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品课的活动教学

2024-09-12

小学思品课的活动教学(共12篇)

小学思品课的活动教学 篇1

《思品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生活化, 也就是说, 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 对生活的认识, 对生活的感悟。只有来自于孩子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 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不是表面的道德情感, 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所以, 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 贴近生活, 并让学生参与其中。

一、立足生活需要, 确定教学目标

《思品与社会》课标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密切联系。”所以, 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 要把握教材观点, 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起点,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动态生成教学目标、情感目标、行为与习惯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也就是说,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指导儿童的实际生活, 解决儿童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 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

比如, 我在教学《平安回家》一课时, 考虑到我所在的学校地处农村, 学校里也基本上都是当地的农村孩子, 和城里孩子相比, 他们对城市交通法规缺少了解。在实际的生活中, 他们接触交通标志的机会相对较少, 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很容易发生危险。虽然学校、老师也经常就此问题进行教育, 但对于接触不到这些知识的孩子来说, 则收获甚微。借助这节课, 我认为从细微之处人手, 让学生学会常见的交通标志, 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指导他们认识常见的交通手势, 学会遵守交通规则。所以, 这堂课不仅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 补充更多交通知识, 更要面向学生的未来生活, 让他们在头脑中时常紧绷“安全”这根弦, 为今后的生活做好铺垫。并要努力让行为规范从生活中来, 在经过修正后再回到生活中去。

二、引发学生共鸣, 教会学生明理

近年来, 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思想品德课中, 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 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 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 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 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 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 唤起责任感。例如, 《我想要我能要》一课, 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 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 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 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 评了再演。这样, 学生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 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 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 学生的道德认识就会不知不党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 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 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 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征博引, 唇枪舌剑, 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 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 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思考, 主动探究, 在辩论中深化明理, 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灯不拨不明, 理不争不透”。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有意创设道德认知冲突, 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

三、拓展课程资源, 参与生活实践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 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 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思品与社会》教学中, 要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如教学《家长关爱我成长》一课时, 课前, 我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3张照片做成课件, 再让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 我用课件展示3张照片, 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的感受, 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 引出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 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 有一位学生带了大大小小十多件毛衣, 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织出来的, 这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 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 从而油然产生对家长的爱。

总之, 儿童品德的形成, 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 对生活的感悟。在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立足生活, 贴近生活, 并让学生参与其中。要让学生从原有的生活经验入手, 在课程中进行整合, 使学生有一个学习、吸纳、提升的过程, 丰富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 最终回归生活, 这是小学思品教学的一个教学趋势。因此, 在教学中, 我门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 尽力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 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 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 明辨是非, 感知善恶, 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 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摘要:小学思品课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 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教学, 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 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

关键词:明确目标,引导明理,参与实践

小学思品课的活动教学 篇2

从2001年教育部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课程改革走过了14个年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按照我国2020年“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就必须对课程标准进行审视、修订完善,所以从2003-2011年,先后对课标进行了几次修订,修订遵循的原则和重点突出强调要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特别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所以深入研究课标、理解把握课标,以课标作为课堂教学的准绳则成为教师改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首当其冲的任务。就目前全旗思品课堂教学情况来看,我认为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部分思品课教师课堂教学方法陈旧、老化。即“穿新鞋走老路”,教师没有适应时代变化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积极转变观念,而是因循守旧,“以不变应万变”,不能摆正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未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不能提供合作、探究的氛围,不能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搭建平台,更不能点燃学生学习过程中闪烁的思维火花,致使课堂教学缺少灵气,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意识不高。导致教学过程照本宣科,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命活力,主动积极地参与思考和发言的学生少,被动听、被动学的情况较多。加之部分思品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教学班级和课务量、作业批改量多。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转变了观念,也缺乏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新的更有实效性的教法,去研究分层次教学,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再次,部分教师个人在职业方面缺乏不断追求的精神动力,容易满足于现状,也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原因之一。

2、情感的渗透距离学生很远,往往以呆板的说教为主,缺乏情感,从而使政治课枯燥乏味,导致学生知行不一,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和良好品质的形成。思品课与其他学科的重要区别就是要求知、情、意、行高度统一,因此教学过程中决不仅仅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以实现它的德育功能。新课标指出: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帮助他们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正因为如此,新课标中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摆在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之前,赋予了它灵魂和统帅的地位。为了更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充分发挥思品课的德育功能,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动脑筋、想办法,融情于课堂。如果我们的思品课不能让学生动情,又怎么给学生导行?

3、当前思品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现状不容乐观。

首先,有的课,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时间总量和参与人次总量明显不够。一般都集中在几位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这使得原本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活动实际上变成了老师和少数几位学生的学习游戏。这必然对整体的教育教学效果会有影响。

其次,学生深层次参与课堂教学明显欠缺。特别是在公开课中,很多老师只关注参与的外显状态,热衷于学生活动的数量、频率及活动的趣味性,竭力营造热闹的课堂气氛,忽视了深层次的参与。在参与过程中,由于受预设内容和环节的限制,学生是被动参与和无效参与居多。由此可见,一些课往往注重了形式而忽略了内容,只迎合潮流,不注重实效。

4、课堂教学效益较低,表现为部分学生在行为习惯、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没有获得相应的提高,还有少数学生不想学习。也有部分老师教得很辛苦,也认真管理了课堂,但成绩并没有得到有效提高。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要改变这种局面应该从这几方面入手:

1、最根本的是观念的改变。我们知道:思想观念对人的行为有指导作用。因此,思品课教师要加强新课程思想和理论学习,牢固树立新课程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教师务必要从传统教学方式中走出来,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重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不断地完善课堂教学过程,同时要加强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有效参与程度、有意识地进行分层次教学的方法研究,从而增强学科的吸引力、感染力、及实效性。

2、最重要的是教学能力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完善。

首先要努力优化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活动,在课堂上只有把他们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管学生的体会、感受,满堂贯,可能这节课你讲得头头是道,非常精彩,但学生却是一知半解,不知所云,有的甚至是一头雾水。

第二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会热心、入迷的参与教学活动。要善于寻找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的小方法,学生就能以极高的热情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

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导入阶段,要重视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创设切合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兼顾不同层次学生,让任何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有能力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都能表现自己,给自己增添信心,使学生能保持比较长久的学习兴趣。

2、要更加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除了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整合外,更重要的是要看师生是否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最终落实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一种心理反应,不同的外界刺激会引起学生不同的情感形成。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通过精心设计来提供一些让学生感动、帮学生感悟的“刺激”,学会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并进而逐步形成积极的态度、健康的情感。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指的就是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老师有意无意的“刺激”之下,其内心感受、思想意识和情绪体验发生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或被老师的激情所感染,或被老师的深情所打动,或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得到老师积极情感的熏陶,激发了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振奋精神,专心地学习,积极地思考。学生受到强烈震撼,与老师产生情感共鸣,不知不觉地向课标所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靠拢,有利于促进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形成健康的人格。

3、要协调好师生的地位。

这个问题在传统型教学模式下存在,在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模式下依然存在,只是表现不同而已,而且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只有学生的主体,缺乏老师的主导,这最终也会令学生失望,致课堂混乱,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新课程教学观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是师生共同对课程内容开发、生成、转化、建构与融通整合、交往互动的过程。我们倡导教师主导课堂,决不是主宰课堂,更不是让教师袖手旁观,任由学生随意学习。

长期的实践表明,课堂教学应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有效地调控好课堂教学的节奏,及时地对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在出现的偏差、错误、不完善的观点进行适时、适度、有效地进行点拨与指导。创设有效情景,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达到讲练结合,师生互动。这样才能不断地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4、要努力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

提高课堂效率,实质上要抓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课堂兴趣,首先得明白课堂任务是什么,我们这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然后寻找出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事例,把这堂课的知识和教学目标结合在这有趣的事例中去。一堂课的准备工作做好了,就等于任务完成了一半。当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抓兴趣中去,哪怕是发现星星般的亮点,我们也要把它渲染成太阳般的耀眼,感染周围学生们的情绪。

5、要设法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整合教学资源,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课堂当中去思考,去学习,去训练。每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单一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学生很容易出现感官疲劳,注意力分散,这就要求我们精心组织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教学形式必须要为教学内容服务,适时适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更好地烘托和表现教学内容,力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将教学形式与内容很好地统一起来,既要气氛活,又要效果佳。

6、要增强训练的实效性。

有的课堂教学,由于教师讲得过多、过细,挤掉了学生的大量的宝贵时间,学生训练时间得不到保证,结果只是把作业留到课外做。而事实上这样的作业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又收效甚微。针对这种实际,我们可以从教学实际出发,扎实落实“三讲三不讲”其内容是: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知识点;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也能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对于易错易混知识点可以通过习题训练的方法加以解决。对于“三不讲”的内容,教师也要将知识问题化和要点化,让学生在自学中解决。更好的落实精讲多练的原则和自学性原则,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训练,同时教师也才有更多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勤反馈和强矫正。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7、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减少低效无效环节。

一堂课分几个大的步骤,每个步骤有分那几个环节,哪些环节比较重要,哪些环节属低效无效环节,一定做到心中有数,灵活增删,精心设计。尽管每位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有所不同但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要突出知识重点和中心环节,解决重点的措施,必须省时、有力、有效。(2)要精心设计具有一定梯度和具有启发性的语言场景,展开情景操练。(3)要精心设计课堂训练题,训练题做到:具有典型代表性、难易适中、符合新的中考思路、必须保证学生的训练时间,做到重点问题堂堂清。

8、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知识规律性。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教师指导下得以充分发挥的。因此,教师的教学不仅是“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教与学是互动的。

9、此外,要经常自我反思、自我反省、自我提高。

小学思品课的导课方式初探 篇3

关键词:思品课;导课方式;故事;名言警句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053-01

小学思品课是对小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内容涵盖“个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诸方面。每一主面的教学均须实现认知、情感、行为三大目标。换句话说,最终要解决小学生“该怎么做”、“愿怎么做”、“能怎么做”的问题。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结构、行为习惯和思品课的特殊使命,知识讲授不宜繁难艰深,情感引导不能空洞说教,行为养成不应有名无实。而要想轻松愉悦、了无痕迹地实现目标,每堂课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开端,要找到一个巧妙的切入点,既能暗示即将学习的内容,又能激发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笔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归纳了以下导课方式,供大家参考。

一 讲述富含哲理的故事导入新课

学习《诚实守信》一课时,如果用《狼来了》这个古老而又富含哲理的故事开端,学生很容易明白不诚信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这个道理,再顺势探讨什么是诚实守信,做人为什么要诚实守信就变得易如反掌了。学习《勤劳节俭》一课时,可先讲这样一个故事:“有这样一户人家,老两口一生都非常节俭,积累了相当多的财富。为了教育孩子,使家业一代代地传下去,老两口特意做了一块大匾。上面刻了四个字:'勤劳节俭'。不久,老两口都去世了。两个儿子过不到一起,一定要分家另过。他们把所有的家产都一分为二,一个一半。最后剩下这块大匾,怎么分呢?只得从当中一锯两半。老大分到'勤劳'这一半,从此他终日辛勤劳动,但却忘记了'节俭',把生产出来的东西都吃光花光了。老二分到了'节俭'那一半,从此他省吃俭用,但却忘记了'勤劳',不久,便把分家时分到的东西都用光了。两个人都过着穷苦的生活。”听完后学生马上就能明白:光勤劳不节俭不行,光节俭不勤劳也不行。教师顺势总结出:“只勤不俭无底洞,只俭不勤水无源”,学生对此二者必须相互依存的关系便有了深刻的印象。

二 剖析名言警句导入新课

学习《有责任心》一课时,可先剖析毛主席对白求恩高度评价的作八个字:“毫不利已,专门利人。”“毫不利已”就是一点儿都不为自己考虑,“专门利人”意即全心全意为他人服务。再简要介绍白求恩是加拿大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怀着高度的责任心对待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是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典范。至此,学生一定会迫不急待地进一步阅读课文中介绍的白求恩的故事,也急切地想知道他在工作中是怎样尽职尽责的。

学习《勤劳节俭》一课时,可先剖析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话:“成由勤俭败由奢”。“成”即成功,“破”即破败、失败;“勤俭”包括勤劳和节俭两方面,“奢”即奢侈,也就是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这句话产意思是勤俭是事业成功的保证,而铺张浪费只能导致失败。若再列举历史上或身边的正反面事例加以阐述,学生会不明白勤俭的重要意义吗?

三 请学生背诗或唱歌导入新课

学习《勤劳节俭》时,若能让学生背诵《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即使情商较低的学生也能激起对粮食的珍爱,对节俭的认同吧?学习《敬爱父母长辈》时,请学生背《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向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歌缠绵的意境或许能让学生产生感谢母亲的共鸣,从而激起敬爱父母长辈的情怀。若让学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幸福哪里找。”学生定能动感受到母爱的弥足珍贵。唱一唱:“那是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相信小学生也该理解父母劳动的艰辛,抚育后代的深情……

四 列举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导入新课

“有人问著名的电影导演谢晋:'你导演过许多部电影,最喜欢的是哪一部?'他说:'下一部。'有人问著名足球名星贝利:'你踢进了那么多球,最喜欢的是哪一个?'他回答说:'下一个。'这'下一部''下一个',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学生回答是不满足于现状,积极进取的精神时,很自然地就引出了要学的新课题《积极进取》。

学习《自立自强》时,可尝试这样导入:“同学们,人都需要自立自强的精神。当体育健儿摘取金牌,五星红旗飘扬在奧运赛场的时候;当登山队员登上珠峰,五量红旗飘扬在世界屋脊的时候;当科考队员深入南极,五星红旗飘扬在冰天雪地的时候。你有何感受?想过没有他们是靠什么精神取得了成功?

五 播放多媒体音画导入新课

现代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引入多媒体教学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教学《为人正直》时,可播放电视连续剧《包青天》中包振大义灭亲、秉公断案、不徇私情、执法如山的精彩片断,来激起学生明辨是非、坚持原则、嫉恶如仇、趋真向善的情感。再引导学生思考:包公何以能如此正直坦荡?本质在于无私无畏。这样很容易就抓住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小学思品课的活动教学 篇4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小学思品课堂,渗透

当前,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思品课堂的应用效果不佳。无论是学校, 还是思品教师亦或是小学生都普遍受到传统思维的束缚, 对“体验式”教学和学习的重视程度不高。在此背景下, 从多维度研究小学思品教学俨然成为小学思品教学研究者青睐的课题。

一、小学思品课堂上“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现状分析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 “体验式”教学法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 从学校层面看, 我国开始推行素质教育, 但目前仍有部分学校为了树立所谓的“好口碑”以及迎合家长的要求, 办学理念存在偏差, 片面追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忽视学生在各个学科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其次, 从教师层面来看, 部分小学的思想品德教师观念守旧, 仍是尊崇“知识本位”的教学理念, 对情感体验的价值认识不充分。同时, 新形势的“体验式”教学出现了很多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的内容, 部分教师对此理解不到位不透彻, 对学生“放任自流”, 最终导致课堂教学低效, 学生无法有效的吸收思想品德知识的问题。最后, 从学生层面来看, 受学校教师和家长追求高分数等方面原因的影响, 部分小学生认为“体验式”学习浪费时间, 收获的理论知识较少, 因而从内心排斥“体验式”学习。

二、“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思品课的进一步渗透策略

(一) 提高对“体验式”教学的重视程度

1.学校要促进学生的实践和体验

“体验式”教学法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因此, 作为教育的先行者, 学校要端正过分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的态度, 向学校各个学科的教师传播“为学生的成长负责”的思想, 尤其是思想品德教师。另外, 学校要最大程度的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和机会, 为学生的“体验式”学习搭建平台。例如, 学校可以为小学生设立小老师、小门卫、小值周生等工作岗位, 通过小学生对讲课、站岗和维持秩序的亲身体验, 明白尊敬师长、尊重身边的每一个同学的道理, 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学会自我管理的本领, 最终实现既定的目标。

2.学生要端正态度, 重视“体验式”学习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另一重要主体, “体验式”教学的应用效果如何, 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于学生是否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的投入。因此, 在“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关心学生和信任学生, 为其提供情绪支持。另外, 值得注意的是, 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既不能以选择为理由离开课堂中的团体, 更不能湮没于其中, 而是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自己是团体的一份子, 要以团体为重, 用提供意见的方式给予团体不同角度的价值经验。

(二) 高效利用思品课堂, 开展丰富的体验活动

1.开展角色体验活动

小学思想品德教师要高度重视角色体验活动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让小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 并从自身所扮演的角色出发, 去观察、去体验、去思考, 内化相关的学习内容。以三年级下册的《我的劳动感受》为例, 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 让小学生扮演医生、警察、护士、农民等角色, 通过治病救人、维护治安、照顾病人、农业生产等活动的展开, 引导小学生亲身体验, 并在活动结束之后表达自己的角色感受, 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以及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角色体验活动能够引导小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中, 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 尝试和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 层层递进, 增加角色学习, 扩展生活知觉, 最终促进行为的弹性和适应性。

2.开展情境体验活动

由于小学生的年纪尚小, 他们往往只有在亲身尝试和体验之后才会对学习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 小学思品教师要牢牢抓住这一特征有效的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组织小学生进行情境体验, 引导学生深刻的体会教材设计的主旨和内涵。以小学三年级的思品课《我不耍赖皮》为例, 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各种规则, 从而能够在社会性活动中与其他人和谐相处。在学习这一部分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分别扮演游戏中的两个人, 让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感受自己的心理变化。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以及教师的综合性评价, 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对错。在此基础上, 教师要告知学生在日后的游戏活动、学校生活以及日常生活的过程中遇到类似的事情要学会正确的处理, 切不可像游戏中的两个人一样。通过此种情境体验活动, 引发小学生的情感共鸣。再如, 在学习《家乡的变化》之前, 小学思品教师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到家乡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地方参观, 并在课堂上播放家乡多年前的图片, 引导学生进行对比, 并指出家乡发生的具体变化。

3.开展情感体验活动

由于小学生好玩爱动, 在课堂上难以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 小学思品教师调动学生的真情实感就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基于这一现实, 教师应立足实际情况, 精心设计思品课堂, 争取最大程度的深入到学生的情感领域, 通过调节情感, 利用多种手段变换信息刺激的内容、形式和强度, 达到提高小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的目的。另外, 小学思品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精心设计一些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 并通过联想和想象等心理体验, 刺激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 教师在讲授《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的过程中, 可以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成长的照片, 要求学生一边展示一边向其他同学讲述拍摄照片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通过学生的点滴回忆, 教师引导小学生认识到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 父母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孩子的每一点进步, 父母都看在眼里, 喜在心里。因此, 作为子女, 一定要孝顺父母, 听父母的话。通过此种情感体验, 提升小学生的道德认识。

(三) 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开展“体验式”教学

1.增加实践体验活动

小学思品课堂活动的目的是课堂明理, 课外导行。一方面, 小学思品课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另一方面, 小学生生性活泼, 注意力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 向往室外更广阔的空间。这些都要求思品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室内。教师要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去。通过实践体验活动, 增进小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春天的种植》为例, 教师可以在课前组织小学生到校园的某个角落里种植小树, 每过半个月就带领学生到小树前观察其生长状况, 并利用生动的语言文字将其记录下来。通过整个教学实践, 教师引导小学生认识到不光是人和动物有生命, 花花草草也有生命。因此, 每个社会个体都应该关爱身边的花、草、树木等小生命, 不要去破坏其生长。通过思品教师带领小学生们进行深入的实践, 将知识与实践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2.增加创造体验活动

在小学思品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体验式”教学法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因此, 小学思品教师应该在导入新课的阶段和课堂的具体实施阶段通过角色体验活动、情境体验活动、情感体验活动和实践体验活动等具体方式,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以及情感体验展开联想, 获得新的信息和感觉, 产生创造的欲望, 最终达到实现自我创造的目的。以三年级下册的《我是教室美容师》为例, 这一部分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审美情趣。在导入新课阶段,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装饰的很漂亮的教室的图片, 激发学生的自己动手操作的欲望, 进而引导学生们利用提前准备好的装饰材料装点教室。通过创造性的活动, 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结论与展望

总而言之, 在新的形势下, 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角度解读和分析教育教学已经成为当前对教育教学研究的有效途径, 其中“体验式”教学法以其独特的思想方法成为研究教育教学较为理想的渠道选择。具体来说, 从学校层面看, 要提高自身的认识, 促进学生的实践和体验;从小学思品教师层面看, 要高效利用教学课堂, 通过开展角色体验活动、情境体验活动和情感体验活动等方式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 又要培养学生的攻守操作能力, 通过增加实践体验活动以及创造体验活动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感悟;从小学生层面看, 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重视“体验式”学习。最后, 期待在未来的几年内, “体验式”教学法在各个学科都能得到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陆震环.体验教学在牛津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08

小学思品课的活动教学 篇5

一、教学机智的含义

教学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特殊的教学情景,最富灵感的点睛之笔,但是相反,如果教师处理不好,有可能成为这节课的败笔,甚至会使课堂出现转折,造成教师被动的局面。

二、教学机智的分类

从教学机智的内涵,可以将教学机智分为处理课堂教学突发事件的机智以及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机智两种基本类型: .处理课堂教学突发事件的机智(1)处理教学疑难的机智

教师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讲解、提问和组织讨论活动的时候),由于所提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加上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会提出一些令老师意想不到的疑难问题。处理这类问题时,教师的教学机智表现在: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最恰当的方式,把学生的思路引向疑难问题的“结局”,同时,又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的疑难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启发诱导、巧妙反击、切磋讨论、存疑不答、以疑促思等应变策略。对于学生的问题绝对不可以采取不予理睬的策略。

(2)处理偶发事件的机智

偶发事件是指课堂教学中突然出现的学生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事件影响比较大,可能会扰乱我们的教学秩序,往往会把教师精心准备的课程搅乱,因此在处理偶发事件的时候,教师的教学机智表现在:情绪能够沉着冷静,态度温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偶发事件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和最短时间内,充分认识和挖掘偶发事件中包含的积极因素,善于引导,转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通过教学机智来平息课堂意外**,既不会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也不会影响本节课的教学进度,同时也不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从而造成师生的情感对立。

(3)处理教师自身失误的机智

课堂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尽管老师备课很认真,并把可能出现的情况做了预设,但是仍免不了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失误,比如口误、笔误、内容遗漏、讲课过程中

卡壳等,面对自身失误时,我们如何发挥教学机智,及时加以解决呢?一方面不能视而不见,置之不理,因为这样有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影响我们的教学效率,更会影响教师自身的形象。因此教师应有坦荡直率的自责精神和处惊不乱的应变力。面对施教过程中的失误,一般可采取妙语补失、幽默自嘲、坦率纠错等应变策略。从政治教学来说,其中有一点就是告诉学生如何对待自己犯的错误,又如何巧妙化解尴尬与矛盾,其实这也是我们思想政治课中应该传授给同学们的人际交往方面的内容。、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机智(1)教学结构的布局机智

教师教学结构布局机智是指教师对于教学活动进行具有逻辑性和艺术性的组合能力,表现为教师善于根据教学目的、内容、方法、手段等灵活巧妙地安排教学程序,临场调整布局,激活学生的思维等方面。

(2)教学节奏的调控机智

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课堂教学就像文武之道,既要有张,又要有弛,张弛结合才能使课堂节奏和谐,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教学节奏的调控机智就是说教师能恰到好处地调控教学的节奏,使教学节奏张驰得法,疏密得当,起伏和谐,从而为学生理解教材、有效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3)教学气氛的创设机智

教学气氛是指教学赖以进行的环境气氛,它也是课堂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条件之一,因此,具有教学机智的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子,创设民主、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我们日常授课和公开课时的教学气氛就不同。讲授公开课的时候,学生可能会紧张,教师不能对之置之不理。在日常授课中,天气不同,教学气氛也可能不同。天气热的时候,学生容易打盹,阴天下雨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可能集中在室外,教师用巧妙的语言把气氛调节过来,有利于我们后面的教学。

三、教学机智遵循的原则

(1)情感原则: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爱是一种潜在的应变机智,是促使教师努力提高自己、充实自己的动力。尊重学生,爱学生。

(2)民主原则:教学机智的思想基础应该是教学上的民主思想。教师的责任是教育他们,不应以权威压制学生,而应运用民主的方式和态度予以解决。把民主的教学思想和教

学态度始终融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始终贯彻于我们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中,才能使我们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成为真正有情感的互动,才能使教学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3)个性原则:教学机智是教师对教育思想、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灵活运用,一切均应视当时的情况而定,即要因人而异,因时有别,因事制宜,不能搞“一刀切”。

(4)求实原则:教师只有熟悉教材教法,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才能驾轻就熟,既能对课堂偶发事件应对自如,同时能使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得到很好的延续。这种教学机智要讲求实效,要有利于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及技能素质,而不能仅为了“艺术”而摆花架子。

四、传统教学中教学机智的局限性

教学机智对教师来说很重要,但它又不仅仅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智慧问题,在其深层起到支配作用的是教师的教学观念问题。教学观念潜在地影响教师对教学情境的认知水平以及情感和态度,进而支配教师对教学机智的选择和应用。要真正实现教师观念的转变,特别是在观念引导下转换成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个痛苦的转变过程,因为人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显性的,一种是隐性的,显性知识是能说出来表达出来的,隐形知识是支配具体行为的。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如果不能真正转变的话,无论教学方法手段怎么灵活,在整个目标的设定上和学生发展上,还是会发现一些问题。所以我们说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教学观的影响,教学机智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1)教育目标的狭隘性。有的时候说教学机智的发挥仅仅是为了完成当下的教学任务,只关注智育目标,忽视其他的教育目标。

(2)教学机智发挥与展开的被动性。在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下,课堂管理方式是一种控制,在老师的预设下,沿袭这样一种思路展开,而不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学机智主要是应用在应付教学意外,疏导冲突,消灭矛盾,使得意外事件烟消云散。因此这种机智表现为教学过程中的救场或者说是应急。

(3)生发教学机智条件的有限性。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机智的生发和展开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除了它必须服务于书本设定的教学目标,服从于课堂的教学流程和组织管理外,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权威地位、权威角色也会妨碍教师的心理自由和开放。因此在传统观念中,教师绝对是知识的代表、正义的化身,所以在这种角色意识的支配下,教师机智发挥就缺乏了平等交往的和谐与轻松。这种观念阻隔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五、影响教学机智的因素

过去对教学机智的研究只是限于教学技巧方面。实际上,教学机智一方面是一种教学技巧,另一方面折射出的是教师思想的深度,因此,研究教学机智实际上是对教师核心观念的深度进行探讨,也是对教师教学素养和教学行为的考察。

影响教师教学机智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品德修养决定着教师教学机智的品位和格调: 如教师的人格境界、对教学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对学生的挚爱和关心等,对教师教学机智的开拓和加深起着重要作用。高品位、高格调的教学机智要求教师有一种以学生为指向的多元的、复杂的关心品质和责任品质。在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坦诚对待每一位学生的经历,容忍每一位学生的缺点,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教师用高尚的品德感染每一位学生,使所有学生在教学中得到关注得到发展。

2.教师的知识结构决定着教学机智的层次。如知识的储存量、知识的广度、深度、系统性以及各种知识的联系,对教师在教学中广征博引、深刻论证、感化育人提供了理论依据。高层次的教学机智要求教师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深厚的教育科学理论,这些知识使教师在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中发现并读懂教学中的困难和学生表现出的各种困难,并能做出机智有效地处理。教师的知识结构不仅影响着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还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体验、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

3.教师的思维特征决定着教学机智的广度。教师敏锐的思维,对教育情境独特性的敏感程度决定着教师对教育情境和教育时机的利用能力。“课堂教学的存在是动态的、充满偶发性的、不连续的。”每节课的情境是独特的,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时机和教育机会,甚至每节课的每一分钟也蕴含着不同的教育时机。教师如果没有敏锐的思维,没有对独特教育情境的敏感性,就不能从复杂的教学情境中分辨出教育时机富有意义的因素;不能通过间接的线索(如神态、手势、表情等)来理解学生内心的思想、感情和愿望;不能对学生的各种情绪信息做正确判断和有效处理。

4.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教学机智的深度。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能力是教学机智得以丰富和提高的重要途径。“充满智慧的反思能发现事物,而未经反思的行动是‘缺乏智慧的,没有机智的。”教师对过去教学经历进行反思的体验,能丰富教师的教学经历并使其更具有智慧。教学中教师面对复杂教育情境时迸发了教学机智,对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师来说,这一切并没有结束。教师对这些具有经验意义的问题,进行理解与反思,以此为基础,教师就能理解或接近理解在那个经历中所隐含的意义体验。从而在未来的教育情境中能更加机智的、富有思想的采取行动。

六、教学机智的培养

1.通过提高教师的思维能力与应变能力 , 培养他们处理教学突发事件的机智。一要开阔视野,转变观念;二要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既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更要深入思考,提高思维的质量;三要掌握多种不同的思维方法,既要能形象思维,又要能抽象思维;既要能聚合思维,又要能发散思维,更要有创新思维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突发事件难以预测,因此处理这类事情需要教师具备机敏的应变能力,而培养应变能力的关键实际上在于教师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精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任何应变能力的形成都是在理论的指导下,不断积累经验,不断丰富在不同教学情景下处理各种教学问题的实践性的能力,所以善于把经验性的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需要老师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反思和提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容地应对各种不测。

2.通过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反馈能力,培养他们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机智。创新能力一方面体现在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精神,敢于标新立异,能够别出心裁地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另一方面也体现在教师能够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使其教学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教学反馈能力,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敏于判断,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分析学生的反馈信息,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3.通过提高教师掌握教材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为教师教学机智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漫谈初中思品课的教学方法 篇6

关键词:漫谈;品德造就人格;课堂气氛;兴趣;知识;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077-01

新课标对实施素质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对于思品教师来说,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如何调节课堂气氛,如何培养学生能力,都是很值得学习和研究的。尤其讲清思品课的重要性尤为重要。

1 营造良好气氛是上好一节思品课的重要条件

一堂成功的思想品德课,课堂气氛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气氛是弥漫在整个课堂内部的一种活生生的气息,是一种特有的心理情态。实施证明,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教学,课堂效果就好。反之,课堂效果就不理想。因此,教师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极其重要的。

1.1 老师要保持良好的情绪。别带着不良情绪进教室,否则会影响教学,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则达不到高质量的教学。更不利于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关系。

1.2 教师要学会调节课堂气氛。这要求教师的教使学生有兴趣的学,能唤醒其学习动机。中学生正处于情绪多变的年龄阶段,很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老师要帮助学生认识情绪的重要性,一堂成功的课,良好的课堂气氛是重要条件,必不可少。

1.3 课堂要体现师生互动。实施素质教育更多的要求老师能够做到创新教育,更多的实现师生互动。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1.4 兴趣培养,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的重要心理因素,是学生学习效果好坏的关键,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我曾经做过调查:由于应试教育和中考的的原因70%~80%的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家长也不重视,而思想品德课是塑造学生良好品德、道德情感、理想价值的课程,那么,我们应怎样来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呢?

(1)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歌曲导入、故事导入、小品导入导新课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和悬念,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

(2)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提高学习兴趣。

2 教师的知识和教学技能是上好一堂思想品德课的重要保障

2.1 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自己要吃透教材。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有游刃有余。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先有一桶水。有一桶水的目的是让教师能进行最佳的知识组合,使所教的知识更适合学生的知识结构,使教学过程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思维。,不能过深也不能过浅,要恰到好处。

2.2 要上好一节课,不仅需要教师知识精通,而且还要有良好的教育技能。教育技能是一门艺术,掌握的怎样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首先做到,挖掘教材。当前的中学生思想品德教材,如:名人名言、成语故事、插图漫画等等。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应在教学中多做创造性的劳动,挖掘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等等,教师在讲述教学内容时,灵活运用艺术性材料能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挖掘材料还要注意确定教材的重难点。

其次是教学方法的艺术性。我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讲述内容的艺术。同样是一节课,不同的教师讲出来的效果是绝不相同的。第二,举例典型的艺术。要学好这门艺术,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师要不断的深入学习,做到掌握知识既要有一定的广度,又要有一定的深度,既要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又要认识事物的特殊规律;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

第三,指导得当的艺术。教师授课应当启发学生的思维,改变传统的的教学式的教学,让学生从"学会"变成"会学",给人一块金子,不如授人以点金术,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思维质量。

第四,灵活运用教具的艺术。现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教师应该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服务。

第五,教学体态的艺术。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很大的影响。

第六,板书的艺术。它在教学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如果把整个教学活动比做"画龙",那么板书便是"点睛"了。

3 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是上好一堂思想品德课的目的

3.1 阅读能力的培养。

思想品德课要求学生学会阅读。分析一个论述题,首先要把题读懂了才行。题没有读懂怎么去解答它呢?第一,针对法。所谓针对法就是让学生带着观点阅读材料,理解观点在材料中的体现。第二,归纳法,即要求学生先阅读感性材料,然后回答材料中包含或反映了什么基本觀点。第三,扩展法,要求学生阅读材料时对其深化、扩展。将课堂内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能使他们站的更高,看的更远,想的更多。

3.2 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学会阅读的情况下,应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用自己的观点分析问题,概括问题,不仅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能更新学生的思维意识。"

3.3 表达能力的培养。

现在教学改革提倡素质教育,用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不仅能够理解问题,还能准确的描述问题。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还满足了自我肯定,自我表现的心理愿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4 懂得感恩。

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要让学生心灵上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行动。思想品德课的思想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一堂思品课可以达到净化学生思想,培养学生建康的生活理念。

中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懂得去孝敬父母,因为他们不仅赐予我们生命,更把我们养育成人,感激父母是最起码的要求,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同学、爱社会。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小学思品课的活动教学 篇7

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很多老师感到课堂教学活动较难创意与设计,在备课时常绞尽脑汁,效果也不如人意。笔者在参与新课程改革中积累了点滴心得,就课堂活动的创意与设计,谈谈自己的体会,以期抛砖引玉。

一、巧设导语,让学生期待参与

一堂成功的思想品德课,离不开巧妙、风趣的导入。导入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巧妙设置导语,可以使学生产生期盼、渴知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能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身边的诱惑》这节课的开头,我设置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就在上课前的十分钟,我获奖了!”同学们露出了好奇的眼神。我接着念了刚收到的一封短信:“你好!香港科龙公司为庆祝成立十周年特举行手机抽奖活动,你的手机获得一等奖!奖金10.8万元。咨询电话:13068756978

李小姐。”学生露出了羡慕的表情。我继续诉说情境:“我刚给李小姐打过电话,李小姐说是真的,奖金过几天就寄给我!要我先给她汇款地址,并汇980元作为公证费。到底寄不寄钱呢?”我问题一抛出,学生热情高涨,大家纷纷发言。在争论中,结合生活中类似的事例,学生意识到这就是发生在身边的诱惑,很自然地揭示了课题,进入了教学的内容。

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无论采用哪种导入方式,在设计导入时,贵在“巧”。巧即设计自然,没有做作,与教学内容吻合,联系生活实际,是因时、因教学目标、因教材的需要而设置。巧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要巧,结合生活的事例要巧,对教材的处理要巧,活动步骤、节奏转换要巧,这样才具有真实性,才能感染学生。

二、用多媒体,以新吸引学生参与

多媒体是现代教学普遍采用的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可以把教材中的材料及相关的资料进行综合处理,以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以及优美动听的音乐展示出来,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它设计出高度仿真的直观情境,能把思品教材中抽象的理论和观点用形象直观的视频和音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能汇集古今中外的丰富信息,能超越时空的局限,增加了课堂容量。多媒体技术融声、图、文于一体,刺激学生各个感官,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使其主动学。

多媒体课件能达到渲染环境、模拟现实、创设情境的目的。能把抽象的原理转化为直观材料,也能丰富、深化教材内容,増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突破难点、疑点,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在《身边的诱惑》一课中,我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播放了陈果,刘思影等人遭受法轮功的毒害,自焚的影片片断和悲惨画面。看到刘思影被大火吞噬的残忍场面,听到刘思影撕心裂肺的叫声,学生被深深地震撼,认识到法轮功残害人的本质。这种感观的体验和对学生的直观教育是无法用语言来替代的。真正做到了化理为情、融情入理,用真情实感感染学生,触及其灵魂,震撼其心魄,达到了以情激情、以情育情之目的。

思品课教学设计中,使用多媒体等新的辅助教学手段要体现“新”。具体说,素材要新鲜,情境要新颖,设计要有新意。教师可以采用整合、替换、补充、转换等方法对教材的知识与活动内容进行再加工再创新,丰富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这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掌握并合理运用新理念、新技术。

三、从实际出发,让学生易于参与

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要做到内容活动化和活动内容化的有机结合。内容活动化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学生参与教学的力度,是思品教学中应坚持的方向。在思品教学设计中,活动设计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生活中的一些与教学内容有直接联系的鲜活的材料引入课堂。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情感体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关心身边的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和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如课堂小辩论、课前小调查、课后实践活动。在设计这些活动时,要面向全体学生,难度要适中,才能吸引学生参与,易于学生参与,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在活动环节中,一是紧抓问题,环环深入,让学生有话可说。二是克服单向说教,注重学生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学生个体间、学生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互动,从而真正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改变理念,指导行为。如在设计《身边的诱惑》之教案的过程中,课前我让学生开展了网络利与弊的调查活动。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开展的“网络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活动。学生课前精心准备,在课堂辩论中唇枪舌剑,在激烈的碰撞中,时刻溅起智慧的火花。通过辩论,大多数学生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要正确对待。

组织课堂活动,重在“实”,所谓“实”即活动实实在在,要联系学生实际,能切实解决问题,不能只追求华丽,而应重实效。每节课的活动不宜过多,关键是把活动落在实处,才能保证活动实效,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四、组织要精心,放手学生参与

教师课前要精心构思和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从整体构想到具体环节都要认真构思,从教学目标到重点、难点,从教法采用到材料的选取和问题的设置,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忽略。设计时,要注意课堂的容量,留给学生思考和活动的时间空间。教师还要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要做预想、假设。课堂上,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平等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大胆去说、去做、去想。在活动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敢于质疑学习内容,反思学习活动,表达自我真实情感和看法。教师要精心组织语言,以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能让学生说出心里话。

在上《身边的诱惑》这课中的“领奖台的诱惑”时,当我问道:“开学典礼上看见其它同学获得了荣誉,你当时是怎么想的?有什么看法?”其中的一个同学回答:“奖状就是一张纸,有什么了不起呀!”话音刚落,学生哄堂大笑。我并没有否定学生的看法,而是细致的引导,步步设问,学生改变了对荣誉的错误观念。最后学生回答到:“奖状虽是一张纸,我也想经过自己的努力多得几张!”

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归纳学生的观点,要尊重学生的分析和选择,不应该预定某种解决问题的模式。对学生的不同见解不能一概否定,即使是错误的观点,教师也要通过引导,合理启发,达到自我修正,而不是包办代替。教师要善于掌控课堂节奏和气氛,调控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广度、参与水平的深度、参与过程中情感投入程度以及生生间、师生间的合作程度。

五、体验成功,渴望再次参与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体验成功是走向成功的最好办法。在学习中取得成功可以给学生强大的精神力量, 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激励学生参与的重要保障。成功不仅是参与的结果,更是参与的起点。体验成功是引发主体参与、巩固主体参与的最佳手段。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成功情景,创设的情景应有助于学生在参与时通过努力更容易实现教学目标。如果教学目标与学生认知存在一定距离,可以将教学目标分解为几个较易实现的小目标,使学生在完成一个个小目标的成功中逐步完成对教学目标的整体突破。

在课堂活动中让学生自主参与,体验成功,能提升学生的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如在《身边的诱惑》这节课的结尾部分,我设计了“你认为本节课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还有哪些问题没有搞清楚?你又发现了什么新问题?”等问题情景。这种设计改变了以往教学中生硬灌输的现象,有助于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形成理念,有助于学生思考发现问题,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与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他们所关注的问题。这种设计既体现了新课标中以学生为本,服从服务于学生成长需求的理念,又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这种总结尽管十分朴实,有时候并不完美,但可贵是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中加深了理解和认识,收获了成功。

总之,要上好思品课,必须重视每节课的创意与设计。设计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只有这样,思品课教学一定会生动活泼、富有魅力。

参考文献

[1]吴一凡.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韩震.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蔡军.思想政治教学和网络技术教育的整合.江苏教育网, 2004 (2) .

[4]陈宗杰.上好课:问题与对策初中思想品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5.

小学思品课的活动教学 篇8

一、对活动教学法的理解分析

所谓活动教学法,是指以学生内在需要和兴趣为基础,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校教育过程中,实现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一种主体实践活动。[1]其倡导以人为本、以活动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它通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之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从而得以综合发展。

1.活动教学法倡导以人为本。活动教学法坚持以“人本主义”理论为指导,强调让学生通过主体性活动,实现学习目标,充分体现了当代教育的人文主义精神。活动教学法认为,教师的本质任务就是为学生服务,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发挥潜能,发展个性,实现价值,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自己天赋和环境所允许达到的最佳水平。

2.活动教学法倡导“从活动中来”。“从活动中来”的就是学生的发展。人要想有发展,就必须用活动来获得。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学生能力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过程来实现的。由此可见,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经之路。

3.活动教学法倡导“到活动中去”。小学思品以德育为主,德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学生真情实感的体验,体验是引导学生通过亲自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感受的过程,是形成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实现体验,活动教学法正是主张以活动为载体的教学,它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以及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真实感受,因此它倡导“到活动中去”。

综上所述,小学思品课活动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就是倡导“以人为本”、“从活动中来,到活动中去”,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也是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2]

二、小学思品课活动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素质教育明确要求小学思品课的教学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活动教学法正是基于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模式。它依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强调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操作、自主活动,在活动中自觉感受、体验、感悟,不断积累经验,增强自主意识,提高自我教育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全面、协调的发展。为了小学思品课活动教学法的有效实施,教师在小学思品课活动教学中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1.活动形式必须服务于教学内容的原则。活动教学应以明确的教学目标而定,品德课堂活动要联系到课堂所学的内容,并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在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上也以教学目标是否得以落实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这就要求教师能把握住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把握好教学方向,在课前要细心研究新课程标准,根据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活动。

2.学生活动参与度与学生思维过程必须统一原则。小学品德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只是注重结果。活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过分看中学生参与度,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这也是导致目前课堂活动效果在打折扣的重要原因,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引导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独立思考,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活动参与度与学生思维保持一致。

3.学生主体参与与教师引导高度统一。在活动教学中,一方面,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投入到活动当中去,同时作为教师本人不能“无所事事”,即不能忽视老师在活动中的主导指引作用。老师一要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活动来深刻理解书本的知识,对教材的知识点有个准确地把握。二要引导学生道德观念、思想观念,通过点评、评价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活动资源利用上要注意把握教材资源和课外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新教材几乎每个主题内容上都安排若干个活动的素材,诸如:“说一说”、“想一想”、“议一议”等,教师要注意利用好教材中的资源,依据学生的实际对活动的资源进行挖掘,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小学思品活动教学法的基本流程

在实施活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规范教师活动教学的行为,确保活动教学在小学品德中有效的开展,通过实践总结,建立了小学思品活动教学法的基本流程,以确保活动教学能够有效地完成学科教学目标,能够有效地保障学生在活动中能够积极的参与,并从中获得体验,获得成长。小学思品中活动教学法的基本流程:

1.根据思品课教学目标确立活动教学目标;

2.根据活动教学目标确立活动教学形式;

3.根据活动教学形式确立活动教学方法;

4.对活动教学开展评价。

过程如下:确立活动目标→确立活动形式→确立活动方法→活动评价。

例:在活动设计前,首先认真阅读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内容,掌握知识结构确定本堂课的活动目标,让学生在三维目标上达到什么样的水准。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和活动目标确定活动采用什么形式,在教学时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来完成活动目标,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总结本堂课的得失以及学生表现情况,回答问题时的语言表达能力等活动评价。

四、活动教学法在小学思品教学中运用的几种教学形式

(一)目标引导式活动教学

这种活动形式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告知学生活动目标,让学生围绕目标开展活动,这种活动不需要学生进行复杂的思维与探究。

1.操作流程

引起注意———告知目标——开展活动——提供学习指导——评价

2.适合年段

适合于小学所有年段。如游戏活动、参观访问、调查活动等。

3.应用要点

目标要明确、具体,学生能够根据相应的目标开展活动。

4.应用举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身边的规则》教学活动片段

(1)情景设置,引起注意

通过跳绳比赛,引出规则的重要性,为提出目标奠定基础。

(2)告知目标,明确要求

根据表格要求,调查我们身边的规则,要求学生做好记录。

(3)开展活动

活动一、调查

全班每四个人为一组,每小组自己选出发言人、记录人、采访人、资料整理人各一名,做到个个有分工,人人有事做,根据活动目标,开展调查活动。

活动二、对各小组调查内容进行研讨,并进行自我评价,教师适时引导;

我们活动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发现了什么?我们运用了什么方法?我们有些什么感受?我们小组这次调查活动做得怎样?我自己在这次调查活动中做得怎样?

在这个内容的教学中,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法,运用目标引导式活动教学法,让学生在目标的引导下开展活动,加深了对规则的认识和理解,其规则意识得到了培养,比传统教学方式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体验感受型活动教学

体验感受型活动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

1.操作流程。确立体验内容——开展体验活动——撰写或交流体验心得——评价。

2.适合年段,适合于小学所有年段,如情景模拟、体验角色等。

3.应用要点活动组织选择上要使学生有可体验的内容,学生会对体验进行交流。

4.应用举例———体验盲人和哑巴。

(1)确立体验内容。体验残疾人的困难。

(2)开展体验活动。A学生分组,分成“盲人”组和“哑巴”组。

B宣布活动要求。“盲人”和“哑巴”两人一组,互相帮助,绕操场一周,回到教室;在整个任务过程中,“盲人”不允许摘下眼罩,“哑巴”不允许说话提示,只能靠动作来提醒。

(3)交流感受。今天从操场走回教室与平时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当时最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帮助?

(4)评价、讨论。你曾经是怎样对待残疾人的?以后遇到需要帮助的残疾人,你能为他做些什么?

总之,活动教学法是倡导以人为本、以活动为载体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适当的课堂呈现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之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从而得以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邢海青.小学美术课程活动教学法实践策略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10),p172.

中学思品课的提问技巧 篇9

一、科学地设计问题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不仅要教, 而且要导。”如何导呢?他说“一要提问, 二要指点。”因此可见, 我们不能忽视“问”。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灵活运用“提问”技能, 使教学成为师生双向交流互动的过程。课堂提问是思品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是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和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

(一) 问题的设置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就是多种思想的碰撞,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生本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为什么有些思品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没有兴趣, 缺乏主体意识呢?原因之一在于我们提出的问题不能触及他们的心灵, 不能解决他们认识上的疑惑, 不能引发他们真正的思考!对此, 必须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接受者, 而是一个主动的探究者。作为教师, 要唤醒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问题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提问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计问题。不同的问题, 会给学生的感官带来不同程度的刺激, 作出不同的反应。例如我在教学“难报三春晖”这一内容时这样设计提问:

1. 你能记住父母的生日吗?你父母过生日时, 你是怎样做的?

2. 你知道父亲节、母亲节的时间吗?你为父母亲做过些什么?

3. 你在家经常帮父母做家务吗?

4. 父母经常过问你的学习吗?你怎样对待父母的唠叨?

5. 父母生病了你怎么办?

6. 你父母是怎样赡养他们的父母的?

7. 正在读中学的你打算怎样孝敬父母?

这样提问, 学生的兴趣来了, 思维的闸门打开了。如果教师只是按教材内容照本宣科, 可能老师讲的是到位的, 但学生被动学习, 没有兴趣。通过联系学生身边发生的事, 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比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结论要好。通过探究扩展了学生的知识, 完善了知识结构, 促进学生关爱家庭良好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弘扬了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

(二) 问题的设置要激励创新意识, 启发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渠道。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离不开课堂教学, 而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交流的双向过程。师生交流, 离不开对问题的交流, 所以提出问题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有人概括说, 教学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形成能力的过程”。创造性的问题可以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 可以引发学生之间的辩论, 可以激发出独创性的见解, 会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升华。如果我们在问题设置时能留给学生创新的空间, 那么又何愁他们不去参与和创新呢?如在学习“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这一内容时, 我首先让同学们分成两大组展开辩论:正方观点是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反方观点是中学生上网弊大于利。让学生通过辩论充分认识网络的利与弊, 继而提出什么样的人容易上网成瘾?你打算怎样帮他们?你如何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使自己拥有一段精彩的初中生活?这些问题本身就具有开放性, 同学们一下来了兴趣, 七嘴八舌, 个性化的建议五彩斑斓, 创新的火花四处闪烁, 极大地张扬了个性, 参与的热情也达到了高潮。

(三) 问题的设置要贴近学生生活, 引发学生思考

生活化是新课改的要求。因此, 我们的思品教学必须贴近实际、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 关注热点问题, 关注人文、民生。同样我们所设置的问题要体现生活化的要求, 才能使学生有话可说, 引发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思考。这样他们就会觉得思品课讲的就是身边的故事, 解决的就是眼前的困惑, 思品课太精彩了!必然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参与。如在学习“文化的多样性”时, 如果教师简单提问“弘扬传统文化有什么意义”等问题, 学生肯定不感兴趣, 回答时照本宣科, 缺乏思考, 参与从何谈起?反之, 如果这样处理:国务院作出的关于《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已从2008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办法中把我国的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三大传统节日同春节一起纳入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系列。问题: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将三个传统节日设为法定假日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 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可见同样的知识, 由于问题设置上的区别, 学生的兴趣程度, 参与程度会大不相同!要使设置的问题体现生活化的要求, 需要我们教师关注社会热点和重大事件, 并精心准备, 寻找问题的突破口, 思考提问的角度。做到立足教材想热点, 根据热点想教材, 围绕热点想角度。同时也要求学生了解热点, 提高运用思品知识解题的能力, 于是我在每节课开始开设五分钟演讲“热点知识我知道, 课本链接我能行”的活动。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方式”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产生对知识的强烈渴求,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二、准确地把握提问的原则与时机

教师在一节课中既要紧扣重点、难点、简洁明了、难易适中, 恰到好处地提出一些问题, 还要准确地把握提问的原则和时机。

(一) 提问要适应学生能力的多种水平

在任何一个班集体中, 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不同, 导致对问题的理解、接受能力和参与程度不同。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要设计多种水平的问题, 对问题进行适当分配, 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成功, 得到锻炼, 真正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二) 提问要紧扣课程重点、难易适度

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由三个维度的目标组成, 课堂提问必须根据“三维目标”来设置。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 围绕本节课重点、难点, 有目的地提出关键性的问题。问题应难易适度, 问题过易激发不起学生兴趣;问题过难调动不了学生积极性, 也起不到提问的促进作用。解决什么问题, 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 让学生体会探究之乐。

(三) 提问要有启发性, 把握时机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发散性、开拓性, 使学生在提问中得到启迪。对于学生答非所问或答不出时, 要灵活机智运用疏导性、铺垫性提问, 以解决遇到的问题;提问要掌握时机, 孔子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所以提问最好在学生处于“愤”“悱”的心理状态时进行, 这是启发的最佳时期, 教师把握好这个时机提问, 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和解决。

(四) 提问要激励学生大胆质疑, 积极思考

提问中, 学生对问题的回答, 标志着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程度, 也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因此, 教师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回答问题, 鼓励他们大胆质疑, 在无疑处找疑, 在有疑处解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要热情、耐心地解答, 并且要正确引导, 积极鼓励,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对问题的回答, 教师要给予有效评价, 当然, 评价绝不是简单地说“很好”、“错了”等, 特别是对错误的回答要在鼓励中给予纠正。如, 可以说:“你的问答很有自己的见解, 如果能再多考虑一步或再多转一个弯或某某地方能再做进一步分析, 那么这个问题就回答得非常好了”等等。即使遇到一问三不知的学生, 也不发火, 可以说:“好, 你先坐下, 我想你可能是太紧张了, 其实回答错了也没关系, 下面让其他同学来回答, 请你注意听一听, 好吗?”每提问一个学生, 都必须通过有效评价, 使其有所收获。要让学生在老师的赏识中增强自信, 主动学习, 快乐学习, 感受置身于“问题”之中的乐趣, 在“问”与“答”之中启迪思维, 增长知识, 锻炼能力。

综上所述, 提问技巧在教学中不但应用广泛, 而且是目前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只要有课堂教学存在, 它就永远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实践。教师要用新的理念指导问题的设置, 引领学生进入课堂,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摘要:中学思品课堂的提问是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 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率、效果。科学地设计问题, 并准确地把握提问的原则与时机, 能优化课堂结构,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初一第一节思品课的“冷场” 篇10

“冷场”之一:

课堂开头部分, 笔者意图通过成语故事“嗟来之食”的图片, 来引入新课。这一设计还比较自然, 但当教师自信满满地问:大家知道这张图片说的是什么成语吗?学生却面面相觑, 无人作答……于是, 教师只得再简单介绍“嗟来之食”的故事, 这时学生方才恍然大悟:饿汉之所以宁肯饿死也不受“嗟来之食”, 是因为黔敖伤害了他的人格尊严。

“冷场”之二:

课堂中间, 笔者设计了一个“大显身手”的环节, 请学生分组准备历史上 (或当代中国) 关于维护人格尊严的小故事。然后每组选出一个代表, 展示本组成果。这一环节如进行顺利, 应可实现崇尚人格尊严, 展现人格魅力的情感目标。但当教师巡视后发现, 各组学生却知之甚少, 甚至不知所云……

“冷场”之三:

在“消费者的人格”这一环节中, 笔者设计了一幕“退鞋风波”情境:

张大妈为一双鞋有污渍而到商店退货。

老板:你自己弄脏的还好意思来更换。不可能!

张大妈:我出了钱就是上帝, 你敢不退钱?不退我让你这个黑店开不成!

老板 (动手推) :你再闹事, 我叫人把你赶出去!

基于这一情境, 教师请学生讨论:从消费者和经营者两个角度来谈谈你对“顾客永远是上帝”这一经营理念的认识。

学生讨论后, 依然冷场, 无人举手……

症结诊断:本课遇到令人尴尬的“冷场”折射出我对学情了解不够。

1.教学中未能充分考虑初一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初一学生大多还不满13周岁, 属于儿童期, 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分析问题还往往过于浅表化、片面化。而笔者一直在毕业班, 教惯了初三, 乍一教初一, 认为更是小菜一碟, 没在教学策略上做过多调整。正是这一认识的偏差, 课前预设的问题未能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要求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 这就必然造成学生思维困难, 难以有效互动。比如设计“对‘顾客永远是上帝’经营理念的认识”这一问题, 学生明显反应冷淡。这时就造成课堂后半段的尴尬境地、两难选择:等待学生思考、举手?时间不多了;再点拨、启发?应者聊聊;赶紧自问自答, 抛出答案?又有生吞活剥之嫌。

教后反思, 当时如果将问题再设计得直白些, 将学生置身情境中, 可能会更好:“假如你就是消费者, 你应该怎样当好‘上帝’”, “假如你是经营者, 你如何看待你的‘上帝’”。

2.教学中未能充分考虑新学校、新教学对象的知识背景、学习习惯

初一学生普遍缺乏社会经验, 知识储备不足。而我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 小学阶段的阅读量较小, 社会接触面较窄。“嗟来之食”的成语故事并没听说过, 对《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历史典故也不太熟悉, 同时, 相互讨论、主动发言的学习习惯还未能完全形成, 导致课堂反应不强烈、气氛不浓。正因为对学情的估计不足, 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 让我措手不及, 从而也导致各环节处理显得拖沓、不畅, 耗时偏长。

试想, 如果将课堂导入部分换成学生身边的故事, 结果会怎样呢?如:某校开展优秀教师评选, 初一 (1) 班的A老师与B老师的教学成绩都非常出色, 但A老师经常让“不听话”的学生罚站, B老师对学生则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 你将把这一票投给谁呢?理由是什么?这样设计, 逻辑起点更低, 教学起点更贴近学生, 更容易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角色中。

教学启示:对学情的了解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教学设计应坚持“以学定教”的原则。

任何优秀教师的优秀课, 都是与学生实际有机结合的产物。换言之, 任何一节优秀的课都不可能脱离具体的班级、学生而“放之四海而皆准”。有的课, 在这个班上, 也许能师生互动、自觉主动、活泼生动, 亮点频闪、异彩纷呈, 但原样照搬到另一个班的话, 就算是名师, 也说不定会“砸锅”。

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只备教材、知识点, 单凭自己的感觉和经验, 拉起来就上, 说到底还是不符合“生本”的教学理念, 不符合德育要“贴近学生”原则。从这个角度讲, 理念的更新, 实在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的重视上, 而是时时、处处都要“眼中有学生”, “心中有学生”, 切切实实地放下身段, 走进学生的生活, 落到课堂教学的实处。

了解学情, 要求我们准确把握班级文化特点, 以此确定教学的组织形式。是习惯独立思考, 还是喜欢合作;是外向活泼型的, 还是内向严谨型的, 以便贴近学生实际,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了解学情, 要求我们准确把握学生发展规律, 以此确定教学的方式。我们要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关心什么?需要什么?以便投其所“好”, 因势利导, 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易于接受的方法, 弘扬主旋律、传播先进文化。

了解学情, 要求我们准确把握学生知识背景, 以此确定教学起点。知道学生原有的学力层次、目前的学习状况, 以及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在哪里, 以便因“生”而异, 确定教学起点, 选择适当的背景材料, 合理分解教学难点, 定位目标的层级指标。

了解学情, 还要求我们准确把握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摸清学生旨趣所在、疑惑所在, 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流程和方法, 达到课堂教学的真热闹、高效果。

小学思品课的活动教学 篇11

关键词 “接地气”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0078-02

“接地气”是当下社会的流行语,其本义是“接土地之气”,喻义是“贴近某某的实际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指的是我们的教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从而达到构建有效课堂的教学目的。

现行初中思品教材体系完整、结构清晰,编写时强调学生思维方式、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但在使用中我们也发现:由于教材的篇幅限制,只能选取一些比较典型的内容,很难符合所有地区、学校的实际,从而使得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依据课标的前提下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适当调整,通过“接地气”的方式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地贴近学生的实际,从而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通过接什么样的“地气”来达到“接地气”(贴近学生的实际)的目标,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

一、接乡土风情的地气,让本土化的教学贴近学生

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倡导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即强调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乡土性、本土化,而目前我们使用的《思想品德》教材是全国通用性的统编教材,它无法考虑到各个地区的差异性,一定程度上不具备普适性,如果教师一味迷信教材、照本宣科,就会使我们的教学远离学生实际,使其难以产生亲近感、兴奋点,进而影响到我们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我们把身边带有芬芳泥土气息的人、事、物引入课堂,因为它们都是学生所熟知的事物,看得见、摸得着,会让学生觉得很亲切,很自然地贴近学生。

如在有关“人口、资源、环境“框题(九年级思品第二单元第四课)的授课过程中,引入城北街道在这些方面的相关材料(城北街道的人口密度表、行政区划图、新老街口拥堵图、辖区内主要河流污染图等),因为学生看到的图片、资料不是远在天边,而是就在身边,自然觉得非常贴近自己,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接校园生活的地气,让生活化的教学贴近学生

校园是初中生最重要的生活环境之一,在近三年的中学生涯中,肯定会有一些令其难忘的事情发生,这些事情可能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也可能发生在他们与同学、老师之间,这些生命中的片段对于他们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我们的教学也非常宝贵,如果我们不加以开发、利用,就太可惜了。

如在《主动沟通 健康成长》框题教学中,授课老师作了如下设计(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回顾你与老师交往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误解、矛盾、冲突),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你现在会怎么处理,请写在卡片上,交给你的老师”。当然授课老师在设计这个环节时作了充分准备:之前做过摸底抽查,并与当事双方(英语老师和英语课代表)作过交流(了解到他们之间曾因为沟通上的问题发生过误解),并在上课开始后将英语老师请进教室。在现场聆听发生在班级里的事,目睹师生之间真诚的倾诉,你会如何评判这堂思品课的教学效果呢?

三、接时事热点的地气,让时代化的教学贴近学生

思品课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与现实问题结合得非常紧密,具有非常强的时代性。而紧跟时代发展、新颖鲜活的知识,让那些最淘气的学生也都会凝神静听,心弛神往,自学兴趣倍加浓厚。很多学生在课后聊天时会兴高采烈地议论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或突发事件。但是,有些学生在思品课堂却上无精打采,失去了下课时高谈阔论的神采飞扬。为什么呢?因为一些教师的授课只注重课本教材知识的传授,而根本不与当前形势、事件相结合,使得思想品德课堂与学生有了距离,学生也不喜欢这样枯燥的教学过程,甚至感到很厌烦。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适当地引入时事政治内容,将时事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讲授,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既让学生积极参与了课堂教学,开阔了视野,又激活了课堂教学,落实了课标的要求。

比如在有关“精神文明“框题教学中,引入最美医生、最美司机、最美妈妈、最美女教师、最美洗脚妹的例子;在有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框题教学中,引入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的内容。此外,我们的教学语言也应紧跟社会,彰显时代气息,如把惯用的疑问句式你认为……如何”改为“元芳,你怎么看”,把“你认为有什么意义”改为“有哪些正能量”。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却能很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接活动体验的地气,让活动化的教学贴近学生

对活动的安排是思品课程改革的耀眼亮点,它为青少年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培养技能、提高觉悟创造了实践的机会和前提条件。所谓“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做过的才学得会”,这句话虽有失偏颇,却也说明了活动课教学的优势所在。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同样一个内容,如果从我们嘴里说出来,学生兴味索然,而如果以活动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往往兴味盎然,究其原因就在于活动课教学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更贴近学生。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不妨在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活动安排的比例,让我们的思品课堂更有动感。

如在《丰富多样的情绪》框题教学中,因为知识结构比较简单,若是按照原有体系来讲授,不仅十几分钟便讲解完毕,而且味道全无,所以授课老师作了如下安排:先是引入一个视频(《长江七号》中七仔的搞笑表情),然后又设计了两个具有连贯性的活动(当然这些活动和课本内容是紧密衔接的),使得课堂气氛空前热烈,为后续内容的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接什么样的“地气”是一个形式问题,最终目的是贴近学生实际,讲究内在实效,不能为了“接地气”而乱接“地气”,一句话,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为我们广大教师探索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提供了一个大舞台,“接地气”无疑是其中一种不错的选择,我们可以通过它来引导学生亲近自然、社会和人生,让他们在“地气”的浸润下提士气、增灵气、变大气、变得更有生气。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研制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M].2011.

[2]王敏勤.和谐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J].教育研究,2006,(1).

试谈初中思品课的小组合作学习 篇12

一、灵活分好组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可以说, 小组分得怎样, 就决定了课堂上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怎样。 毫不夸张地说, 分好组是有效合作的前提。

1.分组前, 教师要熟悉分析每一位学生, 把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 比如学生学业水平 (成绩) 、兴趣爱好 (喜欢谈什么话题) 、性格特点 (表现欲望怎样) 、能力倾向 (组织能力怎样) 、性别甚至成长背景 (家庭幸福度怎样, 是否留守) , 等等。

2.分组时, 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数, 灵活分组, 一般每小组3到6人为最佳。 要兼顾小组成员间的优势互补, 力求做到组际平衡, 各组各有特色, 也就是提到哪个组, 这个组的特点你都能说出一二。

二、掌控好过程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

1.要把握好时机。 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替代。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对教学时机的把握。

教学《行为与后果》第一框题, 为帮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人们都要做出相应的行为, 而这些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后果。根据教材使用的情境资料, 我用了3个追问, 让学生陷入情境然后设置一个“对话”活动:你能不能给材料中的“海因茨”一个更好的建议? 这样的设置, 就让学生的思维处在亢奋状态, 探求欲望无法遏制。 课堂上小组间同学们思考着、交流着、讨论着, 效果很好。

2.要调控好过程。 首先, 教师要掌控好时间。 教师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后要给学生足量的独立思考时间, 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作学习用时。 其次, 在学生合作学习时, 教师不能闲着, 而要目测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 仔细观察, 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 准确掌握学生合作学习的进展情况和效果质量等, 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指导;最后, 教师要善于抓住亮点, 对学生的一些具有新意的表达或观点要形成辩题等, 引导学生切磋。

三、科学的指导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

1.在学生合作学习中,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这是应该不能忽视的。 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提高学生的合作技能。 如教学《优良的意志品质》时, 我设计了一个活动。 通过该活动要求学生掌握一种方法, 学会在面临选择时能理性分析, 全盘考虑, 最终做出科学的抉择。 为此, 我把活动分为三步: (1) 我给学生讲解这种方法 (重要可行决定法) 的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也就是基本流程步骤等。 (2) 根据情况, 重新分组, 学生每4人为一组。 其中一位学生根据相关材料创设问题情境, 其他3名学生根据该法做出选择还要说出为什么作此选择, 此后各小组将本组3名学生的选择情况和原因进行比对, 并研磨怎样进一步选用该法。 (3) 待各组研讨完毕后, 各小组研究成果在全体学生间进行交流。

2.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的平台。 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交流讨论。 这里重点谈谈问题的设置。 设置问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 做到让学生愿意迎接这个挑战最理想。 教学《生活中的承诺 》时, 我展示了一组生活情景, 然后让各个小组学生选取其中一个, 要求每组确定角色, 即景表演, 最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⑴看了以上表演, 相信你对承诺有了新的认识, 你的理解是?⑵你希不希望兑现这些承诺? 如不兑现, 结果一样否? 为何?⑶生活中承诺无处不在, 考虑一下, 除了前面提到的那些, 我们身边还有哪些? ⑷身为初中生, 你作过承诺吗?在哪些方面做出的? 情况怎样? 这样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 值得讨论;但又不是很难, 很怪, 学生都能有话说。 看来难度适中的问题学生易于接受, 也能唤起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

3.要想小组合作学习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评价这一环节不能可有可无, 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这样做, 能让组内同学协同一致, 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更重要的是能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毫不夸张地说, 适切的评价就如同润滑剂, 抑或催化剂, 使用好了,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一环节做好了有时还能收到奇效。 平时教学中, 我常常设置这样的奖项:主动参与奖、奇思妙想奖、配合默契奖……通过这些奖项, 可以引导学生朝着一定的方向前行, 朝着有利于课堂有效开展的方向前行。

综上所述, 小组合作学习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方法是充分解放学生身心。 思想品德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 广大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秉持小组合作的理念, 在教学实践中咬紧牙关, 奋力前行, 为实现小组合作学习走向理想境界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龙雪娇.探究新课程改革课堂中的自主学习[J].新课程 (中学) , 2015 (11) .

[2]邵煜霞.初中思想品德课合作学习优化策略[J].华夏教师, 2015 (09) .

上一篇:干部作风建设下一篇:教学改革与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