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活动课教学设计方案

2024-10-09

小学心理活动课教学设计方案(通用14篇)

小学心理活动课教学设计方案 篇1

心理活动课教学设计方案

一.课题名称:我能控制自己吗

二.执教者:袁倩

三.授课年级:三年级

四.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听故事的方式明白什么是自制力;

2.引导学生发现自身自制力不足的方面和寻找解决的方法。

五.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自制力和引导学生发现自身自制力不足的方面及解决办法。

六.教学方法与过程:

 开门见山,板书课题:我能控制自己吗

 听故事,引思考:

1.教师讲故事:一只饥饿的小老鼠在四处觅食,突然,它掉进了一口米缸。小老鼠非常高兴,他就大口吃起米来,吃饱了就睡觉。就这样,时间一天天过去,米缸里的米越来越少。小老鼠每天都想,今天吃完了就出去,不然到时候米缸空了的话,就出不去了。可是,每次吃完之后,他总是贪恋着香喷喷的大米,不肯出去,总说:“明天,明天一定出去。”最后,米吃完了,可小老鼠再也出不去了。就这样,他饿死在了空空的米缸里。2.学生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明道理:

教师讲解什么是自制力:从字面上理解,自制力就是自我控制的能力。自制力是指能够完全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约束自己言行的意志品质。

 同学有困惑,老师来支招:

(1)小明的困惑:写作业时不能专心,总想吃零食或摆弄小玩具;老师的建议:训练自己专心做一件事,从坚持5分钟,到十分钟,甚至更长。同时,做一件事情,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完成一个,可以奖励自己一下。(如一块奶糖)

(2)小红的困惑:自己这几天肚子不好,可看到别人吃冰棍,也忍不住吃,结果病情加重;老师的建议:当我们面对想做却不能做的事、想吃却不能吃的东西的时候,可以转移注意,可以先想点别的或干点别的。

 想一想,动动脑

1.想一想:自己在自制力方面存在哪些问题。2.动动脑:尝试寻找解决自己问题的办法。

 老师点睛:

缺乏自制力的表现在每个人身上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就算是大人有时候也会有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所以,孩子们不必自责。

 课堂回顾:今天同学们从课堂上收获了什么?(学生回顾活动过程,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 课后作业: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为自己做一张小卡片,并写上一句话,贴在书桌上,时刻提醒自己要注意什么。

 老师寄语:最后,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一个自制力强、勇敢克服困难的人。

小学心理活动课教学设计方案 篇2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活动课,心理教育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日益受到我国教育界的重视, 为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心态的改善, 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干预发挥了积极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 处于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生存在心理困惑和问题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及时干预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心理困惑和问题, 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处于萌芽阶段, 自身对于善恶美丑的分辨能力还不强, 学生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等身边环境的不同影响, 容易因为学业、生活、情感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心理不健康情况的出现。积极开展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探索性的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力求营造良好而轻松的育人氛围, 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打好基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带有明确教育目的的, 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问题, 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 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内容与形式

心理健康活动课目前大多由班主任进行, 因为班主任作为跟班老师最熟悉班级学生的心理状态, 有助于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干预。随着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开展, 在课程的内容与形式上, 也逐渐形成了突出活动形式创新, 引导学生心理状态的基本模式, 让学生能够拥有积极、正面的学习与生活观念, 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度过小学阶段的教育。

三、重视学生积极心态的引导

小学生的心理状态易受到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学等因素的影响。由于近年来社会环境趋于复杂, 学生接触到很多不良的社会现象和信息, 对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培养造成一定影响。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过程中, 就需要特别重视学生积极心态的引导, 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竞争意识进行合理的引导, 避免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这个过程中, 交流的重要性十分突出, 教师可以开展“说说你愿望”、“说说你的困难”等活动, 让学生与教师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 教师与同学们一起帮助小伙伴出出主意, 帮助同学更好的实现自己的愿望或者解决碰到的困难, 形成一种班级内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 调整班级内部的学生心理状态。

四、心理健康活动形式多样化

心理健康活动课突出了活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 教师应避免说教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不强, 实践中说教式的心理教育也难以得到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学设计中, 突出活动设计的教育性,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活动融合起来, 让学生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 心理健康状态得到改善。在特别受到学生欢迎的室外活动设计上, 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同手同脚”、“合作运球”、“拔河比赛”等一系列的户外拓展性活动, 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户外集体活动, 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良性关系, 通过集体活动在潜移默化间向学生传递团结、集体、竞争的观念, 促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拥有更强的竞争意识与主动性。

五、注重家校合作营造良好环境

在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开展中, 教师也许注重家教合作的独特作用, 设计合理的活动内容将家长也纳入学生心理健康环境的营造中, 向家长传递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家长呵护的理念。在实践中, 可以邀请部分学生家长, 在心理健康活动课时进行旁听, 帮助家长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 让学生家长知晓营造良好家庭教育环境的重要性。也可以要求家长更多的给予学生激励式教育, 避免家庭教育给学生带来挫折感, 影响学生的健康心态。

六、发挥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核心作用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课, 在开展的过程中要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 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团结、向上的良好品质。心理活动的课程内容, 需要教师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心理情况, 有针对性的开展起来, 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等方面寻求突破。紧紧把握新时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脉搏, 让心理健康活动课真正的围绕学习的心理困扰与困难展开, 发挥实际作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课, 也要更多的以各类活动的形式来开展, 教师通过活动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保持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期待感, 避免出现抵触情绪。使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有所提升,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说教式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掌握和了解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发挥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1]肖新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状况调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1, 22:17-20.

[2]肖新燕, 刘刚.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 2007, 06:94-97.

小学心理辅导活动的有效性设计 篇3

一、活动设计

(一)热身阶段的活动

教师:大自然里有很多很美丽的花朵,他们有的很娇艳,比如牡丹;有的姿态很淡雅,比如水仙;有的气味很清新,比如茉莉;也有的很朴实,像我们路边常见的牵牛花。教师带领学生读绕口令:

牵牛花1瓣围成圈,杜鹃花2瓣好作伴;

山茶花3瓣结兄弟,马兰花4瓣手拉手;

野梅花5瓣力气大,茉莉花6瓣好亲热;

水仙花7瓣是一家。

教师引导语:我们一起来玩游戏,既然是游戏,就应该有游戏规则。

(1)每位同学都是一个小花瓣。

(2)老师任意报出一种花,你们根据这朵花的瓣数寻找同样数量的同学,组团成一朵花。

(3)在组团的过程中不能讲话。

(二)工作阶段的活动

教师: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一起进行喝水游戏,一定要认真读规则。

(1)每组选出两位同学,一位喝水,另一位负责喂水。

(2)喝水的同学不能用手。

(3)最先喝完水并且漏水最少者为胜。

(4)如果出现犯规,犯规的同学将得到一张笑脸,然后重新喝水。

教师重复规则并引领学生进行游戏。游戏结束后,将一、二、三等奖的奖品给各组组长,奖品的数量有限,请组长和组内成员决定如何分配。教师引领学生分享活动的体验。

二、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分析

1.建立团队的归属感

引导学生当团队中的成员遇到困难时要互相体谅与支持,帮助学生树立团队意识。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这样的一个氛围容易让学生体会到团队的力量。

2.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学会宽容和理解别人

换位思考能力并不是通过一次辅导就能得到提升。通过喝水这个辅导活动,学生亲身经历了从他人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体会他人的快乐,这对他们在生活中继续练习换位思考是一种激励和强化。学生表示愿意在生活中继续学习使用换位思考的技能解决问题。

(二)游戏规则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对象是班级,教师无法自行选择团体成员,学生也无法选择老师,并且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一般比较亲密,暖身阶段既是活动进行的动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团体的发展。

片段:在这次课的热身活动中出现了一些混乱的场面。在教师喊第二朵花“野梅花”的时候场面开始混乱。野梅花的花瓣是五瓣,意味着五个学生组团。而这时,学生因为情绪激动在场地上乱跑起来,有些已经组好的团被拆开,有些同学执意加入某个团体被拒绝后与之发生冲突,还有一组女生早早地组好团,于是手拉手跳起来。

这个游戏的实质是抱团游戏,通过肢体活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增进学生之间的信任感和凝聚力。但是令人意外的是,一个简单的游戏将整个课堂的气氛引至极度高亢,于是接下来的活动开展便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如果是保持这样一个热火朝天的氛围,那么这节课就基本沦为一节简单的游戏课。后面的矛盾情景和反思环节无法展开。但压抑孩子们高涨的热情又容易将课堂氛围变得沉重,失去热身活动的意义,甚至破坏班级温暖安全的氛围。

原教案的失败在于:首先,没有对主要环节进行讲解示范,一些学生在活动一开始时无法进行快速反应。其次,游戏结果的评定也出现了问题,怎样算组团成功,学生模棱两可。最后,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很容易进入忘我的境地。在新教案中加入了不能说话的规定,情况果然得到了改善,气氛热烈而有序。

(三)活动情境的有效性设计

工作阶段的活动是以喝水游戏为依托,创设一个竞争的环境,在这个竞争的环境中必定会出现犯规的成员。这是学生体验责任和相互包容的情感、建立团体归属感、增强团体凝聚力的良好契机。

片段:小Y是第一组的组长,她们组大多是女生,并且个性开朗,在课堂上表现活跃,组内的男生小D相比之下有些羞怯,并在游戏中屡次犯规,参加活动的情绪低落。在喝水游戏中,第一小组的表现最好,得到了两朵花作为奖品,教师让组长带领组内同学商议如何处理奖品,第一组给出的答案是将这两朵花送给游戏中犯规的同学。组长说:“他们在游戏中失分了,心里肯定很难过,我们其他人都觉得应该把花送给他们,希望他们能开心。”这个游戏是一个非合作型的游戏,他们相互之间没有任何交流,每个组员都在尽力避免自己的失误,以确保自己的组能获得成功,这让他们感到压力。而团体的包容则让失误的同学乃至全班同学都被感动,成功地催化了团体动力。

心理辅导活动的宗旨是解决学生自己的问题,主要以参与者自身的经验为载体,体验是改变、完善自身经验的重要环节。所以活动情境的设计是提高活动设计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样一个活动,不同的引导方向,也可以达到不同的效果。喝水的游戏,既可以作为热身活动,旨在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又可以作为转换活动,让学生体会换位思考的重要性。

(四)心理课不是游戏课

对于心理课,小学生的心中往往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心理课就是游戏课。平时,小学生的课业压力較大,活泼好动的天性被压抑,于是到了心理课课堂上就容易变得自由散漫,把心理课当成一种放松课,而忽略了深入的情感体验。辅导教师秉着平等相处的原则,尽量温和地和学生交流,也容易被学生认为是“底气不足”,这样一来,课堂秩序的控制就变成了一个难题。而当课堂失控的时候,所有期望的教学效果都成为不可能。针对这一点,通过多次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几条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控制的策略。

1.指导语的设计要明确、实际、易懂

具体详细的引导语,可以明确游戏规则,指明活动的进行方向。

2.及时建立具体团体规范

一个团体没有成员的顺从,团体无法运作,互动就会变得一团乱而且无法引导和预测,这就要求辅导教师在课堂伊始便建立团体的行为规范,这一点在小学心理课中尤为重要。具体规范可以给学生一个行为的导向,降低个体行为的模糊度。同时,团体动力也给规范的实施发挥了推动作用。这样也可以减少教师使用权利和控制的力度。

3.活动内容的安排

如果心理课以教师讲授为主,那就变成了学科教学,失去了体验性的价值。而如果全部由游戏组成,忽略了分享过程和教师的引导,心理课就成了无根之木,所以在课程安排上要注重动静结合,在游戏过程中为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

4.慎用小组讨论

小学生的知识面有限,生活经验的积累也相当淡薄,思维也有明显的具象化的特点。在讨论一些精神层次的问题时,学生往往不知道该说什么。所以,建议在小学阶段慎用小组讨论,如果要进行小组讨论,则要严格控制讨论时间。

(五)活动分享——关注每一个孩子

心理辅导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那些平时内向、不擅长自我表达的学生。同时,教师也要尽量使全体学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有归属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一个安全温暖的环境里充分表达自己,体验内心感触,从而真正获得心理成长。团体辅导的预设使每位参与者都能融入团体,成为团体的积极因子,伴随着团体的发展获得个人的进步。但是个人与集体毕竟是有区别的,每个个体都有独特的需要、独特的个性、独特的行为方式和独特的成长步骤。在活动过程中,总有出乎我们意料的事情发生,很多时候在活动课上,教师希望帮助的学生,最后却往往因为过度关注而受到伤害,而对于这些特殊情况的处理则需要教师的极度敏感和恰到好处的行动。

吴增强等认为,心理辅导活动课就是一种“通过活动来促进学生感悟与发展,以活动为中介的课程形式。”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广的人际交往机会,与同伴亲密相处,与教师融洽交流,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合作意识。

小学生心理活动方案 篇4

开展小学生“阳光心理”系列活动,是深入贯彻党的xx大精神,在未成年人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通过德育载体的不断创新、发挥学校教育的引导性、同伴之间的互育性、学生的自我教育性,不断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推动中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小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

二、领导小组

组长:蔡振宇

成员:李仙花、叶连娣、白少军、张柳英、李海静、陈春玲。

三、时间安排和工作内容

第一阶段(9月份):宣传发动阶段

制定活动具体方案并组织实施;为确保工作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要组织召开有关会议,发放宣传资料,开展有关心理健康工作宣传;填报瑞安市学校心理健康开展情况调查表,2012年10月1日前由各教育学区汇总上报市教育局教科室。

第二阶段(2012年10月至12月):实施阶段

围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活动: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当代心理学的一项重大成果,就是揭示了人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每个心理发展阶段中的个体都面临着共同的或类似的心理发展任务。尤其是小学学生,他们将面临人格的完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学习过程的优化,职业意向的初步确立,人际间良好的沟通,社会环境的适应,心理压力的应付等心理任务。心理发展任务数量多,普遍化的特点决定了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

,面向全体学生,分阶段、有层次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此,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必选课程体系,分别开设以学习心理、自我意识、交往艺术、情绪调节、良好的性格培养、正确观念、心理压力的应付、青春期性心理、等为内容的选修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及时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训练。

二、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机渗透到学科教学

学习活动是学生所有活动中的主导活动,也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来源之一。成绩与期望值之间的差距引起的无能感,长期学业失败造成的自尊心低落,过分强调竞争的学习环境给学生造成的紧张与焦虑。事实证明,单靠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远远不够的,没有解决学科教学这个环节,也就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扰,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心理潜能了。要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三、提高教师心理咨询的意识与知识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发展与成长,最终影响到教育的成败。教师的一言一行,比父母对子女更有深刻的影响。如果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必然污染整个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损害。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建筑在教师的人格的基础上的,“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师的心理健康对于学生的影响,要比其他因素的影响都来得大。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研究了73位教师与1000位学生的相互关系后得出结论: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很容易扰动其学生的情绪,而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也会使其学生的情绪趋向于稳定。因此普及心理咨询知识,有利于教师正确认识自己,调控自身情绪,积极对待工作,最终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其次,现代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具有心理健康知识。现代教育的发展使心理学与教育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教师只有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运用适用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方法,采取民主、平等的态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展示学生的个性,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再次,学校德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心理健康教育体现的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我们通过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展心理健康课题研究、撰写心理健康论文,介绍好的心理学方面的书刊杂

志让教师阅读,让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从多渠道、多方面摄取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营养,使他们更好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四、个别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别心理咨询是学校里辅导者运用心理学和理论和技术,借助语言、文字等媒介,与辅导对象一对一进行信息交流并建立某种人际关系,帮助辅导对象消除心理障碍,正确认识自我及社会,充分发挥潜能,有效适应环境的过程。

作好个别心理咨询工作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室作为个别心理咨询的专门场所,它的建立和完善,直接关系到个别辅导的效果。好的心理咨询环境能使来访的学生降低焦虑,消除疑虑,愉悦情绪,达到更好地交流与沟通。心理咨询室建设应具备了以下条件:

1、环境幽静,远离教学区的建筑物。在环境的布置和物体的摆放上尽量做到合谐、美观、大方,使来访者在这里可以达到心理放松,情绪趋向平静;

2、建立心理资料库,购买了一定数量的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建立了学生的心理档案。

3、建立了心理健康email,以最快的时间答复,以便那些不愿和辅导教师见面的学生可以通过悄悄话信箱、email寻求帮助。

(二)咨询室同时也可以作为心理放松室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这些情绪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调适,将会形成累加效应,最后导致心理崩溃。心理放松室就是学生宣泄不良情绪,降低焦虑,寻找心理平衡的场所。采用温馨的颜色、使人全身心处于放松状态。心理咨询教师可以在心理咨询室隐蔽处观察学生的情绪反应,让学生发泄不良情绪,找回平衡。

(三)个人心理咨询的内容

主要有学习辅导、情绪辅导、交往辅导和职业辅导等。正如一位心理咨询专家所说:“问题不是问题,如何处理问题才是问题”。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辅导的内容应不同。例如: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他们对自己青春期的个体发育、心理状态都发生了急剧变化,带来了心理上的迅速发展。

(四)、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了解学生、帮助学生的有力保证

小学心理健康活动周方案 篇5

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稳定的情感,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拥有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生活环境,我校以心理健康周教育契机,以“沐浴心育阳光 健康快乐成长”为主题,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促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并使之学会心理调适的基本技巧,为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此次主题活动周,让更多的同学进一步意识到在认真学好知识的同时,还应积极地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活动主题:沐浴心育阳光 健康快乐成长

活动时间:第14周活动地点:陈埭紫峰中心小学活动内容:

一、心理健康活动周启动仪式暨观摩研讨活动(具体议程如下):

1、宣布心理健康活动周启动仪式开始

2、顾问代表讲话

3、教委办领导讲话

4、宣读紫峰中心小学心理健康活动周方案

5、学生代表发言

6、大型手语操

7、团体心理活动观摩课

8、心理讲座

二、黑板报各班以“沐浴心育阳光 健康快乐成长”为主题出一期黑板报,低年段以学生的学习为内容,比如: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学习习惯,怎样让孩子们快乐学习;中年段以如何调节情绪,快乐每一天,或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为内容;高年段以沟通、互动、和谐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内容。(于5月8日前完成)

三、宣传栏(美术作品、书法、作文)负责各宣传栏的老师(其中有美术、书法、作文)围绕“沐浴心育阳光 健康快乐成长”收集好相关作品,高年级的作文可让外来生谈谈自己的成长经历,生活、学习、交往所遇到的烦恼或挫折。(于5月8日前完成)

四、心理辅导课各班的辅导员在周五第三节上一节心理辅导课,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主题与黑板报的主题相一致。

五、广播站与校广播站的老师合作,推出午间“心灵之声”栏目,负责的老师收集关于心理方面的小知识、小测试、歌曲等等,于星期二~四中午播放。

六、展板制作心理展板,其一为学生作品展示板,其二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简介,由心理课题组的老师完成。

七、活动乐园

(一)团体心理活动时间:星期二下午地点:操场内容:感统训练(夹弹珠、袋鼠跳、走s型、弹乒乓)对象:

一、二年级学生

(二)团体心理活动时间:星期三下午地点:操场内容:合作之旅(纸板渡河、赶鸭子、人椅、结对而行)对象:

三、四年级学生

(三)心理知识竞赛时间:星期四下午地点:多媒体教室对象:五年级学生

(四)心理影片欣赏时间:星期三下午地点:多媒体教室内容:《隐形的翅膀》对象:六年级学生活动要求:

1、每项活动由各负责人组织实施,确保活动质量,并注意收集整理活动资料。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方案 篇6

阳光成长 快乐生活

二、活动时间

三、组织机构

成立“上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活动组委会,具体组成如下:

主 任:黄伟军

副主任:韩 露 刘燕玉

成 员:崔永忠 胡德军 皮世平张文清 周丽 邱绍勇

张志强 欧荣辉 梅其兴黎 春 各年段长及班主任

四、活动安排

1、主题征文比赛。

面向全校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征文比赛,比赛分为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组和班主任、科任老师两组。征文要求:文章符合本次教育活动周主题“阳光成长快乐生活”,涉及的故事、体验、感悟、思考必须是真实的,内容积极、健康、向上。文体形式:文体不限,要求新颖活泼,恰当地表现文章内容。文字组织:主题明确、表达流畅、叙述生动、文笔清新。字数以―2500字为宜。各位教师电子稿传送至德育处崔永忠主任处。(截止时间:20xx年4月24日)

2、播放心理教育主题电影。

电影艺术的独特魅力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并对学生心理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各班利用主题班会时间,有选择地播放心理电影,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

推荐电影目录如下:

1)缺乏学习动力:《决战冰河》、《洛奇》、《阿拉伯的劳伦斯》

2)缺乏信心:《穆里尔的婚礼》、《心雨花露》

3)自卑失落:《阿甘正传》、《少林足球》、《肖申克的救赎》

4)交流障碍:《对她说》、《堕落的天使》、《雨人》

5)失败或绝望:《远大前程》、《功夫熊猫》、《小鞋子》

6)厌倦生活:《天生爱情狂》、《凡夫俗女》、《心理游戏》

7)自私、人际关系淡漠:《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余辉时》、《爱,回家》、《走路上学》

8)紧张:《虎口脱险》、《小孩不笨》

3、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大讲堂。

石岩街道将组织一场面向街道教师的讲座。我校结合此次名师大讲堂引导教师如何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学校工作。(时间:4月底。地点另行通知)

五、活动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结合石岩街道相关方案要求,对本次活动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切实加强领导,周密制定方案,确保活动健康有序开展。

(二)重在落实,务求实效。要按照既有一定声势、又扎扎实实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广泛吸引广大市民家长和学生参与。要加强组织协调,建立工作机制,确保宣传教育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小学心理活动课教学设计方案 篇7

心理健康活动课是当前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中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径, 它注重通过主体性活动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心理体验, 进而在分享交流中领悟、探究、实践, 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但是, 在现实中由于学校及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忽视学生体验等方面问题的存在, 阻碍了课程的顺利开展。为此, 我们学校及相关教师需要不断地改进措施, 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活动课的实效, 为广大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真正含义

在实践中, 心理教育活动课被冠之“学校心理课程”“心理辅导课程”“心理教育活动课程”等名称, 这些名称不同, 但基本意义是一样的, 并且实际运用中, 还可以赋予不同的内涵。

心理教育活动课, 可以利用其他教育形式展示其自身的特点, 目的是更好地发挥心理教育的实效。

二、心理健康活动课存在的问题

1. 学校及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 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随着国家2002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 学校逐渐认识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如开课不足, 没有配备专门的心理教育室, 教师大多没有专门系统地学习心理辅导知识, 大多以兼职为主。

2. 课程设计不合理

作为学校心理教育的主要手段,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形式单一、设计上不适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有些学校虽然名义上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 配备了任课教师, 但是由于忽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 有的学校甚至只是为满足一时之需, 如应付检查、评比、达标等活动。

3. 课程没有结合学生特点, 学生心理体验不足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心理教师通常在课堂内容中加入若干有趣的活动。由于学生在活动中可以缓解一下压力, 放松一下心情, 学习热情大幅度高涨, 课堂参与度显著提高。但是学生高亢的情绪只停留在活动本身带来的乐趣, 并不能体验活动的目的和真谛, 感悟不到价值所在, 从而也唤不起学生对主题内容的思考。如, 在课堂中, 心理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活动之后,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活动的感受或体会。

三、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的一些建议

1. 增强教育意识, 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首先要有高素质的教师。学校要从领导到教职工都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2. 设计合理化的活动课程

设计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 它不只是为了上课而上课, 而是能有效地解读学生实际心理问题、困惑的课程。如, 我们可以开展角色扮演课程, 在角色扮演活动中, 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以一种类似表演的方式展示某一角色相应的行为特点和内心感受, 使其认清角色的理想模型, 从而增进学生的自我认识, 减轻或消除学生心理或行为方面的问题, 以达到促进学生心理成长的目的。

3. 强化课程中的学生体验

体验是学生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核心, 能够引起学生心理体验的活动才能让活动课焕发光彩。只有激发学生心理体验的健康教育课程才会是有效的课程, 学生产生体验后才能产生内驱力, 才能在实际生活中用活动课程的体验去矫正自己的心理认识和行为。如, 采取问题探究式活动课程, 在上课前教师可以做好相关的调查, 分析本校、本班学生有哪些心理认识上的问题和困惑, 或者有哪些行为上的偏差。这样课堂上学生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去思索, 探究自己的困惑, 最终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发挥潜能,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最终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而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手段的活动课, 应该关注学生真实的心理体验过程, 进行合理有效的设计, 并且切实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活动课程, 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助一臂之力。

摘要:对中小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 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紧迫任务。分析当前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含义及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以供大家交流学习。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赵兴万.如何提高心理活动课的实效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 (6) .

[2]王心红.福州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建设的现状与思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2 (12) .

小学英语课堂活动方案的设计策略 篇8

案例1:学习英文八种颜色的单词,教师用实物投影仪出示物品的一小部分,让学生来猜。

T: Boys and girls, let’s play a game. Guess: What color?

S: A plane/ bird/ frog/banana, etc.

T: Boys and girls , you should say“A yellow plane/ banana?”

由于只展示物品的一小部分,误导了学生的注意力,再加上学生过于兴奋,无论教师的声音怎样提高,总是无济于事,最终,由于活动时间远远超出预设,导致没完成教学任务,更没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案例2:教师把动物图片贴在黑板上。

T:Close your eyes

(全班学生闭上眼睛,老师迅速抽掉一张图片后)

T:Open your eyes. What is missing?

S:…

这样猜过几次后,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并大声说:“Try/ Me.”。大约四分钟左右,学生就能比较熟练地说出这些单词了。

反思

这两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复习与巩固单词。在教学中老师都适时并精心地设计了“猜”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参与性都高涨,课堂气氛都热闹非凡,但是教学效果差异很大。案例1中虽然学生参与度高,但由于彩色图片呈现的方式不科学,误导了学生的注意力,最终没能达到教学目标。如果这样设计就会事半功倍:给出物品60%以上的图片,或是某一颜色为主体的整体图片让学生猜测,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物品的颜色上,就很容易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颜色的单词和语句。案例2中的活动方案设计既有递进性,又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竞争式的学习,必然能实现有效学习、高效学习。那么,如何设计有效的英语活动方案呢?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认为,要符合五个条件:

1.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活动要求

目标是活动方案设计的出发点与归宿,对教学起着引领作用。所以,在设计活动方案时教师要制定明确的活动目标,并根据不同的活动目标,选择不同的活动方式,并提出活动的具体操作方法或操作流程,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比如有的活动能调节课堂气氛,有的活动能深化对单词的记忆和理解,有的活动能提升口语表达的流畅性,有的活动能优化学习策略等,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目的合理选择;要明确告诉学生是先讨论后交流还先交流后讨论,是动口还是手、还是多感官并用,这样才能提高活动的指向性和有效性。

2.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递进性

一节英语课若从课堂活动的角度来分析,一般会有几个大的活动,大活动之内又包含一些小活动,大小活动之间都需要衔接有序,各个活动要呈递进式深入。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一定要考虑层次性与递进性。如果忽略了这些要素,学生参与活动的面或许很广,课堂气氛又或许很活跃,但对于学生的语言训练却停留在机械操练的层面上,无益于扩充学生的语言知识,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般来说,设计的活动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理解到运用的原则,要使学生在活动之后感觉到进步,获得成就感。例如案例2的教学活动设计就体现了这些特点,老师先抽掉1张图片,接着抽掉2张图片、3张图片,活动难度不断加深,但趣味性并不减弱。

3.要有真实性和生活化

新课标明确指出: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语言的交际性和实践性决定了要让学生在语境中、在生活中学习语言和感受语言。只有将语言融入生活,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应用。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要特别关注学生周围的生活事实、自然现象和他们了解的科普知识等内容,让学生感觉英语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英语。在案例1与案例2中,猜颜色与猜动物都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学生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4.要体现灵活性和实效性

教师所面对的课堂是动态的、无法复制的、不可完全预设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要多角度、多方位、多维度思考问题,做到灵活多样,并根据课堂实际及时调整,从而实现活动效能的最大化。案例1中由于设计的偏差,学生偏离了目标,但教师意识到后能及时提醒学生,虽然没有达到良好的调整效果,可说明了教师具有灵活驾驭课堂的意识,只是调控能力有待提高。所以,实施活动方案时,既要考虑活动的预设性,更要考虑活动的生成性,一切从实效出发,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5.要考虑活动设计所需的时间

要保证高质、有序、有效地实施教学活动,在设计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完成活动所需的时间。同样的活动,会因内容、难度、形式、学生的年龄和语言水平的差异而不同。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切忌“差不多”,否则,就会出现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未进入角色,教师已宣布进入下一个活动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活动,虽然个别学生或许有运用英语的机会,但大多数学生处于茫然或观望状态。整个活动场面看似热闹,但实际教学效果很差。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对活动的时间进行精心策划,上课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微调,才能保证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浓厚,保证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英语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但目的都是为了提高课堂效果,增强学生的英语素养。教师只有遵循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把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科学设计活动方案,才能激活思维,不断提高学习的技巧和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小学心理活动课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槐荫“阳光少年”的培养,就是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打造“槐荫阳光少年”。通过学校这个培养园地,精心组织策划一系列的培养、评选活动,启动此项活动的目的旨在:及时遏制和消除学生的心理疾患,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帮助教师运用心理学的知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使我们的新一代槐荫人形体心理双重健康,以健魄的体格、阳光的心态,面对新生活、面对新境遇、面对时代的发展,使其真正成为体现槐荫未来发展的“形象代言人”。在槐荫区教育局的倡导和指挥下,我们机场小学也将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育阳光少年活动。

二、活动目的贯彻落实《槐荫“心理健康育阳光少年”推选策划预案》,依托我们机场小学“心灵驿站”心理健康咨询室,开展形式多样多样的系列活动,增强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我们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体格健壮、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性情开朗、积极向上、合群合作的“阳光少年”。

三、活动主题:

《槐荫“阳光少年”推选策划预案》推出以来,引起了我们的广泛关注,槐荫区教育局确定了以适于青少年的儿童化语言明确活动主题,以七色(红橙 黄 绿 青 蓝 紫)主题活动的方式体现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七个标准。现将七色主题及活动标准明确如下:

主题:红:我是红红的中国结,编织着爱心传递温暖

评价:爱心 热情

主题:黄:我是金色的向日葵,追随着阳光绽放笑容

评价:乐观 宽容

主题:绿:我是春的幼芽,沐浴着阳光茁壮成长

评价:积极 活泼

主题:青:我是青色的磐石,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

评价:坚强 担当

主题:蓝:我是蓝色的精灵,用智慧创造美好未来

评价:聪慧 创新

主题:紫:我是绽放的丁香,愿我的馨香带给你美好时光

评价:礼仪 修养

主题:橙:我是乘风起航的帆,载着理想驶向彼岸

评价:理想 勇气

因上级规定自2011年3月开始,每学期开展两个色彩主题,所以我们这学期选择红和黄为主题进行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爱心、热情,乐观、宽容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

四、活动时间

2011年3月------2011年6月

五、活动组织人员

组长:邵雷、刘永文、张颖

副组长:龙云飞、穆国强、刘秀

组员:各个班级的班主任

六、活动内容

(一)“心理健康育阳光少年”活动启动仪式(3月)

(1)周一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穆国强老师负责);

(2)校领导宣布活动安排(龙云飞老师负责);

(二)心理健康知识展板展示活动(4月)

1、各年级办一期以“关注心理健康,培育阳光少年”为主题的展板

⑴、主题:我是红红的中国结,编织着爱心传递温暖

⑵、评价:爱心 热情

(3)要求:设计新颖、生动活泼、体现出年级特色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活动方案 篇10

一、竞赛目的为深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月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师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全面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我校决定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活动。

二、竞赛方式

本次竞赛先由五年级各班在本班举行选拔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然后在本班选拔学生参加竞赛。

竞赛采用知识问答方式进行,分必答题、抢答题和抽题作答三个环节。

三、竞赛答题规则

每个班选派3名同学作为本班的答题选手,其他同学不得帮助本班答题选手或干扰他班答题选手正常答题。

必答题环节:主持人出题目,每队选定一名同学答题,此环节每队回答3题。每题答对加10分,答错不加分也不扣分。

抢答题环节:主持人出题目,主持人宣告“开始抢答”(通过按抢答器抢答)。抢到题目后答对加10分,答错减10分,若不按规则抢答,例如:超前抢答,即减10分。(此环节共计5个题目)

抽题作答环节:此环节工作人员将试题装在一个不透明的纸盒里面,每队一次共计抽出三个题目交给主持人。每题答对加15分、答错减5分。

三、竞赛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问答(见附件)。

四、竞赛对象

五年级每班选派3名学生组成一队参加。

五、竞赛时间

10月31日(星期四)下午2:00。

六、竞赛地点

多媒体教室。

七、奖项设置

本次竞赛设个人奖和团体奖。

个人奖评选方法:比赛中,统计各队每位选手得分,得分排名前5的同学评为“优秀选手”。

团体奖评选方法:根据各班参赛队的得分排名,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

小学心理活动课教学设计方案 篇11

关键词:小学心理活动课 品德教育 融入

一、问题的提出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是指中小学各学科要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学科教学是中小学校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学科教学中加强德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小学生在学校生活的主要活动是课堂教学,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全面发展主要是在各学科的学习和实践活动过程中实现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是遵循“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的必然要求。

心理活动课是以学生的成长发展特点为立足点,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为主线,以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择业辅导为主要内容,通过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讨论分析等多种形式的系列辅导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观念,树立理性的价值观,增强其情绪调控能力和耐挫能力,具有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活动课程。它是一门新兴的、开放性的不断发展的门类。

在小学,很多学校已经将心理活动课作为一门课程纳入课表,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通过各种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培养、训练,使学生心理品质受到实际锻炼和切实提高。遵循教学具有教育性的原则,心理活动课在承担着帮助学生健康地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完善自己,认识到自己的潜能,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培养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健康情绪等的同时,也担负着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这种任务是隐性的,润物细无声的。那么如何在有效完成心理活动课任务的同时加强或有效地融入品德教育呢?笔者结合实际谈谈我们的实践与研究。

二、概念的界定

1.对品德概念的认识

品德是道德品质这一伦理学概念的俗称,也可叫做德性。所谓品德,是指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是一个人在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人的品德与道德行为是密切联系的。在现实生活中,一定的道德行为总是以一定的品德为基础的,而人们的品德又总是由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体现出来的。道德行为是品德的基础。没有一定的道德行为积累,就不可能形成品德,道德行为是品德的客观内容,品德是道德行为的综合表现。心理活动课因其内容的丰富性、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为其融入品德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2.对心理活动课的认识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子的身心发展有两个阶段,一是从他律到自律的阶段,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没有是非、羞耻的观念,成年人逐渐告诉他什么是美的、丑的、对的、错的。他在做某事时,做得好就获得鼓励,做得不好就会受批评,这是形成健康心理的强化过程。另一种是学习,是从父母、大众传播、同龄伙伴中学习,形成道德品质的过程。当孩子长大,他会把成人灌输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的规范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再后来他就能用这些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能够自律了。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也就是说少年时期通过教育培养的良好心理品质,犹如天生自然一样。这就决定了开展小学生心理活动课的必要性。

小学心理活动课是指按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通过各种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培养、训练,使学生心理品质受到实际锻炼并得到切实提高的课程。 它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以正面教育为主的活动课程,辅导目标重在发展、预防。

心理活动课作为一门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目的专一。心理活动课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调适自己的情绪。第二,以学生活动为主。强调的是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进行体验、感受,以提高心理素质。第三,有一定的系统性。作为一门课程,心理活动课有自身的目标、计划和固定的内容,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活动。

三、发挥课堂教学优势,从实施途径上融入品德教育

利用心理活动课学科特有的优势,我们从途径层面上进行了尝试与实践。

(一) 以内容为切入口融入品德教育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为全体学生服务,要能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体的和谐发展。

小学心理活动课主要以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择业辅导为主要内容。而按照《小学德育纲要》内容,在小学德育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思想品德基础。为此,为了有效地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同时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我们要求教师在设计活动内容时既要考虑全体学生的共同需要及共性问题,同时要体现出阶段性特点,符合其心理发展规律。如一、二年级活动应突出学校适应和学习兴趣培养;三、四年级则突出学习习惯养成和人际交往;五、六年级突出情绪、品德及学习能力的培养。从内容上,两者本身就有相互交叉的部分,比如,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和品格等内容就具有一致性。这些内容既是心理活动课应该完成的,同时也是德育目标要求小学阶段应让学生努力做到的。

有效内容的选择与落实,不仅促进了学生健全人格、良好个性的培养和塑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品德,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二) 以环节结构为切入口融入品德教育

美国实用主义心理学家杜威认为,儿童的成长就是个体的经验由变坏变好的过程。学生的自我体验包括情感体验、价值体验和行动体验。这些自我体验可以通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创设一定的情景,营造一定的氛围来实现。为了有效地实现活动目标,我们要求心理教师在每一节课环节结构的设计上通过“活动区、明理区、互动区、实践区”的结构形式,来有效地完成活动目标的。

1.活动区:通过小游戏等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体验到某些情感或理解某些道理;设计或创造出学生生活中某种情景和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此情此景中亲身体验、表明态度,从而得到某种认识、启示和教育,改变态度和行为。

2.明理区:通常是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言,教师加以引导, 让学生充分感悟。体验与感悟是心理课常用的方法,让学生充分体验,达到育人的作用,学生在明白事理的同时,自我认识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如针对有的小学生在公共汽车上大声喧哗,旁若无人;有的小学生在公共绿地摘花摘叶,乱扔垃圾;有的小学生在广场路边胡乱拥挤,不守秩序;有的小学生在排队场合加塞儿,一拥而上等现象,在心理活动课中,教师通过例举大量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实例,让学生分辨出什么是真诚?什么是正直?什么是公共道德等,学生在分辨是非的同时,思想品质也得到了升华!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功效。

3.互助区: 同学之间结合实际分析自身情况,形成自我认识,提高自我认知能力等。在如在学校生活中,小学生很难控制自己的意识和行为,在活动内容安排上老师们可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思想倾向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的问题,让学生们自己辩论,自己反思,自己感悟,自己反省……

在相互分析、辩论中纠正自己的不良倾向,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习惯。

4.实践区: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体验,感悟,达到自我提升之目的。

当然,这几个环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一定要按此顺序操作,环节可根据具体的内容教师进行调控安排。各个环节是环环相扣的关系。学生在其中体验、感悟,促进了自我感悟、自我反思水平的提高,从而也有利于学生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并逐渐内化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

(三) 以方式方法为切入口融入品德教育

小学心理活动课由于其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它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多样性的教学方式方法就为融入提供了宽阔的空间。

1.情境式。教师创设某种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此情况下表明态度、采取行动。如“盲人过街”的活动,通过让学生帮助盲童过街的哑剧表演,强化学生助人为乐的观念,诱导类似的行为和美德。

2.训练式。如为了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师按某种操作要求由教师对学生进行重复训练。如“学会倾听练习”、“良好学习和行为习惯”、“发散思维训练”等活动。

3.游戏式。教师设计精简、短小的游戏进行教学活动,活动内容和目的通过游戏活动来实现,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快乐、得到教育和得到心灵上的启示。如“二人三腿比赛”“双人单脚跨绳赛”等就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互助的优良品质。

4.辨析式。对学生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似是而非或者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辨析。如“谁是谁非”的活动对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提高道德水平就有促进作用。

在心理活动课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组织不同的形式,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除了运用常见的讲授法、自述法、讨论法外,还可以运用训练法、表演法等。

训练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练习、实践、锻炼的方法。如注意力训练、意志训练和行为训练等。

表演法。在活动中让学生扮演或模仿一些角色,重演部分场景,使学生以角色的身份,充分表露自己或角色的认知、情感、人际关系、内心冲突等心理问题,以达到渲泄情感、消除压力,克服羞怯和自卑心理,提高交往能力的目的。

(四) 以改进人际关系为切入口融入品德教育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友好和谐的课堂气氛,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是搞好教育的首要条件。心理教育更是如此。在心理活动中,教师要明确认识到:自己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学生也需要被尊重和接纳,只有在尊重、接纳、民主和谐的人际环境中,学生才能自主地、有安全感地成长。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要寓理以情,以情动人;要借助环境的陶冶,情景的感染,活动的激励,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认识自我、自我调节、自我完善,并解决自己成长中的各种问题,诸如学习、交往、情绪调适、理想抱负等。这种能力的获得,并不是靠教育者的灌输和说教,而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只有经过自我探索,才会获得经验,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良好的师生和生生人际关系,为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打下了基础。新型的人际关系让学生感到心情的放松,学生在教师鼓励的言语与行为下,促进学生自我体验、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良好道德品质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四种关系并不是独立的,要想达到目的,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预设,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 加以融入。一节活动课中,可能同时可以用上,需要教师高超的课堂教学能力。而有些教学内容本身就包含品德内容,教师只要在过程教学中就很好体现。而有的心理活动课内容不包含,就需要教师采取人际关系等方面加以研究与提炼。总之,只要有心,教师一定会找到融入的突破点。

四、学生在实践、体验、感悟中促进了健全人格的形式与发展,良好的品德修养逐步养成

1.心理活动课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个体的心理发展为目标,以活动为中介,以个体的经验为载体,通过学生的参与、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在活动的展开过程中认识自己、发展潜能、获得自助能力,真正激发了学生自求发展的积极性,学生在获得自助能力的同时,必然带动良好品德的形成与促进。

2.我们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特别是让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看到了希望,拾起了前进的勇气。

3.加快了学生道德品质内化的进程。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不是靠说教而成,学生只有经历了内心的冲突,在自我感悟与体验中才能将品德要素转化成自身行为的一部分。

五、参考文献

【1】吴发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作与管理 【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任俊.积极心理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3】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

【4】郑雪等译校.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

小学心理活动课教学设计方案 篇12

小学数学课外活动是在课堂教学计划之外, 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 自由选择、自愿参加的一种活动.小学数学课外活动以学生发展为基点, 在活动中, 手脑并用, 获得直接的经验, 扩大视野, 增长才干, 培养其对数学的兴趣.它不像课堂教学受时空的制约, 活动时间、地点、规模都有一定的灵活性,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能力和状态选择相应的活动.小学数学课外活动往往以数学思维训练为核心, 有趣味, 寓教于乐, 寓学于玩.因而, 我们应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确定活动内容, 力求课题有趣、新颖、生动, 有吸引力, 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活动, 开阔思维, 寻找规律.比如:有的学生善于思考, 他们可以参加速算、巧算、一题多解的思维训练活动;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 他们可以参加配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的动手操作;有的学生向往游戏活动, 他们可以参加讲数学故事、猜数学谜语、数学门诊、智慧迷宫等寓数学知识于各种游戏中的数学游戏活动.在组织活动内容的安排上, 还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可以促进学生间的交往, 增进学生间的友谊, 这为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直接兴趣、开发学生智力、培育积极的学习情感创设了有利条件, 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活动形式的实践性, 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小学数学课外活动以活动为形式, 活动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 也是区别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应具有这种理念:教学不仅仅是传授, 更是一种对话.通过对话, 使学生成为不只是“继承”文化、“复现”知识的人, 而是一位学会生活、学会生存技能、学习生命意义的人.数学课外活动让人人能参与: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陈述, 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并在活动中让学生有较多的自我表现、自我奋进、自我调整的机会, 从中一次次体验成功的喜悦, 从而在求成取胜的心理氛围中不断完善自我.小学数学课外活动尤其强调实践性, 力求使学生接触生活实际, 强调通过活动过程的实践, 使学生亲身体验活动的直接经验, 通过“剪一剪、拼一拼、估一估”等实践, 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灵活多样, 趣味引导, 操作获取, 新、奇、趣统一, 班、组、个体结合的课外活动, 能真正达到师生都是课程建构者的要求.例如, 我们在中年级开展“想一想、拼一拼”的数学课外活动, 每个人准备大小、颜色不同的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若干小画纸、大画纸和胶水, 教师首先进行情境导入, 激发学生拼图的欲望, 然后让学生拼图.拼图内容有低标准、有高要求, 拼图过程有独立、有合作.在质疑活动中, 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 又使学生增强了自我成功的信心.在拼图交流中学会发表意见, 学会克制自我, 注重倾听他人意见, 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 在互相交流的活动中克服心理缺陷, 懂得心理相容, 学会交往, 加快社会化进程, 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构建, 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活动方法的自主性, 利于磨炼学生坚强的学习意志

数学学习是一项艰苦复杂的脑力劳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总要遇到各种困难和疑问, 需要他们知难而进, 战胜困难, 以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在这一过程中, 要求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不少学生成为数学学困生, 大多是由于意志薄弱、畏难、怕苦、不能克服内外各种困难、干扰所致.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不能只靠说教, 应把学生放到活动中去锻炼.学生活动的每一个空间都是一个教育源.小学数学课外活动正是在对学生的思想动态、现实水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有针对、有层次地提出课题, 设计活动方案, 将思想教育、知识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的一个教育源.在这个教育源中,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独立自主地进行活动, 自己动脑、动手, 自己检查、总结, 突出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例如, 为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一题多解的练习活动中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 学生思考解题方法可以有多种, 鼓励思考方法越多越好在这样的活动中, 一方面注重了要求的层次性, 尽量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从“学乐”到“乐学”;另一方面, 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 磨炼学生的意志, 学会将困难与挫折看作是磨炼意志力的机遇, 能信心百倍地迎接并经受困难的考验, 对排除情绪干扰、保持心理平衡都有积极的作用.

四、活动评价的多元性, 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进取心理

新课程改革强调评价的多元化, 就是让每一名学生都自信起来, 以自信的姿态、健康的心理步入社会, 面对人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追求的不全是分数,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别人承认或内在的满足、成功的欢乐等积极情感的体验时, 往往会强化其兴趣的稳定性, 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 消除过度的焦虑, 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小学数学课外活动正是通过引导学生实验、观察、探索, 让他们在实践中自己发现规律, 享受获得成功的喜悦.小学数学课外活动的考核, 不同于课堂教学中那样严格的考试, 而是采用诸如娱乐竞赛、成果展览、经验交流、写小论文等形式, 交流活动成果, 注重参与过程和学生的潜力发展, 注重创新精神.同时, 学生在活动中取得的成果, 不是传统试卷上的一个分数, 而是能否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认可.注重发展性评价, 不仅仅看重表层的活动结果, 更关注对学生潜在的影响, 比如智力的开发、创新意识的增强、创造能力的提高、合作精神的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良好的学习心态、坚强的学习意志等.让学生在创造性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愉悦, 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做到将内心冲突升华为学习竞争, 善于知不足而知进取不懈, 做学习、生活的强者.

小学心理活动课教学设计方案 篇13

一、设计理念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小学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着以学生发展为前提,促进学生科学地认识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必要的心理调试方法,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我们策划了首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旨在通过本次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营造校园的心理教育氛围,让我校师生进一步了解心理健康,关注自身的身心健康。

二、活动主题

“让心灵充满阳光”

三、活动目的为充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个人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我校将举办首届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

四、活动时间

第三周(2008年3月3日——3月9日)

五、参加对象

全校学生

六、活动安排

(一)首届吕墅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周”启动仪式

1、时间:3月3日上午

2、地点:学校操场

3、参加对象:全体师生

4、活动要求:围绕“让心灵充满阳光”的主题进行国旗下讲话,启动首届“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

(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1、讲座对象:全校学生

2、讲座时间:3月4日周二中午

3、讲座地点:各班教室

(三)观看心理健康教育电影

1、电影名称:

2、观看时间:3月5日周三中午

3、观看地点:各班教室

(四)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活动

1、时间:各班班队课

2、地点:各班教室

3、要求:各班就如何培养健康的人格,开展以“让心灵充满阳光”为主题的班队课。

(五)心理健康教育小报

1、时间:本周2、对象:3——6年级各班

3、要求:选用A3纸,图文并茂,反映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每班上交3——5张到少先队大队部,学校将择优展出。

新北区吕墅小学

小学心理活动课教学设计方案 篇14

为提高师生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进一步营造校园心理教育氛围,加强我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促使学生科学地认识、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3月份决定开展以“学会感恩、珍爱生命”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

一、活动目的: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和周围世界,摆脱不良心态,与同学、老师、父母融洽相处,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使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二、活动主题:“学会感恩、珍爱生命”

三、活动时间:2018年3月。

四、活动内容:

(一)明确主题、营造氛围。

1、心理健康活动周启动暨国旗下讲话

(1)宣布心理健康活动月开始

(2)宣读江义小学心理健康活动月方案

(3)以“学会感恩、珍爱生命”为主题进行国旗下讲话

2、黑板报

各班以“学会感恩、珍爱生命”为主题出一期黑板报,低段以学生的学习为内容,比如: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学习习惯,怎样让孩子们快乐学习;中段以如何调节情绪,快乐每一天,或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为内容;高段以沟通、互动、和谐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内容。

3、特殊家庭学生家访

活动目的:各班班主任帮助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特殊儿童家长进行谈话,给学生关心和爱。

(二)活动推进、分层实施。

1、进行心理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心理现状,并汇总分析。

2、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3、心理健康教育主题队会(3月5日)

活动主题:“学会感恩、珍爱生命”

活动目的:通过主题班队会让学生懂得如何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和学习,不要有过多的思想负担,珍惜今天,把握今天,争取做生活的舵手。

4、广播站推出 “心灵之约”栏目。

三、展示交流、评比推进。

1.以《快乐的生活》为主题的美术作品展。(1、2年级)2.心理健康知识手抄报比赛。(3—5年级)

3.心灵日记。(6年级)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月末各班评选星级学生进行表彰。

2、各年级召开德研会,小结本月活动情况,围绕下月学校方案制定本年级方案。

3、学校德育处进行整体活动总结,并表彰和融星级班。

德育处

上一篇:有深度的经典个性签名下一篇:写杭州的英语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