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下发《管理会计基本指引》权威解读

2024-10-06

财政部下发《管理会计基本指引》权威解读(通用9篇)

财政部下发《管理会计基本指引》权威解读 篇1

原标题为:财政部会计司有关负责人就《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答记者问

近日,为促进单位(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下同)加强管理会计工作,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等,财政部印发了《管理会计基本指引》(财会〔2016〕10号,以下简称《基本指引》),总结提炼了管理会计的目标、原则、要素等内容,以指导单位管理会计实践。财政部会计司有关负责人就此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问:《基本指引》的发布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基本指引》是我国管理会计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文件,其制定发布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加强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指导意见》明确了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4+1”体系,即,理论体系建设、指引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加咨询服务市场建设。指引体系建设是其中确定的重要任务之一,制定基本指引是指引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制定应用指引和案例示范起统领作用,应用指引的框架设计、案例库的体系搭建等都将根据《基本指引》展开。但是,不同于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只是对管理会计普遍规律和基本认识的总结升华,并不对应用指引中未做出描述的新问题提供处理依据。

二是有利于加强单位管理会计工作。基本指引在管理会计应用实践基础上总结、提炼形成普遍适用的指导性标准,明确了管理会计的目标、原则和要素,为单位(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准确理解管理会计、科学系统应用管理会计提供了基本框架和方向。

三是有利于推动管理会计理论发展。基本指引构建了管理会计概念框架,统一了各方认识,协调了各方意见,为引导会计理论界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建设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问:《基本指引》起草发布的过程如何?

答:《指导意见》印发后,我们立即启动了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研究制定工作,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相关资料,秉承科学民主决策精神,进行了多次调研、座谈,历时近两年,制定周期长、制定程序严格完整、征求意见范围广泛,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起草阶段。我们于2014年10月启动了《基本指引》起草工作,对国内外相关资料进行系统梳理,利用前期研究成果,探索《基本指引》框架结构,提炼基本指引核心内容。随即,组织专家进行了多次座谈,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基本指引》草稿。

第二阶段,形成讨论稿阶段。在此阶段,我们借鉴了我部管理会计发展规划专项课题中的管理会计概念框架研究课题成果,并多次进行座谈,听取其他专项课题组、财政部管理会计部校共建课题组等意见;赴上海、浙江、广东等地,深入海尔、华为等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组织英、美国外管理会计专业团体,就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展开专题讨论,并与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就《基本指引》的主要问题交换了意见,提高对相关内容的全球共识;征求了全体管理会计咨询专家和会计司司内意见,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形成了《基本指引》讨论稿。

第三阶段,公开征求意见阶段。我们按照反馈意见和实务需要修改完善了讨论稿,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的征求意见稿,于2015年12月29日印发,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2016年3月31日,同时,专门向部内相关单位征求意见。此外,赴山西、河北进行专题调研座谈,借助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听取了部分企业财务高管意见。截至2016年3月31日,共收到来自有关部委、部内有关单位、地方财政厅局、各地专员办、高校、企业、咨询服务机构、个人等各方面意见89份。总体上,大家一致支持财政部尽快发布《基本指引》,指导单位管理会计实践,并普遍认可征求意见稿提出的涵盖目标、原则、要素等内容,以要素为主体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同时,希望我们抓紧推进管理会计应用指引和案例库建设工作。

第四阶段,送审稿阶段。我们对反馈意见进行了认真整理、研究,修改完善后,再次组织专家座谈,就某些重点问题专门听取业内专家意见。综合各方意见后,再次召开司务会进行讨论研究,报部领导批准后予以发布。

问:《基本指引》的框架和主要内容如何?

答:目前,国际国内尚无成形的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可供借鉴、参考。为保证《基本指引》框架结构及其核心内容的严密性和科学性,我们对国内外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体系或规范等的概念框架以及相关著作等做了系统比较和梳理,并广泛听取高校、研究机构、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咨询服务机构、国外管理会计专业团体、管理会计咨询专家、管理会计课题组等各方意见。

在深入研究和吸收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在《基本指引》中形成了涵盖目标、原则、要素等的基本框架,并以要素为主线铺陈章节。第一章为总则,包括《基本指引》的制定依据、适用范围、管理会计目标、原则、要素等内容;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对总则中提出的应用环境、管理会计活动、工具方法、信息与报告这四个管理会计要素进行了展开;第六章为附则,包括《基本指引》的解释权限和施行日期等内容。从公开反馈意见来看,各方普遍认可《基本指引》的框架和主要内容的,认为其逻辑清晰完整,内容科学务实,重点明确突出,对单位系统应用管理会计具有指导意义。

问:如何理解《基本指引》中四要素的内在逻辑关系?

答:《基本指引》总结提炼了应用环境、管理会计活动、工具方法、信息与报告这四项管理会计要素。这四项要素构成了管理会计应用的有机体系,单位应在分析管理会计应用环境的基础上,合理运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全面开展管理会计活动,并提供有用信息,生成管理会计报告,支持单位决策,推动单位实现战略规划。

其中,管理会计应用环境是单位应用管理会计的基础。单位应用管理会计,首先应充分了解和分析其应用环境,包括内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与管理会计建设和实施相关的价值创造模式、组织架构、管理模式、资源、信息系统等;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国内外经济、法律等环境。

管理会计活动是单位管理会计工作的具体开展。在了解和分析其应用环境的基础上,单位应将管理会计活动嵌入规划、决策、控制、评价等环节,形成完整的管理会计闭环。

管理会计工具方法是实现管理会计目标的具体手段,是单位应用管理会计时所采用的战略地图、滚动预算管理、作业成本管理、本量利分析、平衡计分卡等模型、技术、流程的统称。

管理会计信息是开展管理会计活动过程中所使用和生成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是管理会计报告的基本元素。管理会计报告是管理会计活动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旨在为报告使用者提供满足管理需要的信息,是管理会计活动开展情况和效果的具体呈现。

问:《基本指引》是否强制执行?

答:基本指引旨在指导单位应用管理会计,不要求强制执行,理由在于:管理会计主要服务单位内部管理需要,是单位内部的事情,管理会计应用更多需要依靠单位发挥主观能动性,财政部发布指引主要是起推动作用,引导单位系统应用管理会计,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同时,管理会计个性化特点鲜明,单位所处的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管理会计的具体应用也相应不同,需要单位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基本指引》是对管理会计应用普遍规律的总结、提炼,对单位应用管理会计起指导作用,而不是做出限制性规定,制约单位灵活应用。

之所以由政府制定发布包括基本指引在内的指引体系,一方面是政府主动服务市场需求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是为了充分发挥政府优势,协调各方意见,整合各方力量,节约社会资源,便捷高效地推动管理会计应用。

文章采集整理出自:优财

财政部下发《管理会计基本指引》权威解读 篇2

问:《基本指引》的发布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基本指引》是我国管理会计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文件,其制定发布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加强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指导意见》明确了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4+1”体系,即,理论体系建设、指引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加咨询服务市场建设。指引体系建设是其中确定的重要任务之一,制定基本指引是指引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制定应用指引和案例示范起统领作用,应用指引的框架设计、案例库的体系搭建等都将根据《基本指引》展开。但是,不同于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只是对管理会计普遍规律和基本认识的总结升华,并不对应用指引中未做出描述的新问题提供处理依据。

二是有利于加强单位管理会计工作。基本指引在管理会计应用实践基础上总结、提炼形成普遍适用的指导性标准,明确了管理会计的目标、原则和要素,为单位(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准确理解管理会计、科学系统应用管理会计提供了基本框架和方向。

三是有利于推动管理会计理论发展。基本指引构建了管理会计概念框架,统一了各方认识,协调了各方意见,为引导会计理论界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建设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问:《基本指引》起草发布的过程如何?

答:《指导意见》印发后,我们立即启动了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研究制定工作,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相关资料,秉承科学民主决策精神,进行了多次调研、座谈,历时近两年,制定周期长、制定程序严格完整、征求意见范围广泛,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起草阶段。我们于2014年10月启动了《基本指引》起草工作,对国内外相关资料进行系统梳理,利用前期研究成果,探索《基本指引》框架结构,提炼基本指引核心内容。随即,组织专家进行了多次座谈,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基本指引》草稿。

第二阶段,形成讨论稿阶段。在此阶段,我们借鉴了我部管理会计发展规划专项课题中的管理会计概念框架研究课题成果,并多次进行座谈,听取其他专项课题组、财政部管理会计部校共建课题组等意见;赴上海、浙江、广东等地,深入海尔、华为等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组织英、美国外管理会计专业团体,就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展开专题讨论,并与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就《基本指引》的主要问题交换了意见,提高对相关内容的全球共识;征求了全体管理会计咨询专家和会计司司内意见,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形成了《基本指引》讨论稿。

第三阶段,公开征求意见阶段。我们按照反馈意见和实务需要修改完善了讨论稿,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的征求意见稿,于2015年12月29日印发,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2016年3月31日,同时,专门向部内相关单位征求意见。此外,赴山西、河北进行专题调研座谈,借助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听取了部分企业财务高管意见。截至2016年3月31日,共收到来自有关部委、部内有关单位、地方财政厅局、各地专员办、高校、企业、咨询服务机构、个人等各方面意见89份。总体上,大家一致支持财政部尽快发布《基本指引》,指导单位管理会计实践,并普遍认可征求意见稿提出的涵盖目标、原则、要素等内容,以要素为主体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同时,希望我们抓紧推进管理会计应用指引和案例库建设工作。

第四阶段,送审稿阶段。我们对反馈意见进行了认真整理、研究,修改完善后,再次组织专家座谈,就某些重点问题专门听取业内专家意见。综合各方意见后,再次召开司务会进行讨论研究,报部领导批准后予以发布。

问:《基本指引》的框架和主要内容如何?

答:目前,国际国内尚无成形的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可供借鉴、参考。为保证《基本指引》框架结构及其核心内容的严密性和科学性,我们对国内外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体系或规范等的概念框架以及相关著作等做了系统比较和梳理,并广泛听取高校、研究机构、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咨询服务机构、国外管理会计专业团体、管理会计咨询专家、管理会计课题组等各方意见。

在深入研究和吸收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在《基本指引》中形成了涵盖目标、原则、要素等的基本框架,并以要素为主线铺陈章节。第一章为总则,包括《基本指引》的制定依据、适用范围、管理会计目标、原则、要素等内容;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对总则中提出的应用环境、管理会计活动、工具方法、信息与报告这四个管理会计要素进行了展开;第六章为附则,包括《基本指引》的解释权限和施行日期等内容。从公开反馈意见来看,各方普遍认可《基本指引》的框架和主要内容的,认为其逻辑清晰完整,内容科学务实,重点明确突出,对单位系统应用管理会计具有指导意义。

问:如何理解《基本指引》中四要素的内在逻辑关系?

答:《基本指引》总结提炼了应用环境、管理会计活动、工具方法、信息与报告这四项管理会计要素。这四项要素构成了管理会计应用的有机体系,单位应在分析管理会计应用环境的基础上,合理运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全面开展管理会计活动,并提供有用信息,生成管理会计报告,支持单位决策,推动单位实现战略规划。

其中,管理会计应用环境是单位应用管理会计的基础。单位应用管理会计,首先应充分了解和分析其应用环境,包括内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与管理会计建设和实施相关的价值创造模式、组织架构、管理模式、资源、信息系统等;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国内外经济、法律等环境。

管理会计活动是单位管理会计工作的具体开展。在了解和分析其应用环境的基础上,单位应将管理会计活动嵌入规划、决策、控制、评价等环节,形成完整的管理会计闭环。

管理会计工具方法是实现管理会计目标的具体手段,是单位应用管理会计时所采用的战略地图、滚动预算管理、作业成本管理、本量利分析、平衡计分卡等模型、技术、流程的统称。

管理会计信息是开展管理会计活动过程中所使用和生成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是管理会计报告的基本元素。管理会计报告是管理会计活动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旨在为报告使用者提供满足管理需要的信息,是管理会计活动开展情况和效果的具体呈现。

问:《基本指引》是否强制执行?

答:基本指引旨在指导单位应用管理会计,不要求强制执行,理由在于:管理会计主要服务单位内部管理需要,是单位内部的事情,管理会计应用更多需要依靠单位发挥主观能动性,财政部发布指引主要是起推动作用,引导单位系统应用管理会计,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同时,管理会计个性化特点鲜明,单位所处的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管理会计的具体应用也相应不同,需要单位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基本指引》是对管理会计应用普遍规律的总结、提炼,对单位应用管理会计起指导作用,而不是做出限制性规定,制约单位灵活应用。

财政部下发《管理会计基本指引》权威解读 篇3

工资制度设计本身并不困难,无非就是设定等和级,确定级差是多少。难的是如何确定每一个人的工资等级。在我们到华为之前,华为有一个考评办,面临的压力很大,很多人对工资不满意。以前老板确定工资时,员工是老板的追随者,觉得老板比我高明,老板是公正的,但现在换成考评办来发工资,凭什么?员工担心受到不公正待遇。

为此,华为市场部免掉了两任考评办主任。第三任考评办主任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引进了人大教授。任总在《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文中说,“人大的教授厉害,怎么就统一了大家的认识了呢?”其实人大教授只是帮助华为老板完成了思考。

所有老板肯定都会这样讲,如果有一把尺子,能够对每个人做出评价,我90%的管理问题就解决了。华为老板曾经建议我们,找一批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法学家、经济学家,研究出一个评价人的工具。在人大教授看来,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工具,评价物和评价人是两个概念,不能用科学技术的方法对待人,如同一句古语所说,“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完全不一样。罗素《西方哲学思想史》中说,人们心灵中关心的事,科学一个都回答不了。

第一,我们评价和考核的并不是人,而是人是否达到了工作要求,在结果和目标之间做考核和评价。现代企业的生产靠分工,靠一体化运作,哪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一定要把每个短板都及时补上,调动资源来解决问题。考评的目的是纠偏,是看你的工作结果跟要求有没有差距,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管理者主要责任不是找毛病,而是纠偏。

第二,由于员工之间的高度分工和专业化,一个组织一定要告诉他,如何才能齐心协力。因此,必须明确组织去哪,想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企业真正需要什么?发挥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能动性和创造性,获取每个人的价值、贡献。如果我们不能告诉每一个人,并通过不断教育、沟通、协调,让大家意识到要去的方向,考核和评价就没有意义。

因此,考核的前提是明确企业的使命、战略目标、任务、整体目标。于是,华为开始酝酿起草《华为基本法》。

基本法的作用与价值

很多媒体报道认为,《华为基本法》的作用是统一了企业员工的意志、观念。而我的看法是,《华为基本法》确定了华为的管理合法性基础,也就是说,让管理者在行使管理权力时,让大家心悦诚服。

管理背后一定要有权威,就像市场法则背后存在看不见的手,但在知识劳动存在的时代,这种权威被消解了。在知识成堆的地方,把一群人变成一个整体太难了,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麻烦。但是,世界上也有成功案例,比如说日本有过劳死,说明知识劳动可以做到自动、自发、自觉、自愿。

创业者的个性权威在一次创业时是有效的,因为他的个人品行、成就以及由此产生的威望,能够用一种支配他人和影响他人的力量,去平衡方方面面的关系。有了个性权威清楚的分配,不需要考评制度。但企业从一次创业向二次创业转变的过程中,必须把老板的个性权威转化为制度的理性权威。如果一个企业不能有效地建立制度理性权威,这个企业就很难实现管理协调。

华为在高度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如何变成一个整体,一定要有约法,这是基本法最原始的定义。从基本法开始,华为弄清楚了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企业;何以能够成为这样的企业;华为过去是怎么成功的;如果过去的成功不是可靠的向导,应该放弃什么、坚持什么;华为要想继续成功,应该增加什么。

我们只需将这些准则用系统化和文本方式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帮助华为老板以合乎逻辑的方式把自己的思想梳理出来。《华为基本法》有很多他的原话,那不是教授的文章,而是华为老板的思想。

接下来,最重要的是,从华为老板开始,不违反制度。如果老板都带头违反规章制度,从此以后没有人会按制度办事。如果老板能够坚持几年、十几年,制度的理性权威就能建立起来,从此以后大家按制度办事。而制度可以通过公开、合法的程序去修改,做到与时俱进。

在这方面,西方比我们走得早一些。古希腊时,已经有了所谓的议会制,他们懂得用契约确定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形成所谓“共同体”。过去,契约的真理性建立在合约双方诚实守信的基础上,但有可能侵犯弱势群体的利益。独立战争以后,美国明确提出来,要把国家建立在不言而喻的真理基础上。

企业的公理是什么?华为起草基本法的时候,大家都不知道,于是就碰撞出三条公理。

第一,华为的追求是在电子信息领域实现顾客的梦想。顾客是企业存在的价值与理由。

第二,认真负责和管理有效的员工是华为最大的财富。员工是企业的“组织公民”。

第三,华为主张在顾客、员工与合作者之间结成利益共同体。

现在看来,第三条需要修改,华为与合作者之间是利益共同体,但和员工之间应该是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稻盛和夫说过,公司应该永远是员工生活的保障。

正确与错误的逻辑

华为把劳动关系和利益关系转化为分配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然后超越时间和空间来培育自己的核心能力,培育团队以及优秀的人才,最后形成创造财富的能力。

到华为后,我们遇到的另一个麻烦是如何评价和考核每一个人的价值、贡献。考核评价简称考评,但其实包含两个概念。考核是在实际结果跟目标之间做比较,重点解决的问题是承担责任的意愿。评价的准则是行为,是承担责任的能力问题。

我们在华为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从老板确定工资,转化为各级管理者来评价确定工资,把代表处主任变成现场管理者。现场管理者到底干什么?最重要的是指导员工。办事处的每个业务员出去,都要带一个方案,见什么人、办什么事、说什么话,达到的预期目标到底是什么,把这个过程全部记录下来,一周一个循环,然后代表处主任给予指导。通过这种方式,办事处主任在家里就可以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可以帮助你分析你的哪些行为是指向结果的,哪些行为是浪费时间的,这样就可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形成一个管理者阶层。

nlc202309031635

人力资源管理不是评价人,而是收资料。管理者给下属评价时,一定是基于事实的,不能凭印象。人力资源管理最重要的是拦截信息,这个信息中包含了顾客信息、对手信息和自己队伍的信息,记录了下属成长的过程,人力资源在这个概念当中就形成了。

现在很多公司都没有这个过程,有财务,知道钱在什么状态,知道设备、原材料在什么状态,唯独不知道人在什么状态。必须上了龙套,才能把一群野马变成骏马。这个过程要是绕过去了,队伍永远带不出来。

第二,考评结果如何与薪酬挂钩。这里有两个概念:工资、奖金。工资是成本,工资高了成本就会提高,竞争力就会下降。因此全公司共享的奖金应该来自利润。利润的分享很简单,三分利法,1/3归出资人和股东;1/3归经营团队;1/3归普通员工。

奖金应该按照利益分配的制度和原则来分配。原则是什么,怎么分配,大家可以一起讨论,用公开的方式制定制度,取得公正和公道的基础,并照此执行。

在这个过程中,奖金是没有悬念的。现在,大部分企业的奖金也和考核挂钩,最后迫使考核制度变得科学化和量化。但就是在这点上,很多企业走上了歧路:企业遭遇考核问题,因此开始追求对员工进行客观、公正、科学、可量化的评价,企业开始量化每一个部分的工作,但企业中只有3%的工作是可以量化的,结果企业开始用财务指标来评估员工的贡献,走向市场和销售业绩为导向,以短期利益为导向。

当企业中的个体开始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就会以短期利益为导向,随着竞争压力加大,公司最有可能降价,导致利润空间逐渐趋于零。企业因此牺牲了超越时间和空间配置资源的能力,实际上已经衰亡了。企业存在的价值和理由是创造顾客,为顾客创造价值,假如不能超越时间和空间引进优秀人才、组建功能性团队、改变组织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打造出一个模式,它的未来就没有了。就像一个农民家庭,要想脱贫致富,一定是三个哥哥务农,支持一个弟弟上大学。如果每个人都追求“利润”最大化,四兄弟没法达成协作。

科斯在1937年写过一篇文章,认为企业存在的价值是为了节省交易成本。但企业真正的价值是资源配置方式,或者按照现在的说法叫做模式。同样的资源,企业的结构不同,要素能量、发挥的程度不一样,其创造价值的能力就不同。

早年的分工理论引导的是交换关系。比如,在泰勒时代,企业内的劳动关系和利益关系通过计件工资转化为交换关系和利益交换关系。这种交换关系尽管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人的积极性,但是指向的是企业利润和当期业绩最大化。

华为则把劳动关系和利益关系转化为分配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然后超越时间和空间来培育自己的核心能力,培育团队以及优秀的人才,最后形成创造财富的能力。华为请IBM来帮助实施IPD(集成产品开发),三年花了6亿美元,到华为的专家多达两三百人,一小时的工资高达500美元。如果没有分配的概念,根本做不到。华为以年薪百万计引进高端人才,有顶尖的材料专家、工装大师,很多企业没有钱去引进,华为则成建制地引进。

文化建设需要时间

企业应该有共同的宗旨,并在制度安排上确定这个宗旨。《华为基本法》开篇就定义了公司的宗旨。宗旨是人人必须遵守的,决定了我们去哪儿,我们何以存在,我们存在的价值和理由是什么。宗旨相同,员工个人的价值观怎样并不重要。

1995年之前,华为老板相信可以靠文化治理企业,于是让当时的文化宣传部组织辩论赛。比如正方的观点是每个人都要学雷锋,企业不让雷锋吃亏;反方的观点是,雷锋是吃亏的形象代表,不吃亏就不是雷锋。辩来辩去,反方的意见占了主流,眼看要达成共识了,华为老板只能叫停!问大家,愿意吃亏的举手?没人举手。他说,正确的观点应该是每个人都要争当雷锋,而组织绝不能让雷锋吃亏。因此,这种讨论没有解决问题。

1947年,《管理行为》出版,作者赫伯特·西蒙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认为一个组织能否做出有效的决策,不在于决策本身,而在于决策前提。决策有两个前提:第一,事实前提;第二,价值前提。西蒙认为,只要价值观统一,决策问题自然就解决了。大家都认为他是对的,其实是错的。

马克斯·韦伯认为,价值观是一个人的内在假设系统,这种内在的假设,只有通过冲突才会表现出来。放在嘴上的不是价值观,而是态度,即所谓“表态”。价值观通过冲突表达以后,一些人会放弃自己的价值观,然后形成了这两个人共有的价值观。

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或文化DNA必须是共同的。除了核心价值观以外,大部分价值观都是多元状态,君子和而不同,同则不继。要经过一系列的过程,价值观才有可能逐步被统一。然而,统一全体成员的所有价值观是没有意义的,一个组织一定要保留多元文化。以家庭为例,我父亲、弟弟、妻子、孩子,价值观都不一样,但是家里有事我们绝不会袖手旁观,因为我们是命运共同体。企业内部,员工由于考核拉开档次,往往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这很糟糕,要让大家成为共同体,共享长期价值。

企业应该有共同的宗旨,并在制度安排上确定这个宗旨。《华为基本法》开篇就定义了公司的宗旨。宗旨是人人必须遵守的,决定了我们去哪儿,我们何以存在,我们存在的价值和理由是什么。宗旨相同,员工个人的价值观怎样并不重要。

巴纳德认为,一个组织往往是短命的,因为人的积极性不可能持续。当公司越来越大以后,普遍的工作热情会下降,管理学留下了这样一个疑难问题,如何持续调动人的积极性。一百年前有集体怠工现象,是因为有很多工人不愿意按照计件工资突破定额,否则会觉得自己的同伴太可怜。这种社会性堕化是由社会性引起的,不能把它当做治理的对象。

可华为做到了。华为怎么做到的呢?不是靠文化、价值观的统一,靠的是把劳动关系、利益关系变成劳动分配和利益分配关系,通过目标、任务、责任、权力、利益、奖金、工资的分配,让大家心甘情愿努力工作。同时,让下属在工作中应用知识、经验、技术、方法、理论,并找到乐趣。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靠的是引导员工走专业化的道路,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寻求突破,达到更深的职业境界,成为工作狂,否则很难。

而在中国,很多人干几年后当干部,变成干部后就提前在工作岗位上退休了,躺在功劳薄上睡觉,导致系统全部瘫痪,没有奋斗者。当我们还依赖于定价系统,搞绩效工资的时候,一定要想到,我们离理想的状态有多远。

我们没有别的道路可以走,道路只有一条。

财政部下发《管理会计基本指引》权威解读 篇4

信息资源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在制定决策和日常运作中需要各种形式的信息。内部信息传递是企业内部各管理层级之间通过内部报告形式传递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的过程。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离不开信息的沟通和传递。信息在企业内部进行有目的地传递,对贯彻落实企业发展战略、执行企业全面预算、识别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内外部风险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十分重视信息与沟通这一控制要素。为了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在内部各管理层级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充分利用,财政部等五部委专门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下称“《内部信息传递》”),突出强调了内部报告的形成、使用和评估,提出了内部信息传递应当关注的主要风险以及相应的管控措施。本文就此进行解读。

一、内部信息传递的总体要求

为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做好各项内部报告工作,企业管理人员需要从各种渠道获取相应的信息。企业内部信息有来自业务第一线人员根据市场或业务工作整理的信息,也有来自管理人员根据相关内部信息对所负责部门形成的指示或情况通报。尽管有关信息的来源、内容、提供者、传递方式和渠道等各不相同,但收集和传递相关信息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真实准确性。虚假或不准确的信息将严重误导信息使用者,甚至导致决策失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内部报告的信息应当与所要表达的现象和状况保持一致,若不能真实反映所计量的经济事项,就不具有可靠性。

(二)及时有效性。如果信息未能及时提供,或者及时提供的信息不具有相关性,或者提供的相关信息未被有效利用,都可能导致企业决策延误,经营风险增加,甚至可能使企业较高层次的管理陷入困境,不利于对实际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和矫正,同时也将大大降低内部报告的决策相关性。只有那些切合具体任务和实际工作,并且能够符合信息使用单位需求的信息才是具有使用价值的。

(三)遵守保密原则。企业内部的运营情况、技术水平、财务状况以及有关重大事项等通常涉及到商业秘密,内幕信息知情者(包括董事会成员、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涉及信息披露有关部门的涉密人员)都负有保密义务。这些内部信息一旦泄露,极有可能导致企业的商业秘密被竞争对手获知,使企业处于被动境地,甚至造成重大损失。

二、内部信息传递流程

企业应当加强内部报告管理,全面梳理内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建立科学的内部信息传递机制,明确内部信息传递具体要求,关注内部报告的有效性、及时性和安全性,促进内部报告的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内部报告的作用。下图列示的内部信息传递流程具有普适性。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应当充分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构建和优化内部信息传递流程。

三、内部信息传递流程的主要风险点及管控措施

(一)建立内部报告指标体系内部报告指标体系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内部报告反映的信息是否完整和有用,这就要求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风险控制和业绩考核特点,系统、科学地规范不同级次内部报告的指标体系,合理设置关键信息指标和辅助信息指标,并与全面预算管理等相结合,同时应随着环境和业务的变化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在设计内部报告指标体系时,企业应当根据内部各“信息用户”的需求选择信息指标,以满足其经营决策、业绩考核、企业价值与风险评估的需要。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指标体系的设计未能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指标体系级次混乱,与全面预算管理要求相脱节,并且一旦设定后未能根据环境和业务变化有所调整。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企业应认真研究企业的发展战略、风险控制要求和业绩考核标准,根据各管理层级对信息的需求和详略程度,建立一套级次分明的内部报告指标体系。企业明确的战略目标和具体的战略规划为内部报告控制目标的确定提供了依据。第二,企业内部报告指标确定后,应进行细化,层层分解,使企业中各责任中心及其各相关职能部门都有自己明确的目标,以利于控制风险并进行业绩考核。

由此可见,企业的战略目标、战略规划、内部报告的控制目标、各责任中心以及各职能部门的控制目标,是一个通过内部信息传递相互联系、不断细化的体系。第三,内部报告需要依据全面预算的标准进行信息反馈,将预算控制的过程和结果向企业内部管理层报告,以有效控制预算执行情况、明确相关责任、科学考核业绩,并根据新的环境和业务,调整决策部署,更好地规划和控制企业的资产和收益,实现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和管理的协同效应。

(二)收集内外部信息为了随时掌握有关市场状况、竞争情况、政策变化及环境的变化,保证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企业应当完善内外部重要相关信息的收集机制和传递机制,使重要信息能够及时获得并向上级呈报。企业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组织、社会中介机构、业务往来单位、市场调查、来信来访、网络媒体以及有关监管部门等渠道,获取外部信息;通过财务会计资料、经营管理资料、调研报告、专项信息、内部刊物、办公网络等渠道,获取内部信息。企业应当广泛收集、分析、整理内外部信息,并通过内部报告传递到企业内部相关管理层级,以便及时采取应对策略。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收集的内外部信息过于散乱,不能突出重点;内容准确性差,据此信息进行的决策容易误导经营活动;获取内外部信息的成本过高,违反了成本效益原则。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根据特定服务对象的需求,选择信息收集过程中重点关注的信息类型和内容。

为特定对象、特定目标服务的信息,具有更高的适用性,对于使用者具有更现实、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根据信息需求者要求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信息进行分类汇总。第二,对信息进行审核和鉴别,对已经筛选的资料作进一步的检查,确定其真实性和合理性。企业应当检查信息在事实与时间上有无差错,是否合乎逻辑,其来源单位、资料份数、指标等是否完整。第三,企业应当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考虑获取信息的便利性及其获取成本高低,如果需要较大代价获取信息,则应当权衡其成本与信息的使用价值,确保所获取信息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三)编制及审核内部报告企业各职能部门应将收集的有关资料进行筛选、抽取,然后,根据各管理层级对内部报告的信息需求和先前制定的内部报告指标,建立各种分析模型,提取有效数据并进行反馈汇总,在此基础上,对分析模型进一步改造,进行资料分析,起草内部报告,形成总结性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从而对发展趋势、策略规划、前景预测等提供重要的分析指导,为企业的效益分析、业务拓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企业内部报告因报告类型不同、反映的信息特点不同,内部报告的格式不尽一致。一般情况下,企业内部报告应当包括报告名、文件号、执行范围、内容、起草或制定部门、报送和抄送部门及时效要求等。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内部报告未能根据各内部使用单位的需求进行编制,内容不完整,编制不及时,未经审核即向有关部门传递。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企业内部报告的编制单位应紧紧围绕内部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以内部报告指标体系为基础,编制内容全面、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内部报告,便于企业各管理层级和全体员工掌握相关信息,正确履行职责。第二,企业应合理设计内部报告编制程序,提高编制效率,保证内部报告能在第一时间提供给相关管理部门。对于重大突发事件应以速度优先,尽可能快的编制出内部报告,向董事会报告。第三,企业应当建立内部报告审核制度,设定审核权限,确保内部报告信息质量。企业必须对岗位与职责分工进行控制,内部报告的起草与审核岗位分离,内部报告在传递前必须经签发部门负责人审核。

对于重要信息,企业应当委派专门人员对其传递过程进行复核,确保信息正确的传递给使用者。

(四)构建内部报告流转体系及渠道企业应当制定严密的内部报告传递流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强化内部报告信息集成和共享,将内部报告纳入企业统一信息平台,构建科学的内部报告网络体系。企业内部各管理层级均应当指定专人负责内部报告工作。正常而言,内部报告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和权限指引中规定的报告关系传递信息。但为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重要信息应当及时传递给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企业应当拓宽内部报告渠道,通过落实奖励措施等多种有效方式,广泛收集合理化建议。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缺乏内部报告传递流程,内部报告未按传递流程进行传递流转,内部报告流转不及时。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企业应当制定内部报告传递制度。企业可根据信息的重要性、内容等特征,确定不同的流转环节。第二,企业应严格按设定的传递流程进行流转。企业各管理层对内部报告的流转应做好记录,对于未按照流转制度进行操作的事件,应当调查原因,并做相应处理。第三,企业应及时更新信息系统,确保内部报告有效安全的传递。企业应在实际工作中尝试精简信息系统的处理程序,使信息在企业内部更快地传递。对于重要紧急的信息,可以越级向董事会、监事会或经理层直接报告,便于相关负责人迅速做出决策。

(五)内部报告有效使用及保密要求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当充分利用内部报告进行有效决策,管理和指导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及时反映全面预算执行情况,协调企业内部相关部门和各单位的运营进度,严格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确保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

企业应当有效利用内部报告进行风险评估,准确识别和系统分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内外部风险,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企业对于内部报告反映出的问题应当及时解决。企业应当制定严格的内部报告保密制度,明确保密内容、保密措施、密级程度和传递范围,防止泄露商业秘密。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企业管理层在决策时并没有使用内部报告提供的信息,内部报告未能用于风险识别和控制,商业秘密通过企业内部报告被泄露。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企业在预算控制、生产经营管理决策和业绩考核时充分使用内部报告提供的信息。企业应当将预算控制和内部报告接轨,通过内部报告及时反映全面预算的执行情况;要求企业尽可能利用内部报告的信息对生产、购售、投资、筹资等业务进行因素分析、对比分析和趋势分析等,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并加以改进;将绩效考评和责任追究制度与内部报告联系起来,依据及时、准确、按规范流程提供的信息进行透明、客观的定期业绩考核,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究惩罚。第二,企业管理层应通过内部报告提供的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准确识别和系统分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内外部风险,涉及突出问题和重大风险的,应当启动应急预案。第三,企业应从内部信息传递的时间、空间、节点、流程等方面建立控制,通过职责分离、授权接触、监督和检查等手段防止商业秘密泄露。

(六)内部报告的保管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管理好这些资料,对于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问题至关重要。但是,有些企业对这些管理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记录采取粗放经营的态度,甚至使一些重要数据丢失,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例如,在原材料采购和商品销售过程中,市场价格的调查资料、对供应商和销售商做出选择的依据、对方企业的资金信用状况等数据资料,不仅是企业以后购销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也是实行财务监督的重要依据,但是许多企业对以上资料不做长期保留,致使发生了原材料质量问题或者是应收账款变成坏账等问题以后,都找不到企业内部的责任者,分析不出失误的原因,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企业缺少内部报告的保管制度,内部报告的保管存放杂乱无序,对重要资料的保管期限过短,保密措施不严。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企业应当建立内部报告保管制度,各部门应当指定专人按类别保管相应的内部报告。第二,为了便于内部报告的查阅、对比分析,改善内部报告的格式,提高内部报告的有用性,企业应按类别保管内部报告,对影响较大的、金额较高的一般要严格保管,如企业重大重组方案、企业债券发行方案等。第三,企业对不同类别的报告应按其影响程度规定其保管年限,只有超过保管年限的内部报告方可予以销毁。对影响重大的内部报告,应当永久保管,如公司章程及相应的修改、公司股东登记表等。有条件的企业应当建立电子内部报告保管库,分性质,按照类别、时间、保管年限、影响程序及保密要求等分门别类地储存电子内部报告。第四,企业应当制定严格的内部报告保密制度,明确保密内容、保密措施、密级程度和传递范围,防止泄露商业秘密。有关公司商业秘密的重要文件要由企业较高级别的管理人员负责,具体至少由两人共同管理,放置在专用保险箱内。查阅保密文件,必须经该高层管理人员同意,由两人分别开启相应的锁具方可打开。

(七)内部报告评估由于内部报告传递对企业具有重要影响,《内部信息传递》强调企业应当建立内部报告评价制度。企业应当对内部报告是否全面、完整、内部信息传递是否及时、有效,对内部报告的利用是否符合预期数做到心中有数,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内部报告评估制度,通过对一段时间内部报告的编制和利用情况进行全面的回顾和评价,掌握内部信息的真实状况。企业对内部报告的评估应当定期进行,具体由企业根据自身管理要求做出规定,至少每对内部报告进行一次评估。企业应当重点关注内部报告的及时性,内部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经过评估发现内部报告存在缺陷的,企业应当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内部报告提供的信息及时、有效。该环节主要风险点:企业缺乏完善的内部报告评价体系,对各信息传递环节和传递方式控制不严,针对传递不及时、信息不准确的内部报告缺乏相应的惩戒机制。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企业应建立并完善企业对内部报告的评估制度,严格按照评估制度对内部报告进行合理评估,考核内部报告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起的真实作用。第二,为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准确,企业必须执行奖惩机制。对经常不能及时或准确传递信息的相关人员应当进行批评和教育,并与绩效考核体系挂钩。

四、反舞弊

财政部下发《管理会计基本指引》权威解读 篇5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解读之8:资产管理

摘要:一、资产管理的总体要求 (一)全面梳理资产管理流程 一般工商企业,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在资产总额中占比最大.为了保障资产安全、提升资产管理效能,企业应当全面梳理资产流程.在梳理过程中,既要注意从大类上区分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又要分别对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进行细化和梳理.作 者:财政部会计司  作者单位: 期 刊:国际商务财会   Journal:FINANCE AND ACCOUNTING FOR INTERNATIONAL COMMERCE 年,卷(期):, “”(7) 分类号: 

权威解读 篇6

问:为什么要制定该条例?

答:近年来,我国燃气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燃气的普及应用为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燃气行业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部分地方对燃气发展统筹规划不够,重复建设、随意设置燃气供应站、不配套建设燃气设施等问题比较突出;二是燃气应急储备和应急调度制度不健全,燃气安全供应能力不足,应急保障能力不强;三是燃气经营管理制度不完善,经营者责任不清,违法经营,无序竞争,服务行为不规范等现象普遍存在;四是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措施不落实,燃气事故屡屡发生;五是缺乏必要的燃气安全事故预防与处理机制。

为了切实解决上述问题,加强燃气管理,保障燃气供应,防止和减少燃气安全事故,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维护燃气经营者和燃气用户的合法权益,促进燃气事业健康发展,有必要制定《城镇燃气管理条例》。

问:条例对适用范围是如何规定的?燃气的生产是否适用本条例?农村的燃气管理能否适用本条例?

答:为了与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相衔接,划清燃气生产与燃气经营、服务、使用等上下游之间的关系,条例对适用范围,作了以下规定:城镇燃气发展规划与应急保障、燃气经营与服务、燃气使用、燃气设施保护、燃气安全事故预防与处理及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同时,明确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的生产和进口,城市门站以外的天然气管道输送,燃气作为工业生产原料使用,沼气、秸秆气的生产和使用,不适用本条例。条例对燃气进行了界定,明确本条例所称燃气,是指作为燃料使用并符合一定要求的气体燃料,包括天然气(含煤层气)、液化石油气和人工煤气等。此外,条例规定,农村的燃气管理参照本条例的规定执行。

问:针对燃气发展统筹规划不够,燃气应急储备和应急调度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条例对燃气发展规划与应急保障,作了哪些具体规定?

答:燃气发展规划是加强燃气管理工作的前提,燃气应急保障措施是燃气供应安全的重要保障。对燃气发展规划与应急保障,条例作了以下规定:

一是明确燃气发展规划组织编制主体和审批程序。同时,还明确了燃气发展规划的内容。

二是加强对燃气设施建设的监管。进行新区建设、旧区改造,应当配套建设燃气设施或者预留燃气设施建设用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进行规划审批时,应当征求燃气管理部门的意见。建设单位应当将燃气设施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情况报燃气管理部门备案。

三是完善燃气应急保障制度。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应急储备制度,组织编制燃气应急预案,提高燃气应急保障能力。燃气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燃气供求状况实施监测、预测和预警。燃气供应严重短缺、供应中断等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应当及时采取应急措施,燃气经营者以及其他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

问:针对燃气经营管理制度不完善,服务行为不规范等问题,条例对燃气经营与服务作了哪些具体规定?

答:规范燃气经营与服务行为,是建立和完善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保障燃气供应安全、保证燃气服务质量、维护燃气用户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对燃气经营与服务,条例作了以下规定:

一是确立燃气经营许可证制度。明确取得燃气经营许可证的条件和审批程序。禁止个人从事管道燃气经营活动。个人从事瓶装燃气经营活动的,应当遵守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有关规定。

二是明确燃气经营者的服务义务和禁止性行为。燃气经营者应当履行向燃气用户持续、稳定、安全供应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燃气等服务义务,并不得有拒绝供气、擅自停气等行为。

三是明确燃气经营者的责任。管道燃气经营者承担有关燃气设施的运行、维护、抢修和更新改造的责任。燃气经营者临时调整供气量、暂停供气以及停业、歇业的,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燃气经营者应当建立健全燃气质量检测制度,对其从事瓶装燃气送气服务的人员和车辆加强管理,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从事瓶装燃气充装活动,应当遵守有关气瓶充装的规定。

四是完善燃气定价机制。燃气销售价格,应当根据购气成本、经营成本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合理确定并适时调整。价格主管部门确定和调整管道燃气销售价格,应当征求管道燃气用户、管道燃气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

同时,草案还明确规定了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职责,并要求燃气经营者应当依法经营,诚实守信,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问:为了保障燃气用户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条例对燃气使用作了哪些具体规定?

答:对燃气使用,条例作了以下规定:

一是对燃气用户的用气行为予以规范。燃气用户应当遵守安全用气规则,使用合格的燃气燃烧器具和气瓶,单位用户还应当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人员培训。同时,还对燃气用户及相关单位和个人的禁止性行为作出规定。

二是明确燃气用户的权利。燃气用户有权就燃气收费、服务等事项进行查询和投诉。

三是确立燃气燃烧器具的标识制度和安装、维修制度。燃气燃烧器具生产单位应当在燃气燃烧器具上明确标识所适应的燃气种类。燃气燃烧器具生产、销售单位应当设立售后服务站点,配备经考核合格的安装、维修人员。

问:为了确保燃气设施正常运行,保障燃气持续、稳定、安全供应,防止和减少燃气安全事故,条例对燃气设施的保护作了哪些具体规定?

答:对燃气设施的保护,条例作了以下规定:

一是明确燃气设施保护范围的划定以及在保护范围内的禁止性活动,并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不得影响燃气设施安全。

二是明确有关单位从事可能影响燃气设施安全活动时应当采取安全保护措施。燃气经营者应当设置燃气设施保护装置和安全警示标志,并定期进行巡查、检测、维修和维护。同时,还规定了单位和个人的保护义务。

三是确立市政燃气设施改动审批制度,并明确对改动方案的要求。

问:为了防止和减少燃气安全事故,并在事故发生后减少损失,条例对燃气安全事故预防与处理作了哪些具体规定?

答:对燃气安全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作了以下规定:

一是确立燃气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制度。燃气管理部门、燃气经营者应当制定燃气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明确了有关制度和措施。

二是规定单位和个人发现燃气安全事故或者燃气安全事故隐患等情况的告知和报告义务。

三是明确对燃气安全事故隐患的处置措施。燃气经营者应当建立健全燃气安全评估和风险管理体系,及时消除燃气安全事故隐患。燃气管理部门应当对燃气经营、使用的安全状况等进行监督检查,并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

财政票据管理办法解读 篇7

答:《办法》规定,财政票据应当按照规定填写,做到字迹清楚、内容完整真实、印章齐全、各联次内容和金额一致。填写错误的,应当另行填写。因填写错误等原因而作废的财政票据,应当加盖作废戳记或者注明“作废”字样,并完整保存各联次,不得擅自销毁。财政票据使用单位不得转让、出借、代开、买卖、擅自销毁、涂改财政票据,不得串用财政票据,不得将财政票据与其他票据互相替代。财政票据应当按照规定使用。不按规定使用的,付款单位和个人有权拒付款项,财务部门不得报销。

九、《办法》对财政票据核销有哪些规定?

答:财政票据存根的保存期限一般为5年。保存期满需要销毁的,报经原核发票据的财政部门查验后销毁。保存期未满、但有特殊情况需要提前销毁的,应当报原核发票据的财政部门批准。尚未使用但应予作废销毁的财政票据,使用单位应当登记造册,报原核发票据的财政部门核准、销毁。财政票据使用单位发生合并、分立、撤销、职权变更,或者收费项目被依法取消或者名称变更的,应当自变动之日起15日内,向原核发票据的财政部门办理《财政票据领购证》的变更或者注销手续;对已使用财政票据的存根和尚未使用的财政票据应当分别登记造册,报财政部门核准、销毁。

十、财政票据或者《财政票据领购证》灭失怎么办?

答:财政票据或者《财政票据领购证》灭失的,财政票据使用单位应当查明原因,及时以书面形式报告原核发票据的财政部门,并自发现之日起3日内登报声明作废。

十一、我省如何贯彻落实《办法》?

新书权威解读苏联74年兴衰历史 篇8

苏联走了一条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条前人未曾走过的道路上,苏联遇到了哪些难以逾越的障碍,又是如何跨越这些障碍的?通过苏联这个“红色帝国”的崩溃,历史告诉我们什么?8月24日,《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社科文献出版社)在北京举行新书发布会,会议围绕苏联历史中的经济、政治、民族、文学发展以及苏联解体等多个历史专题展开研讨。

苏联历史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沈志华表示,很长一个时期,中国学者并没有真正把苏联历史当做一门学科来研究。随着苏联历史档案的解密和公布,应该把主要精力用来收集、整理和解读已经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档案文献上,并在此基础上从事个案的、专题的、实证的研究,重新理解那个我们似曾相识的国家的全部历史。苏联文学的“解冻”,也突显了文学对社会的影响力。有专家指出,一个国家文学艺术的发展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有国家和社会提供的丰富创作素材;有独立的文学家队伍。所以,只有把文学的“解冻”放在俄罗斯文学发展的总进程中去研究,才能比较清楚地看明白文学“解冻”的原因以及它在俄罗斯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学者徐天新认为,以前有关苏联的书出版很多,但因受各种条件的限制,硬伤很多,有不少被歪曲被伪造的东西。所以,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需要坐冷板凳认真研究,图书出版只是研究的一个开始。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是一部有关 苏联走了一条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条前人未曾走过的道路上,苏联遇到了哪些难以逾越的障碍,又是如何跨越这些障碍的?通过苏联这个“红色帝国”的崩溃,历史告诉我们什么?8月24日,《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社科文献出版社)在北京举行新书发布会,会议围绕苏联历史中的经济、政治、民族、文学发展以及苏联解体等多个历史专题展开研讨。

苏联历史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沈志华表示,很长一个时期,中国学者并没有真正把苏联历史当做一门学科来研究。随着苏联历史档案的解密和公布,应该把主要精力用来收集、整理和解读已经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档案文献上,并在此基础上从事个案的、专题的、实证的研究,重新理解那个我们似曾相识的国家的全部历史。苏联文学的“解冻”,也突显了文学对社会的影响力。有专家指出,一个国家文学艺术的发展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有国家和社会提供的丰富创作素材;有独立的文学家队伍。所以,只有把文学的“解冻”放在俄罗斯文学发展的总进程中去研究,才能比较清楚地看明白文学“解冻”的原因以及它在俄罗斯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学者徐天新认为,以前有关苏联的书出版很多,但因受各种条件的限制,硬伤很多,有不少被歪曲被伪造的东西。所以,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需要坐冷板凳认真研究,图书出版只是研究的一个开始。

全球最权威的职业性格测试解读 篇9

报告接收人: 才储成员3172984 日期: 2013-11-22

一、你的MBTI图形

MBTI倾向示意图(类型:INTP 总倾向:37.8)

倾向示意图表示四个维度分别的倾向程度。从中间往两侧看,绿色指示条对应下面坐标的哪个区间。

本报告地址不会长期有效,请复制报告内容到本地或自己的博客。

二、基本描述

才储分析:您的性格类型倾向为“ INTP ”(内向 直觉 思维 知觉 倾向度: I71 N57 T86 P57 不假思索指数:7)对任何感兴趣的事物,都要探索一个合理的解释。喜欢理论和抽象的事情,喜欢理念思维多于社交活动。沉静,满足,有弹性,适应力强。在他们感兴趣的范畴

((((内,有非凡的能力去专注而深入地解决问题。有怀疑精神,有 时喜欢批判,常常善于分析。

INTP型的人是解决理性问题者。他们很有才智和条理性,以及创造才华的突出表现。INTP型的人外表平静、缄默、超然,内心却专心致志于分析问 题。他们苛求精细、惯于怀疑。他们努力寻找和利用原则以理解许多想法。他们喜欢有条理和有目的的交谈,而且可能会仅仅为了高兴,争论一些无益而琐细的问题。只有有条理的推理才会使他们信服。通常INTP型的人是足智多谋、有 独立见解的思考者。他们重视才智,对于个人能力有强烈的欲 望,有能力也很感兴趣向他人挑战。INTP型的人最主要的兴趣在于理解明显的事物之外的可能性。他们乐于为了改进事物的目前状况或解决难题而进行思考。他们的思考方式极端复杂,而且他们能 很好地组织概念和想法。偶尔,他们的想法非常复杂,以致于很难向别人表达和被他人理解。INTP型的人十分独立,喜欢冒险和富有想象力的活动。他们灵活易变、思维开阔,更感兴趣的是发现有创见而且合理的解决方法,而不是仅仅看到成为事 实的解决方式。INTP型的人几乎没有情绪,无视批评和赞美,生性喜欢当旁观者。他们没有要影响别人的强烈动力,也没有伤害或冒犯他人的意图,INTP对 他人感受的关注度正常情况下基本是零,更多时候他们只想表达自己真实的看法而已。他们通过逻辑推理过程与感受自我成长获得成就感。注:INTP对概念的把握非常精准。如果很快做完MBTI问卷而没有疑问,很可能不是INTP。因为某些题的选项仅仅给出一些词汇而没有进一步事例说明其 真正含义,INTP会认为题目有歧义,从而无法做出有依据的判定,甚至于某些INTP会因此而无法继续进行测试。

您适合的领域有:计算机技术 理论研究、学术领域 专业领域 创造性领域等 您适合的职业有: · 电脑软件设计师 · 系统分析人员 · 计算机程序员

· 研究开发专业人员 · 数据库管理 · 故障排除专家 · 战略规划师 · 金融规划师

· 信息服务开发商 · 变革管理顾问 · 企业金融律师 · 大学教授

· 科研机构研究人员 · 数学家 · 物理学家 · 经济学家 · 考古学家 · 历史学家 · 证券分析师 · 金融投资顾问 · 律师 · 法律顾问 · 财务专家 · 侦探

· 各类发明家 · 作家 · 设计师 · 音乐家 · 艺术家 · 艺术鉴赏

三、气质类型

根据大卫.凯尔西(David Keirsey)气质与性情理论,你属于“概念主义者”,下面是对“概念主义者”的描述:

“概念主义者”型的人自信、有智慧、富有想像力。他们的原则是“所有的事情都要做到最好”。

“概念主义者”是最独立的一种人。他们工作原则性强,标准高,对自己和对别人的要求都很严格。他们不会被别人的冷 遇和批评干扰,喜欢以自己的方式做事。

“概念主义者”型的人天生好奇,无论是由于工作本身的需要还是出于长远的考虑,他们很喜欢不断地吸取知识,他们因此而常常看 得到同一问题的多个不同的方面,习惯于全面地、概括地思考问题,和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他们很善于发现事物的可能性,理解事 物的复杂性,喜欢进行逻辑的分析,从而对真实或假设的问题构思出解决方案。

“概念主义者”喜欢能够提供自由、变化和需要有较高的智力才能完成的工作,不喜欢简单、重复的工作。他们喜欢看到自己的想法 能够得到实施。“概念主义者”会对那些他们认为不够能干的人不耐烦,喜欢与很有能力的上司、下属、同事共事。许多“概念主义 者”型的人推崇权力,易于被有权力的人和权力地位所吸引。

总体描述

1.善于分析、总结、判断 2.善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

3.喜欢追根究底,力图抓住事物的本质 4.对文字、语言敏感

5.抽象思维能力强,能理解复杂的理论概念,善于将事情概念化,善于从中推断出原则或预测趋势 6.擅长策略性思维

7.会接受建设性的批评,而不把它当作针对个人的问题

潜在的弱点

1.由于有时给自己定了不切实际的高标准,可能对自己和他人的期望过高 2.易于像紧逼自己工作一样去逼着别人工作

3.常常不希望别人对抗自己的意愿,有时给人顽固、死板的印象 4.易于过份强调工作,从而损害了家庭的和谐 5.常常不记得花时间夸奖同事、下属或其他人 6.常常忽视了一些工作中所需要的社交礼仪

7.有时没有注意到他人的情绪感受,从而给人冷漠、不近人情的印象 8.有时会因忽略了细节而没有注意到周围环境的变化

9.易于过于理论化而不考虑实际情况,易受远景规划诱惑,难以具体落实 10.有时想法太多,不知道哪些切实可行,不知道真正应该做什么

四、优势与劣势

INTP的特质: 学者型–聪颖机智的解决问题

优势:

你极其聪慧,有逻辑性,善于处理概念性的问题,且有很强的创造灵感,对发现可能性更感兴趣。

你非常独立,有批判性和怀疑精神,深藏不露,内心通常在投入地思考问题,总是试图找运用理论分析各种问题;对一个观点或形势能做出超乎超于常人的、独立准确的分析,会提出尖锐的问题,也会向自己挑战以发现新的合乎逻辑的方法。你擅长用极端复杂的方式思考问题,看重自己的才学,也喜欢向别人挑战;你更善于处理概念和想法,而不是与人打交道。喜欢有逻辑性的和目的性的交谈,但有时想法过于复杂以至于难与别人交流和让别人理解,也会只是为了高兴而就一点儿小事儿争论不休。

你能宽容很多不同的行为,只是在自己认为应该的时候才争论和提出问题,但是如果你的基本原则受到挑战,你就不在保持灵活性而以原则办事。

你是天才而有创意的思考者,喜欢投机和富于想像力的活动,对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办法更感兴趣,而不是看到这些办法真正奏。劣势:

如果你没有机会运用自己的才能,或得不到赏识,会感到沮丧,爱打嘴仗,好争论,冷嘲热讽,消极的批判一切。

你过于注重逻辑分析,只要不合逻辑,就算对你再重要,也很有可能放弃它。你过分理智,忽视情感和现实,察觉不到他人的需要,也不考虑自己的观点对他人的影响,以”不符合”逻辑为由,主观断定某些自己或他人看重的东西的是不重要的,不够实际。

当你把自己批判的思维用在人的身上时,你的直率会变成无心的伤害。你需要找到自己真正在乎的事,这将帮助你们更真实地对待自己的情感。

你对解决问题非常着迷,极善于发现想法中的缺陷,却很难把它们表达出来,你对常规的细节没有耐心,如果事情需要太多的琐碎细节,你会失去兴趣,也会因计划中很小的缺陷而陷入困境,你绝不容忍任何一点不合逻辑。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目的的,把自己的特殊才能作为独一无二的 礼物奉献给他人.....问问自己:我如何才能最有效的造福人类? 提出问题并付诸实践,发现自己的上帝,展示自己独特才能,以此来造福人类。那么,需要多少财富,你就能够创造多少财富。只要你的创造性表达符合全人类的需 要,那么财富自然会从无到有,从精神王国流入现实世界。

———— 乔伯拉

分享这个测试给好友?

请打开测试地址:/mbti/dati.asp,点击页面左上角的分享按钮。

温馨提示:若您希望更全面了解自己及发展建议,可以继续参与MBTI第二步测试>>>>

若您是即将面临专业选择的同学,可以继续参与APESK专业选择评估测试>>>>

若您是HR(企业人力资源),可以继续了解MBTI在人才招聘、选拔中的应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谁是最适合你的异性?

放空三分钟 —— 赏析《本能》周刊:一板一眼的学者型 INTP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上一篇:教学点标准化建设方案下一篇:质监站职能和人员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