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品课教学模式

2024-10-15

初中思品课教学模式(共8篇)

初中思品课教学模式 篇1

初中思品课教学反思

初中思品课教学反思1

作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有益的延伸部分——作业,是对课程意义重建与提升的创造过程,是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深化过程,其设计思路应当适度开放,向课外延伸、与生活接轨,贴近学生心理的特点,增强实践性、探索性,促使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主地获得新知。

新课程提倡“突出学生主题,尊重个体差异”的基本理念,它指出,课程的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新知、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对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是极其重要的,学科知识必须通过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逐步转化。新课程下,学习方式的个性化

在学完PEP4“Whattimeisit?”一单元后,要求学生制作一张宣传珍惜时间的海报,A等作业为编一个关于合理安排时间的英语谜语或歌谣;B等作业为仿照书上,配图描述自己的一日;C等作业为将老师所给的插图配以一句话说明。学生的作业五花八门,精彩纷呈:有的是“Tick,tock,tick,forbreakfast,drinksomemilk.…”,以歌谣形式出现的海报;有的做了“It’s6:’up,’Wow孩子们发挥特长,尽情施展才华,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提高。

初中思品课教学反思2

一向以来,人们中学英语教师的语言知识能力要求不高,认为中学英语简单,不需要太好的语言功底,只要有良好的教学技能就可以了。其实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同样英语作为人们最广泛的交际用语之一,更是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如果我们的英语教师故步自封,不求进取,那么不但自己的语言知识很快陈旧落伍,误人子弟,而且会被时代所淘汰。

“Changing English in the changing world”。现代英语的变化,特别是口语方面的变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1、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更因为国际互联网的形成,人们之间的交际变得越来越简捷。说话简单快捷,是现代人生活的一大特征。现代英语在这方面的变化表现为“一字多用”。

2、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英语词汇急剧增加,并且我们发现,现代英语词汇有相当一部分是取得新义的旧词,如,“input”(输入电子计算机的数据),“store”(电子计算机的储存器),“drive”(计算机驱动器)等。

3、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也许是美国对世界政治、经济影响日益强大的原因,美国英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们以使用美语和发美国音为时髦。

4、口语不断侵入书面语。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有正式、非正式、书面语,口语,方言,俚语之分,然而当今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我们的英语教师不跟上时代的步伐,不坚持不断地学习和接受新事物,不了解现代英语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那么,我们所教出来的学生一旦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他们会发现他们所学的英语是多么bookish(书呆子气)。而教师自己则可能甚至连小学生们所津津乐道的一些常用语也可能会出现理解性的错误。

初中思品课教学反思3

为了适应21世纪人才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国已实行了新课程改革,作为基础学科的政治,依据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加快了改革的步伐,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及教学观念、教学思想上都有了崭新的变化。中学政治教育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个性有着重要的作用。我通过这几年的政治课教学发现,儿童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和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方法。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这就需要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采用体验教学方法。要想完成体验式教学,必须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完成教学。

1、上好“聊天课”。初一学生刚由小学升入中学,自我克制能力差,自我表现欲强,并且现在学校都采取多媒体教学,学生的思想很活跃,在课堂上爱发表自己的看法,说点题外话,老师如果一味禁止,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堵不如疏”。为此,我就挤时间让学生尽情地聊个够。首先,利用课余时间征集大家感兴趣的话题,,针对具体问题再谈谈自己的看法。课堂上充满了掌声、笑声,直到下课同学们仍意犹未尽,很多同学告诉我,这样的课应多上几次。

2、上好“小品课”。小品是中国人最喜欢的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在初一思想政治课中偶尔上上小品课,能让同学们在开怀大笑之后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从而指导他们应怎样正确面对来自心理品格、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等方面的问题。

3、上好“辩论课”。初一的学生虽然年龄小,知识还不够丰富,但他们已具备了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时他们的知识、能力超乎教师的意外。为了上好辩论课,课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搞过几场辩论课,同学们不仅掌握知识,拓宽了知识面,还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

4、上好“讨论课”。问题通过争辩,就会更加明晰。让学生前后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就某一观点,某一现象,发表见解,做出评判,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静听”的记忆变为热烈的“辩论”。有时,以当堂课内容为中心,让学生说课本,说自己,说生活,说电视节目,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参与意识和“主角”意识。

5、指点学生自己上课。课堂教学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那么学生的素质得不到提高,所以对于一些适宜学生理解的教材,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去探索原因,再上讲台当小教师把它讲出来,讲前,从选题到组织材料,到讲法,精心指点,讲后认真评价,拾遗补缺,概括总结,这样的教与学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既能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使学生分享到自己验证成功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当然除此之外,在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还可以采取其他一些教学方法。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观看爱国主义录像片、故事会、角色扮演等等,每个政治课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去把握。只要我们有的放矢,总会事半功倍的。

初中思品课教学反思4

本课是一节九年级的体育课,主教材是“立定跳远”和游戏“拉网捕鱼”。在七年级时,学生已经学过了立定跳远,大多数学生基本上已掌握了动作的要领,但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成绩,改正动作,到了九年级时,学生依然还要学习立定跳远。

立定跳远是一种非常单调,枯燥的项目,所以学生比较喜欢选择跑或者投掷类的体育课,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发现其他的老师总是采用老一套的教学方式,教师先示范讲解,然后全体学生听教师口令集体学习,一遍又一遍的练习,整堂课下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的动作变形,有的学生还坐在地上偷懒,而且学生每次测验的成绩也不是很理想。

现在,体育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革,“主体性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的提出,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羁绊,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通过自己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做到乐学,会学,善学,从而保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达到最佳的发挥和发展,所以,在本次课的设计中,我对突出“主体性教学”的方法,做了一些尝试,主教材的部分采用了分组教学方式—竞赛评比法—游戏教学法。

1.让学生自由组合,7—9人为一小组,由小组长负责。带领组员进行立定跳远练习,教师到每组实行检查。

2.每组可选送4名成绩优秀的同学,代表本组参加比赛,然后从中选取出8—10个跳得最远的同学给予奖励。

3.分成四大组,进行“拉网捕鱼”的游戏,看哪一组的反应速度和奔跑能力好,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又提高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对体育课的喜爱。

通过本次课的教学,我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很深的体会。

分组教学方法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主的被动式教学方法,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也避免了少数学生厌学当观众的现象,从而有效地克服了长期以来形成的素质与素质差生的两极分化的弊病,利用团队的力量创造良好教学环境,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学生与学生相互指导,相互帮助,合作学习加深了学生们的友谊,提高了学习效果。

学生通过分组比赛,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荣誉感以及和组员之间的凝聚力,从学生的练习程度上不难看出,学生对分组教学方法很感兴趣,教学比赛既是素质,技术,战术的较量,也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考验,比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勇敢性和坚强的毅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分组比赛对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方面也有着显著的功效。

通过课堂实践后,让我重新认识了教学的意义,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教学的过程要顺应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只能是在学生时行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出现问题时,时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力求展现学生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突出主体,突出个性,并获得积极的,成功的体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

初中思品课教学反思5

化学综合计算题,把较多的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原理,物质知识和多种计算机能联系在一起。进行综合计算题的练习,可以更好的练习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提高学生化学计算技能和解题能力。在加强综合计算题指导时,着重点放在题目的分析和解题思路上

中考试题中,实验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也是学生易失分点,此类型题应引起了我们老师的高度重视。在教学及复习中加强了这一部分的力度,引导如何审题、实验设计方案,收集相关题型加强训练。

以上是我在教学上的一些体会,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有收获。

初中思品课教学反思6

一、课前反思

课前反思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是教学的前瞻性行为,避免经验主义。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于自己的经验和现成教案,甚至有部分教师的教案与实际教学不相符,所谓“教案归教案,教学归教学”,其随意性之大得惊人,这种现象在有一定教学经历的教师中居多,这是值得我们很好地反思和关注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说明了万事万物的不断变化(微观上),我们应以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凭经验往往会忽视我们不断变化的教学对象,正如教育学家罗杰斯说的,应该把学生看成是“人”,而不是“较大的白鼠”(行为主义观点)与“较慢的`计算机”(认知心理学观点)。经验诚可贵,而反思价更高。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我们应积极关注“主体”的发展变化,过去有句行话叫做“备课要备学生”,这句话既是经验的总结,也说明了课前反思的一个道理。

二、课中反思

过去的体育教学往往忽视课中反思,比较重视教师的应急能力,所谓:“随机应变”就行了,在新课标下人们发现,课中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它的真正意义远远大于随机应变。教学中进行反思,就是及时主动地审视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实监控自己的教学过程,及时发现问题,修正教学策略,并以联系的发展变化的视角来观察与解决当前的问题,也是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有很多难以预料的因素,如果能很好地把握与处理,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重庆市中小学体育课改实验赛课》的一次课上,当课进行到整理放松阶段时,音乐突然放不起,这时观众台上的气氛也紧张起来,但这位教师稍作思考后,就自己放声唱起来,学生也受到感染,师生共鸣,唱练合一,把整个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在场的评委与同行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一案例说明了不仅仅是一种应变能力的表现,更重要的是一种反思行为,是对进行中的课的不断审视与思考的结果,同时也让我们发现了歌声在体育练习中的感召力,体育教师所要具备的音乐素质的意义,以及学科整合的影子。当然,课中不断审视分析课的发展变化,反思与修正教学行为,也会提高我们随机应变的能力。

体育教学不像学科教学那样学生对号入座,而是在较大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的,以学生的身体活动练习为主,同一节课班级众多,资源少,扰动因素多,差异表现于外,以及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的矛盾,等等因素处之不当,课堂教学就可能受到影响,或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从教学管理、组织、策略、学生的身心等全面审视课堂,课堂既要生动活泼,又要有序进行,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作出判断与应急处理,以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同时把课前的准备与课中的思考结合起来,修正与完善教学方案,让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这也是我们课中反思目的所在。

三、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体育教学长期以来也强调课后小结,课后小结虽是反思的一种形式,但是课后反思与课后小结相比,在外延上要丰富得多,从概念的逻辑关系上讲,课后反思与小结的关系应是一种“真包含关系”,小结局限于本课的回顾与总结,而课后反思却是从课前—课中—课后,实施全过程的审视、分析与总结,它体现了认识的全过程。一是审视分析教学计划,课的设计,总结课前与课中的得与失,它们对教学活动的影响;二是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态度,审视自己的行为态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否符合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标要求,以及适应学生等,这对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态度,提高教学水平,培养教师良好的教学行为习惯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分析总结课前与课中的反思行为与后果,让这两个反思得到总结,达到较高的认识程度。因此,课后反思活动是一个再认识过程,也就是所谓的“认识的最高阶段”,即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个阶段的反思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是我们的经验理论化的过程。

总而言之,教学反思符合人的认识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究与发现,它为教学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是教学创新的基础,教师成长的开始。从不同角度与方式回顾、分析和审视自己和教学行为,教师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然而教师只有把反思行为变成一种自觉与冲动,一种行为习惯,才能不断发展自我,提升自我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减少“教学遗憾”。但是,要让我们所有的体育教师把教学反思行为变成一“自觉与冲动”的行动,可能还有很多的“问题”有待解决,其任重而道远。

初中思品课教学反思7

七年级是整个初中阶段起始年级,基础打的牢不牢固,会影响到今后两年乃至高中、大学的英语学习。因此我认为七年级是整个初中阶段最关键的一年,今年我开始上七年级的英语并担任班主任,为了能让学生在接触英语这门学科上产生兴趣,取得好的成绩,在以后的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我在开学的时候就满怀信心,充满的激情。但是从第一节课接触到了学生之后,就让我心中充满了焦虑。在教学外研版的1Hello,MissLi时,我惊呆了,说教材是初中衔接版的,但学生连26个字母的读写和最基本的日常用语都不会用。Oh,myGod,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了,为此,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一些教学方法,效果不错,作一下教学反思。

一、从头再来。七年级新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原来中心小学的学生接触过英语,我询问后才知道,其实小学只学过单词,只要求读单词,不要求写,更不用说进行对话。原来村小的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英语,26个字母都不会,这给初中英语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从新安排了教学计划,从26个字母开始学,听说读写默,全部过关了才学习日常用语。

二、会读才要求会写。上课的时候往往花在对话操练上的时间比较多,造成了最后动笔练习的时间变少了。为此,我再对课堂进行了定位,一节课45分钟,花在听说读这些方面要用35分钟,花在课堂练习上用10分钟,这样学生能够在掌握了知识点之后,做起练习作业就容易,压力也不大。

三、慢慢调整学生写的质量。要知道初中生写的字,比较潦草,难看。从学生交上了的作业可以看的出来。所以平时上课多叫学生上黑板上写,有时间进行英语书法比赛,县把英语写好,然后逐步要求工整,提高速度。

四、慢慢规范发音。七年级的学生虽然基础参差不齐,但他们对英语的学习热情还是比较高涨的,因为新鲜,所以产生的极大的兴趣。在学生的操练过程中时不时改正一下,学生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如Iam和I’m,thankyou,there,mouth等等。

五、教会学生考试的技巧。在目前的教育模式下,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就是考试,一堂成功的英语课,往往给人以自然,和谐,舒服的享受。每一位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在教学过程会出现闪光点。在平时的听说读写练中,到了考试的时候真正有用的主要是听和写,不是吗?听力30分,笔试90分。所以,教学当中的一些技巧也要说给学生听,比如说Be动词的用法,I用am,we,you,they用are,is用于他她它。句型的转换,怎么考,考什么等等。

总之,问过所有教过初中英语的老师都说,七年级的英语老师是最累的。但是只要我们本着教书育人的方针,以对人民,对教育负责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当中去,不断创新教育模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打成一片,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我相信苦中也会有乐的。

初中思品课教学反思8

开学快一个月了,在这一个月的教学中我发现了不少问题,主要表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书写有待提高,刚接这两班时我发现学生的书写个性差,我十分着急所以让学生每一天写单词练书写,但是出乎我的预料,一周下来不但没有提高,有些学生反而更差了,透过了解我发现学生的抵抗情绪个性严重。在我值班的那天,我心平气和的和学生交谈了一次,个性是那几个调皮的男生,我和他们从人生谈起,逐渐说到书写的重要性,又给他们把26个字母的书写每人写了一遍,没想到从那天的书写就有了很大的变化。同时那几个调皮的男生上课也老实多了,这使我十分的感动,使我的信心大增。

2、就应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朗读课文。透过这一个月的学习,我发现学生的朗读水平不高,仅仅透过课上练习是不够的,为了能够更好的让学生朗读课文,我让学生课后由组长带领朗读课文,然后每节课拿出时间让学生进行展示。透过阅读我发现学生缺少朗读方法的指导,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在这方面多对学生进行指导,多让他们练习。

3、知识运用潜力差,透过学习Module2我发现学生的理解潜力差,我忽视了学生的理解要有一个过程,仅仅听到学生口头回答以为掌握好了,以致我再讲完成时态的其他问题时就出现了问题。我深刻反思以后,决定从读入手,让学生先从语感开始,然后把自己说的最好的句子写下来,这样一步一步的效果明显好多了。

透过这些问题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就应多关爱学生,把起点订的低一点,然后逐步引导,不能只靠自己主观意志,多分析学生,然后根据学生实际多练习,那样学生才能爱学。

初中思品课教学反思9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应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注重利用教材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进行传教。在教学内容上,忽视学生思想认识的训练,注重知识和思想品德实践规则的传授;在教学形式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大多是被动的听讲。长期以来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远离了学生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逐渐失去了对思想品德的学习兴趣。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课应该“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可见,思想品德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的情境是十分必要的。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需要又是兴趣的基础。学生在课堂上只有感到学习的需要才愿意学,才能改变传统教育方式的“要我学”到现在的“我要学”。因此,课堂上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有利条件充分整合教材内容,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融为一体,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

(二)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认知的规律有一个感性到理性、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很多都是抽象的理论,学生学起来晦涩难懂。如果将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内容结合形成生动的教学情境,将难懂的知识变成可感知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想象,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进而指导学生的生活。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应用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分析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日益深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思品课教学整合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教师普遍采用的方式。但是目前,在思品课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过于重视趣味性,脱离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有些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置了趣味性的情境,这些情境有的脱离了教材也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要么感觉虚假对教学内容产生怀疑,要么非常高兴的参与,却不能在参与中学习掌握知识,课堂教学无法收到实效。

(二)教师参与过多,学生主体地位不够突出

思品课教学本该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体验的过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体验利用信息技术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过早过快的给出预设问题的答案,学生缺少了思考的过程,不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信息技术的使用流于形式。

(三)忽略学生个体差异,师生关系不够融洽

目前我国还是普遍采取大班型的班级授课制度,几十人的班级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十分明显,在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教师很难顾及到每一名学生的特点,自然就有一部分学生难以参与到情境中,也影响到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利用信息技术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加强教学效果,用真正掌握的知识指导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在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时要从教学内容出发,总体把握教学目标。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对教学知识重新整合,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根据确定好的教学目标,整合好的教学内容,寻找能有效解决思想品德教材的重点知识,利用信息技术形成突破思想品德教材的难点知识的情境材料,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对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多媒体展示的故事、视频等情境要同时体现知识性和趣味性,设问要明确富有启发性。

(二)要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回归生活的教学情境

新课程标准强调思想品德教学要实现生活化,真正的思想品德课堂,应该是回归社会、回归生活,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所以要以构建生活化课堂为基点,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符合实际的教学情境,让教学向学生的生活领域拓展,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索,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推理、判断,选择相应的道德行为,独立地解决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样的教学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能用富有针对性、创新性、实效性的教育指导学生的生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要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体现学生个性的教学情境

目前,我们在教学中有必须完成的课堂教学任务,而所采取的大班型授课制度又让老师忽视那些有不同意见的学生,甚至对部分学生严厉批评,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师生关系,降低了学习效率。当今的中学生有思想,爱探索,对事情有自己的见解,但是又易冲动,好感情用事,遇到了老师的批评和忽视很可能对这个学科产生抵触情绪,影响了学习效果。因而利用信息技术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尊重学生的个性,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和谐、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创造快乐的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公平的态度对待每一名学生,避免厚此薄彼、偏袒和不公。充分调动学生的个体优势,尽量面向全体同学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表达自己的见解,在愉快的氛围下完成知识的学习。

初中思品课教学反思10

音乐对学生的美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其中蕴涵着道德哲理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因而在欣赏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仔细地聆听乐曲,张开想象的翅膀,在广泛的时间、空间里遨游,用心去感受、体验音乐的美。一般来说,音乐有打动自己,感动别人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音乐的内涵上。在这节课上,我没有过分的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而是给学生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这样就会激起学生创作音乐和享受音乐的兴趣。我认为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以外,还要以情感感人,尽量把教学内容演绎的淋漓尽致,恰到好处的使学生陶醉于音乐之中,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随着音乐节奏动起来,激发学生积极发言的兴趣和欲望。

一、重开放式,轻关闭式。

在这里的“开放”,本人诠释为问题的答案范围宽;而“关闭”则是局限在某个具体的小范围问题去思考。在音乐欣赏课堂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偏重开放式地提问题,让学生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与感受发表自己个性化见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反之,则要尽可能地避开关闭式地提问题。学生是教学最有用而广泛的资源,我们应从多方面去开发他、塑造他,如果把学生引入一种思维或关在一个“峡谷”,以我个人的实践来看,会出现三种结果:

1、不适应或这种思维较弱的学生对课堂产生厌感,甚至恐惧感;

2、就算是适合某位同学的强项思维,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也会成为定向思维,出现智力偏向;

3、整个课堂会很冷清,因为它不是面向全体学生,不注重四面鲜花齐放的创设。据此,我做了以下的教学尝试:

在欣赏课《瑶族舞曲》中,进行到欣赏第二部分主题时,我第一次是这样设计问题:请同学们认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题,完成以下三个问题:拍子(3/4);速度(中速);力度(较弱)。学生听后,老师按顺序逐个引导回答。实践后,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但由于受到关闭式问题的局限,学生的表现为两种:一是根据提问都不会的学生干脆不说;二是知道个别答案但顺序不对的也静止不动。由于没有空间让学生去畅谈,所以整个课堂陷入了冻结阶段。轻松、愉快的情绪一时被紧张、恐惧取而代之,结果以失败告终。之后,本人经过请教别人与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了第二次试教,把这个问题设计为:请同学们认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题,并说说你的感受。欣赏音乐后,课堂真是像炸开了花,精彩不断,想说的同学非常多,既分别答出了以上的答案,又增添了很多个性化的见解。如:“这一部分主题速度较慢,力度较弱,旋律悠扬,让人听后的感觉是悠闲自如,心情舒畅,所以我很喜欢。”我给予肯定鼓励说:“谈得真好!掌声谢谢他的精彩回答!”又如另一位同学说:“这一部分是以木管乐器独奏为主,音调统一,音色清晰、悦耳,让人陶醉其中。”我也及时给予表扬说:“听得真仔细,说得也很完整,掌声表扬!”……虽然这些说法有时会出现大同小异,但是它是学生自己独立感受的结果,是开放课堂产生的效果。学生高兴、自由,老师轻松、自如,何乐而不为呢?

通过这节课前前后后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我受益匪浅,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会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通过不断地反思和努力学习的态度,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因此,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自由的课堂,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最有效的途径,对提高学生音乐感受能力是最容易的环节。

初中思品课教学反思11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和理念,是课程实施的重点,也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更应该在教学实际中不断探索,寻求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的良方和实践操作经验。经过最近一段时间的摸索,我发现,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新教材第一册展示了一片神奇的天地: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人生、社会、自然……生动优美的语言展现的是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一篇篇短小精美的课文如同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发着芳香,等待着我们的学生去尽情享受。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走进文本,体验文本的美味呢?这就需要转变学习方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情感,引导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使他们能够将自己的情感融于文本之中。我主要着眼于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走进文本。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自主学习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具体表现在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兴趣及学习责任。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同时,如果学生自己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这种学习才是一种自己主动的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

合作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现在的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人与人的合作、人与自然的合作、群体与群体的合作,对于今天的学生,从小就应该开始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开展合作学习,要给学生群体一个共同的任务,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遇到问题能协商解决,能通过有效的沟通解决群体内的冲突,对各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对活动的成效共同评估,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

我在教学七年级上册《行道树》这篇课文时,就采用了这种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我首先让学生自读文本,用不同的方式读文本,以前后四人小组为单位研究读法。结果学生发现,以前后或左右一排四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分工合作朗读课文的效果最佳。只见他们一字站立,正符合了一列行道树的形象,首尾两段四人齐读,突出了“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的情感力度,第2、3、4、5段分别由四位同学轮读,既抒发了行道树不同的心声,又展示了学生不同的阅读的情感体验。当然也有就以前后两排为单位进行朗读表演的,也有两人一组的、三人一组的。学生的这种自主组合选择朗读模式,合作进行表演,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朗读激情。最后,有四个学生主动要求站在讲台上,声情并茂地朗诵出全文,那神态、那气势仿佛就是一列行道树站在那里,向大家诉说心声,这组学生的表演赢得了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此时,学生已经将自己与行道树融为了一体,如果学生没有走进文本、没有对文本的深入准确的研究和理解,是不可能读出那意境的。

在此基础上,学生仍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对文本进行质疑、讨论、研究,教师予以少许点拨,学生就可以迅速地完成学习任务了。

初中思品课教学反思12

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本节课内容体现了艺术之间的关联。我国古代诗词作品是语言凝炼的精华,用字不多,却寓意深远。授课前,我让学生事先搜集自己喜欢的古诗,上课时让他们来朗诵一下准备的古诗,说一说这首诗的意境,互相自由交流,学生把这首诗的整个画面描述的非常清楚,这样一个融洽的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课堂教学提问时,没能与学生融为一体。

通过分析、比较,他们发现了古诗不同的分类:每首诗所描写的内容是各不相同的,有写人的,写景的,状物的,还有叙事等等。如果这些诗让你来配画,你打算怎么组织画面呢?这样的提问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我请学生充分畅谈后给予归纳:如果是写人的诗,配画时,我们就要把诗中的主题人物放在画面的最主要位置;如果是状物的诗,就要把诗中的主题部分放在画面中最醒目的位置;(画写景的古诗,可以先确定近景用深色表现,中景画大且具体刻画,远景可以画得稍微简洁些;画叙事的古诗,可以是单幅的,选择诗中最精彩的一个场面,也可以采用连环画的形式——课堂上没有提到这点没提)。这样,不同的构图形式便自然的、适时的给学生带来了新的启发,从而为创作好本课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绘画中,我没有根据学生的构图给予实施的评价,如主体是否突出,能否画出古诗的意境,主体是否能着重刻画等,这种以点带面的形式,让全班同学都能去深入地思考和表现本课内容——诗情画意。

课后通过学生作品,我发现这种以学生为主体,自主研究,教师为主导,及时引领,适时评价的教学方式,对学习较难的创作课业有较好的效果。

(课后拓展环节,应启发学生用今天学到的方法画一画校园文明标语、班级公约、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将自己学到的内容运用到其它的方面,注重了艺术的多元化,也提高升华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课堂上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提到拓展环节)

初中思品课教学反思13

担任七年级政治教学工作这半期来,在不断地摸索和学习中进行教学。认真回顾这半期的教学工作,现对自己的观点和做法进行重新思考,将反思所得总结如下:

要想让七年级学生一堂课45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所以老师讲课的时候多关注不同类型的学生。对于优生,有的聪明男生很好动,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我班里的学生高子龙就是这样的,他聪明好动,脑子转的可快,有时候我刚把题打出来他就知道结果了。可是他就是不细心,考试做题很快就是很少全做对。所以我就用这点来教育他不要总认为自己聪明就可以不虚心学习。如果打击他一次上课就能好几天。所以对于优生上课应该多关注一些。

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但是他们听着听着就走神了,不知道老师讲到哪里。对于这类学生我就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回答问题时也多叫他们起来回答,这样反复几次他们的注意力就稍微集中些了。

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定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不止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比如我的学生何文涛就是这样的学生,他的基础很不好,上学期在班上的成绩几乎都是倒数了。这学期来了我能感觉到他想用心学了,于是我上课时一些简单的问题就多提问他,课堂演板时也多叫他来完成。这样做就是让他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的。用爱心温暖他们,让他们体验到爱。我觉得这样还是有效果的,他的成绩在一点点进步,以前不交作业的情况没了,整个人上课的精神状态也很好。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习好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很值得推广。我在班上跟学生们说主要是抓基础,至少书上的例题和习题要做到每题过关。班上大部分学生都做不到,可是时俊青和罗舒文两位同学却能坚持下来。两个人是同桌互相比着学,她们专门准备个本子把书上的例题和习题全都做了一遍,而且对于上课老师讲的各种题型都记录下来。她们的本上对于每道题几乎都有说明,这样的题该怎么做、用什么方法、思考角度等等,非常详细。难怪每次考试两人都是班上的前几名,我就把他们的方法在班上推广,希望一些追求上进的同学也能做到。

新课标明确告诉我们,评价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了,应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互相质疑、互相欣赏、互相帮助才能把学生吸引住。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但是我也在教学中也有很多的困惑,因为我学的不是政治专业,所以对整个教材没有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而且老是有学生抄作业现象,我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解决。对于一些有严重偏科现在的学生,尽管我也找过他们谈话,可是这类学生就直接告诉我,老师我不喜欢政治,我学不会啊。我真是不晓得该怎么办,希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能探索到好的办法吧。

半期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这半期的教学工作很苦,很累,但在不断的摸索中,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今后我会更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初中思品课教学反思14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思品课的教学工作。八年级思品重在培养学生交往与沟通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为健康的初中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思品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现结合自己工作实际进行反思如下:

1、对思品课教学内容的认识

思品课不同于其它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功能,其主要功能是“道德学习”,促进学生道德生命的成长。道德生命是在健康、文明、道德的生活中成长与发展的,因此,教育内容必须充分考虑学生个性成长与学生生活,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使其内容具有实践性、针对性。一句话,教师要对学生的道德学习加以引导,要引导学生过有意义的生活,也就是说,帮助学生提高生活和生命的质量,过积极向上,富有情趣的道德生活。

2、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地位的认识

《思品》课教材中提供的案例,情境丰富,为学生的自学理解提供了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空洞的说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而且也不符合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学中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而且在课前为学生预设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走进生活,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对教学方法的探讨

(1)教学过程中,内容的呈现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基于生活(问题)、基于案例(情境)、基于活动(体验),促使学生在情感体验和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感情教材内涵。

(2)充分利用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社会调查,发现问题,在课堂上互相交流探讨,形成共识,以指导自己的行为与生活。

4、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突出人文关怀,发挥思想品德课的优势,提升学生思想品德、人格魅力,为学好其它科打好思想基础,做好思想支持!

总之,思品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思品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初中思品课教学反思15

化学中考分数为70分,比起其他学科来说,比例偏低了,所以现在的学生非常不重视化学,觉得这只是一粒芝麻,和其他的西瓜比起来实在是微不足道。表现出的问题是学生积极性不高,有轻视的倾向。在加上化学是文理综合较强的学科,有性质、反应规律、化学用语、基本操作等多方面内容需要记忆,且化学用语、分子、原子等内容的学习又是难点,不易较快的掌握。面对此情,我感觉到压力好大。为提高中考成绩,必须想办法,经过认真反思,决定在复习中从以下以几点入手:

一、晓知以理,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

二、复习中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拼命赶进度不可取。

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仍然是首要的。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那种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

三、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

近几年化学试题中出现科学探究内容,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四、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近年试题涉及环保等社会热点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近年逐步加强。这就要求化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初中思品课教学模式 篇2

一、把握知识结合点激发兴趣

通过实践表明, 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产生于学生认识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 能正确把握知识结合点, 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所以, 在备课的时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因为只有抓紧住这些结合点, 才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激发兴趣

教材中一些理论比较抽象, 但这不能和枯燥无味画等号。如果我们在注意理论性、科学性的同时, 能讲究一点趣味性, 把阐述理论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 就可以使理论增添感情的色彩,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好地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不断提高自己思想认识水平。尤其在讲授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 可以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以少胜多的效果。例如“瞎子摸象”讲全面的观点;“刻舟求剑”讲发展的观点;“缘木求鱼”讲规律的客观性;“掩耳盗铃”讲主观唯心主义;“守株待兔”讲偶然性与必然性等。比喻恰当, 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 而且能加深学生理解, 加深印象, 加强巩固。

三、充分利用教材激发兴趣

教材中有大量的漫画、图片和资料, 这些资料都是精心挑选的, 具有较高典型性。教师必须重视这些现成材料, 充分运用这些会使学生情趣盎然, 学习兴趣倍增, 课堂气氛活跃,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生动又形象。运用这种方法达到了既掌握知识, 又用知识理解社会现象的目的, 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愿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达到了素质教育关于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虽然现成的东西似乎没有新意, 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但只要教师认真备课, 善于吸收消化, 灵活运用, 同样也能激发学生兴趣。

四、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激发兴趣

教学成效往往取决于能否增强学生的认知过程, 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变“要我学”为“我愿学”, 从而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授人以鱼”只能饱餐一顿, “授人以渔”终生受用。教师不试着让学生学会自己走路, 学生就永远不会学习, 永远依赖于老师这一拐杖。因此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教师要从原来的“教”改为“诱”, 从原来的“教”改为“导”。教师的任务是在教学中创造一切条件, 千方百计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这句话说明教学应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统一。在教学中, 科学而又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 并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使学生五官并用, 全身心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政治课不仅有了文字和声音, 而且有了图像和动画, 学生一堂课接受的信息量多了, 而且对知识的理解更透了。教学应是教师诱导学生使之生疑, 导向使之释疑。多设疑,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个问题问下去后, 一定要留有学生思考的时间。有些问题在回答过程中出现偏向, 可以加以引导, 千万不能越俎代庖。

五、把理论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兴趣

理论一般都比较抽象, 从理论到理论, 学生肯定不爱听。为了让同学更好地理解知识, 发展他们的能力和提高他们的觉悟, 我把生活实际, 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拿到教学中来, 并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理论来解释实际, 运用到实际中去。

1、联系社会实际。

把国内外的重大时事和全国人民普遍关注的热点与焦点问题适时适当地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 依据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例如, 从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东方时空》、《世界报道》这些固定的栏目中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 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好的内容可以录下来或摘下来, 以备后用。学生既学到了知识, 又受到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

思想品德课教学有一个任务, 那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思想上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如何优化初中思品课教学 篇3

【关键词】优化 思品课 教学模式 教学质量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的行为习惯一般不够理想,注意力很难集中,并且集中起来的时间也不长,所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吸引他们的兴趣。在课堂的开始阶段,教师就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巧妙精彩的设计课堂的导入,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使得他们对课堂拥有浓厚的兴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和“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的时候一定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整合相关的因素,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情不自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对于课堂导入在形式上要多种多样,在设计上要丰富多彩,在内容上要紧扣教材,主要是以激趣为主。

二、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及时教师之前有教学设计,每一个教学程序也是严格按照教学规律一一制定。但是在课堂上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却常常会让教师感到出其不意。特别是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由于初中生想象力最为丰富,而且对任何新鲜的事物都會充满好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部分学生问出,或者是表现出在教学设计之外的新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不仅不应该压制,相反的还应该对其合理利用。这样做,一方面是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保证的体现,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的提问,增强课堂民主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做好相关的备课工作,实施梯度授课

分层教学涉及的范围较广,有课前预习分层,有课中教学分层,有课后复习和练习分层,其中最为关键的,也是难度系数最大的就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层次化设计,这也是实现分层教学模式的核心所在。课堂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课堂,面对的是全班学生,如何故意隔离学生之间的授课内容就显得课堂比较松散零碎,也会显得非常的混乱不堪,为此,教师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政治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与完整性。分层教学重在“层”而不是“分”,所以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要把握住课堂的节奏,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让他们掌握住基础知识,对于中等的学生要尽可能的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拓展应用,而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则是要深政治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成绩较好的学生学习习惯也不会太差,所以在课堂管理上,可以适当的采取“放养”的方式,对于低层次的学生要强政治习习惯的引导,多采取鼓励的方式,让他们找到学习的乐趣和自信,鼓励他们进步。

四、使用多媒体技术,增添课堂的感染力

初中生对于不感兴趣的问题,他们很难给与关注,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偏好,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兴趣是吸引他们学习的东西。至于兴趣主要就是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感兴趣。多媒体以图像、动画、声音等优势,全方位的给与学生多角度的感官刺激,可以在政治的教学中创造既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热情。多媒体技术辅助的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扭转了以往那种依赖教师口述、黑板和粉笔的教学模式,让课堂变得更加灵动、生动和直观,也使得课堂由静态变成动态,优化了教学过程,提升了教学效果。另外还可以实现声文图茂,多角度的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和触觉。

五、利用生活化的教育形式,提高教学的科学性

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导学生的学习实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启发,进而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按照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在初中政治课教学的过程中突出教学情境的创设,争取让教学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获得感悟,引导学生学会关心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让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要做到这一点,除了需要教师改变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空洞说教外,还需要教师不断构思,精心设计,搜索学生生活中可利用的素材,让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搭建桥梁。而初中政治课最大的特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面对纷繁多变的世界,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也会不断引起学生的注意,对于这些学生所关心的事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中适时的加以引用,最大限度的启发学生的思考。毕竟初中政治课中的案例,多数还是很符合学生发展心理的,如何利用这些内容启发学生思考,产生共鸣,进而学会辅助与实践才是教学的根本所在。因此我们不妨在思想上避虚求实,举一些学生身边的例子。如社会里的各种社会现象。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同工不同酬,贫富差距等问题先让学生说谈谈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心灵撞击中树立正确的观念,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能力,让课堂变成为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并使得学生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得到应用。

六、抓住学科特色,采用恰当的方式启发

初中政治作为一们德育学科,不像数学那样需要很多的逻辑思维,也不像英语那样注重学生口语的表达,也不像语文那样强化知识记忆,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通过知识的熏陶进行自我的鉴定,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政治课的教学强调的不是理论知识的灌输和机械记忆,而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塑造高尚的品行,最终成为拥有高素养的人。在开展启发式授课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考虑到学情和教学内容,把握政治学科的特点,由此革新观念,采取适当的启发式授课策略。比如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可以精心设计课堂导入,一开始就吸引到学生;采取问题设疑的方法,在新课之前先抛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激发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积极思考和自主探究,如果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遇到困难,教师可以给与适当的引导,或者从知识迁移的角度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陆一凤.初中思品教学的优化[J].中学课程辅导,2011(07)

谈初中思品课教学的有效导入 篇4

大家都知道,由于种种原因,初中思想品德课面临着别样的尴尬和困境。一方面,学生和家长对初中阶段思想品德学科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语、数、英。另一方面,学校为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要求思品学科学习全在课内,课外不留书面作业。但在中考中,还必须保证高分。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思品学科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学习思品,主动学习思品,并当堂掌握所学习的内容呢?答案只有一个,就是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课堂学习中去。那么课前导入就变得尤为重要了,下面就我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课前导入方面的具体做法。

一、复习导入 就是通过复习上节课学过的相关知识,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本节课的学习打好基础。例如,在教学“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时,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经济全球化为少数富人服务,还是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服务”?“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绝对有利吗”?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探讨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对发展中国家极为有利,因为可以购买到很多其他国家的好商品,有的说是富国在帮助穷国,有的说是强国在欺负弱国,意见很多,根据这些意见,教师让学生从谁首先推动经济全球化入手,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告诉学生要辩证地看问题,最后归纳出对经济全球化的正确认识:对我国而言,既要积极大胆,又要从容谨慎,抓好机遇,迎接挑战,在经济全球化潮流中不断拓宽改革开放,扩大发展的空间。这样就有利于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二、问题导入 就是课前,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出切合本节课教学内容,且比较新颖、趣味性比较强的问题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出奇制胜,打破常规,巧设问题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提出的问题要独特新颖、科学合理、趣味性强。如果教师在课前紧扣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提出疑问,且语调、语势、语音都很讲究,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就能为后续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时事导入 思想品德课程本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教学必须体现时代性,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抓住社会发展中的趋势和热点,坚持与时俱进。在教学中运用学生对时事新闻、事件的报道较感兴趣的心理,结合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给学生讲一些有关的新闻事件,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不失为一种值得尝试的导入方法。如在讲授《未成年人保护》一课时,我首先给同学们宣读了一篇关于未成年人受侵害的时事报道:“据国家儿童少年‘安康计划’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因溺水、交通事故等非正常死亡的,平均每天有40多人,相当于每天有一个班在消失。每年我国有近2万14岁以下儿童非正常死亡,40至50万儿童受到车祸、中毒、他杀、自杀等意外伤害,未成年人已成为危险环境的受害者。”而后提出问题:“生活是美好的,也是复杂的,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可能受到来自哪些方面的侵害?在受到侵害时,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由此自然而然的导入了新课。

四、生活实例导入 亲眼目睹或亲身经历过的事实,具有极强的真实性。这些材料亲切、自然、可信度高。在情感上便于学生接受,极富教育意义。将生活中具体的事实融入深奥、枯燥的思品理论学习之中,便于突破教材难点,突出重点,既增强了说服力,又极大地丰富了教材内容。我利用当前青少年受游戏机、网吧危害的典型事例作为新课导入的材料,教育学生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自觉抑制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袭。通过联系这些活生生的事例,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同时也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自觉性。

五、音乐导入 这种方法新颖活泼,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引起学生的思考,活跃气氛,引领积极主动学习。例如,在学习《好大一个家》时,我先播放一首《大中华》,那优美、明快的旋律深深地叩动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同学们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在歌声中,我及时进行引导:大家听了这首歌有什么感想呢?歌曲中的五十六个民族分别是哪些民族?他们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相同吗?本课为什么要用《好大一个家》为题?他们为家做出了哪些贡献?我们必须怎样维护我们的家?问题一提出,学生们思绪万千,热情高涨,纷纷举手发言。此时,就可因势利导,及时引入新课学习。

六、故事导入 思品课由于理论性强,政治色彩浓厚,专业术语比较多,窒息了学生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抽象、晦涩在一段时间内成了思品课的代名词。但如果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来导入新课,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教师精心设置的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所学知识深入浅出,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例如,讲解《诚实守信》时,可用多媒体播放《狼来了》的故事导入,利用其声、色来刺激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思维自然而然地集中在这一内容上来,借助这一故事让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哪些不讲诚信的现象?它们有什么危害?我们应如何做?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引入了新课。

创设故事情境的导入方法是比较常用的导入方法,同时也深受学生的喜爱。在具体创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一)内容要有针对性,导入新课的目的在入,因此必须目的明确,要为顺利引入新课的学习服务。

(二)语言要简洁,导入新课的基点在导,在教学语言上要精心组织,简洁明快。绝不能让故事讲述占时太多,否则,会事与愿违。

七、多媒体导入 就是教师通过视频、幻灯形式来导入新课。多媒体教学具有视听结合,生动、形象、感受力强等优点。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动画、幻灯片等课件,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直观、具体、形象。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领会、记忆新知识,陶冶情感,明辨是非。如我在讲授《社会需要公平合作》时,首先播放了由邰丽华等人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在美轮美奂、整齐如一的表演面前,学生不仅注意力集中,兴趣盎然,而且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心灵受到深深地震撼,深刻地明白了“合作是事业成功的土壤,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良好的合作。”的道理,从而揭示课题,成功的引入了新课学习。

八、诗词导入 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用诗词导入,能够及时、准确地抓住学生的心理,将学生带入新课教学。诗歌丰富着思品课的形式,让学生在强烈的情绪感染中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如在教学《面对生命的思索》时,我用臧克家《有的人》的小诗作为本节课的导入语: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九、历史故事导入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为思想品德课教育提供了巨大的资源宝库。对历史知识的充分发掘,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通过紧扣教学目标体现人文性。在教学《艰苦奋斗 实现理想》一课时,我给学生列举了大量的名人名言,如“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也列举了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民族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铁人精神、女排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精神、航天精神等。在列举中,学生体验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撑,认识到新时期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初中思品课教学模式 篇5

强化思品课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是提高学生政治、思想、道德觉悟的重要课程。它是一门知识性、思想性、政治性高度统一的学科。思品课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它的主要任务和素质教育目标是向学生传授政治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利用政治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具体地说,通过思品课教学,向学生传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核心价值理念,让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方针政策,学习政治经济常识、社会公德等政治理论知识,并通过与课本内容相联系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其理论水平,增强其道德意识、法纪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思品课教学,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坚定正确的学习立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养成自尊、自爱、自强、自律的心理素养,成为“四有”和有奉献精神、拼搏精神的创造型人才。因此,上好初中思品课有着重大实现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现就初中思品课的任务和素质教育目标,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谈几方面切实可行的思品课教学中强化素质教育的工作思路。

1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作为思品课教师,必须提高在思品课教学中强化素质教育的认识,明确思品课的教学目标,把握该课程使学生明理(向学生传授政治理论和常识),用理(运用政治理论指导、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导行(陶冶情操、指导操作),育德(培育道德风尚和思想品质)的核心作用,切实提高学生素养。思品课就是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等“五育”的培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五育”等几方面是互相渗透、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为条件的,但其中德育为首。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

2改革完善教材,发挥教材职能

思品课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教材的编排,必须体现它的基本性质和主要任务,必须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结合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把材料的典型性、针对性、趣味性结合起来,把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教育结合起来,走出归纳法、演绎法编排教材的旧模式,杜绝盲目求全、求细的倾向,在具备一定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在可操作性上下功夫。既要编入对学生进行政治常识和理论知识教育的理论篇,又要编入与理论有密切联系的、有正反两方面典型事例的事例篇,还应编入供学生讨论分析,让学生回答和解决的相关问题,使他们从中得到教育的案例篇。并对编入内容的各章节提出知识、能力、觉悟的基本要求,对大纲教材进行一定程度的糅合,使教材既注重基本的政治理论教育,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学到知识,看到榜样,吸取教训,运用理论,参与实践,进行自我教育。真正发挥教材的教育职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硬件要求。

3提高教师素质,优化教学方法

思品课能否收到良好的素质教育效果,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以之相联系的教学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教师的学生观、教育观、思想觉悟、道德情操、行为习惯、自身人格形象等,自觉与不自觉地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对他们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思品课教师素质,优化思品课教学,是抓好思品素质教育的关键。为此,思品课教学的选择使用上,要特别强调德才兼备。在此基础上,还要把好职前的教育关,切实抓好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培训;把好在职教师的管理关,加强引导和管理,不断强化教师的为人师表意识,使教师的职业理想得到升华;把好教师职后的进取关,注意总结提高,及时纠正错误,大力推广先进经验,不断进取。要不定期地让教师广泛接触社会、接触实际、了解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加强教师对社会发展理论升华的感性认识。在教育方法方面,要改革思品课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把思品课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教育陶冶结合起来,采取课上课下、言传身教等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产生活紧密结合,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组织学生在实践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同时,要紧扣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及时发现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帮助教育他们,尽可能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学,使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道德水准,创造才能等得到提高。

4改革评价方法,完善评价机制

改革应试考试的评价模式,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关键。思品课的知识部分,可以通过笔试来体现;学生运用政治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才能得到验证。学生的道德品质、政治思想觉悟,又只能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反映和折射。加强思品课中的德育品质和思想觉悟教育,就必须首先排除来自应试教育的误导和干扰,取缔纯粹用考试分数来评价学校和教师德育工作,用考分来衡量学生思想政治好坏的错误做法。真正实现思品课的素质教育。学校和教师要加强学生的操行督导,建立学生测评档案,客观地评价和反映学生的日常操行情况。另外,教育主管部门应重新确立评价学校和教师德育工作的措施,制定一个用学生政治理论的考试成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和学生日常行为品质相结合的科学、客观的评价制度,从而使评价机制对思品课的教学真正起到推动和促进素质教育健康发展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点滴谈[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5).

[2]徐宝庆.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点滴谈[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2(11).

初中思品课教学模式 篇6

(青田县山口镇中学,浙江青田323900)

民俗文化,自古有之,早在两千多年前儒家著作《札记・淄衣》中就有民俗的记载:“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的宝库。所以,对农村初中思品课教学而言,民俗文化教育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农村学校思想品德教学中利用民俗资源,可能会引起一些教师的担心:中国民俗文化博大精深,如何运用?效果又如何?这种担忧不无道理,但也不必过虑。笔者认为,只要我们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相关民俗,弃其糟粕,扬其精华,与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增长民俗文化知识,提升民俗文化素养,在感受和体验民风民俗的绚丽色彩和丰富意蕴中提升对我国传统美德的认同感,增强主动传承和积极弘扬我国传统美德的责任意识和民族情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法律责任、人文与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从而大大丰富和拓展课程的文化、思想内涵,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可谓是一举多得,何乐不为?!

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就如何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开发和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尝试着让学生在感受、感知、感悟民俗文化中提升综合素质谈些体会。

一、感受民俗,内化学生思想品德

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培养,往往不是哲学思辨、逻辑推理或道德说教的产物,更多的是对实际生活中大量的习俗和事象进行仿效、遵循,以及在禁忌习俗中得到的约束和回避达成的结果。因此,提倡学生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期间走上社会,广泛收集民俗文化,歌颂民族精神之根、弘扬民族精神之魂,从而为学生搭建探究的平台,使他们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一点对农村学校的思品课教学显得尤其重要。这是因为,不少农村学校的学生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边,无法时时表达对子女的亲情抚慰和生活关怀,使得对子女的尊师敬老、团结友爱、相互尊重、文明礼貌、勤俭节约等道德教育有所缺失。在现实生活中,传统道德的影响更多地是在多姿多彩的民俗事项中呈现,在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传说里流传,如能有效借鉴,既可以补充教材知识,也可以发挥德育功能。例如,在七年级“我和父母”一课教学时,笔者结合传统节日“中秋节”“重阳节”等习俗,穿插介绍了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古代“二十四孝”故事,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让学生感受家庭的亲情,体会父母的爱心和付出,进而孝敬父母和长辈。又如,笔者在教学“追求高雅生活”一课时,运用多媒体教学介绍“端午节”这一民俗,让学生感受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是课堂中的一个片段:

师:提到“端午”,除了划龙舟,你脑海里马上浮现的是什么?

生:粽子。

师:划龙舟和吃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两大习俗,那么,你知不知道端午吃粽子、划龙舟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生:从屈原的故事而来。

师:诗云:“汨罗江上鼓声喧,争看龙船吊屈原。”每个传统节日的背后都蕴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毫不妥协的凛然正气,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与纪念。(板书:“由来”藏故事)

师:除了划龙舟和吃粽子以外,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除了课本上介绍的,你还知道哪些习俗?(学生思考后发言,略)

师:看来民俗的内容挺多挺有意思的。但很多同学的信息都是从网上或长辈那里听到的,自己并没有真正亲身经历过,是吗?老师现在就带你们一起走进江南的一户人家,跟他们一起过一个地地道道的端午节。(看录像,略)通过这段录像,我们体验了我国传统节日所渗透的深厚文化底蕴,懂得了它们是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的,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文化财富。但是前阵子,老师在网上却看到这样一则关于韩国申报端午节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报道。(出示课件)听到这则消息,同学们有何感受?不妨先和小组里的同学讨论一下,再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生1:明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却被其他国家申请为文化遗产,心里真不是个滋味。

师:是啊!作为炎黄子孙,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心里肯定会有所触动,感到遗憾。

生2:这件事提醒我们,要重视传统节日。

师:对!韩国申“遗”成功,为渐渐淡忘传统的我们敲响了警钟。

生3:我们应该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继承下来,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师:端午节蕴涵着祖国人们深深的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绚丽的文化,它起源于中国,发展于中国,我们应该珍视和保护它!如今,我们高兴地看到,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都已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

传统节日在我国有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作为一种文化记忆的载体,蕴涵了丰富的道德情感,我们要在让学生学习和感受相关民俗内容的同时,借助民俗载体有效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传播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而使学生在民俗文化教育中潜移默化地成长,在各项活动中形成自然的伙伴关系,遵循并培养合作、分享、助人、谦让、遵从等良好的品德。

二、感知民俗,强化学生守法意识

初中思品课的法律知识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法制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这既是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听到一些教师叹这样的苦经:“现在的孩子怎么了?”“现在的孩子真难教!”据统计,进入2000年,青少年犯罪人数和所占比例均有大幅度提高。

2002年北京“蓝极速”网吧纵火案,仅仅因为与网吧老板的小矛盾,两个少年竟纵火烧死20多人,当大火疯狂吞噬无辜的生命时,纵火者竟坐在对面的楼上谈笑凤生。2004年,北京4个少年策划并绑架一名中学生,然后先将人质杀害,再向其家人索要赎金。在庭审时,4个少年并未如众人期望般地流泪而有所悔恨,他们居然相视而笑,庆幸自己未被判处死刑。2006年,山东省平原县16岁少女高华,因为对两个哥哥不满就在饭菜里下了农药,毒死了亲人……

面对这些血的教训,笔者以为,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长期难以解决甚至愈演愈烈的原因,在法律知识匮乏、法制教育不够表象之下,蕴藏的是我国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危机!要真正解决问题,必须从根本人手――倾全力加强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从根本上提高全体国民的道德水平。所以在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植人民俗文化教育,让学生感知民俗,强化学生守法意识。只有让学生在思想上接受守法意识,才能使他们在心底产生强烈共鸣,最终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我们知道,法律与民俗都对人们的行为起到了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如“孝亲”“血缘”等,对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发挥了类似于法律规范、约束的功能。笔者在教学八年级的第五单元“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一课时,借用民俗谚语“租不拦当,当不拦卖”,帮助学生理解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进而掌握教材的含义;引用民俗谚语“四季春为首,万事法为先”与“人随王法草随风”,助七年级教材“法不可违”等单元的教学一臂之力。这些当地耳熟能详的民俗谚语,使学生的法律意识得以进一步强化。

需要注意的是,传统的民俗习惯良莠不齐,选用时要予以合理的“扬弃”。如笔者教学思想品德――法律单元时,在探究原环节中植人民间传说《梁祝》故事,分析我国旧婚姻习俗基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危害性,强调禁除一些根深蒂固的陋习还须依赖法律规范的制订和实施,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现代婚姻法中“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含义。如此立足于法制教育,有针对性的剖析有关传统民俗中的是非,可以更客观地理解现代法律法规内容,提高学生守法的自觉性,自觉维护他人和自身的`人身自由权利。

三、感悟民俗,优化学生心理品质

提高心理品质,尤其学会调节情绪,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养成乐观开朗、自尊自信的性格,是中学思想品德课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和任务。为此,笔者把民俗游戏、民俗手工艺和民俗曲艺作为教学素材引入课堂,让学生有所接触,有所感悟,以此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及个性特长。

例如,曾参加首都建国50周年庆典演出的青田鱼灯,被誉为“天下第一鱼”,是青田最有代表性和地方特色的传统灯舞种类,笔者就把这一极富地方特色的素材运用到思想品德教学中,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使这一民俗活动充分发挥了“悦心、悦神,悦意、励志”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和心理品质。

民俗竞技一般都带有明显的竞争性,把它们介绍给学生,对磨炼学生的意志和毅力,作用十分明显。例如,笔者在教学八年级“竞争与合作”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抗挫能力”,组织学生观看了青田龙舟竞技等传统活动的录像。青田赛龙节是瓯江下游近20公里水域沿江乡民过端午节的重大节庆活动,只见龙舟下水后,在一片锣鼓声中畅游了起来,不时划出“龙门阵”“江龙戏水”等阵法,然后进入龙舟竞技:两条龙舟顺江而下,争先恐后;此时,锣鼓阵阵紧催,划桨击水如飞,观众喧声震天,场面十分热烈。此情此景,让学生充分认识了竞争的作用和合作的力量,学会将竞争的压力变为动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被喻为“在石头上绣花”的青田石雕,以其独特的质地、秀美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闻名于世,博得人们的喜爱。这一切对身处石雕之乡的学生,是最熟悉、最亲近不过了,不少学生甚至还有参与雕刻的体验。于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这些与学生生活很贴近的素材,开展“讲雕制一说体会一谈畅想”活动,不仅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也让学生增强了耐心和毅志力,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增强了进取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为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积极情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浅析多媒体与初中思品课教学 篇7

想品德的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关键, 是要在教师主导作用的影响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两者关系达到和谐统一, 其中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 应当是在主体意识支配下的自觉行动。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通过多媒体特有的形象逼真的画面, 富有情感的声音, 再加上教师适时的恰当讲解, 能充分借助视听优势, 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不断探求, 并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拓宽师生互动空间,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 实际上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而其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用教材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新课标下, 思想品德课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 在多媒体运用过程中, 教师不时走到学生中间, 对多媒体展示的材料不断加以指点、评价, 针对问题, 师生共同讨论, 甚至争论, 对学生的回答, 教师还要作简要评述, 这样师生之间变为“零距离”, 教学交流变成了情感交流、心灵交流。

二、运用多媒体, 构建新理念下的思想品德

教学体系

1、变灌输为感悟———促进学生道德的内化。

《课程标准》强调“避免单纯传授和死记硬背的倾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感知条件,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比较, 从中得出正确的道德结论, 从内心引起道德动机, 自觉地履行道德准则。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让学生通过对形象具体的事例、情景等的感知, 激发起良好的道德情感, 领悟道德知识, 接受道德观念, 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 自觉履行社会所要求的道德义务, 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2、活现榜样形象———强化正面教育效应。

正面教育是《课程标准》的原则。用榜样人物来正面教育学生, 是坚持正面引导, 以真情感染学生的有效途径, 它可以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论和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 让学生在具体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范例中, 理解某种道德规范, 并以规范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音像教材能直观展示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 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以达到教育要求。例如, 在教民族精神这部分内容时, 利用多媒体展示任长霞.李向群等一些先进人物的事迹, 从而使学生对民族精神有更深的理解。

3、充分发挥网络资源, 彰显多媒体优势。

在学校具备网络资源的条件下, 思想品德教师应开发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如利用网络音像兼备、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特点制作教学课件, 使教学内容动态化、形象化、趣味化;利用各种信息资料拓展学生视野;利用网络超越时空的特点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利用网络建立网站、资源库, 进行远程教育, 使优质资源得到交流与共享等。通过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的情境创设, 为后续环节的进行奠定了良好的教学基础。

4、灵活运用多媒体, 激活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开始, 学生的注意往往还停留在课前的某一情境上, 为使学生对新课程、新内容发生兴趣, 教师可先从“无意注意”入手, 通过多媒体中的一幅投影、一段录像、一幅画面, 都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引起学生注意, 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 学生“无意注意”不可能持久, 且极易受到干扰, 这时可运用多媒体教学, 使学生由无意注意转入有意注意, 通过促进师生互动, 让学生主动思考探求问题。在教学结束之前, 也可通过多媒体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升华, 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5、让多媒体走进活动课,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农村初中思品课教学现状及对策 篇8

一、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现状

1学科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在中考功利主义的影响下,学校对思想品德课产生了学科歧视,从学校领导到普通教师,从学生到社会都认为这是一门不折不扣的次科。思想品德课的重视程度跟语文、数学、英语、理化等课程相比。可谓是弱势学科。因而在任课教师的安排上,教师备课,上课精力的投入上,以及在教学研究等方面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安排师资时,学校把年富力强的专职教师安排在毕业班,而把那些即将退休的,上不了语文、数学、英语的教师安排来教七、八年级思想品德课,于是就出现了大量专业不对口,兼职兼课的思想品德课教师。

2专业教师奇缺

农村初中普遍缺乏思想品德专业教师,特别是在边远的农村初中已经到了严重脱节的程度,一所学校仅有一名至多两名的专职教师。很多学校除九年级部分班级是专职教师执教外,七、八年级的思想品德课大多是由非思想政治专业的教其他学科的教师兼课,或者由学校领导兼任。调查表明,不少兼课教师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困难,教学中无法对教材进行拓展、延伸和提升,无法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存在的各种问题,也处理不好每节课的重、难点,有的甚至把思想品德课上成语文课。由于七、八年级的思想品德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基础没打好,所以到了九年级,即使由专职教师任课,要在一年内补上前两年的知识缺口又要完成九年级的教学任务是非常困难的。农村初中思想品德专业教师的缺乏,影响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正常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3手段单一教学质量不高

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非常快,但是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成正比,尤其是农村学校,教学设施薄弱,技术更新慢,导致教学手段与城市学校比较起来,十分单一,大多数教师上课都还是依靠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一言堂”、“满凿灌”和死记硬背的现象。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品德和能力的培养,重书本内容,轻视学生的生活……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扮演着观众角色,结果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这种现状是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极不适应的,同时更难以满足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主体性、创造性人才的要求。

二、提高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对策

1切实转变观念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决议,把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而初中的思想品德课则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载体。学校不能只看到中考与本学科内容矛盾的一面,更应该认识到本学科与校风学风建设、学校常规管理、学校教学质量相统一的一面,努力处理好这一对矛盾,实现学科教学与学生思想教育的“双赢”。因此,学校领导必须重视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

2加强思想品德教师队伍建设

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师资问题。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奇缺,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思想品德课创新教育的正常开展。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品德课教师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对他们的要求更高,他们既应当成为理论功底较深厚、知识较渊博、教学艺术较精湛的“经师”,更应当成为以身示范、富有人格魅力的“人师”。因此,学校必须精选高素质的教师担任思想品德课工作,并在业务培训、师德教育、社会考察、教研活动、晋升职务等方面予以优先保证,以全面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师队伍建设。

对思想品德专业教师要加强新课改理念的学习,对他们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给他们创造更多更好的机会,让他们多参加各类培训、学习和观摩,让他们在交流中体会差距,在学习中提高水平,使他们成为本学科的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切实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带领其他非专业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开展本学科的教学和教研,以提高本学科的整体水平。对非本专业的和兼职兼课的思想品德课教师首先要求他们摆正心态,加强校本培训,加强学习和进修,尽快熟悉本学科的课程标准和学科特点,能够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上好每一节课。

3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

要提高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必须更新现有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观念,用新课改的理论指导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努力探索打破常规的教育模式以适应农村实际的教学新路子。要使这门学科克服空洞乏味的说教,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知识性和教育性,又要有吸引学生的趣味性,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寓知识性和教育性于趣味性之中。

①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第一,要建立新的课程观。从课程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进而强调要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第二,要建立新的教材观。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学生是用教材学,而非学教材。教材只是为学、为研究、为问题解决、为学生发展提供一种凭据,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新课程强调的是要使教材内容同学生的经验与体验建立联系,要搭建起教材内容通向学生生活的桥梁。所以,一定要联系实际,不“唯”教材;联系热点,用活教材;不断创新,加工教材。

第三,要建立新的学生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贯彻“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转变,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学生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

②密切联系学生生活,进行探究性学习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问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思想品德教学强调联系生活实际,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教师要通过思想品德活动教学,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引导学生向自己的生活世界回归;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走出书本世界,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要充分利用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建立与生活的广泛联系,通过对生活的感受和体悟,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使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展开有效的学习,避免强制性的灌输和空洞说教。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加深了对生活的体验,更加关心生活、热爱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依据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处理和调整。教学要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弥补教材内容的某些不足。

③灵活运用多种教法,创设教学情境

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教师要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使用教学方法。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结合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合理地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适合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方法很多,如“愉快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协作教学法”、“探究发现法”等。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才能做到最合理地采用它。

上一篇:拌和站试验专题会议纪要下一篇:清廉金融文化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