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管理体制(精选12篇)
财政管理体制 篇1
公共财政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财政体制, 是市场经济下的财政管理模式, 其存在、发挥作用的领域是市场失灵领域, 而社会保障事业正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领域。市场经济不能够有效地提供社会保障, 但社会保障又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一个外部条件, 所以必须由政府出面组织。无论从资金的筹集、使用还是监管上看, 公共财政始终在社会保障事业中居于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 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的财政体制下结合实际工作浅谈如何加强财政社保资金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经济变化对社保资金运行的影响
社会保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 关系着改革、发展与社会的稳定, 而社会保障资金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基础, 尤其是低保和就业两大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直接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关系着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和实施, 关系着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受全球金融危机大环境的影响,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也不断随之发生变化, 省财政各项社保补助资金逐渐由原来单一的省级补助资金过渡到省级引导性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相结合的资金配比模式, 一方面省级各专项社保资金补助存在不同程度的萎缩;另一方面国家为“构建和谐社会、重点关注民生工程”进而不断提高低保、就业、三方面人员等不同群体的待遇水平, 加上地方城市、农村低保、“4050”人员等享受范围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扩面, 从2010年—2012年三年的收支情况看, 已逐步从以前年度略有结余到现在入不敷出的状态, 在国家财政吃紧和地方财政严重困难双重压力下, 亟需进一步提高社保资金的使用效率, 完善制度, 加强监管。
二、社保资金三年收支情况分析对比
1. 城市低保资金
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开始启动城市低保工作时得到了上级财政的全力支持, 资金能及时足额拨付到位, 当年收支还有结余。但近几年城市低保资金当年收支出现了资金缺口情况。
形成城市低保资金当年收不抵支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城市低保补助标准逐年提高, 2010、2011、2012年月人均补助水平依次为285元、322元、358元, 2012年比2010年提高了73元;二是享受人员范围逐年扩大, 2010年平均月享受城市低保人数9659人;2011年平均月享受城市低保人数10220人;2012年平均月享受城市低保人数10435人;三是收入和支出的增幅不同步, 2012年较2010年收入增幅28%, 支出增幅为36%, 上级补助资金相对支出水平呈减少状态。
2. 农村低保补助资金
农村低保资金于2007年下半年按上级要求进入财政社保专户管理。平均月享受补助人数为272人, 月人均补助水平为53元。从2010年起因享受人员不同程度的扩面也出现了收支缺口, 当年筹措资金19.5万元, 支出23.3万元, 年末收支缺口3.8万元, 2012年平均月享受补助人数为885人, 每月享受补助人数比上年增加了110人。2012年支出较去年增加120万元。
3. 就业再就业资金
就业再就业资金包括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岗位补贴、养老保险补贴、医疗保险补贴;“4050”人员的养老保险补贴、医疗保险补贴;下岗职工、失业等人员岗位培训补贴等。就业资金具有享受人员范围广;补贴标准增速快 (补贴水平每半年提高一次) ;补贴资金需求量大等特点。
2010年共筹措就业资金3343万元, 当年支出3382万元, 本年收支缺口39万元;2011年共筹措就业资金4231万元, 收入比上年增加888万元, 收入增幅27%;就业支出随着“4050”人员补助标准不断提高而节节攀高, 当年支出为4395万元, 同比支出增加1013万元, 支出的增幅为30%;2012年共筹措就业资金4840万元, 当年支出4844万元, 收入比上年增加609万元, 收入增幅14%, 同比支出增加449万元, 支出的增幅为10%。
三、财政社保资金管理的几点建议
1. 全力筹措资金, 整合资源, 打牢基础
一方面通过多方位、多渠道的形式, 积极争取省级补助资金, 专项彩票公益金、税改资金和社会捐助资金;另一方面加强本级财政社保资金的预算安排, 按规定的标准足额配套低保、就业、等资金, 做到年初预算足额安排, 按月落实及时到位, 确保资金来源有保证, 保障各项社保资金连续、有效的运转。
2. 建立健全制度, 规范资金运作
(1) 根据工作需要, 我们把社保专用资金从国库基本账户中分离出来, 专门设立了社保资金管理专户, 逐渐完善社保资金审批、拨付等制度, 做到了社保资金在专户中封闭管理运行、专款专用, 保证了社保资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按照低保条例和低保工作规范的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低保对象核查工作, 对低保对象生存状况、享受资格进行动态管理, 把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坚决剔除, 杜绝“人情低保, 面子低保”, 低保工作流程实行阳光操作, 坚持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制度, 对低保资金发放对象、发放时间、发放金额、资金到位情况进行全程公开, 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使困难群体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3) 对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的单位及个人做到严格审批, 符合条件则进, 不符合条件则退;同时, 对下岗职工“4050“人员的两险补助情况进行摸底清查;认真审核享受“4050“人员的资格、条件及两险补助单据, 对申请其他再就业资金 (如普惠制培训等) 实行事前报知、事中检查、事后监督的管理机制, 发现问题, 及时认真予以纠正, 真正落实好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惠民工程。
(4) 严把账户设置关, 按省文件要求, 在银行设置低保、医疗救助专户, 低保、就业补助资金由银行打卡统一发放, 专户资金划拨均不发生现金往来。对于审核后下拨到各单位发放的社保资金实行跟踪检查, 检查各项社保资金是否按照规定的范围、标准和程序使用;是否存在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是否专款专用;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整改。
3. 加强监督检查, 建立跟踪问效机制
建立社保资金绩效评价机制, 逐步完善评价办法, 并针对重点社保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进行跟踪考评, 根据项目执行进度、实际支出、财务管理状况、项目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等内容确定指标予以评价, 并以此作为新一年社保资金安排的参考依据, 促进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
4. 部门协调, 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
社保资金的管理需要财政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密切协作, 才能得以圆满完成, 各部门之间及时沟通、反馈相关政策、人员变动、财务状况等信息, 建立规范的相互配合的工作流程尤为重要。每年年初由财政部门根据上年的收入、支出情况编制本年社保预算, 并下达到各相关部门。各相关部门根据预算资金情况开展工作, 在预算资金指标范围内重新核定享受社保补助人员的范围。工作中加强对人员的增减、补助政策变动等信息的审核, 使有限的社保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总之, 社会保障工作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我们要发挥公共财政的公共性和非营利性, 坚持以人为本, 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出发点.与全体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 把全面、协调、统筹兼顾的原则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加强公共财政的法制性和社会成员对于公共财政的运作的监督意识, 逐步建立、完善社保资金管理制度和模式, 确保社保资金的定向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财政管理体制 篇2
划分收支范围,核定收支基数,核定上级补助和上解支出数、定额补助,超收基数增量部分区、镇五五分成,超支基数增量部分全部由镇承担。现就我镇目前财政管理体制简述如下:
一、基本原则
(一)财权与事权相统一。为有效促进我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区政府将适合我镇管理的收支下划我镇,明确区乡两级政府事权和财政收支范围。
(二)保障区乡两级利益。在确保区级经济发展和我镇即得利益的基础上,财力适度向乡镇倾斜,增强乡镇财政实力,让乡镇镇“有能力干事、有钱干事”。
(三)属地管理。重新划定我镇征管范围,将适合我镇征管的企业列入我镇财政收入范围;并将我镇划定范围内的临时报验登记的建筑安装企业税收划入我镇征管范围。
(四)体制设计简单明确、便于操作。
二、主要内容
(一)我镇财政收入范围的划分
1、征管范围。我镇税收征管范围:长青乡税收征管范围以南、以西,分别至禹会区行政区划线。长青乡与我镇交界的征管范围以所辖行政村进行划分。
我镇征管范围内,原属我镇的企业,地税继续由地税城西所 1
负责征管,国税由区国税局负责征管,税收属我镇收入;原区级企业2009年纳税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属区级企业,由区国税局、地税禹会分局负责征管,税收属区级收入;原区级企业2009年纳税额在100万元以下的,下划给我镇,属我镇企业,由区国税局、地税禹会分局负责征管,税收属我镇收入。我镇征管范围内的个体工商户实现的税收,原属我镇征管的,继续由我镇征管,税收收入属我镇收入。
我镇征管范围内,属区重点工程项目(含属市、区两级2010一2012年大建设范围内的工程),项目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实现的各项税收属区级收入,由区税务部门负责征管,区级在年终财政结算时,按当年实现地方税收的5—10%补助我镇;项目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下的,实现的各项税收属我镇收入,由区国税局和地税城西所负责征管。
我镇征管范围内,临时报验登记的建筑安装企业,实行属地管理,其实现的各项税收属我镇级收入,由我镇负责征管。
今后我镇征管范围内新增企业(区级改组改制企业或区级招商引资企业除外)实现的各项税收属我镇级收入,由我镇负责征管。我镇征管范围内,区级改组改制企业或区级招商引资企业实现的各项税收属区级收入,由区税务部门负责征管。
区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实现的各项税收属我镇收入,区与我镇5:5分成,由区税务部门负责征管。
2、收入范围。实行按税种划分,原则上,凡适合我镇征管的税种均列入我镇收入范围。包括在我镇范围内组织征收的中央收
入和我镇地方收入,具体包括:
中央收入:增值税75%部分、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60%部分。
我镇地方收入:增值税25%部分、企业所得税25%部分、个人所得税25%部分、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和其他收入等。
消费税、耕地占用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残疾人保障金列为区级收入范围。
(二)我镇财政支出范围的划分
1、我镇本级支出。我镇承担镇党政机关运转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支出。具体包括: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国防支出、公共安全支出、教育支出、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城乡社区事务支出、环境保护支出、农林水事务支出、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其他支出等。
2、我镇本级支出内容:
(1)人员经费支出,包括:聘用人员经费、村干部工资等;
(2)日常公用支出,包括:定额办公经费、定额燃修费、水电费等;
(3)专项经费支出,包括:招商引资经费、综治经费、购置修缮费、会议费、征兵及民兵训练费、民政抚恤救济经费、文明创建经费、农林水经费、中小企业发展经费等。
3、列入区级支出范围的我镇支出:
(1)我镇机关在编人员经费、我镇小学人员和公用经费、我镇卫生院退休人员经费、司法所定额公用经费、核定的代课教师工资等支出由我镇承担;
(2)农村五保、农村低保等支出由区级承担。
(三)我镇财政收支基数的核定
1、收入基数。按照我镇2009年财政收入实际入库数,加上区级下划企业2009年实际入库数,核定我镇的财政总收入、中央收入和地方收入基数。
2、支出基数。参照我镇2009年财政支出和考虑我镇经济发展、保证我镇正常运转需要,核定2010年我镇财政支出,其中:我镇聘用人员经费、定额公用经费、车辆燃修费等定额支出不高于区级标准。以核定后的财政支出加成2%机动经费,确定我镇财政支出基数。
(四)上级补助和上解支出的核定
1、上级补助。中央补助项目为工资制度改革调资补助,省级补助项目为取消农业税补助、取消农业税附加补助,区级补助项目为区对我镇财政补助、村干部工资区级补助。中央和省级补助均全额补助我镇。
2、上解支出。项目为我镇机关在编人员经费上解、我镇小学人员和公用经费上解、我镇卫生院退休人员经费上解、司法所定额公用经费上解、核定的代课教师工资上解。上述上解支出均为2010年我镇应承担部分核定。
(五)定额补助或定额上解基数的核定
我镇收支基数、上级补助、上解支出核定后,收入基数加上级补助,即为我镇总收入,支出基数加上解支出即为总支出。收大于支为定额上解基数;支大于收为定额补助基数。对完不成收入基数造成的财力缺口,区级不予补助;增收节支形成的财力结余,留给我镇使用。
(六)财政收支增量结算
1、收入增量结算。从2010年起,我镇地方收入超过地方收入基数的增量部分(不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市级分成30%,区级分成20%,我镇留用50%。
2、支出增量结算。从2010年起,我镇支出超过支出基数部分,全部由我镇承担,区级不予补助。对列入区级支出范围的我镇支出按下述进行结算:
(1)我镇机关在编人员经费、我镇卫生院退休人员经费、司法所定额公用经费、核定的代课教师工资等支出增量部分由我镇承担;
(2)我镇小学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农村五保、农村低保等支出增量部分由区级承担;
财政管理体制 篇3
一、财政支农体制改革背景及意义
第一,深化财政支农体制机制改革是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支农体制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从国家的层面看,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2014年6月30日中央政治局通过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了财税体制改革的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8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修改〈预算法〉的决定》、9月26日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对加强预算管理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加快构建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积极推进预算公开,大力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对竞争性领域专项资金分类采取取消、压缩等措施,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等等。从省级层面看,我省全面推行以“四张清单一张网”为重点的政府自身改革,明确提出要通过用政府权力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省级转移支付专项由235个整合归并为54个,减少了181个,省级政府部门行政权力清单、负面清单、专项资金管理清单、责任清单在全国率先公开。7月8日省政府办公厅出台《进一步加强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通知》,对清理整合专项资金、强化绩效预算管理、提高分配使用规范性、推进信息公开等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推进财政支农体制机制改革,就是在上述背景和框架下进行的。
第二,深化财政支农体制机制改革是解决“三农”发展突出问题的有效途径。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省农村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业产业基础、经营基础、科技基础不断强化,农业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不断提升,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政府部门对微观经济活动直接干预过多,在竞争性领域设立了不少专项资金,行政性分配较多,市场化运作较少,扭曲了资源要素的正常配置;政府部门职能存在交叉重叠现象,有的事情几个部门在管,有的事情没人管;一些农业经营主体“等、靠、要”思想比较突出,财政支农责任无限扩大的问题逐渐显现;政策效用递减,不少支农政策一经设立,就长期存在,缺乏有效的评估和退出机制,部分支农政策效用不明显。习总书记强调,“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的,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财政支农政策遇到的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的办法来解决,现在正是推进这项改革的历史性机遇。
第三,深化财政支农体制机制改革是再创浙江“三农”发展体制机制新优势的战略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从一个资源小省发展成为经济大省,经济社会发展“领跑”全国,靠的是牢牢抓住市场化改革的历史性机遇,取得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沿海地区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快速崛起,我省体制机制先发优势逐步弱化。比如我们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虽然连续29年位居全国各省区首位,但是近年来农民增收内生动力减弱、增收趋势放缓,低于江苏等省份;农业结构调整的先发优势逐渐丧失,资源短缺、生产成本高的劣势却在凸显。必须坚定改革决心,全面深化财政支农体制机制改革,强化财政政策的引领作用,激发农业农村内在发展活力,再创浙江“三农”发展体制机制新优势。
二、正确处理三种关系,做好改革顶层设计
一是正确把握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构建新型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职责体系,重点解决政府应该干什么的问题。要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清晰界定公共财政边界,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把该放权力的放开到位,把该管的事情管住管好,提高管理效率。
二是正确处理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重点解决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的问题。一方面是横向部门之间的关系,分清职能权限,减少交叉。从改革角度来讲,财政是落实改革的主推手,财政部门要主动从幕后走到台前,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各项具体政策的研究制定,通过预算这个龙头,影响政府部门履职行政的方向。同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研究财政改革与其他改革的关系,找准着力点和撬动点,通过改革引领带动和利益破冰,营造氛围,协同推进。农口部门是落实改革的主力军,要从具体事务中跳出来,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宏观上研究重大问题,落实规划;另一方面,是省与市县之间的关系。要与省级专项资金管理改革相配套,研究进一步下放管理权限,合理分权,解决省级部门管得过多、过细的问题。
三是正确处理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有效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重点解决怎么干的问题。竞争性领域坚持效率优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减少政府直接干预,采用市场化支持手段,通过竞争机制实现市场主体的优胜劣汰。非竞争性领域要有效发挥政府作用,弥补市场缺陷,调整优化生产关系,加大农业公共物品的供给,为农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三分一转”浙江省财政支农体制机制改革的实践
(一)建立科学、系统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
围绕“三农”重点工作,从与市场关系和支出责任两个方面鉴别清理财政支农政策,形成重点突出、管理规范、进退有序、保障有力、科学系统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
一是以是否符合党委、政府工作目标和要求、是否符合当前财税体制改革的新要求为依据,分类清理整合当前的财政支农政策。对政策效用不明显或扶持方向与重点偏离工作目标要求的,调整取消一批;对符合工作目标,但支持方向、扶持对象和用途相近或相似的支持政策,归并一批;对分配相对固定、属于省与市县共同事权的财力补助政策,转换一批。
二是按照“存量优结构,增量促改革”的原则,构建“保重点”财政支农政策体系。将清理整合后的财政支农政策划分为公益类、准公益类、竞争类三类,逐步强化公益类、准公益类支农政策,减少竞争类支农政策。财政资金重点保障粮食安全、美丽乡村建设、农业现代化、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等方面和党委、政府新确定的重点工作。
nlc202309031857
(二)建立规范、透明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系
改革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模式,明确职责权限,实现政府部门之间以及上下层级之间合理分权,提高财政资金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一是部门之间合理分权,减少财政与农口部门之间在项目和资金管理中职能的交叉重叠。进一步明晰管理职责,财政部门和农口部门各司其职,除重大项目或中央有明确规定的项目以外,原则上不再进行联合审批、评审、检查、验收。
二是上下级之间合理授权,明晰不同层级政府部门的管理权限,把该放的权力下放到位,逐步解决上下一般粗的问题。省级主要研究解决带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和引领性的工作,协调解决市县层面无法解决的事项;按照“两个一般不”的要求,全面下放项目审批权。除管理办法另有规定的以外,省级不再对市县项目进行审批或备案审核等变相审批。市县负责研究制定本级财政支农政策,做好对上级政策的贯彻落实工作,审核确定支农项目,监督指导项目实施,组织验收等具体工作。
三是加快推进支农专项资金管理信息公开。在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公开的基础上,推进管理办法、资金分配、项目执行结果、监督、绩效评价等全过程信息公开,落实信息公开的主体责任,建立信息公开责任分工制度,逐步实现全过程预算信息公开。
(三)构建客观、公正的财政支农政策监督评价体系
实行财政支农政策设定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三权分开。
政策设定权方面:除法律、法规以及党委、政府确定的增支项目以外,不得新开口子。确需出台新政策的必须明确政策的绩效目标,存续期限、资金分配因素和程序、管理信息公开等内容,逐步建立和完善财政支持政策的退出机制。
政策执行方面:一是明确财政部门与农口主管部门的职责,实行资金管理责任与项目管理责任分开,合理确定监管重点,避免交叉。二是明确上下级责任,省级负责研究科学制定分配因素、分配程序,完善管理办法,组织对市县管理情况和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督促落实整改;市县负责具体项目资金的监管,强化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监控和反馈工作,对检查中发现问题进行整改。
政策监督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强内部控制,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充分发挥政府咨询委、政协专业委员会、相关政策研究会和行业协会等智囊团体的作用,参与对项目的评估和监督。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委托中介机构开展支农政策和资金绩效评价。建立常态化、多元化的财政支农政策执行监督机制。
(四)推进财政支农政策体制机制全面转型
一是推进财政支农方式的全面转型。从直接项目补贴向间接引导转变,着重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从促进生产条件的改善为主向促进体制机制完善为主转变,重在调整生产关系;从扶持生产供应端为主向扶持消费端为主转变,以消费需求引导拉动生产。
二是推进财政支农资金分配方式全面转型。根据资金性质,采取不同的分配方式,加大市场机制的运用。对公益类项目资金,按照因素法分配,全面实行专项性一般转移支付,并下放项目立项审批权限,增强县级统筹能力;对准公益类项目资金,按照各级事权,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对竞争性领域项目资金,积极探索“无偿改有偿,资金改基金”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改革。
(作者系浙江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责任编辑:宗宇翔
财政管理体制 篇4
一、现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铜川市所辖一县三区, 其中3个国家贫困县 (区) , 1个省级贫困区。目前共有34个乡镇, 543个行政村, 农业人口44.96万人。近年来, 市财政收入虽增长较快, 但收支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乡村基层财政, 多年来由于财力原因仅能维持低水平运行。目前困境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乡镇财政建设无法引起乡镇领导足够重视
乡政府作为群众利益的直接承办者, 是全面贯彻中省市各级政府一系列惠农政策, 落实扶贫济困方针,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中间载体。乡财政在很大程度上要用有限的财力承担更多的责任。然而, 乡镇财政在机构设置、人事制度、行政管理与具体业务上分属乡镇和县 (区) 管理, 有的乡镇领导对新形势下的财政职能不甚了解, 认为乡镇财政就是领导的会计、出纳机构, 因此, 随意调、派、换财政工作人员, 使得乡财政业务骨干人员系统外流动性较大, 严重影响了财政整体工作的连续和规范化管理。
(二) 乡镇事权和财力不对等
农村税费改革后, 铜川市的乡镇、村几乎全部依靠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补助维持基本运转, 自身可用财力较少, 资金供需矛盾仍然突出。以本市经济发展中等县、中等乡的一个中等村为例分析, 现阶段要保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最低需要4万元。其中:村干部工资及补助1.46万元, 村级组织办公费0.6万元, 计划生育费用0.6万元, 突发性事件支出 (主要指防汛抗旱、检查评比支出) 0.3万元, 生产经营支出 (主要指为发展生产而发生的各项成本和费用) 0.4万元, 其他支出0.64万元。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2008年全市543个村的平均收入 (含各种转移支付收入) 为2.4万元, 尚有缺口1.6万元, 543个村的缺口总计1 303万元。乡、村在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资金上经常争抢, 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乡镇政府的正常运转, 更谈不上兴办一些农村公益事业。
(三) 财政约束软化, 乡镇机构膨胀, 财政供养压力剧增
目前, 铜川市乡镇人员普遍超编严重, 虽经过历次机构改革和多次清理, 但始终未能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其主要原因:一是财政监管“缺位”。乡镇一级政府无论乡镇规模大小和当地资源状况如何, 都要设置十几个甚至二十多个部门, 增事务增机构, 减事务不撤机构, 导致机构和人员极度膨胀, 财政缺乏有效的制约。二是乡镇政府“越位”。在实施公务员管理制度之前, 乡镇机关进人没有规范的约束和有效的监管, 在就业形势艰难的情况下, 人员进入的随意性较大。三是国家政策“错位”。一方面, 国家对大、中专生的硬性招聘安排, 对本来过剩的乡镇机构人员没有裁减, 使原来3-4人就可保证运转的单位, 短期内人员增加较快;另一方面, 复转军人安置、民办教师转正等也增加了乡镇财政供养, 在撤乡并镇的改革中, 虽然下达了精简人员的目标, 但由于缺少有效的安置办法, 工作难以开展, 最终还是越减越多。
(四) 债务监管化解机制不健全, 贫困地区债务负担沉重
至2005年底, 全市乡镇累计负债达34 503万元, 乡均负债235万元。其中村级债务24 155万元, 平均每村债务近45万元。巨额债务形成原因复杂。一类是旧债。主要是有的原乡、村干部为创政绩, 以乡镇政府或村级组织名义向银行或个人借贷兴办企业, 建设公益事业项目形成的;有的是村集体为“普九”、“两基”达标而形成的;有的是因乡镇机构膨胀, 收支缺口较大, 为弥补日常开支而举债形成的;还有的是原基层干部吃喝招待等缺少监管所形成的;有的是垫付税款、弥补赤字、担保扣款形成的, 绝大部分根本无法回收。二类是新债。财政采取许多奖励措施积极促进旧债化解, 已取得一些成效。但是, 新农村建设又加剧了乡镇举债, 主要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举债, 比如, 农村道路建设, “村民打底子, 政府铺面子, 财政补助为水泥路面15万元/每公里, 沥青路面10万元/每公里”。就铜川市的实际情况看, 大部分是山区路面, 这样的补助标准造成了大量的资金缺口, 乡镇政府为完成任务只有举债。由于缺少收入来源, 因此旧债还未还清, 又添新债。加之目前缺少化解不良债务的利好政策和财政支持, 许多乡镇账户多次被法院查封, 因欠费而被断电、停电等更是常事。在加大财政风险的同时, 也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社会的各种矛盾。
(五) 乡镇财政理财积极性难以提高
税费改革后, 乡镇政府的自主收入大幅减少, 而又缺乏新的财源增长点, 村级基本无收入。乡镇财政是上级财政给什么钱, 花什么钱, 对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补助依赖性很强。虽然现在人民群众对政府期望值很高, 总希望当地政府能尽可能为其提供更多优质的公共产品和良好的服务, 但乡镇苦于财力的原因, 往往事与愿违, 结果是群众不满意, 政府自己也不满意。在经济社会发展上, 乡镇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此, 更多的是等、靠、要, 依靠上级财政部门帮助而发展。在一无区位优势, 二无资源优势的乡镇, 发展的难度可想而知。
(六) 干部队伍建设问题依然突出
一是人员身份复杂。随着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 财政干部的身份出现了双重性, 即一部分是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原财政所人员, 一部分是原经管站合并过来的事业人员, 干相同的工作, 身份、待遇却不一样。这就形成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二是接受双重领导。大部分乡镇财政干部在业务上接受财政局领导, 在行政上接受乡镇政府领导, 工作随意性很大, 很多干部反映工作很难干。三是干部缺乏流动。除少数领导干部和业务能力突出的干部外, 一般干部根本就没有机会流动, 从上班到退休, 永远在原地踏步, 一没变动工作地方, 二没职务升迁机会, 无活力也无动力, “工作一辈子, 反正是科员”, 干部无激情, 也无热情, 惰性强, 工作得过且过。四是人员年龄老化。农村税费改革、机构精简、人员分流以后, 财政系统干部只出不进, 大部分都是20世纪80年代参加工作的干部, 年轻人少, 业务素质亟待提高。
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乡镇财政作为我国财政最基层、最贴近农民的一级财政, 担负着维护农村基层干部及农民切身利益以及乡村级组织运转的重要保障职能。要进一步发挥乡镇财政就地、就近实施财政职能的优势, 尽快建立完善科学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这不仅能很好地发挥公共财政职能, 及时落实党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 加快新农村建设;而且对于地方财政发展壮大及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建立分类管理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模式
体制问题实际上是财权的划分问题, 由于县乡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经济条件也千差万别, 乡财政管理体制不可能实行统一的模式。一是以增强基层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 加大上级财力调控力度。特别要强化省级政府在调节省以下财力分配方面的责任意识, 在建立对贫困地区的财政最低支出保障机制时及时完善省以下财力差异调控机制, 促进财力向基层倾斜、向贫困地区倾斜。二是以增强基层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 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补助力度。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加大对经济欠发达革命老区, 尤其是中西部贫困地区财力补助力度, 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三是以增强基层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 进一步推进省直管县改革。在逐步简化财政管理层级, 提高资金管理效率的同时, 围绕发展县域经济积极探索加快发展直管县的直管村经济, 激活各个“造血细胞”, 增强各乡村的“造血”功能, 加大其对其他县乡镇的辐射、示范、带动作用。四是以增强基层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 建立不同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比如, 对经济发达、较发达、税源丰富地区, 实行比较规范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按税种划分县乡间财政收入和事权, 并各自负责本级支出;但对经济欠发达, 地区自身财源少, 对上级转移支付依赖性较大的乡镇, 实行核定收支超收分成、超支不补或给予一定比例补助的体制, 确保乡镇基本支出需要;对落后地区收入规模小、财力有限、无法保障机构正常运转的乡镇, 实行统收统支加激励的体制, 确保乡镇机构正常运转。五是以增强基层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 确保村机构正常运转。村级组织肩负基层党政工作和村民自治的双重职责, 履行一定的公共职能, 地方政府对村级经费具有一定的补助责任, 要逐步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六是以增强基层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 建立健全全国生态示范县生态补偿机制。鼓励这些地区加强生态保护、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二) 科学界定乡镇的财权与事权
在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下, 基层缺乏应有的财力, 却承担了大量的事权责任, 是导致基层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 要进一步明晰财力与事权划分, 而且必须通过立法、司法、执法和行政等多种手段予以实施。笔者认为, 中央和省市县各级政府对乡镇应该享有的财力要予以充分保障, 对乡镇应承担的事权予以明确划分, 彻底解决乡镇责权利相背离的问题, 强化乡镇财政的基本职能, 促进乡镇政权建设、经济发展与事业进步。从有利于乡镇政权建设和保障民生出发, 将适合县 (区) 级管理的事权收到县 (区) 级, 将适合乡镇管理的事权划归乡镇, 并匹配相应的财力。一是凡有利于乡镇政府职能完善、基层政权建设和工作开展的事权, 都应下放到乡镇。二是将适合乡镇征收和管理的税种划归乡镇, 作为其固定的收入来源。乡镇财政收支范围确定后, 在体制执行中如遇到事权结构发生变化, 应及时划转收支基数, 调整财力分配关系, 实现乡镇财权与事权的有效统一。三是凡属于县 (区) 级财政承担的支出, 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嫁到乡镇。四是对事权未下放但须乡级协助开展的工作, 依据乡镇和县 (区) 级部门职责划分及工作量, 合理确定经费分配比例, 由县 (区) 财政局商县 (区) 级相关职能部门后, 将经费直接拨付给乡镇级, 实现“财随事转”, 确保经费及时到位和重点专项工作的顺利完成。五是不向乡镇特别是农业乡下达不切实际的经济指标任务, 让经济增长顺应经济规律, 同时减轻乡镇的负担和压力。六是针对乡镇的各种达标升级、检查评比活动, 由相关部门负责安排和提供项目资金。七是县 (区) 市政府委托乡镇承办的事务, 应足额安排专项经费, 不得要求乡镇超财力配套资金, 增加乡镇负担。
(三) 增强财政约束, 建立化解乡村债务的长效机制
在合理划分市县乡收入, 调动县乡政府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积极性的同时, 采取可行措施化解乡村债务。一是对债务进行细化认定, 制定化债计划。乡镇债务虽然已进
本栏目由陕西省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支持开办
行了清理, 但笔者认为至少还要进行细化认定, 并制定针对性的化债方案, 分期分批逐年化解。并把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中举债作为国家的欠账进行化解。二是建立偿债准备金, 专项用于化债。各乡镇除在年度预算中, 按照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偿债准备金专项用于化债外, 还可以从行政事业性收入、国资收益等非税收入中安排一定的资金, 专项用于化债, 有计划、有步骤地逐年偿还债务, 最终实现对债务的有效化解。三是建立债务化解责任制。把债务化解纳入乡镇党政领导政绩考核目标责任制, 彻底杜绝乡镇政府举债搞建设和形象工程、超前消费现象的发生。四是上级财政要适当补助乡镇化债。争取中央在政策一致性的前提下, 在债务化解的政策、资金方面适当向贫困地区特别是财政困难较大地区倾斜。上级财政对县乡财政债务要区别情况, 分类处理, 共同承担起化解县乡债务的责任。五是坚持量力而行, 控制新增债务。乡镇在支出安排和建设发展过程中, 要坚持量力而行, 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坚决不能举债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六是建立乡镇债务监管机制。对乡镇债务化解情况、新增债务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并加强督办, 确保乡镇债务化解工作落到实处, 取得实效, 债务风险得到有效化解。同时, 制定确保县乡财力稳步增长的奖惩机制, 对完成财政收入任务和化解乡镇债务较好的给予财力性的奖励, 充分调动乡镇政府发展经济和清偿债务的积极性。
(四) 促进乡镇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 提高监管水平
在确保乡镇预算管理权和资金所有权、使用权以及财务审批权不变的情况下, 实施“乡财乡用县监管”和“村财民理乡监管”的管理模式。以“预算共编、账户统设、资金统调、集中收付”为主要内容, 遵循“统一政策, 分级管理, 确保收支平衡;财权与事权相统一;预算管理权不变;调动乡镇理财的积极性;保障农村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五点原则。确保乡镇政府履行职能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需要, 促进乡镇理财行为的规范化、科学化。
当前必须把完善乡镇财政职能作为规范管理的重点, 结合铜川调查实际, 乡镇财政所规范管理后应充分发挥监管九项职能:一是在区县财政局指导下, 负责所在乡镇政府预决算的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乡镇预算内外资金收支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等工作。二是负责乡镇政府预算单位财务集中统一核算与监督。三是负责乡镇组织实施的各类专项资金管理。四是负责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与管理工作。五是负责“村账乡管”村级资金的专户存储、核拨和监督管理。六是负责农村基金会的清欠。七是负责乡镇国有资产的管理。八是负责各项惠农补贴的核定兑付工作。九是负责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特产税的征收管理。实现由过去的收支管理型向综合服务型转变, 切实心系农民, 为农民和农村提供更直接、更具体、更有效的管理和服务。
(五) 进一步改革完善对乡镇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 建立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以促进辖区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每年安排一定的财力从保障性、激励性和定向性三个方面对乡镇实施转移支付。对当年体制收入未达到乡镇级支出基数的乡镇, 实行基本运转转移支付, 根据综合考核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平衡财政收支、控消政府性债务的情况, 确定转移支付额;对公共服务等不定部分实施一般定向性转移支付;对区域产业布局做出贡献的实施专项转移支付。转移支付采用统一的计算公式, 尽力实现财力下移。一是对于上级财政部门增加的转移支付资金, 本级财政增加的可用资金, 应尽可能的向乡镇倾斜, 缓解乡镇财力的不足, 解决乡镇实际困难, 支持乡镇发展;二是对由于产业规划布局以及生态建设示范影响乡镇经济发展的要给予加大倾斜, 特别是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 逐步均衡乡与乡之间财政的基本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六) 创新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
一是多渠道盘活存量集体资产, 增加财政收入。对发展势头好和有潜力的集体经济项目给予积极支持和帮助, 使其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对经营不善、亏损或倒闭的集体经济项目, 通过破产、兼并、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 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三是充分利用和挖掘集体的荒山、荒坡、荒地等资源的潜力, 通过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 搞农业综合项目的开发;四是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积极引进外资企业, 大力培植新的财源。
(七) 建立农村公益事业财政投入新机制
继续加大投入力度, 完善奖补办法, 积极采取措施, 在组织开展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的基础上, 总结试点经验, 扩大试点范围。建立农民自愿筹资筹劳、政府财政资金引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 大力促进农村公益事业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八) 精兵简政, 切实加强乡镇的机构建设
建立权责一致的乡镇机关, 逐步减轻财政供养压力, 最大限度地减少乡镇行政成本。一是精简乡镇党政机构。按事设岗, 按岗定人, 一岗多责。结合乡镇实际, 合并乡镇财政所、农税所、地税所、国税所, 设立乡镇财税服务中心, 这不仅有利于解决乡镇管收与管支脱节的问题, 增强乡镇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同时也有利于集中乡镇的人力、财力发展农村经济, 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二是调整事业机构设置。对乡镇事业单位进行清理、分类, 将公益性职能重新整合、综合设置, 经费由财政予以保障;生产经营性业务分离出来, 走向市场。从而将乡镇现有的职能属于企业的放给企业, 属于市场的还给市场, 属于社会的交给社会, 属于村组的转到村组。过去由政府和事业单位主办的企业, 都必须剥离出去, 自我发展。三是将财政所上收县 (区) 财政局统一管理。如铜川市有两个区财政将财政所上收区财政局统一管理,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财政所上收后不仅有利于县 (区) 财政在业务和干部人事上的统一规范管理, 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 而且财政干部由县 (区) 财政局统一调配, 可以结合年龄、学历、能力等综合情况, 使财政干部能够在全县 (区) 范围内合理流动, 实现老、中、青合理搭配, 增强干部活力, 提高工作积极性, 提高乡镇的财政、财务管理水平。四是建立乡镇机构编制长效管理机制, 严控人员编制。建立乡镇机构编制的长效管理机制, 实行编制实名制管理, 对每个乡镇逐一核定编制和人员, 做到编定到人。在实行严格控制入口、乡镇间互相调剂的基础上, 实行“渐进式”消化办法, 制定具体而又切实可行的短期和中期目标, 对分流人员分批逐渐消化, 确保在一定时期内完成超编人员的分流任务。
(九) 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促进乡镇财政依法理财
乡镇财政管理与财政监督调研报告 篇5
一、存在问题
买税卖税现象,增大了乡镇税收成本。由于对乡镇实行“核定基数、超收分成、定缴定补”的财政管理体制,加之国税、地税征收机关为了节约税收成本等因素,取消原一乡一镇一税务所的征收模式,该设国税、地税征收分局,往往一个征收分局管辖几个乡镇的税收工作,给买税卖税创造了条件,把甲乡镇税收划转给乙乡镇等;同时,各乡镇财政收入任务完成好坏,直接影响到乡镇领导的成绩。因此,各乡镇都主动与国税、地税征收机关协调“关系”,以资助办公费等名义进行变相买税卖税,有的乡镇以税收返还的形式给予个人奖励作为吸引“外来税源”的优惠政策,以挖取本乡镇辖区为其他乡镇或县级税渊,达到增加本乡镇财政收入任务的目的。变相买税卖税不仅增大了乡镇税收成本,还增加了乡镇的财力负担,有的乡镇连发工资都十分困难;同时造成国家税收的流失,践踏了国家税法的严肃性;也为产生腐败创造了条件。
目前有的乡镇财政管理较为混乱。一是未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设置会计帐户,会计科目混用;二是财政所帐务处理不及时,帐帐、帐证、帐表、帐实不符时有发生;三是以领代报、白条列支现象严重;会计业务核算不正确等。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乡镇财政人员素质不高,爱岗敬业责任心不强;一是有的乡镇财政人员未经过正规系统培训;二是财政人员自身不注重业务知识的学习;三是乡镇中心工作、突击性工作多等因素。
实施乡镇财政监督管理职能难。目前有的乡镇“七所八站”收支未纳入财政统一管理,财务人员不是专职人员,对帐务处理不规范、甚至采用“包包帐”造成帐目不清,管理混乱,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由于人们对财政监督管理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对财政监督管理不理解不支持,认为进行监督检查是和自己过不去对着干。有的领导也不理解、不支持,认为只要完成收入任务,管好财政所自身的帐就行了,监督检查是多此一举,财政人员存在畏难情绪,怕因进行监督检查而得罪人。审计、区级财政监督检查机构人员少、涉及面广等因素,对乡镇的日常监督检查也很难到位。
二、对策建议
对变相“买税卖税“现象应从体制入手,改变国税、地税现有的征收格局,实行一乡一镇一征收所;国税、地税收入任务不分解到乡镇,直接考核国税、地税征收部门;改变对乡镇的考核形式,以乡镇培植源协税护税工作作为考核内容。
对乡镇财政人员加强业务知识培训,提高财务核算水平,增强财政人员的责任心,培养敬业奉献的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奖惩制度对财政人员的工作行为加以规范,并作为晋级增资的依据;把乡镇财政列入财政审工作计划,对其实施监督检查,做到一监督、二检查、三帮助、四提高,最终促进乡镇财政管理水平的提高。
我国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探讨 篇6
【关键词】乡镇;财政;管理
一、引言
乡镇作为我国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也是实现政府履行职能、提供公共服务最基础的职能机构,在我国农村税费改革实施以来,乡镇财政管理工作不断发展,乡镇财政管理工作逐步由传统的收支管理型向监管型、核算型与服务型的方向发展,对于财政管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我国乡镇财政管理工作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尤其是财政管理机构设置不健全、预算管理弱化以及资金监管乏力等,制约了乡镇政府正常履行职能,这就要求相关管理部门必须改革完善乡镇财政管理模式,提高乡镇财政管理的规范化水平,以确保乡镇政府更好地发挥服务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职能。
二、我国乡镇财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乡镇财政预算管理职能弱化
在乡镇财政管理工作中,由于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的制定非常的粗放,因此导致预算几乎过于简单,对于乡镇财政收支实际管理的指导意义不大。而且在乡镇财政预算的执行上,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造成了乡镇财政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2.乡镇财政财源不足
我国乡镇财政工作中,最突出普遍的问题就是财源不足,甚至可以说是乡镇政府的负债问题较为严重,财政收支处于非常紧张的状况。特别是由于财权与事权的不统一,更是加剧了乡镇财政的困难局面,由于资金缺口较大,一些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也不能正常开展。
3.乡镇财政监管力度薄弱
当前由于乡镇政府对于财政资金监管工作重视不足,认为财政监管是对政府管理权限的干预,因此对于财政监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一些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方面缺乏有效的公开公示,财政审计力度也较差,造成了乡镇财政管理工作的监管失效,不利于财务活动的规范有序开展。
三、乡镇财政管理工作改革措施研究
1.完善乡镇财政管理机构设置,确保财政管理机构职能发挥
为了确保乡镇财政管理工作规范有序实施,首先应该健全乡镇财政管理机构的设置,可以参照当前我国较多采用的“县镇共管,以县为主”的模式,或者是探索采取垂直管理体制,以减少乡镇财政所人员在履职时受到本级政府的干预和约束,充分发挥监管作用,正常履行管理职能。在财政管理部门职能的界定上,应该根据我国农村综合改革的进度,将乡镇财政职能逐步朝着农村公共服务、落实惠农政策、乡村财务管理、乡村债权债务管理、加强乡镇财源建设等几方面转变。
2.强化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强化对收支的控制能力
对于乡镇财政预算的编制,应该遵循“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开源节流、勤俭节约”原则,在预算的编制方法上,乡镇财政管理部门应该根据财力状况及乡镇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财政预算,经过乡镇政府审定以及人大部门审议后组织实施财政预算管理。对于财政预算的实施,应该实行项目管理,根据年度支出预算和具体支出项目的实际情况,编制分月或者是分季度用款计划,由乡镇财政管理部门按照用款计划和庫款调度情况完成资金的支付。在乡镇财政预算的管理上,重点强化预算的执行力,控制无预算开支、超预算开支和擅自调整预算,尤其是避免先开支、后申报的问题,对于需超预算支出的,必须按规定程序调整或追加预算。
3.不断加大乡镇财源建设,缓解财政资金紧张问题
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地提高财源建设能力是解决乡镇财政困难的主要途径,也是新形势下乡镇财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镇财源的建设上,应该以当前我国的城乡一体化改革作为契机,加大对于乡镇农村经济以及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培植农业产业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同时,还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农村的实际情况,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积极地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能力,并不断的加大乡镇的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财政增长,在根本上解决乡镇财政资金紧张的问题。
4.强化财政资金监管,提高财政管理规范化水平
首先,应该根据乡镇财政管理的实际情况,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提高乡镇财政保障能力,避免挤占挪用专项资金行为,为全面开展乡镇财政资金监管提供良好的环境。其次,应该探索在乡镇财政管理工作中设立公务卡制度,不断地提高财政财务的透明度,并加大对于乡镇财政的审计管理,尤其是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确保乡镇财政管理工作的合理有效与经济合法。第三,应该落实好乡镇财政管理的公开公示制度,将财政管理工作中的各项资金收支进行公开公示,动员社会力量监督乡镇财政管理工作的实施开展。
四、结语
完善乡镇财政管理是适应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乡镇财政管理部门应该结合乡镇财政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建设,并强化财政预算与监督管理,积极的开源节流,以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为乡镇政府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武.吉林省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丁成林.从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差距透视财政资金使用中的问题——以安徽省为例[J].经济师,2011年07期
财政管理体制 篇7
关键词:财政,法制化国家,推进措施
1 公共财政的概念和特征
要理解好依法管理财政必须首先理解财政和公共财政的概念。财政活动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经济现象, 财政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人类社会出现私有财产, 社会分裂为阶级才产生了国家。国家一旦产生, 就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国家收入来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 于是国家财政这种特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也就应运而生。“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 财政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 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从实际工作来看, 财政是指国家 (或政府) 的一个经济部门, 即财政部门, 它是国家 (或政府) 的一个综合性部门, 通过其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 保证实现国家 (或政府) 的职能。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理解, 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 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 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 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 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公共财政的定义可以这样概括, 即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 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 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 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公共性、透明性和法制性是公共财政三个最基本的特征, 公共性是公共财政的本质特征, 公共性和财政分配的不对称性有密切关系, 所谓财政分配的不对称性是指从收入过程来看, 是价值单方面的转移, 表现为社会产品的价值从市场主体 (企业和个人) 手中单方面让渡到政府手中, 政府取得收入不需要向市场主体付出任何报酬。从支出过程来看, 财政分配除了要提供公共商品与服务以外, 还要实现社会公平与社会正义, 主要是通过转移支付来帮助社会弱者, 这就是财政非市场特征的最集中表现, 公共财政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透明性是公共财政运行的基本要求, 相对于纳税人来说, 财政资金是公共性的, 因此必须公开和透明。法制性是公共财政的基本法则, 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 而公共财政必须坚持依法理财, 一方面政府的财政活动必须在法律的约束下规范运行;另一方面, 依靠法律的强制手段, 让人民群众监督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
2 依法管理财政的意义
依法管理好政府财政, 对于建设法制化国家,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 依法管理好政府财政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证国民经济良性运行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 法制性是其基本特征, 依法管理财政是保证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和提高市场配置资源效率的必然要求, 公共财政的一切收支活动必须置于法律规范和约束之下, 实现财政收支活动的公开、公平和透明;第二, 推进依法管理财政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保证, 有利于促进政府财政活动规范运行, 财政资金的合理运用, 防止贪污、腐败等违法行为发生。
3 目前财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政府财政方面的主要问题是:第一, 财政决策等财政行为不规范, 漏洞比较多, 部门财政决策权往往由本部门领导个人来决策, 财政决策不透明, 公开性不够;第二, 财政立法层次低, 法律体系不健全, 财政立法除少数几部为法律层次, 大多数都停留在部门立法;第三, 财政支出效益较低, 使用不尽合理, 对经营性和竞争性领域的投资该退出还未退出, 对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需要还不能完全满足, 城乡居民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待遇差别较大。
4 推进依法管理财政的主要措施
4.1 加强政府财政立法, 完善财政立法体系
财政立法的主要任务是, 通过加强财政立法, 建立体系完善、门类齐全的财政法律体系, 使一切财政活动都能做到有法可依, 以保障财政体制改革、健全财政职能。在相关的财政法律的制定过程中, 充分发挥法学家与财政专家的作用, 使财政法制建设始终处于民主与科学的框架内;同时应强化人大代表监督预算和决算的监督力度, 完善人大代表质询制度, 使人大代表对国家预算和重大收支项目的来龙去脉都清清楚楚;在立法中要重视中央与地方税权划分、税种划分以及转移支付制度的构建, 解决好这些问题必定会使我国财政法制化水平向前大大推进。合理界定财政的职能范围, 提高对社会保障、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环境保护等社会公益性事业的保障能力,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4.2 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 充分发挥人大监督作用
建设法制财政, 必须强化对政府财政的监督。财政预算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决定了财政预算的审批权必须而且应该纳入人民权力的范围, 由人民代表大会的人大代表行使。人民代表大会审批监督预算, 就是体现人民意志和愿望的过程, 就是把预算草案变成具有法律效力的财政计划的升华过程。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监督, 依法向同级人大报送预算编制、执行以及决算的相关材料。过去由于预算未编到单位和项目上, 把编制中应解决的问题推到执行过程中, “一年预算、预算一年”,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批条子过多, 随意性较大。坚持把人大审批监督与审计监督结合起来, 对审计查出的问题, 督促政府研究整改意见, 责成有关部门和单位认真进行整改, 整改结束后向人大常委会专题汇报整改情况, 使预算执行情况的审查监督得到深入和延伸。长期以来, 财政部门提交人大审议的预算报告确实存在着“内行人看不清, 外行人看不懂”的问题, 人大代表和常委会委员们审议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 导致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预算监督工作停留在一般程序上, 实质性的监督难以到位。为了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人大应该在预算编制初期提前介入, 了解财政综合预算和部门预算编制的基本情况, 进一步增强了预算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3 加大对政府采购的监督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及实行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采取竞争、择优、公正、公平的形式使用财政预算内外资金等财政性资金, 以购买、租赁、委托或雇佣等方法获取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法》的实施对政府采购管理监督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 从采购运行的实践来看, 我国尚处在摸索实践阶段, 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不规范的现象, 政府采购中存在巨大的利益, 使得采购官员有滥用裁量权的冲动, 采购人员采购时, 不是以公共利益为重, 而是很可能作出使其私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具体管理职责不清, 监管部门采购资金审核不严, 年度或季度、月度采购计划不能准确执行, 下一步需要规范运作, 提高效益, 政府采购的根本目标是节约成本、治理腐败、规范管理。
4.4 实施阳光财政, 保证纳税人的知情权
在纳税人享有的诸多权利中, 知情权是一项基础性的权利, 同时也是首要权利。其他权利能否实现以及能否充分实现, 需要以知情权作条件。纳税是国家规定纳税人要把自己的金钱缴纳给国家的一种义务, 纳税人要尽这种财产损失的义务, 当然有权知道履行这种义务的原因, 如税收是什么、国家为什么要征税、国家征税干什么、国家对哪些人征税、国家应该征多少税、国家应该怎样征税等, 这些都应该让纳税人明白。赋予纳税人知情权, 有利于纳税人监督政府的公共财政, 打造出透明政府、亲民政府、服务型政府。无数的事实说明, 权力使用的不透明必然让权力监督架空, 于是, 权力无所畏惧、无所不能。要让权力在阳光下使用, 清清白白, 干干净净。接受更广泛的监督, 让钱用在明处, 用在刀刃上。
4.5 实施过错责任追究, 推进财政绩效评价制度建立
责任追究是维护法制权威性的根本保障, 也是推进理财的必要手段。各级政府及其财政部门要结合岗位责任制、财政执法责任制、建立理财过错追究制度, 明确过错责任追究范围、追究程序、追究方式等。在财政财务管理工作中, 因主观故意或过失违反财政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规定的, 都要实施过错责任追究;部门违反规定形成过错行为的, 要追究其主要领导责任, 坚持有错必纠、处罚到位、不断强化依法理财的责任意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作为改善公共管理水平的重要工具, 具有判断、预测、激励、约束等多项功能。建立财政绩效评价的制度和方法, 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财政资金分配的科学性, 缓解财政收支矛盾, 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合理、到位。
4.6 继续深化政企关系改革, 培养市场主体, 壮大市场力量
依法管理好理财, 除了需要国家机关通过相应的制度构建与变革而自觉地实行以外, 还需要有坚实可靠的社会和经济基础, 为此, 就需要使市场的主体——企业和个人在经济方面的成长与壮大。通过继续深化政企关系的改革, 使企业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市场主体, 政府也承担起相应的职责, 消除政府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干预, 同时壮大非公有制经济的力量, 使各类市场主体都得以健康的发展, 并将其作为中国市民社会的基础, 推进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
4.7 强化对财政的自由裁量权的管理
加强财政监督推进财政精细化管理 篇8
一、加强财政监督是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保障
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财政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并服务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客观上要求财政管理必须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科学发展观讲求质量和效益, 财政管理要体现绩效的要求, 就要做到科学精细。财政工作政策性很强, 涉及面很广, 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又处在收入分配和资金供求矛盾的焦点上。财政管理既有宏观的, 也有微观的, 既有政策的研究制定和预算的编制, 也有政策的贯彻实施和预算的执行, 要求很高, 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必须实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财政监督是财政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保障财政职能作用发挥和国家宏观调控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现阶段, 我们必须建立健全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 强化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 促进监督与管理的有机融合, 积极推进监督关口前移, 加大部门预算编制抽查、重大支出项目评审以及政策调研等工作, 以财政管理信息系统, 强化专项支出的过程监控。同时, 加强日常业务的监督管理, 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充分发挥专员办就地监管的优势。总之, 实行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加强财政监督, 有利于规范财经秩序, 有利于从源头上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也有利于促进财政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地方财政监督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研究和探讨地方财政监督体系, 特别是财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职能之间的制衡关系问题, 是提高财政工作运行效率、规范财政行为、提升财政工作整体合力的重要举措, 对解决财政预算编制中的一些不规范行为, 防范预算执行中的一些苗头性或倾向性问题等, 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从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 预算编制随意性较大
实际工作中, 有些预算编制机构对其年初编制的预算, 经常发生“调整”现象, “追加”也较为频繁, 且缺乏应有的透明度, 从而使得财政资金的使用变相地逃避了严格的预算监督, 同时也使得预算编制因此而丧失了严肃性和原则性, 而“追加”的预算, 其操作人员的范围很小, 人大部门也不清楚, 其他相关部门更是一无所知, 这种形式的追加预算, 从纵向上讲, 使财政预算编制丧失了严肃性, 从横向上讲, 使财政预算失去了公平合理。在有些地方, 靠这种“追加”预算等措施来变相调整年初预算, 以逃避人大等部门监督的现象较为普遍, 如果不对其加以规范和制约, 将会严重影响到地方财政部门的形象。
(二) 预算执行不规范
在财政预算执行中, 有的随意性很强, 擅自或变相调整支出项目, 有的发现年初编制的预算偏离了实际, 却又不及时建议或要求调整预算而仍教条地执行, 这些都迫切需要加以全面规范。有的预算单位在其预算执行过程中, 明知财政预算执行的前提条件发生了变化, 却不及时向财政部门反馈信息情况, 不提出修订预算的建议等等, 导致该追加预算的, 不根据实际情况要求追加, 该削减或停止执行的预算却在继续浪费等等, 从而使得财政预算的执行达不到应有的目的和效果, 丧失了预算的经济发展功能。
(三) 财政监督职能不明确
不少地方的财政监督职能界定不够科学明了, 责任不够强化, 就事论事或甚至于任务式的监督现象比较普遍, 从而导致财政监督职能弱化或错位, 事前防范、事中监控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查阅了不少地区的财政检查报告, 发现很多检查结论都是针对具体违纪问题提出的, 很少有针对预算编制不够科学合理的, 或预算执行进度上存在问题的等等, 从而使得实施财政检查的目的是为了检查而检查, 结果造成了财政职能行使的效率大打折扣, 财政监督为财政资金保驾护航的功能也无法发挥出来。
(四) 财政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缺乏合力
在不少地方, 其财政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三块职能之间缺乏相互沟通的合力, 从而导致财政工作的整体运行效果处于低效、混乱的无序状态。任何一项财政职能的行使都应围绕财政服务于经济的大局开展, 只不过是每项职能的行使都是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去发挥其作用和效果的, 因而, 财政职能的行使, 必须要有一个整体的“合力”, 否则, 就会导致财政职能的行使不但漫无目标, 没有方向性, 而且还很容易滋生舞弊行为等等。
三、建立健全地方财政监督体系的措施
(一) 树立“大监督”理念, 推进财政监督科学发展
努力树立“大监督”理念, 着手构建“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程控制、全部关联”的财政“大监督”工作格局。全员参与, 即财政部门的每一个业务部门都是财政监督的主体, 全体财政干部既是财政业务管理员, 又是财政监督者, 树立科学的“围绕管理抓监督, 强化监督促管理”的新理念, 构建“大监督”工作格局;全面覆盖, 即对涉及财政监督内容的财政收入监督、支出监督、会计监督、内部监督等方面, 通过日常管理与专职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方位的监督, 坚持将财政监督工作贯穿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财政工作大局之中;全程控制, 即在巩固完善事后监督机制的同时, 紧紧把握财政监督寓于财政管理的内在特性, 着眼于财政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通过对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监督, 对预算内、预算外资金的监督, 对国库拨付资金的监督等, 及时发现财政分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逐步将监督关口前移, 把监督的侧重点由过去单纯的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督转变, 由突击性监督检查转变为经常监督;全部关联, 即实现专职监督与日常管理、个体监督与全面管理的信息共享、成果运用, 充分发挥财政监督工作的职能作用, 以财政监督工作的成效取信于社会, 得到社会对财政监督工作的支持。
(二) 加强财政法制建设, 奠定财政监督工作的基础
加快财政监督立法进程, 通过法律程序明确监督机构的职权、责任、监督程序、监督方法、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违反财政法规的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内容, 确定财政监督机构执法主体资格, 赋予财政监督机构独立行使财政监督检查及对违纪违规对象的强制处置权等执法手段;明确财政监督检查机构是财政部门的综合执法机构, 为财政部门行使财政监督职能, 加强执法力度, 坚持依法行政, 提高财政监督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真正把财政监督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使财政监督真正做到独立执法、依法办事、依法监督。同时, 修订完善相关财政法规, 加快相关财政法律法规的修订工作, 及时修改和完善现有不配套的财政法律、法规, 使其相互衔接, 相互配套, 更加符合当前财政工作的实际。
(三) 理顺各方关系, 形成监督的合力
理顺专职财政监督机构与财政各业务管理部门、其他监督机构间的关系, 建立整合内外部监督力量参与检查联动的监督新模式, 形成监督的合力。在监督任务上, 专职监督机构负责专项和大型临时性的检查;业务机构负责日常监督检查、跟踪检查、跟踪问效。在检查时间上, 业务机构侧重进行事前、事中监督;专职监督机构应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在监督方式上, 财政业务机构进行的监督检查寓于正常业务管理中, 均在开展日常业务中进行;专职监督机构开展的监督检查, 大都是限制时间、限制范围、直接组织实施的事后监督检查。同时, 要理顺与其他监督部门之间的关系, 借助法律明确财政监督在监督对象、监督内容和监督方式、方法上与其他监督部门的分工, 划清职责权限, 建立执法联席会议制度, 及时沟通执法工作情况, 交流检查信息, 形成相互支持、共同协作、联合执法的立体交叉监督格局, 形成监督的合力, 促进监督工作的整体推进。
(四) 加强信息化建设,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 搭建财税库联网平台, 实现财政部门内部之间、各级财政部门之间、财政与征收机关、国库部门和银行之间以及财政与各预算单位之间纵横交错的信息化网络系统, 为财政信息的高效传递和及时反馈提供技术平台。同时进一步加强财政应用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 如建立财政预算执行和资金分配使用检测系统, 开发设计“财政检查软件”等。
(五)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为财政监督检查提供人员保障
财政管理体制 篇9
一、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探索城乡结合型财政管理模式
目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乡经济加速了融合, 城乡一体化的财政分配格局正在推进, 城乡财政规模、财务管理内容不断增加, 城乡财政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原有的财政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为更好地发挥城乡财政在服务经济发展、服务“三农”中的作用, 非常有必要探索城乡结合型财政管理模式。过去城乡财政管理主要以“块”为主, 这很难充分体现城乡财政管理的职能, 难以有效的调动资金, 应充分细化职务, 由原来的块状为主逐步转向条线方向。现代城乡财政管理要全面推进管理体制变革, 加强财政人员培养, 并细化职能配置, 这对于加强财政政策法规的贯彻和指导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规范城乡财务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 城乡财政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就需要建立与实际相符的财政制度, 完善各项制度, 根据制度进行考虑, 形成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整合财政支农资金
城乡财政经济管理中, 支农资金是重要部分, 这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根本利益保障。财政支农资金实行的是分块管理, 这种模式下政出多门, 导致资金在使用方向、项目安排等方面存在重复和交叉问题, 不能充分、有效的发挥资金作用。当前城乡财政管理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自上而下的协调机制, 整合资金就无法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因此应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在不改变原有资金用途、管理权的前提下, 多途径进行整合。城乡财政管理中, 支农资金要统筹安排、管理, 切实保障资金用到实处。将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变为一般性转移支付, 县市级财政部门统一安排项目实施。县市级财政部门在整合支农资金时, 可以考虑项目整合, 发挥项目合力, 如以村为单位考虑所需的各类投入。
三、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强化财政资金管理制度建设
城乡财政管理应强化财政资金管理制度建设。城乡一体化推进中, 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如果不能确保资金及时到位, 势必会影响工程进度。这就要求城乡财政管理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在财政支农资金中全面推进国库分账核算、集中支付制、支出报账制, 建立资金使用绩效分析制度。可以采用资金使用绩效与下一年资金安排相挂钩的方法, 建立奖惩机制, 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实施全面财政公开制度
城乡财政管理要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强化资金监管, 实施全面的财政公开制度。城乡财政在整个财政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服务“三农”、推进城乡一体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城乡财政管理应加强资金监督, 确保资金落实。如果城乡财政透明度低, 监管就会面临难题。因此用充分利用现代媒体、资讯, 凡是与农民切实利益有关的收益、补贴等, 全程进行个监督, 可以借助报纸、网络等媒体公开资金分配依据、计算方法等, 了解资金去处, 消除人们的疑惑, 这样人们有了知情权、参与权, 还能监督资金, 从而全方面的监督城乡经济, 避免挪用、占用投资内容、投资规模等违法行为的出现。同时城乡财政管理应规范工作流程, 在乡财县管中, 乡镇财政的支持应定期与县市级财政对接, 确保收支核对一致, 收据数据准确无误, 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能发挥作用。
五、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加强城乡财政预算管理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是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立足实际提出了重要战略思想。在现代财政制度中, 预算制度处于基础地位, 预算管理在财政管理中处于首要地位, 这也是从源头上防止财政风险的措施之一。一直以来城乡财政存在体制不完善、收支不合理等问题, 城乡财政预算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城乡财政管理部门应结合实际做好预算, 把握预算编制质量关, 把握住预算审批的法定程序关, 把握住预算执行的进度关, 把握住预算调整关。城乡财政管理中加强预算管理, 能有效发挥《预算法》对财政收支管理各个环节的优化作用, 才能提高城乡财政的运行质量。
总之, 城乡财政管理是我国财政的基石, 对我国财政收支平衡有着重要影响。新形势下城乡财政管理应结合实际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摘要:城乡财政是我国财政的基石, 对我国财政收支平衡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 随着城乡结构的调整, 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加速融合, 城乡财政收支、运行管理等进行了适应性调整, 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本文主要探讨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创新城乡财政管理方式的途径。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现代财政制度,城乡财政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芦运莉.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9 (3) .
财政管理体制 篇10
(一) 专户归口现状
2011年根据财政部关于清理整顿地方财政专户的要求, 通过清理自查, 全市共撤销专户38个, 其中街道24个, 市级财政14个。截至2012年4月底, 我市共保留财政专户150多个, 其中镇街道财政专户约占三分之二, 主要核算市级财政拨款资金、津补贴、车改经费和上级专项资金, 镇街道财政专户全面归口财政所 (局) 管理。市级财政专户数51个, 主要核算非税收入、社保资金和财政专项资金, 市级财政专户由预算执行局、社保科、农业科行使管理职能, 其中预算执行局主要管理预算内、预算外和财政专项资金专户, 共40个, 社保专户和农业综合专项资金专户分别由社保科和农业科管理。
(二) 制定制度办法, 严格执行开户审批程序
对财政专户资金专户的开设遵循“精简、统一、规范、高效”的原则, 制定《桐乡市财政专户开户管理办法》, 在审批权限、拨付方式、内部监督和对账办法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 严格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开设账户。
(三) 财政专户资金收支纳入信息系统管理
从专户开设登记、拨款通知单的建立、审核、开具拨款凭证到记账等环节全部通过“金财工程”一体化平台的系统软件进行处理, 采用网络传递电子数据与纸质单据签批并行的方式, 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方便了对数据的查询和对资金的动态监控。
二、当前财政专户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及问题
(一) 财政专户开设过多的问题仍然存在
随着国家逐步加大对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三农、环保、保障等到民生项目的投入, 上级安排的专项资金越来越多, 名目繁多、金额很大。为保证专款专用, 上级财政部门或业务主管部门以文件或制度形式制定了各类资金的使用与管理办法, 一般都要求县级财政和项目单位设立专项资金财政专户进行核算。长年积累导致出现以下问题。 (1) 部分财政专户开户文件依据不足。 (2) 个别财政专户长期未发生业务费。 (3) 同类资金开设多个财政专户。 (4) 部分专户中存在非税收入应缴未缴现象。 (5) 政府非税收入财政结算户管理亟待加强。
(二) 财政专户管理制度有待加强和完善
缺少专门系统的规范财政专户管理的制度。一些专户管理要求零散的体现在财政资金规范管理的其他制度中, 特别是财政专户管理中的开户银行选择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定期报告制度、定期检查制度等不完善。同时, 财政专户归口管理不彻底, 没有将财政专户全部归口财政预算执行部门统一管理。
(三) 会计基础工作不够完善, 资金管理不够规范, 使用效益较低
财政专项资金一般都要求按项目进度和实际需要进行拨付。但在实际拨付到项目单位前, 国库资金采取“以拨作支”方式调入财政专户的情况仍然存在, 不仅虚增预算执行进度, 而且使资金全部沉淀在各个专户, 分散在各个商业银行。一方面导致财政专户积存了大量闲散的财政资金, 另一方面又使财政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促发展等等所需资金因国库财政资金紧缺而得不到及时满足。
(四) 财政专户开户银行选择与管理缺乏规范性
部分财政部门开户银行选择程序不规范, 仅报经主管领导批准, 未对开户银行资质条件进行全面考核, 未建立科学的选择机制。与开户银行签订的委托代理协议规定不全面, 责任界定不明确, 缺乏对开户银行的日常管理。
(五) 乡镇的财政专户管理有待加强
乡镇由于受限于机构设置不全、人员配备不足、软硬件设施薄弱等到因素, 在财政专户制度建设及规范管理方面与财政部的要求存大较大差距。部分乡镇财政办或财政所还存在不及时记账, 未及时装订会计凭证, 印鉴和支票使用管理不够完善, 财务报账手续不规范等安全漏洞和隐患。
三、进一步加强财政专户管理,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对策
(一) 进一步清理归并财政专户
1. 撤并专项支出专户。
凡无国务院、财政部、省级人民政府和省级财政部门正式有效文件依据开设的专户;中央文件已废止或政策已不执行, 但省级政府及财政部门文件仍保留的专户 (包括基本建设资金、政府采购资金等) ;具备有效文件依据的专项支出专户中, 除国务院规定开设的专户以及财政部规定开设的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国库集中支付特设专户暂时保留外, 其它的专户要分化压缩直至全部撤销, 如惠农直拨、工业发展等专户。
2. 归并社保基金财政专户。
严格控制市级社保基金财政专户数量, 并对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分账核算, 按政策规定计息。同一商业银行只允许开设一个社保基金专户。
3. 清理违规开设不符合基本条件的专户。
如:无专项用途情况而调出国库直接存入商业银行专户的, 为争取贷款而开设财政专户的, 违规开设临时存款账户等。
4. 规范政府非税收入财政结算账户管理, 一家商业银行只能
开一个政府非税收入结算户, 要确保在规定的时限内上缴国库, 不得拖延、滞后。
(二) 健全财政专户管理制度
结合清理整顿财政专户中发现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建立建全财政专户管理制度以及相关资金管理制度和基础性工作规范, 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和财政专户管理的长效机制。主要包括:对财政专户开设依据、归口管理、财政专户档案管理以及开立、撤销和变更的审批流程等事项进行明确规定;规范财政专户资金拨付流程, 完善财政专户资金运行内控机制;明确财政专户转归财政预算执行部门统一管理的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制定国库与财政专户之间资金调度管理制度;建立财政专户管理情况定期报告和检查制度;建立开户银行选择管理制度等, 切实加强财政资金专户归口管理。要结合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及“三位一本”财政组织机构改革的推进, 建立完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各类财政专户都要实现转归预算执行部门统一管理, 同时明确归口管理后各部门的职责分工, 业务部门继续负责并加强相关业务管理, 预算执行部门主要负责专户资金拨付及核算管理, 形成财政内部“管事”与“管钱”分离的制约机制, 确保资金安全;建立健全业务管理部门与预算执行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机制。
(三) 加强财政专户资金管理
1. 扎实做好会计基础工作, 规范专户管理。
除财政补助社保基金的资金, 以及粮食风险基金等国家另有规定的专项支出资金外, 将国库资金调入财政专户不列财政支出。加强财政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 除国库集中支付结余外, 不在总预算会计层面擅自采用权责发生制列支;不超越专户核算管理范围, 将非专户管理的资金调入财政专户。建立全面对账制度, 确保“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要加强与上级财政部门专款指标和往来款项的核对, 发现错误及时调整。同时要细化专户会计核算。专户核算要详尽反映预算执行情况, 能按功能分类科目对支出登记明细账, 并按预算单位或业务科室科行辅助核算, 与国库总预算会计账务相衔接, 从根本上解决国库资金“以拨作支”调入财政专户的问题。
2. 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专户管理信息化建设, 完善“金财工程”软件系统功能。
将所有财政专户资金的拨付都纳入信息系统, 减少资金审核、拨付过程中人为操纵因素, 实现财政专户资金拨付信息化和网络化, 推进财政专户资金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3. 实现专户资金的保值增值,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结合银行对地方经济贡献度, 对存放各银行的财政专户资金进行动态调整。
(四) 规范财政专户开户银行选择与管理
科学规范选择财政专户开设银行, 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违规干涉银行选择。 (1) 选择因素要综合考虑银行资质、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运营情况以及内部控制水平、信息化管理水平、服务水平等多方面。 (2) 选择程序要透明。具备条件的, 应实行招投标制度;对不具备条件的, 应建立集体决策机制。 (3) 与开户银行签订规范的委托代理协议, 尚未签订的应限期补签, 协议内容要全面、职责界定要清晰。 (4) 加强对开户银行的日常管理, 对出现运营风险、内控风险或无法提供分账核算等服务的银行, 要求限期整改, 逾期达不到要求的, 予以更换。
(五) 加强对乡镇财政专户管理工作的指导
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初探 篇11
一、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实施意义
推行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是保证财政资金安全、高效运行和提高财政工作质量的关键环节,同时有助于各级政府强化“花钱”的责任意识,促进形成追踪问效的管理理念,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
1.推行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有利于完善公共服务型政府财政管理。财政管理包括财政收入管理和财政支出管理。没有健全的财政收入管理机制,财政资金运行就缺乏稳定可靠的来源;没有健全的财政支出管理制度,就难以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难以保证财政资金的良性运行。因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财政收支规模不同,一定时期内财政管理面临的工作重点也不同。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型,决定了财政管理的重点应实现从收入管理向支出管理转移,注重追踪问效,加强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既包括事后的绩效考核,也包括事前的绩效预测。
2.推行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有利于保证公共服务型政府稳健运行。财政风险,是指在组织收入和安排支出的过程中,由于财政自身的缺陷和多种经济因素的不确定性,而造成损失和困难的可能性。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型,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产生风险的可能性也逐渐加大。当前,各级财政安全的最大隐患包括多年来所积累的各种潜在财政风险如社会保障欠账、公共部门债务负担及国有企业亏损等,都可能直接使财政状况恶化,引发相应的财政风险。加强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可以化解财政风险、缓解收支矛盾。
3.推行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有利于公共服务型政府支出范围结构。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基本建立,但社会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充分。在这个时期,财政支出的范围与结构同公共服务型财政支出的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还难以与国际惯例接轨,存在着分工模糊与领域交叉。在此背景下,通过加强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和反馈调整机制,科学界定财政具体支出范围,改善财政支出结构,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二、南昌市分阶段推进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改革的构想
近年来,广东、江苏、上海等省市不同程度地进行了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改革的探索,结合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本身的规律,南昌市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制度改革将会经历启动、完善、成熟三个阶段,而不同的阶段往往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内容。
1.启动阶段的特性与内容。
目前,全国各地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及其制度改革正处于试点和探索阶段,江西省也于2013年3月出台了《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南昌市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还处于启动阶段,不可避免地具有三大特性:(1)学习和模仿其他省市在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即思想学习与制度移植;(2)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进行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方面的试点和探索;(3)由于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改革与原有的管理理念、制度安排之间具有一定的冲突性和非兼容性,启动阶段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及其改革往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试错性特征。当然,从现实角度来说,启动阶段的改革任务主要是灌输和形成一定的绩效意识或理念,为进一步的改革奠定初步的思想基础、理论基础和机构基础,并积累一定的绩效管理实践经验。
2.完善阶段的特性与内容。
随着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及其改革的深入和推进,南昌市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将很快由启动阶段过渡到完善或发展阶段。在此阶段,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及其制度改革的主要特性有:(1)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理念创造性地融入了原有制度安排,即具有南昌特色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制度模式日益形成;(2)财政支出管理中的绩效意识逐步转化为现实的绩效责任,即财政支出绩效管理责任不断被明确和落实;(3)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改革的渐进深入,使得绩效管理的财政效果不断显现。当然,在此阶段的改革会引致一些标志性的事件或结果,如设置专门的财政支出绩效监管机构,专门负责监管本级政府支出的绩效监管工作;单位和部门支出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与管理试点工作不断得到施行;建立初步的绩效预算管理模式,并按支出绩效的大小不同,对项目、单位或部门的预算支出进行适当的价值排序或预算调整。
3.成熟或相对成熟阶段的特性与内容。
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及其改革的成熟或相对成熟阶段,是全面绩效管理的高级发展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特性有:(1)全面绩效管理或绩效预算得到施行,即绩效化管理的覆盖面被大大拓展并发挥明显效用;(2)财政绩效管理的方式、方法与程序日益规范化,即财政绩效管理的主观随意性大大降低;(3)财政绩效管理建立在较完备的制度保障基础之上,即已形成不同层次、相互配套的财政绩效化管理体系;(4)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具备较充足的公开透明性,公众最大限度地参与或监督了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全过程。从改革的内容或任务来看,实行全面而成熟的绩效预算是此阶段的核心任务,较完备而配套的绩效法律法规则是制度保障,而遵循绩效原则进行的政府运作流程再造则是一种必然的制度改革结果。
财政管理体制 篇12
自1994年延续至今的财政体制, 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增强了中央财政宏观调控能力, 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现行财政体制还存在着结构性设计不合理, 地方财政发展不平衡, 部分基层财政缺乏提供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等突出问题。因此, 建立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 是今后一个时期财政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 也是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体制保障。
建立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周期长、涉及面广, 要循序渐进, 分步实施, 有序推进。
首先, 要把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的事权放在体制构建的首位, 使事权与财力相匹配。从传统的承认事实的划分事权转向以受益、效率、便民三原则为依据划分事权的方法上来。中央政府承担着对地方政府直接领导的职责, 要始终遵循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方针。统一领导可以保障政令统一和畅通, 分级管理可以调动地方各级政府的积极性, 确保政府公共服务的高效率及人民享受政府服务的便利。
其次, 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建立地方政府间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在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情况下, 要实现地方政府间财力与事权相匹配, 需要实行地区间差异化的财政管理体制, 建立一个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区域财政横向均衡制度的平台, 以实现区域主体间竞争起点公平、行政性资源配置平等, 财力分配均衡, 并以此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
再次, 简化财政预算层级, 为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提供法律保障。现行《预算法》规定, 国家实行一级政府一级事权, 设立中央、省、市、县、乡等五级预算。过多的财政级次及财力层层集中, 导致基层财政困难。为缓解基层财政困难, 应大力推广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 逐步过渡到省、县两级地方财政体制, 使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