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队伍建设项目报告

2025-01-08

干部队伍建设项目报告(精选9篇)

干部队伍建设项目报告 篇1

XX乡村干部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村党支部书记、村委员会主任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是团结带领农村广大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这支队伍建设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今年8月14日至15日,我们对全乡10个村(居)委会干部队伍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就下一步如何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当前村干部队伍基本情况

目前,在我乡10个村(居)委会中,村干部36人,其中男27人,女9人;35岁以下的4人,36岁至45岁的11人,46岁至60岁的21人;小学及以下文化的1人,初中文化的5人,高中文化的14人,中专及以上文化的16人;村党支部核心作用发挥好的村7个,一般的3个。村级后备干部总共6人,其中35岁以下的4人,36岁至45岁的2人;具有中专及以上文化的4人,高中文化的2人;具有一技之长的1人。

总的来说,我乡村干部整体素质较高,是一支战斗力强的队伍。大部分村支“两委”能认真实践“三个代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农村工作,完成各项任务,主动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出谋划策,严格依法办事,公道正派,在群众中威信高,群众反映好的约占85%。工作能力和责任性一般,但能开展上级布臵的各项工作,基本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群众反映一般的约占15%。

二、前段取得的主要成绩

近年来,我乡始终把村干部队伍建设做为农村工作的重点,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农村深入开展了“五同五心”、“党课”、“三个代表”学教等活动,加强了对村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村干部的政治素质,改进了村干部的工作作风。积极利用农函大、乡党校、党员电教等形式,加强了村干部的实用技术和工作业务培训,增强了村干部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本领,村干部工作能力进一步增强。开展村级财务清理、村务公开活动,实行村帐乡代理,加强了对村干部的监督管理,村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是村干部思想进一步得到解放。广大村干部摒弃了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稻谷加红薯”的传统农业意识,树立了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意识;摒弃了小富知安、小打小闹的保守意识,树立了敢创敢干、办大事的新观念;摒弃了计划经济时代条件下的旧思维、旧方式,树立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观念。

二是村干部管理逐步规范。近年来,我乡相继实施了村干部述职评议、村级财务清理、村务公开、村委会直选和村干部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规范的选举、决策、参与、监督体系,使村干部管理逐步走向了公开化、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每年对村党的建设、经济建设、完成各项任务、精神文明建设和计育综治工作等五个方面进行考核。村内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人员、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每年对村干部进行一次评议。

三是村干部队伍年龄结构趋于合理。经过近几年的村干部建设,逐步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以中青为主,以老带新的村干部队伍。从我们调查统计的数据来看,在36名村干部中,45岁以下占的41.7%,其中35岁以下占11.1%;46岁至60岁的占58.3%。从农村的工作实际来看,这种年龄结构还是比较合理的。虽然有部分村干部年龄偏大,但他们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工作能力强,在群众中威信高,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工作要求。

四是文化素质有了较大提高。我乡十分重视对村干部的文化素质教育,在村干部的选任时提出了文化要求,同时积极利用农函大、乡党校、党员电教等形式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使村干部的文化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在全乡36名农村干部中,高中以上文化的占86.1%,且中专及其以上文化的16人,占44.4%;初中文化的占13.9%,大多是工作经验丰富、威信高,受群众拥护。近年来,我乡先后通过“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举办村党支部书记、村级后备干部培训班6期,170余名村干部和后备干部接受了远程教育。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乡村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村干部队伍建设中,部分村和村干部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有:

(一)选拔任用的民主程度有待提高。

部分村在村干部选任方面,仍然存在沿用传统方式多,新的方式少,村党支部“两推一选”等好的做法还没有全面推行,不能很好地征求广大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在村委会选举中,部分村民的参与意识不强,热情不高。有些村民怕耽误农活,不愿参加投票,在选组长时,则干脆抽签了事或轮流担任。

(二)教育培训机制有待完善。

一是村干部教育培训机会少,制度难健全。一年2期的村干部培训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二是培训的内容贫乏,主题不突出。大多是传达贯彻上级有关会议精神和传授普通的病虫害防治知识,对市场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实用技术、特别是新农业技术的内容教少。三是培训方式简单,手段不先进。一般是采取订阅农业报刊杂志、播放电教片、发送农业科技资料等形式,很少请专技人员授课、实地培训或外出参观,效果不理想。

(三)管理监督工作有待加强。

一是村民对村干的监督流于形式。近几年,各村进行了村级财务清理,实行了村务公开,设立了村务公开栏,对村干部的监督起了很好的作用,但仍有极少部分村财务清理走过场,村务公开内容不及时、不完备、不真实。本应由村民大会讨论决定的大事,一些村却由村干部几个人说了算,村民一年到头甚至几年也没开一次村民大会。二是乡对村干部的监督管理难以到位。就目前的管理体制来说,乡对村干部的监督管理还没有一套全面有效的且操作性较强的制约机制,一般只有乡农经站每年例行进行一次村级财务审计。

(四)极少数村班子战斗力不强。

一是少数村支两委班子不团结。存在支部书记独政和村委会揽政、“两委”争政或搁政现象,村干部互相扯皮,互相拆台,工作互相推诿。二是少数村干部工作不安心。三是少数村班子驾驭全局的能力和水平不高,在群众中没有威信。

(五)后备干部队伍培养难。

一是后备干部人数较少,全乡10个村(居)委会,后备干部只有6名,平均每村不到1人。二是培养方式滞后。一般村对后备干部只确定好人就算了事,平时缺少有意识的帮带和专门的培训。三是一部分后备干部外出务工,培养管理难以到位。

干部队伍建设项目报告 篇2

高校共青团作为联系党与广大大学生的纽带与桥梁, 是党的得力助手, 也是未来社会力量的后备军。高校共青团工作是面向大学生的, 是教育、团结和引导大学生的重要力量之一。随着改革开放, 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高校共青团担当起了培养社会未来力量的重任, 同时高校共青团工作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 许多学者和教育者对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进行了比较广泛的探讨研究, 形成了一系列提高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素质、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的理论成果。但总体而言, 研究成果的数量、质量还有待提高, 研究的视域还不够宽广, 研究的方法和手段相对单一, 因而形成的研究成果理论成熟度不高, 系统性不强, 需要进一步总结、提炼和完善。建立起健全的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制度体系, 构建保障机制, 加强对团干部的规范化选拔、系统化培养、科学化管理, 形成用好学生干部的工作格局, 必将大大提升团干部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研究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的意义在于:一是, 有利于形成团干部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二是, 有利于强化团干部的选拔培训;三是, 有利于形成团干部队伍良好的工作格局, 进而充分发挥团干部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因此, 加强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 我们需要建设起一支优秀的大学生共青团干部队伍, 充分发挥高校共青团干部的先进模范作用, 对于社会、高校、老师与学生都具有深远意义。

2 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与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我国高校青团干部队伍建设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不容忽视。

2.1 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自身素质的问题

2.1.1 责任感不强

责任感是对工作基本的意识, 是爱岗敬业的标准之一。一个人无论是在社会还是学校都同样需要责任心才能服务于他人, 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 才能让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一部分共青团干部的责任感不够强、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这样不成熟的做法不但阻碍自己的成长, 也会影响团组织的发展。

2.1.2 服务意识不强

为学生服务是高校共青团的工作宗旨之一。一些共青团干部不主动深入学生, 对待同学很冷漠, 没有耐心, 不愿意服务于大学生, 想问题、办事情不顾大局, 而只是从个人利益出发, 这样必定会影响共青团组织的形象, 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2.1.3 抗挫折能力不足

在开展高校共青团工作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些困难, 有些团干部在平时能努力工作, 但一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就会沮丧甚至轻易放弃, 不能正确面对其而振作起来, 给自己和组织都会带来不必要的影响。

2.1.4 实践与创新意识不足

团干部应该做到求真务实、深入基层, 一切从实际出发, 勇于实践, 同时还应具备创新意识, 在创新中才能不断前进。一些团干部不仅实践能力较差, 不为大学生办实事, 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 而且创新能力欠佳。由于团组织的工作时常会遇到一些困难, 想克服困难, 必须要实践与创新相结合, 在探索中前进, 才能实现目标。

2.2 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培训的问题

2.2.1 对共青团干部队伍培训的认识不足

一方面, 有些高校对共青团干部培训工作重视不够, 随之引来一系列的问题:培训经费不足, 培训课程设置不科学、培训师资力量以及工作人员配备不齐等;另一方面, 由于干部队伍培训没有类似于学历教育的具有硬性学习指标, 部分缺乏上进心和自觉性的学员就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共青团干部培训。这些学员由于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学习目的也不明确, 在培训过程中不积极主动, 没动力, 也无压力, 抱着“完成任务”的心理参加培训, 而没有认识到培训与干部自己的工作以及成长相关联。

2.2.2 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

理论联系实际是为了更好地去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部分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的培训中没有将理论和实际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没有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 不能掌握干部的实际情况, 培训课程缺少实用性、创新性, 不能完整地起到团干部教育培训的效果。

2.2.3 培训制度不够完善

一方面, 部分共青团干部因个人原因不能完整地、系统的参加培训, 而有些团干部完整地参加了培训, 也不能全身心投入;另一方面高校对团干部的培训调控力度不够, 缺乏激励约束机制, 考试机制不够严格, 没有把干部培训与选拔任用、职务晋升联系起来。

2.3 选拔、监督、考核激励制度的问题

选拔工作是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的起点,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所以选拔工作对于团干部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从目前来看, 高校共青团干部的选拔方式和选拔程序还缺乏相应的规定和政策。就监督制度来看, 高校共青团的监督制度还不够健全, 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制度, 在日常工作中, 不能很好地控制、解决出现的问题。科学的考核、激励制度可以激发共青团干部的工作上的上进心和责任感, 反则会影响团干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3 加强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

3.1 采取有力措施, 提高共青团干部队伍的素质

3.1.1 培养强烈的责任感

作为一名团干部, 对同学负责, 对组织忠心, 为社会贡献是最基本的道德标准。培养团干部强烈的责任感, 立足于工作岗位, 努力把工作落实到实处, 认真负责, 积极进取, 不断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高校共青团干部对学生负责、对组织负责才能完成自己的光荣使命。

3.1.2 培养主动的服务意识

团干部应深入基层, 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高校团干部是大学生的利益的忠实代表, 培养团干部的主动服务意识, 从大局出发, 维护同学们的广大利益, 才能将大学生团结起来, 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才能使组织更好的发展。

3.1.3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作为团干部, 在工作中必会遇到各种的困难, 甚至受到心理打击。培养团干部应该勇于面对挫折的精神, 在没有得到理想要求时, 应从容面对, 不应怨天尤人, 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3.2 完善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的选拔与培训制度

3.2.1 建立科学的团干部选拔制度

第一, 在高校共青团干部选拔中应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面对所有大学生敞开大门, 凡具有积极上进心与责任心的同学都可以接受培训与考察。第二, 共青团组织应对参选的同学严格考察, 考察的主要内容有:思想积极向上, 有端正的人品, 成绩优良, 热爱集体, 有较强的工作能力, 以及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等。第三, 严格控制任用程序。在考察结束后, 任用前必须经过团组织成员的一致同意方可任用, 最大程度的把优秀的大学生选拔到团组织的岗位上来, 更好地为同学服务。

3.2.2 提高对高校团干部队伍培训重要性的认识

对于团干部而言, 培训工作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首先, 高校团干部是共青团的核心与执行者, 他们的素质如何, 直接关系到团内工作的贯彻落实;其次, 高校团干部是高校班级建设发展的主导者, 他们是开展各项班级活动的主要力量, 直接关系到班风, 班纪的建设质量;再次, 高校团干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倡导者与组织者, 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很大程度地影响广大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于高校而言, 充分认识共青团干部培训是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 是联系广大学生的纽带, 是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团工作方针的需要。

3.2.3 切实提高团干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方面要在培训内容上精心设计, 力求将理论结合实际工作开展培训课程, 重点在于通过培训提高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 在培训思路上, 以从实际出发为原则,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3.3 建立健全的监督、考核与激励制度

3.3.1 建立合理的监督制度

监督工作是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的重点之一。建立起合理的监督制度是确保团组织实现最终目标的有力保障。对于工作, 通常为了有效解决工作中随时遇到的问题, 就要对工作进行全程有效的监督, 不能等问题出现后才去解决, 以免造成被动的局面。在团干部自身问题上, 以主动教育为主, 努力提高团干部的思想境界, 主动避免犯大的错误, 防患于未然。在监督形式上, 不仅需要团组织对干部进行监督, 同时需要发动广大大学生对团干部进行有效监督, 加大群众监督覆盖面, 这样更加科学合理, 实际地起到了监督作用。

3.3.2 建立规范的考核与激励制度

建立规范的考核制度是搞好干部队伍建设的必要条件之一。其中, 建立合理的考核内容与指标是关键。考核工作内容应包括思想态度、工作能力与群众基础等方面。为切实落实对团干部的考核, 应坚持公正客观的态度, 定期对团干部的学习、工作情况进行督促和检查, 考核结果可用于团干部的评优依据之一。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团干部, 应立即寻找自己的原因, 及时纠正。同时, 建立起科学的激励制度, 通过定期考核工作成绩和广大学生的反馈等各项数据来评价团干部的成绩与不足之处, 这样能够有效地调动起团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新形势下, 高校共青团干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因此加强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虽然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我们也必须客观地面对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让团干部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 让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更好、更快地发展, 日益强大。

参考文献

[1]刘泽双.人力资源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2]谢枭鹏.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 .

[3]黄敏.加强和完善新时期高校共青团的主要职能[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7, (6) .

干部队伍建设项目报告 篇3

关键词 高校 共青团 干部队伍 建设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New Ideas of College League Cadres Construction

FENG Jun

(Zhejiang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Abstract The university is an important place to cultivate senior talents. Communist Youth Leagu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ystem, a very important ro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of our country.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Cadr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organizer and leader of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science school contact members, has the glorious historical mission. With talent training as the footho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organizations as the goal of literacy, give full play to collective strength the harmonious integration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cadres, promoting the work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in th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of high stability.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cadres; construction

党的十八大会议召开后,高校共青团工作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一支高素质的共青团干部队伍,是共青团各项工作落实好的前提,是大学生进行理论学习精神建设、进行自我创新发挥的展示舞台,关系到高校党政事业的未来发展大计。只有高校共青团干部进行高素质的建设,才能使共青团组织发挥更加强有力的作用,值得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笔者认为:坚持秉承高标准人才引进、理实一体化严格培训与管理、高校优秀人才输送的理念,才能确保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的健康、长足发展。

1 精益求精 引进高标准人才

高校团组织的团干部选拔必须要始终坚持高标准的严格要求。包括:科学文化成绩好、领导组织能力高、思想政治觉悟高、团组织成员公认政绩突出的高标准人才。选拔方式根据“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的原则,进行公开竞争、民主选举,将优秀的大学生集中到团组织岗位中来,发掘人才、广纳群贤。竞争方式可以拓宽视野、广开选才、用才渠道,有利于团组织事业创新发展、健康成长,可以逐步形成团干部人员流动的良性循环。优秀的高标准人才文化水准高、发展潜能大、思想品质优、综合能力强,可以使团组织发展快、带动在校大学生高素质全面发展,担当起跨世纪的重任并且会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2 理实一体 严格培训与管理

对团干部的培养不能仅仅满足于做好眼前的共青团工作,无论是团干部个人,还是各级党组织都要树立起着眼于党的事业未来发展需要的未来意识,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团干部的培养,解决好这个问题也是保证共青团干部出口畅通的重要条件。

第一,针对团干部特点,加大培养力度,加速培养步伐。切实增强团干部理论培训的系统性和针对性。要按照学习要精,要管用的要求,紧密联系东阳改革发展的实际和学员的思想、工作实际,培养学员对理论的运用和对实际问题理论思考的能力,切实提高理论学习的实效。要严格教育管理,对优秀团干部要逐人设计培养方案,进行跟踪培养,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做到教育在前,防止在前。要教育团干部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自己。对一些思想作风方面问题比较突出,经批评教育仍不改正的,要及时果断调整,促进团干部健康成长。

第二,共青团的工作内容广泛,要通过建立联系基层制度,切实加强团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一是选送到复杂环境锻炼。可以坚持每两年从市级机关选派一批基本素质好,有培养前途,但缺乏基层工作经历的优秀团干部到乡镇或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帮助他们在实践中磨炼意志,增长才干。二是到市、市级综合部门进行上派锻炼。坚持从市直机关、乡镇、街道选调团干部到市、市级综合部门上派挂职的做法,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政策水平和宏观思维、决策能力。三是可有条件的抽调优秀团干部参加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如减负化债、招商引资、文明城市创建及各种思想教育活动等工作。通过这些工作,帮助他们熟悉、了解党的中心工作,提高从政治、全局高度分析、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 团干部队伍科学创新 优秀人才输送

党对高素质团干部队伍的要求是:政治上过硬、作风扎实、自律严格。根据这一指示,团干部队伍要以改革创新的意识培养、输送优秀的年轻干部,以适应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是党强有力的后备力量、高品质的储备军,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对团干部管理、培养的最终优秀成果。建立高进、严管、优出的高效机制、开展企、校合作共同发展、争取人才转岗、输送渠道畅通。随时将一批批思想成熟、管理能力较高的团干部输送到可以人尽其才、锻炼成长的岗位上,完成高校与企业用人单位的有效接轨。

高校团组织要加强团干部的转岗输送,制定转岗计划并组织实施。高校组织人事部门要积极协助团组织做好工作,对综合素质好、工作实绩突出、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的优秀团干部,要重点培养。要保持团的领导班子成员的相对稳定和有序流动。班子成员的调动要有计划,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因工作调动出现团的领导班子缺额情况,应在半年内配齐配好。

综上所述,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的建设,旨在“高进”、“严管”、“优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共青团组织在社会发展中对各项工作的稳定作用,通过高校团组织的倾力打造雕琢与共青团干部自身的努力学习,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为高校共青团工作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冯培.从班级到团队:高校学生组织模式的重构[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4).

[2] 潘懋元,肖海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8(5).

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篇4

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作者:杨光辉

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04期

【摘要】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是带领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工作能力不强的现状,必须从拓宽干部来源、加强教育培训和建立激励机制下工夫,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关键词】干部队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思考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对做好农村工作至关重要。” 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是农村各项工作的组织者、建设者和实施者,是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头雁”。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和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现状,必须把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应当多措并举、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一、从拓宽干部来源着手,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就是要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要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1]因为“村社干部是我国农村基层管理的重要力量,村社干部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农村工作的好坏”[2]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村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不适应于农村改革发展客观形势的需要,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如年龄结构老化、组织结构松散、整体素质不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弱等等。因此,建设一支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农村干部队伍,对于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在建设农村干部队伍的过程中,必须创新用人理念,把那些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清正廉洁、公道正派、群众拥护,有文化、有本领、真心诚意为群众办事的人;把那些对农民有亲情、对事业有热情的人选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带头人。按照德才兼备的要求广辟渠道,拓宽农村干部队伍的来源,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中选拔村干部;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村帮助工作;从农村科技骨干和技术“秀才”中选拔科技型农村干部。

同时,国家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吸引高层次人才到农村担任村社干部工作。各地方政府要通过改善农村工作环境,解决优秀人才到农村基层工作的后顾之忧等办法吸引人才到农村从事村社干部工作。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也可以安排一部分大学生下

到农村基层任职,并从这些人中逐步培养一批优秀农村干部。国家要采用各种办法改善和提高我国村社干部的整体素质,为做好农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还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重民意选干部,凭实绩定取舍”的基层干部选用机制,把民主推荐作为基层干部选拔的必经程序和关键环节,扩大群众对干部选任工作的知情度,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奋发向上、努力工作的进取精神。只有这样,农村基层干部才会真正受到群众的拥护与支持,才会选出优秀干部,从而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增强基层干部队伍的战斗力。

二、从加大教育培训上着手,大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

“农村基层干部是团结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骨干力量,是搞好我国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内农村工作的保证力量和党联系农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但农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工作能力不强,主要反映在一些基层干部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上,对市场经济知识不清楚,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思想准备不够,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办法不多,在指导农民生产经营上盲目行事,难以胜任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任;有的基层干部不思进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满足于守摊子、过日子;有的基层干部政治观念不强,组织纪律性差,缺乏应有的政治素养,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贯彻不落实,理解政策有时“跑调”,执行政策有时“走样”。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矛盾的错综复杂,给各项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需造就一支优秀的基层干部队伍来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开创新局面。因此,必须要抓好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是要创新培训内容。农村干部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他们的培训必须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侧重实践能力的提高,使农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最大限度地适应农村干部队伍发展需求,切实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在培训内容上,要注重针对性,在“实”字上下功夫,有针对地抓好教育培训。在培训中多采取一些农村干部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法,创新多样化、开放式、高效率的培训模式、培训方式。抓好政治理论的学习培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加强科技知识的培训,提高农村干部带头致富的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加强领导方式方法的培训,提高农村干部管理的能力、做思想工作水平的能力、民主管理的能力、驾驭全局和解决复杂问题的本领;加强政策法规的培训,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学会依法办事和有效地运用各种政策、法规推动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加强新农村建设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建设新农村的紧迫感和重要性,推进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二是拓宽培训途径。坚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的原则, 全面推行“理论+实践”培训模式,灵活运用集中培训、专题研讨、社会调研、外出参观学习等方式,进行提高性培训;运用现代化教育培训手段,探索创新“流动党校”、网上教学、电化教育、远程教育等方式,强化普及性培训;运用基地培训、轮岗交流、挂职锻炼等方式,拓展实践性培训。针对农村区域产业优势和干部现状,注重运用分散实践培训、巡回报告会、先进典型现身说法等方式,增强培训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建立和完善培训制度。教育培训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要紧紧抓住提高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这个重要环节,分层次分期分批地对农村干部,特别是对新选任干部进行政治理论、实用技术、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尽力保证每个农村干部都具备最基本的业务操作能力,努力提高农村干部的业务素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对农村干部进行培训。“请进来”就是每年从各高校、科研单位聘请专家学者和高级干部组成讲师团,定期深入农村对现任农村干部在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政治思想等方面进行全面短期培训,尽力使现任农村干部素质得到普遍提高;“走出去”是从现任农村干部中选送一批基础素质较好的干部到地方高校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培训,全方位地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促使他们的工作能力达到一个新的较高的水平,以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

三、从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着手,强化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

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很不容易。同样, 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良好素质的长期保持也是很不容易的。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待遇很低,许多基层干部开玩笑地说:“自己是干着公务员的活,拿着低保户的钱。”经济待遇少,政治待遇争取难,使得基层干部存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调动农村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使农村基层干部良好素质得以长期保持。首先要建立基层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对考核不称职的农村基层干部,实行末位淘汰制;对政绩突出、农民拥护的农村基层干部,进行广泛宣传、表彰和奖励;并重视从优秀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中选拔乡镇干部,在社会上突出农村基层干部的社会地位,使农村基层干部岗位在政治上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这种“能上能下”的机制,使基层干部有压力、有动力,有效地克服了基层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不作为”的现象,强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二是改善经济待遇激励。农村基层干部的报酬,应随着经济发展和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逐步提高;上级组织要切实帮助农村基层干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生活养老问题等以解除农村基层干部的后顾之忧。三是优化工作环境激励。上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农村,帮助基层村干部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真正成为农村基层干部工作中的有力“靠山”;上级布置工作任务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既交任务又交政策、方法,对农村基层干部的高标准、严要求要相应配套,多关心多支持多为农村基层干部着想,应由有关部门承担的工作,不能转嫁到农村基层干部身上等等。

参考文献

[1]柳李华《党的基层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作用探析》

[2] 李仁方《谈谈我国村社干部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干部队伍建设项目报告 篇5

面对新形势的挑战,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按照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干部队伍的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切实加强干部队伍的建设。建议如下:

一要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制度建设。要尽快制定出各项法规,增强法律的权威性和约束力,抓紧制定行政处分、调任等尚缺的单项制度;加强法规执法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大对违纪违法的查处力度,确保制度落实到位。通过制度建设来规范干部队伍管理和建设。

二要进一步完善科学的管理机制。完善集团干部考试录用工作,严把干部队伍的“进口”;积极探索集团干部面向社会吸引高层次专业人才的新机制;大力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综合体现工作职责、能力、业绩等因素,职务与职级相结合的对优秀人才具有吸引力的薪酬福利制度,以形成机关新的“比较优势”;研究干部队伍科学分类管理办法,根据不同类型干部成长的规律,实施不同的管理办法。

三要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能力建设。以国家通用能力标准为依据,完善考核、培训、考录工作;不断提高为公众服 1

务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在职学习和培训,建立终身学习机制,完善带薪学习制度;完善流动与轮岗制度,以培养干部多方面的工作能力。

四要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广泛开展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学习教育活动,加强行为规范教育实践活动,切实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研究加强作风建设,改进政府公共服务的办法,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使广大干部成为人民群众欢迎的公仆。

干部队伍建设项目报告 篇6

近年来,**镇党委按照“强化培养措施,优化队伍素质,加大管理力度,落实备用结合”的总体要求和“着眼长远,抓好当前,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村级后备干部工作,培养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后备干部队伍,为建设高素质农村干部队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始终把后备干部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一是每年召开一次党政联席会及农村党支部书记会,专题学习研究市委的有关文件精神,反复强调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统一大家的思想认识,把市委的部署和要求变成镇党委一班人和农村党支部书记重视后备干部工作的自觉行动;二是制定了“三个一”的后备干部工作制度,即每年专题研究一次后备干部工作,党政班子成员每人联系一个村的后备干部工作,每人帮带一名后备干部;三是建立后备干部工作责任制。将任务目标分解到各村党支部,并把培养后备干部的情况作为考核村“两委”班子的重要内容,促使各村党支部对后备干部工作常抓不懈,保证后备干部工作规划的有效实施。

二、开阔视野,广纳贤才,选配一支素质优良的后备干部队伍

1、坚持程序选拔。坚持“四化”方针,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明确后备干部的基本条件,要求各村党支部严格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党委审批的选拔程序。在召开民主推荐会确定各村后备干部时,由全体村组干部和党员群众代表参加,镇组织办派员监督。经过选拔,把一大批年龄在35岁以下,政治素质好、能力强、懂经济、善管理的优秀青年选进了后备干部队伍。

2、坚持多渠道、全方位选拔。从每年毕业的大、中专(高中)毕业生中选,从退伍军人中选,从务工经商中选和带头致富的能人中选。

&nbs(转载自新世纪范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免费提供下载。)p;

3、坚持有的放矢,突出重点选拔。一是把“双强”党员纳入村后备干部进行培养。每个村确定1-2名“双强”后备干部,着重对他们进行群众路线教育和组织领导能力的培养。二是重点把优秀的“双强”党员干部,及时确定为党支部书记后备人选,并指定专人对他们实行一帮一跟踪帮带。目前,我镇农村后备干部已达到54名,其中“双强”党员36人,占农村后备干部的70%。

三、精心培养,强化管理,全面提高后备干部的德才素质

1、实行理论培训制度。我们在结合每年的全镇三级干部会和党员冬训对后备干部培训的同时,还利用农闲组织他们系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开办专题讲座,引导他们学习实用科技、法律知识等。镇组织办将学习情况的评定归入后备干部档案,作为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2、实行辅助岗位制度。我们根据干部岗位职务不同,采取不同方式给他们压担子,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增长才干。如板桥村的后备干部张远红,由于原治调主任生病需要请假几个月,村党支部就安排他代理治调主任。在代理期间,张远红在党支部的领导及有关同志的指导下,大胆地开展了工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绩。该村的治调工作得到了镇党委及有关部门的肯定,并顺利地通过全镇综治工作检查验收。他本人也因此在2002年11月的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当选为村委会委员,任治调主任。

3、实行跟踪培养、动态管理制度。对已确定的后备干部,坚持跟踪培养,把培养管理工作贯穿于后备干部的日常工作、生活及学习中,促使其健康成长。同时,实行优胜劣汰,滚动管理,每年度作一次微调,使后备干部队伍保持活力。

四、备用结合,大胆选拔使用后备干部

为了防止后备干部“备用”脱节,镇党委坚持“备用结合”,成熟一个,提拔一个。

白合村后备干部程顺国,为人正直,思想素质高,年轻有活力,懂经济管理,换届时,由镇党委提名后,当选为白合村支部书记,罗屋村的后备干部李光全、上湾村的后备干部王高社、沙河村的后备干部陈则才、田集村的后备干部黎仕武、白合村的后备干部王延林、两河口村的后备干部邹顺才等,他们政治素质高,工作实绩突出,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发挥作用较好,深受群众称赞。在2002年11月的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当选为村委会主任。

干部队伍建设项目报告 篇7

随着国际风云变化, 以及国内新矛盾、新问题的日益凸现, 党委办公室工作就尤为重要。长期以来, 我们要求党委工作人员要不断学习, 不断充电, 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政治敏锐感, 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定政治信仰, 多从政治角度看问题, 找出正确的处理方法。

首先, 政治信仰不能动摇。对于党委机关工作者, 尤其是工作于党委中枢机构、重要部门的党政干部来讲, 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信仰是落实党政工作的重要前提。我们一定对党和人民保持绝对的忠诚, 坚定党性原则, 谨言慎行, 做好自己分内之事。其次, 准确把握政治方向。党政工作一般比较复杂, 要准确把握政治方向, 就必须坚定不移的走党的方针和路线。要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自觉严守党的纪律和机关制度, 讲原则、讲程序。最后, 保持高度政治敏锐性。党政机关工作者在工作中一定要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 党委的所有工作都要在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 准确分析问题,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所以在近些年, 搞好培训工作一直是我们在组建办公室队伍的前提和基础, 安排时间、地点、专人负责培训工作。一方面组织人员“走出去”参加“宝鸡大讲坛”讲座、听党课、参加“宝鸡论坛”等活动, 另一方面将市委讲师团的领导们“请进来”讲课, 强化学习, 提高认识。思想决定行动。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 我们还确立了党委工作培训的更高目标。

第一, 培训时提倡“八字理念”, 即“责任、服务、效能、合作”。按照公路交通系统具体的发展情况和办公室的工作特征, 我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工作理念———“责任是前提、服务是核心、效能是根本、合作是方法”, 在培训时引导机关干部把握准确的标准, 坚持统一的思想观念, 致力于服务方式及服务理念的创新, 根据服务需求的变化, 适时改变工作内容, 以人性化的服务态度, 通过多样化的服务措施及具体化的服务形势, 使办公室工作的民生性服务、主体性服务和基础性服务水平得到提升。第二, 在培训期间将精细化服务作为培训的核心内容, 明确办公室建设的主方向。根据目前党委办公室存在的问题, 提倡办公室“四要”工作法。即:一要使主动服务代替被动服务;二要将服务工作步骤具体化;三要改进服务方式;四要创造全新的服务效果, 办公室人员在工作中要善于找出问题的关键, 提高办事效率, 提升党政服务工作的层次, 根据实践工作的相关经验, 转变工作方式。

2 适应新时期办公室工作特点和基层单位办公室工作需求, 不断创新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提升培训成效

结合实际、务求实效一直是我们开展培训工作中的重点, 秉承着“围绕中心, 立足现实, 着远长远, 解决急需”的原则, 准确规划培训方式及培训内容, 使培训工作更具实效性、针对性、科学性。一是始终以基层办公室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 使培训工作更科学、更具体。近些年, 我们按照省公路局开展的“办公室文明窗口”和“办公室工作基础建设”活动的要求, 加强对基层办公室工作的指导, 掌握整个干部队伍和各个基层办公室的工作情况, 以及出现的问题, 以准确把握培训方向。利用调研和指导的方式, 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基层反映较强烈的, 日常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业务工作, 包括机要管理、督查督办、公文办理、信息处理、会务服务和综合文字等。以自己办培训班为主、并兼顾其他方式, 比如组织外出到兄弟地市学习交流、派年轻同志分批到上级单位办公室协助工作等, 提升培训效果。并根据全年全局整体工作安排, 提前安排好全年的培训任务, 便于基层党委办公室合理安排参训。二是进行分类指导, 开展分层培训, 使培训工作更有针对性。由于基层办公室干部队伍都有明确的分工, 办公室业务工作也具备一定的特殊性, 因此, 应该在全局系统干部队伍中开展分层培训, 有的人员和领导是刚刚上任, 但有的已从事了多年的党政工作, 所以要采取分层培训的方式, 做好深浅难易的过渡, 使各个岗位和各个层次的办公室人员的业务素质及服务水平都有所提高, 在实践工作中逐步形成针对型、渐进型和梯次型的培训方法。三是在培训方式上, 做到传承和创新的有机结合, 使培训工作更具实效性。根据公文办理和综合文字等业务过高的规范化要求, 通过传统的案例分析和集中授课等途径开展培训活动。会务服务等业务工作具备较强的实践性, 需运用现场培训和场景模拟等途径开展培训工作。另外, 按照复合型办公室干部的培养需求, 通过定点培训和以干代训的途径开展培训活动。

3 着眼于全局办公室系统干部队伍的长远发展, 积极探索建立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

建立并健全一个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 是不断提高办公室工作和服务水平的重中之重, 也是确保培训工作长期、深入开展的重要前提。对于实际的培训工作, 我们提倡培训和总结的有机结合, 征集了广大基层单位办公室意见的前提下, 通过积极探索, 建立一个完备的长效的培训机制。一是不断探索办公室工作的新途径。我们处在一个改革发展的时代, 工作中时常会出现许多我们前所未有的新问题, 如何解决好这些新问题, 这是我们办公室工作应该思考的一个长远问题, 以后培训的主攻方向也应该在此。二是探索建立岗位资格“准入”制度。办公室是一个综合部门, 要求人员的各项素质都高。所以, 我们拟定了办公室人员在进入岗位之前, 要经过培训, 譬如信息、公文、档案等岗位要进行相关培训, 通过培训才可上岗。这项制度的推行, 进一步提高了办公室系统岗位规范化标准。三是建立健全办公室系统优秀单位及岗位能手表彰奖励制度, 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 使办公室系统整体水平得以提升。每年在各个基层办公室中开展先进单位、岗位能手的评选, 并给予一定的表彰和奖励, 促进全局系统争先创优, 努力提升自身服务水平, 从而提升办公室系统整体工作水平。

讲学习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篇8

一、讲学习,就是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和实践邓小平理论,从根本上提高自己,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我县的干部队伍中,有些同志很有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但由于缺乏理论功底,工作中原则性、系统性和预见性不强,创造性不够。因此,努力学习和实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提高我们思想政治素质、加强思想作风建设的根本途径,也是我们做好实际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当前,我县各方面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着许多复杂情况和新的问题,对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提高政治素质,就离不开理论学习。政治上的清醒源自理论上的清醒,信念的坚定源自理论上的坚定。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新的历史时期干部素质的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各级干部要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善于开拓前进,具有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实质就是要把握其立场、观点、方法,把握其研究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所谓立场,就是永远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一边;观点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学习过程就是改善党风,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学会辩证思维,克服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解放思想的过程,也就是提高素质,增强本领的过程。

科学的理论是对事物的客观规律的正确揭示,是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分析形成的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观点。只有学好理论,才能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有助于人们从宏观、整体的高度,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中观察与思考问题,从而避免孤立地看问题。这对于我们形成大局观,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的关系,识大体、顾大局,克服个人主义和小团体主义,清除实用主义,维护县委、县政府的权威,政令畅通,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维护人民利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讲学习,必须端正学风

早在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学风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严肃指出“从本本出发”的教条主义是反科学的主观主义方法,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把学风问题上升到关系“亡党亡国”的高度加以论述:“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由此可见,在理论学习当中,我们要十分注意克服各种不良风气,弘扬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风,兴起理论学习的新高潮。

对激发乡村干部队伍活力的思考 篇9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农村基层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基层工作的骨干力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乡村两级政权是党和政府最基层的组织,乡村干部处于农村工作最前沿,如何管理好他们,激发乡村干部活力,使之更好地发挥其聪明才智,更好地服务“三农”、服务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以通渭县平襄镇、马营镇、鸡川镇为例,对如何激发乡村干部活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作了一

些思考。

一、乡村干部队伍现状分析

通渭县辖18个乡镇,共有乡镇干部1710人,科级领导干部216人,占14.39%。根据调查,配齐了书记、副书记、纪委书记、人大主席、乡(镇)长、副乡(镇)长、武装部长、计生办主任、财税所长、民政站长,基本配齐了司法所长、综治办副主任,11个乡镇副书记兼人大主席,2个乡镇综治办副主任兼司法所长。乡镇干部平均年龄为36.8岁,30岁以下占40%,40岁以上占25 %;女干部不到10%;大学及以上占10%,中专及以下占29%。

通渭县辖332个村、2440个村民小组,共有村级干部998人,基本上每村配备了1名书记、1名村主任和1名文书。65个村实行村书记、主任一肩挑,占19.6%,如马营镇回岔村、龙头村和鸡川镇杨川村。16个村配备书记、主任、文书、副书记或副主任四职,占4.82%。村干部平均年龄为42.7岁,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0%,妇女占6‰。从调查情况看,通渭县乡村两级班子配备齐全,年龄、学历、性别结构都有了明显改善,整体功能得到增强,在带领农民致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的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但是,调查也表明干部队伍建设中仍存在着班子结构不尽合理、干部思想观念落后、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干事创业的活力与动力等问题。

一是结构不尽合理,理论素质较低,基层干部资源整合还不够科学。根据调查,乡镇30岁以下和40岁以上的干部占65%左右,全日制本科毕业的不足50人。人员的专业结构也不尽合理,党政管理、农林类的相对较多,学经济、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较缺乏。性别结构不平衡,女干部总数偏少,离县城近的乡镇女干部占比又过多,如碧玉乡女干部几乎占所有干部的40%。村干部中女的不到10人。尤其是村干部年龄老化、文化程度不高,村级领导班子后继乏人的问题比较突出,所谓“黑头发进了城,白头发在守门”。部分基层干部思想惰性严重,缺乏理论学习的兴趣,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没有领会其精神实质,更没有结合本地实际进行深层次思考,仅停留在上传下达上。极少数村干部受年龄、文化程度的限制,对农业专业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缺乏必要的研究与学习,影响了村级组织作用的发挥。

二是创新意识不浓,方法较为单一,基层干部科学发展的能力还不够强。部分基层干部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差,不能辩证地看待,具体表现在商品意识、市场意识淡薄,创新意识、发展意识不强,拘泥于原有的一些思想观点和具体做法,唯书唯上,不能很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部分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简单,对当前农村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了解不深,研究不透,遇事左右掣肘、上下为难。不深入群众,不会、不想、不敢做群众工作。对重要事项的决策,严重脱离群众,不能充分集中民智,反映民意。有的基层干部盲目“崇上”,贯彻上级的政策时毫无创造性、灵活性,照抄照搬,背离当地客观实际和群众意愿,“唯上是从”;有的片面强调局部利益,对“上”又极不负责,不顾大局,搞“你有政策、我有对策”,不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造成关系不顺、政令不畅。

三是工作压力大,待遇相对低,对乡村干部发挥更大作用主观上有制约性。“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干部面对的下有广大农民群众,上有各级党委、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工作千头万绪。特别是一些阶段性、临时性、突击性任务一茬接一茬,而且都要与考核、奖惩挂钩,让农村干部如履薄冰。相当部分乡镇干部思想上想进城,离县城近的乡镇干部不愿到较远乡镇上班。尤其是村级干部的收入更低,据调查,2007年底,全县村干部年平均工作日在150天左右,年平均报酬收入为2700元。村干部普遍认为不划算,既亏了自己,又亏了家庭,不如外出打工赚钱。即使按这样的标准,部分村干部也因完不成工作任务而未能足额领取。

四是体制不够顺,管理有重叠,在基层干部垂直管理上可操作性不够强。乡镇政府要管理本行政局域内的经济、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司法、计划生育等多项工作,上级职能部门条条块块分割又过多过细,尤其是一些县上垂直的站所,如司法所、计生服务所,干部平时参与乡镇工作,但考核、干部管理权限等又在垂直管理部门,事实上垂直管理部门不可能有那么多人力、精力经常深入18个乡镇了解干部、管理干部、指导工作,存在个别站所上面管不到、乡镇管不着,在干部平时管理上存在空档。

五是显绩较注重,隐绩有忽视,考核指标体系设置不够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干部的工作导向。据调查,各乡镇在考核、评估乡村干部政绩时,喜欢追求和重视看得见的显绩、硬绩,如硬指标二女户对象、劳务输出人数等,往往轻视和忽略那些不易量化,但需要常抓不懈且见效慢的事情,比如创新机制,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加强党组织建设,提高人的素质等潜绩、软绩。“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也容易诱导基层干部确立不够全面或不正确的工作指导思想和政绩观,导致“形象工程”、“数字工程”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二、激发乡村干部活力的主要做法

通渭县着眼于激发干部队伍创造活力,成立了目标管理委员会,设立了办公室,制定了《通渭县目标管理考核、领导班子考核、公务员考核“三位一体”考核管理办法》,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奖优罚劣、重奖重罚的目标管理机制和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的能者上、庸者让、劣者撤的选贤任能机制。坚持把两个机制贯穿于平时督查、阶段考核、年终兑现奖罚和干部选用、班子调整的全过程,说一不

二、说到做到,严格考核、兑现奖罚,有效地激发了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调查表明,各乡镇又根据各自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干部管理机制,有

效地激发了干部的活力。

一是围绕重点,因人而宜,合理安排乡村干部工作。各乡镇都在吃透乡情、村情的基础上,结合乡镇干部的专业特长、年龄和性别结构,综合考虑,将干部及时合理地安排到机关或各村组,整体推动了农村各项工作。马营镇充分体现重兵保重点,先把干部安排到小村、最好搞的村锻炼,经过民主测评、党委会综合研究排名前面的优秀干部安排到工作任务最大、最难搞的村,有力地推动了全镇各项工作。同时,对一些时间要求相对不急的工作,没有下达具体任务,发挥老同志的余热,成立老年工作组,利用老年人进行思想说服教育。鸡川镇坚持难易结合、大小结合、远近结合、项目村和非项目村结合“四个结合”,按照每片人口2500人左右的标准,将全镇15个村重新划分为8个片,根据每个片、村的工作任务和难易程度安排驻村干部,解决了以前干部包片驻村任务轻重不均、责任不明等问题。

二是搭建平台,推优选先,不断优化乡村两级领导班子结构。乡镇党委在优化班子结构、激发干部队伍活力中坚持重实绩、重公论,选拔工作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乡镇干部为驻村责任人或后备干部,选拔懂经营、善管理、能带领一方群众共同致富的人进入村班子,通过压担子、靠责任,加大培养力度,激发干事创业的动力。马营镇实行承诺制,对民主测评和党委会综合研究排名前6的干部,及时推荐到领导岗位。近两年,所推荐的干部得到提拔、重用或进城的高达21人。同时,马营镇对后进村“两委”班子进行调整优化,先后选拔36名村级后备干部为支部委员,新选拔年轻有为、致富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9名村级后备干部进入村班子,有力加强了村级班子建设。鸡川镇积极推行“双激励”,即把“作风实、业绩显、口碑好”的优秀年轻干部既选拔为股级站所负责人,又安排为驻村第一责任人,今年已有4名驻村责任人得到提拔。通过“推优选先”,让广大干部群众感到工作有干劲、前途有奔头,逐步形成了人人奋勇争先、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的良好干事创业氛围。

三是建立机制,指向明确,切实靠实乡村干部的工作责任。各乡镇都出台了符合自己工作实际的工作制度与考核机制,明确完成工作怎么办,完不成工作怎么办,超额完成工作怎么办,使每个干部一开始就非常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工作重点和工作责任。每个乡镇制定完善了干部职工及村干部管理制度、基层组织建设、计划生育、梯田建设、劳务工作等10多种考核管理办法,加强对乡镇工作和干部的管理。马营镇实行双重双向考核办法,制定出台了月考核村、季考核片和长效考核与阶段性考核相结合的双重双向考核办法,将考核标准量化、细化,既有村任务、又有片任务,既考核村、又考核片,使每项工作都有了便于操作的具体考核标准,做到村村有压力、片片有动力,驻村责任人和片长各自承担责任。同时,研究制定了《村干部管理办法》、《村干部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建立了村干部请销假制度、会议制度、工作督查制度、谈话诫勉制度,凡村干部作风不实,弄虚作假,对负责的工作抓得不力,完不成任务,导致工作滑坡的;对自己要求不严,群众意见较大的,都予以谈话诫勉,并坚持执行制度不走样,先后对6名工作不力的村干部谈话诫勉,有效地促进了村干部作风转变,提高了村干部工作效率。

四是奖罚分明,及时兑现,切实加强考核结果的综合运用。各级领导干部切实履行领导职责,扑下身子抓落实、抓督查,坚持部署了的工作跟踪督促检查,一抓到底,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到说一句算一句,句句算数,及时按制度兑现奖罚,切实做到了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各乡镇实行年终综合考核制,村干部与乡镇干部同奖同罚,年底由“一把手”对班子成员、班子成员对中层干部、中层干部对一般干部、一般干部对班子成员进行评定,根据目标责任完成情况核定分值,评定等次、兑现奖罚。马营镇坚持绩效挂钩,实行重奖重罚,按月考核,按月兑现村干部报酬,今年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先后拿出20多万元对去年工作突出的村班子和16名村干部进行了重奖。鸡川镇在今年二季度计划生育和四月份的梯田款收缴等重点工作中,获奖最高的村可达3180元,处罚最大的村达2950元,真正体现了重奖重罚,促进了各项工作任务落实。

三、激发乡村干部活力的思路与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富裕文明、开放和谐的新通渭,一定要采取有力措施,激发乡村干部活力,建设一支政治上靠得住、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善于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

乡村干部队伍。

一是招贤纳才,优化结构,切实抓好乡村班子建设。建好班子是激发乡村干部活力的关键所在。一要创新观念。坚决摒弃“老实听话、工作稳当”的传统观念,以“有能力带头富,有党性带领富”为新时期挑选农村基层干部的条件,以发展论英雄,凭实力用干部。二要拓宽渠道。结合县委“三位一体”考核结果,严格按照《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严把关口,着力配齐配强乡镇领导班子。同时,要按照“双强两有”(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有较高的思想素质、有较高的文化程度)要求,配齐配强村级班子,改变过去只在党员和在职干部的小圈子中挑的做法,拓宽视野,打破年龄、地域、身份和资历等界限,选拔村干部从致富大户、民营企业能力中物色,从外出务工经商的能务中物色,从退伍军人中吸纳。三要改进方式。积极探索建立干部“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制度,将竞争机制引入乡村干部选拔任用的全过程。

二是注重培训,深化教育,全面提高乡村干部能力和工作水平。建设新农村,必须要培养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有文化、善经营、会技术、懂法律的新型农村基层干部。一是要依托县乡党校,每年分级分类分层次对所有乡村干部轮训一遍,通过千名干部下基层宣讲、聘请有关方面专家进行专题辅导、现身说法等多种形式提升培训效果。二是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不断拓宽培训内容,既要重视政治理论、政策知识、法律法规,也要注重市场经济、科技、管理等实用技术的培训,还要重视历史知识、县情和乡情的培训。三是突出实践锻炼。每年要组织乡村干部定期到先进乡镇进行观摩交流,同时不断创造条件让乡村干部参与外出学习、考察等活动,使他们开拓视野,拓宽思路,提高能力,激发工作热情。

三是合理设置,建章立制,为乡村干部准确考核提供重要依据。一套制度是否行之有效,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关键是看其能否从工作实际出发,抓住问题的根源,制定出较为详细合理的分解目标、任务和措施。如果只注重于形式,做表面文章,制定的各项规章粗枝大叶,缺乏对全局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就不会发挥出真正的作用。一是要合理设置考核内容。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考核内容既包括计划生育、劳务工作、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等,又包括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稳定等方面。二是要继续强化考核方式。做到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自我考核与上级考核、党组织考核和群众评议相结合。三是要增加考评工作的透明度。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从而促使乡村干部奋发有为、开拓进取,全面加快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步伐。

上一篇:2024年四川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备考:常识考点手册中下一篇:粤教版七年级政治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