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彰显生长的力量(精选8篇)
让课堂彰显生长的力量 篇1
仲广群 助学课堂:给教学以生长的力量
仲广群:小学数学“助学课堂”的创建人。硕士研究生,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主持过三项省级重点课题的研究,获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比一等奖。发表论文100多篇,主编专著《讲述:在思考中成长》,出版专著《数学生态课堂的意蕴》。
2010年,我们开始了小学数学“助学课堂”的实验研究,通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目前已显现出成效。两年来,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校长、骨干教师、研修团队数十个,观摩研讨人数上千人。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南京小学数学教师培训网分别对相关讲座、课例进行了录制;多加杂志社也进行过专题报道。“助学课堂”所展示的新理念、新方法受到了教育同行的高度认同和广泛好评。那么,“助学课堂”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数学课堂呢?它和传统课堂有什么区别?它能解决数学教学中哪些久攻不下的难题?又如何进行操作试验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助学课堂”,感受它的独特魅力和实践价值。
“助学课堂”的内涵及释义
“助学课堂”既可以理解为一种理念,又可以理解为一种方法。作为理念,意在强调,学习在本质上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具有不可替代性,教学的作用在于帮助、促进与催生这一行为的发生。作为方式,“助学课堂”强调“三助”:一是自助,倡导先学后教,在助学单的引领下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二是互助,设置合宜的任务驱动情景,让学生充分展示预习的成果,通过提问、补充、质疑、辩论等形式,使得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同伴交流等多种互助学习形式得以互配实施;三是师助,老师改变传统的面面俱到式的授课方法,以学定教,在正确诊断学情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合理用力,实施与学生需求相匹配的针对性教学,并腾出时间和精力来,在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上下功夫,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到实处。
“助学课堂”的核心是要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从知识为基础的价值取向,转变成以人为的发展为基础的价值取向,改变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主宰、控制的意识,改变学生顺从、依附的地位,把课堂转变为“学堂”,把讲台转变为学生的“舞台”,给教学以生长的力量,让发展学生成为我们触手可及的教育境界。
自助:给课堂种植生长的基因
一种常见的自助方式,是在开课后,教师提出教学目标,辅之以“导学单”“预习题”等方式,让学生课中“先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达到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的目的。但我们发现,课中的“先学”,由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受到制约,因而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也受到影响。加之学习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学习的自由度不够,导致接受的成分大于创新的成分,效率意识高于质量意识。
与此不同,我们将预习活动移到课前,与过去的部分作业时间进行置换,并研制出与之相匹配的“一探二学三生疑”的预习指导策略。“探”,是避免把预习等同于看书自学的做法,因为这会使得学生的预备学习变成了被动的接受或简单的模仿。所以,我们一般先安排一道较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先行思考,在探而不得或是探而不明的时候,再安排看书、操作、实验或是收集资料等活动,这样可让学生的探索学习贯穿预习的始终。“学”,是在探索之后的行动,因人而异,这时的学,可能是对“探得”后的进一步“确定”,也可能是“探不得”后的“充电”,总之,学生自主探究后的学,就不是索然无味的、可有可无的学,而是某种带有“揭秘”欲望的并伴随着心理预期的学习。“生疑”,是更深层次学习的体现,是学后的反思、质疑与追问,疑问的深度,反映了预习和思考的深度。学生把疑问带到学校,又使得后续的学习变得动力强劲。
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预习的内容和方式都会有相应的调整,如新授类的会增加探究的成分、复习类的会增加整理的成分,体验类的会增加观察、实验的成分,实践类的会增加操作、制作的成分。这样的“自助”,便呈现出开放的态势:一是时间开放,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钻研自己喜爱的内容;二是任务开放,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将学生的预习向广度和深度引领;三是资源开放,可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可用足身边的学习材料,可与家长共同完成某些任务,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得到了有效的加强和激活;四是学习的方式开放,可以采用适合于自己的个性化的方式进行预习,动手做、动眼看、动脑想,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实验中我们看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切实的培养,每天都能出现令人惊喜甚至让人叹服的预习成果,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也为第二天的精彩课堂种下了基因。
互助:给课堂培植有营养的生长土壤 课改以来,我们对学生的互助学习的方式探讨并不少,但是老师们普遍认为,现在的合作学习是流于形式的、图热闹的、浮于表面的,“纯粹是浪费时间”。为什么“善之花”却结出了“恶之果”呢?当我们对把互助学习作为专门研究的课题时,我们探索到了了其中内在的机理。
真正意义上的同伴合作,离不开几个必要条件的支撑:需要有目标,知道合作干什么;需要有动力,知道为什么合作;需要有方法,知道怎么合作;还需要有准备,因为对于临时性的任务,学生在短时间内是难以进行深度的交流合作与经验共享的。
“助学课堂”从机理上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学生预习之后,产生一种展示自己预习成果的冲动,一种与别人分享经验的欲望。教学便顺应学生这样心理需求,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在试验中,我们也逐步摸索出一些展示的技巧:先小组、后全班,让每一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也使得后续的组际间交流更深入、讨论更激烈;先差生、后优生,确保每一个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合适的发展;有集体、有个体,根据内容特点和难度大小,选择相匹配的交流方式。
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相异性想法得到交流激荡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鼓励学生进行生生间的互动。具体形式是,提问:对方没讲明白时;补充:对方没讲全面时;质疑:对方观点有漏洞时;辩论:对方模棱两可时;反驳:对方观点错误时。当以上元素的介入交流时,课堂就会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生态:教师适度隐退,讲台让给学生。学生像小老师一样在前面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别的孩子进行评价、补充、修正,台上与台下的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激烈的交流与辩论。这就改变了传统课堂上被动听讲的状况,每个人的注意力都高度集中,不仅仔细分辨别人观点中的亮点与漏洞,还融合进自己的观点,进行积极的回应。这时课堂所呈现出的,就是佐藤学所描述的那样:“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课堂成为各种声音回响混合的‘交响乐团’”。
有目标、有动力、有准备、有方法,这就使得合作学习变得扎实而高效,“差异”资源在“助学课堂”中得到了充分利用。在过去的讲授式的课堂中也是有“差异”的,只不过那种差异是学生与教师间的差异,而学生同伴间的差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师生间的差异是单一的而不是丰富的,是生硬的而不是活泼的。而课堂中组织起儿童进行生生间、组际间的交流,这使得呈现出的观点更原始、真实,更贴近儿童的思维特点和方式,基于这一特征的差异展示,不仅为儿童所喜爱和认可,也让教师得以准确把脉学生的学情,并据此展开进一步的引导与点拨。
师助:给课堂以生长的空气和阳光
学生的预习、个体与组际间的合作,并不能取代教师的教学,由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以及学习水平所决定,学生课前的预习所获得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模糊的、肤浅的,而教学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整理知识、提升能力,亦即让模糊的知识变得清晰,让肤浅的认识变得深刻,让零碎的知识变得结构化。以《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为例,学生通过预习,自己能够达到的只是停留于解题层面的认知,而教师要做的,却是在这一基础上,将整数、小数、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打通联系,引领学生编织起知识的网络结构,让学生透过现象看到了问题的实质,这种结构化的处理不仅让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稳固,而且更具有迁移功能。
与传统教学的不同在于,助学课堂中的“教”,是以学定教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带着设定的教学任务过来,不管学生的认知差别,用统一的方式把知识塞给学生。而现在,教师得准确为学生的学情“把脉”,根据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到达程度,再实施有针对性的引导与点拨。这样,教师就把教学的力量用在重心处和关键处,在学生思而不得、言而不明、探而不深时,教师再确定需要讲什么、怎么讲。同时,还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引领学生 “织网”和“爬高”,将学生的思维训练落在了实处。实际上,这就改变了传统课堂的逻辑结构,即从知识为逻辑结构的课堂,转到了以学生的学习为逻辑结构的课堂上来了。我们说,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从儿童出发的。
“助学课堂”的实验收获
一是学生“进”了。“助学课堂”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被学习”的状况,得以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更自由的方式恣意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这便让我们得以看到了学生的一种崭新的学习风貌:思维激活了、方法灵活了、发展活泼了。这种转变,一是来自于教师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信任,而这一份信任,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时的心态,并对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发挥着积极作用。二是来自教师对学习者角色的重新设计:小侦探,像侦探那样去探寻知识的奥秘;小老师,像老师那样把自己的理解阐述给大家听;小记者,像记者那样学会对不明的问题刨根问底;小辩手,像辩论手那样敢于与不同的意见争个高下。这种角色的改变,必然引起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善,会自学、会倾听、会思考、会提问、会合作、会反驳,从而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三是重视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由于为学生搭建了施展才能的舞台,鼓励学生间相互帮助、友情提醒、彼此促进,促成他们在热爱知识的情态中学习和汲取知识,这便将数学的“冷峻之美”与学生“火热的思考”结合起来,化冷为美,以美怡情,促进了学生思维深刻、灵活的发展。
二是教师“退”了。实验让我们发现,传统课堂上的那么多繁复的讲解,并不是不可替代了。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反问:我们过去为了完成既定的知识传授而步步为营、滴水不漏,只等学生进入我们布好的圈套、人人答对我们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是“生长”的吗?“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学习是自我学习。”我们应该把学生推至前台,把机遇和挑战交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助学课堂”正是承认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才有了教师适度的“隐退”,教师作用在于进行价值的引导、方法的点拨和情感的支撑,这样的“退”,恰恰成就了学生的“进”。
三是教学“美”了。“助学课堂”呈现的是一种删繁就简的教学风貌:简约而深刻。教学的美,不是体现在精致、细腻、行云流水等传统的课堂审美上,而是表现为一种主体美、力量美、结构美,思维美上,而这种美,恰恰是我们传统课堂所难以体现的。事实上,细腻的讲解,注定会消解教学的重、难点;精致的设计,难免会软化学生的思维力度;重复的训练,其实是以牺牲发展学生高级思维能力为代价的。而“助学课堂”虽不精致,但很大气,有一种整体感、力度感和震撼感,这是因为它将学生的发展放在了首位,课堂不仅有自信的展示与交流,好奇的提问与补充,更有激烈的争辩与质疑„„我们能听到学生成长“拔节”的声音。我们惊喜地发现,这种充满了生长力量的课堂,不正是我们多年来一直孜孜以求的理想课堂么?
附
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找规律”(详见…)
让课堂彰显生长的力量 篇2
关键词:复习,正确定位,精读教材,梳理建构,提炼方法,渗透思想,练习精用
复习不是对旧知识的机械温习,而是对旧知识进行新的学习,从而从旧知识中获得新技能、新知识、新感悟,复习的过程是知识生长的过程,是孕育新知识的过程。怎样定位复习将决定复习效果。雷子东老师对“复习课”作了精辟的定位: 寻找原种子,播洒新种子。复习课是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通过回忆,试图联想,激活原有知识; 通过梳理,理清联系,建构知识网络; 通过沟通,提炼方法,渗透数学思想; 通过练习,拓展知识,提升思维能力。让复习充满生长的力量,生长新的技能,新的知识,新的智慧,新的思维,复习是一个再学习再创造的过程。
一、正确定位小学数学整理与复习课
复习课是数学课的一部分,它是让学生在“整理、沟通、提升”的动态互助的过程中进行的再学习再创造。复习课与授新课和练习课是有区别的。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彼此纵横交错,又相对独立。刚开始,学生所掌握的是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点,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是循序渐进完成的,随着学生某个阶段知识点学习的结束,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复习这一阶段所学习的知识点,对所有知识进行一次“大整理”,对知识进行对比、归纳和总结。通过有效的复习,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还能够将学生头脑中渐渐淡忘的知识慢慢清晰化。这种复习过程有利于知识拓展和思维提升的。
“因数与倍数的整理与复习”是在学生学习了倍数、因数、质数等概念之后,安排的一节整理与复习课。是对概念不断补充完善,质疑解惑,加深理解。并灵活运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知识整理的同时,要找准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补充完善知识结构,提炼方法,形成自己的思维框架。
二、精读教材,了解学生,确定目标
1. 透析教材,理清知识脉络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结构体系,数学教材也有自己的结构体系。小学数学教材结构体系不仅仅是知识点罗列和堆积,而是一个覆盖面广、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网络结构。在这个网路结构中,各个知识点之间是相关联系的。如三角形面积公式知识点学习时,要推导其面积公式,可以利用所学的某些知识进行,如切割、平移平行四边形变形,通过转换得出其面积推导公式。这就是利用旧知识建构新知识的过程。这样,前一知识是后一知识的基础,后一知识又是前一知识的深化和扩展。而在整理与复习知识的过程中,渗透着一个个数学思想方法。如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
另外,作为小学教师还要注重中小学知识衔接,关注学生的后续知识发展。
小学阶段的知识体系与初中阶段的知识体系,既是独立存在的,又是相辅相承的。小学教师需要多了解初中教科书内容,要有意识地为中小学知识衔接铺垫搭桥,引导学生顺利过渡。
2. 巧用前测,把握学习起点
复习课,知识点多、涉及面广,时间久,很多知识记忆模糊。因此,通过前测可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可行性目标; 通过前测,找准知识的易错点、易混点,提供有价值的学习素材; 通过前测,可以提供给学生自主整理与复习的线索,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
在《式与方程的整理与复习》一课时,教师通过前测,了解到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最难一步是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此难点恰恰是重点,也是知识的生长点。教师把这个“点”抓准、抓透,进而攻克下“等量关系”这一大难关。
有人把学习前测喻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一些老师上课的学习素材大部分会来自于前测内容,选取了知识的易错点、易混点进行反馈交流,比较分析,让学生学会灵活选择方法,活用知识。
通过前测,还可以提供给学生自主整理与复习的线索,使学生能够凭借这样一个有效载体来帮助记忆与整理。在为《数的认识的整理与复习》这一内容所设计的前测题:
在前测题中,让学生以数轴为依托展开联想,搜索相关各类数的知识,进行沟通比较,感受知识间内在的本质联系,自主构建数的知识网络。
正是有了前测的精心铺垫,才会有课堂的精彩表现! 但也有感于有些教师对前测题的设计不够重视,缺乏针对性,习题不够精炼,致使前测变得可有可无,未能发挥其功效。
三、梳理建构,形成知识网络结构
前文提到,某个阶段内学生所学的知识点是零散的,只有定期复习,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才能发现前后知识点的联系。通过复习,可以将所有知识点串联起来,并建立一个知识网路,这样学生认知起来就会简洁明了,让学生形成系统化、直观化的认知是复习课的重要目标。具体要从以下方面做起:
1. 整理前指导
在整理之前,教师需要向学生提示整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梳理,并利用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构建知识结构网。
在“因数与倍数的整理与复习”一课,学生对诸多概念进行整理前,教师出示了小组合作整理的方法。
在给出的整理方法中,教师提示“先找到最重要的两个概念”,明确了学生的思考方向。其次,提示“从一个概念引出另一个概念时,要认真思考前后两个概念是否有直接的联系”,提供给学生重要的思考线索。
在《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总复习》中,可以采用整理清单的做法引导学生复习:
这份整理单中,要求明确、清晰,学生根据提示,通过想一想,回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通过画一画,梳理这些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通过理一理,沟通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成功构建起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结构网。
2. 整理时点拨
学生复习中梳理和建构知识的整个过程,教师不应该作壁上观,而应该注意观察学生的情况,并适时的参与进去,给学生以点拨。例如,在“因数与倍数的整理与复习”时,虽有整理前的方法提示,但学生对知识结构体系的认知不够,尚不具备独立地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网的能力。因此,学生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适当地穿针引线,适时地点拨学生如何一步步以“点”串“线”,以“线”连“面”,最后构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体系”。在整个整理的过程中,教师是主动的参与者,是智慧的引导者,绝不是局外者。
经过教师的巧妙提示,学生会明白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是本单元的核心内容,只有正确认识因数,才能进一步掌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知识点,也只有把握好倍数概念,才能轻松掌握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知识。教师将学生整理对的概念用线段勾画出来,肯定了学生的想法。但对于有争执的质数、合数和1应该如何归位? 教师点拨学生,它们跟谁有直接的关系? 你是怎样判断一个数是质数、合数的? 学生很快悟出,它们跟因数的个数有关系,所以应该从因数引出来。理解了因数是质数、合数与1的上位概念,而质数、合数与1是因数的下位概念。教师不断抛出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奇数与偶数,你们觉得怎样安排更合理些?”“什么叫互质数? 你打算如何安排?”等等。学生以概念间的上下位关系为标准尺度,在教师的不断追问下,将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连成线,再连线成面,成功架起本单元知识结构体系。
3. 整理后交流
在学生构建起初步的知识结构体系后,不断补充完善,沟通联系,将知识融会贯通,实现记一点会一片的效果。如: “质数与质因数、互质数之间都有哪些区别,这些看似相近的概念区别在什么地方?”“同样是自然数集合圈,为什么有时分成质数、合数与1三类; 有时又分为奇数、偶数两类呢?”在不断地质疑、解惑中,学生学会思考,辨别异同,沟通联系,深化概念,提高认识。
四、提炼方法,渗透数学思想
复习课并不简单是机械的复习,是有方法可循的,通过引导学生提炼方法,可以完成数学思想的渗透,能够让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去分析知识、消化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复习课,明在理清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暗为提炼方法,渗透数学思想。双线一明一暗,一主一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书越读越薄,知识越学越厚。”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整理与复习》一课中,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如图:
教师在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的同时,注重提升方法,完善知识结构,渗透知识“由厚变薄”的建模思想。学生通过对百分数、分数和比例等问题的对比分析,可以沟通三者之间的联系,掌握解题策略,提升解题方法。
在《平面图形的整理与复习》一课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回顾梳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网。如图:
在建立好知识网之后,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个知识网,先引导学生从左往右观察,学生可以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通过正方形、圆形等推导出来,而利用平行四边形则可以推导出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再引导学生从右往左观察,让他们去总结发现这些图形面积公式之间的转化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深切感受到各平面图形之间的密切联系,深深感叹于万变不离其宗的奥妙,领悟转化思想,掌握转化方法。
让课堂彰显生长的力量 篇3
下面是对第二道助学题的实践和反思。
师:同样是比例尺,比比他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生1:我们小组对比发现这里的比例尺的前项都是1。
生2:比例尺都是用来缩小生活当中的物体的。
生3:我想给你补充,比例尺不都是用来缩小的,也有用来放大的,虽然我没找到实例。但是我能举个例子,比如说2:1表示如上距离2厘米,实际距离1厘米。
师:你们有没有找到像这样的放大比例尺?(学生齐答没有),我这正好有一个。谁来说说这个比例尺表示什么意思?
生:这里的4:1表示图上距离4厘米等于实际距离的1厘米。
师:那我们的比例尺到底有什么作用?
生2:我来小结一下,比例尺不仅可以表示放大,还可以表示缩小。我们不难发现,缩小时,比例尺的前项是1,放大时比例尺的后项是1。
小组3号:那比例尺就是按照不同需要既有放大的,也有缩小的,还有一样的。
小组4号:我们小组还有一个发现,他带的是中国地图,我带的也是中国地图,大家看一下,一个大一个小,这跟地图的比例尺有关,比例尺小,图就大;比例尺大,图就小。
(台下哗然一片)
师:大家能理解他的话吗?
生4:那我就解释一下吧,大家看。他的比例尺是1:3000000,我的比例尺是1:9000000,他的比例尺后项小,比例尺就大,他的图就清楚;我的比例尺后项大,比例尺就小,图就不清楚。
生5:我想给你换一个词是详细程度,我还想给大家强调一点,这有个前提,就是要在同样一个地区的地图上比较。还有,我还想给你们小组提个问题,如果是同一个比例尺,不同的区域地图,比如说是南京地图和中国地图会怎样?
生4:这个问题我们没有研究,还是请老师来帮我们吧。
生5:这个问题不需要老师帮忙,我既然提问,我肯定有答案。大家想象一下,同一个比例尺,画南京和中国的地图,会怎样呢?详细程度会一样吗?会有一个清楚一个不清楚,会纸张大小不一样。
生4:谢谢你的补充,我赞成你的观点。
(他们小组汇报结束还有小组成员举手)
生:我觉得他们小组汇报得很好,观察得很仔细,我也有发现的。其实像黑板上这些比例尺叫数字比例尺,这种叫线段比例尺,还有一种叫文字式,比如我手上的地球仪,它的比例尺是七千万分之一,也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的,只不过表现方式不同而已。还有就是咱们可以对比线段比例尺和数字比例尺,我觉得线段比例尺要更方便观察,比如这个看线段比例尺一眼就能明白图上距离对应实际距离是多少,而1:1200000还要去数一数再读一读,线段比例尺把单位换算过了,写也比较好写。
……
实践反思:
纵观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并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助学法”让课堂充满了生长的力量。
一、力量来自于课前的探索
学生在课前先行的独立探索活动中,对“比例尺”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样学生就能在课堂上尽情地、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通过同伴交流、教师点拨等途径,获得更丰富、更有价值的信息,弥补先前认知的不足,矫正原有的偏差,扩充和积累更多的活动经验。比如在片段一中,大部分学生收集并掌握了数字比例尺,对线段比例尺认知不多,但当有学生出示了线段比例尺,就显示了先前学习的差异性,此时通过交流,比例尺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就自然而然地呈现。这样既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探索能力,还能避开直白的概念揭示,把课堂聚焦在问题的实质上,让课堂的发展更符合学生认知的发展。
二、力量来源于同伴间的高效合作
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经验与收获不尽相同,为了使学生个体的、群体的活动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教学中常发挥合作交流的功能,采用集体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将个人的经验或成果展示出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的学生的不足。犹如在片段二中,正是有了同伴间的合作与共享,他们才能发现相同的区域,不同的比例尺,带来的地图详略程度不同,也正是因为有同伴间的合作与共享,才能有同伴间的互相提问与质疑,才能有随之而来的相同比例尺不同区域的地图大不相同的效果。透过这样的“助学”,我们不难看到的学生是这个课堂真正的主人,同伴间的合作是真正的合作,而不是形式上的谈话。
三、力量来源于多角度的对比
本节课中学生呈现的比例尺比较的角度很多。比如可以从比例尺的表现形式上去对比,可以从比例尺的用途上去对比,也可以从同区域不同比例尺去对比,更可以从同比例尺不同区域去对比。每一次的不同对比,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比例尺的认识,明晰了比例尺的内涵和外延,帮助学生认识到不同比例尺的不同运用,带来的效果也大不相同;还让学生感受到,要想深入认知一样事物或概念的时候,要通过同类比和异类比才能使认知更加深入。
在这样的“助学法”里,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主见进课堂,他们不仅踊跃表达,还会据理力争。在这样的“助学法”里,教师的发问寥寥无几,“隐退”课堂,这样的“退”正好是为学生的“进”做铺垫,给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留出足够的空间。
在监督中彰显支持的力量 篇4
监督是法律赋予人大的职责,监督也是人大对政府工作的一种支持。市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工作要求,积极改进监督方式,努力增强监督效果,在监督中支持,在支持中作为,通过人大常委会的有效监督,促进和推动了全市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议大事,谋大局,服务中心促发展
保增长是第一要务。市人大常委会将国民经济计划和财政预算执行、重点项目建设、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劳务经济、中小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及龙头企业建设、农村土地流转、水产养殖、林业发展、旅游核心景区建设及管理服务等作为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的重点,认真组织视察调研,发现指出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力促改进工作,努力确保保增长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为搞好重点项目建设视察,市人大常委会及时与市政府相关工作部门进行沟通,对全市重点项目进行了梳理归类,确定将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作为视察重点,并对2008年全市重点项目大巡查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跟踪回访。6月初,市人大常委会由6名副主任分别带领视察组,深入10县区和市直的76个重点项目建设现场,通过实地查看、翻阅资料、听取汇报,重点查看了重点项目建设的形象进度和投资进度,旨在通过视察调研,发现问题,反映情况,促进项目建设快速推进。视察结束后,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专题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重点项目建设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针对进度、资金、环境、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项目规划管理、注重项目策划包装、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建设环境等审议意见。市政府高度重视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及时编制和修订了全市产业发展规划,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重大项目推进工作的实施意见》,安排下达了1190万元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经费,采取集合信托方式募集中心城市建设资金2亿元,组织检查组对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和项目建设环境进行督促检查,有力地推动了全市重点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
听民声,想民事,关注民生促和谐
民生八大工程建设是关系百姓生活冷暖的大事。市人大常委会对视察工作进行了周密安排。视察前,召开动员会议,对视察的目的意义、方式方法和重点内容进行了培训和安排,保证了视察工作重点突出、有的放矢。10月中旬,在市政府相关部门自查的基础上,市人大常委会7名副主任分别带领视察小组,深入到13个市直部门和7个县区的40余个工程、项目建设现场,通过查资料、看现场、听汇报,召开座谈会20余场次,将视察与调研结合起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涉及面较广、影响面较大的问题,通过主任会议进行集体研究,共同查找症结,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市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民生八大工程实施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针对民生八大工程项目建设存在的资金投入不足,工程管理不规范,建设进度不平衡等困难和问题,提出了4条改进意见和建议。要求地方财政将一定的惠民工程前期费用纳入预算,加快项目的立项和开工,并积极建立工程基金,用于前期工程支付;要切实加快拨付资金和民生项目建设进度,及早谋划来年项目,真正把这项惠民工程做实做好,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此外,市人大常委会还高度关注殡葬管理、食品卫生安全和 “蛋奶工程”实施等工作,组织视察组对相关工作进行了视察调研,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专项工作报告,作出了审议意见。对廉租房建设、土地开发复垦、农村公路建设、安康城区
蔬菜供应等民生工作进行了视察和调研,推动了惠民政策的落实和民生问题的解决。
盯基层,抓基础,依法治理促稳定
让课堂彰显生长的力量 篇5
冬去春来,樱花开放,从一月到现在的50多天内,我们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值得骄傲的事已经初步取得抗击疫的胜利,而最近疫情在世界范围内爆发,抗议成为全人类共同的任务。
截止当地时间12日22时,西班牙新冠肺炎患者,达到1695例,仅次于意大利,我也局欧洲第二位死亡35例,其中首都马德里最为严重患者数量达到182例。
法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增至1606例,当地时间为3月10日下午,根据法国卫生部的最新通报,法国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增至1606例,累计死亡30例。
英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增至373例,英国富首席医疗官詹妮哈里斯在接待英国媒体采访时表示预期英国将在两周内达到传染高峰期。届时将有数千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3月20日,外交部发言人耿爽表示中国政府已宣布向82个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非盟提供援助包括检测剂口罩,防护服等其中多批援助物资已送达受援方很多中方对外提供的援助物资都写有寄语。
既有“千里同好,坚于金石”等中国古语,“道不远人,人无异国”等韩国诗句,也有“我们是同海之浪,同树之叶,同园之花”等意大利哲学家名言,表达了中国人民与世界民与世界民众民国,世界各国人民加强抗击疫情国际合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心声。
西班牙:
1、3月18日一批50万口罩从上海抵达西班牙。
2、中国将派遣医疗专家组前往西班牙。
3、中方已开放商业渠道供西班牙进口急需的个人防护用品和医疗设备。
纳米比亚:3月16日来自中国的1000套核酸试剂已经到货。
凝集智慧与力量彰显名校教育风范 篇6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
上午(下午)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凝聚智慧力量 彰显名校风范
人生如船,梦想是帆。
融入大合肥后,巢湖的各项事业发展迅猛。教育等高对接,在打造名牌、占领优质教育高地中,巢湖市七中捷足先登、引领风骚。
七中坐落于美丽的巢湖湖畔,办学历史已有50多年。
过去,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历史原因,学校办学效益低下,社会声誉不佳,是巢城一所薄弱学校。能在复杂环境和激烈竞争中抢抓机遇、后发争先,是对我们意志、作风和能力的大考验,关键是要发挥自身的优势,推进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为此,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学校领导班子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吸纳新思想,学习新理论,结合学校实际,把提高育人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开始了艰难的奋斗历程。
习主席说过: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办好群众满意的教育,是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具体体现之一,也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建设幸福合肥的本质要求。七中学校发展必须要走“创新”之路,这既是教育传统优势的继承发扬,也是教育资源的厚积薄发。在七中,有这样的一句名言为大家所熟知:“我们 1的目标是正前方——教学质量。”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谋发展,已成为七中带领党员干部和群众共同努力奋斗的共识,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影响力的强化和提升,是教育上的“名城”建设。每学年开始,目标层层分解,签字上墙,接受监督,变压力为动力;期中考核、期末评比,兑现奖惩,教代会履职严格。于是,七中发展了,成为教育领域内的“高地”。顶层设计的高瞻远瞩,引领着学校各项工作提标杆,争一流。
有位名人说过,老师的高尚不在于他培养了多少科学家,艺术家,而在于他的细微之处。以高尚的师德影响人,培育人,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是历史赋予的使命。七中一直强化教职工的思想教育,坚持政治学习制度。《职业道德规范》在学校已经化为具体的行动。教育教学工作中,党员教师积极带头,青年骨干勇挑重担,教职工勤奋工作。支教前线,有领导干部的身影;除雪战场,有党员教师的汗水。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敬业精神,使教师成为学生人生理想的楷模。
在七中小学部,有位教师叫李杨瑞。她积极要求进步,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并于2012年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预备党员。“学雷锋送教下乡”活动中李杨瑞老师主动请缨下乡送教。2011年新婚的李杨瑞老师只休了短短的3天婚假,就回到了工作岗位。这学期本应休产假,可学校教师紧缺,尚未休完产假的她又毫不犹豫地站在了属于她的讲台上。因为在她的心里有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孩子,更装着几十名求知若渴的孩子们。像李老师这种
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教师在七中还有很多。他们站在岗位的第一线,用青春谱写出一曲又一曲的育人之歌。近年来,七中有多名教师获“省市级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光荣称号。
如今的七中已在巢湖市名声鹊起,优质教育获得社会的一致认可,教育教学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可喜的成绩。从2004年的“初中教学质量突出奖”到2012年的“文明单位奖”“先进单位奖”,处处都闪现出我们七中人团结奋斗的身影。
喜讯接连不断,碧桂园慕名而来,要在美丽的滨湖小区引入七中,设立分校。如今,分校已宣告成立,那里硬件设施一流,整齐划一的教学楼、全新的塑胶操场、电教室、实验室等等相关配套一应俱全,今年秋季,七中分校正式招生。名校的引入,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新发展。
正如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同志所说的:“人民群众的需要,就是我们抓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
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总体要求,教育属于“软实力”,属于民生工程。可喜的是,巢湖市委政府坚持民生至上,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最高追求,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把群众要求摆在最高位置,这才推动了全市教育事业的发展,才有了巢湖七中的今天。
追求无止境,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在学校新的发展征程中,七中人将更加振奋精神,一如既往,拼搏奋斗,努力把学校的发展推
向更高、更新的境界,实现新跨越,为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对话,让语文课堂彰显生命的灵动 篇7
那么, 如何开展对话教学, 让学生的思维跳跃起来, 让学生的语言丰富起来, 让学生的个性凸显出来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努力:
一、调动情感, 为课堂对话打下基础
文章的价值不在于华丽词藻的堆砌, 也不在于作者超强的写作技巧, 而是富有真情实感, 所谓“情动而辞发”。情感, 才是文章真正的灵魂。因此, 优秀的教师往往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能真正进入文本, 形象地感受母爱的无私与无痕, 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来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 单词sun的中文意思是什么? (学生学过, 很容易回答)
生:太阳。 (异口同声地答道)
师:谁来说说, 太阳有什么特点?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生1:太阳光照在人的身上, 让人感觉很温暖。
生2:太阳的能源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
生3:植物是靠太阳光线进行光合作用, 从而才能茁壮生长的。
师:是啊, 就像植物不能离开太阳一样, 所有的生物都不能离开太阳。同学们, 老师一直以来很喜欢太阳, 知道为什么吗?
生1:太阳可以带来温暖。
生2:有了太阳, 花儿盛开, 世界变得更美丽。
生3:人们可以利用太阳能来为人类服务。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其实, 太阳很像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人, 每个人都有。她无时无刻不关爱着我们, 让我们享受着生活的温暖, 她的爱也像太阳一样无私, 只是给予, 从不求回报。她就是我们的母亲!
(播放MTV《母亲》)
有了这样的对话基础, 有了如此熟悉而形象的媒介作为情境创设引领学生走向文本, 学生的情感自然被调动起来, 从而为阅读文本、解读文本奠定了扎实而有效的基础。“情动而辞发, 披文以入情”, 一切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发挥想象, 为课堂对话插上翅膀
阅读教学依托的是文本, 通过文本的解读, 每位学生的思想得到碰撞, 心灵得到交流。由于每位学生的生活体验、思考角度以及想象力都不一样, 从而使得我们的课堂生成了一些无法预约的精彩, 成为充满灵动, 焕发生命魅力的场所, 彰显动态之美。
想象力好比是人的翅膀, 它能引领人的思维在广阔的空间里遨游。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 想象力在人的智力养成方面, 占据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让课堂充满灵动, 让学生焕发生命力, 凸显个性, 在课堂上就要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开发, 让想象为课堂对话插上翅膀。
比如教学苏教版课文《爱之链》一课, 文章开放性的结尾给了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 为此, 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师: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 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亲爱的, 乔依……”通过这一句话, 你读懂了什么?
生1:原来帮助老妇人修车的乔依竟是这年轻女人的丈夫。
生2:乔依帮助了老妇人, 老妇人又帮助了乔依一家, 这就形成了“爱之链”。
师:你说得很好。那请同学们想象一下, 乔依醒来后, 会是怎样的情景?
生1:他的妻子会告诉他, 今天有一位老妇人帮助了他们一家。
生2:老妇人留下的那张纸条:“在我困难的时候, 有人帮助了我。现在我也想帮帮你。”会让乔依感到很安慰。因为这会让他感受到这个社会还是充满温暖的。
生3:乔依可能会说:“亲爱的, 看来这个社会还是好人多啊, 有好心人的帮助, 我们会慢慢好起来的, 以后我们还要继续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师:爱心就是一盏灯火, 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 爱不断地传递就形成了美丽的链条。
三、联系生活, 为课堂对话注入活水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在基于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来学习, 让文本解读的过程成为学生与生活对话的过程。将学生的思维点由局限的文本拉伸到广阔的生活背景, 在熟悉的环境中进行各种各样自然的有意识的对话, 以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秋天》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能更加充满兴趣地走进诗人所描写的秋景中,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同学们, 我们都生活在农村里, 秋天在我们的眼里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生1:秋天到了, 燕子南飞了。
生2:秋天到了, 柿子成熟了, 像红灯笼一样挂在树上。
师:看来你们眼里的秋天真是丰富多彩,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诗人所描写的秋天, 看看他眼里的又会是一番什么模样?
通过这样富有生活经验的对话, 不仅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课堂变得灵动、活跃, 还能促使其更加关注生活。
让数学习题充满“生长”的力量 篇8
自然意义的“生长”是一个从小到大的、成长的过程,也指生物个体长度和重量的成长。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在“教育即生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提出的“教育即生长”,这就是最初的教育含义中的“生长”。在倡导“以人为本”的当今教育中,教育含义下的生长应该是优质的、有效的生长,必须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成长的需要,同时又要考虑人生长方向的角度和高度,使得成为恰当选择下坚实而快捷的生长。
基于教育意义的数学习题的“生长”则是指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在成人、成才的数学教学领域中,数学习题的起点、过程、目标、知识、方法、价值观更具深刻的活力的意义。
(二)
数学习题的操练是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经验的产生、思想的发展。当前,小学数学教材(苏教版)提出充足的教与学的资源可供教师和学生参考,从例题到习题,以及新增的思考题(小学低段)都比较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但据调查,多数教师对如何利用数学习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关注不够,在使用课本习题中主要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目标不明,为练而练;2.重视结果,忽视过程;3.弱化操作性习题;4.强调练习,忽略体验。
我们该如何纠正这些做法,让静态的习题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我们该如何把握好教材中的习题带来的数学信息?如何充分发挥习题的教育教学功能?如何彰显数学习题的生命力?……这些都是我们进行数学教学时应做的思考。
一、小题大做——让题意“活”起来,使思维“动”起来
1.少题目,大作用
相比传统习题教学——学生被动地吸收、机械地记忆、重复练习、加强储存的过程,现代习题教学在数量上有了明显的降低,它努力把学生的能力培养放在首位,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试着解决新的问题、掌握新的知识的过程,促使学生举一反三。
2.小题目,多方法
【例】(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页例题)
■
例题在探究“如何让两串彩珠同样多”时引导学生动手摆一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发现“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从而启发学生从不相同的角度,用不相同的思路、不相同的方法和不相同的操作流程、不相同的计算过程,解决相同的数学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再发现和再创造的强烈愿望,深化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真正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易题目,强变化
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一定的惯性思维,俗称思维定式,也就是按照习惯的、常见的思路思考问题,按照特定的、固定的模式解决问题。因此,在实际的习题操练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变式题”,提供给学生充实的、全方位的变式练习,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把握知识的内在本质。
【例】(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08页第20题)
■
该题呈现的意义旨在复习第十一单元“统计与可能性”中的统计知识,可以实现以下目标:“通过在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中,复习用方块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而“利用方块统计图提出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却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在练习反馈后,我展示了小丁同学的方块统计图(如下图),并提问“你从这张统计图中了解到些什么?”学生纷纷表示:小丁赢了5次,输了3次,平了2次。我继续追问:“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只能了解小丁的游戏结果吗?”学生在仔细回味了游戏中的相互关系后恍然大悟这张表中所隐含着的有关小丁同桌的数学信息。
■
2011版课程标准从“双基”发展为“四基”,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学习数学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了让学生形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平稳过渡,逐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可巧妙运用教材中拓展性习题对他们进行思维训练,发挥习题的强大功能,由浅入深、由此及彼,让学生练出一片精彩!
二、借题发挥——让题意“凸”起来,使内容“实”起来
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之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仔细研读每道题设置的目的,理清题与题之间的关系。简单说就是:练习目标必须明确,针对性更强。
小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练习中,虽然课本练习安排得并不多,但“含金量”非常高,学生不仅需要熟练解决简单的有余数除法问题,还要学会用“去尾法”、“进一法”解决有关有余数的除法实际问题。针对学生掌握有余数实际问题的解答的实际情况,我出示了如下练习(习题三):有11个梨,每盘放2个。①能放多少盘,还剩多少个?②最多能放满多少盘?③全部放到盘子里,最少要用多少个盘子?练习时采用常见的一题多问的方式逐题出示,让学生在比较异同中体会对不同问题的不同思考,熟练辨析、准确把握有余数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学生在解决第①问(基本题)时,能按照课堂所学的基础题的思路来解答,十分顺畅。解决第②问时,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最多能放满几盘”中“放满”的含义,渗透“零头不要考虑”的“去尾法”。比较第③问时,又让学生做小主人,自己弄清“全部放到盘子里”的实际含义。
由一题多问、一题多变到借题发挥,练一题会一片,以一当十,这样的习题训练不仅能促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同时也能让学生对方法能够灵活运用,并能同时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三、旧题新做——让题意“亮”起来,使知识“富”起来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使学生掌握现代化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现代化生活中必须的数学知识不是让许多人惊恐后怕的“出水进水”题,而是产生于与时俱进的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实际的数学知识与技能。endprint
在学习完表内乘法,学生能熟练利用乘法口诀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后,将一道习题“有一幢5层楼房,每层有4户人家,这幢楼内一共住着多少户?”结合实际修改成“冬冬家是在一幢5层楼的最顶层的最右面一户,门牌号是504,你知道这幢楼一共住着多少户人家吗?(习题四)”题目创新地将“表内乘法”单元与“确定位置”知识相结合,又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题目的内容具有人文性。
又如学习 “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一位宇航员叔叔的体重是60千克,当他到达月球时,体重会是多少呢?(习题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男生兴高采烈,女生也积极投入讨论当中,解决这题不仅需要知道除法解决问题的知识与方法,还需要了解“物体在地球上的质量大约是月球上的6倍”这样的科普知识……
这些题目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触发了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浓厚兴趣,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学生爱上数学、爱上学习。
四、大题小做——让题意“透”起来,使思想“渗”出来
大题小做,主要是针对综合题,即解综合题要将大题分解。通常试卷中的最后一题是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运用能力的综合考查。综合题是这一套试卷的精髓,知识信息量大、解题方法多、能力要求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丁丁一家在县城看中了一套建筑面积为102平方米的房子,总价60万元,丁丁家一下子拿不出全部房款,需要向银行贷款。爸爸在网上看到了《国务院为了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增长的通知》,通知指出:对于买首套自住房且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贷款时首付款比例不低于30%;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时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对贷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贷款时首付款比例和贷款利率应大幅度提高,具体由商业银行根据风险管理原则自主确定。(注:首付款就是买房子时不能一次性付清全部购房款时,除了向银行借贷的款额外,需要自己拿出来的那部分购房款。)
(1)丁丁家最多可从银行贷出多少钱?如果贷款时间是20年,最终连本带息要还多少万元?平均月供多少?(当时银行的贷款利率如下表)
■
(2)如果丁丁家购买的是第二套住房呢?
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巧妙运用几个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是第一套住房,先算出最多可贷款额60×(1-30%)=42(万元),然后再根据公式“贷款利息=贷款金额×银行对应贷款年利率×贷款时间” 综合运用“百分数的应用”部分所学内容与解决方法,先算出20年贷款利息,然后算出连本带息应还金额,再解决平均月供问题,最后解决是第二套住房的问题。诸如此类的综合题,学生要善于将它“大题小做”,也就是将一大题分解成若干小题,将一个问题转化成几连问,然后各个击破,不能轻言放弃。综合题考察的不仅是学生的知识技能,对于塑造学生的坚强意志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
总之,要想真正利用好教材,充分发挥习题功能,就要让练习习题充满生长的力量:长出知识,长出能力、长出思维、长出智慧……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研读习题、深挖练习,用心领会其意义,灵活应用其形式,创造开发其价值,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深处渗入,让数学习题充满旺盛的生命力,在恰当处生长,发挥它特有的不可替代的功能,相信每一道题目、每一节课都能充满着向上、向上、再向上的成长的精彩!
(责编 金 铃)endprint
在学习完表内乘法,学生能熟练利用乘法口诀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后,将一道习题“有一幢5层楼房,每层有4户人家,这幢楼内一共住着多少户?”结合实际修改成“冬冬家是在一幢5层楼的最顶层的最右面一户,门牌号是504,你知道这幢楼一共住着多少户人家吗?(习题四)”题目创新地将“表内乘法”单元与“确定位置”知识相结合,又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题目的内容具有人文性。
又如学习 “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一位宇航员叔叔的体重是60千克,当他到达月球时,体重会是多少呢?(习题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男生兴高采烈,女生也积极投入讨论当中,解决这题不仅需要知道除法解决问题的知识与方法,还需要了解“物体在地球上的质量大约是月球上的6倍”这样的科普知识……
这些题目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触发了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浓厚兴趣,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学生爱上数学、爱上学习。
四、大题小做——让题意“透”起来,使思想“渗”出来
大题小做,主要是针对综合题,即解综合题要将大题分解。通常试卷中的最后一题是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运用能力的综合考查。综合题是这一套试卷的精髓,知识信息量大、解题方法多、能力要求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丁丁一家在县城看中了一套建筑面积为102平方米的房子,总价60万元,丁丁家一下子拿不出全部房款,需要向银行贷款。爸爸在网上看到了《国务院为了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增长的通知》,通知指出:对于买首套自住房且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贷款时首付款比例不低于30%;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时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对贷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贷款时首付款比例和贷款利率应大幅度提高,具体由商业银行根据风险管理原则自主确定。(注:首付款就是买房子时不能一次性付清全部购房款时,除了向银行借贷的款额外,需要自己拿出来的那部分购房款。)
(1)丁丁家最多可从银行贷出多少钱?如果贷款时间是20年,最终连本带息要还多少万元?平均月供多少?(当时银行的贷款利率如下表)
■
(2)如果丁丁家购买的是第二套住房呢?
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巧妙运用几个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是第一套住房,先算出最多可贷款额60×(1-30%)=42(万元),然后再根据公式“贷款利息=贷款金额×银行对应贷款年利率×贷款时间” 综合运用“百分数的应用”部分所学内容与解决方法,先算出20年贷款利息,然后算出连本带息应还金额,再解决平均月供问题,最后解决是第二套住房的问题。诸如此类的综合题,学生要善于将它“大题小做”,也就是将一大题分解成若干小题,将一个问题转化成几连问,然后各个击破,不能轻言放弃。综合题考察的不仅是学生的知识技能,对于塑造学生的坚强意志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
总之,要想真正利用好教材,充分发挥习题功能,就要让练习习题充满生长的力量:长出知识,长出能力、长出思维、长出智慧……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研读习题、深挖练习,用心领会其意义,灵活应用其形式,创造开发其价值,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深处渗入,让数学习题充满旺盛的生命力,在恰当处生长,发挥它特有的不可替代的功能,相信每一道题目、每一节课都能充满着向上、向上、再向上的成长的精彩!
(责编 金 铃)endprint
在学习完表内乘法,学生能熟练利用乘法口诀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后,将一道习题“有一幢5层楼房,每层有4户人家,这幢楼内一共住着多少户?”结合实际修改成“冬冬家是在一幢5层楼的最顶层的最右面一户,门牌号是504,你知道这幢楼一共住着多少户人家吗?(习题四)”题目创新地将“表内乘法”单元与“确定位置”知识相结合,又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题目的内容具有人文性。
又如学习 “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一位宇航员叔叔的体重是60千克,当他到达月球时,体重会是多少呢?(习题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男生兴高采烈,女生也积极投入讨论当中,解决这题不仅需要知道除法解决问题的知识与方法,还需要了解“物体在地球上的质量大约是月球上的6倍”这样的科普知识……
这些题目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触发了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浓厚兴趣,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学生爱上数学、爱上学习。
四、大题小做——让题意“透”起来,使思想“渗”出来
大题小做,主要是针对综合题,即解综合题要将大题分解。通常试卷中的最后一题是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运用能力的综合考查。综合题是这一套试卷的精髓,知识信息量大、解题方法多、能力要求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丁丁一家在县城看中了一套建筑面积为102平方米的房子,总价60万元,丁丁家一下子拿不出全部房款,需要向银行贷款。爸爸在网上看到了《国务院为了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增长的通知》,通知指出:对于买首套自住房且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贷款时首付款比例不低于30%;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时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对贷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贷款时首付款比例和贷款利率应大幅度提高,具体由商业银行根据风险管理原则自主确定。(注:首付款就是买房子时不能一次性付清全部购房款时,除了向银行借贷的款额外,需要自己拿出来的那部分购房款。)
(1)丁丁家最多可从银行贷出多少钱?如果贷款时间是20年,最终连本带息要还多少万元?平均月供多少?(当时银行的贷款利率如下表)
■
(2)如果丁丁家购买的是第二套住房呢?
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巧妙运用几个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是第一套住房,先算出最多可贷款额60×(1-30%)=42(万元),然后再根据公式“贷款利息=贷款金额×银行对应贷款年利率×贷款时间” 综合运用“百分数的应用”部分所学内容与解决方法,先算出20年贷款利息,然后算出连本带息应还金额,再解决平均月供问题,最后解决是第二套住房的问题。诸如此类的综合题,学生要善于将它“大题小做”,也就是将一大题分解成若干小题,将一个问题转化成几连问,然后各个击破,不能轻言放弃。综合题考察的不仅是学生的知识技能,对于塑造学生的坚强意志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
总之,要想真正利用好教材,充分发挥习题功能,就要让练习习题充满生长的力量:长出知识,长出能力、长出思维、长出智慧……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研读习题、深挖练习,用心领会其意义,灵活应用其形式,创造开发其价值,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深处渗入,让数学习题充满旺盛的生命力,在恰当处生长,发挥它特有的不可替代的功能,相信每一道题目、每一节课都能充满着向上、向上、再向上的成长的精彩!
【让课堂彰显生长的力量】推荐阅读:
重建奇迹彰显中国奋进的力量阅读答案05-27
让灵动的语言彰显魅力论文11-13
彰显榜样力量 引领青年成长08-23
彰显地方的特设文化10-12
彰显个人内涵的个性签名摘抄07-06
经典彰显性格的语录70条10-18
获奖作品中的人性彰显07-26
彰显个性06-27
价值彰显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