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自然灾害的措施

2024-12-03

预防自然灾害的措施(精选8篇)

预防自然灾害的措施 篇1

漳州项目部自然灾害预防及处置措施

针对漳州项目部所处福建闽南地区自然环境特制订以下自然灾害预防及遇到自然灾害时的处理措施,要求所有施工、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并做好应对自然灾害的防范、处置工作。

一、什么是洪灾

洪灾是指一个流域内因集中大暴雨或长时间降雨,汇入河道的径流量超过其泄洪能力而漫溢两岸或造成堤坝决口导致泛滥的灾害。

二、洪水暴发时如何防备与自救

(一)洪水来临前的准备

洪水到来之前,要尽量做好相应的准备。

1.根据当地电视、广播等媒体提供的洪水信息,结合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条件,冷静地选择最佳路线撤离,避免出现“人未走水先到”的被动局面。2.认清路标,明确撤离的路线和目的地,避免因为惊慌而走错路。3.自保措施:

● 备足速食食品或蒸煮够食用几天的食品,准备足够的饮用水和日用品。● 扎制木排、竹排,搜集木盆、木材、大件泡沫塑料等适合漂浮的材料,加工成救生装置以备急需。

● 将不便携带的贵重物品作防水捆扎后埋入地下或放到高处,票款、首饰等小件贵重物品可缝在衣服内随身携带。● 保存好尚能使用的通讯设备。

(二)洪水到来时的自救

1.洪水到来时,来不及转移的人员,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楼房、避洪台等地转移,或者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高墙等高的地方暂避。

2.如洪水继续上涨,暂避的地方已难自保,则要充分利用准备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一些门板、桌椅、木床、大块的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扎成筏逃生。

3.如果已被洪水包围,要设法尽快与当地政府防汛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

注意:千万不要游泳逃生,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顶。

4.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

5.发现高压线铁塔倾斜或者电线断头下垂时,一定要迅速远避,防止直接触电或因地面“跨步电压”触电。

6.洪水过后,要做好各项卫生防疫工作,预防疫病的流行。

三、什么是山洪

山洪最常见的是由暴雨引起,通常指在山区沿河流及溪沟形成的暴涨暴落的洪水及伴随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拦洪设施的溃决也可引发山洪。山洪灾害是指山洪暴发而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基础设施毁坏及环境资源破坏等。山洪灾害分为泥石流灾害、滑坡灾害和溪河洪水灾害。

(一)遇到山洪时如何迅速脱险

居住在山洪易发区或冲沟、峡谷、溪岸的居民,每遇连降大暴雨时,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特别是晚上,如有异常,应立即组织人员迅速脱离现场,就近选择安全地方落脚,并设法与外界联系,做好下一步救援工作。切不可心存侥幸或救捞财物而耽误避灾时机,造成不应有的人员伤亡。

(二)遭遇突发山洪怎么办

1.一定要保持冷静,迅速判断周边环境,尽快向山上或较高地方转移;如一时躲避不了,应选择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避洪。

2.山洪暴发时,不要沿着行洪道方向跑,而要向两侧快速躲避。3.山洪暴发时,千万不要轻易涉水过河。

4.被山洪困在山中,应及时与当地政府防汛部门取得联系,寻求救援。

四、什么是地质灾害

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称为地质灾害。危害最大的突发性地质灾害有泥石流、滑坡、崩塌等。

(一)什么是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或斜坡上由暴雨、冰雪消融等引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巨石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常与山洪相伴,其来势凶猛,在很短时间里,大量泥石横冲直撞,冲出沟外,并在沟口堆积起来。

泥石流的破坏性很强,冲毁道路,堵塞河道,甚至淤埋村庄、城镇,给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带来极大危害。1970年南美秘鲁的安第斯山发生冰川泥石流,将3000多万立方米的冰雪泥石冲入容加依城,顷刻间全城被彻底摧毁,3万居民全部遇难。

在泥石流多发地区建新房,切记一定要选择安全地带。当地居民要随时注意灾害预警预报,选好躲避路线,避免到时措手不及。

(二)遇到泥石流如何避险

1.在沟谷内逗留或活动时,一旦遭遇大雨、暴雨,要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低洼的谷底或陡峻的山坡下躲避、停留。

2.留心周围环境,特别警惕远处传来的土石崩落、洪水咆哮等异常声响,这很可能是即将发生泥石流的征兆。3.发现泥石流袭来时,要马上向沟岸两侧高处跑,千万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跑。

4.暴雨停止后,不要急于返回沟内住地,应等待一段时间。

注意:野外扎营时,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址,尽量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或山谷、沟底。

五、什么是台风

我们平时常说的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所谓热带气旋,是指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急速旋转的低压涡旋,常伴有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一)热带气旋风力等级

热带气旋风力等级划分的原则是以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为标准,划分为热带低压(中心最大风力6—7级)、热带风暴(中心最大风力8—9级)、强热带风暴(中心最大风力10—11级)、台风(中心最大风力12—13级)、强台风(中心最大风力14—15级)、超强台风(中心最大风力16级及以上)6个等级。

(二)遇台风时如何避险(1)强风有可能吹倒建筑物、高空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居住在各类危旧住房、厂房、工棚的群众,在台风来临前,要及时转移到安全地带,不要在临时建筑(如围墙等)、广告牌、铁塔等附近避风避雨。车辆尽量避免在强风影响区域行驶;(2)强风会吹落高空物品,要及时搬移屋顶、窗口、阳台处的花盆、悬吊物等;在台风来临前,最好不要出门,以防被砸、被压、触电等不测;检查门窗、室外空调、保笼、太阳能热水器的安全,并及时进行加固;

(3)准备手电、食物及时饮用水,检查电路,注意炉火、煤气,防范火灾;(4)在做好以上防风工作的同时,要做好防暴雨工作。

(三)城市居民防范措施

1.气象台根据台风可能产生的影响,在预报时采用“消息”、“警报”和“紧急警报”三种形式向社会发布;同时,按台风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从轻到重向社会发布蓝、黄、橙、红四色台风预警信号。公众应密切关注媒体有关台风的报道,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2.台风来临前,应准备好手电筒、收音机、食物、饮用水及常用药品等,以备急需。

3.关好门窗,检查门窗是否坚固;取下悬挂的东西;检查电路、炉火、煤气等设施是否安全。

4.将养在室外的动植物及其他物品移至室内,特别是要将楼顶的杂物搬进来;室外易被吹动的东西要加固。

5.不要去台风经过的地区旅游,更不要在台风影响期间到海滩游泳或驾船出海。6.住在低洼地区和危房中的人员要及时转移到安全住所。7.及时清理排水管道,保持排水畅通。8.有关部门要做好户外广告牌的加固;建筑工地要做好临时用房的加固,并整理、堆放好建筑器材和工具;园林部门要加固城区的行道树。9.遇到危险时,请拨打当地政府的防灾电话求救。

六、什么是暴雨

暴雨是指一定时间内强度很大的雨。如果3时降雨在16毫米以上,或者12小时降雨在30毫米以上,或者24小时降雨在50毫米以上,都称暴雨。

(一)暴雨的危害 暴雨,特别是大范围持续性的暴雨和集中的特大暴雨、往往会引起严重的洪涝灾害,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

(二)暴雨时的防护措施

1.地势低洼的居民住宅区,可因地制宜采取“小包围”措施,如砌围墙、大门口放置挡水板、配置小型抽水泵等。

2.不要将垃圾、杂物等丢入下水道,以防堵塞,造成暴雨时积水成灾。

3.底层居民家中的电器插座、开关等应移装在离地1米以上的安全地方。一旦室外积水漫进屋内,应及时切断电源,防止触电伤人。4.在积水中行走要注意观察。防止跌入窨井或坑、洞中。

5.河道是城市中重要的排水通道,不准随意倾倒垃圾及废弃物,以防淤塞。

七、台风预警信号

台风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一)台风蓝色预警信号 含义:24小时内可能受热带低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或者已经受热带低压影响,平均风力为6-7级,或阵风7-8级并可能持续。防御措施:①做好防风准备,有关部门启动防御工作预案;②注意媒体关于热带低压最新消息和防风通知的报道;③把门窗、围板、棚架、户外广告牌、临时搭建物等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固紧, 妥善安置易受热带低压影响的室外物品。(二)台风黄色预警信号

含义:24小时内可能受热带风暴或强热带风暴、台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或阵风9级以上;或者已经受热带风暴影响,平均风力为8-9级,或阵风9-10级并可能持续。防御措施: ①进入防风状态,有关部门启动防御工作预案;②关紧门窗,处于危险地带和危房中的居民,以及船舶应到避风场所避风,高空、滩涂、水上等户外作业人员应停止作业,危险地带工作人员应及时撤离。(三)台风橙色预警信号

含义:24小时内可能受热带风暴或强热带风暴、台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或阵风9级以上;或者已经受热带风暴影响,平均风力为8-9级,或阵风9-10级并可能持续。

防御措施:①进入防风状态,有关部门启动防御工作预案;②关紧门窗,处于危险地带和危房中的居民,以及船舶应到避风场所避风,高空、滩涂、水上等户外作业人员应停止作业,危险地带工作人员应及时撤离,露天集体活动应及时停止,并做好人员疏散工作;③切断霓虹灯招牌及危险的室外电源;④其他同台风蓝色预警信号。

(四)台风红色预警信号

含义:6小时内可能受台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2级以上;或者已经受台风影响,平均风力已达12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防御措施:①进入特别紧急防风状态,有关部门启动防御工作预案,相关应急处置与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方案;②关紧门窗,处于危险地带和危房中的居民,以及船舶应到避风场所避风,高空、滩涂、水上等户外作业人员应停止作业,危险地带工作人员应及时撤离,露天集体活动应及时停止,并做好人员疏散工作;③其他同台风橙色预警信号。

八、暴雨预警信号

暴雨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一)暴雨黄色预警信号

含义:6小时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防御措施:①有关部门根据情况启动防御工作预案;②市民应及时收盖露天晾晒物品;③低洼、易受淹地区要做好排水防涝工作;④驾驶人员应注意道路积水和交通阻塞,确保安全。(二)暴雨橙色预警信号

含义:3小时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防御指南:①暂停在空旷地方的户外作业,尽可能停留在室内或者安全场所避雨;②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加强值班,密切监视灾情,切断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落实应对措施;③交通管理部门应对积水地区实行交通引导或管制;④转移危险地带以及危房居民到安全场所避雨;⑤其它同暴雨黄色预警信号。(三)暴雨红色预警信号 含义:3小时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防御指南:①人员应留在安全处所,户外人员应立即到安全的地方暂避;②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方案;③已有上学学生和上班人员的学校、幼儿园以及其他有关单位应采取专门的保护措施,处于危险地带的单位应停课、停业,立即转移到安全的地方暂避;④其它同暴雨橙色预警信号。

九、什么是降水量

“降水量”这个气象术语,在日常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或电台广播的气象节目中每天都可以听到。那么降水量的含义是什么呢?

从空中降下的雨、雪、冰雹等,气象部门统称为“降水现象”。一定时间内,降落到水平面上,假定无渗漏,不流失,也不蒸发,累积起来的水的深度,称为降水量(以毫米为计算单位)。

按气象观测规范定,气象站在有降水的情况下,每个六小时观测一次。6小时中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6小时降水量;24小时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24小时降水量;一个旬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旬降水量„„一年中,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年降水量”。

十、强对流天气

以强对流运动为动力,形成的巨大积雨云所产生的天气,称为强对流天气。

(一)强对流天气的成因 空气质点的水平运动,称为风。空气质点垂直向上运动称为上升,向下称为下沉。当一团空气温度比周围空气温度高时,这团空气因密度较周围空气小,就要上升,周围的空气就要下沉,这称之为空气的对流运动。

当触发因热力原因处于不稳定状况的空气时,空气将产生较强的上升运动。低层潮湿空气在上升过程中必然导致水汽凝结,大量水汽凝结释放的潜热加热空气,使其气温升高,进一步加强了对流运动。当对流运动中空气质点的垂直速度接近50厘米/秒(强的超过1米/秒)时,称之为强对流运动。

强对流天气包括雷电(与地表物体和人发生的放电现象称雷击)、雷暴大风、强雷雨(局地短时降水或持续性暴雨的一部分)、冰雹和龙卷风等。通常情况下,将电闪雷鸣时出现的大风和降雨称之为雷雨大风。

(二)强对流天气的危害

强对流天气除雷雨可以增加土壤墒情、增加池塘水库蓄水和炎热时、缓和高温天气程度外,基本上是灾害性天气。雷击造成人员伤亡,损坏建筑物和输电、通讯设施以及影响航空运输;雷暴大风吹毁建筑物、树木,影响水运安全;冰雹最主要的是砸坏农作物和房屋、设施,短时低温也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龙卷风具有很强的推毁力;强雷雨有时还是局地山洪、山地灾害和大范围持续性暴雨的元凶,都影响着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

十一、雷电中如何保护自己

(一)雷电是怎么回事

雷电是大气中的一种放电现象。雷雨云在形成过程中,一部分积聚起正电荷,另一部分积聚起负电荷,当这些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就产生放电现象。放电有的发生在云层与云层之间,有的则发生在云层与大地之间,这两种放电现象俗称打雷。打雷造成危害又叫雷击。雷击分为直接雷击与间接雷击。它会破坏建筑物、电气设备,伤害人、畜。打雷放电时间极短,但电流异常强大。放电时产生的强光,就是闪电。闪电时释放出的大量热能,能使局部空气温度瞬间升高1万 —2万摄氏度。如此巨大的能量,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可造成电线杆、房屋等被劈裂倒塌以及人、畜伤亡,还会引起火灾及易爆物品的爆炸。雷电全年都会发生,而强雷电多发生于春夏之交和夏季。

(二)怎样预防雷击 1.人在室内怎么避雷

●雷雨天气时,要注意关好门窗,以防侧击雷和球状雷侵入。

●雷雨天气时,最好把家用电器的电源切断,并拔掉电源插头;不要使用带有外接天线的收音机和电视机;不要接打固定电话。

●雷雨天气时,不要接触天线、煤气管道、铁丝网、金属窗、建筑物外墙等;远离带电设备;不要赤脚站在泥地或水泥地上。●不要在雷电交加时用喷头洗澡。2.人在户外怎么避雷

人在户外碰到雷电天气,为防止被雷击,应遵守以下原则:

●立即寻找避雷场所,可选择装有避雷针、钢架或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等处所,但是注意不要靠近防雷装置的任何部分。若找不到合适的避雷场所,可以蹲下,两脚并拢,双手抱膝,尽量降低身体重心,减少人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如能立即披上不透水的雨衣,防雷效果更好。●不要待在露天游泳池、开阔的水域或小船上;不要停留在树林的边缘;不要待在电线杆、旗杆、干草堆、帐篷等没有防雷装置的物体附近;不要停留在铁轨、水管、煤气管、电力设备、拖拉机、摩托车等外露金属物体旁边;不要停留在山顶、楼顶等高处;不要靠近孤立的大树或烟囱(山顶孤立的大树边尤其危险);不要躲进空旷地带孤零零的棚屋、岗亭里。

●不宜在旷野中打伞或高举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杆、锄头等;应立即停止打高尔夫球、踢足球、攀登、钓鱼、游泳等户外活动。

●要避免开摩托车、骑自行车,更不能开摩托车、骑自行车在雷雨中狂奔;人在汽车里要关好车门车窗。

●多人一起在野外时,应相互拉开几米距离,不要挤在一起。●高压电线遭雷击落地时,近旁的人要保持高度警觉,当心地面“跨步电压”的电击。逃离时的正确方法是:双脚并拢,跳着离开危险地带。●身处空旷地带宜关闭手机。3.如何抢救被雷击伤的人员

受雷击而烧伤或严重休克的人,他的身体是不带电的,抢救时不要有顾虑。应该迅速扑灭他身上的火,实施紧急抢救。

若伤者失去知觉,但有呼吸和心跳,则有可能自行恢复。应该让他舒展平卧,安静休息后再送医院治疗。

若伤者已经停止呼吸和心跳,应迅速果断地交替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心脏挤压,并及时送往医院抢救。

十三、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厄尔尼诺为西班牙语“EI Nino”的音译,是“圣婴”(上帝之子)的意思。现已用来专门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表面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增暖的现象。拉尼娜为西班牙语“La Nina”的音译,是“小女孩”的意思。用以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表面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以赤道太平洋北纬5度至南纬5度,西经 150度至西经90度区域内的海表面温度平均值连续6个月以上高于或低于正常0.5℃分别作 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一)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怎样形成的

正常情况下,赤道太平洋海面盛行片东风(称为信风),大洋东侧表层暖的海水被输送到西太平洋,西太平洋水位不断上升,热量也不断积蓄,使得西部海平面通常比东部偏 高40厘米,年平均海温西部约为29℃。但是,当某种原因引起信风减弱时,西太平洋暖的海水迅速向东延伸,海温在太平洋西侧下降,东侧上升,形成厄尔尼诺。

相反,当信风持续加强时,赤道太平洋东侧表面暖水被刮走,深层的冷水上翻作为补充,海表温度进一步变冷,就容易形成拉尼娜。

(二)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我国气候有什么影响

Ⅰ.厄尔尼诺年,东亚季风减弱,中国夏季主要季风雨带偏南,江淮流域多雨的可能性较大,而北方地区特别是华北到河套一带少雨干旱。拉尼娜年正好相反。Ⅱ.在厄尔尼诺年的秋冬季,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比常年减少,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比常年增多,冬季青藏高原多雪。拉尼娜年的秋冬季我国降水的分布为北多南少型。

Ⅲ.在厄尔尼诺年我国常常出现暖冬凉夏,特别是我国东北地区由于夏季温度偏低,出现低温冷害的可能性较大。拉尼娜年我国则容易出现冷冬热夏。

Ⅳ.在西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生成及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厄尔尼诺年比常年少,拉尼娜年比常年多

(三)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全球气候有什么影响

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的迅速升高,首先直接导致了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甚至引起洪涝灾害;也使得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减少,造成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严重干旱。厄尔尼诺还常常引起非洲东南部和巴西东北部的干旱、加拿大西部和美国北部暖冬以及美国南部冬季潮湿多雨;它与日本及我国东北的夏季低温、日本和我国的降水等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外,厄尔尼诺常常抑制西太平洋热带风暴生成,但使得东北太平洋飓风增加。拉尼娜的气候影响与厄尔尼诺大致相反,但影响程度及威力较厄尔尼诺小。拉尼娜出现时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印度及非洲南部等地降雨偏多,但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地区、阿根廷、赤道非洲、美国东南部等地易出现干。

中国气象局8月24日公布《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试行办法》。办法规定,每当台风、暴雨、高温等突发灾害性天气来临时,公众可以从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短信和位于城市显著位置的电子显示牌中看到新的预警信号。目前发布预警信号的突发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高温、寒潮、大雾、沙尘暴、雷雨大风、大风、冰雹、雪灾和道路结冰,共11种。预警信号总体上分为四级,按照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分别代表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

①暴雨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暴雨黄色预警信号,表示6小时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暴雨橙色预警信号,指3小时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指3小时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②雷雨大风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雷雨大风蓝色预警信号,指6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并伴有雷电;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已达6至7级,或阵风7至8级并伴有雷电,且可能持续。雷雨大风黄色预警信号,指6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或阵风9级以上并伴有强雷电;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达8至9级,或阵风9至10级并伴有强雷电,且可能持续。

雷雨大风橙色预警信号,指2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0级以上,或阵风11级以上,并伴有强雷电;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达10至11级,或阵风11至12级并伴有强雷电,且可能持续。

雷雨大风红色预警信号,指2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2级以上并伴有强雷电;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12级以上并伴有强雷电,且可能持续。

十四、地震灾害预防措施 地震前的准备工作

制定一份地震灾害防范计划

与家庭成员一起商讨并制定一份计划,包括下面内容: 1.选择两个集合的地方

一个在家门口,万一无法进家门时使用

一个在社区外,万一回家道路中断时使用(每个家庭成员必须知道集合的地点及电话号码)2.联络方法

一个外地的家庭联络点(姓名、地址、电话)3.临时住处

4.练习如何实施计划

应急工具包 水 食品 手电筒 急救箱 药品

手提式收音机 工具 衣物

个人用品 卫生用品 钱

联络信息 地图

地震灾害防范计划

在家里的各个房间选出“安全的地方” 在每个地方练习“蹲下、掩蔽、抓稳” 至少每年两次练习“蹲下、掩蔽、抓稳”

告知客人、保姆和护理人员你的地震灾害防范计划 参加培训

急救;如何使用灭火器;关闭水闸/煤气 与家人讨论如何防范地震灾害

蹲下、掩蔽、抓稳 发生地震时怎么办?

如果你是在室内

蹲下、遮盖、抓稳

移动几步到附近安全的地方。

远离窗户。窗户玻璃会破碎,可能飞出几尺以外,伤害到你。

大部分地震受伤的人都是因为地面摇晃时移动超过了5英尺的距离。地面摇晃时试图离开楼房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东西会砸到你的身上。许多地震死亡事件的发生是由于人们慌忙跑到楼房外面,结果让墙壁倒塌时脱落的碎片打死。

在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里,地震时你留在原地更加安全

如果你是在床上

抓稳,呆在那里,用枕头保护您的头部。留在原地,受伤的可能性更小。

那些滚到地上或企图逃到门口的人结果往往被地上的碎玻璃扎伤。

如果你是在户外

找一块远离建筑物、树木、路灯、电线杆的空地。

蹲下,呆在那里,直到地震停止

建筑物、树木、路灯、电线杆倒塌时可能造成伤害

如果你是在汽车里

把汽车停靠在空旷的路边,系紧安全带,直到地震停止。

树木、电线、电线杆、路牌和其他悬在空中的物体可能会在地震时掉下来。把汽车停住会降低危险,并且硬顶汽车会保护你免受坠落物体的袭击。

当地震停止后,谨慎行驶。

避开桥梁和坡道,因为他们可能遭到地震的破坏。

如果你是在沿海地区 转移到地势较高的地方

地震通常会引起海啸.如果你是在山区

警惕地震引起的落石和其他碎片。地震通常会引起山体滑坡。

地震之后

检查自己是否负伤 通常人们往往先去救助其他人而忘了检查自己是否负伤。

其实你如果没有负伤或你的伤先处理好,这样你才能更好救助其他人。保护自己免受进一步的危险

穿上长裤、长袖衫、结实的鞋、和工作手套

这将保护你免受破碎物体的进一步伤害。

帮助受伤或被困者

打1-1-0,如果可行则实行急救。

不要尝试移动受重伤的人,除非他们有即时危险而要受到进一步的伤害。

消除火警危险

查询并扑灭小火

火是地震后最常见的危险。

检查房子的损害 检查煤气是否泄漏。

除非你闻到煤气味或认为有泄漏,否则不要关闭主阀门。如果关了主阀门,则千万不要自己再去打开,因为这是非常危险的。

如果发现房子不安全,赶快让所有人离开。

即刻清理溢出的药品,漂白剂,汽油或其它易燃液体。

检查电力系统是否损坏。

如果你看到火花或损坏或磨损的电线,或者你闻到橡皮燃烧的味道,立即关闭电源。

检查排污和供水线路是否损坏。把狗牵住关好。

地震后宠物的行为会发生重大变化,平时安静温驯的狗、猫可能发生攻击性行为。

帮助你的邻居

长者和长期残疾人士可能需要额外的帮助。

在紧急情况下,大型家庭也可能需要额外的帮助。

收听最新的紧急指示

地方电台和地方官员能为你的特殊情况提供最合适的建议。

十五、夏季防暑降温措施

1.为了防止中暑、保障工人农民的身体健康、不断地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特制订本办法。

2.本办法适用于工业、交通运输业及基本建设工地的高温作业和炎热季节的露天作业。

小型厂矿和田间作业的防暑降温工作可参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

3.防暑降温工作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动群众,认真贯彻预防为主、土洋并举的方针和增产节约的精神,在具体措施上,应当采取综合措施,即技术、保健和组织措施。

4.高温车间工作地点的气象条件应达到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以防止中暑的发生。

各地区的劳动、卫生部门和工会组织应在当地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密切合作,必要时可组成联合组织,共同制定计划,共同行动,并经常对防暑降温工作进行检查督促。

5.本办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劳动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审查批准,自公布日起实行。各地区、各单位可根据本办法的精神制订实施细则。

二、技术措施

6.厂矿企业应结合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尽量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改进生产工艺过程和操作过程,改善工具设备,减少高温部件、产品暴露的时间和面积,避免高温和热辐射对工人的影响。

7.合理安排高温车间的热源:

①首先是疏散热源:在不影响生产工艺操作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将各种炉子移到车间外面(主导风向的下风侧)。温度很高的产品和半成品(如红钢锭、红热的铸件、锻件等)要尽快运到室外主导风向的下风侧。一些不能尽快运出车间的红热部件,在不影响生产工艺过程的情况下,可以应用喷雾降温。应用喷雾降温时,应注意大量水蒸汽对工作地点的影响。

②新建和扩建的厂矿在合理布置热源方面,对于应用穿堂风的单跨或是双跨厂房,应当把热源尽可能布置在主导风向的下风侧,靠着背风面的外墙处;使室外空气进入车间时,尽可能先通过工人操作地带,然后再通过热源排出。同时,在设计厂房总体布置时,应将热加工车间设在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对热加工车间,尽可能地不设计多跨厂房。热源比较集中的三跨厂房,应当把热跨布置在中间。

8.当各种热源(炉子和应用大量蒸汽的设备等)的发热表面的辐射热和对流热显著影响操作工人时,应尽量采取以下隔热措施;采取隔热措施后,其外表面温度要求不超过60℃,最好在40℃以下。

①对于温度很高的热源(如炉口),应尽量缩小其辐射面积。如水滴对生产过程有影响时,应采用循环水箱或隔热炉门;如水滴对生产没有影响时,则可采用各种水幕,如瀑布式水幕、铁皮水幕和铁纱水幕等。

②对于大型加热炉,退火炉等炉壁,可采用隔热材料和空气隔热层。隔热材料应就地取材,根据热表面温度情况可用石棉板、木丝板、草灰和青砖等。凡炉膛、设备等内表温度不宜增高时,应采用流动空气层、使热空气尽量从上部排出室外。

③小型锻炉可用青砖砌成隔热排气围炉结构,玻璃熔炉可用麻布水幕及排热罩等。

④凡产生大量蒸汽的发热设备,一般可在表面包复隔热材料(如用石棉混合耐火泥、草灰泥、白灰涂抹或稻草绳外涂纸筋石灰等)。如表面不能包复时,可用木丝板等制成隔热罩,从上部排出余热。

⑤轮船上的锅炉间以及拖拉机、挖土机等的热源或热表面,可用湿润的麻布和帆布隔热。

⑥为了防止太阳辐射热传入室内,应在房屋周围绿化,屋顶、墙壁刷白,窗玻璃涂刷云青粉;屋顶高度在5米以下,通风较差者,可考虑采用屋顶搭凉棚、加隔热层(双瓦、通风屋顶)或喷水等。

⑦工人操作处的地面温度超过40℃,例如轧钢车间的铁板地面和地下有烟道通过时,可利用循环水管,地下喷水或空气层隔热。⑧农业生产和工地露天作业,地点较为固定时,可采用活动布幕或用树枝芦席等搭盖凉棚,以减少太阳辐射。

9.高温车间的防暑降温,应当首先采用自然通风:

①炎热地区的单跨和双跨车间,应当尽量采用以穿堂风为主的自然通风。应用穿堂风的车间,可根据当地的气候情况(冬天的温度、台风、暴雨的影响)、工艺特点、车间余热量的大小,采用“侧窗式”或是“开敞式”围护结构。

②单跨的厂房应利用下侧窗、下开敞口、大门、地脚窗进行自然通风。多跨厂房可根据跨数的多少适当加大“侧窗”或“开敞”的面积。下侧窗或下开敞口离车间地面的高度应在0.3~0.8米(应考虑防汛、防台风的具体措施)。

③应用下开敞式自然通风的车间,在冬天主导风向的迎风面,应当用抹泥席棚围住,或安装可以拆卸的围护结构。

④凡是有炉子和放散大量有害气体设备的上部,应有挡风板天窗(即气楼)。挡风板可以用木板、石棉板或玻璃等材料制成。

跨度小、宽度窄、没有炉子和穿堂风大的车间,可不设置天窗。在这种房中已安设天窗的,也可以不设置挡风板。

⑤冬天不太冷的地区,有相当大余热量的车间,有挡风板的天窗可以延长天窗屋檐挡雨,不设置窗扇。

10.新建、扩建厂矿高温车间的厂房建筑,为使自然通风畅通,首先应考虑建筑方位与自然通风的关系,使厂房的纵轴与夏季主导风向垂直,并防止阳光直射到工作地点。

厂房的纵轴必须东西向时,应采取遮阳措施(如涂云青粉、挂布帘、搭凉棚、绿化等)。

建筑物之间应有适当的间距。一般应用穿堂风的厂房,根据自然通风的要求,厂房迎风面与前一建筑的合理间距应为前一建筑高度的三倍以上。

厂房迎风面不宜建置附属建筑(坡屋、小屋等);如果生产工艺的要求必须设置辅助房屋时,则应设有足够的进风口。

11.除工艺过程的要求或其它有特殊需要的车间,应装设全面机械通风外,一般高温车间可利用自然通风外,还应根据温度、辐射热、气流速度的情况,在局部工作地点使用送风风扇、喷雾风扇或空气淋浴等局部送风装置。

①在辐射热很小而需要一定风速的车间,可采用送风风扇,如普通天轴风扇、机床风扇、轴流风扇和拉风扇等(机械加工等冷作业,根据劳动强度不同,最高风速宜为2~4米/秒;一般车间最高风速不超过6米/秒)。

②在气温很高、辐射强度较大的工作地点,除车间内空气不宜回用者外,首先应采用喷雾风扇。喷雾风扇的风速一般以不超过8~10米/秒为宜,喷的雾点的直径应在100微米以下。送的风要尽可能从侧面吹到人体和受到辐射热的部分。

喷雾风扇的高度应在0.5米以上,避免直接吹向地面,以防止灰尘飞扬。选择地点时,应尽量吸入室外新鲜空气,根据工作要求,应选取不同大小型号和射程的喷雾风扇。

③凡工艺过程不能有细小水滴及需要大量室外新鲜空气的工作地点,可采用空气淋浴。

12.高温、高湿及放散有害气体的车间,如各电解、印染、缫丝车间等,应根据工艺特点,采用隔热、自然通风、机械送风及机械排风装置(隔热排雾罩等)。13.对于特殊高温作业场所,如高温车间的天车,应采用隔热、送风或小型空气调节器等设备(在使用空气调节器时,驾驶室内温度一般不应超过30℃,风速不应超过0.5米/秒),并应注意补充新鲜空气。在高温设备或炉内进行抢修及其它工作时,应采用送风、抽风、喷雾、穿湿衣服等措施。

14.砖瓦工业的轮窑,不要过早出热窑,应尽量提前打开窑门和火眼盖通风,并淋水以加速砖瓦的冷却,再用风扇或喷雾风扇送风及隔热,以降低工作地点的温度和减少辐射热。

15.在采用一些技术要求较高、投资较大的设备时,必须先经详细的了解和设计,才能施工和安装;交工时应有验收制度,以防止效果不良,造成浪费。

16.各种防暑降温设备均应有专人管理,除按时检修维护外,每年在暑季到来前应大检修一次,并制定切实可行的使用办法和管理制度。

17.有条件的企业单位,应定时测定和记录车间温度、湿度、风速和辐射强度,掌握车间气象条件的变化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改进措施。对于各种隔热通风设备,应进行效果评价。小型厂矿自己不能测定时,可与当地有关部门联系,协助解决。

三、保健措施

18.对高温作业工人应进行就业前(包括新工人、临时工)和入暑前的健康检查。凡有心、肺、血管器质性疾病、持久性高血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活动性肺结核、肝脏疾病、肾脏病、肥胖病、贫血及急性传染病后身体衰弱、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者,均不宜从事高温作业。

19.炎热时期应组织医务人员深入车间、工地和田间进行巡回医疗和防治观察。对于曾患过中暑者及老年、体弱、孕妇和未成年工尤应注意。如发现有轻症中暑症状,应立即使之到凉爽地方休息,并进行急救治疗和必要的处理。中暑的诊断和急救办法如附件。

20.发生中暑时,基层卫生部门或单位应进行登记和报告。重症中暑应在24小时以内用电话和书面报告;轻症中暑按月统计,向当地防暑降温联合组织或卫生部门报告,并及时组织调查,了解发生原因,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21.对高温作业者和夏季露天作业(包括田间作业)者,应供给足够的合乎卫生要求的饮料、含盐饮料(包括盐汽水、茶水、中药、各种汤类等),其含盐浓度一般为0.1~0.3%。有条件的地区及单位可要求水温达到10℃左右。

①清凉饮料的供应量,可根据气温、辐射强度大小和劳动强度的不同,分别供应。轻体力劳动一般每日每人供应量不宜少于2~3升,中等或重体力劳动不宜少于3~5升;但应防止暴饮。

②在饮料的配制、冷却、运输及供应过程中,必须加强卫生管理,指定专人负责,防止污染,保证饮料的清洁卫生。

22.对辐射强度较大的高温作业工人,应供给耐燃、坚固、导热系数较小的白色工作服,其它高温作业可根据实际需要供给工人手套、鞋、靴罩、护腿、围裙、眼镜和隔热面罩等,并加强对防护服装的清洗、修补和管理工作。

夏季露天作业工人和农民,应使用宽边草帽或斗笠和白色宽大的服装。

夏季田间作业,应在适当地点建立男女分设的简便厕所。

四、组织措施

23.高温作业和夏季露天作业,应有合理的劳动休息制度。各地区可根据具体情况,在气温较高的条件下,适当调整作息时间,早晚工作,中午休息、尽可能白天作“凉活”,晚间作“热活”,并适当安排工间休息制度。

24.在炎热季节,为保证工人的充分休息,减少疲劳,应注意以下几项:

①调整工人集体宿舍,将同一班次的工人调在一起,避免互相干扰而影响睡眠。②开展家属的宣传教育工作,保证工人下班回家后能吃好、睡好、休息好。③为保证工人充分休息,尽量精简会议,做到有劳有逸,避免加班、加点。

25.在暑季应根据生产的工艺过程,尽可能调整劳动组织,采取勤倒班的方法,缩短一次连续作业时间,加强工作中的轮换休息。

26.高温作业车间应设工间休息室,并要求做到:

①休息室应设在工作区域内或离工作地点不远的地方,并应隔绝高温和辐射热的影响。

②休息室应有良好的通风,室内温度一般以30℃以下为宜。

③休息室内要求设有靠椅、饮料,如有条件可增设风扇或喷雾风扇及半身淋浴等。

27.结合除害灭病讲卫生,应对高温作业工人和农民加强防暑和中暑急救的宣传教育。

预防自然灾害的措施 篇2

关键词:边坡,地质灾害,防治对策,迁移式影响

地质灾害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本文针对由于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由此产生的愈发突出的边坡地质环境问题进行探讨。自1999年至今,南京市连续多次发生了工程边坡失稳滑坡地质灾害事故,如燕子矶太平小区山体崩塌滑坡、古平岗滑坡、水西门市民广场防洪墙段滑坡、广州路与宁海路交界位置高层建筑工地深基坑坍塌、江浦区某边坡下滑导致上部建筑破坏等等。

鉴于上述原因,在工程建设中应高度重视边坡的防治工作,保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二者的和谐发展。

1 工程边坡特征

1.1 边坡分布特征

南京市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由削坡、岗地开挖等方式形成的路坡、河坡、深基坑等永久性或非永久性工程边坡,具有分布较广,数量众多且规模不大等特征。

1.2 工程边坡特点

天然边坡在长期的剥蚀、搬运后一般都处于平衡状态。而在目前城市化建设进程中,为了扩大建设用地,会采取高位削坡的措施来达到目的。这就势必会打破天然边坡的原有平衡体系,使得坡体坡度变得更加陡直,临空面进一步增大,稳定性大大降低,如果不加处理或处理措施不当,容易发生坍塌事故,特别是遭遇雨水冲蚀和浸润时,危险性更大。

1.3 边坡结构特点

南京地区工程边坡多数是单一结构的土质边坡,仅少数为土质和岩石组成的二元结构混合边坡。土质边坡由下蜀土组成,近水平产出,厚度数米到数十米不等。而下蜀土主要矿物组分是蒙脱石、高岭石等亲水矿物和石英、长石、云母等轻矿物。

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土体的物理性能发生很大变化。夏季炎热干燥,使土体层龟裂,形成柱状节理,遇暴雨沿裂隙渗入,边坡土体湿化、膨胀,粘聚力、抗剪强度降低,重量增大,边坡的稳定性差。混合边坡上部为亚黏土、下部为岩石的二元结构和顶部土层厚度小、底部岩石层厚度大的特点,边坡的稳定性较高。

2 滑坡特征及类型

在南京市的工程边坡失稳事故中,所涉及的滑坡多数是土质边坡,且雨季是易发、多发时期。边坡失稳一般都是以势能释放为主。

在边坡事故中,很多影响是连锁反应所致,即迁移式影响。原来稳定的边坡在开挖一部分后,由于开挖部分未进行加固或未及时加固,开挖部分产生变形或破坏,产生的变形或破坏逐步转移,对临近边坡造成稳定性降低并产生变形甚至发生破坏的现象。边坡开挖造成的迁移式影响是由开挖部分影响的变形、破坏逐渐发展,并逐步对临近边坡造成影响。由于开挖坡体呈现局域性的应力应变集中,当应力超过材料的强度时,其状态不能稳定,必然造成局部破坏使坡体发生应力释放、应力转移和应力调整,在临近区域所受到的影响最大,该临近区域超过强度值又发生破坏,破坏面不断延伸,这种过程继续进行,最后将有两种可能性:1)破坏面完全贯通,直接造成临近边坡也形成贯通面,坡体发生大规模破坏;2)破坏面没有完全贯通,在伸展到临近边坡某一区域后就停止扩展,其前方区域的应力应变均未超过强度值。考虑迁移式影响,对于滑坡特征及类型的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3 影响工程边坡失稳滑坡的因素

3.1 自然因素

降雨是影响工程边坡失稳滑坡的主要自然因素。雨季是滑坡地质灾害易发和多发季节。大量降雨渗入土体裂隙,使土体软化膨胀,抗剪强度降低。土体自重和土体上建筑物荷载对边坡产生很大的侧应力,对滑坡可起到诱发和促进作用。

3.2 人为因素

不良工程作用是导致发生滑坡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

1)高位切削坡脚,形成陡立的工程边坡,边坡的临空面增大,边坡失去平衡后失稳。

2)在陡立的边坡上或附近大量兴建构筑物,给边坡增加荷载。

3)边坡岗地上生活区没有合理的排水系统,使生活用水、降雨不能及时排出,长期浸泡土体,强度降低。

4)防范措施不合理,工程建设开挖斜坡时,没有按有关技术要求放坡,护坡墙位于滑移面之上,防滑作用不明显。

4 工程实例

4.1 实例一: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中学斜坡地质灾害治理

燕子矶中学处在丘岗凹谷地中,南、北、西为岗地,地层主要由上更新统下蜀土粉质黏土组成,植被发育,岗面起伏不平,校区岗前段已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切坡,局部地段切坡后坡面陡直,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致使学校周围部分岗地斜坡在雨季常有小型滑坡发生,对坡下建筑物的安全构成了较大的威胁,为了保障学校及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有色华东局华建总公司于2005年,通过针对性采取排水、毛石挡土墙及混凝土挡土墙、人工挖孔灌注混凝土桩和锚杆等方法对斜坡进行了加固处理。图1为现场挡土墙照片。

4.2 实例二:江苏科学宫一期工程A挡墙工程

江苏科学宫A挡墙工程位于石头城路江苏电视塔西侧,西临秦淮河,地处古林公园西侧的山坡上。该段边坡治理工程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南段15 m为原塌方段。该区护坡工程由预应力锚杆、混凝土挡墙、人工挖孔桩及树根桩等组成。华东局于1999年9月对此护坡进行施工,于2003年3月结束。图2为施工现场照片。

5 工程边坡防治措施及对策

首先是经济效益方面。在工程边坡防治中,对防治方案的选择,一般以最低价中标的方式作为择优标准。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工程边坡不放坡,采取高位切削坡脚,留下陡立的工程边坡。由此引发的事故而造成的损失远远超过合理方案的费用,此类教训已经不胜枚举。其次是重工程地质勘察,轻地质环境评价误区;重地质灾害治理,轻地质灾害防治。各有关管理部门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治理工作非常重视,抓得及时,监管力度大。而对防治地质灾害的监管力度不够,在工程边坡防治方案的审批、施工质量的管理和工程验收等重要环节上管理不严,出现了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对防治方案说了算的被动局面,缺乏严格的管理程序和措施。第三是管理误区。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完善组织架构,构建专业骨干网络;信息化管理,动态监测,这是加强管理必须要加强的方面。最后是技术方面,技术措施一定要科学合理、系统规范、针对性强。既要重视对边坡现状的分析研究,又要重视研究对边坡可能产生潜在影响的各种因素。工程边坡防治工程要纳入整个工程建设项目之中,统筹安排。建设布局要充分考虑建设项目对边坡的影响,边坡的防治措施也一定要满足工程布局对边坡的要求。

6 结语

工程边坡是不可避免的,由此产生的滑坡地质灾害后果也是严重的,甚至是长久的,但它是可以防治的。随着市场运作的规范化,行政管理部门重视程度的提高,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技术手段的进一步发展,地质灾害将被有效地防治,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将能和谐、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毛瑞.江苏地质灾害与防治对策[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4(5):54-56.

[2]2007年度江苏省地质环境公报[R].南京:江苏省国土资源厅,2007.

[3]刘国恩.南京市区工程边坡特征与滑坡地质灾害防治对策[J].江苏地质,2000,24(4):229-231.

[4]崔志勇,李为民,钟鸿.青海省地质灾害现状及预防对策[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256-257.

预防自然灾害的措施 篇3

关键词:地震;人为灾害;危害性;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1)18-0145-02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很大的自然灾害,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和欧亚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山西又是一个地震经常发生的地带,近年来地震活动频繁,并被列为国家重点监视防御区。从某种意义上讲,地震灾害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灾害,而是自然作用与人类行为共同引起的综合致灾过程。人类正确的主观能动性可大大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财富损失,而人类防灾减灾或应变行为的失当则会加重地震灾害,从而带来不应有的灾难。因此,积极探讨地震人为灾害的危害性及其预防措施,对减轻未来地震灾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地震人为灾害的概念

地震灾害从后果及致灾过程上分析,一般可分为地震原生(一次)灾害、地震次生(二次)灾害和地震衍生(三次)灾害。地震原生灾害,是指地震时由于地震动或地壳断层的作用,造成建(构)筑物的破坏、倒塌及由此引起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地震次生灾害,是指因地震诱发而导致的其他灾害,如地震时大坝溃裂,酿成水灾;还有滑坡、海啸、泥石流等造成的次生灾害。地震衍生灾害,指因地震灾害造成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职能失调;社会秩序混乱;停工停产而造成的重大损失。

地震人为灾害,是指地震时几十秒甚至几秒钟这个短暂的瞬间人们应变行为的失当,将会造成严重的伤亡。它与地震原生、次生和衍生灾害有很大的区别。地震人为灾害包括:①各种爆炸事故;②火灾;③核工厂事故;④化工厂泄放毒物事故等人为致灾过程。还有就是地震时由于人们应变行为不当或因地震谣传、误传而引起的错误行为造成的灾害。

地震谣言是指无确切原因和来源,无中生有地、并通过非地震部门的途径进行社会传播以致迅速曼延扩散的所谓 “将要发生地震”的消息。由于地震预报尚处在探索阶段,人类社会也没有足够力量完全防止地震的破坏。人们一般都有恐震思想。在未澄清是否真有地震之前,少数群众对地震谣言是确信的;多数是处于半信半疑状态;即使有不相信的人,也会因事关生命财产而“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一般都会随大流采取各种防范措施。尤其在偏远农村,地震谣言往往与封建迷信活动伴随传播,更具影响力。因此,地震谣言影响所及的地区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停工停产、人员外流、运输紧张、社会犯罪活动增加,还会引起意外灾害、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地震人为灾害的成因

2.1不良心理素质造成的地震灾害

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有其孕育、发展和爆发的过程,对于地震,人类并不是一无所知。但是由于地震巨大的破坏性,给人们心理上蒙上了一层可怕的阴影,对地震既存有戒心,又有侥幸。从心理倾向和情感上看,人们对地震普遍关注,渴望了解地震,而又憎恶和恐惧地震,闻震心惊,谈震色变,一有风吹草动,就不辩真伪,惊慌失措,造成悲惨结局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不良心理素质所致。

2.2对抗震知识一知半解造成的地震灾害

从地震抗震知识了解程度上看,真正了解的是少数,一无所知的也是少数,大部分则属一知半解。这种认识上的匮乏和心理素质的障碍,反映到行为上,必然盲目行动,导致错误行为。震时人为灾害基本上都是由于不懂得正确的地震应急避难方法所致,稍有震感,就盲目外逃或跳楼。

3减轻人为灾害的措施

3.1社会减灾对策

(1)各个单位都要把抗震工作作为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

(2)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普及地震、抗震科普知识,提高广大职工的抗震意识和震时的应急应变能力。

(3)组织抗震防灾演习和专业队伍的培训教育,提高技术素质和快速反应能力。

(4)学校、幼儿园、俱乐部和农贸市场等人流集中的公共场所都要编制应急预案,落实各项防灾措施。

(5)重要部位和岗位,要有严明的纪律和安全操作规程,震时严禁逃岗或因错误操作而造成不应有的灾害。

(6)在短临预报发布后,对群众搭建的防震棚的防火安全等问题要作出明确规定,认真搞好宣传,及时组织检查,防患于未然。

3.2家庭应急对策

(1)家庭成员都要全面了解震前准备、临震应急、震时自救、震末抢险和震后救灾等各个时段的具体要求。

(2)每个家庭成员都要了解住所周围的环境条件及避震的场地、路线和有关规定。

(3)每个家庭成员都要熟悉水电闸、阀的位置及煤气炉灶的应急关闭操作要求。

(4)每个家庭成员都要懂得抢险救灾的基本知识,学会简易的急救方法。

(5)临震前要清理家中易爆、易燃物品,容易塌落的高架物品及阳台的花盆、砖块等危险物品。

(6)平常应建立家庭抗震防灾应急箱(包),准备必要的熟食、饮水、手电、蜡烛、常用药品、小型收音机等,以备震后作用。

3.3个人自救对策

(1)居住平房的人员,如果屋外有空旷野地,地震时可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以最快的速度外出避震或就地隐蔽在室内较安全的地方。

(2)居住楼房的人员,地震时千万不要惊慌跳楼或外逃,应立即躲避在家俱、床、桌子或灶房、厕所和空间较小的房间,主震后立即撤离。

(3)如果地震发生在夜间,不要因寻找衣物或穿衣耽误时间,要争分夺秒立即向安全地带转移或就近隐蔽。

(4)地震时,凡逃出屋外的人员,不要在狭窄的小胡同或高大建筑物、高压线附近逗留。

(5)在岗人员,地震时要沉着冷静,坚决果断,立即切断电源,关闭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品的闸阀,停止油气输送,然后再就近避震。

(6)主震后,不要立即进入房内,防止强余震的袭击,以免造成伤亡。

4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发生在我国境内的地震具有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及分布广等特点。因此,我国成为世界上地震伤亡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对此,社会公众普遍怀有恐震心理,甚至谈震色变。地震虽然是一种危害极大的自然灾害,但是积极搞好防震减灾宣传,普及地震科学和防震抗震知识,提高全民防灾意识,是能够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尤其是能够减轻人为灾害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刘春英.地震的人为灾害及预防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2).

2 宋波、黄世敏.图说地震灾害与减灾对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 白建方.认识地震[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

Earthquake Dangers of Man-made Disaster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Sun Li

Abstract: The earthquake is not just a pure natural disaster, but the natural role of the common causes of human behavior and the overall hazard process, the wrong people when the earthquake is caused by non-seismic strain behavior of the main factors of casualtie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man-made disasters earthquake, earthquake damage information through a rich dangers of man-made disasters, man-made disasters have analyzed the reasons for and the corresponding preventive measures.

预防自然灾害的措施 篇4

关于地质灾害预防措施复查报告

珙县国土局:

根据县„2008‟45号文件精神和历年来我矿对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需要,并结合坳田煤矿的实际情况,经矿认真研究决定,成立2008地质水患防治安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公布如下:

组 长:刘增强(负责全面指挥工作)副组长:刘进军(负责行政和材料供应)

成 员:秦泽强 刘光应 李昌贵 田秀兵 胡树兴

一、矿区自然环境概况

(一)气象水文及水文地质

珙县坳田煤矿位于芙蓉矿务局杉木树煤矿井田的北西部,矿区气候温和偏寒,潮湿多雾,雨量充沛,年降雨量799.5──1515.9mm,历年平均降雨量1142mm,多集中在每年的4──9月,以大雨或阵雨降落,雨量约事全年降雨量的50──60%,历年最高气温40℃,最低气温-2.2℃,平均气温17.5℃。矿区位于山前斜坡及缓坡地带,区内无常年地表水体,大气降水大都沿节理裂隙,孔隙渗入地下,部分沿斜坡或季节性冲沟流出区外汇入巡场河。

—1— 矿区附近地表水体多为季节性溪沟,排泄条件很好,存水条件很差,缺乏水源,由于浅部过去多家煤矿经多年开采,浅部煤层破坏、采空,地下水多被疏干,地表水及地下水对矿山浅部开采影响几乎为零,但深部开采则影响较大。

矿井充水的直接,间接含水层是顶板飞仙关组一段和二段,该含水层岩性为砂岩,粉沙岩、砂质泥岩夹薄层细粒砂岩,其间节理裂隙发育,是矿井水的裂隙型含水层,由于全区疏干强烈,故漏水较水,一般为滴水。矿井煤层底板为粘土岩等泥质岩类,属隔水层,对矿井充水影响不大。

除此之,经调查,矿井有相邻煤矿(西柏杨坡煤矿)生产过的采空区,均分布在560m以下,我矿现开采均在520m以上,老窑积水对我矿开采中影响不大,在区内无常年,地表积水水体,仅发育季节性冲沟,洪水期有山水从井口下方排出区外。

(二)排水系统

我矿一水平(+520m)采用自流排水一水平(+520m)。自流至井外,矿井最小涌水量10m/吨,最大涌水量30m/吨。

地面上有工业广场,有排洪沟、防洪堤、办公楼及住宿,不会造成洪水、泥石流、崩塌的危险。

二、矿区防治水应急预案及措施

1、填堵通道:对矿区的天然裂隙、废弃的小窑井硐和钻孔等不能成为水流渗入井下通道,采用粘土或水泥将其堵实,对较

3—2— 大的塌陷坑,凹地在下部填碎石,上部填上夯实,并使之其出地表。

2、挖沟排(截)洪:

矿井开拓为平硐暗副斜井开拓,井口背靠山坡,洪水季节有雨水流经矿井,淹没或流入井下的可能性,采用修建一条沿井口附近的排水,排洪沟拦截洪水和浅部地下水,并将其引出矿外。

3、我矿开采范围内未发现大的滑坡地段,没有受到大的地质构造影响,现将上部无煤厂开采,地面影响较小。

4、留设防水煤柱:由于矿区开采历史悠久,老窑密布,老采空区的分布较为复杂,因多数垮塌,其位置与积水情况无法准确查明。因此,存在老窑、废巷和局部采空区积水的可能性、必须对矿井防治水患采取下列安全技术措施。

①当接近探水区域或情况不明的井巷、老窑时,根据积水区的位置、范围、水文地质条件以及采空区,巷道受矿山压力的破坏情况等因素,确定探水线的位置,必须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探水原则,制定相应的“探、放、堵、截、排”五种综合防水措施,掌握采空区和断层含水情况。

②当巷道接近含水层,构造带边界不小于20m时,必须探放水;对接受有穿水可能的上山掘进,要分段预留供作业人员撤退合作的躲身硐室和避灾通道上;发现可疑透水征兆时,必须先撤人,再白骨精控放水方案,接受老窑,邻近矿采空区边界线时,—3— 必须探水。

③疏通排水沟,确保排水系统畅通。

④封闭采空区的密闭墙下设反水池或安设排水管道。⑤加强对排水系统设备的管理维护,保证能正常运转。⑥对采掘头面不能自然排水的必须实行机械排水。⑦贯通积水巷应先排水,后贯通并有防水措施方案。⑧雷雨季节,加强“三防”值班,加强防洪检查。⑨加强水仓淤泥清理,保足储水容积。

⑩成立矿井防治水灾安全领导小组,落实人员负责;做到层层到位,工作明确,定期开会,专题研讨,责任明确。

三、发生透水事故的处理措施

井下各处(工作点)突然发生透水事故时,现场工作人员除立即向矿领导汇报外,应迅速组织救援有受水威胁人员,尽可能就地取材,加固工作面,设法堵住出水点,以防止事故继续扩大。如水势过猛,无法抢救,应组织人员迅速按避灾路线撤至上一水平或地面。万一来不及撤至安全地点被堵在上山独头巷道内,此时遇险人员应保持镇静,避免体力过度消耗,等待救援。

矿安全救灾小组接到透水报告后,应立即通过矿山救护队,同时根据事故地点和可能涉及的区域,通过所有人员撤出危险区,尽快关闭巷道防水闸门,待人员撤至井底车场后,再关闭井底车场的防水闸门,以保护水泵房,同时组织恢复排水工作。如

—4— 果老空区突然涌水,往往带有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硫化氢、甲烷等)威胁被水淹的区域,因此必须保证矿井通风正常,迅速排除有毒有害气体,积极抢救井下遇险人员,正确判断井下遇险人员所在位置,切不可凭水位标高来分析井下被淹范围,做到仔细认真分析,矿保救灾抢险工作顺利进行。

珙县坳田煤矿

二00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预防自然灾害 篇5

近几年,全球气候日渐极端化,地质灾害不绝于耳,从智力地震到日本海啸,从舟曲泥石流到冰岛火山喷发,这些让人措手不及的自然灾害,一次次地给我们敲响警钟。不仅如此,这次S市的公寓楼火灾,更将城市安全隐患和应急能力不足问题,推到了我们面前,检视这些天灾人祸,我们不难发现,造成目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环境破坏铺垫了自然灾难。人类发展至今,基本以消耗性经济模式为主导,社会经济飞跃式进步的背后,是巨大能耗和严重污染。但以环境为牺牲的后果也日渐显现,气候异常就是最好的例子。

二、利益私心造就人为祸害。在高速发达和快节奏的的全球经济背景下,一些不良企业甚至是政府官员,为了发展,为了利益,疏忽了安全保障,监督执法有漏洞,法律体制不完善,这些都给人为祸害做了温床。另外,民众的安全意识薄弱,自我保护能力低下,城市应急反应疲软,等等这些问题营造了滋生人祸的大环境。

在自然灾难面前,我们可能束手无策,但我们可以以预防为主;在人为灾害面前,我们要综合科技与人为力量,坚决杜绝它们的发生。

一、预防自然灾害。首先要健全和完善一套自然灾害预测系统,加大科技力量和人才的投入,最大程度减少伤亡。同时还应开展学习国外应急救援技术和经验,比如这次日本民众所表现出来的地震自我保护措施,日本政府的应急救援行动就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其次,我们需拓展从源头上防止自然灾难的工作领域,做好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增强民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把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尽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杜绝人为祸害。首先政府应严把质量关,加强监督和执法力度,建立企业和领导的问责制度,坚决杜绝豆腐工程,违法违规行为,保障好广大人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同时整合好公共应急资源,减少部门职能重叠,增强城市应急系统的救援力和反应速度。其次,“自救优于互救,互救优于公救”,扩大宣传力度,积极组织民众应急疏散活动对增强民众危机应变能力也十分重要。政府,社会团体组织因联合起来,采用多种方式加强民众的安全危机意识,保险意识,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失。

预防自然灾害宣传标语 篇6

1、科学预防地震,远离灾害伤痛。

2、参与防震减灾,构建和谐社会。

3、边坡隐患险于明火,防治避让胜于救灾。

4、灾难可以预防,生命不可逆转。

5、防震为先,内化于心;减震为本,外践于行。

6、防震减灾践于行,和谐幸福见于心。

7、监测避让,群测群防。

8、未雨绸缪防灾害,国安家宁人开颜。

9、防治地质灾害,建设美好家园。

10、灾难需要永记,防患始于未燃。

11、房前屋后,高陡边坡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易发区。

12、树立防震减灾意识,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13、莫道防灾要花钱,减少损失加倍还。

14、勿忘防灾促发展,铭记减灾构和谐。

15、防治地质灾害人人有责。

16、知险之心长有,防灾之事首行,心中不忘灾祸,重在排除隐情。

17、防震减灾人人抓,幸福社会千万家。

18、科学防震减少损失,轻视防震罪责难逃。

19、用法律落实防震措施,强责任提升减震效能。

20、居安当思危,防灾人为先。

21、防震减灾年年讲,强国富民常常安。

22、学好防震救灾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23、山谷易发泥石流,高陡边坡易滑坡。

24、灾难面前人人平等,注重预防人人有责。

25、防震从源头抓起,减震重过程控制。

26、群策群力防震减灾,同心同德利国惠民。

27、天灾无情,不防不行。

28、防震减灾重如山,全民携手保平安。

29、但愿千日平安无震,不可一日疏于防灾。

30、珍惜生命,爱护环境,科学预防,减少灾难。

31、愚者用鲜血换取教训,智者用教训避免事故。

32、爱护地球,减少灾害,保护环境,共享和谐。

33、全民动员防灾,人人参与减灾。

34、防灾有预案,临灾不慌乱。

35、防震重在教育,减震重在保障。

36、我以我心防震害,我以我行建和谐。

37、灾害伤人又损财,防灾到位少麻烦。

38、早防灾,减大灾,早治灾,少受灾。

39、防震减灾,平安常在。

40、治病于无病之日,防灾于无灾之时。

41、天灾无情人有情,防震减灾要先行。

42、推进防震减灾责无旁贷,坚持居安思危义无反顾。

43、震害无情人有情,有灾就要人帮人。

44、常思灾难之害,常修防灾之功,常积救灾之德。

45、疏于日常防震减灾,等于漠视生命财产。

46、认识地质灾害,预防地质灾害。

47、财富积累千辛万苦,防震不当一无所有。

48、增强防震减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49、抗震预案在心中,有备无患保平安。

50、防震减灾须抓好,社会安定最重要。

51、少一分天灾人祸,多万家平安幸福。

52、人人提高防震意识,处处化解震害危机。

53、国家要科学发展,防灾要谋划先行。

54、和谐中华,共同的家园;防震减灾,共同的心愿。

55、落实应急预案,维护公众安全。

56、爱心减少灾难,和谐拯救危机。

57、天灾难测量,人祸要严防。

58、天灾无情人有情,大爱无疆传真情。

59、人生路漫漫,防灾莫怠慢。

60、持续发展须防震,以人为本要减灾。

61、预防有条有理拒灾害,治理有策有效铸和谐。

62、防震依靠科学,减震依靠大家。

63、防震减灾人人参与,和谐社会家家收益。

64、科学决策能减震,立足发展要防震。

65、暴雨易发地质灾害,雨过仍是关键时期。

66、防灾防住孩子的眼泪,减灾减去母亲的伤悲。

67、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殃,注重防灾减灾,优化生存空间。

68、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防震减灾效果必现。

69、加强监测,预防地质灾害。

70、虽然我们无法避免灾害,但我们能够提早预防。

71、天灾人祸时常有,防灾之心不可无。

72、预防地质灾害,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73、以人为本防地灾,预防为主保平安。

74、普及防震知识,弘扬减灾文化。

75、防震减灾不落空,关注民生便有功。

76、泥石流、滑坡、崩塌有前兆,雨天留心要防范。

77、时时处处防灾患,世世代代保平安。

78、防震,未雨绸缪;减震,莫失良机。

79、生命生存非同小可,防震减灾刻不容缓。

80、家事国事天下事,防震减灾是大事。

81、防震救灾不是口号,付诸行动最为重要。

82、生命无价,平安是福。

83、树立防震意识,增强防震技能。

84、预防灾害从头抓,大难临头不用怕。

85、防震减灾须从青少年抓起。

86、防灾必须科学,减灾也是发展。

87、防震减灾手牵手,美好生活心连心。

预防自然灾害的措施 篇7

关键词:气象灾害,应对措施,预防与逃生

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一般包括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

下面就三大气象灾害 (气象地质灾害、暴雨山洪泥石流、雷电) 引发的安全事故的应对措施及预防与逃生知识进行分析。

1山体滑坡引发的安全事故的应对措施及预防与逃生知识

1.1 自然气象灾害衍生的安全事故往往突发性强, 危害大, 建立气象部门与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等的安全合作机制就尤为重要

为避免人员的伤亡, 防患未然, 山西省各市、县、气象部门与安全监管部门和当地政府已组织突发灾害应急演练。并致力于灾害应急救援预案的建立和完善, 将各项应急措施细化, 并健全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救援指挥机构, 将救险抢险的装备和物质准备好, 保证反应迅速、处置得力、救援有效。为做好汛期灾害预警预报工作, 避免事故的再次发生, 利用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的防灾预警信息互通共享, 建立相邻地区防灾协调联动机制、基层农村群测群防组织, 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

1.2 除了期待灾害隐患普查工作的进一步进行, 更重要的是要自己掌握一些预防与逃生知识

在大滑坡发生前, 有些异常现场要及时关注, 比如出现泉眼、水井突然干涸, 断流多年的泉水突然又复活了, 井或钻孔水位突变等;有时能听到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声音;滑坡体前沿坡脚处, 土体可能出现上隆 (凸起) 现象;滑坡体后缘的裂缝急剧扩展, 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风;还有动物惊恐异常, 植物变形等, 另外, 如果山体中部或前部出现横向、纵向放射状裂纹, 或者山体上长期位移观测资料中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出现加速变化趋势, 说明山体已进入临滑状态。

灾害发生逃生为重, 易发山洪地质灾害的地区在汛期要特别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一旦气象部门发布本地区将出现强降雨或地质灾害的预警, 就要提高警惕, 注意观察周围环境, 晚上要考虑安排轮流值夜, 防范突发灾害发生。掌握一定的避灾知识, 事先选择好逃生路线也非常重要。发生山体滑坡时, 要向垂直于滑坡的方向逃生。

2由暴雨山洪泥石流灾害引发的安全事故的应对措施及预防与逃生知识

2.1 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防灾减灾机制

针对汛期发生的山洪泥石流灾害, 山西省政府通知要求:

2.1.1 高度重视, 提前部署极端天气下的各项应对工作

要扎实落实政务值班制度, 加强信息报送工作, 落实领导带班和24小时专人值班制度;要密切关注天气情况, 加强监测预警和预报, 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提早安排部署防范应对工作;要层层落实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责任制, 确保工作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要对重点区域, 重点部位集中进行排查;要建立省直有关职能部门日报制度。

2.1.2 加强协调, 部门联动, 建立畅通有效的应急联动机制

国土、住房城乡建设、水利、煤炭、安监、气象等部门要加强极端天气信息的沟通和共享, 加强协调合作, 按照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 要切实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作为气象部门要做好极端天气的预测预警, 做好极端高温、局部强降雨、雷电、大风等各种灾害性天气信息的及时发布, 做好中短期的预报工作;及时制作发布短时临近预报, 及时启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

2.1.3 进一步增强应急保障能力

要确保紧急情况下通讯保障能力;要做好各种应急物资的储备, 提高应急物资保障能力;要整合各类应急救援队伍, 做好救援设备、装备的准备工作;要提前制定撤离路线和疏散方案, 落实应急预案中的各项保障措施;要通过新闻媒体, 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不断强化公众应急宣传教育工作, 增强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做好防洪避险知识的宣传。

2.2 一般同时具备了以下3个条件, 泥石流灾害是比较容易发生的

(1) 陡峭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 (2) 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3) 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如果某地同时具备这3个条件, 气象部门应高度警觉, 预防泥石流的发生。泥石流最典型的征兆就是, 原本清澈的水瞬间变得混浊, 一旦发现这些征兆, 就要立即采取预防措施, 同时立即组织人员撤离。要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 不要在低洼的谷底或陡峻的山坡下躲避和停留。同时要留心周围环境, 特别警惕远处传来的土石崩落、洪水咆哮等异常声响。发现山洪泥石流袭来时, 千万不能顺着山沟的方向往下游跑, 而应马上向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的两侧山坡高处跑。只要大家提高警惕, 预警和防范措施到位, 一定可以降低伤亡。

3由雷电引发的安全事故的应对措施及预防与逃生知识

雷电是发生在地球大气中一种猛烈的放电现象。遇有雷雨天气, 要做到: (1) 在路上避雨时不要靠近孤立的高楼、电杆、烟囱、房角房檐, 更不能站在空旷的高地上或到大树下躲雨。 (2) 远离开阔地带的金属物品 (拖拉机、农具、摩托车、自行车、高尔夫球车及高尔夫球棒等) 。 (3) 不要去山顶、开阔地、海滩或船只上, 不要待在开阔地单独的屋棚或其他小建筑内。 (4) 有条件的家庭最好安装家用电器过电压保护器 (又名避雷器) 。

预防自然灾害的措施 篇8

关键词:地质灾害;水文地质;形成条件

平南县位于广西东南部,北部山区属大瑶山余脉南坡,本次工作区范围为平南县全境。平南县境内没有铁路通过,县域内交通均为水路、公路,水陆交通方便。平南县降雨充沛,各地多年平均降雨量1300~2500mm,平南县境内河流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浔江横贯县境内之中部平原,境内全长44 km,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828亿m3。

一、平南县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隐患排查

平南县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隐患排查期全县共发现154个地质灾害易发区,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14204户共计81545人,设置避灾安置点445处,安排1367个监测人员,设置应急避险预案154份,近年来新增隐患点44处。本次实地调查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533处,其中崩塌269处、不稳定斜坡44处、滑坡205处、地面塌陷14处、泥石流1处。根据统计,平南县533处地质灾害点中处于不稳定的有338处,处于较稳定的有80处,处于稳定的有115处,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见表(表1-1)。

表1-1平南县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害易发程度分区

平南县地质灾害易发分区面积(km2)

发四灵村-双鱼村花岗岩高易发区302.67

高平村-大鹏镇碎屑岩高易发区131.96

马练乡-福平村碎屑岩高易发区462.50

蒋村-金龙村碎屑岩高易发区136.23

平山镇-大坡镇碎屑岩高易发区156.09

发桂榄村-沙冲村花岗岩中易发区77.64

新利村-滕旺村碎屑岩中易发区101.03

潭龙村-供月村碎屑岩中易发区52.78

思界乡南荫村碳酸盐岩中易发区8.36

丹竹镇上湾村碳酸盐岩中易发区45.78

大新镇新和村碳酸盐岩中易发区9.59

发民安村-蓝田村低易发区496.24

新坪村-围塘村低易发区51.12

不易发思旺镇-大新镇不易发区956.69

合计2988.68

二、平南县地质灾害形成条件

2.1降水影响。花岗岩全风化残积土层的厚度大,全风化花岗岩土含砂颗粒,含量较大,因此其具有砂和土的特性,降雨时雨水下渗,土体含水量增大导致土的性质发生变化,土质强度降低。影响平南县水文地质的原因主要是地质环境复杂程度以及降水量的提升而造成的。因此,在强降雨时,在全风化残积土表层,厚度多在2m以下,易發生崩塌、滑坡。

2.2地表水渗透作用因素。砂页岩等碎屑岩分布区强-中风化残积碎石土一般厚度较小,碎石含量较高,透水性好。在强降雨的情况下,地表水很容易穿透碎石土层,到达某一相对隔水的结构面,并在结构面上积聚,使岩土软化,自重增加,摩擦阻力减小,动水压力及静水压力升高等,从而有可能导致岩土体发生崩塌或滑坡。

2.3人类的工程活动。平南县大都地处丘陵、中低山地区,地质较为脆弱,人类工程活动基本都要人工切坡,形成高陡人工边坡,遇到原来相对平衡的土层因人为建筑的破坏造成失衡时,便松动下滑,发生滑坡或崩塌的灾害。

2.4地震的影响。据《广西地震志》记载,自1674~1937年,平南县共发生有感地震3次,各次发生的时间、位置与震级一般在3~4级之间,地震主要发生在南北向断层之间的断块上。这表明上述的这些断层近期仍在活动,但断层活动并不强烈,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县境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反应特征周期为0.35s。按照《建筑抗震规范》(GB50011-2001)的相关规定,县境内抗震设防烈度为Ⅵ度。本次调查,发生在断裂带上的害灾点仅零星分布,县内断裂对地质灾害影响一般。

三、平南县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3.1深入开展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2006年广西第四地质队已进行了1:10万平南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调查,针对本区地质灾害分布、发育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本次调查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的地质环境背景和地质灾害分布发育规律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提出了防治建议,为本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持。

3.2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和技术的引进与研究。在地质灾害动态监测和灾害预警方面,同国内其它地区特别是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市相比,广西省此项工作开展还相对滞后,受经济条件所限,对滑坡动态的监测还停留在简单的地面位移监测阶段,而泥石流监测方面,还没有建立几处正规的监测点。平南县情况更是如此,对地面塌陷的监测多以目视检查为主,可见在地质灾害监测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等待完成。

3.3加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形成机理和致灾过程的研究。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是地质灾害形成、发展和致灾的全过程,要正确进行地质灾害预测、预防、预报和有效防治,必须认真研究其形成机制。由于不同灾种、不同地点、同一灾种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形成机制千差万别,要掌握规律,必须进行深入研究。只有掌握了形成机理,才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地质灾害治理,以最小的投入,达到最佳治理效果。

四、结语

地质灾害在平南县区域较为发育,一旦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社会影响大。针对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及平南县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提出以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加强科技投入、地质灾害空间信息系统建设等几项防灾措施,进行实时监测、要科学合理的治理方针,维持地表结构的稳定性。当地质灾害发生之后,现场人员应采取紧急处理措施,把灾害的不利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采用“预防为主,治理为辅,防治结合”的原则,使损失最小化。

参考文献:

[1]广西平南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报告[R].广西地质勘查总院.2011

[2]熊毅.广西平南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措施[J].南方国土资源,2007,(8):35-37.

[3]顾茜茜.软土地基变形与地下水运动的关系[J].广东科技,2010,14(6):31-33.

上一篇:临床科室备用药品管理规定下一篇:英语语法学习方法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