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憾之美散文(共13篇)
缺憾之美散文 篇1
缺憾之美散文
完美离现实很远,所以完美主义者往往会失落、惆怅、焦灼。其实,换一种理念,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缺憾之美,你会快乐幸福很多。
张爱玲说,这世上没有哪一份爱不是千疮百孔的。她的才情横溢,她的聪明剔透,她的孤傲冷艳,实在是横空出世的才女,成为震撼文坛的传奇。但她还是不能脱俗,爱情让她沉迷,让她卑微到尘土,从尘土中开出花来。亲情却也是那么无奈,父亲的家自然是回不去的,而母亲呢,和母亲的相处也有隔阂,没有温暖、踏实的爱。所以张爱玲的作品中总是弥漫着苍凉,现实的残酷直接铺展在小说中,令人唏嘘不已。
生活中有完美吗?美女往往虚荣,才女不免孤傲;帅哥通常肤浅,才子不通世故。个性温和,难免软弱;个性张扬,处事不沉稳;善良体贴,往往让自己受尽委屈;妄自尊大,众人避之不及。学业优秀的孩子,其实循规蹈矩,创造力和灵气渐被磨灭;乖巧懂事的`孩子,缺少了几分活泼和野性。体面的工作,其实果腹而已;看似收入丰厚的职务,却风险和压力兼具。无论是什么,你一旦做出了选择,你享受了它的好,就要接受它的不够好的另一面,因为是一体的。生活中,缺憾无处不在。所以学会欣赏缺憾之美,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懂得缺憾在所难免,你就学会了宽容和接纳,摒弃了挑剔与苛责。你会悦纳自己,也欣然接受他人的建议;你会欣赏春花秋月,也能发现夏日骄阳似火,冬季白雪皑皑同样美不胜收。你会更平和淡定,更从容优雅,你会发现生活其实非常美丽。我们努力生活之余,就是尽情地享受生活的美好。
缺憾之美散文 篇2
一、淳朴真挚的情感
散文的最大的特点是抒发真情实感。抒情要真挚而又不故弄玄虚;叙事不容虚构而又要有文采, 有神韵。朱自清的《背影》之所以脍炙人口, 广为流传, 就是因为感情真挚。“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我北来后, 他写了一封信给我, ……我读到此处, 在晶莹的泪光中, 又看到那肥胖的, 青布面袍, 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才能与他相见!”这里所书写的父子之情, 淳朴、真挚, 没有丝毫的忸怩做作。
淳朴、真挚的感情往往来自于亲身经历的、感动过自己的东西, 把这些情感体验写出来, 便是朴素的文章。在中国文学史上, 最感动人的散文往往写的是身边的小事。比如中国的古代散文名作有李密的《陈情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等等;我国现代作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梁实秋的《雅舍小品》, 当代作家贾平凹的《丑石》、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 哪一篇不是真实地写身边的琐事或个人的一些即兴的感触?所以, 只有能真正拨动千千万万平常人的心弦的东西, 才能提升人们的灵魂的境界。在这一点上,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是相通的。然而, 散文是否不便于写“大事”呢?宇宙大事, 世界大事, 国家大事不是更能使人们受到启迪吗?这些“大事”当然能够震撼人心。然而, 写这些东西, 如果掌握不好, 往往容易流于形式, 写出“假、大、空、废”的话, 这样的文章怎能打动读者?
二、清新明净的语言
朴素之美在语言上体现为清新明净。虽然不能笼统地说语言华丽就不好, 但华丽过了头就会变成矫饰。高尔基也曾说:“任何一朵花, 都不会因为多了一瓣而显得更美丽。”因此说散文语言要保持本色, 不要过分修饰, 也不要卖弄自己的语言才华。
老舍先生被称为“人民的艺术家”, 他的散文语言是本色的、朴素的、通俗的, 而又不乏生动有趣。例如他在《想北平》一文中他写道:“……但我却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墙上的牵牛, 墙根的牵牛靠山竹与草茉莉, 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雨后, 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老舍写的是北平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的事物, 带着泥土的气息, 语言清新形象, 用词不事雕琢, 似与读者交谈, 饱含热爱故乡北京的感情, 很有感染力。
古人说“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 散文的语言千万不能枯燥单调。写散文一定要注意遣词造句, 力求整篇文章都写得生动形象, 诗意盎然。让读者读后感觉余味无穷, 满口生香。
三、情感的自然流露
好的散文一定是最贴近读者的心灵, 绝不会是无病呻吟, 它的情感是自然流露的。
什么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呢?打个比方, 就好比是小鸡孵化好之后, 到了一定的温度, 就从蛋壳里破壳而出。写作也是先有真情实感蕴积于心, 经过充分酝酿, 然后才从肺腑中自然流出。叶圣陶先生的许多散文, 如同与读者促膝谈心, 诉说的是身边小事, 抒发的平常之情, 娓娓道来, 使人如坐春风, 倍感亲切。请看他的写于1923年的散文《藕与莼菜》:“同朋友喝酒, 嚼着薄片的雪藕, 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若在故乡, 每当新秋的早晨, 门前经过许多乡人:男的紫赤的胳膊和小腿肌肉突起, 躯干高大挺直, 使人有健康度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头巾, 虽然赤脚却穿短短的夏布裙……他们各挑一副担子, 盛着鲜嫩的玉色的长节的藕……他们要稍稍休息的时候, 就把竹扁担横在地上, 自己坐在上面, 随便择拣担子里过嫩的藕梢和较老的藕末节, 大口地嚼着解渴……想起来藕就联想到故乡的春天的莼菜。”从吃藕想到故乡的藕和卖藕人的风姿, 又连带想到家乡的莼菜, 自然产生了思乡之情。作者娓娓道来, 其实是这些思想情感在他的心里早已潜滋暗长了, 这里因为吃藕和莼菜而触发, 就并非是突发奇想。就是因为这是作者心里的有意义的生活的自然表达, 这是经过他们慧眼观察, 心灵净化的东西, 所以真实自然, 也能打动读者。这样自然流露的情感, 毫不做作, 表现了朴素之美。比如写一个老妇人布满皱纹的老脸上, 显出慈祥的微笑;写一个小孩苹果似的圆脸上的红色的双颊;写一个普通工人的长满老茧的粗硕的双手;这些平常的人、普通的事, 我们都会觉得亲切自然, 写在了纸上, 好比山溪在涧石之间淙淙流淌, 轻快悠然。
四、旺盛的生命力
散文的写作原则是“形散而神不散”, 所谓“形散”就是说散文的形式灵活自由, 变化多端, 没有同一固定的格式, 而所写的内容题材十分广泛, 天上地下, 古今中外, 历史未来, 风土人情, 人文景观, 见闻感受, 都可以写。而且作者可以“精骛八极, 心游万仞”, 信笔挥洒, 皆可成文。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由奇山异水想到“鸢飞连天这望峰息心, 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 文章的主题由写景状物上升到了山水能够洗涤人的胸中世俗的境界。冰心有一篇散文《一只木屐》, 作者因为看到一只漂浮在海面上的木屐, 而想起了她与日本朋友之间的纯真的友谊。
我国散文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从先秦的历史散文、诸子散文, 到唐宋的“八大家”散文, 到明代的桐城派散文, 到现代的鲁迅、茅盾、徐志摩、郁达夫等散文大家, 可以说是异彩纷呈, 能人辈出。散文好比是一颗有着顽强生命力的种子, 洒落在哪里, 就能够在哪里生根发芽;它又宛如山坡、路边的野花, 毫不计较土壤是否肥沃、阳光是否充足, 也不在意有没有人来观赏, 一任风吹雨打, 我自生生不息。
感受散文之美 篇3
首先,要明确考试要点,做到有针对性的复习;其次,要研究散文复习策略,切实提高阅读、答题水平;第三,要通过实战演练,了解有关中考题型,掌握解题技巧,培养解题能力。
中考考点
1、把握内容,概括主题:整体感知,准确概括全文或某段的主题或内容。
2、理清脉络,把握顺序:分析作品思路,把握行文线索,理清文章结构。
3、透视情感,分析形象:解答文中有关句子所表达的情感,分析文中人或物的形象。
4、品味语言,琢磨特点:对文章中的语句、词语进行赏析或分析其含义和作用;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等。
5、拓展延伸,深入探究: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有迁移应用的能力。
备考方略
一、阅读策略
1、了解散文的特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阅读时应理清“形”与“神”的结合点。
2、理清散文结构。从句子入手,迅速辨别把握文章的总起句、中心句、过渡句和总结句,这是理清散文结构的一把金钥匙。
3、把握散文线索。散文中的线索,有的是标题,有的在开头,有的是文章反复出现的短语或句子;或以时间为线,或以人物活动为线,或以情感为线,或以事物为线。应在熟悉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把握。
4、掌握散文表现手法。散文表现手法有“对比、象征、白描、以小见大,直抒胸臆,托物言志”等。阅读时要予以重视,熟练掌握。
二、答题策略
1、纵观全文,把握主旨。认真阅读,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思路,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2、认真审题,定向扫描。要仔細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在此基础上,再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寻找所需信息。
3、筛选组合,准确表述。散文作品阅读有许多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对文中重点内容进行梳理、选择、取舍、排列、归纳,做到有针对性地回答。解答的语言应简洁、准确。
实战演练
会唱歌的火炉
迟子建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大兴安岭度过的。那里一进入九月,大地上的绿色植物就枯萎了,雪花会袅袅飘向山林河流,漫长的冬天缓缓地拉开了帷幕。
冬天一到,火炉就被点燃了,它就像冬夜的守护神一样,每天都要眨着眼睛释放温暖,一直到次年的五月,春天姗姗来临时,火炉才能熄灭。
火炉是要吞吃柴火的,所以,一到寒假,我们就得跟着大人上山拉柴火。
拉柴火的工具主要有两种:手推车和爬犁。手推车是橡皮轮子的,体积大,既能走土路装载又多,所以大多数人家都使用它。爬犁呢,它是靠滑雪板行进的,所以只有在雪路上它才能畅快地走,一遇土路,它的腿脚就不灵便了,而且它装载小,走得慢,所以用它的人很零星。
我家的手推车是二手货,有些破旧,看上去就像一个辛劳过度的人,满面疲惫的样子。它的车胎常常慢漏气,所以我们拉柴火时,就得带着一个气管子,好随时给它打气。否则,你装了满满一车柴火要回家时,它却像一个饿瘪了肚子的人蹲在地上,无精打采的,你又怎么能指望它帮你把柴火运出山呢?
我们家拉柴火,都是由父亲带领着的。姐姐是个干活实在的孩子,所以父亲每次都要带着她。弟弟呢,那时虽然也就是八九岁的光景,但父亲为了让他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时不时也把他带着。他穿得厚厚的跟着,看上去就像一头小熊。我们通常是吃过早饭就出发,我们姊妹三人推着空车上山,父亲抽着烟跟在我们身后。冬日的阳光映照到雪地上,格外的刺眼,我常常被晃得睁不开眼睛。父亲生性乐观,很风趣,他常在雪路上唱歌、打口哨,他的歌声有时会把树上的鸟给惊飞了。我们拉的柴火,基本上是那些风刮倒的树木,它们已经半干了,没有利用价值,最适宜做烧柴。那些生长着的鲜树,比如落叶松、白桦、樟子松是绝对不能砍伐的,可伐的树,我记得有枝桠纵横的柞树和青色的水冬瓜树。父亲是个爱树的人,他从来不伐鲜树,所以我们家拉烧柴是镇上最本分的人家。为了这,我们就比别人家拉烧柴要费劲些,回来得也会晚。因为风倒木是有限的,它们被积雪覆盖着,很难被发现。我最乐意做的,就是在深山里寻找风倒木。往往是寻着找着,听见啄木鸟“笃笃”地在吃树缝中的虫子,我就会停下来看啄木鸟;而要是看见了一只白兔奔跑而过,我又会停下来看它留下的足迹。由于玩的心思占了上风,所以我找到风倒木的机会并不多。往往在我游山逛景的时候,父亲的喊声会传来,他吆喝我过去,说是找到了柴火,我就循着锯声走过去。父亲用锯把风倒木锯成几截,粗的由他扛出去,细的由我和姐姐扛出去。把倒木扛到放置手推车的路上,总要有一段距离。有的时候我扛累了,支持不住了,就一耸肩把风倒木丢在地上,对父亲大声抗议:“我扛不动!”那语气带着几分委屈。姐姐呢,即便那风倒木把她压得抬不起头来,走得直摇晃,她也咬牙坚持着把它运到路面上。所以成年以后,她常抱怨说,她之所以个子矮,完全是因为小的时候扛木头给压的。言下之意,我比她长得高,是由于偷懒的缘故。为此,有时我会觉得愧疚。
冬天的时候,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是司空见惯的。在山里呆得时间久了,我和弟弟都觉得手脚发凉。父亲就会划拉一堆枝桠,为我们笼一堆火。洁白的雪地上,跳跃着一簇橘黄色的火焰,那画面格外的美。我和弟弟就凑上去烤火。因为有了这团火,我和弟弟开始用棉花包裹着几个土豆藏到怀里,带到山里来,待父亲点起火后,我们就悄悄把土豆放到火中,当火熄灭后,土豆也熟了,我们就站在寒风中吃热腾腾、香喷喷的土豆。后来父亲发现了我们带土豆,他没有责备我们,反而鼓励我们多带几个,他也跟着一起吃。所以,一到了山里,烧柴还没扛出一根呢,我就嚷着冷,让父亲给我们点火。父亲常常嗔怪我,说我是只又懒又馋的猫。
天越冷,火炉吞吃的柴火越多。我常想火炉的肚子可真大,老也填不饱它。渐渐地,我厌倦去山里了,因为每天即使没干多少活,可是往返走上十几里雪路后,回来后腿脚也酸痛了。我盼着自己的脚生冻疮,那样就可以理直气壮地留在家里了。可我知道生冻疮的滋味不好受,于是只好天天跟着父亲去山里。
现在想来,我十分感激父亲,他让我在少年时期能与大自然有那么亲密的接触,让冬日的那种苍茫和壮美注入了我幼小的心田,滋润着我。每当我从山里回来,听着柴火在火炉中“噼啪劈啪”地燃烧,都会有一股莫名的感动。我觉得柴火燃烧的声音就是歌声,火炉它会唱歌。火炉在漫长的冬季中就是一个有着金嗓子的歌手,它天天歌唱,不知疲倦。它的歌声使我懂得生活的艰辛和朴素,懂得劳动的快乐,懂得温暖的获得是有代价的。所以,我成年以后回忆少年时代的生活,火炉的影子就会悄然浮现。虽然现在我已经脱离了与火炉相伴的生活,但我不会忘记它,不会忘记它的歌声。它那温柔而富有激情的歌声在我心中永远不会消逝!
小葱之美优美散文 篇4
它看起来是那么弱小,我真有些心疼老天对它的不公了。干脆,用一脸盆装满泥土,把它移栽到盆子里,放到阳台上的遮阳篷下保护起来。
没想到因此它却遭遇了一场“浩劫”。
2008年的夏天,五岁的小外甥来家里玩。这个小家伙不知什么时候把我精心栽培的小葱拔弄了近一大半,阳台上满是泥土和乱七八糟的小葱。看着淘气的小家伙,我哭笑不得。饭桌上我对毛毛(小外甥的乳名)说:毛毛,下次再不能拔小舅的葱了,再拔我要打你的小手手了!毛毛好奇的问:为什么不能拔啊?我对他说,这小葱就好比是你,要倍加呵护,它才能茁壮成长,生机盎然。事后,我又精心的把这些小葱栽到盆子里。
此后,小葱相安无事在我阳台上过了一年。它仿佛作为回报似的,更加郁郁葱葱。比市场上一般的葱都粗都壮。有一天一北方客人来家里做客,妻子那天可能太急,便顺便到阳台上摘了些去作为伴料。我后来发现与妻子大吵了一架。妻子也毫不相让,说菜是拿来吃的不是拿来看的!说葱的本质是食材。说我根本不值得为此事与她吵。
说到葱的本质,我倒并不认为它只是食材。而是一种生命象征,一种品格之美,奉献之美。
你看那餐桌上的小葱拌豆腐,在嫩嫩的豆腐上撒上一层绿绿的小葱,便是一道常见的美食。你看那油爆过的蛏子上撒上一些小葱便是一道美味的海鲜。你看西红柿蛋汤里撒上一些小葱,不仅红黄绿的菜品让人赏心悦目,更让这道汤香气四溢!
某些美味如果缺少了葱便是缺憾。所以别小看小葱的作用小葱的美。它是实实在在的奉献者!
活着,它经历日晒雨淋郁郁葱葱不改本色;切成料,它香气四溢沁人心脾增加食欲。
小葱何求?奉献二字也。
大树虽荫,只能庇护少数人;小葱虽嫩,却无私的奉献给每个家庭甘作盘中餐。
细想一下,小葱一身青白两色,又天天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不正像我们人类宣示着什么吗?
自然之美写景散文 篇5
大自然是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又静谧的名字,垂挂的瀑布和各种生物的栖息地等。 静密的林子,说起林子,我们再熟悉不过了,我们身边有茂密的树林、远方的森林还有可爱熊猫的栖息地——竹林。
我们应该感谢大自然,感谢林子!我们身边的纸张等用品都是砍倒了一棵又一棵生机盎然的大树而换来的;林子,我现在是多么的想找一片幽深静谧的林子啊,无论是什么树种。 在我家后山上有一片林子,这里的树木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的,看那,有小草向你招手,那一棵棵草儿青青的,使人放松哇!这是什么气味,芬芳扑鼻的,原来是鲜花怒放,一朵朵小花向你微笑呢!在这里我感到无比的快乐和享受,仿佛来到仙境一般。你听这儿有声音,这声音比贝多芬的歌曲还好听动人,是我不禁陶醉在其中,当我朝歌声传来的方向寻去时眼前的事物使我一惊,这美妙的声音是一只美丽的布谷鸟发出的,这能打动人心灵最深处的声音,用人的乐器是无法演奏出来的,此时的林子仿佛只有鸟儿欢快的歌声悠长悠长的。 看那太阳发出调皮的光线,光线拨开了枝与叶的阻挡,抚弄着那林子底的草儿花儿,一道又一道,就像下着金光雨一样,几只美丽的小鸟嬉闹在枝头,自由自在的,玲珑可爱;她们互相叽叽喳喳,仿佛在说着彼此的小秘密一样,我当时很想知道它们在说些什么,但我不懂他们的语言,在大自然中,各种生物都有着自己的本能和独特的语言;我就这样一直望着他们相追而去,优美的弧线划过枝间。不知名的动物在我的周围窃窃私语,但我却只能听见声音但是我找不到踪影。 我来了,我来探访林中的美,我置身于林子的中央,与这充满奥秘的大自然亲密接触。当你步入林中时我希望你能闭上你的双眼,深呼吸是大自然纯净的气息流入心田,沁到血液,渗透骨髓;我的心一直怦怦在跳,就像一只兔子在乱蹦一样;我能听见生命存在的.声音。
来吧!来吧!静静聆听,大自然美妙的声音,悦耳动听啊;这声音是我的心都被陶醉了。 染上了林子静谧的颜色,在花花草草树木中,问问呼吸着;在这大自然中耳朵像洗了个澡,清醒敏感,我漫游在大自然的美当中,搜索者来自大自然各种生物的语言;你仍然保持闭眼,听着自己的心跳和呼吸声;我好像气化了,化作了一股仙气,让我感知了大自然原始脉动。 来吧!来吧!在这里,让我睁开刚才已闭上的双眼,来活动一下僵硬的脖子,叶子的绿、花儿的鲜红、小草的青绿、天空的蔚蓝、云朵的柔白,完整的大自然映入眼帘,使我眼快心畅;此时,眼睛也被清洗了一遍,花儿的花蕊有正在采蜜的蜜蜂、树木的角落处有一群上下爬动的蚂蚁;一眼望去,在远山有一些羊群在吃青草,从我的角度看,那简直就是天边的云朵一样,真的天边仿佛上下连成一片白茫茫的大海一样!
山下农田里赶着老黄牛耕种的农夫,真是无不清晰自然是那种来自大自然的和谐景象。在这里,所有的大自然之中的景,事物,有自身的双眼所见到的事物传到内心变成了轻松爽朗。呵呵,眼睛便变得贪婪了,既然我睁开了这疑问的双眼,就不再想闭上他了,当你张开你的双臂时,你或许会变的自私起来了,你的眼前会和我一样出现一个幻想,想把这整个林子,不,使整个大自然揽入怀中。 快到林子里走走吧,走到深奥林子的深处,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不入心灵的殿堂。 在这里,到处是安静、到处都是音乐、到处都有活生生的画面,读到这里,你也许会说这不是人间仙境吗?但是我要告诉你的是,你要是说这里是仙境还不如说我是神仙呢!因为只有神仙才能找到如此生动美妙的仙境,才能用心去欣赏这仙境。 此时此刻,我虽不是神仙,但在心里又有一片仙境这样我的内心就好比是这“神仙”了。我能在心中拥有一片仙境我就可以享受这仙境像那神仙一样,你也一样吧! 垂挂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此时的我觉得这两句诗来形用瀑布再好不过了。 有瀑布我想到了吴承恩写的著作《西游记》这里面写出了有绿意内敛的山头,一首斯斯然的歌便从云端上唱到山麓,从那山麓一直唱到最低的荒村里,唱入篱落中,唱入一只小鸭的小黄蹼里,唱入了青融融的春泥中——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啊!水帘洞悬挂的瀑布引申到猴王的产生,瀑布那种气势磅礴的壮举,犹如长江的川流不息,黄河的奔腾,这场景宛如多少人组成的巨型乐队在演奏一样,总之一句话,这瀑布就像是人民的呐喊,犹如黄河在咆哮。 大自然里是朝夕相处的地方,是大家一起生活的地方。我们应该热爱它,爱护他,爱护和保护那儿的一草一木,和每一个生物和他们的栖息地。 自然之美,是最美丽最有奥秘的地方。
羞涩之美散文 篇6
羞涩很美,如一首含蓄的诗,供人欣赏,耐人品咂,让人低首轻吟,满嘴沁香。
羞涩婉约,如一曲箫音,回环婉转,细腻柔和,在月夜下响起,袅如一线,细似一缕,可以给人一种洁净,一种悠然之感。
羞涩是一低头的温柔,如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羞涩是咬牙清浅一笑,掐一朵梅花,“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羞涩是独坐闺房,帘卷西风,伊人如黄花清瘦。
羞涩是有形的,能够醉人。
西天的晚霞,沁出一丝红晕,从淡蓝色的天幕上渗出来,淡淡的,薄薄的,是天空的羞涩,让人叹为观止,无言伫立。
露珠折射出太阳七彩的`光,是羞涩的,映出丝丝彩线,射出淡淡柔情,给人一种触目惊心之美,让人目瞪口呆,无言描述。
水汽氤氲中,淡淡的灯光是羞涩的,如真如幻,如梦如实,如人间仙境,如霓裳羽衣舞曲中轻纱飞扬歌曲绵绵,使人驻步不前,身为之驰,心为之摇。
羞涩更是有情态的,能够让人倾倒,让人沉醉,让人为之歌之咏之,吟之诵之。
六月的西湖,荷叶田田,碧绿一片。这时,一朵朵荷花冒出来,在风中袅娜着,摇摆着,在一碧如水的叶的映衬下,一朵朵倚侧着,羞答答的,对着熏风。多少诗中,曾出现过它们秀丽的影子,歌咏过它们的柔媚。
风中的栀子花,在如水的绿叶中,轻轻摇曳,躲躲闪闪,那种眼光迷离的样子,那种独立无语的情状,该是何等风雅,何等的韵致。
鸦背上斜铺的落日,水面上倒映的光泽,女孩脸上透出的晕红,哪一样不让人驻足而视?哪一样不让人心神颠倒?
羞涩,在自然中,是一种美,一种含蓄,一种蕴藉,一种典雅。在人生中,更是一种难以言传的美,一种无以言表的内蕴,一种知错生耻的品德。
断桥上,丝雨如绵,如三月的笛声。白娘子站在飘摇的柳丝下,一把伞,一撇微笑,脉脉望向许仙,那白净的脸上,一抹晕红,淡淡斜铺,就能优美一个远古的传说,就能醉倒一方风景。
《石头记》中,黛玉依石而坐,默默读着《西厢记》,只感到齿颊生香,心神空灵。读罢,想起含玉而来的那位青年公子,一时,神情痴迷,眼光迷蒙,一种少女的羞涩,漾上腮边,如霞映水,如花沾露,连红楼公子,也为之痴迷,为之癫狂。
高阁栏杆,落日楼头,是谁把箫音吹断,相思阑珊?三五月夜,桂花影中,是谁独立中宵,露冷霜寒?
情,因为羞涩,才让人沉醉其中,享受着一种酸酸甜甜的断肠,难以走出。
爱,因为羞涩,才欲说还休,满目蓄泪,让人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
羞涩,让爱如一曲《二泉映月》,无论时间多长,无论岁月更替,她都会被珍藏在我们的心中,萍踪长存,柳影永在。
羞涩,总让我们的初恋如一朵桅子花,虽已风干,仍淡香如酒,斯人长醉。
羞涩,总让这个世界充满淡淡温馨,充满柔和的人性。
因为羞涩,当我们的行为滑出道德底线时,总会中夜自问,汗湿背心;因为羞涩,当我们的行为有悖于人性时,面对他人的审视,总会嗫嚅难言,手足无措;因为羞涩,在与良心背道而驰时,我们总会自扣心弦,十分汗颜。
因为羞涩,所以,我们是人。
没有羞涩,这个世界将如一潭死水,春风也吹不起一丝涟漪。
没有羞涩,这个世界将如一片沙漠,没有轻风,没有绿草,甚至没有鸟鸣,一片窒息,一片死寂。
没有羞涩,我们的良心将结上茧花,毫无弹性,缺乏感应。
羞涩,是道德之光,人性之光,生命之光。世界,因羞涩而呈显七彩希望,因失去羞涩而走向沉沦,因厚颜无耻而走向死亡。
缺憾之美散文 篇7
杨绛先生的《老王》一文被多家出版社选入了教材。为更好地把握此文, 现具体分析杨绛散文语言的平淡而有味。
1. 多用描写和叙述, 极少议论和抒情。
(1) 描写和记叙是其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
在《老王》中, 绝大部分的篇幅都是在记叙、描写老王不幸的身世悲惨的遭遇, 作者一家和老王的交往, 以及他们在患难中建立起来的真情。近2000字的文章中仅有几句是作者的议论。
老王是一位善良、忠厚、纯朴而又不幸的底层劳动者, 但人物的这些个性特征在作者的笔下并没有直接的抽象概括, 不是贴标签式的介绍, 而是不动声色地通过记叙和描写来展现。如第二段借老王的自叙交代了他生活处境的艰难。老王是个单干户, 没有当时的“大锅饭”可以依靠, 缺少稳定的生活保障;“人老了”, “没有什么亲人”。第三自然段又从旁人的视角写出了老王生理上的不幸, “只有一只眼”, 因此“乘客不愿坐他的车, 怕他看不清, 撞了什么”。“有人说, ‘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 害了什么恶病, 瞎掉了一只眼。’”作者在此不加评价地点出周围人对老王的不幸所持的鄙弃态度, 更让人感到了老王的不幸之甚。第四自然段又借助了作者夫妇的眼光写出老王居住环境的恶劣。“一个荒僻的小胡同, 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 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在这里, 作者用老王的“住那儿多年了”一句来回答“那儿是不是他的家”的问题, 扩展了时间的跨度, 平淡中有画外音, 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这若干年来老王心中的无限酸楚。
作者冷静客观地交代了这个来自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穷得一无所有, 苦到孤苦伶仃, 没有家庭的亲情, 还要忍受病痛的折磨与旁人的鄙弃, 但是再卑微的人, 有一颗善良的心也会让他形象高大感人。处于这种境遇中的老王, 在挣扎中仍然保持着人性中的光彩, 这个不幸的人惦记着的是别人的不幸, “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 愿意给我们家带送, 车费减半”, “老王抱着冰上三楼, 帮我们放入冰箱”,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 冰价相等”。运送一位“愿把自己降格为货”的老先生的时候, “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 一个“欣然”写出了老王揽到生意后的愉悦和时时替他人着想的善良。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把那个年代中最珍贵的鸡蛋和香油送给“我”。
这样平淡地记叙描写一直到文章的结束, 淡淡的文字就像缓缓的小溪水静静地流进读者的心里, 让人沉浸进去, 给心灵以莫大的浸渍, 被老王感动, 为他们的友情感慨。平淡的记叙和描写营造的是最真实的氛围。
(2) 惯用白描手法。
白描是文学创作中的描写手法之一, 是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它要求作家紧紧抓住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及人物的个性、经历、言行的突出之点, 不加渲染、铺陈, 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
白描是杨绛非常惯用的写作手法, 在《老王》中也有很好的体现。比如文章的第一段:“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 我坐, 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短短20余字就交代了“我”和老王的关系:老王是拉车的, “我”是坐车的, 是主雇关系。“蹬”和“坐”本是不平等的, 但是一句“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却又打破了这种不平等, 给人以亲近感, 说明“我”和老王是比较熟识的。一个“常”字又交代了“我”经常照顾老王的生意, 同时对老王的照顾也成为老王对“我”感激不尽的原因, 为后文的展开作了一个铺垫。简简单单一句话, 却意蕴非常深远, 平淡却并不贫乏。又如, 老王送钱先生看病, 最后不肯收钱, “我一定要给他钱, 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 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照平常人的写法, 在这里可插入一段抒情或者议论, 因为老王的纯朴善良实在是太可爱、太让人感动了, 让人忍不住想给他来一两句由衷地赞美, 但杨绛没有, 一个“哑”和“悄悄”之外, 再不加任何渲染铺排, 一切全凭读者自己去品味, 让他们在心中自然生出若干的感动和感慨, 达到了于无声处胜有声的效果。
(3) 不绝对排斥抒情和议论。
杨绛散文比较多地运用记叙和描写, 但是并不代表她绝对排斥抒情和议论。在确实需要的时候, 她的抒情议论能够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可以说, 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在《老王》中, 只有寥寥几句议论, 其中最后一句是最能够撼动人心的。
从文章的开始我们就了解了老王的不幸, 了解了作者对老王境遇的同情, 对他品格纯朴善良的感动, 正因为老王生活的“苦”与灵魂的“善”, 才让作者同情他关心他, 照顾他的生意希望他过得好。文章娓娓道来, 让读者感受到作者一家和老王平等相处、互相关爱的真情。
当老王拖着病体来送鸡蛋和香油时, 看到僵尸一样的老王, “我害怕得糊涂了”, 竟然“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过了十几天, 就听说老王在送东西的第二天就死了。对于老王的突然去世, 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作者内心所受到的冲击之大。“他, 他怎么会……”她甚至不忍心说出老王去世的事实, 内心的痛苦压抑让她的大脑有了激烈地自我反省和批判:“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 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 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几年过去了, 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老王像蝼蚁一样无声地死去并不是她的过错。然而作为一位有成就有地位的知识分子, 杨绛并没有为自己寻找借口,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 她已年过古稀, 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已成过眼烟云。在追忆那段不堪回首的混乱年代时, 她没有更多的怨恨, 有的只是不断地自省与自我批判:老王把我们当作朋友, 当作感情上的依靠, 自己为什么就没有请他进来坐一坐?为什么还要拿钱去侮辱他?老王也许是怀着失望和伤心悄悄离世的吧?“每想起老王, 总觉得心上不安”, 这“不安”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老王的无限自责和愧疚, 同时也看到了作家对底层劳动者的珍视与敬重, 看到了她的可贵的平民意识。一句议论把作者对老王的追思提升到了最高潮, 感人肺腑。
2. 语言浅近但准确性、概括性极高。
杨绛的散文语言绝不眩人耳目, 她拒绝晦涩, 基本任何人都能够看得懂, 语言非常简单浅近, 但很准确, 概括性很高, 意味很深。
比如写老王临死前给我送鸡蛋和香油的外貌:“我在家听到打门, 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这“镶嵌”一词, 原本是指照片或图片等平面化的物体嵌入到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这里写老王镶嵌在门框里, 形象地表现出了老王的单薄、瘦弱、僵硬。又如写老王的动作:“他‘嗯’了一声, 直着脚往里走, 对我伸出两手。”这里的“直”字, 很常见, 很通俗, 但非常恰切, 仿佛让我们亲眼看到了老王直僵僵的但又身体重心不稳、仿佛随时会倒下去的举步维艰的情形。
另外, 对着老王送来的东西, 作者是这样写的:“我强笑说:‘老王, 这么新鲜的大鸡蛋, 都给我们吃?’”“强笑”表现了作者在极力掩饰看到老王外形时内心的惊讶、酸楚。“新鲜”和“大”则强调的是,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 鸡蛋和香油不但对于老王, 对于任何人来说, 真的是非常珍贵的东西了, 作者心里感觉受之有愧, 但又不忍拂了老王一片真诚, 普普通通几个字, 在杨绛的笔下都被用活了, 让我们在平淡中读出了太多的深意, 每读一次, 都要为杨绛散文的用字功力而由衷地赞叹。
3. 语言多用短句。
对于散文来说, 长句一般适宜表达复杂的有内在逻辑的句意, 便于抒发舒缓含蓄的情感。杨绛的散文, 因为多是客观地记叙描写, 很少加入作者的主观情感, 很少议论, 所以就决定了她的散文语言多用短句。短句的使用使她的文章清新自然、超脱淡泊, 寥寥几字胜过千言万语。仍以第一段为例:“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 我坐, 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短短的一串字有四个断句, 平均每个断句才五个字, 简短之极但却增一字则太多。这种短句是贯穿整篇文章的, 也代表了杨绛散文平淡语言的特点之一。
古味虽淡醇不薄, 杨绛散文语言的平淡之美应该是源于她的心态平和、为人温婉睿智, 这种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而又不着痕迹的朴素, 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
参考文献
浅谈汪曾祺散文的平淡之美 篇8
汪曾祺作为中国当代名家,以其颇具特色的小说和散文独立文坛,他的作品如其人温和、淡静,读他的作品浮躁的心灵在他如水般的平淡中享受一份难得的静谧。他的小说和散文总给人一种“淡淡的滋味”,却淡的有滋有味,真可谓是闲适冲淡中孕育着一种文化,恬淡中自有一份厚重。
汪曾祺散文我觉得最值得称道的是那种“真”,是真情、真语言。平淡致远,一点没有矫揉造作的嫌疑。文风平易近人,人人看了都会明白,都能看懂。虽然朴素,但那是一种文学修辞,文学语言,不是方言,没有在语言上的研究和大师的本领,是写不出那样的文字的。尤其是那种语言真是难得,是应该让我们这些后辈好好揣摩的,一看就令人舒服,可信。由于爱好广泛,他的散文自然就非常博雅。草木性灵、历史文化、人物掌故、民俗风土、艺术文物……都有涉及。但最真的是写人物的部分,尤其是对师友、家世、父亲、母亲等的回忆文章写的最美,令人陶醉,表现出他的善良、和蔼、真实。如《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对父亲的回忆,父子之间是那样自由、平等、融洽。
美食向来是中国文人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汪曾祺素有美食家之称,每到一处,品尝地方风味和民间小食,每每陶醉其中,自得其乐。人皆爱美食,而懂美食,食出心得,却难。汪曾祺深知个中滋味,那些寻常小食一经他的点睛之笔,无不令人垂涎,感慨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汪曾祺笔下,饮食成为了一种文化,一种境界。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当数作者回忆故乡美食的文字,如《故乡食物》《故乡的元宵》《端午的鸭蛋》等,这些儿时的食物,一经作者生花妙笔点染,不仅骤成妙笔,还令人顿起游子之思。
《端午的鸭蛋》是一篇既具有生活神韵又凝结着浓烈民俗乡情的散文。是对生活真味的悠然品读,是对家乡情怀的慨然诠释。
先生以“家乡的端午”开篇,直接切题,用“很多风俗”引出下文。于是,在他的笔下,一系列端午风俗就走入了我们的视野: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等。这人有我有,人无我有的风俗,在先生看来,都成了他最珍贵的回忆。因此,行文流水,如话家常,如数家珍,于自然、平淡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真爱和对故乡的怀想。
最让先生颇感自豪的还是家乡“著名”的“鸭蛋”, “著名的鸭种”、“善于腌鸭蛋”的高邮人、大都市店铺里的鸭蛋、别处没有的双黄鸭蛋、质细而油多的高邮咸蛋,甚至用鸭蛋做成的“朱砂豆腐”都成为他不厌其烦并引以为自豪的表述对象,以至于对对方的“肃然起敬”和“称道”也不屑一顾。 “惊奇不已”、“确实是好”,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等等语言使先生那藏在心底的自豪和喜悦跃然纸上。甚至于引用了袁枚的文字还不甘罢休,还要罗列种种吃法,并用北京的咸鸭蛋和故乡的咸鸭蛋比对。“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八个字符,一个叹号,直白而朴素的话语,幽默而爽朗的声音把先生对故乡的厚爱铺满了整篇文章。“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一个拖着长音的“吱”字,就把先生孩童时吃鸭蛋的情态出神入化般地描绘出来。我们从这里深深感受到先生对儿时生活的怀恋和追忆,以及对民俗文化的尊崇和敬畏。
思念之美散文 篇9
那艳若惊鸿的美丽,如同一部童话的忧伤。那漫长而寂寞的等待,却以爱的名义,无限希望加无比的绝望,发酵在记忆里,那相思,早已醉得昏天黑地。
那深爱的.沉默,那深爱的等待,慢慢就与爱分离,分离出一种习惯,根植在心的沃土上,精神变成了苦力,精心的侍弄那份期盼,等待。梦,可曾停下了脚步?
怕,真的怕。怕人海里弄丢了彼此,还有那悦耳的歌声。怕,只属于对方专利的音韵,被时光偷偷的拿了去消音!曾经契合的惊心动魄的光影,会不会被吞嗜于时空?
剪切几张爱的片段,存入梦里吧!好稀释一下一个人的郁郁与寂冷。
时光的风,吹得日历翻飞,带走了怅惘哀怨,只有记忆,或悲伤或美好,常常入梦。还有那十分的眷恋,如影随行…
透过月光,我清晰的静看杯中的青茶舒卷,那摇头摆脑的样子,多么象鱼儿入水呀,舞动的身姿多么妙曼,那香气芬芳四溢,沁人心脾。我的思绪也在一点一点随那馨香的叶片,铺开,伸展,沉淀。
就这样,心也远离了尘嚣,放浪形骸之外,那月入杯,那星入杯便又是另一个宇宙了。
爱一种事物,爱一个人,就象爱一杯茶,品味它的甘醇,那是一个灵魂产生的一种魔力,演变出一种精神,进入一种境界。
爱的顽固,彻底,挚着,那种强大的冲击力,足以震憾天地,谁又能说得清呢?
最幸福的就是被爱。最美好确是那思念的静寂。如心湖的微波,荡漾出蛹动的涟漪,一环套着一环,永不休止。
夜之静,冬之美散文 篇10
好久没有去公园散步了。
晚饭后,我一个人去公园散步。
因为天气暖和的缘故,公园里散步,慢跑,唱歌,跳舞,踢毽子的人们还很多,因为现代的生活水平提高美好而和谐,所以人们都学会了关爱自己的身心健康,人们都知道了强身健体的重要性。
无风朗朗清爽的夜晚,踏着一地铺满金黄落叶的小径,听着脚下那哗哗如歌的妙曼之音,一个人慢慢走着,心,静谧而安详。
远处小湖畔的垂柳下,飘来一曲优美婉转清脆的牧羊曲:“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
我寻着优美婉转的笛声走过去,静静地观望着随着笛声翩翩起舞的一群鹤发童颜的老人,看着他们那柔美飘逸妙曼灵活的巧键腰身,如果没有那一头头银发的闪亮点缀,你无论怎样都不会相信这是一群如此活泼健康的`老年人。现在生活质量的提高,增添了老年人活力充沛的精神面貌。
湖水静如镜面,没有一丝的涟漪,杨柳那长长绵绵的柔枝条在湖水的倒影下更显妩媚柔情,冬季的杨柳虽然不再是枝叶繁茂青翠欲滴,但那一树树稀稀枝条顶满鹅黄的叶片在静静地夜色里却是一种别样的朦胧之美,抬头遥望那片朦胧的淡黄之美,更让你如痴如醉。
远远地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不管是街灯还是明星在如镜的湖水里倒影,都是一种如梦幻般的流光迷离,再加上柔枝条的婀娜妩媚,眼中的湖面都是给你一种无法言喻的如幻美丽梦境,让你陶醉迷恋其中恋恋不舍离去。
抬头遥望湖对边的居民楼群,一盏盏温暖的灯光在那一扇扇明亮的窗子里面闪烁,真的是万家灯火,万家梦,万家温暖,万家故事感动,灯,在冬之夜,更显得如此温暖,一盏灯里就会有一个温暖的故事,一盏灯里守望者一份挚爱浓情,盏盏温暖之灯,都在等待一些晚归的家人,有灯等待相守的家,该是多么的幸福温馨。
冬,虽没有春浓绿意盎然姹紫嫣红的惊艳,没有盛夏燥热华阴如盖的蝉鸣,没有秋的那份缠绵多情,金色盛装的娇媚,但在我的眼里却没有一点儿的萧条肃然之感,冬的这份淡定却让人感觉到一种静谧之美,有种别样的感动。
冬的静默,是一种豁达,一种智慧,一种品格,一种尊严庄重。冬的这种静,是调节人的精神法宝,静可以沉淀浮躁,静,可以过滤浅薄,静,是一种变相思维的安宁。
静,是大喜大悲之后的思考,静是激情过后的淡定,静是还我们一方心灵的净土,静是肆意张扬过后的清醒,静是一抹淡淡的云彩,是一束幽幽的清香,是美的极致,是一种欣赏,一种修养,是一种人生的大彻大悟,你,如拥有了然于心的平静,就会拥有了高品位的人生。
冬的这份静谧给我太多太多的人生感悟和心情,在我慢慢迈步向前抬头之间,我明明看到苍穹中一颗最亮的星星一直都在窥视者我,是我在追随这颗星?还是这颗星一直都在陪伴我?此时此刻,真的说不清。
在一次次抬头低头之间,我豁然感觉到那是一颗上帝的眼睛,它时时刻刻在观望着世间万物生灵,宇宙是永恒的,世事多沧桑,人物是流动不息的,日月更新,变得是人们的心境,不变的是永恒。
“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身后面,请大家不要告诉他,不要告诉他……”久违的一首童谣在耳边萦绕,那曾经的童趣,童真,童年的快乐记忆,此时犹如一股激情澎湃的暖流立时在通身升腾,升腾,升腾在这静静地冬夜里,还我一份久违的感动,一份曾经拥有过的纯净美好的童年时光。
这份曾经拥有过的感动在这静谧的冬夜温暖我心,温暖我情。
谁说?谁说?谁说这冬之夜是萧条肃严无声的哪?
我明明听到感觉到那来自天籁之声啊。
女娲娘娘的缺憾 篇11
“好几万年以前,我就炼五色石把天补得结结实实,怎么会有大窟窿呢?”女娲娘娘自言自语着,又问,“臭氧层,是不是你不守职责,到处乱跑造成的?”
“女娲娘娘,您错怪我了。我在距地球10~50千米的大气层中,也就是大气层的上部或平流层待着,严实地罩着地球,足有几十千米厚,不让太阳把那两种伤害人类的紫外线射到地球上来,千万年了都没事,可是,近几十年来,不知道是什么人把天捅了个大窟窿。我招谁惹谁了?”臭氧层挺生气地向女娲娘娘抱怨着。
这时,天空出现了三个小天使,他们一边飞,一边说笑着。
“你们往下看,南半球那儿有几只兔子,怎么闷闷不乐,也不爱动弹呢?”白天使跟黑天使和黄天使说。
“我们患了白内障,眼睛什么都看不见了。你们是谁呀?”一只兔子听见有人在说他们,便随口问道。
“我们是来视察天地的天使团。听说人类有得白内障的,怎么兔子也患这种病呢?”白天使不解地说。
“唉!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可能是环境恶化造成的吧。”一只兔子诉苦道。
“你们既然是天使,快救救我们这些大海里的浮游生物吧!从天上射下来一种看不见的东西,弄得我们浑身难受,不少同伴已经死了。”大海里的浮游生物忧心忡忡地冲着天使团说。
“咱们再去看看陆地上还有什么怪事情吧!”黄天使说。
“哇!快看,南天大窟窿底下那片豆子田的大豆秧,怎么全都枯死了?树木也干枯了!”黄天使大喊道。
“唉,那边儿天的窟窿底下几个孩子的皮肤,怎么黑一块紫一块的?”黑天使指着孩子们让另外两位天使快看。
“救救我们的孩子吧!他患了皮肤癌!”一位妈妈朝着天空呼喊着。
女娲娘娘听到这位妈妈的呼喊声,冲着小天使们说:“小天使们,请快去人类社会调查调查吧,为什么天上会出现大窟窿?为什么动植物和人类会得这种怪病?”
接到女娲娘娘的命令,小天使们把天出现大窟窿的原因和大窟窿底下动植物和人们生病的原因查清楚了。
“原来是人类生产空调机、电冰箱使用的制冷剂中有个叫氟里昂(freon)的,还有生产烟丝用的膨胀剂和灭火器的灭火剂中有个叫哈龙(Halon)的,他们专门吃臭氧层里的氧,一次吃一点点,就是一个氧原子,吃一点,天就出现一个小窟窿,吃得多了,臭氧层就出现了大窟窿,天就破了。”白天使像是做科学报告似的说。
“太阳光中的两个撒手锏,一个是紫外线UV-C,一个是UV-B,从大窟窿中钻到地球上,它俩是人类和动植物患病的罪魁祸首。”黑天使说。
“臭氧层也是个大傻蛋,怎么让氟里昂和哈龙给吃了那么大的窟窿,竟没有感觉呢?而且还不知道是谁吃的!”黑天使生气地说。
“别怪臭氧层了,咱们还是去找人类商量怎么办吧。”黄天使说。
“人类已经知道他们自己出了毛病,不该使用氟里昂和哈龙。为此,他们签订了全球携手共补蓝天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方已经开过11次大会,第11次会议是在中国的北京召开的。这个议定书有法律约束力。”黄天使说。
“人类就是现代女娲,只要他们认真履行议定书,大家共同来补天,50年后,天一定能够补上。”小天使们说着,微笑着飞走了。
知识链接:
臭氧分子包括3个氧原子,这种气体在大气中非常稀薄,90%以上的臭氧存在于大气层的上部或平流层。
臭氧层是抵挡紫外线的盾牌,不让危害人类健康的紫外线UV-C和UV-B射入地球,只放过对生物无害的UV-A紫外线。亿万年以来,正是臭氧层这道天然屏障使地球上万物繁衍生息。
臭氧层遭到破坏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人类使用叫氟里昂的氯氟化碳物质和含溴化物的哈龙造成的。因为这些物质夺取臭氧中的氧原子,从而造成臭氧层被破坏。
“趣改”折射出学生道德的缺憾 篇12
近日,笔者和一名五年级的学生同路而行,这名学生对我讲了现在小学生都在对唐诗、歌词进行“趣改”,在同学中互为调侃,而且形成了一种学习“风尚”。
这名学生讲道,同学们对李白《望庐山瀑布》的“趣改”。原文: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学生“趣改”为: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烧鸡关,口水直流三千尺,一摸口袋没有钱,老板问他为什么,他说老婆管得严,一天只给一分钱,今年攒了三块五,只够买个鸡屁股。
这名学生还饶有兴趣的给我说到了对著名爱国歌曲的“趣改”。原词: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还有珠穆朗玛峰儿,是最高山坡。“趣改”为:我们都有一个窝,名字叫猪窝,兄弟姐妹都很多,全是冒牌货。
无独有偶,笔者还听到学生更多的唐诗、歌词的“趣改”,把《大中华》唱成: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美国。兄弟姐妹都死了,就剩我一个。家里只剩2毛钱呀,叫我怎么活。还有一个棒棒糖,啃了3年多。有的学生还把唐诗“趣改”成“黄色”内容,一学生调侃道:床前明月光,地上鞋两双,举头望明月,低头已难堪。又如:床前明月光,学生睡得香,一觉睡起来,铃声响叮当。“趣改”的流行歌曲:“最近比较烦,比较烦,作业都快堆成山,堆成山”等,边唱边拍手,动作十分生动有趣。“趣改”的歌曲:常上网看看,上网看看,心中的烦恼,找金庸说说,青春的快乐,找琼瑶谈谈。“趣改”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李白翘起香港脚,不知蚊子死多少。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李白打死一只鸟,剥皮拿去下酒了。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撒上敌敌畏,不知死多少。“趣改”《赠汪伦》:李白乘舟不给钱,船主一棒打下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知李白死没死。
背景:学生压力过大
“趣改”的“新版唐诗”和“新版歌词”在小学生中很是流行,一度成为小学生追求的“风尚”。笔者对一些小学生深入了解后方知,这些“趣改”“歪改”的唐诗和歌词,有的是学生从网络上下载后,迅速在学生中传播开来的,有的是学生根据诗句和词句,自己“即兴发挥”后,在学生中广为流传的。
学生“趣改”唐诗、歌词的原因有:网络的发展,给学生带来的不文明、不健康的内容。这代独生子女的心理脆弱,父母对他们的期望过高,教育方式单一,重压之下,学生的情绪得到“另类”的发泄。现在的少年学生“我行我素”,跟“风”走,逆反心理严重,越是“歪”的、“偏”的事情,他越是感兴趣,越是要去做。心灵奔放不羁,张扬个性自由。学习负担过重,课外作业过多,娱乐方式缺乏,精神空虚寂寞,厌学情绪增加,以“趣改”唐诗来排遣心中的烦恼。家长只看孩子分数,不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教师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不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学校只看学生是否升入重点学校,不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社会只期望学生做好公民,对学生的要求过高。
视点:“趣改”调侃之风当刹
为什么学生会对唐诗这些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和一些爱国主义歌词、流行歌词进行“趣改”和“歪改”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深入地调查。
一名四年级的学生说:他们“趣改”的经历已有一年了,从网络上看到这些被“改”了的唐诗和歌词,大家都感到十分有趣,就摘抄下来,互相传播。这名学生还说:现在学生“趣改”成风,一下课,老师不在教室里,学生都搬出唐诗、歌词,进行“趣改”,把“改编”好的“新唐诗”“新歌词”写在纸条上,在学生中传播,优秀的“新唐诗”“新歌词”深受学生的青睐。
上述那名五年级学生说:班上“流行”改唐诗后,课文上的唐诗我们都记不住了,有时一首很短的四言诗,我们都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去背诵,而且当时记住了,很快就会忘记,“趣改”唐诗对我们的学习很不利。
一位学生家长说:学生对唐诗和歌词的“趣改”是十分错误的,以“歪改”“乱改”为学习之乐,对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都是有害的,我们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纠正孩子的学习“歪风”。
一位六年级老师说:我们要加强学生审美观教育,把更美好,更科学、更正确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自觉抵制一些低级趣味的东西,抵制不良风气的诱惑,不在“趣改”“歪改”中迷失自我,精心培育学生美好的心灵。
一位分管德育的副校长认为:学生“趣改”唐诗、歌词,于社会的大环境有关,现在的媒体改字、改句,听起来悦耳,看起来俏皮,对学生影响不小。小学生模仿能力很强,受媒体的影响,加之学生的好奇心,“趣改”就成为可能。我们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教育学生,不要以“趣改”来污染语言环境,让学生明白,唐诗是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瑰宝,每个字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不能“趣改”。像《大中华》这样的歌词,每个字都饱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作为学生更应该以爱国为荣。这位副校长还说:唐诗、歌词“趣改”调侃之风当刹。我们要加强品德教育,尤其是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自觉抵制世俗文化中不健康的东西。
相关链接
伊阙之美经典散文 篇13
洛阳这地方,是去了两三次,亦仍可去的。去岁冬日,我游白马寺,也是清冷冷的天气。佛门清净地,三三两两师傅,着灰青袄,暗红裟,立足而谈,使人见之不忘。今年来洛,又是这隆隆冬日,朋友说,天这么冷,实在不是游园好时节,便一再邀我去家里。我谢了她的好意,心里想着,念着,要去游一游鼎鼎盛名的龙门。
龙门,古时称伊阙,因伊河分山而过得名,又因门户正对洛都,也称龙门。其实,我不是第一次来这里,幼时爷爷奶奶带着来过,我看照片,依然有模糊印象。大学时,亦跟朋友来过,热闹闹的,却是过门而不入。现在,我的心情,如此清静明快,看人是人,看山是山,简直再好也没有了。
我和周周搭公车到景区,前排有一红衣男孩,年纪很轻,我本以为他是约了人的,没成想,却是自己来游玩的,一路走在我们前面,还请了导游讲解,当真好兴致。又有一家南方口音的家庭,带了孩子游玩,妈妈每到一处,都要拿出网上找的资料,细细讲来,孩子们却欢笑笑闹作一团。我和周周却走得极慢,看见栏杆也要倚一倚,看见椅子也要坐一坐,看见讲解牌也要驻足一看的。这便真是淡季游的好处了。
我们倚河而望,但见东山山色青青,白雪皑皑,香山寺掩映在半山腰处,红檐壁瓦,别有绵邈味道。又近处,伊水淙淙,有白鹭单脚而立,有小野鸭欢快的.捉鱼。原来冬日之美,便在这山河树木也萧萧,却透出活泼的生意。
我们一路看景,一路看窟,大佛小像亦不错过。虽然不懂佛传典故,洞窟文化,却也被这雕刻之美,婆娑迤逦之壮,深深震撼。路遇一导游,想着听一耳朵便走,但这导游实在讲得活泼有趣,竟是一路跟着听下来。导游先生衣着素素,样貌普通,看之如出门路遇一洛阳人,有可亲近处,却能深入简出,将北魏至唐宋的洞窟史一一道来,想是做足了功课,不单单是背稿的。我们走一路,队伍越来越壮大。讲解结束,大家一一去谢导游,要名片。导游却谦逊的表示没有名片,只说名字叫马丁,给大家留了电话。有阿姨要他留字,他又笑说自己字丑,我听了,也不免一笑。
导游讲至西窟结束,我和周周自去游东窟,东窟多为唐武周以后所刻,又多民间所雕,艺术性不如西窟,但从东望西,全景可览,甚为壮观。倚山而走,游香山寺,因其在半山腰处,倒要费力爬上去,其栏杆书有“饶益行人,究竟常乐”等佛说偈语,累了倒可立足一思。
从香山寺下来,又不多远,便来到了白园。白园是大诗人白居易的墓园,他晚年居洛阳十八年,深爱香山山水,身后葬于此处。白园环境清幽,有山石松竹,文人碑刻,我每逢此时,便深恨自己读书少,没文化,繁体字不认得,连体字亦不认得,想冒充一下读书人也不能,但我转念又原谅自己是普通人,仍兴致勃勃去游园,连周亦笑我。
【缺憾之美散文】推荐阅读:
优势与缺憾07-05
“缺憾”与“满足”的寓言10-19
缺憾的美丽小学三年级作文11-20
纯白记忆生命里没有缺憾经典美文10-05
秋之美散文07-07
衬衫之美散文07-09
也许缺憾也是一种美作文10-20
情爱之美抒情散文06-13
尘世之美优秀散文07-01
缺憾也是一种完美初中生优秀作文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