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德镇服务业发展情况汇报

2024-09-24

楼德镇服务业发展情况汇报(通用6篇)

楼德镇服务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1

楼德镇服务业发展情况汇报

2012年,楼德镇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正在进行的“三提三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精神为指导,进一步振奋精神,加压奋进,以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创优环境为推进手段,抓住实施“突破楼德”战略的良好机遇,依托地处四县市区交界、交通便利、人文景观和文化底蕴丰厚的优势,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服务业,努力打造商务贸易,现代物流等综合性服务业强镇。全镇服务业总量规模、设施建设、经营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1-2月份全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500万元,同比增长5.56%,占全年计划的26.39%。目前,全镇个体工商户达到2600余家,物流市场3处,小商品批发市场1处,拟建1处,大型家具卖场1座,中型以上服装卖场15家,其中品牌加盟店6家,新增服务业营业面积28700平方米,形成了以服装、家具、家电、五金及小商品为主,各具特色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一、加强领导,强化措施,不断提升服务业的档次和规模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地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借助发展优势,调整发展思路,不断推动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一是正确分析我镇发展的优势和前景,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切实从战略高度重视服务业的发展。从思想上正确看待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引导相关部门、村、企业树立发展服务业的意识,形成了全镇关心、重视和支持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是加强领导,成立了镇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服务业发展的协调和指导,定期召开全镇服务业情况分析座谈会,及时了解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下一步工作措施。对家具产业、服装行业、特色餐饮、五金机械、小商品批发、物流运输等服务业实行动态跟踪服务和管理。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服务业的重点项目建设。今年以来,充分利用镇区建设的加快和快速兴起的消费群体等优势条件,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努力增加服务业投入,促进服务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先后引进了嘉禾服饰、百佳兴服饰、联达服装等连锁服装企业,为镇区商贸繁荣注入了新的血液。

二、突出重点,把握优势,实现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为改变特色不突出,管理分散,规模偏小、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等一系列问题。镇党委、政府因地制宜,根据地理、人文、交通、历史积淀等优势制定了具有楼德特色的服务业发展思路,那就是借助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的大好机遇,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构建南部循环经济聚集区、西部加工制造区、北部5万亩高效设施蔬菜种植区和镇中心商贸物流区四个经济板块,其中中心商贸区将会依托镇区规划建设,分区域、分版块进行建设,实现多功能、高档次、网络化,不断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一是大力发展家具、服装、餐饮、现代物流等特色服务业,促进了我镇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全镇拥有大小家具制造企业20家,销售店面60余家,餐饮业户80余家,物流中介20余个;有嘉禾服饰、百佳兴服饰、联达服装等连锁服装企业在我镇落户,有特步、双星等6家品牌加盟店。二是以建设现代农村为契机,大力实施农村文化生活提升工程,目前全镇有线电视普及率达99%以上,满足了农村文化生活的需要,提升了农民的生活质量;结合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普及,农村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明显提升;三是充分利用我镇的自然资源条件,结合库区治理、荒滩绿化,引导发展具有特色餐饮、周未度假、农业观光、生态休闲等多功能的农业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着力打造乡村特色浓郁、生态环境良好餐饮服务业,目前,镇南部的岚鑫湖度假村已初具规模,日接待客人突破200人,年营业额超千万。

三、统筹规划,科学布局,进一步推进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 结合镇总体规划,编制实施全镇服务业总体规划,努力提高服务业在全镇经济中的比重和发展水平,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进一步提升镇区城市化水平,引导农民发展二、三产业,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镇区服务业大格局初具规模,即“三大方向”“四个重点”。“三大方向”:一是提升发展商贸服务业,以建设新泰西部商品贸易集散地为目标,积极发展商贸流通型服务业,扶持超市、连锁店、专卖店等新型流通服务业。结合徂阳大街贯通改造,开发建设商贸长廊,支起商贸集散地的框架,同时,充分发挥南泉商业街、三强百货、三强服装城、西村小商品批发市场等现有商业场所的作用,为广大商贩提供经营场所,鼓励百姓创业,繁荣商贸流通。二是加快发展餐饮服务业。发挥楼德食品专业镇和地处四县市区交界、人口流动量大的优势,大力发展餐饮业,做大楼德食品品牌。重点抓好岚鑫湖、颐和商务、恒信生态园等龙头餐饮业,进一步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建设集休闲、娱

乐、餐饮、旅游于一体的大型娱乐场所,进而带动全镇餐饮服务业向高层次发展,建设新泰西部的餐饮服务中心,努力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三是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积极发展与蔬菜生产、食品加工等产业相融合、以现代物流业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快规划建设物流基地,积极引进大型物流公司,改造提升现有物流企业,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四个重点”,即:一是以张涛手机超市、冠芝林手机超市、齐阳家电为代表,重点发展家电销售业。销售范围遍及周边4县市、10余个乡镇,年销售收入达5000余万元,带动手机家电经营业户90余家。二是以三强百货、西村小商品批发市场为代表,重点发展百货批发零售业。年营业收入1.2亿元,带动地方经营业户300余家。三是以军通物资、鲁鑫物质为代表,重点发展钢材批发业,市场辐射10余个省份,仅两家企业年营业额达到3.5亿元,成为我镇服务业发展的生力军。军通物资有限公司目前在泰安、莱芜、河北等地设有5个分公司,经营范围和网络不断扩展。四是以徂阳大街、蒙馆路为载体,重点发展商贸服务街。沿街可新建店铺400余家,增加就业1500余人,增加销售额2000余万元。逐步将楼德发展成为新泰西部集钢材、家电、手机、百货等商品的批发零售集散地。

四、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夯实服务业发展基础

高标准、高起点搞好楼德镇总体建设规划,已委托山东规划设计院对镇区进行实地勘察,近期可拿出详细规划。目前,长1.3公里、宽25米的徂阳大街西段延申工程已建成通车,并完

成了配套设施建设及绿化、亮化工程。对蒙馆路、文化路、徂阳大街、南泉商业街等镇区主要街道进行了改造,更换路灯600余盏,铺设路沿石1000米,彩砖2000平方米;实施美绿化工程,共栽植各种苗木8000株,新增绿化面积2000多平方米。对镇区柳溪河五拱桥以下1600米河道进行了拓宽、清淤,水闸维修,共清理淤泥、垃圾2000余吨,恢复挖掘喷泉两处,将柳溪河建设成适合居民游玩、休憩的景观河、生态河,为下一步建设柳溪河公园打下基础。龙泉小区、东城花园、丽苑小区、瑞嘉花园60栋居民楼建设正在施工,目前已经竣工41栋。镇政府办公楼及政府大院改造工程已经完成,进一步完善了设施和服务功能。购买大型垃圾运输车2辆,配备小型垃圾车166辆,新增环卫人员30名,实现了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净化了镇区及周边环境。依托社区建设和小城市规划建设,不断扩充服务业网点总量,继续打造集家具、五金、家电、钢材、服装百货等商品批发零售基地,大力发展家政服务、医疗康复、房地产等新兴行业;依托徂阳大街西段延申工程建设楼德综合商贸市场项目,一期工程计划投资1800万元,该项目定位为集商贸、商务、商住、金融、餐饮为一体的综合性市场,具体以糖酒、副食、日化、家电、百货、皮具、文体、农副产品为主,辅以小商品、针织品、服装等经营项目,建成并运行后,将是鲁中地区功能最齐全、设施最完善、规模最大、辐射最广的乡镇综合商贸市场,日车流量可达600余辆,日人流量超6000人,年交易额可实现2亿元,将会引来巨大的物流、客流和资金流,是理想的商品集散黄金码头,一定能成为鲁中地区新兴的商贸中心。

对服务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综合分析发展形势和我镇实际,我们认为,振兴服务业,要突出服务工业化、多元化、推进城镇化三大主题,坚持发展生产型服务业、提升传统服务业和拓展新兴服务业三个方面并举,通过加强规划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强化招商引资、外资利用、重抓龙头强化重点等措施,实现重点领域的突破,带动全镇服务业规模扩张和水平提升

1、对加快服务业发展要有更高的认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服务业的兴旺与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发展服务业决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大势所趋;不仅是当务之急,而且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是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发展服务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经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全社会都来关注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加速服务业发展,目的是为了改变长期以来全镇服务业相对滞后的状况,使其与第一、二产业协调发展,相得益彰。

2、要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服务业的发展,要以城市化和专业市场为载体。要强化镇中心商贸物流区的金融、贸易、信息、中介服务以及生活服务等功能,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来推进服务业的发展。在产业结构升级转换方面,总的趋势应坚持“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方针,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3、对服务业的投入,力度要稳步增长。要保持服务业较快发展速度,加大对服务业的投资力度是关键。在今后一段较长的时间内,要把投资重点放在商贸物流业、文化产业、信息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公共服务业等具有发展潜力、符合发展趋势的新兴服务产业上。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为民间资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要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利用多种渠道和手段,更好地吸引、利用资本、技术,引导外资投向新兴服务业,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

4、加强人才培训,建立合理的培训机制。服务业的发展,人的素质是关键。需要将服务业人才政策提高到与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政策同等重要的地位。建立多渠道竞争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培养服务业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大力强化服务观念和服务意识,营造服务氛围,完善服务功能,为服务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全面提高服务业的竞争能力。

5、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能。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快、更便捷、更全面、更有效的服务,要引得进,留得下。

楼德镇经贸办公室 2012/03/31

楼德镇服务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2

自我镇参加新泰市人民政府和谐城乡建设行动会议后,第二天向镇主要领导作了详细汇报,正在制定详实的楼德镇创建和谐乡镇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的楼德镇创建和谐乡镇建设行动领导小组,对照和谐乡镇工作实绩考核评分细则,结合我镇实际情况,作了认真的自查,自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乡镇规划

1、规划编制。楼德镇总体规划编制已于2008年11月完成评审并通过,但是由于新泰市化工园区坐落我镇,导致我镇总体规划编制审批没有下文。但是我镇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已全部编制完成,没有县域村镇规划确定的保留村庄规划。

2、规划管理。楼德镇规划区“一书两证”发放情况不一,只有镇粮所职工宿舍楼和镇教育居民楼有“一书两证”,其余没有。镇驻地和各社区没有《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没有违法建设立案。

二、设施建设与环境整治

3、楼德镇村镇人均道路面积能够达到20平方米;村镇道路面积硬化率能够达到80﹪;镇区主干道路灯配置率达到90﹪,路灯覆盖率只有110盏/平方公里,计划2011年达到130盏/平方公里。

4、村镇供水。村镇自来水普及率已经达到100﹪,村镇水质全部合格。

5、村镇供气。楼德镇现状无供气管道,部分用户采用灌装液化气,居民气化率较低。

6、镇区集中供热。楼德镇镇区现状全部为单位自建锅炉房,集中供热率达到5﹪。

7、镇区绿化。楼德镇只有镇政府东侧一处公园,面积12000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不到8平方米;镇区绿化覆盖率20﹪。

8、环境整治。楼德镇主要干道无“三大堆”;市场规范有序,主要干道无占道经营;广告牌匾设置规范有序。

三、村镇管理

9、管理机制。楼德镇建设办公室为村镇管理机构;工作经费能够满足工作需要。

10、管理队伍。楼德镇建设办公室有执法人员11人,保洁环卫工人10人,绿化养护工人10人,各村都有执法、保洁、绿化养护队伍,人员充实。

11、档案管理。楼德镇档案资料收集管理规范,有专人进行档案管理。

四、节能减排

12、污水处理。楼德镇现状无任何污水处理设施,镇区内的污水与雨水直接排入镇区内的坑塘和河流中。

13、环境卫生。楼德镇镇区建有两处垃圾中转站,一处垃圾处理厂,全部采取焚烧和掩埋方式处理垃圾;现有汽车站一处水冲公测。

14、墙材革新和建筑节能。楼德镇只有镇教育居民小区7号8号9号楼采用新型墙材,其应用率和建筑节能达标率达不到70﹪;太阳能热水器应用普及率只有10﹪。

五、农房与社区建设

15、农房建设与危房改造。楼德镇能够完成年度农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任务。

16、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楼德镇区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体育、商贸、警务设施配套基本完善,农村社区还处在筹备之中。

17、农村社区基础设施。楼德镇农村社区还未建成。

18、农村社区物业管理。楼德镇无农村社区物业管理。

六、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19、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楼德镇拥有新泰市第三人民医院、镇卫生院及多处村医疗卫生点,共有450张医院床位,每千人医院床位数5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农村五保老人全部集中供养在镇养老院中,集中供养率达 95﹪,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少于20起。

汇报完毕。

楼德镇服务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3

全面落实年活动方案

为进一步提高学校安全水平,夯实安全管理基础工作,有效防范各类事故发生,构建校园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安如泰山”科学预防体系建设,促进全镇学校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楼德镇教育办公室决定,在全镇教育系统开展“学校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全面落实年”活动,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开展“学校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全面落实年”活动为总抓手,通过昂起学校这个“龙头”、牵住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定牢责任体系这个“钢模具”、设全岗位责任这个“铁卡子”,使学校全面落实从校长到普通员工的全链条责任,打好隐患排查治理歼灭战和科学预防体系攻坚战,确保全镇教育系统杜绝较大以上事故的发生,为全镇教育健康和谐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二、主要措施

(一)政治导向

1.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强化红线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把安全管理放在首要位置,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真正做到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

2.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要求,深入落实学校岗位安全职责,全面贯彻执行教育部《中小学岗位安全工作指导手册要求》,全面落实属地管理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保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两个主体”责任落实到位。

3.健全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目标责任考核方法,建立安全责任落实问责机制,实现从控制事故指标为主向落实安全责任与控制事故指标并重转变。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实行安全管理“一票否决”;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的学校幼儿园年度内不能参加评先树优活动,主要负责人不能参加当年评先树优活动。对因发生安全事故受刑事处罚或者撤职处分的主要负责人,依据有关禁入规定,限期内不得重新担任单位主要负责人。

4.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把基层党建工作与安全管理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参与解决学校安全管理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广大教职工以主人翁的姿态支持、参与安全管理工作。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通过谈心对话、警示教育等方式,把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灌输到学校的各个层面,使广大干部职工真正从思想上、感情上重视安全生产。

(二)制度引领

1.加大行政管理力度。学校主要负责人要综合运用行政许可、行政命令、监督检查等手段,督促学校全面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推动各学校幼儿园全面落实岗位职责,全面推行学校安全流程化管理。

2.建立约谈制度。对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的;短期内连续发生2起一般事故的;事故死亡人数超过考核指标进度的;隐瞒不报生产安全事故,性质恶劣的;发生社会影响大、舆论关注度高的生产安全事故的;上级督查发现重大安全隐患久拖不改的,按照相关规定,对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进行约谈,督促整改落实。

3.落实黄牌警告、重点管理制度。着力解决执法硬度不够、态度不坚决、措施不严格等突出问题,动真碰硬,对安全条件差、管理混乱、整改仍达不到条件的单位,给予黄牌警告、实施为期半年的重点管理。

4.实行有奖举报制度。鼓励教职工和社会人士及时举报或主动排除各类安全生产隐患,举报和制止各类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根据举报事项的价值、确凿程度和举报人协助调查情况,按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5.开展“安全管理标兵”评选活动。结合上级“安全生产管理标兵”评选活动,进一步调动学校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学校工会要深化“查身边隐患、保职工安全、促企业发展”群众性安全生产活动,增强职工群众的安全防护意识和隐患处置能力。

6.强化安全生教育培训。各单位要把安全素质教育列入义务教育内容,制定安全教育计划,落实好师资、教材和课时,进一步加强师生员工的安全培训。

7.加强应急处置工作。制定安全应急预案,建立完善安全事故场所救援、医疗救治、环境检测、舆论引导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联动机制,进一步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做好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应急救援需要。

(三)监督检查

1.加大依法治理力度。要严格落实国家、省市各级学校安全法律法规,对非法违法行为要依法顶格处罚,铁腕整治,严厉惩处,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引导学校自觉改进安全管理、落实防范措施。

2.创新监督检查方式。采取“定向抽查”、“不定向抽查”、“双随机”抽查、联合随机抽查等方式,提高检查质量。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加大暗查暗访力度,督促学校实施制度化、常态化的自查自改,依法主动落实主体责任。

3.扎实开展执法检查。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要求,扎实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对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学校依法采取措施,打好隐患排查治理歼灭战。

三、切实加强领导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教育办公室负责对开展“学校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全面落实年”活动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督促各学校幼儿园具体组织实施。各单位要结合各自的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完善工作机制,细化工作步骤、工作措施、时间进度,确保活动扎实深入开展、不走过场。各学校幼儿园要将活动开展作为今年安全管理工作的主线,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各岗位安全管理责任,确保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和措施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二)突出重点,强化督导。教育办公室强化督导检查,切实做到经常抓、见常态,深入抓、见实效,持久抓、见长效。对重点学校、重点领域、重点场所加大督导频次和力度;对主体责任落实差的学校业要责令限期整改;对问题集中、整改难度大的学校要组织专业人员集中进行“会诊”,合力攻坚,确保学校主体责任全面落实到位。

(三)广泛宣传,加强监督。要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网络、宣传栏的作用,广泛开展校园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宣传,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监督学校主体责任落实。对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要大力宣传,发挥其典型引领作用,推动活动开展。对失职渎职行为、生产安全事故、问责处罚决定、安全生产隐患等予以公开曝光,对整改不到位、导致发生事故的,要从严从重处理。



楼德镇教育办公室 2016年2月25日

附:楼德镇教育系统学校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全面落实年活动领导小组、工作小组

楼德镇教育系统学校安全管理主体责任

全面落实年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周庆平

成员:许昌生 赵 彬 常培元 薛地伟 马祥利

韩树良 任 伟 贾 峰

楼德镇教育系统学校安全管理主体责任

全面落实年活动工作小组

组长:贾 峰

成员:贾文涛 赵建彬 任 欣 马广海 张延龙

王 健 付纯水 于祥海 尹燕高 王 伟

楼德镇服务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4

2月8日,上午8时30分,楼德镇小学全体教师集中在中心小学多媒体教室,参加了“2014年寒假小学教师集中培训和集体备课启动会”。启动会由教办主任许主任主持,许主任提出了本次学习培训方案,并作了动员讲话。随后镇教办周主任提出了学习要求,及工作展望,又组织学习了教育部职称制度改革意见等。通过启动大会,教师充分认识了寒假学习的意义,激发了寒假学习的积极性。大家还表示,一定会按照镇教办教研室的工作要求,踏实完成本次培训学习工作,也借此提高自身素质,提升自己能力!

本次会议之后,小学全体教师将展开紧张而有序的寒假学习培训工作。

蚌埠市服务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5

蚌埠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2年6月4日)

首先欢迎并感谢省服务业发展调研组的各位领导莅临我市检查指导工作。根据检查确定的重点,下面就我市服务业发展及有关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贯彻落实全省服务业发展大会情况

全省服务业发展大会召开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贯彻落实工作,于12月底及时召开市四大班子联席会议,传达学习大会有关精神,研究部署全市服务业发展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一是成立领导小组。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市长周春雨同志为组长;市政府副市长为副组长的蚌埠市推进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三县六区和市直相关部门共42个主要负责同志任领导小组成员。二是强化机构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各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和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形成了上下统一、部门协调、齐抓共管的服务业工作组织管理体系,切实保障服务业发展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强化政策落实。一是抓好政策落实兑现。对《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进一步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 1 的通知》(皖政[2011]109号)中出台的税收、土地、行政收费、财政支持等各项扶持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政策的兑现落实。二是加强财政支持力度。2012年开始,市级财政预算中每年安排2000万元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重点支持服务业集聚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三是将于近期召开全市服务业发展大会。目前,各项筹备工作已基本就绪,会上拟印发出台《蚌埠市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全省服务业大会精神传达提纲》,《关于印发蚌埠市服务业发展评价考核办法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预计参会人员有三百人,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市直县直相关部门、乡镇和街道主要负责人以及相关企业主要负责人均参会。

3、明确发展重点。一是提出发展目标。制定了蚌埠市2012年服务业发展工作要点,确定了12个重点发展行业,按照“不低于去年、不低于全省平均、不低于计划”的发展思路,提出了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不低于11%的发展目标。二是推进项目建设。建立了蚌埠市服务业重点项目库。谋划储备了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的服务业项目。目前,已谋划服务业重大项目59个,总投资达740亿元。三是加强载体建设。以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积极争取经开区申报省级

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大学科技园、淮上区商贸物流园、怀远县白莲坡食品科技产业园申报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二、服务业统计考核工作情况

1、建立考核机制。按照安徽省服务业发展评价考核指标体系,认真分析我市服务业发展的总量、速度、结构、比重等情况,查找原因,研究对策,参照省服务业发展评价考核办法,结合我市实际,正在研究制定《蚌埠市服务业发展目标和服务业发展评价考核办法》,拟对各县区和相关部门承担服务业发展指标进行量化考核,并纳入市级目标管理考核。

2、加强统计工作。一是强化服务业统计基础工作。健全服务业统计调查网络,各区县统计部门均配备专职服务业统计人员,服务业指标各相关部门均明确统计工作人员。二是加强业务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基层统计台帐,健全原始记录,确保数出有据。按照“统一制度、条块结合、分级实施、集中核算”的原则,按时组织实施服务业统计调查工作。同时,按照服务业统计制度相关规定,重点加强对相关企事业单位服务业统计工作的培训指导。

3、适应统计改革。今年开始,国家实施“企业一套表”制,意在通过企业(单位)联网直报减少中间环节可能出现的对统计数据的干扰,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性。针对统计新要求,一是在全市统计部门树立统一规范、阳光统计等现代

统计新理念,努力创新地方统计工作组织保障体系。二是高度重视统计基层建设,健全基层统计体制机制,创新基层统计工作模式,提升基层统计能力,确保源头数据真实准确。三是扎实推进基层统计网络化建设步伐,对在岗统计人员,提出具体工作要求,明确工作职责,努力提高基层统计工作质量和适应能力。

三、服务业发展情况

去年以来,我市坚持把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着力扩大服务业总体规模,拓宽服务业服务领域,提升服务业技术层次,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全市服务业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规模扩大,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

2011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51亿元,同比增长10.8%,高于全省平均增速0.3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省第4。服务业拉动全市经济增长3.4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4.8%,较2010年提高2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9亿元,同比增长18.4%,总量和增速分居全省第6、第7位,其中增速较2010年前移6个位次;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7亿美元,达7.7亿,位列全省第8,同比增长41.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6位;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36亿元,增长18.1%,贷款余额481亿元,增长24.2%,新增贷款突破100亿元;全市接待入境游

2.494万人次,外汇收入1189.5万美元;接待国内旅游1404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3.6亿元;旅游总收入54.4亿元,同比增长49%;房地产竣工面积276.4万平方米,销售面积192万平方米,销售额90.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6%、7.4%和19.2%。

今年以来,我市服务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1、总量规模持续扩大,所占比重稳步提高。一季度,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4.5亿元,同比增长10.1%,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1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省第2,同比前移2个位次。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6.7%,较去年底提高4.5个百分点。

2、行业发展稳中加快,产业结构趋向优化。一季度,在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和消费能力有效提升的带动下,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8亿元,同比增长16.7%,总量和增速分居全省第6位和第9位。1—4月份,全市限上消费品零售总额34.82亿元,增长22.1%,增速分居全省第8、第7位;1—3月,实现旅游总收入12.2亿元,同比增长25.7%,较去年同期提高12.7个百分点; 4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80.73亿元,同比增长13.1%,各项贷款余额535.8亿元,同比增长25.5%。金融、房地产和其它服务业中的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1.35亿元,同比增长11.5%,比平均增幅高1.4个百分点。

3、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投资比重不断提高。今年,全市共有170个服务业项目列入市“3461”行动计划,总投资1463亿元,项目个数和投资额分别占“3461”行动计划的29.2%和35%,其中,万达广场、大明文化产业园、海吉星农产品批发市场、蚌埠国际汽车城等22个10亿元以上续建和计划新开工项目总投资达508亿元。目前,万达广场、金润国际、海吉星农产品批发市场、力源码头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蚌埠义乌国际小商品城、玉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项目即将开工建设;大明文化产业园、湖上升明月、蚌埠国际汽车城、蚌埠东方国际时装城等项目加快推进;花鼓灯嘉年华于5月30日开园营业。

虽然我市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但是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发展仍不够快。在增长速度上,与工业发展的差距拉大。2011年我市服务业增速低于二产9.4个百分点,服务业占全市GDP的比重较2010年下降1.9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较大。二是发展载体不强。我市服务业中小企业发展不充分,技术水平较低,经营方式比较落后,缺少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大公司、大企业,服务业总体竞争力不强。三是结构层次不高。传统服务业一直以来是我市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支撑。今年一季度,我市以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为主要代表的传统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1.32

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48.6%,而金融、科技、物流、信息和家庭服务等新兴行业所占比重较低,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四、应当关注的几个问题

当前,我省正处在加速崛起、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市也处在转型发展的攻坚期,服务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对服务业发展要素影响又较为明显,因此,在服务业发展中应关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企业经营成本和用工成本不断增加。今年一季度,全省企业用工形势呈现“二产业需求下降、三产业需求稳步上升”的态势,但受消费价格等因素影响,服务业企业经营和用工成本不断增加,对服务业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二是中小型服务业企业融资难度增加。5月12日,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自去年12月份以来第三次下调,但大型存款金融机构存准率在下调后仍处于20%的高位,货币政策依然处于偏紧的范围。在当前的大环境下,相对于工业企业,服务业企业融资更加困难,如一些中小服务业企业主要从事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等经营活动,并无大型固定资产,而银行贷款通常需要抵押不动产,很大程度上造成中小服务业企业融资困难。三是外部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受国内外大环境影响,骨干企业出口增速减缓,而新的出口增长点培育不足。一季度,我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55亿美元,增长5.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11.6个百分点。1—4月,全市外贸出口总额1.57亿美元,同比仅增长1.3%。

五、下一步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

面对服务业发展机遇和挑战,今年我市将以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按照“全面改造提升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着力培育创意产业、动漫游戏、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服务业”的工作思路,围绕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不低于11%这一发展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支持。一是召开全市服务业发展大会,进一步贯彻落实省服务业发展大会有关精神,全面提高对加快发展服务业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定期召开服务业发展联席会,研究分析服务业发展形势,查找存在的问题,制定工作措施。三是在贯彻《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进一步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皖政〔2011〕109号)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印发出台《蚌埠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进一步明确服务业支持重点和主攻方向,确定产业发展目标。同时,研究建立服务业发展监督机制,狠抓国家、省、市各项服务业发展政策落实兑现。四是关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试点政

策。

2、突出资金引导,加快项目建设。一是按照“突出重点,扶优扶强”的原则,积极向国家、省争取引导资金,用足用活用好各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科学把握资金使用方向,重点支持服务业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新兴行业和载体建设。二是继续谋划储备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的服务业项目,加强对在建和在手项目的调度力度,及时发现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工建设蚌埠国际汽车城、百乐门、喜来登酒店、玻璃钢游艇研发服务平台等项目;加快建设万达广场、金润国际、大明文化产业园、湖上升明月、星宇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项目;建成运营国家特种玻璃检验中心、大润发超市、合百大禹会商业中心、皖北钢材大市场、海吉星农产品批发市场一期、城南农副产品交易市场、豪生国际大酒店等项目;加快推进东方国际时装城、国购广场、儿童电子书与动漫创意产业园、五河大巩山、固镇县垓下旅游开发等项目。

3、加强统计监测,强化考核督查。一是继续加强服务业统计基础工作,加强服务业统计薄弱环节建设,建立健全全面调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与其他调查方式相结合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加强监测分析,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全市服务业发展状况。二是印发出台《蚌埠市服务业发展目标和服务业发展评价考核办法》,实行服务业发

金华市服务业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篇6

金华市发展改革委员会

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服务业工作专题督查的通知》要求,现就我市贯彻落实浙政发[2008]55号、56号文件和我市服务业发展工作情况工作作一简要汇报:

一、贯彻落实的基本情况

2008年全省服务业工作大会后,我市根据全省服务业工作会议精神和浙政发[2008]

55、56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领导,健全协调机构。金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工作,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常委会多次对贯彻落实全省服务业工作会议精神和相关政策进行专题研究,为加强对全市服务业发展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组织协调机构,市政府成立由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市发改、财政、商贸、旅游、交通等28个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市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各县(市、区)也进一步健全了服务业发展领导机构。为创新服务业发展工作推进机制,研究制定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进一步明确各相关部门工作职责,要求各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强化形成合力。

(二)深入调研,完善扶持政策。2008年10月,市委主要领导牵头组织开展浙中商业购物中心建设和金华信息服务业发展两大专题调研,形成了《培育核心商圈打造购物之都》、《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建设浙中信息产业基地》调研报告。11月上旬,市政府分管领导带领市府办、发改委、地税局、国税局、交通局、贸粮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金轮机电公司、易川体育用品连锁公司、甬金国际集装箱堆场(金华无水港)和中宇物流等企业,就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并落实市交通、建设、旅游、贸易、人行等部门分别完成了《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业 打造浙中现代物流枢纽地位》、《整合旅游资源 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研究》《加强金融创新 努力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研、究》等子课题调研,最终形成《加快金华服务业发展思路和对策研究》总课题调研报告。在专题调研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浙中商业购物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金华市区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意见》等,为加快金华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三)全面部署,加强督查落实。2008年12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服务业发展工作暨浙中商业购物中心建设动员大会,全面贯彻落实全省服务业工作会议精神,具体部署全市加快服务业发展工作任务。会议由市长主持,市委书记作工作报告,市四套班子领导、各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企业代表共200多人参加会议。会后,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工作目标和“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工作主线,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工作督查指导,各地、各部门加大了推进服务业发展工作力度。逐年分解下达《全市各县(市、区)服务业发展目标》;并制定下达《全市服务业工作要点》,《金华市区服务业重大项目实施计划》;修订完善了《金华市区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市区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从原来每年1700万元增加到3000 万元,其中2008、2009两年共审核兑现3349.93万元;市发改委在修改完善《金华市“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基础上,编制并印发《金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总体布局规划》和《金华市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总体布局规划》,指导有关县(市)开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总体布局规划实施工作;义乌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若干意见》;永康、东阳、武义等县(市)也进一步修改完善了相关扶持政策。

(四)积极创新,拓展发展新路

为实现物流业与制造业沟通搭建平台,更好地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我市于2010年9月30日举行“金华市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论坛”,以“联动发展、合作共赢、转型升级”为主题,通过专家讲座、“7+1”对话等多种形式进行互动交流,探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内容、形式、措施和途径,拓宽物流业与制造业发展思路,进一步畅通物流业与制造业企业合作交流的渠道,深化各方共识创新发展举措,积极推进我市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经济转型升级,并研究和完善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政策措施,创新产业发展体制机制,着力改善要素保障,加大协调服务力度,为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合作共赢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此次探讨调研的基础上,我市将制定出台有关推进市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二、我市服务业发展总体情况和主要成效

2008年以来,我市服务业工作成效明显,发展业绩突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总量规模快速增长。“十一五”以来,我市服务业呈现 出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按当年价格计算,我市服务业增加值总量从2005年的435.7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902.05亿元,翻了一番多。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从2005年的40.9%上升到2010年的43.1%,服务业发展增速从1990年开始已经连续20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尤其是2008年以来,我市服务业发展明显加快,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从2007年的40.4%快速提高至2010年的43.1%。2010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浙江省11个设区市内排名第四,增加值增速在全省排第三位。2010年我市被评为“中国现代服务业最佳投资城市”之一。

(二)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层次逐步提高,新兴产业迅速崛起。现代商贸物流业、信息软件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旅游业、房地产业等快速增长并逐步成为我市优势服务业。2010年,全市金融保险业增加值167.63亿元,增长13.2%,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18.6%;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986.99亿元,增长23.8%;贷款余额为3096.47亿元,增长23.3%。房地产业增加值99.82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7.3%。旅游业、信息软件业、公共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等其它服务业增加值302.14亿元。尤其是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迅猛,目前我市市区集聚了300多家电子信息企业,120多家全球电子商务门户网站,全市网商数量达3.6万家,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到3000亿元以上,近三年来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长率保持80%以上,先后被命名为“中国电子商务创业示范城市”、“全国电子商务十强城市”,成为全国最大的网络交易中心之一。成功举办第十一届工科会,达成科技合作项目145项,合同投入金额5.04亿 元。义乌中国小商品博览会、永康中国五金博览会、金华国际茶花节、金华国际黄大仙文化旅游节成为国际知名会展。现代物流快速推进,市场大市、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发挥,浙江省第四大物流枢纽逐步建成。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中国东阳横店影视城成为“东方好莱坞”,是全国最大的影视产业实验基地。

(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随着消费需求日益扩大、消费方式的不断升级和我市商业环境不断优化,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加快发展。沃尔玛、家乐福、乐购、银泰等国内外连锁商业巨头纷纷进驻市区开张营业。金华一百、福泰隆、中洋超市等本土商业企业通过改造提升和兼并重组,注入了新的活力,提升了经营档次和服务水平。金华中外运、中宇、经纬快运等一大批传统运输企业通过改造提升,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我市专业市场经过改造提升,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和活力。全市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有52个。其中超10亿元的市场20个,超百亿元的市场2个。义乌小商品城市场2010年成交额456亿元,连续20年居全国各大专业市场榜首,被联合国、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誉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商务部主持编制的“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定期向全球发布。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是世界第三大的五金产品集散中心,汇集上万种五金产品,产品辐射全国各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成交额401亿元,连续多年居全国同类市场榜首。金华市区的金东汽车城、农产品批发市场、浙中建材市场、粮食批发市场2010年成交额分别达44亿元、42亿元、34亿元和21亿元。东阳木雕、浦江水晶、武义茶叶、兰溪纺织、磐安中药材等专业市场也都各具特色、错位 发展。

(四)经济社会贡献突出。从经济增长看,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越来越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来越大。2007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5%,2010年为43.1%,已经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从税收收入看,2010年全市服务业税收收入74.14亿元,增长26.8%,增幅比第二产业高出7.0个百分点;服务业税收占地方税收收入的62.7%,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税收贡献继续增大,服务业已成为我市税收的重要来源。从社会就业看,2009年底,我市服务业从业人员达106.4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总数330.3万人的32.2%。2010年我市个私企业服务业从业人数达70.16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168.2万人的41.7%,对缓解就业压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起到了“稳定器”和“催化剂”的作用,我市服务业已成为吸纳劳动力的重要渠道。

(五)集聚效应有效提高

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一是浙中城市群的极核—金华市区和义乌市的服务业集聚效应更为明显。2010年义乌市服务业增加值331.37亿元,同比增长12.7%;金华市区服务业增加值193.06亿元,同比增长13.4%,两地合计服务业增加值为524.43亿元,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8.14%,已率先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二是义乌、东阳、永康三个经济强县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得到全面提升。2010年义、东、永三市服务业增加值为554.92亿元,其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1.5%。三是各县(市)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除兰溪市外,2010年各县(市、区)服务 业增速均高于GDP增幅,其中永康、磐安两县(市)增速均超过15%,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服务业占GDP比重持续提高。四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取得较大突破。全市规划的36个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推进,部分已形成一定规模和辐射效应,成为引领区域服务业发展的主阵地和示范区。其中义乌国际物流中心、义乌国际商贸城、浙中信息产业园、永康五金产业总部中心、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5个已列入全省首批40个省级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另有金华国际物流园区、武义温泉旅游休闲集聚区、东阳木雕竹编文化产业集聚区、磐安中药材产业集聚区4个被列入省级备选集聚区名单。

三、推动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政策扶持有新举措

2008年贯彻落实全省服务业大会以来,我市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及品牌建设、服务外包、分离发展、人才培养等一批新的政策举措,修改完善了《金华市区服务业引导资金管理办法》,下达了《金华市区服务业管理办法补充规定》。加大对市服务业重大项目等重点领域的扶持力度,共扶持55个市服务业重大项目和社会公共服务项目,争取到国家各类扶持资金7772.8万元,共争取到国债资金5626万元。

(二)改革创新有新推动

去年以来,我市积极做好国家、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申报和组织实施工作,制定了《金华市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和《金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方案》,创新发展方式,推进体制改革,强化要素保障,建立联动发展机制。积极开 展服务业商业模式创新案例评选为重点的服务业发展典型宣传推广,我市东阳横店影视实验基地和金华比奇(5171)网络有限公司被评选为全省商业模式创新典范。

(三)分离发展有新进展

根据省五部门《关于推进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市地税局等部门深入开展有重点、有针对性的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10年全市新增31家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至去年底全市累计已达到145家,超额完成预定目标131.67%。

(四)人才培养有新推进

去年我市制定出台了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等五个重点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性文件,新引进以服务业人才为重点的紧缺急需高层次人才570人,积极推动各类高等院校和中职学校增设服务业紧缺专业10个,全市已建成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58家,提供见习岗位1252个。在各类中职学校建立了25个省级以上实训基地,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20个。

(五)统计制度有新加强

2008年以来,制定出台了《金华市服务业统计工作方案》、《服务业统计报表制度》、《金华市服务业统计工作考核办法(试行)》、进一步健全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为加强全市服务业统计工作,提高服务业统计调查工作的时效和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

(六)规划发展有新突破

印发实施《金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和《金华市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规划全市各类服务业集聚区36 个,规划市区各类服务业集聚区22个,列入省级服务业集聚区5个、备选4个。这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正在加快推进,部分已形成一定规模和幅射效应。

四、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随着宏观经济企稳回升,我市服务业出现了积极的变化,但当前我市服务业发展中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影响和制约着服务业的加快发展。

(一)结构性宏观调控政策制约显现

1、金融业支撑经济增长的力度明显减弱。2010年我市金融业增加值167.63亿元,增长13.2%,增幅比上年下降了1.9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12.6%下降到7.2%。随着国家适度紧缩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显现,以及房贷等的影响,预计2011年金融存贷款增幅难于提高。

2、房地产业已成为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制约。2010年我市房地产业增加值增幅低于整个服务业增速6.0个百分点。目前房地产市场观望氛围渐趋浓厚,市场预期偏于冷淡,居民自住购房意愿普遍下降,投资购卖力减弱、购房需求明显缩减,预计2011年房地产发展回升难度很大,一度程度上将影响服务业的加快发展。

3、消费市场压力逐渐加大。在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多项利好政策综合作用下,汽车市场加速发展是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最有力支撑,2010年我市汽车及燃油类两类商品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个百分点,对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41.7个百分点。随着刺激政策的逐步退出,加上基数不断升高, 市场压力会逐渐加大。

(二)服务业投资相对不足

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当前我市经济工作的重点,但是从投资情况看,投资力度虽有所加大,但仍相对不足。2010年在限上固定资产投资中,服务业投资增幅比工业投资低8.1个百分点,比全省低3.0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比重全省为58.9%,而我市仅为46.8%,比上年下降了1.7个百分点,比全省低12.1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结构有待优化。2010年我市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虽然较快增长,但主要依靠房地产拉动,若扣除房地产业,则其他服务业投资增长不快。

(三)居民消费价格上涨过快

CPI的持续上涨特别是食品类价格的持续上涨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对未来的消费预期产生消极影响,进而影响我市消费品市场的持续快速发展。2010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4.0%。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4.2%,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6%。从消费看,在我市消费市场旺盛的背后,实际增长已呈回落态势。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9%,但如果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4.4%,比上年同期下降1.4个百分点。

五、下步工作思路和建议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改革开放自主创新为动力,以全面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调结构促发展”的总体思路,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充分发挥市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和统分结合推进服务业发展工作机制的作用,加强规划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突出重点行业提升、突出重点平台建设、突出重大项目推进、突出重点企业培育,进一步加快品牌建设和典型推广,进一步强化工作 基础,进一步深化体制政策创新,把扩大服务业总量与调整服务业结构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2011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1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2.0%左右,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43.6%左右,努力将浙中城市群建设成为全省继杭、宁、温后的第四大服务业区域中心城市。

(二)工作重点

第一,突出改革试点工作。我市作为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这是机遇也是挑战。前一阶段,我们制定了《金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方案》并报省政府审批,下一步我们要分解落实现代服务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各项工作任务,抓好现代服务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创新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式;二是推进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改革;三是强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要素保障机制;四是建立现代服务业发展联动机制。各级各部门要按照《金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任务分解方案》的要求,做好改革试点的各项工作。

第二,突出重点行业提升。主要围绕三个领域,即围绕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优化发展物流、金融、信息、科技、商务、批发等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要加快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和专业市场的提升发展;围绕培养消费热点,重点推进现代商贸、旅游、文化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围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推进服务外包、文化创意、总部经济等新兴服务业发展。

第三,突出重点区域发展。主要引导三个层面,即引导浙中城市群的极核——金华市区和义乌,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端 服务业,增强对浙中城市城市群和其它周边地区的辐射效应;引导永康、东阳、兰溪、浦江等县市发展特色优势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引导中心镇围绕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基层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业。

第四,突出重点平台建设。主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积极推进已列入省规划的4个省级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年内要全面完成4个集聚区的规划编制和评审工作,同时要加强对其它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指导,加大培养和扶持力度,把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纳入规范、有序和持续发展的轨道;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产业集聚生产性服务公共平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跨区联动、资源共享、层次较高的生产性服务公共平台,为区域块状经济转型升级服务,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

第五,突出重大项目推进。主要抓好远、近两类项目。一是实施好《2011年金华市区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加强重大项目管理,加强对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的跟踪、督查和服务,认真协调解决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特别是要加强土地、资金等要素供给保障,做好政策处理、项目管理等各项工作,用地指标、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等应优先支持服务业重大项目。二是认真做好“十二五”时期服务业重大项目前期研究和储备,根据服务业行业分类,结合实际和项目实施进度,建立项目储备库,做到“成熟一批、储备一批”,为年度服务业重大项目的筛选提供基础,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

第六,突出重点企业培育。主要是加快推进“三个一批”,即分离发展一批、引进移植一批、整合提升一批。要继续抓紧抓好 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工作,逐步形成长效机制;要进一步做好服务业品牌建设,今年工商、质监部门要加大服务业品牌培育工作力度,会同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制定年度的服务业品牌培育计划,积极推进服务业品牌培育工作;要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进服务业重大项目和知名企业。要做好省服务业重点企业的推荐争取工作,加强跟踪指导和服务,落实好配套的政策措施,切实解决重点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三)主要举措

第一,抓组织领导,强化综合协调。一是健全完善统筹协调体系。督促全市各县(市、区)进一步健全完善服务业工作领导机构,加强对本地服务业发展的组织领导、统筹规划、政策制定和问题协调。二是健全完善统计分析体系。要围绕服务业发展规划目标,加强服务业统计分析工作。三是健全完善考核评价体系。要加快制定市级部门服务业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和县(市、区)服务业发展状况评价办法,每年组织开展绩效考核。

第二,抓扶持力度,做好政策落实。一是落实税费减免政策。用好用足省、市、县(市、区)出台的鼓励加快发展服务业的税收和规费减免政策。二是落实放宽放活政策。真正做到服务业和制造业并重发展,消除服务业与其它产业之间、不同所有制服务业之间在工商登记、土地使用、供水供电、融资等方面的政策差别,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有竞争力的发展条件。三是落实扶持政策。特别要重视扶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业集聚区,对重点规划服务业集聚区内的建设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纳入省、市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给予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和投资贴息补助等。第三,抓要素保障,增强发展活力。一是强化融资保障工作。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服务业领域。将服务业贷款比例纳入金融机构年度评价依据。积极支持服务企业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券、引进风险投资基金等渠道筹措资金。鼓励小额贷款公司积极开展信贷业务,支持信用担保机构。二是强化用地保障工作。要合理调整城市用地结构,逐步增加服务业项目用地比例,对鼓励发展的服务业建设项目在供地上给予优先安排。三是强化人才保障工作。要把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市人才队伍建设计划,享受同等政策待遇,切实改善服务业人才待遇和工作环境。

第四,抓工作合力,营造良好氛围。一是转变发展观念。进一步更新观念,改变重工业轻服务业、重投资轻消费、重生产轻流通的做法,树立抓服务业就是抓经济发展、抓结构调整、抓节能降耗、抓改善民生的观念,加强制造业与服务业联动,推动一二三产业全面协调快速发展。二是明确部门责任。按照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全体成员会议的要求,加强各方协作,进一步推动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强化行业自律。加强对各服务业行业协会的工作沟通和指导,支持各服务业行业协会开展行业自律、品牌提升、商务咨询、信息交流和人才培训等工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互助和桥梁纽带作用。四是营造社会氛围。进一步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宣传力度,为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几点建议

1、建议对金华服务业发展和改革试点工作加强指导 我市作为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这是机遇也是挑战。由于服务业发展改革涉及面广、管理部门多、发展不平衡,特别是改革需要触及到体制、机制、现行政策规定等深层次问题,困难不少,办法不多,需要省政府各有关部门加强指导,在政策体制上能有所突破。

2、建议对金华服务业发展改革给予政策倾斜

由于我市地处浙江中西部,社会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加快服务业发展困难较多,迫切需要省委、省政府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建议在全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安排、省级重点服务业企业培育和省重大服务业项目推进等方面给予倾斜,在争取“新增中央投资计划”等项目资金上给予倾斜。建议支持金华市开展利用低丘缓坡资源开发为建设用地的改革试点,支持金华市开展服务业行政管理权限配置改革,支持金华市加快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帮助金华向国家争取开展“中国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帮助争取国家重大服务业项目在金华布局,推动金华服务业加快发展。

上一篇:教育的真谛是“爱”下一篇:四年级作文秋天的雨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