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初中思品教学故事(通用10篇)
我的初中思品教学故事 篇1
我的思品教学机智小故事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所说:“无论教育者怎样研究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可见,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实践者就必须掌握教学机制。在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年代,学生思想日新月异,课堂上更是状况百出,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必须掌握了教学机智这门艺术,才能在复杂的教学情况中立于不败之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把我们的政治课上的有生有色,充满活力!
教学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特殊的教学情景,最富灵感的点睛之笔,但是相反,如果教师处理不好,有可能成为这节课的败笔,甚至会使课堂出现转折,造成教师被动的局面。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恰当适时的处理。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在教学中发生的一个小插曲:
有一次,我上课时见坐在最后排的一位男生睡着了,就走到他跟前将他叫醒。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该男生满脸通红,显得很难堪。我便说:“老师讲课犹如催眠曲,学生听课当然会打瞌睡。是我把某某同学弄睡的,只好由我来叫醒他,这叫做解铃还须系铃人!”顿时,课堂上爆发一阵笑声。我的“自嘲”式幽默使该男生摆脱了窘境。
昨天,我去上课的时候,上的八年级上册《不要侵犯我的隐私》的时候,我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时候,一个男同学低着头,我走到他身边,发现他在看一封信,我就叫他交上来,结果这个同学很有个性的把他放到抽屉里,不给我也不让我翻抽屉,还怒视着我。当时我很生气,但是我安奈心中的怒火,问同学们:“同学们,老师刚才要看学生信件的行为对不对,为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不对。”“为什么呢?”全班同学不约而同的叫出他们的心声:“侵犯了我们的隐私权。”看信的男同学更是几乎愤怒的从喉咙理吼出这句话。我看出了他的不满,我赶快退波助流“同学说的不错,老师这种未经本人同意,要强行翻看学生信件的行为是侵犯了同学的隐私权,看来我们这位同学已经对隐私权有了准确的把握,也知道了要维护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很不错”这位同学的脸上180度大转弯,露出了得以的笑容。我见势接着抛砖引玉:“我们的同学为了维护自己的隐私可谓熬费苦心!我们有什么好方法来保护自己的隐私呢?”我结着总结“我们自己要有隐私保护意识,应把信件、日记等个人秘密放在安全的地方,要保管好自己的私人物品。那么上课课堂上看信,不仅没有履行好自己接受教育的义务,同时也没有保护好自己的隐私,相反还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刚才那位同学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诚恳的跟我我了声:“老师,我知道了!”我知道他真的懂了,我会心的笑了。
生活中的小故事很多,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学机智的无穷魅力。
我的初中思品教学故事 篇2
一、故事性教学的内涵
故事性教学是指有故事味道和故事元素的课堂教学,按照学生心理特点,课程内容以故事的形式呈现或在教学中融入与内容相关的故事,形成故事场,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初中思品课中的故事性教学,是以故事为载体,师生共同进行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的活动。
二、实施故事性教学的意义
(一)课堂教学生命观的体现
“生命即是故事,故事即是生命”。[1]上善若水,故事呈现了时间发展的流程,故事与课堂结合,体现课堂流动和生长的过程,使课堂出现了柔软性,使教学从“静”态走向了灵动的“活”态,展现出课堂的生命性。因此故事性教学是课堂具有生命性、人文性的一种体现。从一定意义上说,故事性教学形成的故事感课堂,是课堂教学观的一种具体突破形态。
(二)课程资源整合观的体现
故事,“近取诸于身,远取诸于物”,涉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教材本身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融入故事就有了开放性,使单一的课程走向了丰富。《课程愿景》 一书中说“创造了杜威未曾预料到的愿景———将科学性、 故事性和灵活性游戏式地结合起来的课程愿景。 ”[2]故事资源开发有序化形成故事串后,就有了故事性课程的意蕴。
(三)新型课堂文化的孕育
教学是无止境的相遇,是相互交融的圣地。故事就是师生与文本三者间相遇的桥梁。 课堂由一个个的故事构成, 学生在故事气氛的浸润中静悄悄地成长,那是一种多美的境界,一种对话的课堂文化将孕育产生。杜威认为,直接的道德教学只能帮助学生形成“关于道德的观念”,不能形成“道德观念”。[3]在生动形象的故事情境中进行道德学习, 自我完成对道德知识和意义的建构。《诗经》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故事性教学,使学习成为一种旅行般的过程,其间生动而美丽,孕育着德育美学的意味。
(四)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促进理解的发生,促进行为的转变
故事是学生成长的精神食粮。 故事能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 在故事中,学生认识世界,也认识了自己。
1.有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提升,情感、态度的形成
故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故事中存在着隐喻的成分,具有无意识暗示的力量。故事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教育作用渗透在其间。 思品课中,学生在故事中学习,认知负荷轻,激发了道德学习的需要,学生会深深喜爱上这门学科。成尚荣先生说,故事对儿童具有特殊的魅力———唤醒儿童的道德生命。[4]
2.有助于促进知识理解的发生、意义的生成,苏醒沉睡的良知
(1)故事有利于知识的感受与理解。学习有习得与悟得两种方式,中国古代禅宗设置故事性情境,促进学习者的顿悟。故事性学习是习得与悟得的统一。“走进儿童心灵世界的不一定是知识、概念、道理,而往往是故事。 ”[5]“把知识呈现融入叙事形式中。 ”[6]故事使知识形象化、情境化,实行的是整体性学习。道德知识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知识, 它不同于自然科学知识, 在道德学习中的理解也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理解。 故事是智慧之舟,促进学生思维平稳的滑行。在故事的讨论中,进一步澄清了价值,提高了对道德的认识。
(2)故事有助于意义的生成。 社会科学家认为,若要创造生活的意义, 表达我们自己, 经验就必须“成为故事”。“讲故事是探讨意义的主要方式(Bruner,1990)。 ……故事是促进学习的一种主要媒介。 ”[7]生命之“道”,在故事中隐隐浮现出来。
3.有助于行为的迁移
初中生人格独立倾向开始增强, 单一的说教易引起他们的反感。 而故事是学生学校生活与外在生活世界的一个联结点。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提出,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生成、动机4 个过程。在故事中学习,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有助于这4 个过程的发展。 克拉斯沃尔等提出“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和性格化” 情感目标的分层递进理论, 故事性学习,有利于情感目标层次的上升,促进行为的迁移。
(五)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故事,让人感到亲切,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叙事方式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把教师作为高高在上的权威或专家与学生作为学习者两者的心理距离拉近了……有助于在学习共同体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8]故事创造了一种融洽的心理场,有助于师生之间实现生命的融合。
(六)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教师上课的质量, 会影响到职业感受与态度。“教师如能善用故事的隐喻及学生对故事的喜爱,将故事融入教学之中,则必能增加其教学效能。 ”[9]
总之,故事是一种完形的存在。 故事性教学,使学生的学习面临着一个完整的任务情境。有人说,讲故事,其实是最好、最省力的教育方式。
三、现有故事性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为了增加效果, 会自然地穿插运用一些故事。 但总体上说故事的实践与运用处于零散、碎片化状态,是浅层次、粗糙的自发经验运用,缺少理论的系统指导。故事性教学具体要注意三方面的问题。
(一)教育目的与故事载体的一致性问题
教育离不开目的, 但学习目的实现过程要适合学生的心理需要。一些教师在运用故事性教学时,目标过于明显,教育的痕迹过于厚重,没有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无意注意,影响了教育效果的实现;另外,因课堂时间有限, 有的教师只怕预设的学习目标不能达成,等待学生从故事中感悟的时间过短。如有位老师在《我爱我家》这一课教学时,针对父母与孩子代沟的处理问题, 在学生思想状态暴露不充分的情况下急于引导,缩短了学生道德学习的历程,情感性生成的内容就不充足。教育目的过于显露、过于注重预设目标达成的行为, 也即在教育目的与载体没有有机整合的情况下,会影响最终教育目标的落实。
(二)引入故事的真实性问题
故事的引入既要紧密结合课堂内容, 又要有现实的针对性。在思品课中,现实故事的引入要真实而不能虚假。一些教师在故事性教学中虚构了故事,而虚拟的故事往往缺少生活现实感, 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八年级《肖像权与姓名权》内容时,有教师在原先的教学设计中, 预设了一个虚构的维权故事,在课前教师集体探讨环节中,有教师认为这样的故事不易引发学生的真切感受, 上课教师虚心接受了建议,最终采用了真实的现实故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的主体性问题
故事是学习目标达成的一个支架。 但学习本质上是外在引导下的内发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故事性教学在实施中往往是学生静听老师所讲的故事。 实际上,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要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并引发学生讲述听到的故事,讲述自己经历的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在这之上,还要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课后的道德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创新自己的生活故事。 这样,不仅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而且还能引发学生勇于改造世界的主体性意识, 实现书本知识、现实生活与学生成长的统一。
四、运用故事性教学的具体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灵活地根据目标、内容、学生年龄特征,实施运用故事性教学的有效策略(见图1)。
(一)讲述故事,创设情境,提高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动力结构
有机地引进现实生活中的故事, 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呈现现实的矛盾冲突,使学习更有针对性,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九年级《正确对待职业选择》的内容时,引进了日本原邮政大臣野田圣子第一份工作负责清洁厕所的故事,野田圣子说:“就算一生要洗厕所,也要做个洗厕所最出色的人。”她的故事引起了学生对职业认识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八年级《肖像权与姓名权》时,整堂课巧妙地贯穿了明星演员范冰冰维护肖像权的故事。初中生比较关心明星演员的现实生活,课堂中围绕这条热点故事的线索,展开了热烈讨论,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盎然。 通过真实而鲜活的故事,创设情境,使课堂更加生动, 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动力结构的形成(见图2)。
(二)穿插故事,化抽象为形象,突破思维难点,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学习难点。《坛经》说“慧能以悟成祖,也以悟教人”。我们在思品课中,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借助形象的故事,来透彻理解具有抽象性的知识, 从而突破学习难点, 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图式,促进智慧的生成。在学习九年级《质量互变规律》的哲学内容中,我们插入了一个形象的故事:掉一两根头发看不出什么, 但头发持续不断地掉下最终变成了秃顶, 使学生在听故事的哈哈大笑中明白了深刻的哲理。 在学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内容时,插入了人长大过程中脚与鞋子的故事:开始时新鞋与脚很适合,再是脚慢慢长大,鞋子穿起来有些痛,再是脚指头突破了鞋子,最后只得重新换了新鞋子。这样的讲解,形象生动地使学生明白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抽象的哲理,通过故事的帮助,突破了难点,启发了思维,让学生有所感悟,促进思想智慧的形成。(见图3)。
(三)引入故事剧,感知生活,进行情感的熏陶,形成良好的情感结构
丰富课程资源, 引入生动感人的故事剧, 进行“淡化痕迹”的教育,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促进良好心理情感结构的形成。 具体方法有:1.创业者走进课堂。 我们请企业家走进课堂,企业家现身说法,讲述自己艰辛创业的故事,并与学生进行对话,学生深刻地体验到:创业者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而是经过了一番艰苦的努力。另外,创业者用现身说法彰显了市场经济大潮中要讲究诚信的道理。 2.“远离毒品”故事剧的引入。在“吸毒人员”(演员扮演)的感人的倾诉及悲惨遭遇中,学生感受到了震撼,明白了必须远离毒品,否则人的一生就会被彻底毁灭。 3.学生角色故事剧扮演。《教学模式》上说“通过角色扮演可以使价值观成为具体可见、易于理解的东西。 ”[10]在思品课上,我们引导学生进行模拟法庭学习,模拟进行诉讼程序, 让学生通过角色的自我对话和相互对话,体会到守法的重要性。 在故事的熏陶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明白严格的老师不是故意刁难者,而是年龄大一些的朋友,是他们成长的帮助者(见图4)。
(四)体验生活,寻找故事,创造故事,化“知”为“行”,形成良好的行为结构
课程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回归生活, 不能脱离生活而空洞说教,生硬灌输。 采用故事性教学,把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外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学以致用,增加了课堂的开放性、实践性色彩。我们引导学生走进服装厂, 寻找创业者的故事, 听取外来建设者的故事。走进商贸城区,采访工商管理人员、经营者,寻找国际商贸城不断壮大的故事。寻找义乌名人骆宾王、宗泽、陈望道等的故事,吸取成长的营养。 收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故事,懂得长辈生活的艰难,爸妈养育的不易。 学生在寻找故事、体验生活的过程中,从认识世界慢慢走向改造世界,从而化知为行,知行合一,促进良好的行为结构的形成(见图5)。
以上四方面策略的展开过程, 是一个不断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 从而在潜意识与显意识系统中,在知、情、意、行层面的不断互动中,促进学生良好的动力、认知、情感、行为结构系统的形成,最终形成良好的整体性思想品德系统结构, 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周志建.故事的疗愈力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13.
[2]〔美〕小威廉姆E.多尔.课程原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36.
[4]成尚荣.故事:唤醒儿童的道德生命[J].中国德育,2010,(1):19.
[5]成尚荣.故事中的儿童立场[J].人民教育,2013,(1):45~46.
[6]D.H.乔纳森.技术支持的思维建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7.
[7]D.H.乔纳森.技术支持的思维建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8.
[8]Thomas L.Good.透视课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232.
[9]林曜圣.“学校故事学”理论架构之探究[J].教育学报,2012,(2):66.
我的小学思品与社会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贴近生活、注重体验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走进社会,知行合一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想品德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组织儿童到现场观察与当事人交流,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强调再调查活动中,“要指导儿童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记录,对调查进行总结、归纳并相互交流”。因此,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空间也不应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人格不断臻于完善。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中的第二单元《追根寻源》的主题活动时,组织学生从生活周围,书报、杂志、互联网、电视、广播中,了解并收集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探究历史,探究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事物的来龙去脉,同时体验和感悟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在尽可能地通过建立现实和历史的结合点,让学生拉近现实和历史距离的同时,我们也通过中外比较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较与联系中认识到我国的文化特色,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文明古国的认同. 活动前,我向学生提出调查活动的目标:①查找有关反映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的故事、传说、资料。②以“走进远古时代”为主题,全班将收集和整理的资料、故事进行表演、交流。③出示图片,刀更火种,人拉犁,车拉犁——让学生观察人们的耕作时怎样一步一步进步的,也可以以此为研讨主题,让学生进一步查找资料,进行探究。④让学生结合本地情况,了解本地人们还有那些有关种植和养殖方面的经验总结。⑤学生以小组或自由结合组为单位,结合自己所调查和查找的资料,共同研讨应怎样向世界介绍中国的试四食文化,推荐哪些食品,讲解那些食品中的事故等。⑥查找中西方食文化进行比较;活动中,学生置身与具体的场景,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兴趣。有的学生试着用石块敲打制作石器工具;用木棍试着模仿古人钻木取火;用一些旧牛皮纸,报纸等试着做远古人类穿的衣服等;有的当“小记者”与周边居民进行“焦点访谈”;有的当“摄影记者”,拍下了一张张照片,进行分析。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缩短了大社会与小课堂的距离,缩短了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认识的距离。活动后,学生们纷纷就自己的调查活动进行了汇报,展示交流自己经过实践探索所取得的收获,既与同学分享,也让大家互相学习。
三、换位体验 内化认识
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例如在《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中,有一组名为‘你能为他们想一想吗?的漫画。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还有哪些只图自己方便,给他人添乱的事;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想想:假如这些劳动者是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态度会怎样?假如自己是这些劳动者,会有什么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劳动者的态度,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使学生懂得凡事不要只为自己着想,只图自己痛快,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接受道德知识,进一步指导行为实践。
我的初中地理教学故事 篇4
地理学科也是一门科学,地理教师应该具有恰当的教学方法,丰富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还要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在讲新课时,应该用教学挂图,把它挂在黑板上,让学生带着思维阅读课本上的文字,边看书上图,再对照前边教师的大挂图对比着学习,把知识落实在地图上来记忆,这样很直观,很有空间想象力,和地理事物的真实性。
其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每节课我都会利用课间的两三分钟时间提前画好版图,讲新课时,边带着学生识图边让学生填图。考虑到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表现,但他们可以很好地自主学习。于是,就让他们自己做填充图册。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外向,喜欢张扬,所以,我就给他们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让他们到黑板的版图中填不同的地理名称,在他们埋头动笔的时候,我在学生中间边巡视边判定他们填图的正确与错误。尽管老师累些,我觉得这种方式给不同个性的学生提供了更符合他们自身个性的学习兴趣。而私下里的个别指导即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让学生有了深刻的印象。我自信:一个学期的坚持总会有所改变。
但还不到一个学期,我就已经看到了好景象:一半学生在读图、指图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四分之一的学生识图、析图能力有所改善。更让我欣喜的是,三班女孩子地理学习兴趣在提高,比如于悦冉、程秋霞等。一班史立承等男同学的地理学习劲头有了明显提高。从他们上课时专注的眼神就可以看出来。(其中考试三班女生成绩较差,一班男生成绩最差)
再次,教师要多阅读课外书籍,把丰富的地理知识结合在课堂教学中,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讲解知识,会拓展知识面,还要教给学生学习技巧,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懂得理论知识的科学性。不要死记硬背地理知识,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获取知识的能力。例如,问学生:“为什么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不是热带雨林气候?”这样的问题不是背就能解决的问题。要分析才能得出答案:由于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改变了那里的气温和降水状况。这是受地形因素影响的结果。地理科也是理性知识,有很多学生和老师以及校长都认为地理是属于死记硬背的,这是一种错误想法。
教师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经常开展地理
课外活动,不仅能加强对地理知识的掌握,还能把知识变成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课外书,报导,观看电视节目,和收听广播等,举行基础知识竞赛,填图竞赛等都能丰富同学们的地理知识和才智,启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和社会现象的兴趣。-
我的初中物理教学故事 篇5
故事对人们有着特殊的吸引力,而中学生尚处于少年时期或青年早期,他们好奇、好问、富于想象力;对于引人入胜的故事更是喜闻乐道。千百年来,在这奇妙的世界上酿出的与物理知识相关的故事,真是浩如烟海,有的趣秒横生,有的惊险离奇,有的感天动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学史实、记载、故事、传记、格言、诗歌等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形式都是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课堂上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美妙的传说,或者有趣的生活物理知识都会使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因此,把愉快教学法的具体教学形式之下、故事法应用于中学物理教学之中,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着独到的功效。
1、运用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引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的主要任务是要使学生明确本课所要学习的主要问题,并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兴趣。运用故事引入新课,学生感到具体、亲切、生动、有趣,可以很快地吸引学生,还可以造成悬念,紧紧地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惊奇、猜想、期待的最佳学习状态。例如:如在讲授《压强》一节内容时,引课的内容很多,但要是以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时,为什么用扁担当滑板就不会不陷到深雪里?为什么用较大的板铺放在必经的沼泽草地上,就能顺利通过?作为引课材料更好,给学生一个悬念,使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地听完这一课,还能感受一下前辈们的不屈不挠的革命作风。
2、运用故事讲授新知识,活跃教学气氛
传授新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这一环节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一定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定律等知识,教师如果不注意讲授艺术,只是照本宣科或只是进行简单粗糙,千篇一律的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进行一般化的讲解,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无味,提不起学习劲头。如果我们能够在传授新知识时适当地加入一点故事佐料,通过生动形象的奇闻趣事恰切地渗透一些所要传授的知识,教学过程就会生动活泼,越味盎然,学生就会把学习当成乐事,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富有情趣、难以舍弃的教学活动中,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在讲《电磁感应现象》是讲解有关法拉第的小故事:法拉第1791年9月22日生于萨里郡纽因顿的一个铁匠家庭。13岁就在一家书店当送报和装订书籍的学徒。他有强烈的求知欲,挤出一切休息时间贪婪地力图把他装订的一切书籍内容都从头读一遍。读后还临摹插图,工工整整地作读书笔记;用一些简单器皿照着书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把自己的阁楼变成了小实验室。在这家书店呆了八年,他废寝忘食、如饥似渴地学习。法拉第主要从事电学、磁学、磁光学、电化学方面的研究,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之后,法拉第于1821年提出“由磁产生电”的大胆设想,并开始了艰苦的探索。1821年9月他发现通电的导线能绕磁铁旋转以及磁体绕载流导体的运动,第一次实现了电磁运动向机械运动的转换,从而建立了电动机的实验室模型。接着经过无数次实验的失败,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这一划时代的伟大发现,使人类掌握了电磁运动相互转变以及机械能和电能相互转变的方法,成为现代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技术的基础。法拉第的座右铭是:“像蜡烛那样为人照明,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忠诚而踏实地为人类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法拉第一生热爱真理,热爱人民,真诚质朴,作风严谨,他的思想品质深深地扎根在了学生的心里。使学生在兴致勃勃地听故事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去学知识。
3、运用故事巩固知识,提高复习兴趣
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对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和有效的防止遗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许多教师的一般做法是:不厌其繁的解题示范、接二连三的题型练习,反反复复的问题回答,重重叠叠的复述小结等等,如果总是这样做,便毫无新意,学生对于复习便非常厌倦,并且所复习的是“巳曾相识”的旧知识,对各个层次的学生都不再有新鲜诱人的魅力,大部分学生都感到复习是一种苦苦的磨难,因此在复习巩固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更应注意方法的灵活多样,让学生看到旧中有新,感到复习同样是那么的新鲜有趣,使他们自始至终保持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做法会有很多,但应用一些简短趣味性强的故事帮助学生进行复习,无疑是其中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例如,复习液体沸腾时,学生对沸腾必须达到沸点这一条件非常熟悉,但往往忽略继续吸热这一条件,针对这一问题,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很早以前,一个小庙里住着一老一小两个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要外出办事,为了让顽皮的小和尚在庙里看门,他想了一个有趣的办法:他把小和尚领进厨房,将盛有冷水的水锅漂在一锅沸腾的水里,对小和尚说:“大锅里的水不能烧干,你把小锅里的水烧开,就可以出去玩了。”小和尚一听很高兴,赶紧向炉里加柴,使火烧得旺旺的,可一直到老和尚回来,小锅里的水也没有被烧开。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本故事主要考查水沸腾的两个条件:(1)温度达到沸点。题目中随着给大锅加热,大锅中的水能达到沸点,当大锅中的水温高于小锅中的水温时,大锅中的水把热传递给小锅中的水,使小锅中的水温升高,直到温度都达到水的沸点。(2)要继续吸热。当两个锅中的水温都达到沸点后,由于两者之间没有温差,他们之间不会再发生热传递,小锅中的水却不能继续吸热,所以,无论小和尚烧多长时间,只要大锅里的水不烧干,小锅里的水永远不会沸腾。本故事可以演变为试题:把盛有水的小锅放入大锅里的水中,给大锅底部慢慢加热,当大锅中的水沸腾时,小锅中的水()A温度能够达到沸点,能够沸腾 B温度能达到沸点,不能够沸腾 C温度达不到沸点,不能够沸腾 D以上说法都不对
这样的复习,学生的兴趣很浓,课堂气氛活跃,复习效果好。
4、运用故事深化德膏,增强德育效果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运用物理故事对学生进行深入具体的思想教育,学生会感到亲切实际,乐于接受,同时,故事特有的感染力,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
5、运用故事进行安全教育,丰富教学内容
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防汚染、防触电等知识的教育,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故事进行,学生会觉得生动形象真实有用,能很好地引起他们对于学习这些知识的注意和重视。
我的初中物理教学成长故事 篇6
如今的教学和我们小时接受的教学方式真是千差万别,机械的模仿和固定的思维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要求,现代的学生个个使劲浑身解数,积极展示自己的个性思维和奇妙方法,挑战成了孩子们喜欢的学习方式,已经开始要求我坐到他们中间去听发言的学生讲课。在学生这种研究的劲头下,我怎么可能不被感染呢?
其次,过去的教学,遵循传统的教学方法。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满堂讲,学生全堂听,犹如开什么会议似的,现在的我也在慢慢的摸索中和我的学生共同成长,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在实施新的教学理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多次尝试、反思、总结,深深体会到:
1、放手让学生创新,让他们在物理探索中自由的生成一些创新的东西,从中感受物理的奥妙和真谛。
2、教师少教,让学生多学。这一点是现代高效课堂教学最根本的一点体现,封住自己的嘴的同时,意味着教师要做大量的工作。如何让学生学的多,怎么样学生才愿意学。课前的准备工作不言而喻是很有挑战的,如何在课前设计有趣味性、有探索兴趣的问题,是一节成功研讨课的关键。
3、小组合作既促进学习,又增进友谊。小组合作是高效课堂教学的精髓,以学生影响学生,以学生教会学生,最终达到教师不教学生自会的效果。如何培养小组有效的合作呢?我校在实施高效课堂起初,给我最大的困惑是不会引导学生,让学生有序有质的说,反而给了那些不爱动脑筋的孩子一个不动脑筋贪玩的好机会,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这种心急,给了我一段时间的打击,让我快对学生失去合作的信心。但是,也许是他们懂得了合作是一种鼓励、是一种分享,更是一种力量。于是,他们慢慢走到了合作的行列中。现在,孩子们已经能够在小组内进行简单的讨论,并学会了帮助别人,也可以走上讲台当小老师,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正在提高,相信给孩子些时间和空间,不断更新我们的思想,采取有效的方法,孩子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就让我们静等花开。在小组合作的同时,还有一个意外的惊喜,我发现孩子们学会了谦虚,学会了尊重,学会了鼓励和团结。我想作为学生,这一点比学习的进步更难能可贵。
初中思品课应凸显教学活力 篇7
一、联系生活实际, 开展情境教学
生活是生命的展现, 是生机的体现, 更是所有知识的源泉所在与用途之本。因此, 教育必须要尊重生活并基于生活, 对于思品课来讲,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进行联系, 通过情境教学来为课堂注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我是中学生了》为例, 作为初中思品的第一堂课, 这既是学生由小学生向初中生转变的一个过渡, 同时也是全面迎接初中生活的起点。因此, 《我是中学生了》这一章节的内容也具有相当强的象征与启示意义。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以“中学生”这一身份, 结合教材内容来假设若干个生活场景, 比如在小学聚会中向老同学讲讲自己在新学校、新班级中结识的小伙伴、好朋友, 讲讲进入初中后的生活节奏与小学发生了哪些不同, 班级建设及老师的要求与小学时存在哪些差异, 理想中的初中生活是什么样子等, 通过将教材内容融入到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场景之中, 一方面可以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 从而在短时间内消除学生对新身份、新学校、新学习的一种陌生感, 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思品课与个人的关联度是那么的大, 贴合度是那么的高, 从而激发学生对课程的热爱并由内而外地对课程表现出更多的喜爱与热情, 以有效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活力。
二、优化教学手段, 开展趣味教学
现代课堂上可以使用到的教学工具已经不再局限于黑板、粉笔、纸张、广播、录音、演示文档, 而是扩展到更多技术层面与信息层面的工具, 教师可以巧妙地创新教学手段, 为课堂注入更多的趣味性, 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活力。以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法律护我成长》为例, 假如教师单纯地停留在课本上, 以机械化的文字形式, 以条条框框的说明规劝去进行教学, 则很容易提高教材的枯燥性与乏味性。对于这一类“条文式”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播放视频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比如播放与教材中提及到的法律知识有关的生活视频、警示视频、案例分析等短小精悍的微视频, 或者借助趣味的漫画涂鸦等来向学生讲解相关的法律知识。这种形式一方面可以将平面文字转换为立体影像, 从而有效提高教材内容的生动性与形象性。另一方面, 这种趣味形式也有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记忆细胞, 帮助学生更好地识记知识要点。除了视频、漫画之外, 古诗、音乐、图画等富有艺术气息的教学工具也可以被引入到课堂之中, 如紧随其后的《爱我中华》, 该章节的内容是介绍我国繁荣昌盛的面貌。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播放相关的爱国歌曲、朗诵爱国诗歌、介绍与爱国主义有关的小故事等来讲授教材知识。借助丰富多样的教学工具, 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趣味纷呈的学习氛围, 进而提高课堂活力。
三、强化课堂沟通, 开展互动教学
新课程改革中多次提到应当要还课堂于学生, 其所强调的就是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强化课堂沟通, 开展互动教学来为课堂注入生机与活力。以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分清是非》为例, 该单元主要探讨的是学生在生活中容易碰到的是与非问题。教师可以抛出“你理解的公平是什么”“公平的意义表现在哪里”“请你举出生活中不公平的实例”等问题, 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谈谈自己的看法与理解。除此以外, 还可以通过举办辩论赛, 以生活中经常被讨论到的是与非问题作为辩题, 将学生分为两队进行辩论。通过这种有效的师生沟通与生生沟通, 有助于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激发学生的思维细胞。需要注意的是,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应当允许并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与声音。对于少部分声音或小部分不同意见, 教师应当避免过度地遏制, 在不涉及是与非等大原则与大方向的前提下, 教师应还学生一个相对自由的思维空间。与传统的单向教学对比起来, 互动教学因可以调动师生之间的思维细胞而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活力。
四、延展教材内容, 开展课外教学
富有生机活力的课堂自然离不开灵动的教材内容,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教师可以适当地将教材内容进行延展, 通过课外教学的方式来提高教学活力。以九年级下册的《走向明天》为例, 在《放飞理想立志成才》章节中,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谈谈理想中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 自己未来的追求目标是什么等, 但考虑到这类话题比较抽象, 而且在初中阶段, 大部分学生还没有较为深刻细致的个人规划, 因此, 教师可以转变思路, 鼓励学生借助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来谈谈对理想的看法。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带领学生到市区的图书馆去阅览课外读物, 去电影院欣赏一部电影等, 或者鼓励学生回家与父母、亲友等交流, 了解自己的父辈、祖辈时代下的理想与追求等。借助这些旁人的故事来慢慢了解何谓理想, 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起立志成才的概念。与单纯的课堂教学对比起来, 课外教学一方面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升华教材内容, 提升课堂的饱满性, 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活力。
农村初中思品教学现状分析 篇8
1. 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师在思品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容易以书本为上,生怕学生提出与课本内容相矛盾的问题,甚至在教学设计中故意避开一些敏感问题。这样不仅无益于思品教学目标的达成,反而不能使学生真正地对思品学科所讲的内容产生认同感。
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给自己的理论,缺乏反思、质疑理论的能力,而质疑的过程中又总是充斥着对社会现实的愤怒。
2. 功利化倾向。这是在大的应试体制下产生的最大的负面影响,在学校、教师、学生都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时,将学习的目的功利化是必然的倾向。农村的基层状况及视野的狭隘,使学生将学习的目的设定为金钱化和名利化,这已经成为农村基层思品教学的最大阻力和最大敌人。
学生学习思品的动力从本应该向善的道德追求,变成了多拿几分考重点高中的功利化指标。教师和学校在升学率的巨大压力下也不得不从应试方面入手。这从根本上摧毁了思品学科存在的根基和生命力源泉。
3. 僵化的考评指标。思品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其本应具有开放性:一方面应该使人产生对生活的向往和共鸣;另外一方面应该使人产生对善的追求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但我们在思品学科的考评过程当中,将其僵化为凝固的知识点。思品的评价标准本应是对人的思想境界和社会责任感及道德水准的考量,但在将其量化为分数的过程中,这种境界和感悟变成了僵化的知识点。虽然各级教研机构努力地使其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具有灵活性,但其改变不了学生备好知识点就能得高分的现实,而更可悲的是,思品成绩的高低又不能用来衡量学生思想境界的高低。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1. 根本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现阶段,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与教育资源分配不平均反差很大。县级行政区划中,通常其优质教育资源集中于一所学校,这就导致了学生、家长、老师为了能够在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中处于优势地位而将所有精力投向中考。因此,“中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直接造就了思品学科成为了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工具之一。
2. 直接原因是应试教育弊端的影响。首先,无论是缺少质疑能力,还是功利化的倾向,亦或是僵化的考评指标,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一直致力于的量化考评标准。这种单一的考量标准企图将人心换算成分数,将人的作为换算成数字。这本身就背离了思品学科的人文本质。思品学科中的价值理性也注定脱化为工具理性,人们向善的思想源泉就会逐渐枯竭。
3. 重要原因是社会风气及家庭环境的影响。现在社会用学历和金钱来衡量人的价值。在农村,这导致了人们迟来的对物质需求的觉醒异化了人们对道德的评价,原本应该放在生活当中被评价的思想教育也被教学成绩的好坏所代替。在赤裸和功利的大环境里,思品教学的本质被异化了。
经济的发展使学生的家长走出农村,而他们的孩子则成为“留守儿童”,这就使我们思品课中涉及的自我成长和我们与他人的关系部分缺乏现实的情感支点,这在学习过程中注定成为了思品教育的一种缺憾,并直接导致了理论缺乏说服力的结果。
三、问题解决的办法
1. 完善思品教学评价体制。通过多样化的评价体系来评价学生的品行优劣,弥补通过考试一种方式对思想品德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引入更加长效的评价体系,让思品回归到对人本身的关注上来,逐步弱化分数在思想品德考评体制中的作用,形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并服务于实际的思品教学评价新体制。当然这要附属在中考制度改革的大体制之下。
2. 教师多关心学生。这是我们现在可以实行的最现实的方法。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以身教代替言传,让学生在与教师的接触中实现思想道德的升华。毋庸置疑的是,农村学生在心灵上需要教师更多的呵护和抚慰。
3. 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师要正确对待我国现阶段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不合理状况。要懂得,思品学科提供的是一种对理想社会、理想道德的塑造和论证,并不是对理想社会的一种描述。我们要再学习中丰富自身,让学生能够努力为社会制度更加完善、社会风气逐步净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思品 教学设计我的责任 篇9
【教学目标】
(一)认识目标
1、知道自己的能做事情应该自己做,不会做的学着做,集体的事情大家做。
2、知道作为家庭、学校、社会的一员应担当相应的责任。
3、热心参与家务劳动和学校的活动,并主动担当一项任务,形成责任意识。
(二)情感目标
1、体验不同的角色应承担的不同责任。
2、增强责任意识。
(三)行为目标
1、知道自己对自己、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
2、自己的事情,能做的应该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学着做。【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增强责任意识,热心参与家务劳动以及学校和社会的活动,并能主动承担一项任务。【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承担的不同责任。【课前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责任在心,行动相随【激趣导入】
观看图象:明确同一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担当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承担并履行不同的责任。(播放:课件)那么,请你们想一想自己的责任是什么?也就是我的责任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讨论《我的责任》。(板书:我的责任)
二、成长路上,责任同行 【我思我悟】
出示图片(卧室里、书房里、客厅里),学生观察,谈感受。问:刚才老师带大家参观了这几个地方,有什么感受呢?(要停顿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问:让我来看看这房间该谁收拾?(点击图1:房间该谁收拾?)(生回答)问:再看看书房里书包该谁收拾呢?(点击图2:书包该谁收拾?)(生回答)小结:对,这些事情并不难,又是自己的事,应该尽自己的责任去做。问:再瞧瞧用餐后的餐桌,又该谁来收拾?(生回答)
小结:对,可以帮着家里人收拾收拾,学着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三、我的角色我的责任
有一天我碰到这样一件事,老师家对门就住着个在家孝敬长辈的好孩子,名叫浩浩,奶奶买菜回了家,浩浩马上迎上去结果奶奶的菜篮,并给奶奶倒了被热水,帮来椅子让奶奶歇息片刻。奶奶在择菜的时候,浩浩又加入其中帮奶奶做家务,但是奶奶却不让浩浩帮忙„„)
浩浩在家做得怎样,我们怎样夸夸他呢?(学生回答)
问:浩浩真懂事,你们呢,在家里孝敬长辈了吗?自己做了该做的事了吗?(生回答)小结:是啊,做为家庭的一员,我们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做,不会的事要学着做。
(板书:自己的事自己做 不会的事学着做)【我评我悟】
1、观察图片,讨论问题。
(出示:教室图片)怎么样啊?——太脏了。(出示:问题字片)那教室该谁打扫?
小结:是啊,这是集体的事,应该大家认真负责地去做好。(板书:集体的事大家做)【我说我悟】
讨论:给自己找岗位
师:下面,老师带着大家开个讨论会,好吗?我们讨论的主题是:“给自己找岗位”我们先听听谭龙他想说什么?
谭龙:“嗨,大家好,我是三(5)班的谭龙,我给自己找了个合适的岗位,每周的星期二我是学校的值日生。当大家在课间开心的玩耍时、冲凉时我负责看管纪律。为同学们的安全护航、为班级集体荣誉护航。自从我上岗后,每周的星期二,我会准时上岗,并认真做好值日工作。我向大家保证,做个有责任心的小门卫纪律监督员。可要相信我哟!
师:谭龙在班级中找到了自己合适的岗位。你们打算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上给自己找个什么合适的岗位呢?打算怎样去做好?请你们想一想,也可以互相商量商量,待会请你们来谈谈。(生回答)
师:这么多同学给自己找到了合适的岗位,相信大家也会向谭龙那样尽职尽责地去做好的。
四、因为责任,所以精彩 【我感我悟】
学生集体朗诵(出示课件:《 责 任 颂 》)
师生共同总结:懂得了我的责任是什么,明白了自己的事要自己做,不会的事学着做,集体的事大家做。并且,我们时时、处处、事事都要尽到自己的责任。播放背景音乐《为了谁》
板书设计:
我 的 责 任
自 己 的 事 自 己 做
不 会 的 事 学 着 做
初中思品教学反思 篇10
初中思品教学反思篇1
一、试题中出现新教材中的观点
1.注重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查
今年文综政治部分注重了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查,尤其是主观题中:38题,针对的是今年抗旱保粮的重大时事背景,考查水资源的保护、可持续发展,以及一些基本经济知识和经济规律,如价格与价值,价值规律与市场竞争,国家职能和哲学上的有关观点等等,这不仅实现了政治学科内综合,而且我觉得今年在试题答案的设置上更加注重体现文科综合。如在38题(1)(2)问的答案中,体现了政治和地理综合;而39题是从历史上的国际贸易切入引出了贸易全球化,其中,(5)和(6)问无论是试题的设问还是答案的设置都体现了政史综合,(6)问还在一道题里实现了学科内哲学和经济学的综合。
2.高考试题贴近新课程
今年全国卷(一)虽不是旧教材的最后一年,但高一已使用了新课程。如38题(3)问政治常识题采用了高一政治生活新教材的观点作答,如“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这些观点在旧教材里没有原话,但新教材里都有。还有39题(7)问也是高一经济生活新教材专门讲的内容,还有39题(6)问的也是新教材中增设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观点。
3.试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试题帮助学生树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理论,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素质性的要求。如38题(2)问水资源的利用和三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39题(7)问分别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第一要务是发展”和“核心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如24,27题注重了对经济知识应用,25题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
4.注重主干知识联系重点时政
和往年一样,试题仍注重落实教材的主干知识并联系重点时政知识。
全国卷的高考题选择题基本上我们看到12道选择题覆盖了12个重点和热点。其中:经济常识五道题:包括24题、25题是经济知识应用和计算,26题是个体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作用,27题是经济知识应用计算,考查对价值规律的理解和运用,35题通过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发展,考查我们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哲学常识是四道题:从28题开始,通过金融危机考查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相关知识,29题用矛盾的观点分析灾难和进步的关系。30题就小岗村致富路的探索考查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31题是就三农问题的解决来考查历史唯物主义;政治常识三道题:分别是32题通过金融危机考查了对人大代表权利和义务的应用;34题考查多党合作制度主干知识。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应重视基础知识的全面、准确掌握,抓住学科内最基本、最常见的主干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在复习中应有意识地将教材中琐碎的知识点由点连成线,由线织成网,形成多个相关知识点的网络化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问题,从多个方向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从而大大提高复习效率。
二、学生在答题中出现的失误:
失误一:知识准备不足
表现在一是知识的全面把握不够,二是对知识的理解不够,因此,答题时只能就是论事,就题目所给的材料“论”材料,缺少理论分析,缺少知识理解。如,选择题第11题,问“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考生的失误率在60%以上。第39题(2)“试运用所学经济常识分析气象经济迅速发展这一现象”,得分率不足1/3,失误也在60%以上。究其原因,概因考生大部分根本不理解“市场经济”究竟是什么,它是怎样起作用的。此题即使用反向思维来解答,也能够很快排除其他选项,因为题目所给的其他选项不具有很强的干扰性。这只能说明考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还有第38题,以“两个务必”为背景,辨析对“艰苦奋斗精神”的两种不同认识。此题的得分率也只在40%左右。失误在于,或者观点就是错误的,认为“在现代,艰苦奋斗精神已经过时,是落后的”等等,或者将哲学观点列上一些,毫无针对性。凡此种种答案,都说明考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第41题(4),问题非常直接、直白:“我国如何坚持依法治国”,甚至许多教师都认为此问不像高考试题,认为难以考查出考生的水平等等。但评卷结果出乎意料,考生得分率仅有不足1/3。许多考生离开了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大抄试题材料。这只能说明考生不知道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或者是知道但不理解,因此,难以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失误二:思维能力不强
表现在一是审题不清,抓不住问题的中心和要点;二是答题思维混乱,层次不清。审题能力是指考生在解答问题之前认真、仔细、准确、完整地把握题目要求的能力。而答非所问现象的大量存在,首先说明对题目的理解和把握不够。第38题要求考生“分析目前应如何加强党的建设”,但许多考生离开了“党”的建设这一主题,大谈“政务”建设,“人大”加强立法建设,等等;在第(2)问,则有许多考生离开了对“艰苦奋斗精神”这一观点的分析,答共产党如何艰苦奋斗取得了胜利。答第41题(3)“城市化的意义”时,只将“十六大报告”的有关内容答上,显然不符合题目要求。说明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能力都不强。另外,答题时无层次、缺乏条理也是常见现象。高考阅卷固然是“踩点”给分,但如果层次不好,条理不清楚,“点”何以能答上?能答全?
失误三:理论不会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缺少对实际生活的理解,理论既学不好,也没有价值。但考生却不这样理解。从答题情况可以看出,答案或者抄题目材料,或者空话连篇、口号连篇。许多考生对此都很委屈,认为自己花费了很多功夫来学习政治课,而且对于理论知识都能“倒背如流”,为什么答题时却答不好呢?关键还在于对理论不理解,即平时学习时就没有理论联系实际(只会背概念、记忆原理是不够的),平时对理论的内涵就没有深刻理解,只当作“口号”来记忆,答题时空话连篇就是必然的了。
三今后教学的新措施
从教学看,仍然需要注意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训练思维能力,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1.政治学科的基本知识主要是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因此,不能够背诵记忆,必须理解记忆,是教学中特别需要强调的。从能力和基础知识的关系看,能力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基础之上,即首先必须有学科知识做支撑。因为基础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并且它本身就是很重要的能力,是解答好试题的基本保证。能力与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是一个双向促进的互动过程。教学中对基本知识的内涵要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进行深层分析、比较分析。须明确,教材只是从特定的角度、特定的背景对某一具体知识进行分析和说明的,换了背景和角度该如何把握?在教学中不妨多做一些尝试。从知识内容看,除了把握教材的显性知识外(大多数考生只能停留在这个层次),对教材知识延伸的隐性知识,即所谓教材文字背后的东西,也就是通常所理解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要重点把握;还有,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知识需要重视。几年来文科综合试题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已经远远不局限于政治教材中所规定的知识了,也涉及到文学、美学、甚至艺术等多个领域。诗词歌赋皆可入题的设计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维领域,也使学科广度加宽。当然,这些知识的选取都是与政治学科知识相关联的,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另外,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学术领域的新认识、新见解(基于中学学科内容的拓展或延伸)等都要有所注意。上述分析旨在说明:不能狭义地理解学科基础知识。
2.通过适当的解题训练,增强思维能力。从高考要求看,学会知识是最基本的要求,重要的是对新问题、新情境的认识和解决过程的要求。试题看起来不难,答案也是简练的,但其背后的思维过程却是复杂的,思维能力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必须通过解答试题的训练,增强思维能力。当然不能搞题海战术,而是要选择一些好题,放大考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要研究这些题目的命题思路、思维价值、知识要求等等。这样,一方面在解题过程中深化理解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3.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如果说第一阶段的复习是“理论联系实际”,那么第二阶段的复习可以理解为是“实际联系理论”。其不同在于:“理论联系实际”主要强调在学习理论知识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实际问题来加深理解;而“实际联系理论”则主要强调在新情境中运用知识,在实际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过程中运用理论。从具体操作看,在“理论联系实际”过程中,由于学生对教材理论知识的掌握还不能作到全面、透彻,因此,理论所联系的实际问题应该是被拆解开、被分解了的实际的某一个侧面、某一个片段;而在“实际联系理论”的过程中,实际就应该是比较完整的、全面的。此时学生必须将学科理论体系打破,根据问题情境的展开情况,根据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重新筛选、整合理论知识,建构一个新的理论知识框架。需要特别提醒的是,问题的发生有大有小,但都是具体的。因此,高考试题的设计也一定是从微观切入题目。即使同样的问题,切入的角度不同,答题的思路和答案的设置也就不会相同。因此,不能停留在仅仅知道了理论,知道了实际,还要通过具体问题的设计和解答,来锻炼思考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初中思品教学反思篇2
本学期我负责八年级六个班思品教学工作。半学期来,我勤勤恳恳,严谨治学,为搞好政治教学工作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接下来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全面反思。
一、主要做好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教学常规工作:认真钻研教材、课程标准。熟悉教材及其指导思想,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认真细致的批发学生作业,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教学效果较好。虚心学习,多听课,钻研教材,学习专业理论。认真及时写好计划,按计划实施教学工作。
2、努力学习,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平时注重再学习,浏览百科,摄取与政治学科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当代社会新科技发展信息,渗透到教学中去,使教学更有说服力。
3、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成绩,优化课堂教学。教学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学习,采用合作探究、讨论、阅读、自学、练习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达到预期目标。鼓励优生积极灵活学习。做好个别差生思想工作,利用课余时间辅导,提高了差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自信心。
4、严于律己,教书育人:立足本职工作,热心向学生传授真理。言传身教,平等对待爱护学生。工作认真细致负责,教育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努力让学生喜欢学习政治科,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教研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所带班级多,再加上学科的局限性,致使与学生交流不多,认识学生有限,对学生关注不够,影响了师生关系。
2、作业单一,没有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与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提倡交流形式多样化,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真正做到师生关系和谐,人人乐学、爱学。
2、分层布置作业,以适应不同类型的学生,确保优生吃得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差生吃得了。
3、深入钻研教材,在备课上下功夫,课前准备得越细,课堂教学就越自如,学生就越容易学懂,课堂效率就越高。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努力学习,积极探索,改进教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坚持不懈地去钻研和总结,我相信有耕耘就会有收获!
初中思品教学反思篇3
中学已经一个月了,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感受颇多。通过这个月的学习和生活,我个人认为,思想品德课是老师在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特别是在初中阶段,老师要教育、启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此,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较高而又灵活的教育教学技巧。我觉得提高自身素质很重要。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真正完善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而自身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二是个人修养。要提高自身素质,就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丰富其他学科知识。在课堂上,学生可能会问你一些专业知识,如果我们对专业知识都不能准确的掌握,试问,你以何来服学生?不仅如此,在平时和学生的接触中,学生还可能会问你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如果处理的不好,学生会认为你这个老师肚子里根本就没有“墨水”,那么,他也就不会甘心受你的“摆布”。我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在课后,学生问我,“老师,一般说来,蚊子在一米开外飞行我们就可以听见,但为什么我在厕所的时候,蚊子都离我很近了,但是我却听不见它的飞行声音?”,“次声波对我们有什么危害?”等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并不属于思想品德课的范畴,但它却反映出一个老师理论知识的功底,如果你不能作出一个能够让学生信服的回答,以后学生会怎么看你?
2、勇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老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老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思品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每上一节课后,我都对自己本节课的教学写上那么一两句,不断反思时时提醒自己,本节课学生反映情况怎样?我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个人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会有所收获。当然,除了平时的课堂教学之外,我还积极参加市、区里组织的各项活动,能够多参与这样的活动,不仅仅是一种考验,对我们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3、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大家都知道,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在学生的心中留下痕迹,我们可能就是学生的向导。因此,老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老师做到这样几个方面:(1)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2)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在开学的第一节课上,我都会对学生提一些要求,让他们严格遵守。要是老师自己制定的制度,自己都不去遵照执行,学生会服吗?比如说,老实说上课要有时间观念,不许迟到,而自己却经常迟到的话,学生还会听你的吗?
4、老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特长、个性和人格。有的老师总是想让所有的学生都尊重自己,但是,自己却随意的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甚至当着其他学生的面辱骂学生,将心比心,学生能对你产生好感吗?他们甚至不知道,你想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先尊重别人。又或者有的老师总是一厢情愿替学生“着想”,常常因此而忽略学生的权利,认为自己为学生好,而学生的权利微不足道。于是,上课经常拖堂,挤占学生的课间活动时间,作业没完没了,久而久之,难免学生会对你产生厌倦和反感。要想营造一种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就需要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更好的收获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对于一个新教师而言,教学的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要想真正赢得学生的赞许,你需要付出更多。古语有云:“教学有法,学无定法,而贵在得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做得并不是很好,但是我相信,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我会做得更好!
初中思品教学反思篇4
从事九年级思品教学多年,感慨颇多,,酸甜苦辣皆俱全.思想品德课是老师在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特别是在初中阶段,上思想品德课的老师要教育、启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适应社会等等方面,为此,就要求老师必须具备较高而灵活的教育教学技巧。思想品德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品德课的兴趣、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达到教学目的。反思以往,很有必要,为此浅谈点滴体会。
一.政治老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一直有这种说话法:“不会教书的教政治”,这就造成一些地方一些人对思品课的另眼相看,但是我认为,上思品课入门容易,但是要上好,上精,能让学生沉着参加中考,并且自己的课堂魅力能征服学生就是一件难事。“打铁先要自身硬”,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老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老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课本的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运用“读、议、讲、测”是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我时时问学生学习情况,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引导。帮助她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难题,成为她们的良师益友。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
三、利用好社会大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是初中政治课推行素质教育重要途径。其主要方式是走出去和请进来。同时结合实际,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举行时事演讲,辩论赛、政治小论文。这样,使学习生动活泼,在思想品德课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得到升华,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追求欲望和创新精神,有效地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的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水平,获得良好的效果。
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师生氛围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
我们教师要学会把所讲的一套自己能首先做好,并且从心底尊重、理解学生,不断研究、观察了解学生,让他们知道自己非常关注他们,平等对待他们,把民主观念用在班级管理上面。回忆我的过去教学工作,反思带来的快乐我感受颇深,如今尝到了甜头。“亲其师,信其道”。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老师,往往对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对学生的教育事半功倍。快乐老师就是教育教学的快乐,就有学生学习生活的快乐。这就是新型师生关系要求做到的,尽管做得还不好,还需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初中思品教学反思篇5
一、政治老师要具备新颖的观念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师生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老师是绝对的权威,错的都是对的;学生是处于被动地位,不能反驳老师、不能质疑老师。这样的师生关系严重影响了师生之间的互信与合作,师生关系就是简单的授受关系,没有情感的交流。时代在发展,师生关系也要与时俱进。新型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在平等、民主、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之上,并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学生才会因为受到老师平等、民主对待,得到老师信任和尊重而很乐意同其进行情感交流并接受老师的教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二、政治老师要具备教学的艺术
思想品德课的主要教学形式仍然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怎样组织教学,取得什么样的教学效果,都与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艺术有直接的关系。在教学中,杂乱无章不是艺术,目标不明不是艺术,方法单一不是艺术,主次不分不是艺术。
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政治课呢?
首先,要理清思路。在备课中必须吃透教材,教学中脱离教材,头脑清晰,条理清楚,注重逻辑,防止陷入到不能自圆其说的杂乱无章的窘境之中。其次,要明确目标。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贯穿在整个教学的始末,让学生知道“是
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记什么”“做什么”“懂什么”,防止出现教学完后学生还在“雾里看花”的败笔。再次,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在教学中要坚持启发性原则,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实际,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新发
现、新感觉。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注意学生的反映和情绪,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节奏,防止老师在台上“云云”而学生在台下“呼呼”的尴尬情景。最后,主次要分明。“主”就是重难点,为什么是重难点,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要详讲;“次”就是浅显易懂,学生自己能看懂的,要略讲。只有主次分明,才能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错误做法。
【我的初中思品教学故事】推荐阅读:
我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小故事08-30
初中思品教学随笔09-04
初中思品教学论文05-08
初中思品教学如何备课09-01
初中思品课堂教学反思09-08
初中思品课教学模式10-15
初中思品教师教学大比武心得体会06-19
初中思品《责任与角色同在(不言代价与回报)》教学设计07-22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故事10-21
我的故事初中征文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