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税收监管(精选8篇)
强化税收监管 篇1
强化税收宣传改善税收环境
当前,我国正进入法制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无论是依法治国还是依法治税,都离不开法律、法规知识的普及宣传。作为一种“无形征管”的税收宣传,在舆论导向、税政公开、法制教育和震慑犯罪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绵阳市地方税务局建局以来,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统一安排和省局的要求,紧扣主题,注重实效,全方位多形式地开展税收宣传活动,为治理税收环境,加强地方税收征管和组织收入入库,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加强组织领导
税收宣传如同其他税务工作一样,需要有领导的重视和有序的组织工作来保证。多年来,在上级税务机关和当地党政的重视的领导下,层层建立有“一把手”任组长,副职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税收宣传工作领导小组,由办公室负责牵头组织日常工作和实施,并将税收宣传工作开展的好坏纳入各单位的工作目标进行定性考核。
二、坚持抓“三早”
即早计划、早部署、早行动。结合税收工作的行业特点、中心任务和每年工作开展的外部环境情况,适时安排,早抓落实。每年的3月上中旬,在了解掌握上级意图,明确税收宣传月活动主题的基础上,市地税局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税收宣传方案,就宣传的和内容进行广泛的探讨论证,并通过反复征求意见后,于3月下旬以市局的正式文件部署安排各县(市、区、分)局进行实施。各地在工作上不等不靠的观望,着实运筹,主动出击,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热潮。
三、宣传工作全方位、重实效
首先我们认识到,税收宣传工作不能流于形式。只有恰如其分的表现形式与富有感染力的具体内容相结合,才可能达到税收宣传工作的初衷和目的。在宣传月(4月份)和全年中心工作的集中时间段开展标语宣传、媒体宣传、送书(资料)上门和培训上课、表彰先进等不同形式的宣传活动,既宣传税收法律法规知识,又宣传地税工作的规范管理和工作业绩,让社会公众不断了解相关税收宣传的同时,又进一步增进对地税工作的理解与支持,从而达到综合宣传的目的,营造了宽松税收工作环境。
其次,市局作为税收宣传工作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既要负责作好工作部署安排,又要亲自动手抓好示范,带动全面。市局以直属单位和城区各局为对象,进行先期引导,要求面上做到的工作先在市区开展,以示导向,使之明确目标,突出重点,上下一致,整体推进,避免了“各搞一套,各唱各调”和人力、物力的浪费。
第三,坚持深入持久地宣传。依法治税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工作,而税收宣传又是依法治税的一个永恒话题,不可能指望依靠昨天的成就和今天的努力,使税收环境发生根本性和改变,但我们加强税收宣传工作的决心却是决定的。在绵阳地税建局以来的此项工作中,既注重开展好宣传月的每一项活动,又立足长远,抓好常年性的宣传计划和实施,使税收宣传工作真正做到深入持久、坚持不懈。在具体安排上,除集中重点的有声势的活动项目在宣传月开展外,并根据全各个阶段地税工作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有针对性地安排宣传主题和内容,形成了季度宣传有计划,月月宣传有重点,全年内容不重复,紧扣中心促工作的格局。
第四,在突出实效上下功夫。在策划税收宣传的具体形式上,针对地税机构建立时间不长,社会了解不多,主管征收的税种多、税额小、征管难度大等实际问题,选择既有新意、社会又易于接受的活动项目,在不同层次的纳税人和用税人中广泛开展宣传。区别不同的宣传对象,施行以不同的宣传形式,一方面使税收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得以普及,另一方面又使地税工作得到各级领导和群众的理解、支持和认同。地税工作的社会地位和影响,随着广泛深入的税收宣传不断提高和扩大。同时根据地部队伍建设和管理需要,坚持抓好对征税人自身的宣传教育,经常性地开展“人该怎么做?法该如何执?权该怎么用”和“文明、优质和规范服务”为内容的宣传,用党和人民的要求以及身边的鲜活事实,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切实帮助和提高干部职工增强自身素养,使“艰苦奋斗,勇挑重担,团结拼搏,求实开拓”的地税精神得到扬,队伍内部的管理和治税环境大为改善,地税成就得到充分展示。税收宣传通过广大干部职工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使绵阳市地方税收工作的环境大为改观。传统的税务工作的环境大为改观。传统的税务机关过去上门收税已被纳税户自觉申报纳税所代替,一个“以税法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新模式正在形式。到2000年底,全市地税已实现纳税户自觉登记率达91%,申请率达93%,税款入库率97%,与建局之初的1995年比较,传统上的税收工作已发生了质的飞跃。“九五“期间,绵阳地方税务累计入库61.69亿元,年均递增13.5%,保持了与全市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同步增长,为绵阳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各方支持,社会配合
在多年来的税收宣传工作中,始终把争取党政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社会各界的密切配合作为开展活动的有力支撑。坚持搞税收宣传“不耍独角龙,不唱独角戏”。坚持从财政上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不少党政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工作,亲自参加重要和大型的税收宣传活动,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新闻媒体主动介入,自始至终配合各项活动的开展,采访报道了各个阶段的重要信息和工作动态,及时有力地渲染了气氛,扩大了宣传声势,保证了税收宣传的立体效果。在近两年的活动中,许多企业和个体纳税人选准4月份宣传月的大好时机,主动出资打出税收宣传大幅标语和公益广告,既义务宣传税收法规,又宣传自己的产品。一些中小学和职业中专校主动与税务机关联系,邀请税务人员到校给学生讲解辅导税收知识,为在校学生和走向社会的专业人才上了人生的重要的一课。
五、善于回顾和总结工作
每个税收宣传月活动结束和终了时,认真总结和回顾是我们必须的工作,既丰富了税务工作档案,又为今后工作的深入开发提供了帮助和借鉴。几年来,全市地税系统在坚持归集立卷文字资料的同时,还将税收宣传的声像资料及时整理成册,真实客观地记录了税收宣传工作的艰辛步履和地税人为国聚财的足迹。(金税2001.11)
强化税收监管 篇2
一、以税收杠杆为核心的税收监管策略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 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应当起到第一性的作用, 但市场行为自身的趋利性与自发性, 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市场失灵”, 使资源偏离较优的配置状态, 使市场运行疲软或无效。比特币的产生、持有、交易、支付等行为, 无一不在市场经济框架下自由进行, 同样也可能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 如大量的电子计算机算力被用于比特币开采, 而非进行生产与建设工作;过度哄抬比特币价格导致类似的虚拟产品出现, 导致比特币价格贬损;过大的价格波动与对特殊事件与政策导向的高敏感性可能会造成波动失衡;大多数比特币投资者并没有对比特币的原理具有充分了解, 在投资行为上具有盲目性, 这可能会导致投资的信息不对称。鉴于市场自身“无形的手”的调节效果有限, 当市场发生资源错配时, 可以通过税收杠杆这只“有形的手”加以刺激, 恢复市场的配置效率。
二、税收监管相对其他监管手段的优势
2013年来, 比特币“近似疯狂”的行情, 引发全球各国监管层的注意。各国都相应孕育或出台各种监管措施。在这些措施中, 税收监管是否具备了其他措施所不具备的优势, 在回答“如何平衡比特币所代表的网络金融创新理念与金融风险防范之间的博弈”问题上, 能够做出更好的回答。
(一) 与极端监管策略比较
基于中国比特币的现实情况, 应当首先排除“零监管”与“全面禁止”两种模式。比特币零监管的国家, 除非洲未普及比特币无需监管外, 比特币都表现为抗击本国经济高通货膨胀的保值品, 如阿根廷、希腊与智利尤为明显。但是, 中国的比特币市场已有规模效应, 且市场投机趋势浓重, 具有较强风险, 零监管做法并不适合中国国情。而全面禁止比特币的做法亦不可取, 首先是基于政策上的考虑, 十八大会议明确提出“互联网金融”概念, 并鼓励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学者就互联网金融发展前景研究时, 得出其顶级状态是形成“互联网货币”, 而比特币就是这种发展趋势的雏形。作为一种网络计算协议, 比特币本身并没有违规或违法, 其代表的先进支付系统的设计理念与高安全性, 传统支付体系可以通过学习这种开源的技术得到改进;同时, 也是保障人们在自担风险的前提下, 尽可能通过合理的监管措施保障比特币的良性发展, 从而保证市场经济的自由选择, 促进社会资源的按需流动。因此, 我国与绝大多数国家一致, 不应当对比特币过于苛刻而采取完全禁止的做法。
(二) 与出台专门法律监管的策略比较
对于比特币的监管在我国尚不能达到出台专门立法的高度。法律作为最高层级的法律规范类型, 在制定上慎之又慎。法理学在规则制定上通过区分行为与规则发生的先后分为两种类型, 分别是调整型规则与构成性规则。针对比特币的立法, 自应采取调整型规则的制定方案。比特币作为一种新兴事物, 尽管从2009年诞生, 但直到2013年才得到广泛的关注, 因此2013年亦被成为“比特币元年”, 比特币的商业模式与发展潜力可能以及对现有银行结算技术的推动并没有完全通过比特币的多样化的衍生业务进行体现。因此, 对于比特币进行过早的立法, 可能无法实现法律条文与比特币的发展现实自然贴合, 在高速发展下的比特币行业可能会使制定的法律更加容易“衰老”, 导致适用不佳。尽管在立法技术上可以规定原则性条文与立法解释进行修正, 但是无论是何者, 过度的运用必然会对所立之法的权威性造成许多不良作用。
(三) 与常规金融监管策略比较
尽管立法条件尚未成熟, 但在比特币快速发展下会对社会秩序产生影响, 首当其冲的是传统的金融监管秩序, 监管之举不可或缺。
由于具体通过金融监管部门、央行或其他政府职能部门发布风险警告, 是大多数国家 (地区) 首先采取的监管措施。在发布风险警告的同时, 大多数国家 (地区) 会根据比特币的金融属性, 对比特币可能出现使用比特币从事非法行为与对本国 (地区) 法定货币地位挑战等方面进行预防。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与中国台湾。《通知》明确表明公民可以在自担风险的前提下自由交易比特币, 但各金融机构与比特币交易平台不得结算、投资或代理比特币业务, 并且接受央行的反洗钱义务调查。比特币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融资方式, 无地域限制并随时匿名给付, 使其成为洗钱、贩毒与资助恐怖主义贩毒的新手段。作为对传统的金融秩序的预防, 两种常规的金融监控手段的使用合乎情理, 但却存在无法弥补的潜在缺陷。如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拒绝比特币关联账户结算, 可能使比特币的电子转账投资路径被切断, 使央行可以完全将比特币剔除出现有的金融结算体系, 维护人民币作为唯一合法货币的法定地位, 同时打击比特币过热投机, 具有明显作用;但过度的扼制本土结算体系内的资金进入比特币市场投资, 可能会造成对政策的规避, 如比特币交易网站可以迁移到境外, 用户可以通过国外账户照常进行比特币交易业务, 或者使用充值点卡进行购买操作。这样一来, 对比特币的交易资金断流可能会使逃离现有的规制体系, 转而进入“地下”操作, 并不能很好地监管比特币的资金流向, 而可能驱赶比特币前往法外之域生长, 这是潜在的监管。
三、税收监管对比特币监管的优势分析
对比特币进行税收监管, 不论是在维护比特币网络交易秩序、保障国家税收, 还是实现税收公平、保护税收管辖权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自然优势, 不仅如此, 对比于现阶段其他比特币监管措施, 税收本身具有更大的监管优势。
第一, 比特币税收监管取得法律强制力的成本低。税收具有法律强制力。税收法定作为税收的原则之一, 强调国家权力保障税收法律程序的依法进行。比特币作为一种虚拟商品, 可以通过专门的文件, 通过解释的方法纳入到现有的税收体制当中, 为比特币的具体征收方法提供法律基础。
第二, 比特币税收监管具有稳定性与全面性。比特币税收监管能与现有其他监管措施平滑衔接, 财税法在法律规范层面上相对独立, 与上述其他监管措施属于不同的法领域, 不存在规范上的冲突。并且税收监管措施一旦成型, 在短时间内不会有过大变动, 具有相对稳定性, 可以实现对比特币的常态化监管。
第三, 比特币税收监管具有广泛的调节性。税收可以根据整个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国家的政策要求, 向社会资源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以及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征收;也可以向不同的市场要素, 根据具体的调节目标、分别根据产量、销售额、增值额或利润额等征收。比特币作为市场经济中的客体, 具有商品的一般属性, 适应税收监管的作用法则, 可以针对比特币生态圈中如挖矿、购买、支付、兑换、抵押等不同环节进行税收调控, 预防比特币的非理性发展。
摘要:税收的实质是对社会资源的再分配机制。通过税收来直接影响生产与消费所付出的成本, 控制比特币收益来控制人们的市场动机, 可以实现对比特币的调控机制, 并且能够发挥其自身的优势, 弥补其他比特币监管措施的短板。
关键词:比特币,税收监管,优势分析
参考文献
[1]谢平.互联网金融的六大方向[N].齐鲁晚报, 2013-12-21.
[2]宋万雨.再见2013, 比特币的理性成长元年.比特币之家[EB/OL].http://www.sootoo.com/blog/user/472402/.
创新监管方式 强化楼宇经济监管 篇3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楼宇经济渐出水面,如何创新工商行政管理模式,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并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便成为新形势下工商行政管理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所谓楼宇经济,是以商务楼为载体,通过开发、出租楼宇进行招商引资,从而引进税源,增加收入,带动城区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它是城市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具有依托性、聚集性和高效性等特点,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相对集中。
传统的工商行政管理模式偏向于关注道路沿街等平面经济体,而对高楼之内的众多各种类型的市场主体缺乏有效的监管。无锡市南长区已建有凯燕环球中心、沃尔玛超市商业群、家乐福超市商业群、茂业百货楼、数码大厦、永丰大厦等现代化楼宇17幢,正在筹建和在建的还有世贸中心、九龙仓高端商务楼、燕莎商务中心等,应该说楼宇众多,楼宇经济初显端倪。而经各基层工商所的初步调查显示,工商行政管理在楼宇中尚显薄弱、相当一部分进楼单位未办理营业执照,且更换频繁,无照经营、异地经营、商标侵权、广告违法等不规范行为较为普遍,工商部门掌握的楼宇企业信息很少且毫无体系可言,这已经引起了我们的警觉,并努力探索使之规范的有效途径。
事实上,楼宇经济是城区经济的亮点,从发展极的理论来讲,一个智能化的高端楼宇,就是城区的发展极,它的兴起和繁荣,势必带动一定范围内的经济同步发展。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地把握好对楼宇的监管,既使行政管理的效能得以发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又能改革并改善区域内的工商行政管理。
二、工商监管楼宇经济的可行性及优势特点
首先,楼宇作为一个大型建筑,在地域上具有垂直性和固定性,同时,各种各样的经济实体汇聚在一起,具有局部规模性,这都给工商行政管理带来便捷,一旦工商部门以楼宇为单位进行相关指导、检查和服务,可以获得很高的工作效率,成效显著。
其次,入驻高端楼宇的往往是一些国际国内享有盛誉的大型规范化企业,如凯宾斯基、沃尔玛、家乐福,这些企业本身有着良好的管理规范,内部制度健全而严格,部门众多且分工细致,能够较快地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要求相衔接,并且这一衔接能够建立在较高、较新的平台上,对周边地区的市场主体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
再次,大型楼宇一般都有专门的物业管理或由楼宇的主要承租单位负责对整幢楼宇的管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直接与此类单位联系挂钩,建立联系人制度(专管员制度),提前介入楼宇的招商引资,互通有无,随时掌握楼宇内经营户的变更情况,并可以很自然地将工商行政管理渗透进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
三、工商部门对楼宇企业的重点监管方向
1、以行政指导为特色,行政审批为形式,全面介入楼宇企业的发展
登记注册是企业最先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接触的一个必需的流程,企业只有获得了合法的主体资格,才能有效地进行经营活动。工商部门应当充分运用指示、警示、建议、协助等手段,对楼宇企业的登记注册进行全程的行政指导,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帮助并促进其及时市场准入。窗口前移是近年来注册部门的服务理念,在楼宇企业管理中更加需要。工商部门应当密切关注辖区内楼宇兴建的状况,及时与楼宇企业接洽,介入楼宇企业招商引资,拓宽服务层面,提供行政注册指导,简化审批流程,提高登记效率,在为楼宇招商提供行政有利因素的同时,也能获得我们想要的注册管理效果,使我们能够及时掌握楼宇内企业的进出变更情况。并且,在楼宇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能使这一开放式窗口有效保留,应当建立完善的联系人制度,使得指导和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全面提升。建立长期而有效地监管,才是最合理的监管,并能真正促进楼宇的良性发展。
2、协助商标注册,帮助审查广告,运用监管优势服务楼宇企业
在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和价值性越来越得到体现的今天,商标这一无形资产已经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必需。本着服务企业的宗旨,近年来,工商部门逐渐加大了协助企业进行商标注册、帮助企业参与知名、著名、驰名商标的认定以及打击商标侵权等的力度,受到广大企业的欢迎。而广告,更是现代企业经营的必然内容,市场经济的丰富发展,再也不是好酒香飘万里的年代,企业形象的展示离不开广告的作用。但是,企业稍有不慎,就会踩上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的地雷,这就需要工商部门给予指导,帮助审查,才能有效避免。
楼宇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对商标、广告服务的需求是很大的。前二年就曾发生过一家国际知名企业竟忽略了其商标在中国的注册,而与本地另一单位的名称发生侵权纠纷的教训。工商部门在对楼宇企业的监管中,对企业商标广告的指导服务是很有必要的,是我们服务企业、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体现。
3、运用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指导楼宇企业规范经营,获取良好声誉
这主要是针对楼宇企业中的大型超市、卖场。随着经济的发展,超市、卖场越来越规模化,商品品种包罗万象,顾客群相当庞大。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的消费者投诉,工商部门必须严格站在中间立场,公正处理投诉。一方面要努力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要为企业解除恶意投诉的麻烦。一般而言,消费者的投诉往往暴露出企业经营管理上的缺漏和不足,一起投诉的成功解决,不仅能使企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加以改进,也能让消费者对企业更有信心,提升企业形象,为企业带来长远的商机。同时,企业对工商部门的信任,使得我们正在大力推进的食品安全、商品准入等工作在企业的接受和自我管理下,得以充分开展。
4、规范依法行政,执法办案,为楼宇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
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能,是提高工商行政执法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楼宇企业信赖工商行政管理的基石。楼宇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然会动用一切可能的办法来提高经营利润,但若是急功近利或不熟悉法律规定,则很有可能触犯市场法律法规,成为工商行政处罚的对象。对此,工商部门既要依法行政,又要区分楼宇企业涉嫌违法的性质,对那些影响不大、后果轻微的违法行为进行宽大处理。如对很多楼宇企业经营会出现的异地经营现象,就提出先行警告、责令改正,而绝大多数企业都能够在限期改正期间到工商部门办理相应的变更登记,避免处罚。这一做法给了企业调整改错的合理空间,引导市场主体合法经营。
浅析强化税收管理员监督 篇4
浅析强化税收管理员监督
税收管理员制度随着税收征管制度的建立而建立、发展而发展,从最初以“管户”为特点的税收专管员制度到以“管事”为特点的税收管理员制度,再到目前的以“管户与管事相结合”为特点的税收管理员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税收征管模式在全国范围内逐步被新的征管模式取代,这是税收征管的历史性进步。但新征管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局限性,出现了一系列因管理缺位引起的问题。要解决新征管模式的局限性,建立税收管理员制度势在必行。实行税收管理员制度,是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税收管理,强化税源监控,深化两权监督,全面提高税收征管水平,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的一项重大举措。税收管理员监控考核是推进科学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检验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的有效手段,也是评价各科室工作成绩、检验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税收管理员(简称专管员、片管员)是基层税务机关分片(业)管理税源的工作人员,隶属于税源管理部门。税收管理员制度,是指国家为了加强税源管理,建立的税务管理人员亲自接触纳税人、了解掌握辖区内纳税人税源及其变动情况,解决税务人员对纳税人税源情况了解不足、掌握不实、疏于管理等问题的一项制度。在该制度下,税收管理员的职责范围包括:税收政策宣传送达、纳税咨
询辅导;掌握所辖税源户籍变动情况;调查核实管户生产经营、财务核算情况;核实管户申报纳税情况;进行税款催报催缴;开展对所管企业的纳税评估及其税务约谈;提出一般性涉税违章行为纠正处理意见;协助进行发票管理等。概括地讲,税收管理员是“信息采集员、纳税辅导员、税收宣传员、纳税评估员和税收监控员”。但税收管理员不负责税款征收、税负核定、涉税审批及涉税案件的稽查。税源管理重要事项由部门集体研究。税收管理员下户执行各项税源管理事务时,要提出报告,按计划和规定程序进行,并接受行政执法和行政监察的监督。所获税源信息要记录归档,实行共享。税收管理员实行3年定期轮换制度。
建立税收管理员制度关键在于解决税收管理员“做什么”、“什么时间做”、“怎么做”和“怎么做好”,以及如何对税收管理员履行职责进行监督等问题。太原地税民营分局在贯彻落实总局、省局、市局关于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实践中,围绕“一、二、三、四、五”的总体思路抓落实。建立“一个手册”,即《税收管理员工作手册》。内容包括:税收管理员工作职责,行为规范,工作目标,操作指南和考核内容等。民营地税目前已将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职责归纳为九大类62小项,并做到税收管理员人手一册。制定“两个规范”,一是规范了《税收管理员工作规程》,明确了税收管理员在履行职责时那些“可为”、那些“不可为”,以及如何履行岗位工作职责。二是规范了《税收管理员工作标准及行为规范》。明确了税收管理员履行每一项工作职责的具体时间、实现目标和行为准则。推行“户管三卡”,即“税企联系卡、工作记录卡和基本数据卡”,用以真实记录税务管理员的工作
轨迹。实现“四项目标”,即税收管理员必须做到户管清、税源准、基础实、质量高。培养“五员队伍”,即努力把税收管理员培养成为“信息采集员、纳税辅导员、税收宣传员、纳税评估员和税收监控员”。
一是征管质量持续提高。通过规范流程,明晰责任,一方面使税收管理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征管数据的质量审核、分析上,另一方面大大精简了申报征收环节的人员,充实了一线管理力量,从而促进了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的持续提高。
二是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增强。信息化管理的触角已延伸到了每一个征管工作流程,这就要求税收管理人员必须熟悉计算机操作和工作流程,从而促进了信息化应用水平的不断增强。三是纳税服务更加规范。由于税收管理员制度对每个税务管理员提出了纳税服务的具体标准和要求,这就为公正执法、规范行政,优质服务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是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通过对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的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有效地促进了税收管理员责任意识的进一步增强,初步实现了从权本位意识向责本位意识转变。
实践证明,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是深化税收执法权监督的有效途径。但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加强对税收管理员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促进制度的进一步落实等,是当前各级税务机关必须认真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必须大力强化税收管理员的职责意识
加大对税收管理员的政治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税收管理员的素质和能力,是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基本前提。一要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税收管理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
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并同爱祖国、爱税收、爱岗位紧密结合起来,以树立起强烈的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二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职业道德规范意识,要通过各种活动和有效载体,使“爱岗敬业、公正执法、诚信服务、廉洁奉公”的税务职业道德基本要求渗透到税务人员的思想中,并在具体实践中引导广大税务人员自觉规范自身行为。三要加强法律纪律教育,促使广大税务人员学习和掌握法律法规及各项税法,不断增强依法治税、依法行政的意识。尤其要加强以财经纪律、廉政纪律、群众纪律、行业纪律等为重点的工作纪律教育,进一步增强税务人员的纪律观念和廉洁自律意识。四要强化税收管理员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把能力建设作为税收管理员素质培养的重点。
二、必须进一步完善制度和规范行为
按照“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工作要求,各级要结合工作实践,对《税收管理员岗位工作职责》、《税收管理员工作规程》和《税收管理员工作标准和行为规范》、《税收管理员工作制度》、《税收管理员手册》、《税收管理员工作日志》等一系列相关制度,要不断完善和细化,使之达到管理责任法定化,岗位职责具体化,责任层级清晰化,责任链接无缝化。在此基础上,健全相关配套制度,围绕管住管细、管好税源这个目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如属地管理、驻企管理、分类管理等;要从培养干部出发,结合能级管理和质量管理,探索对税收管理员进行分级管理的办法,将管户能力与管户类型、数量结合起来,提高税源管理的人力效能。同时,要实行税收管理员岗位定期轮换制度,年度岗位轮换面以不低于30%为宜,达到对税收管理员3年全员换岗一次。
三、必须创新监督考核方式和手段
严格监督考核,是促进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实的关键环节。为此,各级要把对制度执行情况的考核贯穿于税收管理员履职的全过程。要以规范执法为重点,完善岗位责任,严格责任追究,健全考核机制。要创新考核方式方法,做到“四个”结合。一是计算机自动考核与手工考核相结合,以计算机自动考核为主,手工考核为辅。二是集中考核与日常考核相结合。对时间跨度较长且属于综合性的工作,采用集中方式组织实施考核;对专项性和经常性的工作,由部门及时记录工作完成情况,并依照考核标准,实时反映考核结果,体现监督的时效性。三是统一考核与部门考核相结合。对涉及跨多个部门的考核,分局采取统一考核方式组织实施考核;对只涉及单个部门职责范围内的考核,由涉及的部门组织实施。四是实地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通过实地查看、了解,以进一步掌握真实情况。
四、必须建立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
加大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的监督检查力度,重视对税收执法行为的事前监督,加强对重点环节执法行为的事中监督,强化对执法行为全过程的事后监督,健全税收管理员责任追究和积极开展执法监督、行政监督和廉政监督是建立监督长效机制的内在要求。要着力从建立五项机制上下功夫。一是工作反馈机制。重点检查管理责任是否明确,管理质量是否符合税源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实行动态管理。二是日常考核机制。要根据《税收管理员工作规程》和《税
强化税收监管 篇5
一、当前税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执法不严现象仍然存在。
在税收征管工作中,个别人员不能严格按照程序规定处理涉税事宜,客观上给一些不法分子的涉税违法违规行为提供了机会。如有的日常巡查走形式,调查走访不深入,工作蜻蜓点水,甚至敷衍应付,给纳税人偷逃骗税留下机会;个别人员发现税收违法行为,以简易程序代替一般程序,打击力度不足,对纳税人未形成应有的约束力;在优惠政策上,有的纳税人钻政策的空子,达到少缴税款的目的;核定双定户税额,不按照核定程序进行,靠以往经验核定;税收监控不严格,税收政策宣传不及时,日常纳税辅导不细致,造成纳税人少缴税款,也给不法分子偷逃骗税留下可乘之机。
(二)执法管理水平仍需提高。
部分税收执法人员仍存在业务水平不足、职业道德观念淡薄、风险防范意识薄弱等执法能力不足的情形。态度不认真,执法欠规范,律己不严,疏于防范,监督不全面,导致执法过错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少数人员思想觉悟不高,缺乏爱岗敬业意识,工作态度不认真;有的适应能力差,学习浮漂,不愿钻研,对新税收政策一知半解,跟不上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有的业务能力差,对纳税人的涉税违法活动不会监管;有的责任意识差,逃避税收执法监控和考核,对不好控管的纳税人不纳入正常管理,对该处罚的从轻处罚,或不予处罚,在造成税款流失的同时埋下了风险隐患。
(三)税收执法与税收任务之间存在矛盾。
刚性的税收任务指标弱化了刚性的税收执法,在主客观上造成了税收执法的不作为、慢作为和乱作为。在组织收入第一位思想的支配下,执法人员把工作主要精力放在了完成收入任务上,在收入形势不好的时期和地方,千方百计挖潜增收,严格税源管理;而在收入形势好的时期和地方则执法偏松,少收或不收,该收的暂缓征收,放松了日常风险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执法不公,损害了部分纳税人的利益,影响了税收法治环境。如个别地方政府为完成财政收入任务,利用与税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所谓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一旦出现问题,则要由税务部门承担相应执法责任。
(四)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有待加强。
《税收征管法》规定,工商、银行、财政、公检法等相关部门有配合税收执法的义务。但当前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不够紧密,运行机制有待完善,法律责任轻,执法合力不足。个别职能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愿配合地税部门执法,甚至存在人为设臵阻力的现象,影响了税收执法效果。有的部门配合时往往讲条件、讲价钱、讲人情,不同程度制约了执法刚性。
二、上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从基层地税机关税收执法实践看,上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与税务人员风险意识不足、自身素质不高、工作方法简单、法制观念淡薄、监督制约不力以及税收法治环境不优等因素有关。
(一)执法人员对风险管理认识不足。一方面对执法风险内涵和形式认识不足。有的执法人员对执法风险与纳税风险、执行不力、执法违法的利害关系仍没有明晰的认识,有时把监督管理与执法风险管理混为一谈。
(二)人员综合素质滞后于现实需要。税源专业化管理对税务人员的执法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一些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相对滞后,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是税收执法人员业务不熟,习惯于传统的工作思维和征管方式,凭感觉、凭经验、凭关系执法而造成执法错误。二是税收执法人员对税法及相关法律的理解有偏差,导致税收政策执行不到位,执法质量不高。三是个别执法人员自身道德素养不高,缺乏为纳税人服务的理念,执法方式简单、随意,执法手段粗暴,执行程序不到位,引发执法风险。四是有时处理税收违法案件的调查取证意识不强,执法中不注重收集证据或收集的证据证明力不强。
(三)税收法治环境影响税收执法。一是当前纳税人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注重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税收执法人员只要损害纳税人权益,就有可能引发投诉、信访等事件。二是地方保护主义导致执法风险。一些地方政府为促进当地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人为设臵税收管理障碍,为涉税事项打招呼,讲人情,影响税收执法,致使一些税收政策难以执行到位。
三、进一步强化税收工作中的法治观念
防控执法风险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我们持续提升基层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完善落实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的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地税机关的执法管理水平。
(一)进一步树立税收法制观念。基层地税人员应当认清依法治税的内涵,自觉遵守各项税收法律规章制度。一是突出法制教育。强化对税务干部的“法治”教育和“执法风险”的警示教育,加强风险管理理念培训,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将风险管理意识转化为执法人员的自觉行动,树立风险无处不在、风险无时不在等意识和理念,筑牢思想防线,坚守法律底线,保证行政执法权始终在法律的轨道上运行。二是加强业务培训。加强对税收执法人员专业化、法制化的培训,对税收执法人员强化税收政策培训,不断强化税收执法人员的“法治”观念,提高依法行政意识,自觉地学法、遵法、守法,克服执法上的侥幸和麻痹心理,避免因自身工作失误引起的执法风险。三是坚持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中,切实提高税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才干,增强依法履行职责和抵御各种风险侵袭的能力。四是提升执法水平。加强对基层执法人员有关证据收集、资格认定和适用法律法规的实务培训与实地指导,提高税收执法水平。五是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税收执法内容嵌入日常考核、年度考核和干部考核中,采用案头考核、实地考核等形式对依法治税、风险防范情况进行考核,对每位税管员落实职责情况逐一评价,督促其抓好职责落实。
(二)进一步完善依法行政工作机制。一是坚持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减免税审理、重大事项局长办公会集体审议等制度,对超过一定额度的审批事宜,实行集体审批,民主决策,分散和降低执法风险,提高依法行政工作效能。二是加强税收执法跟踪与监督,建立健全跟踪反馈机制,确保执法规范,准确到位。三是规范税收征管、纳税评估、税务稽查,以及其他涉税审批档案资料的管理,规范执法程序,进一步提高税收管理工作质量。四是正确使用并准确填写和制作各种税收执法文书和证据材料,客观、详实地记录涉税违法行为的事实、情节及其他证据资料。
强化税收监管 篇6
李熙
一、永兴县建材行业基本情况
(一)生产经营情况。从结构构成上看:分为生产类(砖厂、各种型材门窗加工、水泥制品)、商业类(水泥、钢筋、地板砖、涂料油漆、防盗门及房屋装饰材料)和开采类(砂石料)三大类。从经营布局上看:商业类主要集中在县城及乡镇所在地,生产类和开采类主要集中在县城郊区及沿河、沿路地区。从经营规模上看:生产加工类一厂一品,商业经营户大多是相关建材产品在永兴县的代理商,经营1-2种产品(装饰材料店除外),主要分布在县城的大桥路、人民路、干劲西路和幸福小区周围,多采用店面与仓库分离模式,经营情况难以掌握。
(二)税收征管情况。征管情况:从4月初建材行业摸底情况看,全县纳入CTAIS系统管理的建材户有149户,企业4户,其他为个体户,纳入双定户管理59户,其中装饰材料21户,五金19户,砖厂17户,门窗制作2户。纳税情况:近年来,永兴县局通过构建以委托代征为主的综合治税机制和协助县政府推广房地产税费一体化管理,该县建材行业的税收增长较快。2010年建材行业入库增值140万元,同比增长34%,其中委托代征5万元,房地产税费一体化90万元,个体双定户35万元,发票代开10万元。
二、建材行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户籍管理有待加强。建材行业户数多、税源分散,管理难度大,部分纳税人税法意识不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千方百计钻税收空子,钻征管漏洞,不登记,不纳税。特别是砂石行业,纳入正常税收管理的极少,房地产税费一体化管理后,才通过代开发票缴纳部分税款,对经营户的税收管理难度很大。
(二)日常管理不到位。一是撤销农村税务所后,推行全县一个分局集中征收制,以及增值税起征点的提高,农村征管力量缺乏。二是税收管理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不够扎实,管理手段不够有力、税源不清、户籍不明、纳税人经营状况不清楚的现象依然存在。三是税收管理员受个体税收征收成本高且对总体税收任务影响小的影响,普通存在重征收、轻管理,重大宗税源、轻小税源的思想,导致建材行业疏于管理。
(三)税额核定难度大。一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增值税定额核定弹性很大,“人情税”、“关系税”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二是建材行业由于生产经营粗放,工作、办公场所简陋,多数经营者财务知识水平低,大部分纳税户不建账或建账混乱,致使税务机关不能掌握第一手定税资料。三是多数建材行业纳税户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存在不开票、开白条、虚开发票等违规行为,以票控税力度不强。
(四)纳入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管理难。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明确规定,生产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标准是年应征增值税销
售额在50万元以上,商业企业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在80万元以上,达到标准的必须申请办理一般纳税人资格,导致建材行业的生产经营户很容易达到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如果对他们按照一般纳税人进行管理,他们在经营过程中能够取得的进项税额抵扣少,如生产砖、瓦的企业,主要存在煤、电等项目的进项抵扣,而砂石企业的日常抵扣就更少,个别企业只存在购电、火工产品,有的只有购油的进项抵扣,导致税负较高。若纳税人申请按简易办法征收,征收率为6%,仍高于小规模企业纳税人3%的征收率,受利益驱动,他们不愿意建帐,更不愿意申请办理一般纳税人。
(五)税收环境需优化。纳税人自觉纳税意识不强,受利益驱使,少数纳税人抱着投机心理来经营的,财务核算不健全,纳税意识淡薄,既不主动申报纳纳税,又不自觉接受税务管理,收税不见人,软拖不硬抗,想方设法钻税收空子。
三、强化建材行业税收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发票管理,发挥“以票控税”作用。加强发票知识宣传,加大税控机推广力度,不断扩大发票使用面,强化发票稽核力度,让多数人都能了解发票的作用,掌握发票使用、取得的基本常识,自觉地利用发票来维护国家的利益和自身的权益,消灭发票管理使用的“盲区”。税收管理员要克服“重视一般纳税人,轻视小规模纳税人,重视专用发票,轻视普通发票”思想倾向,增加日常巡查次数,提高日常巡查质量,对定期定额管理的纳税人,应加大对其开具的销售发票金额与核定的销售收入进行比对;通过发票的比对,对纳税人的税额进行调整,预防偷逃税现象发生,确保税收不流失。
(二)强化征管基础,规范纳税人建账管理。要建立户籍管理制度,做到税源底子清,运用“抓大、稳中、放小”的管理思路强化管理。对城区范围内一线建材产品经销商或经营规模较大的纳税人,必须督促其健全财务核算,按一般纳税人管理,实行查帐征收。对经营规模较小的纳税人,应督促其建立收支凭证粘贴簿,按小规模纳税人管理,实行查定征收。对辖区内不按规定建立、使用、保管账簿凭证的纳税人,重点进行财务知识辅导。对各乡镇的经营户及砂石生产户要在底子清的基础上开展委托代征,以进一步规范税收管理,确保国家税收不流失。
(三)开展纳税评估,实施分行业管理。在建材行业开展纳税评估,必须与公平定税、日常管理结合起来,与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税务稽查联动起来。税收管理员要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准确的掌握纳税人的工艺流程、经营动态,及时采集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和纳税情况的信息资料,科学确定行业峰值,及时进行纳税评估,使宏观税负、行业税负和纳税人实际税负日趋合理,申报准确性逐步提高。根据物耗、房租、费用为测算依据,重点对砖厂、城区建材经营大户进行评估。同时,对砂石料、钢材水泥、装饰材料等重点行业实施分行业管理,掌握行业涉税信息变动规律,科学确定管理方法,逐步形成行业管理规范化、精细化、专业化、科学化。
(四)加大稽查力度,减少漏征漏管。一是大力开展“阳光稽查”,把稽查工作重点前移,变“重在罚后教育”为“重在查前督导”,避免凡查必罚的现象。二是稳步开展“调研式稽查”,查出一个案例,找出一个规律,发现一个倾向,规范一个行业。三是创新稽查方式,采取实地检查与外调相结合的方法查深、查透,发挥稽查的威慑作用。四是对偷税行为严查重罚,对构成犯罪的坚决移送司法机关查处,对典型案例,在社会上公开曝光,充分发挥稽查的教育、惩处、打击职能,规范纳税行为,建立一个良好的税收征管秩序。
税收监管的会计管理新模式研究 篇7
会计管理模式就是指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管理全社会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的一种方式。近年来,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国家和社会各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也变得越来与复杂, 而这也使得会计管理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为更好迎接这些挑战与机遇, 就必须要加强会计管理新模式的研究, 基于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通过国外先进会计观念的引入, 进一步提升会计管理的水平与质量。
二、会计管理模式的发展
会计管理模式作为会计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 是确保该项工作正常且有效运行的一个保障。在计划经济的时代下, 所实施的会计人员管理工作大都采取的是由国家与企业双重领导与管理的一种体制, 各企业作为国家行政部门中的附属物, 其经济关系相对较为简单, 并非一个独立经济实体, 在整个管理过程中, 会计人员自身双重身份这一矛盾和会计造假这一问题并不是很突出。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家和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会计信息生产者和其单位领导人员合谋现象经常发生。处于自身政治前途、福利待遇以及工资等考虑, 很多会计人员并不是很愿意抵制经营者所产生的的这一系列违规行为, 而这也使得会计人员对于企业经营活动所实施的经营监管活动如同摆设, 未充分将其作用发挥出来。在这种情况下, 也导致个别国有企业出现了严重的资金流失问题, 尤其是一些个体企业与民营企业, 偷税与会计秩序的混乱等各种现象尤为突出。在这种形势下, 围绕会计管理模式, 所实施的改革讨论活动中, 出现了会计人员独立论、会计委派制、财务总监委派制以及集中会计核算制等相关理论, 但是上述的这些管理模式, 其研究的重点在于国企、事业单位与行政机关等会计人员和会计工作的管理, 在非国有经济企业上, 对于会计人员的管理相对比较滞后。近几年, 因经济成分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尤其是民营企业规模的扩大, 也为会计管理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在会计管理的发展过程中, 管理体制改革, 从实质上来看, 就是制度的变迁。在制度的变迁中, 必须要综合考虑所处环境, 不然很容易影响或者阻碍社会经济的改革与发展。而这也意味着在研究会计管理新模式时, 应将会计人员管理制的明确与创新, 放置于某一特定经济环境中来实施研究和分析, 这样才可更好对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效益性以及先进性进行衡量。综合我国目前会计经济环境的考虑, 结合当前世界经济所呈现出的综多元化格局特点, 在研究和分析会计管理新模式时, 应将传统管理体制中“重公有制轻非公有制”这一管理理念摒弃, 同时在明确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时, 应结合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所具备的这一多元化特性, 合理引入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经验, 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来明确管理体制。
由于各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 其经济的来源主要为财政拨款, 因此政府部门一般以会计委派的方式来实施资金的管理, 借助于会计委派制来进行各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集团总公司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向下属的这些企业委派相应的会计人员, 尽管该模式满足投资者的利益需求, 同时适应《公司法》、《企业法》等相关法规, 但是这种模式对于非公有制企业来讲, 过于强调了政府的监督职能, 使得企业会计核算以及内部管理职能被弱化, 且违背了经济体制总体改革的思路。
三、税收监管的会计管理新模式研究
基于上述改革的内容与经验教训, 某市对其税收监管会计管理实施了改革。何谓税收监管的会计管理模式, 即财政部门把自身所拥有的这一部分行政会计管理权委托于税务等相关的监管部门, 使这些监管部门以财政部门的名义来实施该职权, 考核企业与会计人员的一种管理制度。这种模式具体做法主要如下:即该市财政局借助于税务部门在专项检查、日常工作以及纳税评估中和税务人员与会计人员直接接触, 了解并熟悉企业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这一优势, 制定并实施了“两个办法和两个制度”, 依法把会计服务和管理职能委托于税务等相关的专业性监督部门, 并由这些部门来对会计人员的教育、职业道德以及职业行为等实施量化考核, 且对企业内会计机构的设置、管理制度、会计核算以及会计监督等实施规范化考核。在该模式中, 行政处罚依旧为财政部门来实施, 以此在增加行政成本的基础上, 使会计信息的质量得到了提高, 维护和保障了会计人员自身的合法权益。此外, 财政部门在此基础上, 还可充分发挥其和纪检监察、税务、司法、审计等部门间信息共享、齐抓共管、职能互补以及服务会计等优势, 便于会计法规制度的落实, 有效弥补了财政部门在会计管理上所存在的缺陷以及不足, 使得会计信息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该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 财税管理和会计工作之间互相促进, 树立了一种“大会计”观念。把会计工作引入至财政税务管理工作中, 可使会计管理所具备的各种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以此把会计管理这方面的内容统一至财务税收改革中, 和资产管理、预算管理、财务管理以及税务管理等有机结合, 继而推动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建设。
第二, 财政部门把部分的会计行政管理权利交托于税务等相关监督部门, 而行政职权法律效果依旧是财政部门来承担, 借助于行政委托, 不仅可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同时还可对企业内部的会计行为以及会计人员实施更为有效地监管。基于这种模式下, 税务稽查人员不仅要实行税务稽查, 同时还要核实企业内会计信息的质量, 接着由税务部门来考核企业与会计人员, 以此使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都能够得到监管。
第三, 基于该模式下, 企业管理职能以及会计核算等不会被弱化, 反之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加强。在以往的会计管理工作中, 为获得可靠且准确的会计信息, 通常情况下, 政府部门会以企业内会计人员自身管理自主权的牺牲作为代价。而在这种模式下, 企业内会计人员自身所具备的管理自主权不仅不会受到影响, 同时会计业务以及会计人员仍旧由各责任单位来管理和领导, 从而使会计人员能够较为全面且系统地掌握企业资金运行的实际情况以及生产经营情况等, 使责任单位中会计人员能够参与到企业的管理, 继而进一步为会计核算工作的实施提供相应的条件。
四、税收监管的会计管理模式可行性分析
(一) 经济学
从经济学这一角度来看, 在会计管理工作中, 企业、政府部门以及市场均是为自身经济利益而激烈竞争, 简单地讲, 就是税收监管会计管理模式的出发点其实就是经济利益。理想且科学的会计管理模式不仅要可实现各方自身的利益, 同时还可将竞争的各方力量有效地凝聚起来, 具备一种竞争双方自愿执行且有约束力的社会契约, 为提高这一契约运行的水平与效率, 须把会计监管契约转变成为格式化契约, 这种格式化契约不仅具备契约条款自身所有的无须协商、书面定型以及事先单方决定等特性, 同时该契约也满足目前市场经济经营的需求, 可为企业节约相应的管理成本与监管费用。基于这一角度来看, 本文所阐述的这一税收监管的会计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二) 管理学
因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正处于发展以及转型阶段, 对此, 如果将政府所具备的会计管理职能弱化或者放弃, 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 同时也不便于该模式的实施。但若一味地将政府会计管理职能放大, 则政府就会过多地对会计管理实施干涉, 最终影响会计管理的改革以及发展。基于此, 笔者认为, 在选用会计管理的模式时, 应基于我国当前实际国情的综合考虑, 政府干预职权应该恰当且合理, 以免出现极端主义。此外, 在实施会计管理工作时, 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 权限设计。即财政部门和税务部门应形成合约, 将双方各自执法权限明确下来。第二, 监管标准。即财政部门应提供关于会计管理专业标准上的支持, 加大监管力度, 增强惩处权威性。第三, 监管方式。即基于例外管理这一原则来实施管理, 不可完全依赖于中介结构或者企业等力量, 也不可滥用其所有的政府权利, 基于市场发展趋势来选用合理且科学的管理模式。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文章所阐述的这一税收监管会计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税务部门所有的力量来实施会计监管工作, 相对于目前我国其他会计管理模式而言, 该模式不管是在理论上, 还是在实践上, 均是可行的。但是也要注意一点, 在应用该模式之前, 基于现有政府体制构架下, 实施会计管理的财政部门以及税务部门应为同一行政领导来担任, 这样政府职能之间所有的这种互补优势也就更加容易发挥, 且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也更为容易, 继而减少行政成本。
摘要: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人们对于会计管理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为适应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需求, 满足当前会计管理的要求, 必须要加强会计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创新。本文基于某市会计管理实践的分析, 提出了一种税收监管的会计管理新模式, 通过该模式特点的分析, 分别从经济学、管理学这两个角度来分析该模式的可行性。
关键词:税收,监管,会计,管理,行政委托
参考文献
[1]陈绍新, 李克林, 肖光胜等.会计账簿管理模式的创新[C].中国会计学会南方片区会计学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219-223.
[2]任静林.税收监管的会计管理新模式探析[J].商情, 2012, (7) :69-69.
[3]田培源, 崔学刚, 李欣忆等.盈余管理与税费负担——基于会计差错更正数据的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5 (5) :78-85.
[4]董盈厚, 王宇.信息报告、成本约束与存货计价的会计准则安排——基于循环效应的FIFO与LIFO的一项实验逻辑[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3, 34 (2) :68-73.
[5]王锐.慈善捐赠的财税激励政策缺陷探究——兼论民间慈善组织面临的"四大困局"[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9, 24 (3) :97-101.
[6]郭晓红.大陆非营利组织所得税税收制度建设研究——基于海峡两岸的比较[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2, 28 (6) :120-125.
全力强化高端企业监管 篇8
一、金融街地区高端企业的基本概况
高端企业是指拥有高科技含量、高资本聚集度、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优势的企业。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高端企业集聚程度逐步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依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西城区从1993年开始建设金融街以来,目前已集中国内外530多家知名企业和金融机构,包括9家全国性商业银行总部,19家上市公司,58家中央直属企业,110多家股份制银行、证券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可以说,这里集中了国内最高金融监管部门、重要金融机构和资金结算中心,金融资产总额占全国的60%左右,企业管理、运营的总资产达13万亿元,控制着全国90%的信贷资金和65%的保费资金,已成为金融产业龙头。同时。依托金融产业的优势,金融街地区高端商务、商业服务业发展迅猛,五星级酒店、顶级购物中心、金融家俱乐部相继落成,2007年,金融街区新开相关企业198户,注册资本(金)累计达7.3亿元。金融街还将进一步扩大核心区,并开辟辐射区,吸纳中小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挖掘潜在优势,全力打造金融街的良好品牌形象。
二、金融街地区高端企业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格式合同中普遍存在“霸王条款”。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的需要,许多高端企业在格式合同中不恰当地增加相对方的责任与风险、免除和减轻自己责任与风险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规定明显不合理,有些内容甚至与法律的规定相冲突,严重损害了公众利益,违反了公平交易权。
(二)普遍存在不正当竞争行为及限制竞争行为。一些保险公司为了推销保险,借助权力机关联合实施强制保险,如与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或商业银行联合强制贷款人购买保险;与医院联合强制购买保险;与电信部门联合强制用户购买电话盗打意外险等。保险公司在实施上述交易时,常常伴有商业贿赂行为,通过给予超出规定标准的代办手续费的手段达到其推销保险的目的。
(三)一些金融、保险行业的衍生服务企业在未取得营业执照、相关许可证的情况下,擅自经营金融、保险的服务产品。
(四)一些金融、保险行业的基层营业机构存在交叉经营、超范围经营现象。一些银行的基层营业机构,违规为一些不法企业垫付注册资本金,在经营中存在虚假宣传行为。
三、加强高端企业监管的基本思路
努力做到“四个统一”,为强化高端企业监管指明了方向,要求工商部门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充分履职,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将高端企业的监管切实有效的抓起来。鉴于基层监管人员对于高端企业很少接触,“进得门、弄懂事、有作为”是监管高端企业的重点所在。因此,应在四个关键性因素方面加强建设,
一是基础性因素,推进高素质的监管队伍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障。特别是在高端企业监管过程中,更需要有一支敢打硬仗,能打硬仗,打得赢硬仗的高精尖团队。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做到未雨绸缪,加强对干部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化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做到因材施教,开发潜能,使之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努力打造一支“三过硬”的坚强团队。
二是架构性因素,探索和建立科学化的监管模式。在高端企业监管中,必须按照“四个统一”的要求,深化完善“网格化”监管模式,实施精细化管理,在分类分级的基础上,对关键部位、重点业态实施高频率的监管态势,消除监管盲区,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完善日常监管的督导和预警机制,形成层级督导和层级联动的工作机制。
三是保障性因素,构筑以信息化为核心的高科技监管技术支撑体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从对集贸市场的监管发展到对社会主义大市场的监管,监管手段、装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要想在信息化时代对高端企业监管有所作为,必须与时俱进,改进、完善、发展传统的监管手段,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发挥最大最优的监管效能。
四是理念性因素,采取科学方式和科学态度,始终坚持监管创新。创新始终是我们发展的灵魂,在高端企业监管中我们应该立足长远,勤于思考。深化监管创新。要把调查研究作为创新的基础,加强监管工作中热点、难点问题和深层次问题调查研究,力争在监管方式和监管机制上有所突破。通过调查研究探索规律,及时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实践,力争在对高端企业的监管工作中有所创新,在创新中推进工作。
这四个因素彼此相关,不可或缺,逐步递进,共同构成了一个对高端企业科学监管的有机整体。
四、加强高端企业监管的主要途径
(一)有的放矢,加强教育培训
一是深入推行“1+M”积分制培训模式。“1”是必修课,即工商业务方面的法律法规,“M”是选修课,是一些与高端企业监管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一方面加强工商业务的培训,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金融、保险、会计等专业知识的培训,特别是注重加强对干部的信息化培训,提高熟练掌握各种监管系统的能力。在培训中采用比武练兵、现场模拟、系统演练等多种形式切实增强干部的实战能力。
二是开展以爱岗敬业为主题的职业素养教育,锤炼作风。推进首都工商职业价值观建设。开展“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思想教育活动;组织“如何当好人民满意公务员”大讨论活动,为营造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工作氛围:设立“红盾奖”,积极倡导干部爱岗敬业,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使干部在工作中提高履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监管工作中有更多的创造和突破。
三是组建专业化工作小组。从全局范围内选拔具有金融、保险、会计、计算机、外语等方面专业知识的业务骨干组成工作小组,加强对基层工作的业务指导,在查处高端企业违法违规的案件中形成攻坚力量,确保成效。
(二)机制创新,强化监管
一是严把市场准入关。在为金融、保险行业及其衍生服务企业办理工商登记注册时,实行关口前移。对企业注册登记名称中出现“金融”、
“银行”、“保险”等字样,以及经营范围中含有“存贷款”、“结算”、“融资”、“金融性投资”、“经营保险业务”或“保险代理”等业务的,将金融监管部门颁发的相关许可证作为必要依据,严格审核,同时加强对入资专户的监控和管理,保证注册资本到位,减少资本不实的现象。
二是加强登管衔接。在对金融、保险等高端企业的监管中加强登记部门与监督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联动机制。制定《登管衔接工作办法》,建立健全“登管联合会商机制”,定期召开登管衔接工作会议,通报登记与监管工作的新政策、新情况和新问题,各成员部门还可根据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亟待解决问题,不定期召开登管衔接工作会议进行磋商,推进监管模式和监管方法的创新,有效地提高了监管效能。
三是积极推行工商进写字楼的工作机制。针对金融、保险等高端企业集中分布在大型写字楼的特点,积极推行“工商进写字楼”工作机制,确定“以物业为依托,以服务为先导,监管与服务并行”的工作方针。通过建立联系机制、实行专人负责、开通电子邮箱、建全相关台账等工作方法,对企业变化及经营情况等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地开展日常巡查工作,使监管范围更广、时效更快、效率更高,有效提高了对高端企业的监管力度。
四是加大对高端产业下游企业及其衍生企业的监管。高端产业下游企业包括。高端金融中介机构、金融增值服务、金融产品研发、保险经纪、代理业等。下游企业与上游企业如同轴承与链条的关系,如果轴承缺油,整个链条必定运转不畅。对下游的监管能够更贴近具体的经营行为,是做好对高端企业监管的基础。同时。把监管的视点对准高端企业的再投资及其再投资企业的再投资,通过其资本的“血缘关系”,以其衍生企业的资本审查为目标,通过往来账目、入、出资的时间,由下而上找出资本链条中可能存在的违法问题,由此来防范和打击企业的违法行为。实现企业经营秩序的规范化和法治化,促进高端企业的健康和良性发展。
(三)依托科技,实现精细管理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新监管理念,运用高科技手段,努力实现监管科学化。在监管实践中,将信用监管、重点监管、信息化监管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并辅之以信息化。必会极大地节省行政成本,提高监管效能,发挥事半功倍的效应。
一是加大移动执法终端的应用。从2005年底开始,我们为每名执法人员配备了移动执法终端,大大提高了执法人员的工作效率。在高端企业监管工作中,充分利用移动执法终端的优势,把它作为监管中的一把利剑。随着科技不断发展,要针对应用中发现的问题,不断完善终端功能,以便更好地开展各项监管工作。
二是充分利用GIS技术的独有优势。GI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是运用视频实时监控技术实施远程调度指挥的一种重要履责系统。该系统与登记、案件、12315投诉举报等系统,共同构成对市场主体从准入到退出的全过程监管。通过该系统。可以确定网格责任人和管辖主体,明确巡查任务、检查内容、问题处理方式,逾期未查锁定,收集主体相关信息等,解决了高端监管“检查谁”、“查什么”、“怎么处理”等问题,保证了监管工作能够切实到位。
三是加强对高端企业的电子商务监管。充分利用现有的应用系统,积极推行“遇案(诉)上网”和“每周一巡”制度,制定的《关于加强电子商务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使其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电子商务监管系统具备实时搜索、识别、跟踪电子商务网站的能力,具备自动发现、初判网上违法经营行为线索的能力,通过此系统,可以重点监控虚假广告、传销、不正当竞争、合同欺诈和无证经营等违法行为,是一种“网站定位一线索发现一主体确认”一体化的监管体系,通过对这些系统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对高端企业的监管水平。
四是在效能监察中运用科技手段,确保监管成效最大化。为了能更好地发挥对高端企业的监管效能,我们在效能监察工作中,运用科技手段,将统计分析方法引入到督查工作中,开发了“西城分局效能监察系统”,利用光标阅读技术完成对效能监察过程中检查数据的自动录入,录入的数据经处理后由系统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得到监察项目的总体情况,与此同时还可根据实际工作需求,从多层面生成各种报表及分析图,对监察结果进行多方面的定量分析,并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出监察建议,调整监管重点,极大的提升了监管效能。
(四)拓展思路,打造服务产品
一是大力开展行政指导工作。针对金融、保险等高端企业的特点,大力开展行政指导工作,不断深化行政指导内容,拓宽行政指导的领域和范畴,对金融保险等高端企业进入市场提供前期服务,通过行政提示、行政告诫、行政约见、行政建议、案件披露制度,进一步加强对企业进行事前引导、事中规范、事后巩固的行政指导。推进职能到位,实现监管工作的关口前提。进一步延伸工商监管职能,深入践行“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服务效率”,努力实现监管与服务的统一。
【强化税收监管】推荐阅读:
如何强化税收措施06-17
规范税收征收管理,强化税务稽查11-04
强化重点工程税收管理挖掘新的税收增长点11-04
聊城市国家税务局完善制度 强化措施 促进税收征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07-05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国务院批转的加强个体私营经济税收征管强化查帐征收工作意见的通知10-17
强化监管08-31
税收监管09-26
强化房地产市场监管05-11
强化监管食品安全08-26
强化体系建设加大监管力度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