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工作的重要思想

2024-12-05

三农工作的重要思想(共7篇)

三农工作的重要思想 篇1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三农”工作

农民日报社 李文学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时提出在本世纪上半叶党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深入理解这两个方面的深邃内涵,实现党的宗旨与阶段性目标的统一,是现阶段全党各项工作的追求所在,当然也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努力方向。

“三个代表”与“三农”工作是什么关系?“三个代表”思想是新时期指导党的各项工作的统领,也自然成为指导“三农”工作的统领。按照“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三农”工作的重点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民知识化、农村城市化。只有用“三个代表”思想去统领“三农”工作,才能不断开创农村工作的新局面,在本世纪中叶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民知识化、农村城市化。

一、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实现农业现代化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根本标志,是农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向农业现代化不断趋近的过程,就是不断发展生产力,使之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无论是党的各级组织还是农业、农村工作部门,在具体工作中要实践“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组织动员广大农民,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进军。在相当长的一段工作中,“代表”的具体实践,应在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增加农业投入,夯实农业基础有投入才能有产出。农业是基础,对基础的投入不可有丝毫的忽视,否则,会出问题。因此,一定要未雨绸缪,下决心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在财政支农资金、金融信贷资金和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方面都做出中长期安排,全面落实中央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政策。各级财政部门应严格执行《农业法》,做到财政对农业的投资的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九五”期间中央财政设定的各项支农专款的政策在“十五”期间应予保留,并应通过调整财政投入结构,适当增加支持发展西部农业的专项资金,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各项支农资金足额按时到位,保证不被挤占挪用。国家在平衡信贷计划时,应确保农业贷款增长率高于总贷款增长率,并不断完善农业政策性贷款政策,给予农业贷款利率优惠。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应争取在2010年前恢复到历史上最好的比重水平。

(二)适应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和农产品结构农村经济由短缺走上剩余,人们消费由满足于吃饱转向吃好,农产品市场由卖方转向买方,这是现阶段农村经济的最大变化。适应这一新的变化,必须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其目标是把比例调适,把质量调优,把效益调高,把后劲调强,把总量调大。调整的操作选择应该是:调整资源配置,大力发展畜牧业、水产业、园艺特产业、农产品运输储藏和加工业,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经济体系;调整产品结构,逐步取消大路货产品的生产,发展名特优新产品的生产,特别注意发展市场在外的出口创汇产品;调整生产单元的组织结构,发展股份制、产销联营、公司+农户、协会+农户等具有社会化大生产规模和运作机制的现代农业企业,并通过不断提高装备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而积累生产发展的后劲。调整结构非一日之功,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按照一个既定的目标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三)用先进科学技术武装农业,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靠科技的推动。应用科技是一个把人类创造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不断注入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使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资源增值和财富增生的过程,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位措施,也是决定性措施。工作的重点是:大力推广已有的先进适用技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组织科技攻关,争取有充裕的科技储备;引进发达国家的新品种、新技术,借用国外的科研成果来满足发展本国农业的急需;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主力军作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减低科技推广的阻力。开展这些具体工作的目的,是用农业科技的现代化促进农业的现代化。

(四)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把农业引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体系,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经济的发展都不应只求满足当代的需要,而要考虑到子孙后代的需求;任何一个产业都不应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把农业物质财富的再生产与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统一起来,坚持不懈地建设生态和保护环境,治理污染,控制“三废”排放;退耕还林还草,坚持开展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水源、森林、草原、海洋、矿产和其他自然资源,建立起对资源利用的补偿制度;重塑对经济发展的评价观念,把生态环境指数列入经济状态优劣的考核标准。通过一些长期性、强制性措施和手段,建立起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体系,使中国农业在21世纪前叶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五)科学运用组织资源,强化农业指导体系在任何社会制度、任何社会发展阶段,政党和政权组织对经济发展的组织、引导、协调和推动,都是经济增长不可缺少的条件。把现有农村组织和社会团体视为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有生力量,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研究它的建设规律和功能作用,采取一些相应措施,解决现存问题,这无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有效途径。在新世纪,中国农村经济要有大跨度发展,社会面貌要有大的变化,关键是把80万个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建设好,改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方式,解决基层干部后继乏人、党员年龄老化的问题,研究和解决干部自己致富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矛盾,关心乡村干部的工作和待遇,完善村民委员会的组织制度,按照形势变化的需要调整组织设置,促进县乡干部作风的转变,努力实现“五个好”的目标。即:建设一个好班子,选出一个好书记,带出一个好队伍,创造一个好体制,制定一套好制度。

二、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农民知识化

社会主体人群知识程度和文化素质如何,是整个社会先进程度的一个显著标志。在农村,农民的知识化是建设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民的知识化,就不可能有农业的现代化。农民知识程度达不到一定标准,即使是农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了,也不能说实现了现代化,或者说是一种不够完全的现代化。

农民知识化,基本内涵是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农民得首先有文化,得基本具备与现代要求相匹配的知识和就业技能。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现阶段,党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就是促进农民知识化。这一条应成为工作的重点和检验工作的其中一项标准。

促进农民的知识化应从长计议,在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文化水平和科技素质上下功夫。

(一)提高政治觉悟在农民知识化的基本构成中,政治知识、政治觉悟、政策水平是第一位的,无论是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还是赶超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都有赖于农民政治知识的积累和政治觉悟、政策水平的提高。工作的着力点主要是通过党的光辉形象教育,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形势任务教育,理想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促进农民思想进步,增强党对农民的凝聚力,增强农民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和组织纪律性,使广大农民成为爱党、爱国、爱劳动、爱科学的社会主义知识阶层。

(二)提高文化水平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村财富的增加,与农民的文化水平息息相关。据调查,在资源和其他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农民文化程度与收人的递增比例是:小学比文盲高35.6%;初中比小学高21%;高中比初中高19.3%;大专比高中高36%。农村先富起来的大多都占有文化优势,能够较快地捕捉经济信息,准确把握时机,较快地接受新的生产技术,善于把各种生产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拓宽了生产经营门路,取得了高出常规的经营效果。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应从基础教育抓起,国家矫正向城市的倾斜,在师资、投资等方面对农村给以照顾,加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程,尽快扭转农村基础教育的“三六九”现象(是指10个适龄儿童9个在校,6个读完小学,3个能真正升入初中)。通过办文化夜校、基础课补习班等办法,力争使农民队伍中的文盲比例逐年有所下降。移风易俗也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举办图片展览、乡村文艺汇演、集体婚礼和组织文化戏剧下乡活动,向农民传播文明、进步、健康的思想,启蒙他们摒弃愚昧、落后、陈腐的习俗,接受新事物,树立新风尚。

(三)提高科技素质农民的科技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劳动强度、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和生产经营成本,关系到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是在农村落实“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题中应有之意。应采取的措施:一是利用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反复宣传农业科技基础知识,让农民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科技熏陶,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引导他们科技入门。二是普及乡农业中学,县城设立农民就业技术培训中心,逐步形成正规的、多层次的农民专业技术教育网,通过全日制教学提高农民的科技理论水平。三是通过开展“科技之冬”活动,办各类短期专业技术培训班和专业函授教育等,向农民传播适用技术,介绍先进技术,指导农民进行科技实践。四是开展学术交流,组织农民到国外自费留学或勤工俭学,办好各类农民技术学会、协会,组织农民进行技术研讨,沟通信息;制定农民技术职称等级标准,定期进行职称评定。五是加快先进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促进科研成果在生产和经营领域的推广应用,让农民在科技实践中既得到提高又得到实惠。

三、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农村城市化

在农村,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通过物质积累和精神的塑造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农民整体生活质量,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而在现实情况下,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有一个很形象、很具体的标志,就是农村城市化进程。如果农村能够达到城市化,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就必在其中了。农村城市化,其本意并不是使目前广大的农村都变为城市,而是指农民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要达到城市水平。各级党组织在推动农村城市化的过程中,应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农村与城市的区别,最明显的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道路、交通、通讯、供水、电力、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严重地影响到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村社会的进步。而这些基础设施,又都是推动农村城市化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应该通过多方聚集财力、调动多方投资积极性等措施,重点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把原来空白的,填补上;原来就有的,完善起来;原来档次低的,得到升级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完善了,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就有了基本保证。

(二)构筑匹配的产业布局。城市与农村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产业门类相对齐全,生产集中,生活方便。在农村的发展中,具有服务职能的第三产业严重滞后,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许多不可回避的难题,严重地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村留不住资金、留不住项目、留不住人才,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的服务功能不全,产业不配套,生活环境较差。如果农村能够从现实需要出发,大力调整和科学配置资源,重新规划和大力调整产业布局,加快发展以服务业为主项的第三产业,就会使农村的发展环境发生大的改变,就能更多地吸引技术、资金和人才,从而加快农村城市化的速度。

(三)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农民就业岗位不足,隐性失业问题突出,这是城乡之间的一个明显差距,农民尽管可以安居,但不能乐业,生活质量就难以提高,现有的城乡差距不但不能缩小,而且还有扩大的可能。因此,实践“三个代表”,推进农村城市化,不能忽视农民的就业问题。应明确各级政府安置农民就业的相应责任,像抓城市居民下岗再就业工程那样重视农民就业问题,通过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来缓解农民就业不足的矛盾。应通过规范和发展就业中介组织,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壁垒,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的“软环境”,完善就业服务和管理体系等措施,吸收农民进城就业。应通过拉长传统农业的“产业链”,兴办新的生产经营项目,发展乡镇企业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等途径,组织和引导农民实现就地就业。应通过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和国际项目承包等,组织农民到国外去就业。应通过完善立法和加强执法监督,规范招工行为和保护农民非农就业的合法权益,建立起有利于农民充分就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执法监督体系,使农民走上以法就业之路。通过劳务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的合作,提高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组织程度等措施,消除“民工潮”的节日周期性“痉挛”现象,使农村的人力资源能够按照市场规律配置,实现有序流动。

(四)营造较高的文化品位。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最大差异是文化品位。农村文化气息淡薄,农民文化程度低,理解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这是整个社会的共识。农民觉得低人一等,自愧不如城里人;城里人往往看不起农民,其根源也是出在文化品位的差距上。如果通过城乡文化交流、组织文学艺术团体下乡、活跃农民业余生活等途径,使农民的文化品位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将使农民阶层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在社会舞台上。农民的文化层次提高,就会为农村城市化提供精神支持,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就会相应加快。

(五)实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农民也应同城市居民一样,享有良好的卫生条件、医疗设施,体育活动和劳逸结合的作息制度,业余时间能够得以消遣,追求时尚,扩大社交范围。生活方式的改变还将推动农民自觉地进行观念更新,紧跟时代步伐,彻底地打破城乡壁垒,真正使农民过上城市化、现代化的生活。

三农工作的重要思想 篇2

温家宝总理出席第一次全体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回良玉副总理作会议总结讲话。在应对国际经济复杂严峻形势的关键时期召开的这次会议, 系统回顾了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深刻阐述了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继续做好“三农”工作需要把握的重大问题, 分析了当前农业农村形势, 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讨论稿) 》, 全面部署2012年农业农村工作, 对我们坚持不懈地做好2012年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农”发展进入又一个黄金期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 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 在经济快速增长、国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 我们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初步形成了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体系, 基本建立起符合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的制度框架。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三农”发展进入又一个“黄金期”。2011年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 总产达11424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较快增长, 预计6900多元;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农村面貌加快改善, 呈现和谐稳定的新气象。

这些年农业农村形势好, 最根本的原因是政策对头、措施得力。中央确立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 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方针, 明确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各级各地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城乡利益关系, 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 把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 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耀到农村。

这些年来, 中央集中力量办了很多事关农业农村长远发展的大事、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好事, 很多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取消农业税, 全国农民每年减轻负担1335亿元, 开启了农民休养生息的新时代。实行农业生产补贴, 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的支出达到1406亿元, 现在补贴政策已拓展到畜牧业、林业、草原、节水灌溉和农业保险等领域。全面放开粮食购销, 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 使所有农产品流通纳入了市场化运行的轨道。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把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 实现“山定权、人定心、树定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9年来, 全国新建改建了272万公里的农村公路, 解决了3.2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改造农村危房460多万户。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按照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原则, 搭建起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框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97%的农民,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5300多万人,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60%的县, 7800多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 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的愿望正在实现。废止城市收容遣送条例, 消除对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进城务工经商的束缚, 大规模开展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行动, 农民工就业领域不断拓宽, 工资水平、社会保障标准逐步提高, 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加快解决, 劳动保护和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对农民工从缺乏公平对待到善待、从限制进城到提供服务的根本性转变, 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大进展。

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农情, 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任务。

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 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绝不可忽视农业现代化。尽管这些年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 但生产能力仍不稳固, 供求关系仍然偏紧, 农业稍有闪失就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解决这一问题, 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现代农业建设, 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 毫不动摇地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持续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将来农业经营形式会多样化, 但家庭经营任何时候都是最基本的形式。培养一代新型农民, 鼓励有文化和农业技能的青壮年农民留在农村, 事关农业长远发展, 要作为一项基础性重大工程来抓。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贯穿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一项重大任务。目前我国最大的发展差距仍然是城乡差距, 最大的结构性问题仍然是城乡二元结构。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为解决好“三农”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并不会自然带来农村面貌的较快改变。要全面推进农村各项建设, 建设好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农村建设应保持农村的特点, 有利于农民生产生活, 保持田园风光和良好生态环境。不能把城镇的居民小区照搬到农村去, 赶农民上楼。要长期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到农村。建设部门要加强对村庄规划和农村建房的指导, 提高农村民居设计和建设水平。下大力气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让农村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农村教学点撤并要十分慎重, 充分考虑学生上学方便和交通安全。今后一个时期, 农村社会保障的总的方向是完善制度、提高水平、逐步并轨, 最终迈向城乡一体化。

30多年来数亿农民进城, 既改变了亿万农民的命运, 更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要使进城农民工真正成为城镇居民, 绝不是改变一下户籍那么简单。我国人口规模巨大, 只靠几个城市圈和少数经济发达地区不可能完成人口的城镇化。要合理引导人口流向, 既要采取措施让具备条件的农民工在就业所在地逐步安家落户, 又要引导产业向内地、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转移, 让更多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 是法律赋予农民的合法财产权利, 无论他们是否还需要以此来作基本保障, 也无论他们是留在农村还是进入城镇, 任何人都无权剥夺。推进集体土地征收制度改革, 关键在于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 分配好土地非农化和城镇化产生的增值收益。应该看到,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不能再靠牺牲农民土地财产权利降低工业化城镇化成本, 有必要、也有条件大幅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要精心设计征地制度改革方案, 加快开展相关工作, 2012年一定要出台相应法规。积极创造条件, 妥善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问题。

在农村做任何事情必须坚守政策和法律底线

这几年, 我们能够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很重要的一点是农业农村形势好。2012年宏观调控面临的形势复杂严峻, 特别是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 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对2012年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 各地区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 真正做到思想不麻痹、政策不减弱、工作不松懈、投入有增加, 确保再夺丰收。在新的形势下, 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把握农业农村发展规律, 不断提高做好“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始终尊重农民意愿, 即使是为农民办好事, 也要允许农民有一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 不要追求整齐划一、一步到位。在农村开展各项工作, 不仅要体现多数人的意愿, 也要充分考虑少数人的特殊情况和合理要求。要更加重视维护农民在土地、财产、就业、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权益, 更加重视扩大村民自治范围, 完善与农民政治参与意识不断提高相适应的乡镇治理机制。要在吃透民情上下功夫, 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和群众的真实想法, 使决策和工作更加切合实际。在农村做任何事情, 都必须坚守政策和法律底线, 特别是新从事“三农”工作的同志, 要抓紧系统学习农村政策和法律, 了解农村改革的历程、农村体制和政策的沿革, 尽快掌握农村工作要领。

农业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

2012年农业农村工作要求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 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奋力夺取农业好收成, 合力促进农民较快增收, 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要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 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投入, 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要下大力气抓好粮食生产和菜篮子产品供应, 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 加大粮食生产补贴力度, 加快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养, 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菜篮子产品供应不断档、农产品价格不大起大落。

继续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基本覆盖农业大县,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全覆盖,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覆盖到国家确定的牧区半牧区县 (市旗) 。加快改善农村民生, 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 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和政策补贴标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 实现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着力提高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自主发展能力。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大力推动农村文化建设, 中央、省、市三级加快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 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紧紧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这个中心任务,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这个重要支撑势在必行、意义重大, 务必集中力量、抓紧部署。要坚持产业需求导向, 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同时, 要着眼长远, 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 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必须大力强化农技推广服务, 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打破部门、区域、单位和学科界限, 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强度, 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突出抓农业科技, 抓住了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 必将为我国农业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背景资料:

八连增八连快凸显“三农”发展黄金期

“三农”发展“黄金期”最重要最突出的标志是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农民收入实现“八连快”。我国粮食从2004年恢复增产以来, 8年累计增产2810亿斤, 年均增产350亿斤,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产幅度最大的时期之一;8年单产提高55.6公斤, 年均提高7公斤, 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单产提高最快的时期之一。特别是, 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四个首次”:即首次迈上11000亿斤的新台阶, 首次连续5年稳定在10000亿斤以上, 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实现连续8年增产, 粮食人均占有量首次达到850斤的新水平。

纵向看, 这在我国粮食生产的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横向看, 也高于同期世界粮食平均增产水平。2004年至2011年, 我国三大粮食品种 (稻谷、小麦、玉米) 增产幅度年均3.12%, 超过1978年到新世纪初的年均增产幅度2.28%的水平, 比同期世界同类品种生产年均增幅2.12%高出1个百分点;我国三大品种单产年均增长1.69%, 而世界同类品种同期单产年均增长1.13%。

在粮食连年丰收的同时, 我国农民收入实现连续八年较快增长。尤其是2011年, 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900多元, 实际增长10%以上, 增幅再次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是1985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

三农工作的重要思想 篇3

重要意义

一、“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土地问题

“三农问题”是目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中,农业问题是一个保证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粮食安全问题:一个是数量上的安全,一个是质量上的安全,两者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农业的效益。从事农业的劳动群体不能取得社会平均的资本投入收益,农业就会出问题,粮食安全就会出现危机,在从事传统农业劳动者投资收益日益下降的今天,农业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农业增效的问题,一个用现代农业取代传统农业的问题。农村问题是如何解决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问题,是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问题。农民问题实质上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庞大农民群体缩身的问题,是农业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问题,是在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其素质使其融入城镇的问题。在三农问题中农业问题是第一位的问题。粮食安全问题不解决好,一切改革的制度设计都不会取得成功。粮食安全保障一是取决于现有产出水平下耕地的数量,也就是中央提出的保障中国13亿人口粮食安全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动;二是取决于科技进步条件下现有耕地的产出水平;三是取决于一定制度框架下农业生产者的种粮积极性。现在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如何围绕制度变革调动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问题,从70年代末的农村改革到现在,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的小农经济发展的动力已释放殆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已是大趋势,土地经营变革势在必行。要通过市场机制配臵资源,引导生产要素城乡流动,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和效益,推动农业经营方式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仅次于农业的问题。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业剩余劳动力就由隐性化转为显性化。城市改革的推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大规模的涌向城市提供了就业空间,但在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务工导致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问题、农村房屋空臵问题、土地撂荒问题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在现有制度安排下,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是去城镇非农就业,这也是农民增收的途径选择,导致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空心化、农业生产要素配臵低度化。深层次原因是市场作为配臵城乡生产要素基础这块发育不完善,市场机制运作城乡不统一。症结在于现行制度安排下,土地流转市场没形成,土地经营乡村之间、城乡之间流转不畅。在小块土地经营带动农民增收乏力的情况下,已无必要将大量的农村人口束缚在乡村,而庞大农民群体的缩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有赖于城乡统一大市场包括土地流转市场的形成,有赖于城镇化率的提高,要通过制度设计特别是土地制度的完善让农业剩余劳动力真正融入城镇。农业、农民问题解决好了,农村问题的解决就水到渠成。

二、土地问题根源在于产权问题

经济体制的核心是产权制度,经济体制改革最后的堡垒是产权制度的城乡统一。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是所有经济资源与产品的产权必须明确并受到保护。土地产权问题的解决是市场经济中生产要素城乡合理流动的先决条件。必须不断解放思想,深化农村改革,改革的切入点在于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明晰土地产权,清除生产要素城乡合理流动的制度性障碍。政府作为改革的主导者要清除制度障碍,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搭建好统一的市场经济发展的平台。从我国土地所有权现实状况来看,以行政手段推动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只能取得阶段性成果。“三农问题”的解决要建立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利益引导,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基础上。要以农村土地产权市场化改革为突破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要加强国土规划和土地监管,保障粮食安全。目前实行土地的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但是国家拥有高度集中分配土地资源的权力,国家规定和管制城乡土地的用途,建设用地绝大部分只能用国有土地,集体不可购买国有土地,国家可强制征用集体土地。宪法规定村集体土地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集体土地实际的所有权力受到国家的限制,村集体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土地所有者。随着土地承包经营权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中进一步明晰和长期稳定,国家从法律层面对农民土地产权的认可,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原有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会分化和重组,融入新的经济体,村民委员会对土地的控制和对土地分配的权力会逐步弱化,土地所有者的缺位会被国家取代,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实质上将转变为国家所有,城乡不同的土地制度会逐步接轨。2003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实施,就是在法律上以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的方式对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认可,2008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国全面推开说明国家在进一步加大明晰农村土地产权的步伐,只是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方面,土地产权改革还没得到认可,政策还严格规定城镇居民不得到农村购买宅基地、农民住宅。从改革的历程来看,从农村发端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变革了土地经营方式,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了土地产出水平,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向城市推进解除了后顾之忧,随着1984年城市改革的全面推开,中国经济运行机制的市场化进程逐步加快,进入21世纪,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经济体制在城市经济中已显现出强劲的生命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城市已取得丰硕成果,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步伐迟缓,土地市场发育不完善,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缓慢,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固化,使三农问题更加突出。城市产权改革的成功经验对推进农村改革无疑是值得借鉴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国务院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明确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农村发展,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并提出健全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业和农村流动,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互动互促,明确农民家庭财产的法律地位,创造条件让更多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的新要求。以率先开始农村改革而闻名的安徽目前正在实施以农房产权登记为基础的农村住房抵押贷款尝试,试图解决农村、农业发展所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实践已开始触及集体建设用地产权的明晰问题。如果说耕地、林地、草地经营权的明晰已为土地经营权在农村内部流转奠定了基础,但要推进城乡生产要素流动、让市场在城乡资源配臵中发挥作用、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必须明晰农村建设用地产权。在严格控制和科学规划乡村建设用地的前提下,乡村建设用地可率先实行国有,以达到清除制度性障碍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的目的。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能将农村排除在外,通过行政手段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只能取得阶段性成果,最根本的是要让市场在城乡资源配臵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也是随人口的增长逐渐稀缺的资源,合理的土地制度设计将促进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市场化水平的提升、城镇化率的提高和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三、深化农村土地产权改革

一是要加强国土规划,搞好土地监控,确保粮食安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一切改革都不能削弱这一基础。确保粮食安全是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成功的前提。农村土地产权改革要建立在查清土地资源和利用状况的基础上。真实准确的掌握土地基础数据,是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的依据,也是制定科学的国土规划的依据。我国2007年开展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对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情况,包括地类、位臵、面积、分布等状况,尤其是对土地权属及变化情况,包括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的全面掌握,是深化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决策的数据基础。

二是要进一步落实农用地承包经营权,延长并统一农用地的承包经营期限,以利于土地流转。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草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五十年。林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七十年。应进一步明晰土地产权,将农村农用地土地承包期统一为七十年,与城市住宅用地七十年使用期限接轨,以促进土地流转。通过土地产权的明晰让农民获得更多资源性资产,通过延长农用地的承包期限使农民获得更多土地流转受益,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资金支持渠道。同时,这些资源作为资产进入土地流转市场进行交易时,客观上使有资金实力的人更多地占有这种资产,形成规模经济以获得更多的规模收益,经营期的延长会使经营者加大投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

老板员工思想工作的重要性 篇4

2、加深老板与员工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需要老板从根本上解决好员工的认识态度问题。加强与员工进行管理文化的灌输与渗透,专业领域的培养与教导,个人情感的交流与沟通。

3、老板应重视思想工作,和企业发展管理有同等重要的关系。所不同的是,思想工作属于软管理范畴,效益不像经营活动获取销量一样快速、显而易见、容易评估。

4、思想工作可以减少人才的流失,获取员工积极工作效益的最大值.。

5、思想工作可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信任感和依赖感,使员工心甘情愿的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6、老板重视加强思想工作,可使员工从内心树立起基本的服从和遵守的情感,自觉遵守纪律,从而减少工作出错率。调查显示70%的工作失误都是由于责任心不强,违反工作纪律,不按规章制度操作引起的。

做好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篇5

企业的思想教育是企业常抓不懈的工作。它是发展企业文化,提高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培养企业员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源泉。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又是企业文化的向导。为企业长期稳定和谐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好坏,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速度,也可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有句名言说,“思想以及思想本身,可以使地狱变成天堂,抑或是把天堂变成地狱”。可见思想对一个人该是何等的重要。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担负着引领企业员工思想的重任。引导着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培养员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企业素质,是企业思想政治。新时期员工思想政治动态及其特点

1.1 追求物质与精神利益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呈现出了很多经济利益化的情况,在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经济的同时,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人们逐渐由过去的讲奉献、无私、敬业等转变为关注与追求个人的切实利益,其中,物资利益已经是越来越多的人所极力追求的,也成为了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筹码。企业员工追求物资利益与精神利益同时满足,尤其是对基本物资条件的追求比较强烈。

1.2 思想独立,思维多元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计算机进入千家万户之后,互联网上大量的信息对员工的思想起着十分重要的冲击作用。人们通过互联网、电视等各种媒体了解到国内外各种信息与思潮,自身的思想观念也受到了其影响。员工会从获取的大量信息中形成自身独立的看法与思考,对国内外各种信息与实际问题等进行客观、合理的分析与比较,从而得到自身的看法,对生活热点问题等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能够在互联网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企业员工所接触的环境让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不再是简单的接受型员工,而是思考型、独立型、学习型的员工。同时,国内外一些媒体以及网站上的不健康信息与资料等都可能对员工的思想与心理状态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加强员工思想教育,对员工加以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

1.3 要求沟通与平等交流

传统的企业机制是员工的角色较为被动与单一,领导高高在上,是单位的事务的决策者,是管理者,员工则是聆听者与接受者。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传统的说教模式在如今的形势下已经不适用。对于社会上的一些问题,对于单位的事务等,员工在思想上可能存在疑惑,希望进行一些互动、平等的沟通,希望领导能够以理服人、充分沟通、尊重员工,以平易近人的态度与人沟通和交流,而不是高高在上,不是以命令式的语气说话,不是以简单的方法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这就要求单位相关领导要转变思想,在尊重人、团结人、理解人、帮助人的心态下,以平等、诚恳的态度与员工交流,以完善而合理的规章制度来 对自身和员工的行为进行规范,以理服人,以情感的力量打动人,切实转变观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来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多时候要学会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员工,你的上级如此生硬的和你说话或布置工作,你能接受吗?想明白这些问题,你才能将心比心,不至于一味责怪员工不听话了。当然,做到这点,就要求领导者能够学会宽容,遇到员工产生抵触情绪时,首先要反省自己是否哪里做错了,说错了,同时,在与员工交流过程中,千万不要把话说得太满,要留有余地,否则到头来自己没有回旋余地了,就只能采取强制的办法,这样效果肯定不会很好。有的人喜欢说:“这个世界少了谁地球照样转”,甚至把这句话当作名言,这是一种无知的表现。你仔细想想就明白其中的错误在哪里。首先,这句话偷换一个概念,地球自转或绕着太阳转,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无法控制,而这个世界少了谁,很多时候的人为的,跟地球的转动毫无关系,也没可比性,因此拿两者相比,本身就是一个错误,而这句话为什么成一些人的名言,不过是他用来掩饰自己的错误或表示自己强势的一种傲慢。如果没有了太阳,地球还能转吗?其次,客观的说,少了某个人,多少还是产生影响的,从小的方面说,会影响一个家庭,一个企业,大的方面讲,甚至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这种例子不胜枚举。那么我们单从企业来说,少了一个熟练工人,多了一个新手,有区别吗?有,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影响小一些,不那么明显。如果少了十个、二十个熟练工人,又会怎么样呢?不容置疑,影响肯定是很大的,只是没人去计算这样所造成的损失而已,这个损 失全部由企业去承担了。试想,如果一个企业一直都在熟手、新手频繁交替的话,进入一个恶性循环,这个企业还有前途吗?一个熟练个人培养需要多久,培养一个工程师需要多久,培养一个科学家需要多久,这都是需要时间积累的。而我们很多人就很轻易的把前面已经积累的东西抛弃。做好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2.1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企业开展各项工作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当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等紧密相连,各个单位都十分注重将思想政治工作和单位的生产经营联系在一起。若脱离单位的实际运行情况空谈思想政治,则会让其流于形式,停留在表面。只有将思想政治工作和单位的生产经营等情况联系在一起,才能够稳定员工的思想,增强员工的凝聚力,推进改革稳定进行。反之,则不利于单位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各单位尤其要注意将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上议程,将其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坚持科学发展、求真务实、追求卓越,本着信誉为本的宗旨,积极打造企业品牌,践行企业的经营理念,激发员工参与到企业的建设与发展之中,为企业的进步与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如,企业的改革必然导致一系列深层的利益关系与权责的重新分配,要将这些问题处理好,则除了制定配套的合理政策之外,还要做好员工思想政治的引导工作,从而让员工能够爱岗敬业,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2.2 做好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企业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企业发展,而其中,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则是贯穿始终的部分。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直接影响着员工队伍的稳定性以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能否高效开展。为此,企业必须转变思想,努力提高政工队伍的建设,为做好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第一,企业领导应当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与时俱进,理清思路,以身作则,带动员工积极参与企业建设。第二,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工作中要自觉克服不良思想风气的影响,切实关心员工的利益,关注企业的发展,杜绝以权说话的局面,加强自身修养,以人格的力量让员工信服。第三,讲究艺术,找准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思想政治工作应当和企业生产经营、员工实际联系在一起,关心员工关心的问题,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将思想政治工作和渗透到各项工作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2.3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实现企业和员工互利共赢的重要途径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努力,同时,员工也可以通过在企业的工作不断的成长,获取丰富的工作经验,增强工作能力,同时,满足自身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可以说,做好了思想政治工作,就能够实现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长远的统一,在促进单位进步的同时,让员工满足物质与精神方面的需求。

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闭门造车,领导者应当多听取员工的意见与建议,多与员工沟通,这样才能够想员工所想,解决员工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为员工造福,这样才能够让员工感受到温暖,从而为单位的发展做出更大的努力与奉献。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员工对物质的追 求也在不断强烈,而尤其是基本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需求,更是得到了员工的普遍追求。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员工适当的解决一些问题,让企业和员工上下一心,互利共赢,共同促进企业发展。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

首先,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员工政治素养与文化知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陈旧的知识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深化,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体系,统一思想,提升自身素质,促进企业发展。

其次,关心基层员工的工作与生活状态,减轻压力,提高其生活质量。一线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单位应当走到员工之中,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及时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多一点问候,多一些人文关怀,少一些批评与抱怨。

再次,多谈企业的发展,让员工将自身的价值与企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让员工关注企业的发展,让自身的工作和企业的实际利益紧密相连。

最后,要求我们管理者要与时俱进,转变思想观念,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如何帮助公司培养和保持一个稳定的职工队伍,我们时刻要考虑的问题。一旦有个别员工不服从安排,简单的方法当然可以说,你不做就离职吧,但是如果有几个人,甚至十几个、几十个,那你又怎么办呢?因此,强制的做法是不利于管理的,让一个员工离职很容易,这不算本事,如能让一个员工真心服你,愿意为你工作,那才是本事。结语

浅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篇6

□ 攀成钢公司 董红梅

邓小平同志曾告诫我们:在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以后,全党要研究如何适应新的条件,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防止埋头经济工作,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倾向。江泽民同志也一再强调: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是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只有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政治优势,才能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发展方向。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它是以人为对象、帮助人们确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动员人们自觉地为实现当前和长远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地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于对人们思想政治改造和有效的激励,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调动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社会的进步需要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但是,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他们是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我们讲“两手都要硬”,实际上就是讲既要抓经济建设,又不放松思想政治工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思想政治工作上,在这种情况下,各种社会群体的心理呈现出丰富性和活跃性,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采取更现实、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去高效而生动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从历史上看,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被我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检验了的科学。我们党正是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把人民群众组织和发动起来,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6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更彰显出思想政治工作这个“传家之宝”的巨大威力和建立的丰功伟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经济社会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日趋多样化,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起到促进作用。

同样,要保持企业稳定,要统一思想,要凝聚人心,鼓舞士气,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在坚持以生产经营为中心的时候,必须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重视精神文明建设,这样才能保证需要企业的持续增长。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对于造就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保证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本质上讲,如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种生产力。何谓生产力?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解释,生产力就是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和劳动者的结合,其中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思想政治工作的最本质要义,就是做人的工作,以人为本,贴近实际,激活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劳动者的创造性、责任感、对企业的忠诚

度、向心力。人的行动是由思想决定的,只有人们的思想觉悟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才能自学地提高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才能积极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革新工艺,改善经营管理,直至在生产过程中做出重大发明。这样,就能够大幅度地增加产量,提高质量,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大大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思想政治工作是做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的工作,这说明思想政治工作同发展生产力不是没有关系,而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可以说思想政治工作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是物质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三农工作的重要思想 篇7

论基层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重要性 作者:胡佳 许兆平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4期

摘 要: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是我党群建设至关重要的一步,有着不可逾越和取代的社会发展推动作用,这也是我党的政治优势。保证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是对于推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完成的重要前提和有效途径。本文就当今基层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现状,尤其是对相关单位所产生的深远意义,而对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做了简要分析。关键词:基层单位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b)-0233-0

1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思想政治工作重在基层,重在实践中应用落实。基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如果推动基层工作、化解基层矛盾、维护基层稳定,就必须以加强和改进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重要保障。了解和掌握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现状,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条件。基层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国家经济建设、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有着无可厚非的重要性。总结基本经验,寻找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

1.1 立足先进的科学发展观

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进步性、多元建设性、多面可塑性,建设根本性的落实关键在“人”。坚持“以人为本”的先进科学发展理念与管理模式,让思想政治工作转化为人的实际行动,不以空对空。各级领导干部在与群众做思想政治工作交流时,要摒弃空洞说教的做法,使群众心中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下明辨是非、辨别真伪,稳定立场,同错误的思想进行坚决有效的抗争。

1.2 注重领导班子建设

基层党支部承担着基层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则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极强的历史使命感抓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

基层领导班的组建过硬,才能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实和改进,也是能否切实加强和应用思想工作的关键所在。一个领导班子的文化水平、办事效率、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体现一个组织或集体的先进性。从基层实践来看,领导班子有较高的思想认识必然会促使单位、企业、团队整体的政治思想工作坚强有力。领导班子自身行为过硬,言表如一,为群众做好基础当好榜样,也必然会使思想政治工作收获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是从实际出发的客观要求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全民全社会的工作,是一项如何正确引导、教育、塑造、培养优秀合格公民的重要指导,也是基层党支部的重点工作。加强基层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不断加强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最有利教育方法,也能全面的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促进职工对自身技能技术准确应用与研发创新,稳定员工队伍维护社会秩序,共创和谐社会、平安家园。因此,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是从实际出发的客观要求,能够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正常顺利进行,更是促进本单位支部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途径。

基层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其毋庸置疑的“生命线”,是团结广大基层人民群众和实现发展任务的重要环节。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落实,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化解工作中和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抵制不良作风和思潮的侵蚀,提高员工整体战斗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做好正确的导航,使本单位以致全社会向着积极、团结、和谐的方向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和谐舆论环境,这也势必最大限度的增加党群共识,引导干部群众增强竞争意识、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增强认真努力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基层单位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维护,社会正气的弘扬,高尚情操的培育、各种矛盾的化解,洽友爱的人际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秩序的形成,是全民全社会始终保持斗志昂扬积极奋进的最好状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

身处管理部门工作,基层单位党支部应该全面开展创先征争优的活动,将竞赛中可考性的硬条件转换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软指标,与年度评比一同安排在考核范畴内。在本单位大力开展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和基本纲领的教育学习,进行社会主义大环境下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提倡知恩感恩、奋进创新教育,从而不断的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觉悟。广大职工要将理论中的学习总结转化为自身的素质提高,坚定政治立场、危难之际敢于人先,时刻起到主力军的作用。

基层人员的构成相对复杂,思想觉悟、业务素质、道德修养、个人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就有必要进行统一的思想政治工作来使他们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加强基层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他们更好的认识中国国情以及自身工作环境的实际分析。

作为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根据思想政治工作的学习后,要结合行业特点,着眼于安全正常供排这一主要工作重心,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努力探求行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向、新方法,为改革发展做出做大的努力,促进单位年度工作目标的实现和新任务的完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做好基层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1)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正面正确的教育为主,要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以及四项基本原则为主要内容,结合理想、道德、传统方面的教育,对邓小平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有关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进行深入透彻的学习,干部群众要深刻领会方针政策的精神实质。

2)要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支部干部要学会运用正确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然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职工的思想动态中寻去规律性、代表性、倾向性的问题,研究适当的工作方法,做到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职工心里。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以人为本”的工作,其合理的开展方式要把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作为最主要的原则。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曾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十分注意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我们可以显而易见的看到:做好基层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让干部更好的联系群众,让群众更多的了解干部,从而及时有效的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让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的深入人心,就必须把解决干部职工的思想问题同解决实践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贴近百姓生活,走入寻常百姓之中,了解大众之需解决大众之急,真正的让思想政治工作在基层中发挥巨大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基层工作成为整个国家建设的稳固基础,对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必将成为基层单位凝聚人心、稳定大局、化解矛盾的主要途径,使职工队伍思想上保持高度觉悟,行动上有条不紊,连创佳绩持续向前。参考文献

上一篇:宿舍文化节闭幕式及总结表彰晚会下一篇:浅谈如何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