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

2024-07-04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精选5篇)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 篇1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整体回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主要史实,加深对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2)通过阅读史料,重点探究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并在中西方古代政治制度的比较中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3)在师生、生生互动学习中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等历史素养。

2、过程与方法:

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政治制度,理解历史概念,通过对比中外古代政治制度,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轨迹。这一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形成了阻碍。

4、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是探究从汉到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及规律。

本课难点是通过分析材料和中外政治制度的对比,认识到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5、课型课时:综合课 1课时

二、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 分组讨论法 比较分析法

本课时间跨度大、概念多,政治制度理论性较强,面对的是高二文科班的学生,他们已经对这课的基本史实有所了解,但是对这些制度的演变缺乏完整而深入的研究,因此我尽可能多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动态图示法、谈话法、讨论法、比较法等手段,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通过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着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概述历史规律的一般方法,培养历史能力和学科素养。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分发学案,让学生完成课前预习部分的练习;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材。

2、导入

展示四幅大家熟悉的中国古代帝王的图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导入并展示课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设计意图:从同学们熟悉的历史人物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3、新课讲授

主要分为6个板块。

活动一:齐读目录,圈点前言,建构知识网络。

从第一单元的目录入手,通过读目录,让学生弄清本课在单元中的地位——承上启下,然后看单元导言并找关键词,最后共同建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情况(展示结构图),要求学生把没有完成的空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强调教材目录,重视培养知识的系统性。

活动二:阅读史料,调用知识,探寻从汉至元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

通过两个问题探究,调用相关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解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问题探究一】

材料一:著名学者黄仁宇在论及某王朝的统治政策时写道:“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权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材料二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之败,于是刨裂疆土……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汉书》

材料三: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 ——柳宗元《封建论》

让同学们自己根据所给材料来设计问题,然后指出三则材料依次体现了历史“是什么”(史实)、历史“为什么”(原因)和历史“怎么样”(影响和对策)的规律。

【问题探究二】

材料一“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元朝由北方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统一后的疆域北到蒙古、西伯利亚,越过贝加尔湖,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部,东北至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总面积超过1500万平方千米。

材料三《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材料四《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且一改以前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

和同学们一起认真解读材料,让大家自己形成问题和答案。最后指出元朝的行省既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同时又是地方的最高官府,既要听命于中央同时地方又有一定的自主权,又因为民族色彩和行省划分的艺术性,使得行省的权力大但是又不会形成地方割据。

设计意图: 通过两段典型史料,让同学们能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史实,充分认识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所体现出来的延续性和政治智慧,培养学生解读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

活动三:阅读教材,展开讨论,探寻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

结合教材,通过学生分组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概括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并归纳相关制度带来的影响。

设计意图:经过本组同学们的团结协作和集体智慧,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活动四:中西方古代政治制度的比较

通过表格来对同时期的中国古代(秦到清)政治制度和西方古代(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进行比较,让学生对同时期的“专制集权”和“民主法制”有新的认识:人类文明史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政治制度,任何一种政治制度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时代、阶级的局限性,政治制度也是一种文明,我们进行比较不是要分出优劣好坏,而是应该积极吸取古代“治世”的宝贵经验和政治智慧。

设计意图:通过中外联系,培养比较问题和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活动五:史学观点评述

阅读材料,选择其中某一种观点加以评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语言准确,逻辑严密.)

一直以来,对中国古代所推行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褒贬不一,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认为“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专制黑暗之历史也”;而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传玺却认为,在中国所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此制度的创行和存在、发展、完善,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标志;也应当说,是世界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设计意图:尝试着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能力和历史学科素养。

活动六:高考真题演练

1、(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2、(2012年海南卷历史,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设计意图:出示两道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高考题,检验当堂所学知识。

四、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作业布置:

课后完成学案的第三部分。

五、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反思

有效的历史课堂中,教师要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更多的想办法达到预期设想的学习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素养。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必须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高二的学生基本史实已经具备,我们老师关注更多的应该是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历史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我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和课后,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能不能尝试着分组讨论的同时,兼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还有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在材料的取舍和课堂的深度上还需要下很大的功夫,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效率,首先教师自己就要多读书,多读好的专业书籍,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素养得到提高,这就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 篇2

【金题点睛】

示例1 (2012年高考天津文综卷历史第9题) 1793年初, 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革命高潮中被送上断头台。与这一事件相联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此法国废除了君主制

B.这一事件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结束

C.这一事件为拿破仑上台创造了条件

D.君主制的幽灵并未因此在法国消失

答案:D

解题技巧: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与比较能力。解答时, 要注意本题所涉及的时间, 这时的法国革命并未结束, 而正处于高潮阶段, 选项B不正确。而选项A说法太绝对, 在这之后, 出现了拿破仑的法兰西第一帝国, 还有波旁王朝的复辟、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帝国。选项C也是不正确的, 法国督政府软弱腐败, 对内不能稳定政局, 对外不能抵抗反法联盟的干涉, 从而失去法国大多数人的支持, 这才为拿破仑上台创造了条件。综上分析比较可知, 选项D最符合本题主旨。

变式练习1649年初, 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革命高潮中被送上断头台。与这一事件相联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此英国废除了君主制

B.这一事件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C.这一事件为英国政党形成创造了条件

D.君主制并未因此在英国消失

答案:D

解题技巧:本题是上一题的变式练习, 同样是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与比较能力。解答时, 要注意本题所涉及的时间, 这时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并未结束, 正处在革命的高潮时期, 选项B不正确。而选项A说法太绝对, 在这之后, 还出现了查理二世复辟、詹姆士二世继位等, 选项A是错误的。选项C也是不正确的, 查理二世复辟后, 反攻倒算, 激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满, 政治斗争日益尖锐, 从而促使英国政坛发生分化, 政党开始形成。综上分析比较可知, 选项D最符合本题主旨。

示例2 (2012年高考四川文综卷第20题) 法国大革命之所以在现代民主政治发展史上具有典范意义, 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对“平等”原则的落实。这种落实的一个典型表现是

A.高度认同政党政治

B.不惜牺牲部分自由以保证平等

C.定期召开三级会议

D.通过三权分立以确立制衡原则

答案:B

解题技巧: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比较能力。解答时, 要注重对“平等”原则及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的理解与分析。然后确定时间范围, 就是法国大革命时期。选项C发生在大革命前, 其本身就是不平等的, 有封建等级的含义, 排除C项。大革命期间, 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和热月党人先后执政, 但其不是政党政治, 可排除A项。启蒙主义者虽主张三权分立, 但在整个大革命期间没有落实, 因此也可排除D项。法国大革命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 大革命时期最重要的历史文献就是《人权宣言》, 主张天赋人权, 确立了自由与平等的原则, 以确保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保障这些权利, 之后宪法的制定都以此为目标与任务。巴黎人民三次起义, 就是为了确保自己平等、自由的权利得到落实, 反对侵犯私有财产, 否定封建专制统治, 落实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由以上分析可知, 选项B是正确的。

变式练习 (2012年高考福建文综卷第20题) 法国大革命初期一首流行歌谣唱道:“把高个儿截短, 把矮个儿拉长……”这种呼声化为图景就成了上图所示漫画, 它表达的政治理念是

A.平等B.自由

C.人权D.博爱

答案:A

解题技巧:本题是示例2的变式练习, 同样是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与比较能力。解答时, 要注意本题所涉及的材料“把高个儿截短, 把矮个儿拉长”, 这表明要实现平等。据此可知, 选项A是正确的。

示例3 (2012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15题) 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 共和党候选人布什和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在决定命运的几百张选票上发生争议, 最后把官司打到了联邦最高法院。后者一锤定音, 解决了长达36天的总统难产危机。这段材料

A.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B.表明司法权实际上高于行政权

C.显示最高法院掌握立法权

D.说明总统人选与选民意愿无关

答案:A

解题技巧: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与比较能力。解答本题要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涵。此宪法规定, 总统是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即先由各州议会选出选举人, 然后再由选举人选举总统, 这表明选项D错误, 排除;其规定三权分立与相互制衡, 三权之间没有高低之分, 排除选项B;其规定立法权属于国会, 排除选项C。最高法院执掌司法最高仲裁权, 拥有最高司法权以及解释权, 也就是拥有司法终审权。因此选项A是正确的, 材料充分体现了美国的三权分立原则。

变式练习2006年11月16日南希·佩洛西就任美国众议院议长后, 引用前美国总统华盛顿告别演说的名言“那些领导政府的人们, 要谨慎行事, 把自己限制在各自的宪法范围内, 避免在行使权力时一个部门侵犯其他部门的权力”, 来告诫布什政府。这一名言强调的是

A.民主性原则B.司法独立原则

C.分权制衡原则D.自由平等原则

答案:C

解题技巧:本题是示例3的变式练习, 同样是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与比较能力。解答本题同样要注意1787年美国宪法的内涵, 美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三权分立与相互制衡。

示例4 (2012年高考北京文综卷第21题) 英国“光荣革命”后的一系列法令, 规定了国王不得违反某些法规, 但对国王可以行使的权力却未明确规定。结合所学, 国王仍保留的权力是

A.筹集税款B.干预立法

C.招募军队D.任命大臣

答案:D

解题技巧: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与比较能力。解答本题要抓住关键词“光荣革命”, 对“光荣革命”前后的一系列法律作比较。通过将《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与之前的法律相比较可知, 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经法律程序不得拘捕任何人等, 排除选项B;不经议会同意, 国王不能征税、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 这表明国王无权筹集税款, 排除选项A;不经议会同意, 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 也就是无权招募军队, 排除选项C。通过比较可知, 相关法令对选项D所述未作明确规定。故正确答案为D项。

变式练习19世纪70年代, 英国的政治格局和政治走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判断, 真正掌握国家实权的是

A.国王B.议会

C.代议制政府D.内阁会议

解题技巧: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解答本题要抓住关键词“19世纪70年代”。内阁会议是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出现的, 排除选项D。19世纪70年代, 代议制政府形成, 其以首相为首, 开始拥有行政权、财政权、几乎全部的立法权, 真正掌握了国家实权, 故选项C为正确答案。而在“光荣革命”之后19世纪70年代之前这一时期, 通过一系列法律条文的制定, 议会拥有了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力, 此后走下坡路, 排除B项。国王只是“虚君”, 无实权, 排除A项。

【重点突破】

1.代议制度

(1)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概念:代议制又称议会制, 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主权的制度。这种代表民意的机关就是议会。代议制最早产生于英国。由于这种制度代表了人类在政治民主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步, 所以被欧美各国等世界上许多国家效法。

(2)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 (1) 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 议会由议员组成, 议员由普选产生, 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代议制是一种间接民主制。 (2) 一般都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 (3) 都实行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 也就是都必须由在议会选举或大选中获胜的政党领袖来出任总统或总理 (首相) , 并以本党人员为主组成内阁。政府在执政期间都坚决服从本党的意志, 推行政策, 总统和总理都拥有巨大的权力。

(3)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作用:代议制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志, 从法律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成果, 在推动世界民主化的进程中具有极其重大的进步作用和历史意义。

2.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确立的历史背景

(1) 经济基础: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动力。

(2) 阶级基础:各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享有政治、经济权利。

(3) 思想基础:启蒙运动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 为资产阶级提供了思想上的、理论上的准备 (英国革命除外) 。

(4)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或殖民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一条主线:议会的发展演变 (即代议制的确立、发展、完善) 。

两种趋势:国王权力逐渐削弱;议会权力不断增强。

三个转移: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行政权力由国王转移到内阁;政治权利由贵族民主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 并下移到公民民主。

4.英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特点

保守、温和、妥协和继承性构成了几个世纪以来英国民主政治进程的特色, 英国革命的直接目的与后果就是权利在国王和议会之间进行重新分配。

英国用渐进改革方式完成了民主改造。其工业革命后的政治发展历程,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争取民主的斗争历程。英国国王与上院都是世袭的产物, 没有多少实际权力, 但成为国家政治稳定的象征。英国是靠一点一点的改革改造了一个传统的政治体系, 使传统的外壳装进全新的内容。民主政治可以在完全古老的社会产生, 而且成为整个西方民主制度的母体。其做法就是保留传统形式, 而改变其实质内容, 用调整政治关系的办法把旧议会制度改变为现代宪政制度, 表现出制度上的继承性。

英国政体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 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 是礼仪性的国家元首, 首相是最高行政首脑, 即政府首脑;内阁对议会负责, 由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建内阁及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以代议制为基础, 议会掌握国家主权;实行分权原则。而内阁又为英国政府的核心机构, 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 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 内阁就要下台, 或者宣布解散议会, 重新进行选举。同时, 两党制与内阁制相结合。

5.明清内阁与英国内阁的不同

明清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或决策机构, 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 阁臣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一般无实权。明清内阁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 它加强了君主的绝对权力, 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 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英国内阁是依法建立的中央机构, 是国家立法机关———议会组织的行政机构 (即政府) , 它只听命于议会, 而不听命于君主。君主只是国家元首的形式代表, 而行政权力在政府首脑———首相或总理的手上。

6.美、法、德体制

(1) 各自的特点:

美国民主政治:《独立宣言》表述了民主与自由权理论, 奠定了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础。1787年宪法规定了联邦式政治体制, 确认了联邦制度和联邦政府三权分立与相互制衡原则, 形成了美国最基本的政治结构, 使美国成为资产阶级国家依法立国和分权制衡的典范, 比较有效地防范了权力膨胀和政治腐败。美国两党制的形成, 是与其独立之后整个政治体制的建立与发展相适应的, 是其政治的主要特征之一。两党轮流执政格局的形成, 造就了美国政治稳定的局面。

法国民主政治:其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不是通过和平方式, 而是以革命、战争、政变方式进行的, 是在革命与反动的交替中完成的, 体现了一种不妥协的革命精神。其是西方多党制的典型, 特点是党派林立, 政局不稳, 倒阁频繁。在多党存在的条件下, 议会的议席由许多政党分别占有, 常常是几个政党结成联盟以构成多数, 从而组建多党联合政府, 这一直影响到现在。

德国民主政治:1871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但是君主是实, 立宪是虚。这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

(2) 异同:

相同点:政体类型: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体;背景: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本质:均为分权制衡的近代国家政治体制;结果:都以法律形式确立政体;影响:都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成果, 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国体:都是资产阶级专政。

不同点:政体类型不同: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类型;具体内容不同。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 每小题2分, 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原创) 1.英国“君权神授”的封建君主制终于走到尽头, 取而代之的是君主立宪制下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其标志是

A.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B.1701年《王位继承法》的通过

C.18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形成

D.内阁成为议会中的“第三院”

(原创) 2.《英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如果把1688年前后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看, 谁也无法否认它是英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以政变为形式的革命, 而且视野拉得越长, 其革命性就越明显。”这种革命性主要表现为

A.推翻了封建专制王权, 建立了君主制共和国

B.实现了从传统专制社会向近代民主社会的转变

C.第三等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D.国家权力的重心决定性地自国王转至议会

(原创) 3.伏尔泰在《以英国人的口吻》中写道:“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 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 却无力为非作歹……一边是贵族重臣, 一边是城市代表, 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材料中“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的政体是

A.君主立宪制B.帝国议会制

C.总统议会制D.总统共和制

(原创) 4.18世纪英国的内阁制与同时期中国的内阁制相比, 最大的不同是

A.君主与阁臣关系B.组织结构

C.社会性质D.权力分配

(原创) 5.下面左图,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2007年6月27日正式向英国女王递交辞呈后, 向人们告别。右图, 同样来自英国执政党工党的新任领袖布朗27日下午应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邀请前往白金汉宫, 接受女王授权组建新一届内阁, 并从女王手中接受御玺, 正式就任英国首相后向人们致敬。而关于英国女王、首相、内阁的说法, 不正确的是

A.英王是国家名义的象征, “统而不治”

B.内阁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 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

C.首相是下院多数党的领袖, 实际掌握着国家大权

D.内阁受到下院的反对, 首相只能辞职并解散内阁

(原创) 6.使美国成为资产阶级国家依法立国的典范的是

A.中央与地方分权

B.三权分立与相互制衡

C.总统共和制

D.民主、自由、平等

(原创) 7.从美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轨迹来看, 不属于其民主政治特点的是

A.两党制与内阁制相结合

B.相对稳定的两党制构成

C.三权分立与相互制衡

D.有一部规定政治权利运作的最后、也是最高法则

(原创) 8.美国三权分立与英国三权分立的不同之处是

A.英国的三权由内阁行使, 美国的三权则由总统行使

B.英国的三权由议会控制, 美国的三权则由总统控制

C.英国的三权受国王牵制, 美国的三权则受议会牵制

D.英国的三权统一于议会, 美国的三权则是相互独立与牵制

(原创) 9.下列内容是对美国1787年宪法有关内容的修正。由此可获得的正确信息不包括

A.通过对宪法的修正, 解决了美国各种政治和社会问题, 也解决了种族矛盾

B.表明宪法制定者表现出少有的开明姿态, 后来者可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予以修正

C.体现出宪法相对的稳定性与灵活性

D.正是由于宪法的适应性, 从而增加了联邦宪法的生命力, 使得一些问题得以在体制内解决

(原创) 10.中新网2012年6月13日电综合报道, 下图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为选战进行的“口水战”。罗姆尼12日抓住奥巴马就美国私营部门的言论不放, 攻击奥巴马并非一时口误, 而是脱离现实, 不识民间疾苦。对此, 以下不能说明的是

A.两党本质上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

B.两党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C.两党所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同

D.两党对垒, 交替执政是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原创) 11.这是法国某一时期出现的一次辩论:“共和制存在着, 它是国家的合法政体。要求别的东西, 将引起一场新的革命, 并且是最可怕的革命。……要么是保守共和国, 要么就不要共和国”。这一辩论发生在

A.“没有共和派的共和国”时期

B.“一票共和”时期

C.巴黎公社时期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

(原创) 12.法国1875年宪法被人称为“一票共和”, 它所规定的总统的权力与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总统的权力相同, 主要表现在

A.产生方式B.与众议院的关系

C.行政、军事权力D.与议会的关系

(改编) 13.仔细观察《拿破仑的加冕仪式》一图, 它说明了

A.恢复帝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拿破仑是值得称赞的英雄

C.法兰西共和制度的确立非常艰难

D.罗马教皇控制着当时的法国

(原创) 14.据报道, 备受关注的法国大选第一轮投票于当地时间 (2012年4月) 22日上午8时开始进行。截止到法国当地时间23日凌晨, 初步统计结果显示, 十位候选人中, 社会党总统候选人奥朗德与现任总统萨科齐分列前两位, 双双进入将于5月6日进行的第二轮投票角逐新一任法国总统。最后法国宪法委员会在10日确认并正式公布了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结果, 代表左翼联盟的社会党候选人弗朗索瓦·奥朗德获得绝对多数选票, 战胜现任总统、右翼政党人民运动联盟候选人尼古拉·萨科齐, 当选下一任法国总统。这一材料呈现的法国议会政治的特点有

(1) 党派众多 (2) 党派更换频繁 (3) 多党联合执政 (4) 总统由普选产生, 为国家权力中心

A. (1) (2) (3) B. (1) (2) (4)

C. (2) (3) (4) D. (1) (2) (3) (4)

(原创) 15.右图是法国社会党人奥朗德就任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七位总统的场景。如果按1875年宪法的规定, 以下不属于他的权力范围的是

A.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

B.对外宣战、媾和

C.经参议院同意解散众议院

D.缔结条约, 实行特赦

(改编) 16.保罗·肯尼迪说, 统一的德国“是一个将西方民主国家现代工业力量, 同东方帝国专制独裁的决策特点结合在一起的大国……是一个爆炸性的混合体”。他所说的德国是

A.极端沙文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国家

B.有封建军事色彩的资本主义国家

C.封建君主统治下的资本主义工业国

D.工业高度发达的封建军事大帝国

(原创) 17.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描述德国时说:“除了现代的灾难而外, 压迫着我们的还有许多遗留下来的灾难, 这些灾难的产生, 是由于古老的陈旧的生产方式以及伴随着它们的过时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还在苟延残喘。”“许多遗留下来的灾难”产生的最重要因素是

A.容克贵族地主专制政权

B.首相对皇帝负责而不对国会负责

C.立法权属于帝国会议和联邦议会

D.内阁拥有绝对权力

(原创) 18.有史学家认为:“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度。”以下不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集立法、行政、军事等大权于一身

B.议会没有实权, 议员是俯首听命的“绵羊脑袋”

C.帝国宪法没有规定议会拥有立法权

D.皇帝可以召集和解散议会, 任命对自己负责的宰相执行政府决策

(原创) 19.有人说, “德意志帝国虽然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制, 但又保留了浓厚的封建专制主义色彩”。其中体现资产阶级性质的是

A.皇帝有权任命直接对自己负责的宰相和政府官员

B.皇帝有创立法律之权

C.皇帝有权否决帝国议会通过的议案

D.立法权属于帝国议会和联邦议会, 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

(改编) 20.美国债务僵局被打破前, 奥巴马政府坚持提高债务上限并在时限上跨过2012年11月, 以免大选前同国会继续讨价还价, 而共和党控制的众议院仅愿就短期提高债务上限的方案达成一致, 以图再次利用债务问题打击民主党的选情。双方互不相让, 长时间“死磕”。这表明

A.美国政府和国会没有共同的政治利益

B.美国的政治体制存在严重的内耗

C.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关系本质上是对抗性的

D.美国的政党制度是各利益集团之间相互制衡的机制保障

(原创) 21.下面关于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政体的叙述中, 不正确的是

A.英国是议会制君主制, 君主是虚, 议会是实

B.德国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君主是实, 议会是虚, 宰相也是虚

C.美国是总统共和制, 总统权力很大

D.法国是议会共和制, 议会掌握实际权力

(原创) 22.近代欧美国家在承接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公民民主与法制历史传统的基础上, 进一步构建了两大政体 (君主立宪制和总统共和制) 。其基本原则是

A.自由, 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平等, 天赋人权

C.民主, 人民拥有普选权

D.分权制衡

(原创) 23.关于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下列评价不正确的是

A.否定并取代了封建君主专制, 从此资产阶级控制了政权

B.人民群众享受了一定的权利与自由, 并在选举中逐渐成熟起来

C.它成为自由、民主与平等的化身

D.资产阶级通过立法权和议会将其意志上升为国民的普遍意志

(原创) 24.资产阶级代议制有多种形式。对此,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国家元首直接控制议会, 不对议会负责

B.总统是国家元首, 政府由议会产生, 对议会负责

C.国家元首、总理都由人民间接选举产生, 都对人民负责

D.国家元首定期由公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 直接组织和领导政府

(原创) 25.近现代欧美国家的政党制度是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国家权力、维护统治的工具。不能正确反映其政党制度本质的是

A.欧美国家的政党都是不同集团利益的代表者

B.欧美国家的政党都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利益, 直接对人民负责

C.欧美国家的政党都以取得政权, 保持和行使权力为主要目的

D.欧美国家政党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参加选举, 争夺议会议席和行政首脑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 其中第26题15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7分, 共50分)

(原创) 26. (15分)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未经国会同意, 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 为非法权力。”“凡未经国会准许, 借口国王特权, 为国王而征收, 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 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 皆为非法。”……“除经国会同意外, 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 皆属违法。”

———引自英国《权利法案》

(1) 英国《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作了哪些规定? (2分) 英国确立的君主立宪制与传统的君主制度相比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1分)

材料二1773年, 北美殖民地人民说, 他们只和英王之间缔结了契约。富兰克林认为, 根据人民的普遍心理, 只有国王才是北美的主权权威者。1776年发表的《独立宣言》则历数了英王的25条大罪, 将其称为“专制君主”。

(2) 1773年, 北美殖民地人民为什么只承认“和英王之间缔结了契约”?从当时英国政治体制的角度加以分析。 (2分)

材料三任何一级政府都是不可信任的, 但是级别越高、距人民越远、权力越集中和强大的政府, 越需要受到特别限制, 因为愈是远离被统治者的政府愈有可能滥用职权, 耍阴谋诡计, 陷入腐化堕落的地步。

———[美]詹姆斯·罗伯逊

(3) 1787年宪法规定构建了什么样的权力结构? (2分) 请指出它的作用。 (1分)

材料四右图是1792年法国马赛义勇军开始传唱的歌曲, 后被定为国歌。

(4) 你认为《马赛曲》所体现的时代精神是什么? (1分) 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法国大革命期间集中体现资产阶级人权思想的文献是什么。 (1分) 这一文献对法国民主政治的确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分)

材料五从《权利法案》到《人权宣言》, 再到美国1787年宪法, 西方民主政治制度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发展, 经历了数百年历史。而中国经历了数千年封建专制社会, 到辛亥革命才结束君主专制, 开始向政治民主化迈进。只有在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才得到发展,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 中国民主与法制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而这一过程, 才经历了不到百年的历史。

(5) 从世界政治文明史的发展历程来看, 它的发展体现了哪些特点? (2分)

(6) 你认为认识和评价政治文明进程的根本依据是什么? (1分)

(原创) 27. (18分)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十一条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 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 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

第十五条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引自《德意志帝国宪法》

材料二“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天皇为国之元首, 总揽统治权, 并依此宪法之条规行使之。”“天皇裁可法律, 命公布执行。”“天皇召集帝国议会, 命其开会、闭会、停会及解散众议院。”“天皇统率陆海军。”“天皇宣战、媾和及缔结各种条约。”

———引自《日本帝国宪法》

(1) 结合材料一、二, 试比较当时德国和日本政治体制的相同点。 (2分)

材料三根据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 共和国的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 众议院议员通过普选方式产生。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 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 并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 总统在征得参议院同意后, 可解散尚未届满的众议院, 总统的命令须经其任命的各内阁部长副署。

(2) 有的同学认为材料一、二所涉及的政体有效, 而有的同学认为材料三法国的政体更加有效。你同意哪一种观点? (1分) 请说明理由。 (1分)

材料四光绪三十四年 (1908年) , 清王朝公布《钦定宪法大纲》。它强调君上大权, 首先肯定了君主的神圣不可侵犯, 进而规定了君权的至高无上———从内政到外交, 从军事、政治、经济到司法、立法等。皇帝有颁行法律、召集解散议院、统率军队、总揽司法等大权;对“臣民”则规定必须负纳税、当兵、遵守法律等义务, 给予一些言论、出版、集会等自由, 但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方可享受。章太炎说这个《钦定宪法大纲》大部分抄袭于日本, 其目的一不为民, 二不为国, 只是尊崇皇室而已, 不过是清王朝垂死挣扎的表现。

(3) 材料四中章太炎的观点是否正确? (1分) 请说明理由。 (2分)

材料五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 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 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 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 而是一代人。

———引自N·佩弗《远东》

(4) 这种政体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过怎样的痕迹? (1分) 对于“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 而是一代人”, 你是怎么理解的? (2分)

(5) 阻碍近代中国社会实现民主政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分)

(6) 辛亥革命后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的政治体制各有什么变化? (2分) 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2分)

(7) 与西方国家相比, 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分)

(原创) 28. (17分)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雅典民主制全盛时期国家的政权组织图

(1) 标志着真正开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化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1分) 雅典民主制有哪些基本特征? (2分)

材料二罗马法的发展与演变示意图

自然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

(2) 成为罗马成文法起点的是哪部法律的颁布? (1分) 罗马法有何作用与影响? (2分)

材料三1688年“光荣革命”中, 国王是被议会请来的, 国王权力的来源已不再是神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借当时的有利形势, 利用他们所控制的议会, 通过一系列的法案来限制王权。……18世纪之后, 英王不再参加内阁会议, 实权又逐步转至内阁。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的民主政治制度在英国逐渐确立起来。经过19世纪的三次议会改革和政党制度的发展, 使英国民主政治制度化。……到19世纪80年代英国变革制度的基本原则全部确立起来。内阁制度的形成, 剥夺了英王手中唯一拥有的行政权, 它标志着英国议会君主制度臻于完善。

———引自《世界近现代史专题研究》

(3) 根据材料三, 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指出英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 (3分)

材料四1777年11月, 大陆会议通过了《邦联条例》, 开始确立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1. 各个州共同组成美利坚合众国, 各州“为共同防御, 保障自由和相互的公共福利”而加入这个“彼此友好的巩固同盟”, 中央权力来源于州权力。

2. 邦联政府负责:宣战、媾和、派遣使节和订立条约等外交事务……处理各州之间的纠纷……

3. 各个州保持其“主权、自由和独立”, 邦联政府不得干涉。

材料五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 联邦的权力是各州赋予的;而各州的权力是保留的。但是联邦的地位高于州的地位, 并采用“列举权力”的形式规定了联邦的一系列权力。……同时宪法又以“保留权力”的形式, 规定一切未经列举的权力均属于州, 州保留的权力主要指处理本州范围内部事务的权力……州与州的关系是平等合作的关系, 联邦宪法是全国最高的法律, 任何州的宪法和法律都必须服从联邦宪法, 不得与联邦宪法和法律相抵触。

(4) 依据材料四、五, 指出“州”的地位是怎样演变的? (1分) 这体现了美国议会民主制的什么特点? (2分)

(5) 从材料四到材料五, 美国政治体制发生了怎样的重大变化? (1分)

材料六1789年开始的法国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权, 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更深入的革命则宣布法国为议会制共和国, 实行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 并初步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经过拿破仑帝国、波旁王朝的复辟, 直到1958年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建立, 法国共产生了十二部宪法、两个帝国、一个工人政权和五个共和国。

———引自《世界近现代史专题研究》

(6) 依据材料六, 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法国民主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 (2分)

(7) 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上述材料, 你从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中获得的启示是什么? (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D 3.A 4.C 5.D 6.B 7.A8.D 9.A 10.B 11.A 12.C 13.C 14.D15.B 16.B 17.A 18.C 19.D 20.B 21.B22.D 23.C 24.C 25.B

二、非选择题

26. (15分) (1) 规定:国王无权废法律, 无权征税, 无权征募军队。 (2分, 答对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 区别:议会和法律的地位高于王权。 (1分)

(2) 原因: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英王“统而不治”;北美殖民地与英国的矛盾集中指向英国议会;北美人民实际上不承认英国殖民统治权。 (2分, 答对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

(3) 结构:中央政府的三权分立和互相制约, 中央集中财政、外交和制定各项经济政策的权力, 同时各州保持一定的自治地位, 美国的联邦制是地方也有一定权力的中央集权制度, 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结合。 (2分, 答对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 作用:美国建立起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成为真正统一的国家, 利于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应对外来威胁。 (1分, 答对其中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

(4) 时代精神:体现了法国人民为反对专制暴政、争取民主权利、争取自由而勇于斗争、勇于献身的革命意志和革命精神。 (1分) 文献:《人权宣言》。 (1分) 影响:宣言确立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 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和专制王权;为法国民主政治的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2分, 答对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

(5) 特点: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民主取代专制, 法治取代人治;政治文明具有多样性。 (2分, 答对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

(6) 依据: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1分)

27. (18分) (1) 相同点:都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皇帝 (或天皇) 握有实权, 控制议会, 且为世袭。 (2分)

(2) 观点及理由:第一种:德日君主立宪制有效, 有利于国家发展、强大。 (2分) 第二种:法国的议会共和制更加有效, 有利于促进法国民主化进程。 (2分) (任选一种作答)

(3) 第一种:正确。 (1分) 理由:《钦定宪法大纲》强调君权至上, 皇权专制严重;人民权利少义务多, 说明《钦定宪法大纲》只为君不为民。 (2分) 第二种:不正确。 (1分) 理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皇权, 本身就体现法律至上的精神;也规定了人民有一定的权利。 (2分) (任选一种作答)

(4) 痕迹:辛亥革命后, 中国模仿美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政府。 (1分) 理解:这种政体在美国获得成功;在中国, 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而失败了。可见失败的不是政体本身, 而是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 (2分)

(5) 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封建王朝和军阀的专制统治,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破坏, 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落后保守的封建思想观念。

(6) 辛亥革命后, 中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1分) 原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1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分) 原因: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义统治, 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建立了新中国;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分)

(7) 特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2分)

28. (17分) (1) 梭伦改革。 (1分) 特征:主权在民;定期选举官吏, 轮番执政;权力制约, 公民对官吏的监督与制约;法律至上。 (2分, 答对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

(2) 《十二铜表法》。 (1分) 作用:较好地调节了社会各阶层的关系, 巩固了罗马政权, 有利于罗马社会发展、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与民族融合。 (1分) 影响: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其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 具有永恒的价值。 (1分)

(3) 特点:通过革命, 使权力在国王和议会之间得到重新分配;通过一点一点的改革改造了英国传统的政治体系, 使传统的政治体系装进了全新的内容, 使其民主政治制度具有继承性的同时又具有发展性, 保留了传统形式而又改变了其实质内容。 (3分)

(4) 演变:“州”先由殖民地上升为独立之“邦”, 后又降格为从属于联邦的成员, 但始终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 (1分) 特点: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 又给各州保留了很大的自主权;实行行政、司法、立法三权分立与相互制衡。 (2分)

(5) 变化:从《邦联条例》下的一个松散的、众多主权州之间的联盟转变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 (1分)

(6) 特点:法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 不是通过和平方式, 而是以革命、战争、政变方式不断推进的, 是在革命与反动的交替中完成的。 (2分)

(7) 特点及启示:西方民主政治制度是在继承与发展、创新中向前推进的;西方各国都根据自己的国情不断改进、发展自己的民主政治制度;其民主政治的建立及不同的发展模式, 是与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生产力发展水平等相适应的。 (2分, 答对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 篇3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汉至元朝中央政治制度演变中的重要制度(如汉削弱相权、三省六部制、宋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元朝中书省),认识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为削弱。

2.识记汉至元朝地方政治制度演变中的重要制度(如汉郡国并行与王国问题解决,唐节度使与藩镇割据,宋收地方军事、行政、司法和财政权,元朝建立行省制度、宣政院和宣慰司等),认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识记汉至元朝的选官制度的演变(如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科举制),认识封建君主通过控制人才的选拔与任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重点难点

1.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2.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与自己制作的本课课件。

教学方法

“自主感悟,互动创新”教学模式、图表法等。

教学过程设计

【有机引入】

问题:秦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引导:秦朝是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它虽然时间短暂、二世而亡,但它又在历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极具开创性,尤其是秦始皇创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更是为后来历代统治者所沿袭。那么,在秦朝之后,作为封建社会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又是如何发展的?其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一起来探讨的问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自主学习】

1.中国从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后,一直存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想解决这两对矛盾。那么,你能根据教材所提供的史实说明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是怎样解决这两对矛盾的?收到了怎样的成效?

2.你能透过“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发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哪些重要规律?

【知识梳理】

第一种归纳整理知识设计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1.汉朝郡国并行,封国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等,加强了中央集权

2.唐朝中央在地方设置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3.北宋把军权、行政权、财权收归中央,并设通判监督地方

4.元朝创立行省制度,宣政院与宣慰司分西藏和边远少数民族区,便利中央管理地方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君主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和行政权,汉武帝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逐渐形成三省体制,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

3.宋设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相权,由皇帝总揽

4.元设中书省取代三省为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权,后可左右皇帝继承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中央不断加强对选官与用官的控制

1.汉行察举制,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中央与地方各行其权

2.魏晋南北朝行九品中正制,选官与用官为世家大族垄断3.隋唐至明清行科举制,选官与用官为中央政府控制

第二种归纳整理知识设计

【探索攻关】

探索攻关一:汉丞相与秦丞相的职权有何不同?这种变化有何影响?

[答案提示]职权:秦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汉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影响:君权受到严重削弱。

探索攻关二:面对汉丞相位高权重,汉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目的何在?

[答案提示]措施:①用布衣为相;②任用身边作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让他们参与郡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③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形成“外朝”——执行机构;④剥夺三公的权限,扩大尚书的权力,使它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尚书台,大权由皇帝总揽。得出结论:两汉中央主要政治制度——形成“中朝”、“外朝”

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探索攻关三:阅读教材,三省六部制是怎样形成的?有何意义?

[答案提示]形成:①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度(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又有中书省、门下省)②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政府统治机构。③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④隋唐——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结论: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中央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都受制于皇帝,最终权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中。

三省六部制意义:①相权一分为三,强化了君权;②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③后来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探索攻关四:宋初加强皇权的背景、措施、结果如何?

[答案提示]背景:唐后期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

措施:①中书门下是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②枢密院是军政机构,长官为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③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④三司史——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结果:分割、削弱了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结论:北宋中央政治制度——(“一参”“二府”“三司”)

探索攻关五:结合教材,元朝加强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提示]①中书省——行政机构,统领六部,行宰相职权;②枢密院——军事机构;③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得出结论:元朝中央政治制度——(“一省”“二院“)

探索攻关六: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有何影响?

①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和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以来,行政效率低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本课小结】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来历代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诞生之时就存在着相权与君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从自己统治的实际需要,对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行了不断的修改和完善,其特点是相权不断削弱,地方的独立性不断削弱,地方权力更多地收归中央,而最终的受益者是皇帝,皇权得到了不断的强化。但是,在这段时期内,丞相的权力虽然不断受到削弱,地位不断下降,但毕竟还是存在的,对皇权而言仍是一个影响的因素。到了明清,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皇帝们会如何对待影响自己大权独揽的一些因素?这便是第4课学习的内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智能训练】

1.学过本课,你认为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解题关键: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各朝代发展特点。

思路引领:从发展过程看其发展轨迹和趋势,从各朝代发展概况总结出相应特点。

答案提示: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人身控制严厉,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

2.尝试查一查,你的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个行政区划?

提示:①教师应提供元朝疆域图,引导学生从掌握元朝的行省划分入手,宏观把握行省制度的建立及作用,进而以自己家乡为轴心,更深入地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细节,加深对这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重大变革的认识,从中更深刻地理解行省制度给中国历史带来的深远影响。②鼓励学生运用电脑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汇集、展示、交流,互相观摩学习。

【教学后记】

1.本课用1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相当紧张,只能以教材内容为基本教学资源,如果引入其它教学资源就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

2.本课我设计了二种知识归纳法,相对来说,第一种更能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但第2种则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表格归纳整理历史知识的方法。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 篇4

2015山西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历史备考资料“从汉至元政

治制度的演变”历史点拨

【历史点拨】

1、君主专制政体下皇帝要求不断加强自己的权力,皇权与相权之争日益尖锐。皇帝不断以分割事权,增加宰相名额等方式来分化宰相权力。伴随着相权的削弱,专制皇权日益加强向专制主义的顶峰不断迈进。

2、行省制度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一个重大变革。它以其自身的特点比较好的调节了地方和中央的矛盾,既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又为地方留有一定的权力便于地方的发展,其对现在仍有重大影响。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选官制度也朝着科学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科举制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成熟,成为隋唐以后最重要的选官制度,推动了文官政治的建立。

4、虽然历代王朝都重视监察,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的效能十分有限。经典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128 材料二: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材料三: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缜密者入缮写。后名军机处。地处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近辰、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赵翼《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材料一 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材料一者对作者对此看法如何?(6分)(2).材料二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一省制?(2分)(3).材料三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4分)2015山西教师招聘考试

2015山西教师资格考试

2015山西教师招聘考试

答案:(1)措施: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由中央掌握(3分)(答足三点即可)作者看法:认为宋初的各种措施①虽然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②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的目的,③但是这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也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④他还认为宋亡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封建政府的腐败以及严重的社会危机。(3分)(答出二点即可)(2)体现在职责不同:唐朝的中书省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元朝的中书省总理全国行政事务(或中书省为全国行政中枢)。元朝为巩固对全国的统治,提高办事效率所以实行一省制。(2分)(3)职能: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2分)作用:简化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2分)2.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 唐代法律明文规定:“食禄之家,不得与天下人争利;工商杂类,不得预于仕伍。” ——《旧唐书》卷48 材料二(唐人吕志向)强志于学,每卖药,即市阅书,遂通古今。玄宗开元十年,召入翰林。——《新唐书》卷202 材料三 蒋深,精熟二经,常教授于乡里。——(唐)薛用弱《集异记》

材料四(宋代方惟深)乡贡第一,试礼部不第,即弃去,有田一廛,与其弟躬耕,闲则读书。——清光绪《苏州府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唐代对于参加科举的读书人身份有什么限制?(2分)实际情况又如何?(2分)(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唐宋间的读书人是如何解决自身经济问题的。(3分)(3)假如你是生活在唐宋时期的读书人,你还有哪些途径解决经济问题?(3分)答案:(1)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不得参加科举考试。(2分)现实生活中仍有一些人,一边读书,一边做生意,最后为政府所录用。(2分)(2)做生意(经商);办私学;从事农业生产。(3分)(3)卖字画代书、行医、占卜(测字、算命)等。(3分)2015山西教师招聘考试

2015山西教师资格考试

2015山西教师招聘考试

3.中国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连续不断的文明,这其中有地理、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的是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两千多年来,不管王朝如何更迭,不管哪个民族掌握政权,这种政治制度和统治形式都一直延续下来。它既有助于打破民族间的隔阂和地区间的分裂割据状态,又有助于每个民族内部和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凝聚力的形成。这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有如百川归海、日益统一的政治基础。

——《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二:(有助于中国文明连续性的),还有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二千年之久;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最后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回答:

(1)材料一中的“政治制度”是指什么制度?(2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制度演变的趋势及其对中华文明连续性所起的作用。(6分)(2)材料二中“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是指什么?(2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制度的进步作用。(4分)答案:(1)制度:中央集权制度。(2分)趋势:皇权不断强化(2分),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2分)作用:有效维护、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助于中国文明的连续性。(2分,答材料一中“有助于„„,又有助于„„,是„„ 政治基础”同样给2分。)(2)制度:科举制(2分)作用:A、把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2分,答任一句话即给2分)B、科举取士,把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2分

C、提供了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有助于中国文明的连续性。(2分)(答ABC中任两点即给4分)2015山西教师招聘考试

2015山西教师资格考试

2015山西教师招聘考试

4.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加强,反映出封建专制统治加强的轨迹。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6分)(1)实行中央集权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它要解决哪些矛盾?(4分)(2)试以唐、宋为例,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中央与地方的矛盾?(6分)(3)权力的分配、制约、平衡是政权机构的三个原则,以三省六部制为例加以说明。(4分)答案:(1)巩固封建统治,确立至高无上的皇帝权力。解决两种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2)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地方权力扩大,持续了一百多年,削弱了中央统治力量,唐朝衰落。北宋时,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地方赋税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3)三省六部的职权既分工合作,又相互牵制监督,形成严密的官僚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担为外朝。——《汉书·刘辅传》

材料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材料三:“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何种政治制度?(1分)汉朝皇帝实行这种制度的直接目的是什么?(2分)2015山西教师招聘考试

2015山西教师资格考试

2015山西教师招聘考试

(2)材料二中唐朝的这种制度有何作用?(2分)唐的中书省与元朝时的中书省在职能上有可区别?(2分)(3)材料三中的言论最早应出自哪一皇帝之口?(1分)(4)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何种趋势?(2分)答案:(1)中外朝(1分)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2分)。

(2)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或提高了行政效率(2分);唐朝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掌政令的草拟和颁布皇帝的诏令,元的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领六部。(2分);(3)明太祖朱元璋。(1分)(4)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2分)。

更多山西教师考试信息请关注:中公山西教师招聘网

http://sx.zgjsks.com/

2015山西教师招聘考试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 篇5

1-5:CABCB6:C7-8:CB

【解析6】很多同学认为C是正确的,不细心啊,宋三司使到底分割宰相的什么权力呢?

【解析7】汉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同措施是ABD,B应改为“直面地方对中央的威胁问题”。而设问是“不同”。

9、【解析】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内部两大矛盾之一,本题以此为主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及深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题特别要注意“实质”一词,实质也就是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来掌握本质。“三公”可任免,是一种新的官僚制度。透过这一现象认识到它真正的意义是对世袭制度的否定;从材料二、三看出,唐宋两代对待宰相的态度有重大差别,因而其政治运行机制也有显著不同,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第(2)、(3)、(4)题,其中(2)、(4)“运行机制”值得好好思考,它的重点不是落在制度而是具体怎么运行运作;(3)设问有特殊要求“据材料三”,材料性主观题与问答题可有不同。

(1)“三公”的出现说明产生了一种新的官僚制度,是对世袭制的否定。

御史大夫的设置反映了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2)态度:应设宰相筹划大事,以弥补君主的不足。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三省既合作而又相互牵制监督;同时相权三分,有利于加强皇权。(2分)

(3)宋代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而且还削掉了宰相的用人权和司法权。

上一篇:轨迹组诗下一篇:建筑设计规划基本知识