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常见错例分析

2024-11-28

初中物理常见错例分析(共8篇)

初中物理常见错例分析 篇1

众所周知,没有记忆就没有学习。物理学科的记忆是物理学科智力活动的基础,也是物理学习的仓库。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物理记忆的常见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物理记忆的常见方法

1.实验记忆法

物理实验能为学生学习物理提供符合认知规律的表象;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得到科学方法训练。例如:做一个覆杯实验,大气压存在的事实让学生久久不能忘怀;用弹簧测力计拉一个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毛刷,摩擦力的方向栩栩如生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实验多种感觉器官将知识信息传入神经中枢进行思维加工,同时输出反馈信息、控制观察和操作器官,让学生获取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信息,从而达到加深理解和增强记忆的目的。实践证明:从实验中得到的知识比死记硬背学到的知识效果好得多,记忆准确、牢固。

2.直观记忆法

教学中,通过实物、模型、绘制挂图、自制教具等手段、或使用电视、多媒体课件等电教媒体,以及形象生动比喻,将抽象的物理理论形象化,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如利用汽油机的活动挂图,汽油机模型,自制课件能深入浅出地讲清其工作原理。这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归纳、总结记忆法

物理现象的千变万化是有其规律的,只有找到事物之间的变化规律,抓住事物变化的本质,就可以理解其事物变化的原因。而物理记忆以理解是记忆的基础,以对知识的系统化为捷径,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寻找物理变化规律加以归纳总结,理解越透彻,记忆越牢固。例如:产生感生电流的条件可以归纳为:①电路要闭合;②是部分导体;③一定切割磁感应线。又如:光的反射定律可以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5.对比记忆法

将新旧知识中具有相似性和对立性的有关内容,以及某些易混淆的概念、定义和规律等知识,通过分析、对比找出异同点及联系,可以加深理解,增强记忆。例如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可以采用列表的方法对照比较,在学生脑海里形成清晰的轮廓,大大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6.趣味记忆法

在教学中,强调理解记忆,并不排除机械记忆。有些内容本身没有什么需要理解的,或限于学生知识水平无法理解,只能运用机械记忆。为防止枯燥记忆,可采用编顺口溜、口诀,韵语歌谣等形式帮助记忆。在《杠杆》教学中,作力的力臂是一难点,可以编顺口溜:作力臂,并不难,找到点(支点),找到线(力的作用线),作垂线。这样易读易记,朗朗上口,可以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激发学习动机,降低记忆难度,提高记忆效率。

7.缩略记忆法

物理需要记忆的知识多,学生易“东拉西扯”、“张冠李戴”记不全面。为此,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指出概念或规律的几个关键字或词,组成一句简单话来记忆。例如,学习牛顿第一定律要抓住“物体”、“不受力”、“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等关键字词,来加以记忆。

综上所述,物理学中的许多概念、规律及原理都需要记忆。只有掌握了科学的记忆方法,注重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才能变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以至提高物理教学效果。

物理记忆的特点

1.物理记忆以表象为载体

表象是人们过去已经感知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痕迹,人们在活动时,痕迹的再现或恢复就成为表象。如,我们要理解G=mg这个公式,就可以借苹果落地的图像痕迹为载体加以理解:苹果有质量,在地球上有重力,苹果才始终落地。

2.物理记忆以理解为基础

由于物理知识抽象、简洁,单从字面上记忆是无效的。实践证明:只有理解了物理知识,才能有效记忆。不理解的知识是不可能长期储存在记忆库中的。如有的学生把v=s/t误写成v=t/s,只要我们对照速度的定义便知道哪一个公式有误。

3.物理记忆以对知识的系统化为捷径

物理记忆应该突出重点,关键点;应该记住具体知识的前提下,把分散的物理知识系统化,形成合理的物理知识结构。结构化的物理知识具有简化信息,增强知识的操作性和产生新的命题的功能。这种对物理知识的加工和组织,是对记忆的简化和升华。

浅谈中学物理学习方法

(1)从中学物理教育的实际出发,收录了大量覆盖中学物理学课程的条目,对中学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补充了不少有关背景材料的条目,着重阐述普通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原理,说明常见的物理现象以及常用的物理知识,以适应中学物理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2)从中学物理教师业务提高的需要出发,收录了专门介绍物理学科最新进展和最新成就的条目,酌量选取了有关现代物理学和相应学科以及对中学物理新教材的内容作必要延拓和加深的条目,为提高中学物理教师的素质和物理教学质量服务。

(3)从中学生的智能培养考虑,收录了不少物理学中富有启迪思维、侧重社会应用的条目,选收了将物理学史渗入物理教学、把思想教育寓于物理教学中的条目,还为中学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提供最为适用的材料,以期对中学生的思想境界、物理基础和创造能力的提高会有所促进。

数学教学中常见错例分析 篇2

关键词:数学概念;运算能力;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389-02

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细胞,是形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本要求,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核心,教好数学概念是提高中学数学质量的关键。

在教学中,学生在数学作业中出现的许多错误是因为对概念的内涵、外延、表达、叙述不清楚,理解不透彻、变式不够完全,没有掌握住概念中本质的内容,没有对其中的关键词句的含义真正理解而产生的。概念教学至关重要,在整个数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概念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从而不断积累经验,鞭策不足。下面就以教学中学生作业里的错误作浅显分析:

一、《四边形》中常见错例分析

在《四边形》这一章的测试题中,常有以下类型的选择题(判断题)

1、下列给出的四边形条件中,能判定其为平行四边形的是( )。

A、一组对边相等,另一组对边平行;

B、一组对边平行,一组邻角互补;

C、一组对边相等,且两条对角线相等;

D、一组对角相等,一组对边平行。

2、已知命题(1)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3)对角线互相垂直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4)内角度数比为1:1:1:1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题2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第1、2题的正确答案分别是D和A。

这两道选择题均属于基本概念辨析,难度不大,但正确率小,我对错因作如下分析:

1、忽视判定一个图形所必要的独立条件

由定义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有以下几种方法:(1)一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2)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3)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等。我们发现每种判定中都含有两个独立的条件,一是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二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判定一个四边形是矩形有三种方法:(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3)两条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每一种判定中包含有三个独立条件;(2)中是“有一个角是直角”和“平行四边形中对边分别相等,分别平行”共三个条件。

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方法中如(1)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2)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这里每组方法中都含有三个独立的条件:一是“对角线互相垂直”,“有一组邻边相等”,二是“平行四边形”中又有两个条件。

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的方法有:(1)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每种方法中的条件都有四个:一是有一组邻边相等;二是“矩形”,而矩形中又含有三个条件,因而说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共需四个独立条件。

而以上各题中如2(1)(2)都只有一个条件,而2(3)只有两个条件,题2(4)中只有三个条件,比所需要都少了一个,所以都是假命题。

2、在探求符合题设条件的图形时,思考不周,以偏概全,以特殊代替一般造成错解。

3、混淆了图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区别。以矩形为例对角线相等是矩形的一个性质,但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未必是矩形,如果用对角线相等来判定四边形是矩形,这是用性质定理代替判定定理,混淆了两者区别,忽视了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首先必须是平行四边形。同样正方形是特殊的矩形或菱形,首先必须是矩形或菱形。这是造成题2的四个假命题错判为真命题的又一原因。

学习几何,必须清晰地感知慨念,分清图形的性质与判定,处理好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二、《数的开方》中常见错例分析

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是《数的开方》一章的两个重要的概念,初学者往往对两个概念理解不准确造成各种各样的错误,下面举例说明之:

1、(1)52的平方根是( );(2)( )2的平方根是( )。

错误答案是(1)5,(2) 。答案不全,漏掉了其中隐含的另一平方根,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对平方根的个数没有搞清,误认为a2的平方根

只有a。而忽视了另一平方根-a。

2、化简

错误答案是 ,评析:错因是对“ ”、“ ”、“- ”的涵义没有搞清楚。一般地若a≥0,则 表示a的平方根, 表示a的算术平方根; 表示a的负的平方根,所以正确的答案为 。

3、(3.14 )2的算术平方根是( )

错误答案是 。错因在于忽视了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而误认为a2算术平方根是a,事实上,当a≥0时a2算术平方根是a,a<0时a2的算术平方根是 。正确答案是 ( )

4、 的算术平方根是( )

错误答案是25。错误的原因是没有仔细审题,错误地把题意理解为求625的算术平方根。实际上,这道题的涵义是求625的算术平方根。正确答案是5。

5、判断(1)有理数a的算术平方根是 ;②若a有平方根,b有平方根则 或者 也有平方根

错误答案是(1)真(2)真。评析:许多同学虽然知道负数没有平方根,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却常常忽视这一点。(1)由于忽视了a有可能为负数而产生错误,(2)中a、b都有平方根只能判定 , ,而不能保证 或 。所以 或 也就不一定有平方根了。但如果把(2)的结果改成则“ab或 、 ”也有平方根是正确的。

6、判断(1)64的立方根是 ;(2)不论a取什么数 都有立方根

错误答案是(1)真(2)假。评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受平方根的影响从而产生一些错误的看法,事实上,任何一个实数都有立方根而且只有一个。

三、其他错例分析

1、在代数中常有如下之类的填空题

(1)已知2a3n-4bm+2与 2m 6-n是同类项,则m= ,n= 。

(2)若3xa-b-1+7y2a+b=3是二元一次方程。则a= ,b= 。

这两道题属于基本概念题,部分同学做不出或答案不正确,原因:

(1)对概念的本质属性理解不透彻,没有明确同类项,二元一次方程所具备的的两个条件。学生由于只看到字母相同,方程中有两个未知数,但字母或未知数的指数不是用具体数表示时,就感到茫然,不知从何下手。

(2)学生的逆向思维的思考方法没有得到足够的训练。a当这两个单项式时b这个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时,说明它们已经具备了两个条件。如果是同类项时,所含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分别相等即 解这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就可。b变式练习不够,故在教学时应加强训练。

2、已知 2 ,那么 , 。

往往解不出 的原因在于对于平方根,绝对值的涵义理解不够,事实上, 2+ 都是非负数,而两个非负数之和为零,只有这两个数都是零时才可能成立,所以这个题应转化为解

3、如图,直线 上有A、B、C、D、E点,线段的条数共有( )。

A、4 B、5 C、10 D、13

产生错误的原因是由于线段之间有重叠部分,数起来往往较费时且遗漏或重复。所以对这类题应这样分析:因为一条线段有两个端点,若以A为线段的一个端点,则另一端点是B、C、D、E即有线段AB、AD、AE,同样以B为一个端点的线段;以C为端点的线段有CD、CE,以D为端点的线段DE,合计有10条线段。从而我们可以总结归纳出一个较简单而准确的数线段条数的方法:只要点的顺序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依次数出就行,即不会出现重复,也不会遗漏。仿此方法对下列角的个数,对顶角的对数就可以快速地得到正确的结论。

正如前面所说的,数学中对概念的掌握影响着教学质量。所以,我们再教学中要不断分析发生错误的原因,寻找克服的途径,从而总 结经验,以达到概念教学的要求:准确地揭示概念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并能再解答各类问题时灵活运用概念。

参考文献:

[1]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1(3).

初中物理电路分析 篇3

1.如图12所示,闭合电键S,灯L亮,一段时间后灯L熄灭。若电路中只有一处故障,且只发生在灯L或R上。现用一只规格相同且完好的灯L′替换灯L,正确的判断是

()

A.若灯L′亮,则灯L一定断路

B.若灯L′亮,则灯L一定短路

C.若灯L′不亮,则电阻R一定断路

D.若灯L′不亮,则电阻R一定短路

2.(08上海)在图19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电键S,电路正常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电流表突然无示数。若电路中只有一处故障,且只发生在电阻R1或R2上。

(1)该电路中存在的故障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

(2)为进一步确定故障,小强同学用一只完好的灯L替换电路中的电阻R1,闭合电键S,观察灯的亮暗情况。若灯L亮,说明故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灯L不亮,说明故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8长沙)如图所示,小灯泡Ll和L2规格相同,当开关S闭合时,两灯均发光,电流表A和A2比较,的示数较大。经过一时间后有一盏灯熄灭,电流表A的示数变小,且滑片P无论怎样滑动,电流表A的示数都不再发生变化,由此可判断,灯

已烧坏。

4.(08连云港)如图所示,当开关S闭合后,两只灯泡均发光,两表均有示数。过一段时间后,发现电压表示数变为0,电流表示数增大。经检查除小灯泡外

其余器材的连接良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

A.灯L1断路

B.灯L2短路

C.灯L1短路

D.灯L1、L2均断路

5.(08桂林)如图9所示,闭合开关S时,小电灯L1、L2都不亮。用一段导线的两端接触a、b两点时,两灯都不亮;接触b、c两点时,两灯也不亮;接触c、d两点时,两灯都亮。对此,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灯L1

断路  B.灯L2断路

C.开关S断路   D.灯L2短路

6.(08乐山)如图是小明同学研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特点的实物连接图,当开关闭合时,灯L1不亮,灯L2亮,电流表的指针明显偏转,电压表示数为电源电压,则故障原因可能是

()

A、L1灯丝断了

B、L1灯座两接线柱直接接通了

C、L2灯丝断了

D、L2灯座两接线柱直接接通了

7(08哈尔滨)某同学采用如图27所示电路做电学实验时,出现一处电路故障,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若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示数,则R1短路

B.若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无示数,则R2断路

C.若电流表有示数,电压表有示数,则R1断路

D.若电流表有示数,电压表无示数,则R2短路

8.(08安徽)小红在做“探究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实验时,连好了如图所示的电路,闭合开关S后发现L1正常发光,L2只能微弱发光,以下对于这一现象产生原因的分析中,合理的是

()

A.灯泡L2发生了断路

B.灯泡L2发生了短路

C.由于灯泡L2的电阻较大,其实际功率较小

D.由于灯泡L2的电阻较小,其实际功率较小

9.(08太原)图3是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电路,电路连接正确后闭合开关,发现灯不亮,电流表指针稍有偏转,电压表指针几乎不动,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灯泡断路

B、滑动变阻器短路

C、灯丝电阻值过大

D、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阻值过大

10.(08台州)实验课上,同学们把两个相同规格的小灯泡连接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中,闭合开关后,两灯发光.此时,一同学不小心把L1的玻璃外壳打破了,结果L1熄灭,L2却更亮了。这是为什么呢?他们提出猜想:

猜想一:可能L1处发生开路;

猜想二:可能L1处发生短路。

(1)根据

(填“串联”或“并联”)电路的特点.可知猜想一是不正确的。

(2)针对猜想二,同学们找了一只电压表,分别并联在L1,L2两端,如图乙所示,假如猜想二成立,则两次读数有何特点?。

实验发现两次电压表均有明显读数,且L1两端电压比L2两端电压小。说明猜想二也不正确.你认为L1熄灭、L2更亮的原因可能是。

A.L1电阻变大

B.L1电阻变小

C.L2电阻变小

D.L1功率变大

11.(08潍坊)小明同学做实验时,连成了如图所示的电路.闭合开关后,发现灯泡L1和灯泡L2都不亮,电压表有示数,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L1断路,L2断路

B.L1断路,L2短路

C.L1短路,L2断路

D.L1短路,L2短路

12.(08泰州)如图5所示的电路,合上开关,小灯泡正常发光若将小灯泡和电流表的位置互换,则合上开关后的现象是()

A.小灯泡不发光

B.小灯泡会烧坏

C.小灯泡仍正常发光

D.电压表和电流表都没有示数

13(08威海)在如图3所示的电路中,当闭合开关S后,发现两灯都不亮,电流表的指针几乎指在零刻度线不动,电压表指针则有明显偏转,该电路中的故障可能是

()

A.灯泡L2短路

B.灯泡L2断路

C.灯泡L1断路  D.两个灯泡都断路

电路分析专题

1.(08荆门)图3是汽车、摩托车油量表(实际上就是电流表)原理示意图,R′是定值电阻,R是滑动变阻器,则()

A.向油箱里加油时,电流表示数变大

B.燃油消耗下降时,电流表示数变大

C.燃油全部耗尽时,电流表将被烧坏

D.油箱加油过满时,电流表将被烧坏

2(08河南)图5所示的是握力计的原理图,其中弹簧上端和滑动变阻器滑片固定在一起,AB间有可收缩的导线,R0为保护电阻,电压表可显示压力的大小。则当握力F增加时电压表的示数将()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3.(08太原)计算机鼠标内装有起自动控制作用的传感器,图6是它的工作原理示意图。物体M在导轨上平行移动时,可带动与之相连的金属滑片P移动,通过电压表示数可反映物体M移动的距离。当物体M向右移动时,电流表示数将______电压表示数将___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4.(08温州)如图29是大型电子地磅秤的电路图(电源电压恒定),当称物体的物重时,滑动变阻器R的滑片P会向下端滑动。当被称物体的物重为Gl时,电流表的示数为I1。被称物体的物重为G2时,电流表的示数为I2。若I1

G2。(填“<”或“>”或“:”)。

5.(08无锡)在学校举行的物理创新大赛上,小明和小红所在的科技小组分别设计了一种测量托盘所受压力的压力测量仪,如图甲、乙所示。两装置中所用的器材与规格完全相同,压力表是由电压表改装而成,R1为定值电阻,阻值为10Ω,R2为滑动变阻器,规格为“10Ω

lA“。金属指针OP可在金属杆AB上滑动,且与它接触良好,金属指针和金属杆电阻忽略不计。M为弹簧,在弹性限度内它缩短的长度与其所受的压力大小成正比。当托盘所受压力为零时,P恰好位于R2的最上端;当托盘所受压力为50N时,P恰好位于R2的最下端,此时弹簧的形变仍在弹性限度内。

(1)甲装置中,当P位于R2的最下端时,电压表的示数为3V,则电源电压是多少?

(2)甲装置中,压力25N的刻度位置标在电压表表盘多少伏的刻度线上?

(3)在甲、乙两种装置中,两压力表的刻度特点有何不同?试说明理由。

6.(08黄石)某电子磅秤原理图如图15(甲)所示,主要部件是杠杆ABO,电流表A和压力传感器(相当于电阻值会随受到的压力大小发生变化的可变电阻),其中杠杆可绕O点转动,且力臂之比AO:BO=5:1,压力传感器的电阻值R随所受到的压力F的关系图像如图15(乙)所示,秤盘与杠杆质量均忽略不计,电源电压9V,R0=60Ω,(取g=10N/kg)。求:

(1)该秤的零起点(即秤盘上不放重物时)的刻度线应标在电流表刻度盘的多少mA处?

(2)当电流表示数为30rnA时,秤盘上放的物体的质量为多少kg?

7.(08滨州)有一种测量人的体重的电子秤,其测量部分的原理如图中虚线框里的内容所示。它主要有四部分构成:踏板和压力杠杆OAB(可绕O点转动)、定值电阻RO、压力传感器R(其电阻值会随所受压力大小发生变化,变化关系如下表)、显示质量大小的仪表V(实质示一个量程为0~3V的电压表)。已知OB∶OA=1∶4,电源电压恒为3V,忽略踏板、杠杆及压杆的重力,g取 10N/Kg.压力F/N

0

150

200

250

300

电阻R/Ω

300

250

200

150

0

(1)当踏板空载时,电压表的示数为0.75V,求定值电阻RO的大小。

(2)当某同学站在踏板上时,电压表显示为1.2V,此时压力传感器R的阻值多大?该同学体重是多少K

g?

8(08威海)图4是小丽设计的压力传感器的原理图,其中R1是滑动变阻器,R2是定值电阻。当压力F增大时

A

A.电流表示数减小,电压表示数增大

B.电流表示数减小,电压表示数减小

C.电流表示数增大,电压表示数增大

初中物理常见错例分析 篇4

在对初中生物理学习调查中,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物理成绩不理想的现象,表现在不能准确分析物理现象,不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且与其他学科相比成绩偏低等,呈现学科间的显著不平衡。而对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表现都比较好。应该讲学习是比较认真的,为什么会出现效果与动机的明显反差呢?这就促使我们从学习方法尤其是思维方式、方法上寻找原因。下面是调查整理后的初中物理学习中的几种主要思维错误。

一、形象思维中的不足

形象思维在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对特定条件下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没有建立起正确的物理形象,不会利用物理形象进行思维,就难以把文字叙述、数学表达式和现实问题联系起来,也就难以正确地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活动。例如:因为学生头脑中没有建立起光线的形象,没有建立起光的直线传播的物理图景,就难以理解和分析影子形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许多具体的物理问题,对于虚像,实像的区别也就难以把握了。

二、因果关系的把握

物理现象往往是在一定的背景中呈现的,如何读懂这个背景,读懂其中的潜台词,建立起因果联系,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考能力。任何一个事物的因果联系总是受着条件制约的,对条件的认识是一种较复杂的思维过程,一些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难于进行这类思维;对教材理解不透的学生也无法对一些条件进行分析和选用,从而使得在有条件关系的习题面前一些学生显得无能为力。例如:讲解电热时学生能联系生活,而有所认识,但对于在什么情况下,电功与电热能划等号,不能一一对应,容易混淆。

三、缺乏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解题的特点就是以未知为起点,运用有关概念、定律、定理找出有关物理量方面的联系,层层推理,确定解题路线的分析途径。由于受平时大量的从已知到未知解题方法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加之有的教师没有注意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不善于甚至不知道运用逆向推理、逆向论证、逆向分析。例如:很多学生总认为抛出去的物体受到重力和抛力共两个力的作用,其原因除受“抛”字的干扰外,更主要的是不善于进行逆向分析或逆向论证,假如抛力存在,这个抛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呢?反过来想一想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比较思维中的运用

比较思维是初中物理学习中最常见的一种思维方式,调查表明近一半的学生在比较思维中不善于通过比较来认识事物的本质,不理解两种事物的可比性,不善比较两种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不善于舍同求异或舍异求同。例如:关于压力与重力的区别与联系,从力的定义、方向,施力物体等方面做比较,能加深对压力重力的理解,大大增强学习效果。这种方法对于区分相邻、相近的物理概念、物理量很有好处。例如:压力和压强,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功和功率,功率和机构效率

五、思维定势导致思维单一

思维定势在习惯上也被称作思维惯性。如:一气球在做与水平方向成30度角的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请分析它的受力情况。不少学生认为气球此时所受到的浮力方向与气球上升的方向是相同的,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这实际上是生活中的一种错觉,认为物体向某方向运动必然是受到了这个方向上的力。由此可见,思维定势在人们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时,在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时的影响是消极的,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过程中的一个不利因素。

上述的初中学生物理学习中的几种主要思维错误,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物理概念理解

用心

爱心

专心

不透。二是忽视或误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三是凭自己的主观想象,缺乏从论证推理得出结论的习惯;四是死记硬背物理公式和某些结论,对具体问题不会具体分析。究其根源,一是物理知识本身抽象程度高,与实际联系紧密,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多变;二是学生还没有把握住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不善于从多方面去理解物理概念,不善于作比较分类工作,没有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不能从分析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确定遵循的规律——找出已知和未知的联系——建立方程——探讨答案的物理过程。一部分学生在学了物理之后,观察物理现象还仅仅停留在日常生活经验的水平上,心理层次来得到发展,新观念未曾建立。因此,对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确是深化物理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学、学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学,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排除日常生活经验的干扰,克服心理定势的消极影响,是当今搞好初中物理教学。

用心

爱心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篇5

宝东中学 石磊

根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有关摩擦力的问题,简单介绍摩擦力的概念之后,提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然后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根据探究实验的程序帮助学生完成整个探究过程,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强调指出: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摩擦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这个实验过程中,通过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学生找出结论之后,教师再提出: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能不能设计出一种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

师:“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咱们探究出来了,根据自己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谁能指出咱们实验过程中不太容易操作的地方?

生:在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不能保证木块完全做匀速直线运动。生:有时在木块运动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变。

生:木块在运动时,有时会被绊住,导致读数不准确。

师:那哪一些同学能利用咱们前面学过的知识来改进这些地方呢?下面分组讨论,看哪一组能设计出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

生: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咱们可以把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固定,拉动木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师:大家讨论一下这种方案行吗?如果这种方案好,好在哪里?

学生讨论。

生:这种方案比咱们做实验用的方法好。优点在如果拉动木板,木块就不会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比较稳定。

生:用这种方法读出的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研究与分析 篇6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尚志市三陽學校 和發財

初中物理教學案例研究與分析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尚志市三陽學校 和發財

上課開始,我準備了三個能敲出聲音的物體,木盒、老師喝水的茶杯和一個小鼓。老師:請同學們把眼睛閉上,老師用細棍棒敲擊其中任意一個,看誰能分辨出來是什麼物體發出的聲音?學生:情緒高昂,在覺得物理課好玩的同時,也小看這樣的遊戲!實踐證明,學生的判別能力是過關的。老師問:聲音是用什麼器官來感知呢?學生答:耳朵嘛!

很簡單的道具,很普通的聲音,最基本的問題,道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效果明顯,導入課有品質!

教學進入第二個環節,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老師:請同學們將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頭上,說:“請自覺遵守課堂紀律!”你有什麼感覺?學生答:有振動感覺。老師繼續引導學生觀察鼓面上小紙屑的振動,發現鼓面振動時,紙屑在鼓面上“跳舞”。由此歸納,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老師問:我們還能做哪些實驗來驗證這個結果?學生思考,學生答:手指彈動琴弦會發聲,琴弦在振動;冬天的電線,狂風吹過會發出“呼呼”的聲音,電線在振動(老師:很好!你能想到這一點,真棒!觀察仔細!老師為你驕傲。)......。老師:老師還補充幾個實驗,發聲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動發聲。但老師再做一個實驗,你們看這是怎麼回事。老師用手觸擊正在發聲的鼓面,鼓聲立即停止,這說明了什麼?通過實驗進一步證明,聲音是由於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聲音隨之停止!

教學的第三個片段,聲音是怎麼傳到我們耳朵的呢?用“聲音傳播演示儀”演示聲音的傳播。演示:(1)聲音能在空氣中傳播;(2)聲音能在水中傳播。關於固體傳聲,請同學們自己動手做實驗。動手實驗:同位同學,一位敲擊桌面,另一位將耳朵貼在桌面上聽聲音。在做這個實驗時,調皮的學生熱情高,他們忙於熱鬧,使勁敲擊桌面。但動手實驗起到了調動差生主動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說明物理教學,需要盡可能地創造物理教學情景,面向全體學生。做此實驗值得注意:抑制學生情緒,保持教室安靜,不能誤把空氣傳來的聲音,當作桌面傳來的聲音。實驗需要在教師的主導下,實現學生自主探究。接著老師拿一個事先做好的“土電話”,(兩個一次性紙杯和一根棉線製成的“土電話”),介紹“土電話”的使用,老師問:誰想上來試一試?。學生個個躍躍欲試,課堂效果不難預測。就此鼓勵學生自製“土電話”。在真空不能傳播聲音的教學中!一般情況下,老師是在實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推理這個結論(我也是這樣做的)。由此聯想,太空中宇航員在艙外的對話途徑:利用電子通信設備;用亞語;寫字對話等。艙內有空氣,宇航員可以直接對話。

教學的第四個片段,也可稱為教學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興趣的片段。首先帶領學生學習聲音在不同物質中傳播速度,查看課本提供的速度資料,比較說明聲音在不同物質的傳播速度是不同的,聲音在液體中的傳播速度大於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小於在固體中的傳播速度。其次,介紹信息窗,《天壇回音壁》。本環節主要是通過資訊窗中的資訊激發學生對聲學的好奇心,喚起學生對中國古代博大精深的自然文化、聲學水準的贊許和敬佩,引領學生認真學習物理學,樹立科學學習文化知識的思想。

反思本節課教學,有以下幾點:

反思之一:物理教學要巧用身邊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罎罎罐罐做實驗,一來實驗器材學生能找到、有親近感,做物理實驗不難;二來物理實驗就在身邊,可以在玩中學,學中玩,學生興趣高。這不傴符合新課改思想,也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作為希望學生喜歡上物理課的老師,何樂而不惟呢!

反思之二:提出問題是物理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學生有問題提出,說明學生動腦筋了,是對老師教學內容思考的結果。本節課的成功之處,就是充分張揚了學生提問的積極性,並通過師生互動,肯定了學生的思考。使學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機、自然聯繫起來了,拉近了物理與生活、物理與學生的距離。

反思之三:把情感教育、行為教育、紀律教育與物理課堂教學結合起來。如:感覺聲帶振動,請他們說:“請自覺遵守課堂紀律!”之類的話;介紹小河流水潺潺,問:河水要是被污染了,還有這個心境嗎?

反思之四:聲音是由鼓面的振動產生的,用手按住振動的鼓面,聲音立即停止,進一步證明聲音是由鼓面的振動產生的。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全面性和逆向思維的能力。

本節教學也有不夠滿意之處:如:真空不能傳播聲音,“聲音傳播演示儀”的抽氣效果不太好,結論幾乎是教師口說和引導出來的。可以改為其他實驗方式。如:用注射器對密閉的試管抽氣,聽音樂晶片的聲音變化。

通過這節課教學實錄,使筆者感覺到:教學的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啟發、引領的過程,教學的過程也是教師不斷反思的過程。關注並充實教學過程,能有效提高教師對教材的處理水準、情境設置能力,教學效果自然能得到長足的提高。

精品文檔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导入策略的分析 篇7

【摘 要】初中物理是物理学习的入门基础,而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导入,高质量的课堂导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并提高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本文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导入策略进行了分析,旨在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导入策略;分析

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是课堂导入,课堂导入的效果对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和质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初中物理是基础学科之一,但物理课程内涵较深,知识面较广,面对学习困难,学生很容易产生退缩的心理,并降低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1]。因此,教师要明确初中物理课堂导入策略的必要性,掌握课堂导入的策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导入的必要性 1.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教学的开始在课间游戏活动之后,学生从课间活动过渡到课堂学习需要一个短暂的转换过程,而课堂教学的导入则是衔接点。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前,通过课堂导入,不仅使学生的情绪得到安抚,还能在短时间内提升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在上课后,将自身学习兴奋点集中在课堂学习上,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2]。2.提升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可以说是一节精彩课堂学习的序幕,精彩的课堂导入使学生能够进入学习的境界,并且打开学生对课堂内容学习的兴趣,在这种境界和兴趣的引导下,学生会积极主动探索学习的内容,产生学习的欲望,积极的投入到课堂内容的学习中,从而提升了学习兴趣和效果。3.明确教学内容和目的

教学活动的最大特征是拥有较强的目的性,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向学生说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需要实现的学习目标,从而使学生明确具体的学习内容和目标,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自身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有意识、有目的的自主调节,保持旺盛、长久的兴趣和注意力[3]。

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导入实施策略 1.直观实验法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课堂教学导入中,教师可以采用直观实验法,也就是通过直观的实验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将抽象的物理知识转变为直观的实验现象,以“大气压强”的学习为例,教师在教学导入时,可先准备一个灌满水的玻璃杯和一张塑料卡片,在上课后,教师将卡片盖住玻璃杯,按住卡片后倒置玻璃杯,问学生,手移开后会发生什么情况?请学生进行讨论和回答,在吸引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移开手,呈现出水没有倒出来的情况。通过实验,让学生带着水为什么没有倒出来的疑问进入新课程的学习,这种直观实验导入法无疑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结合生活法

物理现象与生活息息相关,在进入初中物理学习前,学生从未接触过相关的物理知识,因此,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在进行课堂教学导入[4]。如生活中,冰箱门打开后有白色的气体,下雪时比雪融化后温暖,樟脑球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变小,等等,教师可以询问学生:知道导致这些事情的发生原因是什么吗?学生自己回想生活中的这些情况,在进行讨论。同时,教师可以引申教学,询问学生,根据自己找到的生活中物理事件,能对物理现象进行分类吗?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在黑板上写出本节课的题目,再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这种结合生活法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可能是物理现象,进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3.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也是一种课堂教学导入策略,该方法是在导入引用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科学趣闻、新闻事件等,通过故事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

以“浮力”为例,教师可在导入中,为学生讲述浮力相关故事,可以是国内的,也可以是国外的,如古罗马军队中的狄杜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勇士,有一次,他让手下的士兵将俘虏捆绑后投入海中处死,但俘虏们不但没有沉入海底,还浮在海面上,并被海浪送回岸边,狄杜大怒,再次让士兵将俘虏投入海中,但俘虏再次被送回岸边,狄杜大惊,认为是神灵保佑俘虏,就下降释放俘虏[5]。教师在说明故事后,询问学生,为什么俘虏投入海中没有下沉呢?引导学生讨论后,揭开秘密,这是浮力的作用。然后与课程内容联系,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兴趣。4.教学活动法

教学活动是物理课堂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做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动手实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如在讲解并联电路电阻时,教师可先与学生对串联电路进行复习,然后引导学会做串联电路实验,启发学生并联电路实验的做法,引导学生深入发现并联电路中的电阻之间关系,从而导入新的知识学习。

三、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导入注意方面

课堂教学导入是一节课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不管教师采用哪种教学导入方法,都要以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兴趣为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导入中,要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教师要熟练掌握教材内容,课堂导入要符合教学内容需要,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教师在熟悉教学重点和教学要求后,选择恰当的方式导入方法,保证导入内容也切合本节课的内容,服从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重点,不牵强附会、喧宾夺主,还要具有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联系性。

二是教师要把握教学节奏。课堂教学导入设计要生动、简洁,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方法形式多样,但要简练,时间控制在3分钟左右,避免因导入内容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产生负面作用,同时,导入过程要具有互动性,避免独角戏的发生。

三是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课堂教学导入与教师形象的语言、感情有关,这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教学魅力,注意日常的积累和沉淀,积极思考,寻找丰富的素材,同时,积极参与名师课程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与同行经常交流,取长补短,提升自身的内涵,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总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导入对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当然课堂导入方式不仅有笔者所列出的几种方法,但不管是哪种方法,教师都要将启发学生思维为目的,贴近教学内容,从而使教学效率得到本质上的提升。

参考文献

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篇8

——大气压强教学案例分析研究

文章摘要:

新课程在现阶段已得到全面实施,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主阵地。本文通过对一份优秀的教学案例进行特色分析,着眼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设计,站在教师的角度,体现课堂教学教师的主导地位,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从教师向学生直接传递学科知识转为师生探究的场所。并针对案例的特色教学,分析讨论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加强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最终用科学的课堂教学培养时代所需的创新性人才。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

案例分析

教学设计

创新 第一章 引言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物理可称中将科学探究作为新课程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让学生的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新物理课程希望通过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过程,养成学生的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物理教育本应该传授给学生系统性的认识,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以及各种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培养积极能动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目前,物理课程教学仍然在着眼提高学生的升学率,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要方式,对重要概念反复、深刻的讲解,让学生只掌握了支离破碎的科学事实,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获得对物理科学系统性的认识,同时也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难以让学生获得拓展性的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第二章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与发现

我所选取的教案为2001年陕西省首届青年物理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录像课的设计方案,作者荣获了初中组一等奖第一名。此教学案例为陕西省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学秦春华教学录像的设计方案,由陕西省西安市教委教研室王建国整理,发表于《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期刊之上。此教学设计的精彩之处有以下几点,且这些精彩之处也是有必要被广大教师所借鉴采用的科学探究方法:

一、重视学生实验实践,激发自学探究兴趣

本文的设计思想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教学理念是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一致的,在整节课中,从一开始学生演示的4个自制实验引入新课开始到问题的提出“为什么大气会有压强”,再到“天平失衡实验”得出大气有压强的原因以及马德堡半球实验让学生感受大气压强的大小,并引导学生复习前面压强的大小计算方法,使学生知道可以想办法用公式PF或者液体压强公式Pgh来求出大气S压强将问题解决,作者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发现某些物理量不易测定,可以想办法将实验装置做一定的改装,可以方便的测出这些物理量,层层深入,步步递进,最后得出了与托里拆利实验相近甚至相同的实验装置和方法,并在课堂中加入讨论“大气压强这么大,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探究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奥秘的兴趣。

我们知道,目前,探究式教学已经成为了新课程实施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实现学习方式根本变革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如何让学生更有效的参与课堂活动实践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作者的巧妙之处却是将学生的思维放活,让学生的课堂活动成为了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整个课堂贯彻自然、社会和自我有机统一的原则,是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也是我们众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借鉴的地方,让学生 更有效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

作者也清楚的认识到物理教学的基础是实验,从新课的引入采用学生自制的4个具有魔力的实验到课堂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突破,采用天平失衡、马德堡半球以及托里拆利实验,这些均是构建在坚实的实验基础之上的,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开放式探究思维,并且作者在教学中借助于多媒体模拟演示现实生活中不易做的实验,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充分开拓自己的思维实现动脑的任务,这也是本案例的一个亮点。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就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动手做实验,而且学生也应该做一些有趣的实验,而作者也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自己制作了4个有趣的实验来引入课程,自己将无法完成的托里拆利实验加以用多媒体介绍,让学生从媒介体验实验,并让学生思索、探究原因,重新选用其他材料来设计完成实验,不断让学生实践、活动,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调动起来,进而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正是将师生互动实验发挥的淋漓尽致。因此,做好物理实验和如何做物理实验是教学中很关键的,也是值得教师深思和研究的。

二、知识迁移,对比学习,更显探究实质

在本案例中,作者巧妙地采用了对比方法,“空气,也像液体那样受到重力作用,而且能流动”,作者还用天平进行了试验验证,从而顺利完成了知识能力的迁移,但同时又提醒学生,切记不能不经过分析论证随意迁移,过渡自然贴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从实验教学的内容进行了动态的处理,以真空和空气中进行了对比,发现存在天平的不平衡,从而通过变换条件和环境,变换了提问的角度,经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联系到现实所学,让学生从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增强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从表及里,由此及彼不断加深探究的深度,从而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这也是我们教学的重要目标,要学以致用,而此种教案设计方式也值得广大的师生借鉴学习。

三、勇于创新,培养真正的动手能力

作者在教案中敢于也善于改革创新,在介绍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时,一反常规,在缜密分析的引导下,从无法到有法,由难办到易办,再由复杂到简单,尽可能减少非必要因素的干扰,最终创造一个环境,自然而然地将实验对象和操作过程理想化,以暴露事物的真相,这种科学思想的逻辑行程对学习科学理论培养科学素质是极为有益的,这也是本文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新课程课程教育的核心恰是创新教育,用创新教育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实现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用“教为主导,学为主题,疑为主线”的模式核心,即教学过程在教师先采用多媒体介绍实验,发现不能够在现实条件下去探究研究来做实验,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压强与密度的大小有关,让学生采取其他方法,最终让学生发现思索换用密度较大的水银来做实验,让学生主动学习,课堂的主导活动是学生的活动,在本节课教案的设计中,教师的活动则是起到一种辅助作用,教师也成为了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融学生的各项活动之中,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离开教师可以进行学习,在此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既没有忽视教师的导,也没有忽视学生的学。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在教师引导下,自觉主动地学,创造性的完成学习任务,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知识的探索去获得研究、思维的方法,然后通过方法的获得以及运用方法探索、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形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科学精神。

因此,本节课将知识的传承适当淡化,而将本节课体现的思维程序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教给学生一种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就要重视创新,要做好创新我们必须要深入分析课程和学生,探究的重点是要创新,我们只要做到以下方面才能真正将创新做到实处。

四、引入新颖,魔术表演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本案例作者在教学课程引入中采用“四个魔术——看不见的魔力”创设问题教学情景:

实验1 把浸过酒精的棉花用火柴点燃投入事先准备好的空瓶中, 用剥了皮的熟鸡蛋堵住瓶口, 稍后, 鸡蛋被吸入瓶内.实验2 给茶杯中装满水, 盖上硬纸片, 倒置过来发现水和硬纸片都不下落.实验3 把浸过酒精的棉花用火柴点燃投入易拉罐中, 稍后用面团封住易拉罐的口.发现易拉罐被压得变了形.实验4 给底部扎有几个孔的空可乐瓶里灌入水, 在把可乐瓶提出水面之前问学生水会不会流出来(有些学生回答会, 有些学生回答不会).取出可乐瓶, 通过控制瓶盖, 使水一会儿流下来, 一会儿又不流下来

引入新课——“它们都来自于大气的魔力, 都是由大气压强产生的.” 通过此情景的创设,展现了魔术的魅力,同时使学生产生疑问“”大气为何有如此大的力量呢?能让“瓶吞鸡蛋”、“水不脱杯”、“罐变形”、“流水无序”呢,从而加深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探究兴趣,从而顺利进入到教学过程中,进而开始进行大气压强的学习,使整个课堂在求知探索之中进行,更彰显探究教学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去讨论、去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做实验,让学生成为大气压强知识的“发现者”,课堂的主人翁,使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如同研究课题那样去进行。此种创设实质是具有新异性、迷惑性、困扰性、矛盾性等特点的问题性情景创设,能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好奇、困惑、矛盾的心理,唤起他们探求和解决问题的动机和行为,使学生对问题展开积极主动、紧张活泼的思维活动,并在发现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品尝到探求知识的快乐和获得成功的愉悦,从而实现知、情、意的统一。

第三章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转变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形式有多种多样,怎样把教学的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我们应该从提高学生素质出发,以学生接受能力为线索,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拓宽知识面,增强趣味性。教材注重知识、技能、智力的和谐发展,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针对新课程的诸多特点及其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设计:

一、加强创新能力

创新,就是一种不断地开创,标新立异,不断地打破常规,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教师直接所能给予的,而是在适宜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培养起来的。可见,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就是要创设适宜学生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而中学物理的教学途径主要有两个: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我们就必须从这两个方面着手探究。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创造活动,只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内外因的作用,教育才能取得成功。而创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平等的教学气氛,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关键,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前提。

1、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应放下架子,与学生交朋友,使师生间建立起一种信任感,并在最能体现学生主人地位的课堂上,尊重学生,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多给他们创造在课堂上参与表现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毫不顾虑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就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

2、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以具有创新精神为前提的,而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景进行训练,使“创新”成为一种行为习惯。

首先,科学而巧妙地设问,训练学生不依常规。“思维永远是从疑问开始的。”在教学中教师可精心设计一些探索性的问题,并设置适当的障碍,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求、去解决,并勇于创新。

其次,适当要求学生讨论,开拓学生思维。课堂上的讨论以至争论,是让学生积极思维,开拓思路,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训练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也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

再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对学生形成创新能力有积极作用。对事物的大胆想象是创新的起点。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大胆进行想象,经常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或“别出心裁”,从而增进他们的创新技能。

总之,通过不同的方法手段创造多种多样的教学情景,反复多次激励学生,使之经常处在“愤”、“悱”状态,使学生常有超越自我的表现,并时常处于“创新”的氛围之中,久而久之,创新便成为习惯,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应用性学科,实验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载体。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传统的物理演示实验,是在课堂上主要由教师操作,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的实验教学方式。这时,教师是实验的主体,处于主动地位;而学生是观察的主体,处于被动地位,这样做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对演示实验教学进行创新设计,要发掘物理演示实验中巧妙的构思和方法,以实验为依托,拓宽其思路,挖掘其内涵,通过形式多样的实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发掘、设计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训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材中原有的实验并不能完全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有些章节涉及的实验也很少。因此,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增加演示实验,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使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研究、改进演示实验

教材中有些演示实验的实验效果不是太好,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参与对演示实验的改进。这样,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可激发学生强烈的科学实践兴趣,进而强化学生勇于进行科学探索和敢于改进前人科学实验方案的创新意识。

3、增强演示实验的趣味性与可见度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很好地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补充做一些典型的趣味实验,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所发生的物理现象,从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4、增强演示实验的开放性

在演示实验的内容上增加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演示,可以把传统课堂这个封闭的小系统有机地融入到社会这个开放的大系统中去,进而开阔了学生的观察视角和拓展了思维的广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将演示实验改为边教边实验(随堂实验)边教边实验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探索问题发生的原因,从而得到结论的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故教师应尽可能的将演示实验改成边教边实验的形式。

6、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

教师可以把某些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使之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因为探索性实验教学比演示实验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极大地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7、用计算机模拟演示实验

中学物理教学内容对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常常要借助于实物的帮助,有时因脱离实物便无法对物理现象进行抽象思维。教材又有一部分内容没有与之配套的直观教具,因此无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演示。由于必要的直观演示不足,所以有些抽象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未经感性认识阶段而直接上升为抽象的理论,使得抽象思维较弱的中学生难以认识复杂的物理世界。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演示实验的工具,则可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在传统演示教具中无法涉及的地方大显身手,弥补学生直观感觉的不足, 减少其抽象思维的难度,有益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实验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载体,只要教师依据创新教育的理念,对每个演示实验认真分析、处理开发,在安全、科学的精神指导下,要鼓励学生手脑并用,不局限于教材中基本实验技能的要求,为学生实施创新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以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迁移能力

在物理教学活动中,所有的概念、公式无一没有迁移的作用,只有通过迁移,才能使已有知识的领会得到进一步巩固。学生获得的知识并不能保证他们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用于解答问题,因此有必要研究迁移以便排除干扰,促成知识、技能的迁移。那么如何进行知识迁移教学呢?

1、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这是实现知识迁移的根本前提

现代教学论强调要实现有意义学习,避免机械性学习,强调理解对知识保持和应用的作用,即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用而学习,有的学生在学习中重视对知识的机械性、生硬性记忆,其结果是一方面导致对知识掌握程度和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也将严重影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挥。这些均需要我们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探究”式的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关键。

2、构建具有清晰、概括、包容性的认知结构是实现知识迁移基础。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他们都持同化论的观点,主张认知结构是实现新旧知识间相互作用的有机场所,通过广域性认知结构(知识网络)的构建,在新旧知识间和所学知识与新问题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使新知(新问题、新情境)同化、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并在这个结构中确立其合适的位置。

3、转换问题情境,将问题进行类化。这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关键。

问题情境是问题的呈现方式。一个问题的呈现方式与构建的认知结构越接近,就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要注意问题情境的转换。

4、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求异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

思维“定势”是指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定势”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性两种表现,我们应该利用“定势”的积极性作用,克服 “定势”的消极性影响。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定势”,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形成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这也是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要求。

知识的迁移要求对知识呈现的情境和知识转换要灵活处理,而不是生搬硬套。在应用旧知识时也不要僵化,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处理,形成从不同角度分析、迁移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创设优质情景

在初中物理学科课堂教学中,创设好的情境,是提高物理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不但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诱发学生主动思考,开启学生心灵,开发学生智能,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应得到教师的重视和研究。教师要转变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在新的课堂中教师不再是一个主讲者,而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和组织者。课堂教学的良好情境,是教师与学生双方在教学的共同努力中创造和形成的,教师要及时、恰当地创设问题情景,用新信息刺激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使他们在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物理是有趣而又有用的,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不可能给学生传授知识面面俱到,大量的知识要靠学生通过思考去分析、理解、掌握,因此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成为教师教学中行之有效的途径。

课堂教学中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是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情景和问题解决中实现的。为了使学生积极地进入思维状态并能获得成果,所设计的问题必须是典型的、有趣的和具有层次性的,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现区,而这些在经历了教学实践后,当然就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更好的改进。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力求认识或趋近的意识倾向,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成才的先导,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认真组织教学,挖掘教学中的艺术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集中、积极开展思维活动,理解深透、知识掌握牢固。

总之,一堂成功高效的物理课,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创设出来的。教师应积极创设优美,风趣,活跃的课堂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应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共同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开放、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和谐课堂气氛。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动。同时一个好的教师,重要的是要与学生心灵相通,彼此信任,彼此尊重,与学生和谐相处,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学生才能爱屋及乌。

第四章

结束语

新课程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有重要的意义”,教学要有质量就要真正做到“授人以渔”,必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本文通过对新课程下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研究,站在学科教师的角度来探讨初中物理的教学设计,以最佳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社会培养创新性人才,并探究将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落到实处。以实验为创新源泉,问题情境为创新动力,实践为路径,进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提高教学质量。

教无定法,即使再好的设计也不一定能够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调动学生学习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培养创新人才落到实处。

第五章

附教学案例

“大气的压强”教学设计

秦春华

(陕西省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学)设计思想

“大气的压强”是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压强的概念、压强的公式和单位、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之后, 学习的又一压强方面的知识.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 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 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要求学生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并且知道托里拆利实验说明了什么, 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由于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已知道压强以及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是,对于为什么能用托里拆利实验测出大气压强,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是什么总是不能很好地理解, 这样导致与托里拆利实验相关的一些问题成为学生学习上的一个难点.为此,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 笔者对这一部分的教学模式做了大胆的创新改进, 即在使学生认识到大气存在压强之后, 自己解决问题.学生在设计实验时,不断发现问题, 不断改进实验, 最后逐步引入到托里拆利实验.一、教学前的准备 1.实验仪器

天平, 事先抽成真空的烧瓶, 马德堡半球,抽气机, 托里拆利实验整套装置, 另外还有物理兴趣小组的学生在这节课之前自制的验证大气存在压强的四套实验装置(1)熟鸡蛋, 瓶子, 浸过酒精的棉花, 火柴;(2)茶杯、硬纸片,水;(3)空易拉罐, 面团, 浸过酒精的棉花, 火柴;(4)底部扎有几个孔的空可口可乐瓶.2.自制的CA I 课件

二、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大气的压强’, 在学习新课之前, 请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表演四个魔术——看不见的魔力.”

实验1 把浸过酒精的棉花用火柴点燃投入事先准备好的空瓶中, 用剥了皮的熟鸡蛋堵住瓶口, 稍后, 鸡蛋被吸入瓶内.实验2 给茶杯中装满水, 盖上硬纸片, 倒置过来发现水和硬纸片都不下落.实验3 把浸过酒精的棉花用火柴点燃投入易拉罐中, 稍后用面团封住易拉罐的口.发现易拉罐被压得变了形.实验4 给底部扎有几个孔的空可乐瓶里灌入水, 在把可乐瓶提出水面之前问学生水会不会流出来(有些学生回答会, 有些学生回答不会).取出可乐瓶, 通过控制瓶盖, 使水一会儿流下来, 一会儿又不流下来.引入新课——“它们都来自于大气的魔力, 都是由大气压强产生的.” 2.大气有压强

提出问题 为什么大气会有压强? 实验5(教师做该实验)调节天平平衡,称出事先抽成真空的烧瓶的质量, 放入空气后发现烧瓶一端下沉.分析实验 上述实验中天平由平衡到失去平衡, 说明空气有质量.空气也像液体那样,受到重力作用, 而且能流动, 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这就是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我们把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3.大气压强有多大

提出问题:“既然大气有压强, 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

实验6(请学生配合做该实验)用抽气机将马德堡半球抽成接近真空, 请几位力气较大的男同学上来用力拉开它, 不行.吸入一些空气后, 就可轻易拉开.分析实验(结合课件中所绘制的马德堡半球剖面图分析为什么抽成真空的马德堡半球难以拉开, 而内部有了空气的半球则轻易地就能拉开)该实验说明大气不仅有压强, 大气的压强还很大.4.如何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

引导学生复习前面压强大小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知道可以想办法用公式PF或S者液体压强公式Pgh来求出大气的压强.(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不能够直接把液体压强公式中的液体密度替换为大气密度、把液体的深度替换为大气层厚度来计算大气压强;同时提醒学生在物理学习中, 有时公式、规律可以迁移,但切记不能不经过分析论证随意迁移.)引导学生理解在验证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中, 如果能测出相应的物理量就能够测算出大气的压强.引导学生分析验证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中, 如果某些物理量不易测定, 可以想办法将实验装置做一定的改装, 可以方便地测出这些物理量.引导学生分析各种改进了的实验装置在测算大气压强时有哪些不足之处, 哪种方法更科学、更实用.通过学生自己分析、自己改进实验装置,学生最后得出与托里拆利实验相近甚至相同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此时再告诉学生该实验叫托里拆利实验, 因为最早是托里拆利用这样的实验测出大气压强的大小的.引导过程如下:(1)从瓶口吞鸡蛋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想到, 如果知道了大气施加给鸡蛋上半部分的压力F 和鸡蛋上半部分的面积S , 就可以利用公式PF算出大气压强.但S这里的压强和面积不易测量, 显然用这个实验装置无法测出大气压强.(2)从马德堡半球实验我们同样可以想到, 如果知道了大气施加给半球的压力F 和半球的面积S , 就可以利用公式PF算出大气压强.这个压力F 与刚好把半S球拉开时的拉力的大小相等, 测出拉力的大小就可以知道F 的大小.由于圆形的表面积不方便计算, 我们可以把半球改装成正方体容器, 这样面积S 能较容易的测出.尽管利用这个实验的原理和装置可以测算出大气压强, 但是, 由于需要很大的拉力才能把半球拉开, 而且刚好把半球拉开的力并不容易确定出来, 所以上述实验缺乏可行性.(3)从倒置水杯实验我们可以想到, 大气压强等于水杯内水的压强与杯底对水的压强之和.杯内水的压强可以很方便的测算出, 但杯底对水的压强无法得到, 显然用这样的实验装置无法测出大气压强.(4)从有孔的可乐瓶能装水这一实验我们可以想到, 大气压强等于瓶内水的压强与瓶内水上方气体的压强之和.瓶内水的压强可以很方便的测算出, 但瓶内水的上方气体的压强无法得到, 显然用这样的实验装置也无法则出大气压强.(5)将上面两个实验结合起来考虑, 我们发现都是水上方的压强无法确定, 那么, 如果我们想办法让水上方的压强为零(这样容器顶不会对水产生压强), 也不让水的上方有气体(这样就没有气体压强作用在水的上方), 于是, 只要我们测出水柱的高, 算出水柱的压强,我 图1 们就能得到大气压强(实验装置如图1 所示).(6)我们遇到新问题是, 当我们试图把装水的容器上方抽成真空时, 水面在不断地向上升, 为了让水不接触容器顶, 容器得不断地加长(放录像: 抽出管中的空气时, 可以把水抽到高达10 m 以上).显然, 用这种方法来测大气压强必须要有足够长的管子和足够高的空间.在新的问题面前, 我们考虑到在这样的装置下, 大气压强等于液体的压强, 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高度和密度有关.在大气压强不变的情况下, 如果换用密度较大的液体, 液体的高度应该会按比例降低.于是我们考虑把水换成水银, 发现当水银上方抽成真空时, 水银柱的高度不到1m , 这证明我们的思路是正确的.另外, 考虑到使用抽气机把液面上方的空气抽成真空既不方便, 也不好实现, 我们想到, 先把一图1段长1 m 左右的玻璃管内装满水银, 再将其倒置于水银槽内, 这样, 当管内水银面下降时, 上方自然成为真空(如图1 所示).这样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最早是由托里拆利设计的, 所以把这样测定大气压强的实验叫做托里拆利实验.5.托里拆利实验

实验7(教师做该实验)第一步: 规范操作托里拆利实验全过程, 得出此时此地的大气压强的值.第二步:倾斜玻璃管, 让学生读出水银柱的竖直高度;第三步: 换用不同的内径的玻璃管做该实验,让学生读出所测大气压强的值.分析实验 托里拆利实验中, 水银柱液面的高度差与玻璃管内径的粗细、玻璃管是否倾斜无关.根据所测得的数值计算出当时当地的大气压强的值, 并让学生了解在标准状况下,大气压强可支持760 mmHg, 此时对应的大气压强的值是1101×105 Pa.6.讨论与练习

讨论1 大气压强这么大, 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 讨论2 把装满水的量筒浸入水中, 口朝图2下, 抓住管底向上提, 在筒口离开水面前, 量筒露出水面的部分是空的? 是有水, 但不满? 还是充满水? 为什么? 练习1 课本第131 面1、2 题.图2 练习2 如图2 所示是托里拆利实验的示意图, 已知当时的大气压等于760 mmHg 产生的压强, 则A 点的压强、B 点的压强、C 点的压强分别是多少? 7.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

(1)通过实验确定大气有压强;(2)托里拆利实验是历史上首次测定大气压强的著名实验;

上一篇:《C语言课程设计》 教学大纲下一篇:说课稿急性阑尾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