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培训助我成长(精选5篇)
校本培训助我成长 篇1
在经济全球化、学习社会化、信息网络化趋势日益加快, 社会对教师工作质量和效率的要求以及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空前提高的背景下, 培养具有专业水准的教师已成为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标, 进行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改革已成为各国的共识。我生在这样一个年代, 也正赶上了这样一个好时候,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 受到了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和培养, 迅速由一名只会纸上谈兵毫无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成长为一名业务精湛、能勇挑重担、独当一面的教学骨干。这都应该归功于校本培训给我带来的契机。
一、什么是校本培训
现在经常听人说起校本培训这个词, 但是到底什么是校本培训, 我一直以来也处于一种模糊的认识之中, 经过查阅相关资料, 终于对校本培训有了一点肤浅的认识。
所谓校本培训是指以校为本的“研”和“训”, 也就是“校本研究”和“校本培训”的有效整合。所谓“校本研究”, 就是教师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 在自己的教学中发现某个教学问题, 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以“追踪”或汲取“他人的经验”的方式解决问题;所谓“校本培训”, 是指在教育专家指导下, 由学校发起、组织、规划的, 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 促进学校发展为目标, 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方式来培训学校教师的一种校内在职培训。
二、我的校本培训之路
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曾指出, 一所优秀的学校, 其背后必然有一个优秀的教师群体支撑着。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生力军, 加强青年教师的培训, 探索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方式, 这在优化教师队伍,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湖北省当阳市半月镇中心小学 (以下简称“我校”) 领导也认识到了这一点,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 逐步提高了我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一) 通过校本培训提高了我的科研意识, 促进了我的专业化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如果你想让老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老师走上从事研究的幸福的道路上来。实际上,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是在行动研究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我校在青年教师培训中一直积极倡导在行动中研究, 在研究中行动。具体包括教师学习、教师研究与教师展示。在教师学习—教师研究—教师展示三个要素中, 教师学习是教师研究的基本前提, 教师展示是教师研究的动力 (但不是目的) 。如果没有教师学习, 教师就不可能获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眼光, 教师的行动研究将不会启动。如果没有教师展示, 教师就不可能获得他人的建议和意见, 研究也就不会走得太远。
1.开展书香校园活动, 让我成为一名学习型老师
学习意味着跟上时代的发展。面对当今社会的快速变迁, 原来的师范教育不可能支撑着教师顺利度过一生的职业生涯。一个教师停止了学习, 就可能是厌烦了这门课程, 淡漠了这份职业。所以, 学校开展了创建书香校园的活动, 让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读一本教育理论著作和一本中外名著, 为此, 学校专门派人到沙市购买图书, 并要求每位教师在读书的同时做读书笔记, 规定每学期要做2万字的读书笔记, 并且还把这项要求作为年度考核的评价标准之一。因此, 我先后阅读了《一生的学习》《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等教育理论著作, 还阅读了《安娜·卡列琳娜》《红楼梦》《复活》等中外名著, 使我受益匪浅。
2.开展课题研究, 让我成为一名研究型老师
“十一五”初期学校承担了一个国家级课题“利用多种媒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之研究”, 我担任课题负责人, 自2002年9月开题, 我带领全课题组的老师, 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亲切关怀下, 于2006年12月顺利结题, 并获得了中央电教馆授予的“优秀课题实验学校”的光荣称号。
我也因此从中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迅速从一名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一名业务骨干, 并且担任了学校的语文教研组长, 带领全语文组的老师共同学习新的教育理论, 开展各种教研活动。
(二) 以校本研修为载体, 提升了我的教育实践能力
学校根据我校青年教师的现状, 采取了分层培训、分类指导、分步提高的方式, 关注青年教师三种实践智慧即课程智慧、教学智慧和管理智慧的提升。
1.教研组主题教研活动, 提升了我的课程智慧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 更应该成为课程的研究者,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研究意识, 同时需要同伴之间的交流和研讨。我校一直以来特别重视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 以研促教, 大大提升了全校教师, 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1) 积极倡导集体备课。
我校一直把集体备课作为教学研究的方向之一, 各教研组把各组老师分成高中低三个学段, 每个学段指定一名组长, 对该学段的教学内容进行集体研究, 大家共同探讨, 达成共识, 最后形成教案, 用集体智慧指导教学, 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也提升了老师们的教学水平。
(2) 定期开展教学反思及经验交流。
有反思才有发现, 有总结 (才有提高。我们教研组要求每位教师每月写一篇教学反思, 把自己在教学中的得与失进行总结, 并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 交流自己好的教学方法, 提出自己的困惑, 并请本组的老师们现场解答。比如, 刘士瑛老师摸索出的改作文的方法, 受到了不少语文老师的推崇, 并且被很多老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我也是其中的受益人之一。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我正是在这样一种教研环境中得到了提高,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3) 经常开展教学比武活动。
学校每学期都会安排一个全校性教学练兵活动, 如电教课比赛, 每位教师都要上一节电教课, 并要求自己制作课件, 我执教的语文课《丑小鸭》获湖北省录像课二等奖。后来学校安装了电子白板, 学校先安排计算机老师对我们进行电子白板操作培训及在TRACBOOK环境下制作课件的培训, 并对每位老师进行了测试, 然后开展了电子白板展示课竞赛, 我还代表学校参加了当阳市首届电子白板观摩课展示, 我执教的品德与社会课《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获得了与会老师的好评。现在, 我已经能熟练操作电子白板, 得心应手地让电子白板服务于我的教学工作。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 有效地促进了教师间针对教育教学问题的交流和研讨, 使教师的课程智慧得到了提升, 也让我受益匪浅。
2.学校开展系列青年教师专题培训活动, 提升了我的教学智慧
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 因此学校专门制定了青年教师三年培养方案, 同时, 定期开展青年教师专题培训活动, 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我也先后参加了新课程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 使我的教学技艺不断提升, 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3.以老促新, 提升了我的管理智慧
一个教师如果有课程智慧和教学智慧, 他基本上就可以“上好一堂课”。但是, 教师仅仅能上好一堂课是不够的。他还需具备相关的管理技巧和管理威信, 我们称为管理智慧。
校本培训,为教师专业成长铺路 篇2
教师的教学工作是繁忙而纷杂的,特别是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既要教好书又要做好寄宿生的后勤服务,很少有时间去阅读专业性很强的读物,即使有,也是即兴的,对实际的教育研究作用不大。我们做了一个调查,有95%的教师,在上公开课时才浏览杂志、网页,搜寻一些优秀的教学设计;在写论文时才翻看书报杂志上的教育文章。教师没有教育素养的积淀,怎么能尽快走上专业发展之路呢?针对这些情况,我们组建了每月一次的读书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每个教师推荐一篇好文章,并在组内交流。教师交流的内容有:敬业爱岗、教改前沿、教育随笔、教学论坛等一些针对性、时效性极强的精品文章和大量课改前沿信息。学校通过开展此项活动,为教师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引领教师走上阅读教育文章之路,积淀了教育素养,增强了教育底蕴。
二、以讲座为引领,内化教育理念
在校本培训中,听专家讲座是我校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组织全体教师聆听远程讲座。
为了营造学校和谐教育的浓厚氛围,将和谐教育研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真正取得实效,我们在网络上查找到和谐教育课题研究讲座。该讲座着重阐述了和谐教育的理论,并结合教师、学生、教材、方法四大元素之间的关系,介绍了打造和谐教育课堂的具体方法与措施,教师们学习后受益匪浅。
为了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让教师学会撰写教育随笔,创建学习型学校,我们在网络上查找到撰写教育随笔的专题讲座。该讲座从十三个方面阐述了寻找教育随笔材料的方法,事例生动鲜活,让教师们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讲座让教师们感受深刻,启迪无穷,推进了我校教师更深入地开展课程改革,努力探索课堂教学,不断收获教学反思和随笔,为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以教研为手段,激发工作热情
学校教研活动是教师成长的最基层的培训。我校开展的教研活动有校内说课、听课、评课、问题研究、撰写教学反思和外出观摩学习两类。
每学期,我们都要针对青年教师开展校内说课、听课、评课、撰写教学反思活动。①说课。在上课之前要把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理念以及教学思路等进行陈述,然后同组的教师进行探讨研究。②听课。组内教师在听了上课教师的说课之后认真听课并做好听课记录。③评课。在课后,听课教师首先要做好书面评议,填好听课评课本;然后在教研活动时逐个进行口头评议,教研组长要将各位听课教师的评议综合后填写在评议汇总表中。④撰写教学反思。凡上课的教师必须写好本节课的教学反思,交学校教务处。像这类教研活动,学校要求刚踏上讲台的新教师每个月要进行一次,这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我们认为外出听课也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每个学期,我校都要组织教师到其他学校听课学习,我们要让教师做到:①“会听别人的课堂,能说别人的课堂”。外出前,要求教师既看别人的课堂,又要思考别人课堂中的亮点。学习回来后,每位教师都要交流学习心得。②“会看别人的课堂,善思自己的课堂”。学校要求教师要带着实践中的困惑、问题去听。回来后,先把学到的东西用于自己的教学中,实践两周后成果展示,邀请全体教师听课。③“走进别人的课堂,改进自己的课堂”。经过一系列的学习,审视自己的课堂,老师们的教学视野开阔了,心态逐渐开放了,从而也改进了自己的教学行为。
四、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技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媒体介入课堂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交互性、知识的大容量性;实物投影的真实性;录像的灵活性、不受时空限制等等都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体现了现代化电教手段的三大明显优点:重现教育信息方便;形声不受时空局限;表现手法灵活多变。
我校为了让全体教师能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成立了“美丽中国工作坊”,由项目教师胡文超和江雨然培训教师,有试卷、PPT、视频、音频的制作和处理,以及建立网上银行,网上购物、微信、微博等知识的培训,为教师提高信息技术技能搭建了平台。通过培训,大部分教师能在课堂上灵活运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综合处理,充分体现了直观性教学原则,充实和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五、以竞赛为平台,促进教师成长
青年教师的成长是在不断地学习和磨炼中进行的。为了让教师们尽快脱颖而出,给予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我校每学年都要举行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竞赛内容包括说课、备课、上课、案例评析、随笔反思、课件制作以及拟制试卷,每位参赛教师从说课到课件制作都要参加评比,最后还须出一张试卷,试卷内容及范围为自己所任年级和学科的知识,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全面。
2012年我校教师江雨然在参加全县小学课堂教学竞赛中获第一名,胡文超在2013年中也获第一名,杨剑伟在参加全州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竞赛中荣获二等奖。
去年的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结束后,语文教师罗鸿月感慨地说:“为了参加好这次比赛,我熟读教材,钻研理论,还要攻克难题……风风雨雨一路走来,才知道获得的艰辛,同时也知道了什么叫受益匪浅。”她在赛后的反思中写道:“没有这次比赛,哪能懂得怎样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没有这次比赛,哪能真正把握新教材的价值取向。学校浓厚的教科研氛围感染熏陶着我,让我在实践中成长,在反思中收获。我坚信:锻炼的机会无处不在,成功的机会无处不有。”数学教师李艳春深有感触地说:“通过这次参赛,我深深体会到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来提高教育质量,还要不断加强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你看,一次竞赛,对教师各方面的促进有多大啊!
网络校本教研助我成长 篇3
我们深知, 当今信息时代, 网络为我们提供了超越时空界限的交流、探讨、对话和互动的条件。因此, 我们充分利用网络, 以网络资源为依托, 开展网上教研活动, 共同探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 探索出我校与浦师附小联合开展网上教研的新模式。
我们在以往“互动交流”校本教研模式的基础上, 结合网络教研的特点, 根据教学实际, 探索出了几种活动模式。
●“自修提升”学习模式
模式主旨是倡导教师网上学习, 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 了解教育家的事迹、课程改革的理念、典型课例等。我们尝试了以下几种学习模式:
走进专家。2006年暑期, 上海市组织“862”观课、评课活动。我们把专家的讲座、老师的教学实录挂在网上, 带领教师学习、探讨。我们的教师第一次参与其中, 着实让我们充分领略到了网络教研氛围的浓厚。教师的思维在空中得到碰撞, 教师带着困惑学,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学, 联系教学实际, 查找不足, 寻求改进策略。同时, 学校根据学习情况, 结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走进文本, 研究、设计解决方案, 再把个人的设想挂在网上, 与同行探讨。
理论引领。网络学习如同在知识的海洋中驰骋, 因此我们在“互学共进”网站中设立了“理论引领”栏目, 为教师转载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典型课例、教学课件及教学中的易发问题, 并定期更换, 让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学习。教师需要时随时点击, 既方便又快捷。比如, 学校领导听课时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落实不够明确, 我们在网上搜索了大量有关方面的知识, 组织教师学习、做学习笔记, 再结合自身教学, 查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如今, 我们的教师主动参与网上学习、网上交流的欲望很强烈。现在两所学校的数学教研组把网上教研工作作为工作的重点, 形成浓厚的研究、学习氛围, 教师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 对教学中的问题及时记录, 教师在自修中提升, 在引领中成长。“只有学习精彩, 生命才会精彩;只有学习成功, 生命才会成功。”只有这样, 我们的校本教研才能一步步走向繁荣。
●“大聚小散式”互动模式
“大聚”指两所学校数学教研组组织网络教研集体活动, 教师借助“互学共进”网络平台互动教研。
上学期我校承担了一节区教研课, 我们就是利用“互学共进”网络平台, 先由上课老师写好教案以后上传, 然后定时、定人, 组织新区教研员胡松林老师, 以及结对的浦师附小的袁群老师、丁熙琼老师等与我校的老师一起进行网上教研、集体备课。下面就是老师们在平台上的互动留言。
关于引入
胡松林老师:情境导入是二期课改所倡导的, 所以我们在课开始就创设一个情境, 我认为钱老师由这样一幅直观的图引入, 三角形和圆形是小朋友熟识的图形, 引导学生同一事物, 不同角度去思考, 它的列式可以不同。注意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关于教学过程
(1) 动手摆一摆, 认识几个几
胡松林老师: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 这也是二期课改的重要精神, 同时这也符合小朋友的认知规律, 而且要注意摆出几个几, 一堆堆地放, 然后老师再把小朋友摆的情况展示交流, 最好把几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能一一罗列, 学生实在有困难, 教师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
原本胡老师的设想可以放手让小朋友摆12个小圆片, 可是试教时发现12个小圆片摆出的几个几有六种不同的摆法, 学生有些困难, 教学实践也拖延了。通过观看网上录像课后……
浦师附小的老师给我们的建议是摆6个小圆片更合适。同时浦师附小的袁老师强调:学生说出比如2个3, 教师用教棒以画圈的姿势 (动作要缓慢些) 引导学生说出2个3是6, 以此类推, 1个6是6, 6个1是6, 3个2也是6, 让学生亲历并初步感知几个几。
胡松林老师:每个环节小结必须回到这节的重点, 这里可以小结为:通过刚才的数数, 同一个数可以有不同的数法, 同时我们知道了几个几。注意和前次的小结不同之处, 这里出现了几个几, 说明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
(2) 动手圈一圈, 建立几个几
胡松林老师:这节课的高潮所在是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让媒体真正为我们突破教学难点服务。建议分以下教学步骤:
圈一圈20里有几个几 (每人给一张练习纸, 对于这个环节的设计其实是有争议的, 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角度来说, 应该每人给六张纸 (所有可能性) , 可是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 通过讨论每人还是给一张纸, 六种情况还是可能通过学生的思考得以集中交流的。
袁老师提出:六种情况张贴交流后, 可以让学生辨析:有没有不一样的圈法?
这样让学生通过辨析, 自我纠正那些圈的形状不同而圈法相同的情况, 解决了钱老师在试教时反复强调而学生一再犯错的困惑。
根据不同的圈法, 认识几个几, 并出示板书。这个环节钱老师认为是这节课重点也是难点的突破口。为此她通过网络又特意向袁老师取经, 如何讲清这个知识点。
袁老师给钱老师的建议是语速放慢, 可以用教棒辅助, 与动手摆的环节相同, 用教棒以画圈的姿势引导小朋友:每次圈了几个, 圈了几次, 表示几个几。后面的几表示什么?前面的几表示什么?以此类推, 转变为学生自己会说, 并在头脑中建立几个几的概念。
“小散”指两所学校结对的数学备课组的活动, 小组都有安排活动、监督活动、组织活动的备课组长。两所学校分管领导分别参与小组教研活动, 活动步骤分五步:准备 (教师自主探究、研究教学内容、撰写说课稿、教学设计) ;说课 (介绍设计思路) ;互评 (组内教师质疑、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备课教师答疑) ;讲课 (备课教师上汇报课、组内人员听课) ;反思 (个人反思、组内评课) 。备课组按照活动要求开展活动, 活动结束后教师把问题带回到“互学共进”网站上进行交流, 教师共同探讨解决、落实。这种互动教研活动, 构成互动互促、优势互补的校本教研的模式。
●“友情链接式”听课模式
在新课改中, 每一位教师都应认识到自己是一座宝贵的资源库, 都是活动的主人。所以在我们的校本教研中, 通过同伴间彼此听课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以往的听课中, 我们的老师经常会遇到高兴而去、扫兴而归的时候, 原因是老师们有时候没有准备充分, 把听课教师拒之门外。因此, 我们采取了“网上留言”、“课例回放”等形式, 对精彩的课例或公开课学校统一录像, 挂在网上, 教师随时可以光顾。这种听课模式深受教师们的欢迎, 既尊重了听课者, 又符合教师身心发展规律, 拉近了教师之间的距离, 同时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这样的教学研究活动有目标、有内容地开展, 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浦师附小的一位老师在看了孙桥小学一位老师上传的教案和录像课后写到:
沈老师:看了你上传的《周长》教案和试教的录像课后, 真为你的敬业与上进而高兴。整个教案的设计通过呈现贴进学生实际生活的情景, 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周长的一般含义, 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通过呈现一些实物和图形, 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并能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去发现、互相交流、互相启发,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我有个建议:教学时, 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不规则图形, 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索材料, 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感悟和理解周长的含义。如, 描一描各种平面图形的周长, 指一指物体表面的周长等。
在我们的“互学共进”网络平台上, 可以看到许多像上面教师与教师之间“一对一”互动交流的“场面”。在这里教师可以在约定的时间内与其他教师在线答疑, 这样有目的的人机互动交流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案例透析式”教研模式
案例分析的内容来源于实践, 材料丰富, 易于交流;案例分析时通过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感受分析, 有助于教师领会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方法, 提高运用教育教学原理对自身工作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案例分析使教师经常处于一种反思状态, 在不断总结经验、明确方向的同时, 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反思能力和对教育教学的领悟能力;案例分析时从多角度对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解读和研究, 有助于把先进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之中, 提升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下面以一次网络教研活动为例, 说说如何进行“案例透析式网络教研”。这次教研活动是我校开展的“老教材如何体现二期课改新理念”的教学研讨活动。
首先上课老师把上课的设计传到“互学共进”网络平台上。
“条形统计图 (二) ”是四年级第二学期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难点是根据数据确定纵轴每一格所表示的单位数量, 为了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的第二个阶段———制作条形统计图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 师生合作, 制作1992年、1996年中国获得的奥运会银牌统计图, 由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观看制作条形统计图的过程, 边看边揭示步骤;接着小组合作完成近四届奥运会银牌统计图;然后对比练习即出示缺少要素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 从而进一步认识怎样才是完整的条形统计图;最后根据数据, 再制作统计图……
接着我们组织老师根据这份设计一起讨论, 其中有一位老师写到:
我发现这样设计不太理想,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学生看的时候多, 思考的时间少;动手做的多, 讨论、交流的空间少。
针对这些情况, 我建议:把这个教学环节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 主要解决如何确定纵轴每一格所表示的单位数量, 首先让学生通过自学书本, 尝试制作条形统计图, 在学生画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情况, 同样的数据, 有的条形画得很高, 甚至画不下, 有的条形很低。接着让学生观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通过比较, 学生在实践中领会, 在操作中感悟到应怎样来确定纵轴每一格所表示的单位数量。第二个层次, 主要解决如何才能画一个美观、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当学生制图后, 让学生互相评价, 在反思中掌握制作条形统计图既要注意科学性, 又要注意美观性。
总之, 这次网络教研活动非常精彩, 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另外一个值得希望与期待的空间, 当它把大家的教学思想汇聚在一起的时候, 它又成了教师们的教学资源库, 也是教师群体进行团队修炼的平台。我们不但可以获得教师们精心收集到的教学资源, 更为宝贵的是, 我们还可以感知每位教师最为真实的教学体悟, 获得他们对教育教学实践最为诚挚也是最为专业的褒扬与批判。
“互学共进”网站的诞生, 为学校校本教研活动提供了另外一个值得希望与期待的场所, 只有把握好了这个机会, 教师专业成长才可能有更为美好的前景。只要大家相遇在网络中, 就意味着我们愿意抛却日常生活中受习俗与权威控制着的交流方式, 愿意以平等的态度去表达自己的思想, 去评论他人的思想, 去接受他人的评论, 这是传统的教育环境所无法企及的。
校本培训助我成长 篇4
一、加快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向骨干教师“借力”
学科能不能发展,关键在人,在于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由于种种原因,使得不少学校人才匮乏,或者留不住人才。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领导者、学科建设带头人要有强烈的人才意识;其次要有一个与学科建设发展相适应的人才规划,为学科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鼓励教师参与和承担课题研究。教科研具有与人才良性互动、与学科良性互动、与经费良性互动、与学术声誉良性互动的循环机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环节。学校的骨干教师,应该立足本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积极参与其他重点学校或教研部门承担的省级重点研究项目或子课题的研究,同时承担为本校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的市级课题研究,使教科研与学科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建立相应的制度作保障。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作,应该制度化。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借鉴其他学校的经验,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制度。首先,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培养机制、育人机制和激励机制。其次,要建立完善的运作系统,包括政策系统、操作系统和追踪系统。最后,做好学科带头人培养工程的评价工作。
二、加强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办好学校教研园地
研究基地在学科建设、教科研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是开展基础性研究和相关学科课题的主要基地,是开展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氛围、进行交流合作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
加强图书阅览室的建设。学校可以适当减少征订综合类的报纸杂志期刊,着力建设好师生阅览室,增加征订学科报纸杂志期刊的种类,以学科归类摆放,建立教研组学习日制度,发挥组内教研骨干作用,自办多样化的学科教研园地,为学科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
加大教科室的建设力度。教科室直接面向教育对象,面向教育实践,对教育科研成果的研究和推广,既是探索者也是受益者,从这种意义上说,校本教研离不开教科室的工作。学校教科室与学校教导处的工作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在教学业务方面相互支持,密切配合,使教导与科研工作两不误。教导处侧重进行教务管理,指导教学研究,对师生的教学效绩进行评价考核;教科室侧重提高教师教学的理论水平和科研素质,指导和开展教师培训并对结果进行反馈和评价。
三、大力宣传校本教研,着力构建学校制度文化
规范的制度是校本教研的保障。教师团队精神的形成、教研任务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制度的建立,以及制度的正确导向和评价。
业务学习制度。坚持学习制度化,让校本教研真实而有创意地开展,首先必须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科学的学习制度。比如“中心发言人”制度。每周规定业务学习时间,每次业务学习由教研组成员轮流担任中心发言人。由中心发言人按教研组计划确定学习内容和方式,最后作总结性阐述。
外出学习汇报制度。教师外出听课、学习后,要完成“三个一”,即填一份《外出学习信息反馈表》、上一堂“取经汇报课”、作一次学习体会发言,从而充分发挥外出学习的辐射作用,让更多教师有机会互相学习,互相切磋,共同提高教学研究水平。
案例分析制度。积累典型教学案例并开展沙龙式研讨,是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或课题研究过程中成功与不足之处进行解析,寻找教学遗憾,分析原因,扬长避短,比如教师个人撰写案例分析和反思故事。日常教学活动中,有许多容易忽略而又富有意义的教学片断和故事,值得教师去反思、分析,从而提高教师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真正把教学理念内化为个性认识,外化为教学行为。
课后反思制度。教师的自我课后反思,要求教师上完课后,要善于反思自己这节课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要反思自己是否已经做到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否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及时记录课堂上的师生、生生互动中的“亮点”和教学流程中的困惑,也包括学生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等。其次,课后反思也包括教研组内教师之间的相互“碰撞”,同一学科教师间相互“磨课”、商榷,并将之记录在教学后记中。
《广东教育》助我成长 篇5
笔者出身于贫困家庭,父兄早逝,家中只剩下我和老母亲两口人。母亲昼夜辛勤,饲肉猪、养三鸟,最大限度地供应我在韩山师范学校读了三年书。此后我就步上教育工作岗位。原本的我,才疏学浅,后来为何能肩负沙溪镇中小学教学工作的重任,为何能当选为潮州市小学语文教研学会的副会长,为何能在省内外十多种报刊上发表一千三百多篇文章,并被多家报刊杂志聘为特约通讯员、特约记者呢?这除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外,更重要的是从客观上有了《广东教育》这一“良师益友”的关心、帮助和教育的结果。
俗话说:“打铁先要自身硬。”我自从步上讲台之后,懂得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的哲理,开始与《广东教育》结识了,拜其为师,勤学苦钻,在教育战线上取得了优异成绩,屡次荣获县、市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立功受奖。后来,被调进沙溪镇教委办主管中小学教学工作的领导职务之后,更感责任的重大、《广东教育》的重要。祝刊为宝,以书为镜,孜孜不倦地去读、去钻,并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每每品阅到刊上一些言简意赅、理在其中的有关教学教育的名言、格语、典句时,都一一把它们摘录下来,积财聚宝。同时还把刊物上有参考价值的名人佳作,剪辑成册,作为积累知识的资本,不断扩大自己的教育视野,更新教育观念,丰富教育理论,提高教研水平,使自己逐步从幼稚走向成熟,更好地带领全镇教师教改工作,开展专题教研活动。自1973年以来,我先后总结了《谈谈“课题”教学》《我们是怎样进行识字教学的》《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造句》《小学中年级词语教学体会》《结合讲读教学,加强写作指导》《如何指导学生写好“小作文”》等十四篇教学经验,刊登在《广东教育》杂志上。并经常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深入师生,及时了解全镇教育教学情况,发现一些离开方针和原则的问题时,也及时把情况写成书信寄给编辑部,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例如:有不少教师反映一些校长“只教人,不教书”“只管政治,管不了教学”“听了课提不出中肯意见”等情况后,向编辑部提出了“要重视中小学校长的培训提高”的建议。同时还根据各时期教育上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先后写出《赛出早勤的做法不宜提倡》《学校要加强无神论的教育》《要重视学校环境美化》等读者来信,都一一被刊登在《广东教育》上。“班主任园地”栏目,还发表了我撰写的《学生打架之后》《淘气的小孩服气了》《让失却母爱的孩子得到温暖》等教育文章,尽了自己微薄之力,为《广东教育》的创新添砖加瓦。1983年至1985年,我连续三年被评为《广东教育》优秀通讯员,出席表彰会。编辑部还编写了我当通讯员的优秀事迹刊登在《广东教育通讯》上,鼓舞着我,鞭策着我。激励着我一如既往,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尽心尽责尽力为《广东教育》多写稿、写好稿,当个名副其实的通讯员。
笔者能在党刊上发表的每一篇文章,都离不开编辑老师的启发、引导、修改、润色;我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取得点滴成绩,更离不开《广东教育》这一启蒙老师和知心朋友的厚爱与栽培。1989年4月,李学明、陈湘年两位社长还特地到我镇教委办访问、坐谈、合影,为我增光,给我力量,催我奋进。当我退休后,还念念不忘“娘家”的“母爱”,继续撰写了《莫把学生拒之门外》《教育要尊重生命》《为教师健康有奖叫好》《教师对自己的教案享有著作权》《老通讯员的一席话》等的体会文章,发表在《广东教育》的“教师心声”“读编频道”的栏目上。后来,由于老伴的半瘫痪,搬家离舍,忙于护理,才不得不搁笔了好几年。如今,“娘家”又找上门来了,让我继续投进“母爱”的怀抱,倍感亲切、温暖。回顾自己人生旅途上的点滴业绩,都是《广东教育》一步一个脚印地指引着我,助我成长。
在《广东教育》创刊60周年之际,我道上一声:“谢谢!”并衷心祝愿《广东教育》在不断创新的征途上,龙腾虎跃,越办越好,办成全国最优秀的教育刊物。
【校本培训助我成长】推荐阅读:
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10-10
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工作汇报09-26
校本培训07-16
暑期校本培训心得08-30
中学校本培训规划10-24
2024校本培训总结05-30
校本教研培训记录07-06
个人校本培训总结07-16
新进教师校本培训07-29
校本教研培训题目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