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人大代表选举法

2024-09-20

乡镇人大代表选举法(精选8篇)

乡镇人大代表选举法 篇1

xx乡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投票选举办法

根据选举法和贵州省各级人大代表选举条例的规定,结合我乡情况,制定xx乡 选区人大代表投票选举办法如下:

一、选举工作由乡选举委员会主持。

二、选区应选水城县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人,应选xx乡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人。

三、县(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必须是本县(乡)行政区域内,年满18周岁,享有选举权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四、在家选民凭身份证领取选票,外出(外来)选民凭选民证领取选票。

五、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时设有秘密写票处。选举水城县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xx乡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时进行、分别计票。

六、选民对于确定的候选人,可以表示赞成,可以表示反对,可以另选他人,也可以表示弃权。赞成的,在候选人姓名后边符号栏内画“〇”;反对的,在候选人姓名后边符号栏内画“×”;弃权的,不画任何符号。另选他人的,在“另选人”栏内写上另选人的姓名,并在姓名后边的符号栏内画“〇”。填写选票要用蓝色或黑色墨水笔和圆珠笔,不 得用铅笔。字迹要清楚,不得涂改。写票不符合以上规定或者所画的符号不清楚、无法辨认的,按废票处理。

七、选举时,选区全体选民的过半数参加投票,以及选举收回的选票数等于或少于发出的选票数,选举有效;参选选民未过半数,或收回的选票数多于发出的选票数,选举无效,应重新选举。每张选票上所选的人数,等于或少于本选区应选代表人数的为有效票;多于应选代表人数的为废票。

八、候选人获得参选选民过半数的选票始得当选。获得过半数选票的候选人人数超过应选人数时,以得票多的当选。如遇票数相等不能确定当选人时,应当就票数相等的人再次投票,以得票多的当选。获得过半数选票的当选人数少于应选名额时,不足的名额另行选举。另行选举时以得票多的当选,但得票数不得少于收回选票数的三分之一。

九、选区设监票人 2 名,其中总监票人 1 名。监票人由选举工作机构在不是代表候选人及其近亲属的选民中推定,总监票人由选区选举工作机构在监票人中指定。总监票人和监票人在选举委员会领导下,对发票、投票、计票工作进行监督。选举采用人工计票。选区设计票人 2 名,计票人由不是代表候选人及其近亲属的选民担任,由选区工作组指定,在监票人监督下进行工作。

十、委托投票的,须凭委托投票认可证。每一选民接受的委托不得超过3人。

十一、投票结束后,选举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票箱,当场开箱计票;投票站的票箱和流动票箱,应集中到选区中心会场,在监票人监督下统一开箱计票。记票结果于当日或次日张榜公布。选举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票箱,由投票站工作人员清点选票后,当场密封,由投票站监票员、计票员共同送至该选区最后一个投票站进行计票,记票结果于当日或次日张榜公布。

十二、选举结果经县(乡)选举委员会确认有效后,在选举日后的5日内公布当选代表名单。

xx乡选举委员会 2011年10月 日

乡镇人大代表选举法 篇2

一、乡镇长直选模式的产生

迄今为止, 我国大部分地方还是沿用着乡镇长选举的传统模式。即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乡镇长的人选一般由县级常委会议研究决定, 由县委组织部行文给乡镇党委, 建议乡镇人大主席团通过。这种提名方式称为“政党提名”[1]。这样的选举模式通常缺乏群众基础, 以少数人的意见替代了多数人的意愿。通过这种方式选举出来的乡镇长, 常常是惟上级是从, 脱离群众。

乡镇长选举是村民委员会选举的逻辑延伸。自从1998年11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来, 一些地方开始尝试进行乡镇长选举方式改革, 乡镇长直选模式逐渐在实践中被运用。中共中央编译局杨雪冬博士等人撰写了一份关于地方选举的调查报告, 归纳出六种改革模式, 分别是:1.直接选举乡镇长;2.“三票制”选举镇长;3.“两票制”选举乡镇主要领导;4.“公推公选”乡镇长;5.乡镇人大代表直接提名乡镇长;6.“两推一选”乡镇长[2]。

1998年四川步云、南城的乡长直选;1999年的深圳市大鹏镇长直选, 再到山西省临猗县卓里镇的“两票制”选举乡长, 2002年湖北省京山县杨集镇的“海推直选”镇党委书记和镇长, 乡镇直选在全国不同地方试行好多次。2004年2月到4月间, 云南红河州石屏县七个乡镇进行由选民直接选举乡镇长的试点, 这是全国第一次在一个县范围内把所有乡镇长职位都交给选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在这期间, 这些地方的乡镇长选举方式改革备受外界关注。由选民直接选举乡镇长, 与选民直接提名乡镇长候选人仅差一步, 而这一步没有在首先提出镇长直选的深圳市迈出, 而是在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步云乡变成了现实[3]。

在1998年步云乡乡长换届之前, 乡里老百姓提出了要求由选民直接选举乡长的请求。这一要求由乡党委报告给了市中区委, 区委批准了这一要求并指派专人负责。1998年11月底, 步云乡进行乡长直接选举。按照选举章程规定, 参加乡长提名的候选人要经30名选民联合推荐, 最后共有15人报名参加候选人的角逐。预选之后, 产生的3位候选人进行了13场的竞选辩论活动。竞选辩论会上选民的提问可以涉及到农民负担问题、生猪税问题、道路问题、提留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干部腐败问题、学校教育问题、计划生育问题等各种问题。在进行了充分辩论的基础上, 进行选民投票。为了保证投票的公正, 市中区政府进行了严格的程序规定。所有村庄的选票在清点数量后被送往乡里, 进行最后的点票, 票数最高者当选为本届乡长[4]。

这次选举由于与宪法相关规定存在冲突, 引起了很大的争议。2002年, 步云乡在总结第一次选举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了第二次类似直选的选举改革, 后者主要有两个变化:一是直接选举乡长候选人, 然后推荐给乡人大代表会议上, 从而与现有的人大代表选举乡镇长直接结合起来;二是不进行政党提名候选人, 而是把预选中的得票最高者作为党的提名人选[5]。

虽然步云乡的乡镇长直选因为存在争议等多种原因最终被停止实行, 但步云乡的初始制度选择较好地回应了基层民众的民主诉求, 在制度变迁中维护了民众利益, 通过民主选举强化了制度变革的民意基础, 使改革的动力得以制约改革的阻力;选举民主也保证了制度变迁的延续性, 对处于起步阶段的基层民主建设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和有效的借鉴意义。

二、民主选举与选举民主在乡镇长直选中的体现

选举是一种具有公认规则的程序形式, 人们据此而从所有人或一些人中选择几个人一个人担任一定职务。选举是实现民主的一项重要途径, 人们也期望通过选举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利, 维护自身利益。

民主定义为: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 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的字面涵义就是民众统治, 用孟德斯鸠的话来说就是, 人人既是统治者, 又是被统治者, 直接民主中尤为能体现这一涵义[6]。

在民主国家, 选举对民主的实现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战以来, 主流的方法几乎完全根据选举来界定民主。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选举与民主息息相关, 但并不是说有选举就有民主, 或者民主一定要通过选举实现, 民主还可以通过言论自由、吸纳民意等许多形式实现。

在乡镇长直选过程中, 我们可以看到:民主选举保证了直接选举等基层民主实践活动在公正、合法的程序下进行;直选改革也充分体现了选举民主在基层民主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 乡镇长直选中的民主选举

选举的方式有直接选举、间接选举、差额选举、等额选举和预选等, 这些方式是否得到选民的认可呢?什幺样的选举称得上是民主选举?美国学者珍妮·柯可帕特里克给民主选举下的定义是:“民主选举不仅是象征性的, 它还是竞争性的、定期的、广泛的和决定性的选举。在选举中, 政府的主要决策人由国民选出, 而国民享有广泛的自由去批评政府, 发表他们的评论及提供其它选择。”也就是说, 选举是否民主, 关键看它是否是自由、公正、广泛、定期举行, 是否是竞争性的[7]。

在步云乡乡长直接选举的过程中, 从候选人的提名, 到选区联席会议的组成, 以及竞选过程中的组织保障, 再到最后的全民投票选举, 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程序。这些程序的公平、公正得以保证, 是实现民主选举的关键。

首先, 每位选民都有直接选举乡长和被选举的权利, 保证了选民的平等与自由, 也体现了选举的广泛性。改变以往由乡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乡长的模式, 也是此次选举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其次, 候选人要经30名选民联合推荐才能获得提名, 而后要通过演讲、辩论等环节得到选民的支持, 获取选票, 充分展示了选举的竞争性。最后, 在选举的最终投票阶段以及在整个选举过程中, 上级政府派专人负责并开展有效的监督工作, 保证选举顺利进行, 也体现了选举的公正性。

直接选举相对于间接选举, 涉及到选举地的每一位公民, 其参与人数更多, 范围更广, 只有保证程序合法、公正, 实现民主选举, 才更能发挥出直接选举直接体现民意的优势。

(二) 乡镇长直选中的选举民主

民众通常通过选举表达自已的意愿达成多数人的民主。戴蒙德把民主的底线定义为选举民主, 在他看来, 选举民主是与自由民主相对应的[8]。在很多西方学者看来, 对于那些正在实现民主化的国家来说, 仅有选举民主是不够的, 没有对政治自由的切实保障, 民主往往会走向它的反面。但是, 我们不能据此否认选举民主在民主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我国基层民主建设过程中, 选举民主也逐渐显示出其优势。

选举是民主的一个重要内容, 而且自由、公正、平等、有竞争性的、定期举行的选举的确能够反映人民的意志, 能够体现“众人统治”的原则[9]。传统的乡镇长选举模式, 通常是由县委提名乡镇长候选人, 交予乡镇人民代表表决通过, 其中的操作环节也未向乡民公开, 忽视了民意。改革后的乡长直接选举, 改变了以往的间接选举, 候选人由选区联席会议产生, 且公民可以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愿, 通过投票选举自己支持的候选人。步云乡的乡长直接选举, 在上级政府领导与监督之下, 程序公正得以保证, 候选人之间进行了平等、公平的竞争, 公民也能够完全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非常有效地体现出通过选举表现出的民主。同时, 选举的成功也很好地展现了小范围内的直接民主, 并逐渐显现出乡镇政府“执政为民”这一良好的后续效应。

三、乡镇民主选举与选举民主对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启示

基层民主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乡镇民主选举和选举民主既是基层民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同时也对基层民主建设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一) 积极营造良好的基层政治环境, 确保民主选举, 实现基层民主

由我国宪法可以得知, 目前我国选举制的原则之一是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而我国的基层政治以直接选举为基础, 虽然直接选举不是民主选举的唯一形式, 但是它比其他选举方式更具有实现民主选举。同时, 民主选举需要良好的政治环境作依托。基层政治环境好坏与否决定了基层政治活动的公正性以及基层民众参与选举等政治活动的积极性。

政治环境主要包括政治体制和政治文化两个方面。基层政治体制, 是确定基层政权组织形式的保证, 也是民主选举依据。有效的政府管理机制, 能够保证政治生活透明、公开, 鼓励基层民众参政议政, 积极参加基层政治活动, 提高民众参与选举的自主性, 通过选举真实地表达民意。而政治文化又决定了公民的政治态度与信仰。基层民众平均教育水平普遍不高, 倘若政府能够对对基层政治观念加以正确地宣传、引导, 就可以充分发挥民众的主观能动性, 并且通过选举等方式参与基层政治活动。只要政府重视营造良好、稳定的基层政治环境, 乡镇长直接选举的试点及今后在全国大部分范围内的推广, 以及基层民主建设, 必将会迈出一大步。

(二) 从选举民主入手, 开创实现基层民主的不同途径

基层民众通过选举选出真正被民众认可, 为民众办事的官员和政府, 同时也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意愿, 参与基层政治生活。选举民主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不能完全等同于民主。

社会主义的本质特点是人民当家作主。在当前我国落后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 全体人民共同管理社会各方面的事务尚不可能, 但却可以从管理基层事务做起。基层是人民群众工作学习生活的地方, 基层直接和人民群众接触, 大量的日常事务与群众生活、利益息息相关。因此, 在选举活动结束之后, 基层政府还要给基层民众创造更多参与政治活动的机会, 赋予更多法定范围内的权利与自由, 例如, 要求政府信息公开、上访等权利, 以及言论、出版、结社自由。同时, 通过积极的改革措施, 提高民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以合法手段维护自身利益, 共同建设基层民主。

(三) 完善基层民主体系, 为发展基层民主提供制度保障和法律保障

基层组织处理的事务最贴近基层民众的生活, 基层民主与老百姓自身利益的关系最密切。而基层各项事务又涉及到最实际、最复杂、不易处理的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地完善民主体系, 严格执政, 切实保护基层民众的利益, 服务于民。

完善基层民主体系, 首先要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各项制度、法律、规章, 把各项制度的内容具体化和程序化, 严格按照法律和程序办事, 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基层民主实践活动, 正确行使民主权利, 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能力。在基层重大事务民主决策和管理中, 要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7]。同时, 要建立健全民主选举制度, 尊重和保障基民众的选举权和罢免权, 充分发挥选举的竞争性以及民意的作用。

完善基层民主体系, 还需要立法保障, 并且依法办事。为保证基层民主实践有法可依, 就必须建立健全基层民主的法律规范体系, 统一中央与地方法规, 加强其具体程序的可操作性。各地方人大要根据法律规定, 结合各地实际情况, 尽快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 从而为解决一些疑难复杂问题提供合法的解释和依据。

总而言之, 从乡镇长直选在一些地方的试点取得的初步成效, 我们可以看到基层民主正在朝着文明进步的方向不断前进。当然, 在现阶段的基层民主建设过程中, 包括小范围内的乡镇长直选等基层民主实践活动, 仍然存在一些政治制度、法律、地方文化的问题和冲突, 基层民主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这就需要我们在法律与民主制度的保障下, 努力使自上而下的民主改革与自下而上的民主诉求相呼应, 营造出和谐稳定的基层民主氛围。基层民主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 阶段性的改革举措必将发挥成效, 直至基层民主建设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黄卫平, 邹树彬.乡镇长选举方式改革:案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47.

[2]杨雪冬.乡镇长选举方式改革:六种类型[N].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xxsb/547640.htm.2004-3-25.

[3]史卫民.公选与直选:乡镇人大选举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428.

[4]李凡.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步云乡乡长直选的调查报告[R].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1/1/286490.shtml.2006-11.

[5][6][7]杨丽华.民主选举与选举民主[J].山东社会科学, 2001, (2) :20-23.

[8]潘小娟, 张辰龙.当代西方政治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389.

乡镇人大代表选举法 篇3

3月8日,备受关注的选举法修正案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审议。该草案明确规定,要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根据现行相关法律,农村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比例为4:1。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实现同票同权,意味着中国选举制度将迎来重大改革和完善。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莫纪宏告诉本刊记者,人大代表最终实现同票同权,是中国选举制度的一大进步,体现了平等原则,意味着每位代表所代表人口数是平等的。

各省代表数量微调

多位宪政学者向本刊记者表示,城乡按相同比例选代表后,首先影响到的是全国人大代表数在各省市区的分配。

全国人大内司委副主任委员陈斯喜指出,这次选举法修改后,全国人大代表在分配比例上,各地都有相同的基数,在该基数基础上再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大学法学院院长陈忠林告诉本刊记者,首先设定代表的名额基数,可以确保人口较少的地区也有一定数量的代表名额,至于基数具体如何确定,还得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

对于这个基数,全国人大代表买世蕊希望能小一些,“如果所确定基数过大,会带来地区间每一代表所代表人口数差距过大,导致地区间选举权事实上的不平等,与修改选举法的初衷相违背。”

因为在确定了基数后,还要按照各地人口总数(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具有相等投票权)进行代表名额分配,可以预测的是,北京、上海等城市化程度较高的直辖市,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中全国人大代表名额将减少;而河南、四川等人口大省,其全国人大代表的名额将会增加。

至于变化幅度,陈忠林认为只会是微调。即使四川、山东、河南等农业人口大省,预计代表增加数不超10人。理由是,现行是每96万农村人口选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城市则是每24万人口选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实行“城乡同比”后则变为统一基数,就存在现行城乡比例标准一升一降,相互冲抵后,一个省(区)代表团的人数变化是不大的。只是农业人口大省代表人数增加的幅度明显一点。

对于基层代表比例是否会因此次修法而显著增加,不少学者表示还有待具体细则出台,现在尚不能准确预测。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告诉本刊记者,中国选举制度比较复杂,城乡同票同权,不代表以后全国人大代表中农民代表比例就能占到一半,“农民代表比例不会因此显著增加。”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蔡定剑也表示,农业大省代表人数增多,并不意味农民代表就多了,比例的调整与实际农民代表的人数并无直接关系。

这也为此前人代会的数据所证实。1995年,我国修改《选举法》后,省区和全国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农村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统一修改为4:1。但实际中并未做到。当届全国人大代表中,按照《选举法》的规定至少应有农民代表815名,但实际上只有252名。

也是考虑到这个问题,此次的选举法修正案草案增加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应当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应当有适当数量的基层代表,特别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代表。”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指出,这次修改选举法,从制度上保证一线的工人、农民代表比例,其目的是扩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基础,强化人大的监督权,扩大群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途径,是对人大制度发展的新探索。

从“可以”到“应当”

在更多的学者看来,如何从程序上确保人大代表选举的公正性,选举出有代表性的代表,比单纯关注代表数量增加与否更有意义。

不久前的一次修法研讨会上,中央编译局研究员高新军表示,据他了解,一些农民代表从未提出过议案,也从未举手表示过反对,“(这样的代表)无法代表农民利益”。

他认为,代表要有自己的见解,要把自己看作地方的政治家,要代表老百姓的利益,表达老百姓的心声。

针对这些问题,草案明确规定:“选举委员会根据选民的要求,应当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由代表候选人介绍本人情况,回答选民的问题。”而现行法律只是规定“选举委员会可以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回答选民的问题”。

莫纪宏认为,这是一大进步,“从‘可以’到‘应当’,意味着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而不再可有可无,这有利于选民深入了解候选人,鉴别候选人参政议政的能力。”

此外,此次修订的不少条款,明显意在解决实际问题。2008年,“亿万富翁”梁广镇同时担任广东云浮市和广西百色市两地人大代表,引发广泛关注。

草案因此明确,“公民不得同时担任两个以上无隶属关系的行政区域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还规定,“接受推荐的代表候选人应当向选举委员会或者大会主席团如实提供个人身份、简历等基本情况。提供的基本情况不实的,应当向选民或者代表通报。”

莫纪宏指出,如此规定,是要防止有人身兼两地人大代表。他认为,身兼两地人大代表违背了选举法的平等精神,最直接的问题是,两地同时召开会议,代表如何能保证参加,并行使表决权?

姜明安告诉记者,此次选举法修改,在程序性规定方面有了明显进步。他表示,期待更多的竞争性选举规则会在随后的细则中出台。

不过,也有学者表示担忧。在一次会议上,高新军指出:“如果说在现行人大中基层代表比例低的话,实现竞争性选举后,农民代表能够选上的机会或许会更低。”

流动人口选举待解

本刊记者了解到,民间呼声极高的流动人口选举权保障问题,在这次《选举法》修改中被暂时搁置。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指出,暂不做规定是因为这一问题牵扯面广,比较复杂,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正在推进中,现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条件还不具备。

此前,全国人大法律委主任委員胡康生表示,各地可以按照中央有关人大换届选举工作的文件精神,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农民工等流动人口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据国家统计局监测,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近2.3亿,具有城镇户籍的流动人口可能也有数千万。由于现有《选举法》依然按户籍人口为主进行登记、选举,这部分流动人口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受到很大影响。

蔡定剑在东莞市虎门镇调研时发现,按照选举法规定,流动人口可以回原居住地选举,也可以开户籍地证明,在当地参加选举,“但开证明的操作性很差。”

他表示,现在当地人多是老板、主管、会计,而外地人多是打工者,“劳资双方发生纠纷时,当地政府可能就不会严格监督工厂。如果当地有农民工代表,他们的权利或许能得到更好的维护。”

蔡定剑认为,户籍改革还需很长时间,他建议,可以先让流动人口在居住地、工作单位所在地行使选举权。

姜明安指出,按户籍以外的标准行使选举权并非不可行。“就像居住证政策,要取得居住证,需要居住两三年,人家都住了这么久,当然要给他选举权。”

莫纪宏说,该标准难以施行的原因在于,农民工流出地和流人地在票源问题上有分歧,地方人大怕票源不足,导致投票结果无效,会强行要求选民回户籍地投票,“但这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他表示,保证一个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次投票权即可,“今后,选民在哪儿登记,你就让他在哪儿选举,要给选民选择的权利。”

乡镇人大换届选举工作总结 篇4

我乡县、乡人大换届选举工作,在县选举委员会的精心指导下,在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市、县换届选举工作会议精神,严格按照《选举法》、《地方组织法》、《代表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程序,强化领导、周密安排、精心组织,依法投票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县、乡两级人大代表以及乡人大、乡政府领导成员,圆满完成了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乡总人口13709人,核对选民总数10128人,占总人口的73.9%,不能行使和被剥夺选举权利的49人。划分县人大代表选区4个,县正式代表候选人16人,应选代表12名;划分乡人大代表选区17个,正式代表候选人66人,应选代表49名。全乡参与投票人数9084人,参选率89.7%。其中在投票站投票人数5480人,占参选人数的60.3%,在流动票箱投票3434人,占参选人数的37.8%,委托投票的170人,占参选人数的1.9%。实发县代表选票9804张,各收回9804张,有效选票9708张,废票78张,弃权票18张,各选区成功选出县人大代表12名,其中县选委会推荐4名,结构比例为:中共党员7名,占58.3%;民主党派1名,占8.3%;群众4名,占33.4%;少数民族3名,占25%;妇女代表3名,占25%;大学文化程度5人,占41.6%,大专文化程度3人,占25%。实发乡代表选票9084张,收回9084张,有效票8983张,废票80张,弃权票21张,成功选出乡代

训资料9套27册,认真学习了《选举法》、《代表法》、《地方组织法》、《甘肃省实施选举法实施细则》等法规,对换届选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时间安排,工作流程等进行了细致的培训和交流。同时各村也相应的组织业务人员开展了培训工作。目前,集中开展业务培训2次,培训领导干部10名、乡业务员2名、村干部32名,分村培训相关业务人员67名。全面提高了业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三是广泛宣传动员,营造良好氛围。坚持把宣传教育工作贯穿于换届选举工作的全过程,充分运用广播、标语、专栏、黑板报、宣传单等宣传形式,广泛宣传换届选举工作目的意义、方法步骤、相关法律法规等,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提高对换届选举的认识和参与选举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乡利用广播村村响设备宣传6次,各村办黑板报2期,张贴宣传标语229条,悬挂横幅6条。同时,结合选民登记工作,进行了入户走访宣传。全面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知晓率,努力营造了良好的换届选举社会氛围。

四是合理划分选区,做好选民登记。全乡换届选举动员会召开之后,乡上立即启动了选民登记工作。结合全乡居民居住状况,及时将乡人大代表选区划分为了17个小选区,按照县上关于划分人大代表选区、名额分配等文件精神和中央“两升一降一保证一适当”的要求,对分配我乡12名县人大代表、49名乡人大代表按照相关比例要求进行了具体名额分解下达。及时发布了选民

形式,及时对选举时间、地点等向广大选民进行了宣传动员,采取大选区套小选区的办法,设立中心投票站8个、流动票箱34个,8月22日上午10时,各选区集中召开了县、乡两级人大代表选举大会,引导和组织广大选民依法依规、有秩序、按步骤参加投票选举,均一次投票选举成功,参选率达到89.7%,产生县人大代表12名,乡人大代表49名。

七是精心筹备组织,圆满召开人大会。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县委、县人大统一安排部署,精心筹备,于8月23日上午10时,组织召开了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应到代表49人,实到46人,因病因事请假3人,列席人员16人,共计62人参加会议。会上,听取审议了《政府工作报告》和《人大工作报告》,并通过了报告决议草案;各代表团分组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议案和意见、建议;按照法定程序,投票选举产生了乡人大主席、乡长、副乡长,都以全票当选。会议程序严谨,组织有序,气氛融洽,圆满完成了大会各项任务。

三、取得的成效和几点体会

从这次乡镇人大换届选举实际看,取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换届选举,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参选意识有了进一步增强。这次人大换届选举的参提率、参商率、参选率和一次选举成功率都比较高,充分反映了选民参选的政治热情。二是通过换届选举,乡镇人大代表的总体素质得到提高、整体结构更加优化。与往届相比,代表的文化程度、妇女、非党,技术人员等比

举工作的关键。组织和指导好乡镇人大换届选举,是法律赋予人大的一项重要职责。全省各级人大及其选举工作机构在工作中做到全力以赴,认真履行职责。省人大常委会及时作出全省乡级人大换届选举问题的决定,同时通过调查了解、召开座谈会和现场观摩会、编发《乡镇人大选举简报》等形式,加强对乡镇人大换届选举工作的具体指导。市、县、乡三级人大都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并经常深入换届选举工作第一线,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认真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在乡镇人大组织建设方面,各地努力抓好省委有关规定的贯彻落实。在换届选举的整个过程中,乡镇人大主席和副主席都按照选举工作部署要求,尽心尽职,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各方积极配合,努力形成合力,是搞好人大换届选举工作的重要条件。人大换届选举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要圆满完成这项任务,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在工作中,有关部门和单位都能按照各自的职责,积极做好工作。党委的组织部门根据换届选举工作的需要,做到班子早考察,方案早确定,使人事安排工作与换届选举的进程相衔接。党委宣传部门及时提出搞好换届选举宣传工作的意见,并要求有关新闻单位认真搞好宣传报道工作。司法机关认真做好正在被羁押、受侦查、起诉、审判,以及正在服刑的罪犯和被劳动教养人员的选民资格审查工作。据统计,这次司法机关对全省50432名上述人员进行了选民资格审查,为其中48470人办理了可以参加选举的证

班子,事关选民和代表的民主权利,也体现了法律的严肃性。在这次换届选举过程中,各地都注意坚持做到每一个步骤、每一项程序、每一道环节都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在选民登记核对阶段,各地采取各种措施,确保每一个具有选举权的人都能依法行使选举权利。在提名推荐和协商确定代表候选人阶段,各地都能广泛发动选民提名推荐,并注意根据较多数选民的意见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在投票选举代表前,各地都注意加大宣传介绍代表候选人的力度。在投票选举代表时,都能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组织选民进行投票选举。在召开乡镇新的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时,各地除了认真组织代表审议好会议的各项议程,还注意依法做好乡镇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选举工作。实践证明,在换届选举中,只有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才能使换届选举既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又能沿着法制的轨道有序进行。

乡镇人大代表选举法 篇5

为切实做好全镇区、镇两级人大代表大会换届选举工作,根据宪法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中共北京市委转发<中共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做好全市区县、乡镇两级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及区委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特制的换届选举工作流程。

一、准备与宣传阶段(8月15日—9月9日)镇选举委员会:

1、提出区、乡(镇)两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工作意见,报镇党委和区人大同意。

2、研究制定换届选举工作方案。

3、成立换届选举工作机构。成立镇选举委员会,主持镇人大代表选举。

4、划分选举选区和分配代表名额,选区的划分按居住状况结合企业和事业单位划分,每一选区的大小按照1名至3名代表划分。

5、编写选举培训资料,印制有关资料、表格、宣传品。

6、开展各种宣传发动工作,印发《选举宣传提纲》、宣传标语。

7、召开选举工作动员大会,举办骨干培训班。8、9月9日前公布《区、乡镇选举委员会第一号公告》。各选区领导小组:

(1)各村成立区乡镇代表选举领导小组,于9月9日前报镇选举委员会。

(2)每个选区负责人和每个选区选派的1—2名工作人员参加镇选举动员大会和骨干培训班。

(3)开展宣传发动,张贴宣传标语口号。

二、选民登记阶段(9月10日—10月19日)

主要工作:

1、成立登记小组,选好登记员,明确工作职责,按选区开始登记选民。

2、办理《选民资格联系信》。

3、办理《选民介绍信》。

4、填报《选民登记表》。

5、注意做好流动人口的登记,办好委托书。

6、对登记情况进行认真复查。

7、做好选民资格的审查工作。

8、公布《区、乡镇选举委员会第二号公告》,公布选民名单(选举日20天前)。

9、组织选民看选民榜。

10、补正公告。

11、发放《选民证》(在选民名单公布后发放)。注意事项:

1、年满18周岁选民,以选举日为准(即1993年11月8日24时前出生的公民),选民出生日期的确认,以身份证为准;未办身份证的,以户口簿为准。

2、每一选民只能在一个选区内登记,经登记确认的选民资格长期有效。

3、选民登记以参照户口册和职工花名册为主核对选民,并注意“三增三减”,力求做到不漏登、不错登、不重登。

4、复查工作镇选举委员会安排专门时间进行选区间选民核对,镇选举委员会要严格审查,区分应予登记、不予登记、暂予登记、不记入选民名单五种情况。

5、选民对公布的名单有不同意见可向区、乡镇选举委员会提出申诉,选委会应在3天内作出处理决定。

6、申诉人对选委会处理不服,可以在选举日的5天前向法院起诉,法院应在选举日前作出判决,法院判决为最后裁定。

7、外出流动人员由户口所在地选区登记,并动员其回户口所在地参加选举,确实不能回原选区参加选举,经乡镇选委会认可,可委托他人投票。

8、对在现居住地居住一年以上的外地选民,按照本人要求,在取得户口所在选区选民资格证照后,也可在现居住地的选区登记,并参加选举。

具体时间安排:

9月10日—9月20日,各选区自行登记选民。

9月20日—10月5日,镇选举委员会组织各选区进行第一次选民集中核对,办理本镇范围内选民过拨手续和取得选民资格证明的外地选民的过拨。

10月5日—10月15日,镇选举委员会组织第二次选民集中核对,各选区向镇选举委员会领取《选民证》和《委托证》。

10月15日—10月18日,各选区抄写选民榜。10月19日前,各选区把选民名单一份交镇选委会。10月19日前,各选区张贴选民榜。

三、提名、推荐、协商、确定代表候选人(10月20日—11月7日)

1、推荐候选人阶段(10月20日—10月24日)(1)同时推荐区、乡镇代表候选人;

(2)分别填报《区、乡镇代表候选人推荐表》;(3)分别填报《区、乡镇代表候选人推荐情况汇总表》;(4)同时公布《区、乡镇选委会第三号公告》。注意事项:

(1)《区、乡镇代表候选人推荐表》由各级政党、团体组织推荐填写并加盖公章;

(2)选民10人以上联名推荐的由选民小组长或选举工作人员人员填写,联名者要亲自签名,不能包括被推荐者本人。

(3)《汇总表》由各选区填写,报镇、区选委会审核。

(4)《区、乡镇第三号公告》在选举日15天前(即10月24日)同时分别公布,区、镇代表候选人以姓名笔划为序排列。

(5)公告之时,即为初步候选人的推荐截止时间,无特殊情况不再推荐新的代表候选人,区、乡镇选委会不得调换或增减候选人名单;如果本人有要求或撤回推荐,可不列入候选人名单。

2、协调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阶段(10月25日—11月1日)(1)同时酝酿协调区、乡镇正式代表候选人。

(2)做好区、乡镇代表候选人介绍工作,组织区、乡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并回答选民提出的问题和意见。

(3)各选区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报区、乡镇选举委员会审核,填报《区、乡镇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登记表》。

(4)同时公布《区、乡镇选委会第四号公告》,进一步做好正式代表候选人宣传工作。

注意事项:

(1)区、乡镇正式代表候选人要按照多于应选代表名额三分之或一倍的原则提出。

(2)若差额人选超过最高差额比例,协商难以取得一致意见时,可依法进行预选。

(3)《第四号公告》应在选举日5天前(即11月3日)同时分别公布,区、乡镇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以姓名笔划为序排列。

(4)在选举日(即2011年11月7日)应停止正式代表候选人宣传介绍活动。

四、投票及小结阶段(11月8日—11月15日)

1、做好区、乡镇代表选举的各项筹备工作,准备票箱、选票、封条、各种统计表、有关使用工具等(11月8日前)。

2、办理《委托投票认可证》(每一选民接受委托不得超过3人)(11月8日前)。

3、分别发放《区、乡镇选委会委派书》(11月8日前发)。

4、各选区推荐总监票人、总计票人,落实好监票人、计票人和

工作人员,各选区选举工作人员名单确定后报镇、区选举委员会(11月8日前)。

5、发给《选举大会程序》、《选举办法》、《区、乡镇选委会代表讲话稿或主持词》(11月8日)。

6、投票选举(11月8日)。

7、统计核对区、乡镇代表选举选票(选举有效,封存选票)(11月8日)。

8、分别填写《区、乡镇代表选举结果报告单》,由主持人、监票人、计票人签名(11月8日)。

9、分别填报《区、乡镇人大代表登记表》(11月10日前)。

10、同时公布《区、乡镇选委会第五号公告》(11月10日前)。

11、颁布发《区、乡镇人大代表当选证》(11月15日前)。

12、做好代表选举各项统计(11月15日前)。

13、做好代表选举的文件、有关资料、统计表格等归档(1月15日前)。

注意事项:

1、各选区设立一个投票站,若干个流动票箱。

2、《选民登记》有补正的应提前贴补正公告。

3、委托他人代为投票的,应经区、乡镇选委会同意。

4、每只流动票箱必须配3名工作人员。

5、区乡镇当选代表名单公布应以姓名笔划为序排列。

乡镇人大代表选举法 篇6

转发《洮坪乡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工作实施

方案》的通知

各村党支部、乡直各单位:

《洮坪乡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工作实施方案》已经乡党委会议研究通过,现转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洮坪乡委员会

2011年7月9日

洮坪乡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工作的实施方案

根据县委转发《礼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县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换届选举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这次乡人大换届选举,是在全乡实施十二五规划,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进行的,是全乡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因此,搞好这次县级人大代表和乡人大换届选举工作,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推进全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次换届选举的指导思想是:在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换届选举工作依法顺利进行。

二、时间安排及步骤

全乡人大换届选举工作从2011年7月5日开始,至2011年8月16结束,分六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7月5日—7月9日)。一是建立选举工作机构。乡上成立选举委员会并下设办公室,在党委的领导下,主持本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二是培训换届选举工作骨干。召开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会议,培训选区骨干。三是研究县乡两级人大换届工作的有关事宜,起草各种文件及实施方案,进行全面宣传发动。

第二阶段:分配代表名额及划分选区(7月10日—7月12日)。一是选区划分按照“便于选民参加选举活动,便于代表联系选民”的原则和每一选区人口数大体相等、居住状况和每一选区选举1至3名代表的规定,我乡共划分选区19个,并及时成立选区领导小组。二是摸清代表资格底子,确定代表结构比例,将代表名额分配到各选区。

第三阶段:选民登记(7月13日至7月17日)。选民登记坚持以户口所在地和工作单位为主,可采取入户登记或设立登记站,动员选民到登记站登记,也可以按照上一届选民登记册或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为基数,增加年满18周岁的、恢复政治权利的和新迁入的选民族;除去死亡的、迁出的和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进行加减造册登记。并于7月17日前公布选民名单,交全体选民审查,纠错登、漏登和重登。

第四阶段:推荐、确定代表候选人(7月18日—8月6日)。一是选民委员会应及时将同级党政、人民团体推荐下派的代表候选人推荐到各选区,同时认真组织选区选民广泛推荐代表初步候选人,于7月23日前公布代表初步候选人名单。各政党、人民团体、选民联名推荐的代表初步候选人均不得超过应选名额。二是介绍代表候选人。介绍代表候选人可以采取书面介绍、口头介绍,也可以根据选民的要求,选举委员会统一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自我介绍本人情况,回答选民问题。三是确定代表正式候选人。按照多于应选代表名额的三分之一至一倍的差额选举原则,通过“三上三下”反复酝酿讨论,协商确定产生正式代表候选人,代表正式候选人名单于8月2日前公布。

第五阶段:投票选举(8月7日至8月8日)。一是2011年8月8日为我乡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日。二是选举委员会要对各选区的选举大会会场布置、选票印制、票箱设置等方面应统一安排,提前准备。并委派专人深入选区,组织选民同时同地地分别进行投票选举。

第六阶段:召开新一届人民代表大会(8月12日至8

月16日)。代表选举结束后,对县代表的选举结果要于当天电话或传真上报县选举委员会办公室进行审查;按照县上的要求,我乡新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拟于8月15日前召开结束。换届选举工作结束后,要及时撰写上报换届选举工作总结,立卷归档,并做好有关数据、材料的统计上报工作。

三、代表名额和代表结构

县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根据《选举法》的规定、确定全县28乡镇(中坝乡除外)新一届人大代表名额为1453名,分配我乡代表名额50名。

我乡代表结构比例可参照党员代表比例不得超过60%,非党员代表不能低于35%;妇女代表比例为22%左右,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不能少于40%。为保持代表的连续性,连任代表比例一般掌握在20%以上。党政干部代表的比例要比上一届有所降低的要求划分选区、分配和提名推荐代表。特别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等其他社会阶层人士的代表,要统筹兼顾、注重质量、比例适当。

四、乡人大换届选举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一)依法组织选举委员会

根据《选举法》的规定,设立了我乡人大换届选举委员会,主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报请县人大常委会任命产生。拟提名推荐的代表候选人不能担任选举委员会组成人员,以确保选举委员会的稳定性。乡选举委员会在乡党委和乡人大的领导下,根据换届选举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办理选举事务。依法做好选区划分、代表名额分配、选民登记、介绍、提名和确定代表候选人,主持投票选举和审查确认选举结果是否有效,并公布当选代表名单等工作,切实履行好法律赋予的职责。

(二)做好选区划分和选民登记工作

1、依法合理划分选区。按照行政区域内各选区每一代

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应当大体相等的原则,采取大选区套小选区的方式选举县、乡人大代表,要综合考虑便于选民投票,便于代表联系选民,开展活动、接受监督等方面的因素划分选区。我乡共划分选区19个。

2、依法做好选民登记工作。选举委员会工对登记人员进行培训,深入到选民住所或工作单位对选民进行登记,可以以村民小组为单位设立选民登记站,也可以发动选民自行登记,也可以按照上一届的选民登记册或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为基数进行增减,造册登记等,力求做到不漏登、不错登、不重登。

(三)保证流动人口的选举权利

目前,全乡外出外入打工等流动人口数量较多,其中绝大部分人员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按照人口原则上在户口所在地参加选举,选民如果在选举期间外出,经乡选举委员会同意,可以书面委托其他选民代为投票。选民实际上已经迁居外地但没有转出户口的,在取得原选区选民资格证明后,也可以在现居住的选区参加选举。要采取多种措施为外出或外入的流动人口的参选创造便利条件,如户口所在地的乡镇选举委员会可以本地外出在同一居住地流动人口集体开具选民资格证明,可将传真委托等方式视为书面委托,现居住地的选举机构也可以主动联系户口所在地选举机构确认流动人口的选民资格;对于已在居住地参加过上一届选举的选民,经核对资格后,可以不再开具选举资格证明,继续在现居住地参加选举。

(四)依法做好介绍代表候选人的工作

依法做好介绍代表候选人工作。选举委员会根据选民的要求,应当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由代表候选人介绍本人的情况,回答选民的问题,与选民见面活动要在选举委员会的统一组织下进行。

(五)依法组织好选民的投票选举

按照《选举法》的规定,以设立投票站的方式为主组织投票选举,各选区可以以自然村或者村民小组为单位设立投票站,方便选民就地就近投票选举。选民居住比较集中的,可以召开选举大会进行投票选举。按照法律规定严格控制使用流动票箱,不得扩大使用范围,使用时至少要有2名以上监票人、1名记票人、1名工作人员负责。委托投票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有关规定进行,尊重委托人的意愿,保障其选举权利。

五、切实加强乡人大换届选举工作的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这次县、乡两级人大同步换届选举,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政治性、法律性、程序性都很强。因此,换届选举自始至终都要坚持党委领导、人大主办、各方配合的原则。要进一步加强对换届选举工作的领导,要把换届选举工作列为当前的重要任务,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发动和组织选民参加选举,搞好本单位、本乡的县、乡人大代表选举工作。

为了加强换届选举工作的领导,乡上成立了选举委员会,选举委员会由人大主席黄汉学担任主任委员,党委副书记张瑜担任副主任委员,所法所长李天明、党委秘书赵交运、政府秘书王小明、民政组理廖航为成员的选举委员会。乡选举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设在党政办公室),负责起草本乡的换届选举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宣传活动,提出本乡镇选区划分、代表名额分配方案,印制选票、编制代表花名册等事宜。

各选区成立选区领导小组。不论是选举县人大代表的选区,还是选举乡人大代表的选区,都要成立选区领导小组。由3—5人组成,设组长、副组长,负责本选区的选举工作。选区领导小组成员由乡选举委员会与选区各单位或者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民主协商产生。选区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组织选民学习贯彻《选举法》和其他有关法

律法规;登记、核对本选区选民并公布选民名单,组织选民提名、推荐和酝酿讨论、协商代表候选人;公布代表候选人名单;组织选民投票选举;根据乡选举委员会的指示公布选举结果;办理上级选举工作机构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要严肃查处干扰破坏选举的违法行为。要认真贯彻执行换届选举的有关法律法规,严肃换届选举工作纪律,保证换届选举风清气正。要加强对选举工作的研究,注意防止和及时处理各种违法行为,严禁贿选,严防家族、宗教势力干预和操纵选举,严惩黑恶势力干扰破坏选举,为换届选举提供良好的社会坏境和法制保障。

乡镇人大代表选举法 篇7

当前, 我国关于村委会选举的全国性法律是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于1998年11月4日修订通过颁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委会组织法》 (以下简称《村组法》) 。其中第十四条规定“具体选举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定”。省制定的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一般规定, 乡、民族乡、镇成立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指导小组或类似临时性选举领导机构, 负责指导本行政区域内村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工作。

各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均对乡镇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指导小组作了系列授权。

吉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2000年11月24日通过的《吉林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第七条规定“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 乡、民族乡、镇成立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指导小组, 负责指导本行政区域内村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工作, 其职责是: (一) 宣传有关法律、法规; (二) 制定换届选举工作方案; (三) 培训换届选举工作组织人员; (四) 指导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 (五) 受理有关选举工作的举报、来信来访; (六) 办理换届选举工作中的其他事项。

广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于2001年7月27日修订的《广东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第六条规定, 乡级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指导小组履行下列职责: (一) 宣传和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和本办法; (二) 指导和监督选举工作, 引导村民依法进行选举; (三) 制定选举工作方案, 依法确定选举日, 并报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备案; (四) 培训选举工作人员; (五) 受理有关选举的申诉、检举和控告; (六) 指导、协助村民委员会完成交接工作; (七) 指导建立、健全选举工作档案; (八) 总结和组织交流选举工作经验。

河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1999年9月24日通过的《河北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 第六条规定“村成立村民选举委员会, 在乡 (含民族乡, 下同) 、镇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委员会指导下, 主持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具体职责没作规定。

四川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2003年11月28日通过的《四川省村民委员会选举条例》第十条规定“村民选举委员会在乡镇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指导小组指导下, 主持本村村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工作”。具体职责没作规定。

可以看出, 这些选举办法 (或选举条例) 都规定, 乡镇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委员会 (或选举工作指导小组) 居村委会选举的指导地位。指导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要通过对其职责的界定明确和规范。有些省就没有具体化, 有些省对乡镇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委员会职责规定的比较具体, 但不同省具体规定存有明显差异。概括来讲, 现有法规制度赋予了乡镇在村委会选举时的直接行政领导和组织领导地位。

村委会选举实际操作中的惯例是以省为单位, 依据《村组法》、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和省村民委员会选举通知, 全省统一进行。是在自上而下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 乡镇是村委会换届选举的直接行政领导者。以《江西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做好全省村党组织和第七届村 (居) 民委员会选举工作的通知》为例, 其中规定“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村党组织和村 (居) 委会选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加强组织领导, 确保选举工作顺利有序进行。要成立由党政领导挂帅、人大监督、组织和民政部门负责日常工作、有关部门参与的换届选举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建立设区市委书记为主要责任人、县 (市、区) 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乡镇 (街道) 党 (工) 委书记为直接责任人的领导责任制。县 (市、区) 领导班子成员要实行分片联系包干, 建立换届工作联系点, 加强具体指导。乡镇 (街道) 要抽调骨干力量, 深入到村 (居) 指导选举工作”。这反映了村委会选举的领导体制特点, 在乡镇层级, 乡镇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委员会 (或选举工作指导小组) 的具体构成是由乡镇党政领导挂帅、人大监督、组织和民政部门负责日常工作、其他部门参与的混合型的临时领导机构。

二、村委会选举中乡镇的“越位”与“失位、缺位”及其原因

村委会选举是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 是我国基层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进的目的是“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 发展农村基层民主, 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要保障以村委会民主选举为核心的村民自治有序、顺利推进, 就必须正确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人民当家做主的统一的政治原则, 就必须正确面对我国农村民主政治薄弱的国情和正确处理村委会选举实践中村庄内部出现的“贿选”、“家族政治”等内部问题和选举制度不完善的制度问题。这些内在的要求村委会选举中需要有效的组织领导和行政领导, 而乡镇是距离村最近的组织和行政领导者。村委会选举的实践经验说明, 乡镇在村委会选举中可以起到政治领导、制度供给、保障监督等作用, 同时乡镇也有越位、缺位的可能。

首先是乡镇在村委会选举中的“越位”。一是非法操纵、干预选举。现实实践中, 如果乡镇想在村委会选举过程中强加自己的意志, 将会对选举结果产生实质性影响, 容易产生乡镇干预导致的操纵性选举。乡镇可以通过多种管道来操纵、干预选举, 若乡镇对某村选出的村干部不放心, 压制群众选举, 就容易出现不按法定程序选举, 不尊重农民民主权利的违法行为。一些地方的乡镇干部借处理村民委员会选举中出现的问题为名, 采取行政手段干预选举工作, 甚至有少数乡镇干部片面强调政令的畅通, 利用各种行政手段操纵和干预选举工作, 以民主选举之名, 行上级任命之实。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县大令公庄1994年村委会选举中, 百余名村民没投上级指定候选人的票, 事后发生有数十人被打伤打残、多人遭非法拘禁的恶性事件。二是非法撤换村官。一些乡镇党委、政府对于村委会选举结果不满, 不通过正常的罢免程序, 而是通过乡镇主导非法撤换村官。地处江汉平原腹地的湖北省潜江市, 市人大代表姚立法在新一轮村委会选举之前进行了一次普查, 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该市第四届村委会自1999年9月28日换届选举以来, 截至2002年5月1日, 全市329位选举产生的村委会主任被乡镇组织及个人违规宣布撤换 (含免职、停职、降职、精减、改任他职等) 的达187人, 占总数的57%。619位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被非法撤换后, 接替他们职务的, 无一人是经村民依法选举, 而全由镇党委、政府、党总支、村支书等组织或个人指定任命。这一状况涉及269个村, 占全市329个村的81.7%。三是对村民罢免不合格村官横加阻挠。相关的案例并不少见。1999年4月30日《南方周末》报道, 哈尔滨市的王岗镇前兴隆村主任梁振志虚报产值16亿元, 骗取奖金475万元, 占用耕地500亩, 殴打上访群众等等, 群众强烈要求罢免其村主任职务, 却因镇党委书记采取行政手段干预而“卡住”。

其次是乡镇在村委会选举中的“失位、缺位”。一是宣传工作不力。根据我国国情, 村委会选举中乡镇应注重对村民进行与村委会有关的选举法规和参与选举的知识技能的宣传。但有些乡镇却宣传不力。在选举中, 乡村两级干部为维护自身利益, 对村委会的换届选举只作表面宣传, 如贴贴标语、喊喊口号等, 是使宣传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大打折扣;对选举程序和选举细则的宣传力度不够, 使不少选举政策被遮蔽, 特别在候选人提名方式上大做手脚, 使党支部少数个人在村委会换届选举获得更多的优势。二是培训选举工作人员工作不力。选举培训的好坏是村委会选举成败的重要条件。村委会选举是依法选举的实践活动, 也是选举技能应用的具体过程。对相关法规的理解程度和对相关选举技能的掌握程度的不同, 会对选举过程和选举结果造成重大影响。

所以只有通过包括《村组法》、省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以及省村民委员会选举通知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 增强村书记、主任, 村民选举委员成员以及乡镇村委会选举指导机构成员的综合素质, 才能促进选举法制化。三是指导、监督选举工作不力。乡镇在村委会选举中承担的选举指导、监督工作, 包括了指导村民和村选举委员会严格遵守选举程序 (选举委员会产生程序, 候选人提名产生程序, 正式选举过程程序) 、维护选举秩序、规范流动票箱的使用 (在村委会选举中流动票箱的使用常出现选举违法问题) 、密切关注选举动向并对出现干扰破坏选举工作的行为及时适当处理等。而当前村委会选举中, 许多村庄内部出现的“贿选”、“家族政治”、“宗派政治”、“暴力选举”等违法行为, 大都是由于乡镇对村级选举工作指导和监督不力所致, 在一定意义上致使村级依法选举流于形式。

村委会选举中乡镇的“越位”与“失位、缺位”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由于现阶段村民自治中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机制并不完善, 因此控制了村委会往往就意味着掌握或控制了这些资源。一些地方的乡镇干部与某些村干部或村民在经济上有着一致的利益关系, 出于个人利益的需要而采用种种手段干涉选举、力保他们当选, 这就必然发生侵害村民选举权利的违法行政行为。在这些利益的驱动下, 各种利益主体在选举中难免作出违反法律规定、侵害村民权利的行为。另一方面是受政治利益的驱动。一些乡镇担心选举上来的村干部不听话、不好管、完不成各项任务, 仍然按照个人意志干涉村委会选举, 并实施指选、派选村委会干部, 或者直接任免村干部, 或者在处理其他选举事务时违反自己的法定职责和权限。而这些都是直接影响与村委会选举的主要因素。

三、规范乡镇在村委会选举中职能的对策

㈠健全制约乡镇在村委会选举中违法行政行为和组织行为的法律规制, 纠正“越位”一是健全针对乡镇在村委会选举中违法行政行为的法律规制的法律体系。这就要求将保护村民民主自治、民主选举的权利不仅在宪法、村组法中体现, 还要在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和行政监察法中充分体现, 使村委会选举中乡镇因违法、违规可以作为被上级监察、被村民诉讼的对象, 使乡镇政府在法律规制的范围内指导村委会选举工作。二是健全针对乡镇在村委会选举中违法组织行为的法律规制。我国村民自治同样要坚持党的领导, 避免产生党的领导行政化的问题。一方面乡镇政府依法做村委会选举的指导者, 退出对村委会选举的行政干预;另一方面原来的行政干预通过乡镇党委———村支部的途径转移。要处理好乡镇党委、村党支部、村委会之间的关系。必须明确党在农村的领导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进行, 保障村民自治。在村委会选举中, 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乡镇党委应通过加强村支部建设, 提高村支部和党员的先进性, 这种先进性表现在政治的先进性、发展能力的先进性和道德文化的先进性, 并通过村委会选举的自治制度来发挥党支部在村的领导核心作用, 同时党支部还要起到监督村委会的作用。可以通过党内生活惯例的形式, 明确乡镇党委通过党内机制行政化干预村委会选举是违反党的政治原则的。党内机制上, 可以通过乡镇党代会监督、纪委监督的形式使之制度化。

㈡进一步规范乡镇在村委会选举中的职能定位, 纠正“失位、缺位”一方面要完善村组法和相关制度, 使乡镇在村委会选举中的职能更加规范。现行关于村委会选举的相关法规对乡镇在村委会选举中的职能并不规范。需要首先规范省村委会选举办法中关于乡镇在村委会选举中的职能。《村组法》和部分省村委会选举办法没有明确规定乡镇职能, 做出规定的省市, 如河北省、广东省、山东省等各省规定也有一些差异。可以根据实践经验和理论认识的深入, 像河北省、广东省等要及时通过修改省村委会选举办法将乡镇在村委会选举中的职能更加规范, 明确职责。同时对于规范乡镇在村委会选举中的职能同样有效的是通过展开村委会选举时的“通知”等形式的政策形式, 明确乡镇在执行村委会选举中的职能时的禁止性行为。

另一方面要完善领导体制, 使乡镇领导更加科学。我国领导基层民主选举的现行领导体制是以党委领导为核心, 通过结构松散、权力集中的临时型选举领导机构来实施领导。这种体制的优点是更多的延续了建国以来的传统习惯, 为各级党政机关所熟悉, 也便于党委的领导。同时也有缺点和不足。最大的缺点是它是松散的临时性机构, 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制度建设的长期性、民主政治发展的复杂性矛盾, 不利于包括村民自治在内的基层民主的快速成长。可以通过试点的形式, 在县或乡镇的范围内探索建立法定固定的选举领导机构, 待经验成熟再予以更大范围的实验、推广。这种固定的选举领导机构受同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 职责单一, 就是推进基层选举的有序推进, 包括保障选举工作的顺利进行, 进行选举问题调研、研究, 提供有关选举的咨询等。当同级党政领导与选举法规的规定冲突时, 通过上级相关机关依法裁决。这样就可以使选举体制更加科学。

乡镇人大代表选举法 篇8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并“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十七大的表态意示着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前进。人大是我国的权力机关,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机关,代表着中国最高的民主形态。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显示着中国人民真正平等地行使民主权力。那么这种平等的权力迟到了吗?

一、城乡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差异

从1953年2月11日,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的《选举法》开始,即规定了城乡人大代表可以代表不同的选民人数——自治州、县、自治县为4∶1,省、自治区为5∶1,全国为8∶1。《选举法》随后虽然经过了5次修改,但最终于2004年修改时,维持了1995年2月28日由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修改的《选举法》所确定的城乡人大代表比例制,即农村选民的选举权被统一规定为城市选民选举权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要选举一名同级的人大代表,农村人口要4倍于城市的人口。选举是平等的,不管是农村的还是城市的选民,每个选民的选票是同等的,即每人在数量上都平等地拥有一票,没有谁有特权比他人拥有的更多;但是,事实是,这些选票等票不等值:同样选举一个同级人大代表,如果在城市需要100张选票那么在农村则需要400张选票。

二、 原先不能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解释

对不能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解释主要表现在这两方面:一是,我国农村的选民素质低,不适合搞民主。这种论调遵循的是密尔所提倡的观点:“尽管每个人应当有发言权,然而每个人应当有同等的发言权则是完全不同的命题”[1]。因此,密尔建议给那些在知识和才智上有能力的人以复数投票权,使其意见有较大的分量。如今平等的民主选举反对复数投票,人大代表的选举虽然信仰平等投票,却也相信“完全排除对共同事物的发言是一回事,根据其对共同利益的管理的较大能力让别人有较大分量的发言权则是另外一回事”[2]。等票选举似乎掩盖了复数投票的表象,但是却难于隐藏不等值的事实——这也正是复数投票所追求的较大发言权的本质。农村与城市4∶1的规定,直接地表明农村的4票值等于城市的1票值,如果同是一票,则城市选民的发言权是农村选民的4倍。

农村选民素质低,不适合搞民主。这种解释在早些年代似乎还具有相当的说服力,原因是民主当时刚刚扎根于中国,大众特别是农村的群众还缺乏普遍的民主认识;同时,当时农村的整体文化水平确实比较低。但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普及和发展,随着民主思想的传播和民主实践的进行,这种解释已是不攻自破。

另一种解释则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城镇相对农村来说,人口较少,而城镇在我国各地又往往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工人以及各界代表人物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如果人大代表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成分就会是大多数来自农村,工人以及其他各界的代表比例就会是很小,从而影响到人民代表大会的广泛性,不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3]。毫无疑问,这是很有说服力的。以1953年为例,我国当时的城镇人口只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0.6%,如果农村与城市的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相等则人大会议就是农民代表的天下,既无法体现工人阶级的领导性质又排挤其他各界的代表在人大的名额。但是此种解释忽视了这样的问题:如果说因城镇是“中心”而其选民能够享有较大的票值的话,那么农业(农村)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理应更该拥有同等的权力。如果说城镇是工人和各界代表集中居住地而享有4倍于农民的票权的话,则意味着人大代表的选举权是依附于选民的特定身份。毫无疑问,这是与平等的选举原则相背离的。

显然,上述两种解释是从中国社会的现实条件来解释中国的民主政治,是实事求是的表现,具有难于否认的合理性;但是,如果单从民主理论来看,这种解释有悖于人大选举的平等性,难于用来解释为什么不能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三、难于自洽的民主:城乡人大代表代表不同的选民人数

民主是什么?“从字面上看,民主是指‘人民的权力’,权力属于人民”[4],在词源学上则表现为人民的统治;所以科恩把民主看成是一种社会管理体制,在该体制中社会成员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影响成员的决策。在当今以领土为标志的民族国家中,民主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就是平等的投票,以达到每个公民所表达的偏好都应当在决定最终方案中得到同等的重视。我国当前农村与城市的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不同人口数使得我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在民主理论面前难于自洽。民主是以正常人都有资格进行自我统治为前提的[5],达尔称之为强势的平等原则。每个具有公民资格的正常成年人都具有平等的民主权利,它不因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差别或是素质差异而否认或者剥夺他平等的民主权利,也不因为了某种功利的目的或是彰显某种特性而牺牲这种权利。所以,只要符合我国宪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的人都具有平等的选举权,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所以,在我国只要符合民主资格的公民都具有平等的一票选举自己的人大代表,而且这一票必须要得到同等的考虑,等票等值才是真正的平等;可事实就在于农村与城市的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之差别,人大民主等票不等值。

四、另一种解释

城乡人大代表代表着不同的选民人数是否就说明了我国人大选举是不民主的呢?答案是否定的。民主总是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差距的,不应以“差距”来否认现实的民主性,只能用不断成熟的民主基础来填补这个差距。

1.民主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民主不是一蹴而就的成绩,而是在历史的单行道中缓慢地前进。古希腊城邦开启了民主的大门,但是整个希腊的城邦制度的生长过程就如顾准在《希腊城邦制度》中所说的那样,是遵循着“神授王权——贵族阶级寡头专政——僭主政体或立法者和民选调解官——民主政体”这样一个发展脉络。海外殖民打破了原有的血族关系转向契约形式造就城邦。虽然古雅典是民主的代名词,但是雅典的民主是奴隶主的民主,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奴隶、外邦人、妇女和儿童都被拒绝在民主的门外,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是基于能力上的平等按照社会阶层的比例实行公平统治。民主在它发展的开源就表现了强烈的排他性,但是它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完善。妇女的选举权,平等的普选权,都是一个逐渐的发展过程。英国议员的选举是在花费近200年的时间从贵族的游戏迈向平民的权利,从城市的特权普及到农村的选举权。

上一篇:志愿者社会实践证明书下一篇:后备干部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