检测出致病细菌即为合格[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并进行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在洗手前后细菌群落数变化情况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洗手后细菌群落数均较洗手前减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洗手后两组细菌群落数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241, P<0.01)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t=3.241, *P<0.05
2.2 两组合格率的比较情况
观察组35例护理工作人员中, 洗手后有34例合格, 合格率为97.14%;对照组35例中, 有33例合格, 合格率为94.29%, 两组合格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经过对比分析, 可以从相关表格数据中得出, 采取传统的用肥皂洗手的方法与用皮肤消毒液进行手部擦拭的方法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不管是用肥皂洗手的传统手卫生方法, 还是用消毒液对手部进行擦拭的手卫生方法, 都能实现洗手的目的。但采取皮肤消毒液对手部进行擦拭的手卫生方法, 一方面可以完全实现用肥皂洗手的效果, 另一方面还具有快速杀毒、杀菌的作用, 可以大大地节省洗手所占用的时间, 提高急诊护士的工作效率。除此之外, 采取皮肤消毒液进行手卫生的方法不会受限于水池、水源及场所等条件, 对于急诊护士而言十分便利。在患者的血液或体液等有机物未明显地对急诊护士的手部造成污染的状况下, 用皮肤消毒液对手部进行消毒处理取代传统的洗手, 可以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及多耐药细菌的发生和流行, 并且实际支出也不会增加很多。
在临床实践中, 很多急诊护士是用戴手套的方法来取代洗手, 但采取这种方法, 只能对急诊护士自身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 极有可能会导致病原体从一个患者身上传到另一个患者身上[3]。除此之外, 还很有可能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例如电源开关、水龙头、电话、病历、门把手等, 需要注意的是, 一次性手套同样具有渗透性, 经过一定时间的使用之后, 病原体同样可以穿透一次性手套而进入到手套内部, 对急诊护士的手部造成一定的污染。对于急诊护士, 在进行相关的临床诊治操作的过程当中, 必须要佩戴专用手套, 以保护患者及自身。需要提醒的是, 在完成相关的诊治操作之后, 应当立即将手套摘除, 并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 确保手部卫生, 这也是对患者和自身安全负责的表现, 真正践行对患者和自身健康的双保护[4]。
在医院内部, 比较常用的洗手方法就是急诊护士洗手标准中的六步洗手法。虽然该法不具有消毒的功效, 也不能很好地将手部细菌杀死[5], 但是普通的肥皂也可以达到清洁的作用, 在洗手的过程当中所进行的机械式的手部揉搓, 对去除手部暂存的细菌效果比较明显, 洗手后的合格率也比较高。本研究结果显示, 使用以70%~75%的乙醇和0.45%~0.5%的以醋酸氯己为主要成分的茂康皮肤消毒液对手部进行擦拭, 不但可以完全实现洗手的目的, 还能达到很好的杀菌和消毒效果, 可以说是日后急诊护士洗手消毒、杀菌方法的一大发展趋势[6,7]。由于急诊护士工作性质的特殊性, 在工作中所接触的细菌和病毒比较多, 在接触过患者或者是进行过护理操作之后, 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 选择相应的手卫生方法进行手部的清洁和消毒, 对于在病房进行集中护理操作十分必要。使用皮肤消毒液对手部进行清洁和消毒, 在完全实现洗手目的, 很好地消毒杀菌, 防止医院交叉感染的同时, 缩短了洗手时间, 提高了急诊护士的工作效率;在急诊护士进行较长时间的操作或是完成护理工作之后, 手部受到了患者血液或者体液等明显的污染, 就需要用肥皂洗手, 通过洗手过程中对手部的充分揉搓, 达到清洁手部的目的。在实际操作中,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洗手方法, 不但有助于提高医院护理工作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 而且对于降低和控制医院的感染发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8,9,10]。根据卫生部所发布的急诊护士手卫生相关规范的要求, 急诊护士在接触过患者之后需要洗手, 对手部进行清洁。另外, 在急诊护士进行集中的病房护理等相关操作时, 应为其配备相应的皮肤消毒液, 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进行手卫生操作, 有效地控制和减少医院感染情况的发生。
摘要:目的:对比以皮肤消毒液擦拭手与传统的用肥皂洗手两种手卫生方法, 探讨两者效果。方法:选取本院70例急诊护理工作人员, 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35例。对照组护理人员采取常规的手卫生方法, 即用肥皂洗手;观察组用皮肤消毒液进行手部擦拭, 观察两组护理人员洗手前后的细菌情况。结果:观察组洗手后细菌群落总数为 (1.74±0.63) cfu/cm2, 对照组洗手后细菌群落总数为 (1.82±0.81) cfu/cm2, 两组细菌群落总数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241, P<0.01) ;观察组35例护理工作人员中, 洗手后有34例合格, 合格率为97.14%, 对照组35例中, 有33例合格, 合格率为94.29%, 两组合格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两种手卫生方法均能实现洗手目的。
关键词:急诊护士,手卫生,手消毒
参考文献
[1]刘锐, 任运辉, 王鹏.口腔科医务人员手消毒方法的探讨[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 (4) :411-413.
[2]唐晓英, 王亚霞, 刘亚新, 等.行为转变理论促进实习护生手卫生的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7) :593-596.
[3]沈仲华, 彭洁雅, 朱南如.医院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情况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21) :12-14.
[4]安国平.标准预防措施在消毒供应室自我防护中的应用[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0, 27 (6) :726.
[5]邢娟, 桂斯卿.医护人员手卫生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外科版, 2010, 25 (3) :91-93.
[6]牛兰云, 郭玉洁.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差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全科护理, 2010, 8 (12) :1114-1115.
[7]赵书亮, 贾贤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质量管理探析[J].医学综述, 2010, 16 (15) :2296-2298.
[8]孙向丽, 姜春爱.不同病区医护手监测的结果与评价[J].实用医技杂志, 2005, 12 (7A) :1779-1780.
[9]齐辉.手卫生现状及干预策略[J].医学综述, 2009, 15 (2) :248-249.
谈高校卫生科护士角色及其工作 篇8
1 高校卫生科护士的角色特点
21世纪的护理学已发展成为一门服务于人类健康需求的、独立的应用学科。整体护理要求以人为核心, 满足护理对象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各方面需求。护理的对象从病人扩展到健康的人, 从个体扩展到群体;护理的任务从疾病护理扩展到涵盖了健康及疾病的生命全过程的护理;护理的工作场所由医院扩大到社区和家庭。护士已成为向社会提供初级卫生保健的最主要力量[1]。
护理工作按其性质可分为临床护理和社区保健护理两大类。临床护理的主要对象是病人, 是以护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理论为指导的临床护理实践活动。其内容包括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和一般诊疗护理技术, 同时也涉及一部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护理科普的内容。社区保健护理的对象是一定范围的居民和社会团体, 是以临床护理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 结合社区的特点, 深入到社会、家庭、学校、工矿, 开展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家庭护理、卫生宣教、健康咨询、预防接种及防疫灭病等[2]。高校卫生科的护理工作与医院护理中的基础护理和护理管理中的诸多内容, 以及社区护理有着直接的关联。就基础护理而言, 高校卫生科的护士需要掌握和应用护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以实施整体护理;对轻症病人, 通过临床护理, 及时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病情发生、发展的动态信息, 积极参与相关治疗、检查, 用有效的护理使病人战胜疾病;对于急、重症病人, 视病情和条件采取心肺复苏、输液、包扎、固定、解毒等救治措施, 并在转运途中连续做好监护及记录。就护理管理而言, 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组织、实施临床护理工作, 为病人创造舒适的就医环境,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有效提高护理质量等。高校是一个特殊的社区, 高校卫生科护理工作的性质更多的是属于社区护理, 需要以预防保健为重点, 包括防病、保健咨询、护理科普宣教和预防接种、心理卫生指导、职业病防治等。所以, 高校卫生科护理工作既包含医院护理的属性, 又具有社区护理的属性。职责的范围决定了角色的定位。高校卫生科护士的角色不仅仅是师生中病人的照顾者, 而更多的是担当学校人群预防保健的教育者、咨询者和学校人群健康的管理者。
2 高校卫生科及其护理工作的特点与护理工作的内容
2.1 高校卫生科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高校卫生科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广大师生。高校的教职工绝大多数是知识分子, 他们对人生价值、尊严、权利等的理解非常透彻;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他们大都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依赖性强, 动手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及抗挫折能力较差。面对这一特殊群体, 高校卫生科护士在履行各项职责过程中, 应做到急他们所急, 想他们所想, 帮他们所需, 释他们所惑, 耐心细致地做好防病、治病的各项工作。
2.2 高校卫生科的服务宗旨
学校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监测学生健康状况, 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 加强对传染病、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3]。因此, 救死扶伤、治病救人, 为广大师生员工的健康服务是高校卫生科的根本宗旨。也就是说, 高校卫生科在开展必要的医疗服务工作的基础上, 还必须在校园内开展健康检查、健康教育、传染病预防管理、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治工作等。要保质保量地完成这些自主性与独立性较高、范围广、所需知识面较宽的工作, 高校卫生科护士需要不断加强学习, 扩大知识面, 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2.3 高校卫生科护士心态的调整
由于高校卫生科在整个学校工作中处于附属性、服务性的地位, 护理人员的编制、护理工作的专业性往往被忽略, 尤其是近几年在高校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一方面高校压缩卫生科人员编制, 即采取只走不进原则;另一方面, 高校逐年扩招使高校卫生科工作负荷渐重, 导致卫生科出现人员年龄偏大、严重缺编、工作任务繁重、观念陈旧、知识老化等情况。且学校卫生科护士工作是学校、后勤管理处领导下的卫生科科长、主任负责制, 对护理工作的预见性、多面性、严谨性等了解不多。针对这种情况, 高校卫生科护士应明确自身角色, 调整好心态, 保持平衡、平常的心态, 本着以广大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同时, 服从领导安排, 协助做好科内其他工作。
2.4 高校卫生科护士的工作内容
高校卫生科护士从每日的环境卫生及消毒工作做起, 更换、消毒、清洗、晾晒输液床的床上用品, 负责注射、清创换药、输液、理疗、雾化吸入等;进行空气消毒, 制作换药辅料, 更换、消毒无菌物品, 参与预防接种的一系列工作, 进行新生体格检查, 毕业生体格检查, 军人体格检查, 教职员工体格检查;协助、顶替挂号收费 (包括教职员工的医保挂号收费) , 发放新生病历本, 急救物品、药品的准备及管理, 值班药柜的准备及管理, 医疗器械的检查报修;开设健康教育选修课程, 进行食堂卫生的检查督促工作, 开展师生员工健康咨询活动, 参加军训保健、各项等级考试保健以及一些大型活动的医疗保健等。
3 高校卫生科护士角色决定了其应加强多方面的学习
3.1 高校卫生科护士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除了严格遵守学校及后勤处、卫生科的各项规章制度如作息制度、工作制度等外, 护士还必须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 并且严格遵守各项护理规章制度, 如护士岗位责任制、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抢救工作制度、物品—药品—器械设备管理制度、卫生宣教制度、无菌物品供应制度及一次性医疗物品的销毁登记制度等。
3.2 高校卫生科护士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知识需要不断地强化巩固与应用。特别是成人应付考试的学习, 往往对知识的掌握牢固度不够, 还应在空闲或业余时间多读医学报刊, 以强化所学知识, 科内应组织三基理论及操作的考核, 加强院前急救的模拟训练以达到学用结合。定期组织护士进行业务学习, 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 还需对一些边缘学科如社会学、公共卫生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有所熟悉, 以便更好地适应高校卫生科护士的角色, 履行岗位职责。
4 小结
高校卫生科的护理工作虽然繁琐, 但随着科学的发展, 护理学科知识的更新也越发频繁, 在高校卫生科建设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护理队伍是保证师生员工身心健康的关键。在高校卫生科工作的护士必须正确认识高校卫生科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明确高校卫生科的服务宗旨与工作任务, 以平衡、平常的心态全心全意地为广大师生员工的健康服务。同时应学法、懂法、守法, 加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熟悉一些边缘学科的知识, 耐心细致做好防病、治病的各项工作, 不断提高高校卫生科的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唐维新.实用临床护理三基理论篇[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2-13.
[2]董慰慈, 张桢先.护理学基础[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2:8-9.
社区卫生服务对护士的素质要求 篇9
1 要掌握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社区中个人、家庭为基础的保健,以“预防为主,治疗相结合”为方针,以社区居民的健康为中心,以老年人,妇女,儿童、精神病人和残疾人为重点[1],向他们提供集预防、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为一体的综合、连续、便捷的健康服务护理。开展社区护理有利于促进护理学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
2 要掌握社区护理的基本内容[1]
2.1 社区保健服务
为社区各类人群提供不同年龄阶段的预防保健服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作为重点人群。
2.2 社区慢性疾病病人的管理
为社区的慢性病、传染病病人和精神障碍病人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护理及管理服务。
2.3 社区急、重症病人的转诊服务
帮助那些在社区无法进行妥善的抢救和管理的急重症病人安全转入适当的医疗机构,使他们得到及时、必要的救治。
2.4 社区康复服务
为社区残障者提供康复护理服务,以帮助他们改善健康状况,恢复功能。
2.5 社区临终服务
为社区的临终病人及家属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综合护理服务,帮助病人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步,同时尽量减少对家庭其他成员的影响。
3 要掌握社区护理的原则
3.1 持续性服务
建立居民持久的服务关系,不是单一疾病治愈或转移而终止,良好亲密的情谊是提高医疗保健服务依从性的保证。
3.2 全面性服务
包括预防、医疗、护理保健,健康教育和康复服务,并以预防为主要导向整个社区护理服务,使三级预防得以全面实施。
3.3 协调性服务
运用社会、社区、家庭各种资源为居民进行医疗护理保健服务,提供医疗护理、精神和经济上的支持,并协调开展转诊和会诊,完成对居民的完整系统医疗保健服务。
3.4 可及性服务
居民可以随时而方便地得到医疗、护理、保健服务和各种咨询,做到地域上、时间上、心理上和经济上的实惠。
3.5 负责式服务
对服务对象有高度责任感,表现在为居民服务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提高,护患关系的亲密程度,对居民的健康和疾病关怀的自我牺牲和奉献精神,以及对居民整体利害权衡和维护上。
4 要热爱护理工作
护理工作是一个高尚的职业,平凡艰苦而又光荣,在有些人的眼里总是错误地认为,护理工作单调,是一个伺候人的工作,每天只是打针发药,未认识到护理工作是一门复杂而又深奥的科学,既有它的专业性,又有它的独特性,更有它的艺术性[2]所以,在社区门诊,我认真履行我的职责,严格遵循社区医疗护理工作制度。按操作规程去做,自觉一丝不苟的做好查对,按道德规范为患者服务,对护理对象极端热忱,视患者利益高于一切,做到认真细致的观察病情,一丝不苟的服务态度,当患者治愈我内心感到欣慰,做到了一个护士应该做的一切,体现了人生价值,得到了社会的公认。
5 要有良好的医德修养
5.1 仪表端庄
时刻保持服装整洁,举止稳重,语言诚恳,态度和蔼,精力充沛,精神饱满,认真负责,遇事沉着冷静,动作敏捷,作风踏实,给患者一种安全感亲切感。
5.2 情绪和语言
护士的情绪和语言直接影响着患者,在患者情绪低落时护士应以稳定愉快的情绪,用亲切悦耳的语言,去感染他关心她,唤起他对生活的热爱,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特别是社区内一些慢性病患者的情绪是多变的,因此,要求护士的态度是始终如一的,与病人交谈时,要用礼貌亲切文明的语言,解释要恰如其分,合乎逻辑,不能简单从事,更不能简单粗暴。
5.3 与护理对象的关系
在社区里,护理对象长期居住,社区护士与护理对象是伙伴关系,护士不能以专家自居,要学会尊重人,要能坐下来倾听护理对象的倾诉,然后通过谈话了解问题,在制定一些护理和教育计划时要听取服务对象的意见,具体分析具体对待,要让患者知道对他的关心,使他获得安全感。
6 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操作技术,丰富的临床经验
要想做好社区工作,重要的一点必须具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同时还要重视知识面的拓宽,加强对临床心理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康复医学等知识的培训,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在执行治疗与护理时,态度要严肃认真,慎重细致。
总之,整洁的仪表、良好的修养、沉着的情绪、和蔼的语言、平等的关系、热情的态度、稳重的动作、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操作技术、丰富的社区护理经验,同时还要对重点人员进行身心整体护理,又能在伤病现场进行初步急救,既能指导病人进行恢复期康复锻炼,又能开展健康教育和卫生科普知识宣教,只有做到这些,才是一个合格的社区护士应具备的素质。
关键词:护士,社区卫生服务,素质要求
参考文献
[1]李春玉.社区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版,2006:6,14.
卫生院护士 篇10
医院感染是当今世界公共卫生关注的重点。医院内环境及各种物体表面存在大量微生物, 洗手是为了清除手上的微生物, 切断通过手传播的途径, 是防止感染扩散最简单而又最重要的一项措施。因此, 保持手卫生成为防止医院感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提高医护人员洗手效果, 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1,2]。我院2010年—2011年以门诊护士为调查对象, 依据《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要求, 每个月定期或不定期随机抽查监测手卫生情况, 同时发放手卫生知识调查表, 对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进行调查。探讨通过教育培训、改善洗手设施、管理及监测等综合措施, 强化护理人员洗手意识, 提高洗手依从性, 坚持正确洗手方法, 避免经手传播医院感染的发生。现汇报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调查对象为我院门诊工作的共56名护士, 年龄19岁~53岁, 平均年龄36.7岁;本科及以上学历3名, 大专43名, 中专10名;工作年限1年~32年。所有护士均参加过我院组织的手卫生知识培训。
1.2 调查方法
1.2.1 采用我院自制的手卫生调查问卷, 内容为手卫生相关知识, 发放问卷56份, 回收56份, 回收率为100%。
1.2.2 每个月定期或不定期对门诊护理人员随机抽查监测手卫生情况, 调查手卫生的依从性。
1.2.3 根据调查结果, 分析其原因, 提出护理对策, 以后每个月均进行问卷知识调查和随机抽查监测手卫生情况。
2 结果
问卷调查的分数为56分~100分, 平均分数为78.6分;每个月定期或不定期对门诊护理人员随机抽查监测手卫生情况显示, 手卫生的依从性仅为43%。通过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对策, 每个月定期或不定期对门诊护士随机抽查监测, 结果显示门诊护士手卫生的依从性提高到了86%。
3 原因分析
3.1 制度和管理不完善
目前, 相关手卫生制度与规范均已制定, 但未形成良好的提高手卫生依从性的氛围。虽然我们不断要求各科室组织学习, 并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知识培训与考试, 但仍有一部分流于形式, 不能很好地执行手卫生规范。同时, 管理部门对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监测和检查力度还不够, 不能引起门诊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
3.2 护士洗手意识较薄弱
有很多门诊护士缺乏手卫生意识, 认为洗手麻烦而又损伤皮肤, 有的甚至在完成一整天的门诊接诊以后才洗手, 不能在行动上加强洗手的自觉性和手卫生依从性。还有的护士认为当着患者的面洗手是对患者的一种歧视, 怕对患者产生不良心理影响, 所以不在患者面前洗手。
3.3 洗手设施虽完善, 但护士执行力度不够
我们给门诊各诊室均安装脚踏式流水管, 同时给医生和护士均提供了自动手消毒液, 还在洗手池旁边粘贴“六步洗手法”的示意图。但是很多门诊护士执行力度不够, 洗手不合格主要表现在洗手时间短、洗手范围小和洗手方法不正确等。
4 护理对策
4.1 加强组织领导, 明确分工, 责任到人, 实行目标管理
作为医院的管理部门, 监督指导手卫生的执行是应该常抓不懈的工作。管理者要定期下科室监督、检查、指导手卫生的执行, 并将手卫生工作纳入“三基三严”培训及考核内容定期考核, 使手卫生工作落到实处。要不定期进行洗手考核, 将洗手纳入护理质量管理。
4.2 改善手卫生设施
为提高洗手的依从性, 我院改善了洗手设施, 以感应式水龙头和脚踏式水龙头代替手触式水龙头。在洗手池旁张贴“六步洗手法”图示和文字说明, 增设干手纸巾, 治疗车上配备对皮肤刺激性较小的快速手消毒剂等。还要在科室醒目的地方张贴“今天你洗手了吗”的宣传标语, 营造手卫生的良好氛围, 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
4.3 加强培训, 提高手卫生知识水平
我们按照WHO提出的“5个重要时刻”实施手卫生, 查看其依从性是否符合要求。“5个重要时刻”是指:接触患者前、无菌操作前、接触体液后、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环境后。监测方法包括:“5个重要时刻”的知晓率和“六歩洗手法”的熟练程度;皂液和含醇手消毒剂的单位使用量;手部细菌的清除率及病原菌的检出率。重点强调:正确的洗手指征、洗手类型、持续时间、洗手频率、洗擦手的力度和擦手用具, 掌握洗手的具体方法和手的消毒要求。
4.4 抓好日常管理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 日常管理是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有效手段。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组织建设, 进一步提高专业队伍素质, 使手卫生的管理形成各司其职、责任落实、质量保障的良性工作机制;并且把手卫生的日常化管理纳入到医疗科室基础管理和医务人员业务考核的范畴, 以使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意识转变为实际行动。
4.5 鼓励患者参与监督
我们在门诊醒目的地方张贴洗手的知识, 鼓励患者参与进来。患者参与监督医务人员的手卫生状况是一种方法上的革新, 鼓励患者在医务人员进行操作之前询问其是否洗手, 医务人员的洗手率提高了50%。让患者来督促医护人员的洗手行为, 使医务人员主动向患者介绍自己的洗手情况, 这样可以减少患者的压力, 同时加强对患者的教育。
5 小结
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 提高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性是降低医院感染成本最低、效果最佳的手段和措施。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 规范洗手行为, 改善洗手设施, 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等综合措施, 不断改善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 才能更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手卫生作为一种最基本、最简便易行的预防与控制疾病传播的手段, 是降低医院感染最重要的措施[3]。通过培训以提高医务人员对手卫生的认识, 落实规章制度,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对手卫生的重视程度, 不断地改善洗手条件, 为医务人员创造良好、便捷的洗手环境, 可以使其自觉地提高洗手的依从性。
摘要:目的 调查门诊护理人员手卫生状况, 提高门诊护士手卫生行为的依从性。方法 根据手卫生的要求, 每个月定期或不定期对门诊护理人员随机抽查监测手卫生情况, 同时发放手卫生知识调查表, 根据调查结果, 分析其原因, 提出护理对策。结果 门诊护士手卫生的依从性较差仅为43%, 通过针对性的护理对策, 每个月定期或不定期对门诊护士手随机抽查监测手卫生情况, 结果显示门诊护士手卫生的依从性提高到86%。结论 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 可有效提高手卫生执行率, 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关键词:门诊护士,手卫生,依从性,调查,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杨又力, 周斌, 胡志东, 等.外科术前免刷式洗手消毒效果检测及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4, 14 (6) :650-651.
[2]尚少梅, 王宜芝, 郑修霞, 等.促进护理人员洗手行为依从性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6) :507-510.
卫生院护士 篇11
1 充分认识、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决策
卫生部已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列为近年来的工作重点。社区卫生服务是指社区内的卫生机构及相关部门根据社区内存在的主要卫生问题,合理使用社区的资源和适宜技术,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是以人群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基本医疗服务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牢记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原则;坚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注重社区卫生服务的水平、效率和可及型。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坚持实行区域卫生规划,立足于调整现有卫生资源辅以扩建和新建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坚持发展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卫生并重、中西医并重、防治结合。坚持以地方为主,因地制宜,探索创新,积极推进。社区护士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承担着重要任务,要为社区人群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全方位、连续性,以预防为主的服务和照顾。
2 掌握医学知识要全面
社区护士所从事的工作要求不仅需要熟练掌握预防医学、社会医学、老年医学、康复医学、医学心理学、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及一些人文科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知识技能还要有良好的为社区居民热情服务的心态。以人为本、提供人性化服务,是二十一世纪发展的一个方向,护理人员要与社区居民心连心,护士要有人际沟通能力,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经验和综合护理能力、独立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预见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调研科研能力、自我防护能力等等。充分认识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1)基础性:它为社区居民提供第一线最基本、最广泛的预防及医疗保健服务。(2)可及性:他从服务的内容、时间、地点、收费等方面更加贴近居民的需求,使用方便。(3)综合性: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外还涉及健康的生物、心理、社会各个层面。(4)连续性: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生命的各个阶段以及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5)协调性:社区工作人员需要协调好各部门的联络和关系,为社区居民提供会诊、转诊、联系资源等协调性服务。社区护理具有广泛性、综合性、连续性、协调性、可及性、自主性及独立性等特点,以群体及基层健康原则为主导普及健康服务。
3 社区服务的工作内容
目前我国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大多数人的知识结构上存在明显缺陷和不足,为承担好社区工作的这项责任,社区的护理人员分期分批参加了全科护士的培训工作,社区医护人员还要做好入户调查工作,把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和生活状况掌握好,做好社区居民的“六位一体”工作,即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基本医疗服务。社区每位护理人员与社区居民交朋友,为居民做到“五服务活动”,即快乐服务、贴近服务、交友服务、立体服务、全方位服务。作为一名护士要做好社区工作,在执行任务时需要担当不同的角色完成工作,其中主要的角色包括:(1)照顾者。社区护士对服务对象提供直接护理,如为糖尿病人提供饮食营养指导,为中风患者重整家居环境减少意外的发生,为高血压患者监测血压、指导用药,为健康居民提供健康检查。(2)教育者。教导个人、家庭、团体及同行了解社区护理工作。(3)被咨询者。可更好地促进健康、使患者学习照顾自己尽快康复。(4)组织与管理者。根据工作需要负责人员、物资和各种活动的安排,要组织本社区有同类兴趣或问题的机构人员学习。(5)协调与合作者。社区护士必须有较好的人际交流和协调工作的技巧。(6)观察与研究者。社区护士应从实际工作中观察到一些现象,再以专题研究项目提出来探讨。
5 社区护士的职责
【卫生院护士】推荐阅读:
卫生院护士长岗位职责08-24
卫生机构护士聘用证明10-15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演讲稿01-28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护士执业考试与护理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并轨的通知05-20
卫生院爱国卫生条例01-09
乡镇卫生院卫生工作汇报08-27
镇卫生院卫生工作汇报材料05-26
乡镇卫生院妇幼卫生工作总结08-11
卫生院2012年爱国卫生工作方案08-14
平庄乡卫生院农村卫生工作总结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