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思品课教学质量(精选12篇)
提高思品课教学质量 篇1
思想品德课是中学德育的重要渠道, 由于其思想性、方向性、时代性较强, 而且又是理论性的科目, 对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归纳论证等方面能力的要求比较高, 因此, 普通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要改变这一状况, 就必须从实际出发, 大胆改革。
一、突出重点, 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1. 从实际出发, 进行分层施教
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 可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应要求他们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适当深化, 注重能力的培养, 并加强综合训练。第二类是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 要狠抓基础知识, 注重在基本知识过关和基本训练上下工夫, 进行理解记忆。第三类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 要适当降低要求, 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查缺补漏和复习工作, 强调从基本概念入手, 加强基本训练, 学一点就当堂复习、当堂巩固。
2. 优化教学方法, 改变单一模式
尽量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点拨法、讨论法、图表法、比较法、歌诀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在学习“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时,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记忆的趣味性, 我将学习内容编成了这样的口诀:“水土流失太严重, 草原退化成沙漠;森林资源锐减猛, 加速灭绝生物种;水位下降污染重, 固体废物无处存;垃圾包围大城镇, 环境污染向农村”。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也增强了记忆效果。
3. 准确把握大纲要求, 做到有的放矢
教学大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和系统总结而提出的知识结构。因此在讲课时, 我们应准确把握每一节课在全书中的地位以及重点、难点, 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教学, 更要做到简单明了。
4. 精炼授课内容
要巩固课堂学习的内容, 就要让学生进行适当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 要依据教材和大纲, 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对有关的练习进行精选精练, 不能照抄照搬, 搞题海战术。练习完成后, 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评, 在讲评过程中, 要针对学生的错误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解, 帮助学生分析查找出现错误的原因。
二、面向全体, 转化和辅导后进生
1. 端正思想, 正确对待后进生
转化后进生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 对后进生切忌一味地指责, 不妨课外多花一点时间, 与其谈心, 帮助他们分析成绩落后的原因, 指导他们查漏补缺, 培养后进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用爱心去感化他们, 使他们重新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2. 耐心辅导, 逐步跟踪
教学上要充分考虑到后进生的接受能力, 从易到难, 循序渐进。在辅导中主要是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 多启发、多引导、多鼓励, 让他们逐渐恢复自信和勇气。
三、大胆创新,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1. 要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 拓展学生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目前, 大多数教师仍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主, 把思品课应有的广阔空间局限在课堂之内, 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因而教师要敢于突破课堂的“小圈子”, 树立“大教育”的观念, 不仅指导学生学好教材, 还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 努力拓展知识面, 不仅要搞好课堂教学, 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自主意识。
2. 改变“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要优化思品课教学过程, 就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从教师方面讲, 在教的同时, 还要不断地学。这就意味着教师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 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 把握他们心理动态, 并以此为依据, 完善教学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善于启发、引导学生把不同知识重新组合, 让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 开拓思维, 大胆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等。
总之, 要提高思品课教学质量, 单靠书本, 单靠热情, 单靠传统的教学模式, 单靠课堂45分钟是不够的, 必须研究探索思品课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手段, 大胆创新、与时俱进、灵活应对, 才能真正把思品课教学引向一个新的高度,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更多、更有用的人才。
提高思品课教学质量 篇2
摘要:笔者承担“优化教学策略导学课题研究”的任务,结合初三年级思品课教学实践,在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方面,做了一些探讨和实验,在操作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经过不断完善,对应用教育教学操作手段的不断调整,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策略,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水平有很大的帮助,文章注重操作的应用性,对于理论的探讨没有过多的展开。
关键词:导学;策略;思维;操作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9-078-1
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思维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它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1]。
在思品课教学过程中,七年级应注重形象思维的教学、八年级应逐步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在九年级应注重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认知的抽象思维的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这也是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策略[2]。在多年的思品课教学实践中,结合南京市思品课教学常规要求,在九年级思品课教学导学研究过程中,我做了一些尝试,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有极大的帮助,具体操作分如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教材,做到因“势”利“导”
初中思品课新教材植根于生活,以德育、价值引导为目标,包含心理品质塑造、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国情教育等内容。课文编写的生动活泼、精彩有趣,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注重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3]。当然九年级国情教育部分理论性较强,也比较抽象。不注重导学策略研究,课堂教学很有可能沉闷,变成空洞的说教,更谈不上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为此,在导学策略上,要求教师把较抽象理论变成较形象的事例;对于学生学习,则要求将形象的事例上升到抽象的理论,达到认知水平的突破和上升,认清事物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联系,从而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理论素养,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在操作上,结合南京市思品课教学要求,要求学生预习课文,然后收集新闻材料,由学生进行《新闻发布会》,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新闻点评会》,时间控制在10分钟之内。这一导学策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热情,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价值观念的交流与碰撞,使课堂教学充满智慧,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二、分析教材,做到举“一”反“三”
预习是一种导学策略,分专题教学也是一种导学策略。分专题教学的前提是教师分析教材,找出一类相近或相似的问题,通过对某一问题的认识,获得感知,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一类相近或相似的问题,从而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这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九年级的思品课教学中,用一节课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学生学习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两者之间的关系(九年级思品教材第20页),提炼出对两者关系的一般性认识即将集体利益称为A、个人利益称为B,将问题演变为A与B两者关系的阐述,分析研究教材发现,可分为
1、概括性阐述
2、由A到B的分述
3、由B到A的分述
4、A与B的结合。以此感性认识为基础,要求学生补写出教材第40页“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以及教材第49页“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两者之间的关系,完成教材第103页“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完成教材第117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者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设置是建立在对教材的分析的基础之上,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获得认识,达到举“一”反“三”的思维效果。
三、挖掘教材,创设情境,拓宽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创设情境,是思品课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导学策略研究常用的一种手段。运用得当,能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得当与否,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教学实践中,作为导学的一种策略,就必须要挖掘教材的广度与深度,分析其使用的必要性和实效性、考虑到教育对象学生能否做到有感而发,有“点”而发、有“面”而发。一般而言,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或比较抽象的问题,创设一定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防止学生用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形而上观点看待和认识问题。在第四课《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人教版)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结合习主席将访问英国的时事,将班级同学分为两组,一组为“出访智囊团”、一组为“接待团”分设几个环节:中英历史篇章、时代篇章、互利共赢篇章、核心利益篇章、展望未来篇章,创设小组讨论会,学生就对外开放的原因,对外开放的方式、目的等方面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不仅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也拓宽了思维的广度与深度,能多角度地探讨与思考问题。
四、拓宽教材,实际操作,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思品课导学策略,应注重知、信、行三者的有机统一。思品课教材本身就具有开放性、时代性和实践性,通过实际操作,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实现认识的飞跃,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指导实践,不断实现认识的发展飞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开学初,与学生处研究决定,由初三年级同学组织学校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校会,由他们来选择材料,安排程序,组织活动,在实践中,学生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对党的领导、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认识水平的提高是思维发展的要求,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产生认识,在理论指导下实践,又使得认识不断发展,使得知、信、行三者有机统一。
此外,导学作为优化教学的策略,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才能达到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提高思品课教学质量 篇3
激发思维的兴趣——让学生会问
问。是智慧的火花;问,是打开知识的钥匙;问,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问学问,学习就必须问。教学的意义就在于引导学生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如果让学生“没有问题走进教室,又没有问题走出教室”,一切课堂教学活动就令人生厌,学生就不可能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教学也就不可能取得任何真正的成效。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与其给出学生10个问题,往往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一个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引导、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让学生会问。
疑即问题,思维就是从问题开始的。而现在许多学生不愿提问题。原因之一就是学生满足于浅尝辄止,习惯于死记硬背,缺乏勤学好问的精神。另外,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对提出问题的学生不感兴趣或不予理睬,结果就使学生失去了提问题的兴趣。为此,笔者结合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尝试了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质疑栏,采取了个别指导的做法,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对害羞的、不敢当面提问题的学生,请他们把问题写在质疑栏中交上来,发动全班同学集体做答。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对于不爱思考的学生,则通过设质疑栏,“逼”着学生细读深思,勤学多问。当然,从起初的“逼”着去思考到后来的自觉去思考,是一个培养和适应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高的过程。
比如,我在上初二思品课《财产留给谁》这一内容时,课前安排学生自学教材内容,把遇到的问题或自学时联想到的不懂的问题,写在导读提纲的疑问栏中。上课时由每一小组中的一位代表负责在班上交流,各个小组就提出了不少的问题。诸如“什么是财产继承?”“什么是被继承人?什么是继承人?“‘继承从什么时候开始?怎样继承?”“继承权的实现方式有哪些?”等等。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上课时我又出示了以下案例来引起同学们的兴趣:
“李家村村民李某于20D7年8月病逝,留下家庭储蓄2万元和房屋4闯。李某患病三年。特别是最近一年卧床不起。而其妻亦年老多病。无力照料。所以夫妻俩这几年都由寡居的二儿媳服侍。李某共有四儿一女,除小儿子还在读书外,其余子女都已成家,其中二儿子和三儿子婚后由于车祸死亡,三儿子留下一个未成年的儿子,三儿媳已改嫁,很少往来。小女儿在外地工作。每月仍寄生活费回家孝敬父母。大儿子从不照顾家里。李某死后,亲属们对财产的继承问题产生了纠纷。”
由于把书本中抽象的知识化为了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纷纷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我就让学生四个人为一组,聚集在一起共同寻找讨论问题的答案。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学生有了疑问后,就会自然地产生求知的欲望。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思想就会高度集中,整个课堂就会形成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的浓厚学习氛围。这样,我们的教学目的和效果也就自然达到了。
创造宽松的环境——让学生敢问
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当学生处在一种安全感的环境里,思维最活跃,学习效果也最好。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教师若能营造使学生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师生之间彼此信任、理解与尊重,那么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就能得到有效的保护,这时学生的创新潜能往往能较好地发挥出来。因此,我们应注重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提问环境。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当前许多学生中普遍存在不敢提问的情况,有的没有问题不想问,有的有问题不敢问,有的有问题也不想问。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自卑心理和紧张心理所造成的。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就是要消除学生的自卑和紧张的心理。其次,要创设和谐的问题情景,消除学生懒得提问题,怕提问题的心理,激发学生想提问题的欲望和兴趣。锻炼学生敢提问题的勇气。再次,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提“问题”的机会。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强调的是,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安排,科学设计问题,为学生积极探索知识提供动力。另一方面,还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保护学生发问的积极性。使课堂形成一种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热烈气氛。
比如在进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内容的复习时。我通过创造设计情景模式。形成一个生动、随意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随便发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上课时,我首先用幻灯片出示3幅漫画:第一幅画的是连绵不断的群山下有一个小村庄,山上森林茂密,山下炊烟袅袅;第二幅画的是大片的森林被砍光,一村民正在砍伐剩下不多的几棵树,山下村庄小楼林立;第三幅画的是大雨滂沱,山体滑坡,村庄被毁。要求同学们根据画中所反映的内容,自己提出一个与本课所学内容有联系的问题。仅仅过了2分钟,许多同学就争先恐后站起来说:“上述事例说明了什么?”“为什么村民的‘富’会被水冲走了?”“这个材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假如你是这个小山村的村民,你打算怎样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我们应该从这个材料所描绘的结局中吸取什么教训?”“村民怎样做才能重新走上致富路?”一连提了十来个问题。接下来,我就组织学生就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交流。快下课时,我说,通过本课的学习,如果还有什么问题,请写在纸上交给老师或个别与老师探讨。我刚把话说完,一个女同学就立即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看了刚才的漫画后,我就在想,如果那些村民没有想到是因为他们砍光树木才造成的恶果,而认为是下大雨的结果,那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一提出来,我为之一震,因为这个问题很有创意,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马上就赞扬他说:“这位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新意,请大家课后再去想一想,该怎么办呢?下节课我们再来讨论。”
在这里,我既创造了机会,让学生把自己产生的问题在同学面前展示,使他们成为“问”的主体,又能通过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等活动,使他们成为探索、解答自己产生的问题的主体,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题的能力。
改变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善问
首先,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树立好问题的态度观,让学生“善问、寻答”。鼓励
和指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质疑问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要使学生“善问”,教师当然要很“能问”,以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教师之“问”,要讲究方法,先易后难,循循善诱。在问题解决过程的不同阶段,所提出的问题应具有不同的特征:如在寻找问题阶段,提出的问题是“什么东西出了毛病了?”或“这些事实是如何相互联系的?”在分析解决问题时,提出的问题是:“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有什么要求?它的具体规定是什么?需要哪些条件?还有哪些要做?”在评价解决办法时提出的问题多半是“必须满足哪些要求?”“判断的准则是什么?”“这种解决办法是否满足了这些要求?”一般来说,提出问题之后,学生都有一种急于知道答案的心理。对此,教师可以采用“欲擒故纵”的方式,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生动例子和材料,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分析、解答问题。从而使学生提问题的态度,从单纯的接受问题到善于主动找问题、提问题甚而解决问题。
其次,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树立好问题的质量观,适时总结评价,使学生善问。要使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同时,作为教师,还应注意适时总结,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要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不能置之不理或做简单的结论性回答。由于受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往往会既散又乱,或者根本不切合教学内容和实际,但是作为教师万万不能讥讽或冷漠,而应仔细分析,认真对待。例如。有的由于读书不够仔细,可鼓励学生再读书,’争取自己解决;有的可让学生讨论,合作解决;有的教师自己没有准备的,应实事求是地告诉学生:“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把老师都问倒了,下课后大家一起来寻找答案好吗?”鼓励学生参与问题的解答,以逐步提高学生提问的质量和水平。有位优秀教师说过:“课堂提问没有错误!”教师在教学中应认识到学生是成长过程中尚不成熟的个体,要从正面引导学生的质疑问难,实行“无错原则”。尊重学生,平等交流,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这样,学生才能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
提高思品课教学质量 篇4
一、立足生活需要, 确定教学目标
《思品与社会》课标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密切联系。”所以, 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 要把握教材观点, 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起点,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动态生成教学目标、情感目标、行为与习惯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也就是说,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指导儿童的实际生活, 解决儿童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 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
比如, 我在教学《平安回家》一课时, 考虑到我所在的学校地处农村, 学校里也基本上都是当地的农村孩子, 和城里孩子相比, 他们对城市交通法规缺少了解。在实际的生活中, 他们接触交通标志的机会相对较少, 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很容易发生危险。虽然学校、老师也经常就此问题进行教育, 但对于接触不到这些知识的孩子来说, 则收获甚微。借助这节课, 我认为从细微之处人手, 让学生学会常见的交通标志, 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指导他们认识常见的交通手势, 学会遵守交通规则。所以, 这堂课不仅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 补充更多交通知识, 更要面向学生的未来生活, 让他们在头脑中时常紧绷“安全”这根弦, 为今后的生活做好铺垫。并要努力让行为规范从生活中来, 在经过修正后再回到生活中去。
二、引发学生共鸣, 教会学生明理
近年来, 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思想品德课中, 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 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 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 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 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 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 唤起责任感。例如, 《我想要我能要》一课, 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 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 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 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 评了再演。这样, 学生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 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 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 学生的道德认识就会不知不党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 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 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 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征博引, 唇枪舌剑, 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 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 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思考, 主动探究, 在辩论中深化明理, 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灯不拨不明, 理不争不透”。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有意创设道德认知冲突, 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
三、拓展课程资源, 参与生活实践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 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 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思品与社会》教学中, 要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如教学《家长关爱我成长》一课时, 课前, 我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3张照片做成课件, 再让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 我用课件展示3张照片, 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的感受, 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 引出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 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 有一位学生带了大大小小十多件毛衣, 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织出来的, 这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 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 从而油然产生对家长的爱。
总之, 儿童品德的形成, 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 对生活的感悟。在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立足生活, 贴近生活, 并让学生参与其中。要让学生从原有的生活经验入手, 在课程中进行整合, 使学生有一个学习、吸纳、提升的过程, 丰富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 最终回归生活, 这是小学思品教学的一个教学趋势。因此, 在教学中, 我门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 尽力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 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 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 明辨是非, 感知善恶, 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 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摘要:小学思品课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 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教学, 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 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
提高思品课教学质量 篇5
方面的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贯穿、渗透于诸教育之中的核心部分,它影响、决定着学
生素质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思想品德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专门学科,它的重
要地位和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在思想品德课中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实效,
是当前思品教学乃至整个素质教育需要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我门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激
发兴趣是前提条件,学文明理是中1环节,行为指导是目的归宿。
一、激发兴趣
兴趣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他和感情、性格等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托尔斯泰曾经这样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心理学上的意义,在于引起学生情感反应的重要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这就是“求知欲”,就如“食欲”一样。为使学
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思品的兴趣和欲望,不因思品课较为枯燥而产生乏味感。我在教学中注意小学
生年龄段的特点,精心设计,营造引人入胜、富有情趣的教学环境,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
动参与到教学课堂中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方法和手段,即“桥”和“船”的问题。在教学中,根据课题教学的不同特点,我主要采用的方法是:
1、电化教学法,电教形式直观、形象,艺术性强,如临其境,学生普遍乐干接受,易干激发兴趣,使学生在有形的观赏中受到感染,使“大道理”变得具体实在,容易消化吸收,达到教育目
的,如《学优良传统讲文明礼貌)、《以俭朴为荣》的教学,我均以电教手段进行,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教学中受到心灵的震撼,领悟到什么是美德,自己应当学什么,现在起应当做什么的道理,
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故事教学法。在教学《人民的领袖》一课时,针对小学生对毛泽东等开国元勋的事迹了解几乎是“一张白纸”的情况,我事先准备了资料,上课时,既指导学生看挂图,又讲一些生动的小故事,把学生的感情和兴趣逐步引入课题中,进而让学生例举故事所表现的领袖的高贵品质和伟大功绩,从而激发学生对领袖的热爱和怀念之情,感悟我们今天幸福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3,活动诱导法。参加活动学生劲头已:入趣浓,老师通过设计学生容易参与,趣味住强的活
动,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受到教育。如上完《关心集体多做好事》一课后,我安排了“我为集体做过多少好事”的讨论,讨论中,许多学生亮开了自己过去曾做过好事而别人不知道的“秘密“,也有的学生亮出了自己“学习最重要,少管闲事“,而不愿为集体、为他人做点有益的事的思想。经过讨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生活在集体中,只有大家来关心和热爱集体,多做好事,这个集体才能团结向上,争创荣誉,事后,同学们自动建立卫生监督、纪律检查,后进生指导等小组,班级出现了主动关心同学、关心集体的喜人景象。
二、学文明理
学文明理,在思品教学中既是主要内容,也是中心环节,学生是否能做到真正明理,是衡量一节课完成教学任务与否的关键,要达到学生明晰事理的途径一般有两个:
1,老师说理,一是讲清概念,即让学生明确道德规范或原则是什么;二是说透道理,即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按照道德规范或原则去做。思品课教学明理过程中老师常以板书和口述的方法来阐述课文所表达的道德观点,使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如第五册(做事要有始有终》一课
的教学,在听故事朗读。看故事投影,讲故事复述的过程中,我通过“说”课文中人物的闪光点,反复强调本文的道德观点:“做事有要头有尾,即使碰到困难,也要坚持到底”。学生不仅被故事人物深深感动,而且牢牢地领会了课文的道德观点。
2、学生说理。老师说“理”之后,学生的认识还处于初始阶段,还需要学生自己“说”理来强化道德认识。具体要求须由浅入深,由易而难,一般是先根据问题直接说,然后再围绕问题有针对性他说j口第五册(专心致志)一课,老师“直接”问学生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一般都能答出,而老师并不因此而满足,继续围绕道德观点开展询问:“为什么两人同时学下棋,一个成了高手,另一个成绩较差?”强化“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这一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专心致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行为指导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思品课不仅要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激发道德情感,明白道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即指导实践。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但在导行过程中,学生往往望“理”兴叹,有理难“循”,出现空对空的现象,这是阻碍思品课教学实效提高的主要原因。为此,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道德行为的欲望,指导学生明辨是非的同时,必须着力解决行为指导问题。在实践中我认识到,在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导行时,须着力坚持“四个结合”,实施导行“立体化”。
1、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在学校里,每时每刻都反映着他们的思想状况。教师要勤于观察,细心了解学生的思想与行为表现,备课时要把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与教材有机结合起来,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如教《不乱花零用钱》一课,针对班级中一些学生在假日买这买那,花钱大手大 脚的情况,我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讨论:“我爷爷、外公特疼我,经常给我钱,每年还有压岁钱,我花了才对得起他们呢!”学生据此各抒己见。开展讨论。由于这道题紧紧联系了学生实际,所以很快使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花钱要合理,有必要。节约使用零用钱,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2、与课内活动相结合。充分利用思品课教学时间,联系教材内容,采取各种形式,指导学生的‘行为方式,训练道德行为,这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课内导行可根据教材课题的要求,通过具有不同功能和作用的板书、图画、故裂表演。辨析,竞赛等多种途径和手段来实现,使学生在形式生动活泼,氛围热烈愉快的活动中受到熏陶和启迪,使课题的道德观点以形象生动的方式渗透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活动中深化认识,陶 冶情操,逐步建立起良好的道德行为。
3、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课外活动是思品课堂教学的延伸,是一种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动静结合的“开放式”的教学形式,是课内播种与课外培植相结合的好路子。
课外活动可分为校内与校外两方面,校内的课外活动,我联系教材内容,以开展班队活动。配合学校开展的有关主题活动来进行,指导学生的行为方式。如教《团结果》、《小伙伴之间》课文时,我与“手拉手章”争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开展“一帮一”结对子、向贫困地区同学写慰问信,向灾区少年儿童捐献零用钱等活动,指导学生人人争取“手拉手章”,争章活动促进了学生“团结就是力量”、“人人心齐、泰山移”道德观点的认识和深化,使班内团结互助蔚然成风。在校外活动中,我以校外教育基地为主阵地,组织学生走向工厂、农村、各种展馆。名胜古迹。革命烈士纪念馆等教育基地,在参观、调查,访问中使学生受到教育。如教(参观党史展览会)课文过程中,我们请了老红军战士给学生讲革命战争年代的故事,组织学生前往桐乡革命历史纪念馆参观,又瞻仰了桐乡市革命英雄纪念碑,敬献了花篮。不仅使学生增长了历史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调动了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而学习的积极性。
4、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
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在恩品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保持与家长的密切联系,使家庭对孩
子的行为要求与学校,教师的要求保持同步和合拍。我一方面加强校家信息交流,及时了解学生
在家的行为表现,克服盲目性,加强针对性;另一方面,我对学生在家庭中的道德行为提出要求与
指导。如教学《家里来了客人》、《调节约水电》、《不乱花零用钱》等课文时,我按照课文的道德观点对学生在家时怎么才能做到对客有礼貌、勤俭节约、不比吃穿等行为要求,一一提出要求,并用(家校联系单)的形式,要求家长按实反馈。这样做,强化了训练,又防止了校家脱节,效果颇佳,受到家长的赞许。
总之,思品课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并提高其实效,有赖于教师围绕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激
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达到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根本目的。
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审美素质等诸
方面的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贯穿、渗透于诸教育之中的核心部分,它影响、决定着学
生素质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思想品德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专门学科,它的重
要地位和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在思想品德课中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实效,
是当前思品教学乃至整个素质教育需要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我门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激
发兴趣是前提条件,学文明理是中1环节,行为指导是目的归宿。
一、激发兴趣
兴趣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他和感情、性格等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托尔斯泰曾经这样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心理学上的意义,在于引起学生情感反应的重要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这就是“求知欲”,就如“食欲”一样。为使学
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思品的兴趣和欲望,不因思品课较为枯燥而产生乏味感。我在教学中注意小学
生年龄段的特点,精心设计,营造引人入胜、富有情趣的教学环境,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
动参与到教学课堂中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方法和手段,即“桥”和“船”的问题。在教学中,根据课题教学的不同特点,我主要采用的方法是:
1、电化教学法,电教形式直观、形象,艺术性强,如临其境,学生普遍乐干接受,易干激发兴趣,使学生在有形的观赏中受到感染,使“大道理”变得具体实在,容易消化吸收,达到教育目
的,如《学优良传统讲文明礼貌)、《以俭朴为荣》的教学,我均以电教手段进行,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教学中受到心灵的震撼,领悟到什么是美德,自己应当学什么,现在起应当做什么的道理,
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故事教学法。在教学《人民的领袖》一课时,针对小学生对毛泽东等开国元勋的事迹了解几乎是“一张白纸”的情况,我事先准备了资料,上课时,既指导学生看挂图,又讲一些生动的小故事,把学生的感情和兴趣逐步引入课题中,进而让学生例举故事所表现的领袖的高贵品质和伟大功绩,从而激发学生对领袖的热爱和怀念之情,感悟我们今天幸福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3,活动诱导法。参加活动学生劲头已:入趣浓,老师通过设计学生容易参与,趣味住强的活
动,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受到教育。如上完《关心集体多做好事》一课后,我安排了“我为集体做过多少好事”的讨论,讨论中,许多学生亮开了自己过去曾做过好事而别人不知道的“秘密“,也有的学生亮出了自己“学习最重要,少管闲事“,而不愿为集体、为他人做点有益的事的思想。经过讨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生活在集体中,只有大家来关心和热爱集体,多做好事,这个集体才能团结向上,争创荣誉,事后,同学们自动建立卫生监督、纪律检查,后进生指导等小组,班级出现了主动关心同学、关心集体的喜人景象。
二、学文明理
学文明理,在思品教学中既是主要内容,也是中心环节,学生是否能做到真正明理,是衡量一节课完成教学任务与否的关键,要达到学生明晰事理的途径一般有两个:
1,老师说理,一是讲清概念,即让学生明确道德规范或原则是什么;二是说透道理,即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按照道德规范或原则去做。思品课教学明理过程中老师常以板书和口述的方法来阐述课文所表达的道德观点,使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如第五册(做事要有始有终》一课
的教学,在听故事朗读。看故事投影,讲故事复述的过程中,我通过“说”课文中人物的闪光点,反复强调本文的道德观点:“做事有要头有尾,即使碰到困难,也要坚持到底”。学生不仅被故事人物深深感动,而且牢牢地领会了课文的道德观点。
2、学生说理。老师说“理”之后,学生的认识还处于初始阶段,还需要学生自己“说”理来强化道德认识。具体要求须由浅入深,由易而难,一般是先根据问题直接说,然后再围绕问题有针对性他说j口第五册(专心致志)一课,老师“直接”问学生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一般都能答出,而老师并不因此而满足,继续围绕道德观点开展询问:“为什么两人同时学下棋,一个成了高手,另一个成绩较差?”强化“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这一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专心致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行为指导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思品课不仅要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激发道德情感,明白道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即指导实践。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但在导行过程中,学生往往望“理”兴叹,有理难“循”,出现空对空的现象,这是阻碍思品课教学实效提高的主要原因。为此,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道德行为的欲望,指导学生明辨是非的同时,必须着力解决行为指导问题。在实践中我认识到,在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导行时,须着力坚持“四个结合”,实施导行“立体化”。
1、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在学校里,每时每刻都反映着他们的思想状况。教师要勤于观察,细心了解学生的思想与行为表现,备课时要把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与教材有机结合起来,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如教《不乱花零用钱》一课,针对班级中一些学生在假日买这买那,花钱大手大 脚的情况,我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讨论:“我爷爷、外公特疼我,经常给我钱,每年还有压岁钱,我花了才对得起他们呢!”学生据此各抒己见。开展讨论。由于这道题紧紧联系了学生实际,所以很快使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花钱要合理,有必要。节约使用零用钱,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2、与课内活动相结合。充分利用思品课教学时间,联系教材内容,采取各种形式,指导学生的‘行为方式,训练道德行为,这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课内导行可根据教材课题的要求,通过具有不同功能和作用的板书、图画、故裂表演。辨析,竞赛等多种途径和手段来实现,使学生在形式生动活泼,氛围热烈愉快的活动中受到熏陶和启迪,使课题的道德观点以形象生动的方式渗透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活动中深化认识,陶 冶情操,逐步建立起良好的道德行为。
3、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课外活动是思品课堂教学的延伸,是一种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动静结合的“开放式”的教学形式,是课内播种与课外培植相结合的好路子。
课外活动可分为校内与校外两方面,校内的课外活动,我联系教材内容,以开展班队活动。配合学校开展的有关主题活动来进行,指导学生的行为方式。如教《团结果》、《小伙伴之间》课文时,我与“手拉手章”争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开展“一帮一”结对子、向贫困地区同学写慰问信,向灾区少年儿童捐献零用钱等活动,指导学生人人争取“手拉手章”,争章活动促进了学生“团结就是力量”、“人人心齐、泰山移”道德观点的认识和深化,使班内团结互助蔚然成风。在校外活动中,我以校外教育基地为主阵地,组织学生走向工厂、农村、各种展馆。名胜古迹。革命烈士纪念馆等教育基地,在参观、调查,访问中使学生受到教育。如教(参观党史展览会)课文过程中,我们请了老红军战士给学生讲革命战争年代的故事,组织学生前往桐乡革命历史纪念馆参观,又瞻仰了桐乡市革命英雄纪念碑,敬献了花篮。不仅使学生增长了历史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调动了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而学习的积极性。
4、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
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在恩品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保持与家长的密切联系,使家庭对孩
子的行为要求与学校,教师的要求保持同步和合拍。我一方面加强校家信息交流,及时了解学生
在家的行为表现,克服盲目性,加强针对性;另一方面,我对学生在家庭中的道德行为提出要求与
指导。如教学《家里来了客人》、《调节约水电》、《不乱花零用钱》等课文时,我按照课文的道德观点对学生在家时怎么才能做到对客有礼貌、勤俭节约、不比吃穿等行为要求,一一提出要求,并用(家校联系单)的形式,要求家长按实反馈。这样做,强化了训练,又防止了校家脱节,效果颇佳,受到家长的赞许。
总之,思品课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并提高其实效,有赖于教师围绕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激
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达到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根本目的。
提高思品课教学质量 篇6
关键词:思想品德 生活情境 教学质量 学习兴趣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5.094
实践证明,只要能够巧妙地运用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实现思想品德课知识和生活常识有效融合的课堂,往往教学效果就会非常可观。思想品德课知识源于生活,只是在思想品德课的教材中把一些生活化的常识概括化和抽象化罢了,这样的知识升华使得思想品德课知识更具有层次性、逻辑性和概括化,但是也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把知识复杂化和抽象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还比较低微,暂时对于这些知识还不能很好地理解与掌握。既然思想品德课知识源于生活,那么我们就可以逆向思维,巧用生活化的常识来辅助学习思想品德课理论知识,这样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着重探究了巧用生活知识提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希望能对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实现理论知识和生活常识的有机结合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发展,当前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不再仅仅依赖于教材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对知识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拓展性。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较为丰富,在某些知识的学习上也存在一定的难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现在的思想品德课堂不再是教师满堂灌,课堂的成败评价也不再是教师讲授了多少知识,而是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学生到底理解、掌握和运用了多少知识。现在的思想品德课堂应该在宽松的教学氛围下授课,采取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现在的思想品德课教材不再是以往那种简单枯燥的内容,而是在内容的设计上更突出探究性,其中涉及到很多的生活化问题,学生也对此比较感兴趣,激发了求知欲望。巧用生活知识提升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质量首先采取的方法就是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将思想品德课教学与生活融合起来,勾勒出“生活画面”。
二、开展体验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很多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时对新课程所提出的三维目标并不重视,仍然把传授知识放在首位,而忽略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从思想品德课的角度讲,它真正的魅力在于启发学生心智,培养学生卓越的品性。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都是比较喜欢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展示自己。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个性和优势,开展体验式情境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教学,实现师生互动。但是由于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通过生活化的情境教学设置能够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的发展需求,让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实现对知识的自我构建。为此,这也导致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情境教学时所创设的学习情境只适用于部分优秀的学生,有很多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处于边缘地位。究其原因,很多教师在设置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上考虑得还不够充分,很多常年积累下来的教学习惯仍然没有改变,教学方式不够灵活,所以最终导致学生的体验较少,主体作用被忽视。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在开展情境教学、引导学生体验教学内容时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体验教学如实验体验、活动体验、小组合作体验、调查体验、网络体验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体验学习,增强学生的兴趣,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精心选择生活化的案例,做好引导分析
案例教学法颠覆了以往的教学理念,创新了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对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案例教学中也实现了学生学以致用和学为己用的教学目的,让课堂具有一定的灵动性,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实现有效教学、提升学习效果提供了新的途径。思想品德课堂的案例教学重心就在案例的选择,恰当的案例可以促进学生知识的接受和利用。在案例的选择上,精挑细选,要整合相关的学习内容和学情,选取的案例要具有生活化、知识性和典型性,让学生在构建知识结构、发挥知识迁移和预见新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思想品德案例的选择可以实现教研组资源共享,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各种辅导材料作为参考,案例一旦确定之后,教师还要学会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把案例读一篇,在阅读的过程中,在重点段落和词汇的处理上可以稍微重些语气,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在阅读完案例之后,教师也可以重复强调重要的内容,或者从深层次引发学生的思考。案例教学的前提是有经典的生活化案例,而课堂教学的核心就是学生能理解案例,并且学会分析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晰案例的内容,教师可以选取学生对案例材料进行概述,对于关键的内容要进行详细的概述,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案例的进一步理解,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语言组织能力,也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生概述之后,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对于学生遗漏或者是错误的概述给提出来,防止其他学生受到干扰。在学生进行案例概述的时候,其他学生也会开动脑筋,提升他们的注意力和理解能力。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这一教学方法在近几年的逐渐推广和普及,使许多教师也为此做出很多的尝试和努力,甚至有部分教师在这一领域中还取得了诸多的成就,探讨和总结出了许多有借鉴意义的经验和方法。但不管我们学习和采用何种方法,都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采取适合学生的方法,情境教学才会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同时,教师在掌握并能灵活运用诸多情境教学的方式、方法后还应该注意在情境教学中注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因为教学要感动过学生,首先得要感动教师自己,实施情境教学的目的才能凸显。
参考文献:
[1]陈元峰.积极创设生活体验情境提高品德课教学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2013(8).
提高思品课教学质量 篇7
一、师生共预习, 打好互动的基础
要学生动起来, “知”才能动, “不知”是不会动的。所以要让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 大致了解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进来。同时教师在课前也要认真备课, 创造情境设置好问题、选择典型的事例和恰当的教学方法并且联系学生的实际, 这样才能和学生产生共鸣,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否则学生只会疲于知识点的了解和记忆, 不会主动去思考, 也就无主动性可言了。
二、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主动学习
“亲其师而信其道”, 这个道理在我们上思想品德课时同样适用, 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 在课堂上要形成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 这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教学策略。教师要认真地设置好适合政治学科的讨论话题, 要让学生有话可说;组织好形式, 一般以四人为一个小组, 这样全班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 全体学生参与教学就成为现实。学生的主持、发言、合作、质疑、判断、归纳等能力在这里也能够得到提高, 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主动能力的目的。
三、正确对待学生的质疑, 激发其主动性
对于学生的质疑, 教师要给予鼓励, 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抓住时机, 促使学生生疑、质疑, 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会空前高涨, 使教学活动变为他们主动求知、敢于批评和争论的平台, 教师要鼓励和提倡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观点, 并积极主动地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对于学生在阐述中的错误不要完全责备, 要进行正确的引导, 特别是不讽刺挖苦, 这样才会保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也才会喜欢这门学科, 才有兴趣去学, 才会主动去学。
四、留下空间, 给学生主动发挥的机会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我们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想像余地, 那么该在何处留下空间呢?每一课的知识点都是由一个小案例引出的, 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只讲案例的经过, 让学生设想案例中所蕴含的道理, 这样就会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兴趣, 在思考概括中培养了其创造性思维。比如“发展离不开合作”一框时, 教师只讲述我国的发展离不开合作的原因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人口多, 底子薄, 要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 加快社会主义建设, 只有依靠合作才能成功。让学生思考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原因。结合南水北调、西部大开发、海南博鳌亚洲论坛等案例, 让学生进行思考, 这样学生就不是被动地机械记忆答案, 而是动脑分析, 谈出了自己的认识主张, 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创新性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教师从学生概括阐述中了解到了学生的真实想法, 教育时更有针对性,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五、鼓励、激励学生, 给学生更多的动力
学生们总是想得到老师的赞许和同学的钦佩。想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持续性,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并给予充分的赞扬, 多鼓励, 多表扬, 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主动性。我在课堂上经常向学生伸出大拇指, 说“你的观点很棒”、“你是好样的”、“说得真好”、“太厉害了”。学生在得到老师的赞许后, 上课会更加认真, 更加自觉地思考, 更加积极地回答问题, 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大大增加。同时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也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 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教学中可以采取分层次教学、个别指导等形式, 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成功感, 整个课堂气氛才会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
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品课教学效率 篇8
1激发兴趣,鼓励创新
1.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要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摆脱以往陈旧观念的影响,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过去我们是把学生们当做容纳知识的一个容器,不断的灌输,不断地教育,突出的是教师的地位,根本没有考虑孩子们的感受和情绪,对一些知识的教学就只有死记硬背,忽视了理解和应用,忽视自我体验,孩子们的学习是被动地接受,根本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主见,怎样做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课题。在讲有关内容时我问孩子们, 假如你是一个比尔盖茨,你会怎么做?景孩子们思考后个个积极发言,“我开学校, 叫上不起学的山区孩子都上得起学”,“我买飞机”,“我当慈善家,捐一些钱给贫困的人”,“买世界上最大的房子,叫爷爷奶奶住”,“我去吃海鲜”,“开工厂,自己当老板”……各种各样的回答都有,可以说孩子们开动了脑筋,孩子们还是有爱心的, 这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不光是有钱了自己消费。在教学中这样的与生活联系密切的体验要多教学生去做,既成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又不失时机的润物细无声,一举多得,何乐不为!这样的课堂孩子们的参与度是最大的,发挥了学生们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才真正地成为了主人。教师要把最大限度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孩子们,思考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学生才能不断超越自我,创新能力才能提高。
1.2角色体验,感悟人生
孝敬父母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叫同学扮演爸爸妈妈和孩子,端出事先准备好的空洗脸盆,做一次为父母洗脚的演练,叫学生去感受一下,父母这么多年来对我们的照顾和呵护,是多么的不容易, 有的同学就说父母真的不容易,蹲下去为自己洗脚,包括洗衣服等都是很累的活, 父母都不嫌脏,不嫌累,需要我们去为他们洗一次脚,洗一次衣服,叫父母感受一下我长大了,我会感恩父母了。这一情景教学可以说孩子们的体验是真实的,感受是颇多的。我下一步留下个家庭作业,就是为父母洗一次脚,或干一次家务,过几天后我问学生这个作业的完成情况,99% 以上的学生都完成了。效果还是不错的。 这比纯粹的说教的效果要强得多。
1.3生活实例对学生的情感体验最有效果
生活中的例子对于学生的情感最有触动作用。比如我在《人生难免有挫折》的时候,叫学生把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邻居等的故事写出来,在课上进行交流,学生们积极发言,故事感人深受,对学生的心灵可以说是一次洗涤。这些故事感染了学生, 使学生情感达到高潮。这节课以学生主动、自主体验为主,效果极佳。
2创建和谐民主课堂
思想观念的高度决定着行动,行动就会决定着事件的结果,所以教师要学习最新的教育理念,不断的用新课程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对于思想品德课教师来说也是如此。
2.1角色转变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不在单纯的是一个教书匠,而是教学活动的促进者、 指导者,可以说是导演的身份;由教书匠型教师转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由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由传统教学方式转向现代教学方式;由面向全体学生转向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
2.2学生观的转变
教学活动中,孩子们应该是学习这一活动的主体,是出于主要地位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客体。一是要尊重孩子们的主体地位,二是确信孩子们的潜能巨大,是有创新能力的人,三是学生的多样性。
3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要想叫学生去尽情的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去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就要在自己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和生活经验,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培养兴趣。
3.1问题情境
我们要针对学生好奇的,乐于钻研的特点,精心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作为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我们的教学。
3.2故事情境
无论是教师讲述的小故事还是学生自己讲述的小故事,都对课堂气氛的活跃程度有帮助,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透彻,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3.3艺术情境
政治教学中,恰当地引用名诗佳句, 可以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由此创设教学情境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对集体、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美好情感,实现情感教学目标。
3.4漫画情境
漫画图片的恰当运用,可以使我们的教学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使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生动,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力与思维能力。
4把握个性,促进整体发展
我们的教学必须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思想品德,不同的人在思想品德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思想品德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 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发展他们的思想品德才能。
5熟练运用现代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思想品德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思想品德活动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更为丰富的思想品德学习资源。
摘要:思想品德教材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孩子们的思想教育,人生价值观指明了方向。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品德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奠定基础。
提高思品课开放式教学实效的思考 篇9
一、目标明确, 引导得当
“施教之法, 贵在启导”, 教师在教学中是起主导作用的, 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 教师如何“导”, 关系到学生怎样“学”, 在开放式教学中, 老师在整堂课中自始至终胸中要有一个目标, 有一条主线, 随时启发学生沿主线有效推进。例如, 学习法律的基本特征时, 书上安排跟其他行为规范、道德、纪律规章等进行比较, 在分析时, 学生对法律较为生疏, 分析不出什么, 而对法律之外的行为规范倒是比较熟悉, 很会举例。这时老师就要适时拉回学生的思绪, 通过启发诱导, 在比较中让学生总结出法律内在的本质的东西, 认识到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此类情景, 思品课很多, 教师只有明确教学目标, 咬住目标不放松, 才能“活而不乱”, 收到预期效果。换句话说, 教师要善于把握各种情景, 提高课堂驾驭能力。
“教即是学”。有人说, 新课改的过程, 也是教师自身专业成长和素质发展的过程, 是实现师生共同进步的过程。新教材的使用, 对我们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方法提出了巨大挑战。新教材中教学链接部分知识内容非常丰富, 教师如何启发诱导学生以辅助教学, 教材中活动区的情境设置如何把握其深度、广度等等, 都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所以教师平时要积极参加进修、培训和素质提升工程, 要注重通过报纸杂志、互联网、电视媒体等多渠道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能力。新课程条件下, 教师只有不断充实自己, 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 引导得当。也只有这样的教师, 学生才会信任你, 愿与老师有效配合, 有效合作, 从而提高课堂实效。
二、精心备课, 扎实教功
备好课是讲好课的前提, 备课的过程是一个学习、分析、研究、处理教材的十分细致的过程。新课改中, 备好课的关键是做到一备教材, 二备学生, 三备教法, 四备教案。备课时,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与水平状况, 合理创设符合和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境。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 使教学具体化、形象化和信息化。根据初中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 充分利用直观教具, 使新知识形象地、有层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强化视听感觉, 尽量做到能听的就听, 能看的就看, 能做的就做, 充分发挥多种器官的作用, 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例如, 九年级《思想品德》中的“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部分, 探讨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关系, 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既要从历史角度探究, 又要从现实角度探究, 最终揭示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及现实中存在的矛盾。这时, 老师如果创设情景运用多媒体展示来教学, 并诱导学生以学习主体身份参与, 层层分析, 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师在备课时会适当“留白”, 即让出时间, 让出空间, 让出讲台, 让学生去思考, 去想象老师未曾实说或未曾明说的部分, 这样就比较难预测教学的某个环节到底花多少时间才合适, 有时还会出现不少意想不到的环节和变化。缺乏经验的教师容易乱阵脚, 场面无法收拾。因此, 在如何实现教法与学法的辨证统一, 如何体现教法的可操作性和迁移性方面, 大有文章可做。新的备课形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 要因课程内容的不同而有差异。
总之, 教师只有扎扎实实备好课, 许多在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情景事先有个设计, 即对于有效解决课堂上的突发情况, 教师做到心中有底, 才能有效解决课堂生成与预设的矛盾, 使整堂课顺顺畅畅。
三、多重角色, 主导课堂
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 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 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 积极思索。因此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 与学生多沟通, 置身于学生之中, 参与学生的讨论、活动过程, 在师生互动中进行情感交流。这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把学生真正看成是学习的主体, 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求知, 具有主动参与, 敢于竞争, 勇于进取的精神。但要明白, 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让学生扮演主角, 成为课堂的主人, 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 教师要不断的进行引导, 教师的集思广益、主导意图应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而且在不同的情景, 不同的环节中, 教师的角色应该是有变化的, 有时是一个引导者, 有时是一个合作者, 甚至有时还是一个学习者。例如在“隐私与隐私权”的教学中, 我首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 引导学生对隐私的内涵进行探究, 当学生开始进行探究后, 我又参与到学生中去, 成为一个合作者, 共同探讨出隐私的内涵包括私人信息、个人私事、私人领域。然后又启发学生对信息时代隐私易被非法公之于众的情况进行举例分析, 最后我将学生的意见进行归纳总结, 导出隐私权的有关知识。学生总是要超过老师的, 课堂中学生突然冒出一个新思路、新观点也是常见的, 这时教师就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学习者。所以在课堂中, 教师不能将自己的角色单一定位, 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变化, 以适应不同的教学要求和对象。
四、提升品味, 学会合作
二十一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 又是协同合作的世纪。善于合作是学习成功的土壤, 合作能积聚力量, 启发思维, 开阔视野, 激发创造性, 既利己又利他, 达到双赢效果, 使我们每个人更快的进步。俗话说, 沉默是金, 善于倾听是良好合作开始的前奏。
在新课程的条件下,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 也是21世纪教育面临的根本任务之一, 这势必加大了课堂中学生活动的比重, 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模式和以往存在很大的区别。课堂活动时往往出现相反的两极, 一方面, 部分同学喜欢静静的思考, 轻易不开口;还有部分基础薄弱、参与性差的同学也不知道该作些什么, 无所事事。而另一方面, 有个别学生好表现, 不举手就大声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或不等别人说完, 就提出反对意见, 而答案又不得要领, 弄得整个课堂像开了锅, 如果任其发展必然导致乱课现象。如何指导学生进入角色, 让课堂“活而有效”?我认为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善于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和能力非常重要。
在课堂实际教学中, 遇到以上情景, 我首先对那些争先发言的同学加以表扬, 同时, 也肯定、赞扬那些善于倾听的学生, 并要求好表现学生尊重他人, 认真倾听同学的观点, 将别人的想法与自己的想法相对照, 博采众长, 提高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另外, 也及时提醒学生, 现在课堂活动多了, 但大家仍然身处课堂, 课堂是一个严肃的场合, 全班组成一个班级团队, 团队精神的核心是集体主义, 是合作共享, 乐于奉献, 是个人的利益服从团队的利益。所以, 每个同学应该遵从课堂规范, 所有活动都应该围绕着“有利于学习、有利于能力提高”这个主旋律。
教学中合作范围非常广泛, 不但包括学生与老师的合作, 与小组成员间的合作, 与本班同学的合作, 甚至包括实践活动课时与别班同学、老师的合作。一个成功者, 往往是一个优秀的合作者。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 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 可以采用不同的教法。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任重道远。在对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和不断探索中, 我们坚信能从“无法”到“有法”, 再从“有法”到“得法”, 使思想品德课开放式教学更有序、更有效。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新课程, 为开放性教学提供了平台, 活跃了课堂气氛,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开放是件好事, 但课堂秩序要做到“活而有序”、“活而有效”值得探究, 如何做呢?作为一线教师,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得当, 提高课堂驾驭能力。而要做到这点, 教师必须认真备好课, 不断提高基本功, 灵活解决课堂中生成与预设的矛盾;而且要多角色定位, 参与学生活动中去;另外从学生角度也要多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做到利己又利他。
关键词:思品课,开放式,实效
参考文献
[1].《教师新概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留白的初中教育》义乌市宾王中学
提高思品课教学质量 篇10
一、跨学科的整合运用
新课程的特点是课程的实践性。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教学上, 在突出德育特性的同时, 要敢于相互联系, 触类旁通, 加强与各学科的横向联系, 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 吸纳这些学科的知识, 尤其是德育的例子, 用这些来触及学生的灵魂, 以收到的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上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相信相爱一家人》时, 考虑到当前我们这里农村不少家庭的家长都外出打工, 农村小孩成了留守儿童, 家长与子女的关系淡薄, 我就结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莫怀戚的《散步》课文来引入。《散步》写的是一家三代人一起去散步这样一件事情。看似平常叙述和描写, 作品却讲述一个尊老爱幼的故事, 浓浓的深情流淌其间。通过结合这一课文讲解, 点拨, “推波助澜”, 让学生体验到人间至爱亲情, 进一步培养学生健康而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随后, 又让学生重新回忆七年级语文的《木兰诗》, 并进行相关朗诵。并提问: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 木兰之所以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 其原因在哪里?你认为是怎样?在学生自由发言后, 教师总结要点:替父从军说明她爱自己的父亲, 也说明她爱国家, 高尚情感令人佩服。然后再次朗读, 让学生再次在头脑中重现木兰光辉形象。又提问:假若是你, 你会像木兰那样做吗?让学生的思想向木兰形象看齐。当这几个环节结束之后, 我才转入正课《相信相爱一家人》。一些学生下课之后, 都说, 一个人要懂得感恩, 要爱家人, 要敢于负起责任, 为家庭分忧。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可以说, 文质优美的语文课德育的例子很多, 而其他学科同样也含有众多的例子。只要思想品德课的老师多浏览其他学科的教科书, 找出学科教学中的共通点、互惠性, 好好收集例子, 善于吸纳, “放水养鱼”, 等到思想品德课堂上出现相似的内容, 就可以将它当成切合点来发挥。
二、本学科的整合运用
在实际教学中, 就思想品德课教材而言, 教材结构或者内容编排上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但是并不是说它就不能调整。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从提高思想品德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出发, 或善于根据“体验—生成”的课程理念, 或根据事物的因果关系、递进关系、或调整其教材内容, 或打破其教材顺序, 调整其教材结构, 更好地使教材为我所用, 更好地达到育人的效果。
如上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相信相爱一家人》时, 考虑到当前随着网络的普及, 农村网吧众多, 很多的学生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 成为网瘾, 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一些学生还因为网络的不良影响染上了不良习气, 导致自己与父母关系紧张, 成为了当前广大农村一大现实问题。于是我就将其与第三单元《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中的第六课《网络交往新空间》进行了整合讲解, 通过将《相信相爱一家人》与《网络交往新空间》作为一种递进关系进行搭配讲课, 让学生知道“爱家人”就应该正确对待网络, 自觉控制上网时间, 走出虚拟的网络世界, 在现实中多与同学交往。
再如上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师友结伴同行》时, 考虑到当前一些农村学校师生关系的失衡, 从构建和谐课堂出发, 按照“体验—生成”的课程理念, 本人就结合第四单元《交往艺术新思维》中的第九课《心有他人天地宽》进行讲课, 引导学生换位思考, 尊重教师的教学工作, 做一名既自尊又尊重他人的好学生。后来本人发现, 我所上的班级给教师取外号的现象没有了, 促进了和谐校园的建设。
针对农村初中生把压岁钱乱用的现象, 在教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活动———“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时, 我就提前将九年级《思想品德》“学会理财、合理消费”相关教学内容配合讲课, 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 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发展。
提高思品课教学质量 篇11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小学 思品课
当前,我们小学的思品课教学大多依靠文本教材,通过文字授课形式进行简单化的灌输和传授,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在思品课中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直观性、交互性。这样的思品课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情绪感受和情感品质在道德内化过程中的作用,未能达到提高学生行为能力的目的。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将抽象内容形象化,复杂事物简单化,并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小学思品课实效性。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小学思想品德课往往是让学生明白某个道理、学习某种品质或了解某种社会现象。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能有效地创设教学所需要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参与。如二年级《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一课中,如果教师单纯地讲水在我们生活中有多么多么重要,语言是苍白的,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是有限的,学生的感触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对“离不开水”难以有真正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事先从网络搜集整理一些西南地区干旱情景的图片,配上适当的音乐播放给学生观看。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提出一个思考题:如果没有水,我们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的思维被激发了,纷纷举手发言。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继续追问:我们小学生可以怎样做更大地保护水资源?让学生进一步明白环保、节约用水的重要性。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再出示相关的节约用水的图片、视频让学生欣赏。这样,把抽象的“离不开水”的概念通过多媒体,讲得具体形象。学生不但明白了水的重要性,而且懂得了怎样做才是保护水资源。思品课堂教学不再是以单一的说教形式进行理论灌输教育,加强了思品教学过程学生与环境资源之间的互动体验,从而潜移默化地矫正了学生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习惯。
二、利用多媒体,提高思品课教学效果
小学的思品课堂教学时间为四十分钟,根据思想品德教学的特点借助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能保证教学的成功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大量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的83%来自视觉。恰当运用这种手段,可为学生提供多感官获取知识的途径,提高理解能力。如在教学五年级品德课《走进民族大家庭》时,学生对于“文中介绍了哪些民族资料,这些民族有哪些风俗习惯”是难以凭空想象的。我在上思品课前,先布置学生周末回家或利用上信息技术课的机会查阅、搜集了我国有关民族风情等资料。上课时,我设计了其中一个教学环节就是小组交流搜集到的民族风情资料。当大屏幕上一幅幅色彩艳丽的民族服饰图片、配合悠扬乐曲的民族风俗表演视频生动鲜明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时,我发现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我只需根据画面偶尔稍加点评即可。我不用手捧资料口干舌燥地介绍五十六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学生不必呆坐座位上听讲。在教学即将结束时,我播放一首歌曲《爱我中华》,在铿锵有力、节奏欢快的歌声中,我总结:“同学们,我们中华历史悠久,我们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个民族构成一个大家庭,我们团结友爱,中国必将强大!”学生情绪盎然,不约而同唱起了歌曲。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思品教学,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使思品教学内容化虚为实,化繁为简,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思考,同时掌握、理解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要点,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利用多媒体,形成思品教育合力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作为学校思品教育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养成教育应是学校育人的一个不变的主题。仅限于思品课堂四十分钟是不能达到教育目标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将养成教育落到实处,提高其实效性呢?如果能利用多媒体手段,拓展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并延展到校园和社会,就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开发校本视频资源
如我校专门开发了校本课程《小学生一日常规》《小学生仪容仪表规范》,根据教材内容摄制成视频,配好背景音乐及解说词,利用校园网络通过VOD视频点播系统在思品课及班队会播放。最后,按行为规范要求训练学生们自身的行为。我们把思品课教育融进孩子的生活世界,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身边事抓起、平常事抓起。音像结合的视频教育方式改变单调的文字或语言说教方式,显得更直观、形象,让学生看得见、学得像、可体验、能感悟,留下深刻的印象,强化了行为记忆,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发挥网络育人作用,加大自我教育力度
我校通过因特网收集各种德育资源,下载并上传到数据处理制作中心,分类别进行加工制作存储,生成实用的德育资料,内容有:《交通安全》《开学第一课》《身边的礼仪》图片资料等。各班级利用校园网络及教室电教平台定时组织学生观看学习,促使他们更快地形成良好的习惯,同时发挥网络载体作用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自觉培养了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好习惯。由此可见,利用多媒体,拓展品德课堂,增加知识密度,可以弥补教科书内容的不足。正如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总而言之,将多媒体与小学思品课有机整合,提供富有新意的学习资源,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品课的教学效率,形成思品教育合力,使教学的作用得到了真正发挥,切实提高小学的思品课教学实效,让小学思品课焕发生命活力。
提高思品课教学质量 篇12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课堂教学,课外教学,成才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教育环节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应该在初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成才的目标。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知识的直接传授往往是枯燥无味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使教学的过程实现高效。对于老师来说,可以将书中的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诚信”这个知识点时,老师可以举海尔集团砸冰箱以加强企业诚信,最终取得巨大成功的例子,这样就能很容易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了。学生在看到文字的时候,很难对其中的知识有所理解,但是老师通过举例子就能让学生去联系自己的切身体会。有了能够感知的实际例子,学生更容易理解老师所要传授的知识,也能增加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通过让学生去体会实际生活中蕴藏的知识,可以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益于学生成才。
(2)情感教育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并非单纯地知识传授,能够调动学生情感的教育才是一种高效睿智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得到道德的培养才是一个成功的教学典范。如何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呢?这就需要情感教育,情感教育要求教师能把握学生的情感因素。现代先进的教育器材帮助老师解决了这一难题,艺术能够感染人心灵,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以图片加实例的方式来感染学生。学生在受到视觉上的冲击时,能够更加专注于老师所要传授的知识,学习时注意力更加集中,思维更加灵活。还可以通过音乐来感染学生,音乐是心灵的诉说,是情感的释放,在音乐的感染下学生能放松心情,对于知识会有更深刻的记忆,也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最能让学生受到感染的方式是配合影视教育,影视是场景和音乐的结合,通过影视学生能更加直观地感受内容,能更好地释放自己的情感,对知识有更深的体会,内心也会有更强的求知欲。在这样的熏陶下,学生就能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这样的学习过程,能够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强的记忆和更深的理解,能够使教学的过程更加高效。
(3)良好学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好的学习风气能够使学生有更高的学习效率,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能够不断改变自身,向好的方向去改变,克服自身缺点发扬自身优点,在不断改变中学生能够更加优秀。而学生本身也就拥有更高的学习效率了。好的课堂纪律有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课堂是知识传授的重要地方,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能集中注意力,去记忆知识和理解知识。而集中注意力实际上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有任何的外界干扰都将降低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应当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不能让学生受到外界的干扰,更不能让学生制造干扰。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利于学风的形成,学风是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影响建立起来的,一个学生有好的学习习惯就将影响另一个学生,在相互的借鉴学习中就能形成好的学风。学习习惯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一个能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学生将拥有极高的学习效率。课前的预习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此就能对知识有更深刻的记忆,课后复习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如此就能对知识有全面地掌握。对于学习有一个计划就能不断取得进步,更容易实现自身的学习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知识的热情。拥有良好学风的班级一定是一个优秀的团体,在这个团体中,学习的效率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二、提高课外学习效率
课外教育作为教育的关键一环,是让学生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关键。在实践中可以让学生体会知识的用处,不仅能使学生对于知识有更深的记忆,还能使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有更高的兴趣。实践教育既能让学生更加有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例如,在教育学生对父母感恩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诉自己和父母在一起的点滴记忆,从而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心爱护,还可以让学生做一件关心父母的事,从而让学生体谅父母,感受家庭的温暖。这样的教育可以让学生学习知识,具有高尚的人格品质。课外教育还可以让学生去收集生活中与知识相关的材料,包括一些事件和社会现象。通过收集这些材料能让学生去发现知识的广泛运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让教学变得更加有趣,实例比起理论更加形象生动,并且浅显易懂,让学生真正地将知识理解吸收。在实践教育当中,学生能对现实有更多的认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健全学生的人格。现实生活是广阔的,学生在实践教育中能有一个更加开阔的视野,能了解更多的知识并将知识运用于生活,教育的目标也在于此,学习知识的目的就在于运用知识。通过实践,能让学生对书本的知识有更好地理解,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提高思品课教学质量】推荐阅读:
思品课教学叙事10-03
小学思品课的活动教学09-12
思品课活动型教学浅谈05-09
思品课有效教学研究小结08-25
初中思品课教学模式10-15
小学思品课开放式教学07-16
思品课教学法之我谈11-03
提高写字教学质量05-25
提高书法教学质量07-13
提高阅读教学质量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