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与减教学设计2

2024-10-24

加与减教学设计2(通用8篇)

加与减教学设计2 篇1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节中探究与体会加与减的关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2、通过看图说故事来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1、在实际情节中探究与体会加与减的关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2、通过看图说故事来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情景

1、仔细观察,你看懂了些什么?

请你编故事说一说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

请你根据情景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

生:我用计算条来摆,先摆6,再摆2,合起来是8。算式是6+2=8 小结:求一共有几只小鸟,我们通过摆计算条得到用加法来计算。探究二

1、请你根据情景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 生:我也用计算条来摆,先摆8,飞走了2只小鸟,就要去掉2格,还剩下6格。

算式是8-2=6

小结:大鸟飞走了,鸟窝里还剩几只鸟,我们用减法来计算。

2、仔细观察,这两题之间有什么小秘密存在? 6+2=8 8-2=6 生:这两题中第一题的和与第二题的被减数相同,第一题中的加数与第二题中的减数相同,第一题中的另一个加数与第二题中的差相同的。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探究三

根据双色片列式

师:你是怎样想的?可以怎样列式? 生:6+3=9

9-3=6

生:3+6=9

9-6=3

师:说一说两个算式之间的关系

三、课内练习练习一出示双色片

师:你是怎样想的?可以怎样列式? 生:5+2=7 7-2=5 练习一(2)出示双色片 生:3+5=8

8-5=3 练习二:

1、这一组题有什么关系?第二组的被减数该填几? 练习三:

看图写算式:出示三角形图形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1:按颜色分类。蓝色有6个,红色有3个 生1:6+3=9

9-3=6 生2:3+6=9

9-6=3 生2:按大小分类,小的有7个,大的有2个 生1:7+2=9

9-2=7 生2:2+7=9

9-7=2

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加与减的关系,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课后习题 书本P32—3完成a

加与减教学设计2 篇2

关键词:产品设计,加法,减法

21世纪随着信息革命的不断深入, 人们对产品个性化的要求越来越突出, 对产品“形”的自由度的要求不断增多。一方面人们在要求产品体积轻薄、便于携带的同时却又渴望产品能承载更多的附加价值另一方面, 人们在要求产品操作简单, 使用方便的同时却又产品能集多种功能、多种用途于一身……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使得设计师一时也摸不着头脑, 到底什么样的产品才能为消费者所接受?这对于设计师来说真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其实如果我们把产品设计比作是一道简单的加与减的四则运算, 问题就简单的多了, 设计师只要很好的把握了产品设计中的“加”与“减”、“多”与“少”, 就能准确的把握社会大众的消费心理, 也就能使自己的设计征服消费者。

1 智慧算术加与减

加与减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运算了, 我们从学前班就知道1+1=2、2-1=1;可是1+1≠2、2-1≠1的智慧加减法, 我们未必就会做。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的两个符号“+”、“-”却包含着很大的学问。

1.1“减法王石”和“加法张瑞敏”

王石一贯反对多元化经营, 主张专业化经营。开始创业的时候, 万科是做电器的, 后来除了黄、赌、毒、和军火之外, 基本上都做过了, 可是现在他却成了情圣, 只爱一个, 那就是特大城市城乡结合部的中档房地产。王石也因此得到了业界“减法王石”的称号。

而在万科对减法津津乐道的时候, 中国另一位著名企业家张瑞敏却走了一条与王石截然相反的路, 在战略上大作加法, 在全国范围内大肆兼并收购, 将自己的家电产品从电冰箱延伸到冷柜、空调、洗衣机等几乎囊括了所有的电器。他也因此得了个雅号, 叫“加法张瑞敏”。

1.2 郑必坚的加法题和减法题

如果说万科的减法和海尔的加法都是加减思维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成功应用的话, 郑必坚关于中国和平崛起的两道数学题则是将加减思维应用到了国家的发展战略上。2004年郑必坚在“中国和平崛起与经济全球化”圆桌会议上讲了两道数学题, 加法题是“如果亚太经济加上13亿人口这样的大市场和迅速增长的中国经济, 将会产生多么巨大的增长潜力?减法题是:如果亚太市场减去这个13亿人口的中国市场, 将出现多么巨大的市场真空?

可见, 加减法原理不仅可以运用于实践, 还可以运用于思维。思维的加减法是看待世界的一种方法, 不是改变世界的方法。

2 产品设计中的加与减

2.1 减是产品设计的方法

中国的先哲老子曾说过:“天下难事, 必做于易”。用简单的设计直截了当的告诉消费者你的设计能帮助他们解决什么问题, 能满足他们的哪些真实诉求, 其实比天花乱坠的大话奏效的多。诸如汉宁森的p H系列灯和雅各布森的“天鹅椅”、“蛋椅”、“蚁椅”等这些简单的设计, 虽然体积不大, 结构简单, 功能单一, 但是其中包含的对人的关怀、对产品功能的科学分析、对材料的尊重绝对不少于那些富丽堂皇的产品。

2.2 加是产品设计的效果

在《好企业的用人》中, 记录着这样一句话:用人要用加法, 而不是减法。对产品设计来说也一样, 给使用者的感觉应该是加法, 而不是减法。一个好的产品, 即使是用最简单的符号设计出来, 也能让消费者在使用过程时时刻刻感受到设计师良苦用心。一个小小的修改或一个简单的设计就会为用户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环境。而用户每使用一次对产品的喜爱就增加一份, 对设计的认可也就会增加一份。

3 产品设计——一道用减号做的加法题

3.1 加与减的辩证关系:减即是加, 加即是减

“少即是多”是设计界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 这是一种形而上的哲学, 也是设计中的实用辩证法。减即是加, 加即是减。加与减本身不是对立的, 是不应该被隔离的, 二者同样是辩证统一的。如果说加法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通过加法我们获得对产品和消费者需求的认识, 那减法就是一个还原的过程, 消除误会, 减少无知。正如资生堂宣传制作部的负责人山行先生所说:“好的设计, 应该使用最简单的元素, 表现出抽象、高贵的特质, 同时又能反映出产品的真实情况。”

3.2 加与减的落脚点

人在做产品设计这道运算题是我们却常常很困惑:我们如何才能对产品的外形、功能和构造进行有增有减的改变?如何能做到当加则加, 当减则减?其实要做好产品设计这道数学题只需掌握两点原则。首先, 产品设计中运用加减要得当, 该加则加, 该减则减。尤其在进行功能设计时, 对功能的筛选、定位、描述一定要准确, 不能从自己的意识出发, 做一些无谓的、外行的设计, 这时用户得到的感觉就是那么一堆, 有用的却不多;看似你在做加法, 实则却是减法。

其次, 加减法的使用要准确的落实在用户的真正需求上, 而不能是简单的功能的添加和摒弃。三星黑白激光多功能一体机就是加减法应用的一大杰作。首先它将打印、复印、扫描、传真等单机功能“加”在一个机器上, 从而大大压缩办公空间、提高效率。这是在功能设计上应用的加法;其次三星黑白激光多功能一体机的纸盒吞吐量由250页减少到了150页, 数据显示:150页的容量设计不仅可以满足用户的需要, 还能使得一体机的体积更加紧凑, 内部的构造更为合理, 同时也大大减低了购买成本。很明显这是在做减法, 可是我们却得到了加的效果。

4 结语

产品设计的目的不是为“物”而设计, 也不是为了“设计”而设计, 而是要为人类创造更合理的生存方式。人是进行产品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我们在进行产品设计的加与减时, 必须合理的运用加与减, 把人的需求当做加与减的出发点、落脚点以及衡量加减得当的标准。这样我们才能得到1+1>2、2-1>2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稼祥.加减:成事成人.第六节。

[2]吴稼祥.加减:成事成人.第七节。

[3]URL:http://news.ccidnet.com/art/3255/20051027/359701_1.html。

[1]程能林.工业设计概论第二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10.

[2]程能林, 徐人平.工业设计与艺术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3]何人可, 周旭.国际工业设计教育研讨会论文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4]丁玉兰.人机工程学 (修订版) [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物理教学行为中的加与减 篇3

笔者在学期初学校开学工作视导时曾连续观摩过一位老师的两节物理课,课题分别为苏科版教材的序言(两节内容合为一课时)以及第一章第一节《声音是什么》.那个班级分有6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6个学生围成回字形相对而坐,显然这样坐的目的是便于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在序言课中,这位老师跟同学们先大谈物理学科的特点与发展史,然后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几幅插图,指出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接下来老师演示了两个实验,并重点分析了实验所包含的物理知识,最后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一篇阅读材料,总结科学探究的步骤.第二节课也大致采取了类似的方法,在快速完成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进行了拓展,例如介绍动物的发声器官和回声等.两节课老师基本没怎么离开讲台,不停地操作鼠标、板书讲解、提问学生,而学生则绝大部分时间在看黑板、看投影、看老师.知识讲完了老师就开始讲导学案上的习题.学案上有一些所谓联系生活、联系科技、拓展提高、培养能力的问题.但许多问题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阅历见识太远,结果弄得学生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

我当时在想,这样的物理课堂,学生会感兴趣吗?作为起始学科,学生本来还以为物理很好玩的,结果却愈来愈感觉到“物理怎么这么没意思!”;本来那样的座位形式很适合学生进行活动的,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却几乎一个完整的活动也没有.只满足于教给学生书本知识,却忽视了得到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更不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当回事.再者,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真正面朝黑板而坐的学生只有两个,其他学生要么侧看黑板,要么掉过头看黑板,长期以往,对学生的身体发育遗害无穷.

如此课堂,可以说是当前物理常态课教学中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显然,这样的课堂教学行为属于面向“应试教育”的“短视行为”,是有悖于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总目标的.就算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这样的教学也很难取得好成绩.物理课堂教学中类似这种“短视行为”还有很多.

如果单纯从应试看,笔者认为这两章内容即便新授课不教也无大碍,只要在复习迎考时照应一下就可以了.因为,中考命题只是将其作为知识面覆盖的点缀,有时甚至顾及不上.可见,教材这样安排的目标主旨并不在物理知识层面.笔者认为这两章内容的学习首先是“好玩”,通过活动体验学习物理的乐趣,见识与尝试初步的探究.比如尝试让各种物体发出声音,也比如衣服架传声、制作“土电话”等,由此获得满足感和兴奋感.

现在提倡备课与教学时要“站在全书的高度看一章,站在一章的高度看一节”,有人甚至说“要在学生成长(发展)的全程上看当前”,这更是一种境界.从这个意义上来回头看现行的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的内容安排,应该说是非常科学的,它充分体现了这一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即初中学生正处在从好奇兴趣走向认识(探究)兴趣、从直觉感知世界走向理性感知世界、从形象思维走向抽象思维的显著变化阶段.

例如,八年级第一学期以“常见现象”为明显特征,如声现象、热现象(物态变化)、光现象(反射与折射)以及简单运动现象.对应的认知要求,主要是基本观察(生活观察、简单实验观察)和简单探究活动.知识性内容大多是定性的,少数的定量关系也都特别简单或不难接受,如反射定律、速度等.从第二学期起,逐步涉及抽象程度相对较高的问题,如质量与密度、力及其相关问题、分子运动与内能、简单电路规律、电和磁的关系、电磁波等.定量关系的规律有所增加,但在应用的难度上给予了明确的限制.总体上说,初中物理是以感知、体验、尝试为基本特征的.因此,不太主张记忆性的学习方式,更不主张机械记忆性的学习方式.物理学是整个科学大厦的基础,而初中物理又是物理学大厦的门槛,这时最需要的是好奇兴趣与探究热情.于是,初中物理课程目标将“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放在首位.尽管科学的道路是崎岖的,但决不能在入门处就将学生们吓跑.一位好的初中物理老师,应该是善于引导学生“玩物理”的老师.可惜中国人笃信“学海无涯苦作舟”,哪怕是低年级,也很少有人会去冒“玩中学”的风险.其实“玩中学”说的寓学于乐,只要善于引导,是完全可以学得更生动活泼一点的.追求生动活泼,初中物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千万不能将本来有趣的教得没趣,千万不能将“活的物理学教成没有血肉的骷髅”(杨振宁语).

当然,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好玩”层次上,要考虑为后续学习创造背景,而这种背景的主要方面就是学会探究.大家是否注意到,声现象之后是热现象或光现象等等,在知识上几乎没有什么联系,而认识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却是基本相通、可以迁移的.以感知振动为例,振动常常是难以直接观察的,可以通过转化来感知.例如用敲响的音叉接触面颊,这是触觉感知;或接触悬挂的轻小物,轻小物被弹开,这是视觉感知.再比如“探究真空不能传声”,用抽气时声音逐步变小的方法进行推理,这种实验加推理的方法在后续学习中还会用到.

“玩中学”就是在活动中学.著名“发生认识论”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心理结构或认知结构,是在与环境不断适应的动态平衡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他提出: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是认知结构产生的源泉,让儿童获得充分活动的机会,是认知发展极为必要、不可缺少的条件.在他看来.活动是认识产生的源泉,没有活动,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杜威也有一句名言:I hear and I forget,I see and I remember,I do and I understand(听而易忘,见而易记,做而易懂),据说还是从中国古代学者孔子那儿学来的.由此可见活动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物理活动的主要方面是实验与探究.从学习角度看,实验与探究的价值包括如下一些方面:

第一,为认知提供支持.现在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生活经验比较缺乏,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设置一些“获取经验”的活动为认知提供学习的背景支持尤为重要.比如图一和图二所示的现象观察或感觉体验,可以为认识“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提供感知性支持.类似的小活动,不但取材方便、操作简单,而且能为获取某种认识提供有效的现实背景,因而应该成为初中物理教学的最经常化活动.

第二,获取相关的知识和结论.比如,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可以练习刻度尺的使用并获得被测量对象的长度结果.再比如,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探究,可以验证相关猜想是否成立,获取相关结论.

第三,为训练操作技能提供机会.比如仪器、仪表的使用技能,安装实验装置的技能,排除简单实验故障的技能等等.

第四,习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这一方面的学习活动十分丰富,也是提高科学素养的主要方面.比如伏安法测量电阻或测量功率,在知识上分别是基于公式R=U/I和P=UI,在方法上是将测电阻或功率转化为测量电压与电流.再比如探究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对于探究性实验来说,当有若干因素同时对研究对象发生影响时,需要对哪些因素进行控制、如何控制,这方面的经验与思维积累,对学生未来的社会实践或从事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常对学生说,并不是聪明的人才能学好物理,而是学好了物理会变得更聪明.同样,好的物理老师,能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固然是必须的,但最为重要的是通过物理教学让学生更聪明,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特别有价值.

当前初中物理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大致是三大表现:一是简单重复,二是随意拓展,三是活动缺失.这反映出,教学并不是以课程目标为导向,而是以应试为导向.应该承认,长期以来,考试命题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如果用心研究一下近些年的中考命题,会发现各地都正在向着越来越合理的方向改进.

既然物理课程教学目标是以提高科学素养立意,那么教学就应该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思考教学改进时,总体上说,就是要在“简单重复”和“随意拓展”上做减法,在“物理活动”上做加法.做减法,就是要注意:凡学生通过预习能自行解决的问题老师决不讲;凡通过老师点拨、学生讨论、交流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决不重复讲;超出学生认知范围的内容老师决不讲.做加法,就是要注意:老师能将更多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活动过程中,老师能给予学生及时的关注与个性化指导;能给足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而不是走过场;展示交流时,能将更多的话语权交给学生,使他们及时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

数学加与减教学反思 篇4

这个内容对学生而言很简单,要教给学生计算方法,可能时间很短,全体学生便能全部掌握。但我们需要的并不是最后计算的结果正确率有多高,而是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这种新运算的算理,能不能理解着去计算。只有真正理解了,才能为今后更复杂的分数计算打好基础,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做好铺垫。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借助手中的学具主动地操作实践,并进行必要的合作交流,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的本质特征,形成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本课以分吃西瓜的有趣情境为主线,引导学生借助画图或折纸,边涂、边想、边算,凭借已有的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在头脑中逐步积累并建立起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表象,在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一种基本的运算图式也得以主动建构,学生体验到了初步的算理。在经历了一番操作和探索之后,学生已能用自己朴素的言语对运算方法加以表述。学生正是借助直观图形来发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同时也在探索、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

同分母分数间进行的加减运算,学生掌握得较好,但是用整数1减一个分数的情况比较难理解,应加强教学和练习。

加与减教学设计2 篇5

本单元是在学完“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本单元不仅仅是学习计算的方法和技能,还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运算的含义,发展数感,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教材设计了“套圈游戏”“乘船”“乘车”“今天我当家”四个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通过这些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和理解数学,强调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注重让学生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注重学生估算意识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今天我想就“估算”进行反思:

第一、在“创设情境”时,我向提出估算的任务,使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也给学生的思考留下了充分的空间。

第二、课堂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中会出现不同的估算方法。

第三、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来验证估算的结果是否正确,自然地引入下面的教学。如“套圈游戏”中,创设情境:淘气与笑笑都非常喜欢套圈,最近他俩进行了一次套圈比赛,并把成绩记录下来了,请同学们看看统计表,淘气能赢吗?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淘气 24 29 44

笑笑 23 30 41

加与减教学设计2 篇6

蔡峥华

教学目的:

.探索并掌握加减法验算的多种方法,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结合现实情境和计算过程体会验算的必要性和认真计算习惯的重要性。.培养验算意识,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加减法验算的多种方法,体会验算的必要性。教学难点:正确进行验算,提高计算准确性。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口算:

750+40

900-80

70+460

960-80

1200-800(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板算)128+349=

335-87= 师1:请大家看黑板,这两道题请你用竖式计算?谁会?

用竖式计算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预设回答:1.相同数位要对齐;2.从个位加(减)起;3.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10”)。

3导入:淘气和笑笑在书店里遇到了这样的计算问题——出示主题图

二、探索新知,掌握验算方法

(一)应付多少元?售货员阿姨算得对不对?

1、观察主题图:

师:请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懂了吗?谁来说说从图中你读懂了什么? 两生汇报。(你不仅读懂了,表达得也非常有条理,你真棒!还有谁读懂了,也像他那样再来说一说?)

2、出示问题:“应付多少元?”(1)读题:

要想算出“应付多少元?”必须知道什么条件?你能完整说说这道题吗?(2)分析并列式:

谁会列式吗?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18+138=256(元)(3)独立解答:

师:118+138等于多少,请你用竖式算一算?生解答(一生板演)

过渡:我们算的是256,阿姨算的也是256,淘气是个爱思考的孩子,他对计算结果产生了疑问,指图,(读淘气话),售货员阿姨算得对不对?你们愿意帮帮他吗?这节课就我们一起研究——算得对吗(板题)

3、售货员阿姨算得对不对?

(1)引出例题 :你想用什么方法判断?先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2)同桌交流方法。

(3)探究加法竖式的验算方法

汇报:

生1:用竖式再算一遍.138+118等不等于256 师:把两个加数的位置交换再算一遍,会更好。生2:256-138等不等于118

师:这个方法好,还有谁和他的方法一样,再来说说?

师生共同提升:他们都是用减法判断。用和-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就说明她算对了。用减法还可以怎样判断?

生3:256-118等不等于138(4)尝试验算

师:同学们的方法真多,下面就把你的判断方法用竖式写在这张纸上。

(二)归纳加法验算方法

1、师:看一看黑板上的三种方法,谁能给大家解释解释这些方法。生:逐一汇报。

第一种:用138+118等于256,说明阿姨算对了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用加法再算一遍 第二种:用256-138等于118,说明阿姨算对了

第三种:用256-118等于138,说明阿姨算对了

用和去减不同的加数,等于与另一个加数。2介绍验算:

刚才同学们用的这些判断阿姨算得是否正确的这个过程,在数学上称为——验算,像计算这样数目比较大的题,为减少错误,算完后通常都要进行验算。3验算书写格式及方法。

(1)方法:一般情况下,验算时只选择一种方法,加法题通常用减法验算,这种也可以。

(2)怎样书写验算的格式呢?:验算时先写验算二字,点上冒号,再在右侧写验算的竖式。

师板书竖式

(三)“付给售货阿姨300元,找回44元,对吗?”

1、出示:“买一套书256元,付给售货阿姨300元,找回多少元?” 过渡: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淘气知道阿姨算得对。我们再来帮帮他,① 出示问题:谁来完整说说这道题? ② 你能自己列式解决吗?

2、对照检查:

师1: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2:都等于44吗?

3、出示“对吗?”

(1)理解题意探究验算方法:

理解“对吗?”

你怎样理解“对吗?”生:验算。“对吗?”就是要求我们验算,你理解的真好。

交流验算方法:

你想怎么验算?

第一种:300元减去44元等于256;

用300减差,减法再算一遍,第二种:用256加上44看等于300。

用加法,把减数和差相加

第三种:44加上256等于300。

用差加减数(2)独立验算

请同学们选择一种方法验算,注意格式。

(3)汇报交流验算方法

师提升:可以用加法验算,也可以用减法验算

(四)小结减法验算方法。

对减法题我们一般要用加法用进行验算。刚才我们通过验算,判断售货员阿姨计算准确。

(五)计算并验算。

1、出示题目,明确要求:

师1:谁来读一下要求?想一想有几个要求? 2学生独立解决。3汇报验算方法。看一看他是怎样验算的?

师3:验算可以让我们的计算更加准确,同学们一定要和它交上朋友,做完题主动、认真验算才行。

(六)小结:

1、小结补充板书: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验算算得对吗,学习了什么? 生:加减法验算,2、板书课题

3、你能分别说一说加减法验算的方法吗? 生:加法用减法验算,减法用加法验算。

三、新知运用,巩固提高 完成p57页习题 出示题目:

1、说一说图中的数学条件和问题?

2、你能自己来解答吗?

3、生汇报自己的算法,师引导生观察计算过程,算的对吗?

四、看书置疑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p56内容,看一看,你有什么疑问吗?

五、数学文化

在生活中有时因为缺少验算或者没有认真验算,没能及时发现计算中的错误,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

加与减教学设计2 篇7

加与减(三)

第3课时

练习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3~7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发展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巩固估算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把这些茶杯全部放进纸箱里,能装得下吗?

(1)这个问题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解决?

(2)你估计一下大概有多少个杯子?你是怎样估计的?

2、按规律填数

(1)独立填写。

(2)进行交流。

(3)发现规律。

3、小明

小亮

小丽

10m

15m

(1)3人比赛投沙包,小丽第二名,她可能投多远?

(2)小丽和小亮只差2米,小丽投了

米?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4、填什么数,才能打中?

(1)让学生看懂图意。

(2)注意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3)本题具有开放性。

5、数学游戏

两人轮流选数。

(1)每人每次选两个数相加,结果要小于100。

(2)填表并把选过的数划掉。

(3)比较两人的得数,把大的得数圈起来。

(4)连续玩5次,谁的圈多谁就胜。

(5)教师向学生说清楚游戏规则。

(6)指导两个学生进行游戏。

(7)组织全班进行。

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活动时的分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

【课堂小结】

加与减教学设计2 篇8

满分:

考试时间: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看图写数。

【答案】14

二、填一填。

1.1个十和7个一组成()。

【答案】17

2.与18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答案】17

3.11读作(),二十写作()。

【答案】十一

4.14里面有()个十和()个一;20里面有()个十。

【答案】1

5.17和20之间有()个数。

【答案】2

三、照样子画一画,填一填。

7+6=()

【答案】13

8+5=()

【答案】13

(画法不唯一)

四、算一算。

【答案】第一行:15

第二行:18

五、看图列算式。

【答案】8+5=13(或5+8=13)

六、找规律,填一填。

1.11,13,(),17,()。

【答案】15

2.0,5,(),(),20。

【答案】10

七、在〇里填上“>”“<”或“=”。

9+3〇3+9

7+8〇14+2

10-8〇12+3

8+6〇9+4

9+8〇12+2

5+7〇2+10

【答案】第一行:=

第二行:>

八、右边的哪些数字加起来是12?填一填。

【答案】8

3+9=12

2+10=12

(画线部分答案不唯一)

九、看图列算式。

【答案】8+7=15(或7+8=15)

9+6=15(或6+9=15)

十、捡贝壳。

1.小明和小丽一共捡了几个贝壳?

【答案】6+7=13(或7+6=13)

2.你也来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吧。

【答案】小明和小红一共捡了几个贝壳?

7+12=19(或12+7=19)

上一篇:我院召开“三好一满意”活动动员大会下一篇:万圣节英语祝福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