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经济学读后感

2024-07-20

法经济学读后感(共9篇)

法经济学读后感 篇1

姓名:陈野

《法和经济学》读后感

学号:2012812007 终于读完了这本大部头的《法和经济学》,该书的知名度和使用率一点也不亚于法经济学老祖宗波斯纳的《法律的经济分析》,特别是国外许多知名大学的法学院都使用该书作为研究生教材,总的说来,除去书中些许粗制滥造的翻译影响情绪之外,此次阅读还是比较令人愉快的,谈谈我在读完书之后对法和经济学这门新兴学科的感性认识。

经济学这几年作为社会科学“皇冠上的明珠”,可谓是炙手可热无所不包,大到国家宏观政策制定和金融市场的走势分析,小到企业和个人的市场行为,几乎统统是经济学研究和应用的范畴,经济学者伴随经济学的强势也当仁不让的霸占了社会的话语权,受其影响,毫无疑问经济学已成为显学。伴随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崛起的必然是其不断地向外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作为科学的经济学也是这样,近年来,运用经济分析方法研究分析其他社会学科类别而诞生的边缘学科不断出现,比如布坎南的新政治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人口经济学、研究环境的生态经济学、还有闻所未闻的伦理经济学等等。

不过还好,主流经济学家一直未能顾及法学这门还没用经济分析方法开拓过的处女地,可惜,偏有这么一个经济学业余爱好者,在科斯《社会成本问题》一文的刺激下,灵光乍现,再加上其充沛的写作热情,创立了法经济学这门新学科。

即便在我这个法学门外汉看来,也可以隐约感到法学和经济学的不可共量性。法学追求的是正义、公平这些非常模糊而又十分崇高的概念目标,而经济学无论何时何地,追求的都是资源的有效配置。“效率”“帕累托最优”这样的词汇总是被经济学者挂在嘴边。但问题就来了,为了实现高效率的配置资源之要求,其实质就是要求对被分析的对象进行市场定价。而这毫无疑问会伤了许多“仰望星空的法律人”的心啊!“生命能够被定价吗?尊严能够被定价吗?能够不顾及公平正义的要求而粗暴的实现财富最大化吗?”一连串义正言辞的反问像机关枪一样打得你满身筛子。可爱又天真的“法律人”啊……不过有些时候就连我在读到诸如“白人学生可以通过支付高额的费用来实现合法的种族隔离(非该书,见法律的经济分析)”和“在给定的成本下,国家完全能够依靠罚金而不采用监禁就能实现最大化威慑效应”之类的雷人结论之时,也不免皱皱眉头。还好,可能作者自己都觉得太过匪夷所思了,总算是弄了条“罪犯的破产约束线”来约束自己的结论。追求的目的不同,这是法学和法经济学的对立点之一。

法学和法经济学的对立点之二在于两者研究方法的截然不同,法经济学主要秉承的是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所以对人的理性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因此对人类的行为具有较深刻的掌握。而法学是规范性研究方法,法学研究的主要材料是法条、判例和法学家的思想。再加上法律自身浓郁的政治属性,法学重在讨论如何安排制度,人的实际行为并不是法学研究的重点。

好的一面,法经济学其强调从资源、效用、效率等经济观点分析法律,弥补了传统上片面关注生产关系与法律的关系的局限,同时,该学说以定量分析为方法补充了习惯上的定性分析的不足,对某些法律部门和制度的经济分析极具参考价值。比如反垄断法以及刑事诉讼中的刑事和解制度等等。应当特别指出的是:法经济学中许多思考的结晶,比如规范的科斯定理和霍布斯定理,议价理论,亨德法则等十分值得普通法学学者参考和借鉴。

对待这门新兴学科就像对待某本新书一样,既不要将其视为真理无条件接受,也不要自以为是的还未接触就想当然的将其全盘否定。好读书胜过不读书,尽信书不如无书。我想,如果能多一个思考的方法,总是好的。

《法和经济学》中有关产权的例子我觉得很有意思:产权在市场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资源有效配置的依据。科斯指出,在交易成本为零的前提下,经济效率与权利初始分配无关,只要权利明确,市场机制所导致的最终结果一定相同。在科斯的著作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家工厂排放的黑烟使附近5户居民晾晒的衣服受到污染,每户损失75元,总额375元。治理方法有两个:一是在烟筒上安一个除尘器,费用为150元;二是给每户提供一个烘干机,每户50元,总费用250元。显然,第一种成本较低政府无论给予工厂以排放的权利,还是给予居民所晒衣物不受污染的权利,只要工厂5户居民协商时其协商费用为零,那么市场机制总可以得到最有效率的结果。原因是:如果工厂有排放的权利,则5户居民便会联合起来,共同给工厂义务安装一台除尘器;如果居民有清洁的权利,那么工厂便会自动地给自己安装除尘器。因此只要产权明晰,市场自己会找到费用最低的方法。但是,且不说人们的自觉性问题,科斯的这一定理只有在交易费用为零(或很低)时才能实现,否则 结果 就 会不同。例如,在工厂具有排放 烟 尘 权 的情况下,5户居民因需要互相协商监督,由此产生的费用为125元。那么给工厂安除尘器 的总支出就为150+125=275元,每户55元。这时,居 民就会各自去买一架烘干机,因为这样做只花50元。由 此

以 得 出科斯第二定理:在交易费用很高的情况下,不同的产权界定意味着不同的资源配置和经济效率,可能导致最有效率的结果不能出现。因此,产权的初始界定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再考虑心理因素,则对科斯定理的质疑更多:居民认为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不止是衣服弄脏的事,连健康都受到危害,可能会联合起来起诉工厂;而工厂认为排放是生产必须,不准排放是无理要求,并说工厂排放已符合国家标准,拒不加装除尘器。这种事在中国多了去了,很多时候法律都拿这事没辙。尽管如此,科斯定理的积极意义还是不容忽视:产权明晰是效率的基础。当今,知识经济是社会经济中的主流,保护知识产权愈发成为政府和企业制定决策的重要依据,这无疑对企业的成长、国家的发展以及市场的良性运行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

交易成本经济学这个概念表明,他研究经济组织用的是微观分析方法,核心就是交易成本,研究构建某种组织是如何节省力量。谈到成本问题,人们往往智慧从技术角度,从稳定的生产状态来计算,而交易成本分析方法则不然,他撇开前者,考察在另一种治理结构下,未完成任务花费多少计划成本,调整唱本和监督成本,在比较这两种成本之高低。强调了交易成本经济学有几大特点:注重微观分析、在作出行为假定是更为慎重,首次提出资产专用型对经济的重要意义并用以解释实际问题。更急依靠对制度的比较分析,把工商企业看做一种治理结构而不是一个生产函数、特别强调私下解决的作用,重点是研究合同签订以后的制度问题。

其中关于有限理性讲到,只要承认人的领悟能力有限,就会促使人们转而研究制度问题;只有承认理性是有限的,才会更深入地研究市场和非市场这两种组织形式;一旦承认理性有其局限性,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原以为可以从经济上合理地加以解决的问题,其实不是很少,而是太多了。从有限理性出发以求节约成本,可以有两种做法,一是注重决策程序,二是设计好治理结构,而交易成本经济学主要关心的是根据不同情况,利用不同的治理结构,解决不同的交易问题,是否就真能节约成本。

承认节省交易成本是导致作出一体化决策的主要因素,并不排除其他因素的作用,因为它们有时是同时起作用的。但如果说真正核心的问题在于节省交易成本,那么其他因素就只限于起辅助作用了。从而,要想弄明白组织创新的一般作用,特别是在纵向一体化中所起的作用,其中最关键而以前被忽略的因素就是节省交易成本的问题。要研究如何节省交易成本,就需要考察制约交换双方如何相互影响的各种方式。其中关键又在于如何把握这些交易,特别是其资产具有哪些专用特点。所以,一体化,交易成本这些概念就联系起来了。用交易成本分析纵向一体化问题的基本方向就在于,一体化应该是选择后的结果。

威廉姆森对企业规模问题的看法文,由于理性的有限,控制的跨度也就有限,如果一个人直接管理的夏季的人数是有限的那么要扩大企业的规模是必要增加企业内部的层次没这样在信息传递中就会发生信息损失,而这种损失会按几何级数增大并积累起来。因此,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内部管理层次的增多,最终会是控制中发生的损失超过其收益,这样,企业的迅速扩张也就到达了边界。

要想进行有选择的干预实行一体化,记得到适当的收益又避免了亏损是不可能的,相反,把交易从市场搬到企业里往往会是激励机制伤筋动骨,再创新编的举足轻重的情况下,问题会变得尤为严重。

关于可靠的承诺,对于复杂的合同关系,人们广泛的使用私下解决来进行治理,这对“法律至上论“是一个挑战。要研究合同问题,就应当适当超出法律规则的范围,从这些合同于各种治理结构的关系和角度,对各种交易作出比较和评价。这两张提出了抵押、资产专用性、全面看待所签订的内容这几个观点,从制度比较的角度来评判各种内部合同,应包括这几点:1要调查哪里有生意可做,那里没有,2确定可以使用哪些工作模式并对他们的运作分别做出充分具体的描述3确定一组有关的业绩衡量标准,对这些模式分别进行评价。最后得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结论,所有权与等级制之间只有很弱的相关程度,不仅在合同登记上是如此,在命令等级上也是如此。

本书研究核心问题是对各类交易,包括市场交易都能普遍运用的合同理论,但劳动组织的问题非常复杂,通常要依据几种观点才能研究这些问题。威廉姆森分析了工会的三种基本作用:垄断,目的是提高工资;效率,主要表现为代理人作用和改善治理结构的功能;呼吁(voice),指工会的政治功能。工会的作用伴随人力资本的专用性程度加强而加强。威氏还分析了劳动雇用资本型企业(LMF)由于筹集资本、产生企业家和分配剩余方面的缺陷所导致的低效率原因。

而且研究现代公司要特别注意不能局限于纵向一体化,应该对经济活动组织的特点作出前后一致的解释。公司最关键的法律特征意识有限责任,一是所有权可以转让这两个问题作为既定事实。威廉姆森认为铁路专用性导致了19世纪中后期铁路公司的并购浪潮,并解释了直线参谋制(U型)、控股型(H型)和事业部制(M型)等不同组织形式的变革。首先应该把董事会看做一种治理结构的保护者,以维护企业与股份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其次是看做维护企业与其经营者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如果经营者与企业的关系太专业化及经营者的人力资产只能用于这家企业,那就很难为他们建立治理结构,经营者进入董事会有助于提高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从而优化决策水平,但绝不能由于他们进了董事会,就推翻董事会对公司的基本控制权。绝大多数大公司董事会的组件和运作方式都符合这一道理。考察特区权的三类合同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即施蒂格勒设想的一次性合同德姆塞兹提倡的那种不完整的长期合同,以及波斯纳赞同的那种定期续签的短期合同。威廉姆森分析了一次性合同、不完全的长期合同以及定期续签的短期合同三种招标方式,认为它们在招标前、招标中和招标后都有这样那样的不尽完美之处。如果考虑到资产专用性以及不确定性,从而对管理手段不断更新,那么本质就与政府监管没有差别。

由于微观理论遇到了持续的危机,反垄断措施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威廉姆森分析1960年代中,人们在反垄断工作中全力关注的是集中程度与各种进入障碍的问题,这种思维定式有时会牺牲以事实为根据的结论。1970年代人们更加看重有效率的收益,已经把企业理解为一种治理的结构,反垄断工作有了进步,但形势并没有恢复到太平,之后的二十多年,政策制订者在关于进入壁垒问题上开始重视交易费用的分析。但是,在评价策略行为时,仍然忽视了专用性投资问题。

法经济学读后感 篇2

一、法经济学的产生及发展

法经济学从产生起就交织着两条轨道, 一是法学家运用经济学方法研究完善法律, 二是经济学家运用理性的法律观点探讨经济学问题。法经济学从萌芽到成熟经历了各种质疑, 并最终形成一个学派, 九十年代后法律的经济分析出现了研究范围扩大、注重博弈分析等新趋势。

1. 古典经济学产生之前的法经济学思想

追溯法经济学的渊源, 许多学者认为可以追溯到15世纪~16世纪的马基雅维利, 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法律篇》、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已经有对法律进行经济分析的痕迹, 古罗马的贾斯蒂尼安在《民法集成》里也有经济学理论分析法学的成分。

2. 法经济学的萌动

从古典经济学的产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法经济学的萌动时期, 斯密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的鼻祖, 他在《国富论》中, 斯密关于“好的法律”和“坏的法律”的讨论被认为是法经济学权威的经典论述[8]。马克思也在《资本论》中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剩余价值规律, 充分表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理论。通过这些我们不难看出经济学与法学的默契互动。

3. 法经济学的普及

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 是法经济学快速普及的时期, 这一时期由于美著名法学家弗兰克和卢艾林发起的法律现实主义运动和1929年-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许多经济学家、法学家认识到了政府“看不见的手”的重要性, 用法律对经济发展进行规范是必要的, 法律的经济分析由此被人们更重视。

4. 法经济学的产生

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 法经济学经历了从萌芽到成熟的转变, 1958年, 迪莱克特在芝加哥大学创办了《法律与经济学杂志》, 推动了经济学与法学的结合, 1960年, 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 提出了著名的克斯定理, 他们被认为是现代法经济学诞生的标志。

二、法经济学是法学与经济学的结合

1. 法律的经济理论

法律是人类社会演进的产物, 它的产生来源于人类对法律的需求, 对法律进行经济分析有利于满足人们长期以来对效率的诉求。马克思认为, 法律作为上层建筑, 有经济基础决定, 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 法律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 这个意志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法律的制定影响其经济利益, 影响国家经济发展, 从经济的角度看法律才更能使法律服务于经济发展, 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意志。

2. 经济发展中的法律需求

法律服务于经济基础, 市场化的经济发展环境可能会导致时间上、空间上的不均衡, 而法律对经济的规范有利于引导、促进、保障经济的平稳发展。韦伯认为, 法律保障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服务于经济利益, 至少, 经济利益是影响立法最强烈、最直观的因素之一, 社会群体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物质利益的配合, 而任何为法律提供保障的权威都依赖于构成该秩序的这一群体, 他们是有共识的群体。

三、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 个人主义与最大化

经济学的研究以个人主义的假定为基础, 社会理论的研究是建立在对个人意向和行为的研究基础上的, 分析研究的对象是有理性的个人, 并由此假定集体行为是基于个人选择的结果。最大化原则源于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是有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效用最大化的个人或企业。由此可以看出法经济学是以理性的方式看经济, 是一种以人的理性全面发展为前提的法学思潮。

2. 成本-收益分析

法律同经济学一样, 也需要成本-收益分析, 法律成本是人们在进行复杂的社会活动中产生的成本, 其具体数额很难确定, 法律收益是法行为对法权利资源的最优配置而产生的社会效果。法律收益的内涵要远远大于经济收益, 参考经济学分析方法更有利于法律活动中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结合经济学研究法律更有利于完善法律、规章、制度, 优化发展环境。

3. 均衡分析

对均衡的分析不仅可以用于物理系、经济学, 也可以用于法学, 任何一个空间体内都需要均衡, 生物链中的各物种相互作用形成均衡, 经济中的供需可通过市场的自我调节达到均衡, 法律资源在社会生活中均衡配置达到均衡, 一切法律活动都应以均衡原则作为其最终协调机制和最高秩序。

四、法经济学的研究价值

作为经济学与法学的交叉学科, 法经济学结合了这两种学科的优势, 突破了法律原有的单一强调公平观念与经济原有的单一强调效率观念, 在不断发展中使效益观、价值观更完善。

1. 赋予了法学经济内涵, 促进了法律的完善与法学的发展

将经济学研究纳入法律研究中大大改变了传统的法学研究方法, 法律规则被作为一个运行的经济体加以研究, 改变了传统的呆板的法学研究方法, 法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以其特有的权利义务结构公正的配置资源, 所有的法律行动, 无论是立法, 还是司法、执法实际上都是在分配稀缺资源, 将经济思想考虑在法律的制定、执行之中才更有利于法律服务社会。

2. 为经济发展提供法律规范, 促进经济发展

法学与经济学的结合扩展了以市场中的个体与组织选择作为研究对象的微观经济分析领域, 促进了对其他制度与非市场现象的研究与理解。科斯认为, 经济学家研究其他社会制度是因为这是理解经济制度本身的需要, 同样, 对法学的研究更有利于经济学家从法学的角度探究经济发展问题, 从经济学角度看待法律制度问题, 并通过对法律制度的分析, 揭示经济制度的运行规律, 对经济走向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3. 指导了当今社会对效率、公平、自主的价值观

法经济学强调法律应协助实现公平、效率和自主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使法学摆脱了原来的“就法论法”、保守、被动地讨论经济问题, 成长为更主动地与经济理论有机结合、辅助促进经济发展的成熟学科。法经济学是以“经纪人”的假设来设计法律方案的, 这就使法律更贴近现实, 更能有效的完善法律并提高经济效益。经济学与法学内在的统一于法律均衡、经济均衡, 任何达到帕累托最优的均衡都是有效率的, 当经济与法律同步实现了帕累托均衡, 我们就说, 此时的经济、法律制度是最能促进社会效率、公平、自主价值观的。

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设计了一副正义之邦的蓝图, 主张“公正即和谐”, 公平与正义就是指社会各方面的矛盾都得到妥善协调, 法经济学强调的正是法律与市场经济内在的、固有的联系。完善的法律制度可以促进市场的优化配置, 法律的运作必须遵循效益最大化的原则, 这与经济中追求效益最大化原则是不谋而合的, 这也正体现了和谐社会对效率、公平、自主的要求。在对法经济学的进一步研究中, 要进一步结合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及其他有关实证和规范方法考察、研究法律和法律制度的形成、结构、过程、效果、效率及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

[2]Charles K.R owley.Public Choice and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In:Nicholas Mercuro, ed.Law and Economics.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89.

[3]冯玉军.中国法经济学应用研究[M].法律出版社, 2006.

[4]熊彼特.经济分析史[M].商务印书馆.1981.110, 111, 189, 272.

[5]曲振涛.法经济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马克思·韦伯.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35.

[7]卢现祥.法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6.

[8]谢地.法经济学[M].科学出版社, 2009, 4.

循环经济立法的法经济学思考 篇3

[关键词]循环经济;立法;成本——效益

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节约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符合当今世界发展潮流。循环经济的实施,只有在统一的社会规范和协调的法律体系下,才能把资源节约、经济质量、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保证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支持。

一、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背景分析

(一)循环经济的立法背景

所谓循环经济,是指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物质闭环流动性经济的简称。在法治社会,循环经济的推行和实现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和政策的支持,发展循环经济也需要法律手段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同时随着发展循环经济实践的推进,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一系列政策也有必要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来落实。

(二)循环经济的立法状况

我国已出台了一系列单行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均对污染预防作了相应规定。2007年8月26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循环经济法(草案)》首次提交审议。这部从2005年7月启动立法程序,历时两年多充分调研、认真讨论和反复研究论证才成型的法律草案,以建立基本管理制度为核心,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做出了相关制度安排,成为我国循环经济立法进程中的重大突破。

二、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成本——效益”考量

(一)我国立法的非经济性

传统的法律观念注重的是秩序、公平、正义、自由、安全等法的基本价值。我国法学界对循环经济立法研究缺少成本、效益的比较和研究。由于缺乏对立法问题成本和效益严谨科学的分析,立法的成本远远高于收益,也增加了许多无效的或者无意义的执法成本和守法成本,导致严重的权利滥用和社会秩序混乱,甚至出现对法律和政府的信任危机,这就是立法的非经济性。

(二)经济学领域的成本——效益分析是通过比较项目的全部成本和效益来评估项目价值的一种方法

成本——效益分析作为一种经济决策方法,将成本费用分析法运用于政府部門的计划决策之中,以寻求在投资决策上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

(三)循环经济立法的成本分析

循环经济立法既要考虑立法过程的成本,也要考虑该项立法在实施过程中的成本,还要考虑立法过程中的机会成本和边际成本,并与可能获得的效益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

1.立法成本

循环经济法的立法成本是指循环经济法立法过程中支出的全部费用,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部分。直接成本主要有:(1)为循环经济法立法者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循环经济法立法者的工资、福利、办公用品以及维持其进行立法活动所必须的其他费用;(2)为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和征求意见所支出的全部费用;(3)法律文本的费用。间接成本主要有:(1)为预备该法的实施所支付的全部费用;(2)为宣传、解释法律观点而支付的全部费用;(3)法律教育费用;(4)法律传播费用。通过上述对循环经济立法成本的构成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直接成本是制定循环经济法的必要成本,属于循环经济立法过程中的“不变成本”,即使循环经济法的效益为零,其必要成本仍然必不可少。而间接成本的支出并不是制定循环经济法必要的费用,它属于循环经济立法的非必要成本,是循环经济立法过程中的“可变成本”。我们要降低循环经济法立法成本,主要应对“可变成本”进行可能的必需性分析。

2.机会成本。法律的机会成本,也叫选择成本。是在特定的时空领域对某种社会关系运用某种法律手段或运用某种法律规范进行调整,放弃使用其它法律手段或法律规范而产生的效益差别和得失。借助守法成本与违法成本的比较,反映着法律的科学合理性,影响法律的实施成本和运行效率。通常,若违法的机会成本(法者放弃的守法收益)高,则法律易于实施;守法的机会成本(守法者放弃的违法收益)高,则法律难以实施。

3.边际成本。立法的边际成本是指法律投入在那些关键点上能达到的最小社会投入而获得最大的收益。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边际成本递增,边际效益递减。这一规律也可运用于具体的法律制定中,按照边际成本规律,法律的供给在达到社会需求饱和状态之前,每增加制定和实施一项新的法律时,由于法律规范的体系化及相互支持,其边际成本呈递减趋势。

(四)循环经济法运行的效益分析

法律在实际运行中可以产生经济效益、政治效益、社会效益、伦理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等不同的性质、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效益,循环经济法在运行实践中主要可以带来如下几个方面的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1.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一个宏观概念,笔者认为法律的经济效益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内容:一指立法实施以后所带来的法律本身的经济效果,它是可以度量的;二指通过法律运行所带来的经济系统各项发展指标的积极变化。分析立法的经济效益的意义在于为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提供一个行为规则,减少投机取巧等机会主义行为;消除或减少经济活动中的“搭便车”行为保证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一致,提高经济效率;减少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经济活动的可预测性;增加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发生积极变化的可能性。

2.社会效益。社会效益是指为社会发展所作出的投入与努力和它们所产生的社会效能、利益之比。与经济效益相对应,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人民生活稳定、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平等这些方面。

3.生态效益。生态效益是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衡量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是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关系。在某项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可以是正值或负值。最常见的情况是,为了更多地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此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正值,而生态效益却是负值。生态效益的好坏,涉及到全局和长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路径思考

(一)改革和完善循环经济立法体制

就我国目前的立法实践活动而言,要实现科学立法,必须有相应的体制保障。第一,明确各级立法主体的权限。避免以部门为单位确定立法主体的模式,而应根据具体立法项目的需要,由政府牵头组织相关部门联合立法。第二,改革现行循环经济立法的起草模式。在立法过程中重视发挥专家和学者的作用,他们在立法活动中所保持的中立性,有助于克服立法者对部门利益、地方利益的无限追求,有效降低立法成本,提高立法的质量和效益,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立法的社会效益。

(二)科学运用立法技术提高立法效益

科学安排循环经济立法项目,优化立法资源配置。从国内外环境立法情况看,立法的扩张很大程度上是環境保护和经济管理机关希望运用立法手段解决市场失灵、加强干预的结果。实践表明,这往往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使循环经济立法的成本远远高于收益,因此倡导立法的谦抑性非常必要。

把握立法时机,增进立法效益。在确定重大立法项目时,必须先对制定和执行这部法律所花费用和可能得到的效益进行分析,比较预期法律成本和立法效益,当预期法律成本高于法律效益时,应暂缓立法;当预期法律成本低于立法效益时,宜于立法。

(三)引入循环经济立法成本控制机制

在循环经济立法活动中应坚持以下标准,以达到控制立法成本的目的。

第一,坚持法律统一原则。在确定立法项目时,立法者应对已有的相关法律规范进行整理,考察其实施效果,对制定新法的必要性及其与现有法律规范衔接进行充分论证,对法律规范之间存在的不统一现象及时上报立法监督机构处理。

第二,确定合理的调控目标和规制范围。法律不是免费的“午餐”,可以无限量提供而不考虑其成本和效益。循环经济法在调控广度上,要解决与其相关法律尤其是清洁生产促进法的界限。总体上说来,循环经济法的运行成本要高于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运行成本,因此循环经济法过多地干涉清洁生产促进法的内容,必然导致法律运行社会成本的增加。

第三,强化成本控制措施。要降低循环经济立法成本,主要应围绕“可变成本”做文章,如何选择科学合理的立法方案和表决方式,如何采取恰当的法律渊源作为循环经济法律规范的载体,如何优化循环经济立法资源的配置,将是降低循环经济立法可变成本的关键环节,应该成为我们开展节约循环经济立法成本工作的突破口。机会成本过高,必然增加获得收益的难度,风险也就越大。因此,势必要降低循环经济法的机会成本,使人们不受制于这份成本的压力而被拒之于法律之外。

立法本质上是一种对社会资源的强制性分配,分配得当,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分配不当,将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法的建立必须要充分考虑立法工作的各项成本,在实施和运行过程中也要树立必要的效益意识,在人们社会生产活动中力求做到以最合理的成本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考特,尤伦.法和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2]李曙光.立法应该重视成本效益分析[N].南方周末,2006— 11— 12.

[3]汪卫琴.立法的成本收益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7).

[4]周显志.关于降低经济立法成本与提高经济立法质量的思考[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

法经济学读后感 篇4

引言

在成本最低的情况下降至设定目标,具有明显的优势。众所周知,工业革命的发动是建立在市场运行机制基础之上的,而市场机制是市场竞争配置资源的方式,即资源在市场上通过白由竞争与白由交换来实现配置的机制,是市场运行的实现机制。市场机制由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的综合作用而成。价格机制是指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市场上某种商品市场价格的变动与市场上该商品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有机联系的运动,它通过市场价格信息来反映供求关系,并通过这种市场价格信息来调节生产和流通,从而达到资源配置。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上,市场机制通过价格等市场手段间接调控,使得排放碳排放权交易本质。

1国内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实践

早在,国家环保总局就和美国环境保护协会合作,确立了在江苏南通与辽宁本溪展开SOZ排污权交易的试点工作;之后相继又在山西、山东等7省市促成“推动中国SOZ排放总量控制及排污权交易政策实施的研究项目”;1月国家发改委批准北京、天津、深圳、上海、重庆、广东省和湖北省7个省市启动碳排放交易试点7个试点碳排放交易所涵盖了如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水泥、钢铁、电力、建材、纺织、造纸、橡胶、化纤、陶瓷、塑料、交通等工业以及航空、机场、铁路、商业、宾馆、金融等服务行业,将近2 000家企业,为的全国碳交易市场的统一提供了基础。通过7个试点城市的建设,国家发改委收集了近三年的碳排放数据,未来计划用2-3年的时间完成全国统一碳市的设计工作,除管理办法和配套细则,还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登记系统、温室气体核算方法等。

凭借国内巨人的温室气体减排市场,及国际组织、国内政府的引导扶持,中国正式加入CDM市场以来,CDM项目目前己稳居世界第一。截至2月,己获CERs签发的CDM项目共计1 374个,支持全国90多个气候变化项目的融资,带来气候资金积累达到140亿。但CDM机制是京都时期妥协的产物,随着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的到期,加之欧盟明确从起新注册CDM项目的CER只有来白LDC地区(指最不发达国家)进入,因此,全球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逐步替代CDM机制己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2市场机制与“命令与控制”的行政机制

无论是节能资金的补贴还是碳税的开征,都是通过行政的手段来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从市场资源分配角度来看,并不能作为长期唯一的手段,就中国目前而言,从环保和经济结构调整角度出发,短期的实现可以利用“命令与控制”的方式得以实现的,但是由政府主导所制定的强制企业减排、淘汰落后技术的`政策往往缺乏灵活性和弹性,不能把排放额度安排在最有效率的行业和企业中去,不利于有效分配温室气体排放额度,也未必符合经济规律,难免导致低效率,因此要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来实现碳排放强度降低的目标。但是,在现实世界中,科斯定理所要求的前提往往是不存在的,财产权的明确是很困难的,交易成本也不可能为零,有时甚至是比较人的,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矫正外部性也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结合当前我国的现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碳减排应是以发展市场运行机制为主导,利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量对产业结构变动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适当施以行政手段,配合强制减排政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节能减排的深化。

3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法学思考

尽管国家及各省市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开展节能减排制定了诸多的行政法规,但是没有系统的国家级的立法,无法从根本上规范并有效有依据地制定长远经济发展计划。而且,从完善有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与政策体系目标来看,有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与政策体系应该具备两人功能:其一平衡各方利益,即公平。因为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最重要的一个矛盾是各方利益冲突,如果环境利益及相关的经济利益在保护者、破坏者、受益者和受害者之间不能得到公平分配,导致受益者无偿占有环境利益,保护者得不到应有的经济同报,则低碳经济的发展就会缺乏动力。其二有效地实施,即执行。法律、政策制定出来却不能落实、执行,法就毫无意义。

目前,中国各试点在开通碳交易市场时,依据各省市产业、经济等因素,借鉴国际碳市场交易制度、定价规律,政府制定了相关碳排放交易试行办法,规范其流程,统一其标准。但与国际相对成熟的碳市场相比,国内试点仍需第一注重制度和规则的全而、预先公开,包括管理办法、配套细则,具体细化到碳排放权如何拍卖,配额如何同购,拍卖资金如何使用等问题;其次要注重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借鉴国际碳披露计划,制定国家碳披露办法。信息是市场流动的基础,也是投资、交易的决策依据,这些信息的提前公开和披露,有利于改变参与主体和投资机构心理不稳的状态,同时,通过披露企业“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相关投资信息”,有利于提高企业在消费者和公众中的声乏绞。

4结论及建议

碳排放权市场机制的建立,首先要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碳市场建设过程中,政府需要在总量控制、数据质量监管、法律规定和执行方而从严,明确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排放企业、核查机构、交易机构等参与方的职责,分工协作,也是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和运行的重要内容。加强对碳排放管控单位的领导以及激励与约束机制等,确立从高碳经济向低碳转型目标,严格执行将环境保护纳入地方政府的考核体系,落实《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标责任考核评估办法》的实施。从国外的历史经验来说,任何一个发达国家也不可能单纯地为了抑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而损害经济增长,就如美国始终不加入《京都议定书》一样,欧盟也是在发现了碳排放权的货币属性,工业革命进行了2后,才开始了加强气候污染处理。所以,中国都将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仍避免不了对高碳产业的依赖,但未来低碳经济、低碳技术的发展己经成为全世界的主流,因此,各省应核定好碳排放管控量,做好统计数据,绝不能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当成一句号。

法经济学读后感 篇5

1、甲公司销售给乙公司一批货物。甲公司按合同约定按期交货,乙公司签发一张金额为30万元的转账支票,交给甲公司。甲公司到银行提示付款时,发现该支票是空头支票。根据我国《票据法》及其实施办法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有权对乙公司处以罚款,甲公司有权要求乙公司给予经济赔偿。就乙公司签发该空头支票的行为,甲公司有权要求赔偿的最高金额应当是()万元。()

a.0.06

b.0.15

c.0.6

d.1.5

[答案]:c

[解析]单位和个人签发空头支票或者签发与其预留银行的签章不符的支票,不以骗取财物为目的的,由中国人民银行处以票面金额5%但不低于1000元的罚款;持票人有权要求出票人赔偿支票金额2%的赔偿金。

2、某出票人于10月20日签发一张现金支票。根据《支付结算办法》的规定,对该支票“出票日期”中“月”、“日”的下列填法中,符合规定的是()。(2001)

a.拾月贰拾日

b.零拾月零贰拾日

c.壹拾月贰拾日

d.零壹拾月零贰拾日

[答案]:d

3、根据《支付结算办法》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收款人根据购销合同发货后委托银行向异地付款人收取款项,付款人向银行承兑付款的结算方式是()。

a.汇兑结算方式

b.信用证结算方式

c.托收承付结算方式

d.委托收款结算方式

[答案]:c

[解析]:依据《支付结算办法》,票据结算以外的结算方式主要包括汇兑、托收承付、委托收款、银行卡等。收款人根据购销合同发货后委托银行向异地付款人收取款项,付款人向银行承认付款的结算方式叫托收承付,也称异地托收承付。

4、根据《外汇管理条例》规定,下列行为中,属于套汇行为的是().(2002)

a.违反规定擅自将外汇携带出境

b.违反规定擅自将外汇存放境外

c.违反规定擅自将外币存款凭证邮寄出境

d.违反规定以实物偿付应当以外汇支付的进口货款

[答案]:d

[解析]:应分清逃汇和套汇两种行为的不同。逃汇是指境内机构或者个人,将外汇擅自存放境外、擅自汇出或带出境外,逃避我国的外汇管制的行为。套汇是指我国境内机构或个人采取一定方式私自向他人用人民币或者物资换取外汇或外汇收益的行为。从选项看,a、b、c均为逃汇行为,属套汇行为的是d。

5、根据《银行账户管理办法》的规定,企业支取现金用于工资,奖金发放,只能通过规定的银行账户办理,该银行账户是()。()

a.一般存款账户

b.基本存款账户

c.临时存款账户

d.专用存款账户

[答案]b

[解析]基本存款账户是指存款人办理日常转账结算和现金收付的账户,是存款人在银行的主要存款账户。存款人的工资、奖金等现金的支取,只能通过基本存款账户办理。

6、《支付结算办法》对商业汇票的最长付款期限有明确的规定。该期限是()。(2003)

a.1个月

b.3个月

c.6个月

d.9个月

[答案]c

[解析]根据《支付结算办法》的规定,商业汇票的付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7、根据《支付结算办法》的规定,下列支付结算的种类中,有结算金额起点的是()

()

a.委托收款

b.支票

c.托收承付

d.汇兑

〔答案〕c

丰田思考法读后感 篇6

读完《丰田思考法》一书,我收获颇多。这本书中的观点通俗易懂,没有高深的道理。因为同样是面对机械,所以,这种思考的方法对我现实工作的指导意义也很大。读完之后,我对书中的三个观点印象比较深刻。

第一个印象较深的观点是:“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这句话细想起来,还是有点哲学的味道。因为没有问题的工作是不存在的,现在没有,不表示以后没有。有些问题,还会反复出现,现状和应有状态的差异就是问题。同样,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所以万事万物都不完美,都有问题。如果想要发现问题,就需要我们有发现问题的能力,表面的问题,大部分人都能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就需要自身更高的意识和思考力。所以,千万不要说:“没有任何问题!”

第二,“找出发生问题的真正原因”。如果不找出发生问题的真正原因,问题还是会反复出现。工作中也是一样,碰到问题需要找出为什么会发生的原因,不能单纯地基于某个点或者某个面去寻找原因。工作中大部分人都会产生这种思维,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惯性思维地一直盯在这个环节上面,反反复复地在这个环节上找原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维方式,就导致我们一直处在死胡同中出不去。我们应该静下心去思考:为什么会在这个环节出问题?是上一环节出问题,还是下一环节所导致?我们要深层次地去了解问题的根源和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找到根本原因,彻底从源头解决问题。经验和知识在这里变得尤为重要。

第三,“解决问题没有尽头”。解决了一个问题之后,就要开始解决下一个新的问题。这样,通过不断提高水平提高组织的整体实力,达成工作目标。现状达到了应有状态,就会出现达到目标后的现状与未来更高目标的应有状态之间的差异。那么新的问题就随之而然的出现,通过解决问题不断地提高工作标准的水平,我们需要不断地设定目标,脚踏实地地去跨越通往目标路上的坎坷,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品行。

搭售行为的法经济学分析 篇7

(一)搭售行为促进竞争的效果评价

1. 增进效率。

将有关联的产品一起搭售,可以减少成本,增加生产与配置的效率。此种效率的提升来自于交易成本和搜寻成本的降低圈,除卖方可以享受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利润外,买方也可因成本的降低而享受到价格下降的好处。

2. 商誉及品质保证。

由于消费者使用产品的方法或态度上会影响生产者的商誉和产品未来的销售,生产者为了保证买方获得所要求的服务水准,而在产品的销售中附加产品售后保养和零件使用方面的搭售合同,以减少经销商使用较低劣的零件或较低级的服务所带来的风险。

3. 新市场、新产品的风险分担。

当新产品被开发出来进入新的市场,往往对新产品可否获利及新市场需求是否旺盛无法确定,因此可以通过将功能相近的产品合并搭售或新产品与优势产品搭配销售的方式由买卖双方共同承担风险。

(二)搭售行为的反竞争效果评价

1. 独占力延伸。

这己成为法院严格限制搭售行为的关键理论基础。在主产品市场拥有垄断力的企业通过搭售将其在主产品市场的垄断力延伸到被搭售产品市场,排除被搭售产品市场的竞争对手,以获取两个产品市场的独占利润,并扩大其市场占有率。

2. 提高进入障碍。

在搭售产品市场上具有市场优势的企业可以利用搭售策略来确保其在搭售产品市场上的优势地位。企业利用搭售将两种产品绑在一起,使竞争对手必须面临同时进入两种产品市场的压力,增加了竞争对手进入市场的资金成本和市场风险。

3. 避开价格规制。

主要体现:一是当政府针对企业的某一项产品实施价格上限的规制时,企业为规避管制,常将被规制的产品与未被规制的产品一起搭售,以获得未被规制前的利润;二是为了避免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而利润下降甚至亏损,政府或行业协会以及企业之间会订立价格下限。企业为了避开规制,就会利用搭售进行变相的价格竞争。

4. 掠夺性定价。

即由一个有支配力的企业提供免费或极便宜的额外服务,来使整组产品的销售价低于边际成本或平均可变成本,以达到掠夺性定价的目的。对于竞争者而言,其所定的价格远远低于成本,因此竞争者将无法在该市场生存;对于消费者而言,其并不会因该低价商品而受到损害,消费者受害的可能性在于竞争者完全被掠夺定价者排除出市场后,其无从选择只能接受垄断企业的垄断价格。

二、搭售行为的法律分析

(一)竞争法规制搭售行为的必要性

法律保障企业的竞争自由,同时也保障企业的经营活动自由。企业以搭售的方式销售,属于该企业营业自由。但企业若滥用其自由权利、破坏竞争和契约自由的形式化,法律就要对企业的经营自由做出限制。其实,搭售行为并不必然限制竞争,即不存在法律上的当然可责性。如果出卖人所实施的搭售行为,在外部效果上并未影响到竞争的自由与公平,在内部效果上又没有滥用市场力量,那么此行为就属于出卖人经营自由的一部分。

但从反竞争角度看,搭售也可能会对市场竞争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有必要通过法律对搭售行为作出限制。搭售行为中交易相对人为了获得搭售产品,迫于市场压力及自身的竞争力,往往必须接受其不需要或与搭售产品无任何关系的被搭售产品,并排除被搭售产品市场的其他竞争者。竞争法规制搭售行为的理由就在于搭售会排除被搭售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对手、阻碍潜在的竞争者进入市场,同时也会剥夺消费者的选择自由或是隐藏产品的真正成本。可见,搭售行为的可责性就在于以限制交易相对人的交易自由为手段,剥夺竞争者的交易机会,进而达到排除和阻碍竞争的目的。

(二)搭售行为的违法判断原则

1. 当然违法原则。

当然违法原则以行为类型为其适用基础,一旦受调查的行为属于法院所认定的当然违法的范畴时,便直接推定该行为违法,而不需要再探究其目的、损害的实际情况或对竞争的限制影响,被告也无需再举证证明该行为的正当性。在当然违法原则下,法院把一些经济形式或市场力量作为构成有害搭售行为的必需要件。他们仅对案件作有限的分析,在确定该行为确实存在,并检验该行为确属于法院所认定的当然违法类型时,即认定其违法。此类行为被认为当然违法的理由,一是本身的反竞争影响己相当明显,没有必要再进一步分析;二是基于诉讼经济与法律预期可能性的考虑,使企业有较为明显的依循方向,或是对竞争具有不利后果,同时缺乏任何抵消该不利后果的可能。

2. 合理原则。

合理原则是指法院在判断厂商搭售行为是否违法时,需综合考虑多种相关因素,评价被指控行为的目的与所造成的结果,检验该行为的性质、所影响的范畴和所产生的影响效果,以此来决定其行为是否违法,而非仅因该禁止行为的发生,就认定其违法性。在司法实践中法院适用该原则的重点在于被告的行为对市场竞争的影响,但必须先了解原告的受影响程度,再进一步了解该行为对竞争的影响。若被告的行为具有合理目的及正当理由,且对竞争影响不大,那么在合理原则下,该行为就可能不被认定违法;同时,在该原则下,即使不具备市场力量,仍可被视为违法的搭售行为。

摘要: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搭售行为具有促进市场竞争的效应,但该行为也具有反竞争的作用。本文试从经济学和法学角度分析反不正当竞争法对搭售行为的规制。

关键词:搭售,经济评价,法律分析

参考文献

[1]宋伟,搭售行为与不正当竞争[J].现代管理科学,2002,(11).

[2]杨宏晖,搭售行为之法律分析[J].公平交易季刊,2004,(1).

法经济学读后感 篇8

关键词:图示法 经济学 教学应用

《经济学基础》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理论课。他是在西方经济学基础上改编专门为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学生所用,西方经济学理论抽象、深奥、逻辑性强、难以理解,学生反映比较难以掌握的一门课程。现有教材对西方经济学理论描述与讲解多以代数方法、经济学逻辑推导方法等为主,辅助以图形予以说明,这加大了高职学生的理解难度。通过图示法教学,将深奥难懂的经济理论直观、准确、生动地解释,再现抽象理论知识的直接表白,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便于熟悉和掌握。

1 图示教学法的定义、特点、优点及运作机理

1.1 图示教学法的定义。图示教学法,也叫“图文示意”教学法。即通过简要的符号,浓缩的文字,线条(箭头)等构成特有的图文式样,形成板书、电脑课件等有效施教的教学方法。

1.2 图示教学法的特点:图示法是书面语表达思想的辅助方式和手段。当用书面语表达思想时,用传统文字书写,再配以浓缩的文字、符号、线条、表格等组成的“图示”,在教学中应用图示法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图示法更注重与人脑的交融,与人脑的思维“挂钩”,易于引起学生的注意,便于知识点间的比较,有的图示体现了思维的过程。图示教学法“越过”直线型“文字”语言思维的“障碍”,直接与人脑深层思维“挂钩”,免去语言、文字在头脑中的“翻译”、转化程序,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3 图示教学法的优点。图示教学法的优点很多,有利于知识系统化,有利于形象记忆,有利于强化知识的信息,有利于知识的联想,有利于信息的传递等优点。在教育教学中,通过图示教学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及美育,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4 运作机理。图示教学法是直观性原则的创新,是在国外(前苏联)“纲要信号”图表数学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以及将数学学科特点,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等有机结合,逐步形成的一种教学大胆实践,图示教学法是更注重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2 《经济学基础》教学采用图示教学法的必要性

2.1 经济学基础自身学科特征所致。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具有自身的完整理论体系,是用来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几个主要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逻辑体系,包括:①微观部分以价格理论为核心,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微观经济政策等;②宏观部分则以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为核心,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

2.2 社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要。为突出高职高专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对经济管理类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与整合,《西方经济学》整合为《经济学基础》,由于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之前,没有任何经济类先行课程(不同于本科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之前已开设了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等前期辅助课程),学生学习这些复杂难懂的理论有一定困难。

2.3 当前高职学生特点。一是学生学习基础薄弱。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这一明显的知识特点,导致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对定量分析不愿深入。而对理论化的,特别是需要进行计算的内容不习惯。二是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同一专业中既有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又有成人教育的学生,文科理科在同一班,学生入学分数差距较大,导致学生学习基础不一样,导致授课效果不好。三是学生自学能力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由于经济理论知识较多,学生在课前和课后不能自学,对经济学缺乏兴趣。

3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图示教学法的演示过程

3.1 单个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图。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短期生产中,不仅产品市场的价格是既定的,而且生产中的不变要素投入量是无法改变的,即厂商只能用既定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所以,厂商只有通过对产量的调整来实现MR=MC(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厂商短期均衡时的盈亏状况可以用图1.1来说明。我们用三条成本曲线SMC,SAC,和SAVC共同代表厂商的既定的短期生产规模;厂商所面临的五条需求曲线d1、d2、d3、d4和d5,分别代表在五个不同市场价格水平下的厂商的收益状况。对于一个厂商的一个既定的生产规模来说,不同的市场价格水平将直接影响厂商的短期均衡的盈亏状况。

3.2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盈亏状况的五种情况图示比较分析(见下图)。第一种情况:图(a)表示平均收益大于短期平均成本,即AR>SAC,图中阴影部分代表厂商获取超额利润。第二种情况:图(b)表示平均收益等于短期平均成本,即AR=SAC,厂商获得正常利润。第三种情况:图(c)平均收益大于平均变动成本且小于短期平均成本,即AVC

3.3 图示教学法的思想方法。图示教学法在经济学理论讲授中的应用是把经济学理论知识和图形、图像、表格等有机融合为一体。它是通过更直观的图形演示过程对经济学理论形成规律的理性认识,是更高层次上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解释和概括。利用转化思想把复杂、抽象、已知和未知通过数量和图形转化为平面问题,从而使问题简单化、直观化,便于学生掌握理解,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3.4 图示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只是单纯记住图示,而把具体的、丰富的经济学知识抛掷在一旁,就会大大降低教学质量;如果教师把时间过多的用在描绘图例上,缩短实际讲授新知识的时间,教学则显得空洞干瘪、枯燥无味。所以不是堂堂课都可以使用图示法教学,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以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 展望

图示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尝试,它的发展空间很大,可以说是直观性教学的创新,在倡导素质教育以及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图示教学法将在不断探索、实践中,更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图示教学法及图示八法.百度文库[引用日期2014-4-4].

[2]图示教学法初探.知网空间[引用日期2014-4-4].

[3]陈苡.从高职学生特点谈《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法.

[4]卢华丽.浅议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2009(8).

[5]范惠玲.根据80后大学生特点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法[J].高职论丛,2008(3).

经典思维50法读后感 篇9

就像在本书的引言所说“思路要是不对,再多努力也是徒劳,这时候脑筋转得越快,往往也死得越早;而好的思路,会使人生旅途充满亮光。每一种好的思维方式,都是生命历程中一盏明亮的灯,引导你正确地走向成功的彼岸。”

。“ 人的大脑里蕴藏着丰富的宝藏,而思维方式,是其中最珍贵的资源”。人在一生中通过观察、学习、实践、思考、汇总等方式在不断的积累自己知识以外,也在训练和开拓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对一个问题、一个事件常人通常能观察和和分析出的答案和结果就可能是好几种,但最简单,最有效的处理方法就与他的思维方式有直接的关系。在本书中通过讲故事、案例分析等方式对经典思维,有效思维,实用思维等三大类50种思维方式进行了描述和解释。其中的每一种思维方式都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对我印象较深的经典思维方式是《上帝思维方式》。“关爱别人,收益自己”。本书讲的故事:有个教士想知道地狱和天堂的区别,就询问了上帝。上帝听后没有直接回答教士并带他到一各房间内,教士看到房间的中央放着一锅热腾腾的肉汤,一大群人围着汤锅傻坐着,个个愁眉不展,原来,他们每个人虽然手里都有一把汤匙,因汤匙柄子太长,谁也没能将汤拿到自己的嘴边喝,眼巴巴的看之美食饿肚子。上帝带着教士到另一个房间,教士看到与前一个房间一样的情景,但围着汤锅,拿着长柄汤匙的这群人脸色却充满了幸福和满足感。见此、教士不解问上帝:这两屋子的人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大呢?上的笑着回答说:“难道你没有看见第二个房间里的人都互相帮助吗?”原来,第二个房间里的人都彼此合作,用长柄汤匙喂对方喝汤,这样大家都喝上了汤。这就是天堂和地狱的区别。通过以上故事可以看出,在生活中关心他人、关爱他人就能为自己找到快乐的同时也会被别人所关心。如果人与人之间都能以关爱和关心相待,这世界就会更加美好和谐。在工作中,关心客户也有相同的含义。在我们向客户提供的各类服务当中体谅客户、关心客户的需求,以真情关爱的的态度给客户提供服务,也肯定能得到客户的认同和满意,从而不仅让自己有成就感、满足感使自己快乐之外,为自己和事业积聚很多无形的资本。这样的思维方式与日本经营之圣道盛和夫先生的敬天爱人,利他之心的理念颇为相似。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大

公无私而受世人敬仰,假使把是非得失看得太重,只会让自己与伟人的差距越来

越遥远!这本书中介绍的50种思维方式还是值得一读的,很多时候我们不成事的关键不

是设计的问题,也不是选题的问题,大都是出在思维方式上。司马光为了救人,把缸砸碎,这就是很值得借鉴的思维方式。

很多思维方式都是我们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见到,并经历的。只是忽略了,如:

逆向思维、收敛思维、减法思维、分解思维„„

工作中,我们常常在用复杂的思维做复杂的事情,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这

就加大了我们的工作成本,消耗自己和公司的资源,长期处在这种复杂的思维模

式中,就体现出对工作效率的下降,对处理事物的拖泥带水。而书中的简单思维

方式告诉我们,最伟大的真理常常也是最简单的真理。因为任何基本的东西都是

简单的,宏伟事业的核心是简单的,人类文明的根基是简单的,人性本原是简单的,一切创造的起点也是简单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因素是大脑中已经拥有的过多的知识在作祟,知识丰富有时

候未必是好事,恰恰是它束缚或阻碍了人的思维进步。所以说,最简单的办法也

是最聪明的办法。

我自己也常常有一种对待事物最低谷的思维方式,坚持再坚持,忍耐再忍耐,读过这本书后,我想其实这样的思维理论有了一个更好的解释“底线思维”,这

种思维的原则是:当一件事情已经坏到底的时候,只会有两种可能:第一,不可

能更坏了;第二,物极必反。设定最低目标,争取最大的期望值,这就是底线思

维预期。“只有更好,没有更糟”。于是恐惧不复存在,光明就在黑暗的尽头出现

了......做为永新企业的总经理,我一直在书中找寻一种精神,一种让我们团队奋进,开拓、勇往直前的思维定律,当我看到“进取思维”的时候,让我内心一怔,进

取,是我们自律和执业操守的一种精神力量,从个体到团队,只要我们有了一种

不惧困难、执著和积极向上的精进思维,企业就会有一种灵魂根植于我们的内心

深处,如同书中的希拉里想要攀登人类所知高达8848米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

峰。在他失败数周,他被邀请到英国的一个团体演讲,希拉里走到讲台边,握紧

拳头指着山峰照片大声说:珠穆朗玛峰!你第一次打败我,但是我将在下一次打

败你,因为你不可能再变高了,而我却仍在成长中!”,而仅仅一年以后,希拉里

成功地成为第一位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人。这种积极向上的处事方式,激励着他完

成他的梦想,而我们的团队也需要有对永新企业的远大目标,我们走在离目标越

来越近的路上,我们需要一点点勇气、一点点信心、一点点执著和付出我们的智

慧,我们就离那个目标更进一步,改善那些藏在我们内心中的徘徊、克服对困难的恐惧,用全新的思维方式积极向前。让我们的内心阳光灿烂,心中有阳光的人,走在那里都能照耀出光辉,会让挫折和磨难变成向上的动力“生活中的往事,一

切取决于你一个人能不能光明思维----即使地狱也有一条通往天堂的路,关键是

用心寻找这条路”,激发新的生命潜能和创造潜能。人生多坎坷,但对具有卓越

光明思维素质的人来说,苦难是人生的教科书,是一种难得的机遇,是引导天才

成才、造就雄才英杰的卓越教师。所以,结合这样的思维,我们就能打造一支勇

往直前的团队!

以前,我看到一本书中讲到的“蝴蝶效应”,就是说,在安静的亚马逊丛林

中,一只小小的蝴蝶在空气炎热凝滞的树叶上轻轻的扇动了一下翅膀,周围的空

气随着翅膀的煽动动起来,带动了越来越多的空气气旋,慢慢的形成了强大的亚

马逊热带台风,席卷肆虐....我们往往看不起小事情,对于小事情得过且过,而

危机往往隐藏在这些小小不然的事情中,这就是书中讲到的“多米诺思维”,量

变引起质变,在这个世界上,你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微小的事物,往往,一个微小的东西,很可能就是改变大局的触发点。一张张小小的骨牌一一倒下,形成“多

米诺效应”隐藏着惊人的神奇的威力---这就是“微量放大程序”,盛田昭夫说“如

果你每天落后别人半步,一年就是一百八十三步,十年后即是十万八千里”可见,我们每天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需要我们提前半步,进步在一丝一毫中,只有我们的那一点点微小的贡献,企业就是一个巨大的量变过程,从我做起,从我们身边

做起....最后,我看到关于“互动思维”的这样一种模式,让我们分享一下。

互动思维是一种集体创造性思考法,又称头脑风暴法,由美国企业家奥斯本

首创,意为用脑力去冲击某一问题。头脑风暴是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及的集体激励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克服心理障碍,思维自由奔放,打破常规,激发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获得新观念,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头脑风暴法又可分为直接头脑风暴法(通常简称为头脑风暴法)和质疑头

脑风暴法(也称反头脑风暴法)。为使与会者畅所欲言,互相启发和激励,达到

较高效率,必须严格遵守下列原则:

—禁止批评和评论,也不要自谦。对别人提出的任何想法都不能批判、不得阻拦。

即使自己认为是幼稚的、错误的,甚至是荒诞离奇的设想,亦不得予以驳斥;同

时也不允许自我批判,在心理上调动每一个与会者的积极性,彻底防止出现一些

“扼杀性语句”和“自我扼杀语句”。诸如“这根本行不通”、“你这想法太陈旧了”、“这

是不可能的”、“这不符合某某定律”以及“我提一个不成熟的看法”、“我有一个不

一定行得通的想法”等语句,禁止在会议上出现。只有这样,与会者才可能在充

分放松的心境下,在别人设想的激励下,集中全部精力开拓自己的思路。—目标集中,追求设想数量,越多越好。在智力激励法实施会上,只强制大家提

设想,越多越好。会议以谋取设想的数量为目标。

——鼓励巧妙地利用和改善他人的设想。这是激励的关键所在。每个与会者都要

从他人的设想中激励自己,从中得到启示,或补充他人的设想,或将他人的若干

设想综合起来提出新的设想等。

——与会人员一律平等,各种设想全部记录下来。与会人员,不论是该方面的专

家、员工,还是其他领域的学者,以及该领域的外行,一律平等;各种设想,不

论大小,甚至是最荒诞的设想,记录人员也要求认真地将其完整地记录下来。——主张独立思考,不允许私下交谈,以免干扰别人思维;

——提倡自由发言,畅所欲言,任意思考。会议提倡自由奔放、随便思考、任意

想象、尽量发挥,主意越新、越怪越好,因为它能启发人推导出好的观念。——不强调个人的成绩,应以小组的整体利益为重,注意和理解别人的贡献,人

人创造民主环境,不以多数人的意见阻碍个人新的观点的产生,激发个人追求更

多更好的主意。

实践证明,头脑风暴法具有广泛而高效的实用价值,可以锻炼团队,激发

团队斗志,让每一个人的智慧都参与到企业的建设和推动中来,凝聚大家的智慧,才是我们企业的长青树,“十年树人,百年树木”企业和员工共同成长,员工珍

惜在这个企业中自己的汗水和智慧,与企业融为一体,永新企业就能有无限的远

大前程.......总之,《世界上最伟大的50种思维方法》是启发我们开拓思维的好书,只要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细细体会,遇到关键的问题和困难的时候,改变一种思维方法,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读完本书后,我得出这样的心得:

1、好的思维方法,让我们绝处逢生、曲径通幽,让我们灵光闪现、豁然开朗,让我们开启智慧、达观人生。

2、做不成一件事,往往不是因为我们能力不够,而是我们没有找到一种好的思维方法!希望我和我的同事们共勉!

上一篇:初谈“账务入手”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局限性下一篇: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